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式课程范文

2024-09-07

板块式课程范文(精选12篇)

板块式课程 第1篇

人教版高中英语新教材增加的“Reading for Fun”板块就是一大亮点, 令人耳目一新。该板块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有利于激发高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促进其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

尽管教材的编写者在“Reading for Fun”板块中颇费心思, 可谓匠心独运,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或觉得该板块杂乱无章, 无从下手, 或流于形式, 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 没有充分利用这个丰富的教学“宝藏”, 甚是可惜。经过两年的探索, 笔者认为该板块可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应用。

人教版高中英语新教材中, “Reading for Fun”板块被置于本单元的最后一部分,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使之更好地为本单元的教学服务。如, 必修1第一单元是围绕“友谊“这一话题展开的, 笔者就将“Reading for Fun”板块的诗歌Promise直接提到本单元的开始, 作为Warming up, 导入“友谊”的话题。再如, 必修1第四单元的阅读课文描写的是唐山大地震及震后重建的内容, 笔者在和同学们讨论重建家园的时候, 将后面的谚语“A man who fears suffering is already suffering what he fears. (一个害怕痛苦的人已经在承受他所害怕的痛苦了) ”及艾森豪威尔的名言“Neither a wise nor brave man lies down on the tracks of history to wait for the train of the future to over them. (智者和勇者都不会躺在历史的轨道上等待未来的列车压碎他们) ”拿出来让大家讨论, 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对教材使用建议为: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 灵活地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笔者认为, 在处理“Reading for Fun”的板块内容时, 不仅可以调整其在本单元的出现顺序, 还可以对其内容进行增加或删减, 甚至替换。如必修1第五单元“Nelson Mandela”, 主题是围绕Nelson Mandela如何为黑人争取平等权展开的, 而后面“Reading for Fun”板块是关于人的自由及平等的名人名言, 显然和课文的联系还不够紧密, 因为那是对所有人而言的, 且都是选自白人的言论。于是笔者给学生选了美国黑人诗人Countee Cullen所写的一首诗:

Incident

Once riding in old Baltimore

Heart-filled, head-filled with glee,

I saw a Baltimorean

Keep looking straight at me,

Now I was eight and very small,

And he was not whit bigger,

And so I smiled, but he poked out

His tongue, and called me, “Nigger”

I saw the whole of Baltimore

From May until December,

Of all the things that happened there

That’s all that I can remember.

这首诗从儿童的眼中来看种族歧视, 读起来令人震撼,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理解黑人们为争取平等而做出的奋斗与牺牲。

总之, 教师在“Reading for Fun”板块的教学过程中, 既要突出其趣味性的特点, 又要学为所用, 使学生在快乐地享受语言输入的同时, 提高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 发展跨文化的意识和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 笔者对于人教版新课标“Reading for fun”板块的处理和应用, 就是依据新课程理念, 对教材的“二次开发”。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 依据新课程标准对既定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 合理选用和开发其他教学材料, 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摘要:新课程标准认为教材是教师实现学习目标的工具和跳板, 教学是教师结合具体教育情景, 批判性、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的过程, 笔者以“Reading for Fun”板块为例, 论证了该板块在教学情景中如何灵活性地使用, 使其作用更大。

语文板块式教学 第2篇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多年来,见仁见智,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这里我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认为板块教学法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方法。

所谓“板块教学”,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这是一种清晰而又灵动的教学设计。

板块结构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形式,它首先要为教学内容服务,因此,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板块是板块确立的主要依据。其次,为了使板块教学不流于形式,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必须根据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确定“块”的量和序,并明确“块”与“块”之间的逻辑联系。板块教学不同于传统线条教学的最大之处,在于它注重在精心选点的基础上,利用板块对选点进行集中突破,以此达到高效的教学。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由于缺乏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以及教学手段和方式的整体把握的重视,常常对一篇课文采用平推式的线条教学形式,从文学常识、字、词、段意,到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乃至课后练习的讲解,面面俱到,无微不至。这“必然是未能针对教学和学生两方面的实际情况有取有舍;有点有面;有详有略地进行教学,而是不分难易、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面对这种低效的线条教学形式,语文界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许多语文工作者对课堂教学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革。

尽管是“八仙过海”,但这些改革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简化课堂教学头绪,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而对课堂教学头绪的简化,就有针对性的精选每堂课的教学点,增加对每个教学点的时间投入。这其实就是教学的板块化,但这种板块化还只是一种无意识的教学操作。在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践中,老师们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手段和方式有了系统的整体把握,强调在对教材精要取舍的基础上,借助教学板块的优势能对教学内容整体突破并完成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挖掘。探索一条真正的“板块式”课堂教学之路。

一、“板块式”课堂教学基本特色:

1、板块式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知、能、情等全面和谐发展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整个课堂设计的灵魂。过去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视认知领域,轻视技能领域,忽视情感领域的现象,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大多只研究认知目标,教学目标不具有完整的育人导向和功能。

新课程实施以来,特别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因此,在新课标关照下的教学目标设计必须从“三个维度”出发,力求使学生在知、能、情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使三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体现一种新的理性思考,形成一种立体的思维模式。

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改变过去习惯上的一些做法,把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如,“知识与能力”目标就是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明确表述本节课应“知道”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等具体目标,同时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感知、品味、积累、应用语言的能力,更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过程与方法”目标就是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置,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审美情趣、心理品质、语文素养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由此可见,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语文素养应该像一根红线整合“三个维度”,贯穿课堂的始终。所有的教学设计必须紧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来展开。

2、板块式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文素养 如何课堂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呢?我设计了“板块式”教学思路。“板块式”教学的艺术性表现在:

⑴、它步骤清晰,线条分明,鲜明地表现出阅读教学的有序性;

⑵、它重视对教材的整体把握,注重从教材中选择最能表现课文主旨或特色、精华的板块组织品读教学,表现出较高的优化信息的水平;

⑶、它的每个“板块”各自合理地占有一定的时间,且每个“板块”只集中力量重点解决一个教学问题,各个“板块”之间大致呈现出一种由浅入深、由感知到品评、创造的逻辑顺序,呈现出一种层进式的教学造型;

⑷、它是一种线条分明的教学思路,也是一种有章可循的学习思路,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掌握自学课文的方法。此思路的设计角度和组合方式是很丰富的,“板块”二字只是教学形式的外壳,教学设计中的关键技巧仍是教材的阅读与运用,仍是教学活动的组合与安排。

我把《桥》一文设计为六个教学板块,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教学板块──复习回顾,营造情境。

第二教学板块──感受“洪水”的肆虐与人们的恐慌。

第三教学板块──体味“老汉”的精神。

第四教学板块──升华情感,深化主题。

第五教学板块──拓展练笔,抒心中情。

以上六个教学板块,既扎扎实实地进行朗读、品味,又进行创造性阅读、探究性学习。以说、读为阅读教学的重点,以“板块式”结构为载体,以提高人文素养为线索,对该课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3、板块式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生命质量

语文教学中的方法是很多的,不管采用什么方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在新课标下,我们不要忘记自己的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我们也不忘记学生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必须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我在《桥》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用“读──说──练──结”的板块式教学方式,并把它整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四个板块:

读:给学生创造一份收获的机会。

说: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

练:给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机会。

结:给学生一个感悟反思的空间。

板块式教学思路之所以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运用,是因为它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困扰阅读课堂教学繁杂无序的问题,它就像一篇结构清晰的文章,又像一座层级井然的能让我们拾级而上的阶梯,给人以看得见、想得到、用得着的感觉。不过,“板块式”教学的设计性和程序性,很容易使它流于技术性和工具性的层面,难以收到好的效果。因此,我觉得“板块式”思路的使用必须结合课文,“因文设法”,注重实效,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与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切不可生搬硬套,致使表面形式多样而实际收效甚微。应该优化、整合、活用、巧用课文内容,用线索串连起各个板块内容;或者从“整体运用”课文的角度,提炼出几个能集中课文精华而又有内在联系,可以产生“碰撞”的板块。

二、板块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功夫要下在备课上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与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单元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本单元所需达到的教学目标,哪篇文章最能实现某个单元目标,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该怎么教,该选择哪篇文章作为实现某目标的范本。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板块教学法要求教者在备课时,必须统观全单元,选择好最能体现本单元某一教学目标的文章,这样才能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2.时间要用在刀口上

效率是课堂的生命。“效率”的含义,就是指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得知识,掌握技能,教师始终只能起一个导的作用,而学生的学才是课堂的主体,因此,合理安排导与学的时间,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3.着力点要放在能力训练上

板块教学法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获取知识的技能,因此在教给学生“渔”的技能后,要及时地给学生训练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鱼”。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彻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板块教学法注重的正是这一点。教学中,坚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在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要着眼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能力的养成。

板块式课程 第3篇

关键词:商务英语 谈判课程 模块化教学 应用

本文是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本科院校英语专业EBP 教育的发展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304065)成果

▲▲1.前言

板块化教学模式指的是将教学目标分为具有操作性的任务模块,逐步完成各个板块的教学任务,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板块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区别较大,从教学方法来看,板块化教学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两种方式对比,前者更具优势。板块化教学是通过将教学任务细化分配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对教学任务的认识,是一种分总思考与总分思考的结合,可以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实施起来也更加具有根据性。本文主要分析了板块化教学模式在商务英语谈判课程中的应用。

▲▲2.板块化教学模式简述

教学任务通过板块化后,任务难度得到分解和降低,有效避免了学生因学习难度较大而产生的抵触心理,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循序渐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板块化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操作模式,可通过板式强化,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轻松掌握课程内容。应注意的是,板块化教学必须在明确教学任务的情况下进行,且要求该任务必须具有一定的复合性和可分性,完成一个板块的教学任务后,应以“好”与“不好”来评价板块化教学效果,以此提高板块化教学的多样性。由于商务英语谈判课程具有较强的过程策略性、任务性及实践性,与板块化教学模式要求相符,因此,应用板块化教学模式在进行商务英语教学活动,可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3.商务英语谈判课程板块化教学方法

3.1明确教学任务

商务英语谈判课程主要包括索赔谈判、装运谈判、付款方式谈判、保险谈判、包装谈判以及价格谈判等内容,该课程性质符合板块化教学要求,因此,采用板块化教学模式进行商务英语教学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如何科学合理设置教学版块,是板块化教学中的重点。板块化设置的前提是明确教学任务,且要求教学任务必须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及开放性,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2教学任务板块化

在确定教学任务后,即可进入教学任务板块化阶段。如何合理拆分教学任务板块,关系到教学活动质量好坏。因此,在进行板块拆分前,必须全面认识、了解教学任务,掌握教学重点。

(1)资料收集:可以将商务英语谈判教学任务分为资料收集、制定谈判目标及策略、英语运用以及实践演练等四个板块,其中,资料收集指的是收集贸易相关信息,如贸易双方立场、市场信息等,英语运用指的是英语知识的实践过程。应充分了解贸易商的文化特质、市场营销能力以及其信用程度等,了解贸易中买卖商品的市场前景、属性及规模等,包括双方在此次交易中的利益点及损害点,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增加谈判胜算。应以搜集到的信息作为谈判的理论依据,提高谈判说服力。

(2)制定谈判目标及策略:应根据收集来的相关资料和信息,制定谈判目标,并通过灵活的谈判策略,实现该目标。在商务谈判过程中,应倾向于创造双方共赢的局面,而不是一味地压倒对方,获取自己的利益。因此,应制定具有层次性的谈判目标,可将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优先,第二个为次优,最后一个为底线。这样一来,在谈判过程中,若对方提出的要求在谈判目标底线内,就算达成谈判目的,且可通过层次性目标,使对方感觉到我方的合作诚意,促进双方达成合作协议。谈判策略指的是通过谋略和计策,达到谈判目的。应根据双方实力,对谈判全局进行分析,制定针对性谈判策略,以此作为谈判指导方向。

(3)英语运用:英语运用板块在商务谈判中十分重要,在英语运用过程中,应注意表达方式及谈话技巧,明确表达谈判意思,清楚传达此次谈判的意图,且注意表达的专业性,选择精准的商贸专业词语进行商务谈判,并通过不同的句型表达谈判内容,使对方认同自己。

(4)实践演练:实践演练指的是学生经商务英语谈判学习后,采用已掌握的英语水平及谈判知识,在实际案例中进行商务谈判,实践所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学生的参与性,鼓励学生参与商务谈判实践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学会构思和表达,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应注重谈判的逻辑性,避免出现逻辑脱节,或转折太大等现象,以免影响谈判。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商务英语谈判教学过程中,可采用板块化教学模式,明确教学目标,将教学任务分为资料收集、制定谈判目标及策略、英语运用以及实践演练四个板块,通过阶段性的教学模式,逐步引导学生完成商务英语谈判学习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实践能力,使学生朝专业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范新民.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国际商务英语谈判课程中的应用[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04):216-217.

[2]钟飞.浅谈板块化教学在“外贸函电”课程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20(12):124-125.

[3]范新民.《国际商务英语谈判》课程实训教学设计——以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08(03):162-163.

板块式课程 第4篇

一、了解诗歌基本特征, 以此分析理解作品

阅读与鉴赏部分第七条:“在阅读鉴赏中, 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 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不同文学体裁之间, 除了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外, 它们所依赖的背景也不尽相同, 诗歌自然也有其特定的表达环境。高中教材中所选取的诗歌分为“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这两者比较, 前者的难度显然较大, 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最大的区别可能就在韵律句法上。在高中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中, 每册的第二单元都选择了“古典诗词”, 即使同属于“古典诗词”部分, 它们之间的体裁差异也十分明显。如必修二中所选的皆为魏晋南北朝及之前的诗歌, 这就涉及《诗经》、《离骚》、古乐府。必修三中所选择的“新乐府”篇目与这些古乐府又有着继承发展的关联。除此之外, 必修四中所选的词, 自然与诗有更大的不同, 在格式、体裁、内容上都有重大转变。词在宋朝达到鼎盛, 每首词均有词牌, 词牌不仅是格律的规定, 有时候更是情感基调的界定。但不论是古诗抑或是古词, 运用文字来自我表达、自我抒发的特性则是一致的。

因此, 在进行高中古诗词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要讲解具体诗词篇目中的具体知识要点, 另一方面要注意给学生梳理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脉络, 概括和讲解不同阶段古典诗词的特点, 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印象, 再结合各个阶段的名家名篇来学习。这样双管齐下, 部分和整体互相结合, 古典诗词的教学就会更加明确, 对学生日后理解鉴赏古诗词也更有帮助。

二、发展独立阅读能力, 根据语境揣摩含义

阅读与鉴赏部分第二条:“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 理清思路, 概括要点, 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 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 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 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阅读古典诗词对学生来讲, 本身就具备一定的难度, 而对古典诗词鉴赏的考查历来都是选择教材文本以外的篇目, 那么培养学生独立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就尤为重要。

古典诗词的创作年代与当今学生生活的年代较远, 理解上的困难首先是语境的不同, 另外学生的生活经验尚缺, 有很多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特定表达无法理解。教师在讲授古典诗词的创作背景时就要作整体的概述, 如作者被贬谪时的情感表达特点, 或是送别时的语境表达特点。当然, 也不能就此给学生的思想造成禁锢, 认为这是一个固定表达或是万能模板, 那样则会进入诗词理解的一个死胡同。

语文知识既是分散的又是系统的, 在日常教学中要尽量将这些零散的知识讲透讲细, 同时注意概括和总结, 也不可忽视对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引导, 在课后练习和课外拓展中可针对这方面着重培养。

三、注重个性化的阅读, 收获独特的情感体验

阅读与鉴赏部分第三条:“注重个性化的阅读, 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正所谓“文无第一, 武无第二”, 思维见解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更是如此。

千篇一律也许是当今高中生在表达上的一大“特色”, 究其根源, 与学生非个性化的阅读不无关联。在阅读同一个文学作品时, 若大家的读后感是一致的, 那只能说明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想活动已经被禁锢了, 这恰恰是语文学习和表达的禁忌。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尽可能在大方向正确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自由思考。虽然高中生的生活经验尚不丰富, 但是不同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必定会让学生养成多样化的思维习惯。在古诗词阅读与鉴赏中, 这种个性化的体验显得尤为重要。当作者的情感和经历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时, 那么这篇文章就能较快地被学生所理解, 学生在进行分析点评时也不会难以下笔。当然, 对古诗词的鉴赏主要是针对表达技巧方法、诗人的思想情感等方面, 与一般意义的读后感还有很大的区别。因此, 教师在教学生理解作者的内在情感时要多多注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切不可将此与鉴赏的全部内容等同起来, 激发学生的独特体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诗词, 而深刻地理解古典诗词的情感与格调, 会让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学习事半功倍。

四、学习鉴赏文学作品, 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

阅读与鉴赏部分第六条:“注重审美体验, 陶冶性情, 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 品味语言, 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 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在文学作品学习中, 先要明确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基本情感, 然后带着一种审美的眼光进行阅读, 并从中汲取养分。通过文学作品中丰富经典的人物形象、优美动人的语言来提升自我, 陶冶性情。

在古典诗词教学中, 有很多学生表示对古典诗词不感兴趣, 甚至有点排斥和厌恶, 这是一种消极的阅读态度。在这种态度的影响下, 古典诗词的学习成效必定一般。在调查中发现, 对古典诗词不感兴趣的学生一部分是因为自身的审美感受, 可能更喜欢杂文或小说;另一部分是因为古典诗词学习起来有难度, 自我阅读和理解就更困难, 因此除了教材中的必修篇目, 他们不会主动自觉地阅读其他的古典诗词篇目。诚然, 谁会对自己理解困难的东西有兴趣呢?

由此可见, 形成正确的阅读审美心态尤为关键。在教材中, 现代诗词出现在必修一的第一单元, 启蒙引导的目的较为明确。若学生对古典诗词理解有难度, 那大可在讲解现代诗词时, 运用同环境下的对比教学, 让学生加深体会。原来离别不仅是“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再别康桥》) , 也可以是“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 , 更可以是“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雨霖铃》) 。这种穿插对比的讲解, 除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诗词内在的情感外, 也能从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手法来了解古诗词。久而久之, 潜移默化, 学生对于古诗词的阅读就会有所改观, 这对其鉴赏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阅读古代优秀作品, 体会中华民族精神

阅读与鉴赏部分第八条:“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 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 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 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其中所蕴涵的中华民族文化精髓更值得我们去传承。

在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中, 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是鉴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理解到位, 就应掌握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和历史时代背景。因为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变迁, 文化意识形态也在发生着改变, 这或多或少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了一些阻碍。在讲解诗词时, 需要注意知识背景的解析, 同时又要从作品中吸取新的传统文化知识, 以便用于其他作品的解读,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积累的过程。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我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 对于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一些具有时代局限性的思想应予以批判性的继承, 这建立在充分解读作品的基础上。古代作品的解读不仅在字词、句式上会遇到挑战, 在思想情感上也需要进行正确的解析和引导, 一方面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 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 积累一定的名篇数量

阅读与鉴赏部分第九条:“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在课程标准的附录中还给出了一些优秀的古代诗词的扩展阅读篇目。近年来诵读在古典诗词教学中也愈发活跃起来, 诵读诗词能够更好地理解古典诗词的韵律特征, 体会古典诗词中丰富的情感表达。

积累一定的诗词篇目, 看似给学生繁重的学业增加负担。其实不然, “量变引发质变”, 有一定量的积累, 久而久之, 自然会在质上有一个飞跃。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里自然不用学生去作诗, 但是有了相当篇目的诵读和积累, 对于诗词的理解自然大有裨益。在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 有些教师只局限于教材篇目的讲解或复习阶段的题海训练, 这也许能在短时间内提高鉴赏成绩, 但是从长远来看, 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和鉴赏审美水平不一定会有质的飞跃。因此, 除了必修科目的讲读,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和积累活动势在必行。

“板块式教学模式”学习 第5篇

1板块式教学设计前提:能深入钻研教材,将教材读“薄”,进行有效提炼。善于从多角度地发现文本的特点,以及教学“点”的内容,然后将这些“点”串联起来,有主次地运用到课堂上。

2板块式教学模式的外部特征:教学结构清晰,操作性强;

板块式教学模式的内部特征:能使教学内容优化。

3板块教学特点:(1)理性地推进,一步一步向前走;

(2)教学内容构成完整的教学板块,一块一块地落实(内容清晰);

4板块式教学设计能有力地提高教师处理教材的水平。

(1)精心研读教材;

(2)优化整合课文内容;

(3)提炼教学板块。

5“板块式设计与安排”切忌千“课”一面,呆板和机械。

余映朝板块式教学安排例举如下:

1《纪念白求恩》:通读一篇;精讲一段;背诵一段。

2《我愿意是急流》: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3《口技》:诵读-----品读-----积累。

4《七颗钻石》:让我们来到演播厅;让我们畅游智慧泉;让我们进入创作室。

5《夏天也是好天气》:

(1)告诉大家------读妙文;

(2)提醒自己------寻雅词;

(3)评说课文------品奇字;

(4)表现生活------用美句。

6《再塑生命》:浏览---感悟----精读----积累。

7《春》:理解一篇---突破一点----记诵一段。

板块式阅读教学的设计策略 第6篇

“自主互动”理念下的“目标引领,板块推进”阅读教学模式是完全符合新课标提出的阅读理念,对解决上述问题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板块式”阅读教学设计的内涵

所谓的“板块式”就是围绕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编排成几个有逻辑关系的教学活动板块,即教学内容或教学过程都是呈“块状”分布和排列的,这种“块状”设计主要是通过整合学习内容,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以此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目的。在每一大板块的教学过程中,都形成几个相互联系,逐步推进的知识、能力的训练板块,而每一个训练板块的内容根据学情而定,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

使用“板块式”教学内容的设计策略,可从阅读文本的教学内容的逻辑性进行“板块”划分和编排。下面就通过具体的案例设计讨论“板块式”设计策略。

二、“板块式”阅读教学设计的策略

从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分析,是若干“有主题活动板块”的有机组合,而每个“板块”都是对文本重要信息的处理。这些“板块”在学科逻辑结构上大致可以分为:并列式、承接式、总分式等。本文通过江苏省第十六届青年教师优秀课评选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案例,对三类的模块组合模式的设计进行说明:

1.“并列式”板块组合模式

所谓“并列式板块”,就是从教学内容看,课文内容可以划分为几个有主题的模块,各个板块的主旨是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但各板块组合在一起又反映一个共同的主旨。例如: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片段

复习导入:

1.读题。

2.找出文中描写最后姿势的句子,交流。

过渡: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其实就是他精神品质的体现。谭老师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精神藏在哪里呢?

一、读一读文中最能打动你的语言、动作描写。

1.默读全文,用笔画出最能打动你的语言、动作,并写下自己的读书感受。

2.读文交流。

二、聆听周围人的述说

1.思考:文中还有一些语言描写不是谭老师的,可以省略吗?为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理由要充分)

三、讨论环境描写的作用

1.出示文中几处环境描写的句子:

天阴沉沉的。

……

2.自由朗读,说说自己从这些环境描写中读出了什么?

3.交流。

4.小结环境描写的作用。

……

这个教学设计围绕“最后的姿势”这个中心、“谭老师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精神藏在哪里?”这个主问题,设计了三个板块:“读最能打动你的语言动作”、“聆听周围人的述说”、“讨论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三个板块是从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的角度来设计的即:“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环境烘托”。这三个板块虽然相互独立,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为表现人物服务。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理解了文章的内容还学会了表达。在阅读教学课堂中仅仅理解课文的内容是不够的,阅读教学应该是“内容”与“表达”的统一。学生不仅要知道文章“写了什么”,还要知道“作者是怎样写的”。既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又要知道言语的表现形式。阅读教学要做到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和谐统一。

2.“承接式”板块组合模式

这种板块组合方式中前一个板块往往是后一个板块的基础,后一个板块在前一个板块的基础上展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起承转合,使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移。例如: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盐城市实验小学 季艳梅

教学流程

一、复习内容,导入新课。

二、细读外貌,设置悬念。

1.初次相遇,小女孩见到的爱因斯坦是什么样子?自由朗读课文1-3自然段,找一找。

2.结合关键词句感受爱因斯坦的外貌特点。

3.引出小女孩的情感态度。

三、情感变化,解读性格。

1.初次见面,爱因斯坦留给小女孩的印象非常邋遢。但是父亲告诉她,这个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小女孩直纳闷: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2.就是这个衣服都穿不整齐的人,在后来的日子,却与小女孩成为了好朋友,文中这样写道: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读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吗?

3.学生质疑“为什么女孩有这么大的变化,爱因斯坦什么地方吸引了小女孩呢?

4.学生自由读课文4-6自然段,用关键词写下自己的阅读体会。

5.学生自主交流,多角度展现爱因斯坦的特点。

(1)富有童心。(2)谦逊。(3)虚心求教。

外貌的变化:小姑娘看见他的时候简直吓了一跳,他整个变了一个人,按小姑娘说的那样穿戴得整整齐齐。对照图片,进行说话练习。

四、再读外貌,感受人格魅力。

与小女孩的相处,爱因斯坦的外貌、工作室发生了变化。那他以前为什么不是这样呢?他的时间都去哪里了呢?

抓住关键语句感受爱因斯坦的潜心科学研究的品质。

上面的教学案例把外貌描写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季老师分别设计了“细读外貌,设置悬念”、“情感变化,解读性格”、“再读外貌,感受人格魅力”三个板块。从这三个块的整体关系来看,它们以承接式组合,前一个板块是后一个板块的基础,为下一个板块的教学做准备。

学生初读爱因斯坦的外貌会觉得这是一位邋遢、奇怪的人,甚至还有一位学生认为他“没有家教”,对“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人”产生怀疑,并产生了阅读期待:“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在第二个板块中学生通过自主朗读交流,从多角度感受了爱因斯坦的特点,特别是爱因斯坦外貌的变化,更是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位有童心、谦逊、虚心求教的老人。第三个板块,教师通过“那他以前为什么不是这样呢?他的时间都去哪里了呢?”这个讨论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讨论中感受爱因斯坦潜心研究科学的品质,人物形象也在学生的头脑中丰满起来,学生的思维也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螺旋上升。

3.“总分式”板块组合模式

所谓“总分式”板块组合模式,就是教师在整体解读和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从文章的宏观框架和文章个别段落语句来设计阅读教学。整个课文的阅读教学以点和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师生既能从宏观上整体地了解课文内容,又能从文章微观细微之处欣赏最美的片段,从而达到“抓大、看小”的目的。例如:

《跟踪台风的卫星》 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 王雯静

一、回顾关键句子,了解科学知识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跟踪台风的卫星。(朗读课题)

2.阅读者一类文章,我们首先要了解课文给我们介绍的科学知识。

3.文中有两个角色,它们分别是谁呢?台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卫星是一种科学事物。

4.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归纳,课件出示表格中相应的词语,再读一读表格中的词语。气象卫星是怎样跟踪台风的?

5.比较科学知识与课文。

二、精读文本语言,了解科普知识。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把你觉得写得特别有趣的地方画出来,再读一读。

2.学生交流阅读感受。

三、感悟科普类童话的特点

1.拟人的手法。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台风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把跟踪台风的卫星写得神通广大。

2.生动的情节。科普童话不仅有拟人的手法、有趣的语言,还有生动的情节。

这个案例中的三个板块就是一种总分关系:第一个板块“回顾课文内容”就是让学生从主体上把握课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本课有了一个确切的定位,这是一篇科普童话。明确本节课的两个学习目标:一是了解科学知识,二是感悟“科普童话”的文体特点。在下面两个板块中落实这两个教学目标。第二个板块“精读文本语言,了解科普知识”,教师提供表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完成表格,了解台风的科普知识。第三板块教师让学生围绕“文中哪些地方吸引你”展开讨论,从而感悟科普类童话的特点。这三个板块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关联,它们围绕“一条线,两个点”层层展开设计,思路清晰,一目了然。这样的教材重组,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集中精力完成学习目标,他们的收获是丰硕的。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而言,“板块式”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在思想上是一种很有魅力的突破,在实践上是一种富有创新的设计,在教学效果上是一条快捷的通道。同时板块设计并不是单线的,死板的,它可以是复式的、多层次的。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教师的个性特点灵活设计。

“板块式”教学呈现方式机动灵活、组合形式多样,可以充分地体现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

《蜀相》板块式教学设计案例 第7篇

一、课前板块

(一) 深入教材读文本

《蜀相》以武侯祠荒凉之景表达作者的凝重、景仰、叹惋之情, 以厚重之笔墨传递出其忧国忧民之志、怀才不遇之感, 是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代表作。在单元教学中有引领作用:教给学生欣赏诗词的方法, 使学生在学习其他各篇时, 能举一反三, 极大地提高单元学习的质量;同时我将作者“穷则兼济天下”的精神, 看作是对职业学校学生人生观教育的一个抓手, 培养学生身处逆境不坠青云之志、健康昂扬的审美情趣。

(二) 分析现状制订目标

我的授课对象是中职一年级的旅游服务与管理班的学生, 他们爱阅读, 尤其是“微阅读” (微博、短信) , 能说会道;经过初中及中职一年的课本学习, 校本教材《晨读》的背诵, 积累了一些古诗, 熟悉诗歌的常识, 掌握了一些鉴赏方法, 善于利用网络资源。

(三) 阐述理念论方法

围绕教学目标, 重点设计课中板块, 分为三个教学板块。以读、感贯穿课堂, 本着简化板块、优化板块的原则, 不求面面俱到, 力求每一个板块主要突破一个目标, 板块之间既相互独立, 又环环相扣, 层层深入地体现教学结构。

本课所涉及的教学资源:文本资源、网络资源、现代教具……

(四) 学生课前作准备

针对教材及学生实际, 强化课前预习工作, 布置明确的预习任务, 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为上课做好准备。任务如下:

1. 搜集杜甫诗句、生平事迹, 观看视频《唐之韵·千秋诗圣》;

2. 了解写作背景。请你用“我了解的杜甫”介绍作者;

3. 熟读诗歌, 找一联喜欢的诗句, 把它改写成现代文。

二、课中板块

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课堂设计。《蜀相》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 导入: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播放《出师表》MTV, 渲染氛围)

诸葛亮穿越时空隧道, 于春节前去草堂拜谒杜甫, 享受了数百年后的文化科技成果。想在网上与刘备QQ聊天, 发现用刘备作网名的有很多, 过渡到杜甫诗句竞赛。接着用一句过渡语, 诸葛亮穿越时光隧道, 今天我们也要穿越时空隧道, 跟随杜甫去瞻仰武侯祠。 (板书课题、作者) 。

情境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趣和意志领域, 把学习变成精神需要 (赞可夫) 。短短2分钟导入, 《出师表》MTV不仅给学生以听觉、视觉的冲击, 还把学生带回到战火纷飞的三国。穿越式的导语不仅吸引学生, 同时给学生以示范, 读诗要发挥想象。诗句竞赛强化学生的积累。

(二) 课中板块一:裸读———深情诵读, 感知悲情

“裸读”即直接地、本真地、质朴地读, 尊重自己阅读的初始感觉, 发挥自己的想象。“裸读”, 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拒绝“被阅读”。

(三) 课中板块二:赏读———深入品读, 体验悲情

这一板块有三个环节:

一品景中情:体会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

再品事中情:领会融情于事、怀古伤今的写作目的

三品泪中情:深味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四) 课中板块三:“悦读”———拓展延伸, 交流感悟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悦读, 即快乐阅读, 自由阅读, 享受阅读, 从阅读中学会阅读, 从阅读中得到滋养, 达到内在的充实与从容。

1. 学生朗读诗歌《倾听杜甫》 (配乐:《高山流水》) , 体会沉郁顿挫、忧国伤时的诗风。学生齐背诗歌, 升华情感。

2.“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批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

亦足”这一民族的最强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践行古人的遗愿, 涌现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撷取几朵浪花, 分享感动。

读书要读到书中的智慧之言, 《倾听杜甫》理解沉郁顿挫, 解诗要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 由诗及人, 由人索义, 从而化解教学难点。

(五) 作业指导

除了要求学生背诵《蜀相》、赏析杜甫的《八阵图》或者《咏怀古迹五首》、巩固赏析方法外, 我要求学生搜索武侯祠的景点, 以“欢迎来到武侯祠”为开头, 写一段导游词。另外, 我还推荐学生欣赏《古诗朗读》《中华诗词》, 扩大知识面, 加深对单元教学的印象。

三、课后板块

回顾总结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及上课的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如下:

优势:课前准备充足, 师生共同完成教学资源, 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不足:导入部分冗长, 以致后来的时间有些紧张;诵读、涵咏的时间还不充分, 课堂巩固练习时, 学生思考很仓促, 回答不尽如人意。改进:舍弃导入部分的一些内容, 可以省出时间让学生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理解费力时, 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课堂还要给足诵读、涵咏的时间, 让学生读足韵味, 理解到位。《蜀相》是名篇, 研究再深入些, 引导更灵活些, 表达更洒脱些。

余映潮“板块式”教学思路初探 第8篇

(一)“板块式”教学思路的产生

“板块式”教学思路是湖北省特级教师余映潮提出的一种教学思路,自1993年3月始,余映潮的系列论文“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便开始在湖北大学《中学语文》杂志上连载。其第一篇《〈白毛女〉选场》的教学案例评点中,余映潮提出了“主问题”的概念,同时提出的就是“板块式”教学思路。直至今日,余映潮倾心研究的两大内容已被专家和同行们所认可。

(二)“板块式”教学思路的界定

所谓的“板块式思路”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角度有序安排几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即教学的内容、过程都呈板块状分布排列[1]。

案例一:《云南的歌会》教学简案:

《云南的歌会》的结构层次美在哪里?

《云南的歌会》的民风民俗美在哪里?

《云南的歌会》的描写片段美在哪里?

传统的语文课模式是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字词读音———逐段分析———主题感情———写作特色。此教学简案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分三个板块进行,分别锻炼学生的分析文章结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鉴赏语言能力。每个板块涉及到课文的不同方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

因此,板块式思路是将一个无序冗杂的课堂按照某种内在的逻辑联系归类重组,构成新的知识板块,让学生理性有序地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思路。

二、“板块式”教学思路的特点与优势

“板块式”教学思路是基于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酝酿而成,它使用起来有其独到的特点与优势。

(一)“板块式”教学思路的特点

1. 可操作性强

“板块式”适用于所有的文本,需要教师潜心研究。如散文的特点是感情真挚、语言鲜明独特,所以,针对散文的这些特点,余映潮侧重的是朗读和审美体验;在小说的教学中,人物、情节、环境是不可避及的三要素,余映潮将其细化到自己的小说板块阅读教学中,形成小说阅读三步法———整理内容、揣摩妙点、评说人物;诗歌是中华文化瑰宝,语言凝练、情感充沛、想象丰富,余映潮就特别注重朗读与比较,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读出诗词的韵味。

所以,只要教师把握住文体特点,再仔细研读具体的文本内容,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便能设计出相应的教学板块。

2. 精简明了

余映潮的板块式一般有四种形态:两块式、三块式、四块式、五块式。具体板块随着设计的角度而变化,板块与板块之间既有联系,又可独立成课。

案例二:《最后一课》教学板块:

课文品读板块一:文意把握[]

课文品读板块二:片段欣赏[1]

《最后一课》的教学板块简明,但不简单,板块一的文意把握是“面”,板块二的片段欣赏是“点”,点面结合,互相渗透。

案例三:《论求知》教学简案

板块一:识词实践(约8分钟)

板块二:背读实践(约8分钟)

板块三:析读实践(约8分钟)

板块四:学用实践(约13分钟)[2]

四个板块,每个板块承担一项任务,各板块之间又是层层推进、由浅入深的关系,学生活动充分。由此看出,板块式的一大特点就是精简明了,2—5个板块便将分散的教学内容重组并形成系统,使教者和学者都一目了然。

(二)“板块式”教学思路的优势

1. 有利于课程标准的实施

有人曾统计,课程标准中“积累”二字共出现40余次,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等[3]。“板块式”正是为了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能力而设计的。每个教学板块中的学生都可以自由学习、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其层次、内容皆不相同,完全满足学生各方面的积累。

2.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论与发现学习法是“板块式”的一个理论支撑,布鲁纳主张教学要教给学生这门学科的结构,让学生把握学科规律,提高认识水平,主动学习其他内容。“板块式”设计理念就是要教会学生终身受用的阅读能力,以及相应的学科知识,而不是简单机械地教会学生某篇文章。

发现法主张学生能够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培养其主动性和创造性。“板块式”设计理念是为学生提供方法,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三、“板块式”教学思路的使用策略

(一)沉入文本

案例四:《狼》教学简案

一读:从“屠户”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二读:从“狼”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三读:从“故事情节”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四读:从“叙议结合”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4]

《狼》篇幅短小,余映潮深入文本进行挖掘,将教学的视点放在课文脉络上,运用多角度反复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从而将此课设计为四读,以读贯穿全文。

余映潮要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在无形中形成文本分析技能,在此目标下,要求教师先沉入文本,寻找文本的层次与突破口。如《狼》这篇课文,其教学价值不只是文言知识,还有文章的脉络结构。深挖文本才能得到“板块式”的精髓。

(二)注意学生活动

案例五:《说“屏”》教学简案

选几个词儿读一读

选几个句子说一说

选一个精段品一品[1]

《说“屏”》设计为三个板块,每一个板块都是以学生为主体,锻炼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只是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由主宰自己的学习过程,在交流与合作中发展自我。学生活动是课堂的关键,这与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模式有较大差别。

(三)注意多角度设计

“板块”的设计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贴合文章的教学价值来设计,不能千篇一律地进行。如上文提到的五个案例就是从不同角度进行设计。

案例一:从“主问题”设计角度设计

案例二:从“线条简洁”角度设计

案例三:从“积累与实践”角度设计

案例四:从“重点突出”角度设计

案例五:从“学生活动和能力训练”角度设计

从上面的案例中可以看到,“板块”不仅针对不同文体有不同的设计,而且不同的教学目标也有不同的设计,总而言之,语文教学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每节课要定位好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板块,这样才能做到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余映潮.“板块式”阅读教学思路例谈[J].中学语文,2011,(4).

[2]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42.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杨晓虎.余映潮“板块式教学”模式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3.

[5]覃发业.余映潮“板块式”教学思路分析[J].现代语文,2015,(10).

[6]余映潮.板块式思路与主问题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2014,(10).

板块式课程 第9篇

一、“板块式教学”内涵界定及其价值意义

“板块式教学”就是在科学、精准的教学目标的引领下, 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有明显区别而又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 即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在教学实践中, 这种教学思路表现出比较明显的特点:

1.在教学目标上, 教者必然统筹全局, 瞄准课堂教学的靶心———教材中的重点及难点, 有的放矢, 高效提炼, “炼”就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

2.板块的有机划分,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使学生在和谐而高品位的课堂中认识自我、表现自我、欣赏自我成为可能, 使课堂教学充满了魅力与生命的活力。

3.就教学的有序性而言, 其教学过程清晰地表现为理性地向前推进, 将全课的教学板块连缀起来看, 它呈现出一种层进式的教学造型。一般一课2~3个板块, 不宜过多。

4.由于教学中的每一个板块都着眼于解决教学内容的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问题, 于是每个板块就是一个半独立的“微型课”, 它要求教师必须精心地研读教材, 优化、整合课文内容, 提炼出可供教学的内容板块, 从而有力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教学中“板块”组合的形式非常丰富, 可以充分地表现教师设计教学的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由于“板块”本质内容是整合教学资料与安排课堂活动, 所以它可以用于多种文体或多种课型的教学之中。

二、“板块式教学”板块设定例说

如何科学有效地制定板块, 是板块式教学的核心问题。制定板块时, 应根据文体、年段、语体等情况综合考虑, 下面就以文体为例, 综合年段和文本的具体特点谈板块的设定。

1.写景状物类文章的教学

“莫高窟”的教学板块设计:

A.读美文:速读课文, 朗读课文, 理解文意, 理解文思。

B.集美词:请同学们根据自读提示的要求和自己的爱好, 圈出文中的美词、雅词, 将他们抄写在笔记本上。

C.学美句:教师举例说明什么是段式、句式, 师生找出课文中的一些句式, 请同学们自由学用一两种句式。

D.背美段:教师指出这一课写得特别好的抒情段, 要求每位同学背诵一至二段。

此案例的教学各环节之间层层推进。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不仅仅获得了知识, 更在课堂上获得了自主的体验、合作的愉悦。

2.写人叙事类文章的教学

“姥姥的剪纸”的教学板块设计:

A.扣题入文, 感受技艺之“神”, 姥姥之“心”。

B.品词析句, 体会祖孙之“情”, 邻里之“谊”。

C.言意兼得, 抒发感激之“意”, 怀念之“情”。

整节课生动、传情、诗意。课堂上教师以“情”为纽带, 引领学生亲近文本、接触言语, 让课文的情感既感染教师又感染学生, 形成一个热烈、浓郁的情感场。

3.说理性文章的教学

“学与问”是苏教版十一册的一篇说明事理性的文章, 全文按“摆出观点———列据析理———总结提升”的结构展开描述, 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观点, 列举了哥白尼和沈括两位大学者的例子, 循序渐进地向学生明确地摆出做学问要从“好问”开始, 把勤学好问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才能求得真知。根据说理性课文的特点以及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定了以下三个板块:①速读课文———明理;②品读课文———明例;③内化课文———说理。在板块式教学的引领下, 注重课文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读悟、读说、读写相结合, 努力简化课堂教学环节, 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4.韵文类文体的教学

韵文, 即有节奏韵律的文学体裁, 包括诗、词、歌、赋等。

韵文教学中, 加强对学生语感培养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诵读”, 反复地朗读吟诵有助于学生体会感情, 进入意境, 感受韵文的音乐美, 领会语言的意蕴美。其次, 用想象法培养朗读中的语感。让学生边朗读边想象韵文中所描写的画面, 《清平乐村居》这首宋词, 以极其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 词的韵律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与词人的妙笔之美融为一体。教者在备课时将教学过程设定为以下三个教学板块:

A.巧解“媚”字, 入境。

B.畅说“美”话, 入情。

C.体悟“醉”情, 入心。

教师首先通过对“媚”字创造性的解读, 让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处在一个轻松和谐的美好境界之中。文中的一个“媚”字, 不仅把老两口互相喜爱的神态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同时也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媚”、“美”不光在读音上有相似之处, 更重要的是这两个字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环境之美、夫妻情感之美、儿子勤劳孝顺之美, 和谐之美。哪一种美不让人沉醉?以上这个片段通过解“媚”字———说“美”话———悟“醉”情, 不仅让学生从形象上感受美、发现美, 更重要的是, 让学生对那种和谐之美有了一种向往和追求。

在运用板块式教学的时候, 教师对于“教学板块”的设计与安排应依据课文文体的不同, 语体的不同, 长短的不同, 深浅的不同, 教学中的地位不同而精心运筹, 巧妙组合, 使各课的教学思路各有各的特色与风采。

三、“板块式教学”需厘清的两个关系

对于传统的教学结构而言, 板块式教学是一种创新与突破。它既是一种艺术性的教学设计思路, 也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其核心是学生主体理念得到全方位的落实。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也提倡走向生本的观摩评教, 指出:课堂应是学堂;教本其实是学本;教路要考虑学路;教法应转化为学法;教艺更在乎学益。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是不可思议的, 而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课堂教学只会慢慢扼杀师生的创新精神、探究欲望和生命活力。在实践“板块式教学”时, 特别要厘清以下几个关系。

1.板块式教学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课堂教学目标的提出, 是教学活动的起点, 目标明确集中, 是有效教学的最重要的标志。在教学起始阶段提出简约精准的目标, 可以使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均有方向感, 是避免学生盲目被牵的关键所在。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一篇比较长的文章, 解读这样的课文, 需要我们抓住核心内容, 有所轻重, 有所舍弃。一位老师从教材的核心价值处进行取舍, 抓住青海高原恶劣生存环境、一株柳神奇生长历程、这株柳所体现的精神品质这三点制定简约精准的教学目标, 由此设定了教学板块:

扣词入文, 感受高原恶劣;

品词析句, 体会柳树精神;

言意兼得, 抒发内心感悟。

教学过程中, 教者正是通过这三个板块, 逐层推进, 引领学生通过对字词句段的品悟来实现这一目标的。制定简约精准的教学目标为设定教学板块指明方向, 教学板块的推进又为不断达成教学目标而服务。

2.板块式教学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板块式教学”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可以说对教师的要求更“苛刻”了。教师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 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思维、表达、合作等及时引导点拨提升, 又要有精湛的教学艺术, 在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中发挥主导作用, 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

⑴加强弹性预设, 有效推进板块的实施。“板块式教学”考虑得更多的是学生的学习和需要, 即“以学定教”, 把工夫花在备教材、备学生上, 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 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 捕捉有价值的生成。只有加强弹性预设, 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 才能在实施板块教学时给学生留足自主思考的空间。

⑵注重适时“介入”, 有效点拨提升。板块教学中课堂交流的完整性对学生而言必定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会适时“介入”, 有些“只言片语”, 言简意深, 自然流畅对课堂上学生交流不完整、不正确的地方起到画龙点睛的指导作用。这样的只言片语体现在:

插问追索。学生作课堂交流时, 常有表述不清, 内容不全的状况, 这时, 教师便以插问的形式给学生帮助, 这里的插问不是提问。

应合连接。学生是课堂交流的主体, 教师不宜喧宾夺主, 但又不能完全无动于衷, 而应当以简短的话语应和鼓励。

巧拨释疑。学生的课堂交流中, 有些内容个别的学生未必完全听懂, 这时教师就要以只言片语来做必要的点拨释疑。

点睛强调。在课堂交流中, 学生的发言常常会有这样的状态, 或内容芜杂, 重点不清, 或说了不少, 不得要领……, 这些情况下, 教师的点睛强调十分必要, 或做概括, 或提出要点, 或补上重要一句。

期待暗示。对学生发言时的中止, 教师不应马上接腔帮助, 应以期待暗示, 鼓励学生说下去。因为说话间的中止, 有时是学生的调整思路、自我控制。

提升评价。学生间的交流, 很可能处于平滑状态, 教师必须随时做出评价, 或矫正, 或激励, 或小结。教师的评价小结, 对课堂交流的维系和深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板块式课程 第10篇

“单元板块”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一种单元整体备课。即以语文教科书本身呈现的一个单元为一个有机整体, 一个意义板块, 这样每一册教材有几个单元, 安排了几个主题, 就有了几个意义板块。围绕单元主题让学生读整块文章, 通过反复读、联系读, 从整体上把握整个单元课文。在整合教科书选文内容, 活动内容, 练习内容与可连接的丰富的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 紧扣单元训练项目把课文相关知识联为一条教学线索, 融“听说读写”为一体, 使单元“字词句段篇”整体运转。

从纵向看, “单元板块”是指在每一个主题单元的教学中, 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 将教学内容、训练重点、教学结构板块化。这里的“板块”。实际上是指在一个主题单元的教学过程中, 根据完成整合后目标的需要, 划分为若干个较大的组块进行教学。每一个组块内部应当有明确的整合目标, 有具体的教学内容, 有可操作的学生训练和教师指导, 还应当有围绕目标的反馈环节。它有别于传统的“线”形教学思路, 是在整合思想的牵动下, 融合了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程理念形成的学科教学模式。我们构建的单元教学操作模式是“导读———教读——自读———实践——总结”这样五大板块。这个基本程式反映了单元教学的科学程序:确定目标——整体感知———典型示范——触类旁通———课外延伸———以读带说———以读带写——检测反馈。它体现了单元教学的整体性、知识的系统性、训练的连续性, 也反映了教学进程的动态性, 做到了教读与自读、阅读与写作、知识与能力、课内与课外、教法与学法、学习与检测的有机结合。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遵循了“整体——部分——整体”的认知事物的规律, 符合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

二、板块模式的操作

(一) 导读

导读, 就是起导入的作用。是每一个意义板块学习前的“入门课”或“起始课”。语文新课程编排的特点是在每组课文之前, 都设立了单元“导读”, 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明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 提示学生学习方法及学习重点, 使师生在教、学之前对整组教材有个总体了解。单元导读课大致可以分为四大板块:

导语:让学生通过读单元导语, 感知单元主题, 明确学习任务, 如单元的训练重点, 应该掌握的学习方法等。

课文:让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单元的所有内容。感知要学的是什么, 从不同角度说说文中某一段的细节描写, 文中人物特点, 文中独特的写作风格等。

资料:初步了解课文后, 启发学生应为本单元学习做些什么准备, 查找哪些相关资料。课堂上教师可指导学生再查找相关资料、推荐相关书目等, 拓宽视野、开发课程资源。

作业:让学生根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给自己留的长期作业。如:拓展阅读;搞社会调查;开名著研讨会等。时间以一周到半月为佳, 这样把语文知识的学习与应用结合起来, 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收获。

(二) 教读

教读是单元教学的第二阶段, 属典型引路阶段。基本任务是通过教师解剖一两篇课文, 既让学生学到知识, 又使学生学到阅读同类主题文章的方法。精读课文可分如下四个板块:

粗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始, 教师让学生充分自读, 读通、读懂课文。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让学生谈感受、谈理解, 哪怕是肤浅的, 只要是他自己悟到的见解。

精读课文, 深入感悟。精读, 就是围绕课文的重点而深读。“深入感悟”是指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人物情感和重要词句有比较深刻的感受和领悟。要达到这要求, 学生须精读课文。在深入感悟课文的过程中, 要关注学生的奇思妙想, 适时、适当地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研读品读, 深层体悟。人教版选编的精读课文中, 有一批涵义很深的课文。这些课文不仅有表层的描述, 更有深层意蕴。学生学习这些课文时, 通过对重点段落的研读和品读, 达到对课文的深层意蕴的体验和领悟, 使学生在思想上、情感上产生共鸣, 甚至受到震撼。当然, 对于内容浅显的课文, 就不必采取这一教学步骤了。

熟读成诵, 尝试运用。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 以口头或书面表达的方式初步运用所学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学习这篇课文的体会。其用意在于促进学生把自己感悟最深的语言文字和思想情感初步转化为自己的语文能力, 为全面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三) 自读

单元教学的第三阶段是自读。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内自读。学生在教读课中已阅读过相关主题的知识和方法, 每篇自读课文前又有“自读提示”。因此, 自读课的教学应以学生紧紧围绕“自读提示”中的关键问题展开。分两个板块进行:

略读课文,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提示”中的问题往往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因此, 教学中, 让学生自学字词, 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个人思考、分组或全班讨论。

再读课文, 体会思想感情和深层含义。“提示”中还有问题是对课文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或深层含义提出来的, 所以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 然后在组内或班内进行讨论。

略读课的教学形式当以小组讨论、个别辅导为主。每个学生的自读方式也可因人而异。为保证自读效果, 教师可用巡回辅导、抽查阅读笔记和课堂练习等。

(四) 语言实践课

语言实践, 包括口语交际、作文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1.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的结束是学习的延伸。因此, 我们把课堂教学中重要的话题、有待深入探究的问题, 或就单元的主题巧妙引申, 使之成为语文实践活动的主题或课外作业。如在教学“人间真情”这一单元时, 教师布置学生在课下搜集和阅读表现人间真情的诗歌、散文、报道, 歌曲、图片、摄影, 调查发生在本地区、本学校甚至本班的人间真情的故事, 体验自己与父母和家人的亲情, 后两类要写成文章。本单元结束, 老师安排了以“人间真情”为主题的班会。班会上, 同学们展示自己搜集的文章并朗诵精彩的片断, 讲述感人的故事, 表演表现人间真情的小品等等。这就把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口语交际、写作、语文实践活动有机地整合起来, 使学生真正的体验到:语文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 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

2.口语交际。人教板教材中每一单元安排的口语交际一般都是围绕单元的主题设计的。教学中, 我们体现口语交际听说双方的互动的特点, 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可与综合活动紧密结合, 做到放手让学生进行口语实践, 充分挖掘课文中有利于培养口语交际的因素, 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作文教学。人教版教材习作内容也跟单元主题密切相关。因此作文应该让学生学会真实观察世界, 用心灵感悟人生, 流淌自己真切的思想和情感。具体可分为以下板块:

(1) 拓展阅读。围绕单元主题, 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查阅各种教材或其他资料 (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上网搜索相关文字、图片) 以待交流, 加深对单元主题的认识。

(2) 体验生活。学生由对文字的关注转向亲身体验生活。活动过程中, 既关注学生的兴趣取向, 又正视学生的差异性, 开展多样性的综合实践活动, 使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获得发展。

(3) 个性化表达。指导学生个性化写作, 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 写自己想写的内容。课堂上, 追求个性化思维, 个性化语言, 个性化的想象, 个性化的表达, 个性化的情感活动, 个性化的修改能力。

(4) 多元评价板块。作文教学的评价形式, 是鼓励冒尖, 张扬个性。如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评选本次习作的最佳开头人、最佳结尾人、最佳细节人, 最佳字体人, 最佳构思人, 最佳态度人、最佳情感体验人等等, 做到人人是评价的裁判, 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尽显个性之美。

(五) 总结检测课

单元教学的第五阶段是总结, 即反馈检测, 主要任务有二:

1.系统整理。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 并归纳整理, 使之系统条理化, 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对带规律性的东西予尤其注意归纳、总结, 使学生掌握得更为牢固。

总结课的教学形式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可师生讨论归纳, 教师作画龙点睛的结论, 也可由学生自己进行梳理, 写成文稿, 既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 又提高了学生表达和归纳的能力。

2.达标检测。检测的目的在于评价教学效果, 基本形式是书面测试。检测内容根据单元教学目标确定, 一般只检测本单元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两大块, 至于听说和写作能力情况的反馈, 则在自习和作文训练中进行。通过检测发现问题时, 应及时采取措施矫正补救。值得一提的是, 教师要注重总结课的整合与联系;注重对单元重点的矫正深化;注重单元主题的升华。总结课中, 教师要注意用巧妙的方法把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连接在一起, 能够联系实际进行必要的知识扩展, 整合回应单元主题。

教学实践证明采用板块教学的作用和好处不可低估。从学生情况看,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学习气氛效果都是常规的讲析式教学所无法替代的。从教学效果上看, 学生的阅读思考, 课程资源的开发, 表达见解的活动占据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 有利于形成生动活泼的立体式多向交流的课堂结构, 大大地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现行使用的语文教材是以主题单元建构的方式来编排的, 编者试图通过一个单元板块实现某一方面主题的教学。这种方式着眼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主题内容的建构, 立足于学生生活领域, 学生通过学习形成相对完整的体验或知识体系, 有利于营造对话, 交流情境, 进行思维碰撞。

关键词:单元主题,板块式,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杨章宏.《课程改革学习主题构建》.科学出版社, 2004.5

[2].陈晓波, 刘彩祥, 郑国民.《对“主题单元教学”的几点思考》人民教育, 2005

[3].严伯春, 何伟俊.《驾文本之舟驶入生活》.人民教育, 2005.6

[4].肖川.《名师备课经验》.教育科学出版社, 06.3

基于单元主题 构建板块式语文教学 第11篇

关键词:单元主题 板块式 语文教学

一、教学板块的构成

“单元板块”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一种单元整体备课。即以语文教科书本身呈现的一个单元为一个有机整体,一个意义板块,这样每一册教材有几个单元,安排了几个主题,就有了几个意义板块。围绕单元主题让学生读整块文章,通过反复读、联系读,从整体上把握整个单元课文。在整合教科书选文内容,活动内容,练习内容与可连接的丰富的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紧扣单元训练项目把课文相关知识联为一条教学线索,融“听说读写”为一体,使单元“字词句段篇”整体运转。

从纵向看,“单元板块”是指在每一个主题单元的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将教学内容、训练重点、教学结构板块化。这里的“板块”。实际上是指在一个主题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完成整合后目标的需要,划分为若干个较大的组块进行教学。每一个组块内部应当有明确的整合目标,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有可操作的学生训练和教师指导,还应当有围绕目标的反馈环节。它有别于传统的“线”形教学思路,是在整合思想的牵动下,融合了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程理念形成的学科教学模式。我们构建的单元教学操作模式是“导读——教读——自读——实践——总结”这样五大板块。这个基本程式反映了单元教学的科学程序:确定目标——整体感知——典型示范——触类旁通——课外延伸——以读带说——以读带写——检测反馈。它体现了单元教学的整体性、知识的系统性、训练的连续性,也反映了教学进程的动态性,做到了教读与自读、阅读与写作、知识与能力、课内与课外、教法与学法、学习与检测的有机结合。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遵循了“整体——部分——整体”的认知事物的规律,符合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

二、板块模式的操作

(一)导读

导读,就是起导入的作用。是每一个意义板块学习前的“入门课”或“起始课”。语文新课程编排的特点是在每组课文之前,都设立了单元“导读”,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说明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提示学生学习方法及学习重点,使师生在教、学之前对整组教材有个总体了解。单元导读课大致可以分为四大板块:

导语:让学生通过读单元导语,感知单元主题,明确学习任务,如单元的训练重点,应该掌握的学习方法等。

课文:让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单元的所有内容。感知要学的是什么,从不同角度说说文中某一段的细节描写,文中人物特点,文中独特的写作风格等。

资料:初步了解课文后,启发学生应为本单元学习做些什么准备,查找哪些相关资料。课堂上教师可指导学生再查找相关资料、推荐相关书目等,拓宽视野、开发课程资源。

作业:让学生根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给自己留的长期作业。如:拓展阅读;搞社会调查;开名著研讨会等。时间以一周到半月为佳,这样把语文知识的学习与应用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收获。

(二)教读

教读是单元教学的第二阶段,属典型引路阶段。基本任务是通过教师解剖一两篇课文,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使学生学到阅读同类主题文章的方法。精读课文可分如下四个板块:

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始,教师让学生充分自读,读通、读懂课文。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谈感受、谈理解,哪怕是肤浅的,只要是他自己悟到的见解。

精读课文,深入感悟。精读,就是围绕课文的重点而深读。“深入感悟”是指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人物情感和重要词句有比较深刻的感受和领悟。要达到这要求,学生须精读课文。在深入感悟课文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奇思妙想,适时、适当地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研读品读,深层体悟。人教版选编的精读课文中,有一批涵义很深的课文。这些课文不仅有表层的描述,更有深层意蕴。学生学习这些课文时,通过对重点段落的研读和品读,达到对课文的深层意蕴的体验和领悟,使学生在思想上、情感上产生共鸣,甚至受到震撼。当然,对于内容浅显的课文,就不必采取这一教学步骤了。

熟读成诵,尝试运用。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以口头或书面表达的方式初步运用所学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学习这篇课文的体会。其用意在于促进学生把自己感悟最深的语言文字和思想情感初步转化为自己的语文能力,为全面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三)自读

单元教学的第三阶段是自读。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内自读。学生在教读课中已阅读过相关主题的知识和方法,每篇自读课文前又有“自读提示”。因此,自读课的教学应以学生紧紧围绕“自读提示”中的关键问题展开。分两个板块进行:

略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提示”中的问题往往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因此,教学中,让学生自学字词,带着问题自读课文,个人思考、分组或全班讨论。

再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和深层含义。“提示”中还有问题是对课文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或深层含义提出来的,所以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然后在组内或班内进行讨论。

略读课的教学形式当以小组讨论、个别辅导为主。每个学生的自读方式也可因人而异。为保证自读效果,教师可用巡回辅导、抽查阅读笔记和课堂练习等。

(四)语言实践课

语言实践,包括口语交际、作文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1.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的结束是学习的延伸。因此,我们把课堂教学中重要的话题、有待深入探究的问题,或就单元的主题巧妙引申,使之成为语文实践活动的主题或课外作业。如在教学“人间真情”这一单元时,教师布置学生在课下搜集和阅读表现人间真情的诗歌、散文、报道,歌曲、图片、摄影,调查发生在本地区、本学校甚至本班的人间真情的故事,体验自己与父母和家人的亲情,后两类要写成文章。本单元结束,老师安排了以“人间真情”为主题的班会。班会上,同学们展示自己搜集的文章并朗诵精彩的片断,讲述感人的故事,表演表现人间真情的小品等等。这就把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口语交际、写作、语文实践活动有机地整合起来,使学生真正的体验到:语文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

2.口语交际。人教板教材中每一单元安排的口语交际一般都是围绕单元的主题设计的。教学中,我们体现口语交际听说双方的互动的特点,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可与综合活动紧密结合,做到放手让学生进行口语实践,充分挖掘课文中有利于培养口语交际的因素,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作文教学。人教版教材习作内容也跟单元主题密切相关。因此作文应该让学生学会真实观察世界,用心灵感悟人生,流淌自己真切的思想和情感。具体可分为以下板块:

(1)拓展阅读。围绕单元主题,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查阅各种教材或其他资料(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上网搜索相关文字、图片)以待交流,加深对单元主题的认识。

(2)体验生活。学生由对文字的关注转向亲身体验生活。活动过程中,既关注学生的兴趣取向,又正视学生的差异性,开展多样性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获得发展。

(3)个性化表达。指导学生个性化写作,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内容。课堂上,追求个性化思维,个性化语言,个性化的想象,个性化的表达,个性化的情感活动,个性化的修改能力。

(4)多元评价板块。作文教学的评价形式,是鼓励冒尖,张扬个性。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评选本次习作的最佳开头人、最佳结尾人、最佳细节人,最佳字体人,最佳构思人,最佳态度人、最佳情感体验人等等,做到人人是评价的裁判,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尽显个性之美。

(五)总结检测课

单元教学的第五阶段是总结,即反馈检测,主要任务有二:

1.系统整理。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并归纳整理,使之系统条理化,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对带规律性的东西予尤其注意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得更为牢固。

总结课的教学形式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可师生讨论归纳,教师作画龙点睛的结论,也可由学生自己进行梳理,写成文稿,既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又提高了学生表达和归纳的能力。

2.达标检测。检测的目的在于评价教学效果,基本形式是书面测试。检测内容根据单元教学目标确定,一般只检测本单元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两大块,至于听说和写作能力情况的反馈,则在自习和作文训练中进行。通过检测发现问题时,应及时采取措施矫正补救。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要注重总结课的整合与联系;注重对单元重点的矫正深化;注重单元主题的升华。总结课中,教师要注意用巧妙的方法把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连接在一起,能够联系实际进行必要的知识扩展,整合回应单元主题。

教学实践证明采用板块教学的作用和好处不可低估。从学生情况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学习气氛效果都是常规的讲析式教学所无法替代的。从教学效果上看,学生的阅读思考,课程资源的开发,表达见解的活动占据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有利于形成生动活泼的立体式多向交流的课堂结构,大大地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杨章宏.《课程改革学习主题构建》.科学出版社,2004.5

2.陈晓波,刘彩祥,郑国民.《对“主题单元教学”的几点思考》人民教育,2005

3.严伯春,何伟俊.《驾文本之舟驶入生活》.人民教育,2005.6

4.肖川.《名师备课经验》.教育科学出版社,06.3

5.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05.2

板块式课程 第12篇

一、问题提出———情境化

第一板块:爱的奉献。钱老师首先给学生播放了白芳礼老人捐资助学的视频资料《平凡中的精彩》, 然后提出了三个问题: (1) 谈自己的感受。 (2) 爱是什么? (3) 为什么要奉献自己的爱? (结合白芳礼老人的事迹谈谈奉献对他人、对自己、对社会有何意义?) 看完白芳礼老人捐资助学的视频资料, 所有人都被老人无私奉献的爱心所感动, 有的学生眼中含着眼泪。当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谈自己的感受时, 所有学生都举起了手, 大家在这样的情境下都有话要说。教师再问爱是什么?学生都能切身感受到爱是一种奉献。为什么要奉献爱?这一问的提出就水到渠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要。教师在每一教学“板块”都设计一些有趣的、现实的问题, 用这些问题把本板块的知识点连接起来, 使学生在有趣的问题情境中, 对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怎样的提问最容易让学生接受,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尽量避免非常直白地提出问题, 而应该尽可能在创设的情境中自然地展示问题。当然, 情境的创设要尽可能真实, 以便学生明了解决问题的意义, 激活探究的意向。另外, 教师在每一板块的问题创设中要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层次, 要符合教学进程的序列性。这样的问题情境才能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 使学生始终处于问题性任务之中, 激发学生探索性地获取知识,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情境设计———生活化

第二板块:爱的体验。该板块钱老师设计了两个环节, 一是让学生谈谈自己生活和学习中最感动的事。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一下子进入了自己的生活情境, 大家都在讲述着生活中父母、爷爷奶奶对自己的爱, 老师对自己的爱, 还有学生介绍了一些不认识的人对自己的爱心。二是在第一环节基础上钱老师让学生把想说的话写在爱心卡片上, 大声说出来, 对给予自己爱心的人表示感谢。在学生写卡片的同时, 播放着煽情的背景音乐。写完后学生都争着大声说出自己的感谢。一句“谢谢你, 妈妈!”“谢谢你, 老师!”让在场的所有学生和听课的教师产生情感的共鸣。

生活是教学的宝贵资源, 离开丰富的生活土壤, 教学之河就会干涸, 贴近生活, 使得思想品德教学更具有生活气息。教学的对象是学生, 是一个个具体的富有个性的生命, 贴近学生, 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和素材, 才能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 才能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 实现主动学习的目的。钱老师在第一板块“爱的奉献”中选用白芳礼老人的实例创设了一个情境, 让大家明白了什么是爱;在第二板块“爱的体验”中引导大家体验自己身边人奉献的事例又创设了另外一种情境, 让大家体验自己受到了哪些爱, 学会感恩。“板块式”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将课堂内容划分为几个小的板块, 更加方便教师针对具体教学内容灵活地创设教学情境。当然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反映学生的生活背景与实际, 回归生活, 联系生活, 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点, 这样才能让思想品德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活动组织———多样化

第三板块:爱的智慧。钱老师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探究: (1) 假如考试时同桌要和你对答案, 给还是不给?为什么? (2) 假如你看到了老人倒地, 扶还是不扶?为什么?课堂中, 钱老师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然后让学生用辩论的方式再分组, 阐述各自的理由, 最后让学生概括:怎样的爱才是智慧的爱?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 钱老师也参与其中, 给予学生一些方法上的指导。钱老师提出的这两个问题一个是学生学习中经常碰到的问题, 一个是社会上讨论的热点话题。在碰到这两个问题时, 一些人往往会觉得左右为难, 通过讨论, 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 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思考问题, 进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钱老师综合运用了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辩论法、归纳法, 使学生的思维一直维持在一个高度兴奋的状态, 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课程理念认为, 课堂是师生“交互作用”形成的“学习共同体”, 师生、生生之间只有在良性合作的课堂环境里, 才能打造充满激情和思辨的智慧课堂。师生合作和学生参与是保证教育走向成功的重要前提。作为发展主体的学生, 只有积极参与, 了解教师的思路、意图和方法, 才能达到学习目的。“板块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关系。教师在设计教学板块时, 针对每一板块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 用一个个有趣的问题或者情境把每一个板块的重点、难点连接起来。在上课过程中, 借用一定的教学情境向学生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思维, 产生师生互动。在每个板块的学习中可以鼓励学生选用多种学习方法达到每个板块的学习目标, 产生生生互动。学生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过程中, 达到了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递进化

第四板块:爱的行动。心动不如行动:作为校园志愿者, 我会;作为马路志愿者, 我会;作为社区志愿者, 我会。分组讨论, 写下行动志愿书, 组长宣读志愿书。另外, 还要求学生回家后每人制作一个爱心存折, 把自己的爱心行动记录下来。整节课从第一板块“爱的奉献”, 到第二板块“爱的体验”, 到第三板块“爱的智慧”, 再到第四板块“爱的行动”, 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爱心, 为什么要奉献爱心, 怎样奉献自己的爱心。板块间既相对独立, 又层层推进, 相互渗透, 环环相扣, 构成了一个立体的教学网络, 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形成。

知识是有层次的,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是分层次的。“板块式”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精心组织, 将课堂教学根据知识难易度的不同分为几个不同的板块, 从易到难, 层层跟进,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学习, 掌握知识。从心理学的角度说, 听课者会感到每个环节目标明确, 手段清楚;能够清楚学什么, 为什么学, 怎样学。便于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 并将所学知识落实到行动中去, 达到知、意、行的统一, 真正实现让学生学得精彩的目标。

上一篇:政务会议下一篇:乳酸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