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的改革

2024-06-15

小学数学课堂的改革(精选12篇)

小学数学课堂的改革 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创新

在新课程改革的带动下, 教师若想令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首先就要树立起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 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

一、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的好坏能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高低。小学生的年纪较小, 注意力与纪律难自制, 若课堂气氛又死气沉沉、毫无乐趣可言, 那学生谈何学好数学?因此, 小学数学教师更加需要为学生营造出良好且活跃的课堂氛围, 从而使他们把课堂精力都放在听讲上面, 同时更加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与理解。而在营造这样的课堂气氛之时, 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比较具有创新观念的方法来进行引导。例如, 小学生正处于渴望得到别人认同与夸赞的年纪, 其表现欲望较强, 教师就可以针对此特点不时地在课堂上组织一些小比赛等课堂活动, 从而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再者, 小学生容易对事物只保持三分钟热度, 所以, 教师在组织这些课堂活动的时候, 可时常变换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有时进行数字书写比赛、有时进行加减运算分组讨论等, 以时时让学生对活动保持极大的兴趣, 进而促进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据心理学家研究所得, 兴趣是活跃人心理的最佳成分, 人们只有对某项事物有了兴趣, 才愿意去主动探究, 即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对小学生而言, 数学课程的内容通常是非常枯燥又乏味无趣的, 而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与逻辑特点的学科, 它既没有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 也没有精彩多变的故事情节, 很难激起小学生的兴趣。因此,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 不能只一味地运用单一且枯燥的教学方式来强制灌输给学生知识, 而应该采用更多的创新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使他们愿意主动接纳数学知识, 从而学好数学。比如, 教师可通过创设一些有关数学题的模拟情景、编排一些新奇有趣同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数学游戏以及编织一些语言生动形象的数学故事来对数学课程进行教授, 让学生能够在这些令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中学习数学, 这些灵活多变的数学教学方式能够拓宽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想象性思维, 不但能使学生学好数学这一门课程, 更能够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对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有一个正确的教学思路, 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想办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从而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愿意主动进行数学的学习。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 只有提升了学生对于数学这门课程的兴趣与爱好, 才能够真正使学生愿意自主学习数学。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之上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度, 让学生分组开展合作讨论, 让他们在讨论之中充分发挥出个人的不同思维而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给出不同的解答方式, 这不仅能够带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 更能够激发出他们对同一问题的多方面思考能力, 拓宽他们的思维模式, 而讨论过后, 教师再对这些不同解答方式进行逐一评价和鼓励, 便更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随着我国教育工作的不断发展, 小学数学教师只有在遵循国家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前提之下, 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数学教学的策略进行不断改革、创新、研究与实践, 才能使小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 进而得到综合素质的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凯华.小学数学知识走向生活化,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J].考试周刊, 2011 (35) .

[2]刘清.小学数学课堂激趣艺术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06) .

[3]尤芳.小学数学学困生认知结构与课堂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J].小学教学研究, 2011 (17) .

小学数学课堂的改革 第2篇

------------------

2009-05-19

摘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教学溶入生活中,重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所获取知识的一系列形成过程

关键词:教学方式改革实践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需要有与世界知识接轨的人才,而今的教育现状,确实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全国上下掀起轰轰烈烈的课改高潮。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例中我们发现:“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流程设计,形成了鲜明的结果对比”。这种现象引发我们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我们一贯提倡的“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要的是什么质量?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下面我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对当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是改掉以往教师“满堂灌” “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要用新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实践证明,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无顾忌地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轻松自然的溶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去。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热受每一位学生,充分的相信他们的能力,并用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采用启发或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中,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发展反映,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气氛,当中教师应及时表扬肯定他们到得的成绩,激发起主动学习的强烈欲望。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 1

帮助,使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增强敢于创新、不怕挫折、执着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这样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启迪学生对学习问题须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的态度和意愿,形成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达到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的目的。

二是在课堂教学中溶入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就不难发现这诸多的情况及实例,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在活中发现问题,探索数学规律,感悟数学的思维方法。学生所学内容与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进,他们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保持目标不变的情况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他们感到数学无处不在。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可以使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生活化。如:物体长度的测量,操场面积的计算等无不体现数学的生活化与实用性。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以学生感兴趣的人和事为中介,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学数学,从而萌发其数学意识,进而真正地喜爱数学,主动参与学习数学过程,使知识恢复生命,让课堂充满灵性。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复习课”时,我设计了,“今天请同学们当小设计师,有一块长方形的空地,长10米,宽8米,现要在空地上建造一个花圃,使种植花草部分的面积占整块空地面积的一半,请你设计出最佳方案。”教师让学生在长方形空地上设计建造花圃图,这一问题打开了学生智慧的大门,激励学生动手当小设计师的愿望,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从不同的方面设计出很多方案。有的学生设计的花圃是长方形的,有的学生设

计的花圃是正方形的,有的学生设计的花圃是梯形的,还有的学生设计的花圃是由多种图形组成的。这样实现了数学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和亲切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探索精神,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理念。

三是重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所获取知识的一系列形成过程

由思考-评价-参与-合作

深入思考

让学生在深入思考中体会数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阐明“学”与“思”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有效的教学。思考,是人类智慧的源流;思考,是一种深刻的体验;思考,是推进有效学习的内部动力。如教学《比例尺》,当学生说出“篮球场太大,纸这么小,画不下——”时,说明思维矛盾已经产生了,我们要相信学生有能力借助思考予以解决。如果教师耐不住性子,作出讲解或提示,都会错过这一学习的有效时机而演变为“灌输”,而与精彩擦肩而过。

积极评价

当今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表现欲望,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较低,他们往往只通过别人的评价而获取心灵的成功感,所以教师在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讽刺挖苦而是要用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来给予巧妙的评价,如回答得较好的要以赞美的语言来评价;回答不够理想的,教师也要以鼓励的语言来进行评价,而不能用那种粗暴的、武断的语言来打击学生的回答,特别是那些生性较为胆小、性格较为内向的同学,教师越是要注意自己的评价方式。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评价,善用奖励来激发学生。妙用肯定和奖励的评价方法,能使课堂“活”起来。因为奖励具有促进的力量,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得学习预期的满足。讲究评价的方式方法,做到及时、科学、有效的评价观,使学生的回答受到重视并得到合理的、积极的评价。

参与竞争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棋迷、球迷们为什么会“迷”呢?因为这里有竞争。如果直接参与竞争更能入迷,“迷”即是高度“兴趣”之意。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适度的竞争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在口算练习时,让学生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在回答问题时,让学生比一比谁回答得又精彩又响亮。竞赛可以采取自己和自己竞赛的方法,即争取今天的学习要比昨天好,不必和别人比,只求自己的进步;也可以暗中选某一同学为目标,在学习上同他比赛;还可以采取集体竞争的方法,提倡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这样既能激发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竞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合作互相学习。

引导学生互相学习,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集体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如:互改作业。作业批改过去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的参与性不够。其实我们应重视动员学生之间作业批改,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组中的批改往往特别认真负责,要求特别严格,对于分歧的地方还会争论得面红耳赤,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作了再一次的认识,并逐步锻炼了学生的评判能力,提高了认识水平,使课堂学习显得更加丰满和完善。当然,组织学生批改,内容要选择,如果是开放性题目,会更有价值。当然教师要加强批改指导,逐步提高批改要求。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的探索和发现与当今教学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课堂教学的模式、课堂教学的设置及教学的评价是课改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以上仅仅是自己的体验和理解,但我深知:“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教师的我任重而道远,我只

有在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中成长、提高,并伴随课程改革不断寻觅,上下求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的探索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结构改革;整体功能;机动性;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116-0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是指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安排,是由具体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数学课的教学结构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但却有一定的规律性。教师的讲和学生的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因此,研究数学课堂结构重点是探讨有关讲和练的搭配和排列。一般来说,数学课的结构可由“复习导入”、“分析探究”、“说理掌握”、“巩固练习”四个基本环节组成。只有正确地处理好这些基本教学环节的关系,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重点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发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整体功能

小学数学是一个整体,一册书、一节课也是一个整体。既然我们把课堂教学结构看作一个整体,那么,怎样才能使一节课发挥最大的功能呢?整体功能不等于各部分功能之和。要把各个教学环节科学地组合成一个整体,才能充分发挥它的整体功能。一堂数学课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如“复习导入”这个环节,主要是以复习有关的旧知识,为知识迁移作准备的;而“分析探究”主要是揭示数学知识的规律,要最大限度地组织学生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巩固练习”这个环节要有特别强的计划性和针对性。练习题的编定,要符合启迪思维,促进智能发展的要求,要贯彻训练有序的原则。练习要有目的、有中心,不搞过多的简单机械重复的练习。要重视基本题的训练,做到基本题、发展题和综合题的合理组合。练习题的设计,要注意思维的层次和知识的坡度处理,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说理掌握”则贯穿教学的始终,不仅教师说理,更重要的是学生也要说理,使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和外延,防止死记硬背的通病。在一节课的教学结构中,如果有某一个教学环节目的性不明确或整体结构不协调,就会削弱和破坏整节课的功能。

二、课堂教学结构要讲求机动性

课堂教学的结构与其功能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教学结构的机动性是指各个教学环节的搭配不能千篇一律,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妥善地安排各个教学环节,实现演示、操作、阅读、讨论、讲解、练习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协调一致,避免轻重不分,本末倒置。

例如在教学数学概念时,课堂结构应突出演示、操作、说理等环节,使学生不仅懂得结论,而且懂得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而教学数学法则,它的教学往往是在联系已有知识基础上运用迁移规律进行的。所以教学法则时,应在课堂结构中突出探讨和练习这些环节,边讲边练或先练后讲就成为法则教学的常用结构形式。应用题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而且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智力。在练习环节中强化对比练习,借助画实物平面图或表示数量关系的线段图来弄清解题思路,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教学结构的调整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在上课期间很可能出现一些备课中考虑不周的问题。因此,教师应能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反应情况对教学环节作出必要的修整或调剂。例如在一节课的时间控制上,教师必须合理利用40分钟,细致考虑每一环节应该和可能使用的时间。如果某一环节占的时间比计划多了,就应调整余下环节的时间,绝对不能教到哪算哪,或者拖延下课时间。总之,要以“减负”这一高度去使用好每节课的40分钟。

小学数学课堂的改革 第4篇

一、生本理念的应用价值

生本教学,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专门设计的教育方式。生本教学理念是实现以一切为了学生、站在尊重学生的立场上、依靠学生来完成教学目的的教学理念。在推出生本教学理念之后,在我国多所小学校中都进行了实验,生本教学开展之后,在这些小学校中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起了我国教育界的热烈响应。生本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理念的不同在于前者是一种在新时代中产生的教育理念,它能够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体会到教育的真正含义,同时也能够体会到教育的乐趣,促使学生能够在教育中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笔者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多年的数学教学工作和生活,让我更加深刻地明白了教育的真谛,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感触颇深。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理念的相继转变,让我对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产生了一些疑问。为什么在体育课上、课间和午间休息时,我们的学生那么欢快、那么兴奋?而到了正式课堂上,却那么拘谨?教育终究是为学生而教育,还是为学校自己而教育?

传统的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们整齐地坐在下面听、写,主动学习的学生,有不懂的问题就向老师寻求帮助,而那些相对成绩差的学生,则不好意思问老师。总之,这种死气沉沉的课堂,丝毫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无法真正培养有能力、有素质、积极思考的学生。“生本”理念,它是指“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二、生本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关于生本教育理念,从本质上来讲,它注重的是学生在整个课堂学习中的地位性,即一切课堂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在知识教授过程中,在相对开放的课堂氛围内,教师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的一种挖掘,因为与基本学科知识相比,学生的情感、态度才是真正的学习动力。因此也可以说,生本教育理念看重的是一种能力,强调从学习过程中积累。因此,生本理念的提出与推广应用,符合当前新课改的发展趋势。

第一,与新一轮的小学数学课程体系改革相契合,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小学教学改革发展。目前,新课程注重的是创新,包括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课堂教学模式,而这些均属于生本教育理念的固有属性,生本教育理念注重的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关键的发育成长时期,包括身体、智力、思维方式,通过在课堂上践行生本理念,有助于构建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形态,更加有针对性地对小学生因材施教,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第二,有助于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设一个新平台。正所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它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新课改下,要求以学生为本,从观念认知上转变教学理念,通过实践来剔除传统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

三、生本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策略

依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教育经验与认识,简单提出一些建议对策。

对于老师来说,需要营造一个互动交流的课堂环境、氛围,即学生为主体、老师来主导,组织实践教学。这里的关键在于“互动”,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中僵硬的师生尴尬局面,让学生遵守课堂纪律而又不拘于一些无谓的“规矩”。以“问题”作为驱动,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空间,让学生探讨问题、分析问题,并分组解决问题。以“平行线认识”这一章节内容为例,借助于多媒体来向学生展示一些准备好的图形,设置问题,比如,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踊跃发表看法,这些图形都具有哪些特点?各图形之间有无关系?怎么分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总结 第5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总结1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从此可以看出,数学教育教学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主体,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存在价值。 20xx---20xx年是我校教学改革年,对于我来说也是促进自身改革,不断提升自己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的一年,下面就针对教育教学改革做如下总结:

一、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认识

从小学数学的角度来看,数学的教育意义不在于培养数学家,而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思想,让学生经历、探索一些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开拓学生头脑中的数学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在提倡数学教育教学,既要体现数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功能,从这个层面讲教育教学改革对数学教育教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它促使学生改变了旧的学习方式,促使教师改变了旧的教学模式,并不断探索新的适应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合作探究环节,引导小组合作时,我们会先指导学生产生自己的观点,而后小组内展示汇报,交流想法,达成共识,而后班级展示,学生展示,这个环节,倾听与质疑是我重视的两大要素,只有让学生认真倾听,才能让学生自己反思,找出自己对思考思路的共同点和需要质疑的地方,从而为自己的发言找准契合点??经过思维的碰撞,学生基本都能自己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是需要老师去把握的,既要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权利,更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也是我不懈追求的教学境界。教育课程改革给我的一个更大的感触就是课堂评价机制的不断完善,学生能给自己以及同伴的学习一个正确、科学的评价,通过这个评价来实现自我反思,这种机制特别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我在教学中也在不断引导孩子自我反思,以促进他们更好的发展。

二、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我在教学中也特别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二年级孩子较小对课堂纪律、课堂、小组汇报的评价均有教师把握,,我们是以4人为一小组,编为1号、2号、3号、4号,1号为组长,2号为副组长,4号一般为学困生,这样在组内实行1—4结对,2—3结对的帮扶模式,当有困难时,互相帮助,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两种模式。在班内,对于学生的管理实行捆绑式的评价,不针对个人。也就是对整个小队进行评价,这就要求小队内每一个学生都不能掉队,有一人跟不上,整个小队就不会得周冠军、月冠军、学期冠军等,所以小队内每个成员都要帮助相对落后的成员,小队长在家里就会打电话问4号同学知识掌握情况,这样就会出现三个帮一个或四个帮一个的局面。再就是在小组展示的时候,4号回答的40分,3号得30分,2号得20分,1号得10分,这样就不会出现只是1回答问题的现象,可以把机会让给4号,而在有些课堂上,很多时候4号是没有机会回答问题的,因为他学习不好呀。在学习型的组织中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都有一个发展、展示的舞台。这个学习型组织最大的特点把常规管理和学习等各个方面都捆绑在一起。小组合作是本学期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变动较大的地方,也初见成效,但由于年级低,多数由教师评价为主,随着年级的增长要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

三、通过实践谈得失。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了显著的提高,特别是在自我反思方面,大多数学生能查找出自己的不足,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有了显著的成绩,在小组结对互帮互助的模式下,大多数学困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就我个人而言,对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在不断的实践中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在小组合作中也有些许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小组合作评价方式单一,以教师评价和学优生评价为主,没有充分挖掘全体学生参与评价得热情,另外就是对学困生的把握不够到位,有时当堂达标时,学困生并不能按时完成,从而导致他们依赖本组学优生的现象。这也是在以后教学中必须认真关注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增加前置性学习。在每节课前,前置性学习教师都要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然后让他们在课上展示,一方面,锻炼了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这样的教学方式,转变了过去“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学习动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总结2

20xx年是肥城教育的教学改革年,下面就针对半年来的教育教学改革做如下总结:

一、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认识

从小学数学的角度来看,数学的教育意义不在于培养数学家,而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思想,让学生经历、探索一些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开拓学生头脑中的数学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在提倡数学教育教学,既要体现数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功能,从这个层面讲教育教学改革对数学教育教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它促使学生改变了旧的学习方式,促使教师改变了旧的教学模式,并不断探索新的适应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合作探究环节,引导小组合作时,我们会先指导学生产生自己的观点,而后小组内展示汇报,交流想法,达成共识,而后班级展示,学生展示,这个环节,倾听与质疑是我重视的两大要素,只有让学生认真倾听,才能让学生自己反思,找出自己对思考思路的共同点和需要质疑的地方,从而为自己的发言找准契合点……经过思维的碰撞,学生基本都能自己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是需要老师去把握的,既要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权利,更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也是我不懈追求的教学境界。

教育课程改革给我的一个更大的感触就是课堂评价机制的不断完善,学生能给自己以及同伴的学习一个正确、科学的评价,通过这个评价来实现自我反思,这种机制特别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我在教学中也在不断引导孩子自我反思,以促进他们更好的发展。

二、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4月份,我校承办了老城街道百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会上赵霞老师执教了一节研讨课《统计》。展现了我们百尺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初期对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成果,无论是导学案的设计还是学生的小组合作、教师的引导,都使我对教学改革有了更加明确的的认识,感觉到此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改变是巨大的、有益的。

小组合作是本学期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变动较大的地方,也初见成效,但由于年级低,多数由教师评价为主,随着年级的增长要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

三、通过实践谈得失。

通过半个学期的实践,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了显著的提高,特别是在自我反思方面,大多数学生能查找出自己的不足,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有了显著的成绩,在小组结对互帮互助的模式下,大多数学困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就我个人而言,对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在不断的实践中有了显著的提高。

但是在小组合作中也有些许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小组合作评价方式单一,以教师评价和学优生评价为主,没有充分挖掘全体学生参与评价得热情,另外就是对学困生的把握不够到位,有时当堂达标时,学困生并不能按时完成,从而导致他们依赖本组学优生的现象。这也是在以后教学中必须认真关注的问题。

四、新学期的发展方向。

1、认真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通过远程研修,名师的行为和理念与我们坚持的的教育教学课堂改革理念是完全相吻合的,这充分证明了我们肥城实施课堂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它也给我们无穷的力量,促使我们要坚持不懈的走下去,在此我也意识到自己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困乏,要及时的学习充电,认真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以适应改革的发展。

2、充分关注学生。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从此可以看出,数学教育教学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主体,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存在价值。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多年来也是励志研究儿童数学教育,提出了“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观真心与儿童做朋友”其儿童观的核心理念就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名师指引,要求我们都要充分的关注学生,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也是适应社会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教师要不断的充实自己,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与学生做朋友,用心去了解学生,只有教师有走进学生心灵的能力,才能真正的盘活课堂,实现课堂的高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总结3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提出:“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为了更好地落实和贯彻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精神,为了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为了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下,我们在上学期开展了以“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为切入点的课堂教学改革。

从人与数学的关系来看:人不是为数学服务的,而要让数学为人服务。因此,数学教育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数学教师不应该把数学当作一个已经完成了的形式理论来教,不应该将各种定义、规则、算法、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创造合适条件,让学生在学习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用自己的体验和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学案中尝试、感受、自主探索,领会理解。在运用过程中进一步升华、建构。基于对数学教育方法的认识,我们认真地对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大胆和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下面结合我们备课组的教学感受,以及今天早上余蔓茜老师的课例《勾股定理》和大家一块交流一下:

一、设计好学案(预习提纲),引导学生自学

教师积极地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课前预习,是新教学模式的基础,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预习时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准确地找出预习内容的重点和关键,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一份预习学案,明确学习的目标,设计好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问题,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习知识。问题的设置要贴近教材,要在学生的预习中给予启发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或提出问题。以勾股定理这份学案来说,勾股定理是几何学中的明珠,充满魅力,作为反映自然界基本规律的一条结论,它在数学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勾股定理的发现、验证和应用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价值。

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证明趋之若鹜,其中有著名的数学家、画家,也有业余数学爱好者,有普通的老百姓,也有尊贵的政要权贵,甚至有国家总统。也许是因为勾股定理既重要又简单又实用,更容易吸引人,才使它成百次地反复被人炒作,反复被人论证。美国学者史韦兹(F.Swetz)认为,用历史来丰富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一个直接的方法是让学生去了解一些早期数学家感兴趣的问题.这些问题让学生回到问题提出的时代,反映当时人们所关心的数学主体.学生在解决源于数世纪以前的问题时,会经历某种激动和满足.让学生预习,收集整理验证勾股定理的各种方法,选择最喜欢的验证方法,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背景和证明的过程,有助于消除学生一向对证明的恐惧,使数学学习过程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传播过程。以使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挥数学的教育功能,同时,也使学生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

课上的预习检测是对学生预习成果的展示,我们通过行间巡视、质疑问难、提问等形式进行,并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为“后教”作好准备。

二、抓住疑难,解决问题(精讲多练)

学生在预习检测后对知识有了初步理解,充分地展现了自学成果。但也暴露了学生在预习中出现的问题,结合这些问题,教师要调整教学过程,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完善知识的构建,让学生准确把握所学知识。众所周知我们的教学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坚持做到:所教的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让学生独立完成的,就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独立完成。哪怕是一小部分或是那些不能完成的部分,可以在老师的点拨下,组织演示、观察、实验等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老师的“精讲”,目的就是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学习、思考,去开拓思维。

因此,教师的“精讲”要真正做到课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讲、重点疑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当导演角色。传统的讲授教学讲究教学环节的完整、知识传授的完美,淡化学生主动思维,学生坐等享受教师打来的“猎物”,而我们的教学改革则是倡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独立分析解决问题。教师的精讲,只要讲清方法、学法,把学习上的方法教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印证发挥。如:在学生掌握勾股定理所揭示的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之后,余老师及时进行思维点拨,对勾股定理的运用技巧、使用中注意的问题等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梳理。精讲是少讲的升华,精讲也是为了给学生多练的机会,余老师在学案里设计了A、B、C三组题。A组题是最基础的填空判断题,让学生掌握勾股定理的使用条件以及书写格式、表示方法等,B组题是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的问题,C组题是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及勾股定理和等腰三角形,30°的直角三角形的综合题,这样的练习能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的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的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

三、在实践中存在的一些疑惑和问题

在课改的实践和应用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有效的调动,思维活动明显多于以前的课堂,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疑惑例如:

1、学生的课余时间有限,如何更合理的设计预习提纲,让学生能在完成的基础上有所收获?现在学生的作业太多了,很多学生为作业疲于奔命,根本无暇预习,在实践中我们甚至发现有部分学生抄别人的学案。

2、如何把握和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保证课堂检测地完成和及时的反馈。

3、怎样对待课堂讨论中出现的种种现象。比如,“讨论不起来”、“不会提问题”、“不敢发言”等等,是学生在“传统方式”教学中形成的不良习惯造成的,怎样逐渐培育敢争善辩的学风是我们老师最想学习的一个问题。

4、怎样防止老师依赖学案而忽略备课。

随着新课程的到来和校本教学改革的开展,集体备课成为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平台,为教师共同面对、解决新课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集体备课,每人负责一章的中心发言、学案、周练和测验,这种途径可以实现以集体的智慧来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容易忽视的教学细节问题,减轻教师的负担,但同时我们也对集体备课的一些具体做法有争议和质疑。如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思想,都有自己的教学个性,都有自己对一个教学环节的独特理解和感悟,有些问题和见解恐怕是永远都不能达成统一的。也惟有如此,我们的课堂才能百花齐放。而目前的集体备课呢,就好像把大家往一个笼子里赶,不利于个性化教学和教师创造性的发挥。还有集体备课容易让某些教师产生惰性,不利于教师专业成长。学案是大家智慧的结晶,对课堂教学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但如果不考虑实际教学情况,只是简单的从网上下载学案,或者上课时完全照搬学案里设定的内容,那么对教师的成长也是不利的。

5、是否会重视教法改革而忽视学法指导?

教师在教学中,勇于改进教法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在改进教法的同时却忽视了学法的指导,使教学效果不能长时间巩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提高不快。究其原因,是教师对学法指导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研究。而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是一个正在研究的问题。

6、容易把数学教学看成是思维结果的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过分偏重于数学知识的工具性,偏重于整理性的论证思维(逻辑思维)的训练,而忽视了它在发展思维方面的智力价值,从而削弱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忽视探索性非论证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的培养。在解题过程中,过分强调“框题型、对套路”,企图强化思维定势,其结果是使学生陷入思路呆板、单一状态。数学教学的真正贡献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不懈的追求。即使学生离开学校后会忘记数学知识,但留在心中的数学观念是永恒的,这是数学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

在整个实践过程中,虽然存在一些需要我们继续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但我们已经欣喜的看到了新的教学改革给我们学生带来的转变和提高,同时看到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相信随着课堂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江门市第九中学教育的明天会更好,让我们将课堂改革进行到底。

小学数学课堂的改革 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123-01

课堂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最主要的形式,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并学会在生活当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课堂形式悄然发生着变化。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还存在着许多困惑。如何改进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我们进行了以下的探索与实践。

一、课堂教学设计从学生出发

备课作为教学活动的准备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优化

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和保证。以往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首先考虑教师怎么教,而不是首先考虑学生会怎么学,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尽管也强调备课要备学生,在教案中却很少涉及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最多只是在教法上考虑了不同年龄阶段的问题,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分析只是来自于按教材的编排体系,认为应该具有,至于学生是否真正具有却很少考虑。而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授,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学生和教师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人,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教师的备课思路必须从教材出发转化为从学生出发,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为此,教师必须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甚至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的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状况。

二、呈现开放性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信息处理的意识和能力

所谓信息处理的意识和能力,就是指学生主动收集和运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即学生对信息的“择取”、“储存”、“运用”的初步意识和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中习惯于以纯文字的形式呈现,缺少现实性的信息,出现在学生面前的都是一些“人为加工”的应用题,如:呈现的信息量不多不少正好,有的教师甚至还强调凡是应用题,每个条件都必须用上,如果没用上,那么肯定错了。正因为如此,才会造成很多学生能熟练地解答数学题,却往往不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才会出现学生不会求课桌面的面积(因为长、宽未知)的状况。在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意识到信息处理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到呈现开放问题情境是发展学生信息处理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如:在应用教学中,不但能取材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而且能呈现多样化、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如:有条件和问题都以文字形式呈现的;有条件以图呈现,而问题以文字呈现的;有条件问题齐全的;也有呈现条件,而缺少问题的;有具备问题,缺少条件的等等。在解决这些灵活多样的现实问题过程中,不仅有效地防止学生思维出现僵化的现象,提升学生思维水平,而且发展了学生判断、选择信息,收集、处理信息以及综合运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了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例如,在下面的横线上填数,使这列数具有某种规律,并说明有怎样的规律:3,5,7,______,_____,_______。教师首先应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可能隐含的规律,并在全班进行交流。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只要学生给出一个答案,并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就应该给予肯定。下面是学生可能给出的一些答案:在横线上依次填入9,11,13,形成奇数列;在横线上依次填入11,17,27,使这列数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前两个数的和减1;在横线上依次填入27,181,4879,使这列数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前两个数的积减8,等等。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寻求数的规律的能力,比单纯地做几道计算题更具有挑战性,也更有趣。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

四、转变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思路

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要看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而不是看老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我们首先应该转变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思路,从“以教论学”到“以学论教”。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除了关注他们的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以外,还应关注他们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学生的行为表现,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即关注教师的行为,也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教师如何组织并促使学生讨论、教师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以此来评价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的“学”的价值。

小学数学课堂的改革 第7篇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数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但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主观能动性受到限制,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不大并造成课堂教学质量不高。新课程背景下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能够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注重教师和学生间形成的互动,这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一、教学前创设情境以培养学生兴趣

学生若对数学产生兴趣则会更容易激发学习热情,然后积极参与教学,从而有效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而小学生是处于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实际爱好,通过选取学生熟悉的日常事例作为数学素材,并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导入情境,以便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二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内容为例,教师开展教学前可先在讲台上随意摆放一些学生喜爱的课外书籍,然后组织学生以买书者的角色进行“买书”活动。由于书的陈列杂乱无章,所以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找到想买的书籍有些麻烦。此时教师及时提出问题:“书店的工作阿姨也是这样找书的吗?”学生回答:“不是,书店的书整整齐齐。”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书籍整齐的原因,进而向学生导入“分类”的概念。之后教师还可以提问学生将书分类的方法,既能够使学生理解生活中分类的重要性,又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教学内容的深化。

二、教学中师生互动以提升教学效果

传统小学数学是以教师教、学生学为主要课堂模式,不仅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且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不利于解决实际数学问题。因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适当转变教学方式,如利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及探究的学习精神,教师则在学生需要帮助时提供指导并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互动交流,以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九册第一章《小数乘法》中“小数乘整数”内容为例,教师首先提供思考题:苹果每斤2.5元,买3斤多少元?因为学生之前没接触过小数乘法的知识,所以教师可将学生分若干小组进行合作讨论。然后学生推选一位代表说明所属小组的解决办法,其他学生认真听完后可提出疑问。教师则肯定学生积极探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列出表明2.5的3倍或3个2.5的算式“2.5×3”。课程结束前教师需要和学生共同总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即先将小数扩大成整数得出乘积,然后根据乘数中小数的数量从乘积右边往左数,最后点上小数点。

三、教学后课外拓展以增强实践能力

由于课时限制、课程计划或者教学环境的限制,造成教师可能无法及时解决学生的全部问题。而数学是实践性较强的科目,教师教授知识的目的在于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结束学校课堂教学后,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延伸拓展,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并且能够将所学知识内化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三章《统计》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零花钱作为学生的统计主题,学生通过调查同学、朋友或邻居等人零花钱的使用情况,主要从零花钱的来源、用途、管理方法等方面进行统计,并绘制出数据统计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一方面能够加强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树立勤俭节约的良好意识。

小学数学课堂的改革 第8篇

一、目前小学数学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 对于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 求知欲比较强, 但是对于学习的特点维持时间比较短, 尽管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各种方法进行教学, 但是教学内容并没有被学生吸收, 不能很好的实现教学目标。从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具体情况来说, 主要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学方法存在失误。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对知识的传授比较重视, 但是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不重视, 在考核的过程中对分数看得过于重要, 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学到的只是单纯的知识, 没有掌握方法, 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

2.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很多小学数学课堂上, 都仍然是以教师为主,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是从教学目标的设定, 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由教师定的, 学生在整个教学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教师让学生干什么学生就干什么, 学生的主动性没有被激发出来, 导致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降低, 教学效果不明显。

3.不重视学生的层次性。小学生因为个人条件不同, 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表现出更多的差异性,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因材施教。但是当前很多小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重视层次教学, 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不了解, 采用一刀切的方式, 导致学生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二、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应对措施

(一) 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学生的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果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较近, 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有很大的提高, 而且学生能对学习知识有更好的了解。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创设生活情境, 让学生发现身边的数学, 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例如, 在讲100以内数的加减的时候, 教师应该积极利用生活中的事物, 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卡片, 在课堂中让学生利用卡片进行计算, 或者是在体味的时候结合实际, 可以这样开始:有三十个苹果, 十八个小朋友每人分一个, 还剩多少个?让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能对数学知识有更深的了解, 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

(二) 创造性的利用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但是很多教师认为教材中的一些例子比较陈旧, 对教材的重视度不高。但是从具体来看, 教材中丰富的资源对教学成果有很大的帮助, 所以教师应该对教材加强重视, 对教材进行详细的研究, 创造性利用教材。例如, 在乘法交换率的学习中, 书中给出的例子是关于数字8×5=5×8之类, 但是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数字换成其他的图形或者是字母, 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本堂课中的教学内容, 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另外, 与旧教材相比, 新教材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创新空间, 而小学生的想象力是比较丰富的, 所以教师在利用教材的时候还应该做到收放自如, 保证数学课堂教学按照既定目标前进。

(三) 加强课堂互动

在国家提倡素质教育的时候,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增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和时间, 利用合作小组等形式让学生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和讨论, 加强课堂中的互动, 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实现学生的共同发展。例如:在讲授三角形两边之合大于第三边的性质时, 教师可以给出几组数字, 让学生组成小组对他们进行讨论, 然后发表自己的观点, 整个课堂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而且能实现彼此促进、共同发展。

(四) 尊重学生的学习心理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程的进度比较重视, 往往为了赶进度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心理, 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没有全面的了解, 填鸭式教学情况严重, 导致事倍功半。但是在新课改之后教师的教学观念应该有新的转变, 对学生的学习心理有深入的了解, 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然后再帮助学生完成整个认知过程, 对于学生存在的错误要循序渐进的进行引导, 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和亲近感。例如, 在分数乘法教学中, 很多学生都觉得采取先简化、后相乘的方式计算比较简单, 但是某一个学生说按照顺序进行计算比较好, 因为可以减少错误的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简单的方法, 让学生了解这种方法, 但是教师不需要非得要求学生按照简单的方法进行, 充分尊重学生, 让学生获得个人思维的提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第9篇

一、从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 创造性地组织数学智力活动, 让学生在真实思考和创新的体验中构建知识, 学习方法, 增长智慧

这里说的智力活动, 就是为学生创设一种动手操作、独立观察、引起思考的实际活动, 激起学生自主地钻研和创新, 经过群体交流, 完成对信息的加工过程, 使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例如, 在学习“圆的认识”的课堂上, 教师给每个4人小组发了一套特别的画圆工具:一个图钉、一条短线绳、一个铅笔头, 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圆。由于用这套工具画圆, 看似简单, 但真正画起来, 一个人难以完成。就是合作, 在运用图钉、线绳和铅笔头的综合操作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小技巧, 稍有不慎, 就难以画出一个理想的圆。正是因为在反复克服困难中才好不容易地画出一个圆, 它便增加了吸引力, 从而深刻体验了画圆时各要素的作用。因此, 学生在讨论半径、直径的特点, 以及圆心、半径的作用时, 学生们有感而发, 有话可言, 表现出异常的积极。再转入学习用圆规画圆时, 才感到发自内心地需要, 在教师的指导下, 不停手地找规律, 急切想掌握它。这样的课不管对学生来讲, 还是对老师来讲, 都是一种乐趣, 一种享受。

二、真正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思想

这句话作为一个口号来提是比较容易的, 但真正落实在课堂上, 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首先, 教师必须转变角色, 真正从权威的讲授者变为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引导者。我们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实验、摸索、总结, 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 应彻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 建立起一套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我们的教学思路是“问题情景展示问题———操作、探讨、交流———总结、应用、拓宽”。比如过去上复习课, 老师系统整理知识, 学生听完后, 完成一些相应的习题, 总结一下, 就算是复习告终了。我们大改过去的上法, 知识的脉络由学生分小组独立整理, 练习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互相设计, 交流练习。就拿分数应用题的一节复习课来说吧。学生用表格、树枝图、迷宫图、实物图等多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整理思路, 不管哪种形式, 都把这一单元的知识联系、解题规律揭示得清清楚楚。在交流过程中, 还允许同学们提出问题, 进行答辩, 关键的环节还能举例说明。特别是有一个小组设计了一棵彩色的大树图, 用根、茎、枝、叶把有关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在知识和解题方法上的内在联系、基本规律、把握本单元的知识基础, 形象有趣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再加上巧妙的练习设计, 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赞扬, 使这节复习课上出了情趣, 上出了深度。学生们在学习潜力和学习方法上的出色表现, 深刻地教育了老师。

三、积极营造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 乐意在游戏和活动中学知识, 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但在传统的课堂上, 往往被过于严肃的“管教”和“八股式”的套话, 把好问好学的积极性压抑了下去。为了改变这一状况, 我们提倡教师办好三件事:1) 保证学生在探讨问题时, 有宽松的气氛, 必要时, 可以下位, 可以重组小组, 甚至大声争辩;2) 理解童心, 允许学生用自然的、带有童趣的语言表达思想, 交流意见;3)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样就可以大大解放了学生, 也大大解放了老师, 课堂上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谐的新景象。例如, 在“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课堂上, 学生们用摆实物、画线段图、比纸条等多种方式来理解数量关系, 建立自己的解题思路。互相交流想法时, 有的学生没有用“同样多”、“分成两部分”等字眼, 却拿了一根长纸条和一根短纸条, 对齐一头做比较, 然后大声说:“从长的上去掉这一块 (与短的同样多的部分) , 剩下的就是多的, 所以用减法计算。”虽然语言不那么准确、完整, 但可以看出他对求相差数的实质是理解了。老师高兴地点点头, 示意只要让同学听明白就行。他很自豪地与学生们交换着眼神, 表情中流露出对问题理解的自信。待教师引导全班同学进行系统总结时, 他表现很活跃, 在不断吸取别人表达方式的基础上, 用流畅、清楚的语言建立起了合理的解题思路。

小学数学课堂的改革 第10篇

1.被遗忘, 将成为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隐形杀手。

【案例一】

今天, 新来了一位老师, 她说要借我们班上数学观摩课。上课了, 我认真听讲, 渐渐地, 不再去想那身后许多听课的人, 看到周围同学争先恐后回答问题, 我也大胆举手。可一直到下课, 老师还是没有叫到我。快下课的时候, 老师让同学们跟她说句悄悄话。我觉得既新奇又有趣。大家陆陆续续向老师说了悄悄话, 愉快地走出了教室, 而我因为害怕不敢跟老师说。其实我多想对老师说:“我爱听您讲课, 希望您能多让我回答问题!”可是这句悄悄话, 只有在回家的路上一遍遍对自己说……

这是一篇六年级学生的日记。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是借班上课。面对陌生的学生, 情感沟通是上好课的前提, 教师坦诚与学生交流并引起学生共鸣, 说明师生的课前沟通是有效的。但是, 课上学生个体的体验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教学活动不能只为了教好而研究怎样能扫清障碍, 还要研究学生如何参与学。因而课上教师应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生身上, 通过与学生的目光接触、扫视学生整体状况、对学生各种表现进行观察、不定时到学生中间进行巡视等方法, 关注学生的认知状态、情绪状态、参与状态、交流状态、生成状态等, 及时察觉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 做出反应, 为每个学生创造体验和表现的机会。如果教师心里装的只是“我已经完成哪几个环节?下一步该做什么?我该说什么?”被动等待学生的主动配合, 眼中只有为自己捧场的学生, 那么, 何谈面向全体、尊重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生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如果经常在课上冷落一部分学生, 而这部分往往是信心不足、需要帮助的学生, 那么时间长了, 这些学生就会形成胆小怯懦、自暴自弃等心理障碍, 这样的教学岂不是“圣益圣, 愚益愚”?

2.不了解学生真正需要的教学不是有效教学。

【案例二】

一位教师讲授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内容。教师先用5个圆片摆一朵花, 然后引导学生分组用学具在彩纸上摆花, 比赛哪组摆得多。接下来, 围绕“这是第几组摆的作品, 摆几朵花, 一共用多少个圆片?”等问题进行交流, 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摆几朵花, 就用几个5那么多的圆片”。随着学生的汇报, 教师将作品贴在黑板上, 形成如下板书内容。 (见图一)

师:这几组花的图形个数与老师摆的有关系吗?

照理讲, 这个问题并不复杂, 但学生当时的不响应及后来的错误回答令教师很尴尬, 这里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板书的数据搅乱了学生的思绪, 图形左侧的8、6、5是组别号, 下面的15、20、30是花瓣的总数, 括号中的3、4、6则是花的个数。

课后与教师交流这一环节的设计, 教师强调板书活跃不死板, 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而将一倍数 (一朵花) 放到了中心位置, 几倍数 (几朵花) 放到周围。事实上,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 一倍数与几倍数的关系要有一个明显对照, 以便于观察和分析两数之间的倍比关系, 因而建议板书调整为如下形式 (见图二) , 并且随小组汇报展示, 避免组号的干扰。

这个事例再次告诉我们,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教师必须了解学生, 站在学生角度, 为其发展进行计划和安排, 活动既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又要注意与知识逻辑密切吻合, 自以为是和一厢情愿只会事倍功半。

二、在教与学方法选择上, 有机械模仿、生拉硬拽之嫌

实践中, 教师容易陷入在教学方法上兜圈子的误区, 似乎方法好, 教学效果就一定好。其实, 教学方法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 是受教学内容制约的, 教师对内容掌握得精、深、透, 有效方法就在其中, 且简洁清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反之, 如果教师忽略学生在40分钟内的记忆特点与实际能力, 而是片面模仿他人的教学方法, 或者机械操作, 那么学习的过程将是不科学的、不顺畅的, 必然也是不符合学生需要和教与学的规律的。

【案例三】

师:这个分数像我们的三口之家, 它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同学们研究研究。

生1:“2”叫爸爸, “1”叫妈妈, “—”叫孩子。

师:“2”可以叫分母, “1”可以叫什么?

生2:“1”可以叫“分父”。 (教师未置可否, 示意学生坐下)

生3:“1”可以叫“分女”。

师:我们一家三口中有的孩子是女孩, 有的是男孩, 那“1”可以叫什么?

生4:“1”可以叫“分子”。

【案例四】

上课伊始, 教师让学生拿出从家里带来的各式钟表, 开始玩, 十分热闹。大约过了10分钟, 学生已尽兴, 开始讲自己的观察与发现。有的说发现钟面上有12个大格, 60个小格;有的发现钟面上有长针和短针;有的发现长针移动时短针也随着移动;有的听到了“滴答、滴答”的响声……教师看着学生渐渐进入学习状态, 开始把时、分、秒的知识讲给学生听, 对于教学难点“几时几分”的问题, 只是简单提示, 然后让学生们自己试验, 同桌比赛。下课了, 学生们依然摆弄着手里的钟表。

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说明根据内容的需要, 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案例三中所涉及的分数概念, 通过教师直接介绍就可以让学生了解, 学生再通过模仿训练与记忆完全可以达到自主内化和占有, 因此这一内容没有必要探究。案例四涉及在“玩中学”, 这一安排顺应学生天性, 但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玩”, 围绕本课难点展开活动。在玩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这才是“玩中学”的本意。探究性学习方式在使用上不能放任自流, 不能造成活动游离知识之外。

三、教学资源开发上的片面与浮躁

凡是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的人、事、物都是教学资源。特别是教师的开发与创生, 学生的思想方法、态度、能力以及行为都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来源。但目前在资源开发与使用上存在着肤浅表面、急功近利、华而不实、粗疏盲目等问题。就下从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1. 对学习内容的挖掘。

【案例五】

下面是关于《圆的周长》一课的两种练习设计方案。

A方案

(1) 求下面各圆的周长:

(2) 一个圆形花坛的半径为3米, 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3) 一个圆形水池, 周长是37.68米, 它的直径是多少米?

(4) 一个圆的半径扩大了2倍, 它的周长扩大了多少倍?

B方案

(1) 用圆规在纸上画一个圆。你能知道它的周长吗?

(2) 手指的截面形状近似圆形。量量算算, 估计每个手指尖的粗度大约在什么范围之内。

(3) (教师拿出一个底面为圆形的水杯, 问) 有办法知道它底面的周长大概是多少吗?

不难发现, A方案的优点是练习量充分, 巩固性强, 由易到难, 梯度明显, 重视双基的培养;缺点是脱离学生实际, 内容稍显枯燥乏味, 应用性不强。B方案的优点是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题目设计灵活, 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缺点是淡化基本技能训练。AB结合既有利于双基训练, 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见, 教师要以扬弃的态度, 在继承传统教学优势中创新。

2. 对学生出现错误的处理。

教育专家指出:错误是宝贵的教学资源, 它可以激活学生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意识, 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这一理念虽逐步被教师们认识和接受, 但实践起来又谈何容易!

【案例六】

在一次数学教学大赛的现场, 参赛教师执教“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 出了一道题, 学生们分别在自己的算草纸上写起来, 不一会儿, 大多数学生都有了答案, 坐起来等教师下一步安排。教师在学生们中间往返批阅, 并不急于收兵。突然, 像找到宝似的, 迅速拉起一个小女孩, 拿着她写的答案走到大屏幕前:“同学们,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同学写得对不对。”教师把学生答案通过实物投影呈现。然后, 教师和学生开始对女孩的答案进行分析和评论。这时, 女孩从不知道教师拉着她到前面做什么, 到一下子听到这么多批判的声音, 似乎有些难为情, 她微低着头, 看着地面, 脸上有懊悔也有不满, 一句话也没说。教师再次搂住女孩肩膀, 笑眯眯地说:“我们要感谢这个同学, 虽然做错了, 但她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也因为她的努力, 我们才有了这样热烈的讨论。好了, 你请回。”女孩微低着头回到座位上, 这节课她再没回答问题。

在慢慢咀嚼与细细品味中发现, 课改后, 教师们从观摩课上不愿、不敢暴露学生错误, 到借这笔错误资源, 引发讨论、分析或辩论, 加深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 进而生成正确的知识和观念, 这是正确并应该提倡的。但是, 教师还应该认识到, 在错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对学生的权利和需要应给予理解、尊重和保护。因为学生犯的错误有的是粗心大意造成, 有的是没有听懂, 有的是已有知识掌握不牢固造成的理解缓慢, 无论是哪种原因, 产生错误是个事实。借错讲解不失为有效策略, 寻找和使用错误答案亦无可厚非, 但相关设计和操作要达到为出错学生发展服务的目的。因而在错误资源使用前要诚心征得学生同意, 使用后表达谢意要实实在在, 不要流于形式或作为一种装饰来抬高教师自身。

小学数学课堂的改革 第11篇

【关键词】试题评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小学生处于人生的启蒙阶段,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思维得以拓展,因此积极加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传统的“填鸭式”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提升学习兴趣,严重降低了学习效率,而试题评价教学法是针对小学生特点而提出来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试题文化,可以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对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同时,应用学生生活中的实力展开试题教学,更加容易被小学生理解,因此试题评价教学的有效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在数学教学中融入试题文化

数学知识是人类不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同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较强的逻辑性思维和较强的理论知识内容是数学知识的特点,也是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所在。然而,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从小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和素养,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我国积极实施了新课程改革,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积极进行了教学模式及理念的转变,其中在数学教学中融入试题文化至关重要。

该教学模式的重点是促使学生将数学作为一种文化来理解、学习和崇拜。在在数学教学中融入试题文化,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而要想将数学文化进行广泛的传播,试题的引导功能不容忽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这样一道例题引入课堂,例一:一八零零年,红外辐射在太阳光谱中被首次发掘,而这一年是闰年。学生应对此提进行正误判断;例二:二零零三年十月十五日,我国发生了神舟五号飞船,这一历史时刻值得铭记,至今年的十月十五日为止,共经历了多少年?

在以上两个试题当中,学生可以将其进行简化,即直接判断一八零零年是否是闰年和二零零三年十月十五日至今共经历多少年即可。

尽管此类试题在讲解过程中,相对繁琐,但是试题一能够向学生进行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播,试题二能够促使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将历史和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充分的掌握。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便能够扩大知识面,了解数学知识的相关文化背景,丰富了数学知识含义和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觉得枯燥乏味,产生了较强的学习兴趣,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在数学试题中融入学生生活实际内容

实际上,数学知识不仅仅是数字、空间等概念,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数学知识内容。生活中包含的多种规律都可以运用数学知识来解释,因此,数学知识对于社会及人类文明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应用试题评价进行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应充满同生活紧密相连的数学试题内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构建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促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并对数学知识和试题中的内容展开探索。值得注意的是,在构建情境的过程中,必须提升情境的趣味性,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知识的热爱。

例如,教师在应用试题评价构建数学情境的过程中,可以将以下试题作为范例。根据画图并找出正确的地名位置,常用地名包括益阳、常德、怀化、凤凰及衡阳。这是湖南省的部分城市名称,而该省西北部为常德所在地;南北部为益阳所在地;中南部为衡阳所在地;西南部为怀化所在地;西部边缘为凤凰所在地。根据这些线索,学生需要对正确的地名位置进行标注。

这样的试题内容,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极大的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还可以自由发挥,对自己去过的城市进行描述,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学生更容易融入到接下来知识内容的学习当中,从而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在应用试题评价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试题内容应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才能够促使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产生对数学文化的兴趣。同时,学生学习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首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提升学习效率,这一途径完全符合我国现阶段积极实施的新课程改革内容。

综上所述,新时期,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积极进行了教学模式和理念的转变,试题评价教学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有效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的,这种教学方法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问题的思考,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付晓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学业评价一致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盛秋玲.基于TIMSS 2011数学测试框架的小学数学试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小学数学课堂的改革 第12篇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缺乏兴趣, 导致课堂上出现了许多不良的学习行为。而教师经常一味地要求学生在学习上要用功, 却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兴趣。殊不知小学生往往是在兴趣的牵引下学习的, 如果体会不到学习的兴趣, 就不会在意自己学习成绩的好坏, 更不会在意自己的学习行为。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师的首要任务, 应创设一些有效的教学情境, 精心设计导入方式, 结合课程内容, 把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有趣的问题, 把一些深奥的理论知识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从一上课就进入探索知识的情境中, 激发起学习兴趣。只要学生的激情被激发, 再困难、再繁重的学习任务对他们来说都不再是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一上课就进入主动探求知识的情境中,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之成为学习的“乐之者”。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 在课前设计用凑十法找朋友的游戏, 组织学生在游戏中自由交流、自由活动、自由表达, 学生在充满趣味、欢乐和自由的学习氛围中, 自然地就突破了教学难点和重点。这样的教学模式相对于课堂上只能拿出笔和课本学习、背公式、做数学题的传统学习方法更有效, 因此, 精心设计课堂导入, 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才能让学生对新知识更加融会贯通。

二培养探究和合作精神

探究和合作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培养探究、合作精神。如在三角形的面积教学中, 我让学生解下红领巾, 我:“你们知道手中的红领巾的面积吗?有什么方法计算呢?”以小组为单位, 说说每个学生的方法, 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然后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推导过程并演示。经过各小组的探究、合作后出现了几种情况: (1) 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 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 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这三种情况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当于三角形面积的2倍,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有的小组探讨利用割补法把三角形上半部分割下补到下半部分, 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还有些小组想出了折叠法, 在三角形两腰的中点往上折叠, 形成一个长方形, 也可以推导出面积。通过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加强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这样探究的学习过程比传统教师的讲解更有效, 学生理解得更深刻。

三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也是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活用教材、用活教材, 把数学知识设计成学生探讨研究实践操作的活动, 让人人参与动手操作, 感知感悟, 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的创造力也得到了发挥。如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 让学生收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粉笔盒、牛奶盒、易拉罐、牙膏盒、鞋盒、足球、篮球、茶叶筒、烟盒、乒乓球、魔方……在学习这一内容时, 让每个小组把这些材料分一分, 并相互交流各组是怎样分的。再让学生摸一摸, 摸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让学生搭一搭, 把桌子上的学具像搭积木一样搭一搭, 看谁搭得最漂亮、最平稳,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在这样分一分、摸一摸、搭一搭的活动中, 让学生确确实实地感知了这些物体的特征, 弄清楚了它们的根本区别, 为图形概念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给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自由,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 并在学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从而使数学课堂更加高效。

四联系生活, 学以致用

新课程改革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要将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 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了解数学的应用,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小数大小比较一课时, 我为学生展示了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选手的成绩;在学习“简单的统计”时, 播放操场上踢足球、打乒乓球、打羽毛球等体育活动的录像, 让学生统计哪一类球类比赛最受同学们欢迎;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 引入了球场比赛“谁进球最多”“谁失球数最多”和“进球的可能性高”等百分数的意义。

上一篇:初中英语听力答题技巧下一篇:语文教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