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课范文

2024-09-08

经济法课范文(精选11篇)

经济法课 第1篇

随着高职院办学理念的逐步转变与教学实践经验的日益丰富, 大类招生被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所采用, 而大类招生带来的直接结果便是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南铁院为例, 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建设主要分为专业群技术平台课、专业技术课、综合应用课程三大类。在经管类专业群技术平台课的课程体系中, 经济法被列为经管类学生必修的专业平台课。

一方面, 培养学生法律层面的职业素养是学生未来职业能力的需要, 是实现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我院经管类专业主要有营销、会计、物流、商务等专业, 此类专业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会涉及到经济、法律等相关知识, 经济法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树立法律意识, 养成依法办事、依法经营的意识与习惯, 培养知法、懂法、守法的职业技能人才, 为学生日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夯实基础。

另一方面, 经济法课程的开设是职业资格考试的需要。我院学生实行“双证书”制度, 即“毕业证+职业资格证”, 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而我院经管类专业所涉及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有助理营销师、助理物流师、会计从业资格证、国际商务师等。在职业资格考试的培训中我们发现, 近几年的职业资格考试中, 经济法律知识的分值比重在逐年加大, 其重要性逐步显现。因此, 经济法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学生灵活应对相关职业资格考试中对经济法律知识部分的考查。

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一) 课时少, 内容多

目前我院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总课时是32课时。随着高校“两课”课程体系改革的发展, 原来的法律基础课程被整合到思想品德修养课程中, 课时大幅缩水。加之我院多数专业的经济法课程开设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导致经济法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一方面, 学生刚刚从高中跨入到职业院校, 教育模式、学习模式的转变尚未完全适应, 突然面对大量的法律术语和教学案例, 学习难度较大。另一方面, 对经济法授课教师而言, 在课时短缺的情况下, 要让学生掌握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大量知识点, 无疑压力倍增, 因而不可避免的有选择性的删选教学内容。

(二) 授课内容未能有效体现专业特性

我院经济法平台课的开设专业主要有市场营销、会计、物流管理、国际商务。学院对各专业的教学内容并没有统一的规定, 课程标准的制定、教材的选取也大多由任课教师自行确定。因此, 课程内容的选取、课程标准的制定必然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实际上, 不同专业对经济法律知识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如, 营销专业学生需要熟悉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国际商务、会计专业则需要熟悉票据法等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讲授的内容没有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严格区分, 而是一视同仁, 专业虽不同内容却一致, 这必然导致专业间的差异性消失, 法律知识模块的学习也难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基于“厚基础、大平台”的经济法课程内容体系的搭建

随着我院“厚基础、大平台”人才培养方式的提出, 基础课、平台课的建设工作日益得到重视。根据高职院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以及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结合近年来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的经验, 对经济法课程体系的建设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 人才培养方案是源头, 课程标准是标杆

高职院所有课程的设置必然是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的课时、知识要求、技能要求、职业要求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因而,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课程标准的第一指南, 是制定课程标准的直接导向。此外, 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的标杆, 也是规范教学的有效手段。因而, 课程标准的执行程度, 直接影响到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要想有高质量的教学内容, 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前提, 高效的课程标准的执行与实施是保障。

(二) 课程内容应体现专业特点

目前我们统一称之的“经济法”, 更多的可以说是民法、商法、经济法的混合体。以经贸学院经济法课程为例, 在第一章, 经济法基础部分, 学生所学习的法人制度、法律行为制度、代理制度、诉讼时效制度等, 实属于民法范畴, 但却是经管类学生学习商法及经济法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物权法、公司法、合同法、票据法、保险法大多属于商法的内容;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证券法则属于经济法的内容。

经管类学生究竟该掌握哪些法律知识, 可以由专业需要和生活需要决定知识模块, 即应该根据学生职业素养和个人素养两个方面来确定教学内容。一般而言, 可以从生活相关和专业相关两方面考虑。如, 生活方面, 应该熟悉劳动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物权法等;专业方面, 考虑到经管类学生的专业特点, 应掌握公司法、合同法、票据法、证券法、破产法、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等。

(三) 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证相结合

在教学内容选取的宽度和深度上, 要结合各专业职业技能岗位的需求, 以职业能力发展为目标, 围绕职业资格考试来精选教学内容, 使学生能够适应当前及今后职业生涯中的相关法律知识模块考试。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 营销专业学生要求在校期间需取得助理营销师资格证书。而在营销师考试大纲中, 明确法律法规知识, 包括: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票据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价格法、担保法、商标法、劳动法等相关内容。而对于会计专业学生而言, 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 因在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中已学过支付结算法律制度和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 因而, 就没必要再将票据法重复放在经济法课程中, 而要想继续参加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则必须认真学习民法基础和劳动合同法。

(四) 教材结构的设计

经济法课程的教材种类繁多, 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法学专业用教材, 主体架构包含了经济法总论、经济法主体、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 特点是“专、深、窄”, 这类教材显然不适合经管类学生使用;另一类则是专门针对非法学专业或者经管类专业学生编写的, 这类教材大多受到“大经济法”观点的影响, 内容比较宽泛, 即前文所称的“民法、商法和经济法的混合体”。相比较第一类教材, 显然第二类更适用于经管类专业, 但是第二类教材最大的特点也是其最大的缺陷———太过宽泛, 反而忽视了专业间的差异性。鉴于经济法教材的现状, 我们不妨尝试“基础+通识+职业能力”模式来重新搭建教材结构体系。

“基础”部分, 即民法总论, 包括法律行为制度、代理制度、诉讼时效制度、仲裁、复议制度等。“通识”部分, 即经管类各专业都需要学习的内容, 包括:公司法、合同法、劳动合同法。“职业能力”部分, 则采取“自由选择”的方式, 根据各专业职业能力发展需要, 从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商标法、价格法、票据法、担保法、证券法、物权法、保险法等内容中选择与专业职业能力相关性较强的法律制度模块, 有针对性的、有重点的组织教学。

目前, 经济法课程定位为我院经管类专业技术平台基础课, 鉴于课时有限的现状, 不妨在32课时中重点讲授“基础+通识”部分, 让学生对此部分模块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而“职业能力”部分可以设置在专业技术课程体系中, 或者作为职业资格考试专项培训课程。

综上所述, 只有将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 将课程教学与职业发展相结合, 将专业基础与专业特色相结合, 对经管类专业经济法平台课的内容体系重新调整、重新搭建, 才能使我们的经济法平台课课程建设更加科学、更加合理。

摘要:由于专业群内各专业课程体系、职业技能培养方面的要求各不相同, 经管类专业平台课“经济法”课程体系问题逐步显现。作为专业群平台课的经济法课程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 尤其在课程内容的构建方面如何与专业需求有效结合, 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中深思和探讨。文章拟从高职院的办学目标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出发, 结合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 提出经管类专业平台课“经济法”在课程内容构建方面的几点思考, 以期探索一套适合经管类专业群的经济法课程体系。

关键词:经济法,课程,内容,体系

参考文献

[1]姬文婷.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现代阅读, 2012 (04) .

[2]文川.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教学范式探析[J].广西番禹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0) .

经济法课的感受 第2篇

经济法是国家从整体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具有社会公共性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管理和调控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因此,经济法学是宏观层面的,它是从整个国民经济体的角度来考虑的,它具有很高的理论性。要学好经济法学,必须有一定的经济法理论素养。老师注重对我们的理论培养,常常就同一个主题列举各学派、各著名经济法学家的观点、理论,使我们的视野变得开阔,不再只局限于书本知识;是我们的思想变得丰富,不再只有一种标准答案。而且对于我们的理论培养也不仅仅满足于法学领域,哲学是理论中的理论,对其他各个学科都具有指导意义,老师在学期伊始就将哲学的方法论介绍给我们,为我们接下来整个学期的经济法学习指明了方向,是我们的学习不再盲目。

经济法,从名称来看,就可以知道这门学科与经济学的联系非常紧密,很多时候,经济法规则制定的背后是经济学分析,是为了达到经济上的目的,是为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而经济法规则只是一种手段。因此,学好经济法,是非常有必要理解一些经济学原理的。老师深谙经济学原理对于学习经济法学的作用,在课堂中也不忘教授相关的经济学的原理,如:亚当·斯密的“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即假定人都是利己的,而且在面临两种以上选择时,总会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方案;由霍桑实验的主持者梅奥提出来的“社会人”假设,社会上活动的员工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某一个群体的一员有所归属的“社会人”,是社会存在,人具有社会性的需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组织的归属感比经济报酬更能激励人的行为,“社会人 ”不仅有追求收入的动机和需求,他在生活工作中还需要得到友谊、安全、尊重和归属等。这些经济学的原则,加深了我们对于为什么我们要发展市场经济的理解,加深了为什么有时市场会失灵而需要政府调控的理解,加深了为什么政府调控并不是万能的理解。

经济法调整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公司法、外商投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个人投资法、证券法、票据法、破产法、金融法、保险法、房地产法、环境法、自然资源法、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和产品质量法、财政法、税法、计划法、产业政策法、价格法、会计法和审计法等。正是由于这个特点,经济法与我们现实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就意味着经济法是有很强的实践性的,要学好经济法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以老师上课会讲一些案例,如政府如何对房地产市场的泡沫问题进行调控,同时也十分鼓励我们课下多关注经济生活,并结合经济法的理论进行思考。

同时,经济法学虽然不是对经济现象的直接反映,但是经济法学的发展不能完全脱离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所以学习经济法学有必要对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有所了解。就我国来说,自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时代,1979年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WTO后市场进一步开放的过程,也折射在了经济法规则的变迁上,比如征税权的变迁上。这些考试时都不会考,但是我们学习经济法学却应该了解,因为对一个事物的全面理解不仅仅应该关注它的当下,还应关注它的历史和未来,了解了这些变迁过程,有利于我们对经济法的整体把握,让我们真正了解法律条文的价值何在,这些条文哪些是符合历史发展的需求的,哪些是需要根据现实情况进行改革的,始终为社会现实服务才是法的生命所在。所以,我很开心,我们的经济法课堂不是机械地灌输法律条文的课堂,而是关注法律的价值、法的生命的课堂。

与此同时,老师为了更好地与同学互动,让同学们自主学习,会出一些题目,让同学们课下准备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讲演,我认为这个方法是很好的,可以让同学们更加积极主动。不过,我认为我们的课时还是比较紧张的,同学们的课堂演讲不宜占用过多的时间,而且有时可能题目太大了,同学们经常只是泛泛而谈,而不能深入研究,经常只是资料的堆砌而很少自己的看法,所以常常演讲变成了朗读资料。所以,我建议以后题目选取的角度小一些,以小见大,每次演讲的时间控制在20分钟到30分钟,让同学们多一些对自己的观点的阐述,最好能够像真正的讲课一样,侃侃而谈。

司马迁的经济课 第3篇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是司马迁说的。太史公说这话不是愤世嫉俗,也不是做心灵鸡汤,而是要为我们上一堂经济课。

崇奢,还是崇俭

看《史记》,有人说它是一部了不起的史学巨著,也有人把它当文学作品看,其实它里面还蕴藏着丰富的经济学,这主要集中在《货殖列传》和《平准书》中。

在这两篇文章中,司马迁认为人天性是逐利的,而且没有什么不对,所谓“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也”。这句话有石破天惊的意味,因为在此之前的诸子百家和统治者无不重义贬利。《论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道德经》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就连司马迁的老师董仲舒也说“正其义不谋其利”。

但道德的高标无法掩盖人性的现实,经济决定道德而非道德决定经济,哲学可以理想化,经济学必须务实。在现实中重利轻义的人是有的,他们被称为君子。但社会上不可能人人都是君子,人因为自私所以才有了理想,在一个人人利他的社会里理想也就消失了。

站在经济学的角度,司马迁认为不能回避欲望、利益,享受、逐利是人的本性,不用学习即人人拥有且无法抑制,“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自出”。

既然逐利是客观的、享受是正当的,那么鼓励致富、鼓励消费也就是自然的,这一点司马迁的看法也与大多数人不同。之前诸子百家多崇尚节俭、克制欲望,继而抑制消费需求。司马迁认为“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美好的东西“皆中国人民所喜好”,正是因为大家自觉追求这些东西,同时也努力创造这些东西以换取别人的成果,所以经济才得以繁荣。

《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认为人们每天需要的食物不是来自面包师、屠户的恩惠,而出自他们为自己谋利的打算。这就是“经济人”的概念,是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司马迁的认识与此相同。

富国,还是富民

自从有了国家,百姓的一切行为无不与国家产生关联,尤其是经济活动。出于强化集权的需要,历代统治者往往最关心富国强兵,当然也认识到实现“上富”必须先“下富”。孔子说“百姓不足,君熟与足”、“民不富,难以施仁”,虽然也强调了民富,但只把这个看作实现国富的手段。

也有人认为国富与民富其实是相矛盾的,商鞅说“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国之道,务在弱民”,赤裸裸地道出了心机。商鞅变法的核心就是对人和一切资源的全方位控制。民富不富是次要的,首要的是国富。商鞅或许认为早他200多年的管仲虽然通过改革创造了经济奇迹,但由于过分强调富民而削弱了国家的力量,所以“春秋五霸”之首的齐国仅昙花一现。

孔子是儒家,商鞅是法家,在民富还是国富的问题上儒家更容易赢得人心,而法家更容易为统治者接受。司马迁既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儒家,又讨厌法家的做法,《货殖列传》引用了管仲说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并进一步阐释为“礼生于有而废于无”。国家不仅要富裕更要安定,那就得让百姓“知礼节”,百姓只要富足了自然会“知礼节”。

“货”指的是财富,“殖”指的是增长。财富的增长首先来自于经济个体,人们通过劳动获得了财富,不仅实现了富裕而且会更渴盼稳定,这是国家安定的基础。国富、民富不是对立的,也不是因为国富所以才要“使民富”,它们其实是融合于一体的。

重农,还是重商

如何实现民富、国富呢?传统的看法是要“重本抑末”。“本”是农业,“末”是农业之外的其他各业,包括手工业、商业等,只有大力发展农业才能民富国强。

为什么有这样的认识?因为在一些人看来,直接从事生产的人才能创造财富,像商人这样靠从事交易而致富的人是“蠹虫”。司马迁不同意这种看法,他引《周书》上的话“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说明各行各业的重要。农是农业、工是手工业、商是商业、虞是从事山林渔猎的人,农、工、商、虞四业互相无法替代。

在这四业之中司马迁更强调商业,《货殖列传》就是为成功的商人们立传,其中包括范蠡、子贡、白圭、猗顿、卓氏、程郑、孔氏、师氏、任氏等人。这些“企业家”在商业上都很成功,但他们的社会地位并不高,顶着“为富不仁”的帽子,不仅被舆论歧视,而且经常受到政策的打压。汉初规定商人不得为官、不得占田,后来更视商人为亡命、赘婿这一类人而进行贬斥。

司马迁肯定了商人的价值,进一步指出“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现代经济学认为工业的附加值确实比农业高,而商业、服务业的附加值又比工业高,这就是著名的“克拉克定理”。

司马迁反对歧视商人,认为“富者得势益彰”。他举例说,孔子之所以“名布扬于天下”,与他的学生子贡有很大关系。众所周知子贡是个成功的商人,很富有,正是因为他有条件对老师进行不遗余力地宣扬,孔子在后世才这么知名。

司马迁甚至提出了“素封”的概念,认为这些成功的商人虽然没有爵位、没有官职,但他们是“千金之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一点儿都不比王侯、高官小。

干预,还是不干预

国家要对经济进行管理,怎么管?管仲认为必须全面加强管理,“以轻重御天下之道”,通过货币、价格、税收等手段控制物资流通,对盐、铁等战略性物资实行国家专营。他的主张被称为“轻重论”。

司马迁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国家管理经济有五种方式:一是“善者因之”,通过实行自由经济政策,顺其自然,国家不干预;二是“利导之”,通过一些手段,如物质利益、经济杠杆等引导经济向有利的方向发展;三是“教诲之”, 通过教化手段影响人们,鼓励人们从事某些经济活动;四是“整齐之”,通过法律、行政等强制手段规范、整治人们的经济活动;五是“与之争”,通过直接干预、介入经济与民争利。

司马迁认为第一种方式最好,最后一种方式最差。他的“善因论”与管仲的“轻重论”刚好相对,一个主张国家不干预经济,一个主张干预。

作为太史令出身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本应专注述史,但他对经济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显然也十分深入、深刻,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

汉初无为而治,对经济活动较少干预,经济得到了快速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但从汉武帝起逐步改变了不干预的经济政策,推行重农抑商、移民屯垦、假民公田,不仅收回了货币发行权、盐铁经营权,还实行均输平准、算缗、告缗、酒榷等一系列重大经济政策,加强了对经济的管控。

司马迁写《平准论》,叙述的就是汉初以来经济政策的变化,对汉武帝实行强化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进行了评议。他认为由于国家强化了干预,汉初以来几代人辛勤积累的财富可能一耗而空。司马迁认为应该“善者因之”。这是一种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与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异曲同工。

后代有学者说“读中国书未读《史记》,可算未曾读书;读《史记》未读《货殖列传》,可算未读《史记》”。然而,司马迁倾注了极大热情和智慧为治政者们上的这一堂经济课,长时间里鲜有知音和共鸣。班固著《汉书》就对他的《货殖论》和《平准书》提出了批评,认为汉武帝所实行的经济政策是正确的、英明的;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从崇奢到重商、到国家不干预都是错误的。

对于“班马之争”,后代的统治者显然更喜欢班固,重农轻商、国家干预经济成为历代政策的主流,从而限制了市场经济乃至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发展,一直到明代资本主义也只“萌芽”而不“结果”,都不能不说与此有关。

高职经济数学微课开发探索与实践 第4篇

微课(Micro-lecture),顾名思义,是指微小的课[1]。它时间短、内容精,以微视频为主要呈现形式,帮助学习者在点滴时间碎片中掌握一个知识点、一项技能或解决一个问题等。而且借助网络平台,可以使学习不受时间、地域、资源的限制,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泛在学习,从而受到众多学习者的热捧,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学习资源形式在国内外迅速发展起来。

微课核心理念是在教学中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在国外研究微课程的所有案例中,最具影响、最成功的微课资源建设就是可汗学院。在数学课程方面的建设,可汗学院展现了它特有的手写板+真人讲解模式,实现了数学类课程在线视频对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国内数学类微课制作与开发具有参考价值[2]。受教学理念陈旧、教育技术落后等因素的制约,国内数学课程录制的微课主要以PPT录制+讲解的形式为主,内容呈现形式单调,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已有的数学微课资源主要针对本科院校学生学习,适合高职学生学习需要的资源很有限。根据高职学生基础知识功底薄弱、学习的专注力不够强等特点,在高职数学微课资源开发应用的过程中,不应盲目模仿现有微课资源开发模式,要有自身的特色,经得起实践的考验。

1在高职经济数学课程中开发微课的意义

高职经济数学由于其基础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由于学生生源多为文科生,数学基础相较理科生薄弱,在教学上需要精心组织,要求较高。因此寻找一种切实有效的教学模式对高职经济管理类学生学好这门基础课尤其重要。根据视听教学理论所设计的高职经济数学微课程资源,利用微视频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传统教学方式,能将静态的、单一的信息转化为动态的、直观的、立体的信息,方便学生理解与快速掌握所学知识。

1.1有效地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课前观看相关知识点的微课资源,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有所掌握。师生之间利用免费的社交软件对微课中所反映出来的重点难点部分进行讨论,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进入到课堂时,教师只需根据大家的讨论情况,对知识的重难点进行梳理、总结。促进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内化,将课堂的重点时间放在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上。从学生角度看,已有课前的学习、讨论、教师总结这三层做铺垫。在解决该知识点的相对应的应用案例时,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小组讨论、分工合作,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或方案。由于大家对所学知识有所掌握,所完成的又是知识的应用方面,自然而然的提高了个人的自信心和在讨论中的积极性。这样,既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又对提高学生良好工作素养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外,在展示自己小组的讨论过程和结果的环节,又为学生在公开场合展示自己的风采提供了锻炼机会。

1.2凸显了高职经济数学的工具性作用

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特别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职经济数学的教学既要注重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更要重视对学生用数学理解经济概念、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由于课时安排、生源及数学学科特点等原因,致使这门课程的工具性作用难以被很好地发挥出来。微课资源可以供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不同的学生根据个人学习能力实现个性化学习。课堂上教师用来讲解知识的时间可大大缩短,甚至只要解答学生在课前学习时的疑问。可以留有充足的时间完成对知识的应用功能的讲解,并可增加简单经济案例中的数学模型内容,从而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用经济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感受经济数学的魅力。

1.3促进教师教学业务水平的自我提升

高职经济数学由于其内容延续了高等数学微积分和线性代数等知识模块,系统性较强,内容变化较少。不少教师在面对一届又一届的新生时,反复讲解同样内容,缺少了对知识的重新认识与学习,也在一定程度上磨掉了教学的激情。长此以往,不利于教师业务的提升。而微课的开发过程不仅是数字资源的开发,也需要教师对课程整体内容和各个知识点的再梳理以及对教学方法的创新。首先要完整的对高职经济数学课程进行分析,结合教学重点、难点,筛选出适合制作成微课的内容。其次,根据筛选的内容进行创新性的教学设计,用精炼的语言和恰当的呈现方式制作成5-10分钟的微课视频。整个过程需要教师对高职经济数学课程的整体与细节有较强的掌控能力,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

2高职经济数学微课资源开发与实践案例

高职经济数学在经管类高职专业教学活动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调查、走访,了解各高职院校60学时的高职经济数学主要教学内容,微课开发组选定了一元函数微积分、线性代数基础知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三块内容作为微课资源开发的主要目标。通过对高职经济数学与专业紧密结合的知识点梳理,我们抽取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关注的基本概念讲解、定理、性质、计算及知识的应用等36个知识点进行微课开发。学生通过这32个微课的连贯学习,能基本实现高职经济数学的课程教学目标。

因主要面向高职学生在课余时间的学习,要求微课内容呈现形式生动、活泼、有趣,定位于知识讲授型微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1-1-1模式”,即用1个案例引入教学情景,带出1个概念或理论、定律;通过对这个概念、理论分析,强化对概念、理论的理解认识;利用1个总结、测试或操作实现知识的迁移[3]。一般由实例引出问题,讲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原理等,再引导学习者用这些方法、法则、原理等解决更多的问题,始终保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促成学习者有意义的知识建构。

经过1年多的微课开发与实践,我们的微课开发团队已制作出《高职经济数学》微课资源20多个。其中,概念型的微课采用“1-1-1模式”呈现;微积分的发展史、相关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介绍以flash动画形式呈现;推理计算类的微课以手写板拍摄的方式呈现,spss、excel、matlab等软件的操作以操作录频呈现;知识的应用以实际生活案例为背景拍摄视频;在同一个微课中可以根据需要综合使用以上制作方式。通过边开发,边实践,对已有微课资源进行修改调整,促使整门课程微课资源不断完善。

以高职经济数学课程中“矩阵的概念”这一知识点探讨微课设计的基本思路与要点。矩阵是高职经济数学课程线性代数部分的重要知识点,学生对这一知识的认识仅局限在书面概念介绍上,对该知识点的应用性认识远远不够,造成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概念、性质及相关计算不够重视,学习效果不佳。根据“1-1-1模式”,在制作该知识讲授型微课时。首先选取公司财务人员的日常工作为背景,展示他们经常要面对的各种报表、数据,以及根据需要对这些数据所做的整理、统计、计算工作;然后将这些报表、数据中的数表提取出来,抽象出矩阵的概念进行多媒体讲解,让学生深入理解矩阵相关概念;最后提出1个问题,请同学搜集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矩阵的案例,进行拍摄,利用职教新干线平台上传拍摄结果并从矩阵概念的角度进行说明。

通过某所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相关专业大一新生平行实验班(微课教学)和对比班(普通教学)60学时的教学实践。在两类班级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入学数学成绩基本相当的前提下,为了掌握微课资源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课题组从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学生喜欢听课程度、课程工具性特点体现情况、对知识掌握扎实情况、积极思考程度等五个主要方面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两类班级各发放相同内容的课堂教学满意度调查表120份,回收120份。剔除空白答卷,实验班有效答卷共116份,对照班有效答卷共105份。

按照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学生喜欢听课程度、课程工具性特点体现情况、对知识掌握扎实情况、积极思考程度按从A到D的顺序排列,统计两个班学生对选项A到D的选择比例。两个班学生对各选项选择比例结果统计如图1:

图1

根据上图比例显示,实验班(微课教学)学生在对课程感兴趣程度或认真听讲程度、对课程作用的认知、知识点理解、课程活跃度等方面好的的选择占到总选择结果的77.21%。相比之下,对照班(普通教学)差的选择占到总选择结果的48.99%。数据表明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对知识应用方面的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掌握扎实。

在课程考核结果统计中,采用spss19.0软件对两类班级学生成绩均值进行比较,结果如下。实验班的参考学生数为121名,现有数学平均分数77.60分;对照班参考学生数为119名,现有平均分数为68.03分;实验班的成绩均方差值9.793<对照班的成绩均方差值12.390。说明实验班的学生学习成绩、学习效果整体上明显好于对照班同学。

3结语

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观念,把课堂交给学生,突出学生主体作用,教师从赏识的视角去引导学生。其次,高职学生习惯于老师的耳提面命,没有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要采取积极措施,如微课中添加习题、讨论组发言、留言等形式,帮助高职学生有效监控自学过程,达到自学效果。总之,微课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改变高职经济数学多年来不易受学生重视,受欢迎程度不高的困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这门科学,应用这门科学。同时,也将教师的作用泛在地展现每个学生面前,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有利于高职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摘要:微课资源辅助教学能很好地切合当代学生的学习习惯,充分挖掘学习中的自我价值,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高职经济数学课程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能有效地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经济数学的工具性特点。文章提出了高职经济数学这类知识讲授型课程微课制作时,要结合课程特点及其在专业课程学习中的地位,采取“1-1-1呈现模式”。以“认识矩阵”为例,展示了高职数学类微课开发的基本思路和开发要点,通过对比教学实践,得出微课资源在高职经济数学教学活动中的有益影响。为高职经济数学微课的开发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微课开发,经济数学,高职学院

参考文献

[1]孟详增,等.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年第6期:24-32.

[2]李娜.高中自然地理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

[3]单从凯,王丽.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74-77.

[4]梁乐明.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外微课程对比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2):65-72.

[5]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15.

[6]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方教育杂志,2013,(4):36-42.

[7]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23-35.

[8]李玉平.如何开发微课程[J].基础教育课程,2013,(2):96-98.

经济学研讨课感想 第5篇

杨雪玉 学号:***377 在经济学系的新生研讨课中,每个老师的课都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引发我学习经济学的兴趣,收获颇多。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节课是劳动经济学。课上,老师举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和我们初步探讨了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劳动力市场的主体以及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我国的经济新常态解释了人力资本投资和教育程度与艘汝之间的关系。这引发了我的思考——在如今的中国,影响劳动力分配效率的因素都有什么呢?

首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其中当然也包括了人力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劳动力市场是在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下,通过劳动力供求双方自愿进行劳动力流动,对劳动力这一生产性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国的劳动力正是借助劳动力市场被有效地分配到不同的企业、行业、职业和地区之中的。当市场社会分工越明确、市场灵活性越高、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越大、交通通达程度和人口流动越便利,那么劳动力分配的效率越高。劳动力自由流动是市场存在的前提。

其次,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只有二十多年的时间,现在已初具规模。在此过程中,政府始终扮演着主导角色起着干预和宏观调控的作用。政府进一步转变,适应制度变迁的不同层次而相应采取不同的政策手段。同时,放松管制,建立公平的竞争规则,促进各个社会群体的制度创新。消除壁垒,实现劳动力自由流动,确立统一劳动力市场的政策取向,提倡正确的就业观,尽量避免对劳动力市场人为的直接行政干预。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配置后,由于我国工会的特殊性,劳动者和雇佣方是不平衡的,个体的求职者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无法与用人单位处于平等的位置上,尤其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时期更是如此。要保证劳动力市场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有序运行,只有政府作为市场系统外的参与力量才能克服系统按熵增原理出现的无序化倾向,因此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不是通过直接介入实现的,而应该做为一支劳动力市场系统的开放性而存在的力量,保持进而达到一种成熟的耗散结构,形成稳定的有序的状态,维持劳动力市场的正常运转。

再次,工资率差距是决定劳动力流动和分配的直接力量,技术进步差异才是决定劳动力流动和分配的终极因素。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分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就业量与就业结构两方面。从就业量的角度来看,技术进步的就业补偿效应与就业破坏效应共同发生作用,最终表现为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总效应:当技术进步的破坏效应大于补偿效应时,就业总量减少,失业率上升;当技术进步的破坏效应小于补偿效应时,就业总量增加,失业率下降。从就业结构角度看,技术进步导致产业结构、行业结构的变化,从而使产业、行业间兴衰交替。另外,由技术进步带来的劳动力素质结构的变化也会引起高低技能就业岗位数量的变化,最终影响了就业结构的变化和劳动力分配效率。

同时,人口变动影响劳动力分配。人口变动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劳动力供给方面,它包括:一是劳动力供给的绝对数量,二是劳动力供给的年龄结构,三是劳动力供给的质量。第一,人口数量变动。中国人口和劳动适龄人口在总量上呈持续增加的趋势,这意味着潜在劳动力供给数量不断上 升。第二,人口年龄结构。丰厚的劳动力资源无疑给就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但它同时也构成了我国最为丰富的经济资源。但在2010 年以后,适龄劳动人口的比例迅速下降,剩余劳动力倾向于向第三产业移动,这使得劳动人口就业率增加,但劳动力分配效率却有所下降。第三,劳动力供给的质量。如果经济增长不能创造出与之匹配的新增就业岗位,那么,就有可能加剧目前严峻的失业形势。在经济结构转型和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背景下,劳动力供给质量改善做不到与数量增长相一致,结构性就业和失业矛盾就更加突出,劳动力分配效率下降。

最后,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社会思想和风气对于劳动力分配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就像老师上课提到的:性别歧视是企业用人“大小眼”一个重要原因。但由于社会和历史原因,在男权社会中,性别歧视似乎成为劳动力分配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在同一个情况下“用男不用女”的社会风气 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市场在劳动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分配中的市场调节作用,导致劳动力分配效率低下,影响了劳动力和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转移, 同样取决于劳动力本身的受教育程度, 一般地说, 劳动力产业分布结构的层次越高, 对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要求也就越高。反过来也是同样的道理。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与劳动力产业分布结构的层次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这是因为,工业和某些新兴第三产业部门同农业部门相比, 更需要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的劳动力。一个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资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 但教育政策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实际上,劳动力本身所包含的人力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一个国家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从广义上讲, 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与劳动力产业分布结构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 当然它们之间的相关程度在不同国家也有所不同, 如在很多发展中国家, 这种关系就表现得弱一些。

经济法课 第6篇

一、引导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兴趣

众所周知,复习课是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学生往往提不起兴趣。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用通俗的语言讲解专业术语,引起学生共鸣,加深学生印象。

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往往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中的“主导作用”理解不清,容易混淆。因此,在复习这部分知识时,我特别设计了以下问题:“我们班级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啊?”学生不明就里,一起大声喊道:“男生多!”我环视教室,若有所思地说:“对!的确如此,我们班男生的数量的确比女生多,从人数比例角度来看,男生占主体地位!”此时,女生不甘示弱,辩解道:“他们数量多有什么用啊,运动会还不是我们女生贡献多,我们女生虽然人数少,但是学习成绩比男生强!”我话锋一转,说道:“通过观察,我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我们班虽然女生人数少,但是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中女生表现最为突出,且在课堂发言中,女生也最活跃,虽然女生在数量上不占优势,但却发挥着主导作用!”此时,男生有点不服气了,我因势利导,给男生打气:“男同学不要气馁,下一次考试好好发挥,争取将主导权夺回来!”这不但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还巧妙地诠释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两个知识点。

由此可见,教师不但要讲解知识,还要巧妙利用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接受,加深学生印象。

二、详解重点知识,确保不再失分

教材知识体系复杂,内容繁多,学生往往不能准确把握知识内涵,因此教师要详解重点知识,加深学生记忆,确保不再失分。

《经济生活》中“商品价值量”相关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始终是个难点。在复习过程中,我举了一个例子:“现由甲、乙、丙三个生产厂家生产同样的商品,甲、乙、丙三个厂家生产一件商品所需要的时间分别是6小时、8小时、10小时。甲厂家率先采用先进技术,降低了劳动时间,由原来的6小时降低为4小时。”此时,我故意这样问道:“甲厂家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呢?”不知学生是没有理解,还是受到了我的诱导,普遍认为是变小了。于是,我将粉笔向上一抛,叹息道:“希望这支粉笔的粉身碎骨,能够换来我们的深刻理解。”学生顿时意识到自己的回答错了。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一知识点,我继续发问:“由于丙厂家的生产技术落后,现在生产该商品的时间变为24小时,那么丙厂家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不变!”此时,学生就深刻理解了“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高中思想政治知识具有很强的时效性,重点知识常考常新,不少学生屡屡犯错,因此教师要不遗余力地进行讲解,突出重点,有的放矢。

三、细节决定成败,细心缔造成功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许多知识点学生虽看得懂,但在考试时却不一定写得出来。因此,在复习课中,教师要强调容易出错的知识点,提醒学生注意疏忽之处,弥补不足。

对于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学生容易忽略“固定”二字。于是,我引导学生将金银与马匹、布帛、贝壳进行对比,使学生注意到疏忽之处,从而明白金银的优点决定了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在复习课上,教师要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强化练习,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减少不必要的失分,提高考试成绩。

经济法课 第7篇

1.教材地位。本课是山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六年级下册第22课。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 农业、手工业、商业较前代有突出的进步,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经济上已走向衰落, 明清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步落伍了, 最终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 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 本课具有批判地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因此本课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值得同学们认真学习和思考。

2.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 学生应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 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 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影响。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 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 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闭关锁国导致国衰民弱、改革开放才是强国之路, 从而激起同学们对我们今天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3.重点和难点。 (1) 重点: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2) 难点:中国落伍于世界, 其根本原因并不是“闭关锁国”政策而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造成的。

二、说教法

合作探究式教学法。联系实际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学科交叉教学法。

三、说学法

分组学习法。分组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协调沟通能力。

知识网络学习法。注意知识的系统性, 形成知识网络。

史料学习法。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辩证地分析问题, 最终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用生动的史实导入新课。

(二) 讲授新课。本课内容共有两大部分

1. 明清经济的发展。

这一部分内容要讲清四个方面: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明清经济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里产生了, 这顺应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是一种进步。但是, 这种生产方式严重地冲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统治根深蒂固, 面对资本主义萌芽, 统治者没有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最终在政治上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2.“闭关锁国”政策。

本目是本课的重点。先让学生查看有关资料知道什么是“闭关锁国”, 把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充分地调动起来, 接着让学生合作归纳出清朝实施“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及影响。联系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目前面对的金融危机, 请同学们思考:我们怎样看待对外开放这个问题?

五、巩固小结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奠定了基础, 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每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与世隔绝, 应广泛交往, 否则将被时代淘汰, 我们应从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中汲取教训, 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摘要:本文是说课教案, 将《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分五个方面进行了详尽解说。

经济法课 第8篇

1《经济与社会人生》课程的主要内容

由于公开课的授课对象为一般大学生 (不是专业学生) 和社会公众。所以, 《经济与社会人生》这门课程主要面向具有初级微观经济学基础的在校本科生及社会公众, 试图将抽象的经济学规律和概念通过直观的案例分析, 来诠释社会现象, 解读人生价值。旨在把微观经济学从高深的经院与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进行对接, 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培养大家以经济视角对个人及家庭幸福、企业和人生效率及企业和个人的最优选择等问题的分析与解读能力;提醒人们在经济利益高于一切的市场经济社会要勇于担当责任, 善于理性选择, 才能造就高效率幸福人生。这门课程是在多年教授《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时, 结合人们个人生活实际与企业经营现实的一种感悟。在当代浓浓的市场经济氛围中,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 大家把经济利益放在了首位, 将追逐名利当作主页, 任凭物欲去浸染自己的心灵, 结果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 人们越来越富裕, 可让你们的内心越来越浮躁, 越来越空虚, 心灵离充实与幸福越来越远……本课程肩负着一种责任和义务, 在教会年轻学子和社会大众在明了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同时, 再传递给他们一种正确把握人生幸福和社会效率真谛的思维方法。

要真正建设一门好的视频公开课, 首先要明确定位, 内容贵精不贵多, 简明生动、完整清晰地讲述好若干知识点, 让观众在聆听时真正有所触动和收获才是成功的。再加上当时的条件是在没有任何经费支持, 一切话费都要自己垫付的情况下, 只能按国家要求的最低标准5讲来设计教学内容。

1.1 第一讲:经济规律与人生幸福

每一个普通的人在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学角色被称为消费者。经济学家在研究消费者为满足自己的日常生活所进行的消费行为时, 所使用的分析工具是从消费者消费商品和劳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效用”开始的。微观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假定消费者是理性的, 也就是追求效用最大化为目标, 而影响效用最大化消费目标的决定性原理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期内, 在其他商品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下, 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 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消费中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在多年的讲课中通过不同案例反复分析, 发现这一规律不仅存在于每一个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中, 而且极大地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幸福感。本讲首先解析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效用、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影响人生幸福;其次通过不同情景讲解诠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如何影响人生幸福;最后解读如何克服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影响, 创造个人的幸福人生。

1.2 第二讲:经济规律与家庭幸福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与社会 (国家) 的关系如同细胞与生物体的关系一样。无数个和谐幸福的家庭就构成和谐发达繁荣昌盛的社会。经济学在研究消费者行为时, 往往将一个家庭作为一个研究对象, 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欲治国者, 先齐其家, 家齐而后国治”充分诠释了家庭与国家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对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孜孜追求, 导致社会和谐度降低, 家庭幸福感下降。笔者认为庞大的国家社会整体是由无数个家庭细胞组成的, 每一个家庭细胞和谐了, 社会整体必然和谐。家庭不和谐的关键在于家庭成员之间过度的“爱”而造成感情的边际效用递减, 降低了享受感情的幸福感, 而导致这一结果的经济学解读仍然在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这一讲里诠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如何影响家庭幸福, 以及如何克服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影响, 实现家庭幸福。

1.3 第三讲:经济规律与企业效率

市场经济的另一个主体是商品和劳务的供给者———厂商。以微观经济学定义的厂商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生产目的。而确保企业利润最大的关键在于投入要素的边际产量变化规律, 也就是经济学中的厂商短期生产函数中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该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一定, 其他要素投入数量固定不变的情况下, 连续等量地增加某一种可变要素, 当这种可变要素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 增加一单位该要素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超过这个特定值时, 增加一单位该要素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本讲主要诠释三个问题:决定企业经济效率的经济规律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如何决定企业效率;从经济规律角度分析, 只有企业通过制度设计、科学管理激发员工潜能, 克服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影响, 才能打造效率企业。

1.4 第四讲:经济规律与个人效率

在经济学理论中,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只用于研究厂商的生产行为, 笔者在长期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体悟到:对劳动者个人来讲, 边际产量相当于个人潜能, 个人潜能的发挥取决于家庭及人际交往等外部环境因素和心态、胸怀、使命感及意志力等个人内在因素, 通过生动感人的案例解读了经济规律与个人潜能的关系, 以及如何发挥个人潜能, 造就效率人生。

1.5 第五讲:机会成本与理性人选择

经济学的思想也就是如何进行最优选择的思想。这一思想体现在机会成本的概念中。机会成本是这样阐述的:机会成本是指某一既定资源用于某一特定用途时所放弃的其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高收益。首先要理解的是:某一既定资源有不止一种用途;人们选择的是最优的用途, 次优用途的收益是最优用途的机会成本, 也就是那最有和次优作比较, 可见理性的选择是机会成本越小越好。微观经济学假定人都是理性的, 理性的人具有理性的选择理念, 也就是机会成本的选择理念。本讲诠释了机会成本的经济理念与企业及个人的最优选择, 提出无论个人还是企业在做选择时, 一定要具备机会成本的选择理念才能实现效率最优。

2 建设经验与体会

一个普通院校的普通教师在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经费自筹经费的情况下, 自己身兼数职:既是编剧, 又是演员;既是导演、又是监制, 历经两年多完成从校级、省级到国家级的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 经验与体会难以言表, 简述如下。

2.1 重视培训、请教专家、看懂文件, 搞清要求是事情成功的基础

2013年3月当我的选题《经济·社会·人生》被学校作为视频公开课建设推荐到省教育厅后, 我对视频公开课知之甚少。4月教育厅组织各学校推荐课程主持人参加培训, 培训专家给我们详细讲解了视频公开课的建设要求。同时教育厅高教处主管领导详细地告知我们河南省技术方面的指导老师及我省能够录制的学校, 并将专家的讲课课件以及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和技术要求文件都发给我们。课后我向专家请教了更为细节的国家级课程制作详细的要求, 及自己该如何准备才能达到目标。这次培训使我清楚地了解到我该怎么做?如何做才能建设一门高质量的质量工程课程。回到学校, 我找到爱课程网站, 在电脑前整整坐了20天, 反复看2011年教育部立项上线的课程, 从选题、内容、课堂设计, 视频制作、主讲教师的仪态、语速甚至表情。我知道了我该讲什么、如何讲?同时我研究了所有的相关文件及《视频公开课制作技术标准》。我发现要想完成课程的制作以我校的条件 (没有录播室, 没有人做过这件事) 真的是困难重重。可学校把我推出去了, 如果做不好就不仅仅是自己的问题而要影响到学校的声誉。最后我决定请求省教育厅老师帮忙联系, 带学生到有录播条件的学校录播室录制。我的想法得到了我们院长的大力支持, 我就到郑州大学拜访相关老师, 郑大的老师给了我非常仔细的指导, 把录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讲得非常清楚, 还把他们参加培训的资料都考给我。所有的这些准备工作为我顺利获得省级立项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尤其是冲击国家级时, 为了了解更详细的要求, 我于2013年12月份到广州参加培训, 聆听了许茂祖老师的“努力搞好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和靳新老师的“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与共享课视频技术分析”两个报告, 会后我就我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详细地请教了两位老师, 他们都非常细致地给我做了解释, 使我进一步明白了我该怎么做?广州之行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和勇气去冲击国际级视频公开课。

2.2 精品课程应该处处体现出一个“精”字

精品视频公开课要使“精”字体现在建设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视频公开课要在网上播放, 课程制作中的一点瑕疵都会被无穷的放大。因此, 从讲课内容到PPT的设计制作, 甚至上课着装我都请专业人士做了指导。为了做出效果较好的视频来, 我自己垫资聘请专业制作团队, 为了使声音和视频效果更理想, 我花重金租用专业影视制作设备 (因为学校新建的录播室达不到国家级的技术要求, 另外学校也没有相应的资金支持) , 最后制作的课程视频和音频效果很理想, 顺利获得国家级立项。每一讲的录制必须达到达到要求, 稍有问题, 要重新录, 省级我的五讲, 共录了九讲, 几乎每讲必重录;国家级五讲共录了7讲, 那种辛苦现在想起来还恐惧。这还不是最麻烦的, 最麻烦的是听字幕、添加字幕, 因为专业公司费用太高, 只有自己听。我先找学生听出来, 然后自己订正准确率及断句, 反复听进行订正, 每讲字幕都不下10遍, 力求100准确率。最后每讲再找三个比较细心的学生各自再把关一遍。字幕听准确后添加字幕, 我的要求是精准, 通过反复的练习, 最后都达到了我的要求。从省级到国家级的建设过程中, 我的经验是自己只要做出精品来, 就会得到各级专家老师的认可。

2.3 虚心听取专家意见, 进一步用心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水平

中国俗语:“天外有天, 人外有人”, 一点不错, 尽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每一步我亲力亲为, 对自己的要求很高, 但我拿到国家级专家的修改意见时, 顿时感到非常惭愧, 深感自己的水平离国家级的专家要求还有距离, 比如我在听字幕时没有注意:“的、得、地”的区别, 专家老师都指出来了, 让我看到了自己的问题及差距、看到了自己素养的欠缺。我极其认真地按专家要求做了修改, 改动不大, 半个月可以完成, 但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来仔细认真修改最后获得成功。2015年7月7日《经济与社会人生》上线以后, 我没有感到欣喜, 没有感到自豪, 因为深知这样艰辛的历程让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理论素养) 及PPT制作水平都有了质的飞跃, 同时也感到自己作为普通院校的普通教师的幸运, 感恩有这样的机遇锤炼自己, 通过这次凤凰涅槃似的磨炼, 既锻炼了自己心志, 更扩展了自己的胸怀, 使自己更虚心地去学习别人的优点长处, 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全面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及综合素养。

2.4 体会

视频公开课的建设过程是一个自我修养不断升华的过程。因为建设的最后成果是公开播放的视频, 他要求每一环节的完美无缺, 每一项技术要求的尽善尽美。为了达到国际级水平要求, 我看了无数上线课程, 参加了省级和国家级的培训, 研读了有关的文件及技术要求, 从PPT的设计制作, 到讲稿的安排, 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 用心改正自己的口头禅。甚至录课时自己的服装与授课环境的协调, 一切都做了精心的设计与安排。最后视频的剪辑、字幕的添加无一不亲力亲为。一路走过来发现, 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综合素养得到了提升, 使现在的课堂教学更加得心应手。

3 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3.1 存在问题

《经济与社会人生》这门课程建设前后花费了两年多的时间, 总结起来, 课程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1 条件的局限, 无法达到尽善尽美

不和国外比, 那国内条件好的学校, 有团队、有设备, 主讲教师只负责课程内容的讲授及PPT的制作, 在录制类似的课程时, 有足够的人力和财力支持, 而我们学校因为以前没有完成过该类课程建设, 而我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再加上视频质量与制作技术要求极高, 所需费用完全超出大家心理接受限度。本来堂课可以师生互动得很好, 可因为只租来一个专业话筒而没办法使学生互动, 话筒不一样音质差别太大, 最后只能放弃, 因为教室的局限, 摄像机影响教师全景, 为了美观只能选取部分镜头, 而不能用实景。再加上现在学校建设课程不是长期效应而是上级下达任务, 下面才会响应启动, 一般就几个月, 对于我的特殊情况, 既当“演员”又是“导演”并兼后期制作指导, 两年多来为完成任务不得不争分夺秒。同时经费支持力度也不到位, 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与创作质量尽管自己极力要求精但制作出来后还是无法尽善尽美。

3.1.2 内容较为浅显

因为要考虑视频公开课的受众是社会大众, 课程强调普及型, 相应地就牺牲了部分专业性, 并且每讲时长尽量不超过35分钟, 难以对理论做深入探讨, 只能简要介绍其原理和概念, 使观众能知其然, 却没法知其所以然。只能以浅显易懂的案例来诠释专业性的原理和概念, 同时传递经济学思想和理念。由于时间短、任务重, 又缺专业专家指导及论证, 废了九牛二虎之力做出来的作品自己就感到很幼稚。因为视频公开课制作耗时耗力耗钱。既是现在完成了, 但对内容的安排还心存疑虑。

3.2 解决思路

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在网络时代已经是一种教学技术的改变、知识传播渠道的改变, 它不仅会极大地促进每一个老师教学的方式的改变, 也会敦促高校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师素养的全面提升。我国的传统教育仅侧重于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的讲授, 忽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出现使学生学习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 摆脱学生仅限课堂学习的单一学习环境, 让教师的教学水平在网络这样宽广无边的平台上接受社会的检阅, 不仅能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对提升教学质量也是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

3.2.1 学校要以国家级建设作为目标, 促使教师将课程质量工程建设常态化

有专家预测:五年以后人们对专业的学习可能会有一半以上的时间依赖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可以达到网络视频的远程师生互动, 再加上现在学生对信息化的掌握速度不低于甚至超过教师的掌握速度, 那么五年后网络化、信息化对我们普通院校教师的冲击究竟会有多大,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尤其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由偏重科研到教学科研并重的转化, 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 网络资源极有可能成为一个极重要的参数指标。所以学校从上到下要引起重视, 将教师的课程质量工程建设作为常态化素质要求。一方面要配置能满足视频公开课录制要求的较高质量的专业硬件设备, 另一方面要通过一系列的激励督导措施吸引教师建设高质量课程的兴趣。因为一门精品课程的建设不仅需要教师专注投入极大的精力, 更需要教师有极大的勇气站在摄影机前去完成课程教学, 这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及综合素养的要求都要比一本课堂要求高, 并且视频制作及字幕听取及添加字幕过程是自我审阅与督导的过程, 这种自我督导导致的自我教学水平的认知的效果是任何外界督导所不能相提并论的。因此, 学校将质量工项目建设对教师做常态化的要求, 将会对教师教学水平及综合素养有极大的提升, 进而也会对学校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提高起到有利的促进作用。

3.2.2 将现代影视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 提高课程视频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在《经济与社会人生》视频公开课建设过程中, 我深刻感受到:课程视频与影视视频既有统一性又有很大的区别, 统一性体现在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的完美吸引力;区别在于影视视频在录制过程中视频、音频可以完全分开, 通过后期制作做无限的艺术化美化, 而课程视频是真实客观的记录, 视频的拍摄要围绕教学内容的表现和学习情境的创设, 还要确保每个画面以及画面的组接符合学习者的心理认知, 同时又需要视频与音频的严格同质同步, 既要体现教学实景, 又要超越教学实景增加美感及吸引力, 这不仅要求录制人员熟知课堂教学规律, 还要具有极高的现场录制技术水平及专注度。这就出现了让影视专业人士做而缺乏专注度, 学校技术老师缺乏吸引力的矛盾。建议在现在各个学校花巨资在建设硬件的同时, 考虑如何能够将现代影视技术与课程建设有机结合, 从而使课程具有持久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也建议同城学校之间能够整合建设资源, 在节约成本的情况下, 提供更高水准的录播环境, 培养专业的课程视频制作技术人员, 为教师建设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精品视频公开课提供支撑。

3.2.3 精品视频公开课定位要准确, 内容要精炼

高质量的、有特色、有创新、真正能满足听众渴望的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会受到公众喜欢的。但如何建设一门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优秀课程, 找到很好的定位, 找准听众的兴趣点, 又能切实地提高听众的知识面和科学素养, 这是对主讲老师的极大挑战。单单立足于专业、立足于校园, 依靠一己之力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建议学校在教学团队的基础上构建院级和校级专家团队对申请不同等级的视频公开课课程的定位进行严格论证把关, 不仅要求教学团队进行各方面的社会调研, 还需要进行反复的商讨设计, 使最后建设的课程能定位准确, 内容精炼, 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能起到更大的示范辐射作用, 能真正让公众受益, 同时能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和核心价值体系。

摘要:《经济与社会人生》2016年2月入选教育部第八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名单, 作为普通院校的普通教师将课程建设过程中的直接经验与亲身体会撰写成此文, 以共同种身份的同行借鉴, 为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及提升普通高校教学质量近一点绵薄之力。

关键词:社会人生,视频公开课,经济规律

参考文献

[1]曹兰英.西方经济学 (第三版) [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5, (8) .

[2]蔡自兴等.人工智能视频公开课建设的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 2012, (02) :8-10.

[3]强彦等.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经验与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 2013, (12) :13-15.

[4]颜丹平等.“走进地球”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14, (02) :24-26.

经济法课 第9篇

一、巧营和谐的学习新氛围,创“激情、激动”之时———这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保证

本节课第一环节———从高昂的国歌、飘扬的国旗开始:2008年,国歌在奥运会、残奥会上奏响了数百遍,格外嘹亮;国旗飘扬于太空,格外艳丽,我们为祖国的强大感到骄傲和自豪。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总量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从GDP总量、对外贸易量、吸引外资额、外汇储备额等指标来看,中国正在走向“大国经济”。但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深入推进,各种危机出现,2008年我们能感受到的危机现象:通货膨胀、美元贬值、次贷危机、企业倒闭、食品安全、信用缺失、矿难事故、公共冲突事件、环境污染、雨雪冰冻、台风洪水及地震等自然灾害接踵而至,“中华民族又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在导入环节使用这一招,课堂氛围格外好,激荡学生情怀,让学生激动,更能彰显政治课堂的时代感召力,激发学生关注祖国发展命运,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增强民族忧患意识,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二、巧选有价值的新内容,创“惊诧、震撼”之时———这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前提

在本节课主讲信用缺失———“三鹿问题奶粉”事件时,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经验及内心感受,充分考虑各种因素,设计扣人心弦、张弛有度的话题,酿成惊诧情景,如:选择网民语录:外国人喝牛奶———结实了!中国人喝牛奶———结石了!日本人口号:一天一杯牛奶振兴一个民族;中国人口号:一天一杯牛奶震惊一个民族。这个“三鹿问题奶粉”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讲述事件的真相、实质———信用缺失。学生们惊诧于触目惊心之现象,震撼于鲜活动魄之实例,拓展了视野,从而促使学生化被动地位为主动地位,求知欲被激发,进而提出教学知识和能力目标把握的要求,进入课堂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复习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

三、巧提具有观察性的新问题,创“探究、追索”之时———这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关键

进入课堂教学的第二个环节———设计了课堂活动: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信用危机”,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把握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作用的具体条件的理解能力;初步提出合理化的应对危机对策的应用能力。

观察思考一:原因?(我们现在的“信用危险”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结合第十课的内容看,主要是什么?)

1.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配置资源主要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来进行,从实质上讲,是价值规律引导人们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应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看不见的手”)。但又有其缺点: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会导致资源的浪费、社会的混乱、分配的不公,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看得见的手”)。

2. 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健全:

经济发展,需要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秩序离不开市场规则———离不开社会信用制度建设。

观察思考二;对策?(结合第十课的内容,面对当前的“信用危险”我们该怎么办?)

第一,要继续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市场配置资源继续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来进行,继续遵循价值规律,引导人们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条宝贵经验。(新教材强调)

第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新教材P93-5)

(1) 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新教材强调)

(2) 治本之策———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3) 经济活动参加者: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第三,要继续加强宏观调控,调控目标要明确,手段要有力,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通过观察思考,把学生的注意力从生活经验快速地转移到课本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上来,学生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迸发学习热情和探索知识的动力,课堂复习效率大大提高。

四、巧设具有思辨性的新练题,创“明辨、求证”之时———这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检验

进入课堂教学的第三环节———分析判断演练:分析两材料;辩证判断评价奶制品企业和政府所为。

材料一:继三鹿等奶粉查出问题后,2008年9月18日,国家质检总局又公布了蒙牛、伊利、光明等一批液态奶也含有“三聚氰胺”。在危机临头的时候,不少奶制品企业希望以降价阻挡销售颓势,还在大张旗鼓做促销,买2赠1甚至买1赠1。奶制品的主要竞争利器并不是产品低价格,而应是优质优价。

学生分析:(1)奶制品企业还在大张旗鼓做促销,买2赠1甚至买1赠1,不可取,是市场调节自发性、盲目性的体现;(2)婴儿奶粉的主要竞争利器是优质优价,是强调通过竞争机制、价格机制调节的体现。

材料二:2008年10月11日,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六部门下发下架紧急通知,要求各超市、商店、城镇和农村零售摊点等销售者,必须将所有9月14日前生产的奶粉和液态奶,无论什么品牌、批次,立即全部下架,停止销售,就地封存,必须全部送检。对检出三聚氰胺不符合限量值的产品,乳企业须第一时间向质检、卫生部等部门报告,并立即召回、封存,进行无害化处理。符合限量值的,由生产企业在产品包装上加贴“经检验符合三聚氰胺限量值规定”的标识,才可以出厂、销售。

学生分析:材料体现政府行政手段的调控———(1)立即全部下架,停止销售,就地封存,必须全部送检;(2)不符合要求的立即召回、封存,进行无害化处理。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政府作为。

两则分析判断材料的设置,一方面它能够带给学生不断运用课本知识否定和超越自我,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它为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认识提供了更多可思考的空间,使课堂充满思辨性和灵动性,让教师与学生共同在“思辨”中体验,在“思辨”中感悟,在“思辨”中求知,在“思辨”中发展。

经济法课 第10篇

( 一) 研究对象

本文以中原经济区普通中小学武术课教学的现实状况为研究对象, 从多个城市中随机抽取8个地市的90名教师和89名学生为本次调研的样本。

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 查阅了1993-2013年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学大纲、教材和中小学武术教学方面的书籍并通过对关文献的搜索, 了解本领域最新研究现状及前沿动态, 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佳思路。

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以及社会学有关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 我们设计了有关学生和教师的调查问卷。

二、结果与分析

( 一) 影响中原经济区中小学开展武术教学的因素分析

影响中小学开展武术教学的因素有很多, 本研究针对这些因素当中的几个比较重要因素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结果如表1所示。

(N=89)

由此可见, 武术教学师资缺乏和教学水平较低的这种现状严重阻碍了中小学教育中武术的发展, 在提高教学质量过程中, 尤其要注意老师的综合素质。

(二) 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大学期间的专项分析

(N=90)

从以上表2的调查结果可知, 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 仅仅只有12.22% 的教师在大学上学期间专们研修过武术内容, 有大部分武术教师的专修课是田径和球类等项目。虽然有些教师在大学阶段或多或少的接触学习过一些武术内容, 但是, 当这些人毕业之时, 会有多少人敢对别人自豪的说:“我不仅能够练武术技术, 而且还懂武术理论呢”?若从教师的天职——传道授业解惑这一角度来说, 如果一个不是很懂武术理论的教师因为学生问及相关理论时, 他该怎么去对学生讲解呢, 自身就不懂, 让学生怎么对他所教内容产生兴趣呢?其实, 不仅仅是中原经济区如此状况, 从大量资料可以获知, 我们大多数中小学的武术教育教学就是这种现状的。

(三) 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的分析

从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 在小学阶段, 武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突出对基本功、基本动作和一些简单的动作组合为主。在初中阶段, 教学内容主要是以武术套路教学为主, 到了高中阶段就要适当增加对抗内容和器械套路教学, 并且对于男生和女生的教学内容设置上一定要有所区别。

( 四) 中小学校的领导对武术教学的认识分析

针对中小学校的领导对武术教学的认识问题, 我们进行了调查, 经过分析可以看出, 在接受我们调查的学校领导中, 有一大部分领导认为通过武术学习可以使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 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和承受力, 同时还可以将中国武术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塑造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热情。但是有一个问题要注意到, 有部分校长认为, 那些专门研修田径球类等运动项目的老师可以很好的教学武术课, 但是那些专门研修武术的老师并不能很好的教好田径球类等运动项目。也就是说, 那些平时所说不能教好学生武术的老师甚至根本不会武术的老师, 在中小学笑的校领导们来看, 他们是能教好武术的。我国《纲要》明确规定的:“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 这种现象是与刚要完全背道而驰的。如果任由这种情况继续存在在武术教学中, 我们完全不需要用西方的竞技体育、韩国的跆拳道或者其他国家的武技对我们的入侵, 我们自己就可能会因为不能使民族文化得以弘扬而丧失爱国主义教育思想。

三、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1. 影响中原经济区中小学武术课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是 在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内容的兴趣性、学校对这科的关怀程度, 而教师的业务水平所占的比例最大。

2. 会武术专业技能的教师在中小学体育教师中占的比例 最少, 这对武术教学的开展起到了严重的制约。

3.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流向究竟流向何方这个值得 探究。

( 二) 建议

1. 希望教育部门把武术的教学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 让 武术切身的加强学生的体质, 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号上。

2. 要加强对武术教师的业务水平, 提高中小学武术教师 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定期对教师的业务水平进行考察

3. 领导应该加强对武术的关注, 使武术课程能够顺利有效有序的开展, 这对武术的教学和发展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及数理统计法等对影响中原经济区中小学武术教学的关键因素进行调查研究, 旨在了解制约中小学武术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 为今后的学校武术教学改革、武术教学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经济法课 第11篇

一、教学设计要以开发学生能力为原则

以人教版九下第4课《经济大危机》为例,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这一课中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即大萧条的历史,包括一战后相对稳定环境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影响,以及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措施,理解国家干预政策对西方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危机是随着资本主义的诞生而出现,伴随着资本主义始终的,这一次的经济危机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力相当发达的背景下发生,是危害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巨大冲击。美国的新政是应对危机的一种创新。在分析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时,我做了如下设计。

一、正眼看美国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

(一)从家电行业来看

家电产值从1921年的1060万美元,增到1929年的4.16亿美元。

1922年收音机销售额为6000万美元;1929年达到8.42亿美元。

(二)从汽车销售行业来看

美国的汽车销售量从1919年的150多万辆增加了3倍,升至480万辆,平均6人一辆汽车。

问题1:这则材料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发展情况是怎样的?(美国社会生产发展迅速,所谓的“柯立芝繁荣”)

二、另眼看美国

视点一:工人工资的增长数据

从20世纪20年代初到20年代末,美国工人工资增长比例为2%,而社会生产总量却增长56%。农业工人的收入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到20年代末,美国所有财富的三分之一被只占总人口总数的1%的富人拥有。

———(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视点二:分期付款的繁荣

1924—1929年间,美国社会掀起了提前消费,分期付款的热潮。分期付款的销售额从原来20亿美元增加到35亿美元。农民通过贷款购买生产资料,城里居民贷款买生活中的大件用品,人们对股票市场充满信心和狂热,甚至有投资者贷款买股票。

问题2:以上材料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什么社会问题?

(工人工资增长慢,生产与消费的脱节,股市制造了虚假繁荣。)

问题3:为什么出现这种一方面生产量大大增长,一方面人民购买能力下降的情况?

(教师总结:资本主义生产纯粹靠市场调节,由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盲目扩大生产,造成恶性竞争,大量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就没有购买力。所以,资本主义发生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二、教学设计要遵循紧凑高效的原则

课堂时间有限,拖沓繁复的教学简直就是一起“事故”。学习任务摆在面前,学生要用多少时间去掌握,每一个教学环节要用的时间,都应该清清楚楚,设计好每个子目间的过渡,使整个课堂结构紧凑,环环相扣,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教学设计是对一堂课的总体规划,是保证课堂有序、有效推进的前提。在这一课中我将经济危机及美国罗斯福新政2个内容设计成3个环节,分别用“怎么了”“怎么办”“怎么样”作标题,如下:

环节一:怎么了?(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自主完成)

1.以下是反映某一资本主义国家20世纪30年代早期人民生活的一组照片。

请回答:图片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首先爆发在哪个国家?

2.阅读下面的安妮日记,回答问题。

1931年12月25日圣诞节大雪

三年前的那个圣诞节多么温暖,多么让我怀念啊!今天家里好冷啊,可是,妈妈没有生炉子,因为我们没有煤了。妈妈说因为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我问妈妈:爸爸为什么失业?妈妈说因为煤太多了。我想不明白,好奇怪!

今天,我的好朋友莉莉说她的爸爸已经跟许多工人一起去政府门口进行抗议活动了,希望政府救济他们,但是没人出来答复,还用枪驱逐了他们。好危险的,我不想让我爸爸也参加这种活动。

请回答:

(1)上面日记反映了哪个时期的经济状况?

(2)日记中反映了这一问题的哪些特征?

环节二:怎么办?(学生讨论探究)

探究一:假如你是当时美国总统

1.你将采取什么措施恢复银行的信誉,促进金融业的正常运行?

2.你将怎样解决企业倒闭、开工不足问题?

3.你将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探究二:大家来说说

材料1:柯立芝总统(1923-1928)提出“我倾向于减少而不是扩大(联邦)政府对美国人民的企业活动进行的约束和控制”。胡佛(1929-1932)的就职演说中认为同柯立芝总统看法一致,继续推行柯立芝总统的政策,让美国人民再忍耐一下。

材料2:“最好的经济是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最好的政府是不干预经济的政府。生产是企业的事情,国家不应该去管。你们应该自己想办法摆脱这些困境……”

———1932年胡佛参加总统竞选期间说的话

研读材料,请结合罗斯福政府的做法,对比柯立芝政府和胡佛政府的做法,说说罗斯福新政“新”在何处?

三、教学设计要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

学习历史要能应用于实际.历史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每一个人对于自己所身处的现实生活都是通过对历史的理解来形成认识的。也正是基于此,如何理解历史直接影响到我们怎样认识现在,所以历史与我们是息息相关的,学习历史的意义就在于此,历史学的研究帮助人们通过理解历史,从而更好地认识现在。

历史教学不光是还原历史,使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还为了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更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社会发展规律,对当今世界有正确科学的认识,能够将课本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近年来的中考高考命题越来越体现实用性原则,教学设计中也要不断渗透。结合到这一课来讲,我认为要强调这样的认识。

上一篇:资金预算下一篇:蓖麻高产栽培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