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范文

2024-07-31

教学方法范文(精选12篇)

教学方法 第1篇

折纸是幼儿园一项传统而有意义的手工活动, 对幼儿手部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手的活动越多, 动作越复杂, 就越能刺激大脑皮层上相应的运动区的生理活动。折纸的好处显而易见, 但老师面对二三十个幼儿, 如何让大家都学到这一本领, 是教师必须思考的。

二、案例背景

教师面对近三十个四五岁的幼儿, 他们活泼好动, 大家分坐在五六张桌上, 教师进行示范讲解后, 请幼儿进行学折。

三、案例描述

区域活动中, 龙龙、双双、佳佳、洋洋选择了折纸活动, 他们想折“热带鱼”, 但折热带鱼的“双三角”步骤是该折纸的难点, 经过老师的示范和讲解折法后, 龙龙一边折, 一边问:“老师, 是不是这样?”佳佳说:“老师, 怎么拉出来呀!我弄不好!”洋洋拿着纸光看着, 却没有行动。老师只能花时间逐个辅导, 但到区域活动时间结束, 却没有幼儿成功学会折双三角形。

四、案例分析

1.农村幼儿与新居民幼儿折纸能力缺乏。在农村家庭中, 大部分幼儿都是由祖辈带养的, 老人们还只是停留在让孩子吃好、穿好、身体好的观念上;也有部分幼儿是年轻的家长自己抚养的, 但在家里更多的是教孩子学画画的技能, 忽略了折纸的学习。

2.幼儿不会看折纸图示。折纸活动是锻炼幼儿手、眼、脑三者协调的手工活动, 而学会看图示是真正掌握折纸技能的一个重要前提。在活动中因为看不懂步骤图示, 不理解步骤图示, 就成为许多幼儿不会折纸的原因之一。

3.教学方式存在重要缺陷。在折纸教学活动中, 一般由教师先示范折纸的步骤, 然后请幼儿按教师的步骤学习折叠。但是, 往往由于教师的讲解方法不够科学, 示范时每位幼儿不能清楚、仔细地观察到折纸的每一个步骤, 导致很多幼儿难以理解。

4.日常教学中折纸活动的缺乏。幼儿教学材料中的折纸内容相对很少, 也很缺乏。另外, 由于折纸活动开展起来需要教师花费较多的精力和心思。部分教师更愿意组织其他活动, 教师的懈怠导致折纸活动没有正常开展。

5.区角活动里的折纸活动设计存在不足。在区域活动中, 投入的材料不够丰富、多样, 学习折纸的氛围不够浓厚, 无法吸引幼儿参与活动。投入的材料只是全成品而没有半成品, 没有具体的操作流程或半成品作为引导, 幼儿不敢尝试操作, 又对折纸接触较少, 自然不会有太大的兴趣。

五、案例对策

1.根据幼儿现有折纸经验和水平, 制定折纸的内容。先让幼儿自由折纸, 仔细观察幼儿会折什么, 每个幼儿现在正处于什么水平。在调查中发现幼儿对简单的对边折、对角折的方法能基本掌握, 但也会出现边与边、角与角没有对整齐的现象。对于需要打开折叠的两张纸折出一个三个角, 如折房子, 或是折双三角形等折纸方法时, 幼儿就会不知所措, 胆小不敢折。然后, 根据以上现象, 在基本把握幼儿的折纸整体水平的基础上, 在内容的编排方面, 选择对边折、对角折和集中一角对边折三种折纸基本形, 而将难度较大的双正方形和双三角形放到以后再教。在幼儿学习某个基本折法时, 我们常提供一些与这一折法相关的多种图例。如学习折打开纸折叠成三角形时, 我们为幼儿提供了房子、钢琴、簸箕等图例, 使幼儿的折纸技能得以巩固。

2.指导幼儿学看折纸图示和视频, 提升折纸的能力。折纸步骤是靠图示来说明的, 所以看懂图示是折纸的关键, 不光要让幼儿认识图示, 还要让幼儿理解图示所说明的操作方法。而对图示的了解程度决定了幼儿折纸水平的高低。因此, 通过认识“折纸示意图”的活动, 引导幼儿认识折纸示意图中标识的意思。通过幼儿观察、认识、讨论、交流、操作等环节, 幼儿自主学习中认识一些基本的折纸标识。同时, 针对幼儿在学习折纸活动中, 不能清楚、仔细地观察到折纸的每一个步骤的问题, 可以使用手机拍摄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折纸的全过程, 并通过电视播放让幼儿清晰地观看。

3.引导幼儿自主和探索性学习, 拓展折纸的经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角度出发, 明确地反映了幼儿应当知道什么, 能够做什么, “学”的重点是什么, 需达到什么基本水平。因此, 幼儿在学习折纸时, 应以幼儿自主探索学习为主, 教师在让幼儿充分观察的基础上, 引导幼儿运用假设、推理等学习策略进行反复尝试, 尽量让幼儿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这是培养、提高幼儿探究学习折纸的关键所在。幼儿在尝试、操作、发现问题、探索、改进等环节自主学习折纸, 最终自己完成了折纸作品。幼儿在这样的活动中, 不但学到了折纸的技能, 还发展了观察力、判断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4.鼓动家长和幼儿一起动手, 延伸折纸的平台。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可以利用“家长会”等途径向家长介绍有关折纸的内容和幼儿折纸的现状, 让家长能意识到折纸的重要性。平时, 通过短信平台向家长介绍幼儿学习折纸的内容, 并争取家长的配合与参与。

教学方法 第2篇

一、LBL 教学法

LBL 教学法即Lecture-Based Learning, 就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 是以教师为主体, 以讲课为中心, 采取大班全程灌输式教学。是目前仍为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教学法。其基本做法、相关条件要求、相适应的考试评价方法、教案讲稿要求、备课预讲试讲做法等,都有成熟的定型的范式。

(一) LBL 教学法的优点

1. 节省教学资源。LBL 教学法采取大班教学, 通常是一名教师, 几十名甚至上百名学生, 这有效地节省了教学人力资源, 符合我国目前仍存在的师资力量短缺的实际情况。

2. 传授知识具有准确性、系统性和连贯性。LBL 教学法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充分利用教师的专业知识, 使教师可以对教授内容作全面、系统的分析讲解, 既能准确、快速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又能保证传授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3. 对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低。LBL 教学法以教师为主体,其授课质量、课堂气氛等主要靠教师个人把握,因此,教师可以照顾到绝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 将所授知识深入浅出,按期完成教学任务。

4. 现代技术丰富了LBL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多数院校早已采用多媒体教学, 避免了教师在课堂上做大量的板书, 提高了讲课效率;同时, 互联网又极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 教师可在网上找到大量的病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授课时可以图文并茂, 这不但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LBL 教学法的缺限

1.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LBL 教学法以教师为主体, 教师讲课中注重知识量的传播,部分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可能出现满堂灌的情况, 这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心理, 因此, 有人称其为“灌输式” 教学。

2.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LBL 教学法学生是被动学习, 老师代替学生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较小, 久而久之,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会产生对老师的依赖性, 因此,该教学法缺乏对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所以很多人称其为“填鸭式” 教学, 这不利于学生以后的个人发展, 也有悖于现今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3. 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差。医学是一门应用学科,LBL 教学法注重知识点的讲解, 这使得学生的应试能力较强但对知识的应用性较差。此外, LBL 教学法的各学科界限分明, 学科间的横向联系较少。而实际临床工作中, 通常是一个临床病例综合了多个学科, 这会使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和临床实际差别较大, 学生难以有效应用所学知识。

基本看法:尽管讲授式教学法存在诸多缺陷和质疑,但至今仍是其他教学法所不能替代的。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灵活运用。可以认为,对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还是应以此方法为主;对高素质的学生群体,因其主动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均较强,此种方法较大程度的束缚了学生自身能力的发挥,不利于开发其内在的潜力以及创造力。

二、PBL 教学法

PBL 教学法即Problem-Based Learning, 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 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辅导教师的参与下, 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的诊治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学习过程。PBL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PBL 教学法最早起源于20 世纪50 年代美国西余大学医学院, 1969 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 首先把PBL 引入了医学教育领域。

(一) PBL 教学法的优点

1. 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PBL 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和讨论来解决问题, 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有效的开发了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 这适应了当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2.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PBL 教学中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以及组内讨论来解决问题, 成为了课堂的主体, 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PBL 教学形式多样, 既有课下的自主学习,又有课上的小组讨论,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这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 也适应了当代社会对综合性素质人才的需要。

4. 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PBL 教学是从培养临床医生的角度进行实用性学习,授课以临床病例为基础,将各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知识点贯穿于一个真实的病例,打破了学科的界限,锻炼了学生以病例的诊治为中心的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 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表1) 。

表1 LBL 教学法与PBL 教学法比较表

 

 

 

 

LBL教学法

 

 

PBL教学法

 

 

学习目的

 

 

 

传播知识,对每一课程的教学均有较大的深度和广度,知识全面、连贯、系统

 

 

从培养临床医生的角度进行实用性学习,以培养合格、有能力的临床医生为目的

 

 

内涵

 

 

学科界限分明,学生理论较强但运用知识能力较差

 

 

以临床病例为基础,学科间交叉渗透,培养学生以病例的诊治为中心的横向思维

 

 

教学形式

 

 

以教师为主体、以讲课为中心

 

 

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

 

 

评估体系

 

 

终结性评价,在整门课程结束后进行统一考试

 

 

形成性评价,根据每次讨论学生回答问题次数、质量及资料复习书面报告进行综合评估

 

(二) PBL 教学法的缺陷

1. 学生基础知识欠扎实。PBL 教学法改传统式教学法为以临床问题为引导的基础理论学习,其课程内容含量少于传统课程, 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解决问题上, 而忽略了对知识点的掌握, 所学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2. 加重学习负担。PBL 教学的成功开展,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从准备资料开始,要结合病例去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从而得出最佳结论。因此, 前期准备工作上的时间约需一周, 大大多于普通的课堂学习。目前, 我国学生的课业负担仍然很重,占用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久之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 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 PBL 的核心理念

经典的PBL 是一种模式课程,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是一种综合的课程形式。其将问题作为基本因素,将课程内容相互联系起来,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小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是教学的主要形式;课程强调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单纯获得知识。然而,这里解决问题又不是目的,它只是一个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到必要的知识,学习正确的临床思维和推理方法,培养自学、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能力才是PBL 的根本目标。PBL 本身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其他课程模式中都不同程度地使用到了PBL。PBL 以学生为中心,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围绕着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其核心思想是将问题作为学习和整合新知识的起点。但PBL 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遵照其本身独特的课程设计策略,PBL 在其他课程模式中的使用才会体现其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四)PBL 的实施方法

PBL 具体实施方法如下:6~8 名同学组成1个学习小组,并配备1个导师。在导师的引导下,学习小组完成一个接一个的学习周期(Learning cycle)。每个周期把问题的呈现作为开始,这个问题应该描述了某个知识领域引人注目的发现或者以实际经验为依据的现象。然后学生分析这个问题,并尝试着分辨出问题所隐含着的相关真相,从而把这个问题再现出来。当学生们把问题的定义理解清楚之后,他们会相互合作,运用以前学到的知识,提出问题的最初解决方案。当然,此方案一定存在某些不足,不能完全解释问题,需要学生根据这些不足设定学习目标。学生们通过各种手段自学完成他们各自的学习目标后,回到小组中来向他们的同伴汇报自己的成果,大家进一步讨论修正最初的解决方案并设定下一步的学习目标。通过不断重复学习周期,学生可以获得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可获得自学技巧等。在整个过程中,导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在一旁引导学生完成讨论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导者,促使学生学以致用、友好和谐地进行讨论。

(五)PBL教学模式的适用范围

1. 低年级不宜适用,高年级适用。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基本上接受的都是传统模式教学,自学能力差,对一入学就采用PBL教学难以适应。所以必须结合这一特殊性,建立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先以PBL教学目标为导向,为低年级学生打好理论知识基础,然后再在高年级中逐步开展PBL 模式的教学。这样能够更好地发挥PBL教学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不适用或较少适用,专业课适用。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不采用或依据适合的课程内容较少采用PBL教学,而应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法,可以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法优势,使学生充分、全面、系统、扎实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专业课采用PBL 教学,学生站在一个较高起点上,开展起来更容易。如果在尚不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时就采用PBL 进行教学,学生还不具备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自学起来非常困难。

3. 理论课部分章节适用。PBL教学耗时较多,且学生需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因此在医学理论课中全部采用PBL 教学并不合适,只能是适合的内容采用。若全部采用PBL 教学,学生也不能将大部分自由支配的时间全部投入到课程准备中,反而影响教学效果。

4. 实习课部分适用,实验课不适用。实验课是为了巩固和加强理论课所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严肃的科学态度及实事求是的作风而开设的。如果把时间过多用在实验PBL 教学上,讨论一些理论问题,将大大减少学生动手锻炼的机会与时间,这就失去了开设实验课的意义。而对于分析思考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实验结果,特别是当实验结果与预期有差异时,更要认真分析、讨论可能引起这种差异的原因。此外,还可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理论学习到临床工作的必经阶段,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尽快完成从“医学生”到“准医师”的转变,为毕业后独立工作打下基础。此时,学生已基本掌握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时间也较充裕,基本具备实施PBL教学的条件。在实习课部分采用PBL 教学,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临床观察与诊疗思考的能力。

大部分课程采取LBL教学法,使学生掌握系统、全面的医学基础知识,规范的操作方法;小部分课程采取PBL 教学,训练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两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优势互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主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综合能力;还可以解决教学时数不够、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节约大量教育经费。

(六)应用PBL 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距PBL 首次引入我国已经过了20 余年,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都开始应用此方法。然而,PBL教学方法本身的局限性以及我国长久以来一直实行传统课程教育体系的现状和经济发展状况,使PBL 教学方法在推行时面临许多新的难题。

1. PBL 教学方法本身存在的问题。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完美无缺的,PBL 也不例外。和传统授课方式相比,PBL 的课程容量小,学生可能会将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上而忽略了学习目标本身。传统授课方式将很多经验性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而PBL 就要求学生自己去摸索,这样在一个问题上学生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本就繁重的课业压力下,可能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同时,PBL 取消了教师的系统讲授,这不利于学生掌握完整的医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可能欠扎实。

2. 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的制约。由于PBL 本身的多变性和灵活性,使一些教师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教师对于PBL 的观念不可接受。对于从小接受传统教育的学生来说,突然接触PBL这种完全由学生作为学习过程核心的教学方法,会觉得无所适从。PBL 的关键之一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调动自身积极性,与课程紧密结合。但是由于长期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学生的主动性普遍不高。师生双方面对于PBL 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均缺乏必要的心理和技能上的准备,致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因此,不能机械套用国外PBL 教学模式。实现PBL 本土化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

3. 有效评价体系尚未建立。PBL 是一种集教学过程和结果于一体的教学方法。而现行的对于学生的考核方式只注重最终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评价。研究显示,若采用传统的教育评估方式,如执业医师资格考试,PBL 与传统教学法结果并无明显差异,但大量事实证明PBL 对培养学生临床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信息管理能力以及对提高学生满意度等方面具有优势。

4. 师资力量匮乏。PBL 是一种对于教师素质要求很高的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理解PBL 教学法的精髓,熟悉其教学过程。要认识到教师是整个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适时地发挥教师的组织作用、参与作用、指导作用是PBL教学法顺利进行的关键。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PBL 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不但要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丰富的临床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还需具备较强的知识综合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目前国内具有PBL执行能力的教师还为数很少。

5. 教学资源不足。PBL 教学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源,如充足的图书馆馆藏、大量的文献数据库、适当的教材以及专门的教室和教具等硬件设施。这需要学校大力的资金支持和投入。

基本看法:PBL 教学法在国内全面实施难度较大。首先, 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PBL教学法需要学生在理念上彻底转变, 学生经历了小学、中学的教学, 已适应了传统的教学法,对一种全新教学法的适应尚需时日。其次, PBL 教学以培养临床医生为目的, 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较强的思维能力。我国医学生年龄普遍小于国外, 国外需先接受理工科教育后再接受医学专业教育, 其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相对较强, 我国学生整体能力相对欠缺。再次, 国内现有的考试仍主要以笔试为主, 相对缺乏与PBL 教学法相配套的评价体系, PBL 教学法一定程度上不适于我国现有的考试体系。此外, 我国对PBL 教学经验尚缺乏, 思路不清, 还存在师资力量不足以及教材缺乏等因素。因此, 我国现阶段尚不适于大范围开展PBL 教学。就目前而言, 此方法较适用于研究生教育以及较好的本科院校, 对中等本科院校以及高职高专只能作为传统教学方法的补充而非主导。

三、TBL 教学法

这里所谈的TBL 译为Team- based Learning , 是团队教学法,与通常所说的TBL 教学法(Task- based learning), 即任务式教学有所不同。

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 Team-Based Learning, TBL)是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教学模式上形成的一种新型成人教学模式。不像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 Lecture-Based Learning, LBL) , TBL 不再以教师为主体, 而是以学生为主体, 是一种以团队为基础, 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以将学生培养成终身学习者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

70 年代末, 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的Michaelsen 教授为了在学生人数增加的情况下保证教学质量, 提出了TBL 的基本教学模式。此后,TBL 的理论在接下来的20 多年中得到不断完善与发展。 年以前, 国外学者称这种教学模式为“team learning”。2002 年Michaelsen 等学者正式将这种教学模式命名为“Team-Based Learning”, 并在美欧发达国家的医学等课程教学中逐步地推广应用。目前, 国际上至少有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印度等7 个国家和地区的医学教育接受并应用TBL, 其中美国至少有70 多个医学院校应用了TBL。绝大多数已采用TBL 的院校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并积累了较为丰富和成熟的经验。

TBL 是在PBL 基础上改革创新并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其强调的是在有清楚学习目标的课前及课上的学习, 一定程度可弥补PBL 教学法和LBL 教学法的不足。通过课上不同的测验方式及作业, 既保证了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 又培养的学生的临床技能, 是结合二者优点的教学方法。

(一) TBL 教学法的优点

首先, TBL 教学过程通过不同形式, 实现了学生主动学习、讨论式学习和互学互教的拓展性学习, 既注重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 又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学习, 真正做到基础理论与临床技能培养并重; 其次, TBL 教学法以团队协作为基础,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以及团队合作和人际交往等综合能力。

(二) TBL 教学法的缺陷

TBL 教学法的缺陷也与PBL 较为类似, 包括学生耗时多、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仍较高以及师资和教学条件的要求等, 这里就不再赘述。TBL与PBL都是对传统的以讲授方式为主的教学模式的改革, 有着共同的目的, 即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的方式, 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增加学习的趣味性。然而, 两者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较多的差别 (表2) 。

表2 PBL 教学法与TBL 教学法

 

 

 

 

PBL教学法

 

 

TBL教学法

 

 

内 容

 

 

以病例为中心倾向于临床应用

 

 

团队式教学,基础与临床并重

 

 

实施难度

 

 

跨学科程度高,对学生基本要求高

 

 

跨学科程度低,对学生基本要求较低

 

 

适用对象

 

 

适用于有一定理论基础,临床阶段的医学生

 

 

适用于任何阶段的医学生

 

 

核心教学思想

 

 

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是由于解决问题的知识缺陷带动的。强调学生导向的学习,并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收获来自于导师领导的小组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兼顾学生为中心和教师为引导,先由学生学习,然后通过评估,最后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强调应用老师的专业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收获来自于围绕实际问题的讨论以及老师就该组讨论的及时反馈

 

 

 

 

基本教学方法

 

 

教学中,老师逐步揭晓事先准备的案例。学生分析案例并发现解决问题的知识缺陷,并学习缺如的知识以参加老师引导的讨论

 

 

教学中,老师指定学生的学习内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参加准备度测试,并应用所学的知识在团队讨论中选择指定问题的解决方案

 

 

学习者的目的

 

 

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动力在于参与讨论并课外学习其感兴趣的案例并分享自己的见解。而考试常常很简单

 

 

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动力在于自己以及所在团队在准备度测试中的良好表现以及参加团队讨论

 

 

教师的作用

 

 

教学中,教师组织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促进小组讨论,必要时给予引导,更多的象一个顾问,帮助学生完成独立学习

 

 

教学中,教师需要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准备测试题目,提出学生要解决的问题,组织团队讨论。教师是一个指导者,指导学生学习相关内容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学生的作用

 

 

教学中,学生自己确定学习内容,并独立完成课堂外学习,参与小组讨论

 

 

教学中,学生也是独立完成课堂外学习,参与团队讨论,并将团队讨论意见提交给全班讨论

 

 

支持条件

 

 

教学要求的教学资源更多,师生比例更小

 

 

教学可允许较大的师生比例

 

(三)TBL 的实施方案

TBL 是学生在团队基础上, 围绕各教学单元中包含的核心概念及其应用展开主动学习, 经过“个人独立预习概念→预习确认测验掌握概念→团队练习运用概念”的过程获取知识, 并掌握知识的运用。

1. TBL 开展前的准备

(1)设计TBL 教学课程。首先, 教师确定各单元的教学目标, 并为学生准备关于预习目的与要求的提纲和提供参考资料, 同时还须认真准备各单元的预习确认测验试题和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讨论的应用练习。

(2)分组并形成团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其目的是以小组为团队基本单位, 在组内和组间进行讨论、交流,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分组须遵循TBL 的原则: 减少影响团队凝聚力的因素; 合理分配小组成员的各种资源;小组的大小适当;小组成员保持相对稳定不变。

(3)设计评分方案。TBL 中个人的课程成绩包括: 个人表现得分, 由个人测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 团队表现得分, 主要是团队测验成绩; 同行评价得分, 在TBL 结束后, 各小组成员评价组内其他成员在参与团队的表现、个人表现、组员对团队贡献大小、出勤率等方面的表现, 一般以不同的得分或划定不同的等级进行评价。

2. TBL 实施流程

TBL 的实施流程包括三个基本阶段。

第一阶段( 预习准备过程) 。学生在预习参考资料或提纲的指导下, 通过课前的个人独立预习, 熟悉掌握教学单元的课程内容。

第二阶段[预习确认测验过程(RATS)] 。(1) 个人预习确认测验。各教学单元最先进行的是评价学生个人预习情况的预习确认测验, 测验的内容主要由侧重于概念的单选题组成。( 2) 团队预习确认测验。当个人预习确认测验完成后,学生立即通过团队讨论完成同样题目的测验。团队测验完成后, 老师将评分后的个人和团体的答卷交还给学生, 让他们针对测验题目展开讨论。(3) 申诉。在讨论后允许和鼓励任何申诉, 即向老师提出任何意见或疑问。(4) 老师反馈或总结。待所有团队提交了申诉, 教师可通过一个小型的演讲或讲座来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三阶段(运用课程概念过程)。接下来, 学生开展讨论团队概念运用练习的活动, 每个团队成员必须积极参与, 并记录讨论结果。在讨论结束后, 各小组选代表发表团队的讨论结果, 并与班级里的其他小组讨论自己的答案。最后, 老师总结该单元的学习情况和进行同行评价。

基本看法:TBL 不仅能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TBL 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是可以在学生数较多的情况下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小组教学, 这特别适合于中国国情。若能很好的处理好TBL 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不断改革完善, 将有助于教学观念的转变, 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因此, TBL 这种独具特点的教学模式, 作为对现有多种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完善和优化, 必将在我国医学教育教学中形成广泛的应用前景。

四、CBL教学法

CBL(Case Study Based Learning )教学模式是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在高等医学教学中首次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CBL教学法的核心是“以病例为先导, 以问题为基础,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其特点是打破学科界限, 围绕问题编制综合课程,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获取新知识、有效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

在医学领域, 临床案例教学是指在临床教师的指导下, 就某一主题运用涵盖该主题知识点的典型临床案例, 组织医学生学习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虽然案例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中不自觉地采纳着, 但在教学方法、案例选择、规范实施等方面尚无规范、系统的研究, 实施效果不太理想。哈佛医学院“new pathway”的改革颇具临床案例教学的经典范本。

(一)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1. 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案例法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改革, 它改变了长期以来老师惯用的“灌注式” 教学, 代之以实例、设问、分析以及学生的共同参与, 以其生动性、现实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果。

2. 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例中锻炼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培养医学人才, 避免纸上谈兵。

3. 可巩固理论知识。从教育学的观点看, 案例法教学符合巩固性原则。它易于理解, 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深化理论教学, 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二)临床案例的编写

编写和选择临床教学案例是开展案例教学法的前提, 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 案例的选择应依据以下原则:

1. 主题鲜明。一个案例围绕一个疾病或一个主题, 如急性胰腺炎或腹痛的鉴别( 见下文所附案例) 。这个案例必须显性或隐性地涵盖该主题所涉及的80%以上的知识点。使学生能通过讨论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达到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下述的急性胰腺炎案例中就涉及了病因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等重要内容, 同时对腹痛的鉴别也进行了学习。

2. 客观真实。案例要来源于实际临床工作, 真实性是准确性的保障。这就要求临床教师平时善于积累, 完善案例。尤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要完善, 以电子文档形式储存, 分类管理。可以边积累边编写, 也可以集中一起编写。

3. 逻辑性强。案例的逻辑性直接关系到学习效果。案例设计者犹如电影导演, 一个主题可以从不同角度编写, 以不同表现形式编写。如急性胰腺炎案例, 可以腹痛为首要表现编写, 也可以休克为主要表现编写。在编写时, 可分步透露关键性实验室检查, 以免过于简单, 减弱学生学习兴趣; 可设不同悬念, 激发学生鉴别诊断热情。

4. 难易适度。案例应充分考虑医学生的基础知识功底和对学科理解的深度, 不可偏离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不同级别学生可专门撰写难易度不同的案例, 如四年级的案例以温习临床特点为主, 五年级的案例以症状鉴别为主。疑难杂症及学科前沿可在案例中适当穿插和介绍, 为医学生日后确立专业方向奠定基础。

5. 具启迪性。好的案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主动探究问题、查阅资料、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时临床医学环境随着时代发展是不断变化的, 案例也应该具备时代性、人文性。对学科前沿知识的穿插可激发学生致力于医学科学研

究的志向。

(三)设计问题

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不像传统灌注式教学中占主导, 而是对案例的主题进行引导及调节课堂教学的节奏。教师在案例布置后不主动提问, 而是交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一步进行分析解决。但这不代表教师完全处于旁观的角色, 课前教师也应对所选案例进行深入研究, 根据教学目的及主题设计问题。设计问题时, 应该考虑以课程推进的理论体系为导向, 由浅入深、由点及面。问题的内容, 要涉及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各个知识体系, 包括生化, 生理,病理, 诊断等学科知识。

(四)教师备课

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础知识背景, 自身在对本案例主题相关知识充分掌握的基础上, 明确教学目标, 理清教学思路, 认识教学中的重难点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有效的教学手段。

(五)组织实施

1. 案例布置与分组讨论。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当堂布置案例不仅浪费教学时间, 而且不利于学生作资料查阅的准备, 故案例布置应在课前完成。一般以课前一周左右布置较为适宜。布置案例的同时, 还要求学生形成学习小组, 主动提出若干问题和整理, 并进行参考资料的查阅和讨论, 作为课堂讨论的前期准备。

在传统灌输式教学中学生以接受知识独立学习为主, 案例教学要求学生主动思考, 查阅大量资料, 并相互合作相互交流, 开展课前的小组讨论, 形成“学习共同体”。其中学习小组的规模不宜太大, 一般4-6 人, 不超过8 人。小组讨论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参与交流, 发表见解的机会, 提高了学习主动性, 培养了团队合作的精神, 同时也锻炼了语言交流能力和职业素养。

2. 课堂分析与总结归纳。课堂分析应尽量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 即教师对案例进行简要介绍后, 以学习小组的形式, 鼓励学生轮流进行提问及发言, 教师仅作为主持人, 巧妙引导讨论, 适时进行引导性讲解或归纳总结。教师在每次讲解时的时间不宜过长, 所讲解内容仅作答疑或解惑。在学生讨论时, 教师应注意讨论中显现的问题以及思想闪光点, 以便及时调整课堂教学重点, 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在归纳总结时, 教师除点评学生的观点、论证方法、存在的问题等外, 还应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逻辑主线提出完整的分析过程和结论, 特别是对病例中涉及的关键问题作重点讲解, 达到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

3. 课后作业与知识巩固。案例教学课堂分析后的必然结果是产生大量信息和结论。课后每位学生可根据课堂讨论产生的结果择其一两个侧重点, 总结归纳并在课后进行进一步的扩充分析, 撰写书面分析报告, 字数在1500- 3000 为宜。巩固学生当堂学习的知识理论, 培养讨论问题及总结问题的能力。

(六)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 连贯性要求强。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对案例的内容作好详实准备, 才能在课堂上充分热烈的开展讨论。

2. 与传统教学的结合。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的讲授,传统教学仍是必不可少的。在进行案例教学前, 一定要有事先授课作基础。

3. 案例的质量。低质量的案例可能反而扰乱学生逻辑思维, 降低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缺乏课堂组织讨论的热情。相反, 高质量的案例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必须是有一定专业能力的较高年资医生, 作为病例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 课堂上教师要指导病例讨论过程, 引导学生不偏离主题, 思考、讨论并解决病例中的主要问题, 但不过多干预学生的讨论。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探求病例情境背后隐含的知识并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体看法:LBL 教学法和PBL、TBL、CBL教学法各自有其优缺点, 因此应该根据授课内容及授课对象综合应用。应当看到, 对医学生而言, 在基础阶段的学习还是应以LBL 和TBL 教学法为主,而临床阶段的学习可逐渐采用PBL和 CBL教学法;对理论性强、难以理解的知识应仍采用传统的LBL教学法, 对比较浅显易懂以及与临床关系较密切、更新速度较快的知识点, 应用PBL 或TBL 教学法, 便于学生的自我发挥, 几种方法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总之,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妙在启发、贵在得法。对教学法的研究是永恒的话题, 也是永远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对不同授课内容和不同的学生, 在不同的教学条件和环境下,教师应灵活选用教学法,综合运用, 从而达到最好的授课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3种常用教学方法分析

范例教学法

范例教学,又叫范例式教学,是联邦德国根舍因首创的其后又有许多教育家进行了深入探讨,以理论观点为指导所开展的教学活动方法,叫做范例教学法。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的本质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范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的方法。运用此法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独立学习,而不是要学生复述式地掌握知识,要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其他方面.进一步发展所学的知识,以改变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行动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采用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有时也用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能力。采用案例教学,要引起教学活动结构,教师施教方法和学生学习的变化。

“纲要信号”图示法

“纲要信号”图示法是前苏联沙塔洛夫创造的教学方法。沙塔洛夫是乌克兰顿涅次克市一所中学的物理和数学教师。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是“纲要信号”。所谓“纲要信号”,就是一种提纲挈领地概括所讲内容的图表。这种图表形象直观,既能帮助学生记忆,又能使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及其内在联系,便于教师和家长检查,督促学生的学习。

暗示教学法

暗示教学法是由保加利亚精神病疗法心理学家乔治·洛扎诺夫也叫格奥尔基·洛扎诺夫(Georgi Lozanov)于60年代未70年代初首创的,以后由东欧各国传到苏联、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等国,近年,被介绍到我国。洛扎诺夫给暗示教学法下的定义是:“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结合起来。”

暗示教学,就是对教学环境进行精心的设计,用暗示、联想、练习和音乐等各种综合方式建立起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创造高度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获得更好的效果。其理论依据的要点有:(1)环境是暗示住处的重要而广泛的发源地;(2)人的可暗示性;(3)人脑活动的整体观;(4)创造力的假消极状态最易增强记忆,扩大知识,发展智力;(5)充分的自我发展,是人最根本的固有需要之一;(6)不愉快的事情往往不经意识就为知觉所抵制。

贯彻此法有五个原则:(1)学生要有自信心,愉快而不紧张;(2)情感调节理智,无意识调节有意识;(3)设置情境,采用交际性练习,短期内学习大量教材;(4)借助母语翻译对比外语;(5)师生相互信任和尊重。

教学方法 第3篇

关键词:转变观念 创新方法 提高效率

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全面素质教育的推行,全国性的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课程改革涉及到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实施方式的改革,这些措施对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作为直接从事课程教学的一线教师,如何面对改革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更好地培养人才的问题迫在眉捷,亟待解决。

如何教好新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中学政治课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根据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新课程内容、学科本身的特性以及笔者长期从事中学政治课教学的经验,现提出以下拙见,请同行指正。

一、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新教改从本质上讲,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本身就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展开,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都在各方面进行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客观上要求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也必须随之而发生变化。因此,对传统的、与新教材不相符合的教育教学观念应发生相应的转变,建构起一种符合客观实际的新的观念,具体地说应该做到: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传统教学的“注入式”、“满堂灌”方法已经落后于现代教育及创新教育的需要。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其独特的规律,不能将他们视作知识的“容器”和被动的接受者,而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各种实际状况,按整体性与个别差异相结合的教学原则,采用现有的、可能的、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更加突出学生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提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变“学会”为“会学”。

2、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是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传统教学将教材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经典”,教师、学生都必须一切围绕这个中心展开,教师“以本为纲”,学生“照本宣科”,用同一僵化的标准衡量千差万别的学生,这样既禁锢了教师的思想,也禁锢了学生的头脑。新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教材的统一功能,要求师生围绕这一要求以崭新的眼光去对待它,只将它视作《课程标准》的一种具体阐述。结合政治课的特点,我们应坚持“不惟本,只惟纲”的观念,将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社会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灵活地进行运用。

3、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传统观念认为教师应该是具有极度“尊严”的主导,是神圣不容侵犯的,虽说也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都很少落实在实际行动上。由于新课程改革体系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等内容的增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培养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应树立一种敢于当配角的精神,将更为广阔的舞台交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和特长,在实践与探索中学到真正的知识,同时提高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和能力。

二、要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过分局限于某一种或某几种单调的方法上,很难适应学生及时代发展的特点,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好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艺术取得最佳效果的体现。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的不同,我们应选取那些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与学生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相适应的方法。总的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

1、单一向综合过渡。

中学政治课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淡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图示图表法、练习法等方法。我们可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变单一的某种方法为综合各种有用方法的运用,在此基础上,还应有所创新,如采用实践法、参观访问法、论文总结法、座谈交流、辩论等方法。这样,既可以传授系统的教材知识,又能够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将知识教育与思想、技能培养较好地结合起来。

2、传统向现代过渡。

传统教学基本停留在“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的简单操作上。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大多数学校已具备了诸如投影仪、电视机、录音机、计算机等现代教学媒体和教学辅助手段,对这些教学工具的合理使用,可以使书本知识感性化,具有生动、直观、形象的特点,易于学生观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便于学生真正牢固地掌握知识。

三、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社会存在的繁杂性,势必带来思想认识的多元化。改革初期,许多东西还处于不断探索之中,难免出现一些认识偏差。但对于那些显而易见的错误,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并坚决地加以改正,如:

1、传统的都是不好的观点。

过去的几十年里,在传统观念的指导下,我们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今天形势变了,需要对某些传统的东西进行改革,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将原有的东西全盘否定。哲学中所说的兼收并蓄的“扬弃”原理是必要的,我们应保留传统教学中优秀的、合理的成份,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的革新和创造,这才是正确的观点。

2、教师的主导地位应完全让位于学生主体的观点。

虽说新课程实施方案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重在某些课程上的“引导”功能,但并不是说教师的地位就不重要了。教育本身就是施教者和受教者双边的相互活动,离开任何一方都不行,特别是由于学生的各种实际情况,教师的主导作用决不能削弱,反而在—定程度上还应该加强,只是要把握好一个“度”而已,即:教师不能事事包揽,应给学生留出一定的自主空间。

教学方法 第4篇

1 微观经济学的课程特点

1.1 学时不充分

根据我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微观经济学》课程只有36个学时 (50分钟/学时) , 如果考虑到法定节假日的影响, 整门课程的系统讲授和学习便不足30个小时了, 这区区不足30小时的时间, 对教师传授知识的水平和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2“艰深晦涩、枯燥难懂”

对于《微观经济学》课程, 我也有8年的教学经验了, 在每一次的教学中, 学生无不称“难”。这可能是源于课程内容本身的特点———理论性强。众所周知,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 同时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数学功底, 对《微观经济学》有所了解的人皆知数学知识对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 在一次的教学中, 甚至有同学说:在公式较多的时候, 会以为自己误入了数学的课堂。所以, 理论性和数学性是导致《微观经济学》“难”的两大重要原因。

1.3 教学方法老套

很多老师都在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但收效甚微, 到目前为止, 大部分老师在大部分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仍然采取传统的讲授法来教学, 对于理论性这么强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来说, 用讲授法教学, 教师讲得累, 学生听得也累。对于教师来说, 已经是竭尽所能来备课授课了, 结果却和想象的不太一样, 难免失落。而对于学生, 也已经尽最大努力听了, 但还是提不起兴趣。也有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新方法, 如案例教学法, 但苦于寻找不到合适的案例, 导致案例教学法用得并不彻底, 效果有限。这些都会影响到课程的教学效果, 降低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学生挂科率居高不下, 有时甚至高达20%以上, 深层次的影响是有些系部专业已经开始尝试取消《微观经济学》课程。

2 提升《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途径

2.1 处理好“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关系

时间是稀缺的, 在有限的时间内, 要将更全面更系统的经济学原理教授给学生, 必须处理好“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关系, 在给学生讲解“为什么”的时候, 必须使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 同时配合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最大限度的节省时间, 提升教学效果。

2.2 用案例“冲垮”理论性的“堤坝”, 用经济学原理“降低”数学性的“高墙”

对付理论性强的知识点, 案例是最好的武器。案例教学法能给学生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主动融入课堂讨论, 变知识的单向传输为双向流动, 可以有效增进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产生于1920年, 目前已被大多数教师应用于课堂教学过程, 其难点在于选例和释例, 它们是有效开展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 如在讲解外部性问题的时候选取案例:当火车驶过农田的时候, 案例内容如下:

20世纪初的一天, 列车在绿草如茵的英格兰大地上飞驰。车上坐着英国经济学家庇古 (A·C·Pigou) 。他边欣赏风光, 边对同伴说:列车在田间经过, 机车在田间经过, 机车喷出的火花 (当时是蒸汽机) 飞到麦穗上, 给农民造成了损失, 但铁路公司并不用向农民赔偿。这正是市场经济的无能为力之处, 称为“市场失灵”。

将近70年后, 1971年, 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 (G·j·Stigler) 和阿尔钦 (A·A·Alchian) 同游日本。他们在高速列车 (这时已是电气机车) 上见到窗外的禾田, 想起了庇古当年的感慨, 就问列车员, 铁路附近的农田是否受到列车的损害而减产。列车员说, 恰恰相反, 飞速驰过的列车把吃稻谷的飞鸟吓走了, 农民反而受益。当然铁路公司也不能向农民收“赶鸟费”。这同样是市场经济无能为力的, 也称为“市场失灵”。

同样的事情出现在不同的时代与地点, 带来的结果不同, 两代经济学家的感慨也不同。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火车通过农田的不同结果恰好说明了同一现象的不同表现:外部性包括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 这两种表现引起的结果截然相反。该案例的使用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能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讲解新知识点的时候, 要尽量使用已有的经济学原理。如讲解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的时候, 有一种方法只这样的:

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来说明要素间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的合理性, 简单明了。

2.3 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举措

除了上述两点建议之外, 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促进《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1) 做好课件, 用好多媒体, 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应有的作用。为了迎合广大教师的需求, 促进先大话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我院的开展, 同时也为了提升教学效果, 学院先后将几十间普通教室改建为多媒体教室, 一改往日合班上课才能使用多媒体教室教学的局面, 给小班教学的《微观经济学》课程创设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客观必要条件, 所有代课教师也毫不懈怠, 先后变传统板书教学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 但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有待改进, 如:课件制作仍显老套, 有些课件从头至尾除了文字就是图表, 而且放映效果很一般, 缺少必要的动画效果来提高课件的吸引力。在制作每一张课件的时候, 我会根据自己的讲解思路设定每一项内容的弹出顺序, 包括图表也是如此, 每一条线、没一个字母的出现都是经过认真思考和设定的。事实证明, 功夫不负有心人, 这的确给自己的课件加了分, 对提升教学效果也有一定的帮助。除此之外, 我还配合了必要的视频资料, 在讲解外部性问题的时候, 我穿插了发生在海南屯昌的“榔烟”事件, 而在讲解公共资源过度开发利用问题的时候, 我穿插的是关于我国东海由于过度捕捞导致“无鱼可捕”的视频资料, 这些视频都不长, 但都经过了认真的遴选, 均来自于权威部门权威媒体的报道, 学生反响也很好。

(2) 如果说传统的讲授法是“填鸭式”的教学, 是被动的教学, 那讨论法无疑是将被动教学转化为主动教学的利器。讨论法的恰当使用能使学生真正地融入教学, 变被动灌输为主动吸收, 主动索取, 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如在讲解完需求量变动和需求变动的知识点后, 可以穿插讨论:减少香烟需求数量的方法, 对于这两种变动会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而在讲解博弈论部分占优策略均衡时, 最经典的案例是囚徒困境, 案例之后可以设置一个讨论环节:很多国家通过了禁止在电视上做香烟广告的法律, 其结果会如何?你认为烟草公司是否会反对该项法律的实施呢?为什么?结果和大部分同学想的大相径庭, 这自然会勾起他们释疑的好奇心, 其效果不言而喻。

(3) 规范平时成绩评定, 助力课堂教学高效完成。我院《微观经济学》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而于以考查形式开设此课的专业, 学院对于考核方式没有强制和统一的要求, 教师通常会将平时成绩的比例调整到50%甚至更多, 所以平时成绩对学生最终的总评成绩至关重要, 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评定方法也势在必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 我将平时成绩划分成出勤情况、上课表现 (包括回答问题、听课情况等) 、期中考试和课后作业四大部分, 设定相应的分值, 并制定相应的评分依据。同时恩威并施, 奖惩分明。出现请假情况不计该节课的出勤分, 而出现旷课则会给予扣分处理, 而且旷课的成本设置的很高, 每一次旷课被扣的分数会达到全部平时成绩的10%。而对于回答问题表现突出的同学可以给予分数的奖励, 事实证明, 被奖励过的学生整个学习过程都非常认真。规范的评定方法也能树立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俗语说:信之, 则追随之, 可见, 规范的平时成绩评定方法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结束语

要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质量, 必须根据课程特点, 对症下药, 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 同时也要紧跟科技步伐,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以辅助。虽然我从事《微观经济学》教学工作也有八年了, 但由于本身学识、能力有限, 本文仅从有限的方面谈了几点粗浅的认识,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 我会继续发掘, 不断超越, 为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努力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阳娟.微课教学方法在《经济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6 (09) .

[2]郭永.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法探析[J].现代国企研究, 2016 (08) .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第5篇

一、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

1.讲授法: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对重要的理论知识的教学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直接、快速、精炼的让学生掌握,为学生在实践中能更游刃有余的应用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2.案例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对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

3.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将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安置在一个模拟的、特定的情景场合之中。

4.讨论法: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多处采用讨论法,学生通过讨论,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展开学习,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强调集体性任务,强调教师放权给学生。

5.体验学习教学法:“体验学习”意味着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建构,亲历过程并在过程中体验知识和体验情感。

二、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

《学前卫生学》这门课程作为必修课,其中理论教学以基本班型为主体,教学见习以年级为主。

三、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

我们将信息技术手段与该学科课程的整合,通过有效的整合建构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在此基础上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全新学习方式——例如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式学习,信息技术手段与该门课程的整合,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我们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突出信息技术化手段的优势,将从拍摄的图片及精彩的教学视频及时呈现给学生。现场教学方法是一种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最好方法,但要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弥补这种缺憾。学生在课堂中仍能通过较为直观的形式接触到真实过程,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完美结合。

(二)本课程充分利用互联网知识传播的优势,实现了知识资源的共享。目前,本课程的电子教案、电子图书还有部分教学课件已经上网,学生可以通过点击相关网页实现在线学习。

(三)教学过程中直接通过互联网实现相关知识的同步搜索,在课上即能完成对《学前卫生学》这门课程的知识更新。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第6篇

关键词:教学情境、主体地位、学科优化

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对创新型人才需求迫切,那么过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出题、学生做”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严重阻碍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也应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为此,课堂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现就改进教学方法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注重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

兴趣是学知识的前提,有了兴趣就有可能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就有可能获得很大的成绩。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在以往的教学中,尽管我们也知道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但始终缺少必要的手段,不能创设较好的情境,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非常重视新课的引入,教师不应再简单的重复模式化的“导言”,不再一般地就知识而引出知识,不再枯燥地用单一载体营造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主要因素,思维活动与深刻性直接决定学习的效果。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思维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在教学内容中,要明确发展能力的基本内容,不论哪一部分教学内容,都要考虑如何结合所学的内容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基础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采取措施,借助相应的手段活跃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如直接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的训练等。另一方面,要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逻辑性,在智力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是新理念下教学的重要环节。成功地创设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应结合学生实际,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创设出更好的问题情境,为每一堂课的成功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经过主体的内化才能养成。而要养成,就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单纯地教师主宰课堂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使得学生不会学习,不会独立地获得知识,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热情,缺乏学习自信心,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因而在教学中,教师不再用“讲”占据课堂,不再武断地裁判学生的发言,要适当变换教学方法,增加新鲜感,要杜绝教师一言堂的现象,让学生多讲,多思考,多练习,要鼓励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注意力尽量集中在课堂上,力求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善于让学生通过独立、自主、主动、积极的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充分展示自己。

三、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计算机和网络已经深入到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领域,计算机必然在教育中发挥其独特、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通过黑板、投影片、教具模型等媒体展示各种信息,多媒体教学是通过计算机处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音频等多种教学信息,把教学内容有机的整合起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提高对信息的吸收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而可以做到更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大提高课堂利用率。利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通过精心设计的动画、插图和音频等,可以使抽象深奥的知识以简单明了、直观的形式出现,缩短了客观事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计算机的动态变化可以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由形象的认识提高为抽象的概括,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时,在这里也应注意,计算机的演示只能是帮助学生思考,而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教师应当恰当的给予提示,结合计算机的演示帮助学生完成思考过程,形成对概念的理解。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可以达到克服某些与教学无关的干扰的目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保持,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优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1、深入研究教材,实现教材的二次开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把教学局限于以往的书本世界,教师不再把教学内容圈定在教材中,不再简单的对教材照本宣科,不再满足于以以往的教学目标教教材,要敢于拓展,大胆的优化,提炼教材中的精华。教师还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巧妙灵活地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学生能迅速地在自己原有认识结构中找到有关材料,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把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头脑中的财富,同时,还要避免学生出现消极的定势现象。

2、加强认识方法的教学,尊重学生的求异思维

重知识讲述,輕方法传授,是教学中突出的问题。课堂教学要加强方法的教学,教师不能只传授知识,应采取探究式教学、问题化教学、情境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等教学模式,结合自己的教学把获得知识的方法、程序、思考问题的策略也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仅通过教学获得知识,也获得认识问题的方法。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信任学生的潜在能力,不再漠视学生的经验,不再单纯的追求既定的任务与传统的效率,而应以学生为中心,激发他们高层次的学习动机,从而使他们能够对自己进行教育,为他们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创造条件。

3、深入学科优化问题的研究,学生学习负担适度

要减轻学生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只有深入研究教学过程的优化问题。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其次要确定重点,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优化教学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认真研究影响教学优化的因素。切实加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规律组织教学,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教学中要增强情感意识,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正确处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品质,正确把握教学要求,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4、正确积极的学习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的评价是促使学生学习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它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正确的学习评价能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正确积极的学习评价能够给学生带来成功感,从而增强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自信心。正确的学习评价不仅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中的不足,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看到自己学习的长处和潜力,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地、积极地评价自己,正确地认识自己,不断地改进学习方法,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的充实自己的学术水平和课堂教学技巧,精心钻研业务,适当安排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守臣主编《心理学教程新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7篇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情感态度对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起着一定的决定作用,学生学习活动是学生主观和客观共同参与的过程,学习效果是它们进行相互作用的直接体现。”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情感的培养,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善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爱护每一个学生,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励学生向更高难度的学习阶段出发。同时,教师应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充分渗透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为生活服务。例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的新课导入时,为了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我问学生:“站在山下,你能量出山的高度吗?不登东方明珠塔,你能量出它的高度吗?”短短的几句话,立刻激起了学生探究新课知识的欲望,顺利地将学生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为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进行积极思维创设了浓烈的氛围。

二、注重方法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时代性

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之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经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当今我国教育方针提出的明确要求,是我国进行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教师在进行智力开发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知识素质的教学。“低水平的教师是传授真理,高水平的教师是使学生发现真理”。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智慧的训练,引导学生找到打开智力宝库大门的金钥匙。

三、掌握解题方法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灵敏性

衡量学生学习数学水平的高低,归根结底要看学生是否具有灵活解答难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灵活简便的解题方法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找寻多种方法进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解答方法,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思维训练。例如,在进行解方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观察法进行教学,先让学生比较方程的两边,然后引导学生将原方程进行一定的转化,将其变为一元二次方程,从而让学生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又如,在教学分解因式学习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出示(a+b-2ab) (a+b-2)+(1-ab) 2这一道题目,引导学生找出这一因式的特点,然后让学生用换元法进行因式分解。

四、强化数学学法引导,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性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此,教师在教学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诱导学生进行思考,借助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生在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中逐步感受、领悟数学的魅力,尊重学生的原创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要营造学生讨论研究的氛围。例如:在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公理的讲解时,我根据教学中得出的三条边对应相等则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一定理,提问:“如果三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这时有部分学生开始小声说出自己的看法。我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挥集体的力量。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我进行引导指正,学生发现2个角对应相等的三角性显然不全等。

摸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第8篇

一、让兴趣和信心占主导地位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中专阶段是学习第二语言实际应用的最佳时期。学习感情丰富、易表露、好奇心强。按照心理学的观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有激发人的心理活动的能动性和鼓舞人去获取的技能, 促进能力发展等作用。学生一旦有了兴趣, 就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克服种种困难。当然, 学习兴趣也是在学习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老师要善于发现、引导和激发这些学习动力和兴趣, 对学生进行英语教育, 使其从阅读中发现语言的情趣;使其从广播、录像、英语歌曲等情景中体验到乐趣;使其从自我训练中创造兴趣;使其看到自己的进步, 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感到学习的确是一件乐事, 从而使自己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二、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学习的主体

要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清楚地认识到, 学好英语主要靠自己的努力, 然而, 传统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认为, 教师会用某种奇妙的方法, 为他们安排好要学的内容, 指给他们学习的捷径。这种情况下, 学生往往认为, 关键问题的思考理应由教师完成, 他们所要做的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布置的作业。这必然会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当然了, 英语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学”而不是“教”, 并不是抹杀教师的作用, 反之教师应在管理、鼓励、合作与解难等方面发挥更好的主导作用。

三、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要想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英语教师应设法创造一个语言交际环境, 让学生尽可能多说多练。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基本形式, 学生掌握英语主要依靠课堂教学来完成。在短短的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努力将现行的“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方式转化为“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形式, 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能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组织教学、检查复习、传授新知识、进行技能培训、巩固新知识、培养运用能力和布置作业这几个基本环节的操作过程中, 要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使其自始至终都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

四、要让学生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9篇

一、优化课堂教学导入设计, 激发学生兴趣

在英语教学中, 课堂导入很重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英语课要成功, 也要以良好的引入作基础。新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介导教师结合教学实际, 灵活、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使学生从不同渠道、以不同方式接触和学习英语, 而且高中英语教材内容丰富多彩, 题材新颖广泛, 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探索较为新颖的教学导入方法。

1. 直观导入。

教学挂图、录音、录像和VCD等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课堂导入中可有效利用。如在教学高二下册Unit19L75Martin Luther King时, 就可让学生听马丁、路德、金的演讲“l have a dream”的原声录音磁带, 把学生引入真实的语境中去。

2. 音乐欣赏导入。

可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欣赏相关音乐、歌曲、有目的地与学生一起讨论音乐作品的主题, 作者等。如在教学高一上册Unit ll L42时, 就可选1-2首杰克逊、丹佛等演唱的乡村音乐, 在学生好奇地欣赏之后引出country music这个话题, 进而点明乡村音乐的主要内容。

3. 背景引入法。

新编高中英语课本所选的许多课文都涉及到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学、地理、风土人情等, 在教学这类课时, 应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背景知识。这样做不但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拓宽他们的视野。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课文以叙事性作品居多, 许多作品都是通过人物、情节等来表达特定的思想情感, 这些作品既是学习英语语言的材料, 也是学习英美文学的材料。在教学中, 教师还可以利用故事导入, 或者选择一些吸引学生并能够使他们发挥想象的话题进行讨论来导入。

二、优化教学手段, 创造良好氛围

成功导入后, 要设法使学生维持感兴趣的情绪, 就涉及到要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和氛围。那么如何才能创造出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呢?

1. 英语课堂上要创设一种真实的交际环境, 使学生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发展其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开展中学教学, 应认识到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 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教学中要善于了解、把握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这样, 老师就能和学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感情, 让他们和你越走越近, 彼此坦诚相对。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 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挖掘教学情景或素材, 使教学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力, 让学生有话可说, 促进他们语言能力的提高。

a.教师要了解学生, 如家庭、经历、兴趣爱好等, 针对学生个人情况进行课堂交流, 并组织或布置与学生的切身利益、兴趣或前途有关的活动和任务, 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

b.老师应以一种平等身份与学生交往或共同活动, 这样, 学生心理压力就会减轻, 他们就会轻松自如地参与交际活动。在语言交际活动中, 师生可以就某个问题、概念、观点、事物、人物、现象及经历等进行探讨, 沟通思想。教学活动中, 教师平等、友好、实事求是的态度会大大增加交际的真实度。

c.在要求学生叙说自己的经历时, 老师可以先描述一下自己的经历, 与学生交流意见, 给学生一种真实可信的感觉。这样的叙述有助于创设课堂真实语境, 有利于开展语言交际,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并在交际活动中强化语言的理解和生成, 最后达到运用目的。

在教学实践中, 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 帮助学生获得将要学习的文章的有关背景知识, 使他们对课文进行整体阅读和整体理解。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了解后, 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课堂辩论, 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论学习课文的感想, 并利用课文里的词名, 叙述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 还可以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缩写, 同时教师也应尽量用贴近真实生活的英语讲解, 努力把学过的英语单词或句型用到师生之间的交际中去, 逐渐帮助学生养成自觉运用贴近生活的交际英语的习惯。

2. 跟上时代步伐,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中, 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穿插一些具有浓厚时代特征的新词汇, 一方面活跃课堂气氛, 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了解时势, 扩大词汇量。如在要求学生们开始进行课堂练习时, 我们可以说:Let’s roll! (告诉学生这是9.11事件催生的英请帖新词汇, 意思是“开始行动吧!”9.11事件中美联航93次航班上的乘客和乘务人员以此作为与劫机者开始搏斗的信号。)

另外, 老师还可以借助现代网络信息技术, 增加英语课堂教学的活力, 拉近学生与世界的距离, 在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时有意输入鲜活的、具有时代性的内容, 让学生能够通过英语学习了解世界,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英语的热情。

老师应当把改进课堂教学作为主攻方向,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 提介学生动脑、动手、动口, 真正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当成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 教滴水穿石的重点应当放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 帮助学生独立思考,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优化学生学习方法, 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 组织好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1.要“精讲多练”。

一直以来, 如何处理语言点, 是一个让许多老师都头疼的问题。很多老师习惯把课文里所有的新单词、新短语的用法和语法知识一一给学生列在黑板上, 久而久之, 学生只会抄笔记、问老师, 而不会查词典、翻资料。实践证明, 这种教法是事倍功半的。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 要优化学生的英语学习方法, 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索等主动学习的方法, 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 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因而, 在处理语言点这一问题上, 老师上课时不要总是独占讲台, 用大部分课堂时间去讲解语法规则、词汇用法, 应“精讲多练”。但练并不是完全机械地练习、背诵, 老师要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种交际性的语言活动, 唱主角的应该是学生, 而老师应该充当的是导演的角包, 指导学生做各种活动。教师可以适当指导学生自己查字典、找资料, 还可以布置学生每天阅读一篇课外文章, 把所遇到的新单词、词组和名型摘录在作业本上。这样既可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跳出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 创设情景, 让学生在“用”中学语法。

一提到英语语法, 总会给人“繁、难、杂”和应试教育的印象。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 语法教学一般只限于老师讲、学生记的授课模式, 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老师应跳出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 创设情景, 让学生自己在发现、探索和运用中掌握语法结构, 如Bookl, Unit2, 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 这一部分主要学习如何把直接引语是请求和命令 (即祈使句) 的句式转变为间接引语。老师可先呈现一些请求和命令, 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指令做动作。这样只要让学生多开口, 多运用, 多活动, 语法教学就会既不枯燥、乏味, 又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优化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第10篇

一、创设活动过程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由此可见, 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 是学生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 教学中教师要多创设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等活动情境, 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 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实际上, 课堂就应当是学生的“活动场”, 教学过程就应当是学生的“活动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之一就是要创设好“活动点”。例如初中数学“实习作业”一课教学设计:⑴学生自制测倾器;⑵让学生设计实验;⑶学生用测倾器、刻度尺等器材, 动手做实验, 探究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⑷学生试着自行小结, 教师总结讲解;⑸介绍用测倾器测底部不能到达的其它建筑如楼房、烟囱等高大建筑物的高度。在实习作业期间, 教师在现场进行观察指导, 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整个教学过程由学生积极参与, 让学生自主学习, 自己探究, 自己设计, 自己分析,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 其教学效果甚好。

二、培养合作意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 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 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在合作学习的活动之前, 教师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 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 目的是什么。此外, 还应通过适当的示范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只要掌握了合作的方法, 以后再合作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我一方面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指导, 让学生体会到在新课程下应采用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及合作学习的方法步骤;另一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 结合教学内容, 让学生适时开展合作学习, 并及时进行总结。如在教学八年级数学“条形图与扇形图”, 统计空气质量为各级别的城市个数时, 我让学生四人一组开展合作学习, 一人从地图中按顺序读出数据, 一人判断该数据所属组别, 一人划记, 一人监督划记是否正确。通过四人合作, 大大提高了统计正确率, 节约了教学时间, 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引导学生反思

课堂教学是开展反思性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的学习。具体有以下五种方法:

1. 在解决问题中反思, 掌握方法。

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必经之路, 学生解决问题时, 往往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 没有对解题过程进行提炼和概括, 只是为完成任务而解题, 导致解题质量不高, 效率低下。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整理思维过程, 确定解题关键, 回顾解题思路, 概括解题方法, 使解题的过程清晰, 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

2. 在集体讨论中反思, 形成概念。

“活动是感知的源泉, 是思维发展的基础”。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 所以认识相对有限。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和交流, 可以了解同伴的理解, 有利于丰富自己的思考方法, 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 增强迁移能力。概念形成的关键是重视意义建构过程, 而不仅仅是单调记忆, 所以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集体讨论、争辩, 来促进个人反思, 实现自我创新。

3. 在回顾知识获取时反思, 提炼思想。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获取知识后反思学习过程, 引导他们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 分析具体解答中包含的数学基本方法, 并对具体的方法进行再加工, 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数学思想。

4. 在分析解题方法中反思, 体验优势。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方法的优劣, 优化解题过程, 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这一评价过程, 开阔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多开端、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 在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以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性强、相互联系的数学认知结构。

精选教学方法 实施有效教学 第11篇

课堂教学时,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充满思考力、想象力的个体,他们需要关心,更需要爱心;需要理解,更需要尊重;需要自主,更需要引领。只有有了正确而巧妙的方法,才能引领学生到达胜利的彼岸,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有了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启迪学生的智慧,点亮我们的课堂。

新课程改革给了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给了教师一个发展的空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教师需要优化教法、改进学法,才能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得以提高、热情得以激发、思维得以优化,也必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把握教材,选择教法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它对教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制约性,因此,在选择教法之前,要细心研读教材,掌握教材的特点。因为即使在同一学科中,各部分教材也不尽相同,各节课有各节课的特点,有难有易,有深有浅,这就必须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材促使着教师随教材而动,时时选择修正教学方法,即教法应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如果教师不顾及教材实际,只是千篇一律,一成不变地固守陈规,不对教法进行适当地选择,恐怕不只是使教学失去生动性、针对性、目的性,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性、积极性、主动性,甚至会导致整个教学的失败,与教学目的的距离越来越远。

具体到教学之中,我们可以根据单元要求,综合起来进行单元目标教学法的实施,也可以进行单篇目标教学的尝试;可以是课与课并起来,进行相似点、不同点的比较教学,也可以是单课的质疑讨论或讲读式的教学,或是学生在教师指点下的自学,如此。当然,要达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烂熟于心。这样,教师的一双眼睛才能从教案和课本中解脱出来,始终专注地高效率地扫瞄讲台下那一双双眼睛,这时,教师的注意力不仅是集中到授课上,而且还要考虑学生的思维,观察每一个学生怎样学习,哪个学生遇到什么困难等,从学生的神态中看出各种反映,随之机智地调整讲话速度和教学方法,使课堂教与学双方思维活动达到有机的统一,产生“教学共振”的最佳效果,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二、兴趣引领,恰当导入

兴趣是指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时,总是学习积极主动,乐此不疲。因而,如果教师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趣激疑,以趣激思,这节课就应该是成功的。那么在新课引入的时候,除了常说的“温故而知新”以及提问等引入方式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导入方式,比如说以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导入,或以猜谜语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巧设疑提问或采取课堂辩论的方式来引入新课,还可以通过诗歌引入,或听歌曲引入。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使用的方法是以讲授和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这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聚焦到教学内容上去,从时间、空间的组织上说,也是一种比较高效的教学行为。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劣势,即学生的学习多数是被动的。在传授式教学导入的时候,以提问学生的方式,从问题入手,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

三、研究对象,以学定教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学”,而不是“教”。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教学对象,即学生。不同的时代,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文化价值取向亦有所差异;不同的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接受新知的能力也会有所差异;不同的学生,家庭背景不同,思想状态不同,同样也会影响学习。以学法定教法,就要以学生学习习惯和接受能力为根本。只有深入地分析学生的特点,才能准确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排查盲点,从而提升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才能有一个精彩的预设。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精彩的预设,更要关注动态的生成。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时,应给学生表达自己见解的权利和机会,让他们能够表达、敢于表达、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要创设一种新型的课堂文化,尊重他们的人格,引导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把他们当作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个体来看,而不能当作知识的容器,从而构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关注生命成长的课堂。学生回答的对与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因学生的差异性和课堂的开放性而生成的动态课程资源,并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的预设,正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不能提出问题也就意味着没有创新思考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学会学习,快乐地学习、快乐地生活、快乐地成长。

四、改变角色,找准定位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改变唱独角戏、满堂灌的做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师生共同活动,做到有启有发、有讲有练,善于创设信息反馈的教学情境,开辟多种信息反馈的渠道。通过提问、讨论、练习等多种方式,及时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信息,并做出简捷、精辟、深刻的分析,从中了解学生对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接受和理解的程度,哪些已达到了目标,哪些还有差距,及时调控教学进程,调整知识信息的再输出,亡羊补牢。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及时捕捉学生的听课情绪、神态等间接的反馈信息,透过学生的眼神、情态去识别他们丰富的表情语汇,透视出他们那灵活跳跃的思想火花,从中推测和判断他们对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是否理解、满意或有兴趣、有疑问,进而迅速调整教学措施,并将教学继续引向深入。

五、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很难将一节课归结为哪一种教法或学法,教师不能总是固守某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堂堂用、年年用,而要追求教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以不断变化的信息去刺激学生的接受欲望,使之形成持久的注意力。好的课堂往往是有机地融合了多种教学法。那么新课程是否就不能有讲授法了呢?其实不然,在新课程实施中并不能否定讲授的作用,关键是有效地将讲授融合到课程教学中,讲授的时机、内容是什么要认真研究。

其实教法与学法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而“自主学习”应该是最本质的东西。从学法上来讲,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首先要建立在自主的基础之上,最终也要落脚到学生积极主动的意义构建上面来,否则合作是无意义的,探究也是不成立的。从教法上来讲,任何一种好的教法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学,特别是激发自主的学习,否则这一教法就成为形式的、虚空的东西了。

创新教学方法 激活政治教学 第12篇

一、以经济生活为向导, 引导学生关注政治课

经济是政治的集中体现, 经济常识则是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政治课要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生活, 并初步了解除教材内容之外的如WTO、互联网、电信、股市、期货以及“三农”问题等一些涉及国家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新内容, 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使学生在实实在在的可触摸的经济生活事实中明白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的论断, 知道生产关系是如何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些十分重要而又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 使之能学以致用。

二、以社区调查为契机, 引导学生思考政治课

生活离不开社区, 社区发生的事情能够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和关注社区生活, 要求学生从熟悉的社区生活现象中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和鉴别后, 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再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区生活之中, 从而使自己通过政治课的学习知道是什么、思考为什么和学会怎么做?在教学中, 我能积极引导学生到“全球500佳”、“全国农村生态旅游基地”——沈高镇河横村进行调查、访问和考察, 了解新农村建设的情况, 从而全面培养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动手、动脑能力。

三、以时事教育为载体, 引导学生评论政治课

进行时事教育是政治课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重要体现, 也是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师生之间要像《新闻联播》中所说的“ (国与国之间领导人访问时) 就双边共同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交谈和交换了意见, 达成了共识”一样, 就一定能够调动师生教好和学好政治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精心准备:一是要把焦点问题和教材相关内容结合, 如上学难、住房难和看病难问题;二是要把热点问题与教材相关内容结合, 如科学发展观和“八荣八耻”内容, 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三是要把感兴趣的问题与教材相关内容结合, 如共同关注的20 08年奥运会。这样, 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的讨论, 他们会自觉地在教材中探究原因, 寻找依据, 成为时事评论员。他们在发表个人“独特见解”的过程中, 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以相关艺术为依托, 引导学生“钟情”政治课

政治课除具有自身特点外, 还可以充分吸收其他艺术成果为“我”所用, 从而为政治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在初一心理品质教育和初二法律常识教育中, 一些相关的理论术语和法律条文可以通过歌曲、寓言、漫画、摄影、笑话等这些艺术形式的通俗注解, 使深奥的变得浅显, 抽象变得形象, 既符合各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规律, 也遵循了启发性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地利用这些艺术形式, 涌起“以彼物比此物也”和“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的“艺术冲动”, 使学生重新认识“政治课的艺术”, 激发学习情绪, 进而达到钟情“艺术的政治课”, 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五、以信息技术为阵地, 引导学生“融入”政治课

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 要想使学生更好地融入政治课, 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应以信息技术为阵地, 因为信息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 而中学生的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 我们可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营造情境、浓厚课堂氛围,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新颖感, 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我在教学“严峻的环境形势”时, 先配合一段轻快的乐曲, 让学生欣赏一组我国名山大川的照片, 让学生体会蔚蓝的天空、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澈的河流;再配合一段沉缓的音乐, 让学生观看一组反映我国目前环境状况的照片, 昏暗的天空、成堆的垃圾、迅速扩展的吞噬人们家园的荒漠、断流的河等。如此, 通过图画再现情境, 通过音乐渲染情境, 使学生视、听等感官充分调动起来, 在可感可觉的情境中学好课本内容, 进而提高了政治教学效率。

六、以文学作品为铺垫, 引导学生“共鸣”政治课

文学具有寓教于乐的特点, 政治课若能很好地借鉴这一特点, 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可以在三个方面进行尝试:一是可以用文学故事寓教于“用”。这类可以在道德与法律的相关内容中运用。如讲“公民在婚姻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时, 可将《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移植到当代, 按婚姻法的规定, 他们追求婚姻自由是受法律保护的 (因为公民依法享有婚姻自由的权利) ;他们如果结婚又是违法的 (因为他们是直系血亲, 法律规定是不能结婚的。还需指出的是, 他们若结婚的话是没有履行公民学法、用法和守法的义务的具体表现) 。二是可以用文学意境寓教于“变”。这类可以在心理品质教育相关内容中运用。如讲情绪类和情绪变化时, 可以引用如散文《春》、《荷塘月色》及《岳阳楼记》等古今名篇中因景情变的内容进行教学。三是可以用文学名句寓教于“思”。这类可以在心理品质教育和社会发展史相关内容中进行运用。如反映坚强意志的“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反映封建土地所有制造成贫富悬殊的“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等。

七、以学科联系为拓展, 引导学生“跳出”政治课

众所周知, 学科知识是相互渗透的。政治课要与其他学科密切配合, 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 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相关知识的能力, 做到既见树木 (政治课内容) 又见森林 (整个学科知识内容) , 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整体性意识, 克服将有机的整体变成散乱的“零件”的偏科偏废现象发生, 鼓励学生运用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新观点, 得出新结论, 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水平的综合发展和平衡发展, 全面推进科学素质教育的实施, 全面提高政治课的教学质量。

上一篇: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下一篇:高血压病的相关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