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

2024-07-25

让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精选12篇)

让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 第1篇

一、更新教育观念, 营造创新氛围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 教育本身要创新, 教师更需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 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传统的教育以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为重点, “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平常而多见, 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的头脑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而不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所以, 广大教师要从传统的怪圈里跳出来, 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教育观, 尊重学生, 爱护学生, 积极营造创新的氛围。美国著名是思维科学学者罗吉尔·冯·奥赫认为独特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有时需要精神上的放松才能进行;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认为: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有利于创造性活动的一般条件。教师在课堂上更要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 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 使学生在课堂上能说、敢问, “解放小孩子的嘴, 使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 特别是问的自由, 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 (陶行知语) , 在课堂上“要给孩子们多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 给孩子们多一点展示的机会和条件” (成尚荣语) , 让学生摆脱束缚和压制, 放飞思维, 张扬个性。

二、改进教学方式, 培养创新意识

以往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摈弃单一的传授式的教学方式, 多运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讨论式等方法,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课前可以精心设计预习练习, 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 走向教师。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 问题是接生婆, 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亚里士多德也说过,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课堂上巧设质疑问难环节, 给学生提供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 鼓励学生相互取长补短和共同解决问题。让学生明白自己是自主探究学习的主人, 教师只是问题的提出者和讨论参加者。如文言文在字词的理解上, 不需直接抛出参考答案, 而是出示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 安排学生讨论、探究、质疑、答疑, 支持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 甚至是不同的看法, 教师则在学生理解不正确或不完善的地方适当点拨, 在此基础上使教学水到渠成。课堂上, 教师还可以留意问题的设置, 通过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 循序渐进, 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不因循守旧, 不满足已知的结论, 多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如果学生提出与教师、与课本相背的见解, 也不因当头一棒, 应该在肯定的基础上再加以进一步的解释。

三、改革评价标准, 呵护创新萌芽

传统教学中, 往往以课本知识为唯一标准, 不允许学生标新立异, 而随着主观题、开放题的增多, 这种评价方式早已不合时宜。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中, “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 对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 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 (语文新课程标准) 。教师在批改作业、试卷的过程中, 对有创意的答案要及时肯定, 对有创新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如有道题目是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两条河流的理想都是投入大海的怀抱。它们结伴而行, 奔流而下。不久, 它们遇到一片沙漠。沙漠浩瀚无边, 能吞没一切。河流甲勇往直前, 并充满激情地说:“为了实现理想, 哪怕牺牲自己, 我也要穿越沙漠!”河流乙却若有所思地说:“为了理想, 我等待好机会。”说着, 它便掉转了方向。问题是这样的: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 但是在遇到困难时, 两条河流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做法。请你就其中一条河流的做法, 说说你个人的感受。绝大部分同学都对河流甲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做法表示赞赏, 而对河流乙嗤之以鼻。而有一位学生的回答却非常有创意, 他认为河流乙的做法是讲究策略, 能避免不必要的牺牲, 是为下一次的拼搏积聚力量, 而河流甲的做法未免过于冲动, 考虑欠慎重。对于这位学生的大胆创新, 我在讲评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激励其他学生也能像他一样善于换个角度来思考问题, 从固定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体操比赛中常有给某个动作加分的做法, 其实改革评价的标准, 给出彩的答案加分, 完全利于引导和鼓励学生创新, 合乎他们创新的萌芽。

四、组织实践活动, 拓宽创新途径

陶行知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和拓展。教师不必布置死作业, 如大量抄写等, 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选做作业, 根据当天所学的内容来给自己布置作业;新教课文前, 先让学生动脑、动手, 自制教具, 如学散文《春》, 可以试着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 也来画一画春草图、春画图、春风图等, 给课文来配上插图;课文结束后, 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续写练习, 如学了《孔乙己》, 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合理想象:孔乙己离开酒店后生活如何, 他最终的命运如何, 来编写续篇。这种活的作业, 肯定会带给学生欣喜, 使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科技节活动中, 鼓励学生参加小发明小制作和科技征文比赛。节假日组织学生分组参加学校的研究性活动, 根据本组课题, 通过查找资料、实验探究、参观访问等途径, 集思广益, 撰写课题报告, 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实践活动, 让学生去创新、去想象, 促进他们创新个性的形成。

创新发展让北翟营村插上腾飞的翅膀 第2篇

——长安区北翟营村创先争优活动纪实

(题记)公开行事,公道办事,正派做事,群众才信服你、支持你、维护你。创先争优在北翟营,就是为老百姓谋求最大的利益,让老百姓住上最漂亮的房子,过上最安心的日子。一个收入工资化、环境生态化、经营市场化、管理民主化、保障社会化的新农村正阔步向我们走来。

翻开近几年长安区北翟营村的发展履历,一项项鲜活的成绩跃然纸上:华北地区最大的汽车销售基地---河北汽贸园区和占地230 亩的鼎坚五金机电市场相继开业;亚龙花园--北翟营新村成为全市旧村改造的样板;集体经济实现了跨跃式发展,村民收入大幅度提升,该村一举成为我市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宜居村和文明村;该村党总支连续几年荣获区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实施基础工程红旗单位”;2006年、2008年荣获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党总支书记解建华同志被评为2004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新闻人物。深入剖析该村近几年来的奋进历程不难发现,是科学发展让北翟营跨入了强村之路,是创先争优让北翟营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以人为本,老百姓的利益大于天。凡是为民造福的事情就一定要千方百计办好、凡是损害广大群众利益的事情就坚决不办。在旧村改造这个重大问题面前,北翟营人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自我开发,滚动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全体村民的长远利益。时间定格在2007年10月1日,这是一个可以载入北翟营史册的日子,随着亚龙花园第五期高层别墅的全面入住,昔日的土窑坑变成了鳞次栉比的高楼。花园、洋房、休闲、娱乐、健身,这些连城里人都不敢奢望的现代生活,在短短七八年时间里,梦一样的美景在北翟营变为现实。思路一变天地宽,是自我开发让北翟营村旧貌换新颜。市场的力量是无穷的,市场化的办法是最有效的办法;政策就是财富,就是靠山,北翟营要发展,就得抢上政策这班车!2002年,市政府城中村改造政策的出台,再次把北翟营推到改革发展的浪潮之中,让每一个班子成员喜忧参半。喜的是改变该村命运的重大机遇就在面前;忧的是,改造旧村是农村工作的一大难事,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一方面,该村低于二环路1.7米,一到雨季,雨水倒灌,村内一片汪洋;村里二十多年按照上级规定没放过宅基地,几代人挤在破旧不堪的平房内,村民盼房心切;另一方面,当时他们规划的250多亩北翟营新村占地,有三分之二还是窑坑和荒废的坑洼地,只有少量是猪圈、牛棚,让开发商建设,开发商开发成本过高,一亩地还合不上20万元,村里获得不了多少利益;自行开发,没有资金谈何容易。由于事关重大,为防止决策失误,他们一方面到省内外经验村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另一方面积极与开发商洽谈,在接触了解中逐渐掌握了市场规律,看到了其中的巨大商机。班子思想统一后,解建华同志果断做出决策,自我改造,滚动发展,把更多的利益留给村民,此举得到村民的普遍拥护。决策定了,资金成了头等难事。那段时间解建华同志带着班子几位成员天天到银行,跑断腿,磨破嘴,给人家讲他们的难处。但当时都因自主开发风险太大难于支持,处处碰壁,路路堵死,开发工作一下陷入了僵局。怎么办?面对班子成员的疑惑、犹豫和动摇,解建华同志一边引导大家坚定信心,一边不顾家人反对竟拿出自家存折作抵押,向关系单位借款,终于筹借了启动资金。在新村建设上,解建华同志反复强调必须坚持高标准设计、高标准施工、高标准管理、高标准服务的理念,曾经带着两委一班人几下江南,到武汉等地考察,力争打造北方的百步亭。03年,亚龙花园第一期10栋楼房落成,随后二、三、四、五期 40余栋高楼拔地而起。安居才能乐业。北翟营通过旧村改造,让村民花最少的钱住上了最好的房,圆了世代人的楼房梦。告别低矮潮湿的旧屋,搬进宽敞明亮的楼房,村民们个个喜气洋洋。几年来的自主开发,同样印证了他们决策的正确英明。通过自主开发,滚动发展,集体积累资金超亿元,集体固定资产由原来的15万元达到8150万元。

---这困难那困难不发展最困难,这道理那道理发展才

是硬道理。北翟营始终扭住发展和壮大的牛鼻子,因为他们知道没有强有力的经济作支撑,富民强村就成了空中楼阁,纸上谈兵。“说句心里话,北翟营之所以有今天的局面,也是逼出来的”。每当与村干部谈起北翟营的过去,每个人都感慨万千。前些年,村民主要靠几亩薄田吃饭,集体收入微乎其微。村干部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发不了工资。正因为穷,村民到周边村走亲串友往往挺不起胸脯。尽管后来村里把村北废窑坑、闲洼地出租给一些小作坊、小化工和养殖场有了一些收入,但也少得可怜。那时,两委班子成员对全村父老乡亲总有一种愧疚感。2003年初,城市道路规划的福音终于降临到该村,建华北大街北连二环路工程将穿村而过。有着强烈经济意识的村两委敏锐地意识到瞬间到来的机遇。如果有了便利的交通,就能变劣势为优势;如果抓住了这一机遇,就能带领村民走出困境。思想统一后,班子成员兵分两路、迅速行动。一路招商,一路收地。当得知河北汽车集团公司正寻找合作伙伴时,他们紧紧抓住有利商机,积极与对方接触。为拿下这个项目,彻底打破了时间界限,动员多方力量,向对方宣传该村的地理优势。特别是党总支书记解建华同志打着吊针与对方洽谈磋商,为了修改好园区规划常常工作到深夜。最终,北翟营人用真诚打动了对方,使占地560亩,投资4亿元人民币的“河北国际汽车贸易园区”市场建设项目在该村落户。2005年,在与温州客商洽谈投资项目中,他们硬是在强烈的竞争对手中,赢得了客商的信任,再一次引进投资2个亿、占地200亩的鼎坚五金机电市场项目。为解决项目占地问题,村两委决定集中整合土地资源,收回村民手中的集体土地,提高土地利用价值。一石激起千重浪,不少村民大惑不解,认为收土地就是抢走村民生存的饭碗,征地之难可想而知。汽贸城占的560亩地,其中小化工、小作坊等18家企业就占地100多亩。为长远发展考虑,他们重新规划了个体私营企业工业园区,两委班子成员日夜奋战做业主的工作,因此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18家企业拆迁安臵工作。目前,汽贸城和鼎坚市场两个项目均已建成使用。光这两个项目,该村一年就增加收入2000多万元。

---村美了,人富了,淳朴的民风不能丢,“两个文明一起抓,两个文明一起上”。北翟营在让村民腰包鼓起来的同时,把寓教于乐的阵地建起来,让丰富多彩的活动火起来,让村民的眼界宽起来,创文明村,做文明人正悄然成为自觉行动。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北翟营村集体经济的确得到了迅猛发展。但他们不满足现状。该村强烈意识到两个文明一起抓的重要性。在强村富民的同时,必须在改变村风村貌上下功夫。为此,村里制定了“依托经济,搭建平台,创建一流文明村”的具体措施,高起点,高站位,规划新农村建设,提升村民品位。提升待遇,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从2004年起,不断提高村民福利。2003年,村民养老金仅为400余元,2006年,退休村民养老金每人已达到6000元,2011年已达到12000余元。村民们反映,过去有的户因为穷,老人与孩子为生活费问题闹纠纷打官司是常事,现在养老金一发,老头老太太口袋鼓起来了,地位似乎一下子提高了,纠纷减少了,家庭更和谐了。舍得投资,把服务活动阵地建起来。投资700万元建成了5000平米的高标准村民服务中心,娱乐休闲、图书阅览、强身健体等一应俱全。为方便居民出行,村内及通村道路全部拓宽硬化绿化,真正实现了与城市道路接轨。目前近万人居住的小区内,天然气、有线电视、宽带网等设施配套齐全,居民休闲广场8000多平方米。如今,北翟营新村已经成为全市城中村改造的样板。拓展视野,让村民的眼界宽起来。通过对过去几年工作的反思,他们深感村民是推动发展的主体,而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其主体作用发挥的关键。过去,村里收地为什么那么难,村民一棵麦苗一棵麦苗的给你叫板,甚至发生了鸡生蛋蛋生鸡的笑话,究其原因还是村民观念陈旧,只局限于土坷垃里刨食,看不到外面的大千世界。村两委班子通过讨论,一致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从转变村民观念入手。为此,村里坚持每年拿出专项经费组织退休人员到外地参观学习。2006年4月组织400多人大型观光团双飞到香港、澳门、深圳、珠海参观,9月组织村民到北京天安门、长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今年4月,组织400多人飞往新、马、泰10天旅游。老人

让车管插上创新的翅膀 第3篇

当全国媒体都聚焦于“青岛车管淘帮办”之时,其实还有不少城市的车管部门,早已创新了办公模式,各项车管业务的办理依托高科技走上了便民之路。最近,本刊联合多家媒体,深入深圳市车管所,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和体验了深圳车管所开展的诸多便民措施,并就“黑中介”、“黄牛党”等热点、敏感话题作了探讨。

车管创新化 铺就高效便民平台

随着深圳机动车和驾驶人保有量的日益增长,车驾管业务也快速增长,传统的车管模式因此而受到挑战。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深圳车管所大胆改革,推出“网上车管所”、“路考‘智能评判’”、“机动车网上审验”、“机动车‘快捷办证’平台”等便民措施。

路考“智能评判”系统,使深圳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驾驶人考试全科目电子评判的城市。 该系统通过指纹识别、照片比对、身份证核对等技术手段,让代考替考无处遁形。并且考试过程全程监控,考试成绩以电脑数据“说话”,有效减少了车管工作中的人为因素。

深圳车管所审验科科长介绍,安检机构社会化以后,部分检测站受经济利益驱使,为多拉“客源”擅自降低审验标准,给交通安全带来极大隐患;以往,车主们在审验时,常常要排较长时间的队,加上审验标准不统一,引起群众误解、抱怨。为此,深圳车管部门首创了机动车“网上审验”系统。这套系统推出后,促使安检机构自觉遵守机动车审验标准,“网上审验”系统统一了审验标准,减少了主观评判,有效规范了执法行为。

此外,2011年3月,深圳车管部门正式开通了广东省首家“网上车管所”。“网上车管所”可提供“补换机动车行驶证、驾驶证、检验合格标志”等16项业务受理服务、“机动车、驾驶人交通违法情况”等18类信息查询、“机动车、驾驶证、驾驶员考试”三项场景式动画短片浏览、“车管QQ”对答等功能服务。除了“网上车管所”外,“车管e站”也是另一便利工具。“车管e站”是一个小型的移动车管所,所到之处,市民都可以现场办理车管业务。

千万档案精准定位是另一亮点,深圳车管部门自主开发了一套档案管理系统,用“条形身份码”实现了全程数字化记录档案的采集、借阅等操作,做到有迹可查,各库房分区、分人、分工,实现档案的精细化管理。记者现场体验了这种档案管理的高效精准性,输入车牌号码后,系统马上显示出了档案条形码,民警花了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找出了该车档案,其工作效率可见一斑。

业务办理科技化 “非法代办”寸步难行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为了让群众享受更高效便捷的车管服务,深圳车管部门直接在科目三考场设立了驾驶证制证岗,初领机动车驾驶证者在通过全部考试后可“立等取证”,大大减少了排队等候、往返奔波及中间流转环节。刚刚领取驾驶证的林先生兴奋地告诉记者:“原以为还要等几天,没想到15分钟就领到证件。”

考虑到深圳驾驶人考试能力不足的现状,深圳车管部门推出“即约即考”便民新举措,专门对驾驶证状态为“注销可恢复”、境外换证、驾驶证扣满12分的驾驶人提供受理、考试、发证“一站式”服务,免去群众的奔波之苦。

相信不少深圳车主都见识过以前办证大厅人头攒动、人声鼎沸的场面。一位窗口民警说,以往车管业务资料内部流转环节比较多,一个业务需要经过几个科室和多个窗口审核,各窗口常常“冷热不均”,有的大排长龙。由于场地所限,有些业务各个环节甚至在不同的地点办理,群众办事不方便,给“非法代办”提供了生存空间,群众对此意见也很大。2010年初,深圳车管部门建立推出了“快捷办证”平台,群众办证再也不用“跑几次、等几天”。

记者在办证大厅现场采访了前来办理“机动车变更”业务的王先生,他告诉记者,以前办理车管业务,都不知道怎么办,也不知道去哪个窗口办,现在车管所推出了“车驾管业务导办服务中心”,不仅提供业务咨询、办事引导、填表指导等服务,还设置了自助填表终端,他通过终端系统读取身份证,马上打印出了业务申请表格,十几分钟就完成了业务的办理。民警说,通过导办服务,群众可以一次性办结业务。这为需要导办、代办车驾管业务的群众提供了一条有序、安全、可靠便捷的途径,从而有效挤压“黑中介”的生存空间。

在中国,只要存在着经济利益的地方总活跃着“黑中介”、“黄牛党”的身影。尤其是车管所附近,经常出现一些不法分子招揽代办保险、体检、缴费等相关业务,欺诈群众财物、扰乱窗口单位正常办公秩序问题。“黄牛党”的行为是经济社会中出现的经济现象, 是一种游离于正式的市场规则之外,甚至游离于法律之外的一种投机行为。有人认为执法机关办理业务过程中出现黄牛党,是相关部门工作的严重疏漏,也是对法治社会的巨大嘲讽。

而现在深圳车管所通过科技化、系统化的平台,办事程序利用多种方式得以公开、透明和便民后,“黑中介”、“黄牛党”们的财路被阻断,以前群众不知道或不清楚车管所的办事程序,总认为车管业务办理很麻烦,加上“黑中介”、“黄牛党”们的蛊惑,就更加望而却步了,所以,宁愿拿钱买个“省事”,这也就助涨了“黑中介”、“黄牛党”的财源。如今,当人们了解到车管所的办事程序后,尤其是有了“车管e站”,让流动的车管所走进大街小巷,实在起到了便利惠民的用处,但这无疑给“黑中介”们一个迎头痛击,随着专项整治“黑中介”行动的持续和深入,“黑中介”的生存土壤和空间被挤压,于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利用网络虚假举报、混淆视听,对领导、民警进行干扰,千方百计阻挠车管所的新科技和便民措施的正常开展。

对此,车管所领导表示,将强化队伍管理和科技应用,并加强舆论宣传和警务公开,使群众知道车驾管业务怎么办、在哪里办,同时继续加大对“黑中介”的打击力度,规范中介行业,加强办公秩序的维护。

让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 第4篇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正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 特别是在闭塞的农村中学, 学生主要以接受式学习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 学生始终处于被设计、被规划的地位。课堂上很少有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的余地。这种学习方式注重知识的系统接受, 缺乏对教材的探究和质疑, 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发现, 不仅影响了学生创造的动机和欲望, 也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努力的发展。

面对这种现状, 在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

1 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和谐的教学氛围, 有利于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对新知的探求中。在相对闭塞的农村中学, 学生大多来自农民家庭。在这样的家庭成长起来的学生, 大多胆小、腼腆, 不敢或不愿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 发表自己的见解, 甚至不敢或不愿举手提问, 更不愿主动回答问题。面对这样的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更应该注意创设宽松的环境。因为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是中学生创新人格培养的基础。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一般条件。在民主、平等、和谐、安全、宽松的环境中, 来自农村的中学生才敢于表现自己, 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进而敢于挑战权威, 敢于突破常规, 从而形成创新的人格。因此, 教师一定要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使他们时刻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关心、理解, 从而在课堂上发挥他们的创新潜能。

用爱心激发来自农村学生的创造才能。来自农村的学生远离家乡、远离亲人, 有的家庭困难, 更需要老师的关爱。爱心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教学氛围的前提。学生在和蔼可亲的老师面前, 在愉悦、平等的氛围中, 才能缩短和老师的距离, 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师性, 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他们才会无拘无束, 他们的创新才能才会发挥出来。

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心理学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 便会激起无数次追求成功的愿望和信心。面对来自农村的学生, 尽管他们的身上有不足, 在课堂上,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应多表扬、少批评, 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教师的一句的赞语, 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激励、一种鞭策, 使学生觉得“我能行”。教师要想方设法为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 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燃起他们自信的火焰, 满腔热情地投入学习。

2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必须大胆放手, 真正使课堂由教师唱主角的“讲堂”变为学生自主活动的“学堂”。利用语文学科特点, 加强教学的开放性, 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善于把学习的主动权彻底交给学生, 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1 让学生主动探索创新

农村学生见识少、知识面窄, 但他们研究和探索新事物的欲望并不比别人少, 且好奇心更为强烈。在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多看、多读、多思、多说, 使他们真正成为探索者、创造者。语文教学内容具有多样性, 一篇课文就是一个大千世界, 包罗各方面知识, 这就为学生的探索创造提供了条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特别要为那些不愿在人前表现自己的学生创造机会, 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学习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海底世界》, 学生对这篇课文很感兴趣, 对海底奇观展开讨论时, 他们结合在农村的见闻踊跃发言。就课后练习的“对接问题”各抒己见时, 气氛热烈。讨论激发了学生对事物的探索欲望。

2.2 让思考开启智慧的大门。

思考是学习的继续, 会思考才会创新。怎样才能让学生成为思考者, 成为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呢?这就需要教师用科学的方法组织教学。对话式教学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过程, 也是智慧生成的过程。其步骤是:2.2.1课前对话—自读自研:学生课前预习课文, 与课文对话, 寻找学习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学生课前自我对话, 思考课文学习过程中应联系哪些已有的知识解决重点问题, 考虑自己认为的难点属于班级中的哪个层次, 发言时是否能激起大家的共鸣。2.2.2课中对话—援疑质理:以小组为单位, 讨论每个学生发现的问题。通过生生对话、生本对话解决问题。在探讨中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获得成功, 从而感受到思考的快乐。2.2.3课后对话—应用反思:教师与学生对话, 了解学生的课堂感受和认知效果, 指导学生思考方法。通过对话教学培养了学生思考的习惯, 为创新奠定了基础。

2.3 教给创新思维方法, 训练创新思维品质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 语文教学是培养创新思维方法的主渠道之一。创新思维方法主要有问题思维法、形象思维法、求异思维法、发散思维法、假想思维法、转换思维法、整合思维法等。结合语文知识的教学, 让学生掌握这些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 并训练创新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的思维品质,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 让学生的思维有驰骋的空间。面对来自农村的学生, 在语文课教学中, 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从多方面、多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要精心呵护学生的创造火花,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引导他们敢于提问、善于质问, 要支持学生大胆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提问。哪怕是这些来自农村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初浅的、幼稚的, 但只要有一点创新的地方都是值得珍惜的, 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赞许、引导, 使课堂出现观点交锋、智慧碰撞, 进而迸发创新的火花。如前所述, 讨论《海底森林》一文的问题时, 就是这样做的。

以农村生活为想象的起点, 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思维可以说是形象思维的具体化, 想象力是否丰富是判断一个人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依据。课文中, 无论是古今的作品, 涉及农村题材的很多, 这就为培养农村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平台.。学习这些课文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农村的山水田园、春耕秋收去想象, 去理解课文的内容, 体会诗文中的意境, 欣赏诗文的美。这样就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为创新奠定了基础。

让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 第5篇

语文教学难,作文教学更难。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人们。教师愁改作文,学生怕写作文。课堂上,教师指定“圈、框”,把学生的思维完全囿于限制之中,没有创新的余地,只能死搬硬套;课后,教师的办公桌上则堆起了一座又一座的大山,每天“搬山”不止,犹如“愚公移山”,眼见心烦,一筹莫展。有时在长达半个月的时间里也完不成批改任务,即使完成了,也大部分是应付了事。而学生则由于教师的不能及时反馈,早已将当时的写作思维完全抛开。作文发下后,学生有的甚至连看也不看一眼,兴趣荡然无存。久而久之,形成了学生被逼写作文,教师被动完成任务的恶性循环,造成了作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状况。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有完整而系统的训练计划。

由于一部分教师对语文教材及《大纲》的不熟悉,不能从宏观上把握作文教学。同时,又没有认真地调查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有关的作文教学理论,更谈不上制定分阶段、有步骤的训练计划,教师只是凭着自己的一知半解和一时的喜好,随意地盲目地进行教学。今天觉得材料重要,便大抓特抓“积累”,明天感到审题也不能轻视,便舍材料而进行审题训练,这样朝三暮四,不断地变换,使学生无所适从,抑制了学生的兴趣,出现了“有心栽花花不开”的后果。

二、理论指导与写作实践相脱节。

在作文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存在着这样两种错误的做法:其一是大讲特讲理论方法,脱离学生写作,学生获得的只是抽象的理论,难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二是将作文理论指导作为点缀,只注重写作数量的多和写作的快,讲方法时只做简要的介绍,便让学生接二连三的写个不停,不管学生是否掌握了这种方法,这两种教学方法都是违背作文教学规律的。

三、训练形式呆板,缺乏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学生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要想提高写作水平,激发写作兴趣,培养写作情感,是极为重要的一步。但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陈旧,形式僵化,沉寂呆板,更谈师在教学中,一方面应熟悉把握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另一方面,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出系统、实用、灵活的训练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避免盲目地照搬和工作中的随意性,使作文教学规范化、有效化。

四、既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育学理论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是师生信息交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信息选择、处理、加工并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学生、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学生得到和谐、健康、长足的发展。因此,只重视教师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或只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上有创新意识,极大地遏制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试想,在被动的心态下写作,怎么能写出文质兼美的作品呢?

用心爱心专心

1要摆脱以上作文教学的困境,我认为教师首先必须要有创新精神,从提高自身的素质做起具有改革意识,敢于打破传统的僵化套路,探索出一条适合教学实际的新路子,让作文教学真正插入腾飞的翅膀!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明确《大纲》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学记》要求“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如果教学不按一定的顺序,杂乱无章地进行,学生就会陷入紊乱而没有收获。《中学生语文教学大纲》对作文教学的内容及要求做了明确的规定,而且显示了很强的系统性。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都是不可取的。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强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于是有的教师片面地理解为教学可以完全放弃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去自由发展、发挥。例如,评改作文,我们把改的权利还给了学生,但并不等于放手不管。教师要为学生制定明确的评价原则,教会他们评改的方法。可是有的老师却只是布置给学生评改的作业,整个评改过程,教师没做任何点拨,写作的数量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减轻了,学生的水平反而降低了。由此可见,我们只有导规律、导方法、导原理、导技巧,才符合作文教学的原则。

二、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注重训练方式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1.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有效地积累写作语言。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写作材料,是无论如何写不出好的文章来的,作文教学,必须注重材料的积累。我在教学中,摸索总结出这样一些方法:①“三个一”工程,即每天一句格言,一首古诗,每周一首歌;②每天200字的摘抄;③每天一条好新闻;④课前10分钟的“记者招待会”;⑤开展评选“班级之最”的活动等等。

通过这些途径,学生不仅获得了多种写作素材,而且为以后作文打下了基础。

2.开在学生作文思路,激活学生写作兴趣。

不少学生一提到作文就感到头痛。在他们的笔下普遍存在着题材狭窄,内容雷同,结构相似,甚至无话可说的弊端。这些学生的作文思路狭窄,急待我们去开拓。那么,怎样才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呢?

①原型启发法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形成,常常有赖于“原型启发”。教师凭借优秀课文为原型进行启发,不仅易于打开学生思路,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了《荔枝蜜》、《白杨礼赞》一类借物喻人的文章后,为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忆你们所熟悉的事物中,哪些东西可用它的特点来比喻人的高尚品格的。这一点拨学生们的想象闸门便打开了。有的说,黄土朴实无华,却是哺育人类的母亲;有的说树根盘绕地下,为参天大树吸收营养,称得上是默默无闻的英雄;有的说,绿叶甘当红花的配角,不计名利;有的说,煤炭乌黑,却能牺牲自己,献出光和热,具有造福人类的高尚品格。

②逆向思维法

逆向思维,即逆向思维定势,是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思索,从而得出新的结论,发现新的形象。例如,写牵牛花,一般人多赞美它勇于攀登,奋发向上,为“四化”进军“吹

用心爱心专心

2响号角”,逆向思维则讽刺它沿着绳索树枝上爬,是不能自立的软骨头。写荷花,歌颂它“出淤泥而不染”,逆向思考,也可以赞颂滋养荷花的厚实“淤泥”。

③未来畅想法

青少年最富于幻想,幻想能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能激励人们去探索新的科学领域。面临当今世界,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前夕,人类的未来将怎样生活?同学们在二十年后将从事什么工作?科学文化将会怎样发达?宇宙定居点该怎样设计?青少年对这些问题颇感兴趣,我们可以出类似于《我在2020年国庆的时候》、《2020年畅想》这样的题目让学生试作,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又激发了学生为实现“四化”而奋发学习的热情。

除了以上几种方法外,还有追忆回忆法,缘情联想法、多角度思维法、讨论交流法、时空开拓法,创设情境法、多样性命题法等等可以拓宽学生的写作思维。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渐地,有意识地进行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整体素质。

作为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率先示范。首先做到。“自己强大了”,办法多了,改变别人,改变外界才会成为可能,这是魏书生老师的观点。它很中肯地指出了教师素质的重要性。同时,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还应具备创新的观念。只有用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意识去科学地进行作文教学,才能真正实现作文教学的腾飞!

让学生插上理想的翅膀 第6篇

一、方向是动力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它编入了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无机物的分类及相互间的关系等知识;它充满了唯物辩证法原理和内容,它介绍了许多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和他们对事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学风。化学对工农业生产、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人们的衣、食、住行样样离不开化学。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化学课的学习,要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学会动手做实验的能力,为今后搞科学实验打下基础。因此,通过初中化学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学到初中阶段的系统的化学基础知识,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中外化学家的爱国主义思想、行为和对科学的不断进取、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科学态度及严谨学风的教育,而且还能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今后学习高中化学及其他科学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前要预习

上课前一天,一定要抽出时间自觉地预习老师第二天要讲的内容。学会先预习,后听课这种良好的学习方法。预习的好处很多:它能强化听课的针对性,有利于发现问题,抓住重点和难点,提高听课效率;它可以提高记听课笔记的水平,知道该记什么,不该记什么,哪些详记,哪些略记;它可以节省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通过预习时的独立思考和听课时留下的深刻印象,从而缩短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它可以培养自学能力。预习的过程就是自觉或独立思考的过程,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使自学能力得到提高。预习的方法有:

(一)通读课文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与重点,要把自己看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或用彩笔在书上作一些记号,用以提醒自己上课时要集中精力和注意力,有意识、有目的地听老师讲自己不懂的问题,详细对比跟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不同,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扫清障碍

在读课文后了解了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已学过的与之有关的基础知识,如果有遗忘的就要及时复习加以弥补,这样才能使新旧知识衔接,以旧带新,温故知新。

(三)确定重点、难点和疑点

在通读课文和扫清有关障碍后,在对新知识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思考课文后的习题,试着解答,在此过程中找出新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如果有潜力,还可以做点预习笔记。

三、听好每堂课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第7篇

一.创设情境, 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积累想象的素材。

学生读的课文仅仅是一行行文字, 如果不展开想象, 不懂得进行再创造, 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 而不是生动的画面。这样, 就不可能进入文本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 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 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

秦牧把想象比作“思想上的野马”。有了它, 思路就开阔, 思维就灵活, 语言就丰富, 写文章时就会妙笔生花。因此语文教学中, 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 透过文字看到图画, 透过语言看到生活, 置身于作品之中, 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二.利用教材的创造性思维因素, 提供想象的基础。

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时,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段文字可以让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 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 展开想象。作者笔下的荷塘, 荷叶繁茂, 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 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 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 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 翩翩起舞, 轻盈地旋转。随着想象的驰骋, 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 静态的文字变成了鲜活的形象, 作品得到了复活,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以训练和提高。

三.用诗歌编织想象力的摇篮

诗歌以想像见长, 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之中空山、新雨、秋、明月、松林、清泉、浣纱女、莲花这些只是诗歌中的意象, 但如果发挥想象, 创设诗歌情境, 那么在我们的脑海里就会呈现出以下的画面:山雨初霁, 万物为之一新, 又是初秋的傍晚, 空气之清新, 景色之美妙, 是那么宜人;雨后碧空无尘, 松针如洗, 皎洁的月光铺洒在松林上, 涧水清澈见底, 水石相激发出淙淙的声音;竹林深处传来一阵嬉闹的笑语声, 那是洗衣的妇女们结伴归去;莲叶摇动, 渔船返航顺水而下。由于想象, 一幅幅的画面才如此鲜活, 而读者也在想象中获得了美的体验, 不仅体会到了山村的清幽明洁, 而且也能感悟到作者脱世脱俗、隐居山林、闲怡自适的心境。

再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 笔者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 用自己的语言将整首曲子呈现出来的意境描述出来, 如有的同学描述道: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 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 在古道上缓缓前行。只见, 缠满枯藤的老树上, 几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潺潺流动的小溪上, 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人家;苍凉的古道上, 那孤独的游子将要飘到何方?太阳就要落山了, 想着那遥远的征途, 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中来, 肝肠寸断。

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想象再创造活动, 这样有利于学生活跃思维, 开拓思路, 将抽象的文字符号幻化为生动鲜活, 具体可感的形象, 从而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提高鉴赏力, 陶冶情趣, 创造形象, 完善人格。

四.让作文教学成为培养创造想象力的前沿阵地

教师要想在作文教学中指导每一个学生写出自己的东西来, 就应努力做到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追溯近几年全国中高考作文题, 就是引导考生关心未来世界, 着眼科学素质的培养, 重视想象力的开发。作为教师应仔细观察蕴藏在学生个体中的潜能, 并把它挖掘出来, 形成学生主动发挥潜能的意识, 在作文中展示他们的聪明才智, 从而培养学生新颖独特的想象能力。

笔者在让学生写思念故园这类作文时, 曾经拿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来作范本, 让学生诵读, 体会其中词人是如何借助一系列意象来抒发游子之思的。还是以故园之思的作文为例来说, 学生写到家中破旧的老屋, 门前的树, 长满苔藓的水井, 甚至是家中的一只老得掉了牙的狗, 再加上相关的家庭成员一些往事记叙, 学生动情之作, 很是让人潸然泪下, 甚至是拍案叫好。

让学生插上探索的翅膀 第8篇

一、在观察中进行探索

学会观察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的知觉过程,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机会,能促进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进行积极的思考、探索。如,在教学“15-9” 时,我首先要求学生用小圆片代替桃子摆一摆,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15个圆片是怎样摆的(左边10个,右边5个)。并把自己的摆法说给大家听,最后根据所摆圆片进行合作探索活动:如何从这15个圆片里去掉9个。学生通过充分的观察、讨论与合作,探索出多种方法:(1)先从10个里去掉9个,还剩1个,再加5个,结果是6个。(2)先从15里去掉5个,再去掉4个,还剩6个。(3)因为5减9还差4个,所以从10里面拿出4个,还剩6个。(4)因为9+6= 15,所以15-9=6……学生的说法个个直观形象,而且有条有理。这一教学过程变成了真正的开放性活动,学生经过认真的观察、思考、探索,一些后继要学的知识被他们提前发现、创造出来了。由此看出,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思考、探索活动时,如果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仔细观察、积极探讨,不但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出他们的个人潜能。

二、在实验、操作中进行探索

课堂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阵地,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 实地测量的过程中,发现、获得、理解数学知识,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元、角、分”后,我在教室里开了几个小型“百货店”。让学生从家中带来了牙膏、香皂、盐、洗衣粉、文具等等,并了解到这些物品的价格。我又兑换了各种面值的钱币,发给学生。让一部分学生扮作售货员,另一部分学生扮作顾客去买东西。要求每人调查至少三种商品的价格,然后任购两种商品算出自己应付的钱数及找回的钱数。最后每组选出两三名学生在班里做汇报。这样在“买”与“卖”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付钱找钱不仅加深了对钱的认识,而且学会了元、角、分的计算。

以上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前者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而且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学生解决了一个“你发现了什么”的问题,从而真正成为小小的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

三、在讨论中进行探索

课堂讨论是学生相互之间而不是仅与教师交换思想的教学活动形式,它不但满足小学生爱动、好玩、乐于交流等的心理需求,同时还赋予其他教学法无法赋予的民主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通过学生对一组算式的计算比较,得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后,进而展开“□÷□=8……3”一题的探讨。在自由组合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得出新的题解。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的四者关系, 我不断的设置疑问,让他们讨论:还有其他答案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这道题的答案到底有多少种?是什么引起了无数种正确的答案呢?……这样,学生在积极、热烈、民主的讨论氛围中不断地思考—设疑—探索—解疑,锻炼了思维能力,进一步掌握了余数的性质,而且,和谐的课堂气氛使他们身心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四、在独立思考中进行探索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过程,引导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自主加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使学生敢想敢说,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独立学习一般有自读、自思、自练、自结等形式,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之后,设计了这样一题:4+4+4+3能用乘法计算吗?根据学过的乘法的意义,我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不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发表见解。一个学生认为,这个算式能写成4×3+3;另一个学生认为能写成4×4-1;还有一位学生认为能写成5×3或3×5。对于他的写法,大多数学生表示迷惑不解,我也没有及时评价,而是问他是怎样想的,并启发他用圆片把思考过程摆出来,摆法如下:

把下面的三个○移到右边,每行5个,所以可以写成5×3或3×5。很显然,这位学生对乘法的意义的理解是深刻而灵活的,从中体现出了很强的独创性。由此可见,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这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思维品质等方面的发展终身有益。

让学生插上个性的翅膀 第9篇

一、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呼吸。”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 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相反, 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 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 是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在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 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 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上, 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 无法自由地获取知识。在新课改背景下, 我们应改变这种状态, 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 使学生能够正确阅读, 有足够的时间调动各种感官深入思考。此外, 我们还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民主的伙伴关系, 这样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

二、发挥榜样性示范力量

语文教师要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例如, 有些文言文篇幅较长, 语句难懂, 学生不愿学、不愿背, 这就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 动之以情, 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如教师要是能一字不差地背诵全文, 学生会投去佩服的眼光, 产生效法之心。此时, 教师再稍加鼓励, 学生会信心倍增, 干劲十足。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还体现在情绪上。如果教师情绪低落, 则会使学生情绪低迷, 不愿意与教师交流互动;如果教师情绪急躁, 则会使学生更加急躁。因此, 教师要时刻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 使学生始终处于良好的智力活动状态, 从而有效引导学生的积极情感。

三、张扬学生创造的天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轴承, 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 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 而创造性则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 也是健全人格的特征之一。在过去, 教师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确信书上写的、教师讲的, 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就会很生气, 即使学生的意见是对的, 也会训斥学生, 其实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在《草船借箭》教学中, 有学生说:“我认为诸葛亮让军士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 从大家刚才所说的看, 确实可称得上神机妙算, 但认真想一想这其实并不是一个好办法。诸葛亮预测到三天后是顺风顺水, 但如果曹操此时放的是‘火箭’呢?这样火借风势, 就会把二十条小船的草把子都点燃了, 后果可是不堪设想的啊!”由此, 全体学生就此问题进行了讨论, 最后有学生说:“如果是放‘火箭’, 那曹操不也就自身难保了吗?所以不可能放火箭。”如果我当时直接批评了第一位学生, 就不会这么精彩的生成了, 也就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天性。

四、运用幽默批评法

教师在课堂上遇到学生捣乱, 适当的批评是必不可少的。若采用幽默的方式来批评效果大不一样。如苏联生物学家格列瓦夫在一次上课时, 一个学生在下面学鸡叫, 课堂上立即一片混乱, 这时格列瓦夫镇定地看了一下表说:“我这只表走错了, 想不到现在已经凌晨了, 但请同学们相信我, 公鸡报晓, 只是低等动物的本能。”对上课爱讲话的学生, 教师也可采用幽默的方式进行告诫, 如“课堂当中的话较多, 价值却不大, 因为得压低声音, 很难做到字正腔圆, 不是训练口语的好时间”。以上两个例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教师都用幽默诙谐的言谈举止对学生错误行为进行了批评, 没有制造紧张氛围, 不会增加学生心理负担, 而且让大多数学生能轻松愉快地继续学习。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 教师要多给学生爱和尊重, 多表扬和鼓励, 少批评和埋怨, 创造民主和谐的环境氛围,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我们教师只有努力构造积极、健康、宽松的学习氛围, 才能让学生轻轻松松学知识, 高高兴兴学语文。

总之,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应该对学生多些民主, 多些开放, 打开束缚学生思维的鸟笼, 让困在其中的鸟儿们飞出来, 展开翅膀去真切地感受生活, 这样才能有学习的春天。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语言, 既是我们的必修课之一, 也是我们的母语。因此,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让学生插上写作的想象翅膀 第10篇

1.掌握“供”的策略

要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 吸收丰富的营养。社会生活内容丰富多彩, 宽阔而繁华, 它是供给学生捕捉写作素材, 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大仓库。“供”就是提供观察材料。学生在作文时, 往往觉得没有合适的素材可写或不知从何引发思路。其实, 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可以写的素材, 主要是缺少善于捕捉作文素材的能力。因而,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求供”的本领, 提高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观察、发现、提炼、发掘的综合能力。

2.利用“导”的策略

“导”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教学生利用教材中出现的艺术空白, 启发学生的想象, 推断可能出现的结果。

更深入一层的导, 就是“拓”。要通过学习教材中, 拟人, 比喻修饰等手法提示, “拓”展思维想象力。例如, 通过学习课文中“不要弄脏小草的绿裙子”、“千万别说脏话, 小鸟在监督我们”, “学校就像我们的家, 让我们保护可爱的家”这些语言之后,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 点燃学生内心联想的火花, 变成清晰有条理的思路, 为完成作品打下基础。

3.发挥“创”的策略

让学生插上梦想的翅膀 第11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想象力;创造力;营造气氛;激发兴趣;形象思维法

音乐教育正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思维的重要学科,在这一点上音乐学科绝不亚于其它的所谓“主科”。因为想象力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而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几乎都是通过形象思维的活动来完成的。本学期我主教一、三、五年级,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每个阶段的学生都有其不同的思维能力。每次上课之前我都花大量时间研究如何让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能在我的引导下对音乐能有更深的理解发现音乐美,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营造气氛、激发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音乐的想象是通过声音来完成的,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能力要注意设置情节,激发兴趣、营造想象空间。如以幻想为前提、以绘画为手段、实施联想发现音乐美,或运用丰富的联想编故事、创设情节发展形象思维能力。例如:我上三年级音乐课《卖报歌》时,我先介绍这首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写这首歌曲的意图。让学生体会到报童无依无靠、吃不饱,穿不暖的痛苦凄凉。学生在学唱歌曲时,就会依据歌词、乐曲联想到报童忍着饥饿,寒冷和内心的痛苦,在凄风雪雨中奔走叫卖的情景,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有部分同学都含着泪去演唱歌曲。

二、有的放矢、积极配合、培养学生创编能力

想象力恐怕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天赋,其它动物缺乏想象力,所以不会有创造。在人类一切创造性活动中,尤其是科学、艺术和哲学创作,想象力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所谓人类的创造并不是别的而是想象力产生出来的最美妙的作品。有一次,我上一年级音乐欣赏课《我有一双万能的手》,有一环节是我的编创,自己编一段歌词,一年级的小朋友们对这一环节,有点摸不着头脑,我让学生以小组或同桌讨论的形式,按照节奏,创编歌词,过了一会有几名学生代表举手表示已经完成,我让他们大胆回答,有几名同学的回答比我预想的结果还要出色。我想真是集体的力量大,只要大家积极配合,一定会创作出最最美妙的作品。

三、让学生在歌词美和音乐美中获得体验发展想象

歌曲是歌词和音乐的结合体,歌词是经过作家艺术加工的文学语言,是构成音乐形象的“物质”基础。新课改以后,音乐课本中的歌曲、歌词鲜明生动,具有内容美、声韵美、节奏美和意境美的特点。教学时要重视学生对歌曲歌词美和音乐美的感知,进而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歌唱表现力,并从中获得艺术情感的体验。如五年级音乐书上的歌曲《放牦牛的小卓玛》,歌词优美,旋律唱起来也朗朗上口。我在范唱的时候同学们都情不自禁的拍起手来,下课后有的同学还能轻轻的哼唱,我想这就是音乐给大家带来的魅力吧!

四、通过形象思维法,让学生认识音乐中的强与弱

一首好的音乐作品,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它的音乐就不能栩栩如生,就不具有表现力与感染力。而一个好的教师,也应该学会用形象的思维来引导学生认识音乐,我在讲解音乐的强弱这一乐理知识时,曾经让学生尝试做了一个游戏,我准备了几个小鼓,一些塑料纸和几个装了沙子的矿泉水瓶,让学生分组讨论和想象,怎样用手中的工具来表现雨声?暴雨声?大雨和小雨?学生们兴致很高,有的打鼓,有的拍打瓶子,有的用手摩擦塑料纸,在兴高采烈的活动中,学生们知道了暴风雨用强(f)来表现,小雨用弱(p),大雨则可以用中强(mf)来表现,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火车从远处驶来是渐强(<),火车来到身边是特强(sf),火车驶向远处是渐弱(>)等等,音乐游戏加形象思维,学生就轻而易举的掌握了各式各样的力度记号,所以说,形象思维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五、以歌曲为基础,与舞蹈有机结合拓展想象与创造力

自古以来,舞蹈与音乐就是一对有机的结合体,是形体美与音乐美的交融。舞蹈是唱歌时感情的升华。如果在教学中能根据歌曲的内容,启发学生想象、创作舞蹈动作,边歌唱、边表演,定能加深学生对歌曲的内心体验与理解,拓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如我上三年级音乐课时,学习江苏民歌《茉莉花》,这首民歌很多同学都会唱,我利用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根据歌曲内容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指名学生随音乐舞蹈,全体同学一边欣赏一边有感情地演唱。接着我又放音乐视频,全体同学都能一边唱一边跳,大大拓展了学生们的想象力。

六、歌唱与器乐相结合、丰富培养学生想象力

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学校开展了竖笛教学。我想如何让一年级学生唱好歌曲的前提下,也能吹好竖笛,我就选了一首法国民歌《闪烁的小星》让学生既会唱歌,也会吹奏,在我的细心指导下,同学们都能随着音乐的旋律吹奏歌曲。在课下有的同学唱,有的同学吹竖笛,还有的同学随着音乐进行律动,大大丰富了学生们的想象力。

七、开展课堂综合性音乐欣赏活动,引导主体参与想象体验

欣赏教学,从音响出发,以倾听为主。但是也要适应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的特点,设法采用综合性的音乐欣赏活动。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围绕欣赏音乐,结合音乐的各种要素,采用歌唱、演奏、身体动作和表演等方式,全身心地“参与”到音乐中去。如在欣赏《春晓》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听赏的基础上,利用教室里现有的音源,选择老师提供的物品,依据学生各自对音乐形象的感受,来塑造新的意境。教室里响起了鸟鸣、风声、雨声、泉水流动声等。有的学生搓揉塑料袋、纸张,抖动书本表现风声,用矿泉水的空瓶装砂子,发出“沙沙”的雨声。水桶里撩起水声,加上钥匙的抖动表现风声,模拟营造《春晓》的意境,用自己的想象力描绘出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早晨。通过这项活动给学生们提供一个自由的创作空间,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

此外,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也是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不论哪门学科、每一种兴趣小组活动都有大量的形象化的事物进入脑海,而且需要进行创造性想象才能完成活动任务。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十分有益。当学生们的兴趣小组成果得到展示或者获得表彰奖励时,他们的积极性会更高,想象力会突飞猛进地发展。

音乐这门抽象的艺术,本是一个充满着诗情画意、浮想联翩的幻想王国。这个王国的大门,对于一切具有音乐想象力多少与作曲家有着相应内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的听众,都是敞开的。

在音乐想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不受约束地发表意见,用艺术的夸张,丰富的联想对学过的乐曲进行再创造,这是音乐感情的升华,也是教育教学的延续,它给音乐教学带来了活力,并使每个学生心中蕴涵的向往和渴望得以宣泄。让我们用音乐这把金钥匙为每一位学生开启一扇想象之门吧!(作者单位:淮安市淮阴区果林场东方双语学校)

参考文献:

[1]郭声健.音乐教育论.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2]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3]金亚文.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探究,让学生插上数学的翅膀 第12篇

一、巧设情境, 激发探究的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这位古代教育家是十分重视培养学习兴趣的。爱因斯坦也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 兴趣是开发智力、挖掘潜能的钥匙, 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有强烈的学习动力。但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 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和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构成矛盾。学习要有动机要有兴趣, 才能使内在的兴趣变成思考的动力, 还需要教师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诱导,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动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教学中, 教师可利用电脑任意出数, 师生进行比赛判断是不是3的倍数, 看谁的判断即对又快。教师的神速一定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 从而有了探求新知的欲望。游戏是激发兴趣的最好载体。学生可以一边玩一边学习新知。

二、自主思考, 提供探究的舞台

中科院心理所的张梅玲教授说得好:“再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 有缺损的创造毕竟是创造……”。探究要以问题为前提, 要想学生真正地探究学习, 问题设计是关键, 但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探究。太简单的, 没有探究价值的, 太难的, 探究不出来。我们知道:问题空间有多大, 学生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维果茨基“最近开发区”理论。即“跳一跳, 摘桃子。”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这样的问题最有探究价值, 才能真正吸引学生参与探索中来。如教应用题:学校举行跳绳比赛, 小红2分钟跳194个, 小明3分钟跳297个, 谁跳得快?我首先创设跳绳情境,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时, 有的学生认为可以比两人每分钟跳的次数:小红每分钟跳194÷2=97 (个) , 小明每分钟跳297÷3=99 (个) , 比较得出小明跳得快;也有学生说可以比他们两人3分钟跳的次数, 小红每分钟跳194÷2=97 (个) , 3分钟跳97×3=291 (个) , 而小明3分钟跳297个, 相比得出小明跳得快;还有学生说可以比他们2分钟跳的次数:小明每分钟跳297÷3=99 (个) , 2分钟跳97×2=198 (个) , 而小红2分钟跳194个, 比较后得出小明跳得快。接着, 多媒体呈现学生的不同想法, 一目了然。想想看, 一道简单的应用题,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就能得到3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对于同一问题, 学生力求寻找与众不同的答案, 也就说明学生有了探索的意识。

三、留有空间, 确保探究的效果

教学过程中, 当学生在围绕任务热烈讨论时, 教师千万不要因为教学计划的打乱而中断学生的学习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他所说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实际上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同样, 它也是探究的必要条件。有了时间保障, 还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拥有探究的空间。学生的合作探究能使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 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如在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中收集信息资料的过程, 像让学生收集各年级男女生情况、调查某地一周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家庭去年水电费消费情况, 都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合作的方式收集, 实物展示交流收集结果。在制作统计图时, 让学生根据出示的相关数据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然后反馈交流, 展示自己的作品, 再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制作的统计图提问题, 考考自己组内的同学。这样的过程既鼓励了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学习中产生思维碰撞, 又使得每个学生在合作交流中, 通过倾听他人意见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 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探索学习。

四、激励评价, 保持探究的热情

“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探究性问题或设想, 教师都应认真对待, 积极引导, 正确评价, 评价时要以表扬激励为主。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 而且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成功能让学生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 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在教学中, 教师应不断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成绩, 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 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 实施分层评价, 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 从而获得更强烈更主动的学习欲望。

上一篇:土工格栅加固下一篇:文化馆群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