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水平范文

2024-06-04

学业水平范文(精选12篇)

学业水平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学考价值,改革建议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考改意见》),在“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中提出: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学考”)。2014年12月10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学考意见》),规定计入高等学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以等级呈现。将学考成绩纳入高考录取成绩,其意义重大。这也标志着新一轮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全面启动。这一改革比以往任何一次高考改革都牵动人们的神经,因为其改革考试的学科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复杂。这一改革的复杂性,也必定引发人们对学考相关问题的革新与思考。

一、学考纳入高考的价值

《学考意见》明确指出:学业水平测试是根据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教育考试规定,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制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学考的价值不言而喻。

(一)学考的内容规范了人才的培养

从学生毕业的视角看,学业水平考试作为高中生毕业成绩的衡量标准,尽管对很多学生并没有太大的约束力,但是学业水平考试的内容毕竟包含了高中阶段学习的所有科目,而不单单是文科或者理科的内容,这就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会偏废文科或者理科,保证了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基础教育就是学生打基础的教育,这一阶段是学生可以全面奠定学科知识的阶段。广西学考要求学生全面学习高中阶段的各门学科,对各门学科内容所要涉及的深度与广度都有明确规定。学生要想获得证明高中学历的毕业证书,就必须对各门学科知识的掌握都要达到一定的程度,这既保证了学生学科知识的全面性,也为学生步入高等教育学府奠定了基础。因此学考内容的全面性规范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全方位性。从学生升学的角度看,学考成绩作为高考成绩的一部分,比作为毕业成绩的要求显然要高,这种升学的驱动力将使学生在对待学考的态度上发生极大的变化。学考成绩纳入高考,学生“马虎对付”的心态将转变为“认真对待”,学习的效果不言而喻。《学考意见》中计入高等学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由学生根据报考高等学校的要求和自身的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这种纳入高考成绩科目的不确定性也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学习各门学科,尽可能让每一门学科的成绩都可以达到最高分,起到了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的效果。

(二)学考使高考评价真正实现了多元化

当前不少研究者对学考的这种评价功能有不少的质疑,也不排除这种质疑的理性。比如有教师认为,学考内容包括了高中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学的学科,这要求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中几乎要均匀地分配学习时间与精力,才能取得各门学科更好的成绩,以保证取得高中毕业证书,为未来的高考录取获得一份更有保障的“保单”。这样的结果就分散了学生的精力,平均了学生的时间。他们难以集中精力放在自己喜欢的科目上面。“全面发展等于全面平庸”就是从这个角度去评价的。人的精力毕竟有限,面对这么多学科、在这么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很难在每一门学科上都可以获得同样的收获。更何况学生对各门学科的兴趣不同,他们不可能对所有的学科都赋予相同的精力与时间。因此人们质疑这种要求学生全面兼顾的学考评价很难起到真正评价学生的作用。从学考对高考的作用而言,学考成绩一旦纳入了高考录取的成绩就改变了高考单一的终结性评价的性质,录取学生的依据由单一的高考成绩变成了高考成绩加上学考成绩。这样学生的平时成绩也纳入了升学的考核范畴,学考的成绩不再只是简单的毕业成绩,同时兼有了高考成绩的作用,凸显了学考科目的重要性。这种评价方式的改革无疑是一种方向性的变化。尽管在这样的评价方式中,学考成绩的重要性还不是很明显,在试行的过程中仍有许多的不足之处,但是一定会在实践中逐渐趋于成熟。

(三)改变了高考一考定终身的高风险方式

高考历来为人们所诟病的就是“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学考评价的纳入,增加了高考录取成绩的构成因素,降低了高考的风险。《学考意见》指出:各省(区、市)要积极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参加统一科目两次考试以及更换已选考的科目的机会。学考方式的改变,首先是为考生提供了两次考试的机会,考生可以拿最好的那次成绩作为高考录取的成绩。这样的学考,让那些因为临场没有发挥好的学生可以再一次参加考试。其次是改变了学生的应试心态。“失败了一次不要紧,还有一次机会”,这在某种程度上让学生的考试心理变得放松,让学生可以放下一部分心理负担,以轻松的姿态迎接考试。多少年来,人们一直期盼高考改革能够突破“一考定终身”的局限,可以实行像欧美国家那样多次考试、择优入学的考试方式。此次高考改革真正突破了以往的考试形式,推动了高考向更理想的人才选拔方式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

(四)能够更加全面、综合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科纳入高考后,高考成绩由高考语文、数学、外语三科的成绩加上学考成绩的任意三科组成,与今天的高考是由高考语文、数学、外语三科的成绩加上文综或者理综的构成有点类似。但是,其实质的区别在于学考的成绩是学生以普通的心态通过两次考试做出选择,把其中最好的一次考试成绩作为其高考成绩,与高考时候的文综或者理综的特定现场考试的成绩有很大的区别。这一点必须特别说明。高考时,文综或理综考试是学生在特定的时刻和场合,在有限的时间里,在思想高度紧张的状态下,通过思维的不断转换来完成考试,考生必须在150分钟之内完成三门学科的考试。这样的考试,心理压力之大、时间之紧迫、思维转换之迅速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与学生只是像平时考试一样,在相对宽松的环境和时间里完成一门课程的考试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高考过程是一种对高压状态下的应急、勃发反应的过程,而学考过程是学生在较放松的状态下、较从容的应答过程。这种状态下考出的成绩,比单一的在高考现场的成绩更能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选拔学生的最理想的方式。

(五)兼顾了全面发展与优先选择

广西学业水平考试要求测试所有高中所学的学科,这样的要求应该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在高中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对高中学科有全面的认知,可以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全面的基础,也为他们以后在任何一个学科方面做出深入的发展提供可能。基础教育就是为了在受基础教育的时候为学生打下基础。基础意味着学科的科目应该是广博的、学科的内容应该是基础的。广西高中学考正是朝着这个目标去设置的,这是对学生平时学习全面考查最有效的方法。同时,随着高考考查科目减少到三门,并把学考其中三门学科(学生自由选择)的考试成绩纳入高考录取成绩,这是在学考全面考核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了学考成绩的自由选择和优先选择:选择自己考试最好的三个学科的成绩纳入高考,成为高考录取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学考是对学生的全面考核,而自由选择其中三门学科的成绩作为高考录取成绩则突出了学生优先选择的权利。随着高考“指挥棒”功能对学考发生的作用,教师与学生将会改变“考什么学什么,不考什么就不学什么”的态度,对所谓的“副科”不闻不问的现状也将得到彻底的改变。

二、学考纳入高考的问题

学考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研究领域。随着高考改革的实行,它将会变成名副其实的“小高考”。作为一种新的高考改革制度,理论上的可行性与实践操作是有一定差距的。在研究学考的过程中,我认为学考纳入高考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考试性质复杂交叉

首先,学业水平测试是具有多种功能融合的考试,即将作为高考成绩计算内容的一部分这样的高考改革使学业水平测试这一单一的高中生毕业考试的形式的地位骤然发生了质的变化,不管是学生还是学校、家长都将对这一考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因此如何保障这一考试内容、形式的公平性是众多考生以及他们身后的家庭所关注的焦点。然而就目前的学考内容(或者说命题内容)、阅卷方式而言,是无法满足学考作为高考录取的一部分这一重要改革的要求的。这将是考试组织者与决策者极力思考的内容。其次,学考毕竟是学业水平考试,而不是高考,它的核心是检查高中学生的各门学科是否达到毕业的要求,是高中生的毕业考。就全体高中生而言,它的首要功能是检测高中生是否达到毕业的基本要求,然后才是作为高考成绩的有效部分。因此我们在学考命题时对考试内容的全面性、基础性、共同性不能忽视,必须重点关注。如果将这些特征抹掉,而贯彻考试内容的技巧性、生僻性乃至刁钻性,那学业水平考试就不是水平考试,而变成是选拔性考试,那就是高考了。但是当学考的性质发生变化之后,这一考试的内容、考试的特点是否也会被高考同化呢?学考的这种双重的性质,将会对学考的内容与形式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地位不等同

学生与学校对学考认识不清,很多学生对学考并不重视。在与部分教师和学生交流中发现他们对学考认识不足,大部分人仍然停留在对会考的认识上,满足于毕业的需要。这样的认识,导致他们在思想上的不重视。从历史的渊源看,会考的功能基本上就是替代了毕业考。从理论与实践来看毕业考试,学生考试只要达到“合格”等级就予以毕业。这样的考试,80%以上的学生都不用费多大的功夫,99%的学生都可以通过。既然如此,学生还会花时间去看书、精心准备考试么?很显然这是不大现实的。学考的内容与形式都接近高考,但是考试的难度、内容的跨度、试题的数量、答题的规范度等都不能与高考相比拟。就这一层面而言,学考仅仅可以看作是一次测试。尽管学考的成绩要计入高考,但是以等级的方式计入。《学考意见》规定:计入高等学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以等级呈现……以等级呈现的一般分为五个等级,位次由高到低为A、B、C、D、E。原则上各省(区、市)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依次为:A等级15%,B等级30%,C等级30%,D、E等级共25%。E等级为不合格,具体比例各省(区、市)根据基本教学质量要求和命题情况等确定。一个等级内相差可能有10分,甚至更多,这与高考分数争之毫厘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两者在学生、教师、家长心目中的地位也不可能相等。

(三)成绩呈现不精确

学业水平测试对学生,特别是成绩好的学生意义不大。学业水平测试的成绩首先是作为高中学生毕业的重要依据。根据《学考意见》第五点(考试成绩呈现与使用):以等级呈现成绩的一般分为五个等级,具体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由各省(区、市)根据基本教学质量要求和命题情况等确定。根据以往的经验,广西有95%的学生是可以通过的,这样的要求对绝大部分学生而言都不是问题。《学考意见》同时也规定:考试成绩以“等级”或“合格”“不合格”呈现。计入高等学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以等级呈现,其他科目一般以“合格”“不合格”呈现。计入高考成绩的学考科目不是以分数的形式计算,而是以等级的方式参照。比如,A等级的成绩是90~100分,那么100分学生的成绩与90分学生的成绩是相同的。一门学科考试要达到90分还是要容易一些,但是要考取100分那是非常困难的。而在等级计分的学考中,这些差别全部都被抹平了,只是以一个完全一模一样的“A”等级来呈现。高考相差一分名次可能相差1000名,学考相差10分仍然在同一个等级,这样的方式可能会对学生的心理有一定的消极作用。

(四)命题范围不同

简单地说是高考的范围减小与学考的内容限制。高考从现在的“3+X”减少为语文、数学、外语三科,从这一趋势看,高考的内容减少了,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为学生对这三门学科更深入的学习准备了条件。尽管高考的范围减小了,但是其灵活的命题方式很难受到这一变化的限制。“得法于课内,取材于课外”的命题原则,使得高考的命题内容可以呈现无穷无尽的变化。而学考的内容则有更多的限制。广西学考的内容从三个方面厘定:一是学科内容。因为同一学科有不同的版本,考试内容必须是各种版本的共同点,这就要求对不同版本内容的选择。二是对每一学科有限内容的取舍。在有限、相同的内容中,不断地翻新出不同的试题。三是必须有一定的考试内容是取材于课内。这样既保证了学生对教材的认真使用,又能保证层次比较低的学生通过毕业考试,同时难度、信度必须保持一致。这既是对命题的基本要求,也是命题的最高要求。学考的选拔性质与考试结果的使用方式让一些考试科目的内容显得很单薄与狭窄。在命题中,一般要求命题的内容三年内不能重复,而有些学科适合拿来做考试试题的内容也只能拼凑两三套题目。这样的情形,要想三年命题的内容都不重复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也导致了考试的难度的降低。随着学考成绩纳入高考,命题内容的选择将成为一个更大的难关。

(五)命题水平亟待提升

学考的成绩已经不再单单是学生毕业的依据,而且还是高考成绩的一部分,是学生被高等学校录取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考试功能的综合,对试题的质量、命题教师的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目前我们对学考的试题分析,可以了解试题内容的覆盖面、题干的陈述、答案的设置、题目的梯度等,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命题队伍相对薄弱。各省、区、市从事学考命题的人员虽然都是高等学校的硕士、博士和中学高级职称的教师,然而这些人多为学科的专业人员,很少有人接受过教育和心理测量的专门学习和培训。这是学考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大打折扣的主要原因。目前,题库的方式应该是最有效、最能保证公平的方法。它是以最长的时间、最多的命题教师的投入,来有效地保证试题的创新性、独立性和科学性。这一部分我们可能要尽快投入研究,并抓紧操作实施。

三、提升学考水平的建议

学考纳入高考是教育适应一个时代的变化,也是一个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是不可逆转的潮流。教育唯有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适应时代对人才的评价需要。面对这些问题,高中学考应该做出哪些改变呢?我认为以下几个内容是可以考虑的。

(一)重视学考、认识学考的重要性

“学考不是学生毕业的终点,而是通向高考的途径。”不可否认,今天涉及学考的各个方面都对这一考试抱着一种应付的态度,或者说是不重视的态度。不管是学生、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都没有将学业水平这一水平性的考试与选拔性的高考视作同样的地位。我们常常说“态度决定一切”,这不是空话。态度的确能够转化为行动,并调动人体的各方面的潜能。消极的态度就会消极应付,积极的心态就会调动一切因素去努力完成。最有效的方法是教育行政部门从源头予以高度重视,完善学考的功能,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维持命题队伍的稳定性

教师的命题水平决定了试题的水平。学考命题的组织方式应该不断完善,使教师的选拔、教师的工作、教师的待遇等各个方面不断得到保证,保持命题教师的延续性,学考试题的科学性才能得到保障。协调好教师的命题工作与教师自身的工作,这两者不能说哪一种工作更重要,而是两者同等重要。但是由于命题主管部门的视角与教师所在教育行政部门的视角是不同的,作为教师个体很难独自去决断哪一项工作应该先做。只有两个部门协调好,教师的工作才能顺利。试题的科学性决定了考试的公平性。从这个角度去考量,稳定命题教师的水平是整个学考的核心,也是制约学考的瓶颈。

(三)保持平行卷的一致性

试题命制的内容、难度都必须保持一致性。这里的一致性有两重含义:一是试题的内容、难度在几年内必须保持一致,有连贯性。二是同一次命题的两套试题的内容、难度必须保持一致。学考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一个科目两次考试的机会。这是学考的先进性,但是如何保持两次考试试题内容、难度、信度的一致性,这不仅是技术问题,而且也是专业水平的问题。因为保持考试科目内容、难度水平的一致性就是保证考生的公平性。命题主管部门在选拔命题教师时,既要考虑到其学科的专业性,又要考虑到其教育背景的专业性。加大对命题教师的专业培训,使他们走上专业发展的道路,这是最好的途径。

(四)保证考试结果的公平性

阅卷的组织形式同样也影响了考试的公平性。组织统一阅卷是保持考试结果公平性的最好方式。如同高考一样,在同样的地点、同样的时间,以同样的阅卷标准去衡量所有的试卷,并将整个阅卷过程实行质量全程监控,这是保证考试结果公平性最有效的做法。目前我们的学考阅卷仍然还是各地市“自成一体,各自为政”,这样的形式对阅卷标准的统一性与权威性是无法保证的,也是无法监控的。有时甚至会出现有些地市为了自己地区考生的利益,有意降低阅卷的标准,提高学生的成绩,这就造成了新的不公平。

(五)建设学考试题库

广西的学考在两个方面存在短板:一是命题队伍的临时性不利于试题的平稳性,二是命题时间的短暂难以保证试题的质量。要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采用题库的方式。题库的优越性在于:一是使考试的命题过程简便、灵活、经济、快捷;二是保证命题质量的可靠性、科学性,以及试题的保密性;三是可以不断地对试题进行筛选、补充,使试题经常处于更新的状态,保证了试题的生活性和时代性。学考规定每一学科都必须提供两次考试的机会,每一次都有A卷、B卷两套平行卷,这就意味着一年需要四套试题。一年一门学科就需要这么多的试题,教师在命题时间有限、学科资料不足、讨论空间不大的情况下,要命制出高质量的试题,最好的选择就是有准备充分的题库。特别是对于刚入行的新手,题库就是他们的先行者。

学业水平中期总结 第2篇

“小学生学业水平测试研究”是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教育科研课题。开展此课题研究既是国际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国内课程改革的需要。

《 小学生学业能力水平测试研究》课题,是以新课程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评价为研究对象,以义务教育阶段中语文课程标准和“三维”目标作为基本检测依据,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为课题研究的行动指南,主要研究学生语文学习素养的评价,以及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学习质量或学业水平的价值检测评估和确认。本课题对于小学生语文学业的评价涵盖学科素养的诸多方面(知识能力、语言积累、思想情感、学习态度、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创新意识等)。

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语文学习评价与新课程实施同步,“学习水平测试” 应该有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包括书面测试、口头测试、实践测试等,它既属于阶段性的评价,又属于终结性评价; “学习质量或学业水平” 则属于形成性的评价,立足课堂,就是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在各时期的进步状况,通过课堂观察、作业考查、阶段能力验收等随时记录收集学生成长的经过和学习的收获。也就是说,学生语文学业评价除了检测“学生学习质量”外,还要与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相联系,从而建构一个较为完整的学生学业评价目标体系。

本课题研究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新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本课题要以充分体现三维目标的要求、特别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为目标。

通过深入研究我省、我市、特别是我校教学改革及学生语文学业能力水平测试的现状,把各种情况进行梳理,归纳、提炼、总结,形成通过课堂观察、作业考察、小课题研究、口试、笔试、操作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能力水平的测试研究,从而建立起体现新课程理念,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语文学业评价体系。

本课题研究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必须将文献研究、理论研究、调查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通过大量实践案例的积累、实证分析与理性思考,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探索规律性的结论。课题实施步骤

近一年半的时间,我们经历了课题实验准备阶段,完成了课题的实验阶段。

2009 年 9 月至 2009 年 11月 ①参加总课题开题会,根据总课题组的课题实验方案

及本校校情,组建课题组,明确课题组成员分工及要求,确定研究内容、遵循原则、研究方法。②明确承担的研究任务,填写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协议书,撰写我校课题实验方案,一并上报总课题组。③搜集文献资料,对子课题进行调查、论证,召开子课题开题会。④ 认真、严肃地组织好实验前测(教师和学生)。⑤以自学和集体培训的形式督促教师进行理论学习;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讲学。

2009 年 11 月至 2012 年 6 月课题实验阶段 ①逐步积累开发小学生语文学业能力水平测试研究的个案。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构建了“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测评目标体系”,利用网络优势逐步打造、完善学生学业评价的动态题库,尝试小学生语文学业评价自动生成软件的开发和运用。②组织开展相关测试题的编写和研讨,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要寻求及时而有效的解决办法;组织教师进行心得、经验交流,随时调整实验方案,保证实验的 顺利进行,并推动课题的研究。③重视测试题内容对考查学生学业水平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检测方式多样性的研究,通过学生的个性体验,体会学生在恰当运用课程资源的课堂上情感、态度、学习效果的变化,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通过学生活动进行验证。④收集实验过程中各种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比较、分析,撰写阶段总结。

1、构建多维、全面的语文素养评价目标体系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这里的“全面”指的是语文素养的全面性。即语文素养不仅仅是语文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想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课标》还指出:“要给学生打下全面、扎实的语文基础。”这里的“全面”表明了应在深度和广度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深度体现就是“扎实”二字;广度上讲的就是“全面性”。以此评价目标体系对学生语文学习素养进行全面考查。我们分年段制订了小学生学业能力水平测试评价目标体系。并以此体系对学生学业进行全面考查。

2、关于“小学语文素养考查测试题编写的依据、遵循的原则”的探索

我们认为质量检测必须以现行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依据,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侧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评价的激励性、诊断性、过程性和发展性。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依据课标,靠近新课程,以

教材内容为主,重点测试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同时,测试内容的设置注意趣味性、生活化、情景化,体现开放性、灵活性和人文性,尽量让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自己语文学习的成就和进步,激励所有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尽显自己的语文才能,发挥创造力,展示个性,让学生以轻松的心态,考出真水平、好成绩,对今后的学习充满信心。

(1)试题内容突出基础性。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力求体现其基础性,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基本态度。按“评价目标体系”在命题时着眼基本要求,难易适度,整张卷面基础题要占80℅以上,避开难题、偏题。

(2)命题充满情趣和差异性,体现人文关怀。

传统语文试卷因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题型设计比较客观、冷漠,显得严肃呆板,毫无情趣可言,在测试中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保持良好的考场心态,在题目要求用词上我们细细地雕琢,像“请照着写出来”“请回答问题”“请选择”“能谈谈您的想法吗?”“您是怎样看的?”这些亲切客气的提问,使学生感到自己会成功的,即使答不上来,教师也不会怪罪,也能从中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特别是一年级的试题,我们在命题形式上动了一番脑筋(低年级明显不如高年级好出),尽量用“连一连”,“照样子写出来”“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等富有游戏色彩的提问方式。目的是注意保护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激发小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小学生在考试中体验到愉悦和成功,增强自信心,形成“乐学、乐考”的情感体验和态度体验。

(3)试卷内容的编写要充分体现情景化,营造一个自然和谐的考试情境。

一份试卷,就是一组问题的情境。试卷情境的宽松程度对儿童的考试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宽松的问题情境对于学生充分展示业已形成的课程三个维度的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命题时从情境的创设入手。

①试卷出示情景图(低年看图写话、中年看图作文、中高年看图阅读回答问题等)学生通过情景图可以直接了解题目内容,理清答题思路,打消应试的顾虑,激起学生应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②题目设计要富有启发性、激励性。一年级测试卷“语文游乐园”。我把试卷中要求学生做的题,用线路图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像逛公园一样依次进入“听力园”(听力)、“积累园”(基础知识)、“阅读园”(测查学生课内、课外阅读情况)、“运用园”(测查学生习作能力)。在每一个园地里,学生按该园地的要求把题做完。方可进入下一园地。这是学

生感到考试只不过是参加了一次游戏,进行了一次特殊的旅行而已,毫无厌烦之感。他们会使出全身解数,像玩电子游戏一样,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自主地完成测试,效果很好比如:改病句、重组段落、加标点等题目可设计“啄木鸟医生”等。对多音字组词,可以设计“快来参加多音字小魔术”。对需写好字的题目可设计“小小书法家”。“我要把字写漂亮”。等。对课文阅读填空,可以设计“课文内容我知道”、“精彩内容在线”等。对需探索操作或习作的题目可设计“我能行舞台”或“习作芳草地”“习作百花园”等。这样学生一看到题目就会产生试一试的心理,增强答好卷的信心。

②考查课外阅读能力,引出的例文是学生熟知的,身边的、生活中的实例。这样极易与学生情感产生共鸣,同时也缓解学生认为课文内容难理解的心理。(4)设计一定的开放题目,激发学生答题的自主性。

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各有各的精神世界,新课程强调教学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服务,考题设计也应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在保证目标底线的基础上,设计一定的可供选择的试题或同类不同水平的试题,供学生选择,例如,一年级下学期的阅读测试题是这样设计的:学习了本册第三组课文(《两只鸡蛋》《松鼠和松果》《美丽的小路》《失物招领》),你最想说些什么?这样的设计就给学生提供了多角度思维的空间。有的学生从爱护小动物的角度说;有的从保护资源的角度说;有的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说;还有的从道德行为的角度说。学生的思路明晰、感情真挚、表达独特体现学生达标水平的差异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尽可能地感到考试成功的喜悦“。再如:请写出“春、夏、秋、冬”的古诗名句各一句(课外积累的诗句,可多加2分)。这类题目的设计,既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为学有余力的同学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激发其答题的积极性,自主性。

(5)试题内容必须体现全面性

全面:就是面向全体学生,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既注重了新旧知识点的联系、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注重了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依照评价目标体系和年段训练重点每张综合试卷按照一定的分值比例,既要有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能力的全面考查,又要有关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方面的采分点。以点带面,从一个考查点能透视出多重问题,每份试卷都有学生创新意识的体现,注重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6)试题形式多样化,评价方法多元化

评价的方法应做到四个结合:等级评定和语言描述相结合; 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笔试、口试和操作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和家长评、教师评相结合。尤其要突出

考试方式多样化,由单一的笔试改为笔试、口试、动手操作和问题解决等形式相结合,这样的评价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语文素养。(7)测试方法必须体现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体现科学性、客观性,更要具备可操作性。评价必须与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与学生的常规学习评价相结合。在评价过程中,尽量少一些表格,次数尽量控制,如果天天评价,甚至节节评价,只能使本来有利于师生发展的评价让师生望而生畏,最后变成毫无意义的走过场。评价方案既要有利于“学”,又要有利于“教”,使学生、教师的评价有据可依,容易操作。

3、整合考试内容

语文课标关于评价内容的要求,体现“突出重点,加强整合”的思想,变单项练习为综合训练,评价内容从对学生的认知评价扩展为对学生全面、综合的评价。我们认为,不能把考试题的内容拆分成孤零零的几部分,要是内容之间相互融合、相互联系,以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1)、听说与口语交际的整合。语文课程将原来的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这不只是提法的改变,而是赋予其新的教学内涵。它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逐步深化的标志,是小学语文教学现代化的需要,更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选择。口语交际其本质是交际,是听话、说话、交际的综合,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互动言语活动中,学生在动态的双向的或多向的活动中增强口语表达能力。

口语交际功能是无法通过笔试来衡量的。长期以来,这种“交际性”被人们忽视,听、说被人为割裂,教师很少关注学生的感觉。针对这些弊端,我们采取口试的形式,从交际礼貌、听说能力及习惯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调查。试题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交际时有话可说、有感而发。

例如,一年级口语交际测试的话题是:“下雨天家人没来接我怎么办?”学生以四人为一组进行交际。除了测查学生听、说是否认真,说话发音是否准确,语句是否通顺以外,还要看学生是否有良好的听、说态度(这里的态度指“举止、神态、手势、姿态”等),交际时是否自然大方……最后综合起来,给学生评定出一个等级。这样的测试,有助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全面提高。(2)、课内和课外的整合

著名语言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认为:以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看,得自课内与课外的比例是“三七”开,即大概百分之三十得自课内,百分之七十得自课外。虽然对每个人来说,情况

不尽相同,但课外经验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来源。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只局限于书本知识,要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为了给学生提供广泛的学习材料,让他们开阔眼界,从更多的角度学到知识,我们在考题的设计上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例如,学完《美丽的张家界》后,让学生设计导游解说词,可以让学生几天后交卷。学生要想把卷答好,就必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并掌握导游解说词的写法,并对张家界的风景了如指掌,对描写景物的词语记得烂熟。这样写出的解说词才能吸引人。学生答卷的过程其实就是阅读、收集、整理、赏析的过程。他们通过亲自操作、实践、体验,感到自己即是在学习语文,又是在体验生活,从而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学的知识是课堂无法给予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从而达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目的。

(3)、阅读与习作的整合

阅读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吸收,作文是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和倾吐,二者是紧密联系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教学中注重熟读成诵,不仅是阅读的需要,更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所以,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鉴于此,我们把二者整合在一起,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

(4)、增设考题内容,挖掘创新因素

俗话说:山有高低,指有长短。学生智力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个性的发展具有差异性。为了让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能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功,我们设计考题时,就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既要面向大多数,又要关注特困生,体现出内容设计的弹性。这样的试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

例如,在考查学生对《只有一个地球》一课的掌握情况时,我们设计了四个选题,让学生自选题目,学生自定完成的数量、时间。

4、实施科学评价,探索小学生语文素养测试形式的多样化

我们制定的“小学生语文素养评价的目标体系”比较全面地评价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考察、口试、笔试、调查与操作等多种方式,综合评价小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基本语文素养。这里提出的不同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评价学生语文学习的情感与态度,选择课堂观察、作业考察;评价学生的语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常用口试、笔试;评价学生综合性学习,宜用调查操作。在实验操作中,我们坚持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

外评价相结合,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与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实现了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1)、课堂观察评价

课堂观察是一种科学的观察方法,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观察。它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在真实自然的课堂情境中,可以随时捕捉学生的学习态度、爱好、兴趣、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程度等。在课堂观察过程中,通过7个项目及19个因素比较全面地评价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情况。据此,我们参照提供的课堂观察评价表,结合实际加以修订,制定出我沟沿中心小学“小学生语文课堂观察评价表”,此表每学期进行一次,由学生本人、实验教师共同完成。实验教师依据实验日志“课堂观察评价记录”完成评价。(2)、作业评价

作业是指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功课。但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作业不应该只是“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功课”,它应当肩负更多的“使命”。语文作业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实学生做语文作业的过程是一个促进对学习内容“理解——内化”的过程;是一个“巩固——掌握”的过程,也是一个“拓展——应用”的过程,它能够及时反馈学生的语文学习信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从而通过小学生的语文作业能够了解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状态等方面的情况。借此,我们把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细化为具体评价目标,通过评价实现改进学生语文学习、推动学习过程的真正意义。我们特别制定了“小学生语文作业反馈评价表”、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完成。学生本人围绕在家庭中完成语文作业的情况,完成作业的态度是否认真,是否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是否掌握了学习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体验到成功与快乐等内容作自我评价。家长则配合教师,督促检查孩子的家庭作业,综合孩子在家里的主要表现和学习情况给与相对评价。我们定期组织作业评展活动,给学生创设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机会,并以此通过观察了解情况(依一定标准)让学生参与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则依据“作业、观察日记、评价记录”等量化评价。

为充分发挥作业评价在学生学业进步中的促进、调控及导向功能作用,我们要求教师对学生语文作业要坚持批改制度、讲评制度、评展制度;倡导量化“等级”与质化“评语”相结合方式评价作业(即“等级+评语” 评价模式),同时做好批改记录。我们在实施语文作

业评价中,不仅关注学生作业对错,还要有针对性的写好评语。评语要有激励性、富于启发性,要能“春风化雨”。

学生的语文作业评价应以激励为主,可以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方式并以定性描述为主的方式,我们在“小学生语文作业反馈评价表”中为评价主体留有一席空间,赋予“寄语”——定性评价,以此搭建起生与生、师与生、家长与学校心灵沟通的桥梁。(3)、口试评价

通过口试主要了解小学生在语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形成。了解小学生是否能够有条理地、清晰地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是否能够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收集信息、分析现象、进而表述自己的观点的能力。对此,我们在口试评价研究中设计了“学生语文口试检测评价表”。为切实做好口试评价研究工作,在实验操作中,我们着重从两个方面予以落实:

①编制口试题目。

我们要求实验教师按所教年级编制口试题目,每学期1—2套,存入个人文件夹“试题库”备考。口试题目要从教材课后练习、整理与复习中选取,这里特别需要教师研究挖掘教材中或课外阅读中的口试素材,丰富试题库。②口试检测。

利用“学生语文口试检测表”对学生实施检测,每月进行一次。口试命题从“试题库”中抽取,学校组织对每班随机抽样检测10名学生,其余学生由任课教师检测。口试允许学生重考。(4)、笔试评价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探索》一书中特别提出:纸笔测试作为常规的评价方法,仍然是小学语文学习评价的重要方法,但需要在问题形式、测验内容和方法上按照新课程要求加以改进。我们在开展课题笔试评价中,因此从学生语文素养分布及各种类型题比例分布、题目形式设计、试题深浅度、测试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①在反映学生语文素养分布、各种类型题比例分布试卷的整体设计上,我们要求实验教师参照“小学生语文素养评价目标体系”编制的单元笔试卷,坚持跟踪抽查,考试结束对卷面分析,加以总结,摸索经验。期中、期末测试,由学校统一命题组织实施。②在题目形式设计上,我们根据学生年龄不同、年级不同、个体差异,努力使设计的题目达到“其趣味性、情境性、探索性、开放性及应用性”。③在试题的深浅度上,我们原则是“适当降低试题难度”。以往有的老师喜欢出难题,考倒学生后,自己很生气,却没想到学生受到的打击更大,不仅付出的努力白费了,还要承受老

师的训斥、同学的嘲笑、家长的责罚。更可怕的是学生会对自己丧失信心。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上长期处于失败状态的学生,今后走上社会往往会对自己缺乏信心,缺少朝气与锐气。这是多大的罪过呀!因此,我们要求实验教师在设计平常练习时可以全面些、灵活些,但在编写综合笔试试卷时,一定要体谅学生的难处与苦处,怀着“君子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恶”之善念,适当降低考题的难度,让大部分学生在正常的学习状态下就能取得高分,获得成功。这样,不仅使学生增强自信,而且也让他们感受到,只要我付出努力,就能取得好成绩,从而激起进一步努力学习的愿望。④在测试方法上,我们采取了二(多)次测试法,给予学生多次评价机会,以促进学生的转变与发展。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各不相同,达到学习目标的时间和程度也不相同。教师应允许一部分学生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应有的水平。因此,当学生对自己某次测验的结果不满意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申请,自行选择考试的时间,重新作答与第一次相似但不同的试卷。也可在批改考卷之后,评讲考卷之前,允许学生对做错的题目自我分析,写上错误的原因,改对了,老师就可以把扣掉的分数按一定的比例加上去。甚至在评讲考卷之后,如果学生能针对错题,编一道或两道类似的题目,并解答正确了,还可以给他加分。这种评价方式,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好的学生拔尖,更能使“学困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尝到成功的喜悦,激起新的学习动力,又培养了他们精益求精。

(5)、调查操作评价

调查操作评价有助于实现语文课程标准,初步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整体把握以及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为此,我们在开展调查操作评价研究中,着重从两个方面进行:①转变实验教师的教学行为,充分挖掘教材中综合性学习资源,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语文调查操作活动。如,我校开展“三集”活动(既作文集、剪贴集、积累集)把综合性学习内容融为三集活动中。每次活动我们都精心设计1——2个调查项目;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好或通过写小品文的形式、或通过积累好词佳句的形式、或通过积累数据、剪辑资料写小报告等的方法汇报活动成果。,为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搭建一个发展性平台。通过定期开展优秀三集评选活动相机予以评价。②对学生综合性学习的研究实践活动,细化要求,并作为具体的评价目标,我们特别制定了“学生综合性学习研究实践 评价表”。教师评价要依据实验日志、综合性学习评价记录”完成。学期结束,学生本人在“我的收获”栏中简明表述自己收获。

总之,通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让我们收获了很多,为结题积累了素材。但实践中也有很多困惑:比如,评价方法的科学性,评价工具的可实用性,试题内容全面性,试题形式的

高中生物学业水平测试如何过关 第3篇

关键词 高中生物;学业水平;测试

一、测试内容和要求

1.测试范围

测试的内容包括:必修1“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必修3“稳态与环境”共三个必修模块。

2.试卷结构

一试卷题型比例:试题分为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题型,这两种题型的分值分别约占全卷分值的70%、30%。

二试题难度比例:试卷由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组成,易、中、难题占分比例约为7:2:1。

三试卷内容比例:必修1占分约30%,必修2占分约30%,必修3占分约30%,实验占分约10%。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不仅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更关键的是它赋予学生高考填报志愿的先决条件、参与录取线的划分等功能,考试的成绩直接影响学生的升学,受到了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关注。但是从近几年考试的成绩来看,普通高中特别是普通民办学校的学生过关情况并不理想,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对知识运用的能力较差以及实验题失分较多等原因都是导致学生不过关的原因。

二、如何更好的复习才能使生物学业水平测试过关

1.思想上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我们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学业水平测试的功能之一,即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基本评价,无论你以后能否考上大学,起码你通过了学业水平,说明你达到了高中学生最基本的素質要求,这也是对自己高中学业的最基本的肯定,其次要让学生明白虽然学业水平测试考查的难度不大,侧重于生物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但是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因为通过学业水平测试是他们迈入更高学府的一道门槛,只有通过了学业水平的测试,达到了填报自愿以及录取线的划分,才能有机会进入自己理想的学校。

2.认真研读考试说明,把握考试的方向。

无论做什么样的事情,首要的条件就是明确方向。正所谓磨刀不碍砍柴事,每年学业水平测试都有考试说明,教师要带领学生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哪些内容是了解层次,哪些是理解层次,哪些又是应用层次,做到心中有数,只有做到心中有数,在复习的时候才能把握准确,不会浪费时间做无用功,也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具体的复习措施

生物学科有它自己的特殊性,虽然它属于理科,但是很多基础知识又是记忆的内容,仅仅依靠死记硬背又不能完全的学好生物,因此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

(1)认真听好每一节课,并做好笔记

听一节课之前,首先明确每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比如在复习DNA分子复制这一节内容时,学生要明确这一节的目标是理解它复制的过程,复制的特点以及复制的实质和意义;其次每一节课都有它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反复强调的学生一定要掌握和理解,第三,注意听细节,比如上课时老师会强调某某字如何如何写,反应式写的时候要注意反应的条件等等,这些都是简单的基础的知识但也是学生容易失分的地方。

复习的时候不会像讲新课的时候那么细致,但是教师往往会在黑板上对一节甚至一章的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或者会有一些简单的图表来归纳总结,学生都应该记录下来,因为这个是我们课后复习的一个提纲,根据提纲能很好的把我们生物学零碎的知识拼接起来,也便于记忆。

(2)注重训练,做好错题集

教师讲的再精彩再详细,学生不进行习题的训练,也不可能取得好的成绩。复习每一节内容时都有一份小的练习,学生通过练习的情况了解自己对本节内容的情况,薄弱的环节可以及时的补救。后期所有课本内容复习完后,我们会用各个地方的模拟试卷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训练,找到学生明显不足的地方,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学业水平测试的难度、题型等等,以便提前适应考试。无论是小练习还是模拟试卷的训练,让学生对自己的错题进行整理总结,在考试之前利用错题集对掌握不好的地方进行最后的巩固。

(3)科学的记忆方法

记忆是学习的基础,尤其对于需要大量记忆的生物学科,更要掌握好的记忆方法。下面我就生物学科中的口诀法举个例子:显微镜的使用:

装好镜头对好光,标本对着光孔放。

调节粗螺降镜筒,眼看物镜近玻片。

一眼看镜一眼睁,倒拧粗螺镜缓升。

直到视野现物像,再调细螺看清像。

目标如需再放大,先将物像移中央。

像物移动方向反,换上高倍细螺调。

像是原物多少倍,目镜物镜放大积。

用完把镜擦干净,恢复原状放镜箱。

学业水平 第4篇

调查结果显示,在自上而下教育行政系统紧锣密鼓的部署与管理下,江西省各地和学校积极探索,精心组织,学业水平考试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积累了初步的工作经验。例如,学业水平考试保证了国家课程方案的贯彻落实,对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测与评价作用更加明显;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实施对规范普通高中办学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学业水平考试也促进了传统的教学评价制度和高考方案的不断革新。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学业水平考试各项工作的开展效果与预期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在社会氛围营造、师生观念的转变、考试工作的组织管理、考试的效度和信度等方面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与困难。

一、现行学业水平考试所面临的困境

1. 思想认识偏差导致学业水平考试的地位陷入边缘化

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师生(52.7%)对现行学业水平考试的认同度不高,学业水平考试并未如我们希冀的那样对普通高中教育产生很多积极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师生(45.3%)认为现行学业水平考试对抑制“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克服偏科现象以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作用不够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学校对学业水平考试不够重视。由于高考制度的存在,不少人认为学业水平考试对学校及学生的实际影响不大,较多师生把学业水平考试完全等同于以往的高中毕业会考,认为即便学生不能通过考试也无大碍。因此,不少学校只是以应付的态度对待考试,使得学业水平考试成了一种形式化、走过场的考试。其二,教师尤其是学生对考试产生反感甚至排斥。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师生的教学、学业负担比较重,学生考试的名目繁多,这就使得教师尤其是学生对过多的考试产生反感和排斥,不少人指责学业水平考试“劳民伤财”,把其看作是一种浪费时间和精力的累赘,是一种“低水平重复考试”。

受“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等错误思想观念的影响,使得学业水平考试在很多学校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考试的地位与作用陷入边缘化。正因为如此,现在有不少人都建议取消学业水平考试。

2. 监管工作不力导致学业水平考试的公平性受到挑战

在“对学业水平考试进一步改革的意向”这项调查中,近半数的师生(41.2%)对“考试的组织、管理工作”的改革诉求强烈。访谈中也了解到,由于不少地方对学业水平考试不够重视,积极性不高,考试组织工作存在缺陷,对考试监管不严,使得考试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舞弊现象,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学业水平考试的权威性和公平性,很多师生对此意见很大。

可见,如何加强考试的组织、管理工作,遏制舞弊现象,提高学业水平考试的诚信度,保证考试成绩的可信、可用,使学业水平考试回归公平、公正,是当前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3. 科目设置缺陷导致学业水平考试的合理性受到质疑

调查显示,师生对“考试科目设置”的改革呼声也比较高。江西省学业水平考试的统考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测试)、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共11科。然而,这种“全科目省级考试模式”的合理性却引发了部分师生的质疑,不少人认为这样会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一些教师和学生(36.2%)倾向于把高考科目之外的科目列入学业水平考试,甚至实行文理科“反向考试”,即文科、艺术考生考物理、化学、生物;理科、体育考生考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甚至还有少数师生主张由学校自行组织部分学科的考试,其意图主要在于减轻学习负担与考试压力。另外,有些教师和学生(27.6%)认为考试内容也存在一定缺陷。如考试内容与新课程标准的契合度有待加强,试题难易度的把握欠佳(大部分师生认为试题偏容易),不能很好地反映考生真实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等。

二、突破学业水平考试困境的路径

1. 提高认识——理性看待学业水平考试的“存”与“废”

由于不少人认为现行学业水平考试的效果欠佳、作用不大,因而关于废除学业水平考试的呼声较高。其实,效果欠佳并非学业水平考试本身所固有的特点,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学业水平考试的“存”与“废”问题。

设立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初衷在于督促学校认真执行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范高中教育教学行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高中学生全面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一美好初衷却没有得到彰显。现在,不少学校和学生很“实际”,与高考无关的科目不重视,马虎应付;有的学校从高二开始就分班教学,学生主攻高考科目,其他副课都得“让位”。看来,在高考制度一统天下的当今社会,很多人心目中的学业水平考试充其量只能算是高考的装饰品,这样的学业水平考试所产生的结果是,如果不与高考挂钩,就味同鸡肋,不受重视,进而衍生出考试组织、实施层面的问题;如果与高考挂钩,又会导致考试科目的重复,同时增加学生的负担,异化为“小高考”。这其实也正是现行学业水平考试实效低下、备受人们非议甚至反对的根本原因所在。

然而,“取消”并非学业水平考试应走之路,改革与完善才是学业水平考试发展的理性路径选择。为走出学业水平考试的现实困境,社会各界和学校必须准确把握学业水平考试的性质定位,全面发挥学业水平考试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作为一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标准参照考试(水平考试),它不仅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还是反映普通高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更是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把学业水平考试作为督促学校认真执行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规范教育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同时,积极推进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改革的整合,将学业水平考试改革与高考改革配套进行,提升学业水平考试的地位和影响力,增强学业水平考试的权威性,让学业水平考试像高考一样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与敬畏。

2. 推进改革———不断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鉴于现行学业水平考试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必要加快推进学业水平考试的改革,使其不断完善。

一要加强考试内容的改革。学业水平考试是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检测普通高中学生学业修习程度的终结性考试,其内容改革或内容规范制定必须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确保考试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的一致性,包括内容领域或主题的一致性、知识深度水平适应性、内容主题中知识范围对应性、内容主题或知识点的平衡性等。此外,还应根据课程标准,着手制定各学科的学业标准,并严格依据各学科学业标准来命题。在考试科目设置方面,应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设置考试科目。从减轻考生负担的角度出发,建议采用文理科反向学业水平考试的形式,即11科目全部开考,文科生只考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等8科,理科生则参加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等8科的考试。同时,要适度分散考试,以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把语文、数学、英语考试安排在高三第一学期进行。此外,还可允许每个学生多次报考某门考试科目,将最好一次成绩记入档案。

二要强化考试的组织与管理。为充分发挥学业水平考试对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测与评价作用,各级考试组织部门要进一步规范学业水平考试的组织管理,制定并严格执行各项考试的规章制度,做到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强化措施,加强监管。实行“五统一”管理模式,即统一命题、统一编排考场、统一施考、统一评卷、统一成绩管理。采取电脑报名采集相片等信息、实行与学籍对应一人一号多次使用动态管理的考籍管理办法、采取网上评阅卷办法,提高考试的效度和信度。坚持并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巡视制度,实行县与县交换监考,严肃考风考纪,确保考试的公正公平和权威性。同时,还应强化考试数据的反馈激励功能。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学业水平考试结果的研究与分析,分设区市划定学生各科考试成绩等第,每年编制并公布学业水平考试结果分析报告,充分利用考试信息资源,充分发挥其在学业评价、质量监测、教学反馈和指导等方面的功能。

三要积极尝试考试模式的创新。我国的学业水平考试借鉴的是美国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学术能力评估考试),美国的SAT与中学教学脱钩,每个高中生在任何时间段都可以报名参考,考试评价的是学生的基本知识与能力。但我们借鉴得很不彻底,目前我国各地推进的学业水平考试,不是SAT这样的综合能力考试,而是每门学科的考试。这其实与以前的毕业会考大同小异,只是将考试分割在高中不同阶段而已。

新近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虽然这是针对高考制度改革而言的,但学业水平考试改革也可以依照“教考招分离”的精神,遵循自主教学、社会组织考试、高校自主招生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学业水平考试的设计、开发、管理等专业问题交由专业的考试机构独立地操作。学业水平考试不与中学的学科教学紧密挂钩,而应突出对中学生的基本知识与能力评价。这样,在高校的招生中,就形成“统一高考+学业水平(能力)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综合体系,而不是中学学业成绩看学科成绩、学业水平考试仍旧看学科成绩、统一高考还看学科成绩这种教考招紧密一体化、只注重学科单一评价的格局。当然,推行这样的学业水平考试,由于学生和学校的选择空间变大了,对目前统一高考、集中录取的权威无疑会形成挑战。

3. 积极试验——尝试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改革适度挂钩

学业水平考试既有助于对高中阶段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同时能为高考的多元学业评价改革提供基础信息。目前,实施高中新课程的各省份在高考改革方案上都无一例外地赋予了学业水平考试一项举足轻重的新功能,即将其成绩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依据之一,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以至于学业水平考试被称之为“小高考”或“高考的首战”。

随着高校招生录取方式向自主、多元的方向迈进,高校招生录取在以高考成绩为主要依据的前提下,参考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将是大势所趋。所以,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不仅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水平的主要依据,也将成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当前,考虑到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在严格、规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基础上,在现阶段有必要把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与高校招生录取适度挂钩。何谓适度挂钩?即把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记入毕业生档案,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具体而言,可以规定考生所有科目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合格,才能被本科院校录取。或者,在同等条件下,高校可以优先录取学业水平考试达到A级(或优秀)数量多的考生。此外,还可给予高校一定的招生自主权,允许在某些专业录取时对学业水平考试的相关科目提出等级要求。今后,在各方面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考虑将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按一定比例纳入高考总分,实现学业水平考试与高校招生录取完全挂钩。

总之,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研究。只有及时总结试行过程中的成功经验,针对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对策,才能逐步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真正发挥出学业水平考试的理想功能。

参考文献

[1]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试行)(赣教基字〔2009〕25号)[z].2009-5-8.

[2]刘决生.我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上海教育科研,2010(3).

[3]杨向东,崔允漷.关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比较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10(4).

[4]岳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改革.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7(2).

[5]雷新勇.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学业水平考试内容改革的思考.上海教育科研2008(8).

[6]朱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功能、命题与成绩使用.考试研究,2008(2).

[7]季芳.高中新课程评价制度的建构及探索——基于浙江省高中新课程高考与学业水平考试实践的思考.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0(1).

学业水平自我评价 第5篇

在学校里我的朋友非常多,人际关系不错。跳皮筋里,大家都比较喜欢和我一组,因为我跳得好,又不是那么不讲理。

我认为本学期的表现良好,虽然不是非常突出,但我有了积极回答和提问的信心和勇气。记得三年级时老师向我们提问,虽然我会,但也不敢举手回答,害怕答错挨骂。所以,经常默默不语,可现在我有了信心和勇气,我坚信我会在五年级更上一层楼,在体育方面我虽然身体弱,但如果让我跑我会拼了命也要跑下来。只要是老师给我任务,我一定想方设法地搞好。

在三年级的时候,我的数学作业时常记不对,总写错作业,英语作业由于上课没有认真听讲,所以英语作业总是做不对,问同学,一天的英语作业难以及时完成,做语练时我粗心大意极不认真,导致我每次作业都得优或良,弄得我极没有面子。

浅议中职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 第6篇

目前,有部分普通(私立)高中存在乱发招生广告,擅自提前招生,或采取减免学费,补助生活费,奖励招生人员等不正当手段抢拉生源的现象。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中职教育,损害了教育形象,反映出有些地方对发展中职教育的认识还有待提高,中职教育发展还不够平衡,中职教育的运行机制、办学模式、人才培养规模及质量等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中职招生难、生源差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二、中职学生学业水平评价

要解决中职招生难的问题,学校就要配合课程改革调整一系列教学策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切实对中职学生学业水平评价进行改革,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中职学校的社会公信力。

(一)学业的内涵

学业一般是指学习的质量及成效,有的国家称为“学习成就”。它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包括学生的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如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发展。一般性发展目标是融合在学科学习目标中实现的。那么一般的书面考试的分数能够说明学生的学业水平吗?答案不是完全肯定的。

(二)对分数的正确认识

在教学中教师不可完全忽视分数,因为书面考试的分数能说明考生应对类似考试的水平。现实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所有经过大量训练的学生都会在相当程度上提高自己的考试成绩,可几乎所有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参加相应考试的成绩大幅度下降。相关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如国际上的名牌大学在招生时也很少采用仅仅凭借一张试卷的成绩来决定是否录取学生的做法。因此,我们必须对“分数”有客观的认识。分数只是对学生某一阶段学习结果的一种量化的证明而已,它是“现代性”的,而不是“历史性”的。从分数中既不能完全判定学生学习的质量和状态,也不能完全说明学生的过去,更不能完全预见学生的将来,分数并不等于能力。所以,我们在评价学生学业水平时不完全废弃书面考试,但也不能唯此独尊,我们要建立一种全面的学业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三)中职学生的学业水平评价体系

新课改转变观念是前提,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是核心,建立新的评价制度是关键,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目的。学业评价应突出在五个方面:一是学习生活的幸福感是否提高了;二是看是否掌握了相应的思维方法和科学态度;三是看是否学会了与人沟通、交流及自我调适;四是是否学到了生存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五是学生潜能是否得到较好的发展。因此,笔者建议对中职学生学业评价应切实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评价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三个面向”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針。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充分发挥学业评价的导向功能,使之有利于学业质量的不断提高,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评价的依据。中职人才素质构成要素,是中职教育教学活动的终极目标,也是中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根据培养目标,中职人才素质构成要素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思想政治素质要素。表现为热爱祖国,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有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概念;有不断追求知识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2)知识素质要求。包含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科学文化知识是接受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的基础,专业技术知识是从事专业工作,发展专业技术能力的基石,也是知识再生与迁移的始发点。对于中职教育知识的传授以符合技术现状,满足岗位所需,适应科学技术发展为原则,以实现训练技能、培养和提高素质为最终目标。(3)能力素质要求。表现为专业技术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专业技术和组织管理能力是从事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社会活动能力是生存于社会的必备能力;自学和创新能力是中职人才在岗位工作中发挥最大潜能所必须的能力。(4)身心素质要求。表现为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具有良好的技能,才能胜任岗位工作;具有稳定的心理素质,才能在工作中克服困难,经受失败,不断进取。(5)劳动素质要求。中职学生通过劳动素质教育,了解劳动知识,掌握劳动本领,使他们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做好将来从事艰苦工作的条件准备。

3.评价的方法。教师可根据学科特点采取开放性的评价方法,而不仅仅将考试作为验证学生发展证据的唯一手段,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全面表述学生发展的状况。改变纸笔测验是考试的唯一手段,应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对象等,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如分项的能力测试和不同水平试卷(A、B、C)的测试,加强对学生各种能力和各类素质的考察。改变过分注重分数,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的做法,应对考试结果做出分析说明和建议,形成激励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学生发展。

三、中职学生学业评价效果

科学化的评价方法是确保对学生学业评价的客观性,全面和准确反映学生学业水平的基本保障。实践证明学业水平考试比以前的考试更为科学合理,更加人性化。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绝对不是用来控制学生行为的“权杖”,而是改善学生学习的“点石成金”的“魔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以往“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契合新课改的要求。引入学分制动态管理机制,评价标准更加多元化;评价方式采取等级制而非百分制,可以淡化“分数至上”的观念;跳出分数的囚笼、打破甄别的怪圈,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种方式减轻了学生负担和心理压力,让那些所谓的“后进生”也有机会成为优秀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自信心,促进学生发展,减轻了学生的压力。

综上所述,要改变中职学校生源差的问题,就要提高教学质量,而这不仅仅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评价手段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评价体系的变革。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有效复习策略 第7篇

一、紧扣考试大纲, 深入讲解教材

教师要认真研读考纲, 密切关注考点的变化。为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教师可选择高考模拟卷中的基础题目, 以使学测试题与高考试题的难度相当。值得注意的是, 某些学测试题就是对高考模拟题的改写甚至是直接借用。

教师要通盘考虑每课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把零散的知识点整理成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为此,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地图和填充图册, 落实重要的历史事件, 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教师要深入挖掘隐性知识, 争取做到考点的全覆盖。2010年第21题以“奋进的江苏———庆祝建国60周年”图片展为背景, 间接考查了江苏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域———沿海港口城市。本题虽超出了考纲范围, 但只要学生平时认真填写完成了《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 完全能做出正确选择。

教师依照时间顺序, 围绕单元引言的标题, 按照历史发展脉络, 系统地总结每单元的知识线索。提炼知识线索时, 做到以点带面, 构建完备的知识网络。2008年第38题基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的范式, 考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史。2009年第36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第37题围绕西方人文精神, 考查了智者学派、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第38题围绕近代各阶层探索救国道路的历程, 考查了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实践活动。2010年第37题考查了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过程、趋势;第38题围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考查了产生、短暂春天、发展较快三个阶段。2012年第37题围绕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考查了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变化。教师也要体会单元之间的内在关联, 遵循“古今贯通, 中外关联”的教学理念, 引领学生感悟人类文明发展的同一性、多样性和互通性。这种教学思路在学测试题中得到了不同程度地反映。

教师可以打破单元的、模块的界限, 按照时间顺序, 根据设定的主题 (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 进行专题复习。专题复习的优点在于既能横向地展现某一时期社会发展的全貌, 又能纵向地鸟瞰不同时期某一领域的演进趋势。2011年第4题借助美国学者墨菲在《亚洲史》中的论述, 考查了宋朝在商业 (打破坊与市的界限) 、文学上的繁荣景象 (词成为主流文学体裁) 。2012年第36题围绕中国教育发展史, 考查了春秋时期孔子在教育普及方面的贡献, 汉武帝时期的教育举措, 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严复的教育主张, 新中国成立之初及改革开放后的教育成就。

二、兼顾不同版本教材的表述, 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目前, 江苏历史教材主要有人民版和人教版, 这两个版本对某些问题的表述, 在侧重点和详略程度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命题人会考虑到现实状况, 尽可能兼顾两个版本。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考纲为准绳, 研读这两种版本的教材, 做到互为补充。2012年第38题围绕二战后西欧联合考查了其背景、过程、特点和影响。对于西欧联合的过程, 人教版细述了20世纪的60年代欧共体和90年代欧盟, 简单提及了70年代 (1973年欧共体提出要努力做到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 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 ;人民版则叙述了1975年选民直选产生的欧共体立法机构———欧洲议会成立。事实证明, 学生由于对人民版重视不够, 结果导致作答此题时失分较多。

三、注重地方史教学, 关注热点问题

江苏独立命制的试题, 通过考查地方史的相关知识, 不但能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名人和身边的事件, 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爱恋之情, 而且也契合新课标对合格公民的期许。2008年第14题考查了江苏近代历史人物———南通张謇、无锡荣氏兄弟对民族工业发展的贡献。2011年第13题以青奥会为切入点, 考查了与南京有关的历史事件———《南京条约》签订、《天朝田亩制度》颁布、日本投降、国民政府覆灭。2012年第7题利用近代苏州城的截面图, 考查了与苏州被辟为通商口岸相关的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第8题考查了在南京发生的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民国成立和《临时约法》颁布。这种命题趋势客观上要求教师关注与江苏有关的历史知识, 围绕某些选定的主题进行系统地总结和整理。

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学科备战策略浅析 第8篇

2010年学业水平测试结束后, 有关媒体及专业人士评论今年历史学科试题依然有难度, 考生达A困难, 过关 (即达C) 也不容易, 而苏北地区部分学校的考生更是感觉过不了关已成定局。究竟如何应对越来越难的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学科的试题, 提高学生达A过C的比率呢?结合本校实际及复习迎考过程中积累的经验, 说说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第一, 夯实基础, 做到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针对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学科客观题比较难的特点, 考生必须熟练地掌握课本知识并进行综合整理形成系统网络, 这样才能保证思路清晰, 才不会张冠李戴。而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构建知识系统网络, 又必须建立在对知识的分析理解的基础上, 囫囵吞枣、死记硬背, 容易速记速忘, 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础知识才会印象深刻, 不易遗忘。

第二, 加强训练, 巩固知识, 积累经验, 熟能生巧。考前半月训练非常重要, 考前训练试题的难易度应该适中, 过浅容易使学生得意忘形飘飘然, 还容易使学生在遇到难度较大的试题时感觉无所适从, 试卷过深又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模拟训练后应及时总结得失分的原因, 在练习总结中巩固知识, 积累经验。

第三, 勤于思考, 方法得当。思考是科学学习方法的核心, 方法对头, 事半功倍。用排错法做组合式选择题、逆向选择题既准确又高效, 例如:

关于西汉时长安, 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1) 坊市界限被打破, (2) 长安是西汉商业与城市发展的缩影, (3) 统治者推行重商政策, (4) 青花瓷热销。

A. (1) (2) (3) (4)

B. (3) (4)

C. (1) (2)

D. (2)

此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D, 因为坊市界限被打破是北宋时, 排去含有组合 (1) 的选项, 正确答案应是D, 这种方法既省时又高效。考生在做主观题时一定要勤于思考, 认真开动脑筋, 找出问题的切入点, 针对切入点再回到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

第四, 灵活运用, 培养综合应试能力。耐心阅读, 细心观察分析材料, 对有效信息结合课本相关知识进行归纳综合。许多考生在考试时慌慌张张, 看不清材料, 结果答非所问, 这就影响了考生正常水平的发挥。

基于学业水平标准的学习结果分析 第9篇

显然, 为高校招生提供依据仅是其中的一个功能,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还有管理与监控、诊断与指导功能。管理与监控功能主要体现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制定和学校的规范执行, 而诊断与指导功能的应用途径值得探讨。

一、充分利用学业水平考试的标准参照性优势

以经典考试理论为基础的常模参照性考试, 它是以考试群体的平均水平作为参照标准, 以个体得分的高低来说明其在该群体中的相对位置。它注重学生个体之间的比较、区分和鉴别, 主要适用于区分学生的学习水平, 供选拔用。这种考试要求测得的分数变异性大, 分数分布梯度大, 试题有较强的区分度和鉴别力, 以便充分鉴别测试对象的差异, 目的是对测试对象进行区分和排队, 但它缺少诊断的效用。

而标准参照考试是按照具体的表现 (学业) 标准水平对被测对象的测量结果作出直接解释的考试, 它直接判别测试对象是否达到某种学业标准或要求。其特点是学生成绩的高低是绝对的, 不表示学生在同类集体中的相对位置。换言之, 它是基于教学目的, 为考查学生是否“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而设计的, 而不是为了给学生排队。

可见, 若要用来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情况, 常模参照性考试是不理想的。因为了解学生哪些内容学得较好, 哪些知识需要补救, 哪些学生需要个别指导, 哪些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某些缺陷等等, 这些都需要直接识别学生掌握的程度, 需要用标准参照考试来评定和诊断。

相比较而言, 标准参照考试的命题程序较复杂, 需要与预先规定的学业标准加以细致比较, 试题必须正确地反映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目标, 方可作为学业水平评价的标准, 而且题目在数量上和质量上要与测定的内容和范围一致, 不然就会“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由于要求很高, 这需要经验丰富的能正确理解课程标准要求的专家团队精心编制标准参照性考试试题作为检测工具。区域统一的学业水平考试就是按照这一思路应运而生的。

学业水平考试是普通高中综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依据国家统一标准, 在国家指导下由各省市组织实施的全面检测普通高中学生课程学习水平的标准参照性考试。

学业水平考试不仅能较为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 综合检测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结构, 而且能为教学状态分析提供大量数据和信息,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业水平考试的标准参照性优势为教学诊断服务。从大处讲, 教学诊断是政府监测区域或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是发现区域或学校教学薄弱环节的精细化管理举措, 是调整区域或学校资源配置、课程管理、师资培训等措施的重要依据。从小处讲, 教学诊断是提出改进教与学建议的一种行为, 是教师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 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行为日趋优化的过程。

由于学业水平考试的权威性, 它在区域或学校的教学诊断中将起着纲举目张、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业水平考试的标准参照性, 充分发挥它的教学诊断功能。

二、根据学业水平标准确定学生学习结果的项目和要素

学业水平标准是建立在课程标准基础上的, 重点包括了学业内容及表现标准。因此, 命题者除了考虑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合理分布之外, 还要为以后的学习结果分析作准备, 对学科因素与学习水平作科学细致的编排。由于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考查的技能和能力与整个目标领域的技能和能力基本一致, 在命题完成后, 我们将所有试题按照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学习水平和学科因素进行分类, 以便统计数据能直接反映出学生技能和能力在各要素上的反映。并且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基于课程标准科学地分析、归纳、梳理、总结, 充分了解学生学业的详细情况, 再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 查找问题根源并提出诊断方法和教学建议。如何根据学业水平标准确定学生学习结果分析的项目和要素呢?

由于学业水平考试的表现标准与目标领域的内容标准和能力标准的一致性, 学科学习结果的构成要素就直接与课程学习领域的目标体系相联系。浙江省根据布卢姆教育目标的分类理论, 在研究教学目标、学科能力的基础上, 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 构建了物理学科学生学习结果分析和诊断的基本框架。

1. 学习水平

根据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目标, 以现代教育理论与认知心理学研究为基础, 我们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学习水平分为4个层次, 从低到高依次称为识记、领会、应用和综合。

2. 能力结构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 学生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 可达到的基本能力归纳为6个方面:观察实验、识别记忆、感知领会、情景概化、系统整合和信息处理。

观察实验——指对物理现象进行正确观察和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在明确实验目的和理解实验原理的基础上, 能运用所学的物理方法, 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 正确选择和使用仪器、器材, 合理安排实验步骤;会控制实验条件, 正确观察研究对象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特征;能正确测量和读数, 处理实验数据, 并获得正确结论;能初步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独立写出简要的实验报告;具有良好的实验修养和习惯。

识别记忆——指能表述或再认所学物理知识的能力。物理知识包括物理学的重要史实 (现象、实验) 、术语, 重要的物理常量, 概念的定义、符号、单位和规律的表达式等。

感知领会——指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包括了解物理概念、规律的引入背景, 明确它们的物理意义、文字表达、图像表述、数学表达式、适用范围和条件, 并能解决较为简单的物理问题。

情景概化——指运用物理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处理, 并将其转换成简单、典型的物理情景 (状态、过程或图像、图示) 的能力。物理方法包括理想方法、等效方法、对称方法和模型方法等。

系统整合——指能对一个复杂的物理问题进行系统分析, 将其分解为若干个简单过程, 分别找出它们的特点、异同和联系, 灵活地运用相应的物理规律进行判断、推理和组合, 从而获得结论的能力。

信息处理——指能阅读、提取与物理学有关的信息, 理解其文字、图表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结合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运用数学工具进行加工处理。

3. 学科因素

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进行分类的学科因素包含史实、概念、规律、图表和实验。

4. 知识结构

按照物理学科的知识体系进行分类, 其知识结构包含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综合运用6个部分。

我们把4个项目21个要素用矩阵形式排列, 形成学习结果分析和诊断矩阵, 表示如下 (图1) 。

矩阵中各项目之间以及各要素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学科因素和知识结构反映的都是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学科特征, 学习水平和能力结构则反映知识与能力的双重因素之间的联系。多因素、多角度的分析和归纳, 目的在于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结果。

三、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分析和诊断

1. 发布浙江省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与学业质量分析报告

这几年浙江省利用学业水平考试数据发布了全省一年两期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质量分析报告》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报告》。内容包括各地、市、县甚至学校各学科不同等第的学生比例分布, 及格、良好和优秀的教学水平评级, 学生对客观题各选项的选择比例分布情况、主观题应答情况以及学生应答信息中与诊断项目矩阵中各要素的对应关系。

在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时, 我们先以项目矩阵中的各要素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 并列入命题细目表的各个维度要求。在命题完毕后, 及时组织专家对试题所涉及的项目要素进行分析归类, 以便准确确定试卷中各题所对应项目的各要素矩阵位置。试卷在全省测试后, 选取全省标准化样组学生, 获取他们对各类试题的答题信息, 并按照矩阵中的各要素进行统计, 建立各要素的全省信息, 这样我们就可以详细分析学生对各学科因素的掌握情况。但限于我省的学业水平考试尚未实行全省网上阅卷, 阅卷登记表格设计时没考虑到小题分应按矩阵图中学习结果分析项目和要素分拆, 加之全省数据的敏感性及其他原因, 浙江省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与学业质量分析报告都是偏宏观的, 侧重区域性的评估, 对学生个体的诊断尚未真正开发。

2. 建立全省测试常模进行区域教学诊断

全省学业水平考试是有几十万考生规模的标准参照性考试, 样本量十分巨大, 因此每年按标准参照的及格率、良好率和优秀率是比较稳定的, 相当于建立了一个稳定的常模参数, 并保证了它有一定效度和信度。如果我们能够获取样本群体所对应的教学分析和诊断矩阵的基本数据, 就可通过统计筛选分析对象所需要的学生答题信息, 按各要素进行统计的参数与相应的常模逐一比较, 对被测群体的学习结果进行初步的分析, 并利用图表和矩阵反映测试群体在各要素上的表现与常模的相对差异以及被测群体在各项目要素上的表现。

为了验证上述的设想, 在目前还无法应用全省学业水平考试数据进行学生个体学习结果诊断的情况下, 我们在某学校选取了一个刚参加过全省物理学科学业水平考试的学生样本, 进行了小样本的试验。我们重现了样本学生的所有小题分, 明晰其与诊断项目矩阵中各要素的对应关系, 然后进行群体间项目要素的差异比较, 并针对群体的学习水平进行分析和诊断。以下我们简要对操作过程作个介绍。

(1) 群体间项目要素的差异比较

为了直观反映被测群体在各个项目、各要素中表现出的相对差异, 将样本群体各要素的分数转化成标准分Z, Z= (P-P。) /SP。若Z分数为正值, 表明该群体在该项目要素的表现上高于常模;Z为负值, 则表明该群体在该项目要素的表现上低于常模;Z值为零, 则表明该学生群体在该项目要素的表现上与常模持平。

我们选取了该校高二年级理科、文科共4个群体为研究对象, 各群体在理论上其物理学习的起点和学习能力的起点相当。4个群体在完成高中阶段的必修课学习后, 参加了全省的学业水平考试。我们以该成绩为样本, 4个群体在各分析项目的表现如下一页图2、图3、图4、图5所示。

从4个项目的比较中, 可以看出被测群体的整体优势或薄弱要素, 如:理1、理4在4个要素上都处于优势, 其中“综合、系统整合、信息处理、综合运用”等要素明显优于常模。具体分析每一张图也可以发现, 优势群体存在着相对薄弱的要素, 薄弱群体存在着相对优势的要素。如:在能力结构图 (图3) 中, 理4群体在观察实验、识别记忆、感知领悟、系统整合和信息处理5个要素上都表现出相对其他群体有明显的优势, 在情景概化这一要素上理1群体比理4更有优势。

根据图表呈现的优劣, 结合学业水平标准和命题时对试题所做的分类, 可以进一步地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 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教和学的诊断。

(2) 针对群体的学习水平分析和诊断

就像医生看病一样, 根据获得的综合信息, 对病理作出诊断, 然后开具治疗处方。由此, 我们设想, 教学诊断也应该出具简明扼要的诊断结果和建议, 为此, 可将反映某一被测群体在各项目要素上的表现的Z分数, 再进行分级, 用符号“+”或“-”的多少来表示层级的高低。带符号“+”的为优势, 带“-”的为劣势, 并且以符号的多少分别提示差异“十分显著”“非常显著”和“显著”, “/”则表示与常模无差异。图6给出了理科1的学习结果在各项目要素上的表现分布矩阵图, 根据符号“+”或“-”的多少, 即可获知矩阵图中的各项目要素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整体来看, 该群体的多数要素都高于参照的标准, 特别是学习水平中的“领会”、学科因素中的“实验”、能力结构中的“信息处理”、知识结构中的“力学、原子物理、综合运用”等明显优于参照标准。相对薄弱要素表现在:学习水平中的“识记”、能力结构中的“系统整合”、知识结构中的“电学”。根据学习结果矩阵图提供的信息以及试卷编制过程对试题的分类, 结合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 可对被测群体的强项和弱项进行分析和归因, 为学校的教学诊断提供基础。

高二生物学业水平测试的复习策略 第10篇

一、深入研究《考试说明》, 把握命题方向, 指导复习备考

《考试说明 》是指导小高考复习的纲领性文件, 它明确规定了小高考的范围、试卷结构并界定了各项具体要求, 明确地传达出“考试范围”、“命题指导思想”、“题型比例”、“题目难易比例”及“样题”等重要信息。 它是命题的依据, 是复习的指挥棒。 认真领会其中的各项内容和要求能够让师生抓住重点, 按照范围复习, 才能让复习工作有的放矢。 而且在每年的《考试说明》中都要进行修订。

通过对考试说明的把握, 同时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 制定相应的策略。 并以此为依据制订了严密的教学和备考计划, 同时心中要有“备课中的集体意识, 教学中的基础意识, 备考中的学生意识, 训练中的效率意识”。

二、认真研做历年来的小高考试题寻找特点及启发

认真分析几年来的生物小高考试卷可知, 小高考的测试目标保持着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 考试的内容题型, 题量基本上不变和难度逐年在提高, 教材的重点内容连年有大题出现, 如对历年小高考大题目研究:

历年小高考基本上总是围绕着教材的重点出大题目, 因此我们对这些重点内容加强复习和练习。 研究生小高考命题的走势有助于我们发现教学和复习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及时调整复习计划和策略。

三、夯实基础知识, 突破重难点知识

小高考属水平性测试, 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要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不要随意拔高和加深难度。因此, 生物学科应把精力放在“双基”教学和能力培养上。 在此基础上还要学会化繁为简, 也是减轻学生掌握知识的负担。 在强调基础的同时突出重点, 对基础中的重点加强记忆加强练习。

(一) 归纳总结, 构建知识网络。

生物是理科中的文科, 很多知识都要记忆, 任何事物间都存在联系, 关键在于怎样记, 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才是关键。例如必修1中的一些相关知识就可以放在一个细胞中记忆, 细胞中的元素组成了化合物, 化合物组成了各种结构 (如各种细胞器) , 各种结构又有各种功能, 其中有几个细胞器的功能单独列为一个章节, 如线粒体和叶绿体, 其中进行着非常重要的两个过程,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这是考试的重点也是难点。这样就可以把必修1中散、乱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 也有助于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因此在复习时的重要任务就是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构建一个记忆的知识网络。

(二) 设计练习, 落实训练, 提高解题能力。

由于小高考的复习时间短、范围广、内容多, 就更要求练习时应突出重点, 选题典型, 强化精练。 为了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应把好精选习题这一关。 选题时我们注重选择那些典型的、与实际生活有联系的、综合性较强及学生平时学习的薄弱环节方面的习题。 综合模拟练习做到全批全改, 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点拔, 对学生成绩有进步的给予表扬和鼓励。

四、关注考纲中的实验, 加强实践

小高考考纲中有十个实验, 重点在于对实验原理、试验方法的理解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对实验考查的力度在逐渐加大, 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评价都是考试的内容。 每张卷子的最后一题都是实验题, 在这题中出现的基本上都是C层次考点, 如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找出错误, 因此学生要具备不断探究简单实验和验证相关生物学事实的能力, 并能对有关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 同时也要注意不同实验在一道题目中的组合, 在练习中要选择一些针对性强的、比较综合的实验进行练习, 特别是《考试说明》中出现C级要求的实验。

五、适当模拟题的练习, 针对性地查漏补缺

当备考复习已经到了冲刺阶段时, 我们不能再死啃题目, 打题海战, 而应讲究做题策略。 (1) 精选精练, 做那些有助于加深对基础知识理解的题, 适时做一些高质量的仿真模拟卷; (2) 重视做题的过程, 掌握做题各环节的技巧, 这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进行试题训练, 把握审题、掌握技巧。 (3) 归纳各种类型题的解题方法。

准备一本整理好的错题集, 因为解题中发生错误是难免的, 研究错题能够较快地查漏补缺。 俗话说吃一堑, 长一智。 如果同学们能从做的错题中得到启发, 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成绩就能有较大的提高。 将自己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以习题的形式归类整理, 进行分析, 加强订正, 可以突破得分瓶颈。 因为多解决一个错误, 就等于消灭了一个考试隐患, 等于向正确方向迈进了一步。 小高考并不需要灯光下的熬夜苦战, 也不需要题海中的无边漫游, 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最重要。

参考文献

[1]徐承伟.也谈小高考复习策略.常州市第八中学.

[2]赵玉兰.高三生物复习浅议.张掖实验中学生物教研组.

浙江发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等 第11篇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时代的来临,也宣告了“会考”时代的结束。据了解,目前正在读高三的学生,2014年1月还有一次会考。而目前正在读高二的这一届学生,已经参加过了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就题型来看,和往年会考差不多,难度也相当。最大的变化就是以往“会考”语文学科是到高三才考,但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出来后,学生只要完成必修课学习之后,就可以参加考试了。

2013年诺贝尔奖揭晓 村上再次与文学奖擦肩

十月初,2013年诺贝尔奖陆续揭晓。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因希格斯玻色子的理论预言共享物理学奖,詹姆斯·罗斯曼、兰迪·谢克曼和托马斯·祖德霍夫获生理学或医学奖,马丁·卡普拉斯等三位美国科学家则凭借把化学实验带入网络空间获得化学奖。颇受关注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已经82岁的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呼声很高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再次遗憾落选。本年度的和平奖授予了“禁止化学武器组织(OPCW)。美国经济学家尤金·法马、皮特·汉森和罗伯特·席勒,因对资产价格实证分析所取得研究成果,荣获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北大首批“全球共享课”上线

最近,北京大学首批全球共享课上线。这是中国内地高校首次推出全球共享课。在edX平台(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在线课程平台)和Coursera平台(斯坦福大学推出的免费在线大学课程平台)上,目前已有数万人次选修北大的全球共享课。据了解,在未来的5年内,北大还将开出上百门全球共享课程,并同步到国内的视频网站上,供有兴趣的同学学习。

高中生藤球队世锦赛夺冠

玩过藤球吗?藤球也被称为“脚踢的排球”,玩法和排球有些类似。前不久,在第二十八届泰王杯世界藤球锦标赛上,代表中国队参赛的临海桃渚中学男子藤球队表现出色,勇夺男子B组单组赛冠军。这也是中国藤球队近6年来取得的最好成绩。

他们说

@张坤 平庸的人只有一条命,叫性命;优秀的人有两条命,即性命和生命; 卓越的人则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它们分别代表着生存、生活和责任。

来自网易微博

@張坤 平庸的人只有一条命,叫性命;优秀的人有两条命,即性命和生命; 卓越的人则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它们分别代表着生存、生活和责任。

来自网易微博

@中国社科院闫坤 在社会上处久了,才发现自尊心分明就是面皮薄、意志弱,受不起挫折,经不起摔打的代名词。自尊心是颗种子,捧在手上只能枯死,非得踩进泥土,从磨难中汲取养料,成长,成熟。在没有足够的实力前,请不要过分强调你的自尊心。

来自网易微博

@花笔傲 人有时候很搞笑,比如说,自以为很睿智,但这种“自以为”最终会成为最愚蠢的恶习;计划很多,可总在疲于处理变化;总觉得时间过得很慢,其实是在逃避时光飞逝中自己停滞不前一无是处的懒惰。最可笑的是,我们往往连快乐都感觉不到,却想追求幸福。

来自网易微博

@雾满拦江 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先验图式。什么叫先验图式?就是你记忆中原有的知识储量及结构,就是你对事物的基本认知——说透了就是成见!你心里的成见妨碍你对社会的判断与认知,也直接影响到自己的人生。但广泛的阅读悄然改变你的大脑,矫正你的成见和观念,渐而养成更全面、更冷静与更客观的思维视角。

来自网易微博

@李艾 曾喜欢那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老师。后来发现是没把你放心上!有职业荣耀感的老师,不仅对你要求高,对自己也很严格,通常,还相当有人情味。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当下,如果这个老师对你格外严厉时,请珍惜,因为他看好你。

来自网易微博

有用的

@减肥瘦身养生堂 牙齿并不是越白越好。事实上,牙齿的颜色是由表面的釉质和内层的本质决定的,健康的牙齿本身就是淡黄色的。因此,牙齿的自然美观最重要,与唇型、口型、面型及肤色相协调的牙齿才是自然美牙齿。

来自新浪微博

浅析高考制度改革之学业水平测试 第12篇

一、学业水平测试介绍

《教育部关于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将学业水平测试定位为:在教育部指导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国家考试,是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行的终结性考试,旨在全面反映高中学生在各学科所达到的学业水平。学业水平测试是考核学生相关科目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主要手段;也是检查学分认定公平、公正程度的重要手段;其结果是高校招生选拔的主要参考依据之一。

二、将学业水平考试纳入高考招生制度的重要意义

将学业水平测试纳入高考,这一决定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又有个性地发展,促进普通高中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改变了长久以来“一考定终身”的局面

高考的特点是“一考定终生”,这将那些平时成绩好,但高考失常的学生拒之大学门外,而学业水平测试允许学生考两次,取成绩高者计算。例如:上海明确规定,学生从7门中选3门计入高考总分,浙江省则是规定学生从六门中选择三门进行考试。同时二者都规定每门学科课程学习结束后就进行考试,一年之中有两次考试机会,最后取其中最高一次的考试成绩进入总成绩之中。这种考试改革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之高考它一考定终身,孤注一掷的性质,从而让广大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去选择。

(二)扩大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

学业水平测试的实施扩大了学生的自主权,学生可自主地选择科目参加高考。1.“考试科目”的选择性。学生可以“6选3”或“7选3”参加高考。这增加了学生科目的选择性。2.“考试成绩”的可选性。学生选择自己参加考试的科目,每年有两次机会参加考试,同时所取得的成绩在两年内都是有效的,考生们可以自主地选择其中一次一次成绩计将其计入总分之中。这种改革就在很大程度上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对自己所感兴趣学科学习的选择,极大地尊重了学生们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们的差异化学习和个性化发展。

(三)减轻了考生的学业负担与学习压力

1.学业水平测试采用“学完即考”方式,通过加强平时性考试,有效分散高考压力。2允许失败,利于缓解学习压力。通过选感兴趣的科目进行考试,允许多次考试,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有效避免了那种只考一次的。3.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作为考试科目,相比以前不是所有学科都要学,这就从学生的学业负担结构上减轻与分散了学习压力。学业水平测试使考生选择自己想学习的,感兴趣的,学的好的优势科目来考试,充分照顾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是学生真正的学有所成,从而减少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三、关于学业水平测试的几点思考

高考是我国选拔高等人才的主要方式,因为它最大化的公正性。因而,将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纳入高考成绩之中,首先须保证其公正性。但目前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功能定位与实际现状模糊不清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是常模参照,而学业水平测试的功能定位为“评估普通高中学校教学质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评价学生是否达到课标中规定的毕业、升学要求的依据”,从这看,是一种标准参照考试,是一种认定功能与数据提供功能,而非选拔功能。

(二)考试级别不清,组织实施不一

学业水平测试的级别定位有“教育部指导、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界定,但究竟属于“国家考试”还是分省设置的“省级考试”,各省表述不一。应明确“学业水平考试是国家级,由全国统一部署、各省组织实施的国家级考试,是依据课程标准衡量学生学业水平和学校教学质量的一项评价制度”,以保证其权威性和规范化,也为各省间成绩互认和高校招生、单位用人的相对公平打下基础。

(三)考试命题区分度和科学性不够完善

若要体现选拔性,首先得从命题上出发,在命题角度上,题目设置上要设置不同难易程度的考题,从而使我们的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具有一定的区分度,进一步体现出它的选拔性。但是,教育部对学业水平测试的主要功能又定义为:为高中学生提供是否可以毕业的资质鉴定。鉴于此功能定位,从命题难度来看整体偏易,没有区分度,不具有选拔性。当然,我们不能过度强调其选拔性质,过度的要求区分度,鉴于此,命题的科学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现行命题形式上多传统命题形式,多考察识记性知识,缺乏能力性考察,只强调对课标的达成程度。

(四)考试成绩评定标准使用度不高

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是高校招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对于大部分考生都是至关重要的,但当前很多地区对学业水平测试的成绩仅限于等级的认定,分级层次少,没有区分度,并不能在高校招生中给予学校一个准确的参考。例如:例如:两位同学均被认定为A,这就无法区分,从而选择成绩高者。

结束语

高考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目前尚处在摸索实验阶段,依旧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我们坚信,乘着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的强劲东风,学业水平考试一定能在强化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中外联合论文下一篇:环境土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