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干预策略范文

2024-09-20

有效干预策略范文(精选12篇)

有效干预策略 第1篇

研究医疗纠纷对临床护理人员造成的心理创伤,并进行测评,据此制定干预措施,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目的在于有效防范或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减少因医疗纠纷导致护理人员的抑郁情绪或抑郁症,进而维护护士身心健康。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庆阳市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4年6月与医疗纠纷密切相关的临床护士227人为研究对象。年龄23~46岁,平均(32.7±10.4)岁;参加工作时间3~18年,平均 (9.2±3.6)年。外科护士占89.43%(203/227),内科护士占10.57%(24/227);中专学历占59.91%(136/227),大专及以上占40.01%(91/227)。对研究对象在医疗纠纷发生后48小时内进行测评问卷;问卷完成后3日内,对其单独进行心理健康干预;每起医疗纠纷处理结束后,再对研究对象进行访谈式干预,并再次应用相关量表进行测评,比较干预前后测评结果。

1.2研究工具

(1)CES-D[1]适用于对一般人群的抑郁情绪进行普查, 共有20个条目,代表了抑郁症状的主要方面,是编制者通过对大量临床文献及已有量表做因子分析提取出来的。条目反映了抑郁状态的6个侧面:抑郁心情、罪恶感和无价值感、无助与无望感、精神运动性迟滞、食欲丧失和睡眠障碍。在测查时要求受测者按自己最近1周内症状出现的频度,对每个条目进行“偶尔或无、有时、经常或一半时间、大部分时间或持续”4级评分,总分范围为0~60分, 分数越高,说明抑郁出现的频度越高。(2)SSRS[2]包含10个条目、3个维度,分别是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社会支持利用度;分别对3个维度进行评分,10个条目之和即为社会支持总分,得分高者为社会支持较好,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3)SES[3]由10个条目组成,评分分为4级:非常符合(1分)、符合(2分)、不符合(3分),很不符合(4分),总分范围为10~40分,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

1.3干预措施

(1)引导护士掌握和了解患者的家庭结构、社会背景、 职业及经济等基本情况,以及心身现状、疾病程度和对所患疾病的认知,取得患者信任,建立良好信任的医患关系。(2)对护士进行职业道德、相关法律法规、医疗政策和医疗操作规范等知识的教育,促使护士爱岗敬业,遵守临床操作规范,加强业务学习,掌握护患沟通技巧,正确处理医患关系。(3)护士长熟知和了解护士的生理、心理及社会等方面的特点,有针对性对护士进行个体心理辅导,使护士正确对待医患纠纷,并帮助护士分析医患纠纷产生的原因。对护士讲解抑郁对身体的危害,疏导、支持和帮助护士减轻心理压力,耐心倾听护士的困惑和苦恼,尊重护士的个人感受,关心护士的生活状况和家庭困难。关注纠纷对护士心身造成的应激反应,引导护士将负性情绪发泄出来。(4)减轻护士心理压力,给予心理、家庭和社会支持,进行放松训练,如音乐放松;适时聘请心理专家对护士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维护心身健康。(5)分享护理工作中的成功经验,现身说教,帮助护士树立生活、工作信心, 促使护士早日走出医患纠纷的阴影。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CES-D测评结果:在经历医疗纠纷后,对研究对象应用CES-D量表测评,评分高于国内常模(24.24±9.17)分; 在对研究对象采取干预措施后,其评分亦高于国内常模 (15.364±6.21)分,但却明显低于经历医疗纠纷发生后的评分 ( P<0.01)。(2)SSRS测评结果:在护士经历或目睹医疗纠纷事件后,实施心理干预的SSRS总评分为(38.12±6.37) 分,高于刚经历医疗纠纷事件后总评分(29.19±5.08) 分, 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SES测评结果:SES评分结果显示,在护士经历医疗纠纷事件后,实施干预措施SES的评分为(27.04±3.61)分,亦高于刚经历医疗纠纷事件后总评分(22.06±6.23)分,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见表1。

3讨论

临床护士在医疗工作中亲历医疗纠纷事件后,会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伤害[4,5],该研究证实了这一结论。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处于执行医嘱的被动地位,常因病人误解,或护士工作失误,导致医疗纠纷发生。医疗纠纷发生后,患者及家属的无理取闹、恐吓威胁,甚至肢体冲突,无疑会造成严重的创伤阴影[6]。

对目睹或经历了医疗纠纷事件的护士,测试结果显示,CES-D评分高于国内常模(24.24±9.17)分;采取心理辅导干预措施后,其评分亦高于国内常模(15.364±6.21分), (P<0.01),但明显低于经历医疗纠纷发生后的评分(P< 0.01)。证实了医疗纠纷对护士造成的抑郁不容忽视,并且显示干预措施可有效帮助护士减轻或消除因医疗纠纷引发的身心症状。

社会支持是个体面对应激时从外部获得的物质和精神支持,干预措施实施后,SSRS量表总评分(38.12±6.37) 分,高于刚经历医疗纠纷事件后总评分(29.19±5.08) 分, 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及对支持的利用度,干预前后量表评分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证实了对护士进行心理辅导、相关知识的学习、恰当的倾诉和规范工作行为等干预的有效性。

尊严的需要是指所有人都需要自己有稳定的地位,希望别人的良好评价,需要自尊自重并为他人所尊重。对经历医疗纠纷的护士采取积极、及时的心理干预后,SES量表评分(27.04±3.61)分,高于刚经历医疗纠纷事件后总评分 (22.06±6.23)分,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有效的干预能促进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提升,能及时纠正因医疗纠纷对护士造成的影响,及早步出心理阴影。医疗纠纷对临床护士身心影响的差异,还有待大样本的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 了解护士在经历或目睹了医疗纠纷事件后的抑郁症状,对干预措施进行评价,并对相关量表进行比较。方法在知情同意原则下,选取庆阳市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4年6月经历医疗纠纷事件的227名护士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抑郁量表(CES-D)、社会支持量表(SSRS)和自尊量表(SES),对研究对象在医疗纠纷发生后48小时内进行心理测评,问卷完成后3日内对其单独进行心理健康干预;在每起医疗纠纷完全处理结束后,对研究对象再次进行访谈式干预和测评,比较干预前后相关测评分数。结果 227名护士经历或目睹了82起医疗纠纷事件后,CES-D评分高于国内常模(24.24±9.17,n=227)分,常模为(13.43±10.48分,n=7 799),(P<0.01);干预措施实施后,其评分亦高于国内常模(15.364±6.21分,n=214),(P<0.01),但明显低于经历医疗纠纷发生后的评分(P<0.01)。社会支持量表(SSRS)是在护士经历或目睹医疗纠纷事件干预措施后,总评分(38.12±6.37)分,高于刚经历医疗纠纷事件后总评分(29.19±5.08)分,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自尊量表(SES)评分结果显示,在护士经历医疗纠纷事件干预措施后,评分(27.04±3.61)分,亦高于刚经历医疗纠纷事件后总评分(22.06±6.23)分,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护士在经历或目睹医疗纠纷事件后,早期进行多种方式的综合干预,是促进护士心身健康的有效方法。

健康教育干预策略 第2篇

健康教育干预策略

医院为更好的开展健康教育,结合我院实际工作情况,主要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干预措施:

一、政策干预: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推行全民免疫规划等,为鼓励农村居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而进行财政补贴,二、环境干预:积极争取政府部门开放体育运动的场所、改水、改厕、绿化等。

三、信息干预:通过健康教育、传播、咨询、义诊、发放明白纸、宣传册等措施为人们提供有益于行为改变或维持的知识、信息,以促使农民群众形成促使行为改变或维持的态度、意识、价值观,掌握健康技能等,最终促使人们行为改变的措施。

四、人际干预:利用同社会示范、从众等社会心理现象,对人的行为进行干预的过程。

五、服务干预: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人们提供就近的免费的血压测量服务、为性病艾滋病高危人群提供安全套等。

六、药物干预:采用服用药物,促使人们的行为发生改变的措施,该措施应用于心理行为治疗方面。

要想改变人们的行为,必须找出人们行为产生、维持、消除的影响因素,针对这些因素采取干预措施。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之所以产生、维持或消除是因为受到环境条件刺激的影响,环境条件的反复出现促成了某种行为的建立、维持或消除。

有效干预策略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异常问题 有效干预策略 研究

近些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异常问题备受关注,特别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教育部门三令五申,要求各类高校将大学生心理问题作为工作重点来抓。但是,在日益开放与复杂纷繁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异常问题并没有找到彻底解决的办法,而且从各类高校逐年统计的数据来看,发现心理异常的学生数量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由心理问题引发的学生发病、自杀、危害家庭、危害他人与社会的现象屡见不鲜。我学院是四川省较早独立成立心理咨询室的高校,并且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为学院的健康快速发展出了一份绵薄之力。很荣幸成为其中一员,在多年的工作中总结大学生出现心理异常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科技的迅猛推进,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社会思想空前活跃。90后的大学生基本成为手机控和电脑控,以及留守时间过长,很多学生与人交往都有障碍,对社会现实的不适应已成为一个突出问题。从我院心理咨询的实际情况看,大学生的社会适应问题有两类:一类是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还有一些外地的同学由于学员住宿条件的限制,刚到校不适应。另一类适应问题是对校外的社会生活的不适应。

2 个人情感问题比较突出

2.1 家庭之间的亲情问题 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的氛围、家庭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影响。大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异常或多或少都跟家庭有些关系。学生认为自己已是成人,父母不够尊重自己,也不能理解自己,对自己所提的要求太高,和父母沟通困难。

2.2 恋爱、情感、性意识的问题混沌 大学生正处于生理相对成熟和情感需要较为明确的阶段,但由于价值观、生活观、审美观和交友途径的多样化,当代大学生产生的情感问题也有时代特点。

3 高职学生理论学习的失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无法解决

高职学生总体上表现出不爱学、不想学、害怕学,也不知怎么学。个别学生还有考试紧张焦虑问题。相反,另有一些学生对自己的要求太高,导致学习的压力过大。

4 其他器质问题以及个别的精神问题

总体上说,学生来访的心理问题主要是一般心理问题但是也有个别是因为身体情况以及精神问题。

下面我们举一些这类不同的案例。案例一是脊柱严重创伤导致的心理问题,该生是因在家晾衣服时意外从二楼摔下导致脊柱严重受损,经治疗后康复,但是回校后就出现厌学,抗压能力小,以及焦虑等心里异常。案例二是抑郁症。该生因为家庭教育的原因,小的时候受到过心理创伤,对于遇到的压力经常以暴饮暴食来解决。

5 干预措施

5.1 加强团队建设,组织管理,不断完善体系 第一,建好心理咨询中心。①严格人选条件,配备精兵强将。心理咨询中心配备的专兼职教师皆为心理学专业毕业,并且经过系统培训,获得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证书。②加强工作人员的在职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是新近兴起的专业,专业人员不足是客观现实。③加强中心工作环境建设。第二,组建好心理咨询中心专职咨询师、辅导员、心灵驿站三支队伍。①不断提高专职人员待遇,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建设。学院各级领导非常理解工作人员的职业困惑,在各个方面给与优厚待遇,使工作人员心态平稳,避免了职业枯竭。②加强辅导员心理知识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政治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每学期进行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业务轮训,不断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意识水平,提高基本的工作技术能力,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工作能力。③促进心灵驿站队伍建设,发挥互助的主要作用。第三,完善规范的工作机制。①违纪事件防范机制、危机事件应急机制。院系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通力配合,本着早排查、早发现、早干预的原则,帮助学生度过困惑期,预防恶性事件发生。②日常信息上报机制。③教育措施反馈机制。

5.2 研究问题的根源,探索一套良好有效的干预模式 ①面向全院学生开设心理健康公共课,讲授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知识和基本调试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自助。②逐步开设系列心理健康类选修课程。③开设“团体训练”、“专题讲座”等辅助教育内容。④加强与家长、科任教师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各方面情况,以及学生向家长反映的情况。

5.3 密切与团委学生会合作,开展多种有效的社团活动 ①认真组织好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②认真做好日常宣传教育工作。③指导心灵驿站的活动。

要彻底解决大学生心理异常问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任重道远,只有不断研究、不断探索,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才能让心理异常学生的数量逐渐减少,不断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吴佳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01).

[2]王树.大学新生心理问题初探[J].价值工程,2011(31).

中职学生问题行为有效干预的初探 第4篇

近年来, 随着中职学生问题行为呈上升趋势, 加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本文针对国内外就青少年问题行为研究的现状, 讨论与分析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以期为我国对中职学生问题行为的研究寻找思路和提供一个新的起点。

1 中职学生问题行为的类型

目前国内外针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分类, 多采用两种分类方式:一是从倾向性角度分为外向性问题行为和内向性问题行为。如美国心理学家Rutter将儿童问题行为分为A行为 (违纪行为或反社会行为) 和N行为 (神经症行为) 。运用这种划分方式很难确认某些问题行为是外向性还是内向性, 如学习不适应问题, 既表现为外向性的迟到、旷课等行为, 也表现为内向性的学习动机不强等。另一种是试图把所有的问题行为都归类列出。如Achenbach将儿童的问题行为划分为情绪、行为、性格、思维、注意力等若干因子。国内的问题类型多数按照违纪原因进行分类, 孟令军等对其学院近三年大学生违纪情况进行分析、归类, 基本可分为生活行为违纪、学业违纪、品德违纪等。张晓明等对37例个案中学生问题行为归类为逃学、不交作业、说谎、顶嘴、打架、违抗权威、偷窃、毁坏东西、自闭、抑郁等。

行为科学认为不同问题行为采用不同的干预策略, 但是其基本的行为原理是相同的。因此, 为了更好的对中职学生问题行为进行干预, 方便干预策略的实施, 我们采用冯维等对初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归类办法, 学生常见问题行为归为五类: (1) 学习问题行为; (2) 交往问题行为; (3) 性格问题行为; (4) 情绪问题行为; (5) 品德问题行为。

2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及问题分析

2.1 国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 随着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的发展, 对儿童问题行为的教育干预研究受到重视。西方国家的专家们已经在很多领域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Aydin对人际适应不良学生的教育干预表明, 能提高其同伴接纳水平。Graham将攻击型儿童置于偶然、模棱两可的和敌意性情境中, 通过角色扮演、讨论、看录像等训练方式来提高其对社会责任的判断能力, 结果发现实验组儿童对消极事件的有意知觉、愤怒和攻击行为都显著低于对照组, 教育干预取得了良好效果。国外许多心理学家根据移情产生的原因及其与儿童欺负行为的关系特点, 有针对性地对有欺负行为的儿童进行移情训练 (empathy training) , 以期减少其欺负行为。

2.2 国内对问题行为教育干预的研究

国内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杨勤等对705名4-14岁儿童采用了家庭、学校、社区共同干预的方法, 结果发现儿童的问题行为有明显好转。刘坤等采用平衡组实验设计, 通过对实验组小学生进行问题行为知识系列讲座和发放宣传材料进行教育干预, 一年后显示干预效果不明显。古嘉琪等用团体干预和个别干预相结合的方式对45名小学生进行了综合教育干预, 结果发现实验后学生的问题行为有明显改善。张晓明等对37例问题行为学生采用了爱好泛化性咨询、差别优势强化法、社会适应性行为重建训练法等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并强调主要成员关系维护、交流技巧指导的重要性, 提出干预成败的关键是了解学生身心结构的变化及心理需求。朱琳介绍了正向行为支持 (PBS) 和功能性行为评价 (FBA) 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干预具有重要作用。PBS以行为科学为基础, 以关注学生的生活质量为目的, 从系统观的角度, 强调对学生直接观察来建立实践策略。PBS的目标是通过FBA收集资料, 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教学环境, 以此来增加社会接受的正向行为, 减少和消除问题行为。冯维等, 对初中二年级39名学生进行为期4个月的整合性教育干预, 结果表明, 这种干预方式能有效改善初中生问题行为状况。

陈丽芳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问题形成的原因与对策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应重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并强调班主任的爱心教育是学生消除不良心理及行为获得自信的保障。谢洪结合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践, 针对学生实际, 提出采用激励为主法、强化内省法、开发情商法三种心理疏导方法来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促使他们实现良性转化。沈凤菊等针对技校学生的问题行为, 从不良的心理适应、习得性无助、不当的行为归因、盲目的从众心理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

3 建议及对策

广泛有效地开展预防儿童、青少年问题行为发生的干预项目, 是对未来社会的最佳投资。

3.1 整合学校教育资源

学校为学生获得积极的行为模式, 体验学业成功、社会成功,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因此学校在学生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中职学生问题行为的干预, 也应该通过学校各种资源相互配合下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这样才能保证干预效果的长期保持, 达到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提高学生生活质量的目的。

3.2 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功能, 加强家庭、学校和社区的互动

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 良好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可能比学校更为重要;学校则需要制定合理的规范, 并且严格执行, 在必要的时候与家长沟通;社区的作用在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要, 儿童有一个健康的生活空间, 可利用社区的群体性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懂得控制和管理自己的行为, 避免问题行为的发生与扩张。学校是学生、教师、家庭、相关服务机构共同合作, 促使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因此, 应该可以通过学校的主导作用, 促进学校、家庭和社区三者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共同为学生提供真正安全的生活空间而努力。

3.3 促进问题行为干预的理论、研究和预防干预实践的有机结合

首先, 明确干预的目标、目的、原则以及评估标准。

第二, 形成监察问题行为影响范围, 流行性以及有关背景体系。

第三, 建立干预措施的策略手段 (如程序手册) 、例行程序 (如创造机会让学生学习正向行为、根据观察资料做决策) , 来提高学校的辨别能力、实践能力和监控能力。

第四, 推广使用经过实验评估的干预模式。

摘要:本文探讨了国内外对青少年行为问题有效干预的研究方法, 以期为国内中职学生问题行为干预的研究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中职学生,青少年,问题行为,干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斌斌, 等.美国群体行为干预项目中的不良同伴影响:问题与启示.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9 (7) .

[2]张珊明.国外有关青少年问题行为成因的研究概述.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8.24 (3) .

糖尿病健康教育干预策略 第5篇

一、健康教育干预方法

1、病人就诊或入户体检随访时,进行一对一糖尿病健康知识教育。

2、利用村民大会,或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活动,印刷有关糖尿病知识的宣传材料及健康教育处方,到人口密集的场所进行发放。

3、张贴宣传图片和发放宣传材料,制作糖尿病健康教育宣传版面,在卫生室进行知识宣传。

4、利用村广播喇叭进行糖尿病等健康知识宣讲。

5、举办有关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引导居民学习有关糖尿病知识及必要的糖尿病健康技能。

二、健康教育干预目标

通过健康教育使大多数患者能比较全面的掌握糖尿病的有关知识,能正确地进行自我保健。大多数患者能根据医生开具的健康教育处方坚持合理运动和控制饮食。转变不良生活方式,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包括监测血糖、尿糖、合理运动、胰岛素注射和足部、皮肤护理等自我保健知识,学会日常饮食结构调整,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剂量计算和皮下注射技术,并通过心理干预,纠正患者对疾病的态度,稳定情绪和行为,改善抑郁症状,使患者达到最佳健康状态。

三、健康教育内容

1、心理教育指导:部分患者缺乏耐心,担心寿命缩短,易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这些不良情绪可刺激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引起血糖升高,同时产生对搞胰岛素的作用,不利于病情好转。应给予安慰、鼓励和正确疏导,解除患者的恐惧、忧虑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积极主动参与和配合治疗。

2、饮食知识教育: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活动强度、年龄、血糖值计算

每天需要的总热量,按“三高二低”规则进食,避免饱食。

3、运动疗法教育:其作用在于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消除胰岛素抵抗,促进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个人爱好等选择合适的运动形式、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以有氧运动为宜。

4、药物治疗教育:糖尿病是终身疾病,绝大多数患者在家治疗,患者用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上期、规律用药,不可擅自改药或停药,指导患者掌握用药时间、剂量、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5、低糖识别及防治指导:低血糖常见症状为疲乏、饥饿感、头晕、出虚汗、心悸、面色苍白、脉速等。对于低血糖的处理,明确提出分两步,第一步给予能快速吸收的单糖,如6粒果冻、一颗糖、一匙蜂蜜等,第二步给予吸收较慢的淀粉类食物,如馒头、饼干、面包等,仍无改善,立即送医院治疗。

6、足部及皮肤方面的指导:教会患者检查足部的方法,每天细心检查足部及趾间有无水泡及皮肤损伤,观察足趾的颜色、温度,如发现皮肤苍白或紫绀,皮温较低,应注意保暖。

女编辑的职业倦怠及其有效干预 第6篇

女编辑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

在出版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不断加快的社会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女编辑在生理上出现亚健康和非健康状态,在心理上出现工作疲劳的频率越来越高,出现周期越来越短,呈现出职业倦怠的典型症状:身体不健康;做事缺乏创新力、想象力;交往人群有限、视野不开阔;既没有自我生活目标,也没有个人职业规划,依靠惯性、惰性去随意工作。职业倦怠所体会到的个人成就感降低、为人处世失败感增强,使得女编辑们对职业无感,对职业意义产生怀疑。近年来,女编辑入行的教育水准明显提高,但是职业水平却显著降低。以继续深造、结婚生孩子等理由躲避工作责任、拒绝工作能力提高或者辞职重新选择职业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年轻女编辑。

女编辑工作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

1.社会因素

(1)工作量超负荷。社会对编辑职业的认知是“杂家”“百事通”“有文化的人”,编辑的工作成果承担着“启迪民智、传承文明、功宏化育、服务社会”的责任。编辑职业不仅需要广博的知识、无障碍的沟通交流能力、熟悉现代出版的技术手段,还需要熟悉出版行业的各个运作环节。书稿从稿件到图书,女编辑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经过艰辛的磨练。如果说书稿是作者生的孩子,那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图书是编辑养大的孩子。社会期望高,工作压力大,与此同时,社会其他行业个人收入不断提高,出版行业的个人收入却在同比下降,必然造成职业倦怠。

(2)工作资源匮乏。研究显示,“年轻员工的倦怠水平高于30-40岁以上的员工。”编辑行业的特性决定了编辑人员的结构和素质是以本科以上教育为主。女编辑来出版社工作时大多在24岁左右,3-5年内正是她们建立家庭、生养孩子的时间。如果没有协调好职业和生活的关系,在3-5年后重心从家庭转向职业时,必然发现自己社会资源匮乏,作者网络没有建立,选题通过率不高,市场运作成熟度不够,无法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认知,从而造成职业倦怠。

(3)缺乏家庭支持。据“沪女性新闻工作者调查报告”显示,工作的特殊性使得女编辑的私人时间和空间被工作挤压已经成为常态,从而降低家庭生活质量,引起家庭不和。家庭支持具有降低职业倦怠的作用。未婚者与单身者有可能产生更高的倦怠感。适龄、大龄女编辑在各个出版社都偏多,建立家庭的时间被推迟,对美满婚姻的渴望与未知、随着年龄增长的孤独感等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2.自我因素

(1)女编辑的理想人格。女编辑属于高文化水平或者对自己要求较高的人,而最有才华、最为投入工作的人,希望从工作中获得价值和重要性的人最容易体验到职业倦怠。经常会看到有的女编辑多年热情投入、高质量、大量工作之后,突然像变了个人,对工作产生职业倦怠。

(2)女编辑的性别特点。研究显示,人格的坚韧性越高,越能积极主动地应对个体,可以顺利地把来自外界和自身的压力予以化解,从而降低应激水平,较少地产生职业倦怠。女编辑性别特点使其情绪化明显,对工作环境和氛围敏感,对自己缺乏信心,经常在意别人的话语和支持,做事有热情但是专注度不高,变通少,也带来较多的职业倦怠情绪。

女编辑职业倦怠的有效干预

1.指向个人的有效干预策略

(1)正确认识自我,保持积极心态。认识自我,就是要认清自己的价值,掌握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了解自己的主观情绪是否影响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做好积极的应对应激准备。实事求是认识自我对自己要进行客观评价,还要学会宽容,亲近正向思考的人,学会接纳和欣赏他人的长处。

(2)培养专业能力,不断完善自我。职业倦怠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于能力恐慌造成的,女编辑尤其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早做规划,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培养专业能力。针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利用各种机会完善自己。个人的能力与职业越匹配,自己从工作中获得的积极反馈就越多,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就越多,有利于职业倦怠的消除。

(3)有效管理时间,创造美好生活。作为女编辑一定要处理好家庭和事业的关系,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分清要事和急事,抓大放小,不要被琐事牵着走。热爱生活,适度调剂,因为健康的身体才能保证充足的精力面对繁杂的工作。

2.指向组织的有效干预策略

(1)增强职业认同,指导职业规划。帮助女编辑做好职业规划图,指导她们制订人生大目标和分阶段的小目标。教育女编辑心怀高远,树立文化使命感,明确社会责任。为其创设学习条件,安排进修机会,和合适岗位,帮助女编辑发挥优势,展示自我,创造个人价值与出版社价值的双融合。

(2)激励措施有效,差别公开合理。公开公平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要与编辑的个人业绩紧密结合,体现激励的效益原则。对于维护性的激励要满足编辑个人期望,符合社会薪酬标准和行业规范,以高扬职业士气、稳定编辑队伍。对于激励性的激励,如提拔使用不能因为是女编辑而有所不公,要充分考虑女编辑的生理特点,抓紧时间,在入职3-5年内看清培养方向,管理型和技能型分类培养,尽快安排好合适位置,以帮助女编辑减少因生养后代耽误职业时间。

(3)营造和谐氛围,专业心理指导。工会组织、团组织及业余团体要发挥充分的作用,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设有专人进行必要的心理援助和生活指导,构建充满人文关怀的企业文化。重视女编辑的身心健康,定期组织体检。开展女编辑社交活动,有效促进女编辑的工作能力,保护女编辑的心理健康,减少职业倦怠。

只有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才能有效干预女编辑的职业倦怠,使女编辑平衡好家庭和工作的关系,尽快进入职场角色,增强职业意识,热爱出版事业,提升职业荣誉感和个人幸福感,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和出版社同步发展。

(作者单位系湖北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有效干预策略 第7篇

关键词:血糖升高,高危人群,糖尿病,有效干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生活方式及饮食水平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是导致体重增加和高血压的比例明显升高的主要原因, 而且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我院老年科门诊于2011年1月~8月对非住院患者随机抽查了128例患者的血糖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8月在我院老年科门诊、未住院的老年患者128例, 年龄最小14岁, 最大82岁, 平均年龄48.75岁。该组128例患者均进行了空腹血糖测定 (空腹血糖标准值为<6mmol/L) , 空腹是指至少8h没经口及外周进食水。

1.2 方法

1.2.1 空腹血糖测定

指尖静脉采血, 血糖仪采用达乐电脑血糖仪, 机器型号为IGM-0005A, 血糖的标准值以国际mmol/L为标准。

1.2.2 口服糖耐量试验方法

1.2.2. 1 准备方法

试验前3天要摄入足够热量的碳水化合物, 含量应大于150g/d, 注意维持正常活动。试验前一天起禁止饮用咖啡或茶, 不宜饮酒和吸烟。试验前患者应禁食10h以上, 但不超过16h允许饮水。下列药物可以影响血糖波动, 检查前应停药三天以上, 使血糖增高的药物有噻嗪类、糖皮质激素、醛固酮、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速尿、利尿酸、女性避孕药、消炎痛、氯丙嗪、咖啡、尼古丁、生长激素等;使血糖下降的药物有:磺脲类、双胍类、对氨水杨酸、异烟肼、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抗甲状腺药物、水杨酸、心得安、丙磺舒等。

1.2.2. 2 实验过程

试验当日早晨空腹静脉取血后, 在5min内, 口服300ml含75g葡萄糖水, 喝糖水后30min、1h、2h、3h分别静脉取血一次。糖耐量试验的意义在于其能发现空腹或餐后血糖高于正常而达不到诊断标准的糖尿病患者, 可尽早发现轻型糖尿病患者。

1.2.2. 3 血糖参考值范围, 见表1。

注:IGP、FPG统称为糖调节受损, IGR即为糖尿病前期[1]

2 结果

空腹血糖受损48例, 糖耐量降低有20例, 空腹血糖值≥7.0mmol/L共计26例, 占20.31%, OGTT12h血糖实验≥11.1mmol/L共9例, 占7.03%, 共有103例血糖异常。128例老年患者中, 24例重复血糖异常, 实际血糖异常79例, 占样本的61.72%。

3 分析

现阶段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不注重饮食结构的调整, 造成身体健康状况欠佳, 血糖异常比例及糖尿病发病率近年明显提高, 对糖尿病知识的了解及普及显得尤为重要, 为现阶段临床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2]。针对以上情况, 我院成立了糖尿病俱乐部, 对非住院患者进行定期体检及健康讲座, 并建立健康档案, 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早期发现, 并对不良习惯进行早期干预。

3.1 成立糖尿病俱乐部

由科内组织年资高的医师或专业的护理人员组织每月讲课一次, 成立糖尿病大讲堂, 参加人员包括糖尿病患者、糖尿病高危人群及部分糖尿病患者家属。进行针对性讲解, 发放宣传材料, 并进行健康筛查, 建立健康档案。每周进行电话随访, 提醒定期复查。

3.2 健康教育

普及健康知识最为关键, 宣传健康知识及合理膳食的搭配, 健康的生活方式最为重要, 对有高危因素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3.3 合理饮食

控制体重, 合理饮食是控制糖尿病的关键, 合理饮食是指每日脂肪摄入<30%, 蛋白摄入<15%, 碳水化合物摄入<50%~60%。若患者体重超标则要进行热量限制[3]。要低盐低脂饮食, 每日摄入盐量<6%, 适当的锻炼最为关键, 但各年龄段对锻炼的需求也不同, 建议充分利用社区及公园的体育器材进行锻炼, 适量慢走也起到一定的锻炼作用。中国、日本、芬兰的大规模研究也证实了生活方式干预的有效性, 50%的患者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体重减轻了7%, 74%的患者坚持每周至少150min的中强度运动;生活方式干预三年可使IGT进度为2型糖尿病的风险率下降了58%[4]。

参考文献

[1]安友仲, 祝学光, 杜如昱, 等.创伤后早期神经内分泌改变与应激性高血糖[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1998, 6 (2) :55-58.

[2]杨进刚.中国糖尿病流行步入10.0时代[J].中国社区医师, 2009 (03) :3-4.

[3]Sandra H.Lilley, Gary I.Levine, 康素明.并发2型糖尿病的住院患者的管理[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07 (11) .

有效干预策略 第8篇

通过对大学生日常生活习惯的调查研究, 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 从中找出影响其健康的因素, 并针对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制定出相应的干预措施和建议, 使大学生的生活更趋于规律和健康。

研究对象为大一、大二学生。采用问卷调查, 对有效问卷进行分析。

一、结果与分析

1. 饮食习惯存在较大误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学生的饮食开始多样化, 他们对吃的品种的要求远大于人体对食物本身的需要量, 有很多不良的饮食习惯就是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

从表1中我们可以发现:大一男女生中不吃和偶尔吃早餐的人占总人数的40%左右, 而大二年级这个比率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50%。经过一夜的睡眠之后, 人的代谢能力下降, 急需在早餐时段补充营养。可以说, 早餐在一天的饮食当中是最重要的, 然而, 恰恰是最重要的早餐, 却越来越被同学们所忽视。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 在选择食物的种类上, 除了大二的女生有51.2%选择素食之外, 其他年级的男女生都有50%以上的人选择了荤食, 这说明学生还是比较喜欢吃荤食, 肉类食物提供了人体所必须的铁、蛋白质等微量元素, 适度的吃肉, 对人体的健康是有益的, 但过分偏爱肉食, 如果不通过运动加以消耗, 就会在体内堆积成脂肪, 现在许多肥胖儿, 跟过多的食用肉类不无关系。

2. 日常生活习惯存在弊端

随着生活的丰富多彩, 可供人们选择的娱乐和生活方式也变得多样化, 年轻的学生们面对炫目多彩而又充满诱惑的世界, 难免会受到吸引, 高职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恰好又是人一生中好奇心最强、精力最旺盛的时间段, 因此很容易被外界干扰, 从而形成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从表3中我们不难发现, 面对众多的选择, 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 他们的喜好是不一样的, 在大一男生中, 他们喜欢的休闲娱乐方式排在前三名的分别是:运动、睡觉和上网游戏;大一女生喜欢的休闲娱乐方式排在前三名的分别是:逛街、睡觉和看书;大二男生他们喜欢的休闲娱乐方式排在前三名的分别是:上网游戏、睡觉和打牌;大二女生则是:看书、睡觉和逛街。从选项中可以看出, 除了大一男生外, 其他年级和性别的学生, 没有把运动当作自己首要的休闲娱乐方式, 取而代之的是上网、睡觉、打牌、逛街等等, 而这些习惯, 无疑对他们的健康会形成负面影响。

二、建议的有效干预措施

1. 加强饮食及日常营养教育

学生之所以对饮食的时间及种类上没有任何顾忌, 是因为学生本身没有认识到饮食时间和种类的不合理会对自身产生什么样的负面影响。因此, 我们应该着眼于让学生及早认识到这一点, 在日常体育课教学中适时穿插有关方面的理论知识, 或者开设相关的营养课程和讲座, 使同学们能够充分认识到为什么要按时吃饭, 怎样吃更合理、更健康, 找出自身存在的营养问题, 并能根据自身的条件, 有针对性地制定食谱, 及时补充自身所缺的营养。当然, 在传授这些知识的同时, 还要对同学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指导, 发现不合理的情况要及时给予指正, 长期坚持帮助学生树立一个健康的饮食理念。

2. 提高学生在生活习惯上的自我调节能力

大学生可自由支配时间充裕, 但却缺乏合理安排课余生活的能力。从调查中可以发现, 他们的课余生活大多在网吧和商店中渡过。长此以往, 必然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针对这种情况, 老师应当及时提醒学生不良生活习惯的有害性, 并给予合理的生活建议, 让学生尝试去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通过体会和对比, 自然地向健康的生活方式回归。

3. 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管理和引导

作为一所高校, 应当对学生的饮食起居和课余生活进行合理安排, 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健康的角度, 多为学生考虑,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根据人体在一天当中的不同需要, 提供合理、营养的三餐。并在课余时间多为学生创造学习、锻炼的机会, 通过组织各种社团活动, 使学生们的生活在校园里变得丰富多彩, 要让学生将他们青春的激情充分展现出来。要做到这些, 需要学校对学生加以引导, 提供机会, 让他们展现自己的才华。

有效干预策略 第9篇

关键词: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护理,措施

支原体肺炎是一种由肺炎的支原体在人体的呼吸道和肺部引起的急性炎症, 是小儿的常见病症, 在小儿常见的肺炎类型中占到20%[1]。临床的症状有, 发热、刺激性的咳嗽、肺部的症状明显, 血清的冷凝试验中抗体呈阳性, 同时多系统出现并发症, 对患儿的生命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中肺炎出现支原体感染的患者共82例, 男童有56例, 女童有26例, 年龄在4个月~13岁, 平均年龄在5.3岁。全部患儿经过确诊属于小儿肺炎的支原体感染。

1.2 治疗方法

针对小儿肺炎发生支原体感染临床的症状, 实施抗感染处理、止咳处理、平喘处理、祛痰处理和退热处理等治疗方法[2]。同时静脉滴注红霉素或者白霉素, 每天进行两次, 一个疗程为7d, 接着改为口服阿奇霉素, 1周服用3d, 停用4d, 服用3个疗程。如果患儿中有心肌出现损伤或肝脏出现损伤的情况, 依据症状进行治疗。

1.3 护理方法

常规的护理。病房内环境要整洁和通风, 每天早晚都要进行通风。室内的温度保持20度左右, 湿度在60%。患儿的饮食要容易消化, 保持营养的丰富, 不能进食的患儿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补充营养。每天要对病房内的空气进行一次消毒, 一周采用紫外线在病房内照射一个小时, 预防再次感染以及交叉的感染[3]。

呼吸道的护理。 (1) 患儿的呼吸道要保持通畅, 对患儿口鼻内的分泌物进行清除。要帮助患儿经常翻身和捶背。患者的体位要半卧或者俯卧。捶背时, 手掌的形状为半弓形, 沿着患儿的背部从下到上, 从边缘到中央进行叩击, 用力要均匀, 便于排出痰液。 (2) 咳嗽的训练。训练有效的咳嗽能够促进痰液的排出。患儿3岁以上的, 对其咳嗽要进行指导:患儿处于坐姿的位置, 呼吸要深和慢, 屏住呼吸3~5s, 缓慢的从口呼出气, 然后深吸气再屏住, 从胸部用力的咳出。可以通过对3岁下患儿胸骨的上窝进行压迫, 刺激其进行咳嗽。 (3) 进行吹气球的训练[4]。患儿如果年龄够大, 出于对呼吸功能进行训练的目的, 可以使用吹气球的方式, 可以预防肺部不进行扩张。气球要适中, 在气球的进气口套一根吸管, 用力扎紧, 让患儿含住一端, 用力的吹气球, 直至吹到气球的最大容量。将吹好的气球悬挂在病房内, 让患儿将气球吹起并摆动。一天持续3~5次的训练, 每次持续3~5min。

实施雾化的吸入护理。由于患儿肺部出现炎症, 肺部的痰液不能咳出, 患儿要实施雾化吸入, 对气道湿化, 对痰液进行湿化, 促进痰液的排出。严重的憋喘患者可以使用支气管的解痉剂。护士要对患儿的家属把雾化吸入对患儿进行治疗的目的和作用讲清楚, 获得理解和支持。雾化吸入可以安排在患儿睡觉的时候, 动作要柔和, 患儿的体位要保持舒适, 雾化液的温度要合适。雾化结束以后, 对患儿的口腔和面部进行清洁[5]。

吸痰的护理。使用鼻导管针对病情严重的、不能进行咳嗽的、气管内的痰液不能咳出的患儿进行吸痰。鼻导管要插在患儿的咽部, 刺激患儿的咳嗽, 也可以将导管深入到气管内进行吸痰。吸痰时, 患儿躺卧, 对患儿鼻尖到耳垂距离进行测量。鼻导管插入的深度要合适, 并且能够刺激患儿产生咳嗽, 在患儿咳嗽的时机将导管插在气管内实施吸痰。吸痰管的粗细要合适, 护士操作的时候, 动作要柔和, 一边吸一边抽, 不能对患儿的气道黏膜进行损伤。吸痰的时间维持在15s左右。

缺氧的护理。如果患儿出现呼吸的困难、喘憋、口唇的发绀、面色的灰白或者气道出现阻塞的情况, 患儿要及时进行吸氧。吸氧的时候使用鼻导管, 可以应用面罩、氧帐和鼻塞等对婴儿进行吸氧。吸氧主要是为了对动脉的氧分压进行提高, 组织的缺氧情况进行改善, 气道的湿化和给氧的浓度也要特别的注意[6,7]。

体温的监护。为了预防患儿出现高热和惊厥的现象。高热患儿要进行物理的降温, 使用温水对患儿擦洗, 对患儿的头部进行冰敷, 服用药物降温等。患儿退热过程中, 要及时的采取保暖的措施, 将患儿的汗水及时的擦干, 将患儿的衣服及时的更换, 防止患儿受凉加重病情。如果出现烦躁以及抽搐的患者, 可以使用镇静剂。

2 结果

全部患儿在积极的治疗和有效的护理下, 62例患儿显效, 20例患儿有效, 总的有效率为100%。

3 讨论

儿童在5~15岁是支原体肺炎的高发阶段。发病的原因是支原体对呼吸道的上皮细胞直接侵入。临床的症状是持续的发热同时刺激性的咳嗽。患儿出现支原体的感染后, 会牵扯到多个系统和内部脏器受到感染, 出现肺外部的并发症, 对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都造成很大的影响。经过医师确诊以后, 治疗使用大环内酯类的抗生素, 例如红霉素等。治疗过程中, 不能过早的停药, 否则会引起复发。

冬季气温出现骤降的时候, 要对患儿进行及时的保暖, 防止患儿着凉, 对患儿做身体的检查, 鼓励患儿多喝水, 多吃新鲜的瓜果蔬菜, 预防肺炎出现支原体的感染。

参考文献

[1]王九珍, 王爱珍, 张振宇.小儿支原体肺炎78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12) :85-86.

[2]许艳萍.个性化护理模式在小儿轮状病毒腹泻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12) :11-12.

[3]安昆.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 19 (1) :25-26.

[4]赵丽华.护理干预在小儿肺炎患者中的应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 20 (7) :1236-1237.

[5]张瑞.小儿支原体肺炎护理80例临床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9) :361.

[6]黄丽珍.新生儿病区护理管理的重要性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23 (10) :124-125.

大动脉僵硬的干预策略 第10篇

1 生活方式改善对大动脉僵硬的干预

1.1 减轻体质量

在没有并发症的肥胖症人群中体质量减轻虽然可以明显地降低血压, 但其颈动脉的顺应性并没有发生改变[3]。肥胖经常与代谢综合征相伴, 随着体质量的减轻, 后者会发生实质性的改善, 但是目前代谢综合征状态和血管僵硬度改善相关的临床证据仍然缺乏。虽然现在已经提出了很多减肥食谱, 但是没有直接的证据支持这些饮食方法可以减轻动脉的僵硬度;但是, 补充以下几种食物成分可以影响动脉的顺应性。比如, 在脂质代谢障碍的患者中补充多不饱和脂肪酸 (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 可以增加全身动脉的顺应性, 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三酰甘油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起作用的[4]。另外, 饮食中大量摄入异黄酮 (一种在大豆中含量丰富的植物源性非类固醇化合物) 与PWV的降低相关[5];给予健康志愿者红三叶草异黄酮, 6周后也可以降低PWV, 这种效应可能是与异黄酮能与人雌激素受体亲和性结合有关。

1.2 运动锻炼

大动脉的僵硬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在没有任何疾病的健康个体中也是如此, 但是目前对于那些规律耐力锻炼人群动脉硬化的情况还没有明确的断言。对久坐的中年男性进行3月有氧锻炼 (每天步行或慢跑 40 min达到最大心率的70%~75%) , 其颈动脉顺应性可增加到同年龄耐力锻炼男性的水平[6]。但是低到中等的锻炼是否会产生这种类似的效果还不清楚;在一个随机的交叉研究中, 收缩期高血压患者中等强度的有氧锻炼可能并不改变大动脉的顺应性[7];运动锻炼使血管受益与神经缩血管激素释放的减少、传出交感神经张力的降低以及与内皮机械信号相关的血管内搏动性血流、牵拉增强及随后的一氧化氮 (NO) 刺激增强等因素间接相关[8], 并且在运动锻炼后出现的这些改变表现的比较持久[9]。阻力训练 (如举重等) 与有氧锻炼截然相反, 它增加主动脉的僵硬度且比长期久坐的人发生左心室肥厚的概率要高的多[10]。

1.3 适度饮酒

适度饮酒与PWV的下降显著相关, 且这种相关没有性别差异, 在调整了平均动脉压 (MAP) 和其他变量之后依然如此[11]。饮酒和PWV之间呈现的是一种J型的关系, 但是在校正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之后有所减弱, 表明酒精的保护效应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与长期乙醇暴露刺激细胞胆固醇流出及其逆行转运的增加有关。

1.4 盐的摄入

在饮食相关的因素中, 盐的摄入对增加动脉僵硬度可能是最大的影响因素。在饮食中增加盐量会在其他灵长类动物中诱导出剂量依赖性的血压增高, 反之对高血压患者短期限盐都可实质性降低血压。高盐的摄入加速了年龄相关的血管变化, 不管是短期还是长期限盐均可增加动脉的顺应性, 而这种效应相对不依赖于MAP。除了改变平均血压, 盐的暴露还可触发血管壁非压力依赖性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盐敏感性大鼠给予高盐饮食饲养几周, 在血压升高之前即表现出血管僵硬度增加和血管壁构成改变, 这种非压力依赖性的改变是由血管内皮功能的异常、平滑肌张力的增加、内中膜的增厚、胶原、纤连蛋白、透明质酸酶的增加及胶原交联形成导致的[12];血管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RAAS) 被激活, 同时血管局部血管紧张素Ⅱ (AⅡ) 合成增加[12]、NO产生减少[13]。另外, 高盐的摄入增加了内源性的Na泵配体如海蟾蜍毒素、毒毛旋花子甙类似物, 从而增加血管平滑肌的张力。

2 大动脉僵硬的药物干预

在降低大动脉的僵硬度及相关心脏效应的药物中, 利尿剂、硝酸盐类药物、RAAS抑制剂是最为常用的。尽管这些药物有一些作用, 但是在有效治疗导致血管僵硬度增加的结构异常及其相应的信号传导途径上还有很大的不足。在这些药物中, 利尿剂和钙通道拮抗剂一直是治疗的一线用药[14], β受体阻滞剂应用价值不大, 因其降低心率, 增加PP和中心血压, 增加心脏的反应性负荷[15]。

2.1 硝酸盐类药物与大动脉僵硬度

硝酸盐类药物实质上并不影响近段主动脉的僵硬度, 但它可通过使DBP或平均血压的微小改变而比其他血管活性药更有选择性地降低PP, 这可能与其更具选择性的静脉扩张效应和使收缩期外周脉搏反射减弱[16]有关。硝酸盐类药物耐药性的形成及其潜在机制限制了它的长期应用效应。

2.2 利尿肽与大动脉僵硬

心房利钠肽 (ANP) 和脑钠素 (BNP) 可以通过刺激受体偶联的鸟苷酸环化酶提高细胞内的环磷酸鸟苷 (cGMP) [17] , 给羊注射ANP或BNP可以迅速降低其髂动脉的僵硬度, 相反, 注射利尿肽A型受体的选择性拮抗剂 (NPR-A) 可以增加血管的僵硬度, 这表明动脉的基础顺应性部分是受循环中ANP主动控制的[18]。在心血管系统中ANP同样具有抗增殖和抗纤维化的活性,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长期注射ANP可以增加其颈动脉的顺应性、降低血管壁的厚度[19]。ANP的生物活性可以通过抑制中性肽链内切酶24, 11 (NEP 24, 11) 来增强, 这是一种ANP或其他血管活性肽如缓激肽、肾上腺髓质素的一种分解代谢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ACE) 和中性肽链内切酶的联合抑制剂 (奥马曲拉) 已经在几个临床试验中进行检测, 发现奥马曲拉要比相似剂量的依那普利更易降低近段主动脉的阻抗 (特性阻抗) [20], 但是该药物治疗引起的血管性水肿的发生率限制了它的应用。

硝酸盐类和ANP增加血管cGMP的合成作用也可由应用磷酸二酯酶抑制剂阻断cGMP的分解来实现[21]。通过昔多芬抑制磷酸二酯酶也可以减弱脉搏波的反射和降低PP[22], 长期应用而不引起耐受性。长期应用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可能具有潜在类似循环中ANP和BNP的抗增殖作用, 但是这种推测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2.3 RAAS抑制剂与大动脉僵硬

RAAS在短期和慢性血压控制和适应性反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肾动脉环阻法、给予AⅡ或醛固酮、盐敏感大鼠饲盐等可以改变心血管组织血管外基质的构成——基质增多和纤维化增强。组织中的炎症细胞的增加和氧化还原敏感的核因子-κB (NF-κB) 途径的激活是RAAS导致纤维化的初始特征。通过单克隆抗体抑制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CP-1) 可以阻止主动脉缩窄大鼠心肌和血管组织中巨噬细胞的聚集、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 的诱导及成纤维细胞介导的纤维化[23]。AⅡ驱使的活性氧的产生激活氧化还原敏感的NF-κB因子, 可以引起一系列的包括生长特异性和组织特异性的损伤-应答程序基因的活化。AⅡ介导的活性氧的产生同样牵涉到因NOS解偶联导致的NO合成的降低。临床支持血管紧张素Ⅰ型 (AⅠ) 受体阻断剂在动脉僵硬改善中非压力依赖性获益的证据依然缺乏, 这些证据可能隐藏在获益之中[24]。

醛固酮反应性盐皮质激素受体在心脏和大血管中同样表达, 与AⅡ相似, 醛固酮也可直接在血管壁合成。醛固酮上调和增加AⅠ受体的敏感性, 因此介导和加重AⅡ诱导的心血管损害, 在高钠饮食的情况下尤其如此。通过低剂量AⅠ受体拮抗剂或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抑制RAAS, 可以在受试动物不改变血压的情况下阻止纤维化的发展[25]。在实验模型中, 醛固酮拮抗剂可以在无高血压的个体阻止其年龄相关性的胶原积聚。抑制ACE可以使局部RAAS的激活改善, 因其可以阻断AⅡ或缓激肽介导的效应, 并可使前者受益[26],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 可有效降低血压, 但在阻止血管纤维化和僵硬度增加上没有AⅠ受体拮抗剂或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有效。

2.4 TGF-β1与大动脉僵硬

TGF-β1在慢性炎症状态下纤维化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成纤维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对TGF-β1的反应表现为增加细胞外基质、上调蛋白聚糖、纤维黏连蛋白和胶原的合成及同时下调明胶酶 (MMP-2、MMP-9) 、上调其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 (TIMP-1) 。TGF-β1在介导AⅡ引起的细胞外基质的重构和血管纤维化中起到实质性的作用。通过NADPH 氧化酶生成的受体激活通道介导TGF-β1的激活, 与包括MAP激酶, 特别是Smad 途径的几个信号转导途径相耦联, 药物调节TGF-β-Smad途径是有前景抗纤维化治疗的目标[27]。

2.5 他汀类药物与大动脉僵硬

应用他汀类药物可以改善动脉的僵硬度, 其对肌性动脉顺应性的影响要比主动脉和颈动脉明显, 这种作用在治疗几周后即可检测出[28]。他汀类的有效性可以部分归因于降低循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但是在没有高酯血症时它们仍然可以改善动脉的僵硬度, 这可能与它们增强Akt激酶和随后的激活NOS和血管再生[29]、对内皮祖细胞的作用、抑制GTP结合蛋白Rac1和RhoA等有关, 因为这些都与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生长、增殖及血管NADPH氧化酶活性有关。

2.6 胰岛素抵抗与大动脉僵硬

与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相关的动脉僵硬度增加可以通过作用于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 (PPAR-γ) 配体的药物来调节。PPAR-γ是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 它可以调节中间代谢。噻唑烷二酮类 (如匹格列酮、罗西格列酮、曲格列酮) 可以激活PPAR-γ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和改善血糖控制, 这些药物广泛应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 PPAR受体同样在血管组织中表达并促进血管内的平衡。在大鼠中激活PPAR-γ可以阻止血管的重构和抑制AⅡ刺激引起的管壁的炎症[30]。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 匹格列酮治疗3月可以通过增加脂联素 (adiponectin) 水平和降低C反应蛋白的水平降低主动脉的PWV。PWV和C反应蛋白的水平降低发生在不考虑糖尿病控制改善的情况下, 表明匹格列酮的血管效应和抗糖尿病的效应可能是部分独立的。

2.7 与糖基化终产物 (AGE) 有关的药物与大动脉僵硬

大多数的抗高血压药物是直接作用于引起动脉僵硬的动态的血管收缩部分, 而新的治疗目标是引起血管壁僵硬的结构性因素, 如以前认为不可逆转的胶原的AGE交联。阻断AGE形成的药物 (如氨基胍、吡哆胺、OPB-9195) 、非酶性裂解已经存在的AGE的交联的制剂、假AGE受体 (RAGEs) 或阻断RAGE的药物还正在研发中。

尽管氨基胍可以增加血管的扩张性, 降低PWV, 降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 但是临床试验证实其大剂量应用时可导致肾小球肾炎[31]。吡哆胺和OPB-9195还在临床前期的实验中, 后者可以降低遗传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及糖尿病大鼠球囊损伤血管引起的内膜肥厚[32]。在动物模型中给予AGE交联分裂剂 (alagebrium) 可以降低动脉的僵硬度、减慢PWV、增加心脏的输出量, 改善左心室的舒张顺应性[33]。在一个随机、安慰剂对照的试验中93例年龄>50岁动脉僵硬度增高 (PP>60 mmHg和SBP>140 mmHg) 的受试者, 使用ALT-711与安慰剂相比可明显地降低PP和PWV、改善动脉的顺应性[34]。这种制剂在合并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和舒张性心力衰竭老年人中的作用还在研究中。可溶性的RAGE分子, 有假AGE配体的作用, 可以抑制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减少球囊损伤的糖尿病大鼠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35]。可溶性的RAGE分子还可减少MMPs、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巨噬细胞趋化因子、组织因子等血管炎症反应中关键因子的表达及降低动脉僵硬度, 这些制剂目前也正在进行临床前的实验。

3 总结

老年人睡眠障碍的有效干预对策 第11篇

【关键词】 睡眠障碍;老年人;干预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416-01

1 睡眠障碍对老年人的危害

睡眠是个必不可缺的生理过程,对于老年人,睡眠质量的好坏是评价其健康状况的一项客观内容。睡眠除了可消除疲劳,使人体产生新的活力外,还与提高免疫力、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有密切的关系[1]。研究证实,持续的睡眠不足可导致思考力及记忆力减退、警觉力与判断力下降、免疫力低下、内分泌紊乱、焦虑烦躁、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如极易引起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情感性精神病、加重与年龄有关的慢性疾病的严重程度,增加中老年妇女冠心病周期性发作的危险因素[2]。由此可见,睡眠障碍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躯体健康,给社会、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

2 引起睡眠障碍的因素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量不正常以及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的表现,也是睡眠和觉醒正常节律性交替紊乱的表现,可分为初级失眠(入睡困难:表现为卧床久久不能入睡,甚至出现异常心理反应,胡言乱语,有时伴定向力障碍;昼夜睡眠倒置;夜间难以入睡,而近黎明时渐渐入睡;白天昏昏欲睡,反应迟钝)、中段失眠(睡眠浅、易醒)、末段失眠(早醒),也可为多梦、恶梦、无睡眠、睡后不解困等,上述症状可混合存在[3]。长期失眠可加重或诱发某些躯体疾病,成为威胁人体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4]。

老年人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依次为身体状况>睡前想事情>睡前想如何入睡>患病情况>南北方>年龄>文化程度>是否规律三餐>退休前职业>性别>距离晚饭后睡觉时间>灯光亮度>睡前是否泡脚>睡前是否喝饮料>是否固定时间起床>是否午休>睡前情绪状况>城乡>现在职业>睡前洗热水澡>晚饭情况>睡前活动情况,提示应关注老年人睡眠的影响因素[5]。

3 干预对策

3.1 采用良好的生活方式,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从而改善老年人的睡眠障碍。

3.1.1下午和晚上不喝茶,上床前半小时停止脑力活动,也不抽烟,可在浴盆中泡20分钟,或者到室外走动以活动肢体,或者上下楼梯几次,或者用热水泡脚等等。

3.1.2上床后,如果感到脑子特别清醒毫无睡意,那么就立即起床工作,直到感到有些倦意时,再关灯上床。入睡后,如果中途醒来,不要睁开眼睛,轻轻地翻个身再睡,不要开灯看表。

3.1.3上床后,把肢体摆在你认为最舒适的位置上,双眼半闭,轻轻地呼吸,让全身肌肉放松,或者使自己轻轻地打呵欠,此时再想象一个十分寂静的环境,这样,不久就会慢慢地进入梦乡。

3.2 通过医务人员对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干预护理,从而提高老年人睡眠质量。

3.2.1 睡眠健康教育 向老年人讲解睡眠基础知识: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睡前通风,控制室内温、湿度,对床垫、枕头等不适及时予以解决,明确正确服用催眠药物的方法及滥用药物对人体可能引起的危害,了解不良睡眠卫生习惯的改变有利于改善睡眠质量。

3.2.2不良睡眠卫生习惯的干预 帮助老年人寻找或分析不良睡眠习惯产生的原因,如:睡眠时间无规律、午睡时间过长、睡前饮酒、咖啡、茶及吸烟,睡前从事易兴奋的活动等,要用科学依据进行纠正。睡眠尽管是消除疲劳的最有效方法,但為取得充分睡眠,有必要通过适度的活动获得保证良好睡眠的日间疲劳感,因此要制订活动-休息-睡眠时间表,建立合理的睡眠-觉醒节律,保证运动休息的平衡。

3.2.3 睡眠认知干预 护士向老年人进行睡眠卫生教育,纠正老年人在睡眠认知上的偏差,教育其消除恐惧,不以睡眠时间多少作为评价睡眠好坏的唯一标准,不将失眠与健康状况下降联系在一起等。消除老年人对失眠的过分恐惧和药物依赖心理,帮助老年人寻找并纠正对睡眠的错误认知观念,避免为改善失眠而采取的不适当行为,提高健康意识和睡眠质量。

3.2.4睡眠行为干预

3.2.4.1刺激控制法 其基本目标是恢复床作为诱导睡眠信号的功能,并减弱它和睡眠不相容运动的联系,减少对睡眠内源性唤醒的刺激,使患者易于入睡,包括只有在睡眠时上床,不在床上做睡眠以外的事,卧床20 min后仍不能入睡应起床,直到有睡意时再上床,白天不打瞌睡或避免午睡时间过长。

3.2.4.2 睡眠限制疗法 通过缩短卧床时间(但不少于5 h),使患者对睡眠的渴望增加,从而减少花在床上的非睡眠时间,提高睡眠效率(睡眠效率=实际总睡眠时间/睡在床上的时间×100%),并根据睡眠效率增减卧床时间。

3.2.4.3 渐进性放松训练 使失眠患者感知紧张的存在,随后鼓励其逐步放松,促使自律神经活动朝着有利于睡眠的方向转化,促使警醒水平下降,从而诱导睡眠的发生[6]。睡前放松训练不仅转移了患者对睡眠问题的过度关注,同时又可使患者身心放松,避免夜间情绪焦虑,提高对睡眠的自信度。

3.3 心理护理 多数睡眠的发生和持续与心理因素有很大关系,如果这种刺激因素长期存在,失眠会迁延下去而形成慢性失眠,因此对失眠患者应早期心理干预,帮助其尽快摆脱因心理因素而造成的睡眠障碍[7]。心理护理可结合认知干预疗法和睡眠指导同时针对个体的病史、家庭及经济情况、性格特点等进行。护士要善于运用沟通技巧和倾听技术,学会换位思考,了解老年患者内心需求,准确把握其情感变化,找出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为实施个体化心理护理提供依据。

3.4 根据老年人的个体情况,必要时给予少量镇静药物治疗;对于睡眠呼吸暂停的老年人应鼓励减肥,避免仰卧及饮酒。

4 小结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严峻挑战,睡眠障碍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因素之一,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睡眠相关知识的培训,拓展老年人睡眠健康教育内容和形式,从躯体健康、社会、心理等多方面采取干预措施,使老年人能树立健康意识,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叶光华.老年睡眠障碍的现代诊治及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8):2018-2021.

[2] 杨亚娴,蒋珍珍.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原因及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75-77.

[3] 张明园.精神科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32-234.

[4] 李志彬.住院老人睡眠障碍的原因分析[J].广西医学,2004,26(10):1518-1519.

[5] 陈长香,岳静玲,李建民等.离退休老年人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 老年学杂志,2006;26(4):5367.

[6] 张亚材.行为疗法[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190.

[7] 刘春梓,张黎明.改善睡眠障碍的非药物治疗和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6,10(41):937-939.

作者简介:

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干预策略 第12篇

一、校园暴力的成因分析

校园暴力已成为威胁校园安全的严重问题,随着青少年犯罪率增高并伴有年龄层下降,校园暴力已演变成一种社会现象,下面通过具体案例分别从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因素来分析校园暴力的成因。

(1)个人原因。青少年的年龄阶段决定其心理、生理正处于不成熟期。当处于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压力时,大多数青少年往往不能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而且,处于青春叛逆期的青少年在面对挫折时,不愿与家人沟通交流,在压力下寻求不正确的发泄方式,成为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

案例1:2013年9月某日,在某中学校门50米的拐角处,高一A同学伙同本班三名男同学对同班B同学进行殴打,致使B同学脾脏破裂,被保安发现后紧急送往医院抢救。后经当事人A回忆,两人矛盾的起因是B在食堂打饭时插队,A与B在食堂发生口角。放学后,A召集另外三名同学将B在校门口堵住,带到拐角处进行群殴。A本想小小地教训一下B,却不料几轮拳脚后造成B脾脏大出血。事后,因及时抢救,B保住了性命,而A及三名同学共同承担医疗费,并受到了留校察看的严肃处分。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青少年群体法制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非常容易因小事采取过激行为。特别是当团体行动时,个人的身份意识进一步弱化,来自团伙的压力使青少年进一步陷入校园暴力之中。

(2)家庭原因。家庭教育是青少年的启蒙教育,教育方式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不良的教育方式造成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控制力和自制力。家庭氛围的紧张使子女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和暴力倾向。

案例2:成都某高二C同学是学校出了名的“恶霸”,长期向低年级学生强行索要钱财。许多有过被打经历的学生说,他们与C并不相识,常常是在买零食时被盯上,如果不乖乖把钱交出来,就会遭受拳打脚踢。后经C的同班同学反映才知道,C父母很早离异,他跟随父亲生活,但父亲平日好吃懒做、嗜赌成性,C在家中经常遭受打骂。

在案例中,C同学的暴力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受家庭的影响,父亲的以暴制暴的教育方式使C变得自暴自弃,并形成攻击性人格。对于教育问题突出的家庭,学校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和引导,减少对其产生的不良影响。

(3)社会原因。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逐渐吹进了校园,泛滥的不良文化误导着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些成人世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着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其次,一些媒体对某些暴力事件的过度渲染,校园暴力自拍视频被频频上传,以及相关部门对网络暴力视频监管不严等,都对青少年产生了负面影响,误导学生将暴力行为及一些社会不良风气视为可接受的行为模式,成为暴力事件频频发生的诱因。

二、校园暴力的干预策略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针对青少年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学校要积极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帮助学生进行压力释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发现问题要及时给予沟通引导。同时,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中心,定期对学生开放。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时,注意尊重学生的隐私,帮助青少年健康顺利地度过心理叛逆期。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应把重心从成绩提高转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上。在学校教育中,既要重视科学知识的灌输,更要注重学生行为规范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强调个人行为的约束,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让学生学会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地判断是非和解决矛盾,从根本上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

(2)定期召开家长会,做到家校共同监督。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也是杜绝校园暴力发生的有力保障。这就要求学校要积极建立起与家长的沟通平台,如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交流会等,让家长能够及时了解自己子女的在校情况并真正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之中。学校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要认真听取家长的建议并对现有教育方式及时调整。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参与,不仅提高了家长的教育水平,保障了家庭教育的作用,更能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将校园暴力消灭在萌芽之中。

(3)学校加强安保力量,在源头上防止暴力行为的发生。学校要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加强安保力量,随时监控学校内的人、物、事和环境。对校门周围的环境定时巡逻,对社会青年在校门口聚集的现象要严密监控。学校要通过建立有效的安全网络,来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消除学生上学、放学途中的安全隐患。

校园暴力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消除校园暴力问题任重道远。家庭要切实履行在青少年成长中的责任,学校要将校园管理和心理教育落到实处,社会则需要净化网络环境、建立和谐的舆论氛围,这三种力量共同努力,才能扼制校园暴力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小青.校园暴力的类型、原因及对策探讨[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08).

上一篇:全球化下的中国马云下一篇:集群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