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效和做法论文

2024-06-06

成效和做法论文(精选12篇)

成效和做法论文 第1篇

针对当前农村从业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农业生产水平不高的现状, 静宁县农广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 严格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要求;始终坚持立足产业、注重实效的原则, 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自2014年项目实施以来, 紧紧围绕县域苹果、蔬菜和旱作农业等优势主导产业, 有针对性的在全县范围内遴选学员, 把长期扎根农村, 具有较高专业技能、产业收入较高、示范带动作用比较突出、且在产业管理上达到一定专业水平的种植大户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经过精心组织, 周密部署、详细排摸、认真调查, 严格审核, 确定为最终的参训学员。在理论培训和田间实训过程中, 强化管理, 分期分批, 有重点、有计划地开展集中理论授课, 现场实训更加注重个性指导、学教结合和互动交流环节, 使学员广泛参与培训, 乐在其中, 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一、主要做法

(一)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确保培训工作有序进行

农广校做为承担全县农民培训的培训机构, 积极发挥主渠道作用, 指定专人做为项目各环节的业务经办人, 同时根据开设专业培训工作的实际需要, 选聘了工作责任心强、理论知识丰富, 实际操作能力强的省、市、县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富有一定理论基础及丰富实践经验的乡土农民专家为专 (兼) 职培训指导教师。在项目培训小组的统一领导下, 抽组技术力量自编适合本县旱作农业发展和蔬菜、苹果生产乡土培训教材, 授课教师基本上全部制作了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 为开展理论培训和现场实践指导奠定了一个良好的技术储备基础。

(二)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靠实任务, 确保培训工作顺利完成

为了切实抓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 县农广校始终坚持既各负其责、又分工协作的原则, 确定专人负责建立台账、规范项目总结, 收集整理培训过程中产生的全部资料;专人负责摄像采集和新闻媒体的报道交流;专人负责培训对象的个人相关资料采集。每期每班在规定时间内, 按照教学计划和授课计划完成规定的培训学时, 班主任在每期培训前和结束后及时报送培训资料, 要求所有的培训原始资料齐全、规范、完整。培训结束后, 经过整理汇总, 有针对性的刻录并向学员无偿发放理论讲授和田间实训光盘, 制作完成了静宁县新型农民培训剪影集———《在希望的田野上》, 完成了一部反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过程的专题片———《金钥匙打开致富门》, 为今后的宣传培训扩大影响, 提高效果, 留下了宝贵的音像资料。

(三) 集中讲授, 系统培训, 从理论的高度不断提高参训学员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知识的水平

按照培训计划, 县农广校在省、市、县涉农部门中精心选聘富有多年工作经验且理论功底扎实、群众口碑好的主讲教师, 积极组织人员认真编写讲义, 及时与学员电话联系, 加强衔接与沟通, 按照集中培训, 分班管理的模式, 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学员, 实行统一食宿, 统一地点, 统一资料, 统一考试, 统一标准, 统一参观学习的要求, 让他们在短期的培训时间内既感受到培训机构的温暖, 又系统的接受理论知识讲解, 从中体会在生产中应用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

(四) 创新机制, 互动参与, 提高质量, 把理论学习和技能提高融合到实践第一线

项目培训实施以来, 农广校对既定的培训对象实行定向培训为主, 按区域分期进行实训, 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需施教和个性指导相结合的原则灵活开展培训, 突出一线教学法, 注重田间地头的实践操作, 延长培训时数, 确保培训质量, 实现现场培训, 实地示范。培训以县域内有代表性的产业生产现场为基地, 先后在城川东山梁、五州果业合作社、李店常坪、新店任刘塬、细巷中堡和城川高湾等实训基地进行了多次现场实训指导, 让学员把理论知识及时应用到实践中, 在实践中不断的发现问题, 寻找不足, 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

1. 参与式培训。为紧密联系当前产业发展特色及农民对科技知识的渴求, 农广校采取了参与式培训措施。

一是加大宣传工作力度, 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先后印制了《静宁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宣传挂图》、《静宁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知识问答》和印有农广校简介的宣传采页6 000余份, 在深入乡镇摸底调查和集中培训及田间实训过程中及时发放给老百姓, 让群众共同参与, 加深他们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理解, 同时, 密切联系新闻媒体, 及时对静宁县新型农民培训工作进行宣传, 先后在静宁新闻、平凉新闻节目中报导, 通过媒体报导, 使全县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能够为大多数人所熟知。

二是在确定专业主讲内容时, 首先征求部分学员代表的意见, 然后由主讲教师再根据学员要求和培训规范制定主讲内容, 安排培训课程, 进一步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

三是每位教师在课堂上除统一讲授基础知识外, 学校还采集了大量的实物标本, 由指导教师现场模拟, 学员动手, 进行示范性培训教学, 学员在教师的协助下, 积极、主动的参与实践环节, 提高了学员的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 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培训目的。

2. 现身说法。

在教学培训过程中, 学校及时安排乡土技术能手和学员中的带头人, 在课堂或生产基地介绍他们的生产经验、发展思路、收成效益情况, 让学员们互相探讨对科技的认识, 同时把培训时主讲教师的讲课内容, 通过农民熟悉的语言和身边成功的现实事例告诉他们, 鞭策激励其他学员, 进而提高培训效果。

3. 观摩学习。

信息也是生产力, 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学员的思想认识, 增长他们的见识。农广校积极组织学员到庄浪县朱店镇现代苹果管理示范园、庄浪万泉苹果矮化密植示范园、天水高新农业技术示范园区、天水南山花牛苹果生产示范基地、天水北山万亩樱桃示范基地进行参观考察, 深入生产一线, 参观当前果品生产和管理的示范基地建设, 让他们开阔眼界。通过实地观摩考察学习, 提高学员的认识, 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事例教育培训学员, 进一步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4. 开通QQ群服务业务。

为了便于学校与学员、学员相互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 农广校及时开通了静宁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QQ群服务业务, 通过网络沟通进行远程教学指导, 使学员在工作和农事生产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 可随时登录QQ群, 服务中心负责及时联系相关专家、教师, 解难答疑, 达到在培训中服务、服务中指导的目的, 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五) 规范培训管理, 抓好跟踪服务, 确保项目培训工作有始有终

按照新型职业农民遴选标准, 农广校在认真搞好摸底登记, 建立信息公示制度, 规范培训台帐, 建立点名册, 考试考核成绩册, 专兼职教师信息资料册, 准确记录, 并妥善保管受训学员个人信息资料的基础上。采取不定期的随机走访或电话咨询, 及时了解他们的果品生产情况、从业动态、思想状况, 从中掌握培训环节上应该继续完善的步骤方法, 并主动为他们解决执业中遇到的技术疑难, 使学员们始终感觉到, 虽然培训是阶段性的, 但农广校对农民提供的技术咨询和服务永远在路上。

(六) 开展职业技能鉴定, 提升学员从业能力

去年, 县农广校对2014年己经接受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果树生产专业学员, 经过申请, 组织他们在平凉机电工程学校参加了甘肃省国家职业技能果树生产工初级技能鉴定。通过理论考试和现场技能操作, 重点考查学员果园综合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操作能力。据了解, 这次针对全县培训农民开展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在静宁县还是第一次。我们相信, 这批活跃在静宁大地上的新型职业农民, 必将为推动全县农业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今年4-5月份, 农广校将组织2015年参加培训的150名苹果生产专业学员进行技能鉴定, 对符合条件的学员发给技鉴定证书和新型职业农民证书。

二、工作成效

(一) 初步掌握了目前全县农业从业人员的基本状况。

1. 农业从业人员年龄普遍偏大, 45-65岁这个年龄段的人仍然是农村劳动力大军中的中坚力量, 40岁以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占不到总人数的30%。

2. 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 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从业人员的30%左右。

3.40—50岁之间在家务农的中青年劳动力之所以不能外出, 大都不是不想出去, 而是由于自身身体原因或父母年龄偏大需要人照顾, 无法离开。

4. 南北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与此同时, 一方面南部果农异地承包土地发展果园的人员在增加, 另一方面, 西北部高海拔地区却出现了大面积耕地摞荒的现象。

这种现象必须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要出台一系列具体的、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和扶持办法, 最大程度的提高土地的收益率, 进一步调动农民群众种粮的积极性, 吸引更多的中青人回乡务农。如果不早作准备, 及时应对, 今后的农村将长期处于老龄化社会, “今后谁来种田”、“谁来为我们卖粮食”的问题绝不是危言耸听。

(二) 参与式的互动培训很受农民群众的欢迎

在培训过程中, 农广校不但印发了宣传挂图、知识问答等资料, 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 更重要的是突出实践教学, 让学员随时提问题, 互相谈看法, 谈平时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听、思、辨, 再由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 使他们融会贯通, 正如雷大一位参训学员谈他对培训的感受时说的:“刚开始培训的时候, 我以为会和以往一样照本宣科, 肯定枯燥乏味, 没想到老师在课堂上还和我们面对面的交流, 尤其是讲到果树修剪的时候, 既有果树实物标本, 还拿出了黑板在上面画上枝条进行现场演示, 让我们一目了然”。

(三) 参观考察, 使他们开阔了眼界, 增长了见识

组织参训农民去外地参观考察, 对增长见识, 开阔眼界有很好的效果。在去天水花牛基地参观后, 大多数果农都在叹惜, “人家把果树管理的那么好, 每棵树都象一个人剪的一样, 真是不看知道, 一看吓一跳!我们不过是井义之蛙, 没有什么可炫耀的!人家对果园的精细化管理在我们静宁还很少看到, 人家引进使用的先进设备和技术 (尤其是当看到象风机一样的防霜机时) 我们还没见过呢?”由此可见, 有针对性的组织培训农民出外考察学习也是培训方式的有益补充。

三、工作体会

(一) 要想方设法加大培训工作力度, 不断拓展产业培训渠道

按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总体要求, 必须要通过政府的大力支持, 切实加强对培训及培训基地的建设;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宣传和普及力度, 提高农民参与培训的自觉性。同时要更进一步确立农广校在农村培训中的主导作用, 在资金、人员编制和管理体制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工作中把培训与提高农民在非农领域就业能力相互结合, 注重实效, 真正达到教育农民和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 (把种地务农真正做为自己的职业) 的目的。

(二) 要根据当地产业实际需求, 进一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以县内需求为导向, 发展有前途的高技术含量的技能培训, 重点围绕农村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地方特色产业等方面加强培训, 不断提高主导产业的附加值, 同时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创业服务工作, 为实现学员异地或就地就业创造条件。

(三) 要切实树立农广校的技术培训形象, 把农广校的农民技术培训工作当做一个培训的品牌, 真正发挥其培训的主渠道作用, 把农民朋友最渴望的实用技术送到最基层, 同时把他们的需求及时的反馈给我们的农业主管部门, 从而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享受到惠农培训项目的温暖。

(四) 要切实出台一些调动农民种田积极性的扶持政策, 做到技术支持与资金扶持的有机结合, 使想种地者有收益, 能种地者多收益, 否则, 即使培训搞的再扎实, 技术掌握的再好, 没有相关政策的跟进, 一切都只是纸上谈兵, 解决不了现实问题!

摘要:针对当前农村从业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农业生产水平不高的现状, 静宁县农广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 严格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要求;始终坚持立足产业、注重实效的原则, 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乡镇党委抓党建主要做法和成效 第2篇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抓责任制落实。镇党委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全面安排部署全年党建工作。坚持做到党委书记亲自抓,分管领导、联系村领导、村支部书记具体抓、各联系村机关单位协调抓、形成全镇上下“齐抓共管”的党建工作新格局。镇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履行职责,先后组织召开党建专题会议3次、明确了领导干部党建工作联系点,与各党支部分别签订了党建工作目标责任书,及时把党建工作任务逐项进行分解,落实到责任单位、责任人,明确责任目标,做到认识、责任、行动三到位。

(二)以抓特点创新发展途径。一是找准载体,推动党建与经济共发展。镇党委立足镇情,找准载体,以“强党建、促民富、共发展”为目标,将“双信工程”建设纳入了创建服务型党组织工作体系,把“双信工程”建设作为乡镇党委与金融企业党委抓党建促发展的一个有效载体。通过整合双方党建资源,把党组织在政策引导、发动群众、组织保障等方面的优势同农村信用社资金优势结合起来,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走出一条基层党建工作与基层发展相结合的新路子,从而实现“强党建、促民富、共发展”的目标。立足丰富创建活动内涵,着力实施信用镇创建、阳光信贷、党员群众快车信贷、信合连心卡牌、党群共富创联“五大工程”,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有效解决“三农”融资难问题,深化在“双信工程”建设中拓展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内涵。三是创新机制,营造抓党建促发展氛围。双方党委建立经常性的工作联系。每季度到联系点检查指导工作不少于1次,每年共同到联系点参加2次以上组织生活,给支部党员干部上党课、作形势报告不少于1次,帮助联系点协调解决工作中面临的难题。截止目前,双方党委已结对上党课26场次,村支部和党小组组织召开信用镇创建群众会议40余场次。每年对评选出的“十佳创业带富党员”进行表彰,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2010年底和2011年7月对涌现出来的13名创业带富党员进行了表彰奖励。三是提升党建内涵,创新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在镇党务政务综合服务中心和村党员群众综合服务站,以及有条件的党员群众综合服务点设置“双信工程”窗口,将“双信工程”建设纳入服务内容,拓展了服务范围。借助服务型党组织这个平台和“双信工程”的创建,使得贷款利率大幅降低,贷款程序简化,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党的关怀。村党组织通过从信用社贷款,带头发展,充分利用茅垭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优势,引领群众发展茅垭特色农业,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实施“33211”工程,即(3000亩魔芋、3000亩金银花、2000亩红粮、1000亩蔬菜、1000亩青椒),在“十二五”时期,实现“一村一业”的目标。同时,紧紧围绕“33211”工程的实施,切实做好魔芋和金银花的深加工,增加附加值,增加农民群众收入。五是抓示范带头带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充分发挥支部带动、党员带头作用,从而达到地方党委政府、金融部门和农民群众“三赢”的效果。比如:和平村党员张斌,2008年外出务工返乡,通过信用户评定后,2010年6月他从信用社享受“双信工程”贷款3万元,创办注册资金41万元的“绥阳县农联魔芋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魔芋218亩,带动周边发展魔芋种植600亩。同时,在镇党委、和平村支部的协调下,张斌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创办了“绥阳县裕华魔芋精粉经营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第一条生产线在去年11月底投产,产值达700余万元。据了解,信用社已明确表示,该公司在今后的原料收购及加工过程中若出现资金困难,可充分享受“双信工程”的各项优惠政策。

(三)抓政治理论学习。通过党委中心组集中学习和各种会议传达学习、干部职工集中学习,切实加强班子成员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用新思维、新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增强整个班子及成员的政治敏锐性和坚定性。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始终和县委、县政府保持一致。镇党委成立了督查组,深入到各党支部和党员中细致了解学习课题和学习情况,掌握了第一手资料,认真研究制定和下发了《茅垭镇2011年党员、干部政治理论学习方案》和《茅垭镇2011年党员、干部政治理论学习计划》。将集中学习与干部自学有机结合,将干部自学与工作相结合,做到工作和学习两不误,做到工作和学习双促进。认真学习各类理论、政策、法律党建和业务知识,不断增强干部理论政策知识和业务素质。

(四)抓典型模范。以开展“四帮四促”和“三个建设年”活动为抓手,切实开展“做表率、树形象、抓作风、创佳绩、谋服务、争模范”活动,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党的建设为抓手,以新农村建设为突破口,以打造秀美、休闲、生态、和谐茅垭为目标,注重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充分发挥各党支部和广大党员推动发展、凝聚人心、服务群众、促进和谐的作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今年7月镇党委对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工作落实中表现突出的20名优秀共产党员、2名先进党务工作者和3个先进党支部予以了表彰,其中农村致富带头能人7名,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入到茅垭经济社会发展中来。

(五)抓职能转变。年初,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乡镇机构改革的有关要求,为进一步优化整合资源,转变政府职能,逐步建立了与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服务体系,合理安排各单位人员编制和镇管辖单位的拆销合并。切实做好“党务、政务、村务、办事”等信息公开工作。进一步规范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采取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进行操作。按照省市县“四要十不准”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健全监督机制,加大督查力度,重点抓好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一次性告知制等制度的完善和落实,切实提高机关干部素质和能力,增强履行岗位职责的本领、服务发展的本领、依法行政的本领和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充分激发了全镇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在全镇上下形成党员人人思进步、干部人人谋发展,奋发进取的工作氛围。通过乡镇职能转变,促进机关效能建设,转变了干部作风,有效推动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六)抓基础设施建设。以开展“项目建设年”为抓手,通过向上积极争取资金,引进项目资金,充分发挥党组织及广大党员的积极作用,努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中各类矛盾纠纷的化解,努力优化发展环境。截止目前,实施村公路建设12.8公里、烟水配套工程1处、人畜饮水工程2处、集镇防洪工程1处、水库修复工程2处、“一事一议”工程2处、客运站建设、茅垭中学新建工程、新农村建设1处、土地开发工程1处、电网改造工程2处。争取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5处,目前正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引进魔芋精粉加工企业1个,投入资金500万元;引进小水电开发项目1个,投入资金300万元,该项目建设年限为3年,正在审批过程中。

(七)抓党员队伍管理。按照发展党员的“十六字”方针,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半年共发展党员40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3名。为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切实抓好党员干部培训学习工作,每周星期五下午2点为集中学习时间,把学习贯彻新党章、科学发展观、村级党组织建设作为镇村干部教育培训的重点,充分发挥镇远程教育站点作用,加强村两委干部和后备干部培训力度。全年举办村干部培训班3期;举办党员培训班2期,截止目前,共培训党员175人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涉县退耕还林工作主要做法及成效 第3篇

关键词:涉县;退耕还林;主要做法;成效

中图分类号 S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6-118-02

涉县是邯郸市唯一的全山区县,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称,清漳河自西北方向从山西省黎城县流入并贯穿全境。全县总面积15.07万hm2,其中山场面积10.47万hm2,境内山高岭多,沟谷纵横,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多种林木生长。长期以来,涉县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组织和动员广大干部群众植树造林,大力实施太行山绿化等工程,取得了良好效果。截至2000年底,全县有林地面积达6.53万hm2,森林覆盖率达42%。正是在这一年,中央作出“在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地区开展退耕还林试点工作”的部署。2002年,中央和省、市又先后下发了“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明确“凡是水土流失严重和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应按国家批准的规划实施退耕还林”。涉县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到,实施退耕还林对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生态建设,将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对建设稳固的漳河水源涵养林和防护林,保护京、津及下游城市的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涉县实施退耕还林,有着独特的地理条件、明显的气候优势、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政策支持,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都已具备。为此,涉县紧紧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动员全县上下坚持不懈地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在退耕还林工程中主要采取以下做法:

1 立足实际,科学规划

从北京、石家庄聘请6名林业专家,经过深入调查和多次论证,最终确定了全县退耕还林规划。提出了围绕致力生态建设,依托退耕还林,壮大核桃产业和建设“全国核桃第一乡”的发展目标,确立了“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综合治理”和“先易后难、先陡后缓、先远后近”的建设原则。将退耕还林重点安排在“漳河汇水区、25°以上陡坡地段、青兰高速、309国道和平涉公路沿线及其它生态脆弱区”。尤其是在树种选择上,在坚持生态效益优先的前提下,主要以栽植核桃树为主,合理布局花椒等其他林果树种。

2 齐抓共管,全员推进

全县成立了退耕还林指挥部,指挥部下设政策落实、苗木调配、资金管理等7个小组。各乡镇都成立了相应的指挥部。从县到乡镇、村,层层签订了工作责任状,明确了每村、每户的造林面积、树种、数量等。实行县4套班子成员及各乡镇、各单位负责人包乡村、包工程、包任务等责任制;全县广大干部进村入户,与群众一道共同推进工程建设,形成上下齐心、全民参战的态势。特别是林业战线的干部职工,长期扎根基层,深入田间地头提供技术指导,确保新栽植树种成活率达96%以上。

3 典型示范,自觉行动

制作了退耕还林明白卡和《巩固退耕还林政策知识手册》,做到户均一卡一册。选择建设下偏凉等10个优质丰产示范园和岭底等70个示范园,并利用好这些示范园典型做好技术培训等工作。组织开展“10万群众大观摩”活动,两次组织乡镇林业技术员到邢台前南峪、绿岭学习先进经验,多次组织村干部群众到山西汾阳、陕西延安等地学习试点经验,使退耕还林政策变成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更乐镇三合村年过6旬的退休工人赵彩旺,“人老退休心不老,扎根荒岗育绿林”,承包6.67hm2荒坡搞退耕还林,栽植核桃树4 000余株,年收入20余万元。

4 因地制宜,多种模式

拓展实施范围。根据核桃、花椒、黑枣等适生性强的特点,逐渐由耕地实施,向荒坡、荒地及可利用梯田栽植延伸和拓展。推广多元化种植模式,大力推广林药间作、林草间作、林灌混交等。索堡镇白泉水村,全村380户完成退耕还林68hm2,林下间作药材和油料作物68.13hm2,户均收入5 500多元。采取灵活退还形式,即整村一次性全部退还、整村分阶段全部退还、部分耕地退还等。关防乡岭底村耕地全部退还成林地,2012年该村林业收入达381万元,是2001年收入的近100倍。

5 从严管理,规范运行

抓质量管理。严抓规划设计、造林整地、栽后管护等环节。特别是留足2m宽的树胁带,作为树体施肥、浇水使用。并严禁在固定垄梗内间作任何作物,严禁在固定垄梗外间作任何高秆作物。抓资金管理。改革资金兑现补助办法,严格按照每667m2160元的标准,把资金直接兑现到户“惠农一卡通”帐号,保证资金足额按时发放。抓档案管理。明确专人从事档案管理工作,设立专柜存放档案资料,对工程规划和实施方案等专项保存,对计划、总结等单独建档。

6 完善机制,创新技术

创新造林机制。将退耕还林工程承包给造林公司,落实包任务、包整地、包苗木、包栽植、包成活、包管护的“六包”责任制,并按成活率兑现补助。全县由造林公司和造林大户承包的造林任务达90%以上。创新造林技术。研究创出核桃等树种截干覆土的秋冬季造林等技术,在全省尚属首次,确保核桃芽接成活率达96%,高接成活率达100%。创新管护机制。按照“两通、一带、一围”建设标准,对退耕还林地实行园区化管理。“两通”即通水、通路;“一带”,即有固定树胁带;“一围”,即园区围栏。县财政年均投资120万元,全部用于核桃园区后期管理。

7 统筹开发,提升效益

一是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在发展核桃产业的同时,发展中药材等产业,在全县规划了16个中药材种植片区,种植面积达3.67万hm2,每667m2平均收入2 000元左右。大力实施移民搬迁,共对地处大山深处、不适合居住的114个自然村、3 382户、10 332名群众搬出大山,从根本上摆脱了贫穷。二是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发展相结合。充分利用自然生态优势,大力开发建设休闲型农业、旅游型新村。目前已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00个,建成涉城镇东山、河南店石岗、辽城乡新桥等一批生态休闲旅游景点。2012年被评为“国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2013年又成功争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

8 退耕还林成效显著

通过10多年来的努力,涉县退耕还林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县累计完成造林2.16万hm2,其中,完成退耕还林0.71万hm2;建设特色经果林基地0.25万hm2;匹配荒山造林1.21万hm2。先后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和河北省退耕还林先进县。全省退耕还林档案管理观摩会和全省容器育苗造林现场会先后在涉县召开,并在2008年全国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会上作典型经验介绍。2012年7月份,国家退耕办副主任吴礼军到涉县调研时指出:“涉县在退耕还林工作中,领导重视,群众积极性高,管理严格,工程规模大,效果好,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太行山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作出了典范”。

涉县作为国家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样地县之一,北京林业大学进行了效益监测调查。其中,调查坡面径流场2个、固定样地10个、标准样地120个、农户300户。从监测结果来看,涉县通过大力度退耕还林,生态等综合效益明显。一是生态效益十分明显。全县25°以上坡地全部退耕还林,有林地面积达7.67万hm2,森林覆盖率达50%,比2000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每年可涵养水源56万m3,减少土地流失5.8万t,全年二级以上优良天数达到321d,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邯郸的“后花园”。特别是在2012年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较多的情况下,涉县与周边县份相比,发生灾害次数减少近50%。二是经济效益不断增加。全县共栽植核桃、花椒等树种2 000余万株,仅核桃树就达700余万株,全县核桃栽植面积达2.62万hm2。2012年核桃产量同比增产10%,达1.7万t,收入近2亿元,退耕户人均增收750元左右。三是社会效益充分发挥。退耕还林后,共腾出近5万名农村劳动力发展林业产业和从事二、三产业;同时大力开展劳务输出,全县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达7万多人,年劳务收入达10亿多元。四是产业结构得到优化。退耕还林基地的不断扩大,逐步改变了以往种植小麦、玉米的单一结构,有力地推动了农林特色产品加工、销售产业发展,其中“太行核桃城”干果市场及三利、宜维尔、黄金龙等一大批核桃生产加工企业相继在涉县投产,加快了结构调整,延长了产业链条。全县农业产业化率达68.5%,连续6a居邯郸市第一。

成效和做法论文 第4篇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做法,成效

一、概况

盐池县位于宁夏东部, 东邻陕西、北靠内蒙古、南接甘肃, 是宁夏中部干旱带上的一个国家贫困县。全县土地总面积8661.3km2, 辖4乡4镇、101个行政村、675个自然村, 总人口16.3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12.9万人, 是国家划定的宁夏唯一的牧区县。

盐池县地处鄂尔多斯台地向黄土丘陵区的过渡地带, 境内地形地貌较为复杂, 中北部为荒漠化草原风沙区, 约占80%;南部为黄土丘陵区, 约占20%。常年干旱少雨、风多沙大, 属于典型的中温带大陆型气候。年平均降水量280mm左右, 而蒸发量却高达2100mm。水资源奇缺, 中北部地区靠降雨而形成的地下水是全县仅有的水资源, 年总量在2100万方左右, 且大多水质差, 含氟高。全县水土流失面积5868km2, 占总面积的67%。20世纪90年代, 沙化面积达35.93万hm2, 全县有75%的人口和耕地处在沙区。沙化面积占全区沙化总面积的21%。

多年来, 全县干部群众与严重的沙害和水土流失进行了顽强的斗争。特别是近几年, 县委、政府始终把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求生存、求发展”的首要任务, 通过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和人为改善相结合的办法, 不断加强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的建设。先后建成了刘窑头、八岔梁等“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十百千示范小流域”, 盐池县被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县”。

二、主要做法

㈠封山禁牧2002年8月宁夏中部干旱带生态建设会议在盐池召开, 会议做出了2003年5月1日在全区境内实现封山禁牧生态修复的重大战略决策。盐池县委、政府根据会议精神, 于当年11月1日率先在全区实行了天然草原全面禁牧。禁牧三年多来, 县委、政府从解决群众舍饲养殖中的实际困难入手, 共帮助群众新建、改造养殖温棚15984座, 新打羊畜饮水井窖5500眼, 补贴性帮助群众购饲草料加工机械8100多台, 制作发放节草型喂羊槽2万多个, 种植以紫花苜蓿为主的牧草留床面积达5.54万hm2, 发展柠条饲料林16万hm2, 年可加工转化饲草料10万t左右, 从基础上满足了全县101.35万只羊只的圈养需要, 全部入圈喂养, 使天然草场得以休养生息、自然修复。

㈡生态移民从1992年起, 共开发建设扬黄灌区36片, 开发利用水地1.3万hm2, 安置受益14350户66185人。其中吊庄移民6307户26828人, 并对沙化较严重的原苏步井乡的部分村庄进行整体搬迁, 使灌区的林草建设快速发展, 也使迁出地的草原得到有效保护, 达到了“以移促封, 自然修复”的目的。

㈢大力实施水保工程在中北部的花马池、青山等乡镇, 建成以防治草原退化为主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47条, 建成了以开发浅层水发展水浇地和洪漫坝地为主的“旱三田”0.22万hm2, 种植水保生态林1.52万hm2。在南部的麻黄山等乡镇, 建成以治水保土为主的淤地坝35座, 塘坝、涝池等小型水保工程3570座, 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05km2, 使全县46%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治理, 山、水、林、田、路、渠、村庄得以综合治理。打造出了刘窑头、方山、北马坊等一批精品流域, 目前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和县内旅游观光的重要景点。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而且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 初步形成生态环境较为良好的新农村面貌, 拉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㈣退牧还草近年来, 全县累计投入资金8661.8万元 (含群众自筹资金) , 大力推行草原承包, 加快草原围栏工程。目前已承包到户或联户的草原36.67万hm2, 围栏封育28.33万hm2。通过草原承包和围栏, 明确了农户对天然草原的建管用责任, 统一了责权利关系, 进一步巩固了禁牧成果, 保护了草原, 使草原植被覆盖度从生态修复前的30%提高到目前的56%, 产草量达到2820kg/hm2, 是生态修复前的3倍, 草原荒漠化程度得到明显好转。

㈤退耕还林近几年, 盐池县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有利政策, 完成退耕地还林2.73万hm2, 同时实施荒山造林7.33万hm2, 天然修复林1.03万hm2,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9%。通过全面实行草原禁牧, 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盐池县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出现了“人进沙退”的喜人局面, 生态修复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三、生态修复成效

㈠生态效益自2002年在全县实施禁牧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以来, 使全县的生态面貌发生根本变化,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 保水、保土效益明显增强, 区域林草覆盖面积增加, 区域小气候得到有效调节,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使草原植被覆盖度从生态修复前的30%提高到目前的56%, 产草量达到2820kg/hm2, 是生态修复前的3倍, 草原荒漠化程度得到明显好转, 野生物得以繁衍和发展, 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㈡经济效益通过生态修复的实施, 使草场覆盖度增加, 优化了草群结构。为舍饲养殖提供了饲草料保障, 同时带动了一批链条企业的兴起 (例如:舍饲养羊、饲草料加工、造纸、滩羊肉、皮、毛加工、生态旅游业等) 。目前, 全县共培育具有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的滩羊养殖示范村34个、示范户2300个、示范园区10个、滩羊肉、皮、毛加工龙头企业5个, 建成滩羊产品专业交易市场1个, 并于2005年6月在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成功注册了“盐池滩羊”证明商标, 使盐池县滩羊产业“养、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初具雏形, 滩羊养殖只均收入比禁牧前增加了45元。2005年, 全县羊只饲养量首次突破100万只, 达到101.35万只, 比禁牧前增加了11.12万只;以滩羊为主的畜牧业产值达到2.01亿元。使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实施生态修复前的1580元增加到了4793元。

抓党风廉政建设的做法和成效 第5篇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我市先后发生了贩卖走私小汽车、违规建私房、严重金融风险三次严重事件。这三次事件,大大地损害了恩平的经济基础,破坏了恩平的投资、经营环境,扰乱了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也搞坏了班子,腐蚀了干部,恶化了党群、干群关系,后果十分严重,其教训极为惨痛。痛定思痛,近几年,我市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极端重要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是与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腐败破坏生产力,瓦解凝聚力,削弱战斗力。腐败不除,经济难上,改革难行,稳定难求。只有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着力解决党风政风民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才能带动经济的全面好转。我们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原则,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开展。主要做法:

一、领导抓、抓领导,责任到位

几年来,我们坚持领导抓、抓领导的原则。一是抓好责任分解,落实层级责任制。二是抓好检查考核,督促责任落实。三是抓好责任追究,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的责任意识。仅去年我市就对3名领导干部实施责任追究,并给予党纪处分。如此,使全市各级对党风廉政建设高度重视,领导干部认真履行职责,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强思想教育,筑牢防线

我们认识到,教育是基础。抓党风廉政建设,首先要抓党员干部教育,筑牢广大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使之不想腐败。我们做到:一是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纪委、宣传、组织、文化等部门共同负责的大宣教格局,营造全社会党风廉政教育的良好氛围。二是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活动,开展主题教育,以使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三是组织专题学习和举办培训班开展教育。四是多种形式抓好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力求教育实效。五是运用正反面典型进行教育。六是开展了“廉内助”教育活动,把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延伸到家庭。

三、抓好制度建设,源头防腐

近几年来,我市构建了靠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

事、用制度管人的机制,有效地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使之不能腐败。一是围绕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建章立制,为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明确了是非界限。二是围绕源头防腐建章立制,防止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三是围绕党员干部监督建章立制,把党员干部臵于有效的监督中。在抓好制度建设的同时,我们更加注重抓制度的落实。如去年我们狠抓了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谈话等制度的落实。去年全市共有329名领导干部在规定的范围内述职述廉,市纪委和组织部负责人同下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谈话42人、新任职领导干部谈话38人、诫勉谈话9人。

四、强化权力监督,纪律制腐

监督不力、权力失衡,是导致腐败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市构筑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反腐败监督体系。一是着重在重大工程项目、公务活动和人事安排等方面加强对一把手监督。二是通过推行办事公开制度、实施重要职位异地任职、定期轮岗交流等措施,加强对重点部门重要岗位干部的监督。三是重视和支持人大、政协通过组织视察、评议、述职等方式加强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四是加强党风联络员、特邀监察员的监督,拓宽监督渠道。五是发挥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依靠群众监督。六是强化纪检监察机

关的专门监督。

五、加大办案力度,从严治腐

近几年,我们认真吸取过去对干部教育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教训,坚持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严惩腐败。市查处大要案协调领导小组认真履行职责,纪检、公、检、法、审计等有关职能部门也加强了沟通,形成了办案合力。同时,市纪委建立了领导分片挂案制度,从而使查办案件工作上了新台阶。2003年实现了镇级办案率100%的目标。去年,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33宗,处分违纪违法党员干部33人,其中乡科级干部8人。通过办案,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175万元。

六、纠风工作扎实开展

纠风工作切实按照上级的部署,以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为重点,政府领导,部门负责,狠抓落实。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企业重组改制和关闭破产中损害群众利益以及拖欠农民工工资等专项治理取得成效,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治理教育乱收费、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及减轻农民负担的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如农民负担大大减轻,其中税费负担由每年人均99元减至19元,减负率80%。治理公路“三乱”工作得到巩固,去年底通过省第二批基本无“三乱”达标的检查验收。此外,每年组织开展民主评议行风活动,大大地促进了政风的好转。

七、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

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抓好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选调高素质干部充实纪检队伍,在政府财政较为困难情况下,全力保障纪检机关办公和办案经费,大力支持纪检机关工作。近几年,市纪委也不断加强自身建设,通过每年举办基层纪检干部培训班以及分期分批选送市纪检干部参加中纪委、省纪委和江门纪委的业务培训等途径提高队伍素质。去年下半年,我市抽调14名纪检干部参与江门纪委“109”专案组的鹤山大道腐败工程案的办案工作,取得优异成绩,得到江门市纪委的一致好评和充分肯定。

我市通过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带动了党风政风民风的好转,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明显增强,进一步规范了从政行为。通过开展党风廉政教育、主题教育、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有效地督促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廉洁自律,使艰苦奋斗、廉洁从政成了绝大多数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不断得到加强。

2、违纪违法案件明显减少,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

通过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惩防并举,一些诱发腐败的深层次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党员干部违纪违法行为大大减少。这几年,反映党员干部违纪违法的问题逐年下降。其中去年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共收到反映党员干部违纪违法的信访件共134宗,比上年下降了28%;立案查处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也逐年减少,群众对反腐败工作的认可程度不断提高。

3、干部作风明显好转,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衙门作风、“吃、拿、卡、要”、“干部走读”、贪图享乐、人浮于事等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实为首、以和为本、以干为乐、以廉为荣、以绩为准的风尚。通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和“十百千万下基层”等活动,组织干部下乡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群众解决最急、最盼、最难、最怨等问题,进一步密切了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成效和做法论文 第6篇

关键词:宝库河流域;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大通县

根据水利部《关于实施第二批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的通知》(水保[2006]168号文),大通县被列为第二批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县,自项目实施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认真贯彻落实水利部和青海省水保局有关文件、会议精神,顺利推进了大通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大通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试点区概况

试点项目区位于大通县宝库河流域,地处黄土高原向祁连山脉过度地段,附属祁连山石质山地的前缘地带,东径100°52′~101°39′,北纬36°55′~37°32′,东邻宝库乡黑泉水库,西与海晏县毗邻,北靠大坂山与门源县相望,离县城28公里,距省会西宁63公里,流域总面积为240km2,海拔高度在2610~4622米之间,垂直落差为2012米,流域包括4个村民委员会,8个自然村。

宝库河流域地处中纬度,系西南季风影响的边缘地带,高原大陆气候特点显着,受地形、海拔的影響,冬长夏短,干湿两季不明显,冬季受西风和蒙古高压控制的时间长,气候干燥寒冷,夏季西风带北撤,东南和西南季风带来的暖湿空气形成较多的降水,气候比较潮暖湿润,流域年平均气温2.6℃,最高温度15.5℃,最低温度-12.8℃。≥10%的积温975.5℃,积温天数73天,年日照时数为2596.5,平均日照百分率为59%,无霜期45天。该流域属纯脑山地区,降水比较多而集中,年平均降水量550mm,降水主要集中在6-9四个月内,占全年降水量的71.1%,降水多而集中对森林植被的生长和发育创造了条件。

二、试点区工程实施情况

为了加快试点区生态修复治理步伐,大通县深入贯彻《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严禁违法开垦土地的通告》、《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保护生态环境实行禁牧的命令》、《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在全省范围内禁止开采砂金的通知》、《青海省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以及《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封山禁牧管理办法》,制定出了县级封育保护法规与政策2部,《大通县人民政府关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封育管护的通告》、《大通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管护办法(试行)》及村规民约1部,《宝库生态修复试点工程项目区村规民约》。这些政策的出台为生态修复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法律和政策支撑。

在资金筹措过程中,县委县政府引导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退耕还林等项目资金向生态修复适当倾斜,积极争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资机制。为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修复建设,相应地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对积极支持生态修复扩大舍饲养畜的农民,从政策上给予扶持,资金上给予倾斜,税收上给予一定补贴,为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自2006年开始实施以来,截止2009年底共完成修复面积197.85hm2,其中人工种草2501.69hm2,围栏封禁172.83km2(禁牧育草8552.09hm2,封山育林8731.87hm2),安置封禁牌40个,宣传牌2个,落实舍饲养畜537户。

三、治理成效

通过对试点项目区开展水土流失常规监测工作,推算出了项目区治理前后效益对比变化数据,提出适合项目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投入,产出测算和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为今后同类型或相似区域水土流失科学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一是项目区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57.09%提高到了80%以上,土壤侵蚀模数由原来的1968t/km2.a下降到了447.18t/km2.a。植物种类明显增多,生物群落得到恢复和改善,区域小气候得到有效调节,森林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显著提高。其次,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杀灭细菌,吸收有毒气体,减少噪音,美化环境,提高人们生活生存的环境质量。再者,良好的生态环境,野生动物得以繁衍和发展,已多年不见的野兔、山鸡等野生动物数量不断增多,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是大面积的封山禁牧,使林、草地得到自我修复和繁衍生息,禁牧6年来,县委、县政府从解决群众发展牧业的实际困难人手,从多个渠道引进沼气池和太阳能等,引导群众种植紫花苜蓿为主的牧草留床面积上百公顷。生态自我修复工程加快了植被恢复、植被演替的力度,增进生物多样性以及生物能量和谐交流的过程。同时促进了农、林、牧、副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项目区总产值从261.49万元达到了310.8万元,其中农业产值由95.17万元提高到了115.7万元;林业产值由14.25万元提高到了19.5万元;牧业产值由144.26万元提高到了164.2万元;副业收入由7.81万元提高到了11.4万元。人均纯收入由1484.6元提高到了2917.5元。

三是项目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加上独特的地理位置、奇特的自然景观,增加了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大量游客,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形成了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模式,同时推动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成效和做法论文 第7篇

1做法

1.1加大投入, 促进接种门诊硬件上档次软件上水平

以“门诊设置标准化, 接种程序化, 操作规范化, 管理制度化, 资料网络化、档案化”为目标, 对接种门诊的规划、房屋布局、硬件设施提出了要求。接种门诊总面积不应少于80平方米, 设立了登记、预检、接种、观察、 资料、冷链室, 实现了“一苗一台”明显标志。市财政列出专项经费用于信息化建设, 对全市22处预防接种门诊统一配备了微机、打印机、读卡器、接种桌椅、档案橱、体检器材及降温取暖设备。做到了门诊设备齐全、 器材充足, 宽敞明亮、环境优美整洁。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 抓好了软件建设。统一制定了接种门诊工作制度、接种告知书、接种程序表、流程图、接种注意事项、收费标准人员职责宣传牌、接种卡、宣传材等。接种门诊资料实行了“六及时、五相符、五一致”管理。即建卡、建证、接种、上卡、上系统、统计报告六个及时, 疫苗领发数、通知单回收数、上卡数、报表数、信息系统五个符合, 卡、证、现场登记、接种通知单、信息系统五个一致。接种门诊实现了由按月开诊、按旬开诊、按周开诊到按天开诊的转变, 目前, 22个接种门诊均实行了日开诊, 全部达到规范化要求, 其中13处接种门诊达到了省级示范化接种门诊要求。接种门诊实现了接种地点、时间、人员固定。实现了门诊设置标准化、接种资料网络化, 免疫接种程序化, 操作技术规范化, 接种管理制度化。保障了预防接种健康有序发展。

1.2抓好培训指导, 提高接种人员技术水平

对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实行了考核准入制度。特别是对接种人员要求必须具有国家执业 (助理) 医师、护士资格, 经培训考核合格方能从事预防接种工作。并规定接种人员调整必须经市疾控中心同意方可进行, 既保证了接种人员的相对稳定, 也保证了接种质量, 避免了差错事故发生。市疾控中心每年都举办综合技术培训班, 开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训。并且建立了由防疫股长、接种骨干参加的例会制度, 每月定期召开一次, 进行接种前培训。冷链运转时, 市疾控中心专业人员分片包干, 深入接种现场, 进行有关的技术指导, 大大提高了接种人员的技术水平。在提高接种人员业务能力的同时, 还注意职业道德建设, 改进服务态度、服务质量, 形成优质服务、规范管理的良好局面。使接种门诊真正方便于群众。

1.3广泛宣传, 争取群众支持

开展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改变了传统的入户接种和村卫生室接种的方式, 群众的支持至关重要。从建设之初, 就把宣传工作放到重要位置来抓, 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宣传, 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介的作用, 利用乡医宣传、强化服苗日、未种原因调查、下发接种通知单向广大儿童家长宣传集中式接种的好处。普及儿童计划免疫知识, 提高广大群众的认识, 自觉支持和配合预防接种工作。

1.4强化日常管理, 坚持现场督导制度

预防接种规范化门诊建设重在日常管理, 针对个别卫生院创建时重视, 创建后忽视的现象, 强化了对接种门诊的督导。成立了由相关领导和专业人员参加的督导队伍, 统一制作了督导表, 采取事先不通知, 接种日突然到达现场的方式进行。按照督导标准, 对现场组织情况、实际参与接种工作的人员数量、工作程序是否符合要求、各项操作是否符合规范、接种门诊房屋和基础设施是否合理使用等情况详细记录。对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下达改进意见书, 每次督导完成以工作简报的形式将有关情况通报全市。

1.5因地制宜, 开展影响接种率的关联因素研究和干预

为了解影响接种率的因素, 笔者对268名适龄儿童进行了调查研究, 并按1∶1比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乡医综合素质低、儿童家长认为接种次数多、缺乏免疫知识及信息、接种点远、家庭经济收入低等7种因素直接影响儿童接种。接着, 对此进行了干预, 一是加强了对乡医的综合管理, 重点解决了乡医下发通知单报酬;二是实行了通知单下发签字制度, 送到儿童家长手中的通知单, 家长必须签字;三是扩大了免疫规划知识的宣传;四是做好了未种原因调查。

2成效

2.1疫苗接种率明显提高

根据对2002年330名和2012年286名12月龄儿童的接种率调查结果显示, 开展规范化门诊建设前期和目前比较, “5苗”基础免疫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均有了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表2。

2.2提高了免疫规划整体管理水平

规范化建设以来, 在运转接种, 操作规程、资料整理、上报、归档方面有了很大改善。抽样调查显示:儿童出生上报率、建卡率、建证率、卡证与现场登记证相符率、报表及时率, 2002年分别为93.64%、93.03%、 92.42%、90.90%、94.54%。 而2012年分别为97.90%、99.65%、98.60%、100%、99.6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为6.65、16.21、11.69、25.40、11.70, P<0.01) 。

2.3稳定了基层计划免疫专业队伍, 保证了预防接种质量

镇街从事免疫规划的专业人员从2002年的108人增加为2012年的224人, 其中具有中专以上学历人员由40.74% (44/108) 上升到77.68% (174/224) 。预防接种人员经过了严格的技术培训, 接种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进行。大大提高了接种质量, 杜绝了接种事故的发生。

2.4群众免疫规划知识知晓率有了提高

2002年和2012年分别调查儿童家长340名, 对疫苗预防疾病的知晓率由42.7% (141/330) , 提高到91.6% (262/286) , 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为161.83, P<0.01) ;对安全注射的知晓率由58.2% (192/330) , 提高到92.7% (265/286)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为95.10, P<0.01) ;对乙肝疫苗免疫程序的知晓率由31.8% (105/330) , 提高到93.4% (267/ 286)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为242.57, P<0.01) 。

2.5改善了服务环境, 满足了群众健康需求

规范化门诊建设, 完善了服务设施, 落实了管理制度, 规范了操作技术, 统一了工作程序, 创造了优美舒适的服务环境, 儿童家长对接种门诊的信任度有了明显提高。特别是近几年积极推广使用了流脑A+C疫苗、甲肝疫苗、水痘疫苗、Hib疫苗、轮状病毒等扩大免疫规划第二类疫苗, 镇街卫生院也由此获得了可观经济效益。

2.6信息化建设见成效

2008年启动信息化工作以来, 市疾控中心对全市22家预防接种门诊进行了多次专项培训和督导检查, 培训和督导重点为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国家接种点客户端软件的使用, 督导人员严格按照标准, 对每台电脑的工作情况和人员的录入技术、录入进度进行了认真检查, 挨门辅导。目前, 各单位工作人员能够熟练地进行接种预约、录入、上传等操作, 掌握儿童168 900人, 儿童管理率达95%以上。为实现滕州市 “一地建证, 异地接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体会

10年来, 特别是镇街卫生院经济效益以后, 滕州市不断加大投入, 重点做好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过程中运行质量的监测、管理与研究, 及时发现和解决影响接种质量的各种因素, 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对于加强和巩固基层防保组织建设, 提高预防接种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预防保健的服务需求, 促进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健康协调发展, 起到了积极作用。

今后, 应着重加强门诊内涵建设, 切实把提高接种技术水平、规范工作程序、严格操作规程作为重点。特别要规范妇产科接种室建设, 切实提高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的及时接种率, 并做好接种登记转卡与接种门诊的衔接工作。

在预防接种规范化建设实施过程中, 认识到位、领导到位、资金到位、责任到位、督导到位是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保障和动力。只有这样, 才能有利于提高防疫人员素质、调动工作积极性, 有利于卫生防疫工作实施规范化、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 才能保证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工作的深入持久。

参考文献

[1]刘建平.宁化县预防接种规范化门诊建设做法和体会[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5, 11 (5) :76-77.

[2]王陇德.预防接种实践与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24-125.

[3]刘景一.上海某区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体会[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0, 26 (6) :573.

[4]边国林.浅谈星级预防接种门诊的建设[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0, 26 (1) :31-32.

[5]汪孝东.铜陵县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现状调查[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09, 15 (4) :292.

[6]孙秋菊.2010年济宁市任城区预防接种门诊现状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 2011, 17 (6) :525-527.

[7]赵晓林.北京市延庆县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成效[J].首都公共卫生, 2011, 5 (1) :44-45.

[8]陈伟, 高志刚, 李永成, 等.天津市预防接种门诊现状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 (18) :4739-4740.

[9]沈琼琼.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的体会[J].预防医学论坛, 2006, 12 (4) :504-505.

成效和做法论文 第8篇

1 项目管理措施

1.1 制度建设

建章立制, 规范项目运作机制。制度是维系工作秩序和工作质量的有力保障, 项目启动后, 省县建立了管理网络, 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 如例会制度、督导评估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及绩效考核制度等。在项目执行过程中, 省县项目办坚持项目管理理念, 遵章办事, 避免了工作的随意性和滞后性。

1.2 组织管理

省县建立项目管理团队, 对外招聘6~10名项目官员, 明确职责分工。省县成立项目评审、督导考评及临床治疗等专家组。两级项目办定期召开例会, 及时沟通信息, 明确职责, 协调关系。省项目办通过主任、主管例会加强同各项目县的沟通, 通报工作进展, 交流成功经验, 分析解决存在的问题。

1.3 绩效考核

省县建立绩效考核制度, 对项目官员根据工作领域或目标合理分工, 明确职责, 各尽其才, 增强项目官员的责任心和工作主动性。菏泽市牡丹区项目办对分支项目实施单位严格绩效考核, 严把分支项目准入关、项目实施管理关及绩效考核标准关, 按优、良及差3个等次给予奖惩。费县将25个评估指标分解到个人, 设立了直接责任人和连带责任人。邹城市按计划、领域、预算及时限分配完成工作任务, 实行月度绩效考核。

1.4 计划管理

省县项目办紧紧围绕8大目标、各地工作重点制订年度和季度工作计划, 遵循计划跟着指标走、活动跟着计划走的原则, 严格计划管理。制订计划时, 注重计划的可操作性, 省县业务人员和财务人员共同参与计划制订, 在专家指导下修订并完善计划;加强计划的规范性, 县级在计划制定后实行层层审批, 召开计划讨论审核会, 由项目主任审核后报省项目办;突出计划的结合性, 各县在制订计划时紧紧围绕本地工作重点和战略规划, 整合其他项目资源, 做到计划统一制定、活动统一实施、资金统一安排;强化计划的时效性, 省项目办要求各县在制订计划的同时, 针对每项计划制订详细的工作方案, 严格按照计划执行, 如有需要变更的活动, 报省项目办审批, 避免出现计划外项目活动, 确保项目产出和成效。

1.5 财务管理

省项目办制定了《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经费使用管理办法》, 各项目县也结合实际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 严格管理使用资金。省县项目办设立专门账户, 制定经费使用审批程序, 项目主管、财务主管及项目主任层层把关, 保证了资金安全。为有效监督项目按预算执行, 财务人员积极参与项目活动, 包括共同编制预算及工作计划;参与多部门活动项目的审核, 加强对多部门活动经费的监督;参与项目督导、会议等活动;及时向项目人员通报财务工作进展, 共同商讨项目执行中的问题。省项目办积极指导各县的财务管理, 强化财务管理人员培训, 实施电算化管理, 通过现场技术支持和报表的非现场督导形式, 帮助执行能力较差和沉淀资金较多的县查找原因, 解决问题。部分县还建立“账目管理制度”、“银行存款制度”、“现金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等财务管理制度, 为项目工作提供制度保证, 促进了财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省县项目办还每年聘请审计机构, 对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跟踪审计。

1.6 设备管理

省县项目办高度重视项目提供的设备、药品及供应品的管理工作, 严格按照《全球基金项目设备采购管理手册》要求, 制定了设备物品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建立了固定资产分类明细账和固定资产辅助账。对接受的项目物品制订详细的分配方案, 建立出入库台账, 做到入库验收、在库养护、出库复核、专人专库保管。每月盘点使用和库存情况, 加强督导管理, 确保了药品、物品的正常安全使用。

1.7 信息管理

省县项目办狠抓信息管理, 注重经验推广。坚持信息的收集、报告与反馈制度, 加强资料的分析利用;注重抓报表质量, 对数据进行核对, 对问题较多的县在省级会议上进行通报, 把数据核实作为督导的重要内容, 确保报表的真实性、及时性和可溯源性。省项目办在每次报表、年度调查及督导后, 都对报表和督导结果及时进行分析通报, 使项目县清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调整工作重点。通过编发信息, 加强经验、亮点的推介。省县项目办通过编辑简报及时报道项目工作动态, 省项目办每2个月出版1期, 县项目办每月出版1期, 通过信息交流, 让有关单位了解、支持及参与项目。

1.8 督导评估

省县项目办成立督导评估小组, 由省市县各领域专家、项目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人员和多部门人员组成, 定期或不定期对项目县、项目执行单位进行督导682次。督导前期做到有计划。每次督导活动前, 制订督导方案和督导标准, 根据实际情况, 侧重不同的重点, 对督导人员统一培训、统一标准, 做到既要了解各单位的项目总体进展情况, 又要做到对重点活动进行深入的检查和督促。督导过程做到标准化, 采取查看资料、现场或场所、访谈人员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督导方式。督导后, 省项目办组织召开“碰头会”, 汇总督导中发现的问题, 研究整改措施, 书面反馈至各县整改建议480条, 对存在问题较多的县, 省项目办派员到现场帮助整改11次, 并把整改结果的追踪纳入督导的重要环节。省项目办组织各项目县之间相互督导, 项目县组织教育、计生及公安等多部门参与督导, 促进了项目县之间、多部门之间的学习交流。

2 效果

截止到2008年年底, 山东省8个项目县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指标完成较好, 核心指标完成率超过或接近150.0%;各项目单位资金使用情况较好, 经费使用率达99.6%。项目产出效益明显, 以协议形式支持多部门开展活动1 394个, 完善了“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机制;健全了县乡村三级艾滋病防治网络, 培养了高素质的项目管理和艾滋病防治队伍, 提高了应对艾滋病的防控能力;目标人群参与艾滋病防治意识不断增强, 大众人群、中学生及暗娼等各类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大幅度提高, 社会歧视现象明显减少;主动监测和自愿咨询检测能力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和关怀救助覆盖面逐步扩大, 抗病毒治疗、基本医疗服务质量得到提高, 感染者和病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省及各项目县创新思路, 形成了高效、完善的项目管理模式, 形成了“以自愿咨询检测为依托, 开展小城镇娱乐场所行为干预工作模式”、“三位一体、四轮驱动行为干预模式”、“3+1外来妇女干预模式”及“上山下乡宣传教育模式”等, 在全省乃至全国进行了交流推广。省项目办支持多部门开展应用性研究项目9个, 各级项目办在国家级杂志发表论文53篇, 研究撰写案例101篇, 在各级媒体刊发文章3 200余篇。

3 讨论

一个项目的成功, 必须要有规范性与创新性的管理作为支持, 才能保证工作流程、效率和质量。项目管理重要的是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重要的是计划管理, 在计划管理中, 严格按照目标结合实际制订计划, 按照计划开展活动, 坚决杜绝计划外活动。经费管理是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管理的核心, 科学化、制度化及合同化的财务管理制度是项目成功的前提, 严格财务管理, 保证经费及时、足量及安全地用于项目, 形成“计划跟着目标走, 活动跟着计划走, 经费跟着活动走”的管理模式, 提高了项目执行质量。

督导评估体系的建立是项目执行过程中形成的又一重要制度。从督导方案、标准、参加人员及督导方式的确定到督导的实施, 直至发现问题的反馈、整改的追踪等各方面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活动开始, 督导跟进”, 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高效的团队、严格的管理制度、灵活的管理方式为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成功实施奠定了基础。绩效考核制度的建立提高了项目人员、多部门人员的积极性。资料分析利用制度的建立使项目执行中产生的资料得以充分利用, 并直接用于指导下一步工作, 并使项目支持方和承担方获得了良好的技术效益。

总之, 规范的项目管理可以有效使用项目资源, 降低项目成本, 有效控制项目范围, 减少项目风险, 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实现更高的运转效率, 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目标。

成效和做法论文 第9篇

一、着眼精准识别, 狠抓基础摸家底

抓住贫困人口识别这个基础性工作, 严格按照标准确定扶贫对象, 确保“符合标准的一户不漏, 超过标准的一户不进”。一是设计制作精准扶贫管理系统, 组织力量对全县323个村、49.28万农业人口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摸底, 按照好、中、差逐村逐户建立了基本情况数据库。二是按照“一摸底、一申请、一评议、两公示、一公告、一建档” (镇村两级组织摸底, 贫困户申请, 村民代表评议, 村委会、乡镇政府公示, 县级政府网站公告, 统一建档立卡) 的程序, 建立健全了144个贫困村、2.65万户11.21万贫困人口的档案, 将贫困户的相关信息全部录入了“贫困农户信息管理系统”, 做到了贫困户底数、问题、对策、责任、任务“五清”, 贫困村村情档案, 问题台账, 需求清单, 村级规划, 领导联系、单位帮扶、干部驻村工作台账, 村级综合信息监测管理平台和增收计划、脱贫时限“六有”。

二、着眼精准施策, 突出重点促落实

立足贫困村、贫困户的不同发展基础, 按照规划到村、扶持到户、责任到人的“三到”思路, 着力破解制约贫困村发展的突出问题。一是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这一核心, 着力在培育富民产业上精准扶持。按照“强村抓提升、弱村抓培育”的思路, 围绕畜草、马铃薯、蔬菜、花木、中药材、劳务6大类28种重点产业, 合理规划产业布局, 科学制定扶持办法, 有效整合项目资金, 扶持专业村发展富民多元产业, 提升发展各类专业强村125个, 扶持培育潜力村130个, 努力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二是围绕夯实发展基础这一重点, 着力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上精准发力。按照“缺啥补啥”的思路, 临洮县2014年共安排、整合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2个、40.6亿元, 集中投向基础薄弱的乡村。道路方面, 谋划争取了总投资9.1亿元的交通扶贫示范试点县项目, 计划两年内建成各类农村道路1120公里, 实现农村道路通畅率100%的目标。饮水方面, 按照城乡水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 实施了东峪沟农村供水、南部供水工程改扩建等工程, 谋划了东部农村供水提质增效工程、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建成后全县自来水入户率可达99%以上。电力方面, 启动实施了10千伏及以下线路改造工程, 每年新建10千伏线路20公里, 改造0.4千伏线路40公里, 3年内可实现全县所有贫困村社通上高质量的动力电。住房方面, 争取实施了总投资21.2亿元、总搬迁人口5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和总投资2.9亿元的南屏镇灾后重建项目, 建成集中安置点19个、搬迁农户2135户9730人, 加上农村危房改造项目, 可在3年内基本实现所有群众住上砖瓦房的目标。三是围绕破解资金短缺这一难题, 着力在创新农村金融扶贫方式上精准突破。在全面落实双联惠农、中合农信、贫困村互助资金协会等支农信贷政策的同时, 与甘肃银行签订合作协议, 探索推行金融助推精准扶贫新模式, 在全县323个行政村组建成立“精准扶贫富民合作社”, 由甘肃银行向合作社提供贷款, 合作社向社员发放3万元以下小额贷款, 力争年内发放支农扶贫贷款6亿元, 实现贫困村建档立卡户全覆盖。四是围绕职业农民培育这一关键, 着力在农村劳动力能力素质提升上精准帮扶。立足彻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建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新机制, 重点对“两后生”开展中长期菜单式培训;启动实施了农民素质提升工程, 确保每户农村家庭都有1名劳动力至少掌握1门种养技术。五是围绕深化农村改革这一主线, 着力在激发贫困村内生动力上精准施策。结合实施甘肃东部百万亩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 试点完成了1万亩土地确权登记, 正在筹建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市场, 引导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流转土地21.27万亩, 组建农民合作社731家、家庭农场13家。探索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率先在峡口镇普济寺村扶持组建了全县第一家农机服务公司, 为破解“谁来种地”难题探索出了新经验。在此基础上, 结合全县扶贫攻坚实际, 科学谋划实施了构建全覆盖农机合作服务体系、牧医服务合作体系、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长效工作机制、农村户用沼气池集中联建新模式、完善精准扶贫专业帮扶工作管理机制、探索精准施策助推易地搬迁工程新路子等26项“微改革”, 努力破解制约贫困村发展的瓶颈问题。

三、着眼精准帮扶, 整合力量增后劲

针对贫困乡村的帮扶需求, 积极动员各类力量参与扶贫攻坚行动, 形成了培育富民产业、推动基础建设的强大工作合力。一是充分发挥项目资金集中投入的力量。按照“统一规划、分类争取、集中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计其功”的原则, 整合各类项目资金, 集中解决路、水、电、房和群众关心关注的就医、上学等突出贫困问题, 切实加快贫困村整体脱贫步伐。2014年, 全县累计向扶贫开发整合项目资金3亿多元, 在推动贫困村产业开发、基础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充分发挥双联帮扶人员的力量。采取县扶贫办提供贫困户名册、县双联办和各乡镇确定联户干部的办法, 为全县1.1万名联户干部新增扶贫对象2421户, 为18个乡镇卫生院、300所中小学确定了帮扶联系村, 实现了全县323个行政村和贫困户联系帮扶全覆盖。三是充分发挥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力量。以乡镇为“项目区”, 以贫困村为“项目单位”, 从农业、畜牧、林业、农技等单位选派到村的任职干部中抽调402人, 组成120支驻村帮扶工作队, 从县管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及农业科技和教育骨干中选派45名人员, 组建了6支产业服务工作队, 深入各贫困村开展驻点帮扶, 做到贫困户不脱贫、帮扶干部不脱钩。四是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力量。大力实施“能人引领、强村带动”工程, 从民营企业家、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等致富能人中选拔了802名“能人”进入了村级班子, 覆盖面达72%。按照“一定三年不变, 不脱贫不脱钩”的要求, 选派52名机关优秀年轻干部、60名大学毕业生到贫困村担任村“两委”班子成员, 村级班子整体服务功能进一步优化。五是充分发挥社会帮扶组织的力量。大力引导非公组织、企业和个人广泛参与扶贫工作, 积极倡导扶贫志愿者行动, 不断提高社会扶贫成效, 形成了扶贫攻坚合力。依托县内民营企业多的优势, 大力推行一个贫困村、一个帮扶企业的“1+1”社会力量帮扶模式, 已有130个企业与贫困村结成了帮扶对子, 累计为贫困户和贫困村捐款捐物4300多万元。

四、着眼精准考评, 强化措施靠责任

成效和做法论文 第10篇

1“一卡通”信息平台的主要做法

1.1 多措并举, 奠定实施基础

1.1.1 成立领导小组。

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 分管县长为副组长, 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金穗农合卡发行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 分管卫生工作的副镇长为副组长, 对工作具体负责, 相关工作人员为成员, 采取班子成员包村、村干部包组以及组干部包户的方法。各村也相应地成立了领导小组, 明确村支部书记为该村的第一负责人。全县形成了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1.1.2 层层召开专门会议。

一是县政府召开了全县金穗农合卡发行工作会议, 试点成功的乡镇进行了经验介绍, 各乡镇长向县政府提交了责任承诺书;二是各乡镇召开了由政府机关干部和乡村干部、村医务室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金穗农合卡动员大会, 在会上各村负责人向乡镇政府递交了工作责任状;三是县农业银行召开了由行长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金穗农合卡工作会议, 详细部署了金穗农合卡的发放、POS设备的安装等任务目标。

1.1.3 抽调专人, 给足经费。

为了确保“一卡通”工作顺利实施, 县政府投入50万元做为工作经费, 并抽调专人在各乡镇对前期工作进行培训、发卡及相关资料的汇总。县农业银行聘选3人在农行办事大厅成立了专门的办公室, 办理金穗农合卡的相关业务。

1.1.4 实行定期督导机制。

一是定期收集发行工作进度报告, 定期分阶段召开结账会议, 确保整体工作进度;二是定期逐村巡回检查, 对发现的问题, 现场协调解决;三是定期下乡督导, 县委、县政府办公室组织专人下乡督导多次, 并在全县印发了两期督查通报。

1.2 奖惩兑现, 强化工作责任

各乡镇均成立了专门的督查小组, 按照“领导包片, 干部包村”的原则, 将金穗农合卡发行工作进行单项考核, 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及奖罚制度。对工作积极、及时完成任务的乡镇, 给予一定的奖励;对组织不力、进度缓慢的, 对其主要负责人及包村干部进行通报批评和经济处罚;对包村的乡镇干部将“一卡通”工作与其年度工作目标考核进行挂钩, 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乡镇, 县政府将对乡镇主要负责人进行问责;对专门抽调的发卡人员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 阶段工作直接与工资挂钩, 对未完成任务的骨干直接免职并处以罚款[1]。

1.3 三免一减, 推出更多优惠政策

县农行对领卡的参合农民实行“三免一减一优惠”的政策, 即免收金穗农合卡工本费5元, 免收金穗农合卡交易明细折工本费2元, 免收金穗农合卡小额账户服务费12元年, 减半收取金穗农合卡年费5元/年。金穗农合卡可在农村信用社及邮政银行柜台办理跨行取款业务。取款手续费为每笔取款金额的0.8%, 最高不超过20元, 跨行ATM取款手续费为每笔2元。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措施, 确保了金穗农合卡的顺利发行。

1.4 夯实基础, 确保信息准确

第一步是收集资料。由农合办组织乡镇卫生院提供上年度的参合人员信息;由镇政府组织村委会根据本村农户实际制作户主花名册, 并到派出所打印户主户籍底卡资料。第二步是核对资料。首先, 由乡镇政府将参合信息与户主花名册、户主户籍底卡资料进行三方核对, 然后由县农业银行再将三组资料进行核对, 并与金穗农合卡申请表的信息进行核对, 确定符合要求的发卡对象, 最后由县农合办再将农行确定的发卡对象信息与当年度参合人员电子信息进行核对、修正, 并将完整的电子文本资料反馈给农行。第三步是制卡、发卡。农行通过电子文本资料进行批量制卡, 并派出工作组逐村上门定点发卡, 现场示范金穗农合卡的使用方法。各村委会组织参合农户携带身份证领卡, 并在领卡清单上签名。对参合人外出打工的, 由村委会统一领卡后移交给村医务室, 户主回家后再携带身份证明到村医务室领取, 村委会和村医务室负责宣传解释。确保了“一卡通”信息的精准度。

2 成效分析

2.1 奠定了“一卡通”推行基础

目前, 安乡县已发放金穗农合卡10.6万张, 激活卡10.6万张, 各乡镇共安装POS机20台, 安装支付通352台。

2.2 降低了新农合筹资成本

实行联名卡后, 安乡县每年可以节约参合成本费近40万元, 每年年底, 县农业银行只需通过系统操作就可批量帮助已签参合协议的农户代缴代扣参合资金, 完全取代了过去由村组干部上门逐户收取参合资金的缴费方式, 减轻了新农合参合筹资工作量, 节约了筹资成本, 方便了群众随时参合。

2.3 提升了新农合管理层次

一是实现了新农合的资金封闭运行。保证了基金安全和完整, 防止基金被挪用、套取。二是方便了医疗机构识别身份。医疗机构通过刷卡在读卡器上就能了解农民的参合信息。三是规范了参合农民行为。由于新农合联名卡具有银联卡的功能, 就诊、取款都需要密码, 农民保管、使用意识增强, 杜绝了借给他人的情况, 防止了新农合冒名顶替事件的发生。

2.4 方便了参合农民看病就医

一是方便了群众办证、换证。由于联名卡比以前的纸质医疗证耐用, 同时又具有银行卡的功能, 群众保管的责任意识增强, 避免了以前由于参合信息不准, 改证、换证带来的不便。二是方便了农民就诊缴费。农民就诊时可不需要支付现金, 直接在医疗机构的兑付窗口通过网上银行直接进行支付, 实行电子货币交易, 减少了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三是方便了农民补偿兑付。在补偿兑付时, 新农合办公室通过网上银行将补助款转账到患者的新农合联名卡上, 避免了不安全因素。

2.5 健全了参合兑付机制

安乡县农业银行、县农合办和全县新农合各定点医疗单位均成立了“一卡通”办事窗口;建立健全了岗位管理和绩效考核机制。

发行金穗农合卡是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三农”惠农政策的具体体现, 也是提高新农合管理水平, 确保新农合基金实现封闭运行的重大举措[2]。“一卡通”极大地降低了新农合工作运行管理成本, 提升了新农合资金管理水平, 不仅方便了农民参合就医, 改善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也为管理部门提供了实时监控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邓敏思.浅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一卡通”系统建设[J].延边党校学报, 2011 (3) :25-26.

成效和做法论文 第11篇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1.不惜贷,积极支持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

目前经济发展处于低迷状态,企业界资金紧张。主要表现在企业还贷资金短缺,资金流断裂和枯竭,贷款违约时而出现,严重影响了企业信誉。经济下滑的压力,通过小企业向银行传导和辐射。银行担心贷款出现不良贷款,纷纷收回贷款,造成企业运营处于“缺血”状态,导致企业资金池处于“缺水”境地。各金融机构顺势而为,及时调整经营思路。结合企业实际区别对待,防止由于个别金融机构对某个行业信贷变动导致该行业信贷风险集中爆发,影响区域金融稳定。采取切实措施强化贷后和人员管理。各金融机构杜绝员工参与民间借贷,防范因人员管理失当造成声誉风险,并结合本行实际和其他行的先进经验,探索具有本行特色、切实有效的风险管控措施。加强信息沟通,共同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加强同业间的信息沟通和协商合作,真正发挥多头授信企业的会商机制作用,同进共退,共同抵御風险。加强与人民银行的信息交流,对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向人民银行提出建议。为了给企业“输血”和“供水”。县工行承诺对于企业的合理需要,给与大力的积极支持,全力满足企业的资金需要,支持武城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县建行从贷款规模上优先支持,小企业客户在满足贷款条件的前提下,基本上当天还款当天发放,最迟第二天发放,节约了小企业资金成本。

2.创新信贷产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中小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鉴于此,武城县金融机构把信贷产品创新工作作为缓解中小企业资金紧张,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推进、实施信贷产品创新。

(1)中国人民银行积极推动,发挥窗口指导和参谋助手作用。中国人民银行武城县支行始终重视信贷产品创新工作,把做好信贷产品创新作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为此,武城县支行加强了与县政府领导的沟通与联系,多次向政府汇报信贷产品创新的重要意义,推动召开了加大金融支持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工作推进会,加大了金融机构创新工作的窗口指导力度,推动承办金融机构制定完善各自信贷产品创新实施细则。

(2)开发多种信贷创新品种,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县工行为古北春集团公司办理3亿元“商标专用权”质押融资业务,为工行营销活动再添亮点;县农联社办理全县首笔土地流转抵押贷款,为志远粮棉种植专业合作社办理土地流转抵押贷款100万元,用于良种及化肥等农业生产投入、有机紫薯深加工及订单玉米收购等农业投入。县建行从信贷政策上支持,“五小”企业除外,只要是效益好的企业,即使行业政策不支持,建行也作为选择支持类客户,积极向上级行申报。

3.推进信用工程建设,打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1)开展了武城县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专项行动。年初,利用40天得时间,为县农联社累计现金清收不良贷款1483万元,其中,公职人员46户318万元,钉子户、赖账户21户216万元,涉棉贷款23户662万元;制定还款计划1680万元;补救诉讼时效236笔、3662万元,彻底摘掉农联社多年的“高风险帽子”。

(2)加大信用环境建设宣传力度。武城县联合各金融机构组织开展了诚信建设舆论宣传信用管理基础知识普及等主题活动7次,初步形成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

二、应予关注的几个问题

1.关于政策落实以及中小企业如何利用政策发展自己的问题

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众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有相当部分没有得到落实,多数中小企业并不了解国家出台了哪些措施,无法维护自身权益,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或扶持政策发展自己。

如财政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联合颁布《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国家设立由中央财政预算安排(不含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另有专文规定)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专业化发展、与大企业协作配套、技术进步以及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等。支持方式采用无偿资助或贷款贴息方式,以自有资金为主投资的固定资产建设项目和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的项目,一般采取无偿资助方式,每个项目额度一般控制在200万元以内。以金融机构贷款为主投资的固定资产建设项目,一般采取贷款贴息方式,贴息期限不超过2年,贴息额度最多不超过200万元。不得同时以两种方式申请专项资金。已通过其他渠道获取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专项资金不再予以支持。

如科技部、财政部印发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科发计字[2005]60号),该文件专门就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进行了规定。创新基金以贷款贴息、无偿资助和资本金投入的方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贴息总额、资助数额一般不超过100万元,个别重大项目不超过200万元。

2.辖区中小企业利用股票、债券等工具进行直接融资的问题

银行贷款属于间接融资,受银行信贷管理体制、中小企业固有的弊端等短期内无法改变的因素影响,利用银行资金融资难度较大,可以探索利用股票、债券、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进行融资。

小麦高产创建活动成效及做法 第12篇

1 小麦高产创建示范区基本情况

小麦高产创建666.67 hm2示范片位于盐湖区东北, 距运城市2 km处的冯村乡, 其范围涉及西阳村、中阳村和东阳村。项目区毗邻运稷一级公路, 乡级公路连接到村, 交通条件极为便利。示范区大部分土地地势平坦, 盛产粮棉, 农业生产条件较好, 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 土壤肥沃、灌溉条件良好、生态环境优良, 农民的科技素质较高, 对新技术、新成果接受较快, 是全区的粮食高产稳产区。根据项目要求, 盐湖区666.67 hm2高产创建示范片主要集中在西阳村、中阳村和东阳村, 涉及农户1 010户;66.67 hm2核心区选择在中阳村。通过项目实施, 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小麦面积10 000 hm2, 带动农户20 000余户。

2 小麦高产创建活动成效显著

通过小麦高产创建活动的实施, 探索出了全区小麦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有效途径, 逐步总结出小麦超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为今后大面积高产开发提供了技术储备。通过核心点和示范区的带动, 大力推进了小麦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提高了全区小麦生产水平。

2.1 增加了小麦产量

核心区、示范片小麦长势整齐一致, 群体结构和个体生长协调, 一派丰产景象。测产结果显示, 核心区、示范片均达到了预定的产量目标。66.67 hm2核心区麦田平均每0.067 hm2产量499.8 kg, 比非项目田小麦的340.6 kg增产159.2 kg, 增幅47%;666.67 hm2示范片麦田平均每0.067 hm2产量463.9 kg, 较非项目田小麦的340.6 kg增产123.3 kg, 增幅36%。

2.2 提高了小麦品质

通过项目带动, 群众科学种田水平明显提高。示范区一律种植优质高产小麦品种, 改变了以往的以旋代耕、焚烧秸秆现象, 秸秆还田面积增加, 麦田管理改大肥、大水为根据苗情促控结合、科学施肥, 有机肥、生物肥、配方肥用量增加, 病虫害得到了及时的综合防治, 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小麦品质。

2.3 增加了经济效益

小麦高产创建项目每0.067hm2麦田给农户提供良种补贴10元;推广配方施肥和秸秆还田技术, 每0.067hm2麦田可减少化肥投入30元;推广综合防治技术, 每0.067hm2麦田减少农药投入10元。以上各项共减少投入50元/0.067 hm2。通过综合技术措施的实施, 项目区小麦每0.067 hm2产量463.9 kg, 比非项目田的424.3 kg增产39.6 kg, 增加产值83.2元, 可增收节支133.2元。示范区共可减支增收133.2万元。

3 小麦高产创建活动的主要做法

3.1 推广主导品种, 遴选主推技术

借助国家良种补贴惠农政策, 依托县技术站、土肥站、植保站等主要业务单位的技术骨干20余人, 实行专家和技术人员包村和包乡镇责任制, 推广普及优质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 如临汾8050、舜麦1718、良星99、中麦349, 示范区优种普及率和统供率均达100%。在主推技术上, 组织专家论证分析, 立足全区实际, 示范区实行“七统一”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即: (1) 足墒播种, 精细整地; (2) 精量半精量播种; (3) 测土配方施肥; (4) 氮肥后移延衰; (5) 冬春镇压耙耱、化控等控旺、防冻和防倒技术; (6) 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地力培肥技术; (7)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组装集成了高产栽培技术, 达到良种与良法的有机结合, 农机与农艺相融合。

3.2 开展技术培训, 落实关键技术

3.2.1 强化技术培训

为使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真正落实到户, 盐湖区农业部门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技术培训。主要包括: (1) 在小麦生产的关键环节, 组织技术人员深入高产创建示范村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 (2) 印发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明白纸”; (3) 发放《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指南》; (4) 举办专题讲座。截止到目前, 共举办小麦高产创建培训会7次, 培训人数2 000人次, 印发技术资料15 000余份;举办专题讲座4期, 宣传播放讲座资料20场次, 受益人数达6万人次以上。

3.2.2 强化技术指导

在搞好技术培训的基础上, 在小麦生长的每个关键环节, 技术指导员及时深入田间地头进行面对面技术指导, 主要是: (1) 选用优良品种。在示范区良种供应上, 农业综合开发办明确了供种单位, 要求供种单位送种到村组, 由包村技术指导员协调做到“一方一种”, 规模连片。 (2) 半精量适时机械播种。小麦高产创建区平均播量10 kg/0.067 hm2, 每组确定一二台播种机在示范田播种, 于10月10日—13日均机播完毕。 (3) 测土配方施肥。要求农户在施足农家肥的基础上, 全部进行配方施肥。在小麦播种前, 由土肥站采土化验, 并为农户开具配方施肥建议卡。春季追肥时, 重点推广氮肥后移技术。在小麦拔节期, 指导高产创建项目区农户进行追肥, 结合灌水, 每0.067 hm2麦田追施尿素10 kg, 保证了小麦生长后期的需肥要求。 (4) 抓好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冬前11月中旬—12月上旬, 选择晴好天气指导农户化除;4月下旬—5月上旬, 每0.067 hm2麦田免费提供“一喷三防”药肥, 及时进行统防统治。 (5) 加强肥水管理。12月下旬, 指导群众进行冬灌。为加强肥水管理, 区开发办在项目区新打水井15眼。至2月下旬, 示范点90%的田块普遍进行了一次灌水施肥;至5月下旬, 全示范区90%的田块都浇了4次水。

4 存在问题及建议

由于高产创建项目管理示范片的农户数量多、居住过于分散, 不便管理, 常规技术还能正常落实, 而核心技术就难以完全按时按量实施, 个别农户不能对关键技术精确落实到位, 建议在下一年的小麦高产创建活动中逐步加以规范, 确保高产创建活动的顺利实施。

5 结语

上一篇:改良手法下一篇:高校学生网络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