语法隐喻与语篇分析

2024-06-25

语法隐喻与语篇分析(精选6篇)

语法隐喻与语篇分析 第1篇

一、理论基础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具有社会意义, 功能语言学理论研究的核心就是通过语言如何传递意义, 某个社会意义是如何表达出来的。语法隐喻是意义的一个变异表达形式, 是语义在语法范畴发生的相互转换, 也就是说是在语法形式上的非一致关系体现。一致关系就是语义和语法形式的自然关系, 即使用动词来表达事物发生的过程, 使用名词来体现事物的参与者, 使用形容词来表达事物的特征或属性, 使用副词或介词词组来体现时间、地点、方式、工具等意义, 使用连词来表达逻辑关系。而功能语言学中的语法隐喻所体现的非一致关系主要是表现语义和语法形式之间的非自然关系, 也称作语法隐喻式。韩礼德将语法隐喻分为两大类: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概念隐喻主要包括名词化, 动词化, 形容词化, 副词化, 介词化。概念隐喻主要的实现方式是及物性系统, 在客观世界重塑人类经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韩礼德把人类经验分为六种过程:物质过程, 关系过程, 心智过程, 行为过程, 言语过程, 存在过程。在英语教育语篇中, 作者出于文体和表达的需要, 通过及物性系统, 这些自然的表达方式被非一致性, 即语法隐喻式所取代。人际隐喻包括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功能语言学把情态隐喻又分为主观取向和客观取向, 情态成分可以表明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和意愿, 也可以体现某种客观存在的可能性和必然性。语气隐喻通过句子的语气系统在之间的转换来表达不同的语气, 来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意思, 使词汇层的表层含义和语义层所表达的深层意义产生差别。

二、统计研究方法

1.研究问题。本文拟解决如下问题:语法隐喻理论是否适用于英语教育新闻语篇?在英语教育新闻语篇中有哪些主要的语法隐喻和它们的实现方式?在英语教育新闻语篇中的语法隐喻有什么功用?

2.数据收集与分析。为保证语篇的研究效度, 本文所收集的20篇英语教育新闻语篇的数据均来自英美著名报刊, 其中10篇语料选自《纽约时报》, 10篇选自《卫报》。

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用定量分析来研究在英语教育新闻语篇中的语法隐喻出现的频率和整体分布情况, 定性分析来解释语法隐喻的语言实现方式和功能。关于数据分析采用以下程序:首先在所选样本语料中确定出现的语法隐喻, 包括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 然后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确定语法隐喻在英语教育新闻语篇中的整体分布情况, 最后分析两种语法隐喻, 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的语言实现方式和功能。关于语法隐喻的界定遵循两个基本条件, 同时具有两种意义, 表层或者深层意义, 另外语法隐喻发生在语法层面上, 是词汇结构在语法层面上的转换。

三、结果与讨论

经过统计发现英语教育新闻语篇中存在大量的语法隐喻, 其中概念隐喻占97%, 人际隐喻占的比例远远小于概念隐喻, 只占3%, 语法隐喻占小句总数的119%, 几乎每个句子都包含1到2个语法隐喻, 由此我们可以判定作为成人语篇的一类, 语料中的语法隐喻使用的高频率表明语法隐喻理论适用于英语教育新闻语篇。从对英语教育新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分析, 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名词化和形容词化。从功能语言学来说, 名词化是指把某个过程或者特征看作事物, 主要是通过词性转换把动词或者形容词转化为在形态上与小句对应的名词短语。形容化从语义层的角度分析, 主要指把其他成分看作事物的性质或者特征, 通过词性转换把其他词类转化为形容词形式。

Sentence 1a I suspect that the number of prisoners ready for training of employment may be rather small. (From discourse 7)

Sentence 1b:I suspect that 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are prisoned to be trained and later employed may be rather small.

Sentence 2a:We remain ready to negotiate on a deal to avoid layoffs and hope we can reach agreement. (From discourse 1)

Sentence 2b:We remain ready to negotiate on a deal to avoid layoffs and hope we can agree on it.

Sentence 3a:As far as I’m concerned, they cut off the talk, ”said Harry Nespoli, the chairman of the Municipal Labor Committee, a coalition of nearly 100 unions representing500, 000 active and retired city employees. (From discourse 1)

Sentence 3b:As far as I’m concerned, they cut off the talk, ”said Harry Nespoli, the chairman of the Municipal Labor Committee, a coalition of nearly 100 unions which represent 500, 000 active and retired city employees.

Sentence 4a:Mr.Bloomberg had taken an aggressive posture during the negotiations, emboldened over the past days by the victories scored in Albany and Trenton against public-sector unions and becoming more emphatic about his demands. (From discourse 3) .

Sentence 4b:Mr.Bloomberg had taken an aggressive posture during the negotiations, which is emboldened over the past days by the victories which are scored in Albany and Trenton against public-sector unions and becoming more emphatic about his demands.

在以上例子中, (1b) 和 (2b) 的句子是英语一致式的表现形式, 而 (1a) 和 (2a) 分别是其对应的语法隐喻的名词化转化形式, 通过由表示过程的动词形式trained, employed和agree转化为在形态上与之相对的名词短语, training of employment和agreement, 以此可以增加名词化形式的信息量, 用更少的复杂词汇向读者表达更多的信息。 (3b) 和 (4b) 是英语语篇中一致式的表达方式, 而 (3a) 和 (4a) 是语法隐喻的形容词转化形式, 用来表示事物的特征, representing和emboldened起到修饰限制名词中心语的作用, 来代替同样起到修饰限定作用的定语从句which represent…和which is emboldened…, 从而起到简短句子结构, 增加信息密度的作用, 增加了英语新闻语篇的信息量。同时, 语法隐喻中的这种非一致式的表达形式使得人们经验意义和思维观念上得以重构, 将经验事物化, 隐藏了作者的主观信息, 使得整个教育新闻语篇更加具有客观性和正式性, 因而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读者的教育意识, 使得教育观念更容易深入人心。

英语教育新闻语篇主要以概念语法隐喻为主, 也存在少量的人际隐喻, 包括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 主要的作用是表示执行人际功能和起到语篇衔接的作用。例5.Were Sigman’s view accurately represented by the media?例6.I suspect that the number of prisoners ready for training of employment may be rather small.例5出自英语教育新闻语篇中一语料中的段首, 它的表现形式是一般疑问句, 但是整个篇章中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答复, 没有提问的功能, 起到的只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例6中的suspect表明了说话人的观点和态度, 体现了说话人的主观倾向, 这类主观显性的情态隐喻虽然带有很强烈的主观感情, 但是由于以直接引语居多, 在新闻中又往往出自权威人士之口, 所以使得语篇的可信度和客观性得以增强。因此, 语法隐喻在语料中的出现成为反映和实现英语教育新闻语篇本质属性的一种重要手段, 能够增加新闻的客观性, 促进英语教育新闻语体的正式形成, 提高教育意识, 反映政府相关教育部门的权威性。

本文通过对英语教育新闻语篇选取的语篇中的语法隐喻现象进行分析, 验证了语法隐喻在英语教育新闻语篇普遍存在的事实, 并且验证了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在其领域的适用性。通过对语料中的语法隐喻进行统计分析, 英语教育新闻语篇中的语法隐喻主要以概念语法隐喻为主, 主要通过名词化和形容词化的使用来实现。人际语法隐喻在英语教育新闻语篇中少量存在, 主要通过语气和情态系统体现。另外, 英语教育新闻中的语法隐喻是反映和实现英语教育新闻语篇本质属性的一种重要手段, 能够增加新闻的客观性, 促进英语教育新闻正式语体的形成, 提高读者的教育意识和理念, 并且反映政府相关教育部门的权威性。

语法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在英语教育新闻语篇中大量存在, 本文利用隐喻手段进行语法类别的转换, 通过对语料的语法隐喻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语法隐喻的实践领域, 语法隐喻在英语教育新闻语篇中的使用也是反映和实现其语篇本质属性的一种重要手段, 对我们以后深入理解和阅读英语教育新闻语篇也有一定的帮助。

摘要: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看, 英语教育新闻语篇中有大量的语法隐喻现象存在。本文通过对英语教育新闻语篇中的语法隐喻现象分析, 验证了语法隐喻理论在其领域的适用性, 分析了语法隐喻的两大分类, 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在英语教育新闻语篇中的分布情况, 语言的实现方式和功能。

英语阅读教学与语篇分析 第2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阅读教学;语篇分析;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357-01

在阅读过程中,对语言输入中的词,短语,句子的理解只是第一层次的理解。这一理解被称为构建过程;这一层面被称为结构层次。阅读是对外来视觉信号输入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用眼睛的移动,注视和回视获取直观信息,而对直观信息的加工充满了复杂的心理活动,人类对信息加工处理的方式反映在阅读上按照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可分类为三种理解方式即:(1)自上而下(top-down processing)的理解方式。首先构建全文的语义图像,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用较高语言层面上的理解帮助较低语言层面上的理解。(2)自下而上(bottom-up processing)的理解方式。首先理解单词,句子结构,再理解段落,全文。(3)还有相互作用的理解方式(interactive-model)。

综上,人们的阅读是一种主动的“猜测-证实”的过程,是一种心理语言的揣摩过程,是一种作者与读者“相互交流的过程”。

一、语篇分析理论的由来

1965年,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最先提出了语言能力(competence)和语言行为(performance)两个概念。语言能力指的是所有说本族语的人可以理解并且说出从来没有听过的句子的能力。而语言行为,则指上述代码在使用语言的实际情况中的实现,既话语本身。海姆斯认为,语言能力不仅包括一种语言的语法能力,还应包括具体社会文化氛围内的语境的能力。因此他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概念。交际能力指的是在具有社会文化氛围的情景中如何使用语言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后来,Michael Canale和Merril Swain对交际能力的构成做了具体的归纳,即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语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和交际策略的运用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其中,语篇能力指运用语言形式和语言的含义在各种语境中构成语篇的能力。

二、语篇教学与阅读教学

1、语篇教学的定义

英国语言学家魏多森(H.C.Widdowson)认为:“语篇就是结合起来的句子的使用。”语言学家李奇(G..Leech)给语篇下了更为明确的定义:“语篇这一术语对口语和书面语言都适用,实际上适用于任何样式,用于任何目的的语言。”

语篇教学法,就是从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入手,把语篇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引导学生越过译音阶段和逐词辨认及对译阶段,直接进入篇章的理解分析,最大量地获取和掌握文章所传递的信息。

语篇分析以篇章为基本单位,从篇章的整体出发,先分析理解篇章结构,后分析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及逻辑思维的连贯,从而使学生具有通览全篇的能力,掌握文本的主题,同时掌握句子在表达篇章整体意义上所起的作用,最终达到“先见林后见树,既见林有见树”的阅读教学目的。

2、语篇分析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语篇理论下的阅读教学,包括对语篇层次进行外部分析和内部分析,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学。语篇层次的外部分析,从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着手。语场指发生的事情,进行的社会活动和交流的内容。语旨指的是参加者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目的。语式指在特定语境中使用何种方式来表达意思和传达信息。语篇层次的内部分析,是对实现语篇的语言手段展开分析。

3、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外语教学应将语言教学法和语篇教学法有效的结合起来,从把握整体的原则出发,分析语篇时由宏观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逐层剖析,揭示其层次间的相互联系。具体教学实践可以根据以下步骤开展:

(1)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background information)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语篇。通过类比的方法分析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以这样的方式入手有助于调动学生和老师的潜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The US has recovered from 911 but Bin Laden has not been hunted down yet.”这句话似乎不存在语言层面的理解障碍,但包含了“911”,“Bin Laden”这些令人费解的背景知识,若读者对美国911这一背景知识一无所知,那么对这句话的理解也只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所以背景知识的提供与分析是必要的。

(2)分析结构,指导阅读

教师在教学上可指导学生把握各种语篇体式的独特性,掌握一定的可循性规律,学会举一反三,做到触类旁通,运用自如。课堂教学中首先是引导学生划分意义段进而概括每个意义段的中心意思,抓住中心句(topic sentence),然后把全文按引言(introduction),发展(development)及结论(conclusion)做进一步的逐层归纳总结,以使得学生从整体结构上理清文章的层次,了解文章的全貌,获得文章所传达的完整信息。久而久之,学生就能逐步熟练掌握各种体式的结构和英语书面表达的特点及基本要求,从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结构完整,层次分明,逻辑合理的文章。

(3)适当的语言分析

平时的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语言,词汇,语法知识以及问题,结构,修辞等篇章知识,以助他们建立,扩大语言图式网。另外,在对词汇进行讲解时注意以使用为主要目的,引导学生既重视词汇的语境含义(contextual meaning)及与其他词的搭配(allocation),又重视同义词和反义词的扩展与辩析等。

外交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和语法隐喻 第3篇

国内隐喻研究关注隐喻系统, 同时也将隐喻研究与文化语境、外语教学等相联系。国内概念隐喻和语法隐喻的综述性研究可参见李美、彭建武[2]和张德禄、雷茜[3]。然而大多数隐喻研究都是对概念隐喻或是语法隐喻的单独研究, 对两者关系的研究甚少。邹湘西[4]对比了概念隐喻和语法隐喻的基本理论, 认为二者从不同角度揭示了隐喻的特征, 在阐释隐喻的运作机制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王容花[5]进一步指出隐喻具有概念表征和词汇语法的双重性质, 且概念隐喻与语法隐喻在概念功能及形成机制上是融合的, 在其体现形式上是互补的。但是他们的研究仅仅是理论上的对比研究, 并没有具体分析概念隐喻和语法隐喻在语篇中是如何互动互补推动意义的表达。同时, 李战子和庞超伟[6]指出“国际关系学者都在大量使用一系列隐喻作为构建世界政治理论的手段, 而国际关系研究中对隐喻现象还没有进行系统研究”。因此, 该文试图填补这一研究空缺, 对中英外交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和语法隐喻类型进行归纳, 并分析两者在外交语篇中的互动方式。

1 概念隐喻和语法隐喻

Lakoff&Johnson[7]强调隐喻表达的认知价值, 认为隐喻不仅塑造我们的沟通方式, 也反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 而概念隐喻的实质是以一类事物去理解或体验另一类事物。例如, 在“人生是旅行”这个隐喻中, 人们用较为熟悉或具体的概念 (旅行) , 即“源域”, 去描述和理解较为抽象的概念 (人生) , 即“目标域”。因篇幅限制, 该文主要从结构隐喻角度对文本进行分析。

结构隐喻是用源域概念的结构去理解目标域概念。尽管源域和目标域中的两个概念不一样, 但是它们各自的构成结构存在着规律性的相对应关系。仍以“人生是旅行”这一隐喻为例。表1列出了“旅行→人生”的结构隐喻映射。源域概念所提供的结构框映射到目标域后, 目标域概念所指代的实体和活动也有与之相对应的结构框架。

Halliday的语法隐喻则是基于其语言层次观而提出的, 认为隐喻变体不仅可以由词汇表达, 还可以由语法表达, 而语法隐喻则关注意义的不同表达方式[8]。张德禄和董娟[9]指出Halli day语法隐喻理论的最新发展是将系统和功能结合起来, 突出逻辑语义关系对语法隐喻的重要作用, 同时通过扩展和投射这两大手段, 把人际隐喻重新置于与概念隐喻同等地位。

概念语法隐喻主要是通过及物系统的隐喻形式和名词化来实现。及物系统的每个过程都可以隐喻化为另一个过程, 例如:

(1a) They climbed the mountain on the fifth day.

(1b) The fifth day saw their ascent on the mountain.

(1a) 的物质过程在 (1b) 中转化成了心理过程。Halliday将 (1a) 看作一致式, 而 (1b) 这样表达叫作隐喻式。由于隐喻式的使用, 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因子也随之发生变化。同时, Hallida[12]指出名词化是概念语法隐喻最重要的来源。通过名词化, 一致式中表过程的动词、表性质的形容词等变成名词, 成为名词短语中的中心词, 隐喻式由此产生。朱永生[10]归纳了名词化的主要类别:过程→事物;性质→事物;评价→事物。例如:

(2a) The floods considerably eroded the land.

(2b) There was considerable erosion of the land from th floods.

根据人际意义的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 Halliday将人际隐喻分为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语气系统用来表达言语功能, 而言语功能可分为陈述、提问、命令和提供, 它们在词汇语法层面则相应地由陈述、疑问、祈使和意态化的疑问语气来实现。当某种言语功能不是由对应的语气实现, 语气隐喻就产生了。例如, (3b) 就是 (3a) 的语气隐喻式, 因为 (3b) 并不是提出疑问, 而是用来委婉地表示请求。

(3a) Pass the sault!

(3b) Could you pass me the sault?

情态系统分为情态化和意态化。当情态意义在词汇语法层面以不同的形式实现, 就产生了情态隐喻。情态系统的情态取向可分为明确/非明确主观和明确/非明确客观。表2列出了情态分类与情态取向相结合的情形。

Halliday[11]指出明确主观情态和明确客观情态都是情态系统的隐喻形式。

2 语料分析和讨论

本文选取2009——2014年6轮中美战略和经济对话 (以下简称“对话”) 开幕式中美代表致辞为研究语料。每轮对话开幕式上, 中美双方均有两名代表做开幕致辞。因此, 共收集语料24篇, 中英文语篇各12篇。

2.1 外交语篇中的概念隐喻

中美双方谈到中美关系所使用的概念隐喻基本一致, 认为:1) 中美两国应该并肩前行, 共同应对外部阻碍, 朝着和平发展目标努力 (旅行隐喻) ;2) 对话为中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为中美共同发展添砖加瓦 (建筑隐喻) ;3) 现阶段中美关系不再是以往零和游戏中的关系, 双方应合作共同对抗各种问题, 从而实现共赢 (游戏隐喻) 。

从这三类共有结构隐喻看出, 中美双方对中美关系的认知范式基本一致。

A:中美关系的变化, 即从一个时空到另一个时空:

4) 中美关系同样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 我们刚刚跨入本世纪第二个十年…… (旅行隐喻)

5) President Hu and I both felt that it was important to get our relationship off to a good start. (旅行隐喻)

B:中美关系的现状, 即在某个空间域中:

6) ……中美两国在事关人类和平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肩负着重要责任, 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广阔的合作空间。 (游戏隐喻)

7) It is a chance to expand the areas where we cooperate and narrow the areas where we diverge... (游戏隐喻)

C:遇到的困难, 即旅途中的困难或是游戏竞技中的挑战等:

8) 网络安全问题是各国面临的共同威胁和挑战。 (游戏隐喻)

9) This has enabled the (inaudible) of China—U.S.relationship to always forge ahead in the right direction against the surging waves and changes in a political, international, and economic landscape. (旅行隐喻)

然而, 表3显示, 英文语篇中, 建筑隐喻和游戏隐喻的使用频率远高于旅行隐喻;而中文语篇中, 旅行隐喻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建筑隐喻和游戏隐喻。这表明, 中美双方在谈论中美关系时的侧重点不一样。中方强调中国会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且中美双方应沿着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道路, 为世界和平繁荣而努力。美方则强调中美双方不再是对抗的双方, 应坚持互助合作, 建立互信, 共同应对各种挑战, 而中美之间的对话为双方合作奠定了基础。

2.3 外交语篇中的语法隐喻

从表4可以得出, 在中美双方代表的开幕致辞中, 人际隐喻中明确主观隐喻的使用较为频繁, 这是因为在外交话语中, 发言人不仅运用情态系统而且还运用各种隐喻来表达其观点和立场。

首先, 中英文语篇都出现了语气隐喻, 并且这些包含语气隐喻的小句在语篇中都是集中出现。发言人在致辞过程中使用疑问语气旨在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例如 (12) , 发言人并不是想要知道谁预见了中美关系发展的现状, 而是陈述甚至是感叹中美关系正以前所未有之势发展。

10) 谁能料到中美两国老一代领导人能够实现跨越大洋的握手?又有谁能料到中美建交仅仅31年后两国关系就取得如此巨大、全面、深入的发展?……

同样, 例句 (13) 中, 发言人使用一连串的疑问小句并不是希望与会者给出答案, 并且由于发言致辞的特殊性也不允许与会者在发言人提出问题后马上回答这些问题。例 (11) 每个句子都是由两个包含疑问语气的小句组成, 前后两小句所体现的是不同的中美关系不同的发展方式。通过疑问语气, 发言人实则向与会者传递了其对于中美关系发展的看法, 即中美合作共同应对世界发展问题是两国人民的最好选择。

11) Will growth be stalled by events like our current financial crisis, or will we cooperate to create balanced and sustainable growth, lifting more people out of poverty and creating a broader prosperity around the world?...

其次, 在情态隐喻方面, 中英文语篇都使用了较多的明确主观隐喻。这些明确主观隐喻通常以think、believe、know等表心理过程的词引入主观主体, 使句子更具互动性, 例如:

12) I believe that history offers us both some lessons.

13) 我们认为, 广阔的太平洋容得下中美两国共同发展。

然而, 由表5知, 中方发言人倾向于用“中方”作为明确主观隐喻的主观主体;而美方发言人更多使用“I”作为明确主观隐喻的主观主体。这表明, 中方发言人更多的是站在国家立场表达对中美关系的态度及展望;美方发言人则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对中美关系的看法和感想。

2.4 概念隐喻与语法隐喻的互动

由表6知, 游戏隐喻与明确主观情态隐喻结合较为紧密。这一特点在中文语篇中尤为突出, 降级成为“相信”“认为”“希望”等心理过程现象成分的句子多涉及游戏隐喻, 例如:

14) 我相信, 在双方团队的共同努力下,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一定能够不断完善和发展, 为促进两国各领域互利合作、发展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 注入新活力, 作出新贡献。

15) I believe in a future where China is a strong, prosperous and successful member of the community of nations;a future when our nations are partners out of necessity, but also out of opportunity.

游戏隐喻与明确主观隐喻的互动实际上是由情景语境和中美双方对其关系的认知范式所决定的。在中美战略和经济对话开幕致辞这类外交话语中, 发言人以自身立场或是国家立场对中美关系的现状做出评价。情态系统是观点/态度表达的途径之一, 而明确主观情态隐喻则因为引入了主观主体使观点/态度的承载者突显出来。中美双方对中美关系现状的认识都是以游戏隐喻来体现的。因此, 在对话的开幕致辞中, 游戏隐喻和明确主观情态隐喻的互动较为密切。

3 结束语

通过对中美对话开幕致辞分析, 发现旅行隐喻、游戏隐喻和建筑隐喻是中美语篇中共有的概念隐喻, 但是由于中英双方发言侧重点不一样, 其语篇中各个隐喻的使用频率也不一样。其次, 人际隐喻的频繁使用也是开幕致辞这一外交语篇类型较为突出的特点。开幕式致辞的情景语境决定了发言人在发言过程中不可能和与会者做出实时的互动, 但是发言人可以通过语气隐喻实现和与会者的互动, 同时也可表达自身的观点。同时, 开幕致辞中发言人代表的是国家, 因此通过明确主观情态隐喻引入主观主体, 使观点和态度的承载主体突显出来, 这也是外交话语的客观要求。第三, 开幕致辞中游戏隐喻与明确主观隐喻的互动较为密切, 这也是由语篇的情景语境以及中美双方对其关系的认知范式所决定的。然而, 本研究的不足在于, 由于研究语料的数量较少, 并且研究涉及的外交语篇类型单一, 对概念隐喻与语法隐喻的互动研究无法适用于其他类型的外交语篇。因此, 未来对于概念隐喻和语法隐喻的互动研究可以在语料数量和语料类型方面进行拓展。

参考文献

[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 2000.

[2]李美, 彭建武.国内概念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理论综述, 2014 (11) :10-14.

[3]张德禄, 雷茜.语法隐喻研究在中国[J].外语教学, 2013 (32) :1-6.

[4]邹湘西.概念隐喻与语法隐喻[J].海外英语, 2011 (6) :326-334.

[5]王容花.隐喻的两只眼——概念隐喻与语法隐喻之融合与互补[J].当代外语研究, 2014 (9) :36-41.

[6]李战子, 庞超伟.外交评论话语中的语言学因素——以奥巴马访华的6篇评述为例[J].外语研究, 2011 (4) :15-22.

[7]Lakoff G, 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8]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 1985.

[9]朱永生.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 (2) :83-90.

[10]张德禄, 董娟.语法隐喻理论发展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2014 (46) :32-44.

人际语法隐喻在语篇中的应用研究 第4篇

语言扎根于认知结构中,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 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隐喻利用一种概念表达另一种概念, 两种概念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这种相互关联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领域里的联想, 所以隐喻能表达人的感知本身所不能表现的事情。从认知思维的角度研究隐喻, 探讨认知与语言的关系, 隐喻被看成是对新事物和抽象概念进行概念化的方式; 从功能主义语言学角度研究隐喻, 隐喻被认为是语言结构和语法功能来自对现实世界的直接模仿, 语法在现实世界中具有有形的根源。功能主义语言学家从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与反映外部世界的关联出发, 探讨语言的相似性和语法化。语法隐喻是与语言的相似性和语法化有联系的概念, 研究语法结构对语义的体现关系。语法是对现实世界的语法隐喻的结果, 表现为语法与现实的一致性, 即语言的相似性。另一方面, 语言结构不直接反映现实, 而是表现出一种扭曲关系, 这种不一致的关系是语言形式之间的隐喻过程, 即不同的语法域中语言单位之间的转化过程, 这种不一致式的隐喻称作语法隐喻。语法隐喻分为两种: 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语言的概念功能是表达思想和经验的功能, 语言的人际功能是说语言的运用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地位及对待事物的态度。人际语法隐喻是讲话者作为干预者的意义潜势, 是语言的参与功能。通过这一功能, 讲话者使自己参与到某一情景语境中, 来表达他的态度和推断, 并试图影响别人的态度和行为。 ( 胡壮麟《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 2006) 人际语法隐喻分成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 前者由多种言语行为互相转换, 后者的情态形成可由小句表达出主观和客观取向。

二、人际语法隐喻中的语气隐喻在语篇中的应用分析

语言的人际意义来自功能语法中对语言元功能的划分, 人们使用语言时除了如实地表达主、客观世界外, 是为了建立人际关系, 确定说话的轮次, 对一些事情表示自己的主观判断和评价, 这些都是系统功能语法的人际元功能。 ( 束定芳《语言的认知研究论文精选》, 2005) 人际意义的语法就是关于会话双方交换的语法, 这是互动的基础。通过在这个领域的语法中选择, 讲话者为自己选取一个言语角色, 也为听话者分派了一个互补的角色。从语法的角度看, 每一个话步都是通过选择语气来实现小句的言语功能的。人际语法隐喻中的语气隐喻在表达上存在着更为隐含的语法隐喻方式, 如I'll shoot the chairman. 该句的语气具有He threatened to shoot the chairman. 的隐含意义。人们在交际中关系的是语言运用的本质和作用, 语气隐喻表述出真实的交际目的及交际语境等因素。比如: Doyou think I am a fool? 用疑问句表示陈述语气, 我们可以用不一致语气来实现某一功能的现象, 表现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在交际过程中, 讲话者可以随时改变他的言语角色, 他可以陈述见解、提出问题、下达命令、表达虚拟等, 在语篇中, 这些复杂的概念大多可以用语气隐喻来完成。例如:

He gave me a cup. ( 陈述语气)

他给我一个茶杯。

Please give me a cup. ( 祈使语气)

请给我一个茶杯。

He would give me a cup if he were here. ( 虚拟语气)

如果他在这儿, 他就会给我一个茶杯。

语法中的语气隐喻在语篇中应有时具有明确的功能, 承担着小句作为交流事件的功能, 在命题中, 它是一个常项。

英语语法范畴中动词含有三大语气, 即陈述语气、祈使语气、虚拟语气, 语气隐喻除了动词的三种语气表达方式外, 还可以通过语气附加语来表达。语气附加语通常可以表达概率 ( 如probably) 、频率 ( 如always) 、确信 ( 如cer- tainly) 、意愿 ( 如readily) 、时间 ( 如still) 、强调 ( 如just) 等。命令类附加语只出现在陈述句中, 主要是小句结构的组织需要。例如:

Unfortunately, the writer refused to give her his telephone number.

不幸的是, 那位作家拒绝提供给她他的电话号码。

而另一种言语功能类附加语则出现在陈述句或者疑问句中, 在陈述句中, 这类语气隐喻改变了意义的取向, 表达讲话者的观点; 在疑问句中, 这类语气隐喻用于寻求听话者的观点。它们的位置十分受限, 通常出现在句首或句尾。例如:

Frankly, the idea is not good.

说实话, 这个主意不太好。

Frankly, is the idea not good?

说实话, 这个主意不好么?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 我们可以看出语气是会话参与者构建人际意义的语法资源, 语法把角色以及角色关系联系起来, 让我们看到角色相互交换信息的重要性, 与某种人际意义的对应。语气在句法层面出现, 而只有把句子放到整个语篇中形成模式, 并结合语境, 我们才能把握语言的人际意义。语气既是交换的信息, 又是交换信息的手段, 交际中的交换物是信息时, 它才有了语言的性质。语言用以交流信息时, 小句以命题的形式出现, 命题有明确的语法, 语言的语法层体现人际功能, 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语气隐喻。陈述、祈使、虚拟的语气系统与语言功能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 一般来说, 陈述由陈述句来体现, 命令由祈使句来体现, 虚拟则可以出现在陈述句、疑问句中。至于用哪种形式, 需根据语境而定。语气隐喻使我们确认会话参与者的不同角色, 解释和某些社会角色相联系的语言上的行为, 说明语言的选择如何使会话参与者把自己和伙伴参与者看作是社会文化的主体。 ( 李战子《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 2004)

三、人际语法隐喻中的情态隐喻在语篇中的应用分析

语言人际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讲话者对自己讲的命题的成功性和有效性所作的判断, 或在命令中要求对方承担的义务, 或在提议中要表达的个人意愿。人际语法隐喻的这一部分由语法的情态系统来实现。广义的情态隐喻还包括意态。情态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来表达, 明确的主观取向和明确的客观取向都是隐喻性的。情态是语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也是一个复杂的功能领域, 在语篇分析中, 系统功能语法认为情态是人际元功能的主要实现手段, 当我们把情态的分析应用于语篇时, 发现这一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从狭义到广义、从孤立到联系、从单纯语义到社会构建意义的过程。语言的人际元功能关注的是篇章作者和篇章意图中读者的互动关系, 即讲话者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态度, 并影响听话者的态度和行为。情态除了用情态动词、情态形容词、情态副词等来表达外, 还可以由小句来表达。例如: Tom probably knows. 与其隐喻变体I think Tom knows. 的意义是一致的。把I think看作情态成分是因为该句的命题并不是I think, 而是Tom knows。在此例中, 情态被隐喻性地编码在一个显性的主观从句中, 突出讲话者自己的主观观点。这一点可由反意疑问句来证实:

我们说: I think Tom is a good student, isn't he?

而不说: I think Tom is a good student, don't I?

在语篇应用中, 人际语法隐喻的情态隐喻是以命题的形式来表达情态的, 其适当的形式应是命题的附加语, 而不是命题本身。讲话者常常采用把它的观点装扮成命题本身 ( 明确主观取向) , 或使其看起来不说个人观点 ( 明确客观取向) 的方式来突出自己的意见。在人际语法隐喻中, 整个情态系统依赖一种明显的谬误现象, 当我们说“肯定”时, 实际上我们并不肯定。例如:

汤姆肯定走了。

我敢肯定汤姆走了。

汤姆一定走了。

当我们这样表述时, 意味着我们对此事还不很肯定, 因此, 主观隐喻通常以全值出现, 比如: I'm sure, I think, I believe等; 客观隐喻通常表达高值概率或义务, 因为它们都是把个人观点装扮成客观肯定性和必要性的不同方式。讲话者可以用客观的形式来淡化自己的观点, 为本来只是一个看法的东西增添客观确定性。例如:

It's certain Tom doesn't leave. = It isn't possible Tomleaves.

汤姆肯定没走。

语言既然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的工具, 在语篇中必然要表达人际功能。每一种语言在形式层和实体层中体现出来的方式有同有异, 汉语与英语有不同的形式机制来表达人际功能, 但汉语与英语一样, 也具有表达人际意义的多种复杂的语法结构。情态可以看作是讲话者对信息的态度和评价; 也可以看作是讲话者对所交流的信息的态度。语篇中出现的语言结构和形式是讲话者从整个语言体系中选择的结果, 这种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讲话者对某一特定事件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因而产生意识形态意义。情态语法隐喻能够揭示讲话者的意识形态, 它控制着讲话者参加话语的过程。 ( 黄国文《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与应用》, 2005) 语篇的语法隐喻度与认知效果成正比, 情态隐喻度的增加会使人们花费较少的认知努力。情态隐喻建立在人的认知能力反映世界经验的体现上, 是世界经验的再认知, 是更加合乎认知能力处理信息的最佳模式。情态隐喻式的语篇阅读识解更能激发大脑对百科知识和语篇知识的成功调用和有效处理。

四、结论

社会、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 社会创造思维, 思维创造社会, 在这两个过程中, 语言起着中介的作用。因此, 在交际的语篇中, 语言的人际功能担负重任, 人际语法隐喻是必然要采用的表达手段。人际语法隐喻中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意味着语言不是一个定义精确的系统, 不是所有合乎语法句子的集合, 也意味着语言自然存在于语境中。语气隐喻与情态隐喻说明语言是社会交往的工具, 当人们在语言系统中进行选择时, 是根据所要实现的功能而进行的有动因的语法隐喻活动。由于语言构建现实, 语法隐喻就必须建立在有实际意义的语篇中。

参考文献

[1]胡壮麟.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115.

[2]束定芳.语言的认知研究论文精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506.

[3]李战子.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38.

语法隐喻与语篇分析 第5篇

一、语法隐喻

1985年, 韩礼德 (Halliday) 提出语法隐喻 (Grammatical metaphor) 这一概念, 将修辞学的隐喻应用到语言探究中。他认为隐喻是存在于词汇层面和语法层面的一种变异, 可以说是“一个既定意义在表达上的变异”。 (Halliday, 1994) 根据语言的元功能, 最初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 (ideational metaphor) 、人际隐喻 (interpersonal metaphor) 和语篇隐喻 (textual metaphor) 。

二、英文科技语篇中的语法隐喻

科技语篇的科学性要求其语言表达客观、准确, 其中的语法隐喻主要表现为概念隐喻, 如名词化隐喻、动词化隐喻、形容词化隐喻等, 而人际隐喻无论是数量还是出现频率都很少, 其中情态隐喻的出现是利用客观明确取向来表达观点、态度。

(一) 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在所统计的英语科技文本的语料中约占2%。其作用是突显科技语篇的简洁性、信息高密度性、技术性、抽象性、说理性、客观性等语体特征。概念隐喻通过过程转换、功能成分转换和词汇语法转换来实现由一致式向隐喻式的转换, 目的在于以最少的句子或分句承载最多的信息, 是由繁入简的过程。

概念语法隐喻在科技语篇中主要表现为名词化、动词化和形容词化。 (1) 名词化是科技文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是打包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名词化是指把过程、特征或评价看作事物, 表现为动词名词化和形容词名词化。它是由“动”至“静”的过程 (把原来的动态范畴转化为静态范畴) 。 (2) 动词化是由“静”至“动”的过程。 (3) 形容词化对科技语篇语体特征的实现也有影响。

(二) 情态隐喻

情态隐喻在所统计的英语科技语篇中约占2.1%。作者在对科技文本的阐述中“常以显性客观的情态隐喻来表达命题的不确定性和陈述的客观性”。即利用客观明确取向来表达观点、态度。其实现形式为副词形容词化, “即将原句中情态副词或频度副词所隐含的意义以小句形式明确化, 这就使副词形容词化了。”

(三) 语篇隐喻

英语科技文本中, 语篇隐喻出现率比较高。“语法隐喻通过展开一个语篇的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 成为组篇的工具。” (马丁, 1993) 实验条件或预设的提出是由隐喻式主位实现的, 信息压缩或新信息突显是由隐喻式新信息实现的。语篇隐喻可以很好地体现科技文本的科学性、逻辑性和用词的准确性等语体特征, 其主要实现形式仍为名词化。

三、语法隐喻在科技语篇中的功能

(一) 客观性功能

科技文本是用来传播客观的科学知识的, 若存在主观性, 读者则会对文本所提供的科技知识半信半疑, 科技文本的交际功能必将大打折扣。在科技语篇中, 语法隐喻可以掩饰科学家的主观动因, 使语篇具有客观性和权威性。以概念语法隐喻中的名词化来说明语法隐喻增加文本客观性的功能。在由动词喻化为名词的过程中, 可以消除旧过程的参与者 (doer) , 具体时空条件 (动词的语气、时间、情态) , 使语句真值不受制约, 淡化或消除了主观因素, 具有客观普遍性。

(二) 认知功能和经验重构功能

语法隐喻化是人类所拥有的一种基本的语言认知手段, 它在无意识中构建着人类的思维、推理和经验。人类通过语法隐喻这种崭新的认知方式和途径来把握纷繁无序的客观世界所具有的相似性、关联性, 从而改变或建构一个全新的、有序的大千世界以供人们研究、探索, 并最终促进人类认知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 (陈永斌, 2010)

语法隐喻可以实现事件、活动、情绪、思想等的实体化 (entity) , 是认知世界, 实现语言三大元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 我们可以对各类语篇进行隐喻现象、机制和功能的分析, 研究语法隐喻在语篇建构、语篇文体与功能分析中的文体价值和应用价值, 进而揭示语言的本质及发展变化。

摘要:隐喻理论的新发展促使人们思考科技语篇中的隐喻现象。研究者从语言学的角度解构科技语篇, 从词汇语法层面探讨科技语篇的隐喻性, 进而揭示科技语篇与语法隐喻的关联性, 并揭示语法隐喻在英文科技语篇中的功能, 旨在分析语法隐喻对语篇的语义语法和文本性的贡献, 探讨语法隐喻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语法隐喻,英文科技语篇,功能

参考文献

[1]陈永斌.浅析科技英语中的语法隐喻及其功能[J].咸宁学院学报, 2010 (2) .

[2]江淑娟.科技英语中的语法隐喻[J].广西社会科学, 2008 (1) .

语法隐喻与语篇分析 第6篇

1 语境和认知语境

语境即“语言发生的环境”[1]。一般来说, 语境可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两大类。语言语境指语篇的内部环境, 即涉及词组、全句、全段乃至全篇的上下文语境。非语言语境语可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两种。情景语境指与传递语篇交际意义有关的时间、地点、事件的性质、谈话双方的关系及方式等因素。文化语境指语篇作者所处的语言团体的历史、政治、文化和风俗人情等。其实, 语境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 它是由一系列命题构成的, 这一系列命题在交际中经过不断地选择、调整、推理得以完整。对于语篇构建主体来说, 语境影响语篇内容、组织手段、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选择。而对于语篇解读主体来说, 语境起着确定指称、消除歧义、补充语义等作用。因此, 语境会影响语篇意义的表达和理解, 而在两主体基于语篇进行交流的过程中, 语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认知语境是人们在对周围客观世界切身体验的经验基础上对某一概念图式化的认知结构网络, 且在交际过程不断变化完善, 它是一种信息加工的过程。认知语境是语言语境认知化、情景语境认知化和文化语境认知化的结果。在对一个语篇进行解读分析时, 解读主体通过搜寻大脑中对于世界认识的各种假设, 寻找对应信息, 进行提取, 如果关于语篇内容的信息与所提取的认知语境信息相关, 则会准确、成功地分析语篇, 否则, 则可能造成理解偏差或歧义。认知语境观突破了传统的语境概念, 把语境看作一个心理结构体, 认为“语境不是先于话语的客观存在, 而是随着认知过程而产生的话语接受机制”[2]。认知语境的知识源来源于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语信息。由于不同的语篇解读主体的知识结构、感知能力、生活经历等不同, 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看法会各有差异, 因而其认知语境也是不同的, 也就是说认知语境因人而异, 而同一人的认知语境随着情况变化也会有所调整。所以, 我们说, 认知语境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一个动态的信息加工过程。

2 语篇解读与文化图式

2.1 图式和文化图式

图式是储存于人类大脑的与自身感受体验相关的经验模块以及与某一领域相关的知识模块, 它由许多相似的事件或相似的信息构成, 既有语言和文化的, 也有非语言和文化的。进行交际、处理信息时, 人们会调取大脑中与该信息相关的已知图式, 通过这些已知图式对输入信息进行解码、编码。只有输入信息与脑中所储存的图式相匹配, 才能完成一系列的信息处理, 使交际活动有效、顺利地进行下去。

图式包括三种类型: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其中, 语言图式主要指词汇、语法等方面的, 形式图式涉及文章的体裁、结构、修辞等方面, 而内容图式包括文章的主旨和背景知识。内容图式的一个分支即为文化图式, 文化图式是人们对于外界体验形成的关于文化方面的经验模块和相关知识模块。文化并不是抽象的, 它是我们所能感知的一切, 人类学家Tyler曾指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 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社会上学得的能力与习惯。”[2]由于人们都是生活在某一特定的社会团体中, 形成特定的民族团体, 同一民族内部的人们在共同的生活环境下, 通过长期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交流在观念、信仰、道德、文化、政治等方面达成了比较稳定的同一趋向性理解和观念, 因此往往拥有相似的文化图式, 形成并认同高度抽象的主流文化图式。文化图式使人们在交流过程中更容易捕捉到与自身体验相一致或相矛盾的因素, 凸显意象图式的某一方面, 从而左右和影响着人们的心理过程, 对交际活动的方方面面给予不同程度的限定。

2.2 语篇解读与文化图式

在外语语篇中所涉及的中西文化图式主要包括如下几种类型:

第一, 文化图式完全对应。“美国翻译理论家Eugene.A.Ni⁃da认为, 世界的语言与文化惊人地相似, 相似之处占90%”[3]。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人们很多时候都拥有完全对应的文化图式。比如, “Truth is tough.It will not break, like a bubble, at a touch. (真理是坚韧的, 不会像气泡那样一触即破。) ”看到“bub⁃ble (气泡) ”, 无论是在英语中还是在汉语中, 都会激发人们大脑中对其形成的文化图式——“圆圆的, 一戳即破”, 因此, 对于气泡相同的文化图式使原文的语境效果得以充分的传述。

第二, 文化图式交叉对应。所谓的文化图式交叉对应, 指的是语篇解读主体和语篇构建主体对某些信息有相同的认知, 但是表达方法不尽相同, 也就是说, 词汇的概念不同, 但词汇的内涵意义相同, 所以就出现了“意相似”却“形不同”的现象。比如关于“幸运的人”的表达, 汉语为“幸运儿”, 而英语却是“lucky dog”。这是因为在西方民族, 很多家庭都喜欢养某种动物作为宠物, 也非常尊重、爱护动物, 有时动物甚至享有和人一样的权利, 所以用“dog”来喻人没有任何贬义, 也能被大家所接受。

第三, 文化图式冲突。从大的方面来看, 中西民族生活的环境基本相似, 但具体到细节, 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因此, 不同社会文化语言环境中形成的民族性决定了文化冲突的存在。有时, 地域、风俗、观念等不同的中西民族对某一事物、某一现象会形成截然不同的文化图式。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按照解读主体的自身文化图式来解读外语语篇, 就会造成理解上的错误, 产生文化休克, 影响语篇分析的质量。比如, east wind (东风) 和west wind (西风) , 英国著名的诗人雪莱著有《Ode to the West Wind (西风颂) 》, 在诗中, 诗人对西风进行了热情的歌颂, 因为英国位于西半球, 西风是报告春天信息的使者, 而东风对他们则意味着“寒冷”, 令人产生不愉快的文化图式。而在中国, 人们偏爱东风, 提到东风会联想到“温暖‘舒适”的文化图式, 宋朝诗人朱熹有“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的佳句。而西风, 在中国历史上, 曾被毛泽东比喻为“西方列强”, 因此常激发人们负面的联想, 这就是中西文化图式冲突带来的影响。

第四, 文化图式缺省。文化图式缺省, 是指某一文化中所形成的文化图式在另一种文化中无法找到相对应的文化图式, 出现了空位现象。在分析外语语篇时, 有时输入的信息在解读主体的大脑中找不到相应的文化图式, 无法激活已知图式, 从而造成了理解障碍, 影响了交际质量。比如, “Horton’s Achil⁃les heel was that he could not delegate. (霍顿的软肋在于他不懂得放权”, 如果解读主体不知道关于“阿喀琉斯之踵”的希腊神话故事, 自然不理解“Achilles heel”是什么意思, 更不会知道“阿喀琉斯之踵”代表的是某人、某事、某现象的唯一致命的弱点。因此, 文化图式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建构语篇意义, 也可以引发我们对语篇的认知推理, 补充语篇缺省的信息, 强化语篇的分析与理解。

3 语篇解读主体的文化图式与语篇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文化图式在语篇解读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语境制约着语篇模式的选择、补充语篇内容的缺省、影响语篇的生成和发展。对语篇解读主体来说, 必须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 尽可能多地积累目的语国度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和知识块, 形成搜罗万象的文化图式, 这样, 在分析语篇时, 才能更好地激发大脑中的已知文化图式, 与语篇构建主体实现无障碍交流与对话, 高质量地、高效能地分析外语语篇。

3.1 唤醒原有文化图式, 培养预测能力。

语篇解读与分析的过程, 其实就是语篇解读主体与语篇构建主体借助于语篇进行信息传递和心理交流的过程, 是认知语境的创建过程, 即在语篇解读时激活相关背景图式及创建新的图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语篇是双方交流载体、媒介, 是语篇构建主体明确给出的信息, 其中包括构建主体关于某一话题的理解、观点、感受等信息, 也蕴含着构建主体本身的文化素养、对世界的观点看法、宗教信仰等一系列的相关背景信息。作为受话者, 语篇解读主体要在解读分析过程中, 根据构建主体明示的信息, 不断地激活自身原有的文化图式, 对语篇加以预测、验证、推理。如果能够有效地激活已知信息, 实现信息的相互显映, 则对语篇的理解和分析是正确的, 有效的;相反, 如果无法激活已知信息, 不能实现信息的相互显映, 则对语篇的理解和分析会出现误差、误解, 甚至是无效的。因此, 在语篇分析过程中, 解读主体应有意识地唤醒大脑中的原有文化图式, 合理推理分析, 实现信息的相互显映, 培养自身的语篇预测能力。

3.2 建构和充实文化图式, 拓展知识面。

语篇是根据构建主体的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起来的言语组合, 其内容包括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题材涉及叙事、论述、说明、新闻、演讲等多种题材, 因此, 在对不同语篇进行解读分析的过程中, 要想成功唤醒大脑中的原有文化图式, 还有关键的一点, 就是解读主体的大脑中要存储大量丰富的文化图式, 因为文化图式是与目的语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是“帮助个体储存其关于所处文化的推断性和概念性的文化信息, 并且协助其理解文化经历和文化表达的概念结构”[1]。只有具有与语篇内容所涉及的信息相关的文化图式, 在解读分析的过程中才有可能被唤醒和激活。而要想在头脑中存有包罗万象的文化图式, 就需要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处处留心、处处学习, 增加阅读量, 拓展知识面, 有意识地向大脑输入各式各样的文化图式, 并在下一步的阅读理解中进行唤醒和激活, 进一步巩固、深化, 并根据分析解读的语篇内容, 对存有的文化图式进行纠正、整理、充实。

4 结束语

语篇的解读与分析是一个动态的认知心理过程, 是语篇解读主体在特定的认知语境下, 根据大脑中已经存储的图式, 对新信息不断推理和验证的过程。与此同时, 它也是语篇解读主体通过语篇与语篇构建主体实现对话与交流的过程。为了实现无障碍的对话与交流, 语篇解读主体要充分利用文化图式对语篇分析的重要作用, 注重中西文化的异同, 消除彼此间的差异, 与构建主体建立有效的主体间性, 实现平等的、积极的沟通, 从而提高语篇分析能力, 使语篇的解读和分析更加准确、深入、有效。

摘要:语篇通常指用于某种场合的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 当语篇解读主体对语篇进行分析时, 需要结合语篇语境, 激活自身存储的已知图式, 建立一个动态的认知过程。文章首先讨论了语境和认知语境的内涵, 然后分析了图式和文化图式概念, 其中重点分析了基于语篇解读层面的文化图式, 最后详细论述了如何利用文化图式来提高语篇解读主体的语篇分析和解读能力。

关键词:语篇,语篇解读主体,语篇构建主体,文化图式

参考文献

[1]马玉梅.认知语境下读者的文化图式与语篇理解[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 (9) :13.

[2]周芬芳, 唐德根.认知语境下的文化图式与语篇理解[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1) :13.

[3]张慧惠.文化图式理论对大学英语阅读的影响[J].海外英语, 2015 (7) :65.

[4]刘丽军.跨文化交际中语境对语篇连贯的影响[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7 (3) :46-48.

[5]吴群.传统语境观与认知语境[J].皖西学院学报, 2004 (2) 128-130.

[6]张丹.认知文化图式与语篇理解[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 (3) :136-137.

上一篇:建议提案下一篇:政府投融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