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型经历范文

2024-08-04

发展型经历范文(精选12篇)

发展型经历 第1篇

一、以理育情

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高尚思想情操的主渠道,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 在关注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 不能忽视基本知识和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 因为情感与知识是相互促进的, 对中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必须以理育情。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之后进行理性思考, 注重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个性心理内化过程, 要抓住教材中的情感资源, 知情交融, 达到政治理论知识传授和积极情感体验的和谐, 这就要求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认识、理解教材中的理论知识, 为达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情感目标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例如, 在讲述九年级“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等问题时, 笔者结合学生已学的中国近代史, 分析讲述了从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运动直至辛亥革命, 这些仁人志士在救国救民的道路上屡遭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先进、正确的理论指导, 没有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正确道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要求学生结合史实来分析说明, 目的在于通过暴露不同的情感, 刺激学生的认知意识, 使其知、情达到一个更高阶段。然后, 笔者又让学生回顾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历程, 通过探究, 学生在历史知识和政治理论上理解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自己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让学生了解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从而培育了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 收到了积极的教学效果。

二、以例激情

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 “以丰富的情感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发学生的思维之窗。”而人的情绪和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情绪情感具有情景性特点, 这是以例激情的心理学依据, 利用事例创设情景, 是达成情感目标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利用教材中的情感资源, 有利于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从而主动接受教育。针对不同的教学情感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结合教育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丰富的教材资源, 创设适宜的环境气氛和特定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 从而激发其逐步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

例如, 在九年级“走向小康”一课的教学中, 笔者利用教材提供的“广东省中山市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变化”, 以及图片“江苏华西村美丽的家园”, 同时补充华西村和谐发展的相关资料, 然后设置问题:中山市和华西村人民生活水平巨大提高的原因有哪些?由于这些教材资源的真实性和生活性, 学生对此很感兴趣, 分组讨论时发言踊跃。通过讨论, 学生认识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 是社会主义制度和改革开放带来的。在此基础上, 再让学生观察教材中提供的1978年以来我国恩格尔系数变化曲线图表, 引导学生分析1978年以来我国恩格尔系数下降的原因, 同时结合教材中的“活动”要求, 以“聆听小康走进的脚步”为主题, 课下组织学生开展“我身边的小康”图片展示活动, 内容包括:靓起来的衣着服饰、大起来的住房、多起来的私人轿车、精起来的饮食等。通过这些活动, 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品尝生活的幸福、体会生活质量的提升, 从而大大加深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成就的认识,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情感。

三、以行移情

将探究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是新课程教学理念之下的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要求, 这对学生有效获取知识, 培养学生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探究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行, 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探索并构建“促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学习模式势在必行。教师利用教材的情感探究资源, 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组织学生走出课堂, 通过开展社会调查, 使学生了解社情民意, 把所学理论知识、社会现实、自我情感联系起来, 在实践中产生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关注民生的情感, 只有在情感体验活动中, 学生对政治理论的认识才能深深地植根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成为自己的观点, 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

根据合作探究活动的要求, 引导学生留心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在讲八年级“维护消费者权益”一课时, 适逢“三鹿”问题奶粉事件, 笔者让学生进行了一个社会小调查。2009年3.15活动的主题是“消费与发展”, 其目的之一是引导消费者树立消费信心, 科学合理消费。围绕这一主题, 笔者把学生分成四个调查小组, 分别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对身边消费者的维权情况进行调查, 同时让他们通过报刊、网络等渠道, 收集日常生活中的实例、相关数据、图片、影像等资料, 并分组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 根据教材要求, 笔者又设计了如下问题情景,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进行合作探究:作为消费者, 你一般关心消费中的哪些问题?如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侵犯, 该不该维权?一元钱官司该不该打?我们应怎样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时应该注意些什么?通过这些问题情景的设计、互换角色的体验, 目的是让学生明白, 作为消费者, 不仅要有维权意识, 还要学会关心他人, 关注社会, 教育学生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 还要培养自己的亲社会心理和行为, 从而比较好地达到让学生学会理性消费、培养良好的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深圳发展银行面试经历 第2篇

11号下午接到深圳发展银行的面试通知,让十三号下午三点在温州国信大厦面试,当时就慌了神,从太和到温州坐火车将近20个小时,离面试只有一天多的时间,太和既没有机场也没有火车站,时间真够紧迫。接完电话先定了定神,迅速在脑子里过一下需要准备哪些东西,想好后立即行动。二哥知道后立刻订了12号下午一点的机票,我飞奔去商场买西服领带皮鞋,晚上八点全部收拾妥当,安安稳稳的睡了一觉。

第二天六点起床,二哥抛开医院所有事务,亲自开车从太和直奔合肥,一路高速狂奔在中午11点半抵达合肥骆岗机场,安检之后稍作休息登上了前去温州的飞机,下午三点终于抵达温州,打车直接去离深圳发展银行国信大厦不远处的温州国际大酒店,房价真贵,标间一晚700多元,正在犹豫中经不住美女服务员的劝说,花2400元办了张至尊金卡。

总算在12号顺利抵达温州,不会耽误13号下午三点的面试,顿时舒了口气,一直紧绷着的神经稍微松懈下来一些。安顿下来之后为了避免13号下午面试找不到地方先去踩点,询问前台服务员深发的位置之后步行去国信大厦,一路过去大开眼界,深发,广发,浦发,招商,民生,华夏,中农工建等银行全在这条路上,宝马奔驰随处可见,居然还看到辆敞篷宾利跟2辆宝马6系这样难得一见,价格又超贵的跑车,温州的好车果然名不虚传。踩完点后回了宾馆好好休息了一下,跑了一天真有点累了,晚上很早就睡了。

13号上午简单复习了下深发的`资料,由于关注已久,对深发什么时候成立上市,总资产多少,企业文化是什么,资本充足率与核心资本充足率各是多少,懂事长是谁年薪多少,有哪些零售业务早已了然于胸,所以没花过多时间在这上面。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如何在一分钟自我介绍中抓住面试官眼球,如何在众多面试者中拓脱颖而出,给面试官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上。后来又揣摩想了下怎么捉摸面试官心里,猜测面试官出题的意图,想得到什么样的信息回馈,整整花了一上午仔细思考了这些问题。

下午2点50提前10分钟来到国信大厦16楼深发人力资源部,一进去一个超级漂亮身材超棒气质超好的美眉问 你是高杨吗?来面试的吧.请坐这边等候。不得不感慨下深发的HR真是敬业,居然我一进去就认出我来了。去的时候里面已经有2个女生在那坐着,我就主动过去跟她们攀谈,聊着聊着顺口问了问左边的那位MM哪个学校毕业的,美眉回答:“ 上财”。我故作镇静的说了句不错,好学校。又转头问了问右边那位美眉哪个学校毕业的?答曰:“ 复旦”。我顿时就没了说话的欲望,坐在那低头不语,生怕她们问起我是哪个学校的,

上财的听说另一个是复旦的,就开始狂侃起来,追着复旦美眉穷追不舍,问复旦美眉为什么来深发展应聘,问她是否应届生,复旦美眉很老实的回答毕业,毕业之后在渣打工作。上财美眉显然吃了一惊,眼睛睁圆了问:“渣打那么好你不好好呆着来深发干什么?”又问起了复旦美眉渣打的待遇。复旦美眉一开始不太想说,架不住上财美眉的穷追猛打最终还是全部老实交代了,一个月光加班费就1万2啊,听的我汗颜。更郁闷的是她跟我报的是同一个职位,吓我一身冷汗,一直没有说话,听她们交谈。 正听得起劲,美女HR通知我去1601行长办公室面试,吸了口气整了整衣服就进去了,一进去5个面试官在一个圆形桌子旁坐着,一个行长一个副行长一个HR主管一个会计运营部主管一个行长助理,上来先让做一分钟自我介绍,由于准备的十分充分自我认为介绍的还是不错的。接下来问为什么来深发等之类的问题,我就先从认同深发的企业文化谈起,再谈到自己对金融银行业是如何如何感兴趣,性格是怎么怎么符合银行的工作,一通狂侃。接下来就是一般的聊天,聊到深发是第一家上市的商业银行,聊到深发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聊到深发CEO法兰克纽曼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曾任美国财政部次长,因为看了半个月的深发发展史,基本对答如流。副行长说 你显然是有备而来啊?面试就先到这里,回去等通知吧,感谢你从安徽远道而来应聘。

晚上9点半接到HR通知,顺利通过面试,第二天去拿体检表去温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体检,体检合格后就准备上岗工作了。接到通知后激动了好一会,一直渴望能进去银行工作,中间经历了各种磨难,本来的理想是进入蚌埠的中行或建行一个月拿个三四千就非常满意了,结果超额完成了梦想,去了经济更发达的浙江,去了薪水更高的深发。

经历发展:西方职场充电法宝 第3篇

战略经历发展

西方很多企业都有成为业界“大哥大”的野心,希望三五年的经历能够打造出时代的“骄子”,使那些平时管理几个员工的小小经理人,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指挥企业的“航空母舰”。然而现实让企业清醒地认识到:如果顺其发展,“接班人”的梦想基本上以失败告终——几乎没有人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蜕变。

于是,人力资源专家提出了全新的职业生涯战略规划:战略经历发展。

6年前,杰米·坎特卢普还是麦当劳国际营运部的一个经理人。全球快速食品业巨头——麦当劳看上了这位中年人。麦当劳分管人力资源的副总裁与当时的麦当劳CEO,找来了高级的人力资源专家和麦当劳营运专家,一起为这位接班人打造一条通往麦当劳CEO的战略经历发展道路。其中包括:在欧洲麦当劳进行市场战略训练,在美国顶尖大学学习演讲,学习和实践分析地产的投资以及管理持牌人的国家和市场。在完成了以上程序后,他还要去政府关系部门学习与政府的谈判以及了解各国相关法律和习俗,访问世界的主要市场和麦当劳餐厅、了解股票市场和资金运用的游戏规则。最后,他要关起门来研究和补充那些在未来战略上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电子网络技术。

今天,坎特卢普不负众望,走马上任,半年下来,已经大有收获,麦当劳股票上升了近30个百分点。

战略经历发展不同于—般的经历发展,它更注重时间的节奏和与战略的配合。当企业有大规模变化时,如兼并或上市,企业往往需要人力资源经理考虑相关人才的战略经历发展。由于经历发展非常有针对性,所以发展的人员和目标也相当明确(见表1)

多元经历发展

所谓多元经历发展,是指员工不仅有企业需要的专业工作经验,还具有与该工作相关的其他工作经验。例如,一个人力资源经理,除了要有很丰富的专业管理经验外,还应该有财务管理的经验,可以进行人力资本的分析和运控;同时还有法律的经验,可以出庭和应诉以保护企业。另外,如果有足够的电脑技术更好,这样在企业运行SAP或HRIS时,可以让你上前线。

科尔是甲骨文公司新请的招聘经理,他的经验足以使他在同行中引以自豪,不过他还是花了近6年的时间来发展多元经历(见表2)。

一个企业或组织有意要发展某些员工的多元经历,最重要的是制定相应的计划和找到相应的发展环境。摩托罗拉公司在这方面有卓越的表现,该公司人力资源发展部门的经理可以在公司任何角落发展员工的多元经历、多元文化、多元技术以及多元经济。员工在这种环境下得到的发展远远超过在其他公司的发展。摩托罗拉公司以此在保留了员工的同时,也从员工素质不断提高中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多元经历发展需要更大的投资和空间,因此需要运用社会及外部的资源。多元经历发展的平衡和组织是跨学科、跨专业的平衡和组织,这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组织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必须从现有的条件出发,找到最容易成功的多元经历发展的“捷径”。

快速经历发展

如果说经历发展是人才发展的一条有效之路,那么时间问题是其最大的瓶颈。换句话说,需要人才时发现手上的人没有那些经历,而等他们获得那些经历时,可能需求已经没有了。因此,全世界的经历发展专家都在考虑这样—个问题——如何来快速地发展经历,也因此有人提出8小时MBA和24小时CEO培训。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企业和组织的变化更加迅速,无论是它们的战略规划还是战术策略的调整,“快”将赢得机会和主动。快速经历发展为企业的这种快速改变创造了条件。

美国纽约有一家公司,提供所有办公室需要的服务从打字到复印、从办理快速邮寄到文具设备的修理、从文档管理到财务报表、从保税到申请保险,只要办公室里发生的这里都会有。

这家公司专门为其他公司培训办公室人员,他们提供非常繁忙的实际工作环境,让受训者很快就学会办理办公室所有的事务(见表3)。

快速经历发展的对象往往是企业通用型人才,他们需要的经历是在学校里被忽略或是缺乏的简单培训。快速经历发展还基于将职位标准化,既标准化职位称谓,又标准化工作内容,所以快速经历发展将帮助企业完成办公室现代化和标准化。

快速经历发展的缺陷是经历比较单一,对企业的长期用人帮助不大。因此,企业还得通过其他经历发展的计划来弥补其缺陷。

目标经历发展

阿林顿有一家经历发展公司从属于一家著名的金融集团,所以,这家公司所有的经历发展完全是针对集团化目标职位实施培训。例如,该金融集团旗下的A公司急需投资分析主管,市场上没有需要的人才,A公司就会请经历发展公司来研究,设计相关的工作环境和挑选合适的候选人。咨询顾问可以迅速地将各个企业的需要整合成为最优化的经历发展计划,然后通过资源的分配和调整完成每个目标。

在他们的经历发展工作站里,你可以看到很多分析表,它可以帮助设计专家选择相关要素,完成方案的优化。在与目标职位相关的工作经验中,有些是通过很强的压力和紧张的环境把培训学员“逼上梁山”,有些则通过巧妙的设计和愉快的谈话使学习“水到渠成”。

表4是一个管理部门经理的目标经历发展的指引,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目标经历发展方式的特别“功力”。

目标经历发展针对性强,企业用之效果明显,但投入较大,大中型企业可以将其与员工培训结合起来。目标经历发展不同于员工培训,因为它有明确的目标和步骤计划,而员工培训的目标比较模糊。目标经历发展不同于战略经历发展,前者发展期短,对象为中层主管人员;而战略经历发展,时间较长,计划庞大,对象集中。使用目标经历发展方法,不宜采用保密的方式,应该让其他员工了解发展计划。这将鼓励更多员工在企业中成长,同时,企业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和解决发展对象的问题,及时地调整其观念和行为。

对话作者:

“经历发展”这种新兴职场充电方式,确实令人耳目一新。只是这种新兴的培训和我们熟知的“轮岗”制度、“挂职培训”有什么实质的区别呢,本文作者娄质认为:

我国与西方经历发展类似的措施是“轮岗”和“挂职培训”,但这两者很大程度上来自老板或领导的意志,培训目的更多地符合老板或领导的愿望,但真正的目标是什么、什么时候实现目标,他们并不知道。因此,这是一种模糊经历发展。

西方的经历发展,基本上是按照个人的意愿、消费和要求来辅助你,并根据对你能力的测评和分析,进行适当的修正。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经历发展的主因来自个人,也就是说个人已有明确的目标,所以经历训练的针对性很强,企业只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个人目标早点到来。

发展型经历 第4篇

一、数学课堂活动要开放,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思想有多远, 我们就能走多远。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总是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 这是因为数学教师的思想被束缚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 他们觉得数学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的区别, 那就是数学的答案只有一个, 这也是我国在数学领域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不过, 随着时代的发展, 数学教师传统思想的牢笼显然已经被打破了, 现代的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的开放, 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有了改变, 如数学教师对于课堂活动的设计更加的开放, 不再只是照本宣科了。此外, 为了丰富学生的想象, 数学课堂还加入了讨论、探究、户外活动等, 这样开阔的视野能够激发学生无穷的想象力, 使学生的想法变得更加大胆。或许, 有一部分数学问题的答案确实只有一个, 但是得出答案的方式却是多种多样的。因此, 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更加重视让学生自己去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 而不是只是得出那个标准答案。

例如,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有一课叫做《我们身上的“尺”》, 在进行这一课的教学时, 教师说道: “同学们, 你们平时没有随身携带尺的习惯吧, 很多人都是这样, 那是因为我们身上有很多“尺”, 但是我们一般会怎么测量长度呢?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 那么现在请同学们使用自己身上的“尺”来量出我们的数学课本有多长多宽。”然后, 请学生找出自己身上能够作为“尺”的地方, 并测量这些地方的长度。最后, 请学生总结用这些部位进行测量可能带来的问题, 进而自由讨论发言。

二、创设课堂推理情境, 强化学生的推理过程

合情推理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要合乎情理, 而合乎情理就需要从实际经验出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局限于学校, 积累的经验有限, 对于很多的新知识无法联系到实际的生活经验, 这就要求数学教师根据自身的经验选出一些符合学生当前思维状态的事实来创设推理情境, 进而促进学生形成推理思维的习惯。但是在设计推理情境时, 数学教师必须正视自己合情推理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是绝对正确的, 这是与个人的知识结构、价值观等有联系的, 所以得出的结论因人而异,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只是帮助学生养成进行合情推理的习惯, 使学生意识到合情推理需要大胆的猜想, 但这种猜想却不是瞎想, 不能将得出的结论当成真理进行使用。如果可以, 在设计推理情境时最好能够加入证明的环节, 并且对于学生当前无法证明的不正确结论, 教师要举出一些反例来说明, 不能让学生形成错误的观念。

例如,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节时, 教师请学生在纸上画几个不同的三角形和四边形, 并让学生测出三角形的角度, 求出其内角和。这时, 学生推测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 进而让学生进行验证。最后, 教师给出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 引导学生推理出多边形内角和的公式。

三、数学教学过程必须体现出简单归纳及类比猜想的思想

合情推理需要运用一定的归纳、类比思想。我们都知道, 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学的主体, 学生需要的不是一个死的答案, 而是需要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合情推理正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也可以说是一种思想。数学家高斯认为, 数学中的许多定理正是通过归纳类比得出的, 证明只是补充的一道手续而已。归纳和类比是发展学生合理推理能力的主要途径, 所以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必须要贯穿这种思想, 从而帮助学生将已有知识和新知识进行融合, 形成自己独有的数学理论体系。

例如, 在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加减法》的教学过程中, 在进入主题之前, 教师会给学生一系列a、b的值, 请学生计算a与b的乘积、a与b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最大公约数, 观察三者的数值, 发现三者的关系, 之后再开始今天的学习。首先, 请学生归纳整数与小数加减法的法则, 小数与分数的区别, 进而类比猜想出分数的加减法法则。然后, 请学生计算的值, 并归纳它们的求解方法。最后, 将分数的加减法与小数的加减法进行比较, 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

发展型经历 第5篇

1、持续学习

现在是一个竞争加剧的年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态竞争规律,促使我们必须“活到老,学到老”,因此,作为销售人,不论你是多么的成功,你都必须有一种危机意识,知道“淘汰期”或“破产期”近在咫尺,销售人只有不断学习了,才能不被社会和企业所淘汰,才能在“灯火阑珊处”保持清醒的头脑,从而使自己时刻立于不败之地。

2、保持创新

创新是立业之本。“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做营销最忌安于现状,最怕小富即安,作为一个销售人,如果他的思维停滞了,那么,他的职业生涯的“黄金期”也就宣告结束了,他就会“必死无疑”。销售人只有保持了创新的意识,不断地创新思维,创新模式,所从事的营销工作才能基业常青,才能在经历了一个成功之后,不断地走向另一个成功。

3、勇于挑战自我

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其实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因此,一个成功的销售人,要想不躺在功劳薄上睡大觉,要想与时俱进而不被行业所淘汰,就必须时刻勇于挑战自我,挑战过去,勇于与“旧我”告别,从而做一个谦虚而奋发的人。在“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的今天,无论在任何条件下,销售人都没有理由狂妄,没有理由夜郎自大,没有理由目中无人,没有理由妄自菲薄,销售人只有勇于挑战自我,才能不断地创造新的天地、新的舞台,新的辉煌。

发展型经历 第6篇

【教学片段1】把握思维起点,实现有效迁移

1. 教师展示计数器,回顾数位。

2. 回顾“十进制”计数。

师:个位上没有珠,用什么表示?(用“0”)1颗珠……9颗珠?10颗珠怎样拨呢?

生:满十进一,十位拨1颗,个位归0。

师:十位上继续拨到10颗珠,又该怎样表示呢?

师:十位1颗珠,用小棒怎样表示?

生:10根小棒捆成1小捆。

师:百位、千位、万位1颗珠呢?

生:10个一小捆捆成一大捆,10个一大捆捆成更大捆,10个更大捆捆成超大捆。

3. 谈话引入。

师:人类很聪明,把一个大数通过不同的数位表示出来,不需要摆很多的小棒。

师:在计数器上可以把一个数“整大”,还可以把一个数“变小”。一个小的数可以怎样表达呢?

【赏析】小数的认识,是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展(相对于整数来说),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则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整数十进制计数法入手,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思维线索,学生就更容易回溯知识的生长过程,从中获得更具启示意义的思维灵感。

【教学片段2】经历思维过程,引领学生创造

1. 创造新数位。

课件展示:把一根小棒放大,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1份。

师:“半根”你会用多少表示?

学生反馈:把小棒对折,0.5,等。

师:对折是为了什么?

生:平均分成2等份,每份是或0.5。

师:在计数器上怎么表示0.5?

生:不能拨,计数器上最小的数位是个位,个位上的1颗珠表示“1”,0.5表示半颗。

师:到底能不能拨呢?在哪里拨呢?

生:可以改造计数器,在个位的右边补一个更小的数位。

师:叫什么数位呢?拨几颗珠呢?

学生反馈:①很小位,新造位等;②1个,5个等。

师:比整1还小的数也拨出来了,如果你是数学家,你认为个位和“新造位”有什么关系?个位上的1颗珠和“新造位”上的1颗珠的大小关系是什么样的?

生:个位上的1颗珠表示“新造位”上的10颗珠。

师: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1个万表示10个一千,1个一千表示10个一百,1个百表示10个十,1个十表示10个一,越往右边越小,可以类推。

【赏析】确定而统一的告知和接受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没有任何的思维发展价值。如何让数学学习具有“诱惑力”? 教师的作用应显现于此。从整数部分拓展到小数部分,对学生而言,是比较困难的。教师为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知识背景,使学生容易获得知识与问题间的丰富联结,并选择创造性的联结方式。教学中,制造认知冲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为了表示一个“不整”的数,学生可谓“绞尽脑汁”,“补一位”则标志着学生思维的跨步,也体现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堂上,每位学生都能拥有自己的数学高峰体验。

2. 构建小数的含义。

师:想知道这个“新造位”到底叫什么名字吗?

学生反馈:半位、零位、小数位、零点位等。

师:半根小棒,在新数位上该拨几颗珠?(5颗)为什么新数位上的5颗珠就可以表示半根小棒呢?如果新数位上拨1,小棒该画多长?(学生讨论交流片刻)

生:把1米的小棒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就表示新数位上的1颗珠,用分数表示,小数0.1表示。

师:2颗珠表示什么?用分数表示是多少?小数呢?

师:3颗珠、4颗珠……9颗珠呢?再拨一颗珠是多少?

生:,也就是1。

师:现在给这一位起名,叫什么位?

教师引导:是把1米的小棒平均分得到的,平均分成了几份?

生:和“分”有关,平均分成10份,叫作十等份位。

3. 教学小数的读、写,认识小数的组成。

学生写小数:1.2,26.3,0.6。

明确:这些都是小数。小数中的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是整数部分,右边的部分是小数部分。

教师指向26.3和0.6中的数字“6”。

师:为什么都是6颗珠,表示的大小却不一样呢?

生:左数中的6在整数部分的个位上,就是6;右数中的6在小数部分,表示0.6。

【赏析】数学教学要展现学生数学思考的过程,引导学生伴随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数学方法的探究过程,逐步学会数学思考的方法,促进数学思维的成长。教学中,王老师把小棒的长度和计数器建立联系,不断突出小数与相应分数的联系,使学生不断增强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的另一种表示形式的体验。突出新知识的生长点,对这种联系的认识是否清晰,标志着学生对一位小数的概念是否真正得以建立。在学生对一位小数已有了较为充分的感知后,从纯小数与带小数出发,着眼于小数与整数的联系和区别,有利于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为后续的学习埋下伏笔。

【教学片段3】启迪思维发展,寻求知识生长

1. 用1米的尺子画出1.2米。

师:你懂1.2米的意思吗?你能画出1.2米吗?

生:就是1米2分米,先画1米,再画2分米。

2. 用1米的尺子量黑板的长度。

学生操作,先摆2“整米”。

师:还可以用“整米”摆吗?用多少来摆?

学生操作,再摆3分米。

师:在计数器上,这里的3记在哪里?

生:小数部分的十等份位。

师:到头了吗?怎么办?

学生操作,最后摆2厘米。

师:这里的2又记在哪里?表示什么呢?

生:小数部分十等份位的右边一位,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2份。

【赏析】“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米数”,这是生活中用到小数的实际原型,联系学生知识经验较为丰富的现实问题,让学生感受学习小数的现实意义。当分米还不能较为精确地量出黑板的长度时,有利于学生主动展开新的数学思考,这是对小数含义的又一次提升与拓展。

数学教育是关于思维的教育,数学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激活学生的思维状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启迪智慧、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以对思考方法的分析带动具体数学知识内容的教学,才能使学生真正看到数学思维的力量,才能展现出充满魅力的数学特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才会落到实处,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注入后劲与活力,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型经历 第7篇

一、开埠带给九江的城市变革与近代九江的衰落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清政府与英、法、俄、美分别签订中英、中法、中俄、中美《天津条约》而告一段落。1861年3月25日,英国人勘定“九江府西门外地方,自龙开河起,沿大江往东,至思口之西十三丈止,量得共长一百五十丈,进深六十丈”,“立明四至,共合地基一百五十亩”的一片土地,作为英国“永租地”。当日,英代表巴夏礼以“大英钦差大臣右参赞兼领事官事务”的身份,清代表张集馨以“大清钦命江西等处宣布政使司”的身份,签订了《九江租地约》。这样,英国终于完成了其在九江开埠通商的准备活动。

九江开埠通商,对九江的影响最为深远,城市变革显而易见:一是对外贸易与商业的转型,开埠之后,九江作为江西唯一的对外开放口岸,取代了樟树、吴城的地位,从传统社会的江西经济的边缘而一跃成为江西的贸易中心城市;二是九江近代工业开始兴起,这些近代工业企业的相继建立,使九江的经济结构发生一定的变化,从单纯的商业城市向综合性城市发展;三是九江近代金融业开始出现,这些银行又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九江经济的发展;四是城市交通和通讯业取得长足发展,城市政治文化也进一步近代化。

开埠通商让九江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城市经济结构却不合理,潜伏着巨大的危机。1936年浙赣铁路通车,江西区域经济中心南移;加之长江各省连年水灾,“由九江出口之大宗货物如茶叶、夏布、瓷器、木植、纸张等,均一落千丈”;又因“商品销路缩减,而营业费用较前倍增”,商家“倒闭者纷纷”。九江作为区域经济中心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动摇并由此而衰落,直至全国解放,九江经济再没有出现昔日的繁华,丧失了在江西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当我们再次回望历史,探究近代九江衰落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过于倚重商业,忽视其他产业发展,城市经济根基不稳固

开埠通商以后,由于得到了银行业的支持,九江商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其他产业,特别是工农业生产几乎处于停顿状态,当时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造成了商业带有严重的买办性、投机性、封建性,商业资本这种先天不足,使他很难转型成为近代企业,因而阻碍了近代九江经济的发展。九江的城市地位确切地说的商品中转站和集散地,而没有实质的生产基地,所以九江经济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外贸易的繁荣,一旦发生变化,城市经济便随之发生变化,城市经济的根基很不稳固。

2、九江民族资本主义在外来资本的侵略和城际竞争中,无法发展壮大

外国资本进入九江,无疑对打破九江封建经济壁垒,使其向近代资本主义转化起了重要作用。但外国资本主义以九江商埠为基地,大肆倾销商品,掠夺廉价原料,这必然会扼制本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九江位于长江中下游的交接处,对九江经济的影响十分巨大。而由于列强在通商口岸急切的谋求短期效益,并没有考虑整个长江流域的协调发展,造成长江流域通商口岸的同质化,加剧了各个城市的竞争。生存于外国资本掠夺与各大城市的有力竞争夹缝中的九江民族资本主义,由于经济实力的弱小,始终无法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3、由市改县,九江作为经济中心的吸收和辐射能力弱化,城市张力难以发挥

九江作为长江流域较早通商开埠的城市,交通便利,在早期其城市经济的辐射能力广及整个江西及周边省份。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其优势地位开始逐渐失去:一是其他城市的竞争与挤压,使其影响力开始减弱;二是由市改县,经济腹地分割减少,城市经济功能弱化,九江作为经济中心的吸收和辐射能力随之弱化,城市张力难以为继。

4、商路变迁,角色错位

随着近代化得深入,中国的传统商路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以运河—长江—赣江—大庚岭—广州的南北纵向贸易路线开始转向以长江流域为主体的横向路线和以沿海口岸为接点的纵向线交织网络,直接面对世界市场。”而此时的九江却从传统社会长江流域货物调剂中心转为以江西进出口贸易为主体的区域中心城市。这种角色换位决定了九江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方向只能是边缘化。

二、开埠经历对当代九江经济发展的启示

岁月荏苒,百年沧桑,新中国成立以来,九江社会和新中国一起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得到了重新的整合和发展,然而不能否认的是,相对来说,九江一直没有踏上经济快速发展的快车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的反思有助于现实的思考。通过对当年开埠经历以及它所带来的历史影响的总结思考,我们认为鉴于历史经验,九江的未来发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以港口为突破,充分利用江西腹地资源,加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1、以港兴市、以港扩城

九江港位于长江中游,长江黄金水道、京九铁路、福银高速公路和赣江在此交汇,是江西省唯一的长江港口,区位优势显著,枢纽作用突出。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实施,江西省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及把九江市建设成为“长江沿岸和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战略的实施,九江港货物吞吐量迅速增长,2007年全港完成货物吞吐量3814万t、集装箱8.8万TEU,近年来年均递增率分别为30%和62%,在能源、矿石、建材、集装箱等运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支撑和促进了九江市、江西省沿江产业和外向型经济发展。

九江经济的发展必须坚持“以港兴市,以港扩城”的思路,九江港要遵循规划先行、建设超前、重点突出、发展持续的原则,依托区位优势,走区域合作发展之路,充分利用港口的区位优势,以构建开放型经济平台为主题,以沿江产业、临港工业为发展依托,加大改制力度,加快建设步伐,最大限度地满足九江市及至江西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对港口的要求。

2、“强工兴城”,坚持走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之路,优化城市经济结构。

有人认为,九江应该依托“码头”,发展码头经济;有人认为,九江国有企业底子厚,民营经济缺乏发展空间,应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有认为人,九江县域经济过于单薄,应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又有人认为,九江集名山、名湖于一身,应该发展旅游业……,但是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只有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才能有效地破解矛盾,事实上,经济总量小,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低仍是九江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九江市能否实现赶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业能否实现赶超,要实现赶超,最核心的是做大做强工业。港口只有配合强有力的工业才能支撑起一个综合型的现代城市。工业要发展,最关键是建好工业园区,工业园区要制胜,最核心的是推进产业集群,这是历史与现实给九江做出的答案。

另外,结合九江现实,新型工业化必须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3、巩固和扩展经济腹地

近代九江港的发展与衰落与其腹地的经济状况密不可分。九江东面鄱阳湖,北面长江,西面是众多的湖泊,南面是庐山,其实是一个半岛地形,尽管标榜是江西的北大门,可供开发的腹地很小,九江现有的实力也要求我们不要急于求成,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巩固和扩展经济腹地。一是拓宽城市框架,构建“大九江”格局,增强城市经济实力和外向辐射能力;二是推进昌九一体化,构造昌九鄱城市群和经济区。昌九工业走廊既沿长江、又沿京九,是国家沿长江开发的重要区域,已经纳入沿江开发的总体规划,因此,在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格局中,昌九工业走廊具有得天独厚的机遇,是带动江西省对接长珠闽尤其是融入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突破口,是促进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主要平台和载体。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使昌九工业走廊建设更具活力,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区域合作升温趋势明显。昌九鄱城市群、经济区是建议以南昌九江两市为龙头,以鄱阳湖及其周边其他城市依托的城市群与经济区。加快昌九鄱经济一体化建设要体现“高起点、高层次、多方位、新模式”的要求,使昌九鄱经济区成为江西省经济繁荣、工业发达、社会文明、文化昌盛、环境优美的新兴城市群,成为中部地区具有较强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外向型经济示范区,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成为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

(二)顺应国家发展战略,加强横向联合,参与长江经济带的建设

长江流域孕育了发达的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是整个长江流域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全国除沿海开放地区以外,经济密度最大的经济地带,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是其它经济带所无可比拟的。与沿海和其它经济带相比,长江经济带拥有我国最广阔的腹地和发展空间,是我国今后15年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应该成为世界上可开发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内河经济带。九江应顺应国家发展战略,抢抓机遇,参与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在以下方面有所作为:

1、形成自身特色的聚合力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充分挖掘九江现有的优势资源,做好差异化的城市定位,并有效地开展利用。例如根据九江的区位优势和历史优势,实施“大物流”战略,将九江打造成中部物流中心;九江有一定的船舶工业基础,有152公里长江黄金岸线,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效整合资源,引进有较强实力的战略投资者,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资金支持,把九江建设成长江流域重要的中小型船舶制造基地;九江集名山、名江、名湖、名城于一体,有400多个景点景观,特别是庐山,在国内国际都有一定的知名度,要充分发挥其政治名山、旅游名山的优势,把九江打造成旅游休闲中心。

2、加强规划,尽快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建设,提升九江地位

党的十四大提出“以上海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建设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带。有学者指出,今后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经济圈、以重庆为中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圈以及三峡库区这“三圈一区”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九江处在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经济圈中,要积极顺应国家发展战略,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机遇,积极参与建立中部区域政府间协调合作机制,打破目前沿长江城市的行政格局,成立金三角城市联盟。加强中部区域“五省”政府间,特别是沿江城市间的对话和合作实现省际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升在长江经济链中的地位。

3、拓展发展空间,争取更大腹地

九江处于上海与武汉两大经济辐射圈的交切点上,为其拓展空间,争取腹地提供了可能。由于传统的因素,九江与湖北黄梅和安徽的宿松存在天然的联系。九江长江大桥的建成、京九铁路的开通,使九江与黄梅、宿松两县的关系更为密切。从九江、黄梅、宿松三者地位而言,九江作为长江中游的国家级开放城市,位势最佳。“九江应当以昌九工业走廊为支撑,以路桥为契机,利用边缘效应的作用,迅速形成九江—黄梅—宿松城市圈的城市集聚功能。任何人为的行政干预难以与以经济内聚力为核心的城市集聚功能相匹敌,未来应尝试打破行政地域界限,构筑城市地域新空间,形成九江城市集聚带。”一百五十多年前,九江在屈辱中被迫打开了通往世界的窗口,随即纷至沓来的各种势力使古老的豫章大地开始了缓慢而深刻的变迁。如今,九江正面临着百年以来在最好的发展机遇,它的未来无疑是光明的,而近代的屈辱历史也将化为一笔宝贵的发展经验指导九江向着新一轮的辉煌前进。

摘要:被迫开埠是九江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给这个城市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个多世纪以来, 九江经济几经沉浮, 这段历史始终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九江的现代化进程。近年来, 随着中部大开发以及泛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逐步建立和发展, 九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尽管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完全不同, 但是当年开埠经历以及它所带来的历史影响, 对今天的九江改革开发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都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希望通过重新梳理近代开埠经历对九江的多重影响, 分析历史中潜藏的经验教训, 试图为九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设性的意见。

发展型经历 第8篇

一、低碳经济的含义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 以“减量化 (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 从源头节约资源能源, 减少污染物排放) 、再利用 (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 产品和包装容器多次使用, 减少一次用品的污染) 、资源化 (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利用变成再生资源) ”为原则, 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二、河南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1) 低碳经济的发展是世界性的共识与探索。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 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河南作为我国人口第一大省, 发展低碳经济是促进河南发展的必然道路。

(2) 发展低碳经济是河南发展绿色经济与构建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对于低碳经济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探索, 就是探索未来河南向何处发展的可能性问题。很长的时间里, 河南的经济发展基本依靠大量消耗能源资源来推动。这一过程中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 教训是深刻的。低碳经济是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一种理想化模式, 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于传统经济的发展是一种巨大挑战, 也是大力发展循环性经济, 有力地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3) 发展低碳经济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结果。其与科学发展观理念相符合, 它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中的“资源一产品一废物排放”这种单一流线性生产模式转化为“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性生产模式, 在生产初级阶段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 生产过程中拉长能源资源利用链条, 生产末段加强废弃物的管理与再利用, 使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共同协调发展。

(4) 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于河南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本质转变, 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低碳经济有利于河南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突破河南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低碳经济的发展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 有利于形成一系列完善的促进科学发展观的政策体系和制度保障体制。发展低碳经济对于河南产业技术升级有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能够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打造将来的世界核心竞争力。

三、河南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

1. 河南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与基础建设全面推进的阶段

河南是我国人口第一大省, 目前正处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迅速发展的阶段, 人口不断地增长、工业化需求量增加、城市基础设施性建设逐年深化以及居民消费结构水平升级都亟需大量的能源资源, 能源资源的持续性大规模不合理地消耗造成了温室气体排放量地不断增加。国际能源署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07年”中, 2005年~2030年在可选择政策情况下, 中国一次性的能源需求, 每年平均将分别增长3.2%和2.5%, 与能源相关的排放CO2年的比例将每年平均增长3.3%和2.2%。在各个情景显示下, 2010年后, 中国都将超越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较, 河南省的情况更为突出明显。

2. 河南省能源资源状况制约着低碳经济的发展

河南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中, 位于全国首位的有8种, 位于前3位的有19种, 位于前5位的有26种。煤炭、铝、钼、金属、石油、天然气等储量较大, 其中煤炭居第8位.天然气居第17位。自建国后河南省启动工业化始, 煤炭便是生产及生活的主要燃料,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资源结构将长期存在。

3. 河南经济传统发展模式惯性束缚低碳经济的发展

很长时间以来, 河南经济发展以“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的为主, 高度依赖于能源资源的投入。国家在“九五”计划中提出要大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由原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向集约型增长方式, 又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由于河南长期的历史因素与种种不合理的体制根源, 以粗放型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本质上没有得到改变。

4. 河南经济贸易结构亦是制约河南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因素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居于高端位置, 他们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期, 他们进口原材料或能源, 出口科技含量高的传品, 以此获得丰厚的利润。而我国产业处在低端位置, 我国产业技术含量不高、产品的附加值较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较差, 在与发达国家竞争时往往处于下风。在国际贸易中, 以高能耗、高度依赖于原料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的商品, 在我国出口商品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先进国家在进行自我产业升级的同时向外部转移相当大一部分高污染、高消耗的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产业, 中国承接了一部分类似于这样的产业。我们在为我国被称之为“世界工厂”自豪的同时, 也必须看到国家因为发展此等产业直接性或间接性地出口了大量的资源能源, 并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 河南的产业以机械生产、食品加工、化工材料、建材纺织等为主, 这些都属于高消耗、高污染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产业。

四、河南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1. 发展低碳农业, 调整农村生活用能结构

河南是农业大省, 农业生产对吸收温室气体, 促进自然界碳循环发挥着重要作用。要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积极发展低碳型现代农业。河南目前存在大规模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模式, 为了进一步调整农业发展模式和发展现代农业, 低碳农业应运而生, 这是河南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趋势与迫切要求。发展低碳农业首先在生产中要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 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含量;其次, 对农业剩余物 (如秸秆、麦秆等) 要循环利用, 可以用它们来生产沼气, 既可以防止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又可以推动农村能源结构调整。坚持优质化、产业化的生产方向。积极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发展大规模商品粮基地、有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等重大项目工程。大力完善政策引导与政府支持, 集中建设开发粮食生产主要区域。实施旱作农业、植保工程与沃土工程, 强力打造稳产高产的基础农田。依据产业化发展思路, 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 实行“种、养、加、销”四业配套, 大力提升农业整体的生产力与农产品的竞争力, 并在农业产业结构规模调整中, 积极促进农业生产的生态化和农业循环性经济发展。

2. 发展清洁能源,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低碳经济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 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从而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太阳能、风能、水能和核能均属于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河南省应积极开发上述能源, 并鼓励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优先使用清洁能源和优质能源。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推进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与消费结构向以清洁能源为主转变。大力促进能源结构的多元化发展, 推动河南省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前进。

3. 以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为突破口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发展

循环型工业体系的发展以低碳经济“减量化, 再利用、再循环”原则, 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充分利用河南的自然资源优势, 以目前工业体系为基础, 推广应用工业循环清洁生产技术, 消除传统工业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弊端, 逐步推动河南省工业发展从粗放型模式过渡到效益型模式, 从而实现河南工业发展的可持续、绿色化、信息化与高效益。大力整合全省煤炭、天然气等重要资源, 果断淘汰落后企业, 促使资源向技术水平高、管理体系先进的企业优先集中, 鼓励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利用资源能源。落实循环经济理念于矿产资源开发中, 开采过程中严禁粗放型作业, 注重主矿开采的同时进行伴生矿的开采利用程度, 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采利用率。部分尾矿、采矿废石同样具有利用价值, 进行回收之后生产新型建材。在生产过程环节, 积极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对于建材、钢铁、化工等能源资源需求量巨大的行业, 鼓励循环使用电力热力, 努力杜绝不必要的消耗, 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在废弃物产出方面, 积极开展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对废弃物排放数量较大的行业, 鼓励积极识别废物的可利用价值, 运用新技术对废弃物实现循环利用。发展循环工业, 关键在于企业。各行业企业要切实落实循环工业的要求, 积极变更观念, 努力革新技术, 创新管理体制, 综合合理地利用能源资源, 降低物耗和废物排放。从生产到排放推行清洁生产, 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4. 建立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保障, 实施法律政策确保低碳经济的发展

一系列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低碳经济的重要保障, 能够促进低碳经济和谐快速发展。河南应在吸取自身几十年发展教训同时借鉴外省乃至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 尽快地制定出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并予以规范, 以积极完善的政策导向促进低碳经济的大力发展。在项目审批、市场准入、财政补贴等方面立法限制高污染产业发展, 适度在法律方面对低碳产业一定倾斜;完善低碳产品标准, 使公众了解低碳消费品从而促进低碳消费行为;立法打击伪低碳产品的生产与销售, 净化市场秩序, 维护低碳产品信誉度。

5. 设立“低碳经济试点区”, 寻求发展低碳经济的最佳途径

以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转型发展潜力大的的地区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试金石。郑东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科研力量较强大, 可以作为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试点区。郑州新区西起郑州市主城区的中州大道, 东至开封市边界, 北起黄河南岸, 南至航空港区。下辖包括郑东新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航空港区、中牟产业园区、郑州国际物流园区和中牟县等“五区一县”。郑州新区应该大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并注重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向全省推广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与模板。

6. 大力推进公众消费模式转型, 宣传提倡低碳环保观念

对公众而言, 应通过各种媒体和多种渠道, 积极开展低碳经济地宣传活动, 大力倡导低碳型、节约型和环保型的消费方式, 使大众了解低碳经济并认可低碳经济, 从而在消费活动中优先选择考虑低碳环保产品。采取多种措施降低生活能源消耗, 提倡勤俭节约生活方式, 遏制浪费奢侈活动。由于政府消费行为对社会公众的示范效应较大, 所以政府办公行政, 推广低碳消费理念要率先垂范;用高科技改造供电、供煤、供气和供热系统, 提高能源供应效率, 减少能源大量无谓损耗;增加低碳商品供应需求量, 使低碳商品走进百姓家。

总之, 发展低碳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河南省发展前景的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不是某一企业或者某样产业的事, 而是需要政府的正确导向, 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 先进的低碳技术支撑, 广大公民的广泛参与共同推动才能使低碳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难度是巨大的, 前景是光明的, 我们需要做到各阶层共同努力促进河南低碳经济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琦生.低碳经济与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以河南省为例[J].生产力研究, 2010, (10) :144-146.

发展型经历 第9篇

蒙台梭利教育始于1907年意大利的“儿童之家”, 由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创造, 迄今已有百年历史。然而, 从产生之初, 人们对蒙台梭利教育的争议就从未停止过, 争议的焦点之一就是蒙台梭利教育和其他教育模式在教育效果上的差异。一百年来, 国外研究者就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和其他教育模式对儿童的学业技能, 感知技能、人格和社会性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做了大量研究, 无论是蒙台梭利教育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从量化研究中得到了支持的数据, 但这些证据都不足以完全支持自己的观点, 因此有研究者指出“需要更多的研究以确认蒙台梭利教育学校或蒙台梭利机构中儿童发展的优越性”。[1]

我国江浙一带在20世纪20年代就曾有过蒙台梭利教育, 随后逐渐沉寂。20世纪90年代蒙台梭利教育在我国重新兴起并迅速发展, 迄今全国已有大约1万多个蒙台梭利教育实验班。相比蒙台梭利教育实践的发展, 国内蒙台梭利教育研究却极其缺乏, 仅有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对蒙台梭利教育“本土化、园本化”的思考上, 而对蒙台梭利教育效果的研究较少, 尤其是比较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和其他教育模式对儿童发展所起影响的研究更是极度缺乏。有学者在哈尔滨比较了来自传统幼儿班和蒙台梭利幼儿班的4岁和5岁儿童在阅读和书写能力上的差异, 该研究结果发现, 传统组儿童在所有测验上的得分都高于蒙台梭利组儿童, 尤其是在完成书写任务上传统组显著高于蒙台梭利组儿童[2]。然而蒙台梭利教育对儿童发展的长期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研究过程

1. 研究对象的选取

从某大学附属幼儿园获得2005年7月和2007年7月从该园蒙台梭利实验班毕业的幼儿名单。从该大学附属小学获得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名单, 对在两份名单中都出现的儿童进行调查, 确系在该幼儿园接受蒙台梭利教育的儿童即确定为本研究中接受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的儿童, 研究称之为蒙台梭利组儿童, 最后得到一年级蒙台梭利组儿童26人, 其中女生14人, 男生12人。三年级蒙台梭利组儿童35人, 其中女生9人, 男生26人。这些儿童都接受了三年的蒙台梭利教育。

在上述蒙台梭利组儿童所在的班级中, 通过调查确认在幼儿园阶段没有经历过蒙台梭利教育的儿童, 按性别和年龄随机选取同等人数儿童, 由于这些儿童所接受的教育模式较为分散, 因此统称为其他教育模式组儿童, 也称对照组儿童。本研究中蒙台梭利组儿童所在的幼儿园从1999年开始进行蒙台梭利教育的实验, 蒙台梭利教育的水平在该省处于较高水平。同时由于在大学的附属幼儿园与附属小学中选取研究对象, 因此研究对象在家庭环境、家庭经济水平等方面大致相当, 尽可能地保证了蒙台梭利组和其他教育模式组儿童在家庭背景上的一致性。

2. 研究工具

国外研究主要从儿童在学业技能、感知技能、人格和社会性发展四个方面研究蒙台梭利教育和其他教育模式对儿童发展影响的差异。研究工具普遍以儿童考试成绩作为儿童学业成就指标, 采用认知成套测验来了解儿童认知发展状况[3];也有研究通过日常经验取样法 (Experience Sample Method, SEM) 来测查儿童人格方面的发展;通过观察法了解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状况。

本研究中儿童学业成就以研究对象在2008年1月份期末考试中的语文成绩和数学成绩为指标。采用教师评定法了解儿童在感知技能、人格和社会性方面的发展状况, 过程是:综合国外研究内容, 参考国外研究维度, 自编教师问卷, 请教师按10分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外活动表现、同学关系、学习主动性、观察力、注意力和一年级入学适应情况七个方面进行评分, 要求每个方面尽量体现出学生之间的差别。为确保教师评价的可信性和客观性, 一方面告知教师“追踪学生在幼儿园所受教育的影响”以代替具体的研究目的, 另一方面计算了教师评定的重测信度, 即在首次评定1个月后请每位教师对4名学生 (每组各2名) 再次进行评定, 计算得到两次评定的相关系数r=0.926, 经检验相关极其显著, 说明教师对学生的评定可信。

在教师评定的项目中, 观察力和注意力为儿童感知技能的指标;同学关系和一年级适应性水平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指标;课堂表现、课外活动表现和学习主动性是儿童独立性、自主性和主动性的表现。因此, 这三项作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指标。

3.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从该小学教学处收集研究对象的语文成绩和数学成绩。发放的教师评定问卷全部回收, 有效率100%, 研究采用SPSS16.0进行数据录入、管理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 蒙台梭利教育和其他教育模式对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

在国外的研究中, 无论横向比较还是纵向研究, 蒙台梭利教育和传统教育对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结论不一, 虽然在大部分研究中, 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儿童的得分普遍高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儿童, 但是更多的结论是两者之间并没有显著性差异[4]。

本研究结果发现, 在一年级和三年级的时候, 蒙台梭利教育和其他教育模式对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在语文成绩上, 蒙台梭利组儿童的得分在两个年级上均低于其他教育模式的儿童, 且蒙台梭利教育组儿童之间的差异要大于其他教育模式的儿童, 平均分和标准差的差异都随着年级的增长有扩大的趋势。在数学成绩上, 一年级的时候蒙台梭利组儿童的数学成绩高于其他教育模式组儿童的得分, 且标准差小于其他教育模式组儿童。但是在三年级的时候蒙台梭利组儿童的得分低于其他教育模式组儿童, 且标准差大于其他教育模式的儿童, 这个结果与Lopata和Cisneros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5,6]。见表1和表2。

将各年龄儿童在语文和数学上的成绩换算为标准分, 相加得到儿童在学业成就上的得分, 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发现, 一年级和三年级的时候, 蒙台梭利教育和其他教育模式对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t1年级=-0.772, p>0.05;t3年级=-0.311, p>0.05) , 但蒙台梭利组儿童的学业成就得分低于其他教育模式组儿童的得分。

2. 蒙台梭利教育和其他教育模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经典的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中强调学习环境中的秩序、规则和自由, 因此许多人认为受过蒙台梭利教育的儿童, 其攻击性行为较少, 亲社会行为更多。Rathude的研究中发现在做作业的时候, 蒙台梭利学生更多地将同伴看成是朋友和同学, 相反, 传统组的学生只是将同伴视为同学[7]。也有研究发现蒙台梭利教育的学生在攻击性行为上明显要低于传统组学生[8]。

本研究以儿童的同伴关系和一年级的入学适应性水平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指标。研究结果发现, 两种教育模式对儿童在同伴关系发展和入学适应性上的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 蒙台梭利组儿童在两个年级上都低于其他教育模式组的儿童, 但同伴关系的差异在逐渐缩小。见表1和表2。

将各年龄儿童在同伴关系和一年级入学适应性水平上的得分换算为标准分, 相加得到儿童在社会性发展上的得分, 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发现, 一年级和三年级的时候, 蒙台梭利教育和其他教育模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t1年级=-0.560, p>0.05, t3年级=-0.557, P>0.05) , 但蒙台梭利组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得分低于其他教育模式儿童的得分。

3. 蒙台梭利教育和其他教育模式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

Glenn (1996) 对蒙台梭利教育模式的学生在学业成绩以及人格特质诸如自控、自我导向、自觉和创造性等方面进行了10年的追踪研究, 结果表明, 蒙氏的学生和一般学生一样成功[7]。同时在自我效能感和自尊的相关上, 蒙台梭利组儿童的相关系数比传统教育组儿童要高, 而且蒙台梭利组儿童往往认为课堂是一种创新型的环境, 而传统教育组儿童认为课堂是一种竞争型环境[9]。

本研究以儿童的课堂表现、课外活动表现和学习主动性为指标比较蒙台梭利教育和其他教育模式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 结果发现, 一年级和三年级的时候, 蒙台梭利教育和其他教育模式对儿童人格各指标上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在课堂表现和学习的主动性上, 蒙台梭利教育组儿童的得分都低于其他教育模式儿童的得分, 且随着年龄的增长, 这种差异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在课外活动的表现上, 蒙台梭利组儿童的得分也低于其他教育模式的儿童的得分, 但是这种差异在逐步减小。见表1和表2。

将各年龄儿童在课堂表现、课外活动表现和学习主动性上的得分换算为标准分, 相加得到儿童在人格发展上的得分, 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发现, 一年级和三年级的时候, 蒙台梭利教育和其他教育模式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t1年级=-0.788, p>0.05, t3年级=-0.823, p>0.05) , 但蒙台梭利组儿童的得分都低于其他教育模式儿童的得分。

4. 蒙台梭利教育和其他教育模式对儿童感知技能发展的影响

感官训练是蒙台梭利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特色, 因此大部分的研究也发现了蒙台梭利教育在发展儿童感知运动技能上的优越性。蒙台梭利教育组学生在观察力、注意力和时间分配等方面的表现高于传统教育学生, 如Baines和Snortum (1973) 的研究表明, 传统学校的学生花90%的时间在教师的监控下工作, 60%的时间是全班性的活动。相反, 蒙台梭利儿童花44%的时间在自己的工作上, 另外40%在小组工作上。蒙台梭利学校的儿童比传统学校的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在自主学习上[11]。

本研究以教师评定的观察力和注意力得分为儿童感知技能的得分, 结果发现, 在注意力和观察力上, 蒙台梭利组儿童和其他教育模式组儿童的得分差异不显著, 一年级和三年级的时候蒙台梭利教育组儿童的得分都低于其他教育模式组儿童, 且这种差异有扩大的趋势。但三年级的时候, 蒙台梭利组儿童的观察力得分和其他教育模式组儿童基本相当, 且差异在逐步减小。见表1和表2。

将各年龄儿童在观察力和注意力上的得分换算为标准分, 相加得到儿童在感知技能上的得分, 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发现, 一年级和三年级的时候, 蒙台梭利教育和其他教育模式对儿童感知技能影响的差异不显著 (t1年级=-0.4022, p>0.05, t3年级=-0.572, p>0.05) 。但蒙台梭利组儿童的感知技能得分都低于其他教育模式组儿童的得分。

5. 蒙台梭利教育和其他教育模式对儿童发展影响差异的年级趋势

用各年级其他教育模式组儿童的得分减去蒙台梭利教育组儿童的得分, 得到蒙台梭利教育和其他教育模式对儿童发展影响在各方面的差异得分, 以差异得分为因变量, 年级为自变量, 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比较不同教育模式一年级和三年级儿童在九个方面的得分差异, 结果发现, 在所有差异上年级的效应不显著 (t的范围为-0.527~0.554) , 说明蒙台梭利教育和其他教育模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的差异变化在一年级和三年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见图1。

四、讨论

1. 蒙台梭利教育和其他教育模式对小学低段儿童发展的影响

国外所进行的比较研究, 虽然大多发现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和传统教育模式对儿童的发展没有显著性的差异, 但是总体上的研究结果可以归纳为:传统教育和蒙台梭利教育在学业成绩上对学生的影响差异不大;在感知运动技能上蒙台梭利教育优于传统教育, 而在人格特征和社会性的发展上蒙台梭利教育的优势也得到了更多的支持[10]。

本研究的结果也发现, 幼儿园时期所受的蒙台梭利教育经历和其他模式的教育经历对小学低段儿童的发展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与大部分的国外研究不同的是, 本研究结果发现蒙台梭利组儿童在大部分项目上的得分都低于其他教育模式组的儿童, 即使是在最能代表蒙台梭利教育成果的感知技能方面, 蒙台梭利组儿童的得分都低于其他教育模式组儿童。

导致本研究和国外大部分研究结果不同的原因可能主要是: (1) 国外的蒙台梭利教育基本都延伸到小学或中学, 因此国外研究取样主要是从两种不同类型的小学中选取研究对象, 因此这些研究探讨的是小学中蒙台梭利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而本研究选取的对象在幼儿教育经历上不同, 但是小学的教育经历是一样的, 因此主要发现的是幼儿园时期蒙台梭利教育和其他教育模式对儿童发展的效果。 (2) 可能与我国蒙台梭利教育实践的水平有关。我国的蒙台梭利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复兴以来, 班级规模和师资迅速增加, 然而大部分蒙台梭利教师只是通过短时间的培训就上岗, 教学中注重的是教具操作和教法的模仿, 与国外蒙台梭利教育的水平还有极大的差异, 从而导致了蒙台梭利组的儿童在小学的发展低于其他教育模式的学生。 (3) 可能跟本研究中对照组的选取有关。我国现今幼儿园中, 已经很难找到传统的教育模式, 幼儿总是在不同类型的教育模式下接受幼儿园教育, 有的家长还在校外让孩子参加各种训练班, 如英语班、读经班、珠心算班, 等等。这些培训往往比较重视小学期间的读写算能力的培养, 也可能因此导致了其他教育模式经历的儿童在得分上高于蒙台梭利组儿童。

2. 蒙台梭利教育和其他教育模式对小学低段儿童发展影响差异的趋势

研究结果发现, 蒙台梭利组儿童和其他教育模式组儿童的发展在年级上的差异不显著, 但是学业成就、学习主动性等方面的差异随年级的提高而加大。这其中可能的原因是现行的小学教育体制不利于蒙台梭利教育模式的儿童。因为蒙台梭利教育是一种目标导向, 高结构化的教学模式, 主要通过教具设计上的序列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而现今我国义务教育开始实施新课程标准, 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开始主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 强调课程的生成和儿童创造性的发展, 因此高结构化、以目标为导向的蒙台梭利教育模式下的儿童很难适应小学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同时在我国现行的蒙台梭利教育中比较注重个人和小组学习, 集体性的教学活动不足, 从而导致蒙台梭利教育模式下的学生比较自由, 难以适应小学集体性的教学活动, 且这种不足随着年级的提高而越加显现。

同时由于本研究采用的是横向比较研究, 一年级和三年级的研究对象不是同一组儿童, 因此要发现不同教育模式对小学儿童发展影响差异的年级趋势还需要进一步的纵向设计的追踪研究。

3.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本研究是国内首次探讨蒙台梭利教育和其他教育模式对小学低段儿童发展的影响研究, 横向设计还难以追踪儿童发展的变化过程, 因此今后的研究应进一步采用纵向或交叉研究设计;采用比教师报告更直接的方法测量儿童发展状况, 来研究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和其他教育模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同时, 不仅要发现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和其他教育模式的差异, 更要发现差异产生的原因[4]。相比起国外的研究而言, 我国对蒙台梭利教育的研究, 尤其是其教育效果的实证研究还极其缺乏, 因此应大力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发展型经历 第10篇

马克吐温是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曾被福克纳誉为“美国文学之父”, 其好友艾森豪威尔也给予了他高度的评价, 谓之为“美国文坛的林肯”。作为19世纪美国现实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 马克吐温的作品集幽默、诙谐、风趣及讽刺于一身, 他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深刻揭示了当时的美国社会现状及社会矛盾。

马克吐温一生著作较多, 并大多广为流传。其中《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被公认为是他的最著名的代表作, 该小说对美国乃至全世界读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及深刻的印象。正如海明威所说, 该小说是“所有现代美国文学之源”。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向来备受文学批评家们的广泛关注。劳里尔特·莱恩认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不仅是一部伟大的美国小说, 而且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学作品, 它具有史诗一般的结构, 向读者展示了世界性的主题。艾伯特·比奇洛·潘恩曾担任过马克吐温的秘书, 并撰写或编著过六部关于马克吐温生活和著作的书籍, 他说:“哈克贝利·费恩的故事是马克吐温创作的一部最纯粹的小说类作品。”

正由于小说《哈克》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 所以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都对该小说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并提出各自不同的见解。其中很多学者认为小说《哈克》是美国经典成长题材小说, 主人公哈克的成长经历了一个从“出走—考验—迷茫—顿悟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不论从何种角度看都和美国社会的发展过程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本文从哈克的成长经历出发, 结合个人成长经验和社会发展经验, 进而揭示美国社会殖民地的经历。

作为现实主义作家, 描写现实、真实事件是马克吐温艺术创作的特点。由于马克吐温在创作时把他的丰富的阅历和扎实的历史知识融于作品中, 因此, 读他的作品, 有如读美国的发展史, 亦是回顾美国人的形成史。在马克吐温笔下, 哈克是美国人的代表, 他的成长历程正是美国人的成长历程, 他的成长经历正是一部生动的美国殖民地经历。

二哈克的成长经历和美国社会, 特别是殖民地时期的美国社会的发展经历有着相似性和共通性

1. 梦想和现实——处女地的开发

小说中的哈克不满足于被寡妇收养, 被文明社会束缚和被父亲虐待的现实, 为寻找美好的生活而勇于开拓。为此, 他制造被杀的假象, 乘坐划子沿密西西比河下游到了他心目中的乐土——杰克逊岛, 开始了他对处女地的开发。对于逃脱所谓文明社会的羁绊后的生活, 哈克充满信心, 决定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自己支配自己的生活。初到杰克逊岛时, 他对生活的美好梦想完全展示在读者面前, “我是它的主人;可以说, 它整个儿是我的;我要把它弄个一清二楚;”布耐特认为“这时的哈克认为他已经实现了他的目的, 即用他的意志来统治这个岛屿, 这是他的美国梦的体现。”而这样的梦想不正是早期欧洲移民的梦想吗?他们离开欧洲, 探索新大陆, 开发处女地, 就是要寻找一块土地来建立他们心中和平自由、民主、平等的理想世界。1620年11月中旬, “五月花”号乘客在北美海岸登陆, 从此开始了美洲新大陆的探索。刚刚踏上北美海岸的乘客们“双膝跪下, 拜谢上苍, 感激上帝带他们穿越那惊涛骇浪的万顷海域, 把他们从一切危险和苦难中拯救出来, 使他们的双脚得以再次踏在这坚实稳固的大地上。回到他们正常的生活环境中来。”由此可见, 哈克的梦想就是早期欧洲移民的梦想, 哈克对和平自由、民主、平等的生活的追求正是早期欧洲移民的生活追求, 二者是一致的、相同的。

哈克为避开文明社会的束缚逃到杰克逊岛这一情节是作者安排的一个非常点睛的情节。哈克希望回到他心中的净土;早期欧洲移民希望踏上美洲大陆这片净土;马克吐温心中也有一片净土。他曾在信中谈到他“渴望回到杰克逊岛去过隐居生活, 弃绝人世的无谓扰攘。我想人人都在某处有一个杰克逊岛, 每到身心倦乏时, 便梦想起它来。”这一方净土的存在是马克吐温现实主义写作手法中的浪漫主义元素。他为每个人都安排了一方净土来作为他们的心灵避难所。

然而, 处女地的开发也并非完全如意, 对哈克是如此, 对美洲新大陆开拓者也是如此。当哈克在他的处女地上自由溜达时, 踩在一堆还在冒烟的篝火灰烬上, 他的心一下窜到嗓子眼里。马克吐温这样写到“我又偷偷走了一截路, 再听;这样走一阵, 听一阵;碰到一个树桩, 就以为是人;踩断一根枯枝, 就好像有人把我喘的一口气砍去了一半, 我只剩下半口气, 而且还是小半口气。”后来, 由于裘迪斯·洛夫特斯太太的丈夫和另一个男人为了得到赏金到岛上抓捕黑人吉姆, 使得哈克不得不离开他的王国乐土。虽然哈克离开了他的乐土, 但他心中一直也没忘记这片乐土, 在小说第三十四章, 哈克对汤姆讲他营救吉姆的计划时透露出他对杰克逊岛的眷恋和渴望。之后哈克和吉姆在密西西比河上辛酸苦乐的游历经历也同样是对早期欧洲移民的殖民地开发历程的生动反映。

马克吐温对哈克在开发处女地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甚至失败的描写反映了美洲新大陆拓荒者的殖民地开发历程。对于美洲新大陆拓荒者来说, 从未见过一个希望之乡看来竟如此地前途黯淡:这里凶残的野蛮人一看到他们却要用箭射满他们的胸肋, 又何谈其他!……这里的冬天严寒难熬, 狂风暴雨时时袭来, 在这种时候, 到熟悉的地方去尚有危险, 更不必说去探险一个陌生的海岸了。然而, 尽管条件如此恶劣, 拓荒者们却在一个半世纪之内——甚至是在美国革命之前——把这个令人却步的险恶环境变成了世界文明的地区之一。

由此不难看出, 哈克的处女地开发经历就是美洲新大陆拓荒者的殖民地开发历程的一个缩影, 尽管结局有所不同, 其过程都历经了重重磨难和挑战。看哈克的梦想, 就是看新大陆拓荒者的梦想;看哈克的逃亡游历经历, 就可得知美洲新大陆拓荒者们艰辛的殖民地开发历程。

2. 观点和制度——善行善报

小说中哈克的逃亡经历主要分为两个阶段——河上和岸上。河上的游历对于哈克来说是幸福快乐的阶段, 这同时也是小说中浪漫主义色彩的体现。而岸上的游历对哈克来说是认识人性、体验社会的阶段, 这是小说中现实主义的体现。这一浪漫和现实的写作手法的应用形成了主题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差。

上岸后的哈克首先就被卷入了一场愚昧的家族世仇的纷争中;随后又陪着两个骗子“国王”和“公爵”在几个村镇行走, 看到他们在岸上利用人们的愚昧无知大肆行骗, 聚敛钱财。在这段游历经历中, 哈克看透了人性丑陋的一面, 他痛恨“国王”和“公爵”所干的勾当, 想要帮助那些被“国王”和“公爵”愚弄和欺骗的可怜人。并由此形成了他自己的一套人生价值观, 善行善报, 恶行恶报。他的这一观点在小说几处情节中都得到体现:第二十七章中“国王”和“公爵”失去了他们从三个可怜的孤儿身上骗来的钱财, 而三个姑娘也重新获得了被骗走的财物。这一善恶观在第三十三章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国王”和“公爵”为他们所做的恶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吉姆则由于他的善良获得人们的尊重, 并最终获得自由, 实现了他的梦想——成为一个自由人。这是哈克在逃亡过程中建立的观念和制度, 也是他用于判断各种行为是非的准则。这是马克吐温通过哈克之口传达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也是马克吐温所极力倡导的社会价值观念。

这样的善恶观其实与美国人在进行殖民地开发时所倡导并施行的价值观是矛盾的。任何时代的善与恶都有其特定的风味。初登上美洲大陆的欧洲移民执政者们坚持的至善论 (用善行对待印第安人的态度) 使得千百名无辜妇女和儿童遭到印第安人的杀戮。引用当时埃格蒙特伯爵的话“一旦新鲜感消逝, 劳而无偿, 便无心积德”。由于当时贵格会派组织所倡导的行善积德之道害了佐治亚, 因此行善积德在当时是不被看好和认同的观念。当然, 这是针对民族利益提出的善行恶报观, 而在同一民族内部, 从来倡导的都是善行善报、恶行恶报的观念。

3. 游历和探索——结伴同行

小说中哈克的游历经历不论是形式上还是本质上都体现了美洲新大陆拓荒者们在殖民地开发过程中的游历过程。从形式上来看, 哈克的游历经历从最初的一人只身探险、孤独无聊到后来的吉姆相伴, 二人情同父子, 相依为命;再到后来的国王、公爵相伴, 一路坑蒙拐骗, 愚弄百姓;最后到汤姆出现, 搞怪解救吉姆, 这一路行程都有不同的人陪伴, 而这些陪伴者们又都代表了美国的不同民众。从人种上看, 他们中有白人和黑人;从年龄上看, 他们中有成人和小孩;从人品上看, 他们中有好人和坏人。从出游的目的来看, 哈克出游是因为不满足所谓文明社会的约束和父亲的虐待, 决心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吉姆的出游是因为不甘心被卖到南方, 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 也为了获得人身自由而做出的选择;“国王”和“公爵”的出游也是为了追求幸福、多金的人生;而汤姆的出游则是为了满足冒险、刺激的精神追求。这样的游历不论形式还是目的都正是美洲新大陆拓荒者们殖民地开发历程的缩影。

丹尼尔笔下的美洲新大陆开拓者们也正是这样的经历。他说:这个新国家的新, 大部分是从这些从海上向内地迁移的美国人中间产生出来的。大陆就像海岸一样, 是一个广阔的天地, 是一个未经开发而可供共同开发的地方。在大陆上旅行和海岸上旅行一样, 各种险情使人们结伴而行, 相依为命, 一路上结成了各种社群。西进的过客在行进的过程中不得不抛弃一些人和一些东西, 最重要的是, 他们无论如何必须前进, 不断地建立新的集体, 而不等待上帝或政府为他们铺平道路。

这些美国的西进过客是天地间的一种新人。在从前, 哪里见到过那么多人持续不断地行进于辽阔大陆的万水千山之间?哪里见到过移民装备着比当地居民先进得多的工具?哪里见到过有这么多人自愿地作单一方向的迁移?哪里见到过有这么多人不是为了征服, 不是为了去改变人们的信仰, 不是为了设防, 甚至也不是为了贸易, 而是为了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子孙去发现和建立社会, 而向未为人知的遥远地方迁移?

由此可见, 哈克的游历经历充分体现了美国人在新大陆开发过程中的精神。他以及他的同伴们的出游不是为了征服, 不是为了去改变人们的信仰, 不是为了设防, 也不是为了贸易, 而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幸福或是他们子孙的幸福而去发现和建立社会, 为此而进行的向他们未知的遥远地方所做的迁移。

三结束语

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他所生存的社会, 任何一个人的思想都或多或少地是他所生存的社会价值观的反映, 任何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成长历程都会受到他所生存的社会的影响和左右。马克吐温对此了如指掌, 在他的小说中, 我们找不到直接关于历史, 关于社会发展的描述;有的只是小人物的成长、奋斗、艰辛、成功和失败。但正是通过对这些小人物的细致描写, 马克吐温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完整的社会, 正如他在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所做的一样, 用一个流浪孩子的成长经历全面、深刻地揭示了美国社会在殖民地时期的发展经历, 让读者在轻松、幽默、童趣的阅读氛围中深入了解美国社会现状以及美国社会, 特别是殖民地时期的美国社会的发展经历。

摘要:作为美国经典成长小说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已被国内外众多学者进行了深入挖掘和精辟论述, 主人公哈克作为美国成长青年代表, 其成长经历了一个从“出走—考验—迷茫—顿悟的过程”。然而任何人的成长与其所处的社会发展模式密不可分, 因此, 在小说《哈克》中, 马克吐温利用哈克流浪的经历揭示了众多社会问题, 也通过哈克的成长经历生动地反映了美国社会特别是殖民地时期的发展历程, 两者有着很多的相似性和共通性。

关键词:处女地的开发,梦想和现实,观点和制度,善行善报,结伴同行

参考文献

[1]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 (上) [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1]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 (上) [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2]劳里尔特.莱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为什么是一部伟大的小说[A].见:大学英语[Z].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 1955[2]劳里尔特.莱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为什么是一部伟大的小说[A].见:大学英语[Z].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 1955

[3]艾伯特.比奇洛.潘恩.马克吐温的自传:塞缪尔.朗郝恩.克莱门斯的私人和文学生活[M].纽约:哈珀兄弟出版社, 1992[3]艾伯特.比奇洛.潘恩.马克吐温的自传:塞缪尔.朗郝恩.克莱门斯的私人和文学生活[M].纽约:哈珀兄弟出版社, 1992

[4]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4]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6]丹尼尔.J.布尔斯廷.美国人.殖民地的经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6]丹尼尔.J.布尔斯廷.美国人.殖民地的经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

你经历过的,爱因斯坦也经历过 第11篇

此时,23岁的大学毕业生爱因斯坦到瑞士首都伯尔尼没几天,与女友在阿勒河边的老城区租了间房住下来。他毕业后失业一年半了,正为找工作而发愁,根本养不起孩子,吃饭都成问题。

虽然苏黎世联邦技术学校的同学马塞尔·格罗斯曼让自己的有钱老爸托关系找熟人,努力帮爱因斯坦谋求一份有固定薪水的工作,但当时爱因斯 坦完全不确定自己能否被瑞士联邦专利局聘用。他也不可能知道自己会在此住到30岁,更猜不到42岁时会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更成为人类“天才”的代名词。

翘课、抄笔记的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的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在慕尼黑开着电器工厂,雇佣了150多名工人,经营得一般,直至倒闭。如今,作为爱因斯坦生平展览的一部分,他的电表等工厂产品模型还在瑞士历史博物馆放着。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并不是家庭优越、外貌出众或智力超群,他只是小学全班52名同学合影时大衣纽扣没系齐的不合群少年。他陆续接触了袖珍罗盘、小提琴、犹太教教规、通俗科学读物、欧几里德几何学和康德的著作。

15岁时,生意失败的父亲搬家到意大利米兰。爱因斯坦高中没有毕业,不想在德国服兵役,听说苏黎世联邦技术学校允许没有高中文凭的学生入读,只要满18岁、通过入学考试就可以。16岁的爱因斯坦自学完微积分后,于1895年10月破格参加入学考试报考工程系,物理和数学高分,但总分不及格,未被录取。他接受了校长赫尔佐克以及该校物理学教授韦伯的建议,在瑞士阿劳的州立中学补念中学课程,以取得高中文凭。爱因斯坦在阿劳中学的成绩单上, 许多课程得6分(6分制,6分为最高分),化学5分,绘画4分,地理4分,法语3分。17岁的他于1896年9月复考夺魁,于10月进入苏黎世联邦技术学校读师范类专业。

4年大学时光,从1896年到1900年,爱因斯坦邋遢自在地待在苏黎世。他偏科严重,老是翘实验物理课和数学课,觉得数学对他的物理学理想没有什么作用;他偏爱理论物理,又觉得老师讲得太旧,痴迷于找一些新潮物理学家的文章来读;他基本处在逃课自学状态,反倒是历史教授家里的常客;他也常被格罗斯曼邀去“都会”咖啡厅聊哲学和力学,或玩帆船。一到期末考试,他就需要借格罗斯曼一丝不苟的笔记抄来救急(多年后,若没有格罗斯曼的数学再次帮忙,他根本写不成广义相对论)。

翘课、借同学笔记抄的爱因斯坦,很不得教授们好感。他的实验物理课得了1分。但他的爱情有了收获。他的拍拖对象是他的同班同学,大他4岁的塞尔维亚女孩米列娃。在米列娃离开苏黎世的短暂几个月里,他们频繁通信,讨论各种物理学话题。在信中,他像老师,她像学生。

1900年8月,爱因斯坦以平均分的普通成绩从大学毕业;9月19日,爱因斯坦在给米列娃的情书中写道:“我特别高兴能找到跟我一样有力且自立的人。”他用的词是“人”而非“女人”。12月,爱因斯坦完成论文《由毛细管现象得到的推论》。1901年3月21日,爱因斯坦取得瑞士国籍。这一年,爱因斯坦根据亲身体会发明了一个公式,不是震惊世界的那个,而是:A(成功)=X(努力工作)+Y(懂得休息)+Z(少说废话)。

年薪3500瑞士法郎的爱因斯坦

大学毕业之后,爱因斯坦面临着一个大学毕业生的典型生活状态:求职、租房、上班、交友、兼职、恋爱、结婚、生子。

毕业成绩一般,留校当助教是没可能了,寄到德国和意大利的求职信也无佳音。申请博士学位也没成,因为他递交的论文质量平平。国家档案馆还留存了爱因斯坦1901年写给伯尔尼州工程学院的回函,自荐为该校物理讲师,未遂。运气不好的爱因斯坦靠在苏黎世附近的温特图尔和沙夫豪森学校做学校临时工和家教赚钱,与女朋友一起挨穷。

同学格罗斯曼看不过眼了,说服自己的富爸爸找瑞士联邦专利局局长哈勒,安排爱因斯坦当公务员,当负责发明专利审批的鉴定技术员?它要求是工程学学位,可爱因斯坦的大学文凭只能教高中。工作的事未敲定,他急匆匆地辞掉沙夫豪森市的私人老师临时工作,搬到伯尔尼等候音讯。期间,他在伯尔尼报纸上登了一条小广告,说自己拥有师范类学位,可教数学或物理。

给朋友Besso寄出明信片4个月后,爱因斯坦通过对哈勒的私访和附加的面试,终于在1902年6月16日被瑞士联邦专利局聘用为试用 工(1904年9月才转为正式三级技术员)。他赢得了年薪3500瑞士法郎的工作,内心快乐,虽然学院职位之梦未圆,但养家糊口总算不成问题了。

此时爱因斯坦搬到伯尔尼大街49号三楼,40平方米的1室1厅,在这租住了两年半。从拱形走廊的入口,顺着半米多宽的木梯拾级而上,走直梯19级,到二楼,再走扇形梯16级,就到了三楼,爱因斯坦住在两间房的第一间。当时,整栋楼4层共用一个厕所和厨房。

从住处步行1分钟即到伯尔尼钟楼,步行10分钟即到专利局办公室。爱因斯坦每天早8时上班,每周工作48小时。累吗?爱因斯坦跟朋友说: “很好啊,还有每天自由支配的8小时和周日呢。”他业余时间研究物理,没有专业压力,尽情发挥自己的想法。他与同学、家教对象共同组成一个物理爱好者圈子,起名“Olympia Academy”。下班后他先跟朋友去附近喝点东西,聊研究,然后再回家,有时也聊天到深夜。此外,他还与朋友排练室内音乐放松放松,毕竟6岁就学拉小提琴。此时的他,抽烟爱用烟斗,穿皮鞋不穿袜子。1903年,爱因斯坦与女友米列娃结婚了。1904年,儿子汉斯出生。米列娃忙于怀孕和育子,睡袍的件数多过外套,壁纸和家饰充满田园风情,爱因斯坦不再与她探讨学术了。

1905年,26岁的爱因斯坦迎来奇迹年:3月,完成《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推测性观点》;4月,完成《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5月,完成《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6月,完成《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提出狭义相对论和著名方程式:E=mc;9月,完成《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他写出了光、热、电3个不同领域的5篇论文,在德国《物理学年鉴》发表。

一次,爱因斯坦对密友得意地扬言:“我是伯尔尼专利局的小公仆,却给物理界带来了革命。”

论文并没有帮助爱因斯坦迅速跳槽成功。德国物理学权威普朗克认为爱因斯坦的工作可以与哥白尼相媲美,但爱因斯坦申请大学讲师和中学教师职位的尝试相继失败,他只能继续当小公仆,并构思广义相对论。1906年4月,他晋升为二级鉴定技术员。1908年,他总算申请到了伯尔尼大学的兼职教职。1909年夏天,校方取消了他的课程,因为没有学生来听了。不过,这一年 9月他被请去萨尔茨堡演讲,第一次在国际学术界亮相。10月,他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再也没有回到伯尔尼——他写出了32篇论文、自称“一生中最幸福和多产”的地方。

1912年8月,在完成学业近12年后,33岁的爱因斯坦回到母校教授理论物理,母校已改名为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他与从前的老师们和已升任数学教授的同学格罗斯曼共事,像马一样共同埋首工作。高兴时他们也一起用化学量杯喝酒。

来自德国的邀请充满诱惑,包括“全世界懂相对论的12个人中有8个就在柏林”的说法。1913年,爱因斯坦执意去柏林,不顾妻子米列娃反对。

难忘的经历 第12篇

我喜欢站在工地前, 看那个在钢筋柱间上下移动的“房子”。我想象我坐在里面飞翔的潇洒。

我喜欢站在工地前, 看一眼建筑物的宣传海报, 再看一眼正在施工的高楼。闭上眼, 我可以想象出它建成后的模样。

这一次, 我终于有机会站在工地上, 戴上红色安全帽, 激动地走进这本不属于学生的施工区。“注意脚下哦, 会有钉子。看着前方走, 不要撞上泥板……”带队叔叔不停地叮嘱。我暗暗想:“我都这么大了, 有什么好担心的呢?我可以做得和你们一样好。”他带我来到了我之前只能远远看着的“电梯”旁。一位工人叔叔笑着为我拉开了铁门, 我便迫不及待地冲了进去, 虽说有点激动, 但我还是很“理性”地向周围瞄了几眼, 以确定所谓的“安全”。“注意了, 要上升了!”一个声音传入我的耳朵。这时, 我才发现在电梯的角落里还有一个小隔间, 一位阿姨坐在小板凳上, 操纵着面前的几个按钮。“嗡”的一声, 电梯开始上升了。“啊!”我失声叫了出来, 着实把电梯里的人吓了一大跳。我不好意思地看看其他人, 又故作镇定地看向电梯外。

底下的景物渐渐变小, 我知道, 我们快要到站了。“快到了, 到站时会有下坠的感觉, 那是惯性, 小姑娘, 不用紧张哦。”由于刚才的尖叫, 阿姨不得不来了个必要的“友情提示”。虽说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但“咯噔”一声, 加之很猛烈的下坠感, 还是把我吓了一大跳。电梯里的人充满关心地看着我, 我平静了一下心情, 嘴角一翘, 呈现一个自信的微笑, 以表示“本人平安无事”。

本以为过了这道坎, 下面一定是大道宽宽了。可不曾想到, “好事多磨”, 电梯和楼板之间还有一段距离, 而那段距离居然只有几块薄木板连接。一阵海风拂过, 那几块“弱不禁风”的木板便发出“吱吱”的声音, 让人觉得随时都会有断裂的可能, 怎能叫人不望而却步呢?但一想到工人们天天都要走这样的木板N次, 我觉得自己应该勇敢一点, 于是小心翼翼地迈起了步。

我终于站在了高楼的顶层。回想这一番经历, 我不禁想起了一句话:“没有风浪, 便没有勇敢的弄潮儿;没有荆棘, 也就没有不屈的开拓者。”一股莫名的兴奋涌上心头。身处这座城市未来的最高层, 我一饱眼福:南边的高山, 连绵起伏;北边的大海, 浩瀚无际;宽阔的街道, 车来人往;座座高楼, 鳞次栉比……

参观完高楼, 又要踏上“恐怖电梯”。带队叔叔为我指了一条“明路”———下楼梯。可我这个“小懒虫”宁愿再忍受一次坐这电梯的“痛苦”, 也不肯多走几节台阶。“其实也没有什么好害怕的。”开电梯的阿姨看着我, 说道。“每天都这样一定很辛苦吧?”为了减轻内心的恐惧感, 我便和阿姨聊了起来。“是的, 三餐都在这上面吃。不过, 为这些工人提供一些方便, 我还是很开心的。”阿姨的脸上浮现出幸福的笑容。是啊, 正如高尔基所说“给予永远都是快乐的”。“准备好哦, 要启动了。”伴着阿姨的提醒, 又是一阵巨响, 电梯开始缓慢下降。突然, 又是“咯噔”一声, 我感到整个人好像失去了重心, 几乎都站不稳了。这一次, 我忍住了, 没有尖叫。阿姨说, 有几位工人要到底层作业, 顺便搭一下电梯。工人?我还没有近距离见过他们呢, 这次我一定要把镜头对准他们。他们头戴安全帽, 身上穿着旧衬衫, 脖子上围着一条毛巾, 脚下是已有些破的胶布鞋, 但他们的脸上却分明写着“自豪”。我明白了, 他们不仅仅是在盖楼, 更是在诠释生命的价值。无论盛夏酷暑, 还是寒冬腊月, 他们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以木板为床, 以钢筋为枕, 以敲击声为催眠曲。他们知道, 他们属于这份伟大的工作, 属于这片土地。

当我从电梯走出的那一刻起, 我就明白了, 这巍巍高楼, 不单单是钢筋水泥铸成的, 更是无数工人用汗水砌就的。他们用自己的精神、灵魂赋予了它生命!

上一篇:期货市场回顾与展望下一篇:企业网络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