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情境下音乐教育

2024-06-12

教学情境下音乐教育(精选12篇)

教学情境下音乐教育 第1篇

一、挖掘教材内在思想情境

伍德曾经说过:“音乐能使人们沟通思想, 联系感情, 改进德行, 它能把人们带到更高更美的境界。”音乐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作表现, 其表现形式都包含特定的情感和思想。音乐教学不仅在于培养学科的技能, 同时还可以通过这一美育桥梁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在音乐课上, 我们不仅应感受优美动人的音乐旋律, 还应去挖掘音乐内在的思想内涵, 构建出音乐的思想情境。

古曲《苏武牧羊》《满江红》等都歌颂了中华民族正义、爱国、忠诚、坚贞等优秀的民族精神;近代西方的许多音乐作品则充满了反对封建统治, 追求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内容。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莫扎特的《魔笛》等。这些融在音乐中的思想精髓, 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绝好素材。

音乐教学的育人功能, 在于它的感染力强, 可使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演唱、演奏或欣赏过程中, 潜移默化的受到感染。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需简单引导, 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音乐欣赏课《二泉映月》, 当学生沉浸在如泣如诉, 时而低沉、时而高亢的琴声中时, 教师要穿插简单的解说词, 用盲人阿炳悲惨的身世和他不屈不挠、追求光明的精神去打动和激励学生,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二、以形象思维再现画面情境

中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 而音乐则是流动的艺术形象。在旋律中表达思想与情感, 需要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 把抽象的音符转化为感性的形象。因此, 我们在音乐教学中, 要努力挖掘音乐教材的形象因素, 精心设计, 构造出相关的画面情境, 使学生在画面情境中不仅学到音乐知识和技能, 还能得到美的享受, 提高其审美情趣。

如在欣赏歌曲《青藏高原》时, 我利用一些描绘西藏风光的图片或录像, 特别是大草原、成群牛羊和雪域高原等这些画面, 先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西藏的辽阔, 结合画面来了解西藏风情, 体会该如何表现西藏音乐的风格。我还让学生自己联系地理课上学过的知识, 由学生自己介绍青藏高原的地理风貌, 加深学生对青藏高原的印象。再如《牧羊曲》是影片《少林寺》的插曲。红日东升, 晨钟响鸣, 《牧羊曲》飘然而至, 青山绿水之中不见其人, 先闻其声。这歌声像无瑕白璧, 那么清纯、那么秀丽、那么动人;歌词长短错落, 语言凝练, 深得古典诗词之精髓, 韵味十足;曲调与歌词紧密结合, 优美之中透着灵性。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歌咏, 折射出人物内心的喜悦。如欣赏陕北民歌《船夫曲》时, 我配之影视作品中黄河汹涌奔腾、惊涛骇浪的画面和船工们粗犷的号声, 使学生具体感觉到黄河的绵长雄伟, 同时体现出船工们勤劳勇敢、坚忍不拔的感人形象, 以此推及广大人民群众勤劳、朴素、坚毅、勇敢的性格。在画面提供的情境里, 人物完全融入广袤、宽广的环境中, 通过蒙太奇的手法把物与人的密切关系形象而深刻地揭示出来。

三、以多媒体课件进入审美情境

把多媒体技术运用于音乐教学, 可以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 丰富教学内容, 形象地传递和反馈教学信息, 并使各种信息的转换和过渡变得具体、形象、可感, 避免因信息传递过程的中断而影响教学效果。而且, 多媒体教学课件能够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 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差异和实际需求来综合编排。在具体的情境中, 为学生创造出新的审美情境。

如《春江花月夜》, 在利用课件创设的情境中, 学生一边聆听乐曲一边欣赏美丽的画面, 可以感受到乐曲中描写的江面春夜、轻舟荡漾、月光如水、丝竹声声, 唤起心中一种无比恬静、优美的情感。

再如:欣赏歌星周杰伦演唱的一首《青花瓷》, 好评如潮。这是一首以中国青花瓷为创作元素的歌曲。歌词和演唱都十分唯美, 我们用多媒体展示古代青花瓷背景的美图, 更增加了歌曲的视觉冲击力。通过这样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来展示, 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摘要:中学音乐的情境教学是指对一定教学内容进行形象描述, 或对其环境的设置、模拟, 以及创设出与之相匹配的场境, 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 使学生产生如历其境的真实体验, 从而达到一定教育目的的一种氛围和状态。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又是听觉的艺术。在教唱歌曲时结合歌曲意境、歌曲形象创造音乐情境, 使孩子们更快地进入音乐意境, 受到音乐感染, 准确地进入音乐意境, 受到音乐感染, 准确地捕捉音乐形象, 进入角色。

教学情境下音乐教育 第2篇

论文摘要:本文由情境认知理论的启示,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进行了探讨。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情境认知理论 工具性 文化性

1、情境认知理论

情境认知理论是继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与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后,与建构主义大约同时出现的又一个重要的研究取向。它强调学习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内容与活动的安排要与人类社会的具体实践相联通,最好在真实的情景中,通过类似真实的实践方式来组织教学,同时把知识和获得与学生的发展、身份建构等统合在一起。以莱夫等人为代表的情境认知的社会学视野,强调了“社会实践与“社会生活”、“实践共同体”等要素。“它意味着对一个活动系统的参与,其中参与者共享着理解,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以及他们的所作所为在他们生活中意味着什么,对共同体的意味是什么”。

情境观认为,实践不是独立于学习的,而意义也不是与实践和情境脉络相分离的,意义正是在实践和情境脉络中加以协商的。知识不是一件事情或一组表征,也不是事实和规则的集合,知识是一种动态的建构与组织。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一种交互状态,是一种人类协调一系列行为,去适应动态变化发展的环境的能力。总之,情境认知理论的观点影响着教学系统设计与学习环境开发等多方面的教学理念,也为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2、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情境认知教学的基础

2.1认知元是一个在联想过程或符号操作中起作用的心理反应的单位。

它具有完整性、一致性、稳定性,可以把复杂的输入综合处理,以决定是否需要引起反应。它可以保证知觉及时辨认。认知元一经形成后,就成为物体、空间关系、面孔或其他知觉单位的相对固定的神经符号,成为我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我国的认知心理学者在吸收国外研究的基础上,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认为:基于遗传的认知元的形成是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2心理健康课程的两个属性。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工具性。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是一整套工具。工具和知识共享着若干重要特征:它们都只能通过运用才能完全被把握和理解;它们的运用既必须改变使用者对世界的看法,又必须适用它们所赖以存在的文化信念体系。因此,知识既是情境性的,又是通过活动和运用不断发展,不断充实和丰富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积极地使用工具,而不仅仅是满足于获取工具。而且人们在使用工具的同时,不断构建对于世界和工具自身丰富内涵的理解。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工具的意义也不是不是抽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不能脱离具体的情境,否则,生硬的“知识”或“道理”无法在学生真实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得以延伸和应用。与生活中使用的其它工具一样,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工具同样反映了使用工具的文化的累积性、智慧以及个人的洞察力和活动体验。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适应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适应性应该是受到十分关注的。文化是人类文明长期发展的历史积淀和结晶,一个国家的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立的各种文明的总和。教育是文化传递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包括了思想、知识、道德、风俗及每一代人的认知图式等。这种传递并非生物学意义上的遗传,而是社会文化的积淀,是对社会文化世代连续性过程的同化与顺应而引起的文化潜移。也就是每一个民族或国家都通过教育使下一代将本民族或国家的价值观念、历史沿革、宗教、习俗等文化形态深深植根于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之中,从而构成每一个民族或国家特定的文化背景。其次,教育在文化传递过程中也在不断调整、把那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文化形态加以更新。文化的核心是哲学思维方式,各民族或国家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使其教育思想呈现了丰富的表现形式。还有,文化影响教育,关键是文化价值的定向作用。一切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保持文化价值,按文化价值培养下一代,使该文化世代运行下去,他的产生、发展及表现形式就必然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2.3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状况。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传统做法是把知识与运用相分离,孤立地教授心理学的理论和原理,辅之以案例作为论据。结果是:学生在课堂上(普通场景)听得津津有味,但在实际中,不能把知识整合运用来对自己或他人进行适当的心理调节和调整,因此也更谈不上发挥该课程的任何实践指导作用了。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在普通场景(即常规课堂)的学习中,不能表达和相互交流学习体会,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脱离了学生自我情绪体验的具体情境。相反,在设置的专题情境教学中(如团体辅导、观看电影、任务驱动、仿真模拟等),学生却能成功把所学的相关心理学知识和自身很好的联系起来。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境认知与情境学习观

3.1鉴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关系到他们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情境,他们在知识的获得与运用中利用生活经验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情境认知与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学习中,有效地创建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的环境和场景对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有很大的意义。

3.2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的目的是运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就必须保证学生获得以下学习机会:既跟真实的社会境域相整合,又能十分贴切地满足社会实践的需求。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学习中,提供给学生具有真实目的任务很重要。

3.3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和认知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情境认知与学习中学生必须获得对各种“理论知识”进行反思的机会,因为正是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形成生活实践活动中的问题发现与问题解决,从而加深对所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整固。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学习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反思、指导实践的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重中之重。究其实,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目的所在。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的基本特征

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的教学模式的提出,源于对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情境的观察。当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融入了让学生运用所学心理健康知识在他们的社会生活情境中的理念时,这门课的意义才有可能发生。因此,参与基于社会情境的一般心理健康教育文化实践是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结构形成的源泉。事实表明,在情境中获得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比通过死记硬背或“满灌式”所获得的.知识更灵活、更有用。为此,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大堆陈述性的知识,而是要这些知识置于社会文化情境中,进行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文化实践,把所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情境活动相联系。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4.1基于情境的行动。

情境认知理论学者认为,人们不是根据内心关于世界的符号表征行动的,而是通过与环境直接接触与互动来决定自身的行动的。在这种基于情境的行动中,在人的行动模式和处理事件发生的情感中,内隐的知识将在人与情境的互动中发挥作用。情境行动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实践者经常对情境进行反思。这表明,虽然随着实践者经验的日益丰富,其内隐知识的复杂性与有用性都会随之增加,但是当实践者必须处理不同情境中的问题时,他必须通过行动中的反思建构设计与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以便使情境行动得以继续。不同领域的实践都存在着情境行动与行动中的反思相互交替的现象。

4.2参与的形式。

“参与”意味着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真实情境中,通过观察,体验、交流、讨论等方式进行学习。情境学习中有关参与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社会参与的形式,学习则是其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但不可否认的是,参与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用新的方式观察和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的透镜。

4.3社团实践与仿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情境学习将社会性交互作用视作心理健康教育情境学习的重要组成成分。为此,一个概念必须强化,这就是“社团实践”。该概念既强调学习是通过参与有目的模仿活动而构建的,同时,它也同样强调实践与社团的重要性。其含义是:在情境认知中,知识被视作实践能力;意义可理解为一种社会单元的构建,该单元共享着某一共同情境中的支柱;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作为一种过程,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增强对社团体验的情境的参与。

由此,针对具体的教学过程,提出以下四个建议:

一是,在教学中提供的真实与仿真的境域和任务要能够反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真实生活中的应用方式。

二是,提供给学生对真实生活过程进行观察、体验的机会。

三是,组建的课外学习社团和实践社团,能足以支撑课堂知识学习的社会协作性建构,使内隐知识转变为外显知识。

四是,改变目前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提供针对学习的过程性的评价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学校对学生实施思想教育的一个载体。对学生的文化适应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从出身直至生命的终结都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观察和实践接受着他所处社团的信念、行为标准与价值取向的影响,健康心理的获得是文化适应的结果。与此不相一致的情况是,目前的教学往往并不提供,或无法提供学生进行文化实践的机会,即便有机会也是非常少。这其中包括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包括教学体制,学校条件,教师的教学理念等等。反思目前的心理健康课程,情境教学与情境认知应纳入教学规划和课程设计之中,通过教学使学生形成与我们文化价值相适应的心理,这才是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真正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朱晓斌.文化形态与职业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6.

[2]李维.认知心理学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3](英)泰勒.原始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4]情境认知理论[OL].百度百科.

[5](美)J.莱夫等.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王文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桂诗春,实验心理语言学纲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7]曾金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困境及目标体系构建[OL].

教学情境下音乐教育 第3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理念;地理教学;情境创设;研究

一、引言

目前,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地理教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为了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地理教师必须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其教学质量。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大多数地理教师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将知识硬灌入学生乃海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甚至导致其出现厌学心理。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地理知识的学习无关紧要,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对其加以重视,最终导致他们在课堂中不认真思考,不掌握重要的知识,不仅降低了教学质量与效率,也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情境教学是在现代化教育理念之下产生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该方法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其教学质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现代化教学理念下地理情境教学的实施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已有较高的分析能力,针对于某一事物或者问题,他们会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从而理解地理知识。情境教学的应用也就是教师根据地理知识的重要程度而创设一种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这样一种情景之下感受到快乐,简化地理教材中复杂的概念,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为了创设情境,可以适当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其中

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信息化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促进了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并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将地理知识转变成文本、图像、音频、动画、视频等,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逼真的情境,这样也就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够更快的掌握知识。另外,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还能够解决日常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地保证课堂质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充分利用图片与资料,从而实现情境教学

一般来说,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的掌握知识,在地理教材上一般都配有很多图面,那么此时教师也就可以将这些图片充分利用起来,并结合传统地理知识的讲授方法创设一个情景,这样也就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是由于一张图片能够更加形象地表达地理知识,并且图片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在课堂中能够更快地对知识加以理解,更深入地掌握知识。

3、通过活动来进行情境的创设

我们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进行分析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比较波泼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并且很爱表现,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必然会在课堂中走神,开小差,最终影响到教学的效果,降低了教学质量。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开展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并在活动中引入地理知识,这样也就能够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更多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另外,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合作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共同努力,不断创新来提高其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这样也就能够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完善初中地理课堂情境教学的几点思考

1、建立良好的民主学习气氛情境教学的实质是通过情境的创设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条件,让教师的人格魅力成为促进学生“乐学”的主要的外部动力,是开展情境教学的基本前提。情境教学的成功实践表明,许多教师之所以能在实施愉快教育的工作中取得成功,首先是因为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愿意为学生的茁壮成长奉献自己毕生精力的人格魅力。新的教育观念强调教师扮演的角色不应当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应当时与学生平等相待、教学相长的朋友,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应当是一位参谋、一位顾问、一位帮助发现问题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使整个地理课堂在一种民主、和谐、融洽的氛围中进行,这样可以使学生的主体性作的挥,是以好施重要。

2、提高教师适应情境教学的综合素质一名地理教师具备的教学能力、交流能力、语言能力、观察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课件制作能力和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敏锐观察力以及创新素质决定了他对情境教学方法的开展和应用效果。作为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在具备渊博的地理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具备天文、历史、文学、经济、体育、政治、生物、物理、外语、教育学、心理学以及丰富的生活阅历知识,可以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到地理教学中为地理教学创设情境。同时也要善于观察,注重在生活中捕捉情境,注重在地理教材中挖掘情境,注重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捕捉情境。另外,教师一定要熟悉教育学、心理学原理,能掌握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变化特征,重视研究和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认知水平、能力状况、心理特征以及所受的环境影响等。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情境的创设,决不可墨守成规,盲目照搬经验,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各有其乐,健康成长。

四、结束语

情境教学是随着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发展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并不能够提高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力,无法提高其学习兴趣,必须要对其进行改革,情境教学的应用是为了迎合新课改对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方法,其也符合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初中地理课堂上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为学生创设各种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失为改善当前初中地理教學困境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常蕾.《创设教学情境,优化地理课堂》.科学大众,2008,(08):20.

[2]盛范明.《中学地理多媒体教学改进探析》.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07):15.

也谈新课程下的音乐情境教学 第4篇

一、挖掘教材内在思想情境

伍德曾经说过:“音乐能使人们沟通思想, 联系感情, 改进德行, 它能把人们带到更高更美的境界。”音乐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作表现, 其表现形式都包含特定的情感和思想。音乐教学不仅在于培养学科的技能, 同时还可以通过这一美育桥梁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在音乐课上, 我们不仅应感受优美动人的音乐旋律, 还应去挖掘音乐内在的思想内涵, 构建出音乐的思想情境。

古曲《苏武牧羊》《满江红》等都歌颂了中华民族正义、爱国、忠诚、坚贞等优秀的民族精神;近代西方的许多音乐作品则充满了反对封建统治, 追求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内容。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莫扎特的《魔笛》等。这些融在音乐中的思想精髓, 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绝好素材。

音乐教学的育人功能, 在于它的感染力强, 可使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演唱、演奏或欣赏过程中, 潜移默化的受到感染。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需简单引导, 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音乐欣赏课《二泉映月》, 当学生沉浸在如泣如诉, 时而低沉、时而高亢的琴声中时, 教师要穿插简单的解说词, 用盲人阿炳悲惨的身世和他不屈不挠、追求光明的精神去打动和激励学生,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二、以形象思维再现画面情境

中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 而音乐则是流动的艺术形象。在旋律中表达思想与情感, 需要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 把抽象的音符转化为感性的形象。因此, 我们在音乐教学中, 要努力挖掘音乐教材的形象因素, 精心设计, 构造出相关的画面情境, 使学生在画面情境中不仅学到音乐知识和技能, 还能得到美的享受, 提高其审美情趣。

如在欣赏歌曲《青藏高原》时, 我利用一些描绘西藏风光的图片或录像, 特别是大草原、成群牛羊和雪域高原等这些画面, 先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西藏的辽阔, 结合画面来了解西藏风情, 体会该如何表现西藏音乐的风格。我还让学生自己联系地理课上学过的知识, 由学生自己介绍青藏高原的地理风貌, 加深学生对青藏高原的印象。再如《牧羊曲》是影片《少林寺》的插曲。红日东升, 晨钟响鸣, 《牧羊曲》飘然而至, 青山绿水之中不见其人, 先闻其声。这歌声像无瑕白璧, 那么清纯、那么秀丽、那么动人;歌词长短错落, 语言凝练, 深得古典诗词之精髓, 韵味十足;曲调与歌词紧密结合, 优美之中透着灵性。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歌咏, 折射出人物内心的喜悦。如欣赏陕北民歌《船夫曲》时, 我配之影视作品中黄河汹涌奔腾、惊涛骇浪的画面和船工们粗犷的号声, 使学生具体感觉到黄河的绵长雄伟, 同时体现出船工们勤劳勇敢、坚忍不拔的感人形象, 以此推及广大人民群众勤劳、朴素、坚毅、勇敢的性格。在画面提供的情境里, 人物完全融入广袤、宽广的环境中, 通过蒙太奇的手法把物与人的密切关系形象而深刻地揭示出来。

三、以多媒体课件进入审美情境

把多媒体技术运用于音乐教学, 可以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 丰富教学内容, 形象地传递和反馈教学信息, 并使各种信息的转换和过渡变得具体、形象、可感, 避免因信息传递过程的中断而影响教学效果。而且, 多媒体教学课件能够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 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差异和实际需求来综合编排。在具体的情境中, 为学生创造出新的审美情境。

如《春江花月夜》, 在利用课件创设的情境中, 学生一边聆听乐曲一边欣赏美丽的画面, 可以感受到乐曲中描写的江面春夜、轻舟荡漾、月光如水、丝竹声声, 唤起心中一种无比恬静、优美的情感。

教学情境创设下的幼儿教学论文 第5篇

一、幼儿教学情境创设原则

幼儿教育特点和其他教育活动不同,这决定了教学情境创设的特殊性。因此,教师要深刻认识创设教学情境的特殊性,把握幼儿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遵守一定的原则开展幼儿教学活动。

1.形象性原则

创设教学意境,把握形象性原则,意在更好地处理幼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之间的关系,达到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首先要保证它是感性的、实实在在的,以此培养幼儿对情境的感知认识,随着教学活动的进行逐步实现幼儿对事物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其次,创设的教学意境还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这样不但能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而且能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比如,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教师在地面上放置很多水果模型,然后告诉小朋友们:“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吃什么水果呢?”这个时候小朋友会说:“我喜欢吃苹果。”然后给每个小朋友发一个纸箱说:“小朋友们,现在地上有很多水果,就把你喜欢吃的水果放到我发给你们的纸箱里。”小朋友们在挑选水果时,需要对不同水果进行辨认,从而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这种情景模式的创设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将小朋友们喜欢吃的水果以模型的形式表现出来,既形象又具体,遵守了创设情境的形象性原则,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2.情感性原则

幼儿在情感上依赖性比较强,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善于利用环境因素唤醒幼儿的情感,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的传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为了帮助幼儿理解压岁钱的概念,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马上要过年了,小明想买自己喜欢的玩具小车,但是他没有钱,该怎么呢?”有小朋友回答:“向爸妈要压岁钱。”这时候教师可以询问小朋友:“压岁钱代表什么呢?”小朋友们不知道怎么回答,教师可以说:“压岁钱代表着父母和亲戚的爱。”创设这种教学情境能够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压岁钱的理解,激发幼儿情感,显著提高教学效率。

3.问题性原则

幼儿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能和幼儿的心理特点完美地融合。因此,教师要创设含有问题的教学情境,培养幼儿主动思考的能力,不断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同时还要注重情境创设的新颖性,以到达吸引儿童的目的,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比如在学习《乌鸦喝水》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小朋友戴上乌鸦的头饰,然后寻找一个装着半容积水的容器。

当这些工作准备好后,教师开始朗读故事背景:“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然后由带着乌鸦头饰的小朋友出场表演故事。

教师询问小朋友:“水位太低乌鸦够不到水怎么办?”让小朋友积极地思考,最后教师总结。创设让幼儿扮演乌鸦的教学情境,吸引幼儿参与到情境活动中。通过教师询问乌鸦喝水的方法,引导小朋友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小朋友善于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情境创设问题性原则。

4.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情境创设要符合儿童性格和认知的特点,创设能够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情境。很多教师在教学活动实践中经常穿插故事,就是这种原则的具体表现。

5.生活性原则

教师在创造教学情境时要注重联系实际生活,通过创建幼儿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降低儿童接受知识的难度,让儿童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开发学习资源。另外,还要注意创设的生活情境要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这样才能发挥情境在教学活动实践中的最大潜力。比如教师在教授幼儿用英语自我介绍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我们班新来了一位外国小朋友,大家都很想和他成为好朋友,为了相互了解,该怎样跟他打招呼呢?”

这时候小朋友们会直接说:“你好!”教师要提示小朋友“说汉语他是听不懂的”,然后很自然地引入英语的打招呼方式,应该说:“Hi,Hello等。”这个教学情境和幼儿的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因此幼儿比较容易接受,从而掌握用英语打招呼的方式。教学情境创设原则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指导,让教师教学的目的性更强,从而提高授课效率,让幼儿在快乐活跃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

二、幼儿教学情境创设方法

1.情境创设发挥语言魅力

幼儿时期是语言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创建让幼儿有话可说的场景,对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重要作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提供良好的听力条件,创造良好的语言听、讲环境,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听的习惯,同时还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创造的语言环境,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很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充分激发幼儿学习的热情。例如,为了让幼儿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让小朋友们分别扮演小鸟、小鱼、大象等动物。

教师进行引导:“小朋友们,知道污染环境有什么危害吗?”很多小朋友会回答:“不知道。”接下来让扮演小鸟、小鱼、小鱼、大象等动物的小朋友入场,叙述污染环境的危害。扮演小鸟的小朋友会说:“我们没有了自己的家园,而且也没有东西吃了……”等。然后教师问:“我们平时该怎么保护环境呢?”引导小朋友积极地思考。

通过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不但幼儿学到了污染环境的危害及怎样保护环境,而且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创设语言应用情境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能够充分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使幼儿更加主动地学习。

2.情境创设注重兴趣培养

幼儿爱说爱闹、无所顾忌,内心充满了强烈的求知欲和对陌生事物的好奇心。因此,教师不能单纯注重课堂纪律,压抑幼儿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教学情境创设中要注重幼儿兴趣的培养,素材和道具要精心选择,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

3.情境创设体现趣味性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注重内容选择的趣味性,这样才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法,结合现有的教学设备,注重使用图片、现场录音及具体的事物,最大限度地保持创设内容的兴趣性,以达到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幼儿知识的记忆能力,从而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例如,在讲《小蝌蚪找妈妈》故事时,教师不能对故事呆板地叙述,让本来有趣的内容变得索然无味,否则幼儿很容易走神,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了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教师让幼儿利用纸、橡皮泥等分别制作青蛙、乌龟、蝌蚪等形象。并对制作小蝌蚪的小朋友说:“好了,现在你们可以去找妈妈了。”同时让制作乌龟、青蛙形象的小朋友积极配合,共同完成小蝌蚪找妈妈的.表演。通过这个教学情境的创设,原本单纯的文字通过小朋友的参与,生动地表现出来,增强幼儿学习的趣味性,加深幼儿对故事情节的记忆和理解,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培养幼儿学习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利用现代科技创设情境

利用现代科技帮助幼儿理解游戏规则,从而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在幼儿语言教学活动实践中,利用现代科技创设教学情境的优势更加明显。例如,教师在小班语言教学中希望创建《食物在哪里》的游戏情境,以提高幼儿的听说能力。游戏进行之前教师让幼儿戴上各种小动物的头饰,让他们在布置好的“草地”上玩耍,这个时候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游戏:一只鸟妈妈伤心地哭着,在大树林里不停地飞着,并用着急的声音告诉小朋友它的孩子被狐狸抓去了,要想救回自己的孩子,必须按照狐狸的要求去做,希望森林中的“小动物”能够帮帮它。

这时候教师再讲解游戏规则,小朋友们就很容易理解,为游戏的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个游戏场景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中。游戏时幼儿不断和同伴交流,逐步提高自己的听说能力,达到最初的教学目标。

三、结语

教师在教学活动实践中,需要结合幼儿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以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教师在教学情境创设时要遵守形象性、情感性、问题性、趣味性、生活性原则,让创设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幼儿参与的热情,实现场景到知识学习的自然过渡。同时还要结合情境创设的各种方法,让情境创设在教学活动实践中发挥最大潜能。

教学情境下音乐教育 第6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94-1

如何才能发挥语文现代教育媒体教学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笔者参考多个名师的经验并结合个人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和看法。

一、课堂授课情境

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巧妙的开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内容上去,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现代媒体技术能把抽象的语言文学所描述的事物,用形、声、色相结合的方法,物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中去学习,去接受知识。

新课标的要求是: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到“精讲多练”、“要有趣味”、“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由于现代教育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故乡》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思想。在分析闰土这一人物的外貌时,可以首先打出幻灯“月下刺灌图”。这真是一幅神异的图画,一个勇敢机灵的少年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他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了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只猫尽力刺去”。少年闰土是这样一个令人难忘的“小英雄”。三十年后的中年闰土命运又是如何呢?接着用幻灯片指点出中年闰土出人意料的变化,学生为之愕然。他的脸变作灰黄,脸上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那双手“又粗而且开裂,像是树皮了”。强烈的对照给学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清楚地感到中年闰土已经变成了另一个人——“木偶人”,学生在此基础上比較深刻地领会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二、作文情境

在许多学生的心里,作文一直都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他们常说作文作文,叫人头疼,“作文作文,好似捉魂”。他们之所以感到难,是因为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即使有事可写,也写得平淡单调,感受苍白、感情贫乏,所以如果在作文教学中创设多媒体写作情境,不仅可以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而且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加学生对事物的感受,诱发他们的情感体验,激发自身所具备的写作能力。

现代教育媒体上有很多设计精美、构思新颖别致、充满灵性的Flash作品,其独特的意境、美丽的画面常给学生以无尽的美感和心灵震荡。教师可从网上下载部分精品,如MTV,将画面和背景音乐展示给学生,在学生对美的欣赏和不断惊叹中,教师适时提出写作要求:1.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描绘看到的画面,将其转化为一段优美的写景文字。此时,画面已经了然于学生心中,教师可指导其大胆想像,完成写作训练;2.配合这个画面,想像一段合情合理的故事。这一环节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作欲望,使其灵感的火花彻底爆发。以此东风,顺势播放歌词,引导学生展开对童年的回忆。提出写作要求;3.以抒情、议论的笔法,运用排比、比喻的段落,抒发对童年生活的感慨。这样,在学生充满新奇的探索中,利用具体可感的多媒体情境,加以教师的适当点拨,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创作的写作训练便圆满完成了。

三、网络情境

网络和其他教育媒体,尤其是和传统教育媒体最大区别,在于它的互动性,也就是说通过网络可以相互交流,网络打破了单一面对面的集体授课方式,发展为个别施教、小组交互学习与集体授课教学等各种组织形式的合理选择或优势互补,学生无需背着沉重的书包上学,乖乖地听老师滔滔不绝,可在多媒体网络上自己阅读、思考、会话、交流、考核,学会了一篇课文后在互联网上游览同一题材、同一文体、相似写法或同一题材、不同文体、不同写法的一组文章,达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目的。通过在网络上学生和学生互动,老师和学生互动,用自己的心去表达,去交流,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比如我的指导老师,她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创设一种作文写作的成功情境,让学生在网络上自由发表自己的作文,并且让其他的学生去阅读它。通过阅读其他人的作文,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别人的写作,从中得到自己写作文的经验和教训,这比传统的老师在课堂上评讲优秀作文的形式又进了一大步,因为学生发表自己的文章是自由的,其他学生阅读或评价别人的文章也是自主而自由的,而学生对作文的评价给小作者带来的成就和交流感,是以往的教学方法无法带来的,学生们通过查看自己的作文是否被其他学生阅读和他们阅读后的评论,从中发现自己在写作上的缺点,如已改进,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学情境下音乐教育 第7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情境教学,教学行为,素质教育

高中生物课堂是学生近距离地走进神奇美妙生命本质的契机,生物课堂从课程内容来说应该是妙趣横生的,从教学方法来说应该是贴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从教学效果来看应该是能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潜移默化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的。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知识的内化和技能的提升来全面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因此,如何提高生物学素养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是我们要考虑的一个方向,也是一个重点和难点。

而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我们高中生物课堂普遍使用,可以有效地为学生创设一个浓厚的兴趣氛围和学习环境。作为一名一线的生物教师,我深知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创设教学情境是培养提高学生生物素养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下面笔者就浅谈几种把情境教学引入教学的方法,旨在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一、情境教学法概述

情境,是指我们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场景或者氛围。情境教学就是教师通过教学设计的方式让现实生活场景重现,以营造学习氛围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本质是通过具体的情境创设来刺激学生构建和内化知识的欲望,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知识的教授时创设或模拟的教学情境,通常这个情境可以是问题式、生活式、实验式等,其目的在于通过情感色彩的或者主体形象来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体验以及更好地去消化吸收教师教授的知识点。情境教学法的关键是让学生真实体验到生物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真实体验。同时,情境教学法可以很好地降低知识理解的难度,由于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去,有助于学生思考和理解知识的构建过程,探究生物知识在课堂中的有效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情境教学法的优点

1. 情境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融趣味性和针对性于一体,能调动学生主动性,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调动课堂氛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产生学习自觉性的动力。高中生物教学理论抽象,需要强化理解,这就需要有效调动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利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把其生活经验引入课堂,自然而然地把其注意力吸引到要学习的内容上来,并使他们保持轻松愉快的感觉,从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 情境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

情境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正确运用,提高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空洞说教达不到的效果。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都是采用空洞说教、满堂灌输的教学方式,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难以提起学习兴趣,甚至会对生物学科有一种厌倦或畏惧的情绪。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教学中的行为主体是学习者,一切从学生出发,考虑的是学生从哪里出发,学生要到哪里,学生自己如何到达。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提出相应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索、自行发现、掌握知识的欲望,并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也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积极沟通与相互配合。

3. 情境教学法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情境式教学有利于强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德育教学目标。实现德育教学目标,单单靠教师说教是远远不行的。新课改教学理念要求“学”为主,“教”为辅,先学后教,教师始终是站在学生身边适时指导的共学者,这就更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收集资料材料,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效情境,调动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双重投入。

三、情境教学法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具体运用

1. 创设生活情境,教材知识回归感性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是把教育教学与我们密切相关的社会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他认为我们的教育应该是“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使课堂的教学内容变得生活化,促进人与生活的和谐融合,所以我们生物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学生周边喜闻乐见的生活现象来创设模拟情境。我们知道生物学科有着广泛的生活基础,教材中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却又是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因此,把生物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现象紧密联系,从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发知识的内化构建,培养学生的知识实践能力有着很好的作用。

比如,在进行《细胞呼吸》一课的教授时,笔者是这样创设生活情境的:“我们清楚水果放时间长了后就会失去香甜的味道;牛奶过期后会变酸;堆在稻场的谷堆会慢慢变得潮湿并有发烫的感觉。”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会对这种情境创设做出反应,而教师顺势讲解细胞呼吸的产物有酒精、水、二氧化碳;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条件;并且能产生能量,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对细胞呼吸的概念认识得更深刻。

再比如学习病毒时可以SARS、H7N9为例子创设;学习生物入侵时以水葫芦的最初作为一种观赏植物而后泛滥为例;学习基因突变时可以我国著名育种专家周中普和李航利用“化学诱变”“物理诱变”和“远缘杂交”三结合,历经数十年潜心研究的“彩色小麦”作为生活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一般来讲创设生活类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感到生物知识不是枯燥的而是可以学有所用的,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创设实验情境,激发探究知识热情

生物学是一门建立在观察和实验基础上的学科,新课标下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解读就包括要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生物实验与理论知识的讲解不同之处在于生物实验更加贴近学生的兴趣出发点,实验手段下的生物知识也更加形象直接。同时通过实验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乐于去做实验的,如此与生物知识面对面的交流也是他们喜欢的,当学生漂亮地完成一个实验时,那种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并且这种心情会随之影响到整节课的知识学习,从而激发他们探究知识的热情。

人教版教材中的诸多实验都是分散在模块的各章节中,因为实验是知识的组成基础,而且模块中的很多实验是作为知识铺垫和导入的形式存在的,比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其复原”“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等都是如此,从这样的知识叙述安排方式来讲,符合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知识的目的。

比如,在讲解“细胞的失水与吸水”时,笔者就在课堂上做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把事先准备好的萎蔫的萝卜条与正常的萝卜条分别放在清水和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中,让学生去观察实验现象,之后再让学生去探究实验结果出现的缘由。在讲“细胞中的水”的时候,笔者用新鲜的小麦种子放在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一段时间后,试管壁上出现水珠,以此来创设实验情境,再引导学生思考自由水和结合水就水到渠成了。

3.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知识认知冲突

问题是构建和形成知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认识发展中对原来已知的知识或观念的发生冲突并形成新的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从而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有主题、有依据、有目标,通过问题解决知识。

问题情境可以是认知矛盾型的,比如在学习完“减数分裂”和孟德尔遗传定律后,笔者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型为Aa Bb的生物,其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几种类型的精子?”学生由于思维定式的缘故,不假思索地回答到有4种,笔者紧跟着呈现图片:经过第二次减数分裂,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的精细胞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容易看出来形成的精细胞的基因型是相同的,笔者接着说道:“按照此特点,那么一个精元细胞岂不是要形成8个数量的精子吗?”这个时候学生就会通过知识的冲突而获得正确答案。问题情境可以是追问型的,比如在学习“细胞呼吸”时,花草种植为什么要松土?水稻种植为什么要有水?水稻淹水时间过长,根部为什么会发黑?及时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由浅入深,积极思考,使学生在追问的过程中探知新知,不断地完善知识体系。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给学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欲望,当学生急于去满足这种欲望时,也就意味着对学生进行了思维锻炼和知识内化。

总之,在素质教育实施的今天,教师通过富有兴趣、合理高效、有探究欲望的情境创设来完成生物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知识的内化,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使学生乐于积极主动地投入生物学科的学习中去。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各种情境教学手段的使用并不是割裂的,可以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自由地有机结合,以此来有效地推动我们的教学效果。期待我们的情境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物科学,热爱自然科学。

参考文献

[1]吴娟.高中生物“情境—问题”教学模式探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7.

[2]傅秀荣.情境创设技巧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3]刘珊珊.问题情境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4]刘海涛.“问题情境”在高中生物选修模块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教学情境下音乐教育 第8篇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文件明确提出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 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从这个指导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的内在要求来看, 一方面,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工学结合将是高职院校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推行教学改革的主要政策导向[1];另一方面, 为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 在教学改革时期同步推进工学结合下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教学内涵的界定与特征分析

现代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始人是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的教师赫尔曼·施奈德。他认为工学结合是一种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 其目的是把学生由知识体系导向工作体系, 实现抽象知识与岗位实用技能的转化, 并通过真实的企业文化和职业氛围, 实现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形成。工学结合包含工和学两个方面, 学而习之, 习而再学之, 循环交替, 互相促进, 互为补充。工和学的内容应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为工而学, 为学而工, 工和学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之中, 其目的都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岗位针对性、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点, 符合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律, 贴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情境下的教育教学质量基本理念和任务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教育与经济、学校与企业、读书与劳作的有机结合, 是加快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是实现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共赢的有效途径。根据工学结合的这一基本理念, 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基本任务是:

1. 在教育教学内容上应实现工学全方位的结合。

一是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通过真实的工作体验, 使学生从自由人成长为社会人、职业人;二是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实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育目标;三是要引领专业和课程改革, 建立符合“市场职教”的课程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评价标准;四是要加快培养既懂理论又有技能的“双师型”教师, 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五是要推进产学研结合, 实现科技成果的系统转化。

2. 在时间上应实现工学机动灵活的结合。

根据工学结合的全程性任务特征, 在具体实践中, 学校既可以在一、二、三年级开展长期、中期或短期等多层次的工学结合, 也可以开展针对岗位要求、关键能力和企业文化的多形式的工学结合;既可以让学生在校集中学习一段时间, 然后到企业实习, 还可以在学校和企业实行工学多次交替的学习方式。

3.在实践岗位的选择上应实现工学有针对性的结合。工学结合里的“工”必须有针对“学”的内容, 让实习和实践的工作范围尽可能地符合学生所学的专业范围。为此, 在具体实践中, 可以根据教学所处的区域条件与环境, 将这一路径选择在校内仿真实训基地、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校外企业工作现场和社会等场所与环境下轮流完成, 彻底改变传统办学模式中使校内实验实训与校外实习两张皮, 以及一些模拟实训与企业实际相脱节的现象。

4.在教学管理上应实现工学有弹性的结合。“弹性化”应是高职教育的必然任务要求, 今后, “弹性”的幅度和范围还将逐渐加大, 特别是在课程与学制方面的弹性化更应加大。弹性的课程与学制带来的是多样化, 而多样化正是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体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关键之处[2]。因此, 高职院校应在国家规定的学习时间范围内, 根据工学结合进程中的情况, 有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 实现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在企业的实践有机结合, 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 分散学习与集中学习的有机结合, 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情境下的教育教学质量体系构建中的理念对应

1.利用区域经济政策的有利性, 认真研究区域经济产业、行业的结构与发展方向, 实现在政策扶植下的高职示范性工学结合有效的资源整合。应突破现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研究的界限, 可将区域经济与高职院校“产学研”研究的模式看成是一种相对宏观经济背景下的一种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高职院校发展的经济效益模式。

2.推动政策导向下的工学结合的经济互动模式的开放性。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在工学结合的实现过程中探索, 如跨行业办学、区域经济产业办学、股份制企事业合作办学、校校联合办学等模式, 追求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方面的共享, 做强工学结合的专业品牌, 从而加速高职教育产学研成果与区域经济的转化速度和发展力度。

3. 强化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生产性实习, 不断探索更加“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的工学结合模式。

高职院校将工学结合的方向和实处, 真正投向企业、行业和产业链。

4. 高职院校要依托区域经济特点建立自身发展的造血机制。

一是学校可以利用国家投资在专业建设等方面的建设投入, 打下良好的办学基础;二是依托区域经济的发展使学校得到源源不断的人力和技术方面的支持最为关键;三是高职院校的造血机制不仅要求自己要有实体, 而且要依托企业, 依靠校企合作使学校更加具有生命力。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利用区域经济的优势发展起来的旅游公司,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发展的服装公司等, 都是成功的例子。

5. 在高职院校建设中, 应充分发挥国家级师资培养培训

基地和各省市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功能和作用, 加大与企业的合作, 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合力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质量;大力利用区域经济的平台, 整合企业、行业的技术兼职教师人才库, 在更大程度上满足示范性高职工学结合的人力、物力支撑体系。

摘要:工学结合是普遍认可的一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这一前提下的教育教学质量重构中, 基本任务与理念对应进一步明确与重视。

关键词:工学结合,教育教学质量,任务,理念对应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教育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7.

教学情境下音乐教育 第9篇

关键词:幼儿,体育活动,情境教育,活动设计

情境教育是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起学生主动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次活动设计是将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理论应用到体育活动中。体育活动是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之一,在体育活动中发展基本运动能力,在游戏中培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不仅可以强健体魄,同时还可以培养勇敢坚毅的品质。本研究运用情境教育理论,创设“营救懒羊羊”的情境,让幼儿在游戏情境中锻炼身体,并对设计进行全方位的理论分析,继而对实践尝试进行反思和总结。

一、活动目标设计与分析

活动目标的制定是教学环节的关键,只有把握住活动目标才能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抓住重点和要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5岁~6岁的儿童能以手脚并用的方式安全地攀爬架、网等。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布卢姆的目标分类学,学校确定了认知、技能、情感三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成分。活动目标设定为:能用手脚并用的方式协调地翻越障碍物;能团结协作地救出同伴,体验解救成功的快乐。

二、活动重点与难点分析

(1)活动重点:掌握手脚并用翻越障碍物的技能。本次活动的重点目标是掌握手脚并用翻越障碍物的技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大班幼儿能以手脚并用的方式安全地攀爬障碍物,因此,将这个目标定位为重点目标。在正式确定这个重点之前,要先请部分幼儿尝试翻越,发现绝大多数幼儿可以做得到,只是具体的方法还不是很完善。

(2)活动难点:能够安全平稳翻越难度不断增加的障碍物。《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要有利于其长远发展。随着解救难度的增加,障碍物的高度也在增加,幼儿翻越的难度也会增加。比如椅子摆放的变化,先是弯曲,最后并列间隔排放,对于平衡协调性要求也逐渐增大。因此,幼儿在一次次解救中,面对难度的增加,不得不进行相应的调整。高度增加,可能翻越的速度会变慢。为达到更平稳的效果,整个活动中,幼儿会更加努力地克服难关,意志力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强化。

三、活动过程设计与分析

本活动基于情境教育理论,创设“营救懒羊羊”的情境。从羊儿们一起做羊儿健身操开始,将幼儿带入到该情境中,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欲望,再运用该情境让幼儿在解救的过程中掌握主要技能,最后成功救出懒羊羊,通过师生的庆祝活动达到情感的升华。第一,活动导入。情境创设,引起幼儿兴趣(4秒)。教师和幼儿分别扮演村长和羊儿,随着《喜羊羊灰太狼》的主题曲一同做羊儿热身操,激发幼儿融入情境的兴趣,同时作为体育活动的热身部分,为之后的活动做准备。第二,活动展开。情境展开,营救懒羊羊(9秒~10秒)。这一环节可分为三个步骤:一是了解任务。懒羊羊被灰太狼抓走了,喜羊羊出发去解救同伴。二是明确翻山要领。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眼神多关注幼儿,讲解时尽量简洁明了,方便幼儿理解学习。三是幼儿分组练习。幼儿分两组进行练习,初步练习后集合,纠正练习中的问题,再次练习。第三,活动深入。深入情境,三次解救懒羊羊(10秒~11秒)。此环节可分为三个步骤:一是了解任务。之前练习过了翻小山,准备充分可以出发去解救。二是村长探路。村长讲解示范前往狼堡的路。三是羊儿解救。此处分三次解救,前两次皆遇到了意外情况,最后一次才救出懒羊羊。三次难度递增,既能满足大部分幼儿的能力要求,同时也增加了挑战性,充满刺激,更能激发幼儿进一步解救的乐趣。第四,活动结束。情境结束,跳舞放松庆祝(3秒~4秒)。

四、活动反思与建议

(1)围绕活动,创设幼儿感兴趣的情境。创设符合幼儿兴趣、经验、认知特点的情境,把幼儿教学活动融入情境之中,以情境为主要线索展开。教学活动可以从幼儿感兴趣的影视作品、日常生活出发,创设一个能让幼儿真正融入情境的活动。同时,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一个表面的情境,要让幼儿真正感受情境,自发地融入到情境中。例如,在本次活动中,创设一个幼儿感兴趣的情境———营救懒羊羊,并逐步和幼儿一同融入情境之中。通过游戏化的语言进行讲解示范,让幼儿在情境中学会用手脚并用的方式翻越障碍物。借助这个情境,教师与幼儿进行游戏表演,共同跨越难关,成功解救同伴懒羊羊。最后,共同舞动以庆祝救出懒羊羊,达到活动的高潮。

(2)因材施教,体育活动组织尤其要关注幼儿的身心特点。幼儿园体育活动应以幼儿为主体,设计的体育活动也应该符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水平。同时,不同年龄阶段,体育活动的倾向性也不同。比如小班幼儿身体发展水平较低,动作协调能力也相对较差,不太在意游戏的结果。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规则简单、运动量相对较小的活动,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莹.动作发展视角下的幼儿体育活动内容实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03).

学校教育情境下研究性学习的优越性 第10篇

1 学校教育情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概述

在我国教育界,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尚未有统一的定义,目前尚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从广义上来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2)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突出培养个体自主参与、体验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校教育情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对未知问题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作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而多样的体验以及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研究和讨论为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

研究性学习模式主要以布鲁纳的教育理论为理论依据。布鲁纳在他题为《教育过程》的著名报告中,提出了应重视科学的知识结构,重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的新教育观,并率先倡导“发现法”。他认为:“所谓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所谓学科知识,不是灌输作为结果的知识,而是指导学生参与形成知识的过程。”“思维过程是可教的,且思维过程的学习比结果的学习更为重要。”他提倡以培养研究性思维方法为目的,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3)

研究性学习方法符合科学的学生观。科学的学生观不再是通过外在的表现来衡量一个学生,追求分数和升学率,而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能力的培养,采用综合型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水平,研究性学习为每一名学生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并促使其自主发展。

2 研究性学习的优越性

(1)研究性学习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单纯地被动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帮助和指导学生在开展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同时,特别注重对知识技能进行主动探求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自然界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中选取研究专题,以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研究性学习充分肯定学生的内在价值,提高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完全听从教师的安排,而是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和方向,自己收集整理相关的资料,从中发现提取相关的知识点为己所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及思考,在与人合作交流和创新等过程,获得学习的自信心和方法,体会探索的过程,发现自然、社会、人类生活与自我成长的联系,实现情感、能力和知识的全面发展。”(4)

(3)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学生很多时候都是在死读书,读死书,灌输式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套上了枷锁,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不利于学生主动地思考探索问题。研究性学习在鼓励学生运用创造性、批判性思维进行探究学习时,得以最大程度地唤起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人际协作能力,引导他们用探索的态度来对待问题,带着问题来思考,通过人际协作共同解决困难。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受到问题的驱动,自己主动去收集信息、探索答案、进行抉择,从而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4)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研究性学习在继承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是对已有知识从深度与广度上的延伸和扩展。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掌握陈述性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发现性学习的方法,并且打破了学生认识过程中的思维定势,使思维更加的灵活深刻,富有逻辑性,从而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并帮助学生完成思维方式从简单、直接向复杂、多元的转化。

(5)研究性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灌输式学习方式将学生多姿多彩的想象力扼杀在摇篮之中,而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从做中学,通过观察、动手,发散思维,产生各种奇思妙想。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更易于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以崭新的视角看待问题并且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6)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懈的进取精神、严谨细致的作风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尝试—失败—再尝试的学习过程,逐渐形成不畏艰难、不轻易放弃、勇于探索的良好的学习态度。

(7)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研究性学习采用多种途径和形式提供学习内容的课程形式,加强了学科知识内容的综合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它是一种实践性的教育活动,让学生不仅仅将学习到的知识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够结合实际加以灵活运用,在行动中实现学习。教师在教学场景中创设良好氛围和情境,让学生在实验中自己动手,体验实验的过程,及时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自己解决问题。

(8)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研究性学习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自主探究,因而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主导者,而是由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组成学习共同体,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展开合作,互相讨论分析,提出质疑,交换意见。学生重在独立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学会接受他人的观点,在与他人意见不一致时也可以通过辩论的方式达到统一,在互相交流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

摘要:研究性学习在学校教育情境下有其独特的优越性。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关键词:学校教育情境研究性学习,优越性,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①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教高[1998]2号)[Z].1998-04-10.

②冯新瑞.研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0(5).

③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教学情境下音乐教育 第11篇

快乐教学,简单地说就是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里求知,充分感受学习的快乐,让学生的思维在快乐的情境中得到发展,促使他们在知识、能力、和精神上有更大的收获,因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教方法。

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一定的手段,创设所需要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根据这种特定的情境理解和运用知识。它可以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感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运用情境教学到课堂教学中,很大程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英语中的情境是指一种生活场面。在英语教学中,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一、情境教学有助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实际能力

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知识,这一点在语言教学中尤为突出。英语教材中教学内容均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我们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经过自己的加工,给学生设置一个切实可行、恰如其分的语境,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随着我们引导进入角色。真实的教学情境不是为了观赏,它不在于刻意制造些什么,更不在于额外添加了些什么,因为真实的课堂就应该展示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教学就如平常生活,简单有效才是真。

二、情境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突破难点

创设情境的目的之一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活动中。故我们所创设的情境就应该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突出童趣。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任何情境在初始出现时都是新鲜的、有趣的,英语教材中的有些难点重点直接表达出来非常枯燥、乏味,学生听起来不一定能理解,但是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引导学生学习就轻松多了。如以上这个guessing game,再如其他的小小采购员、小小设计师等,但如果重复次数太多,同样会使学生生厌。因此任何情境一旦使用次数过多,就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以致在课堂上出现“多情反被无情恼”的尴尬。

如在教学pep五年级第一单元A部分的对话Who s your math teacher? Mr. Zhao. Whats he like? Hes thin and short .hes very kind.学生直接这样学很枯燥并且很难掌握,我就利用多媒体,将自己学科老师在教室上课的情景照片放在大屏幕上,让学生一看就知道自己的老师并描述老师的特征,学生很感兴趣,都想描述他们,这样他们不自觉的学会了教难的句子,并能灵活的运用。因为不同老师的特征是不同的,实际上要求学生对前面词汇也要很好的掌握,学生为了想说,想办法去记这些单词。

三、情境教学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小学英语是儿童学习英语的启蒙阶段,在这个关键时期,兴趣尤其重要。我国的小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缺少像学习母语时的真实语言环境,兴趣也难以得到提高。利用情景教学为学生创设听说英语的语言氛围,刺激学生感官,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很有帮助。

1.把握“实”、崇尚“效”。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和学习语言。”我以为英语教学更应该在“真实”二字上下工夫,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和运用语言。只有当所创设的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符合时,才能激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他们从各自的生活背景出发,迅速投入到所创设的情境中,准确地体验和理解语言。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知识,这一点在语言教学中尤为突出。英语教材中教学内容均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我们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经过自己的加工,给学生设置一个切实可行、恰如其分的语境,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随着我们引导进入角色。(课件或表演)Lily:Mum,I want to play football. Mum:OK,but you must come back earlier.(画面)Lily满头大汗地寻找篮球,边找边说:“Wheres my football?”这个情境,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符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因此学生能自然而然地回答出“我的篮球在哪里”。故创设情境必须贴近现实,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触景生情,诱发学生英语思维的积极性。不要为了追求表面热闹和某种形式而把简单的东西人为搞复杂了,我们应该让学生“学简单的英语,学有趣的英语,学鲜活的英语”。

2.注意“趣”、追求“活”。应创设新颖有趣、顺应学生心理的教学情境。创设情境的目的之一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活动中。故我们所创设的情境就应该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突出童趣。创设情境应能促进学生思考。上述案例画面生动,颜色鲜艳,但仅仅以画面吸引学生,而不是以知识本身的思考性、开放性、挑战性来吸引学生,不利于引导学生探究,所创设的情境不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创设情境应蕴涵丰富的信息量,一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学习;二是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合自己的学习和思考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在获得、巩固知识的同时,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及学好英语的愿望。

教学情境下音乐教育 第12篇

那么,如何才能行之有效地开展情境式教学活动呢?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体会,试对此进行讨论。

一、设计精美导语创设情境,有效激起课堂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的首要环节。一种优美的导语,能够烘托出特异的情感氛围,把学习情境有效地牵引到课文情景中,从而发挥铺设心境、先声夺人、潜移默化和引人入胜的作用。如教学《春》课文时,笔者设计了如下导语:大自然中的冬妈妈在历尽天寒地冻、饱经风霜之后,终于孕育生产了一位婀娜多姿、光彩照人的春姑娘。而这位春光无限的姑娘又吸引了古往今来的无数文人骚客来崇拜她、赞颂她、描绘她。不是吗?我们从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能够领略到春姑娘的活泼可爱;从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中可以感受到春姑娘的柔美芳姿;再从杜甫的“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中可以体味到春姑娘的悦己娱人和风情万种。这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那么,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笔下描绘的春姑娘又是如何呢?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观赏《春》的美貌芳韵。这段优美可人的导语成就了师生的良好心境,是课堂教学的精彩序幕。

二、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有效激活课堂学习状态。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教育中,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凭借其无与伦比的优势功能,已然逐渐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辅助手段,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青睐和极力推崇。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学应当大有用武之地。无论在课堂导入、教学期间还是教学尾声,都可以创设出形像声并茂的教学情境,并精彩应用。本文以教学《父母的心》一文为例。进入课堂之初,笔者没有直接进入教学程序,而是首先播放了当代著名歌手阎维文演唱的《母亲》MTV。当“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那三鲜馅儿,有人她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的歌声深情响起的时候,全体师生们的心灵被深深感染了,大家或先或后地互动跟唱起来,歌声激越之时,甚而有许多人的眼角都闪现着晶莹剔透的泪花,从学生的表情不难看出,全体人的内心就像星火燎原似地被迅速点燃了,课堂气氛自然而然地异常热烈起来。

三、设计艺术提问创设情境,有效活跃课堂学习思维。

学起于思,而思起于疑。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艺术性提问,不仅可以做到“一石激浪、以疑激趣、增进互动”,而且在创设情境之中能够有效发挥引领学习思维、培养学习能力和提升教学质效的作用。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时,为了编排“悲剧孔乙己”而非“滑稽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并给学生铺设一种课堂学习的心理基调和潜在心境,我们可以效仿上海于漪老师的教法,来上一个四两拨千斤的艺术撬动,直接向学生发问:“孔乙己叫什么名字?”乍问发懵之下,学生们不禁会心中起疑———难道他不是“姓孔名乙己”吗?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呢?学生们自然会寻根究底。就在学生通过读书探究得知原来孔乙己只有姓,名字却是“别人随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的时候,也就自然会对他滋生同情之意。再问:孔乙己苦读半生,最后却落得乞讨为生、穷困潦倒,甚至连名字都没有,为什么呢?就这样,通过一问再问的情境创设,即能够引发学生对教学主题作出深刻的思考。

四、扮演角色形象创设情境,有效深化课堂学习感悟。

上一篇:普通话测试应试技巧下一篇:酒店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