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息科学论文

2024-09-08

社会信息科学论文(精选12篇)

社会信息科学论文 第1篇

2.会议日期:2009年10月16-19日 (两个会议同期举行)

3.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国际一般系统论研究会 (IIGSS)

4.会议主席:欧阳康,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 "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任, 社会信息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博士生导师

5.会议副主席:李宗荣,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社会信息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Dan A.Sani, 加拿大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教授;

熊和金, 武汉理工大学教授, IIGSS中国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车宏安, 上海理工大学教授, 系统科学研究所所长;

闫学杉,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副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信息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邬焜,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6.会议地点:中国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主校区, 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7.征文内容:

(1) "社会信息"方面:

(1) 理论信息学 (一般信息科学、统一信息理论) ; (2) 社会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 (3) 社会信息与社会认识论;

(4) 信息哲学、信息科学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社会信息科学哲学; (5) 社会信息科学与符号学、语言学、传播学、心理学;

(6) 社会信息科学与新闻学、历史学、科学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学、宗教学; (7) 社会信息科学与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

(8) 社会信息科学与大众传媒学; (9) 社会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 (10) 与社会信息科学相关的其它研究。

(2) "系统科学"方面:

(1) 一般系统与数学系统理论; (2) 系统运动史; (3) 系统方法论、系统工程与设计; (4) 信息系统、通信系统、复杂系统和动力学系统

(5) 工程与自然科学系统; (6) 社会、生物与人文科学系统; (7) 社会信息系统及其概念与方法; (8) 模糊系统、灰色系统、泛系统和不确定性系统

(9) 系统建模、控制、管理、决策及仿真; (10) 系统模型的实现与有效性

8.会议语言:全国会议语言为中文。国际会议语言为英语, 所有相关出版物、宣讲和讨论等都采用英文。可以提供翻译服务。

9.重要日期:全文提交 2009-05-01

录用通知 2009-05-15

会议日程 2009-10-10

10.征文要求:投稿论文内容包括:题目, 作者姓名, 工作单位, 邮政编码, 摘要 (中文250-300字) , 关键字 (3-5个) , 正文, 致谢 (可以没有) , 参考文献 (7-15篇) ;要求另页附上第一作者的英文和中文姓名、工作单位、通信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及E-mail地址, 论文所属范围, 个人简介 (150-200字) , 并附第一作者的2寸登记照片一张, 论文编印时附后;此次大会的论文集将在会议之前印发。

11.论文投寄方式:

(1) 纸质论文投寄:华中科技大学社会信息科学研究中心会议秘书处收件人:李宗荣;邮编:430074

(2) 电子邮件投寄:sisi2006@126.com

(3) 中心网站投寄:在社会信息科学研究中心网站 (http://www.sisi2006.cn) 上, 阅读相关网页, 查看会议征文通知、论文模板之后, 在网上直接注册并提交论文

12.注册信息:

国外学者:200美元;学生50美元

国内学者:人民币500元;学生200元

(注:如果需要的话, 可以安排食宿, 代购返程机票、车票, 但费用自理)

13.会议秘书处:

秘书长:李宗荣, 027-63835292, 13554242936, zrli@hubu.edu.cn

副秘书长:韩高军, 13986027668, hgj@mail.wit.edu.cn 刘根辉, 027-62137608, genhuiliu@163.com

李成芳, 027-62118159, Mrsli08@163.com 杨玲, 13995511753, meantelope@126.com

14.秘书处联络方式:

(1) 办公室:华中科技大学社会信息科学研究中心, 主校区东五楼503室

(2) 电话: (86) 027-87559143, (86) 027-87559146; (3) 传真: (86) 027-87559143

社会信息科学论文 第2篇

2005申报基础研究课题,要紧密跟踪中外体育科学前沿,从体育学基本原理的高度,对体育的地位、功能变化、发展前景及存在问题做深入的学理性分析,从理论上回答体育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及对体育学学科建设起基础性作用的问题,提出新学说,构建新体系;可作专题研究,也可作综合研究。申报应用对策性选题,要重点把握当前我国体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及事关体育稳步、健康、协调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提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可操作性的理论观点和对策建议。以下为重点研究领域和方向,申报者可据此设计具体题目。

1.体育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研究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全民健身体育研究 3.体育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研究 4.体育协调发展研究 5.当代体育利益格局研究

6.新格局下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战略研究 7.体育成本与效益研究

以下带※的应用对策研究课题要求按题申报: ※8.2008年北京奥运会经济、社会效益研究 ※9.对北京奥运会社会期待及社会心理研究 ※10.体育工作绩效评估体系研究

社会信息科学论文 第3篇

【关键词】科学传播;科学与社会;圈层结构;科学权威控制力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430-01

自科学诞生以来,人们一直在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向公众传播人类所创造的这一文明成果。从科学普及到公众理解科学,以及到今天的科学传播,极大地扩大了科学的影响力,也大大促进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在全社会的普及。科学似乎呈现一片异常繁荣的景象。然而,随着各种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的日渐突出,各种伪科学、伪学术大行其道,公众对此应接不暇,真假难辩。人们在反思科学的同时,公众不免会疑问:今天的科学怎么啦?科学传播到底在传播什么?怎样才能保证科学传播准确、快速、有效的进行?这些问题已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注意并进行研究。

传统的科学传播模式是有缺陷的,这不仅不利于科学的正常发展,也不利于民众科学知识水平的提高和科学精神在全社会的普及。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大众媒介在科学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即科学传播的媒介化转向。科学传播的媒介化转向是与科学传播研究中对于媒介的重视和大众媒介在科学传播中的重要性凸显相联系的。然而,媒介化的极端倾向与外界因素对科学的干扰产生了科学被“歪曲”的现象。这不仅危及科学的正常发展,也不利于科学传播的准确、快速、有效的进行。

要防止媒介化的极端倾向及阻止科学外部因素入侵科学,保证科学传播目标准确、快速、有效的实现,需要处理好科学传播中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一、社会对科学的反应—对默顿的述评

默顿的主要兴趣点之一在于那些推动或阻碍科学发展的文化环境方面,企图通过把科学与社会作简单的二分来考察社会对科学的反应。默顿坚信科学的存在和完善“依赖于特定类的社会结构”,“科学像任何其它具有社会协作性的活动一样,也受到多变的命运的支配”。[1]在《17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一文中,默顿用确凿的定量资料论证了“清教原则在某种秩序上对当时的科学和知识进步起到了调节作用”的假设。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默顿一个隐含的假定:在科学与社会之间做出径渭分明的简单二分。[2]

二、科学传播中的“圈层结构”模型与科学权威控制力递减律

由于默顿相信在科学与社会环境之间不再有其它环节,因而也就相信科学精神特质在科学共同体内的作用是均衡的,也就是各个层次上的科学共同体成员对科学规范有同样的尊重程度。这不符合科学建制的实际情况,也不能说明科学共同体不同成员掌握科学的程度差异。这里,我要尝试地补充默顿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分析,提出一种可被称为“圈层结构”的科学与社会关系模型,其含义是:被称为科学的那种社会建制,以其与社会环境关系的远近程度可区分为核心层科学、中间层科学和边缘层科学,大致是个分层的球体。

(1)核心层科学,即标准科学。首先,标准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形态,是一种普遍的、条理化的概念体系。其次,标准科学的共同体成员可以是超国家、地域的。标准科学的科学共同体可以成为世界性“自治共和国”,在这个自治共和国中,有统一的行为规范和精神气质,这种行为规范和精神特质一旦形成,不容易被科学的外部力量所改变。再次,就社会组织来说,标准科学主要寄居在大学和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其科学共同体成员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家,功利性很少起支配作用。

(2)中间层科学,主要包括潜科学、应用性科学、软科学等。首先,潜科学通常指尚未成熟、还处在幼芽阶段的科学。在库恩眼中的就是“前科学”——缺乏“范式”的有效指导,缺乏统一的行动纲领和规范。当“范式”确立时,“前科学”可转变为标准科学。

其次,应用科学也不同于标准科学,它并不将追求知识概念体系本身当作一种目的,其概念体系也没有标准科学那样完整,目标设计更多强调科学研究与国家或企业利益之间的关联。共同体除科研人员外,还有工程技术人员、实验员甚至企业家。经济、社会利益是研究的动力来源。

再次,软科学是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与哲学相互交叉、逐渐发展而形成的一组具有高度综合性的新兴学科群。软科学的重要特征在于:它综合地运用决策理论、系统方法和计算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和手段,对各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从经济、科学、技术、管理、教育等各个社会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入手研究其规律性,从而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各种方案,为有关的发展战略、方针政策、规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等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三、维护科学权威控制力的基本原则

从科学的“圈层结构”可以看出,科学被“歪曲”现象主要发生在科学由内向外扩展和传播的过程中,其实质就是科学权威控制力被过度削弱。因此要防止科学被“歪曲”,关键是保持核心科学科学权威控制力对外围科学的影响,避免外围对科学核心的影响,即保持科学权威控制力的单向性。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至少要在科学评价、科学教育、科学知识传播、语言使用这四个环节强化科学权威控制力的作用。因此本文认为,下列措施是必要的:

(l)根据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圈层结构”模型特点,在科学的不同层次实行不同的评议制度。首先,在核心科学部分,实行同行评议制度,避免外围因素对科学评价的干扰,保证科学的自主性。其次,在中间层科学,可以采用外部标准和内部标准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再次,边缘层科学可以偏重于外部评价。

(2)标准科学教育中注重教育内容的传统性

波兰尼认为,“原创性是科学发现的动力”。库恩发展了波兰尼的思想,他从收敛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来考察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即在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之间保持必要张力”。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科学研究是一项需要纪律加以约束、规范的活动,否则,科学活动也难以有效地开展。然而,如果我们只是片面、过度强调发散性思维而忽视最起码的科学方法论教育,科学共同体的精神特质(科学权威控制力)也会因此而被削弱。用实证主义的话说,缺乏基本科学“范式”的创新思维被证伪,那只是“一个疯狂的念头被证明是错误的观念而己”。所以,在标准科学教育中应注意强化科学方法论方面的训练,注重教育的传统内容。

(3)注重科学知识传播的系统性

科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成体系的知识,也是一种社会活动。完全意义上的科学应该包括解释层面、精神层面、器物层面和社会层面。[4]一般情况下,人们常常把科学与技术联系起来,这使得人们更多地从器物层面理解科学,忽略了科学的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本文所说的科学传播的完整性,是说要分清科学在不同人群中传播的不同任务。在普通社会公众那里,在普及基本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加强科学精神的教育,让公众了解科学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知识体系,不是绝对的真理,这样可以避免公众对科学的盲目崇拜;对于那些准备进入科学共同体的人来说,科学传播的任务就不再局限于边缘层和应用层科学及科学精神等,还应该包含标准科学所应严格遵循的科学规范,尤其要培养他们具有科学共同体的共同精神特质。

(4)注意防止科学传播过程中语言的误用。

科学研究中使用专门的术语,科学由核心科学向外层科学扩展时也应体现这些术语的规范性,不能以随意性、自由化的态度来叙述。滥用科学术语,会极大地损害科学信息的科学性及知识性。当前,应特别注意反对让外行在媒体上滥用科学术语。

参考文献

[1] 默顿,《科学社会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61页

[2] 默顿,《科学社会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49页

[3] 巴伯,《科学与社会秩序》,三联书店,1991年中文版,第23页

试谈如何为社会科学信息服务 第4篇

信息服务作为一种特定范围的活动, 是与信息和信息工作密切相关的。狭义的信息服务 (或称信息提供服务) 则是指专职信息服务机构针对用户的信息需要, 将开发好的信息产品以用户方便的形式准确传递给特定用户的活动。信息服务是文献中心扩大服务领域, 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树立服务观念、提高服务水平、拓宽服务渠道、增加服务项目、加快网络建设是更好地为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信息服务的必然选择。

1.树立服务观念, 提高服务水平。

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的社会生活及发展为研究对象, 揭示存在于人类各历史阶段中的各种社会形态的结构以及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包括政治、经济、文学等学科。社会科学对人、社会及其关系进行多角度的说明和对未来的社会发展进行预测, 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1) “以实践人文关怀理念, 科研服务为第一”做好信息服务工作。

科研人员是文献信息中心图书馆存在与发展力量的源泉, 就是要做到以人为本, 一切从科研人员需要出发, 提倡的是尊重人性, 崇尚科学。信息服务的主体就是社会科学工作者, 要以服从、服务为中心, 每一个环节都要围绕着科研工作展开。真正树立“以实践人文关怀理念, 科研服务为第一”的服务理念, 馆员和学者间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 为学者实行全开放式的管理和自由式的服务, 保障学者自由选择和平等获取的权利。工作做到真诚服务, 文明热情。馆员对学者要一视同仁, 服务态度要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减化烦琐的借阅手续, 为学者提供一个安静、清洁、方便、快捷的借阅环境。竭尽所能为学者提供细致完善的服务, 增加学者有效的科研时间。提高服务水平, 创造高水平的信息产品, 才能真正做到为科研服务, 才能体现信息服务的职能。以地方社科文献信息资源为特色馆藏, 通过“以实践人文关怀理念, 科研服务为第一”, 成为一个开放的、多渠道的新型社会科学文献信息中心, 使社科信息资源全面共享, 并快速、便捷地进入研究和决策领域作出贡献, 也将为社会科学研究事业今后的发展铺设求生存、谋发展的康庄大道, 在文献信息中心图书馆现代化的全过程中, 起决定作用的是其馆员素质的现代化。

(2) 顺应时代发展需要, 提高馆员整体素质。

应该看到, 在现代化的文献信息中心, 高素质的馆员不仅是知识和信息的管理者、传递者, 更是知识创新、信息开发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生产者。社会科学文献信息中心图书馆员的工作, 将随着图书馆自身不断走向现代化, 而日益面临前所未遇的问题, 涉及陌生而全新的课题与领域, 产生从未有过的各种困惑与矛盾。在日益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多样化的信息载体中, 要想为学者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结构复合型馆员是极为重要的。解决这些问题、课题、困惑和矛盾首先应加强馆员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培养。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淡泊名利是作为一名馆员基本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其次就是尽快提高馆员自身的素质, 要不断提高馆员自身的文化水平、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 改善知识结构。包括认识和了解图书馆现代化的意义、目标和过程, 学习与掌握各种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应用技术, 熟悉计算机和网络的操作与使用, 学会利用各种媒体的信息资源, 并知道查询的最佳途径等。对于为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信息服务的馆员来说, 应该清楚地知道社会科学领域所包含的内容以及现有的国家课题和重点课题涉及范围等相关知识。对各学科进行分工, 馆员可根据自己对应学科, 编制文摘、综述、书目等, 将国内外最新文献信息提供给专家、学者。鼓励馆员晋升职称, 实行评、聘分开的制度, 既取得职称资格又被聘用的馆员工资按照职称兑现。实现这一过程同样是艰苦而繁重的, 我们并不能指望馆员队伍的彻底更新或者在短时间内整体素质的大幅度提升, 重要的是有关部门应当有战略的眼光, 重视和加强图书馆员的队伍建设, 积极开拓馆员学习和深造的途径, 引入有利于馆员竞争与进步的激励机制, 努力改善和提高馆员应有的待遇和地位。要从根本上优化这支队伍, 逐步实现图书馆员整体素质的现代化。这样才能提高馆员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提升馆员自身的综合素质、思维能力, 提高服务意识、创新意识, 更好地为科研服务。

2.拓宽服务渠道, 个性化服务。

与自然科学研究开发的成果马上可以得到证实不同, 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是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反映出来, 所以社会科学要求的信息资料在时间内容上要保持相对连续性。因而, 文献信息中心的职能要进一步地扩展, 使其角色不断发展变化。21世纪是个性化媒体的时代, 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图书馆以前的做法是让科研人员被动地接受信息中心所提供的文献信息及其服务, 而现在正好反过来, 科研人员要求信息中心主动向每个人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及其服务。因此, 个性化服务在图书馆界具有广阔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信息中心提供了个性化服务的坚实物质条件。个性化服务能够在当今迅速发展, 就是因为它能满足不同读者和用户的需要, 它为信息中心创造了一种非常理想的服务方式, 也为信息中心的服务带来变革, 是信息中心图书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信息中心图书馆的任何服务模式、服务理念、服务手段和服务内容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无论是新技术、新手段的不断使用, 还是社会、经济、法律等社会因素的变革和发展, 都可能使社会科学文献信息中心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彻底更新和改变, 用印度著名的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的话来归结:图书馆是一个随社会变化和适应形势发展的有机生长体, 被动等待式服务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社会发展的需要, 各行业都采取了主动上门服务的工作方式, 作为社会科学文献信息中心专业的图书馆更应该主动地找到学者为其提供信息服务。第一, 在订阅书籍、期刊、报纸等方面及时地征求学者的意见, 使有限的图书经费能发挥出最大限度的作用。不浪费一分钱, 做到每本书、每种期刊、每份报纸都产生价值。建立馆藏目录, 解决学者查找文献资料的途径和查找中的困难。第二, 对国家重点课题和有深远影响的课题要首先考虑信息提供问题。主动提供专题服务, 为重点课题提供书目、文献的跟踪服务, 有效地开发利用馆藏文献资料。第三, 深入各研究所调查研究, 建立专题咨询, 了解各学者的研究方向、课题内容、发表的科研成果及发表载体和时间、联系方式等详细的内容, 以便更好地为学者提供服务。社会科学研究是在社会现象的基础上研究的, 第一手社会调查问卷的内容和数据极其重要。馆员做好信息服务的同时, 可以帮助学者在城镇或乡村做调查问卷, 采集基本的信息和数据, 并加以统计和整理等, 直接参与课题工作, 更好地了解课题所需, 更有针对性地为科研课题提供服务。这样既能为学者的课题提供帮助、节省大量的科研时间, 而且还能提高馆员的工作水平和研究能力。现代化的信息服务, 在方式和内容上发生了变化。不仅是原有的借阅文献资料, 更多注重的是对文献资料的再加工, 比如对文献的数据、专题综述、调研分析、预测报告和有关重大的决策方案等进行二次加工提炼和三次加工。对不同需求的学者可以提供如内部阅览、外部借阅、预约查找、参考咨询和专题服务等多种方式的信息服务。对国家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社会科学方面的文献信息, 可收集起来做资料摘编, 定期发放给各研究所和各位学者。为所有馆藏图书、期刊、过刊、报纸等建立数据库, 下设终端机, 无论在书库还是阅览室内都可简单、快捷地进行检索。应注意书刊内容在藏书、订刊、收集情报资料等方面突出特点, 以社会学专业为主, 以质量为主;在分类、编目和排架、检索时, 要全方位地考虑学科的设置情况和科研特点, 突出专指性。

3.加快网络建设, 提高服务质量。

信息服务设施是信息服务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手段。因特网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 但也有不少的垃圾, 我们可以通过实时信息采集系统对Internet进行网上信息资源开发, 使读者可以检索到丰富而有意义的资料。建立信息网络的目的在于加快信息传播速度, 提高信息服务质量, 在网络化条件下, 文献的借阅主要由计算机流通管理系统或学者在自己的终端上自动完成。在完成方式上, 可更多地利用上网、信函、电话、移动通讯、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建立网上多媒体阅览室, 进行网络信息交流和咨询服务、网络专题服务, 开展网上学者培训服务, 参与网络远程教育服务等。建立自己的网页, 定期对中国期刊全文网、中国优秀博硕学位论文全文网、中国重要报纸全文网、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网等网站中关于社会科学方面的期刊进行二次加工、三次加工。根据所需资料类目, 编写内容做成资料动态存放在计算机内, 再把内容细分后发送到网页上, 按月或季度做成保留册, 发放到各个研究所供学者使用, 为学者提供完整、快捷的查阅方式。建立科研人员的信息资料数据库平台, 把学者的科研方向和科研成果以及科研成果发表情况等一一记录清楚。把每位学者所需的资料信息和承担课题所需要的信息资料, 通过电子邮箱等方式发送过去, 大大减少了科研人员在查找资料上的时间。对不经常上网的学者而言, 可以对其开展信息查找电话服务。搞好特色数字资源加工, 许多图书馆藏有大量独具特色的资源, 这些资源往往跟当地的历史、文化以及学科专业息息相关, 不但具有保存价值, 而且对推动特色学科的研究与发展极具意义。利用软件公司开发的数据库制作与发布系统可以轻松地开发图书馆自己的特色资源库, 比如二次文献开发库特色资源库等。也可以开展专题检索跟踪服务, 把信息服务由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开拓创新学术观点, 发表专业水平高、内容实用、文字简洁的科研成果, 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料。通过先进的方法、前沿的设备查找检索国内外的学术观点、发展动态、科研成果, 是提高科研成果质量、多出精品必备的手段。用热情的服务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高水平的文献资料为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 是新时期馆员应必备的良好素质。

摘要:在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背景下, 如何更好地为社会科学工作者做到急科研之所急, 想科研之所想, 购科研之所需, 一切为科研服务, 是地方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的新课题。

关键词:信息服务,科研服务,个性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宋声艳.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有效性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17) .

[2]绉文勇.试论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特色馆藏资源建设[J].甘肃科技, 2006, (5) .

[3]郑晓东.人本理念与图书馆个性化服务[J].图书馆, 2006, (2) .

[4]孙琴.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策略初探[J].图书情报论坛, 2005, (1) .

[5]罗泽宇.重塑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系统[J].图书馆杂志, 2005, (10) .

社会信息科学论文 第5篇

——团结协作 放飞梦想

“社会实践”是我们当代大学生走出校门,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良好途径。随着暑期的结束,我数信系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为了使大家更好地了解我们暑期实践的成果,数学与信息科学系于2013年9月11日在A-03 104教室举行了“实践归来话成果展”活动。

活动在下午12点准时举行,我们系的社会实践团队有校级团队、系级团队以及个人实践三种。首先是由校级团队的团长来展示他们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收获。他们展示的内容包括他们在社会实践期间所做的工作计划以及所拍的照片,和完成实践活动工作后所写的实践论文和个人心得。紧接着是院系团队的负责人向大家展示他们的成果。他们热情澎湃的讲述着他们在实践的时候发生的一些故事,现场所有的人都被他们的故事所吸引,整个现场静的连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得到。在讲演结束后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所有的的人都被他们的经历所感染,甚至在遗憾自己没有参加他们的活动。然后是个人实践的代表上去做成果展示,虽然个人的实践不如团队的实践来得精彩,但是他们也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去完成他们的社会实践。最后由数信系系学生会主席彭先耀对此次暑期社会实践做了最后的总结并对大家的努力表示了肯定。此次活动在主席振奋人心的讲话中圆满结束。

在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家都收获颇丰。在时间不长的社会实践中大家不仅学会了怎样与他人相处,更学会了如何去面对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同时在团队中我们明白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这些都为我们今后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今后我数信系将会开展更多的优质的社会实践活动。

数学与信息科学系团总支

社会信息科学论文 第6篇

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二十世纪初,西方有识之士就已经提出了两个非常引人注目的观点,一个是“上帝死了”,另一个则是“理性化最终会导致扼制人性进一步发展的‘铁笼’”。初看起来,这两者似乎没有什么联系,其实不然——它们最重要的共同点在于提出了下列问题,即人怎样才能祛除他(她)所直接面对的对象的神秘魅力,从而真正使对象处于其适当的位置上,能够“为人所用”。

人们通常认为,科学代表着开明和进步,而宗教则意味着愚昧和落后,因而“科学前进一步,上帝就后退一步”,用科学驱逐和取代宗教是理所当然的。简单说来这并不错,但是实际情况并不如此简单,否则,立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就不会造成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种各样严重问题了。作为研究者,我们所应当关注的问题在于,人们在用科学驱逐和取代宗教的同时,是不是不知不觉地把自己以往针对宗教的信仰和感情转移到科学技术上来了?近现代科学史已经表明,这个问题并不是不存在——尽管人们对科学家及其研究结果的态度没有对上帝的信仰那么虔诚和盲目,但这种态度仍然具有比较强烈的信仰特征,因而从某种意义上似乎可以说,与西方现代化和理性化过程同时存在的“世界祛魅过程”,实际上是与人们把这种“魅”赋予科学技术的过程同步进行的。这种“魅”就科学技术而言有存在的合理性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它直接与理性所倡导的客观科学精神背道而驰。既然如此,出路何在?

英国爱丁堡学派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推出,最近由北京的东方出版社以“知识与社会译丛”的名义系统译介的一系列科学知识社会学(SSK)重要著作,代表了西方学术界在这个方面进行的具有重要启发意义的新探索。当然,和任何一个新崛起的理论流派一样,SSK也具有这样那样的弱点和缺陷,比如其自然主义的经验论倾向未必能够解决它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它的研究和论述所具有的相对主义倾向等等,但只要我们不以把“魅”赋予科学的“求全责备”态度对待它,而是客观地集中注意它所探讨的问题、它探讨这些问题的出发点,以及它所运用的方法、研究程序和得出的结论,我们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SSK所力求做到的,正是通过运用各种各样的经验性研究方法,祛除科学技术迄今为止所具有的“魅”,亦即以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对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行尽可能彻底的研究,使科学研究过程和科学知识本身同样接受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审查和检验,从而打破人们有可能对科学抱有的种种不合乎实际和带有迷信色彩的幻想。显然,对于进一步推动我们自己的认识论和知识论研究,更加深入、系统、全面地认识科学知识乃至一般的人类知识的产生过程的方方面面来说,这种倾向和做法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

具体说来,SSK的基本观点认为,科学知识和其他一切人类知识一样,都是作为信念(belief)而被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的人建构而成的——从这种意义上说,它本身并没有什么超凡脱俗之处;因此,作为人类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存在的、对科学知识及其产生过程的学术研究,必须着眼于科学家在一定的社会现实环境之中进行的这种建构过程,通过运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各种经验性研究方法进行具体研究,打破人们以往认为科学真理所具有的“绝对正确”和“普遍有效”的神圣光环,使科学理论及其生产过程和人类其他知识及其形成过程一样,接受同样客观和严格的学术考察和研究。而这样一来,人们就有可能使科学本身“祛魅”,使人们真正从社会建构的角度研究和讨论科学的各个方面。因此,尽管SSK不是“知识社会建构论”的全部,当代西方学者仍然认为它是这种“建构论”最重要和最突出的组成部分之一。

SSK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大卫·布鲁尔(David Bloor)所提出的知识社会学的“强纲领”(strong programme),不仅是这个理论流派的理论核心,也把上述这种基本观点集中表现了出来。它的基本内容是四个“信条”:第一、应当从因果关系角度涉及那些导致信念和知识的条件;第二、应当同样客观公正地对待真理和谬误、合理性和不合理性、成功和失败;第三、在说明真实的信念和虚假的信念的过程中,应当用同样的原因类型;第四、任何一种学说的说明模式,都应当同样能够运用于它自身。可见,这种“强纲领”最基本的特点和倾向,是把科学家的研究态度、研究范围和研究过程进一步全面化、彻底化——这不仅体现在它要求科学研究应当一视同仁地对待各个有关方面,而且体现在它还要求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模式必须同样能够运用于研究科学本身。从表面上看,这种观点似乎并不具有什么相对主义色彩;但是,它的理论前提却是认为“所有科学知识都是社会建构的”,换句话说,它认为“所有科学知识都是由处于一定的社会现实环境之中的社会个体建构的”。这样一来,特别是在现代西方学者看来,SSK的相对主义色彩就昭然若揭了。

社会信息科学论文 第7篇

一、阐述了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早在140多年前马克思在《致留·库格曼的信》中就指出:“按照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是一种“不能消灭的自然法则”。当时马克思仅仅是就各种经济部门而言的。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了我国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得出的理论成果, 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当年观察和研究的范围和内容。它不但继承了马克思的理论, 而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协调发展。更重要的是,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核心是以人为本”, 也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已经是执政党, 是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不可比拟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杰出贡献,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和重要组成部分。

二、多方面坚持了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

经济学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有过严重分歧。《理论思考》一书旗帜鲜明地坚持劳动价值学说。其基本观点认为,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属性,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抽象劳动量的规定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包含两重含义:单位产品平均必要劳动时间、部门产品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含义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 两者辩证统一地决定商品价值, 并由此延伸出价值与市场价值范畴的联系与区别;在土地产品的价值决定中, 土地等自然资源没有价值, 但其所有者可以凭其所有权收取地租, “地租的占有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 “一切地租都是剩余价值, 是剩余劳动的产物”。马克思按照社会必要劳动两重含义的理论, 在土地产品市场价值决定中, 延伸出市场价值规律、“虚假社会价值”范畴。《理论思考》一书认为, 抽象劳动并非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 在商品价值范畴消亡后, 抽象劳动及其量的规定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范畴仍然存在, 并且发挥极其重大的作用:作为综合平衡的工具、作为按劳分配中等价交换的尺度、作为经济核算的标准。这些理论观点在书中自始至终加以贯彻。在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模型中, 该书还通过定量分析加以证明, 多方面坚持和发展了劳动价值论, 实际上解决了所谓“价值计算”的难题, 并指出其实质并不是什么单纯的“价值计算”问题, 而是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问题。这方面, 作者有独到见解。

三、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模型是对马列再生产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把社会总产品从价值构成上分解为c+v+m三大部分, 又从实物形态上分为第Ⅰ部类生产资料生产、第Ⅱ部类消费资料生产, 提出了简单再生产公式Ⅰ (v+m) =Ⅱc和扩大再生产公式Ⅰ (v+m) >Ⅱc。列宁把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因素加入考察, 把第Ⅰ部类进一步划分为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和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 指出“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 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 最慢的消费资料生产。”但是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又不能脱离消费资料的相应增长。《理论思考》一书遵循马克思、列宁的再生产理论, 并且进行大规模的详细的探索, 设计了再生产两年发展过程的计算模型, 不但在马克思扩大再生产公式基础上提出了两大部类平衡交换的公式, 还把第Ⅰ部类进一步划分为Ⅰ (1) 、Ⅰ (2) 、Ⅰ (3) 三个部门;不但把总产品何时何地构成分为三大部分, 还进一步把C分为基期数、计划期增加数△C, 把V分为基期数、计划期增加数△V, 把m进一步分为X1 (非物质生产劳动者消费) 、X2 (公共消费) 、△X1、△X2、可供积累与储备潜力, 把企业盈利进一步分为归企业留利部分、上缴国家的税收、利润部分;不但核算了劳动时间形式指标或价值指标, 而且核算了实物量 (或代实物量) 的绝对数和增长速度;不但计算了社会必要劳动1、社会必要劳动2, 还计算了价值形式的单价、总价值量;不但计算了劳动力需要量 (标工数) 、标工必要劳动时间, 还计算了标工必要劳动生产率、由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引起的劳动时间节约额、劳动时间贡献额、贡献率, 在用价值形式核算时, 还核算了总盈利额、工资盈利率、净产值盈利率;不但核算了经济发展各项指标, 还计算了与人民生活相关的消费增长指标, 以及公共消费指标、进出口、对外关系指标等。总而言之, 模型的各项指标极大地丰富了马列的再生产模型。整套指标横向、纵向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过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进一步探索, 可以成为经济社会信息化管理实际应用的具体模型, 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理论意义。

社会信息科学论文 第8篇

科学社会学理论中国化的前提是对国外理论进行全面、准确和深刻的理解, 《社会性和自主性》系统论述了默顿科学社会学的理论体系、发展线索和研究方法。马先生不落俗套, 每每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如关于默顿科学社会学重大转变的论述: “由运用知识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自然科学在体制化过程中与文化、经济、军事等宏观社会因素的互动关系, 转变为基于社会的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与方法, 着力分析科学体制的规范结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等” ( 61, 引自《社会性和自主性》, 下同) ; 关于科学规范正反两种形式的论述: “科学规范的坚持, 有正、反两种形式。正面形式是直接肯定科学规范, 反面形式则是在为违反科学规范的实际行为所罗织的堂而皇之的理由中, 暗中或间接地肯定了科学规范” ( 66) ; 关于默顿规范是否包含“谦逊”的论述: “公有主义规范已经内在地包含了谦虚规范。在 《科学发现的优先权》中, 默顿之所以把它与独创性一并提出, 主要是考虑到它们在优先权之争中从精神气质上是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 ( 100) 这些见解都是对于一般学者感到比较困难的问题的回答, 也是通常论文论著没有涉及的。如果没有对默顿科学社会学全面、准确而深刻的理解, 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在某些基本理论问题上超越默顿, 同样是科学社会学理论中国化的前提。在中国语境下研究科学社会学, 分析默顿学派、贝尔纳学派、SSK之间以及它们与马克思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 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但是, 鉴于各种原因, 学界在这一问题上讨论较少, 而本书则给出了较为详细的解释。如在贝尔纳学派与马克思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上, 《社会性和自主性》认为: “贝尔纳的工作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科学观起到了某种补充和发展的作用。” ( 200) “总的看, 马克思主义哲学充当了贝尔纳学派的理论基础。贝尔纳学派的许多理论研究成果都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辉。甚至可以认为, 在一定的意义上, 贝尔纳学派‘对科学的社会研究’是英国一批科学家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学的一种普及和深化。” ( 250) 关于默顿学派与SSK的关系, 《社会性和自主性》认为“SSK对默顿所勾画的科学体制内部结构和运行机制的图景的批判走过了头”。 ( 133) 这种敢于挑战重大疑难问题的学术自信和到位的分析批判, 说明马先生站在了更高的立足点, 有了更加宽广的学术视野和学术判断力。

马先生治学一贯坚持“从高层次入手”, 他说 “我在写文章时, 也习惯于‘从高层次入手’, 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不是就事论事。不是一下子落到技术操作层面, 而是首先花力气解决与课题有关的前提性、原则性的问题”, 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击中问题的要害, 抓住对象的本质, 找到高屋建瓴、势如破竹的感觉。” ( 马来平, 舒炜光先生教我怎样搞科研,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3, 19 ( 11) : 93 - 95) 正是在这种治学思想的指导下, 《社会性和自主性》对三个学派分析和批判非常到位, 各极其趣, 殆无遗蕴, 并且做到了会通三家。做到了这一点, 自然也就有了自己的思想观点。

了解马先生的人都知道, 他是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山东省政府参事和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等多种职务, 是一位典型的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公共知识分子。因此, 在分析和批判已有科学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 《社会性和自主性》敢于直面中国科技发展的现实问题, 如他对SSK与唯物主义不一致问题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西欧社会建构论者关于‘科学知识是磋商的产物’这一基本观点, 就与一向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中国科技哲学主流观点格格不入, 甚至对后者构成了严峻挑战。应当说, 这种挑战不是件坏事。” ( 13) 他对默顿科学精神特质与中国科学精神观念的认识: “默顿规范表达的所有这些内容, 与上述我国学界关于科学精神的一些概括基本上是一致的。” ( 76) 他对科学界自主性与社会性冲突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建议: “保障和维护科学家的自由需要做的事情很多, 其中关键的一点是从体制、法律和文化上优化科技发展环境, 改善科技工作条件, 营造自由创造的学术氛围, 努力为科学家提供更多一点的创造空间。” ( 195)

最后一章关于中国当代科技观重塑问题的论述给人印象深刻。马先生首先分析了传统科技观的缺陷, 紧接着提出, 要重塑主流科学技术观, 当务之急是: 正确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尽快把经济和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的轨道上来; 端正对科学与技术之间关系的认识, 充分认识技术对科学的依赖性; 高度尊重科学的自主性, 给予科学独立发展的空间; 注重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普及, 从根本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清醒认识科学的局限性, 让科学的形象回归真实。这也是马先生将西方科学社会学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之一。

书中, 马先生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新课题。如应怎样理解科学社会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上述情况表明, 作为一个学科, 科学社会学何去何从, 是应该认真考虑的时候了。” ( 149) “如何适应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现实, 对默顿科学规范进行丰富、完善和扩展? 如何在默顿研究的基础上, 准确概括当代科学奖励制度的本质并从根本上改革现行的科学评价体系?” ( 14) “如何看待军事与科学的关系? 怎样估价军事在科学发展动力系统中的地位合作等, 都是亟待研究的重大问题。” ( 263) “我对目前自己所做的研究并不十分满意, 总觉得在从默顿学派的哲学基础和社会学立场入手彻底而全面地清算该学派的功过是非, 以及系统而深入地阐述自己关于科学与社会互动关系的观点等方面, 还有许多应该做的事情。” ( 309)

科学社会主义中“科学”的含义探究 第9篇

一、论社会主义的“科学”和“非科学”

一般认为, 社会主义起初是作为一种社会政治思潮出现的, 它是从道义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批判和否定, 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弊端及其解决方法认识的产物。“社会主义, 作为一种社会政治思潮登上历史舞台, 要从1516年英国的大法官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帮》算起。”“社会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19世纪20至30年代欧文主义的刊物《合作》杂志和圣西门主义的刊物《环球》杂志上。空想社会主义者用这个词来表达他们不满资本主义社会中盛行的个人主义而期望实现集体主义的理想。

在1845年春马克思、恩格斯见面后, 为达成“共同钻研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思想体系的见解之间的对立, 实际上把我们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目的, 他们合作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 其第二卷直接取名为《对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在这本著作中, 马克思把自己同在此之前的社会主义思想划清了界限, 并将其批判的对象概括为“真正的社会主义”, 指出其错误在于“把德意志意识形态与法国社会主义进行了嫁接, 以对普遍的爱的宣扬取代了对工人阶级革命热情的宣扬, 因而导致了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马克思认为这种陷入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真正的社会主义”在实践上行不通。

虽然我们通常认为《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 但实际上在《共产党宣言》以及共产党宣言之前的马恩著作中并未提到“科学社会主义”一词, 而是直接概括为共产主义。虽然当时社会中已经出现了“科学社会主义”这一说法, 但“不过是共产主义的同义语, 科学社会主义只是为了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应时才使用。”因此, 社会主义也就不存在“科学”和“非科学”的根本对立。

二、“科学”的含义应解释为发展的观点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既然“社会主义”不存在“科学”和“非科学”的对立, 那么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又应该作何解释呢?马恩始称“科学社会主义”一词在1873年, 但首次在马恩著作中诠释则是在1874年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第二版序言中, “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 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 就是说, 要求人们去研究它。”这段论述指出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在于对待科学的态度, 同时也指出了审视社会主义科学性的两个维度, 即发展变化的观点和与之时代相对应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对于如何科学的研究社会主义, 恩格斯进一步写到:“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 而不是必须背的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从这里可以看出, 恩格斯反对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理解成至高无上和一成不变的教条, 而是从历史性的角度来解释“科学“的含义。这种历史性, 恩格斯在1890年《致布洛赫的一封信》中解释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 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 把它看成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之处恰恰在于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的向前发展。

具体谈到“科学的研究方法”, 恩格斯说:“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点的看法, 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加以阐明, 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恩格斯指出研究社会主义科学的方法应该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出发。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表现为鲜明的时代性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从发展变化的观点和与之时代相对应的“科学的研究方法”两个维度来重新审视理解科学社会主义, 我们则可以看到马克思社会主义学说已经达到了当时思想层次所能触及的最高峰, 是具有科学性的。

首先, 从时代性来看, 科学社会主义汲取了当时人类思想的一切的优秀成果, 如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等。恩格斯在1880年出版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中指出“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 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这个科学论断蕴含着实现社会主义从空想飞跃到科学的根本条件, 蕴含着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

而历史发展到马恩时代,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日益明显, 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冲突日益尖锐, 尤其是无产阶级队伍已经壮大, 并且显示出自己的力量, 但是他们急需正确理论的指导。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 马克思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论述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和“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 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也是科学的。

其次, 从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来看, 科学社会主义采用了现代合理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过程中, 唯物辩证法起决定性作用。恩格斯指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必须有德国的辩证法”, 因为“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其在现代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的特别应用, 只有借助于辩证法才有可能。”或者说“只有在英国和法国所产生的经济和政治状态受到德国辩证法的批判以后, 才能产生真正的结果。”因此,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首先要通过哲学理论的变革, 唯物辩证法的创立, 提供考察自然界和人类历史的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以及进化论的新发展为标志的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向世人证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合理性。三大发现冲破了形而上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全面更新了人们的认识方法, 深化了唯物论原则与辩证思维的方式,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辩证法正是基于这一事实基础之上的。

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随着时代环境的改变与时俱进

马恩逝世后, 社会主义发展陷入低潮, 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反马克思主义者正是基于这一事实, 遵循教条主义机械的去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指责科学社会主义的论断不符合客观现实。但如果我们认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做的界定, 即“鲜明的时代性”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现实中的这些变化了。由于时代发生了改变, 科学社会主义中蕴含的时代性特征也要发生变化。

进入20世纪后,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突飞猛进。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旗帜的基于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和以人文主义为旗帜的基于人的主体精神和评价性研究方法在20世纪初得到普遍认可并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的研究之中。随着系统科学的兴起, 其系统的研究方法也被带入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中, 表现出结构主义和功能解析的特点。这些研究方法的创新不仅没有否定唯物辩证法, 反而是遵循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并对唯物辩证法在微观领域的研究做出了有益补充。另一方面, 截至到当代的自然科学几大成就———相对论, 原子结构、DNA遗传学的发现与电子信息技术对唯物辩证法和自然辨证原则的发展和丰富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使唯物辩证法得到全面而充分的论证, 其基本观点和原则得到了充分发展与深化。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遵循的唯物辩证的研究方法不仅没有落后, 反而得到了丰富与提升。

理解科学社会主义, 绝非仅仅从“科学”和“非科学”简单的去理解。科学社会主义也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条和绝对真理。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就是要把握其时代特征和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性”强调的是理论只是供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 而不是教义。将科学社会主义付诸实践则要求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运用他们理论的时候, 要结合各国具体的经济政治条件, 即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根据中国国情与科学研究方法制定的科学发展观与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建设, 即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典型实践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怀超.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科学社会主义, 2005 (2) .

[2]李成旺.《德意志意识形态》导读[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2.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4]单淮.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比较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 2010 (5) .

智慧社会:社会物理学与网络科学 第10篇

随着我们能够收集的数据规模和种类的不断增大,如何从大数据构建合适的网络也变得日益重要。如何获得高质量的网络结构数据?如何科学分析数据质量?基于对不完整的网络结构数据所做的分析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推广到整个网络?这些和大数据、智慧社会、社会物理学有何关系?

从点“赞”呼吁数据新政

积极心理学里面有一项研究表明,如果我看到更多的积极的消息,我也会变得更加积极。如果从朋友圈的点“赞”行为说起的话,就意味着,我们可以用计算机的算法来预测你的性格。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点“赞”次数加起来超过300次,那么计算机的判断可能比你的爱人更加了解你的性格。当然有些点“赞”狂人也许觉得并不是如此,我每天在朋友圈里面看到消息就点“赞”,那只是已阅,我已经看过了,这就是心理学的互动。然而,这却带来了我们对如何保证各自隐私的反思,呼吁所谓的数据新政。

在上个月苹果的发布会上,有一项与最近所呼吁的数据新政中关于个人对数据的参与权、处置权和所有权有关。在苹果公司发布的如何发现重大疾病的组件中,鼓励用户把一些医疗数据上传,但是紧接着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隐私。在这个发布会上,苹果公司给出的解释是用户可以决定是否参与,而且苹果是看不到你的数据的。而现在技术人员在研究出的多种可能方案中,其中有一种方案就是今后可以通过采用个人数据商店的方式,使得每个人都能够看到你的数据是如何被共享的,如何被使用的。

而在研究的网络科学角度来看,在斯诺登事件出来以后,科学杂志上分析指出所有数据分析的背后都是网络分析。

从2013年6月开始,美国前中情局职员斯诺登陆续披露了美国政府的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等监控行为,旨在从网络和通信公司获取庞大数据,以监控通话、电子邮件和聊天记录等。基于人们之间的这些交流数据就可以构建相应的交流网络,其中的每条边表示了两人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在此基础上,有可能通过分析网络的演化趋势来预测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从而有利于社会的安全与稳定。但是,这类监控本身如果没有有效的法律监督的话,那么就有可能严重侵犯公民的个人隐私,反而会让公民生活在一个更加没有安全感的环境中。在这样的时代,如何保护用户的隐私,需要有相关的数据新政。

因此,随着网络时代、信息时代、数据时代的不断发展,越来越需要有关于数据的收集与使用的社会规范与法律框架,实现“数据,让人类更美好”的愿景。

从大数据到好网络

对于很多复杂网络至今还无法通过有效方法获得较为完整的网络结构数据。现实网络大多数是随时间和空间持续变化的。例如,实际的社会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交互是遵循一定时空统计规律出现,而不是一直保持不变的。在这种含有时间空间的网络上的动力学过程可能会呈现出与静态网络和非空间网络极为不同的规律,因此,需要探索这种随时空演化的动态网络上的动力学特性,以及节点、连边的活跃特性与动力学的关联规律。

目前网络科学研究主要针对的是单个网络,而事实上许多网络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它网络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合作或竞争等关系。随着数据获取能力的不断增强,我们可以对网络的网络开展从理论到应用的深入研究。例如,以社会网络研究为例,同一个用户可能同时是人人、QQ、Email和微信用户,因此这四种网络之间是存在相互关联的。许多基础设施网络,如电力网络、通信网络、交通网络等等之间也都是相互依赖的,一个网络的故障有可能触发其它网络的相继故障。

因此,随着我们能够收集的数据规模和种类的不断增大,如何从大数据构建合适的网络也变得日益重要。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从大数据到好数据,即对数据本身的预处理,如清洗和去噪等;二是从好数据到好网络,即使有了高质量的网络数据,针对所研究的问题,往往也需要对数据做恰当处理以生成合适的网络。

社会物理学

社会物理学是大数据科学的一个分支,用于构建人类行为的网络模型,并用这种模型创造具有可操作性的情报信息。它是一门定量科学,可以准确地预测人类行为方式,可以指导你如何影响这些行为以提高决策的精准度或组织内的生产效率。社会物理学科涉及了如何增进组织内部沟通效果的方法、如何更好地保护个人隐私的途径,以及如何抵御日益严重的网络攻击的策略。

在2014年,我和同事在翻译《智慧社会:大数据与社会物理学》一书的时候,曾经问过作者派特教授(Alex Pentland):“社会物理学是存在了两个世纪的很古老的词,你为什么不用计量现代科学更加现代的词,为什么一定要用社会物理学?”他说,“这主要是跟传统的物理学做比较。因为传统物理学的核心主要研究能量的流动如何转变为运动的改变,而社会物理学的核心就是想法在人心目中的流动如何转化为行为的改变。而网络科学如果用一句话来说,那就是它研究的是各种各样不同的复杂网络的共性的特征。这里的网络包括互联网、包括交通网,包括社会网,包括生态网等等。”

其实我们研究社会物理学,也是讲究的互动,互动带来想法的传播,想法的传播带来群体的智慧,群体的智慧使得我们有可能走向更美好的社会。因此,在今天的时代下,社会物理学和网络科学也带给我们了一个启示:要使个人具有更好的表现,在很多情况下采用网络激励的手段,比采用个体激励的手段的效果要好得多。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网络科学与工程研究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挑战。也让我们开始熟悉复杂网络的一个共性特征,即所谓的小世界特征。网络的规模可以很大,但是两个节点之间的距离也许比我们想象的要小得多,这个就是社会网络里面所熟知的六度特征。随着网络的不断深入,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会变得越来越小,网络变得越来越大,而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变得反而越来越小。

因此,复杂网络研究发展到今天已远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各种实际网络计算小世界和无标度等性质的水平上,而是必须要有新的发现与认识。哪些拓扑性质对于刻画网络结构既具有基本的重要性又便于计算?各种拓扑性质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仍然有待深入。复杂网络分析相关的算法问题是在大数据背景下新挑战———如何快速、有效处理包含数千万乃至数亿节点的巨网络?基于大数据的算法问题有可能成为未来大科学化的复杂性科学研究的技术基础之一。从社团结构挖掘到链路预测和各种推荐算法等,算法复杂性分析、快速近似算法、并行计算、分布式图存储问题等等都值得深入研究。

服务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第11篇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如何发挥档案的独特作用促进社会和谐、为本地区的科学发展服务?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乡在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方面的某些做法很值得借鉴。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首都的城市建设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人文、宜居环境也得到很大改善。近十年来,按照首都城市绿化的远景规划,北京三环、四环周边地区的绿化隔离带已形成规模,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北京这座文明古城焕发了勃勃生机。

丰台区卢沟桥乡大部分地区位于绿化隔离带规划之内,经过几年的开发建设,全乡几千亩农田变成了绿地,村民们迁居后或进乡企就业,或外出经商、打工再谋出路,年老体弱的则在家安度晚年、自享天伦之乐,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使这些祖祖辈辈靠土地谋生的村民们,成为与城市居民工作、生活方式无任何差别的新型“农民”。

在这历史性的变革过程中,卢沟桥乡的领导不仅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显示出卓越的应变能力,而且体现出可贵的档案意识,从占地拆迁开始,在土地确权、村民安置、经济补偿、筹办企业、招工就业,包括签订各类合同,都留存了相对完整的档案资料。就是这些“不起眼儿”的原始材料,在后来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保障村民切身利益等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要干就要干好,起点要高,一步到位”

卢沟桥农工商联合总公司下辖6个直属公司,公司总经理孙喜旺是周庄子村人,当过村办企业厂长,思想解放,观念超前,年轻有为,24岁出任村级联合公司经理,当时在全乡20个行政村中是最年轻的“父母官”。

随着绿化隔离带的规划建设,卢沟桥乡的大部分村民陆续迁居上楼,生产方式也开始由传统的农业经济向企业经营过渡。孙总是企业家出身,当然知道在这一系列变革中留存原始档案资料的重要性,他的经营理念是:档案资料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企业出效益,管理上水平,首先要夯实基础,从规范档案管理工作抓起。他对企业的要求是:要干就要干好,还得保证档案资料的齐全完整。原始资料不全的要尽快补齐,能追溯到什么时候就追溯到什么时候。档案室建设起点要高,档案员必须持证上岗,档案装具、专用设备要一步到位!

在走访几个直属公司的路上,分管档案工作的乡人大副主席、党委办公室主任李红霞讲了这么几件事儿:孙总上任之初到下边检查工作,发现有些公司的档案管理不够规范,甚至为此还有过经济损失。他回来后马上找到李主任:你得赶紧给我这些经理们办个班儿!档案管理不规范、原始资料不全,要摊上个“官司”、碰上个经济纠纷,这不兊茸懦钥髅矗

那次区档案局办培训班,正赶上总公司业务“成堆”没报上名,孙总听说后赶紧找到李主任:这个忙你得帮!不管你用什么办法,反正我这6个公司的档案员都得参加!李主任被孙总这份诚心所感动,直接找到区档案局长董化斌,给这期培训班又插进6个名额。

在孙总的严格要求和影响下,下属几个直属公司的书记、经理们也都把档案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与企业经营活动同步进行。李主任告诉记者:去年乡里搞档案管理考评升级,考虑到这6个直属公司成立时间长短不一,硬件水平也参差不齐,一下子达标恐怕有些难度。当时跟孙总商量的意见是“保三争四”。可真到考评验收的时候,这些书记、经理们把谁甩下谁都不干。最后还是孙总提出建议:干脆把档案局的领导也请来,考评组由乡党委、档案局、总公司办公室和各直属公司的代表四方组成,考评标准就按区里的要求,严格检查,合格的升级,不合格的决不能升级!

按照初评、复评两个阶段的规定程序,考评结果令人欣喜,各直属公司的档案管理都明显上了新台阶,得到区档案局领导的好评,实现了“满堂红”,有些经验和好的做法还推广到全乡的村级档案管理。

“企业发展靠管理,加强管理靠档案”

中都盛业投资管理公司书记兼经理周勇同时还担任总公司副总经理,是个有朝气、讲实干的年轻人。“企业发展靠管理,加强管理靠档案”,这是他在实际工作中得出的两点体会。

周书记说,档案管理本身是项基础性、服务性的工作,但它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决不能低估。我们公司的经营特点是物业管理,目前包括一个写字楼、两个小区。保证办公、生活设施正常运转,电气设备、地下管线的维护保养,哪样都离不开原始档案资料,这也是平常用得最多的。重要的是在人员管理方面,给我们解决了不少难题。

公司建立之初,经济效益还可以。后来有段时期受大环境的影响,管理也不太规范,企业呈现经济滑坡、效益不好的苗头。当时有部分职工办停薪留职另谋出路,有的干脆不辞而别,回家干上了“个体”。近年来,总公司加强了对各直属公司的领导,规范了各项管理,经济效益也随之开始好转。当初离开公司的这批人有的岁数大啦、有的个体不好干啦,看公司效益好啦,又想回公司上班了。这批企业回流人员的情况都不一样,但都直接涉及个人的工龄延续、养老保险等敏感问题,情况比较复杂。这就得靠原始档案来“说话”了:当初不辞而别的、岁数大的,按乡政府有关政策把关系转到村里,根据工龄给予一定的养老金。当年停薪留职、年轻点儿的,可以回来上班,按实际工龄重新核定工资标准。有个别人嫌工资低,来找领导“理论”,可当年的考勤记录、原始档案证明你那段期间根本就没上班,还有什么可说的?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档案在我们公司就好比是企业发展的命脉,不仅减少了许多的矛盾纠纷,而且还促进了企业的科学发展。

“一纸合同档案,为企业每年增收130万”

中都鼎业投资管理公司1984年成立,跟其他几个公司相比,员工人数多、经营规模大的特点显而易见,公司的书记宋金国兼任董事长和总经理。谈到档案管理的话题,宋书记给我们讲了个“一纸合同档案,为企业每年增收130万”的故事:

某汽车配件公司十多年前租用我们的办公楼和厂区,当时双方达成协议,每年支付给我们租金90万。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他们又将其转租给某刃具公司,由于他们双方是单独接洽,这个刃具公司根本不承认与我们有租赁关系,结果互相扯皮,形成事实上的“三角债”,租金长期拖欠未还。无奈之下我们一纸诉状将对方告上法庭:档案俱在,不容辩驳!结果是拖欠的租金如数奉还,按目前行情重新签订合同,每年租金220万!这件事对干部职工的震动非常大:就那么几张破纸,就能每年给咱们增收130万?

宋书记笑着说:“这还得感谢李主任,每年给我们办班,检查指导档案工作。现在甭说我们当干部的,就连职工都知道档案的重要性。不仅各类载体的档案资料保存完好,就连公司过去用过的各种印章、大门口挂过的厂牌,也都在档案室存着呐!”

“在档案管理上多花点儿钱,值!”

“在档案管理上多花点儿钱,值!”中都伟业投资管理公司的刘大玲书记和高金成经理是一对儿爽快人,他们对档案工作的认识也是开门见山。

刘书记对档案的理解就是八个字:留住历史,服务现实。他说,企业经营活动与外界接触得越多,就越感到留存原始资料的重要性,这也是我们从实际工作中得出的结论。头几年我们跟某房地产开发公司搞了个合作项目,咱们出让土地,他来搞开发项目。后来就项目产权问题发生了纠纷,双方互不让步,搞得很不愉快。后来我们在乡档案室找到了当初双方签署协议时的原始记录,证明地面建筑虽是对方投资开发,而土地使用权的性质并没有改变。有据可查、无可争辩,对方也无话可说。

高经理更直率,他说,档案资料就是见证,白纸黑字,一清二楚。这两年乡里的耕地逐年减少。一是绿化隔离带,国家征地。二是旧村改造,耕地建成了小区。三是公司、企业占地,咱们公司占的这块地就是人家六里桥的。农民没地啦,靠什么?国家征地都给了经济补偿,公司、企业占地就得给人家股份。哪年占的地?占了多少亩?给你的股份如何量化?另外,还有村民的医疗和养老保险,这都直接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要没有原始的档案资料为凭据,你说得清么?

群众的眼睛是亮的。去年乡里搞产权制度改革、土地确权,档案资料齐全,程序透明公开,大伙儿心里清楚明白,基本没出现什么矛盾纠纷,进展得非常顺利。像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啦!

“原始资料不能丢,以后都会有大用”

中都宏业投资管理公司的刘二岭书记话语不多,但谈吐幽默,他诙谐地把北京三环、四环周边地区的绿化隔离带形象地比喻为人的“肺”、城市的“透气孔”,让外行人一听就明白建设绿化隔离带对改善城市生态、人居环境的重要性。

中都宏业公司的前身是个农业公司,成立于1985年,经营项目主要以种植、畜牧等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主。刘书记在档案管理方面的理念是:随着农业科技的普及和公司业务的拓展,档案资料会有越来越多的用武之地。用他的话说:当领导的观念也不一样。有的在业务活动中形成的文件资料,完事儿就往自己抽屉里随便一锁,人调走啦,资料也就扔下不要啦,给后边工作带来很多不便。当领导的要没有档案观念,企业也不会有太大的发展。

那回办公室不知从哪翻腾出一堆积压多年的资料,有人要连同旧书刊、报纸一起卖废品,恰好被路过的刘书记看到,他立即制止:这些档案材料记载着企业的历史,不能说卖就卖,说不定以后什么时候就会有大用!实践证明:这些资料在产权制度改革时起了很大作用。

“档案资料不完整,到时候准得吃大亏”

东阳建筑有限公司的王宝利书记告诉记者:规范档案管理,是建筑行业的特点所决定的。包括人员管理、各类合同、工程验收,档案资料不完整,到时候准得吃大亏。

他说,建筑业的显著特点是各类合同比较多、资金往来数额大,哪个环节原始资料留存得不完整,都有可能给企业的经营活动带来风险,这方面给我的体会特别深。比如说经济纠纷,提供给法庭的证据必须是档案原件,复印件就不好使。再有,档案资料也得齐全完整,否则你说话就不硬气。记得有一次因为工程上的事儿跟甲方打官司,明明挺占理的事儿,结果就因为资料不全还是输啦,输得很委屈!

这次深刻的教训促使我们在各个业务环节都加强了原始档案资料的管理:一是必须保证原件。二是必须齐全完整。另外,在签订履行合同程序、财务票据管理、用章制度方面作出严格规定。我想,只有平时把这些基础性工作做到位,关键时候才能够规避企业风险。

“高度重视,加强管理,促进档案工作再上新台阶”

信息科学与信息哲学 第12篇

什么是信息科学呢?一般认为, 信息科学是以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信息运动过程的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扩展人的信息功能为主要研究目标的一门科学, 是一门横断性、交叉性、综合性的学科。信息科学特有的研究内容——信息的运动规律, 包括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再生、施效等过程, 恰好对应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处理的主线, 使得以信息科学原理指导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可能。因此, 对信息科学的学习不仅对于信息本身具有直接意义, 对于把握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体方向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外, 将信息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始于1948年维纳的专著。维纳的《控制论》在历史上第一个把信息作为一个科学研究对象来看待。他在书中提出了“信息就是信息, 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的著名观点。维纳后来的著作《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和社会》也是信息研究的名作。

在国内, 钟义信长期从事信息科学研究, 其全信息理论代表了国内信息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中多处提到钟教授给出的定义, 故代表钟教授信息科学研究成果的《信息科学原理》应是信息技术教师所必读的。应当说, 在信息科学研究上, 国内的水平并不低。自21世纪以来, 国内一批有志于信息科学研究的学者长期坚持组织Seminar, 研讨信息科学各领域的进展, 他们的文集《信息科学交叉研究》就反映了信息科学最新的研究成果, 对了解信息的相关问题也是非常有益的。

由于信息的无处不在, 我们不仅需要在科学层面了解信息, 并且需要在哲学层面对信息加以把握。因为信息科学是在科学上对信息加以研究, 作为其研究对象的信息是一个科学概念, 而信息哲学则把信息作为一种普遍化的存在形式、认识方式、价值尺度、进化原则来予以探讨。其研究内容包括:信息的概念本质和基本原理, 信息的理论对哲学问题的详细阐述和应用。由此可见, 我们若要真正理解信息的本质, 非要从哲学上搞清楚不可。

在国内, 以“信息哲学”为名的研究反而早于国外。20世纪80年代初, 国内掀起了一场针对信息问题进行哲学探讨的浪潮, 黎鸣和邬是最早提出信息哲学的研究者, 二人关于信息哲学的专著分别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 黎鸣的代表作为《恢复哲学的尊严——信息哲学论》, 邬的代表作为《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作为中国在信息哲学研究领域的排头兵——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室 (原自然辩证法研究室) 则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展了关于信息哲学问题的研究, 只是由于“文革”的原因, 很多研究未予公开或夭折了。自上个世纪末开始, 信息哲学又被该所列为了重点研究项目,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室主任刘钢博士的《信息哲学探源》一书反映了信息哲学当前的最新研究进展, 是全面了解信息哲学问题的较佳选择。

在国外, 信息哲学形成独立的研究纲领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 其开创者是旅英的意大利学者弗洛里迪 (Luciano Floridi) , 他曾组织国际上一些知名的年轻学者编写了世界上首部关于信息哲学的教学参考书——《计算与信息哲学导论》。此外, 荷兰学者本纳姆 (Johan van Benthem) 主编的《信息哲学手册》则被称为一部为学者编写的参考书, 对信息哲学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与总结。这两部著作都在翻译中, 大家可以予以关注。

上一篇:语言效应下一篇:民办普通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