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备的维修与管理

2024-07-26

机械设备的维修与管理(精选12篇)

机械设备的维修与管理 第1篇

中国取得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 成为了制造大国。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各种机械设备作为制造业的重要生产力, 对制造业的发展尤为重要。机械设备是各个制造业的主要生产设备, 绝大部分生产任务是由机械设备直接完成的。但现在人们缺乏对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的重视, 导致很多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不高。科学合理管理和维修机械设备, 对于企业的正常运转, 乃至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具有重要意义[1,2,3,4,5]。

1 机械设备维修与管理的原则和实质

1.1 原则

机械设备维修与管理的原则是:首先, 与机械设备的使用环境和使用状况相结合, 做到紧跟时代潮流, 依托先进科学理念和技术, 促进生产力发展;其次, 坚持未雨绸缪, 重视预防工作, 坚持定期检查与维修的结合, 改造、修理和更新的结合, 对使用寿命到期、易出故障的设备及时更换;第三, 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相结合、全员管理和专业管理相结合、经济管理和技术管理相结合, 最大化发挥出企业可利用的资源, 降低企业在机械设备上的投入成本。

1.2 实质

机械设备维修与管理的实质, 主要是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维护维修方式, 使机械设备最大化地发挥出其生产能力, 保证其使用寿命, 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在设备管理方面, 企业应建立健全管理责任体系和具体规章制度, 坚决落实国家在相关机械设备上的管理方针和政策, 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经济、行政手段, 实行全方位综合管理, 保证机械始终处于最佳使用状况, 为企业创造最优的生产力。同时, 企业通过对机械设备的规范使用、择优选购、科学检修、精心养护和适时更新, 达到使用状况安全可靠、生产效率和使用效率最优的目标, 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做好准备。

2 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现状

2.1 意识缺乏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往往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特别是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被卷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潮流中, 使我国企业受到了来自国际企业的巨大竞争。在这种环境下, 制造业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盈利成为一件更加艰难的目标, 大量制造类企业不得不在经营过程中想尽办法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 以保持市场竞争力。这样一来, 企业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生产和经营上, 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修工作容易被忽视, 导致意识淡薄, 管理体系不健全, 制度有待完善, 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修长期处于被动状态中。尤其是那些处于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机械制造企业, 由于相关部门对其监管力度相对较为薄弱, 企业领导和员工的业务综合水平有限, 尤其是缺乏规则意识和科学管理生产意识, 所以往往没有设备管理与维护的概念, 设备损坏后方知道维修, 是万万不可的。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很多企业没有明确的设备管理和维修人员, 还有一些企业虽然有这些人员, 但由于组织管理制度不完善, 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 在设备管理和维修的过程中缺乏责任意识, 难以及时发现机械设备存在的隐患和问题, 个别人员甚至对已经出现的问题置之不理, 导致设备故障率居高不下, 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计划和经济效益。

2.2 管理机制不完善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体系中, 一般应有专门负责机械设备管理和维修工作的部门及管理人员。然而, 很少有企业会达到具备完善的管理机制这一层面, 再加上没有意识到设备管理部门与生产经营的关系, 因此与其他部门之间也缺乏必要沟通。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 协同工作不到位, 造成了管理层与操作层之间频繁发生脱节, 使机械管理部门并不了解机械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 工作难以展开和落实到位。一旦出现问题, 哪个部门也不情愿来承担责任, 深入来看, 这诚然不是某一个部门造成的, 而是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的。还有一些问题更严重的企业, 为了提高效率, 节约成本, 刻意简化管理流程, 导致设备管理工作无法开展, 这样一来反而加重了隐患, 一旦出现问题, 将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2.3 维护维修不及时

当前, 很多企业对于机械设备的维护维修不够重视, 没有制定明确的保养制度, 也很少有企业能够做到定期检查, 出现了企业机械设备只用不养或是重用轻养的现象, 对使用寿命和生产质量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 甚至酿成生产事故。

出现这样的现状, 企业肯定是有自己的顾虑。对每个企业来说, 利润是其最终经营目的, 所以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是大部分企业领导首先考虑的问题。而机械设备的管理和维修工作只会增加企业成本, 容易被企业所忽视, 那些规模和实力不够强大的企业更是如此。更有甚者, 有些设备已经出现了故障隐患或问题, 但只要其“勉强还能用”, 就让设备“带病”坚持工作, 直到出现明显问题才肯修理。在这样的状况下, 机械设备出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且往往是比较严重的问题, 导致设备使用寿命大大低于正常寿命, 设备更新处于不正常的态势——虽然省去了一些维修费用, 但设备支出反而增加, 更加压缩了利润空间, 尤其是当设备昂贵时, 企业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2.4 设备操作不合理, 维修技术落后

如章节2.3所述, 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是有限的, 因此更新淘汰是必然的。但有些企业机械设备使用寿命远远达不到正常寿命, 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设备的不合理操作, 这与企业的操作制度不完善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一些企业操作制度的不具体、不完善, 使得员工在操作时不甚规范, 加速了设备的磨损, 增加了故障率。同时, 由于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和专业技能的不足, 导致对机械设备, 尤其是技术含量高的设备的维修能力不足, 再加上维修检测工具的落后, 一旦出现故障, 维修人员只能凭借经验和感官来判别故障状况, 降低了维修成功率, 甚至无法找到故障根源, 影响了企业生产活动的正常开展。

3 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策略

3.1 提高管理与维修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认为,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因此, 要加强机械制造企业对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修工作, 就必须要提高设备管理与维修意识, 从上而下明确这一工作的重要性, 尤其是认识到其对企业利益造成的潜在影响。首先, 企业领导应认识到机械设备在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虽然重视生产经营活动、追求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是再正常不过的, 但也应意识到确保机械设备的正常、安全运转才是确保产品质量、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条件。一旦机械设备出现问题, 生产经营活动必然会遭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其次, 企业应加强对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管理人员与维修人员的培训 (如图1所示) , 加强对设备的管理、维护、维修和责任意识, 使其能够秉持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教育其做好本职工作, 在设备检查和维修时做到细心、准确和全面, 及时发现设备中的潜在隐患, 做到未雨绸缪, 防患于未然。

3.2 建立健全企业点检管理制度

所谓点检管理制度, 是指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按照一定周期和标准, 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检修的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点检管理制度, 有利于企业及时发现机械设备中存在的故障隐患, 提前对设备进行必要调整或修理, 使设备始终处于最佳使用状态, 降低故障发生率, 提高生产效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点检制不是一种单纯的设备检查规章制度, 而是一种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

点检制度与目前很多企业采用的日常设备保养相比有明显的优点, 总起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1) 符合对设备故障的预防为主管理原则, 是设备维护维修的重要基础。企业在建立健全点检制度的过程中, 可以找到更加科学合理的机械设备零部件更新和维修计划, 通过对点检资料的整体保存, 设备管理人员可不断积累经验, 完善和优化维修标准, 找到保持机械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最为经济的维护维修方法, 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2) 有利于企业提前发现机械设备故障隐患, 及时采取必要防范措施, 做到未雨绸缪, 将故障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从而防止故障进一步恶化, 降低了故障发生率, 有利于企业安全、稳定生产。

(3) 可以拓宽企业的机械设备信息反馈渠道, 有利于企业收集到全面的设备信息, 降低停机率和故障率。利用反馈得到的设备信息, 将设备可靠性逐步提高并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之上。同时, 由于点检制度提供了信息反馈的渠道, 可以为企业编制维修计划提供依据, 提高计划科学性和全面性。

(4) 可以把握点检机会, 对机械设备性能、组成结构进行深入认识和理解, 对提高员工爱护机械设备的责任心和保养机械设备的水平有极大帮助, 如图2所示。

3.3 秉承三定制度

三定制度是指企业在管理与维修机械设备时, 采取定人、定机和定岗的组织形式, 具体就是企业应培训员工的专业操作能力, 确保每一台机械设备都配备专业的操作人员, 对需要多人操作的大型机械设备制定完善的交接制度。另外, 企业要完善机械设备的安全交底制度, 严格要求交底报告的形式和内容, 设备的场地环境、使用状况和工作要求都要在其中体现出来, 以确保设备安全稳定运行。当然, 即使设备操作相当专业仔细, 正常磨损等故障的出现依然不可避免, 那么企业就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 绝不使设备“带病”上阵, 发现设备出现故障应及时送检维修, 绝不因为故障小、对生产影响不大就忽视不管, 以免造成更大故障和生产事故;第二, 设备出现故障后, 如果维修条件和技术达不到要求, 切不可盲目拆修, 以免造成更大故障;第三, 随时做好应对常见小故障的准备, 以便发生时可以以最快的速度维修好。

3.4 优化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水平

目前很多企业的机械管理维修人员与设备操作人员之间缺乏深入交流。加强交流对提升机械设备工作效率、加强机械设备管理水平、降低机械设备故障率等, 具有重要意义, 如图3所示。同时, 维修人员可以从交流过程中快速准确地找出设备的问题所在, 提高维修效率和准确性。毕竟机械发生故障的部分原因是由于员工的不正确操作导致的, 这就意味着员工的操作水平有待提高, 所以企业加强员工对机械设备的规范操作水平, 可培养员工的故障预防和排查能力。最后, 企业应重视培养维修工人的维修技术, 并优化维修检测工具, 以减少对机械零部件的错误拆卸, 提高维修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4 结语

机械设备是制造业的直接生产力也称“工业母机”, 是企业生产加工的主要生产工具。企业应务必重视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方面的工作,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加强培训, 加大投入, 确保设备安全稳定运转, 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为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进而为国家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孙加林.机械制造加工设备的安全管理与维修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35) :147.

[2]付帅.浅谈机械加工设备安全管理与维修[J].科技视界, 2014 (34) :265.

[3]张光学.浅谈机械加工设备的管理和维修[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10 (6) :61-62.

[4]刘武强.机械加工设备的安全生产管理和维修[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5) :52.

谈搞好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修保养 第2篇

机械设备是企业至关重要的施工工具,也是企业的外部形象之一。确保机械设备资源的过程使用能力,以良好 的设备经济效益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是机械设备管理的主题和中心任务,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对象。因此,如何加强企业机械设备的管理力度,充分发挥机械设 备效能,挖掘机械设备的潜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机械设备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设备管理工作中存在着潜在的安全隐患

由于目前不规范,管理制度未完全到位,一部分企业的领导为了追求利润和政绩,千方百计降低成本,必须的设备更新改造资金舍不得投入,致使设备异常陈旧、老化现象较普遍的存在,设备中存在着隐患,埋藏着诱发事故的祸根。

(二)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逐步弱化

企业内不重视设备管理工作这种现象普遍地存在。首先在企业诸多管理工作中,生产经营、安全无疑是被摆在最重要位置上的,而设备管理则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 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下等”工作。其次,许多企业中缺乏真正既有专业技能,又具备管理协调能力的专项人才。第三,资质高、管理能力强的企业目前大都作为 施工总承包单位出现,客观上退出了设备管理工作的一线,这也是该项管理工作正在弱化的重要原因。

(三)工人队伍发生了变化,给做好设备管理增加了难度

我国的工人由原来企业自有的1-8级技术工人,变成了绝大部分是未参加过任何培训的、游兵散将似的劳务工、临时工。这部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机械设备的 性能、操作规程、维护保养等基本常识知之甚少。再加上他们的工作内容大部分属承包性质等客观条件,决定了本该由这部分人来完成的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 不会被完整地进行,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也只能停留在表面上。

二、机械设备管理的措施

机械安全是从人的需要出发,在使用机械的全过程(使用、维修、保养)的各种状态下,达到使人的身心免受外界因素危害的存在状态和保障条件。针对以上几个难点问题,结合施工过程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解决措施。

(一)正确选型,合理调配

任何一种机械由于自身的性能、结构等特性,都有一定的使用技术要求。如能严格地按规定合理使用机械,就能充分发挥机械效率,减少机械磨损,延长使用寿命, 降低使用成本。对于各项目之间的机械调配问题,做到提前及时的掌握机械设备方面的需求、退场信息,安排好机械设备调用过程中的二次保养维护工作,解决好使 用与保养的矛盾冲突。

(二)做好特种设备的安全检测

特种设备就是与人身、财产安全,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承压和载人设备的总成,在生产过程中,比一般性生产设备具有更大的潜在危险性。由于特种设备是属于危险 性较大的设备,易发生事故造成操作者本人或他人的伤害,以及机械设备,公共设施等重大的财产损失,为保证其正常运行必须进行定期和巡回检测检验,以避免机 械事故的发生,保障生产安全和生命安全。

(三)人员培训,持证上岗

人员培训包括作业技能的培训与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要做到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有针对性:一要抓好施工项目机械操作人员的 准入关,将上岗前的三级安全教育工作做到位;二是编制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与安全操作规程手册,发给现场的每一位作业人员;三是做好机械设备管理人员的安全 培训工作。同时,对相关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应树立“全员安全教育培训”的理念。无论什么人,只要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机械设备相关生产活动,就必须受到安 全教育培训,上至领导,下到一般工作人员,甚至包括生产者的本文best 家属,要让他们知道所从事的生产劳动其安全的重要性和防护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方法, 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从而达到从源头上控制机械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机械设备强制保养的经济效益

维护保养技术要求简单,费用低,同时保证设备的正常作业,减少零部件的磨损,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特别对大型主要机械,必须强化必要的技术保养作业,以消除故障隐患,保证设备正常运行。更能减少大量的不必要成本,极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设备使用年限越短,可靠性越高,使用年限越长,可靠性越低。可靠性越低即机械设备容易发生故障,设备的有形磨损越严重,修复其所需费用也就越大。现代化机械设备是资金密集的装备,设备投资和使用费用十分昂贵,迫切要求设备管理的经济效益。

四、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方法、措施

首先,强保养、零等候工程制度,其工程的主体内容是:以“强保养”为核心,辐射修订和实施以生产者为执行主体的64种类别的设备完好标准和操作维护保养规 程,指定了主要生产设备的维修保养条例等管理制度;以“零等候”为核心,辐射设备修管人员为执行主题的软硬件增补与完善。“零等候”是指:设备发生故障后 等候维修人员时问为零,等候维修备件时问为零,等候维修工具时问为零,等候维修资料时问为零。“强零工程”对于企业来说同样具有较高价值。

针对机械设备保养的现状以及施工企业的新特点、新情况,我国提出了机械设备强制保养制度。机械的维修保养可以提高效率,但如何在保证使用效率的前提下使维修保养的费用达到最低,最终达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最优,笔者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总结出几条建议:

提高认识,明确强制保养的原则,所谓强制保养,是对保养的硬性规定,必须按时进行,决不能因为工作紧张而不安排时间、人员进行保养。要开展现代化设备管理教育,使各级领导和广大设备管理者明白机械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寿命,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保养工作的好坏。

要建立健全保养制度并合理确定维护保养周期 施工企业应该采取定期维护、保养、检查(点检)制,执行“养修并重,预防为主”的方针,严格执行定班保养、定期保养、巡回保养制度,并按各级保养规程执 行,低级保养由操作人员进行,高级保养由维修人员会同机械操作上进行。只有保养做好了,机械出现故障的几率下降了,才能降低维修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同 时,维护保养周期应根据机械设备使用维修的实际情况,收集使用维修的各种数据,分析机械设备各子系统的使用标准,故障出现的规律等多种因素综合确定,其方 法有概率统计法、技术一经济分析法和维护作业统计法等。

强化机械设备保养的技术管理,机械设备具有施工工期较强的季节性、施工作业的分散流动性和作业环境的恶劣。针对设备的这些特点,加强机械设备的保养,和及 时维修是强化其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首先,加强保养,确保设备技术状况良好,要树立“按时保养、按级保养、按项保养”的思想,突出“科学性、强制性、预见性”,做到防患于未然。其次,精心修理,保障设备及时修复。在设备维修工作中要配备技术水平高、经验丰富的维修人员,突出预防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注 重装配工艺和优化修复工艺。

五、结束语

机械设备的管理和强制保养维护一个复杂的综合性课题,除了把好管、用、养、修关之外,还必须做到领导重视,各级机械管理人员、机械操作人员、维修人员及相 关配合人员之间责任明确,只有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真正做到“预防为主”,就一定能够杜绝重大机械设备事故的发生,保障机械设备 安全优质高效地为我们的施工生产服务。

浅析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修保养 第3篇

【关键词】机械设备;管理;维护 机械设备是企业至关重要的施工工具,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设备管理、维护、保养至关重要,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一旦机械设备吸附灰尘、沾染污垢,轴承磨损,就会影响机械设备的性能,机械设备的寿命就会受到影响,直接影响生产。确保机械设备资源的过程使用能力,以良好的设备经济效益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是机械设备管理的主题和中心任务。

1.机械设备管理遇到的困难

1.1设备管理潜在的安全隐患

由于目前不规范,管理制度未完全到位,一部分企业的领导为了追求利润和政绩,千方百计降低成本,必须的设备更新改造资金舍不得投入,致使设备异常陈旧、老化现象较普遍的存在,设备中存在着隐患,埋藏着诱发事故的祸根。

1.2企业的设备管理意识淡化

企业内不重视设备管理工作这种现象普遍地存在。首先在企业诸多管理工作中,生产经营、安全无疑是被摆在最重要位置上的,而设备管理则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下等”工作。其次,许多企业中缺乏真正既有专业技能,又具备管理协调能力的专项人才。第三,资质高、管理能力强的企业目前大都作为施工总承包单位出现,客观上退出了设备管理工作的一线,这也是该项管理工作正在弱化的重要原因。

2.机械设备管理的具体方案

机械安全是从人的需要出发,在使用机械的各种状态下,达到使人的身心免受外界因素危害的存在状态和保障条件。针对以上几个难点问题,结合施工过程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解决措施。

任何一种机械由于自身的性能、结构等特性,都有一定的使用技术要求。如能严格地按规定合理使用机械,就能充分发挥机械效率,减少机械磨损,延长使用寿命,降低使用成本。对于各项目之间的机械调配问题,做到提前及时的掌握机械设备方面的需求、退场信息,安排好机械设备调用过程中的二次保养维护工作,解决好使用与保养的矛盾冲突。

特种设备就是与人身、财产安全,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承压和载人设备的总成,在生产过程中,比一般性生产设备具有更大的潜在危险性。由于特种设备是属于危险性较大的设备,易发生事故造成操作者本人或他人的伤害,以及机械设备,公共设施等重大的财产损失,为保证其正常运行必须进行定期和巡回检测检验,以避免机械事故的发生,保障生产安全和生命安全。

人员培训包括作业技能的培训与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要做到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有针对性:

一要抓好施工项目机械操作人员的准入关,将上岗前的三级安全教育工作做到位;二是编制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与安全操作规程手册,发给现场的每一位作业人员;三是做好机械设备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同时,对相关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应树立“全员安全教育培训”的理念。无论什么人,只要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机械设备相关生产活动,就必须受到安全教育培训,上至领导,下到一般工作人员,甚至包括生产者的家属,要让他们知道所从事的生产劳动其安全的重要性和防护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方法,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从而达到从源头上控制机械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

3.机械设备维修保养的意义

维护保养技术要求简单,费用低,同时保证设备的正常作业,减少零部件的磨损,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特别对大型主要机械,必须强化必要的技术保养作业,以消除故障隐患,保证设备正常运行。更能减少大量的不必要成本,极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设备使用年限越短,可靠性越高,使用年限越长,可靠性越低。可靠性越低即机械设备容易发生故障,设备的有形磨损越严重,修复其所需费用也就越大。现代化机械设备是资金密集的装备,设备投资和使用费用十分昂贵,迫切要求设备管理的经济效益。

4.机械设备维修保养的过程

首先,强保养、零等候工程制度,其工程的主体内容是:以“强保养”为核心,辐射修订和实施以生产者为执行主体的64种类别的设备完好标准和操作维护保养规程,指定了主要生产设备的维修保养条例等管理制度;以“零等候”为核心,辐射设备修管人员为执行主题的软硬件增补与完善。“零等候”是指:设备发生故障后等候维修人员时问为零,等候维修备件时问为零,等候维修工具时问为零,等候维修资料时问为零。“强零工程”对于企业来说同样具有较高价值。

针对机械设备保养的现状以及施工企业的新特点、新情况,我国提出了机械设备强制保养制度。机械的维修保养可以提高效率,但如何在保证使用效率的前提下使维修保养的费用达到最低,最终达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最优呢?要建立健全保养制度并合理确定维护保养周期 施工企业应该采取定期维护、保养、检查制,执行“养修并重,预防为主”的方针,严格执行定班保养、定期保养、巡回保养制度,并按各级保养规程执行,低级保养由操作人员进行,高级保养由维修人员会同机械操作上进行。只有保养做好了,机械出现故障的几率下降了,才能降低维修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同时,维护保养周期应根据机械设备使用维修的实际情况,收集使用维修的各种数据,分析机械设备各子系统的使用标准,故障出现的规律等多种因素综合确定,其方法有概率统计法、技术一经济分析法和维护作业统计法等。

强化机械设备保养的技术管理,机械设备具有施工工期较强的季节性、施工作业的分散流动性和作业环境的恶劣。针对设备的这些特点,加强机械设备的保养,和及时维修是强化其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首先,加强保养,确保设备技术状况良好,要树立“按时保养、按级保养、按项保养”的思想,突出“科学性、强制性、预见性”,做到防患于未然。其次,精心修理,保障设备及时修复。在设备维修工作中要配备技术水平高、经验丰富的维修人员,突出预防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注重装配工艺和优化修复工艺。

5.总结

浅析化工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修 第4篇

1 化工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中存在的缺陷

随着时代发展, 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 这就使得化工机械处于不断的更新与换代的过程中, 给机械的管理与维修的工作带来了挑战, 使得这项工作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 影响着机械正常的运行。

1.1 化工机械设备在管理方面的缺陷

众所周知, 润滑油对所有机械得以正常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以对润滑油的管理工作就成为了对机械管理工作的重点工作。润滑油可以减少机械的磨损, 从不同程度上延长了机械的使用寿命。但是, 目前为止, 我国对各个企业在润滑油的管理工作上存在很多的问题, 这就会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润滑油的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 润滑油的管理制度不到位

在机械设备润滑油的管理工作中, 只有中小型规模的化工企业才会存在着不健全的制度问题, 因为规模的限制, 使其没有设立专门的润滑油管理岗位, 同时, 也没有建立一套健全的油管润滑油的管理制度与之相互配合。另外, 这些企业的领导只是在机械出现问题后进行维修, 根本就不重视润滑油的管理工作, 没有做到防患于未然[1]。

1.1.2 机械设备在设计时忽略了润滑油

在进行机械设备的设计时, 其设计人员在选择润滑油时会偏向于以其主观的经验或者是历史的数据为依据, 没有考虑到机械设备的材质问题, 这就会出现所选的润滑油会对机械设备在不同程度上造成损伤的现象, 进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1.1.3 以其他机械油代替润滑油的现象

目前, 润滑油在我国的生产的型号并不多, 所以, 润滑油主要是依赖于进口, 有些企业为了节省成本, 就会利用其他机械油来代替润滑油, 但是这些机械油的作用却远不如润滑油, 这就在不同程度上给机械造成了磨损, 缩短了机械的使用寿命[2]。

1.2 化工机械设备在维修方面的缺陷

随着科学的进步, 机械的设计越来越精密, 所以, 这就给机械的维修工作带来了挑战, 所以, 在机械的维修过程中就常常会出现问题。

1.2.1 时常发生控制仪表故障现象

具体而言, 一方面测量流体实时流量的仪表设备时常出现不显示、测量偏差大、零点不稳定等现象, 另一方面温度变送器的信号输入与输出以及误差现象也频频发生。

1.2.2 机械密封泄漏缺陷

从理论上来说, 机械密封对机械的密封作用的关键就是端面膜与机械材质的契合程度。根据具体的情况可以分为:气相、液相、气液混合相三种形式, 无论任何形式, 当密封液体处于饱和状态并发生相变时, 端面膜的反压力会超过承受极限, 从而引发密封黏合程度的不稳定。

2 化工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修工作的改善措施

2.1 化工机械设备在管理方面的改善措施

2.1.1 合理选用润滑油

在选用润滑油的时候, 要注重改善它的性能, 可以适当的向润滑油里添加硫、氯试剂, 使得机械表面形成化学学吸附膜, 提高润滑油的使用效率。另外, 润滑油的选用也可以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可以减少设备的磨损, 保证机械设备的运行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 减少了使用机械油润滑时频繁的换油操作, 降低了生产中的能源消耗。

2.1.2 润滑油的日常管理规范

化工机械设备的润滑管理是一项系统且繁琐的长期性工程, 化工生产企业需要对润滑油的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 并对日常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化处理, 将由润滑油所引起的机械设备故障率降到最低。

2.2 化工机械设备在维修方面的改善措施

2.2.1 测量流体流量设备的故障缺陷处理方式

首先, 检查其电源接线与等级是否正确;其次, 检查显示器插件是否存在松动现象;再次, 检查内部保险管与变压器的运作是否正常;最后, 检查转换器的安装位置。

2.2.2 机械密封泄漏的故障缺陷处理方式

其一, 机械设备的密封设计一定要结合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其二, 密封设计的选择不可盲目一致, 不需要较高的性能;其三, 机械的密封零部件加工要规范化、标准化, 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的步骤操作。

3 结语

总之, 随着时代的发展, 机械行业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以此就一定要做好机械的管理和维修工作, 保证化工机械的正常运转,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化工行业发展得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它在我国的经济中占有的地位也就越来越重要, 即使化工产业进行了不断的改革与创新, 但是, 随着时代的发展, 化工机械设备的设计越来越精密, 具有更高的科学性与创造生产价值, 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机械的保养与维修工作的进行。本文将对化工机械的管理与维修进行分析, 希望能够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积极寻找出解决的措施, 希望能对我国化工机械的管理与维修工作的进行有所帮助。

关键词:化工,机械设备,管理,维修

参考文献

[1]李永正, 杨海霞.关于化工机械设备管理及维修的探讨[J].科技创业家, 2013, 11 (6) :82.

冶金设备的管理与维修 第5篇

1 企业要积极培养和造就较高素质的维修队伍

目前我国冶金设备的维修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冶金设备的使用单位自行管理与维修,二是由外委的维修队伍进行管理与维修。

企业要通过培训从而强化维修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推广与使用先进的维修设备和维修工艺,全面的提高维修队伍的专业维修水平。

企业应每年对各工种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同时委派一些维修技术专家骨干外出参观与学习,力求掌握先进的设备维修管理与保养技术。

2 建立合适的维修管理制度

企业的管理维修制度主要包括故障维修制度、预防性维修制度和预知性维修制度。

目前很多冶金制造业执行的是预防性维修制度,即每年一次的大中修。

但是,随着冶金装备制造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发展、材料制造工业的不断进步、冶金设备诊断技术的飞速发展,冶金设备的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种预防性维修制度已经不能够完全适用于当今的设备。

比如许多新型的设备尤其是进口设备可以做到几年不需要大型维修。

如果在不该维修的情况下安排维修,可能由于设备维修人员的素质、所使用的材料、工具以及采取的工艺问题,反而降低了设备原有的精度。

同时预防性维修制度的成本非常高,既不利于降低成本增加效率同时又很难保证原有产品的质量,从而影响到企业的效益。

因此,对于大型的冶金设备,应该根据其使用年限、工作环境、预计寿命等的具体参数,选择预防性维修与预知性维修相结合的`维修制度。

做到对每一台冶金设备都制定适用于这台设备本身的具体的维修制度。

比如一些本身精度很高的进口设备,企业完全可以采用预知性维修的方式,按照使用条件合理的使用,同时对设备的运行状态的进行监控,当出现异常现象时,再进行针对性的维修。

而对于陈旧设备,比如一些冶金吊车,其使用年限比较长,平均日工作时间比较长,且直接用于生产一线,工作环境比较恶劣,一旦出现故障对生产的影响较大,对于这些设备,采取预防性维修的措施还是非常必要的。

3 企业要积极深入开展精度维修

精度维修是指严格按照设备的生产厂家制定的维修标准进行维修,恢复设备的原有功能和精度。

深入开展精度维修主要包括:企业要重视设备的日常点巡检与维护,根据设备本身携带的检测仪器所检测出的科学的数据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判断,在专家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出合理的检修内容,同时还要提高设备使用者的专业的技能,着重培养设备使用者的责任心,使其懂得设备的运行原理,做到爱护设备、科学的使用设备。

企业要加强设备的润滑,减少摩擦,保护设备和加工件的使用寿命,合理的选择润滑油的使用量和使用时间,制定相应的合理的润滑制度,定期润滑,使设备保持在良好的状态下运转,可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

企业要加强监测冶金设备的振动,随着冶金设备的高速化发展,振动已经成为了设备损坏的主要原因,振动不仅能够反映冶金设备是否达到精度而且能够反映出设备备件是否被破坏回转件是否平衡等,监测振动是进行设备故障诊断的有效方法,对预知性故障维修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必须高度的重视设备的振动问题,设备安装完毕后一定要严格的按照标准来验收振动,严禁设备超出振动标准运行;企业要加强设备维修过程的控制,严格控制设备验收的质量,设备在维修前。

企业要结合日常的点巡检和设备运行的实际情况并且参照设备制造厂家的维修标准来确定维修项目,提出维修标准,检修单位按照企业确定的维修项目进入现场了解设备的运行情况和设备的运行的各项指标,维修前要对施工人员进行项目、标准与措施的技术交底,做到参检人员人人皆知,做到重点项目重点控制,且要在维修的过程中严格把关,达标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艺。

企业要推行精细化管理,进行延长冶金设备寿命的攻关,细节可决定成败,维修过程中必须做到严格的层层把关,推行精细化管理和维修的制度,要确实保证设备达到规定的标准与精度,各个配件也要达到规定的标准,其光洁度、精度与热处理都要符合要求,要保证精细化维修,每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个细节都要细心,做到每次维修都是精品。

4 企业要根据需求协调人员分工

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生产工艺和设备维护检修方式的需求,协调维修人员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与需维修的设备之间的关系,将他们从时间和空间上有效的组织起来,要充分的利用人力和物力资源,建立起适合企业自身状况的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和运行的机制。

企业要统一的管理各方面的资源,使设备管理维修的速度快、质量好、成本低。

5 结论

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科技水平飞速发展,随着社会对冶金产品的要求的不断提高,冶金设备也向着高精度、大型化方向飞速发展,传统的冶金设备管理和维修的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只有积极的采取现代化的先进的的管理模式和维修模式才能指导企业降低成本、提供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生亮.关于开展冶金设备精度维修的讨论[J].包钢科技,,4.

[2]徐宝升,施东成.我国冶金设备的发展与展望[J].冶金设备,1981,4.

[3]于德录,邵玲.冶金设备安装项目质量控制分析[J].冶金设备,,4.

浅谈煤矿机械设备维修与管理 第6篇

【关键词】煤矿机械设备;机械设备的特点;维修与管理

设备不管是否使用都存在着有形磨损。有形磨损可以分为使用磨损以及自然磨损两种形式,前者是由于在使用中的相对运动或者部件的受力而产生的;后者则主要是由自然环境因素,如腐蚀等引起的。由于煤矿机械设备是在井下进行作业,其生产环境较为恶劣,因此,设备故障也频繁发生,加之维修作业的空间狭小,其中有不少的部件不能在井下进行更换和修理,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机械维修的难度,进而影响了煤矿的顺利生产。因此,如何采用较少的维修资源,并且在较短的时间之内,方便而又快速地恢复煤矿机械设备的原有性能,是煤矿机电管理部门热切期望的。

1、煤矿机械设备维修的分类

在煤矿机械设备的维修中,其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类:事后维修、预防性维修、预知性维修以及主动预防性维修。事后维修主要就是指当煤矿机械设备发生故障而损坏后,采取被迫的停机,维修的时间可能会较长,由此带来的停产损失也是巨大的。预防性维修主要是针对事后维修出现的明显缺点,而产生的以时间为基础的一种维修制度,该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但也会因设备维修次数的增加而导致设备频繁的停机,增加了设备的维修费用,降低了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预知性维修主要就是在设备工作的时候,根据检测设备工作状态时的信息等,来判断设备的工作是否正常进行。如果设备在工作时出现了异常,则进一步判断设备的故障点位置,并告知相关的维护人员对机械设备进行及时的维修。主动预防性维修主要是以对系统工况进行监测为依据,它的着重点在于监测所导致的材料磨损以及性能的下降系统根源性参数,是一种能有效防止材料失效的预防性措施。

2、煤矿机械设备的特点

由于我国煤矿只有不到10%属于露天煤矿,因此煤炭的生产基本上都是井下作业,使得煤矿机械设备具有远远区别于一般工农业生产中机械的显著特点:(1)工作环境恶劣:极差的照明条件,矿井内无处不在的粉尘、水汽、噪音、有害气体和液体等;(2)工况条件苛刻:多数机械设备都在高速、重载、振动、冲击、摩擦和润滑不良的工况条件下工作;(3)工作时间长:绝大部分机械设备都是一个班次接一个班次,长年累月连续运行。上述诸特点导致了煤矿机械设备频繁的故障和事故发生,其维修工作重要而又艰巨。

3、煤矿机械设备维修与管理的方法

由于煤矿设备的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不同的设备所要求的维修和管理的方式也就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的机械设备,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维修与管理方法。总体来讲,煤矿机械设备的常见维修与管理方法主要有:事后被动维修、主动预防性维修、预知性维修和主动预防性护等方法。

3.1事后被动维修

所谓事后被动维修是指当设备长期超负荷运转后发生故障或性能劣化达不到生产要求时所进行的计划外修理。由于我们平时对煤矿机械设备缺乏维护和管理,因此经常会造成煤矿机械设备突发性的故障,这种故障往往是在人们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生。这种故障一旦发生,后果常常会很严重,不但会给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而且给维修和管理带来很大的麻烦。由于这种故障是无计划发生的,再加上如果平时的预后工作做得不够好,那么维修的质量将很难得到保证。

3.2主动预防性维修

主动预防性维修是为了避免事后维修带来的损失而产生的一种以时间和技术状态为基础的维修制度。

3.3预知性维修

预知性维修是指在煤矿机械设备正常工作状态下,通过一系列的现代化手段,对设备在各种工作状态下产生的信息进行检测,从而对煤矿机械设备的工作状况进行判断的维修方式。预知性维修是在设备工作状态下进行的,其监测的对象是材料的早期失效先兆。如果设备监测出现异常,则可以立即判断机械设备的故障所在,并及时进行维修,从而减少停机时间,避免产生大量的维修费用。

3.4主动预防性维护

主动预防性维护是和预知性检修比较相似,它们所监测的都是系统的工况。主动预防性维修的侧重点是通过检测和材料性能有关的系统根源性参数,来防止因材料问题而发生的机械设备故障。

4、降低机械维修费用的管理措施

4.1加强设备维修中备件的管理

1)在维修中把好备件的质最关

由于同种备件的供应商很多,备件的质量也参差不齐,而备件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备件的使用寿命以及整个系统的可靠性。一个品质优良的备件,不仅可以使维修人员能够迅速及时地解决出现的故障,而且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可靠性,提高相关部件的使用寿命,提高设备的整体性能。

2)加强对维修中所更换备件的管理

在设备故障的处理中经常出现此备件坏却把彼备件给换掉了,或者只是设备调整的故障却更换了备件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为此应当建立对备件管理的监督机制,维修人员要对自己所换的备件负责。备件更换后由有关人员对所换下的部件进行审核,如发现部件没有损坏而换下则应对维修人员进行必要的处罚,以解决轻易更换备件的问题。

4.2提高职工业务技术水平,提倡一技多能

通常皮带司机就是开皮带运输机,充其量再干点清浮煤的杂活。作为一个皮带司机对皮带机头设备的基本的、简单的维护是应该懂的,皮帶运输机也不是常开不停的,在停机时就有充足的时间对使用设备进行维护。我们要充分发挥每一个职工的作用,对技能要求比较强的工作必须使用一些文化程度比较高的人员,因为他们的接受能力比较强,容易学会一些技术性要求比较强的东西,让他们成为一技多能的职工。对各岗位职工的使用要量体裁衣,不能盲目,要有针对性,切实发挥好每个职工的作用。

4.3加强对机电设备的使用、维护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

要想使用、维护好机电设备,就要有一支好的专业技术队伍,就必须加强对员工的专业技术培训,比如绞车的基本构造、基本的电器原理图、绞车的行星齿轮的作用、电机的传动方式、钢丝绳的固定方法、钢丝绳的磨损要求等,明白了这些设备的基本原理后,在实际使用、维护过程中就能得心应手,就能够自觉地按照设备的要求去工作,这样也增加了设备的可靠性、安全性;对专业技术职工的培训,可以在每周有针对性地进行一次理论培训,让职工了解一些所使用设备的理论知识,在1~2个月进行一次考试,检查学习情况。同时在工作中,跟随老师傅进行现场作业,将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实际操作。这样就能从根本上提高职工技术水平。

结束语

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保养的探讨 第7篇

1.1 机械设备管理中存在的潜在安全隐患

一些企业千方百计的降低成本, 为了追求利润, 必须的设备更新改造资金舍不得投入, 致使设备异常陈旧、老化, 设备中存在着隐患, 埋藏着诱发事故的祸根。

1.2 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逐步弱化

第一, 大部分企业更注重的是生产经营, 设备管理就成了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下等”工作。第二, 许多企业中缺乏真正既有专业技能, 又具备管理协调能力的专项人才。第三, 资质高、管理能力强的建筑施工企业目前大都作为施工总承包单位, 客观上退出了设备管理工作的一线, 这也是该项管理工作正在弱化的重要原因。

1.3 建筑工人队伍发生了变化, 给做好设备管理增加了难度

我国的建筑工人绝大部分是未参加过任何培训的、游兵散将似的临时工、农民工。这部分人流动性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对机械设备的性能、操作规程、维护保养等基本常识知之甚少。再加上他们的工作内容大部分属承包性质等客观条件, 决定了本该由这部分人来完成的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不会被完整地进行, 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也只能停留在表面上。

2 施工机械设备管理的措施

2.1 正确选型, 合理调配

任何一种机械如能按照规范合理使用;就能充分发挥机械效率, 减少机械磨损, 延长使用寿命, 降低使用成本。对于各项目之间的机械调配问题, 做到提前及时的掌握各个施工项目的工程进度与机械设备方面的需求、退场信息, 安排好机械设备调用过程中的二次保养维护工作, 解决好使用与保养的矛盾冲突。

2.2 做好特种设备的安全检测

特种设备属于危险性较大的设备, 易发生事故造成操作者本人或他人的伤害, 以及机械设备, 公共设施等重大的财产损失, 为保证其正常运行必须进行定期和巡回检测检验, 以避免机械事故的发生, 保障生产安全和生命安全。

2.3 人员培训, 持证上岗

人员培训包括作业技能的培训与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要做到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有针对性:一要抓好施工项目机械操作人员的准入关, 将上岗前的三级安全教育工作做到位;二是编制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与安全操作规程手册, 发给现场的每一位作业人员;三是做好机械设备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同时, 对相关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应树立“全员安全教育培训”的理念。无论什么人, 只要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机械设备相关生产活动, 就必须受到安全教育培训, 上至领导, 下到一般工作人员, 甚至包括生产者的家属, 要让他们知道所从事的生产劳动其安全的重要性和防护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方法, 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从而达到从源头上控制机械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

3 施工机械设备强制保养的经济效益

维护保养技术要求简单, 费用低, 同时保证设备的正常作业, 减少零部件的磨损, 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特别对大型、进口等主要机械, 必须强化必要的技术保养作业, 以消除故障隐患, 保证设备正常运行。更能减少大量的不必要成本, 极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设备使用年限越短, 可靠性越高, 使用年限越长, 可靠性越低。可靠性越低即机械设备容易发生故障, 设备的有形磨损越严重, 修复其所需费用也就越大。现代化机械设备是资金密集的装备, 设备投资和使用费用十分昂贵, 迫切要求设备管理的经济效益。

4 施工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

笔者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总结出几条建议:

提高认识, 明确强制保养的原则, 所谓强制保养, 是对保养的硬性规定, 必须按时进行, 决不能因为施工紧张而不安排时间、人员进行保养。要开展现代化设备管理教育, 使各级领导和广大设备管理者明白机械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寿命, 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保养工作的好坏。

施工企业应该采取定期维护、保养、检查 (点检) 制, 执行“养修并重, 预防为主”的方针, 严格执行定班保养、定期保养、巡回保养制度, 并按各级保养规程执行, 低级保养由操作人员进行, 高级保养由维修人员会同机械操作上进行。只有保养做好了, 机械出现故障的几率下降了, 才能降低维修费用, 提高经济效益。同时, 维护保养周期应根据机械设备使用维修的实际情况, 收集使用维修的各种数据, 分析机械设备各子系统的使用标准, 故障出现的规律等多种因素综合确定, 其方法有概率统计法、技术一经济分析法和维护作业统计法等。

加强机械设备的保养, 和及时维修是强化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首先, 加强保养, 确保设备技术状况良好, 要树立“按时保养、按级保养、按项保养”的思想, 突出“科学性、强制性、预见性”, 做到防患于未然。其次, 精心修理, 保障设备及时修复。在设备维修工作中要配备技术水平高、经验丰富的维修人员, 突出预防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注重装配工艺和优化修复工艺。

5 结语

机械设备的管理和保养应该引起领导重视, 各级机械管理人员、机械操作人员及维修人员相互配合, 责任明确, 持之以恒, 常抓不懈。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真正做到“预防为主”, 就一定能够杜绝重大机械设备事故的发生, 保障机械设备安全优质高效地为我们的施工生产服务。

摘要:机械设备是构成产品生产的重要因素, 确保机械设备资源的过程使用能力, 以良好的设备经济效益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 是机械设备管理的主题和中心任务, 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对象。本文主要阐述了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机械设备,管理,维修,保养

参考文献

[1]李文革.简论加强施工机械维修管理的作用.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4.

谈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修保养 第8篇

1 机械设备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设备管理工作中存在着潜在的安全隐患

因为现在管理的状态并不是十分规范可靠, 而管理机制尚未健全。一些领导人片面强调政绩以及利润最大化, 过分缩减成本, 该更新时不更新, 该修理时不修理, 使得设备过早老化, 整体陈旧, 这都给生产活动带来了重大的隐患, 事故隐患问题十分明显。

1.2 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逐步弱化

企业对于设备的粗放管理现象一直存在。并体现在多个方面。第一, 生产经营的安全性时常被强调, 也能被理解和认可, 但是, 一旦做起来却十分滞后, 甚至一旦到了生产高峰期就将保护工作省略, 第二, 人才能力不能达标, 一些设备管理者要么缺乏经验, 要么缺乏技术, 要么管理协调能力差。总是不能完整统一。第三, 能力强, 资历高的企业渐渐从前线工作退到后方, 成为投资者和管理者。使得前线管理工作开始退化, 这也是一项重要原因。

1.3 工人队伍发生了变化, 给做好设备管理增加难度

工人队伍的素质正在逐渐下滑。一些单位的工人从前配有相关证书, 并有明确的等级划分, 而现在的工人多是转业人员, 甚至不具备任何修理基础。这些人员在素质上的能力有坏有好, 对于装置的流程, 保养, 维护缺乏系统的知识学习。而工作多是承包性质, 又将管理工作的责任分散出来, 所以往往相互推诿, 流于表面。平日的保养工作也只是形式上的, 使得工作的进展情况流于表面。

2 机械设备管理的措施

机械安全应注意人的安全性的概念。从人的角度来讲, 各种保养, 修护, 使用工作都是为人的需求服务的。从上面几个角度来说, 应当以人的主观判断来完成修理保养使用工作, 通常, 应当从下面几个特点来说明问题:

2.1 正确选型, 合理调配

无论哪一种机械, 因为它的自觉性和结构性的特点, 都会带来某些技术上的需要, 如果合理地进行规划并保证实施, 就会提升使用的强度和寿命, 减少损耗, 使机器的能力发挥到最大, 并节约耗能, 节约成本。针对于项目和项目之间的相互调动的问题, 要预先掌握机械能力的状态, 实现好的保养维护工作, 合理掌握好使用以及维修之间的冲突。

2.2 做好特种设备的安全检测

特种设备就是与人身、财产安全, 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承压和载人设备的总成, 在生产过程中, 比一般性生产设备具有更大的潜在危险性。由于特种设备是属于危险性较大的设备, 易发生事故造成操作者本人或他人的伤害, 以及机械设备, 公共设施等重大的财产损失, 为保证其正常运行必须进行定期和巡回检测检验, 以避免机械事故的发生, 保障生产安全和生命安全。

2.3 人员培训, 持证上岗

人员培训包括作业技能的培训与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要做到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有针对性:一要抓好施工项目机械操作人员的准入关, 将上岗前的三级安全教育工作做到位;二是编制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与安全操作规程手册, 发给现场的每一位作业人员;三是做好机械设备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同时, 对相关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应树立“全员安全教育培训”的理念。无论什么人, 只要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机械设备相关生产活动, 就必须受到安全教育培训, 上至领导, 下到一般工作人员, 甚至包括生产者的家属, 要让他们知道所从事的生产劳动其安全的重要性和防护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方法, 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从而达到从源头上控制机械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

3 机械设备强制保养的经济效益

维护保养技术要求简单, 费用低, 同时保证设备的正常作业, 减少零部件的磨损, 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特别对大型主要机械, 必须强化必要的技术保养作业, 以消除故障隐患, 保证设备正常运行。更能减少大量的不必要成本, 极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设备使用年限越短, 可靠性越高, 使用年限越长, 可靠性越低。可靠性越低即机械设备容易发生故障, 设备的有形磨损越严重, 修复其所需费用也就越大。现代化机械设备是资金密集的装备, 设备投资和使用费用十分昂贵, 迫切要求设备管理的经济效益。

4 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方法、措施

首先, 强保养、零等候工程制度, 其工程的主体内容是:以“强保养”为核心, 辐射修订和实施以生产者为执行主体的64种类别的设备完好标准和操作维护保养规程, 指定了主要生产设备的维修保养条例等管理制度;以“零等候”为核心, 辐射设备修管人员为执行主题的软硬件增补与完善。“零等候”是指:设备发生故障后等候维修人员时间为零, 等候维修备件时间为零, 等候维修工具时间为零, 等候维修资料时间为零。“强零工程”对于企业来说同样具有较高价值。

针对机械设备保养的现状以及施工企业的新特点、新情况, 我国提出了机械设备强制保养制度。机械的维修保养可以提高效率, 但如何在保证使用效率的前提下使维修保养的费用达到最低, 最终达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最优, 笔者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总结出几条建议:

提高认识, 明确强制保养的原则, 所谓强制保养, 是对保养的硬性规定, 必须按时进行, 决不能因为工作紧张而不安排时间、人员进行保养。要开展现代化设备管理教育, 使各级领导和广大设备管理者明白机械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寿命, 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保养工作的好坏。

要建立健全保养制度并合理确定维护保养周期施工企业应该采取定期维护、保养、检查 (点检) 制, 执行“养修并重, 预防为主”的方针, 严格执行定班保养、定期保养、巡回保养制度, 并按各级保养规程执行, 低级保养由操作人员进行, 高级保养由维修人员会同机械操作上进行。只有保养做好了, 机械出现故障的几率下降了, 才能降低维修费用, 提高经济效益。

增强管理的有效性, 设备的使用跟季节有紧密联系, 并且, 其操作环境和分散性, 所以, 考虑到这几点问题之后, 就要制作相应的规范, 增强保养和维修方面的内容, 因此, 首先应当使保养工作有效发挥, 以保证设备的当前状况稳定, 应当有意识提升保养的暗时性和准确性。并且分等级, 分项目开展保养工作, 并突出当中的预见性思维, 增进科学元素, 提升强制能力, 使工作中选择技术高超, 能力较强, 阅历丰富者来开展维修工作, 加强效率, 针对性和预防工作, 加快装配工作, 使工作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

5 结束语

机械保养和维护工作较为复杂, 将每一个步骤都稳扎稳打之外还应当争取领导的支持。各个部门的人员, 之间应当把握好相互独立和相互合作的关系, 以工作状态的良好运行为基础, 在修理和保养的意识上共同促进, 将耐心, 恒心, 共用一处, 将前期预防和后期保护相互结合, 促进设备的寿命延长, 使得其能够平稳有效为施工活动进行服务, 避免重大事故, 完善施工步骤, 实现管理合理化。

摘要:装备的保养和使用以及修理工作贯穿了整个使用工作的整个周期。这些工作的开展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使工作稳定进行, 保证设备的安全无差错。充分发挥设备的最优状态, 提升设备潜力, 这是企业管理中较为主要和普遍的一项工作, 并和其它环节之间有较强联系, 能够影响整个企业运行状况, 使整个企业进入良性循环的状况, 以下说明具体的使用保养办法, 为工作的开展打开思路。

大型企业的设备管理与设备维修管理 第9篇

1 设备检修计划的编制

“设备检修计划”的含义:作为产品作业设备, 是为了企业的发展而提供强有力保障的, 是需要不断地保养和提高其性能的, 为实现此目的而编制的维护检修所必需的“施工人数和停产时间”的计划, 称之为“设备检修计划”。设备检修计划的内容, 一般由下列四方面的计划构成:相关产品作业线设备的部分停产检修计划;普通作业线设备 (包括备用机组等) 的不停产检修计划;维修工程以外 (如安全部门要求的) 委托项目的设备停产检修汁划;预测设备故障 (如解体、精密点检) 而设定的设备停产检修计划。

每条产品作业线设备的停产不定时检修要有一个“限度”。这个限度或称之为“额度”。这个“额度”在特定的相关时候不是一成不变的, 是根据每个年度, 市场对企业产品的订单、合同来确定的, 也就是说要按“企业年度经营总方针”来确定的。以钢铁企业为例, 其产品有钢板、钢筋和钢管等, 如果本年度因房价等因素, 建筑业不景气, 钢筋滞销, 企业没有订单, 而能源供应中的西气东输看好, 则钢管合同饱满;钢板因家用电器及汽车业还不错, 订单还有一些。这样, 企业年度经营总方针, 就要全力确保钢管合同的圆满完成, 钢板次之, 而钢筋的作业, 因为没有订单则可以另当别论。企业设备管理部门接到企业年度经营总方针后, 就要全力以赴, 将钢管作业设备的保障, 列入“设备维修总方针”的首位, 钢板的次之, 而钢筋设备予以状态维持就可以了。

在企业总体平衡下, 即确保产品作业线设备的设备综合效率的基础上, 应该给其一个“维修额度”, 或是说给设备本年度维修, 要有多少个“工时” (人数×小时MH值) 。一旦经过企业领导及企业设备管理部门的确认, 就作为产品作业线设备本年度的一项“相互约束”来实施:这样, 企业设备管理部门就将这个“维修额度计划”.告知产品作业线的设备管家, 他们就可以在这个额度的范围里, 实施停产检修工程项目的立项并对检修施工方进行委托, 即进行第二种计划———设备检修计划。同样, 告知停产检修施工管理部门。要求他们按这个额度准备检修施工资源的配置, 要充分满足, 工程项目工程进度及委托方的要求。同理, 在设备的停产检修中, 也等同产品, 只是额度少一些。产品作业线, 因没有订单, 也可以这样说, 除了正常的维护外, 就没有停产检修的额度了。

2 设备故障分析

2.1 设备故障期

在设备的早期故障期内, 调试期设备的故障率在安装结束时会部分集中达到较高值, 主要表现为“跑冒滴漏”, 转动设备振动大, 出力达不到要求, 经过试运调整、集中处理部分缺陷后故障率会很快下降, 小缺陷大幅度降低, 早期故障多数原因是设计中细节不完善、设备制造工艺缺陷不平衡、安装中出现的找正、紧固不到位等, 还有运输过程中颠簸造成的一些紧固件松动, 产品电子元器件接触不良或使用了不合格品, 都可能是早期故障重要的潜在原因。对早期故障采取预防维修不可能做到不留死角, 需要在设备调试检查及试运转巡查中尽早发现潜在隐患并逐个消除这些故障。通常把一周至三个月内发生的较小的、不影响正常运转的故障定为早期故障, 在设备调试期间制造厂应有人及时保修, 做好这一时期的售后服务。

突发性故障期。设备经调试运转趋于稳定后, 要求进行满负荷、大产量的生产运行, 这个时期设备处于不稳定的高负荷运转状态, 故障率一般能保持在设计规定的范围之内, 呈逐渐恒定状态。在此期间, 设备处于正常工作期, 会不断出现突发性故障, 突发性故障是不能提前预测和有效预防控制的, 这个时期的故障会根据生产能力的不断变化, 出现不同的情况, 对不同的设备出现的故障类型和状态不同。这个时期大多数故障是设计、制造、安装调试中没有发现的隐患造成。在这个时期要结合现场实际,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对相同类型故障进行排查发现逐个排除, 对突发性故障要及时分析总结, 会同厂家售后进行预测维修, 加强现场监护和合理性操作, 减少突发性故障, 保持设备稳定运行。

周期性故障期。经过早期的突发性故障期后, 设备运行达到一定的周期, 在大负荷满产量长周期运行中, 设备开始出现不同的磨损老化等现象, 部分部件疲劳等, 出现小型部件使用寿命的达到周期, 设备的运行状态下降, 故障率不特定的提升, 如果不能及时更换部件, 清除隐患, 会造成设备丧失全部功能。在这个时期要及时制定检修计划, 更换零部件, 保证设备功能, 降低故障率, 以保证不出现专用设备常规性的功能丧失, 较好的延长整体设备的使用寿命。

2.2 设备故障的分类

设备故障可以从不同角度及类别进行分类, 有助于分析不同类型的故障, 采取相应不同的维修措施。不同生产企业根据产品性质, 把本厂设备分为主要设备故障及辅助生产设备故障, 在细分可以有动设备故障及静设备故障, 电气设备故障、仪器仪表故障等。现以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露事故的初始故障过程为例, 说明故障的演化。该核电站在一次检修时, 把备用给水泵通往蒸气发生器的阀门临时关闭, 检修结束后忘记打开 (人为失误, 蒸气发生器的潜在故障) 。当向2号机组蒸气发生器供水的几台工作给水泵因故障停机后, 三台备用给水泵本应自动启动工作, 但因备用给水泵的管路阀门处于关闭状态, 蒸气发生器没有得到供水 (已由潜在故障演化为实际的暂时性故障) 。此时只需打开备用给水泵的供水管路阀门即可, 但没有采取这个措施 (暂时性故障没有排除而进一步演化) 。此后, 自动保护系统虽然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 终因现场处理不当, 造成放射性物质泄漏。

2.3 零件失效分析

零部件失效和设计结构缺陷都可能是造成设备故障的原因, 在不同的物料条件及环境因素等情况下, 两者是相互关联紧密联系的, 在设备故障分析时, 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故障特征, 分析可能由哪些主要方面原因及次要方面的原因造成, 逐步排查, 进行细致诊断。日常维修工作中间的零件失效, 是一项的常规性分析内容。造成机器零件失效有内部构件及件材料因素和外部诱发因素, 内外因素共同作用造成出现失效过程, 导致失效后结果不同, 形式不同 (失效表现形式) 。一般以外部诱发因素和失效后果作为研究失效不同形式的原始出发点。

失效的发生诱因一般包括应力集中因素、环境变化因素和时间推移因素。通过对不同设备使用时机器零件失效的表现形式进行梳理发现, 零件的失效大多表现为断裂 (表面剥离、体断裂等) , 变形 (弹性变形、塑性变形等) , 以及材料的磨损变化 (材质变化、尺寸和形状变化等) 。

失效模式是指零部件在结构部件内部材料因素和外部诱发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要经历某种特定的物理变化或化学反应过程, 使失效最终发生, 这种物理变化或化学反应过程, 可以称为失效模式或失效类型。

预防和改进措施。要制定合理的定期和不定期方式进行无损探伤或状态监测, 及早发现疲劳裂纹, 利用零件的剩余寿命, 及早准备更换的零件, 防止发生断裂事故;改进结构设计, 提高加工装配和安装质量, 消除附加应力;严禁在绞车主轴、减速器轴和天轮轴上用气焊、电焊切割或修补, 消除残余应力;改进加工工艺, 采用表面热处理、喷丸和滚压等表面强化处理, 可以有效地提高材料疲劳强度。

2.4 设备故障的分析方法

设备故障类型大小分析可以用故障树法 (FTA法) , 它与事故树法是同一种方法。设备事故和故障都是指设备全部或部分丧失了其功能, 但事故着重于分析设。备丧失功能后所造成的损失, 故障研究是为了如何能保持设备的正常稳定工作状态。如将事故树的顶事件换为设备的故障或失效, 其树形图称为故障树或失效树, 其基本事件就是设备故障或失效的原因。通过故障树对设备进行潜在分析, 可以推断出故障的发生原因及发生的过程形成, 根据各种分析最后形成报告, 得出对后续影响的重要程度, 根据不同的影响程度, 提出改进方向和预防故障的重要措施。

设备的日常维护修理工作中的故障分析, 可分为如下几步:

确诊功能性的故障与设备状态异常。首先, 分析功能性故障的原因, 是因为材质或结构引起的, 还是因为工人操作或其他原因引起的;针对设备出现的异常状况, 比如振魂异常、异常音响、温升异常等, 通过检测仪器设备或其他检测手段对异常的部位和异常的程度进行检测, 从而判断其是否为征兆故障。

故障原因的分析。设备设施的每种功能性故障和异常状态, 都可能由很多种故障原因引起的, 检修人员要全面、系统分析设备设施产生故障或其状态异常的原因。另外, 对故障原因的分析要有顺序、有重点的确定检测项目。设备设施使用维护说明书中较常见的故障情况, 可作为故障分析的基础, 但是较强的理论分析和相对丰富的现场检修经验对故障分析有重大作用, 特别是对电气设备和流体机械的故障分析。

3 设备故障检修的步骤

3.1 设备在中修、大修前的检查

设备在准备维修、检修前要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 一般称预检, 前三个月内进行的维修、预修维修检查应包含在月度维修计划中, 可结合两次维修情况, 不包括在周期性结构中为了尽可能简化周期性结构并减少规划者的乏味工作。设备修复后, 要修复下一个检修计划以此来确定需修复的缺陷, 从而确定修复内容, 以便为下次修复工作提前做好准备。

设备设施的清洗及润滑油的更换。主体设备清洁、油箱更换润滑油是结合设备条件、设备设施工作环境及需进行油循环的油箱。设备设施的清洗和换油工作可以一次性进行, 两中维护项目同时进行, 不必单独安排。

精度测试。设备的精度测试一般是指精密机床与精加工设备, 须按照相关标准规定的定量精度进行测试, 例如在检验精度公差中, 可以通过修复时间进行消除修复, 再如:工作量较大时, 可在上一次计划的修复中解决。对设备设施进行预防性测试。设备预防性测试包含的设备主要是指超重设备、带压设备 (包括电力管道) 以及电气设备 (包括电网) 。这类设备设施一般需要进行定期的维护、检查及季节性的预防性试验, 以预防事故的发生。

3.2 设备修理前的技术准备

设备进行第一次维修时, 图纸应由设备维修部主管与技术员共同提供。设备进行二次维修时, 一般由设备所属车间负责设备维修的技术人员提供, 若情况特殊不能提供维修图纸, 可由设备部协同设备使用车间检修人员共同提供。

图纸应统一标准;绘图所用的符号、绘图使用的方法、图纸的尺寸及标志等都要符合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图纸应清晰, 所有标记的标称尺寸;图纸上的公差, 热处理等技术符合标志必须齐全;同型号的设备, 厂家和工厂不同年份, 尺寸存在不同的部分, 应有物理校对;设备进行修改或改造时, 设备的图册必须相应的进行修改。

设备的维修书及还未打印的图纸 (包括基地图) , 应在单位主管部门保管, 设备所属车间和设备维修部保存图纸和图纸的副本。图纸的任何更改或修改, 应及时做好基本地图的更新。凡是设备制造商提供的图纸, 应全部带原厂的图纸号。旧设备、系统设备及无所属车间的设备图纸需统一编号。严禁使用目录中的图纸外包或用作加工。

3.3 验收及移交

设备二次维修后的检查和验收。设备检修验收后, 所属车间设备技术人员、维修人员和维修操作人员进行二次维修, 并填写维修记录, 设备管理及存档工作人员。维修时需检查两部分的维修, 空载试验, 负载试验。二次维修的精密设备, 必须对其精度进行测试并记录存档。

设备中修后的检查与验收。设备进行中修后, 机电设备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设备主修技术人员、设备所属车间分管领导、技术员、主修工、检验员、运行人员等进行验收。设备验收完成后, 设备主要维修人员填写设备维修竣工验收单, 一式四份, 送机电设备主管部门、检修车间、设备所属车间及本单位财务部门各一份。进行外部质量检查和空载试验, 负荷试验, 技术性能试验。

参考文献

[1]陈辉东, 浅谈机电设备故障与维护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5.

[2]潘乐真, 张焰, 俞国勤, 杜成刚.状态检修决策中的电气设备故障率推算[J].电力自动化设备, 2010 (2) .

[3]王立成.电力系统中主演设备检修与维护探讨[J].中国电子商务, 2013.

机械设备的维修与管理 第10篇

1 煤矿产业机械设备特点

按照我国煤矿分布特点和地理特征, 几乎90%以上的煤矿都不是露天的, 需要井下作业, 因此, 煤矿产业的机械设备比起其他行业设备而言就具备了以下特点:第一, 众所周知, 几乎所有煤矿机械设备都在井下作业, 因此, 其空间狭小、环境艰苦恶劣, 另外煤矿机械设备的运作也会在其不大的空间内制造很多尘土、有毒灰尘、气体和液体, 另外其照明程度也不高, 同时伴随着长时间的机械振动的噪音。第二, 大部分煤矿机械作业的工作内容都不轻松, 需要长时间连续工作, 基本上很少停下机械设备, 长时间的机械运作, 很容易造成机械受损和发生故障。第三, 煤矿机械设备工作基本上都要高速运作、钻井摩擦、冲击等等, 都是一些对机械设备很不利的工作, 这也极容易造成机械设备发生故障。

2 煤矿产业机械设备维修类型

按照煤矿机械设备的维修时段, 可以把其维修分为预防、预知、主动防御及事后维修等几种, 下面文章就简述其概念及特点。

第一, 预防维修。预防维修就是为了避免机械设备发生故障从而提前对其设备能否正常工作进行检查的一种维修体系。

第二, 预知维修。预知维修就是工作人员针对正在运作的机械设备的工作状态和有关数据信息进行检测和分析, 然后通过总结其机械设备运行结果, 从而对其机械设备工作的正常与否进行判断的维修方法。这种设备维修方法是直接在设备工作时来进行的, 利用此方法能够使得设备故障得到及时处理, 从而能够降低设备停工时间和维修费用。

第三, 主动防御维修。所谓的主动防御维修就是为了避免并防止煤矿机械设备发生故障, 针对机械设备以往故障发生规律和特点来对机械设备进行检测的维修方法。工作人员主要通过检查其系统工程执行状况, 并参考其运作材料和性能的参数来评价其机械设备的质量情况, 从而防止因为材料和操作有误影响机械正常工作。

第四, 事后维修。事后维修, 顾名思义就是指煤矿机械设备在经过长时间不停的运作之后, 设备发生故障, 或者设备产能无法达到预期计划和效果后, 停下设备对其进行的维修。很多机械设备平时保养不够, 机械使用时间过长或者是机械设备中某个零部件或结构的性能质量不到位, 从而导致其在运作过程中发生故障, 导致停机。一般事后维护的机械设备发生的故障都比较麻烦, 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处于紧急状况下的维修质量也可能达不到最佳效果。

3 控制煤矿产业机械设备维修管理成本的思考

3.1 提高机械设备备件和零部件的管理水平

一般来说, 为了避免煤矿机械设备发生故障, 无法正常工作, 企业都会备存一些机械设备的关键零部件, 从而用在发生故障后的替换工作上。因此, 做好机械设备备件工作就比较重要。一方面, 企业对于机械设备的备件质量和数量要进行严格分析和判定, 确保企业所有关键部位备件质量合格, 同时品种数量齐全, 这样有利于及时应对一些关键零件替换的设备故障。另一方面, 企业要合理的设置其存放部位及确定管理负责人, 确保所有零部件都能够第一时间查询到其数量、存放位置、供应厂家等等信息, 并能够及时取用。对于备件的使用也要制定相应的标准和程序, 要实行以废换新的原则, 防止内部员工浪费部件。

3.2 提高机械设备维修人员专业技术水平

要想提高机械设备的维修效率, 也要在其维修技术人员上进行努力。企业需要定时对维修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教育, 增加技术员工之间的交流学习机会, 增进彼此之前相互学习程度, 从而逐步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另外, 企业技术员工也要培养一个自觉学习的积极态度和习惯, 设置一定的奖励机制, 促进员工不断提高其专业水平, 从而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维护水平和能力。企业也要加强吸收一些优秀的、经验丰富的维修技术人才来加入企业团队, 从而为企业维修管理队伍增添新的血液和力量。当然企业也要整合改进其设备维修机制, 保证每个岗位都能够各司其职, 相互配合又不相互打扰, 整个维护管理机制能够井然有序, 从而优化企业设备维修机制的配置和使用, 使得企业机械设备维修效益能够显著提高。此外, 企业也要对机械设备进行定时保养, 定时进行润滑, 这样能够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 降低企业设备故障发生率, 从而间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4 结束语

对于煤矿产业来说, 其机械设备是其公司正常运作的基础, 一旦机械设备发生故障就会直接影响煤矿产业的日常经营计划和效益, 因此, 煤矿企业必须要着重注意其机械设备的维修和管理, 不断提高其维修管水平。煤矿企业也要建立相应的维修管理机制, 然后按章办事, 并定时对机械设备进行保养, 从而降低机械设备的磨损, 有利于提高机械设备的生产效益和使用寿命, 也能够降低企业机械设备的故障发生率, 为煤矿产业计划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浅论设备管理与维修的思想的转变 第11篇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292-01

摘要:

设备的使用、管理、保养及维修阶段占设备总寿命周期的绝大部分,抓好设备管理工作,保证设备的安全、正常运行,是企业管理工作中一项基础性工作,它维系着企业生产经营的根基,影响着企业的方方面面。随着现代机械设备制造技术的高科技化、结构复杂化、操作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机械设备维修的难度愈来愈大,维修要求愈来愈严,维修地位也显得重要。半个世纪以来,维修思想、维修观念伴随着机械设备的进步,其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地变化。 

关键词:焦炉设备;维护

设备的使用、管理、保养及维修阶段占设备总寿命周期的绝大部分,抓好设备管理工作,保证设备的安全、正常运行,是企业管理工作中一项基础性工作,它维系着企业生产经营的根基,影响着企业的方方面面。随着现代机械设备制造技术的高科技化、结构复杂化、操作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机械设备维修的难度愈来愈大,维修要求愈来愈严,维修地位也显得重要。半个世纪以来,维修思想、维修观念伴随着机械设备的进步,其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地变化。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与劳动的经验县浅谈如下自己的看法与观点: 

1从“预防为主”的维修思想到定期维修思想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机械设备的安全性决定于其可靠性。故认为预防工作做得越多,修理周期越短,机械设备越可靠。这就是我们沿用多年的以定期维修为主的预防性维修思想。它依据概率和数理统计所得到的结果,不论每个具体维修对象的技术状况如何,使用环境如何,都必须按照统一规定的时间(或行驶里程)进行分解、检查和维修。它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强制性定期维修(如现行规定的一、二、三级保养);另一种是有针对性的定期维修。早期的定期维修制认为多做维修工作、增加维修项目、缩短维修周期就能提高机械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其结果是多做了很多无效工作,增加了维修工作量、维修费用及停机时间,但却不能排除随机故障和早期故障。根据对故障数据的统计分析却表明,定期维修对许多故障的控制并不起作用,所进行的分解检查不能提供用以确定尚可使用的零件在何时可能会出现故障的真实基础,过多的拆修反而易产生人为故障,增加维修消耗,降低维修效率。定期维修的这种思想对于早期机械设备及零件维修是比较合适的,曾对我国机械设备维修起过重要的作用。但对于复杂的机械设备维修,其故障主要是随机性的。理论证明,定期维修对于排除隨机故障无效。于是,2O世纪6O年代初人们对传统的维修思想产生了怀疑,是否需要对机械设备进行全面修理才能保证其可靠性和安全性?这时有的国家开始通过应用可靠性大纲、针对性维修、按需要检查和更换等一些试验性大纲进行探索,在统计的基础上初步产生了新的维修思想。

2 从“可靠性为中心” 的维修思想到视情维修思想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是现代维修理论的核心。是从系统工程的观点看问题,视维修对象的研制、设计、制造、使用与维修都是与维修有关的环节,各个环节都围绕着可靠性这个中心进行工作。这种维修思想也是对传统的“以预防为主”的维修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随着可靠性理论的深入研究,可靠性技术在机械设备设计、制造和试验中的广泛应用,机械设备的固有可靠性得到了提高;由于在机械设备使用、维修中重视了数据资料的积累和处理,使得掌握机械设备零部件及总成的故障有了可能;加之较先进的不解体检测设备在机械设备上的应用,为改革维修方式奠定了基础。根据这些情况的变化,人们对维修的认识由原来的“工作一磨损一故障危及安全”,演变为“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控制机械设备可靠性下降的因素,以保持恢复机械设备的固有可靠性”。这是人们从传统的“以预防为中心” 的维修思想发展为“以可靠性为中心” 的现代维修思想的飞跃 通过对机械设备可靠性诸因素的分析,科学地确定维修工作项目,优选维修方式,确定合理的维修周期,只做必须做的维修工作,使机械设备的可靠性得到恢复,同时又能节省维修时间和费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发现推行定期维修制度难以使维修工作做得更科学、更合理与更经济,因而在维修实践中便确定了视情维修制。视情维修是立足于故障机理的分析,根据不解体测试的结果,当维修对象出现“潜在故障” 时就进行调整、维修或更换,从而避免“功能故障”的发生。所谓“功能故障”一般是指机械故障,如离合器打滑、变速器跳档、发电机不发电等;所谓“潜在故障” 是指还没有发生的故障,但它有迹象表明故障即将发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故障隐患。但是机械设备在贯彻“以可靠性为中心” 的维修思想、实施视情维修制的过程中,许多单位由于维修检测设备不到位,对工程机械的状态监控往往存在诸如漏检、漏控等问题, 由此忽视了对工程机械的正常维护保养工作,漏保现象也较为普遍,这些对提高工程机械的可靠性极为不利。

3定期维修与视情维修相结合的维修思想

定期维修与视情维修相结合制度的理论依据是可靠性理论,可靠性理论告诉我们,机械设备的故障可以分为突然的和渐进的两类。所谓突然型故障是指在出现故障之前没有出现可以觉察到的征兆,机件的损坏是瞬时出现的;所谓渐进型故障是指损坏程度是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加重的,如零件的磨损、腐蚀等。

无论是哪种故障,在其使用过种中均有早期故障、随机故障和耗损故障3个故障阶段。

3.1早期故障阶段。在机械设备使用初期零件的损坏率较高,经过一个时期使用后,损坏率下降,其原因主要是制造质量和产品装配检验上的问题。对零件的原材料及其制造工艺加强检验和质量控制,可以减少或避免这种早期损坏产品的出现,降低早期损坏率,对此,预防维修是无能为力的。

3.2随机故障阶段。经过早期故障阶段后,零件的损坏率开始减少,一旦进入随机故障阶段,不但故障率很小,并且大体上是一个常数。在这个时期,零件所发生损坏大部分与其强度和所承受的负荷有关,损坏是偶然发生的,对随机故障进行预防维修是无效的。

3.3耗损故障阶段。机械设备经过长期限使用后,由于疲劳或磨损等原因,造成零件的强度和性能下降,损坏率上升,在这个阶段,机械设备发生的故障多属于零件老化的问题。对耗损故障及时进行预防检查、保养,不让零件工作至耗损到故障阶段,可减少这类故障的发生,防止故障率迅速上升。

医疗设备的维修与管理 第12篇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引进高科技医疗设备是各大医院关注的重点问题, 是现代医院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前提。先进的医疗设备同样能让患者认可医院的实力, 从而为医院赢得良好的声誉。医疗设备和人一样, 如果不经过好好的保养就会生病, 很多医疗设备就是因为维修工作没有做到位而使它的寿命年限缩短, 这样不仅会让医院花费更多的金钱, 而且可能延误患者的治疗。我院作为天津首屈一指的三甲医院, 患者量多, 并且深受患者信赖, 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对保障患者安全、维护医院声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多年的工作中, 医疗器械的维修管理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主要包括: (1) 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2) 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 (3) 检查评比制度。这样才能使维修工作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医疗器械的维修管理工作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维修体制的改革, 影响着维修行业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 要使医疗器械的维修行业与使用方要求协调发展, 就必须构建适宜的维修体制。 (1) 要加大行业的立法和执法力度, 制定系统、完备的法规制度和标准, 使维修工作程序和验收、计量有法可依、有据可凭, 加快向依法管理型发展的步伐。 (2) 积极营造医疗器械维修行业多元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加大合并和重组力度, 改变维修性质相对单一的现状。 (3) 促使医疗器械维修行业从专业分立向资源共享方向发展。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对维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能维修单一品种的维修企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 重复性投资将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拥有少量维修资源的企业, 只有实现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配置不同层次的多专业、复合型技术人员, 通过扩大技术、设备和人才规模形成技术密集型产业, 以适应发展的要求。在每次维修后, 我们都会进行记录。记录的内容包括维修的工作人员的个人资料、维修设备的主要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及最后维修完成后的运行状况, 每次记录不仅可以为以后的工作提供获得参考的资料, 方便以后的维修工作顺利进行, 节省更多的维修资金和时间, 而且可以提高维修人员的敬业精神, 注意维修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在提高自己维修技术的同时也使医院医疗设备得到更好的保护。同时应制定维修设备管理责任、事故责任细则, 维修资料和记录的管理细则, 建立资料库与技术档案, 做好维修记录并保存好备查, 设备报废相关管理, 维修经费管理。

通过几年来的维修管理实践证明, 在现代医院, 医疗器械设备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它不仅大大提高了临床诊治能力和水平, 而且有立竿见影的经济收益, 只有规范和完善的医疗器械维修管理, 做到以人为本, 注重维修人员的素质及维修技能的培养, 充分调动和激发维修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以患者为中心, 以医院的生存和发展为己任, 才能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同时, 发展自身的经济效益,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上一篇:高校私家车下一篇:培训需求“信息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