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竞争力范文

2024-06-24

经济体竞争力范文(精选11篇)

经济体竞争力 第1篇

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背景下, 在产业发展的特定阶段, 一国产业通过对各种可利用资源的不断整合和创新, 在国际市场上相对他国竞争对手能够向客户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产品或服务, 并能持续获得较高效益的一种综合能力, 它的主要体现是一国或一个经济体相关产业的产品或服务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此外影响竞争的要素比如人才、资源等等也是重要的指标。

二、当前美欧中日四方产业国际竞争力大体态势

(一) 中国对外贸易的崛起反映了世界主要经济体产业国际竞争力态势的重大变动

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状况的最直观表现是进出口贸易的规模和结构。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中国对外贸易的崛起是世界贸易格局的一个重大变动。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从1980年的世界第20位以后, 提升到2005年的世界第3位。就出口而言, 根据WTO对2006年世界进出口的统计, 依国别而论, 中国的出口额达到9690亿美元, 仅次于德国 (11120亿美元) 和美国 (10370亿美元) , 超过了日本 (6470亿美元) , 居世界第三位。现在, 中国已成为世界重要的贸易顺差国之一。

通常, 可以用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来作为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初步观察指标。根据世贸组织统计, 1980年中国的制成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仅为0.8%, 仅为美国的6%、日本的7.1%;到2000年, 中国制成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7%, 是美国的34%、日本的49%、欧盟的33%。加入WTO以后, 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提升速度陡然加快, 中国工业制成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名次在2004年超过了日本, 成为仅次于欧盟和美国的世界第三大制成品出口经济体, 占有率达到8.3%, 是美国的81%、日本的104%、欧盟的53%。2000年-2004年间, 中国制造业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变化速度是全世界最快的, 2003年、2004年的年均增速更是高达36%和37%。由于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都是以制造业为重心, 因此粗略地来说, 这些数据特别表明了中国加入WTO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就整体而言的制造业已经具备了相当大的国际竞争力。实际上, 20余年来, 中国对外贸易的崛起反映了世界主要经济体产业国际竞争力态势的重大变动。下面, 本文将以制造业为主简要分析当前美欧日中四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大体态势。

(二) 当前美欧中日四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大体态势

目前, 美、欧、日是中国制成品出口的主要地区, 也是世界各国商品竞争最激烈的市场。我们可以从这三个地区市场上各国制造业产品的竞争状况来观察美欧中日四方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态势。

1. 在美国市场上欧日中三方及相关参照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比较。

在美国市场上, 与欧日两方相比, 中国制成品的竞争力一直在上升。2001年, 欧盟、日本相对于中国制成品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其中国的相对竞争优势指标分别为1.8、1.18;2004年欧盟、日本对于中国的相对竞争优势指标分别为1.19和0.63。日本已转为劣势, 即使是在2004年竞争力仍然强于中国的欧盟, 2001年-2004年相对于中国的竞争优势指标也在不断下降, 已经从2001年的1.8下降到了2004年的1.19。如果我们扩大竞争对手的范围, 加入属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加拿大、墨西哥两个国家作为参照。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将会得到更加明显的证明。2001年, 加拿大、墨西哥相对于中国制成品的相对竞争优势指标分别为1.32、1.03, 而到2004年, 分别变为0.78、0.59, 均由竞争优势转为劣势。这表明, 在美国市场, 中国制造业相对于主要竞争对手的竞争力均有所提高。

从分行业来看, 中国最强的产业是“其他制成品”, 办公和电信设备已经超过了纺织品和服装, 成为第二强产业。中国最弱的是运输设备 (特别是汽车) 、化学品、集成电路及元件、动力机械及设备, 并且这些产品的竞争力还在萎缩。

2. 在欧盟市场上美中两方与其他参照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比较。

欧盟是发达国家集中程度最高的政治经济联合体, 虽然欧盟市场的技术、环保进入壁垒颇多, 但它依然为各国提供一个更大、更统一以及更稳定的市场。欧盟的进口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欧盟25国之外的欧洲国家, 依据上述国际竞争力优势指标, 2004年欧盟25国之外的欧洲国家对于中国的制成品相对竞争优势指标为5.68。出于数据搜集的考虑, 这里我们只对美中两方进行比较分析。2004年, 在欧盟市场上, 美国对于中国相对竞争优势指标值为1.153。但在欧盟市场上, 中国制成品出口的竞争力优势基本上都表现为不断增强的趋势 (包括相对于瑞士这样的欧洲国家) , 2001年美国制造业的相对竞争优势指标值为2.418, 到2004年已经降到了1.153。

在欧盟市场, 相对于以上经济体, 中国竞争力最强的产业依次是办公和电信设备、个人及家庭用品、服装, 最弱的则是汽车、化学品和钢铁。与美国的竞争力相比, 中国制造业最强的是服装, 美国对欧盟的服装出口仅为中国的1/40;其次是个人及家庭用品, 美国的出口额是中国的1/20;另外, 中国占优势的产品还有电信设备、纺织品、办公和电信设备、电气机械、其他半制成品等。与美国的产品竞争力相比, 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最弱的产品是药品、汽车;其次是动力设备、其他运输设备、科学和控制仪器。其中, 化学品 (包括药品) 的竞争力表现为日益下降。

3. 在日本市场上美欧中及其他参照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比较。

在日本市场, 除美国、欧盟外, 本文还选择对日本出口较大的韩国作为比较对象, 从总体看, 2004年, 这几个经济体的制成品在日本市场的竞争力都已经落后于中国。而且, 中国相对于这些经济体的竞争力还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

相对于这些经济体, 2004年中国竞争力最强的制造业由高到低分别是服装、个人及家庭用品、纺织品、EDP办公设备、电信设备等, 最弱的是集成电路和电子元件、汽车、石油和矿产品, 药品最低。

(三) 美欧中日四方在农业和服务业上的国际竞争力比较

1. 在农产品出口方面。

2000年-2005年, 按国别计算, 美国始终是国际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国家, 保持在10%左右, 由于法国、德国和荷兰的市场占有率保持在5%以上, 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英国的市场占有率都保持在3%左右, 并且较为稳定, 因此欧盟整体的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在25%~30%。中国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徘徊在3%, 而且农产品贸易近年来一直处于逆差状态。日本由于自身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条件所限, 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微不足道。因此在农产品方面美欧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2. 在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方面, 美欧日较之中国就有着更明显的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1982年的46亿美元上升到2003年的1013亿美元, 成为全球第九大服务贸易国, 到了2005年, 进一步扩大到1582亿美元, 成为世界第八大服务贸易出口国。但是无论从总数、份额还是质量上, 我国的服务贸易很难与发达国家抗衡。2005年, 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额的3.4%, 其中美国14.6%, 是中国的4.3倍。尽管当年中国贸易进出口额世界排名第三, 但服务贸易出口只占贸易出口总额的9.8%, 远低于18.8%的世界平均水平, 且出现近94亿美元的逆差。中国服务贸易自1992年首次出现贸易逆差后, 除个别年度 (1994年) 外, 一直是逆差状态, 且有不断扩大之势, 这与我国总贸易顺差形成了鲜明对比。

具体来说, 在服务贸易方面, 依国别计算, 2005年, 美国、英国、德国、中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4.6%、7.6%、6.9%和3.4%。日本的服务贸易出口额也远远大于中国。中国的国际竞争力甚至不如属于新兴工业经济体的新加坡和属于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因此, 在服务业上中国处于明显的竞争劣势, 美欧日 (特别是美欧) 处于竞争优势。

三、美欧日加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举措

(一) 美国加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美国从国家整体战略上来考虑对外贸易政策, 即在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和国家间的综合国力竞争为主流的大背景下, 将对外贸易政策与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结合起来, 与振兴美国经济相联系, 从而确立了贸易政策在美国经济中的新地位, 为美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复兴与再造作出了贡献, 其具体措施为:

第一, 以加强美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为核心目标。其具体表现为, 增加科技领域投资, 支持国防产业的转产, 改进信息和其他重要的基础设施, 改善教育和劳动者培训计划, 强调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 放松反托拉斯法, 支持兼并与收购等。

第二, 在政策扶持方面, 美国政府长期以来把基础科学置于重要地位, 使之在基础研究的许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克林顿就任总统后适时地对科技政策进行大幅度调整, 明确提出政府将奉行加强美国工业竞争力, 创造长期的高工资就业机会的新科技政策。1994年克林顿就科技政策发表题为“为了国家利益发展科学”的报告, 明确提出国家要重点对科研和教育进行投资, 长期目标是要保持尖端科学的领先地位。

第三, 加强政府与企业界和工会之间的合作。在美国经济中, 私人部门是经济增长的动力, 政府的任务是维护美国的商业利益, 帮助美国企业理解世界市场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为美国企业消除或弱化国际市场上的不平等竞争因素以及阻碍美国企业创造主动性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国内外壁垒。

第四, 实行多元化的贸易开放主义, 为美国企业拓展市场空间。一方面充分利用GATT/WTO的多边贸易体制, 推动有利于自身产业优势发挥的贸易自由化多边贸易谈判, 诸如增加服务业贸易自由化、减少农产品出口限制、促进信息产业出口、提高劳工标准和环保标准等等。

(二) 欧盟加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虽然在经济总量方面, 欧盟落后于美国, 但欧洲具备赶上来的机会和条件, 一是欧美从事新经济的企业已相互兼并和投资;二是可以利用美国现有的经验和做法;三是欧元启动以后, 欧洲的资本市场发展迅速, 筹资越来越方便。但欧洲必须在经济结构改革和科教两个方面行动起来。2008年3月欧盟里斯本首脑会议提出了建立电子欧洲计划, 并把该计划提高到和欧盟共同市场、经济货币联盟同样的高度, 此外, 还制定了金融服务行动计划、风险投资行动计划、欧洲研究区战略等各种计划, 力争在2010年前赶上美国的水平。其加强国际竞争力主要政策如下:

第一, 坚决实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 把物价稳定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 减少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 熨平经济周期性波动, 从而鼓励投资和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第二, 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步伐, 改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建立统一的电子商务法, 实行统一的专利法。到2001年完全开放电信市场, 2001年前欧盟境内所有学校上网, 政府采购全部上网, 加强网络培训, 鼓励终生学习。

第三, 发展风险投资市场。风险投资作为创新型企业的重要资金来源对高成长性的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与美国相比, 风险投资在欧洲仍处于不发达阶段。为此, 欧盟提出了风险投资行动计划, 主要措施为:加快欧盟内部一体化的步伐, 使跨国金融活动更加便捷, 专业投资人执行统一的结算规则, 改善便于企业获得资金支持的金融条件, 并斥资2.3亿欧元对企业获得贷款和风险投资等进行支持;成立7贤人委员会研究加快欧盟资本市场一体化政策。

第四, 培养企业家精神,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是欧盟各成员国经济发展和就业的基础, 是新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首先, 鼓励企业家精神和团队精神, 利用社会基金资助各种宣传和推广企业家精神和团队精神的活动, 加强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 创建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其次, 鼓励企业进行创新, 提高研发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 利用统一专利法保护创新企业的技术安全。

(三) 日本加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第一, 组成产业集群。在经济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 既竞争又合作是日本的一大竞争优势。在这方面, 产业集群由于具有降低企业成本和有助于企业合作竞争等功能而备受关注。日本经过长期的发展, 在各地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目前, 为了增强产业竞争力, 日本正大力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 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很大优势。

第二, 创新企业技术环境。日本企业一贯重视技术创新, 国家提倡“技术立国”, 企业坚持“技术立社”, 因此日本企业的技术创新环境是很优越的。日本国土虽小, 但是一个技术创新的大国, 日本的研究与开发经费总额仅次于美国, 但其占GDP比重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 2001年达到3%。从经费来源看, 日本来自民间企业界的研究与开发经费所占比率为78%, 在发达国家中最高。对技术创新的热心不仅表现在一流的大企业, 许多中小企业也热衷于技术创新, 并达到很高的水平, 2002年日本诺贝尔奖得奖者田中耕一来自京都岛津制作所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日本重视技术创新与其民族历来重视吸收外国优秀文化有关。

第三, 树立企业发展战略。20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采取的是“综合经营”模式, 实施的是“多种经营”战略, 这在当时对日本企业的海外迅速扩展起了积极作用。经济泡沫破裂后, 这种模式和战略带来的是经营结构庞大、经营效益下降的弊病。痛定思痛, 日本企业开始战略大转移, 实施“选择与集中”战略, 集中优势资源发展核心业务。日本企业精于管理, 培育出以丰田汽车公司为代表的精益生产方式 (lean production system) , 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合理化提案、看板 (标示牌) 方式、全员品质管理 (TQM) 、适时适量库存制度 (JIT) 、灵活生产等手段来达到削减库存、节省人手、杜绝浪费、提高产品竞争力的生产制造策略。精益生产是对传统的“大规模生产方式”的挑战。

四、加强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一) 对本国作出的政策性建议

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事业, 增加高新技术发展的资金来源。风险投资最适合于投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这样的高投入、高风险、高收入项目。因为, 在投资观念上, 风险投资确立了风险的概念, 正视投资风险的客观性和不可避免性;在投资动机上, 风险投资资本投向高风险项目是要获得高收益;在风险约束机制上, 风险投资也有其最大限度地化解和减少风险的具体措施。风险投资机构还采取分散投资多个项目和多个风险投资机构联合投资一个项目的方式, 从而有效地分散投资风险, 提高投资的成功率。我国要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事业, 建立和不断完善风险投资机制, 这才能加快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二) 就企业现状作出的政策性建议

坚持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 引导企业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科研经费投入, 技术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世界科技发展2000年的历史表明, 重大技术的创新突破和产业化几乎都是企业所为。到目前为止, 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已成为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的鲜明特征。在这一体系中, 大部分科学家和工程师在企业, 科研活动经费来自企业。例如美国80%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企业, 72%的科研经费来自于企业;德国、日本、韩国来自企业的科研经费都在70%以上。而我国2002年为61.2%。因此,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必须以企业为创新的主体, 以市场为导向, 引导企业加大科研开发的投入, 同时, 还要通过市场推动企业间的并购和重组, 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 不断形成以产业配套的企业集群, 加速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

摘要: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 中国经济日益深入的参与到激烈的全球化竞争的背景下, 在产业国际分工不断演变的关键时期, 研究各主要经济体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态势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一方面加深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与相互依赖, 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既有以美、日、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竞争, 也有以中美贸易竞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摩擦。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经济增长,制度摩擦

参考文献

[1].过去四年中国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由六晋四.

[2].金碚.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M].经济研究, 2006 (39)

欧盟经济的竞争力软肋 第2篇

后来尽管虚惊一场,但也反映出久而未决的欧债危机,实际上并没有远去。那么,为何欧盟的经济依旧难以走出危机、迈上复苏之路呢?在笔者看来,实际上要归咎于欧盟经济结构中的“工业竞争力”这个软肋。

笔者从人工、技术、资本和消费这4个变量,来考察欧盟经济体的“工业竞争力”构架。

首先是人工。欧盟成员国尤其是欧洲北部国家,劳动力成本之高是出了名的。尽管2008年以来一直受到欧债危机的影响,欧盟失业率高企,但劳动力的价格仍居高不下。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去年欧盟平均劳动力成本为23.7欧元/小时,成本最高的是瑞典(40.1欧元/小时)、丹麦(38.4欧元/小时)、比利时(38欧元/小时)、卢森堡(35.7欧元/小时)和法国(34.3欧元/小时)。人工在生产成本中的占比过高,也是导致欧盟发达经济体成员国的企业纷纷迁往人力成本更低的亚洲和东欧的一个重要因素。

只要不大刀阔斧地对薪资进行改革,人工这个变量的贡献业绩就难以改观。而实际上,由于西欧“福利”社会的历史,以及例如在法国工会力量的强大,笔者将其称为法国政治力量中除了常规的“三权分立”之外的“第四权”,还有相对独立、却受收视率或受众率左右的“第五权”的媒体,任何对薪资的下调尝试,都会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乃至政治危机,因而政客们谁也不敢越雷池半步。

其次是技术。在“后工业化”的时代,人工固然重要,但生产的核心实际上已经由人工转向技术,尤其是能够一两拨千斤的“核心技术”。而这又在极大程度上,有赖于这个国家或企业对研究与开发(R&D)的投入。从下表可以看到,发达经济体研发支出百分比呈下降趋势:从2010年到2012年,欧洲从24.8降到24.1个百分点,美洲、日本分别从37.8降到36.0、从11.8降到11.2个百分点;中国和印度则分别从12.0升到14.2、从2.6升到2.9个百分点,亚洲从34.3升到36.7个百分点。

不难发现,从研发和GDP占比而言,发达经济体两者都下降,而新兴经济体则两者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不同经济体的研发投入占比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存有关联。欧盟经济体对研发投入占比的下降趋势,其实已经直接在“核心技术”的研发上处于劣势,也就间接导致欧债危机久而未决、欧盟的经济复苏原地踏步。

第三是资本。根据美国顾问业者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A.T. Kearney)公布2010年外国直接投资(FDI)信心指数调查,中国FDI信心指数排名当仁不让地还是第一,美国则从自2005年被超越的印度手中拿回亚军的宝座。排名前十的国家分别有:中、美、印、巴、德、波、澳、墨、加、英。

根据该调查,只有德国和英国两个欧盟成员国位居前十之列,而作为三大金砖国的中国、印度与巴西,2010年首次同时挤入前四名。将近1/3的投资人对中国(32%)和印度(31%)的前景,持比前一年更乐观态度,22%认为巴西前景改善。欧盟国家吸引投资的势头赶不上新兴经济体。

最后是消费。由于消费者的心理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对未来的预期值。如果预期乐观,就会放开手脚消费;反之,就会注重对预算的约束,从而对经济的增长不利。

前不久欧洲央行实行了负利率政策,從宏观上看,欧元区其实除了德国,其他国家还没有真正从欧债危机中走出来,尤其是“南欧猪国”。前不久葡萄牙的银行危机,尽管惊险过滩,但也凸显了欧盟经济的结构软肋。微观上,由于宏观经济让人堪忧,因而欧盟各国银行对放贷业务,大部分实际上采取的都是“惜贷”的做法。由此导致欧盟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资金链频频告急。除了德国和奥地利,欧洲大陆国家的企业业绩平平,企业裁员日增,进而引起诸多的社会与政治问题。

不可否认,欧央行启用负利率的初衷是好的。但实施近一个月来,效果不甚理想。由于央行负利率的带动效应,欧盟成员国的银行确实被注入了不小的流动性,该流动性的分配基本与各国的实力份额相当。但由于流动性的“传导效应”中间环节还有很多,欧央行的美好愿景经过来回一传导,实际上能到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的流动性,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亚洲经济体竞争力评估结果及其分析 第3篇

2013年至今,尽管在美国经济企稳向好的带动下,全球经济出现了明显的复苏迹象,但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形势再次出现了背离。与前几年截然相反,这次背离的特征是:发达经济体特别是美国和日本经济持续稳定复苏,复苏基础日渐稳固,而新兴经济体仍面临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全球经济继续保持低速增长的势头,全年增速仅为3%。其中,发达经济体的增速与新兴经济体的增速分别为1.3% 和4.7%, 两者的差距较2011年(4.5%)和2012年(3.4%) 收窄到2013年3.4%。

发达经济体中,美国和日本的增长较为强劲。 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失业率连续下降的推动下, 美联储于2013年12月开始缩减QE的规模;日本经济在“安倍经济学”的强力刺激下,出现加速增长的势头;与此同时,欧元区的经济衰退幅度正在收窄,预计2014年将逐渐走出衰退区间。

亚太地区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主要地区,2013年经济增长低位徘徊和增速下行的趋势明显,但各国的差异仍然较大。

亚洲第一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增长依然是一枝独秀,保持着7.7% 的稳定增速;而且,中国经济增速下行是中国政府主动调控的结果,它基本没有受到2013年新兴市场金融动荡的影响。相反,俄罗斯、 印度、巴西、南非等其他金砖国家经济增速都在4% 以下。俄罗斯、印度、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新兴经济体一度面临爆发金融危机的风险。

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困境,不仅表现在经济增速的快速下滑上,还体现在汇率、国际收支平衡、金融脆弱性等指标的明显恶化和内部结构的严重失衡上。比如印度卢比、巴西雷亚尔对美元的名义汇率贬值幅度都在20% 以上,其他一些亚洲新兴经济体, 如马来西亚、印尼、泰国、韩国、中国台湾等,都面临着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相似的内外环境和问题,即外债规模较高或中短期外债的比例较高, 这些经济体外债与GDP的比例都超过30%,其中后四个经济体的短期外债比例均超过外债总额的1/3以上,而印尼和韩国的外债总额已经超过各自的外汇储备规模,这说明一旦资本流动出现逆转,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偿债能力堪忧。

2013年岁末,以所谓“脆弱五国”(Fragile Five,包括巴西、南非、印度、土耳其和印尼)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继2013年年中美联储首次表达削减QE意向之后,再次遭受冲击:外资撤离、 汇率下跌、股债暴跌。新兴经济体出现这一状况, 与近年来发达国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这些经济体的信贷扩张密不可分,它加剧了本已潜伏的金融脆弱性。

然而,不可否认,与1997年相比,亚洲大多数经济体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还是有明显的提高。 大部分亚洲经济体的外汇储备规模较高,都实行浮动汇率制,汇率的弹性明显增强,这有利于缓解外部冲击带来的影响。

二、2013年度亚洲经济体竞争力评估总排名

作为唯一定量描述亚洲经济体竞争力状况的排行榜,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开发编制的2013年度亚太经济体综合竞争力评估指数排名显示,“亚洲四小龙”继续领跑这一榜单,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分列第1 ~ 4位;与亚洲经济联系紧密的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以及区域内传统发达经济体日本和以色列,分列第5 ~ 8位。中国在37个经济体中的排名较2012年度上升一位,排在第9位;其余各经济体的竞争力表现各不相同,呈现出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之分化态势(具体见表1与图1)。

三、2013年度亚洲经济体竞争力评估结果分析

本部分从以下几个经济体进行分析。

(一)新兴工业化经济体

综合竞争力处于领先地位的仍然是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即传统意义上的“亚洲四小龙”:新加坡、 韩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

1. 新加坡

新加坡始终保持较高的竞争力,2013年度再次跃居首位。新加坡连续三年保持着亚洲最高效的政府商业服务水平,开办企业所耗费的时间和费用均相当低;而作为国际重要的枢纽城市,新加坡无论是交通基础设施还是信息高速公路始终保持国际一流水准;2012年受全球贸易活动趋缓的影响,新加坡经济再次出现滑坡,其经济增速由上年的4.9% 下降至1.3%,但是其在经济运行风险控制方面保持得比较到位,失业率维持在2% 的低位,通胀率较上年有所下降,维持在4.6% 的水平,国民储蓄率维持在45.6% 的良好水平。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 新加坡政府债务占GDP比重达到111%,债务风险有所提高,总税负也有所上升,促使其整体经济实力出现下降;新加坡社会发展保持了上年度水准,但医院服务供给仍未改善。新加坡在教育领域的投入有了些改善,表现在公共教育支出占GPD比重较上年提升了0.3个百分点,人均国际专利授权量和创意产业出口方面也有了较大提高,这都促使新加坡表现出较强的创新活力(见图2)。

2. 韩国

2013年度韩国综合竞争力有所提升,从上年度的第4位上升至第2位。韩国高强度的公共教育支出和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培训体系,使其创新能力日渐增强,在人均国际专利授权量方面位居亚洲首位;韩国改善了交通设施状况,航班座位数和公路密度都有了显著提高,在信息基础设施领域也出现了不小进步,这使其基础设施能力保持较强的竞争力;受亚洲经济集体走软的拖累,韩国经济增速也由2011年的3.6% 下降至2012年的2.0%,与此同时,通胀和失业状况得到改善,通胀率由4% 降至2%,失业率下滑至3.2% 左右,且其政府债务占GDP比重维持在33.7% 的良好记录,总体运行风险并不大(见图3)。

3. 中国香港

作为世界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城市之一,中国香港综合竞争力排名第3,较前两年有所下降。 在基础设施状况和商业行政效率方面,中国香港仍维持亚洲领先的竞争力;在社会发展水平方面,中国香港以其成熟的疾病控制、医疗服务和社会治安能力,维持了该方面的竞争力;由于创意出口和高科技产品出口出现下降,使中国香港在创新领域的竞争力下滑;在整体经济实力方面,中国香港经济增速下滑更为严重,由2011年的5% 下滑至2012年的1.5%,但其经济运行没有多大风险,2012年通胀率为4.1%,失业率也保持在3.3% 的低位,政府债务占GDP比重为32.4%,也不高,这是中国香港竞争力仍能保持在前三位的原因(见图4)。

4. 中国台湾

作为高科技制造业代表的中国台湾,2013年度综合竞争力较前两年变化幅度不大,位列第4。中国台湾虽仍保持创新领域的领先地位,但是其公共教育投入占GDP比重出现下降,人均国际专利授权量相对减少,这些因素导致其在创新领域的竞争力相对减弱;2012年中国台湾的经济增速也延续2011年的下滑态势,由4% 下降至1.3% 左右,受此影响拖累整体经济实力出现下滑,但是经济运行环境却得到一定改善,通胀率攀升至1.9%,失业率也不高, 政府债务水平维持在40.9% 的较低水平;受经济增速下滑影响,基础设施投资相对减少,致使基础设施改善幅度不大;由于在疾病控制和交通事故管理方面取得较大进步,其社会发展竞争力由前两年的第10位攀升至第8位;近三年来中国台湾的营商环境也在不断改善,竞争力排名不断上升(见图5)。

(二)传统发达经济体

此部分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阐述。

1. 日本

日本综合竞争力由上年度的第9位提升至第7位,这主要归因于经济增速出现改善。2012年经济保持了近2% 的正增长,但是政府债务负担仍居高不下,政府债务占GDP比重达到237.9%,经济运行风险依旧很大;日本积累并拥有成熟的社会管理经验,使其社会发展竞争力在亚洲成为佼佼者,连续多年盘踞在该项竞争力排名的首位;由于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改善,日本还拥有国际一流的基础设施水平;其竞争优势还表现在人力资本投入和创新产出方面,日本政府加大了公共教育支出,企业创新活力也比较强,国际专利授权总量位居亚洲首位, 创意产品出口也有所提升;由于日本政府在商业行政效率方面没有改善,企业设立的审批程序依旧繁杂,所花费时间和成本仍较多,在该领域的竞争力排名靠后(见图6)。

2. 以色列

以色列综合竞争力由上年度的第11位上升至第8位,主要归因于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的商业行政效率得到大大改善,尤其是在企业设立所花费时间大大缩短;二是仍然保持在社会发展方面的较强竞争力。此外,受叙利亚局部战乱影响,以色列基础设施改善的幅度不大,经济增速出现连续下滑, 2012年经济增速仅为3.4%,物价上涨的压力得到较好控制,但失业率仍然保持较高水平(见图7)。

3. 新西兰和澳大利亚

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保持了较强的综合竞争力, 2013年度分列第5位和第6位。两国维持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原因在于其长期积累的政府商业行政效率、社会发展水平和持续的创新能力。相比较而言, 两国的竞争劣势表现在基础设施水平和整体经济表现方面。澳大利亚失业率仍保持高位,政府负债和总税负均有所上升,资源性产品出口出现疲软,导致经济运行风险加大(见图8);而新西兰尽管政府负债也有所增加,但其通胀率保持在1.1% 的较低水平,经济运行风险尚属可控(见图9)。

(三)亚洲的金砖国家

中印两国在整体经济实力、基础设施、社会发展以及政府商业行政效率等方面存在不小差距。从综合竞争力变化看,中国较上年度提升至第9位, 而印度却由第30位下滑至第33位。

1. 中国

中国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在于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和社会领域的持续进步。其中,改善较为明显的一个指标是,中国加大了对公共教育的投资力度,且高等教育入学率也提升至30%,这反映在创新产出方面,引致了人均国际专利授权量大幅增加,激发创意产业出口也有较大提升;在社会发展方面,中国政府采取了系列措施来加强疾病控制、 解决环境污染、改善住房和医疗环境,且在这些方面的做出的努力已取得了部分效果。因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进展缓慢,污染处理设施不足,导致在基础设施领域的竞争力不升反降。此外,中国的竞争劣势还表现在政府商业行政效率方面,随着新一届政府简政放权措施逐步启动见效,预计未来中国该项竞争力还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见图10)。

2. 印度

印度综合竞争力出现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出现恶化。2012年经济增速下降至3.2%,通胀率反而提升到9.3%,使其在整体经济实力方面的竞争力出现大幅下降;此外,受经济发展的掣肘,印度基础设施长年失修,事故频发,投入较少,致使公路、 航空、电力等基础设施缺少更新成长;而且,印度在社会发展和政府商业行政效率方面缺少实质性进步;在创新能力方面,公共教育支出投入及创意产业出口有所增加(见图11)。

(四)东盟新兴经济体

受亚洲经济集体减速的影响,除新加坡外,东盟其他成员国竞争力呈现分化态势。马来西亚综合竞争力由上年的第16位上升为第11位,其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政府商业行政效率、创新能力和整体经济实力。此外,同属“亚洲四小虎”的泰国、菲律宾和印尼却表现欠佳,分列第19位、28位和30位。

(五)西亚、中亚资源输出国

与上年度表现抢眼不同,受国际油价处于震荡下行通道,经济增长受放缓等因素影响,2013年度西亚、中亚资源输出国综合竞争力表现趋于平淡。 其中,阿联酋竞争力出现较大幅下滑,由上年的第6位降至第15位,而排在其前的西亚国家有巴林(第10位)、科威特(第13位)、卡特尔(第14位)和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第12位)。

四、2014年亚洲经济体竞争力环境有望明显向好

虽然与国际金融危机前和危机期间相比,亚洲经济体面临的国际环境还不见好转,但是,自2013年起,新兴经济体的领头羊——金砖国家的发展环境已经显露出向好的迹象,企业的金融环境、消费环境、国际贸易环境也都出现了向好的趋势。虽然亚洲绝大多数经济体经济发展态势不如金砖国家, 但金砖国家经济环境的好转,特别是作为亚洲经济龙头的中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好转,预示着亚洲经济体整体发展环境的好转。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大的方面。

( 一) 亚洲经济体有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 经营环境不会突变

虽然美联储发出了调整QE政策的信号,并开始缩减向市场的注资规模,但不可能如1997年那样引发区域金融风暴,不会引发亚洲企业经营环境的突变。亚洲经济体有能力应对由此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

一是亚洲经济体已经具备应对类似金融危机的经验,并建立了相应的国际合作机制。面对当前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亚洲经济体大体都准备好了应对之策。充足的风险防御心理和预案,为亚洲经济体应对当前可能的危机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二是亚洲经济体之间建立了相对完备的金融危机国际协助机制。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区域经济体通过《清迈协议》建立了规模巨大的危机应对基金,为应对可能的金融危机提供了坚实的资金基础。同时,相对完备的金融危机联防机制,也为防止类似危机的发生提供了强大的“防火墙”。

三是相对充足的外汇储备也为新兴经济体提供了相对较强的危机应对实力。通过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的实施,很多亚洲经济体都积累起了相对较多的外汇资产。这为亚洲经济体应对跨境流动型金融危机提供了较强的实力。

四是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的温和性也为亚洲经济体依靠国家的力量应对可能的金融危机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来之不易的世界经济复苏状况是世界各经济体都力图维护的共同利益,发达经济体的量化宽松政策退出也充分考虑了全球经济复苏的需要,他们采取的是渐进式退出策略。以美联储为例,其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是分两次各减少100亿美元的购买额度,然后视经济复苏的状况决定退出的力度,而且把完全退出的时间定在2015年中期。而且,只要失业率在6.5% 以上,未来一、 二年的通胀预期不超过2.5%,美联储就会维持现有接近于零的超低利率水平。这一切先决条件决定了,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是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内完成的。这意味着,亚洲经济体应对的是缓慢回流的国际资本,而不是短时间、大规模的资本流动。

五是对国际资本跨境流动监测手段的提高,也为亚洲经济体应对跨境资本流动型金融风险提供了支持。通过监测,亚洲经济体能够提前感知风险, 并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所有这些意味着,发达经济体启动量化宽松政策退出政策,确实增加了引发亚洲经济体资本跨境流动型金融风险的可能,但在当前条件下亚洲经济体有能力应对这种风险的实际发生,不会引发亚洲经济体发展环境的突变。

(二)亚洲经济体互联互通为企业提供了持续发展的空间

亚洲经济体互联互通能够解决国际市场扩容和替代问题,指明了国际投资和贸易的方向,为企业提供了持续发展的空间。

从亚洲经济体市场开拓的角度看,亚洲经济体有能力通过加强合作、开发新兴经济体市场和自身市场实现对发达经济体损失部分的替代,为亚洲企业商品寻找到充足的市场。

经过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亚洲经济体已经开始了通过合作开发彼此市场的进程,并建立起了有利于加强彼此合作的货币互换机制、自由贸易区机制。这些机制的设计使新兴经济体尽最大可能地摆脱了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政策的负面影响,保证了区域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更顺畅地发挥作用,促进彼此的市场合作。

当前,中国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及建设中巴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宏大计划,推出了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政策,加快了亚洲经济通过陆上和海上贸易通道的整合,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亚洲经济体及其关联经济体间实体经济的整合和一体化进程。这必然也带动亚洲经济体虚拟经济的整合,有力地推动了亚洲全面一体化。 这些新的动向不仅有利于企业包括亚洲企业提供广阔的投资市场,而且新的体制机制建设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优化企业经营环境。这些合作机制的产生和市场空间的创造,意味着亚洲经济体企业的国际市场空间会继续快速扩大。

(三)亚洲经济体扩大内需的努力,也将开启亚洲市场扩容的新时代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面对发达经济体市场的快速萎缩以及自身产能过剩问题的突出,亚洲经济体普遍采取了扩大内需的应对策略。因此,亚洲经济体自身内需市场开始扩大,人均购买力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特别是,在扩大内需政策的推动下, 中国成为内需扩大最快的国家之一。新兴经济体市场自身市场的快速扩大,为新兴经济体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市场空间,足以抵消由于发达市场萎缩造成的损失。

循环经济与汽车产业竞争力分析 第4篇

循环经济与汽车产业竞争力分析

产业竞争力主流理论认为,产业竞争力来源于4个方面: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要素条件、需求条件和相关产业.其中企业竞争力是产业竞争力的基础.企业竞争力直接体现于产品质量、成本和品牌;实质上则源于企业的`技术、管理和创新能力.以往的产业竞争力主流理论忽略了环境对竞争力的影响,尽管“要素条件”里涉及了自然资源,但并不是从产业生态学或产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的.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工业发展对环境造成的伤害越来越大,致使全世界开始关注经济与环境、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以期减少产业发展的环境负荷(Environmental Burdens),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目前,环境已成为产业竞争力形成的重要影响变量,一个不能与环境友好相处和协调发展的产业不能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已成定局.循环经济及产业生态学的研究与应用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作 者:李显君 作者单位:刊 名:汽车工业研究英文刊名:AUTO INDUSTRY RESEARCH年,卷(期):“”(10)分类号:F4关键词: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比较研究 第5篇

[提要]随着九江进入工业化(重化)阶段以后,产业结构要升级换代。九江市逐渐向内涵式城市化发展,强调要素功能,生产功能逐渐向县城转化。县域经济成为“九江争取应有地位”的主战场,是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后九江经济新的增长极。本文从九江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出发,试图探求各个县域经济体间的竞争力差异以及县域经济本身的差异。

[关键词]九江;县域经济;竞争力

江西九江目前人口的86.2%以上居住在县级区域,农业及矿产资源等主要以县域为载体或蕴藏于县域之中,县域经济的稳定与否对九江的安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县域的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将直接影响中国的发展速度。另外,县域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柱,也是九江工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十几年来,九江各县(市)结合自身特色,不断发展,其总体规模不断增加,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并创造了以瑞昌、永修、德安为典型代表的县域经济发展的先导区。同时,由于九江县域发展条件各异,广大地区的县域经济还比较落后,即便是发展较好的县域,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平衡的现象,面临诸多体制性、机制性的深层次问题。

一、九江县域经济发展的总量规模

截至2007年底,九江有县级行政区划10个,其中市辖区2个,县级市1个,县9个,开发区一个。分别为浔阳区、庐山区、九江县、武宁县、修水县、永修县、德安县、星子县、都昌县、湖口县、彭泽县、瑞昌市和共青开发区。县域数占全省县级行政区划总数的12.5%。

1九江县域的国土规模。九江县域陆地国土面积1.87万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地国土面积的99.5%。

2九江县域的人口规模。九江县域内人口达41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7.22%。县域内人口最多的县为都昌县,达到78.28万人;县域内人口最少的是德安县(不包括共青开发区),仅为16万人。

3九江县域的经济规模。2007年,九江县域经济GDP为276.76亿,占全市GDP的46.71%。县域经济GDP如表1所示。县域经济GDP规模占全市GDP比例最大的是修水县,达6.62%;最小的是星子县,仅为2.57%。

县域财政总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23.02%,但财政供养人口比例县域占到全市供养人口的86.23%。地方财政收入2000—2007年五年规模如表2所示。

二、九江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比较

县域经济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区的差异以及县域经济本身的差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采取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形成了全国经济东部开放——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的发展梯次,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有所拉大,而这种差距集中表现在县域,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可持续协调发展。

1县域经济的人均GDP比较。2008年,全国人均GDP为9057元,百强县人均GDP为21000元。江西全省人均GDP为12204元,九江市人均GDP为18058.39元,九江县域人均GDP为6770元,2008年九江县域人均GDP是全国人均GDP的74.75%;人均GDP最高的100个县域是九江县域人均GDP的3.1倍。

如果小康水平(人均GDP)按800美元计,约合人民币5480元(1美元折合人民币6.85元),则表明:到2007年底,九江县域人均GDP已经达到小康水平。但县域人均GDP并不等于大多数县域的人均产值,而是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人均GDP小康水平以下的县市还是存在的。

2县城经济的综合实力比较。在第九届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九江县域尚无一个。以2003年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来看:人口84.8万人,GDP为164.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7.6亿元;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产业结构:一产、二产、三产比例是11.8:55.3:32.9,一产比例最高的达31.2%,最低的有1.9%;二产比例最高的达77.7%,最低的有31.4%;三产比例最高的达43.7%。最低的有17.6%。百强县(市)的产业结构差异性反映出县域经济的地域性。

2007年九江市全市:一产、二产、三产比例是13.7:53.2:33.1;九江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一产、二产、三产平均比例为22.8:50.7:26.5,都昌县一产比例最高的达29.5%,德安县最低为13.0%;德安县二产比例最高的达65.9%,都昌县最低的有35.5%;星子县三产比例最高的达36.8%,九江县最低的有20.7%。如表3所示。

三、九江县域经济的基本竞争力比较

九江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代表了经济转轨的脉络。县域经济最近30年来取得较大发展,总体趋势更多的表现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的多重转变。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县域经济的发展也不可避免的蕴藏了九江多重转轨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表现比较明显。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在各个层次,从县城到乡镇、从东部到西部等都存在着内部与外部发展的不均衡,存在明显差距。

一是从地域来看,GDP最高的修水县,达到39.24亿元.占全市比重为6.62%;落后的星子县GDP为15.23亿元,占全市比重仅为2.57%。从大的区域来看,经济较发达的修水县、永修县和瑞昌市分布在西部、南部地区,而经济落后的星子县、德安县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2007年,九江地方财政收入预算内收入超过5亿元的县仅有修水县1个,超过2亿元的县6个。

二是经济强县集中了县域经济的很大比重。2007年,经济强县(修水县、永修县和瑞昌市)国土面积仅占九江全部县域面积的42.35%,人口占全部县域的39.65%,但GDP占到全市GDP的18.74%,财政收入占到九江县域财政收入的44.26%。

三是县域经济在各县际间甚至在县、市内部也存在明显的发展差距,例如县域GDP之比如表4。

2县域经济的产业层次和农业效率较低。九江大多数县域仍未摆脱传统的生产模式和经营模式。县域经济中第一产、二产、三产比例是23:51:27,而百强县(市)产业结构为11.8:55 3:32.9,因此,经济较发达的县域主要是工业起主导作用。九江近70%的县域农业比重在20%以上,有20%的县域农业比重在40%以上(如表5所示),而2007年江西省GDP中一产的比重是16.5%。这些县域的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农业仍然是主导产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分散、效益低。同时,工业发展也相对落后。工业规模也明显偏小,工业效益还不高。因此,县域经济整体上表现出“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基本特征。

3县域中小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发展不足。目前,九江大多数县域的民营经济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国际一流的现代企业,缺乏国际知名的品牌。10个县域中一共有规模以上

工业企业445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3.31%;在经济强县修水县。34家规模以上的企业年销售收入为27.71亿元,仅相当于一家大型企业的年收入;九江县域全部工业利润为23.37亿元,占全市工业利润的82.04%,仅相当于南方发达地区一个镇的财政收入。而很多县域,由于工业化进程缓慢,工业比重较低,税收薄弱,还有一些县市依靠国家的财政补贴,这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4县域内教育水平与人力资源的素质较低。据统计,目前县域单位6岁以上的人口,平均接受教育的年限是7年,而城市平均接受教育的年限是9年多,相差2年多。县域全部农村住户劳动力文化程度中(平均值),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5.23%,初中程度的占49.05%,大专及以上程度的仅占2.31%。即使是最发达的县域,人均受教育的年限还低于全国城市的平均水平。人才不足、教育落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懂市场、掌握较高技术、懂法律的高层次人才更加缺乏。人力资源素质偏低导致县域经济基础不牢,法治后劲严重缺乏。

5县域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并面临较大困难。九江统计局的数据表明,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是3937.25元。2006年至2007年间,九江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89%,仅是江西省和九江市城镇居民同期收入增长幅度的三分之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97倍,但是这只是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三分之一。另外,县域农业结构不合理和效率低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将制约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6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据世界银行统计,1995年世界高收入国家城镇化率平均为75%,中、低等收入国家分别为60%和28%,而中国城镇化率还不到30%。到2003年底,中国城镇化率40.53%,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以上,比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40个百分点。九江市城镇化率为41.65%,城区人均道路面积12.87平方米,绿地率42.18%,绿化覆盖率44.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36平方米,日供水能力34万吨,供水普及率100%,燃气普及率95.68%,污水普及率76.22%,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0.53标台,城镇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2个百分点,其他城市建设主要指标均名列全省前列。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九江城镇化尚处于较低发展水平,县域城镇化滞后的主要表现是城镇规模过小,城镇的极化效应难以发挥,而且城镇的建设步伐严重落后于工业化的发展速度。同时,县域盲目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单纯地上项目,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以及有限财力的低效率投入。

县域经济竞争力研究综述 第6篇

(一) 县域经济的差异性及分类研究

中国幅员辽阔, 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表现在县域经济上, 则无论在地区间, 还是在地区内, 都存在着差异性。此类研究多从经济地理或生态经济的角度着手, 运用数理分析工具, 结合统计数据进行经验研究。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方法有:以某县域为研究单元, 选取若干个度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 运用主成分分析及数理软件来揭示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分异特征, 可供使用的统计软件有:ARCGIS9.2和Geo DA软件、SPSS统计分析软件和GIS技术等。相对而言, SPSS软件的使用更多;使用聚类分析的方法, 选取若干个能够反映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 对县域经济进行分类;通过计算基尼系数和泰尔系数, 来衡量经济发展差异, 从而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进行实证研究;运用生态足迹的理念来构建生态约束力评价体系, 以遥感和GIS技术为支撑来构建静态和动态的经济社会支撑力评价体系, 采用“生态—经济社会支撑力”的趋同性动态聚类和互斥性矩阵分类相结合的梯阶分区方法, 对特定县域进行分类研究;应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方法建立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的因子模型, 并利用聚类分析方法, 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排位和分类。

(二) 县域经济与产业、企业

任何层次的经济发展都与产业密不可分。县域经济与产业的相关研究, 一般会涉及到产业结构、产业集群、特色产业、主导产业的培育等问题。有学者运用SPSS等统计软件定量分析, 探讨县域经济实力与产业结构二者之间的相关性, 以及反映县域经济实力和差异的各项指标。还有学者对县域经济产业协同成熟度进行数理分析。有学者则从产业关联的角度来探究县域经济的发展动力。产业集群是当今产业组织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县域经济内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会有效地组合区域内的经济与社会资源, 增强区域的竞争力。也有不少学者对产业集群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研究, 例如:中部资源大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集群问题、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等。还有学者认为:发展县域经济的核心是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 而县域经济竞争力最终体现于特色产业的发展。持类似观点的学者不在少数。而主导产业是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各阶段中处于支配地位, 并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的产业和产业群。县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合理与否, 直接关系到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成败。有学者还因此建立了数学模型来对县域经济主导产业的选择问题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比较独特的视角是产业生态化范式研究等。而在企业相关研究上, 多是对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中企业因素的案例性探究。

(三) 县域经济与公共管理

对政府职能的研究集中于两个角度, 一是对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其中对公共管理的缺位或错位探讨;二是对较发达区域公共管理因素的优化研究。

(四) 县域经济与自然资源、人力资本

根据中央政府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思想,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各位研究者也纷纷针对县域经济提出了县域经济循环发展的观点。指出各县域应根据各自特点及经济发展状况, 选择合理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尤其要使县域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而人力资本是促进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的核心驱动要素, 县域人力资本的集聚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前提。基于这种思路, 有学者开始对县域人力资本的集聚以及其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进行初步研究。

二、县域经济竞争力研究综述

(一) 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概述

当前国内外关于区域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纯理论研究, 包括传统理论、结构主义、平衡和不平衡发展等多个角度进行理论探讨;从产业角度的探讨, 尤其是以产业区位、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角度的研究较多;从金融角度的探讨, 包括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集聚等问题;从自然资源角度的探讨;对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研究;对区域经济差异性、趋同性问题的研究;对区域经济协调和一体化发展的分析;对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等。其中, 区域经济竞争力作为研究的核心之一, 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对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研究, 又分为竞争力评估研究和竞争力形成机制研究。竞争力评估一般是通过构建数理模型和评估指标体系来实现的, 而对竞争力形成机制的研究则往往会从以下角度入手:公共管理、金融、自然资源、产业、企业、人力资本等。

(二) 县域经济竞争力研究综述

1. 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从数量上来看, 为数众多, 但重复较多。目前为止, 国内学者已做过的较有效的工作包括:从系统角度, 将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界定为:是一个县域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 能使整个县域有效配置资源, 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现实或潜在竞争优势的自组织系统, 并且具有一定的要素、结构、功能和特征;从波特“钻石模型”角度出发, 为资源约束型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基本分析框架等。

2. 定量研究。

一是直接使用数理方法。曾使用过的方法体系有:采用C—D生产函数方法, 运用双对数线性模型等技术手段进行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计量方法, 建立反映经济增长与影响因素关系的增长模型等等。二是建立指标评估体系。首先, 对县域经济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估。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测评;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应用熵理论;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借鉴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研究方法, 对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分解, 构建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并用三维模型对提高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不同路径进行比较分析;采用熵权矢量优属度方法进行综合评价;运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实证分析, 提取出若干主因子, 并基于主因子得分矩阵进行聚类分析;还有不少学者在对县域综合竞争力的基本内涵进行科学界定的基础上, 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 建立了各种县域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其次, 对单个县域经济进行竞争力测评, 或者对某个省区行政区划的典型县域经济进行竞争力测评, 或同时对两个 (或以上) 的县域经济进行竞争力的测评和比较、排序。

较有代表的研究有: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河北省各县的现实竞争力进行了比较性测度;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 对张家口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 给出综合实力排序情况;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偏离份额分析法以及区位商等方法对忻州市县域经济进行比较分析;运用因子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江苏县域经济竞争力进行量化测算, 求出各县域经济竞争力得分, 并利用计算出的竞争力得分进行Q型聚类分析, 把江苏省县域经济竞争力按强弱划分为3个类型;构建安徽省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竞争力指标体系, 运用墒值法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对沈阳和大连所属的县域城市竞争力作对比;运用主成分分析法, 对辽宁省44个县的经济竞争力进行分类评价分析并进行排序;运用TOPSIS方法对2004年河北省136个县 (市) 经济竞争力进行了比较评价;通过NOSA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 选取若干个主成分, 分别用以反映各县市综合竞争力的综合能力因子、基础因子和工业化因子等三个方面的差异;采用综合因子分析方法, 对安徽省2004年各县域经济27个指标进行评价分析;以安徽县域经济竞争力为视角, 自建测评体系, 从比较优势力、产业竞争力以及政府调控力等方面, 对安徽省县域经济竞争力提进行测评。

三、结论

迄今, 对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研究方法已经初步形成体系, 形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局面。较常用的方法包括:因子分析法及其各种变形、墒值法、TOPSIS方法等, 较多使用的统计软件包括:SPSS、NOSA、ARCGIS9.2和Geo DA软件等等。研究的对象辐射范围也较广, 基本上覆盖到了除新疆、西藏等各省区。较为常见的研究对象包括:长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中部、西部、东北和西南沿边地区等各省区的县域经济。

但在县域经济竞争力所包含的范畴上, 仍需进一步完善。当前我国东中西各区正处于产业梯度转移的关键时期, 对于广大中西部地区, 这是难得的历史机遇。东部较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开始陆续向中西部转移, 而中西部基于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纷纷给予不同程度的优惠政策, 承接相关的产业转移。作为我国的传统优势出口部门, 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在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占有较大份额, 它们向内地陆续转移, 会促进中西部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 外向型经济可能会成为中西部经济的重中之重。外向型经济竞争力的强弱将成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综观迄今为止对中西部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研究, 其中对外向型经济的研究少之又少。这使得对中西部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的研究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王青云.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2]靳贞来.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内涵及评估体系探讨[J].生产力研究, 2006 (3) .

[3]朱允卫, 杨万江.县域综合竞争力的基本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 2003 (4) .

[4]左继宏, 胡树华.区域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研究[J].商业研究, 2005 (16) .

经济体竞争力 第7篇

一、秦皇岛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秦皇岛作为我国首批开放的14 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地带。 市区域总面积为7812 平方公里, 下辖抚宁、昌黎、卢龙、青龙满族自治县4 个县, 县区总面积7310 平方公里, 占全市总面积的93.57%。截止到2010 年底, 全市县域总人口201 万人, 占全市人口70%; 县域经济总量3991405 万元, 占全市经济总量的42.90%。 无论从地域面积上、区域人口上或经济总量上, 县域经济在秦皇岛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秦皇岛市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如下特点:

1、经济规模不断增加

2010 年全市县域实现生产总值3991405 万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2.90%, 略高于2009 年的占比42.06%。 其中昌黎县和抚宁县总产值超过百亿元县域经济在全市经济中的地位有所提高。 从增速上看, 全市县域经济比2009 年增长17.95%, 高于同期全市的平均增速15.66%; 增速最快的是青龙县, 达到22.70%。

2、农业占重要地位, 产业化经营程度不断提高

从人口来看, 农村总人口182 万人, 占县域总人口的90.21%;农业产值在县域经济总量占比一直保持在30%左右;各县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完善, 逐步形成产业集群。 抚宁县的骊华淀粉有限公司实现年玉米淀粉产量30 万吨的规模, 是全国淀粉行业中综合生产能力最大的骨干企业。 卢龙县有“中国葡萄酒之乡”的美誉, 全县共有葡萄酒加工企业16 家, 其中香格里拉公司被确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3、产业结构基本合理

全市县域非农业产值为2801316 万元, 占县域经济生产总值的70.18%, 一、二、三产业的比例达到29.82:37.88:32.30。 但是各县产业结构差别很大以卢龙县为例, 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27.96:26.78:45.26, 第三产业明显在该县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

4、财政收入进一步增加

2010 年全市县域地方财政收入达363959 万元, 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26%左右, 比上年增长78508 万元, 增长率高达27.41%。 财政收入的增加, 进一步增强了县级政府的市场调控能力。 其中青龙县的地方财政收入增幅最大, 高达44178 万元, 增长率为40.84%。

二、秦皇岛县域经济评估

1、评价依据

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 对变量进行降维, 用少量具有高代表性的因子, 替代多类重叠的指标, 对各县区经济发展进行比较分析。 按照评价指标的设置原则, 考虑秦皇岛市县域经济发展和竞争的现状, 参考已有指标体系, 本文选取了12 项指标即:GDP、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人均GDP、GDP增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总额、地方财政收入、教育支出、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 分别用编号X1-X12 表示。 这些指标基本反映各县区的经济发展、综合实力、生活质量和发展潜力。

2、因子分析

虽然上述指标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秦皇岛各县的经济实力, 即使可以给予每项指标一个权重进行综合比较, 各项指标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权重难以确定;且许多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比较强, 存在信息上的重叠。 如GDP与人均GDP、第二产业增加值, 第三产业增加值、 教育支出等指标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关系, 与出口总额存在着显著关系。 通过计算发现相关系数从0.743 到0.954 不等, 这就需要通过降维来提取更具有代表性的少量因子, 以便准确衡量竞争力。

(1) 提取因子。 本文分析秦皇岛市的青龙县、昌黎县、抚宁县和卢龙县4 个县区2011-2012 数据作为样本, 然后选取具有代表性的2 个因子作为主因子来代替原来的12 个指标, 根据SPSS16.0 软件输入信息显示 (表1) , 第一个主因子的特征值的贡献率为71.3%, 第二个各主因子的特征值的贡献率为22.4%, 两个主因子的累积贡献率达到93.71%, 基本显示了初始数据中12 个指标所表达的绝大部分信息。

表2 为两个主成分的载荷矩阵, 从表2 可以看出第1 主因子在GDP、人均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总额、地方财政收入、教育支出等10 个指标上的载荷值较大, 可以将其定义为总量因子, 主要反映了各县区的经济总量、 域内居民生活水平、政府的管理水平、对外开放程度。 第2 个主因子在GDP增速、 工业利税总额这2 个指标上的载荷较大, 可以将其定义为发展潜力因子, 主要反映了发展速度和工业发展水平。

(2) 评价结果及分析。 得出了两个主因子后, 要准确地将12 个指标中所呈现的数据, 按照一定的权重, 分别用两个主成分表示, 即F1 和F2。 具体的做法是:用表3 中12 个指标对应的两个因子的数据F1 对应8.559;F2 对应2.686 得出所对应的系数:

接下来, 创建综合得分模型:

根据上模型, 代入已经搜集到的秦皇岛四个县的12 项相关经济指标, 即可计算综合主成分分值, 并对其按分值进行排序, 就可以对四个地区的经济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比较, 结果见表3。

从表3 综合得分上看, 抚宁县和昌黎县分数为正, 这两个县经济基础雄厚, 年经济总量过百亿元, 昌黎的农业产值相对较高;抚宁的第三产业产值相对较高。 两县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 昌黎的葡萄种植业, 抚宁的“黄金海岸”旅游区, 在全国范围内都享有盛誉。 而青龙和卢龙综合竞争力得分为负, 这两县由于山地较多, 所以农业产值相对较低。 从总量因子上看, 抚宁和昌黎仍排在前面, 两地地理位置优良, 离秦皇岛市区较近, 交通四通八达, 资源丰富。从潜力因子来看, 青龙县得分最高, 这得益于其丰富的矿产资源, 工业利税总额较高, 随着矿产资源开发模式的不断优化, 必将带动全县经济快速发展。

三、秦皇岛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存在问题

秦皇岛市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还是上升的, 但是其综合实力并不强。 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 从总量上看2010 年昌黎县和抚宁县的GDP超过100 亿元, 但是和河北省内其他县相比相去甚远, 2011 年河北省有三个县上榜中国百强县, 分别是唐山的迁安市和遵化市、邯郸的武安市, 其GDP均超过400 亿元。第二, 四个县的经济规模差异较大, 竞争力发展不平衡。 经济总量最大县是最小县的近两倍。 第三, 县域经济的特色产业基本上都集中在传统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及加工制造行业, 产品的技术含量低, 附加值小。 主要产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为价格和成本优势, 尤其是劳动力成本优势。

2、对策建议

(1) 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 培育特色的钢铁和冶炼相关产业, 形成并发展产业集群。 从河北省强县的发展路径来看无一不是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 带动相关产业。 青龙县同样也拥有丰富的矿产资, 以储量大, 开采价值高而闻名全国。 黄金储量60 吨, 铁矿储量15 亿吨, 花岗石储量26 亿立方米。 因此建立和规范采掘业及其相关产业, 以此为中心以点连线, 以线带面, 形成产业集群,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地的经济水平提升, 对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提高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水平, 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依托充沛的农林资源, 解决农产品销路问题, 为农民增收创收。 突出抓好农产品加工业;以科技为依托, 扶持和鼓励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 增加产品附加值。 积极打造区域品牌, 增加产品内涵提高产品知名度。

(3) 依托多样的旅游资源, 打造特色旅游业。 突出抓好有“东方夏威夷”美称的黄金海岸旅游区和南、北戴河、桃林口水库、板厂峪、天马山综合开发等人文景观的建设。 同时加快完善重点旅游景区的配套设施建设, 包括宾馆、饭店、道路交通、城市公交系统、旅游服务站、商业街区, 注重提升服务功能和接待水平。

参考文献

[1]闫恩虎.构建县域经济科学的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探论[J].区域经济, 2007, (7) :26-31.

[2]薛薇.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我国区域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研究 第8篇

有关区域竞争力方面的研究, 国外的文献已经相当丰富。世界经济论坛 (WEF) [1]从1980年就开始研究国际竞争力, 到1986年, 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体系。自1990年开始, WEF和瑞士管理开发学院 (IMD) [2]合作出版《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 它们提出的“竞争力=竞争力资产×竞争力过程”的竞争力方程, 涉及8个领域的近300个指标。Michael Porter[3]是第一位从产业层面研究国家竞争力的学者, 他认为国家竞争力取决于产业和企业的竞争优势, 而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6个因素, 即要素状况、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机遇作用以及政府作用, 这六大因素就构成了著名的“钻石模型”。

伴随着21世纪——海洋世纪的到来, 不少学者开始对海洋产业的区域竞争力开始了相关研究。王圣[4]等通过对山东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估体系的构建, 将影响山东省海洋经济的因素分为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集聚和创新力四大类, 并运用层次分析法 (AHP) 对上述指标的权重进行排序, 得出山东省海洋经济的竞争实力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殷克东[5]等通过模糊聚类分析、动态分析和结构分析, 对我国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进行了梯度类型划分及动态评价, 探明中国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发展的动态变迁特征、关键因素及其内在关联效应。刘洋、丰爱平[6]等对山东半岛7个沿海城市1996—2005年的海洋产业竞争力做了聚类分析。殷克东、方胜民[7]从海洋产业人才竞争力、资本竞争力、国际化水平和制度竞争力等四个方面, 构建了14个二级指标、56个三级指标的海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刘大海[8]等从科技水平、经济状况、资本实力等方面, 构建了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 选取主成分分析法作为定量评价方法, 对中国沿海省市的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定量评估及比较。谭晓岚[9]通过对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理论框架的构建, 将影响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因素分为核心驱动因素, 包括海洋高级科技人力和专业人力资源、海洋科技组织创新能力等, 以及一般影响因素, 包括社会需求、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组织等。

根据以上对国内外文献的回顾, 可见目前对区域竞争力的评价研究已经比较成熟, 但是对于区域海洋经济竞争力的评价研究还有待深入。大多数学者在定量分析的方法上主要选择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估和比较, 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中主成分分析法可能因为降维造成的数据损失而使评估结果不准确, 在指标较少以及指标间相关程度不高的情况下不宜采用。层次分析法采用专家判断矩阵来进行赋权, 问题是不同专家的判断矩阵根本往往并不一致, 其均值难以通过一致性检验。从评价数据角度, 一些主观指标如产业组织、制度环境等主要靠专家打分取得, 总体上随意性较大, 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选用目前使用较为成熟的TOPSIS评价法对区域海洋经济竞争力进行评价, 然后采用面板数据进行模拟权重的测量和单调性检验, 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影响区域海洋经济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以及造成各地区海洋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

1 研究框架方法

1.1 研究框架

首先进行评价指标的选取, 然后采用TOPSIS法进行评价并且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采用面板数据对评价指标进行单调性检验并且计算出模拟权重, 研究框架, 如图1所示。

1.2 研究方法

(1) TOPSIS法。TOPSIS是Huang[10]提出的一种优秀的评价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归一化后的数据规范化矩阵, 找出多个目标中最优目标和最劣目标 (分别用理想解和反理想解表示) , 分别计算各评价目标与理想解和反理想解的距离, 获得各目标与理想解的贴近度, 按理想解贴近度的大小排序, 以此作为评价目标优劣的依据。贴近度取值在0~1之间, 该值愈接近1, 表示相应的评价目标越接近最优水平, 该值愈接近0, 表示评价目标越接近最劣水平。

(2) 面板数据。面板数据最早是Mundlak[11]引入到经济计量中, 指在时间序列上取多个截面, 在这些截面上同时选取若干样本观测值所构成的样本数据。面板数据具有很高的效率, 能够有效降低自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 对遗失重要变量也不敏感, 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更多的变化和更多的自由度。在我国海洋经济统计时间较短、数据较少的情况下, 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实证研究。

将TOPSIS对海洋经济的评价结果作为因变量, 评价指标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 根据回归系数的符号是否为正来判断评价指标的单调性, 对回归系数进行归一化处理可以得到模拟权重。

2 数据

基于客观数据对地区海洋经济竞争力进行评价, 选取的指标有海洋第一产业值、海洋第二产业值、海洋第三产业值、海洋第三产业比重、海洋经济比重5个指标, 其中海洋第三产业比重是其占海洋经济的比重, 海洋经济的比重是海洋经济占GDP的比重。前3个是绝对指标, 表示海洋经济的总量;后2个是相对指标, 表示海洋经济的质量。

选取的地区为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11个沿海省市, 所有数据来自于1998—2010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 数据描述统计量, 如表1所示。

3 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

3.1 TOPSIS评价

我国近年来区域海洋经济分类竞争力的TOPSIS评价结果, 如表2所示。

为了更加清晰地分析各省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变化状况, 将其图示化后, 如图2所示。2006年之前, 广东省的海洋经济竞争力最高, 并与位居第2位的上海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距离, 山东省位居第3位, 竞争力较弱的省份有广西、江苏、河北。2006年之后, 山东省的海洋经济发展迅速, 其竞争力水平由原先的第3位, 一跃成为竞争力最高的地区, 广东省和上海市则依次排在第2、3位, 海洋经济发展较弱的地区仍旧是广西、江苏、河北三省, 其中江苏省的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有逐渐缩小的趋势。浙江、福建、天津、海南和辽宁5省的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大小始终位于中间水平, 在2001—2005年间, 各省的竞争力波动较为明显, 其余年份, 竞争力的变化都较平稳。

总体而言, 各省海洋经济竞争力大小的变化并不明显, 由图2可以清楚地看到, 从1997年开始, 广东、山东、上海一直位于海洋强省的行列, 并且拥有者不可动摇的竞争优势, 山东省的海洋竞争力发展最为迅速;其次是福建、海南、辽宁、天津、浙江, 属于海洋经济竞争力较强的省份;最后, 广西、河北、江苏3个省份的海洋经济竞争力始终处于劣势的位置, 并与海洋强省之间的差距较大, 其中江苏省的海洋竞争力呈逐年上升, 广西省则呈逐年下降趋势。

3.2 权重分析及单调性检验

采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影响区域海洋经济竞争力因素的权重大小, 首先采用F检验分析是采用混合回归还是面板数据, 结果发现应该采用面板数据模型。然后进行Hauseman检验, 发现相伴概率为0.000, 拒绝随机效应模型的原假设, 应该采用固定效应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如表2所示, 从面板数据固定效应结果看, 所有变量都通过了统计检验, R2很高, 为0.988, 海洋第三产业对区域海洋经济竞争力的贡献最大, 每增加1%, 会导致区域海洋经济竞争力增长0.24%;其次海洋第一产业每增加1%, 会导致区域海洋竞争力增加0.19%;地区海洋经济总量和海洋第二产业, 每增加1%, 会导致区域海洋经济竞争力增加0.13%;服务业比重对区域海洋经济竞争力的贡献最小, 为0.04%。

各评价指标的回归系数都为正数, 说明随着指标值的增加, 评价结果也随之增加, 是单调递增的。将5个指标的回归系数进行归一化处理, 得到模拟权重, 海洋第一产业值的权重为0.26, 海洋第二产业值的权重为0.18, 海洋第三产业值的权重为0.33, 海洋第三产业比重的权重为0.05, 海洋经济比重的权重为0.18。

注:*表示在10%的水平下统计检验显著, **表示在10%的水平下统计检验显著, ***表示在1%的水平下统计检验显著

4 结论

由TOPSIS评价法的评价结果, 可以发现, 海洋经济竞争力较强的省份为广东、山东和上海, 海洋竞争力最弱的省份为江苏、广西和河北。各省海洋经济竞争力历年来一直保持着持续上升的趋势, 但其趋势总体而言较为平缓。山东省和江苏省近年来海洋经济竞争力提升较快, 发展势头良好。

各评价指标中, 海洋第三产业值的权重最大, 其次是海洋第一产业值, 再次是海洋第二产业值和海洋经济比重, 两者权重相当, 海洋第三产业比重的权重最小。在影响海洋经济竞争力的诸多指标因素中, 海洋第三产业的贡献最大, 各地区要想提高自身的海洋经济竞争力, 必须在促进海洋经济总量指标提高的前提下, 推动海洋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 提高海洋服务业在海洋经济中的比重以及海洋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

参考文献

[1]JIN D, NOAG P.Linking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models for amarine ecosystem[J].Ecological Economics, 2003, 46 (3) :367-385.

[2]MANAGE S, OPALUCH J.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petroleumexploration in the Gulf and Mexico[J].Energe Policy, 2005, 33 (5) :619-632.

[3]MICHAEL P.国家竞争优势:中文版[M].李明轩, 邱如美,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34-47.

[4]王圣, 张燕歌.山东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估体系的构建[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1 (7) :109-112.

[5]殷克东, 王晓玲.中国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的联合决策测度模型[J].经济研究参考, 2010 (28) :27-39.

[6]刘洋, 丰爱平.基于聚类分析的山东半岛沿海城市海洋产业竞争力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8 (1) :34-39.

[7]殷克东, 方胜民.海洋强国指标体系[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125-143.

[8]刘大海, 陈烨, 邵桂兰, 等.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估理论与实证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1 (7) :90-94.

[9]谭晓岚.论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理论框架、影响因素[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0 (7) :67-71.

[10]HUANG C L, YOON K.Multi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methodsand applications[M].NY:springer-Verlag, 1981:12-34.

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评估体系探析 第9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评估体系

中国是一个疆域辽阔、发展不平衡的国家, 对各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估不宜采用一个固定模式。构建起因素完备、实时动态、凸显个性、可比指标的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评估体系, 对于县域经济自身的发展及县域经济横向的交流、比较十分重要。

一、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 (Core Competence) 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哈默和普拉哈拉德于20世纪90年代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最早提出来的, 是运用于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指企业所具有的开发独特产品、独特技术以及独特营销的能力, 同时还包括企业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及经营理念。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的观点, 就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核心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 其中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 主导产品 (服务) 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

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 但其竞争力同企业的竞争力一样, 是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是一个经济单位整体实力的体现。决定和影响一个企业或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和发展可持续性能力最重要的指标应是它们的核心竞争力。因此, 锻造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将成为推进县域经济全面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点。

县域经济锻造其核心竞争力可以借鉴上述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思想, 将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定义为县域范围内的资源、产业、技术的融合, 应具有一项或多项产业相对于其他县域有明显的优势, 即在县域发展过程中通过系统的合力所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 能够使自身快速发展和具有可持续发展动力的能力。

二、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表征

1.具有高效的领导团队。

在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中, 县域领导团队的高效性、稳定性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如果县域领导层不断地更换, 每一任新的领导都否定前任的发展战略, 重新制定本任县域的发展规划, 不仅使得执行层无所适从, 而且会消耗县域经济的有限资源, 还有可能丧失县域发展的大好时机。因此, 领导层的稳定性是县域经济长远发展的至关因素。领导层的知识结构应多样化, 应具备开放的思想、勇于探索新事物接纳新事物的开拓精神、具备果断决策的能力以及团队精神。锻造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是个系统工程, 人在众多因素中应起到主导作用, 尤其是一个高效的领导团队应是县域的灵魂。

2.特色经济显著。

选准并坚持一条适宜本县域发展的路子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 充分挖掘比较优势, 并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因为只有具备特色才不易被其他县域效仿, 才能带来经济高速发展的独特优势。定位本县域的特色应用全局的思维来审视, 应从本省、全国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和新趋势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一旦确定“特色”产业后, 要制定出发展蓝图, 并在实施中注重形成特色规模, 使特色经济产业化, 逐步形成由几个特色产业为主导的县域特色经济构架, 最终实现以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的整体大发展。

3.县域金融具有效率。

县域金融内生于县域经济, 目前从中国整体县域金融来看, 不可能与城市金融同步。从全国县域发展的差异性看, 落后县域和发达县域的金融, 从机构数量、组织形式、发展水平上差异也较大。因此, 在县域金融机构种类和数量有限的情况下, 县域金融的效率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要。县域金融的效率应是多层次的, 首先县域金融机构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要提高, 体现在其安全性、盈利性和资金的流动性方面。其次在为县域经济主体提供金融服务活动过程中, 应能根据本县域发展的特点, 勇于创新, 探索出促进本县域经济发展的新金融模式。

4.环境与人的和谐发展。

发展县域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要牢固确立生态环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在生态规律的指导下, 建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发展模式, 改善生态环境, 走和谐发展之路。创建优美的环境、发掘文化资源, 充分调动本县域的各种文化资源, 挖掘文化内涵, 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文化特色。不仅让县域百姓能够在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中“富民身”, 而且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强民智”。

三、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 县域经济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回顾

关于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 也最具影响力的是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于2000年开始进行的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工作。截至目前, 已公布了八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报告。该评价体系将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指标分为经济总体实力、平均水平 (富裕程度) 和发展速度三类16个指标进行。在该评价指标体系说明中指出,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没有经济结构性指标, 如非农产业比重、经济密度、进出口额与GDP的比例等等。因为在全国范围内, 这些指标与竞争力的规律没有把握或者没有可比性。由于县域经济的差异性非常大, 有些指标没有统一规律。由此, 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基础上, 结合各省的情况和特点, 编制具有统一口径的省域范围内的县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有一定的必要性。

另外, 张红梅、沈山 (2005) 构建了一套五类 (综合经济实力、基础设施、居民生活质量、科教文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 29项指标体系, 用来评价江苏各市 (县) 经济发展整体水平。朱道才、吴信国、景治中 (2007) 构建了3个一级指标 (发展水平竞争力、发展活力竞争力、发展潜力竞争力) 和22个二级指标来评价安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汪燕敏 (2006) 构建了4项总量指标、6项均量指标和3项结构指标对淮河流域安徽省部分31县 (市) 的经济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彭宝玉、覃成林 (2007) , 通过三个方面 (经济基础、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活力) 构建了10个指标对河南县域经济体的经济实力进行综合评价。

(二) 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决定县域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很多, 在选取指标前, 首先应对各种因素做全面调查、分析, 对各因素进行分解和综合, 理清脉络, 明确主要的影响因素, 剔出次要的、重复的因素, 然后再将各因素分为若干层次, 建立起评价的指标体系。从上述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内涵出发, 按照系统全面性原则、数据可得性原则、数值指标和品质指标相结合原则以及动态发展原则力求设计出能够全面反映县域社会、经济、环境、制度等因素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

1. 指标选择的原则:

(1) 系统全面性原则。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评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指标体系涉及该区域政治、经济、社会、地理、环境、文化、卫生、教育、人口等多方面因素, 应从多角度、全方位考察县域范围内的核心竞争力, 不仅要反映现实的或已具备的竞争力, 还要反映潜在的或具有发展后劲的竞争力。 (2) 可得性原则。即数据可得性。在当前的中国, 经济学的实证研究严重地受制于数据的可获得状况, 实证分析需要大量的数据却由于各种原因而难以获得。因此, 在做实证研究时必须结合现有情况 (各级统计年鉴、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以及可通过调查获得的数据) 来进行指标的设计。 (3) 数值指标和品质指标相结合原则。所谓数值指标是能够用具体数值来反映事物特征的指标, 比如产值、增长率、人口数等。而品质指标是指不能用具体数值而用文字形式来反映事物的性质的指标。比如, 性别、职业、类型等。在县域核心竞争力研究中, 一些因素比如政策因素、制度因素等难以用数值来衡量, 但它们又是构成完整评估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对于品质指标也必须予以充分考虑。 (4) 动态发展原则。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评估不仅是一个静态的比较, 更重要的是要能反映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动态变化过程, 为此指标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各县域经济体的发展潜力。采用动态指标的比较为从模型中分析如何提升区域竞争力提供了一条思路。

构建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体现可行性、客观性和科学性, 采用县域经济体之间基本的、综合的、可比的数据来进行评价, 评价工作要做到具有可行性和连续性。

2. 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上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以及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表征, 将指标体系分为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进行考核, 并细分为三级指标, 具体设计如下:

四、科学发展观视角下三级评价指标体系的解读

1.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应具有较大的权重值。

科学发展观指出,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具有决定性意义。县域经济相比较大中城市经济而言, 大多面临着更多劣势, 但同时也显示潜力巨大, 发展的任务也更加艰巨。因此, 在三级评价指标中, 能够使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优质指标必须具有较大的权重值。对县域经济同一样本空间上的不同地区的样本, 同类优质指标表现不同, 赋予的权重值不同。这种灵活性既是对历史、地域、资源等因素的客观认知, 也是对中国县域经济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 全国县域经济体普遍获得长足进步的肯定, 更是鼓舞人心、又好又快发展县域经济的必需。从而在县域经济体横向比较时, 避免同一地区 (省份) 内部在评估数值上出现差距过大的现象出现。

2.以人为本、绿色友好是评价指标优劣的必要前提。

科学发展观指出, 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 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在评估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时,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以人为本、绿色友好为评价指标优劣的必要前提, 审慎对待可能造成生态环境负面影响的因素, 如唯GDP论、唯市面繁荣论等, 坚决杜绝破坏社会精神文明、游离于法律边缘的某些庸俗产业, 取缔污染重、对公民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影响的“三小”企业, 因此, 在评估指标时引入阀值、正负的理念。

3.“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评价体系遵从的总纲。

科学发展观指出,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因此, 在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评估上, 如针对样本个体时, 对促进绿色GDP增长的因素, 既要赋予正值较大权重因子, 也要评价是否具备可持续性, 对促进时下GDP发展重要而可持续性不强的因素, 赋予阶梯型正值权重因子;再如针对样本群体内部横向比较时, 基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发展成绩显著, 对全样本核心竞争力应有一个比较高的平均分值, 再根据各样本拥有的禀赋不同, 基于“协调可持续”原则进行综合评估, 从而在给定方向上排出样本座次。总之, 基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评估体系, 能够实时动态反映样本特征、凸显样本个性与样本间可比较性的统一, 也是评价体系生命力之所在。

4.经济数学模型是评估体系进行量化分析的数学工具。

评估体系要从大量数据中揭示县域核心竞争力规律, 既要做出正确的定性分析, 也要有准确的定量分析, 经济数学模型是评估体系进行量化分析的重要可行工具。从理论上讲, 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 同时又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经济形态, 是与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相联系的一种经济。目前在区域经济研究过程中, 得到公认的用多变量对多个区域进行综合评价的适用方法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是把反映样本某项特征的多个指标变量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的多元统计方法。经济问题涉及的众多变量之间既然有一定的相关性, 就必然存在支配作用的共同因素, 因此, 通过对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结构关系的研究, 找出影响某一经济过程的几个综合指标, 使综合指标为原来变量的线性组合。因子分析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广, 基本思想是通过研究众多变量之间的内部依赖关系, 寻求这些数据的基本结构, 并用少数几个被称为公因子的不可观测变量, 来表示基本数据结构。这些公因子能够反映原来众多变量所代表的主要信息, 有利于达到简化数据结构, 方便研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红梅, 沈山, 戴先杰.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探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5, (1) .

[2]朱道才, 吴信国, 景治中.安徽省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J].乡镇经济, 2007, (10) .

[3]汪燕敏.淮河流域安徽省部分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J].统计教育, 2006, (10) .

[4]彭宝玉, 覃成林.河南县域经济实力评价及空间差异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7, (1) .

发展知识产权经济 提升企业竞争力 第10篇

摘要:近年来,旨在拥有和运营知识产权资源的知识产权经济已在沧州初见端倪,这一全新的经济现象和运营模式,日益显示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知识产权经济 现状 问题

0 引言

知识产权资源的重要性,不亚于“粮食安全和石油储备”。近年来,旨在拥有和运营知识产权资源的知识产权经济已在沧州初见端倪,这一全新的经济现象和运营模式,日益显示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正如,全球知名咨询管理机构麦肯锡公司的一纸调查结论,让偏居在献县陈庄镇的河北平衡阀门制造有限公司震惊了世界同行:以9项拥有知识产权的专利为依托,出自“平衡”的阀门产品占据了暖通行业47%的市场份额,多家顶尖企业纷纷表达了与“平衡”合作的意愿。这就是知识产权经济的突出表现——以知识产权无形资产实现资本运营、低成本有形扩张的崭新经济现象。如何以知识产权经济为跳板,提升地方企业的竞力?正引起各方的关注。

1 合力催生知识产权经济

任何经济现象产生,都是一项系统工程,沧州市“知识产权经济”风生水起,也是诸多力量的推动使然。

据调查,近几年,沧州市专利申请量已越居全省第前列,全市涉及专利的项目年均创销售收入已超过10亿元。在发达国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是标志一个国宝和地区的经济活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晴雨表。上述数字,意味着过去沧州市知识产权资源占有量偏少的局面已经初步改善,知识产权经济正在成为沧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2004年1月1日开始,沧州市知识产权发展迎来一个拐点。新修订的《河北省专利保护条例》正式颁布实施,“发展知识产权经济”被确定为沧州市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如果说这些只是从宏观上抬高知识产权身价的话,那么,从微观上,新条例对沧州市知识产权发展上的部分障碍因素,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进行了清除。

条例规定,政府设立专利奖,对进行发明创造并在本市实施、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利权人予以奖励。县级以上政府对在发明创造、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以及专利保护与管理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而在企业层面,新条例分别从三个方面给予了明确规定,对专利发明人或设计人的各项奖励、报酬和收益,进行了明确,体现了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导向和激励机制。企业领导层对举的回应是:“这些优惠政策还强化了政府对专利工作的领导责任,明确规定了对知识产权经济的推动功不可没。对全社会的发明创造活动的扶持制度,针对重复专利侵权行为,加大了保护力度。”可谓举双手称快。

2 有了核心不愁市场

如今,拥有和运营知识产权资源,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列为必修课,并且成绩可圈可点,成为打造沿海经济强市的新动力。沧县纸房头乡,近几年税收的一半竟然来自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沧州市大渡口制动管厂。这个仅有50多人的小厂,依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攻克了油管容易生锈的难题,在强手如林的同类企业中,脱颖而出,先后被福田汽车公司、常州拖拉机厂等行业大腕相中,坐到了供应商的前排。无独有偶。与之同处一县的沧州正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也是靠专利技术走红市场的。该公司以前的看家产品是消毒液,随着市场的饱和,产品转型势在必行,到底生产哪种产品,他们没少费脑筋。一个偶然的机会,听一位昆虫学专家谈到了一种无公害除虫产品——物理灭蛾器,他们不禁心中一动,立即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研发,很快就有了结果。随后,他们又马不停蹄地研制出第二代、第三代产品,并通过国家农业部向全国推广。

实践证明,一个发明催生一个产业,一个专利带动一方经济,知识产权经济已经成为沧州壮大区域经济实力的新动力,知识产权则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利器”。位于盐山县的河北鲲鹏集团是一家民营科技企业,1997年成立,经过短短六年多的时间,就从负债累累跨越到年产值4000多万元,成为地方经济的一大亮点,其中的奥秘,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利益于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据了解,鲲鹏集团的互压储能焊式陶瓷贴片等6项耐磨产品获得国家专利,并获5项国际大奖。这些产品主要应用于火力发电厂、煤矿、冶金等行业输料管道磨损严重的部位,使陶瓷材料的耐磨性在管道中得到充分发挥,开拓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围绕知识产权的争夺愈演愈烈,知识产权的价值凸显,发展知识产权经济正成为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通行证”。位于东光县的沧州意达花纸印刷材料有限公司是一个让欧美发达国家的竞争对手也心悸不已的角色。从2005年开始,意达凭借着两项专利技术,打破了欧美国家长期垄断中国花纸印刷材料市场的格局,国内产品价格大幅降低,一些跨国公司被迫“吐”出部分市场,有些原本对中国企业不屑一顾的外国知名厂家,也纷纷放下架子,向“意达”表示结成专利技术联盟、打出世界其它竞争对手的意愿。

3 拉长短板路自宽

事实证明,沧州市知识产权进入“盛果期”值得期许,但是,长期以来的沉疴,依然可能羁绊其步伐。

现在国外很多公司大搞知识产权战略,但我们的企业甚至根本不知道专利、商标还有什么战略。不少人或者企业在拥有了专利和成果后,却不能实现产业化。或者,有了产业化却不能持久。

在沧州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上,仍存在知识产权如何运营的问题。而现在国外和国内部分有远见的企业搞兼并怎么运作?其瞄准的是核心技术、专利和品牌。比如联想为什么收购IBM,其看中的是IBM的PC的品牌,而不是生产能力。相反,现在国内很多企业,没有学会用知识产权资源去运作自己的企业,去配置自己的资源,只会在低层次上和别人竞争。而低层次的竞争,市场波动非常大,可能这几个月赚钱,过几个月利润就下来了,企业很快就危机重重。

与上类似的一种情形是,沧州市的不少企业包括大企业在内,不重视知识产权的积累。产品技术周期一过,就“重打锣鼓另开张”。核心技术和知名的品牌,靠的是长期的积累,没有多年的经营,知识产权和百年老店的品牌是立不起来的。与些同时,由于体制制约、外向度低、人才缺乏等问题的存在,恶意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假违法行为在某些地方、某些领域还不同程度存在,成为发展知识产权经济中不和谐的音符。

近几年,国家、省市相继出台了一些鼓励自主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及对发明人的鼓励政策,但是到了一些地方和单位,就被束之高阁。个别地方存在这样一种现象:看到一个人搞的产品和利润很好,只要认识这个人的,都来搞这个产品。只是没有人明白,按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这些侵权产品都是本不该“出生”的。

建立现代物流体系提升经济竞争力 第11篇

一、我国物流业现状

传统物流是指从产品供应到销售的物流流通过程, 包括产品购进、验收、储存、装卸、仓储等环节, 现代经济中的物流产业及其所提供的物流服务, 承现出新的特点, 物流产业不但将商流、物流、信息流和供应、仓储、配送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 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 同时物流产业也大大增加了生产、流通乃至企业的获利空间。

如今不少发达国家的物流业都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产业。如日本, 在近20年内, 物流业每增长2.6%, 经济总量就增加15。在美国, 物流业的规模已达到9000亿美元, 几乎是高科技产业的两倍。而我国目前的物流业刚刚逐步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走上市场化的道路, 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整体物流规划不够理想, 物流专业化程度不高, 物流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不统一等方面。据统计, 1998年底, 列入国家统计局统计的18.2万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产品库存6094亿元, 占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9.6%;加上应收账款, 两项资金占用为产品销售收入的29.1%。同年, 这18.2万家企业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1.41次 (发达国家为18次) 。从运输成本看, 我国运输成本占国民经济总成本的30%, 而发达国家仅为10%。所以, 从市场情况看, 我国企业物流管理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 专业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随着国外跨国物流企业进入中国市场, 其成熟的现代物流管理体系占有明显优势, 我国企业着手建立现代物流体系已经显得十分紧迫。

二、改造传统产业, 增强比较优势

1. 用现代物流改造传统产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国内许多学者都认识到, 我国要按照“比较优势”原则, 更加广泛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 但对物流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而实际上我国的传统产业并非“夕阳产业”, 培育现代物流体系, 用现代物流改造我们的传统产业, 恰恰是我国提升比较优势的重要措施;从“世界工厂”的意义上来说, 现代物流对于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仍是不可或缺的。

2. 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物流对国民经济价值的体现是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 人们发现:以物流产业为重要支柱产业的新加坡、香港具有较强的抗御金融危机的能力。例如, 1998年, 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马来西亚经济增长为-6.8%, 泰国-8.0%;而香港的情况相对较好, 为-5.1%, 新加坡则实现了1.5%的正增长。而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物流发展的滞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大力发展现代物流, 不仅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于提升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也必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构筑核心能力, 提升竞争优势

1. 物流是企业“脚下的金矿”

实践表明, 加强物流管理是企业从内部找利润的有效途径, 也是企业增强外部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海尔集团按照同步流程管理模式, 成立了物流推进部, 仅改进库存管理一项, 使库存时间从原来的30天减至10天~12天, 每年节约资金达上亿元。“中国连锁商业百强”之首的上海联华超市建立了智能型配送中心, 实现24小时服务, 可同时为30家超市配送, 保证40分钟内配送到位。随着生产领域“利润源泉”的日益枯竭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 物流对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目前, 我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年周转速度不足2次, 如果这一数字能达到发达国家水平——15至18次, 企业流动资本的倍数效应无疑会更大。物流合理化就是“企业脚下的金矿”, 如此诱人的前景, 难怪现代物流又被誉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

2. 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 企业的竞争不单是产品性能和质量的竞争, 还包括物流能力的竞争, 现代物流正是企业降低成本, 增加利润, 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动力之源。全球规模最大、利润最高的零售商沃尔玛的成功, 就是依赖其独特的“过站式物流管理”模式, 降低了商品仓储成本 (占销售成本的2%~3%) , 加快了货币补充速度 (一周两次, 而平均水平为两周一次) , 大大增强了企业竞争能力。我国一批企业也已将发展现代物流作为降低流通成本, 取得第三利润源, 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如青岛啤酒集团通过引进物流管理技术, 建成对市场的快速反应体系, 近3年的产品销售总量平均增长20%以上。海尔公司在对企业进行全方位流程再造的基础上, 建立了具有国际水平的自动化、智能化物流体系, 使企业的运营效益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 资金周转达到15次/年, 实现了零库存、零营运成本和与顾客的零距离, 突破了构筑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瓶颈。

四、建立现代物流体系

1. 构筑现代物流两个支撑平台

现代化的物流运输体系和物流信息系统, 是现代物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支撑平台。首先, 现代化物流运输体系要按照网络化和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要求, 集中抓好主骨架、主通道和主枢纽建设, 以中心城市为枢纽, 以铁路、高等级公路、航空、干线通道为骨架, 水陆空并举, 干支线相联, 基本形成贯通全国、通向世界的物流运输体系, 如我国的“四横四纵工程”、高速铁路建设等等;同时, 建设物流信息平台是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另一重要依托, 我国要尽快建成高效便捷、充分与国际接轨的数据交换处理中心, 建立现代化商品信息管理系统等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以提供广泛、准确、及时、功能完善的国内外物流信息及相关增值业务服务。

2. 建立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

建立现代物流体系, 企业应该首先实现物流配送的社会化和产业化, 即流通代理制与配送制相结合, 通过合理化布局的社会物流网将分散的物流集中起来, 形成产业。因为现代物流不再是各相关要素的分散运动、独立运动, 而是各相关要素的联合运动, 达到规模经营。而实现物流的规模效益和企业零库存生产, 这就要求企业建立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中心。不但要实现配送手段机械化、自动化、现代化, 如建立立体仓库、自动分拣输送系统等;还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系和信息化管理方式。此外, 制定完整高效的物流配送方案, 也是建立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措施。此外, 一方面要加速转变物流企业的经济机制, 另一方面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继续整合现有的物流组织 (物流企业) , 实现物流产业的规模化和一体化运作。

3. 积极培育“第三方物流”

发达国家和地区物流业发展的经验表明, 现代物流业发展中, “第三方物流”的培育是关键环节, 代表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方向。所谓第三方物流企业, 即由供货方和收货方之间的第三方提供服务的专业物流企业, 他们凭借资金、技术、管理优势向众多企业、家庭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输、仓储、包装等一系列服务。欧洲和美国使用第三方物流的工商企业已分别占到76%和56%以上, 而据仓储协会的调查显示, 近年来, 我国90多家被调查企业中全部物流业务委托第三方办理的仅占2 6%。从现实看, 未来几年, 更多国外物流企业将进入我国布点, 我国现有的仓储、批发和运输企业可以通过中外合资的方式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另外, 大型企业集团内部配送中心也可以独立创建。

4. 迅速加强法制建设和人才培养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 实现物流的一体化, 发展现代物流体系, 关键是具备一直优秀的物流管理队伍。国外的物流经过多年的发展, 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物流教育系统, 许多高校设置了与物流相关的课程, 为物流业培养并输送了大批实用人才。随着物流业的发展, 客观上要求不断地补充掌握一定物流技术和管理职能的物流专业人才。而目前我国在物流和配送方面的教育还相当落后, 高校中开设物流课程和专业的仅有十几所, 与物流相关的职业教育也十分匮乏, 物流人才稀缺。根据有关资料统计, 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人才仅占中国物流行业职工总数的7.5%, 该数据大大低于其他行业。这一现状与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与物流业的发展速度非常不相称。人才的匮乏已成为我国提高物流效率的严重障碍。因此我国的物流业要赶上世界水平, 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 关键是要培养出符合国际物流服务需要的人才。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生产领域“利润源泉”的日益枯竭, 企业的竞争已不单是产品性能和质量的竞争, 还包括物流能力的竞争。发展现代物流, 日益成为企业降低流通成本, 取得“第三利润源”, 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入世之后, 也是我国改造传统产业, 发挥比较优势的重要举措, 现代物流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关键词:现代物流,比较优势,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作者:张铎 林自葵, 北京大学出版社

[2]《图解现代物流》作者:赵红岩 严诚忠, 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6年9月

[3]《现代物流管理全书》物资管理委员会编著,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上一篇:法国驻华大使馆下一篇:十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