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中的热点范文

2024-09-23

热点中的热点范文(精选12篇)

热点中的热点 第1篇

2008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针对教育工作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一是在全国城乡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继续增加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提高保障水平。适当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费的补助标准。认真落实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措施。在试点的基础上,从今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这是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重大举措。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深化职业教育管理、办学、投入等体制改革,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三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普通高校招生增量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义务教育关键词:质量公平延伸

从2008年起我国将全面实现城市义务教育免费,这一举措将在推动教育公平发展、保障公民受教育权方面起到重大的作用,代表们对此表示热烈赞同,同时也对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义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

针对当前义务教育在城乡、区域、校际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的现状,全国人大代表虞国庆建议,国家应建立并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办学的“国家标准”,避免教育资源分配不公。虞国庆说,虽然目前义务教育普及率很高,但只是低水平的普及和就学阶段不完整的普及。应该由国家制定统一标准,对办学点状况进行核定,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建立以均衡为目标的义务教育评估体系。

同时,在现行的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体制和户籍制度下,流动儿童的教育经费不能随学生流动的问题困扰着各级教育部门,也成为流动儿童就学的一个重要障碍。为此,全国政协常委葛剑雄提出,国家用于义务教育的经费,应能随着学生实际流动而转移,即实行早有人提出的教育卡(券)制度,给每位学龄儿童发一张“教育卡(券)”,不论迁移到哪里,都可以凭卡就学。并建议在户籍制度尚未取消城乡、城镇、地区间迁移限制之前,应该允许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其他户籍不在本地人员的子女进其实际生活所在地的高中学习。

随着我国普九工作的完成和免费义务教育的实现,有委员提出了义务教育的延伸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刘焱认为,城乡教育差距最大的领域是学前教育,不能让农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建议国家应该将“学前一年教育”纳入国家义务教育的领域,以刚性的制度安排保障农村的孩子们(包括流动儿童)能够获得一定的学前教育机会。

职业教育关键词:重视深化

在温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职业教育有了一些新的提法。全国人大代表陈联群敏锐地捕捉到了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提法。“这次谈的‘基础能力建设’是个新词,这与‘基础设施’又不一样了,包括的面很广,把师资都包括进去了,所以说这个用词是很严谨的。”她还提出,代表们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讨论得太少了。陈联群代表认为:职业教育在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教学大纲方面都要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革。全国人大代表吕新萍则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非常适合宁夏贫困山区经济发展现阶段的要求。希望国家在制定新的规划时,有针对性地支持宁夏南部山区的职业教育,特别是向这些地区的职业教育实行经费倾斜政策。

高等教育关键词:改革公平

全国人大代表顾海良在今年的两会上呼吁, “高等教育的重点投入, 要和高等教育的调整和教育体制的改革结合起来。”认为高水平大学建设要充分注意三项改革: 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招生制度的改革、评价制度的改革。

全国人大代表郑永扣建议,国家在高水平大学和教育部直属高校区域布局中,应结合制定和实施中部崛起政策措施,加大倾斜支持力度。全国人大代表王刚对现行高考招生制度提出疑问,提出六条建议:一是合理调整高校布局;二是按目前全国统一高考的年度录取率,根据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人口、考生基数确定招生计划;三是实行全国统考统招;四是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数量;五是改革报考政策与户籍制度;六是实施各高校全国范围的完全自主招生。全国人大代表洪可柱提出了关于“确保高招公平、实行高考录取分省定额投放听证制度”和关于“取消发达地区的高考特权、实行全国三十所名校联考与地方自主招生两次考试相结合模式试点”的建议,并设计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希望从制度层面对高招不公加之纠正。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办好各级各类教育,必须抓好三项工作: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深化教学内容和方式、考试和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二要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和落实教师工资、津补贴制度。三要加大教育事业投入。今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的投入,将由去年的1076亿元增加到1562亿元,地方财政也要增加投入;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鼓励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没有全民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便没有国家现代化的未来。要让孩子们上好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素质教育关键词:高考平行志愿农村教育创新

今年教育部首次在全国各地推广高考平行志愿的填报办法。不料这种志愿填报方式在部分代表委员之间引发争议。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表示,和过去“志愿优先”相比,考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则表示,虽然这种办法主观意愿是好的,可防止“高考落榜”现象发生,但它同时存在不少令人忧虑的问题,强化分数,违背素质教育理念。

在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素质教育在农村教育中的地位尤其重要,存在的问题也更加严重,农村素质教育关系着农村社会的未来。全国人大代表龚玲呼吁要大力推进农村教育创新,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的激剧变化。龚玲建议,要使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协调,尤其是对农村学校布局结构的调整,要规划未来新城镇建设中的学校布局,使学校建设与社区建设相协调,也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从更长远的角度考虑,农村教育要着眼于造就具有现代精神的新一代农民,为改变中国的二元社会结构储备人力资源。

教师队伍建设关键词:教育公务员免费师范生

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将教师纳入公务员队伍一直是近几年备受关注的话题。此次两会上,该问题又引起了代表们的热议。周洪宇代表提出了关于建立国家教育公务员制度的议案,认为这是解决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中一些棘手问题的根本途径。全国人大常委庞丽娟也提出建立国家教育公务员制度,同时呼吁建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教师特殊津贴制度,以法律等刚性制度切实保障农村教师待遇、地位的提升。

2007年开始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政策实行近一年后,多位教育界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建议,认为现行免费师范教育政策应改进。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薛康委员坦言,部分免费师范生缺乏学习热情、缺乏动力,免费师范生的考评机制、竞争机制乃至退出机制都不完善,还不宜在全国的师范院校推行。蔡继明委员认为免费师范生教育应该在省及省以下师范院校重点推行,并提出国家对师范教育的重视和对中西部基础教育的支持不应局限在师范院校内,可以试点在急需教师的中西部地区综合性大学和一般性大学发展师范教育专业。蔡达峰委员提出,需要鼓励和支持的主要应该是义务教育困难地区的师资建设,建议为了确保教师队伍建设,可以设立兼职教师、短期教师、志愿者教师等各种岗位,给予各种鼓励政策。蔡达峰还认为,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免费教育的概念不能随便提出。

《两会中的法律热点》教学反思 第2篇

大连高中中方教务处 政治组 王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会时,生活是我们最大的政治。

2、理解: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和刑事责任年龄、监护的概念。

3、掌握: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胎儿的权利。过程与方法:

1、引导和培养学生从具体案例材料中,寻找和概括法律争议点的能力。

2、学会从法律视角解释社会热点事件,分析生活中的法律问题。

3、分组合作,团队配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

2、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培养现代公民参政、议政的意识。

4、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

二、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1、总结两会热点,分析两会20年中国走过的路程和世界的关系。

2、两会和中国人的关系。

3、两会中精彩的历史瞬间----《民法总则》的通过。

新课讲授:

课堂活动:《今天咱也当人大代表》

1、每组通过学案中的案例和社会热点,模拟人大代表向两会提出议案,并发言总结。

2、教师点评

3、归纳总结

4、每组发言后,其他组要提出建议,并集体投票表决,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为通过。(我国民主集中原则的体现)

公民的个人信息

“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将个人信息明确为新的民事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收集、利用、加工、传输个人信息,不得非法提供、公开或者出售个人信息。”

胎儿的权利

《民法总则》保护胎儿社会生活其他领域权益

关于胎儿进行遗产继承问题,在现行的《继承法》中已经有相应规定,就是关于胎儿特留份的规定,但此次《民法总则》中有对胎儿的利益确立进行保护的规则。它不仅仅涉及到遗产继承问题,像胎儿接受赠与时,作为胎儿的利益,也能够依照法律规定受到相应保护。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现行法律规定,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而民法总则草案将这一标准降低至六周岁,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教师点拨:目前社会各界也有一些不同看法。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底线究竟定在几周岁,仍在讨论中。

如地处偏僻、经济社会欠发达地区的青少年信息接收渠道窄、启蒙教育起步晚,与东中部发达地区特

别是大城市的同龄儿有差异。“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的调整应当充分考虑到地区差异等。

刑事责任年龄和校园暴力

14岁以下儿童犯罪,该如何处置?(讨论)A、法律 B、家庭 C、学校 D、社会 E、国外

教师补充:我国当前,缺少的恰恰就是对“无责犯罪儿童”进行矫治,大多单纯的让监护人监管。而在法律体系较为成熟的其他国家,都有一套完备的社会矫治体系,并辅有人性化的矫治措施。

如何推动促进多部门合力应对校园暴力、切实补齐家庭教育短板,学校相关教育的加强,社会矫正系统的完善。这个任务任重而道远,期待我们的民法典在这方面给予我们更多的法律保护

监护

民法总则草案中提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与近亲属、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有关组织事先协商,以书面形式确定自己的监护人。

教师总结:“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终”,是和谐社会以及良性社会风气形成根源,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老的一天,善待现在的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

小结: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不仅要关心时政,还要有参政议政的意识,在玩手机的时候,也关注一下如两会这样的热会热点,因为同学将来不管是学商还是学经济亦或是其他学科,都要紧随国家的政策、法规。

董事长曾经说过:“若干年后,一定会有伟人和各行各业的领袖人物从这里走出去,这是枫叶中西教育优化结合的独特体系决定的。”同时我也坚信,若干年后在座的各位中一定会有人成为两会人大代表传递百姓心声。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作为法律课堂的初体验,意在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意识到学习法律的重要性,知道民法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自觉的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少年。

“时政新闻”是枫叶政治的特色之一,多年来也一直深受同学们的欢迎。通过此环节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提高思辨能力,还能让他们与时俱进,关注社会,激发爱国心。

所以本节课我把法律知识和新闻时政相融合,并结合凯尔教学,通过学生阅读材料,通过两会中的法律热点来传递知识和正能量,让学生模拟人大代表的身份,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民生,既能培养学生参政议政的意识,又能让学生用批判继承的精神,分析和研究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并能寻找和概括法律的争议点;同时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政治与生活的关系,通过两会看到了20年中国的巨变,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对法律知识的诠释,远远的超出了我的想象。无论是对案例本身的理解,还是团队合作精彩的演绎,无论是充满激情的演讲,还是充满了人性光辉的提案;无论是对弱势群体的保护,还是对不良少年的教化都给了我太大的惊喜,每一个孩子都是灵性十足的天使,每一个孩子都闪耀着自己光芒,每个孩子看似都各有不同,但都又具备了枫叶学生的特点:阳光开朗的性格、开拓的思维、国际化的视野和快速的行动力,所以我们的课堂怎么能不精彩!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那么我想说:给枫叶学生一个平台,他就可以精彩绝伦!这也就更需要教师认真思考,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为学生提供大放异彩的舞台,在这里不仅仅是学生可以自由的飞扬,同样老师们也会收获快乐和职业成就感!

整堂课,更多的关注了学生学习法律的热情和整体参与度,而对课堂知识的深度挖掘还不够,导致了太过“面面俱到”,所以有所“舍”,才会更有所“得”。另外,如果教师在节奏控制上更加张弛有度,对学生活动点评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上更凝练,课堂生成便会更好!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附:阅读材料

今天咱也当人大代表

一、公民的个人信息

1700余个漏洞约可泄露个人信息50余亿条

法制网北京1月5日讯 记者王开广 360互联网安全中心今天发布的《2016年中国网站安全漏洞形势分析报告》披露,2015年仅补天平台收录的漏洞中,就有1400余个漏洞可造成个人信息泄露,可泄露信息规模达55.3亿条,2016年又新收录了300余个可造成个人信息泄露的漏洞,约可泄露个人信息50余亿条。

《法制日报》记者注意到,2016年网站信息泄露事件层出不穷,最引人关注的有“京东12G用户数据外泄”、“国家电力APP疑似泄露千万用户信息”事件。同时电信网络诈骗也成为高发的犯罪类型,特别是“山东徐玉玉事件”、“清华教授被骗1700万事件”案件发生后,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

360互联网安全中心相关负责人指出,大量的实际案例和研究表明,网站个人信息泄露已成为网络诈骗助推器。猎网平台诈骗报告显示,有半数以上的诈骗案件与个人信息泄露有关,如机票退改签、购物退款、冒充公检法、冒充熟人、银行卡盗刷等电信网络诈骗都是最典型的利用泄露的信息来行骗,使得受害者防不胜防。

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显示,网民在网购过程中,遭遇“个人信息泄露”的占51%,84%因信息泄露受到骚扰、金钱损失等不良影响,一年因个人信息泄露等遭受的经济损失高达915亿元。

报告举例说,山东徐玉玉案中,犯罪分子在窃取其报考院校、助学金申请等信息后,伪装成教育局工作人员发放助学金进行诈骗,经过警方调查,该信息是由黑客利用安全漏洞侵入了“山东省2016高考网上报名信息系统”网站获取的,且共窃取下载了60多万信息。

360互联网安全中心相关负责人认为,在现如今网络黑产中,交易个人信息成为了整个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大量个人信息泄露,主要由两方面原因所致。一是因为网站存在安全漏洞,被黑客入侵。二是因为网站内部人员非法盗卖。

(徐玉玉之死事件:2016年8月19日,已经被大学录取的山东临沂18岁女孩徐玉玉接到一个陌生电话,被骗走了家人东拼西凑的9900元学费。在与家人去派出所报案回来的路上,女孩心脏骤停,两天后离世。央视评论:从人生巅峰到生命谷底,有时只是一个诈骗电话的距离。)

二、胎儿的权利

材料1:根据我国现行民法通则规定,民事权利始于出生终于死亡,意味着胎儿只有在出生后才有民事权利。

材料2:谢某是位汽车驾驶员,家庭经济状况较好。谢某生育三个儿子,其妻早年去世。2015年5月,谢某的第三个儿子因车祸而死亡,此时,其妻子肖某已怀孕3个月。同年8月,谢某突然发病死亡,安葬完毕之后,其长子与次子将遗留的11万元的现金和一栋价值16万元的楼房进行了分割。肖某得知后,遂向两位大哥提出异议,认为其怀孕胎儿应分得一份遗产。为此,两位大哥反对,认为弟弟已去世,肖某腹中胎儿不具有继承权。故肖某诉至法院,要求保护腹中胎儿的合法权益。

三、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材料1: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三类: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可以独立地实施法律规定自然人有权实施的一切民事行为。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年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此外,年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自然人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当事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不完全,在法定范围内,当事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地实施民事行为;但在法定范围之外,其民事行为能力有所欠缺,不能独立地实施民事行为。

在我国,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包括年满十周岁但不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还包括对比较重要的民事行为缺乏判断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并且不能预见其行为后果的患痴呆症的人。

无民事行为能力:指完全不具备民事行为能力,原则上不能参加任何民事活动。

在我国,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包括未满十周岁的儿童和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还包括痴呆症患者。

材料3: 少女打赏“网红”25万,谁应该负责

近日,家住上海的孙女士发现自己银行卡上25万元血汗钱“不翼而飞”。再三追问,13岁女儿小卞承认自己偷用妈妈手机,打赏给了网络男主播。小卞是主动送礼物给男主播,其间并未发生任何诈骗行为,所以公安机关并未受理此案。你认为这熊孩子的行为是否有效?

材料4:春节的时候,6岁的妞妞收到了许多压岁钱。妈妈为了让妞妞认识钱币,将压岁钱中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面值的纸币各留了1张,放在妞妞的抽屉里,其余的压岁钱都为妞妞存了起来。妞妞将10元的纸币从抽屉里拿出来买了巧克力。妈妈要她把巧克力退了,而售货员说:“食品售出概不退换。”那么,妞妞独自用压岁钱买的巧克力,商店是否应该给退呢?

四、刑事责任年龄和校园暴力

材料1: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负刑事责任。”

具体规定:

(1)不满14周岁的人,不管实施何种危害社会的行为,都不负刑事责任,即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

(2)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材料2:2014年8月12日晚,自贡13岁少女小敏撞倒了3岁的琪琪,以为后者被撞死,遂将琪琪扔到了附近一个粪坑中。13岁的少女,本应是已经懂事的年纪,竟然在撞倒3岁小女孩后,将其扔进粪坑,最终导致小女孩窒息死亡。虽然小敏的行为,已构成涉嫌故意杀人罪,但由于小敏不满14周岁,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事后,警方已责令家属将小敏带回家,由监护人对其严加管教。

材料3: 重庆10岁女孩李蕾公然在电梯口从老人手里掳走11个月大的男婴,百般折磨后就像丢垃圾一样丢弃,直至幼儿从25楼坠楼。之后,她甚至镇定地两次伸手轻抚男婴奶奶吴世芳老人的肩膀。安慰老人说:“不要慌,孩子没事的。

材料4: 美国最终判两名中国留学生终生监禁 搜狐新闻2015-08-19 13:45:42 今年的媒体报道中,各地校园暴力事件频发.未成年人的残忍程度简直令人发指,粗略统计一下,仅今年上半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校园暴力事件,竟多达20余起.学生们的暴力手段,已经超出了大家的想像.我们不禁要问:如今的孩子们到底怎么了?群殴、羞辱、性侵、烫烟头,以及中国在美留学生因“吃醋”暴力群殴同伴事件,各种集中爆发的校园暴力事件,让整个社会对未成年人犯罪这个现实困境操碎了心。

上个月发生的中国留学生在美暴力群殴同伴的事件,这起震惊中外的绑架案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受害人刘怡然被扒光衣服、用烟头烫伤乳头,用打火机点燃头发、强迫她趴在地上吃沙子、剃掉她的头发逼她吃等,期间还有人用手机拍下了刘怡然受虐照和裸照.整个折磨过程长达5小时,刘怡然遍体鳞伤,脸部淤青肿胀,双脚无法站稳.最初庭审时3名被告翟芸瑶、张鑫磊和杨玉菡在检察官“绑架罪”和“酷刑罪”指控面前,分别通过自己的辩护律师表达了“不认罪”的态度.但最终,美检方做出判决,两名主犯被判终身监禁,两人累计保释金高达$600万美金,超3600万人民币.媒体称是美国历史上留学生犯案保释金最高记录。

美国媒体称,这宗案件性质之恶劣,手段之残忍,涉案人数之多,所犯罪行为性质之严重,在美国刑事案件中实属罕见.“这些孩子粗暴残忍,既无法治观念,也毫无人性关怀.”更丢人的是,有被告的父母来美后贿赂受害人和证人,想私下金钱摆平,也立即被逮捕关押.据说,两名被告第一次出庭时完全懵掉了,原以为学生打架顶多是被校方教训一顿,连开除学籍都谈不上,没想到在美国很有可能要把牢底坐穿。

五、监护

材料1:监护:是对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一种民事法律制度。

材料2: 失能老人4千万,遭遇护工荒无人照料好心塞

失能老人4千万:多地养老院遭遇护工荒,一个护工照顾7个老人,护工以进城务工的农村妇女为主,缺乏护理技能,智能手机不会用……护工短缺、专业护理技能低的背后是我国日益严重的老龄化社会。

截至201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达到了2.2亿,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已突破4000万。但承担养老服务主力的民营养老机构却面临护工短缺的尴尬,不仅专业护工缺乏,满足日常照料都人手紧张。专家认为,养老是一门科学,不能粗放管理,如何更好地“养”老人已成为全社会关心的话题。

附: 2017关于两会的议案范文

【案由】:关于将慈城古县城尽快建成4A级景区的建议

【提案者】:XXX

【提案内容】:慈城古县城有千年历史,有9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十个市级和区级重点文保单位,文化底蕴很浓。有5名状元、534名进士,并涌现出许多当代著名人士,如著名京剧大师周信芳、中科院院士谈家桢、国务院参事冯骥才等。慈城还被评为中国第一个慈孝之乡、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目前已经建成县衙、孔庙(文庙)、关圣殿(武庙)、城隍庙、校士馆(考棚)、(慈湖)书院、南有彭山塔、北有慈湖等,正在修建了俞宅、冯宅,还有许多有历史意义的景点,慈城可以讲景点繁多,但是缺少“月亮”光照,这个“月亮”就是4A级景区的名份。有名份跟没有名份大不一样,在宣传力度上,有名份就响亮,没有名份只能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要争创慈城古县城4A级景区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对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申请评定报告的要求,共1000分,分为8个大项。4A级旅游景区需达到850分,还是有比较大的难度。通过上下共同努力,对照评定要求,争取早日建成4A级景区,建议如下:

一、组建申请4A级景区领导小组……

二、要多次组织自查……

三、加大同省市旅游局沟通……

今天咱也当人大代表

【案由】:(5选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案者】_________________ 【提案内容】:(不少于600字)

语文教学中的“投资热点” 第3篇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重复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一直没有实质性的改进,落得“少、慢、差、费”的落后帽子,社会各界对此批评指责声不断。《语文课程标准》对当今的语文和语文教学进行了重新定位和科学指导,富于改革和创新精神,作为一名从事基础教学的语文老师应当认真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并在教学中大胆实践,力争低耗高效。除了传统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等方面的教学应继续强化外,笔者觉得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该悉心研究,加大“投资”力度。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它体现了语文综合化和生活化的理念,是对“大语文”教育观的实践,是因材施教,实施差异教育的必然选择,更是对现存课程资源和地区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顾振彪同志就曾明确指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条途径。”

一、大力开展初中语文实践活动的意义

1、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功能决定它必须贴近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上至天文,下到地理,无一不是广阔生活的反映。《语文课程为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贴近生活,一旦它脱离现实生活,便会失去应有的活力。

2、从社会实践中学习语文是一条多快好省的捷径我们从生活可以看到一个3岁小孩的说话,“妈妈给我买了一把枪。”(记叙);“这是一把电动枪。”(说明);“这把枪比那把枪大。”(议论);“这把枪我太喜欢了!”(抒情)。一个3岁小孩就已经会用多种表达方式了,可见,实践是学习语言的一条多快好省的捷径。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孟子认为“ 尽信书不如无书”,叶圣陶在《读书二首》中写道:“善读未写书,不守图书馆。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投身到社会这个大课堂,通过实践学到更全面、更牢固的知识。

3、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时代的需要。当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各国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单纯靠教材里的一些范文,是无法滿足学生的知识需求量的,面对迅如潮涌的新信息,我们必须引导掌握学生语言的途径和方法,交给学生一把开启语文知识宝库的钥匙,从广阔无垠的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从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提高语文能力,把学生培养成能力型人才,以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

二、语文实践活动的要求

语文活动课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附加,要想充分发挥其优势,取得真正的实效,我们应当切实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暄宾夺主,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的活动设计,活动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都要付出教师的心血和汗水。

2、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基础教育课改革的主旨就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决不能仅让部分学生“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因此,设计语文活动课方案时,应注意活动的广泛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在组织活动时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3、必须使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既生动活泼,又切实有效。语文综合实践无疑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既生动形象又活泼有趣,让形式喜闻乐见,学到轻松愉快,但决不能因此追求活动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而忽略切实有效的指导形式进行扎实的语文学习,造成热闹有余,实效不足。活动课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特别要考虑什么样的语文教材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活动形式,怎样的活动过程对提高语文能力有促进作用,并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检查学习效果,使活动既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都各有收获。

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法

1、紧扣教材,在社会大课堂中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的理解。

走向社会是学生认识社会和处理自我认识关系的好途径、好方法,它促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和消化。我在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时,我就把学生带到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胡特庸烈士陵园中进行教学,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对学生的心灵进行了深刻的洗礼。

2、阅读无字之书,拓宽写作天地

随着改革向纵深方面发展,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到工厂、农村、部队、机关、街道、商场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感悟时代的巨大变迁。

3、开阔视野,厚积知识,在为社会服务中提高语文素质。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走上街头,纠正公共场所出现的错误字,宣传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可以引导学生参与乡村里委的黑板报宣传,自己采编,自己抄写,宣传精神文明,学生去敬老院、写信、为孩子们讲故事,演小品……这样从小树立服务于社会的观念,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开阔视野,厚积知识,切实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

新热点赏析——高考中的直线方程 第4篇

直线的方程形式上简单, 但它与代数、三角、平面几何知识有密切联系, 也是解析几何综合题的媒介.近年来, 高考对直线方程的考查都以小题为主, 属容易题或中档题, 考查的热点是直线的基本量, 直线的方程, 有关公式的运用,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用直线知识“包装”的创新试题等.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 本部分的考查热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求直线的方程

例1 (2007年浙江) 直线 x-2y+1=0关于直线 x=1对称的直线方程是__.

解析:方法一:设P (x, y) 为所求直线上任一点, 则P关于 x=1的对称点为P′ (2-x, y) .代入直线方程, 有 (2-x) -2y+1=0,

得所求为 x+2y-3=0.

方法二:因为直线 x-2y+1=0的斜率为12, 所以关于 x=1对称的直线的斜率为-12,

又由x-2y+1=0, x=1,

解得

所以所求直线方程为y-1=-12 (x-1) ,

即 x+2y-3=0.

点评:本例属基础题, 主要考查对直线方程的理解.直线方程有多种形式, 解题时应认真分析已知条件, 选择适当的形式, 从而优化解题过程.对称问题是解析几何中的一类重要题型, 是高考中直线问题的重点之一.

二、求参数的值

例2 (1) (2006年福建) 已知两条直线 y=ax-2和 y= (a+2) x+1互相垂直, 则 a 等于__.

(2) (2007年上海) 若直线 l1:2x+my+1=0与直线 l2:y=3x-1平行, 则 m=__.

解析: (1) 由题意知两条直线的斜率都存在, 又两条直线垂直, 则

a· (a+2) =-1, 所以 a=-1.

(2) 因为 l1//l2, 所以-2m=3,

-1m-1, 所以m=-23.

点评:本例重点是考查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关键是利用两条直线平行、垂直的充要条件.求解时要特别注意直线的斜率不存在的情形, 否则会陷入命题者精心设计的“温柔的陷阱”.

三、最值问题

例3 (1) (2006年上海春) 已知直线 l 过点P (2, 1) 且与 x 轴、y 轴的正半轴交于A、B两点, O为坐标原点, 则△AOB面积的最小值为__.

(2) (2007年安徽) 如果点P在平面区域

{2x-y+20x-2y+10x+y-20

上, 点Q在曲线 x2+ (y+2) 2=1上, 那么|PQ|的最小值为__.

解析:方法一:设过A、B的直线的斜率为 k (k<0) , 则直线l的方程为

y-1=k (x -2) ,

可得A (2k-1k0) B (01-2k) .以

SAΟB=12ΟAΟB=12 (-4k-1k+4) (-4k) (-1k) +2=4

当且仅当4k=1k, 即k=-12时, (S△AOB) min=4.

方法二:设过P (2, 1) 的直线 l 的方程为

xa+yb=1 (a0b0) ,

2a+1b=1.

利用基本不等式有

22a1b2a+1b=1,

所以 ab≥8, 所以SAΟB=12ab4.

当且仅当2a=1b=12,

即a=4, b=2时, (S△AOB) min=4.

(2) 点P在平面区域上, 画出可行域如图1.点Q在圆 x2+ (y+2) 2=1上, 那么|PQ|的最小值为圆心 (0, -2) 到直线 x-2y+1=0的距离减去半径1, 即为5-1.

点评:本例第 (1) 题是通过选取直线方程的形式, 从而构造出函数模型, 再运用基本不等式, 使问题得以获解, 直线方程与基本不等式都是C级要求, 两者有机的“联袂”是命题者的重要耕耘地.第 (2) 题是近几年高考中线性规划试题的热点题型, 即综合其他知识, 在作出可行域后, 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结合函数式的几何意义求最值.

四、以直线为“载体”的创新试题

例4 (2007年山东) 设集合A={1, 2}, B={1, 2, 3}, 分别从集合A和B中随机取一个数 a 和 b, 确定平面上的一个点P (a, b) , 记“点P (a, b) 落在直线 x+y=n 上”为事件Cn (2≤n≤5, n∈N) , 若事件Cn的概率最大, 则 n 的所有可能值为__.

解析:点P (a, b) 共有 (1, 1) 、 (1, 2) 、 (1, 3) 、 (2, 1) 、 (2, 2) 、 (2, 3) 6种, 得 x+y 分别等于2, 3, 4, 3, 4, 5, 所以出现3与4的概率最大, 所以 n=3和4.

当前高等教育研究中的若干热点问题 第5篇

当前高等教育研究中的若干热点问题

王孙禺 王晓阳 王 宇 罗 燕(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

近两年来,高等教育的学术气氛表现得格外活跃,突出表现在高等教育的研究能够紧密联系高教改革的实际,面对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咨询意见,研究工作较多地集中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高等教育改革的关系、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教育教学改革、以及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促进了改革与发展的许多实际工作。根据全国教育规划领导小组高教学科组的意见,我们继1995年开展《我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回顾、现状与展望》的研究后,最近又进行了一次近两年来高教科学研究现状的调研。调研范围主要集中在一些高教研究核心杂志发表的文章。就调查反映的情况看,较为集中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思想观念讨论热点:素质教育

近两年来,高教界在深刻的历史反思中愈益感到,教育观念在引导和推进高教改革与发展中的极端的重要性。国家教委副主任周远清同志是这场悄然兴起的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的发动者和组织者之一,并提出“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是先导”的思路。国家教委有关部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学校都在总结历史经验并结合教育改革实践基础上先后开展了教育思想讨论活动。

在这些讨论中,素质教育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教育理论界对素质教育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教育决策部门及大中小学的教育改革,也很少不归结到素质教育的旗帜之下。一时间,素质教育成了当今占主流地位的教育观。归纳起来看,主要有如下一些角度和观点:

(一)改革或纠偏:教育学的角度

素质教育首先针对基础教育中的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似乎已成了不争的事实。许多人就这一角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例如有研究认为,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是从“本本”向“人本”的转变,是教育重心的转移。但也有人对这一提法表示异议,认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构成对立,应试教育中有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好的才能升学。

在高等教育领域,人们反思以往过于狭隘的专业教育,也越来越多地用到素质教育这个词。但也有研究认为,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对立起来是不对的,认为文革以前的大学教育中完全没有人文教育也是不对的。大学素质教育应该加强,对理工科学生来说特别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这也是正确的。但着力点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掌握和应用;淡化或不提这一点,大学素质教育就丢掉了我们的优良传统和优势。

总的来看,高教研究中有关素质教育的讨论,大致是从以下三种层面来看问题。

其一是指人文素质教育,认为人文科学对学生人格形成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大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在实践中,以华中理工大学为代表的许多理工科大学纷纷开设人文讲座,增设人文选修或限选课;但这种做法也遭到一部分人的非议,认为学生学时负担本来已不堪重负,再增加学时岂不是雪上加霜。

其二是指文化素质教育,接近或借鉴了西方通才教育或港台通识教育的意义;认为学理工的应学点人文,学人文的应学点理工知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但这种观点并不认为大学教育应走向通才教育,而认为应该是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其三是从更广的角度用到素质教育这个词,例如认为素质教育应该包括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及身心素质的教育。按这种理解,素质教育涵盖了专业教育,但是是对

专业教育的拓宽和深化。

(二)知识、能力、素质:心理学的角度

从心理学的角度考察素质问题,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一是认为按构成一个事物主要成分的质量来看,人的素质包括先天素质(指个体与生俱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个体差异性)和后天所形成的身心素质(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在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下,通过个体的认识、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基础品质);按心理内容或心理的社会属性来说,包括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

另一种观点认为,教育从重知识到重能力再到更重素质这一重心的转移,是教育更接近其本质的观念性变革。认为“应该注重整体的人格修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做人,使他们所学的知识得以更高程度的内化,身心潜能得以更好的发展,人格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升华”。

(三)选择功能与发展功能:社会学的角度

有人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认为,中小学校以至大学本科都要承担选择与发展双重功能。相应地,学校既要有为升学者作准备的教育,也要为部分学生就业作一定的准备。如果说,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存在着矛盾与紧张关系的话,升学教育则永远是不可能取消也不应该忽略的。这种观点认为,近10多年来,经济繁荣、就业增加、高中教育的结构调整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但追求升学却是现阶段的必然现象。因为总体来说,我们国家经济不发达,就业门路窄,上大学则进了保险箱;劳动人事制度中则存在学历主义;此外,还有科举制度、“读书做官”的传统观念影响。

(四)跨世纪的思考:人才学的角度

也有许多人从21世纪对人才的新需求谈到素质教育。

一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21世纪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素质要求概括起来是两种态度和两种能力,即积极学习和正确做人的态度,独立学习和表达交流的能力。这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素质,这些素质包含了德与才的要求,也是培养创造力的基础。

也有的同志认为,21世纪人才面临如下三个方面的矛盾:第一是知识的渊博性要求与精深性要求之间的矛盾;第二是科学的统一性要求与人文知识的失重性趋势之间的矛盾;第三是文化的趋同性要求与文化的多元化要求之间的矛盾。与之相适应,21世纪人才素质应强调如下三个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协同发展;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和谐发展;个性的发展。可见,从未来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看,学会做事与学会做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将得到同样的强调,并应该在实践中有机结合起来。

素质教育或素质培养观的确立,从教育目标上看,可以使我们更加重视学生主体性的构建与人格的塑造,纠正以前社会本位教育目标观的“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和外在性或纯工具性的弊端;从教育过程看,可以使我们不但关注知识和能力教育,而且更加关注健全人格的陶冶;不但关注课内,而且关注课外。总之,确立素质教育观念,可以使我们的教育更加有效,更加符合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需要。

此外,一些学者撰文认为,素质教育不是一种教育分类而是一种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是有层次的,大学的素质教育不同于中小学素质,其思想是全面实现大学生的教育价值,其实践要点在于价值的引导和培植,其最高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具备新的人文精神。

在素质教育的讨论中,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还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三种素质,有的认为四种,甚至有的认为分为八种或者更多。在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上,也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素质教育是更深刻意义上的全面发展教育,两者意思相同,不过换个说法。还有人认为素质教育的提法没有超出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的理论,还不如全面发展教育的提法好,也许在教育理论上,素质教育的提法只不过是个昙花一现的东西,过不了

几年就会烟消云散。

总之,关于素质教育的问题受到高教界的广泛重视,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对教育思想观念的变革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一)关于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研究

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围绕培养目标进行,因此,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变革引起了高教学术界的注意。

一种观点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三个标准,其中特别应该强调的是大众性即人民性。与此同时,应体现人才培养的时代性,反映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的要求。

另一个研究认为,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及教育本身的种种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导向上出现了以下值得注意的问题:其一,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不够;其二,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科视野和学术氛围局限;其三,过重的功利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和扎实的基础训练受到影响和抑制。有鉴于此,我国本科教育目标应当作战略性调整。调整的主要战略是实施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根本目标是培养既具有较高科技水平,又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才。

有研究则探讨了高校培养目标的来源及其相互关系。所谓培养目标的来源,即高等学校在确定某类人才的培养目标时,目标的出处。综观世界高教发展的历史和现状,通常可把各种目标划归三个基本来源:学科专家的建议、学习者的个体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即知识、个人、社会。它们之间既相互矛盾,又相统一。在两个方面相互借助或结合时,必须以第三个方面为中介,不然就往往会削弱本来想要强调的两个方面。

另有人研究认为,世界一流理工大学以培养能够影响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杰出人才为己任;为杰出人才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应从如下四个方面努力:必须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必须着重培养高层次人才;必须以理工为主多科类培养人才;培养国际型人才等。

某大学在“怎样培养面向21世纪的人才?”的大讨论中指出,我们所说的跨世纪人才,应当是能够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新人,应当是能够参与全球性竞争与合作的新人,应当是能够主动适应、积极推进甚至引导一系列社会变革的新人。为此,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专才、通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关系;二是知识传播、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教育的关系;三是一般人才培养与杰出人才培养的关系。

另一所大学在“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大讨论中指出,学生的创造性是全面素质培养中的突出课题;他们不少人提出了很有见地的看法;例如有的人认为:首先要坚持通才教育的方针;其次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三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还有人认为,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以创新意识为前提;以全面素质和创造能力为基础;以良好的环境为基础。为此应从四方面努力:第一是尽早让学生进入科研课题和生产实际;第二是使学生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第三是加强国内外合作与交流;第四是营造民主自由的学术环境和氛围。

(二)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与高校教育培养目标紧密相关的一个论题是人才培养模式问题。许多人认为,应该把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起来,这是因为高等教育培养的人不应该仅仅只是具有某种专业知识技能,能在该领域工作的专业化的人。高等教育培养的人,首先应该是对社会和国家负责的合格的“社会的人”和公民,一个能突破专业职业限制的“自由人”。有研究指出,本世纪末,下世纪初可能出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知识、能力、素质并进的培养模式,即KAQ模式。其中,知识分为基础知识、前沿知识、交叉知识;能力包括自主扩展知识的能力、表

达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这一模式吸收了近年来高教学术界的思想,概括全面而简洁,但其内涵有待深化,且有些方面也不能遗漏,如“素质”一项中“身体素质”是不可或缺的。有研究具体探讨了工程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研究认为,从我国实际出发,是否可以设想有三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1)少数基础好的全国重点工科大学,试行6年制本、硕打通的培养工程硕士的模式,主要培养工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的设计、研究、开发营销人才;(2)大多数四年制工科院校和少数基础好的高等工业专科学校调整教学计划,在一定的科学教育(包括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的基础上加强现代工程技术教育和训练,重点培养第一线的工程技术应用人才或实践工程师;(3)积极探索以工程为背景的高等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培养模式,打通人才通向中小型和乡镇企业的渠道。

(三)关于高校教学改革、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的研究

一些学者认为要搞好系列课程改革,必须首先面对大大小小的各种问题,诸如内容更新会不会影响以至削弱基础,怎样才能做到既能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又不致扩大淘汰率;如何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新精神;怎样认识各个不同教学环节在课程内容更新与体系改造中的作用,并使之相互协调;怎样改革考核和考试制度与方法,使之适应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过程,如何评价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特别是如何评优,等等。

有研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考察人才素质与课程体系的关系。结果表明:(1)教师群体(包括行政管理人员)与学生群体之间在价值观念上存在差异:代表着老一辈理想的教师们似乎更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科学精神,而学生们更关心自己的就业能力、社会适应性和自我发展。但双方无原则性冲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有机整合。课程应该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应该由师生共同参与和创造。(2)在综合大学的本科教育阶段,尤其是一、二年级,可以考虑适当扩大专业范围,实行和完善选课制、学分制、双学位制、主辅修制。宽松的学术气氛非常重要,一定的指导和限制对学生的培养也是必需的。

另一研究探讨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问题。研究指出,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有三:提高文化素质、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合格公民(此可以与前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研究相对照)。为此,大学通识教育可以相应设置三类显性课程:(1)文化类课程。(2)个性发展类课程。(3)公民教育类课程。除了这三类显性课程,大学通识教育隐性课程包括规划性隐性课程(或规划性课外活动)和自发性隐性课程(或自发性课外活动)等内容,还包括校园环境的建设,学风、教风、校风的建设等。

高校课程变革以培养目标的调整为转移。培养目标受制于知识、个人、社会(含人才市场)等,因此,相应的课程也应受制于上述三个方面。有研究指出,目前高教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如何协调知识与社会这两个方面,在此前提下,再考虑个性方面。在课程组织方面,就宜在现有“知识三层楼”(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结构基础上,适当渗入若干以社会生产、生产中实际问题为经纬的课程组织和以个体身心发展为经纬的课程组织。在此基础上,再逐步根据各校、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形成各自独具特色的最佳课程结构。

三、高等教育学理论研究应走向“求真”、“求用”

高等教育是一个新兴的学科,为了巩固高等教育的学科地位,完善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近年来,许多研究工作者围绕高等教育学科建设问题,对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概念体系、逻辑体系、学科结构、研究方法等展开讨论和争鸣,全国高等教学研究会第四届学术研讨会主题“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如何更好地为高等教育发展与发展实践服务”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进一步提出了理论工作的两项主要任务,一项是促进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一项是促进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实践服务。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要“求真”,又要“求用”,求真与求用要结合起来,在求真的前提下求用;单纯求真不用,片面求

用而放弃求真的倾向都将有害于高等教育理论研究,都应当予以克服。

许多学者就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需要两方面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自己的意见,他们认为:

1高等教育决策尚未完全走上科学化、民主化的轨道,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长官意志和经验决策的阶段,大大抑制了高等教育实践对高等教育理论的需求。

2高教理论研究不受重视,在不少高校中地位很低,高教研究机构存在“科研项目难上,工作设备难添,技术职称难评,高层次人才难进”的现象。

3高教理论研究存在某些先天不足,主要表现为学科基础薄弱,缺乏独立意识及面对高等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深入探究、敢于直言的学术风气,研究成果的价值对实践的影响十分有限。

4高教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跟不上高教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部分理论研究的“学究气”浓厚,有些研究人员基本上是关在书斋里搞研究,选题盲目性大,研究方法重逻辑推理,轻实证分析,重第二手资料,轻实际调查,造成重复研究多,缺乏针对性及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有些研究工作则过分重视“创收”,或为评职称而凑篇数、字数、研究水平低。

5高教理论研究与高教实践之间缺少沟通,中介机制不畅,理论研究与实践需要脱节。事实上,理论研究与实践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理论研究有赖于实践的激发和检验,实践需要理论研究的推动和指导。在高等教育大变革的今天,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者更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勇敢地面对现实的挑战,走出书斋,走向高等教育的实际,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思路,让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走上理性化的轨道。为此,与会代表提出了当前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中不容回避的一些重大实践课题,包括:

1高等教育体制研究。经济体制转轨、政治体制改革和科技革命对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需要理论研究做出明确的回答,如高等教育与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的衔接问题,高等学校的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问题,高等教育的结构(包括布局、科类、层次结构)调整与协调问题,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问题,高等教育与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建立教学、科研与生产联合体问题,等等。

2高等教育思想研究。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来自政治和经济的、文化的、科技的、教育内部的和教育外部的等诸多方面的挑战,传统的高等教育思想从整体上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高等教育的发展观、质量观、人才观、教学观、课程观、管理观、功能观等都有待更新,需要充实具有时代气息的内容。

剖析导数在高考中的考查热点 第6篇

一. 纵观2007年全国各地37份文理卷,有近三分之二的试卷既出现了考查导数基础知识的客观题,又有考查导数综合运用的解答题. 在客观题中,试题主要涉及导数的计算、求曲线的切线、函数的单调区间与函数的极值等知识点的简单运用;在解答题中,试题更体现了对导数综合运用较高的能力要求. 下面结合2007年高考数学中的解答题,谈谈导数考查时中的几类主要题型.

一、研究函数性质

导数作为研究函数问题的利刃,常用来解决极值、最大(小)值、单调性等三类问题.在求解这些函数问题时,要结合导数的思想与理解性质的基础上,掌握用导数方法求解的一般步骤,列表归纳如下:

在熟练运用导数工具研究函数的性质同时,我们要注意比较研究函数的导数方法与初等方法,体会导数方法在研究函数性质中的一般性和有效性.

点评 此题若用初等方法求函数f(x)的单调区间,则十分困难,而采用导数方法来研究,通过“求导→解不等式→写单调区间”这三步,即可简捷地完成解答. 一般来说,用导数方法求函数f (x)的最大(小)值,先求函数的导数f ′ (x),再解f ′ (x)=0得到极值点,最后列表分析得出结论.此题的解法,省了列表的繁琐,直接依据单调性分析极值点的归属,并结合区间端点值的比较而进行求解.

二、证明不等式成立

证明不等式的方法有许多,导数作为研究一些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工具,体现了导数应用上的新颖性以及导数思想的重要性. 由导数方法研究不等式时,一般是先构造一个函数,借助对函数单调性或最大(小)值的研究,经历某些代数变形,得到待证明的不等式.

综上可知,当x>1时,恒有x>1-ln2x-2alnx+1.

点评 观察第二个问题中待证明的不等式,易发现与函数f (x)有着同样般的“相貌”,结合函数思想在不等式证明中的作用,将问题转化为研究函数

f (x)在(1,+∞)上的单调性及最小值. 此道高考题主要考查了导数的概念与计算,以及利用导数研究函数单调性、极值和证明不等式的方法,这体现了高考中对综合运用导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

三、求解参数范围

给定含有参数的函数以及相关的函数性质,求解参数的值或范围,需要我们灵活运用导数这一工具,对问题实施正确的等价转化,列出关于参数的方程或不等式. 在此类含参问题的求解过程中,逆向思维的作用尤其重要.

例3 (2007年全国Ⅰ卷/文20)设函数f (x)=2x3+3ax2+3bx+8c在x=1及x=2时取得极值.

(1)求a、b的值;

(2)若对于任意的x?缀[0,3],都有f (x)<c2成立,求c的取值范围.

解析 (1)f ′(x)=6x2+6ax+3b,因函数f (x)在x=1及x=2取得极值,则有f ′(1)=0,f ′(2)=0,即有

点评 依据导数求函数极值的理论,将极值点转化为方程f ′(x)=0的根,由方程思想易求得两个待定的系数. 解第二个问题的方法与前面证明不等式的思路类似,利用导数对函数最大值进行研究,然后将含参不等式恒成立的关系转化为关于参数的不等式,解不等式而得到所研究参数的范围.

四、研究相切问题

导数的几何意义表现为曲线的切线斜率值,从而利用导数可求曲线y=f(x)的切线,并进一步将导数融合到函数与解析几何的交汇问题中. 解决此类相切问题,一般先求函数的导数y=f ′(x),依据曲线y=f (x)在x=x0的切线斜率为而进行研究. 由于切点具有双重身份,既在切线上,又在函数图像上,从而对切点的研究可作为解决问题的纽带,特别是在不知道具体切点的情况下,常常设切点坐标并联立方程组而求解.

例4 (2007年全国Ⅱ卷/理 22)已知函数f (x)=x3-x.

点评 依据切线的斜率等于切点处的导数值,易轻松完成第一个问题关于切线方程的求解;第二个问题所涉及的三条切线,可等价转化为方程有三个实数根的问题,进一步利用导数对函数性质的研究,可解决方程实数根个数的讨论.

五、解决实践问题

在工农业生产、生活等实际问题中,常常需要研究一些成本最低、利润最大、用料最省的问题. 我们先把实际情景翻译为数学语言,找出情景中主要的关系,抽象出具体的数学问题,化归为研究目标函数的最大(小)值,从而可利用导数方法简捷求解,此类问题称为优化问题.解答此类问题时,需要抓住三个基本步骤:①建立函数关系;②求极值点,确定最大(小)值;③回归优化方案.

例5 (2007年北京卷/理19)如右图,有一块半椭圆形钢板,其半轴长为2r,短半轴长为r,计划将此钢板切割成等腰梯形的形状,下底AB是半椭圆的短轴,上底CD的端点在椭圆上,记CD=2x,梯形面积为S.

(1)求面积S以x为自变量的函数式,并写出其定义域;

(2)求面积S的最大值.

解析 (1)依题意,以AB的中点O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O-xy(如右图),则点C的横坐标为x.

点评 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数学模型和目标函数. 此题以钢板的切割作为背景,综合了圆锥曲线的运用. 在用导数工具来研究目标函数的最大(小)值,也没有进行列表分析,而是通过对单调性的分析及端点函数值的比较,得到目标函数的最大值.

由上可知,导数思想方法具有程序化、易掌握的显著特点,它是一种有力的工具,可以作为解决函数的极值、单调区间、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大(小)值等基本方法. 导数的广泛应用为研究函数性质、函数图像开辟了新的捷径,成为沟通函数与数列、不等式、圆锥曲线等问题的一座桥梁. 我们要意识到导数工具的重要性,下最大的功夫进行突破,为今后的深入学习与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校 赖庆安

论社会热点事件中的“免费”律师 第7篇

新中国律师业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难发展过程,律师的性质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国家法律工作者”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最终发展成为现在的“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律师到底是什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阐释:

第一,律师是区别于公权力机关的法律专门人才。

与公权力机关所享有的立法、司法、执法权不同,律师的权利仅仅是依委托替当事人辩护或代理法律事务,这种权利究其本质是国家法律所允许和保障的当事人授予的权利。由此可知,律师是一个依靠自身法律知识和技巧生存的法律工作者。

第二,律师资格的取得方式区别于其他职业。

我国《律师法》规定,律师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取得资格,并通过实习,经国家批准才能执业。其工作是依据事实和国家法律接受当事人委托,从事代理或辩护业务,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第三,律师是天然的法律维护者,而不是破坏者。[1]

就拿律师在刑事辩护中的作用来看,律师的辩护权仅限于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在案件事实认定、法律适用、量刑尺度等方面提出法律意见,提请和建议审判机关正确适用法律、有效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因此律师只有辩护权,没有任何决定权。

因此,我们得出一条结论:律师是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者。律师的一切执业活动都不应偏离其应有的社会定位,无论是收费律师还是免费律师,人们对他们的期许都应该是一样的。

二、免费律师不等于公益律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明确为我们指出:律师服务也是一种商品,有其自身可以与货币进行交换的价值。因此,可以说律师提供法律服务收取费用是天经地义、符合经济学发展规律的。人们普遍认为,律师是专门帮人打官司的人。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法律知识来换取高额报酬,是人们普遍羡慕的“高薪阶层”。众所周知,律师提供法律服务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还需要差旅费、应酬费等物质支持,免费提供法律服务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绝对是亏损的,甚至可以说是违背商品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且我国《律师法》规定律师作为接受委托或者指定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既有“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责任,同时也有收取费用的权利。因此,律师提供有偿法律服务是合情合法的。但是近年来却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在倍受舆论关注的刑事案件中,出现了大量律师设法争取为当事人免费提供法律服务的情形。这到底是律师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义举,还是追求个人利益的特殊手段引发了社会的广泛争论。

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有以下两点可以帮助理解“免费律师”行为的出发点。首先,律师提供法律服务所获得的回报形式是多元的,物质回报只是其中一种。除此以外,律师内心正义感的满足与自身价值的实现亦是一种回报;其次,社会评价的正面提升,对于律师凝聚社会公共资源和积累人脉都是很有帮助的。简单说来,律师可以以此博“名”,名利总是相伴相生的。但是律师出“名”,既要有“知名度”,也要有“美誉度”和“专业度”,即使是所谓的营销之“术”,也必须建立在维护律师品德、专业与职业操守之上。盲目出名、出骂名不仅不利于律师个体,对律师业整体的形象,也是不负责任的。

必须强调的是,免费律师和公益律师并非同一概念。公益律师是指受雇于政府法律援助机构,公益机构、非政府机构、非营利机构,免费为某类人群提供法律服务的律师。庞德曾说过,公益法律职业是:“一群人从事有学问有修养的艺术,共同发挥替公众服务的精神,虽然附带的以它谋生,但是仍然不失其公众服务的宗旨”。[2]整个社会对于公益律师的要求远远高于收费律师,他们被要求应当关怀大众、关注公益;要有参政议政的能力和对社会敏锐的洞察力;他们还必须具有勇气、持久的耐力、坚强的性格特质;有悲天悯人,拯救普适大众于苦难的情怀。律师的善行不能也不应纯粹成为一个招揽业务的幌子,由此可知,免费律师不等于公益律师。公益律师当有“担当之心”,但不可以公益之名,行自我炒作之实,更不可为一己之名,损害行业的整体利益。公益律师当如“侠客”,除暴安良、匡扶正义,满足公众对正义的渴求,而不应以牺牲当事人利益,成就自己的名望;公益律师当以法律和大局为重,而不应以公然无端挑起社会对国家机关的仇视与矛盾来成就自己的悲壮。

免费律师所代表的是一种社会现象,而公益律师所昭示的却是一种社会精神。

三、律师在社会热点事件中的作用

评价辩护律师的作用,一是看他的努力对案件有没有积极的帮助,二是看他的行为举止是否符合律师行业的职业要求。律师在社会热点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一定的特殊性,大多数情况下,律师并非社会热点事件的绝对主角,其作用主要是辅助社会热点事件一方当事人维护其合法权益。从这个角度来说,一名刑辩律师在社会热点事件中想要对案件提供积极的帮助必须建立在符合律师行业的职业要求的基础之上,这样辩护律师的作用才得以完全实现,才能得到社会民众的肯定性评价。

一名刑辩律师对案件有没有积极的帮助有其特殊的判断标准,一是是否对公安、司法机关可能存在的程序性错误进行了监督并取得实际效果;二是是否对案件当事人及其亲属提供有效的法律帮助和心灵慰藉;三是是否昭示了犯罪嫌疑人的权利或无辜。作为一名合格的执业律师,这样的要求并不算苛刻,完成起来也相对容易,但是如何才能既不越过法律和律师职业道德的红线又完满的完成辩护任务,这才是衡量律师所办理案件质量的关键。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乏有律师为犯罪嫌疑人提供免费辩护却遭到民众反感与质疑的案例,例如红极一时的“邓玉娇案”中的夏姓律师在会见邓玉娇后大呼丧尽天良、灭绝人性,甚至痛哭流涕。由此引发人们对七尺男儿泪到底是“做秀”还是性情流露的巨大争论。据说在两年前沸沸扬扬的崔英杰案件中,夏律师作为被告的辩护人,当他从法院拿到《起诉书》,看到崔英杰涉嫌的罪名从公安机关认定的“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离奇地变成“故意杀人牵连妨害公务”时,悲从中来,“泪流满面”。因此,民众将此理解为该律师展示其“行为艺术”的一贯方式也不足为奇。我们姑且不对该律师行为做情感上的评判,单从律师职业的角度来看,他的行为似乎与律师应当扮演的社会角色有所偏离,与律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不相吻合。试想一下,一个医生所受到的尊重不会来源于因为一个病人的死亡而痛哭流涕,而是来自于他的精湛医术和不放弃的精神。一名律师也应更加理智的面对每一个案件,只要努力的把手中的案子做实,真正做到问心无愧,无须这样的“表演”,自会受到应有的肯定与尊重。需要肯定的是,也有很多律师在社会热点事件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角色,例如“唐慧劳教案”,就是由其代理律师甘律师首先在网上将此事披露,引发了民间舆论的强烈不满,最终使得受害人的冤屈得以昭雪,并且使得“劳教”这一中国特色行政处罚再一次被推到风口浪尖,进而无形的推动中国的法制化进程。

因此,律师作为社会法律工作者,承担着运用法律武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责任,其作用是突出的、不可替代的。在社会热点事件中也一样,刑辩律师理应接受职业道德和社会使命的双重约束,扮演好“刀尖上的舞者”这一角色。

四、社会热点事件中的律师该何去何从

作为一名律师,无论是提供有偿服务还是无偿服务,无论是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服务还是为“罪行滔天”的被告人进行辩护,都属于正常职业的范畴,在这个过程中,律师必须受到自身职业道德和业务需求的双重约束。特别是在影响特别巨大的社会热点事件中,更需要律师把握好法律和内心的天平,恪守更加严格的职业道德,才能维护律师自身以及律师业整体的社会形象。具体而言,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树立坚定的法律信仰

坚定的法律信仰是现代法治国家的基石。律师的法律信仰首先表现为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其次应保证其自身职业行为符合法律的规定。在一个对法律并不信仰,视正义为无物的律师眼中,法律只不过是权力的婢女,是满足一己私欲的筹码。有的律师在参与社会热点事件的过程中,为了眼前利益,不惜使用非法手段,伪造证据,妨害作证,打着免费律师的旗号不择手段、不计后果的去维护当事人的非法利益,使律师业的整体形象受到了严重损害。究其原因,正是由于部分律师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丧失了坚定的法律信仰,背离了律师职业的基本精神。

(二)以维护民权为己任

法官对正义的维护是居中裁判性的,理应不偏不倚。但是律师则不然,律师的角色决定了他应该从一个非居中的角度来维护委托方的合法权益,其对民权的忠实维护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尤其是在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领域,为了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律师往往天然地成为国家权力的对立一方。律师与民权的结合,不仅是私权平等意义上的结合,而且更是私权与国家公权相互制约意义上的结合。[3]通过律师介入帮助被告人对抗国家机器,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使国家的力量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因此,为有影响、有意义的社会热点事件中的当事人提供免费法律服务,是律师维护民权的体现,也是律师的职责所在。这种为弱势群体减免服务费用的人道主义行为应当受到鼓励。但是这种行为如果仅仅具有人道主义的躯壳而没有人道主义的内容,则最终会背离律师维护民权的职业要求

(三)追求独立职业人格

律师的职业使命就在于通过提供法律服务,寻求有利于委托人的结果。与法官、检察官等代表国家权力的主体相比,律师的社会化倾向更为明显,也更加独立于国家权力。检察官和法官无法脱离其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对国家权力的依赖,而律师则完全依靠自身的专业知识谋求生存,从这个意义上说,律师独立于国家权力机关,而且律师个体还独立于其所在的事务所。正是由于律师职业人格的独立性,才使得律师职业的对抗性和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得以实现。

有人曾说过,西方法治先进的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与其说法治是“法官之治”更毋宁说是“律师之治”,只有律师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广泛参与,才可能真正实现人们对法治的信仰和对司法权的尊重,可以说社会对律师的态度是法治社会的“晴雨表”。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律师在法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广受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中,律师的“功”与“过”都会被放大,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民众的指责或褒奖,此时律师的行为不仅直接影响到律师的个体形象,更影响到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律师的整体形象和社会的公平正义。这就要求我们的律师具有高尚的人格,正直的品质,与强权抗争的勇气和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唯有如此才能增加社会之信赖,维护稳定之大局。

摘要:近年来,“律师免费提供刑事辩护”这一违反经济发展规律的现象如雨后春笋一般,充斥在公众的视野中。许多社会影响巨大,引起舆论广泛关注的刑事案件,都不乏律师“挺身而出”,设法争取为当事人免费提供刑事辩护。广州的许霆,湖北的邓玉娇似乎都是这一现象的受益者,这些免费律师在案件进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这种情形一方面使得律师身上围绕着“仗义执言”的光环,另一方面也使得公众纷纷质疑他们的动机是为了“抢眼球”、“博出名”。律师应当承担的是怎样的社会责任?律师应当用怎样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执业行为?在热点事件中律师免费提供法律服务是否有违职业道德?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关键词:社会热点事件,免费律师,律师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青峰.中国律师制度论纲[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25.

[2][美]哈罗德·伯曼.美国律师讲话[M].上海:三联书店,1980:208.

时事热点在政治课堂中的应用 第8篇

思想政治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一门重要课程, 也可以说是一门终身教育课程。通过对思想政治的学习,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时事热点是思想政治的活化内容, 时事热点更贴合实际情况, 相对来说, 学生更乐于时事热点的学习。而谈起思想政治课, 大多数学生认为理论性强, 枯燥乏味, 不大喜欢思想政治课。在学习思想政治课时, 将时事热点运用到教学中, 能够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更加轻松容易地接受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 树立起高度的责任心和自尊心。

一、时事热点在政治课堂中的作用

(一) 时事热点的应用可以调动学习气氛, 激发学习兴趣

思想政治这门课有很强的理论性, 学起来相对枯燥, 而数据表明, 大多数学生对理论性强的课缺乏主动性, 学习起来相对处于被动地位。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 教师在教学中从实际生活出发, 增加一些适当的时事热点, 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打开思路, 解放思想, 在畅所欲言中深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 时事热点的应用有利于解读所学的书本知识, 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想政治作为一门理论性强、抽象的课程, 时事热点作为活化内容,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书本中的思想政治知识和相关的时事热点有机结合起来, 让学生可以通过对时事热点的探讨深入解读课本中的知识。比如, 在学习新中国在历史上签订的种种不平等条约时, 加入对领土主权问题的讨论, 可以更深入地让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 加深对不平等条约签订的印象, 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 时事热点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 拓宽知识视野

事实胜于雄辩, 理论联系实际。因此, 在思想政治课堂上, 我们更提倡用事实说话。通过学习思想政治内容, 学生可以了解国家历史, 懂得荣辱, 而时事热点的增加为论证提供了事实依据。在教学中, 通过时事热点的应用, 可以使学生懂得以事实为依据, 用理论联系实际, 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而时事热点涉及国内外, 通过学习, 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提高学生的国际眼光。在思想政治课堂中, 通过对某一历史人物的功过分析, 学生的观点不一, 畅所欲言, 通过讨论, 学生提高了对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层面, 也学会了去辩证分析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在政治课堂中应用时事热点需注意的问题

(一) 时事热点的选取要符合实际情况

思想政治课的知识是客观的, 因此时事热点要贴近实际, 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首先, 时政热点应该是贴近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的。教师在时事热点材料的选取上, 要注重与所学内容和教育对象相符合。正确的时事热点会提高课堂效率, 提高学生辩证分析的能力, 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接受所学内容。其次, 时政热点要贴近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每天国内外都会发生很多很多的事情, 因此, 教师在时事热点材料的选取上要注意热点问题的新颖性, 紧跟时代步伐, 便于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 便于引发学生畅所欲言, 课堂效率可以得到提高。

(二) 时事热点的选取要有正面的教育意义

时事热点材料的选取应该是积极向上的, 对学生应该有正面的教育意义。学生在学校接受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传授的应当是积极向上的学习内容, 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三观, 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而时事热点多而杂, 教师在选取时事热点材料时更要认真对待。学生通过对正面向上的时事热点材料的学习和研究, 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对国家社会的发展更为关心, 能提出一些更有建设性的建议。而教师在传授正面知识的同时, 也能够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 更为深刻地培养道德素质。

(三) 在课堂中要适当运用时事热点

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热点中的冷思考 第9篇

1 加快网络德育队伍建设

网络德育呼唤网络德育队伍的建设, 这支队伍不同于网络技术骨干, 其首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和道德伦理的教育和引导, 因而, 它必须是一支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 兼备熟练的网络技术的德育工作者队伍。一方面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德育工作, 另一方面承担与学生进行网上交流, 倾听学生心声, 解决学生思想实际问题的任务。同时, 它还承担着将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关注点进行跟踪和整理, 正确地确立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政策方针、措施的使命, 因此, 学校要加强对这些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技巧和网络技能的培训, 让这支队伍尽快成为校园网络德育教育的生力军。

2 加快网络德育课程建设

网络不应是道德问题产生的根源, 而应成为德育的有力手段。它的形式开放、信息丰富、内容及时、个体交互、资源共享、环境虚拟等正是对传统德育的有益补充。网络德育的编写应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思维习惯、兴趣爱好来确定内容和方式, 必须按照青少年学生的愿望、习惯和爱好去组织内容、制定方案、开发课件, 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 并且充分吸收这些优势, 让新的德育课程做到人物血肉丰满, 情节跌宕起伏, 情景刺激生动, 描写刻画到位, 语言通俗平实, 针对性实效性强。网络德育课程应由有丰富的德育工作经验、有较强的文学功底、有较高的网络技术应用水平的专业人员合作编写, 应成为具有动漫式的吸引力强的新型德育课程, 使之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学生读物和资讯。

3“网络道德”教育贯穿网络教学全过程

由于学生处在全新的网络环境中, 信息的交流及对事物处理和评价的方法、模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原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已经不足以约束学生的网络行为。因此, 经常会发现学生在网络上的“不正常”行为。例如有一些学生自恃计算机水平高, 通过网络强行控制别人的计算机, 随意删除别人的软件及作品, 扰乱别人的工作和学习。这些行为的潜在危害很大, 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形成的阶段, 一旦不正常的行为养成习惯, 步入社会后, 将很难改变。我们应当大力倡导网络环境中的行为道德规范, 帮助广大学生增强网络法制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 提高对是非的分辩能力, 使其网上的行为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要求。

4 建立网络德育基地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便捷性, 网络德育基地比传统意义上的德育基地更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 德育工作更具个性化, 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更强。目前, 在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支持下, 已经建立了一些网络德育基地:如血铸中华:http://www.china1840-1949.net.cn;民族魂:http://www.chinaspirit.net.cn;"九一八"网:http://www.china918.org/等都是很有特色且极具德育震撼力的优秀网站。学校还可根据自身的特色、德育资源和优势, 建立本校的网络德育基地。让青少年学生在“建设”和“参观”基地的过程中亲自体验并接受教育。

5 开展网络心理辅导

现在学校虽然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 但学校缺少受过专业培训的师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身心和谐的发展。互联网的交互性与虚拟性优势、信息的及时性与丰富性优势为心理辅导开辟了新的渠道, 在同一空间营造出一个相对个性化的辅导环境, 并避免了因学生个体的认识误区而产生的羞怯心理。目前, 有很多相关的青少年心理辅导网站都很有特色, 通过他们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对话交流, 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学生可以向老师倾诉自己真实的想法, 可以坦率地对老师的教学提意见;班主任可根据学生的特点, 不定时地发给学生一些邮件, 指出他的缺点, 对其提出希望和要求。当然, 在节假日, 师生之间可以群发邮件、电子贺卡, 互送祝福, 学生会感到班主任、班集体是情感的避风港和加油站, 另外可以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为了能及时收发邮件, 可以开通邮件提醒业务, 比如www.126.com免费邮箱。你的邮箱里一旦有了新信件, 就会以手机短信的方式提醒你。然后, 对心理辅导对象, 及时地进行辅导。

6 建立网络家长学校

通过建立学校网站, 可以把学校的教育教学安排、学校的发展动态等放到网络家长学校中, 让家长及时充分了解;也可以把学生的表现情况、成绩状况、个性特长、获奖情况等通过电子邮件或短信告诉家长, 及时配合教育。家长也可以通过网络把孩子在家中的表现或有益的建议及时提供给学校, 同时学校网站也给学生家长之间提供了可以相互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作为德育工作者要积极参与校园网络建设, 为校园网搜集、整理适合学生需要的视听教育资料, 强化学习、交友、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学生感兴趣、为学生服务的网络信息, 主动占领网络阵地,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还可以在校园网上建立思想教育阵地, 如“心理电子信箱”、“知心话聊天室”等, 引导学生展开思想讨论, 引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热点中的热点 第10篇

张军老师是北京市第八中学信息技术特级教师, 从事中学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的教学工作。

张老师从小酷爱无线电制作活动, 从制作电视机, 到自行设计晶体管特性图示仪, 他总能够找到乐趣, 乐此不疲。这些一方面锻炼了动手能力, 为张军老师从事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从这些制作活动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使他受益终身。除此之外, 张老师兴趣广泛, 参加过北京的环城长跑和冬泳表演, 至今还坚持锻炼, 看书和上网学习更是他每天必做的事情。

张老师为人谦逊, 热心指导青年教师, 深受教师喜爱。在培训过程中, 张老师侃侃而谈、深入浅出, 从教学案例入手, 深入探讨、分析学科教学基本问题:从分析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面对新课程到如何进行课堂教学, 从指导教师如何说课到如何写教学论文, 从指导教师做公开课到为教师讲解评课的艺术。此外, 张军老师被北京师范大学聘请为免费师范生的兼职导师, 被首都师范大学聘请为特级教师指导中心成员。张老师还多次在中央电教馆、中国教师研修网、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进行高中新课程的讲座和现场直播答疑工作。张老师严谨的态度、务实的作风, 带动和影响了一大批青年教师。

张老师在教学岗位上不断探索教学方法, 已经成功地创建了一套适用于培养学生不断获取新计算机知识能力的教学方法。他创新性地提出,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进行角色转换、恰当地创设教学情境、互动、培养自学能力, 这四个方面不是互相孤立的, 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教学中, 张老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张军老师重视知识更新, 不断自我完善, 时刻关注前沿的知识、课题, 并与学校教学相结合。1999年将单片微型计算机引入中学课堂;2000年策划创建了机器人实验室和八中业余电台;两次被中央电视台教育节目部聘为科技讲座的主讲教师, 讲座的内容已在全国播放三次;多次参加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的《计算机》、《计算机教程》、《高中信息技术》等教材的编写工作;编写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中望3D轻松入门》、《乐智机器人简明教程》、《走进电子世界》等著作。

此外, 张老师分别被市区人民政府和教育部门授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优秀园丁、优秀科技园丁、学科带头人等称号。

所谓的技术学习领域是高中新课程的一种提法, 它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门课程。在此, 我们将分别对大家在这两门课程的教学中所遇到的一些比较困惑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课堂教学

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课堂教学, 是当前每位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近些年,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新课程的很多理念已悄然进入我们的课堂, 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模式。在此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 角色转换

传统意义的课堂, 教师是当然的主讲教师, 学生的任务就是认真听教师讲课, 教师让干啥就干啥, 教师教、学生学是必然的。

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不再是主讲教师, 而是引导者, 学习的指路人, 带领着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获取知识。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经过努力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加以适时指导和讲解;对学生经过努力获取的知识, 进行多角度地提问和安排相关任务, 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深化。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对课堂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而这种设计绝不是第一步讲什么, 第二步讲什么, 怎样讲。这种课堂设计是一种全新的理念, 在确定好教学目标后, 应考虑如何导入, 展示问题, 凸显问题和任务, 引导学生怎样去解决问题, 完成任务。为了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 可以有多种方法, 为学生自学创设一些有益的环境和资料。整堂课应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的安排, 为此教师为这一节课的安排 (教学设计) 要付出比以往多几倍的艰辛。正是如此, 很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模式的实验, 表现出畏难情绪。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目前学校对教师工作量的考评与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不匹配。但是也有很多教师克服重重困难, 已经设计了很多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例。大家的感受是:这样设计一节课, 好比写一个小剧本, 进入课堂时, 教师相当于一名“导演”, 整个课堂教学完全是围绕怎样安排和带领学生去完成学习目标。

案例一:北京44中杨翠英老师在讲授《体验、发现、思考——揭开人工智能的神秘面纱》一课中关于人工智能的魅力的片断, 就是按照以上思路设计的。杨翠英老师备课时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下载了一些体验人工智能的软件, 亲自实践后筛选出其中的三个, 并为每款软件设计了体验报告, 以引导学生操作。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各组体验不同内容, 然后进行交流。四组分别体验了五子棋博弈 (人机大战) 、手写识别、机器翻译 (中英文互译)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动手试验, 兴趣浓厚。随后各组推选代表发言, 阐述学习感受及体会, 各组发言后教师针对学生操作中的一些问题给予了指导, 起到了总结的作用。在这个环节当中, 教师由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 让位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学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开放的、探索的过程, 学生们在教学中收获了知识, 体验了探索的乐趣, 增强了信心,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 教学真正成为了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案例二:北京31中牛英会老师在Excel应用教学中, 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家庭拥有电脑、汽车、宠物等情况, 在各班小组范围内开展调查, 然后各班将小组调查结果用Excel建立数据表并进行统计, 再将统计结果数据表上传到教师机。教师再将各班统计结果数据表发送给学生, 学生应用Excel建立年级数据表 (注:年级数据表中的数据引用的是各班统计数据) , 并进行统计。最后, 学生根据年级统计表创建图表进行分析, 学生们在分析中感受到:“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 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 宠物数量的增多, 不仅会造成地面环境的污染, 还会浪费资源。如果每一个人有一只宠物, 那么全世界就会有N多只宠物, 每天将会为这些宠物花多少精力、时间和金钱呀!”“汽车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方便, 但是汽车数量的快速增加, 排出的尾气会污染空气, 伤害人的身体, 能源会不断地减少, 堵车的‘长龙’也会越来越长。”“电脑这一类高科技产品所占比例较大, 消耗电能较多, 淘汰的废旧电脑无法处理, 将成为电子垃圾。”本节课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我认为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扮演好学生学习引导者这一角色。一是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策略;二是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种便利,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四是创建一种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互助的课堂气氛, 采取各种适当有效的方式, 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 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五是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六是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 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七是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教育学生与他人友好相处,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我认为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首先应成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促进者。

2.恰当地创设教学情境、更好地承载教学任务

好的课堂导入, 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思维量充分发挥到最大值,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情境展现在学生眼前时, 就应成为学生感知的刺激物。呆板的、常见的、多次重复的事物, 往往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此时学生的学习意愿几乎为零, 这种抑制的状态是不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当刺激物发生了变化, 具备了新异的特点时, 将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中学生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 容易被课堂上新奇情境所吸引, 这是一种好奇心理。

案例三:北京八中李宁宁老师在讲授《图像合成》一节课时采用如下方法创设情境:教师采用TOP2000进行广播教学, 展示一张本人在西藏背景中的照片。教师问:“大家看老师展示的这张照片, 是什么地方呢?”学生集体回答:“西藏布达拉宫。”很多学生齐声说:“啊!老师什么时候去的西藏呀?”教师说:“老师没去过西藏, 那照片中怎么会出现我呢?”学生答:“修改过了。”教师说:“怎么修改过了?通过什么软件修改的呢?我们在网上能看到很多这样的照片, 我们把它们叫做合成照片。刚才大家看到的照片就是老师合成的。”通过一张照片, 创设了一个小的教学情境, 几句对话引出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感受是自然、明了。

案例四:北师大实验中学的马静老师在讲授《电子表格的应用》一节课时, 为了让学生对电子表格的一些常用功能留下深刻印象, 创设了一个警察抓小偷的破案情境:在这个情境中教师扮演警察, 某学生扮演报案人。一上课报案人向警察报案, 家里被盗, 警察 (教师) 首先让学生根据报案人的描述, 提取出作案人的许多特征, 然后给出一个有若干犯罪记录的人的电子档案, 该档案包含这些人的姓名、年龄、性别、身高、体态、发色等特征, 接下来让学生对照已提取作案人的特征, 利用电子表格的筛选、查找等功能, 找出最有可能的犯罪嫌疑人。在这一破案情境中, 学生很自然地掌握了电子表格的一些常用功能的应用, 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这一教学情境很好地承载了教学任务。

引发思考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有疑才能激发学生认识上的矛盾, 使学生处于提问的状态, 从而激发强烈的求知欲, 点燃思维的火花。在一般情况下, 可以把结果事先展示给学生, 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他们会在心里想:“老师是怎么做到这种效果的呢?我应该怎么做呢?”恰到好处的设疑, 可造成悬念, 引发学生思考, 尤其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层层推进式设疑, 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散性思维。比如在教学生利用Flash制作雨滴效果时, 可以先把自己做好的效果用大屏幕展示给学生看, 然后分析是如何一步步制作的, 层层递进, 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 情境教学的设计还有很多种。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群体, 设计出适当的情境, 做到师生同步、互动, 就能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3.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如何具体体现的呢?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空间和机会,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 积极实践与探索, 把学习间接知识的活动变为学习直接知识的过程, 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 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归纳结论, 教师适时点拨、评价和积极引导, 及时地“推波助澜”。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 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 让学生畅所欲言地发挥想象力, 对学生出现的明显错误, 正确对待, 在分组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鉴别, 总结规律与思想方法, 既要鼓励学生“爱讲”, 还要引导学生“会听、会讲”。实施以“活动——探究——发现——交流——反思”为主的教学基本模式, 进一步完善在反思中创新的教学理念。

案例五:北师大实验中学董玥老师在讲授《视频剪辑——蒙太奇剪辑手法》一课时, 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蒙太奇的剪辑手法, 让学生提高视频剪辑的艺术性。为了能把通过观看就比较容易理解的知识介绍给学生, 本课采用学生自学、教师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提供给学生相关的知识讲义, 同时让学生观看视频素材, 并布置任务, 让其找出每一个视频例子所对应的蒙太奇剪辑手法 (平行式组接、平行交叉式组接、积累式组接、比喻式组接) 等, 然后再由教师进行引导,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选择理由和各种蒙太奇剪辑手法的特点。由于自学材料对概念和特点的叙述简单明了, 学生是在带着任务的情况下学习, 因此课堂气氛紧张有序, 每一位学生都全神贯注地看视频素材, 而后又非常认真地在自学材料上找对应于视频短片中的蒙太奇剪辑手法。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通过自学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案例六:北京八中李宁宁老师在讲授《数字化图像加工及简单合成》一课时, 采用贯穿任务驱动与评价相结合的良性互动模式,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教学流程依次是:看图分析——抠图——合成——评价——提出创意——引起兴趣——自主学习——思考实践——互相观摩、增长知识——激发灵感。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现成作品的问题、让优秀作品的作者介绍自己的做法、让学生互评作品成为当堂课的亮点。

当然, 我们也发现学生对于明显的问题比较敏感, 对于复杂的问题还难以发现, 拿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也还不多。还有学生在评价他人作品时不够全面、易受其他同学影响。这说明什么呢?不是教学模式有问题, 而是学生的适应性不强。长期以来受“师讲生听”模式的影响, 不爱思考, 懒于发现, 被动接受成为这一代学生的通病, 尤其在学习比较复杂的信息技术课时, 学生的畏惧心理更为明显。因此, 教学时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大胆放手, 要让学生有充分思考和探讨的时间和空间, 围绕信息技术的主干知识, 提出一些有利于学生思维培养的, 特别是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价值的问题, 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得出结论, 并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这样掌握的知识才是学生“习得”的知识。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热点问题

1.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学没有课标怎么办

信息技术是一个发展中的学科, 目前从全国看, 在义务教育阶段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信息技术课, 也有信息技术教师。但由于信息技术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的位置始终没有确定。因此到目前为止, 教育部还没有颁布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这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据悉, 有关专家正在努力做这方面的工作, 有望近期得到解决。

在此我建议, 在没有课程标准的情况下, 各地区教研部门应建立本地区的临时性的课程标准。这个标准的建立可参考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学指导纲要》和2004年颁布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同时参考众多版本的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课本和参考书, 因地制宜, 结合本地区的情况制定一个临时课程标准。如果当地没有人做这事, 教师还可根据本校情况自己确立一个临时性的课程标准。总之, 这是有利于教学和教学研究的大事。

案例七:北京西城小学信息技术教研员朱慧老师经过多方调查, 组织了部分小学兼职教研员和骨干教师, 经过学习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学指导纲要》和2004年颁布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编写了《西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标准参考》。经过三年的使用, 大大方便了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和教研工作。

2.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学生之间计算机知识差异不断扩大, 怎样解决

信息技术教学中, 学生之间计算机知识差异不断扩大是一个普遍问题。曾经有人提议分班教学, 但在实际操作时学校管理部门很难实现。为此, 我们也做过多种实验。新课程倡导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经实验, 我觉得只能在教学设计上想办法, 应采取任务分层的方法来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生。这样做同样加重了教师备课的工作量, 教师要应对不同水平的学生, 设计很多不同水平的任务, 来满足全体学生。对于有显著专长的学生, 还可以请他做专题讲座。

案例八:北京八中××同学, 对计算机病毒特别感兴趣, 见我面经常问:“张老师, 最近有什么新病毒吗?”他到处收集病毒, 有些痴迷。这位学生上课听课不够全神贯注, 因此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 在班里也不受关注。通过聊天我感觉他对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懂得很多, 有一次我和他商量, 请他为全班做一次关于计算机病毒的讲座。他听了很振奋, 在家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星期, 甚至家长都找来问我:留的是什么作业, 孩子天天在看计算机的书。讲座那天, 他从容地给全班同学介绍了病毒的形成、发展趋势、如何判断和防治等, 全班同学听得非常认真, 结束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这掌声是每一位同学发自内心的真实的掌声。事后很多同学很感慨:××同学是怎么学的, 懂那么多病毒知识。同学们有紧迫感, 觉得一定要认真上信息技术课, 比起××同学, 感到自己太无知了。××同学对我说:“老师, 我这次可感受到当好学生的滋味了。”我鼓励他说:“如果你认真学习各门功课, 同学们对你会更佩服。”××同学由于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学习的内动力被调动出来, 学习成绩不断提高, 反过来又得到同学、家长和教师的认可形成了良性循环。毕业时, 他考入了自己理想的军校。

通用技术课的热点问题

1.什么叫通用技术?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是怎样的关系

媒体上经常这样报道:开设通用技术课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 同时也是“难点”。亮在什么地方呢?这门课的开设引人瞩目, 体现了我国教育的一大进步。随着科技的进步, 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国民的科技素养和技术素养。现在自动购票系统和自动取票系统等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智能手机也悄然进入我们的生活, 一定的科学素养和技术素养是现代人生活所必须的。那么什么叫“通用技术”呢?它与“信息技术”是什么关系呢?

在技术课程标准中, 对通用技术有一个说法:除了信息技术以外的, 所有技术都叫“通用技术”, 在课标解读中同时有这样两句话:通用技术不是专业技术教育, 也不是职业技术教育。而通用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根据以上这些要点, 我认为, 开设这门课, 不是必须让学生学会某种专业技术, 而是将尽可能多的技术介绍给学生, 对重点的技术加以体验, 从而达到提升技术素养的目的。信息技术是当前最大的通用技术, 由于内容很多, 又很重要, 因此被单独分出来, 成为技术领域的一个分支。

2. 通用技术课和劳动技术课的关系

高中新课程中, 将原有的劳动技术课取消, 随之而来的是通用技术课。由于劳动技术课的取消, 很多学校都安排原有的劳技教师教通用技术课, 这些教师有很好的优势, 他们动手能力很强。但通用技术课与劳技课有本质的不同, 劳动技术课以劳动技能的培养为主, 而通用技术课是理论和实践并重, 不但对重点的技术要加以体验进行实际操作, 而且要明白很多科学原理, 并学会设计方法。因此通用技术课对教师要求是很高的, 既要对重点技术有较好的操作水平, 又应有比较宽泛的、多学科的知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教研部门的努力, 相信通用技术教师队伍也会逐渐成熟。

3. 很多教师感觉, 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 教材内容空泛, 缺乏教学载体

通用技术教材和教师一样年轻, 由于是一门新开创的课, 编写这样的教材是一件很难的事, 是创造性的工作。技术与设计1和2教材中理论知识较多, 教师处理不好就会变成纯理论课的讲解, 因此在讲解时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教学载体进行教学。

案例九:月饼盒做外壳 (废弃物) 制作的电容充放电学具。

我校使用的是地质版的教材, 我们将第三章《体验设计实践》、第四章《展现设计成果》、第五章《再创设计新意》三章内容选择了一个作品为载体, 即“电容充放电实验学具”的制作。

图1为电容器充放电的原理图。电路接通后, 先按下K1, VD1红色发光管亮, 表示充电的过程。松开K1后, 电源断开, 此时按下K2, VD2绿色发光管亮, 表示放电的过程。

制作内容:自行布元件、布线;焊接元器件;设计外壳 (包括选材料) ;选写使用说明书。

教学目的:学会根据原理图安装实物 (巩固设计的“表达与交流”这部分内容) ;通过实验观察电容器充放电现象 (很好地配合了高二物理教学, 同时认识了发光二极管等元器件) ;学会布元件、布线 (体验设计实践) ;学会焊接、安装元器件 (练习焊接技术、学会使用工具、体验工艺的一般过程) ;学会设计外壳 (体验设计实践、画草图等、学会使用工具打孔等、选择材料并学会加工、体验工艺过程) 和撰写使用说明书。

在制作选材时我们提倡废物利用, 下面展示的两个作品分别是选用月饼盒 (图2) 和坏鼠标壳 (图3) 制作的“电容充放电实验学具”。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热点问题思考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数学;问题;思考

计算教学不应仅仅追求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而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体验,要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思维的介入,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更愿意亲近计算、学会数学地思考,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计算教学的意义

1、计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在小学阶段使学生具有非有理数(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也是他们继续学习数学和其他科学知识必不可少的基础。

2、计算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计算能力是人们学习、生活、工作所必须具有的一项基本能力,也是对劳动者素质的一项基本要求。

3、计算教学不仅要学生能够正确的进行四则运算,还要能够根据数据特点,恰当的应用运算定律与运算性质,使计算过程更合理、灵活。计算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与记忆力,也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4、计算是一项“细活”。通过计算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专心、严格、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学习精神、计算仔细、书写工整、自觉检查的学习习惯。

二、小学教学计算教学存在的问题

1、没有很好地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领域,是需要一系列的思维转变和考虑的,但是一部分的教学课堂上却没有给学生一个足够的思维转变的空间,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没有放手让学生们独自去想、去做、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2、没有很好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数学计算的有效途径,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但是许多的教师只是教了方法不教应用,对于所有的问题都是千篇一律,照猫画虎的套用算法,没有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和自己进行实践的能力。

3、教师没有不断地加强自身能力提高。教师是传递给学生教学信息的第一人,学生所领会的都是教师给予的启发和指引。但是当今社会,许多的小学数学教师滥竽充数,不去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而是一直站在自己的立场,诉说着自己的观点,时间长了,学生会感觉平淡无味,失去兴趣。

三、解决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问题

1、对学生严格要求。计算教学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学生能正确进行计算,这是计算教学的核心。所以教师在进行计算练习时,一定要对学生严格要求,要求学生计算时一定要认真仔细,不能有半点马虎,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还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计算方法,这是学生进行计算的前提与基础。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习的计算方法,能用简便算法的时候尽量应用简便算法,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计算速度,还能提高计算的准确性。教给学生养成注意观察的好习惯,遇到一道题时,先观察、分析,然后再根据所学过的计算方法,灵活运用。

2、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法。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要学生明白算理,根据算理掌握运算法则,再根据运算法则进行计算。要想让学生准确快速地掌握运算法则,首先就要让学生理解运算法则,学生只有理解了才能更好地记忆,快速准确地掌握运算方法。不但要让学生明白怎样进行计算,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算。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提高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的至关重要的一项任务。那么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呢?首先要学生养成校对的好习惯。计算一般离不开抄题,那么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在抄完题后一定要校对,校对有没有抄错,或者是漏掉了题,没有抄。做完题后也要进行校对。其次要学生养成审题的好习惯。学生在做题之前一定要认真审题,明白题的要求,而后再去进行计算,这是学生能够准确、快速进行计算的前提条件。审题主要是审数字和符号,看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还要审运算顺序,知道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还要注意审计算方法,选择灵活简便的计算方法等。如果能认真审题,进行计算的时候就会顺利很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要学生养成细心计算、规范书写的好习惯。细心计算是能正确计算的重要保证,另外在书写时要求学生书写格式正确,字迹端正,保持作业的美观大方,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4、加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提高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它是需要长期训练才能逐步形成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突出训练重点。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要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要牢牢把握住教学的重点,进行有针对的训练,这样的训练才能提高练习效率。其次要学生熟练掌握简便运算方法。简便运算不仅能提高运算速度,还能提高预算的准确度,所以说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简便运算的基础是运算性质和运算定律,教师在进行训练时一定要严格要求,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练习。如果学生能很好地进行简便运算,那么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会得到快速提高的。第三要注意训练要有层次。在训练时,要有一定的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训练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还要运用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维持训练的持久性和有效性,比如可以进行一些竞赛、游戏等,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的效果也会明显提高。

总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是孩子对人生数字最基本的认识,也是进一步学习其它学科不可缺少的知识,只有在这个起点打好坚实的基础,才会在将来快速发展的社会之中有着不俗的成绩。只有继续建立健全教育体制机构,完成教育体制改革,科学、理性地发展数学教育事业,社会的进步才会迈向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李幸潭.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探析[J].新课程.2010,(06).

[2] 杨红梅.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策略分析[J].新课程学习.2010,(01).

热点资源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热点资源

《辞海》对“热点”的定义为“引起人们关注的人、事物等”,如热点资源、旅游热点等。本文中的热点资源是指报纸、杂志、电视台、网络等媒体报道的新闻、娱乐等方面的信息或视频,也可包括本地或校园内学生周围刚刚发生的事件。世界已经变成一个地球村,学生需要了解国内外每天发生的事件。教师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新颖有趣的、有教育意义的热点资源,可以丰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能增长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成长与世界同步,与社会同步,与热点话题同步。关注社会生活,培养社会责任感,可避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现象。

一、热点资源应用于初中英语教学的意义

符合《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应根据教和学的要求,提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英语学习资源;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英语学习资源(教育部,2012)”。

符合英语学科的特点。英语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特点。语言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用英语思维、用英语做事的过程,是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是学生健康发展和人格塑造的过程。教师应用热点资源,可以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方式理解、感悟、体会、欣赏、评价事件,可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

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英国前首相威斯顿·丘吉尔曾说过:“我随时准备投入学习,但是我不喜欢被教。”热点资源的应用旨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是吸引和激趣,瞄准的是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结合。

为语言学习创设情境。语言学习离不开语境,教师可以借助于热点资源,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语境,“使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通过接触、理解、操练、运用语言等环节,逐步实现语言知识的内化;有助于学生学会用英语做事情,特别是用英语获取、处理和传递信息,从而提升实际语言运用的能力”(教育部,2012)。

二、热点资源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热点资源应用于命题设计

课标指出:“对语言知识的考查应着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不应孤立地考查知识点或对知识点的机械记忆,要着重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英语的能力(教育部,2012)”。教师命题时以热点资源设计语境,可避免枯燥的英语知识考查,将语言知识的考查置于生动的语境中,有助于学生理解语境、解答题目;富有生活和时代气息、充满人文教育意义的试题内容,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还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下面以单项选择题为例,分析介绍试题中热点资源的应用。因篇幅有限,热点资源应用于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等题型,就不一一分析了。

【例1】After watching the documentary Under the Dome,we know many cities in China,______Beijing,have been deeply affected by dirty air.

A.including B.behind

C.without D.beyond

【解析】:近几年雾霾问题一直是社会热点话题,教师可以将雾霾问题设计在单项选择中或者改编成阅读理解题,以加强试卷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有助于学生形成关注环境的社会责任感。本题是在柴静的《苍穹之下》引起关注后命制的,在介绍纪录片的语境中考查介词including的用法,凸显了命题的时代性和人文性。

【例2】“I don’t think I am different from________else.I am just the son of an ordinary farmer.”Mo Yan said.

A.anyone B.someone C.none D.everyone

【解析】此题命制于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不久。以莫言的获奖感言“我只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来设计语境,考查不定代词的用法,不仅使题目更具时代感,而且赋予题目更多的人文内涵。莫言的谦虚,对学生是一次很好的人文熏陶和教育。

【例3】—The ship sinking of Korea teaches us to care for ourselves and the people around us.

—So it is.,life isthe most important to everyone.

A.For example B.At last

C.After all D.As a result

【解析】本题借用韩国沉船事件提醒学生,要学会照顾好自己和周围的人,毕竟生命安全是最重要的。教师还可以在讲评试卷时,引导学生关注如何注意交通安全,如何在火灾地震中逃生,增强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课改理念下的英语命题,教师应该将热点资源纳入试卷中,让学生在试卷中接触到真实生活中的事件,学生在解题时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感,消除对试题的距离感;热点资源纳入试卷中,学生能够在解题过程中接触到各个领域的新闻时事、地理历史、人文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情感体验。

(二)热点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设计

热点资源可以应用于话题导入、课堂线索、难点突破、拓展延伸等方面,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导入话题。

一位教师在(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8下Unit5语法教学中,以英语视频Better than I used to be导入本单元语法项目used to do sth,歌曲中多次重复“I’m better than I used to be.”授课教师以”I hope everyone can be better than he used to be.”开始自我介绍:I used to hate fruit and vegetables.But now I know the importance of them.I have decided to eat more.And I used to go to bed very late.Now I go to bed before 10:30 and I am healthier than before.教师再以Are you better than you used to be?引导学生口述自己的变化,在真实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used to be/do介绍自己的变化和进步。

2. 贯穿全课的线索。

好的英语课离不开线索,线索能将各个教学环节有机整合连接,使整节课形成一个整体。很多学生喜欢观看江苏卫视的益智答题类综艺节目“一站到底”,一位教师在9下Unit4Reading教学中,将节目形式引入课堂,以抢答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对文本内容进行阅读、理解、推理、判断、辩论。教材中文本是关于电视节目的介绍,比较枯燥,难以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然而,小组PK,智力抢答,限时回答等形式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赢得比赛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 拓展延伸。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教师可以借助于热点资源,创设真实的语言任务,引导学生巩固、拓展、运用所学的知识,实现有效的语言输出,让学生体验学习语言的乐趣。在九上Unit1 Reading第二课时教学中,一位教师引用马云的英文演讲,当时阿里巴巴刚在美国上市。授课教师在与学生的自由交谈中,操练运用语言点“take on new challenges,connect…to,impress the world with,not only…but also…,pay attention to”,实现知识的拓展延伸。Ma Yun likes taking on new challenges.He owns Alibaba,Taobao,China Ya原hoo etc.He has connected the Internet to people’s dai原ly life.He said,“Once in your life,try something.Work hard at something.”He is not only clever but also cre原ative and imaginative.He has impressed us with their creative ideas.

4. 突破难点。

教师将热点资源引进英语课堂,能够有效突破教学重点,化解难点,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境中学习、理解、运用语言点和语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如过去完成时是比较难理解的时态,一位老师以电视剧《猫和老鼠》片段导入新课,呈现例句“The cat had heard the bad news before it closed the window./The lion had stayed inside before the mouse came out.”学生朗读例句,总结过去完成时的用法。然后教师播放“神七升空”时的视频,引导学生运用过去完成时,想象宇航员在登天以前做的事情“What had the spacemen done before they went into the space?”。学生给出了很多不同的答案,如:The spacemen had received special training/had practised a lot/had been given a lot of advice/had visited their parents/had taken part in many meetings/had been in原terviewed/had promised to try their best to finish the task before they went into the space.教师借助于《猫和老鼠》和“神七升空”,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理解、运用过去完成时,有效化解了教学难点。

又如曾经有教师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小崔说事》用来复习时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观看小品中讨论所用时态,真正理解了时态的含义、功能、构成以及主要时间状语。

三、应遵循的几点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

教师要注意选择健康积极的热点资源,去除那些低级趣味的、对学生容易产生不良影响的内容。教师要注意所学热点资源的价值和文化内涵,确保语言运用的质量和效果,尽量选择那些有教育意义的,能够对学生进行隐性情感教育的资源,以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目标性原则

应用热点资源必须能够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不能本末倒置,避重就轻,不能仅仅为了热闹而引用。教师首先要认真研读教材,确定课时目标和单元目标,再选用适当的资源以丰富教学内容,创设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用英语做事的动力和成就感。

(三)以生为本的原则

教师要尽量选择那些最近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以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自然、宽松的学习氛围中积极有效地学习。

四、结束语

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特性。英语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还需要与英语文化知识、社会背景、新闻时事等紧密结合。热点资源的应用,突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学生看作是积极的、创造性的语言使用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傅瑞屏,2012)”。教师将热点资源引入课堂教学和命题设计引领学生与社会同步,与世界同步,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真正达成“为学生终生发展、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教育部,2012)”。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上一篇: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下一篇:学校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