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元素渗透范文

2024-08-12

人文元素渗透范文(精选9篇)

人文元素渗透 第1篇

一、发挥好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各级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人人参与,创设情境,平等交流,这不仅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在课堂上,要发扬教学民主,活跃课堂气氛,我很喜欢学生能多讲讲解题思路、多暴露解题思维过程、能解答同学间提出的问题。如在《正多边形》教学中,我把全班分成七个大组,让他们自己上讲台讨论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正十边形、正十二边形的角的关系,学生既兴奋又认真,我最后进行了点评,课堂效果较好。

二、重视过程教学

新课程强调课堂是一个生态环境,教与学的过程应体现数学人文精神。在新课引入时采用多种方法可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情感,如《圆的基本性质》教学中,可设计这样一个导入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圆有许多基本性质,今天我们学习的课题是“圆的基本性质”。简单一句话,透射出数学规则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规范。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举一些本地的典型的名胜古迹,如在设计方程时我设计如何提高店口五金厂的生产效率,解直角三角形时设计制作五金模具等,让学生增强自豪感,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

一些定理、概念的出现需要通过归纳加工,师生共同来完成。老师还要注重过程,让学生探究后总结的经验与方法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被移植到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有助于能力的提高、才干的增长。

课堂小结应尽量让学生自己来完成,各自总结所学的内容,讲述新课对自己的启发,以及自己的一些独到见解,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勇敢精神、交流能力,而且能呈现学生的创新思维,久而久之,学生将受用终身。

三、充分利用阅读材料

数学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以介绍本单元中的数学知识史、某些定理的由来、相应的数学知识等内容为主,材料丰富,可读性强,同时也包含了许多数学哲理,教师应充分利用好阅读材料去培育数学人文精神。如八年级下册有一篇材料──勾股定理,我国从公元前2世纪已有记载勾股定理的著作《周髀算经》,讲到这一充满美感的数学定理的实际意义、为探索定理有许多学者孜孜以求,如今已有四百多种证明方法,让学生明白这种严谨的数学精神。在学习“无理数”这个材料时,我讲述了无理数的发现过程:一个叫希伯斯的人经过多次计算,冲破重重阻力,提出了当时被视作异端邪说的无理数,后来到16世纪,许多数学家凭着顽强的意志,与顽固派作斗争,终于使人们认识到无理数的正确性。我们应当学习他们敢于挑战、不畏艰辛的精神。

在初中阶段类似的阅读材料非常多,如让学生感到数学瑰美和谐的“黄金分割”,再如可培养学生责任感的“一定全等吗?”等等。数学老师应十分重视阅读材料,通过阅读材料包含的数学人文精神,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对未来的追求与做事的执著。

四、善于借“题”发挥

习题课、复习课教学融合了数学基础知识,运用数学方法,渗透数学思想,是培养数学人文精神的良好途径。教师应借“题”发挥,挖掘出题目的内涵,使题目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如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D是斜边AB上的高线,∠A的正弦可表示成:sinA=BC/AB=CD/AC=BD/BC,通过转化,灵活的解题思路一览无余,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大有提高。如二次函数y=ax2+bx+c (a≠0)当b=0(或c=0)或b、c同时为0时,如何求顶点坐标?变换解析式为y=a (x-m) 2+k、y=a (x-x1) (x-x2)时顶点坐标又如何?变换符号后解析式为y=ax2-bx-c又如何求?这些练习的成功使他们感到了自己的价值,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同时,为给优等生以动力,提高他们的竞争能力,可采用“挑战新高”、“谁与争锋”、“华山论剑”等标题,用精心编制设计的习题,激发优等生的竞争力与好胜心。

五、开展活泼有趣的数学活动课

数学活动课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因而对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数学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可引导学生数学地思考,同时也是培育数学人文精神的好方法。在数学建模挑战赛中,我出这样一个题目:直线表示三条相互交叉的公路,现要建一个货物中转站,为了方便大家,提高货运效率,要求它到三条公路的距离相等,请设计地址。这个问题既考查了思维的广阔性,又体现了思维的深刻性,题目本身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突出知识的再创造、再发现过程,考查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题意到思维过程,显现出周密思考问题的重要性。例:美伊战争开战前,战争的影响使美国股市损失1.1亿美元。伊拉克探明石油总量为1150亿桶,如战争胜利,美国有望控制伊石油的80﹪,每桶能获利15美元。问:美国在支付1千亿美元的战争费又弥补股市损失后大约可获利几亿美元。该题从一个方面解释了美国发动这次战争的原因,能让学生体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一些社会问题。这些实际问题的提出,会迁移给学生科学思考的思维观。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人们的合作精神,为了让学生们在合作中长能力、长智慧,我们在活动课中常开展一些简单的合作探究数学活动,如三人一组调查银行利率来计算存款方式对获利的不同影响,运用三角形相似、三角函数、物理原理等测量旗杆高度,等等。这类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可以说,数学活动课是培育数学人文精神的载体。

六、利用好各种数学练习与考试

数学的各种练习与考试除了其知识性外,老师还应充分发掘其它的功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以及一种勇于取得胜利的自信心;除在练习与考试中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创新能力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让学生感到数学特有的亲和力、美感的题,以培养人的情感、人的体验,这是数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又一渠道。

此外,平时的练习与试卷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些提示:如对一些简单问题可提示“只要仔细些,轻松能过关”;对一些中上难度的题目,可提示“只要有信心,成功等着你”;对一些灵活有开放的题目,可提示“沉着冷静,提升自己”,等等。这样,学生良好的心态,数学解题时胜不骄、败不馁等品质会正面影响学生的成长,从而真正达到数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

七、适时开展数学探究性学习

在研究活动中,要让学生跳出课本,注重培养关注社会、勇于创新的精神,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地思维,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的应用之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很好的个性化学习方式,按学生自己的学习意愿,选择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自主去看一些数学人文方面的书籍和数学发展史方面的科普读物,如祖冲之的圆周率、赵爽的《周髀算经》、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函数概念及其发展,进一步感受数学方法和思想,了解数学家们是如何研究数学的,感受灿烂的数学文化,这是很好的培育数学人文精神的途径。

此外,教师在辅导学生、与学生课间谈话、评价学生时也应体现数学人文精神。数学教育的任务,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而且是文化的熏陶素质的培养。把科学的人文精神教育、构建健康的人格渗透于数学教学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愿与大家更深入地探索数学人文精神的培育途径与实践策略,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的同时,养成必要的观念,以适应当今的信息社会的需要。数学教师要多途径地培育数学人文精神,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必要的奠基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维忠.数学文化与数学课程.上海教育出版社.

高中物理课堂中生活元素的渗透论文 第2篇

很多同学在学习物理的时候都会说物理难学,那么物理难学,到底难在哪里呢?这是因为高中物理比初中物理的概念更抽象,理解起来更难,如果教师还是一味地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就会觉得物理学习越来越枯燥,索然无味。他们的物理学习是低效的,教师要改变这样的现象,就要把来自生活的自然现象与物理课堂教学进行结合,让物理教学更加具有直观性、生动性,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会用物理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所以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物理教学。

1设置生活场景教学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除了充分利用教材所提的生活素材外,还应该从学生所关注的日常生活和他们感兴趣的、比较容易理解的生活情景出发,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进行教学。通过生活化的物理情境将生活经验与书本知识相整合,将物理教学赋予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借助生活场景教学使得物理教学更加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从而使高中物理真正地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中去,生活化物理教学场景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准备。1)利用生活物品、器具创造物理情境进行教学。比如,在欧姆定律的教学中,为能更生动、更具体地给学生讲解电阻和电动势的意义,就可以拿生活中2只水管之间的高度差来类比导体两端的电势差,用水龙头来类比电路中的开关;用2种不同的水管对水流的阻碍能力来类比不同导体对电流的阻碍能力。通过这些生活实例的`类比。使学生能够更清楚、更明白电学中的相关概念。2)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教学语言要生活化。高中物理教学语言除了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语速的快慢等,还要将教学语言生活化,便于学生更形象、更生动地去理解一些物理概念。比如,在讲解分子动理论的时候,就可以引用成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来生动地讲解分子的扩散现象,也可以通过引用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讲解重力。通过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成语和诗句的引用,来讲解物理中的一些抽象的概念,不但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物理概念,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2物理实验教学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不但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还要体现在物理实验上。在进行物理实验时,要选择学生生活常见的物品做实验,这样直观、简单的实验教具更便于学生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比如,在滑动变阻器的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用铅笔芯代替变阻器,将导线的一端与铅笔芯接好,另一端就在铅笔芯上进行滑动,通过改变铅笔芯连入电路的长短,探究滑动变阻的原理。这样用来源于生活的实验器材做的实验,一方面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实验内容和原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生活器材来做实验,还可以把实验研究与解决生活问题联系起来。

3将生活内容与教材紧密结合

人文元素渗透 第3篇

语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学生通过学习英语, 可以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语言与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在跨文化的交往中, 假如我们没有对文化知识的深入了解, 只局限地以自己母语文化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习俗观和世界观去和外国人交往, 必然会形成不同文化观念在某个话题或论点方面存在差异、分歧的问题。教师教授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在本文中以《新目标》英语九年级部分单元为研究对象,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 探讨教师如何在教授课程中巧妙地渗透文化教育。

一、怎样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 认为要挖掘出教材中的文化元素, 应做到以下五点:一是认真研读教材, 捕捉含有文化元素的内容;二是结合教师用书中教学目标部分, 明确本单元应该教授的文化知识, 关注文化注释部分的参考资料;三是多阅读、观看介绍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概况的书籍、文章、影片, 拓宽自身的文化知识底蕴;四是结识外国朋友, 在交谈、相处时留意、体会中外文化差异, 并将这种对文化的敏感性运用到教学中;五是年级组英语教师集体备课, 发挥团队力量, 不遗漏教材中任何一处含文化元素的内容。

二、教材中文化元素的具体体现

(一) 民族文化与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关系

本教材中有介绍我国民族文化的单元, 这能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培养学生用英语介绍我国文化的能力。

1. 中国传统节日

第二单元Section A涉及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 课文通过我国古代神话“嫦娥奔月”的故事, 引出中秋节。本单元旨在让学生掌握节日专属文化词汇后, 能用英语介绍本国文化, 学会沟通, 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

2. 中国传统艺术

第五单元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风筝、孔明灯、剪纸和泥塑, 通过介绍传统的中国文化元素, 让学生了解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关的风俗习惯;学会制作工艺、制作原料和象征意义的表达, 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这对学生跨文化交际中所需的文化敏感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3. 中国传统文化

第六单元介绍了中国的茶文化。唐代陆羽的《茶经》是世界上的第一部茶书。中国茶文化对世界影响显著, 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及文明的一大贡献。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 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 以茶会友是茶文化最广泛的社会功能之一。

(二) 关注外国礼仪、文化、节日, 了解中外异同, 发展跨文化意识

1. 不同点

(1) 中外风俗礼仪的不同

习俗文化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中外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 如第十单元介绍了不同国家的人们初次见面的礼仪及餐桌礼仪:印度人用手抓着吃饭;在韩国吃饭时长者先吃;在中国不能把筷子插到食物上、不能用筷子敲碗。法国的餐桌礼仪:不应该把面包放到盘子里, 应该放在桌子上, 除面包外, 其他东西不应该用手抓着吃, 应该切开用叉子吃;如果你饱了, 不应该说饱, 而应说“很美味”。对比哥伦比亚和瑞士的风俗礼仪:约会是否准时、拜访朋友前是否告知对方、见面后活动是否提前安排。对话中还提到了因风俗礼仪的不同发生的尴尬事情:约翰在美国朋友家聚餐时犯了一些礼仪错误, 如与日本学生见面后, 他伸出手去同对方握手, 对方向他鞠躬;凯特伸出手向一个法国朋友问候, 但法国朋友吻了她的双颊。

(2) 词语文化内涵的不同

第三单元section A 2d部分通过对话形式讲述了由厕所名称的不同表达引起的交际误会, 让学生明白了restroom就是toilet, washroom的不同叫法, 而不是休息室 (lounge) 。

(3) 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的不同

第七单元4b中提到中外父母对待年满18 岁孩子是否可以搬出去住的不同态度。在西方国家, 父母允许孩子搬出去, 他们相信孩子能照顾好自己, 教育孩子独立;而中国家长担心孩子安全问题, 认为孩子和父母待在一起更好些, 年老后孩子可以照顾他们。

西方父母注重培养孩子独立、自食其力的精神, 孩子干活家长适当付费很常见。对孩子的管教, 西方父母很少用棍棒式的方法, 而多进行说服教育。

(4) 欢庆节日内涵的不同

第二单元介绍了一个西方的重要节日———圣诞节, 让学生领会圣诞精神, 将爱和快乐传递给周围人, 给需要帮助的人以帮助。

2. 相同点:都重视语言使用的得体性与礼貌性

教师可利用恰当时的机告诉学生语言运用的得体性, 提升其依据场合得体运用语言的意识及使用语言的礼貌意识。如第三单元中礼貌问路的方法, 应使用“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ere...? / Excuse me / pardon me, do you know ...? / May I ask...? / I wonder if you can help me, I’m sorry to trouble you, but...”语言的得体性与使用者的身份、性别、年龄、熟悉及亲密程度等因素有关, 不是所有场合语言越礼貌就越合适。

第四单元介绍了used to的用法, 在与外国朋友交流今昔比较时, 若双方关系一般或较为生疏, 我们就不应该在交流中涉及有可能令对方尴尬或不自在的话题内容, 如“You used to be slim and thin and now you’re fat.”等, 这一点中外也是一致的。

三、怎样巧妙渗透人文性教育

笔者针对前面第二点挖掘出教材中的文化元素, 试着探讨如何运用教学机智, 渗透人文性教育。

(一) 中国文化的渗透

1. 中国传统节日

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应该补充介绍一些其他节日的资料。有了这些铺垫后, 再让学生制作英文手抄报, 主题为“介绍我国的泼水节、端午节、春节或元宵节”。然后,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评选出该组的最佳手抄报。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对一些节日专属词汇及节日文化了解更深, 达到了用英语介绍本国文化的目的。

2. 中国传统艺术

教师组织一次班级艺术品展示会, 让每个学生为自己参展的艺术品充当讲解员, 向其他同学讲解该艺术品的材质、产地、用途、象征意义等, 学生要提前准备讲解词, 查资料、练习的过程就是在用英语做事情的过程, 学以致用, 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很大益处。

3. 中国传统文化

教师在网上发帖, 表达自己对茶与咖啡的好恶, 然后让学生跟帖, 围绕茶与咖啡中外两种不同的饮品进行交流, 可以谈它们的起源、发展、文化等。在跟帖中, 学生可以读到同伴的看法, 能形成互相比拼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氛围, 对激励学生的英语学习大有好处, 即便自己不会表达, 阅读同伴的作品也是一种学习。

(二) 中外异同文化的渗透

1. 中外风俗礼仪的不同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出Unit 10 中体现不同国家礼仪方面的词或短语, 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表演情景剧。例如, 一个组表演中国留学生去拜访一个法国学生, 他们如何问候交谈;在吃饭期间, 他们如何运用正确的餐桌礼仪。其他组可以扮演中国留学生去日本学生家里做客等。让学生体验不同国家的风俗礼仪, 在这个过程中, 若学生使用了不恰当的礼仪, 教师可以适时纠正。在愉悦轻松的情景剧表演中, 学生可以感受不同国家的风俗礼仪。

2. 词语文化内涵的差异

教师向学生介绍中英文中对同一个事物表述不一致的词汇, 如“张老师”这一称谓, 英文中不能说Teacher Zhang, 或Zhang Teacher, 而要用Mr. /Miss Zhang去表达这一称谓。教师要告诉学生, 不能用中国的文化思维去理解、学习西方的语言以及它背后的文化。

3. 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的不同观念

教师设计一个情境, 如电台倾诉节目, 让学生倾诉自己和父母之间在学习、交友、购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沟通的不顺畅, 鼓励学生用英文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或者教师开辟一个“知心姐姐”写作专栏, 让学生将自己平时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写下来, 知心姐姐答疑解惑, 这也能起到用英语解决问题的目的。

4. 了解西方国家的节日文化内涵

第二单元介绍了国外的一些节日, 文化气息浓郁。教师可以让学生上网搜集相关节日的信息, 如Thai New Year, Mother’s Day, Father’s Day, Easter, Halloween (trick or treat, jack-o-lantern, costume) , April Fool’s Day的信息, 为学校广播站英语栏目“西方国家重要节日系列专题”提供播音素材或为制作英语墙报提供材料。

(三) 渗透人文性教育时应注意的问题

1. 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 创设尽可能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情境, 让学生在体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2. 充分利用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实例来丰富教学, 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 给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机会。如举办英语节, 让学生展示才艺;让学生做Duty report、举办口语竞赛、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写作活动, 把学生的作品张贴在学校展示栏或班级展示栏中。

3. 让学生策划活动。组织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或图书柜, 鼓励学生制作班级英文日志、英语墙报;引导学生在班级进行英语环境设计, 创建英语广播站, 尝试组织学生用英语开展网上交流和讨论等。

结束语

总之, 教材中丰富的文化元素为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挖掘教材人文性因素、渗透人文性教育就成为英语授课中的更高追求。因此, 教师不仅要在备课时充分领悟教材编者的意图, 读懂教材, 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性元素, 而且要发挥教学机智, 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方法, 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 让学生体验、实践、参与、感知文化。巧妙地把人文性教育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 在体验中感悟, 在感悟中收获。

参考文献

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 第4篇

摘要:从当代世界人才培养的取向来看,多学科的结合、渗透是大趋势。所以,中学历史教学与语文教学一定要结合起来,相互渗透,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才能相得益彰,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要注意二者的关系:教学中必须以历史教学为主,适当、适时地进行“语文教学”,决不可“反客为主”;历史教学中的“语文教学”应经常进行,不可指望“毕其功于一役”,或认为是语文老师的事而不顾。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渗透 语文教学 文史交融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其含义可以这样理解:一是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二是历史的记载,历史知识的传播借助于文学形式;三是语文学习要借助历史知识,历史的学习也要借助语文能力。故此,我国古代一些杰出的史学家,同时又是著名的文学家,如司马迁、班固等;一些史学名著,同时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史记》就被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语文教学,能够造成生动活泼、乐观愉快的气氛,能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而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从而对多彩的历史画卷产生惊奇和震动,同时,也进行了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文史交融,相得益彰,教学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首先,文史交融能使课文更加生动具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历史课本的文字叙述简要,往往需要教师在讲述时作一些必要的补充。讲述历史人物时,应讲出他的特点来,尽可能给学生以生动具体的形象,从而避免雷同,避免“公式化”、“概念化”。《史记》中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之也”,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是也”,同一主题,三种口气,表现出这三个人不同的身份、思想和性格。课本中“文革史”的叙述高度浓缩,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让他们读反映文革的文学作品(如“伤痕文学”、朦胧诗等),那效果就大不相同了。高中生正处于花季年龄,其理性思维正处在形成阶段,在心理上对形象化、艺术化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如把顾城的《一代人》、北岛的《宣告——给遇罗克烈士》、陈虞的《还我头来》等诗歌或杂文印成材料分发给学生看,可以极大地调动他们关注“文革史”的积极性。我借机启发他们:“读史使人明智”并不是专门对历史学家说的,文学家、诗人乃至社会上的任何人都可以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汲取精神的养料。客观地讲,高中生做作家梦的人不少,通过欣赏文学作品可以端正他们学习历史的态度,使他们意识到“文史不分家”,从而注重培养自已的综合素质。

其次,文史交融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高尚思想情操的有效方法。“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清平乐·蒋桂战争》)一语道破新军阀混战的频繁和巨大规模,战事危及百姓,造成生灵涂炭,怎能不激起学生的强烈憎恶和愤怒呢?但蒋介石等军阀企图用武力统一中国不过是“一枕黄粱再现”的美梦而已,红军正是抓住军阀混战的有利时机,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分田分地”的土地革命。“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毛泽东生动地描绘了长征这一惊天动地、震撼中外的历史事件,讴歌了红军战士英勇豪迈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生动教材。

再次,文史交融能深刻反映阶级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关系。引用《诗经》中的“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狟兮„„”和“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把奴隶控诉奴隶主贵族残酷剥削的仇恨鲜明地反映了出来,也就讲清了“国人暴动”的根本原因。引用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白居易的“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做地衣”,使学生认清了唐朝统治阶级残暴、安史之乱的灾难、百姓的疾苦,理顺了唐末农民战争的历史背景。“民国万税,天下太贫”揭示出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对广大人民的剥削、掠夺。

最后,文史交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文学语言极具风格的逻辑结构和极富想象的表达形式,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两首诗对隋大运河作出完全不同的评价,对于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地看待问题具有典范的作用。对楚汉战争中项羽的失败,杜牧有“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有“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杜牧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哀叹项羽缺乏百折不挠的精神;王安石则以政治家的眼光指出项羽失却民心,败局无法挽回。谁的看法对?哪一种认识反映历史现象的本质?组织学生运用思辨的方法进行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前三句描写了农业丰收和四海垦辟,但最后一句却激起人们层层思索的涟漪。“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坡羊·潼关怀古》)诗中“兴”、“亡”的强烈对照和“百姓苦”、“百姓苦”的一致,表现出极大的历史反差,展现了文明史肌体上的深深伤痕。在这反差与伤痕中到底隐藏着什么呢?诗词提出了发人深省的疑问,这种卓绝的设问能力会引导学生进行一次次的“历史思索”,提高学生自己的思维能力。

中学历史的许多重大问题都可以从语文课文中得到加强,而中学语文的许多课文也与历史有着重大的关系,甚至有的课文如不借助历史知识的帮助,学生是无法弄清楚的。鲁迅先生的文章就是一例,倒不是他的文字生涩,而是他的许多语言,甚至全文都是隐喻,如无历史知识作为钥匙,只凭语文教师在文学上的说明,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是作者在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针对一些人诬蔑群众而作的;《为了忘却的纪念》则是纪念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受国民党文化专制迫害致死的五位青年作家。可以说,鲁迅先生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其时代背景,要理解文章,必须了解历史。

2001年高考历史上海卷第39题以“公开信”的形式出现,从文句上看,丰富了试题的表达形式;从内涵来看,体现了惩恶扬善、经世致用等历史古训和褒扬正义、捍卫真理的历史责任感;从语文角度讲,要注意格式、对象、语气,不能写成抗议书如外交照会;从历史角度讲,要注意“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一特点,有据有理有情;呼吁正视历史,引以为训,前事不忘,后世之师。2004年高考历史上海卷第36题: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内悬挂着一幅清末民初一位诗人写的对联:“文明新旧能相益,心理东西本自同”对联赞叹了人类文明的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承与交融,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科学家、文字家„„各有讨论。假如你是历史学家,对这幅对联作何评论?请自拟一个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这对学生的文史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了“文史不分家”、“文史相通”的治学传统。

许多教师对文史交融才能相得益彰认识不清,认为只需“各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事实上,历史教学不渗透语文教学,势必会影响学生对历史的形象理解以及对语文的理性理解,最终影响学生的分析能力,高考自然不会有理想的成绩。教师在讲授历史时,要恰当地运用学生已学过的相关的语文课文来启发学生,这样才能相得益彰,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秦亡汉兴时联系《过秦论》、《论积贮疏》;讲辛亥革命时联系《阿Q正传》、《药》;讲整风运动时联系《反对党八股》、《改造我们的学习》;讲资产阶级的腐朽堕落时联系《欧也妮·葛朗台》;讲普法战争时联系《最后一课》;讲近代外国资本在中国的剥削时联系《包身工》等等,例子不胜枚举。

语文教学内容是以课本为依托,向外幅射较远,由于语文课的生动性,课内外所涉列的文学作品,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有时学生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当成历史人物,当然语文教师肯定会纠正,但作为历史教师,应该担当起维护历史真实的“警察”职责。同时,历史学科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材料处理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如2004年考试说明中列出的“能力要求”4项10条要求),这些能力的培养无不与语文直接相关。在历史教学中,借鉴语文教学的训练方法:讲课时把涉及到的难字,别字稍带讲解一下,告诉学生如何记忆,区分,指导学生记忆难写的字词;在材料处理中借鉴语文教师对课文的分析处理方法,如分析段落大意、归纳主题思想、提炼中心观点等;在分析材料或做论证性问答中借鉴语文教师对议论文的训练要求与方法,如论点、论据、论证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这样使历史教学处于人种我获的地位。

让梦飞翔——宫崎骏动画的人文元素 第5篇

一、人与自然——宫崎骏的动画主题

宫崎骏的电影以保护自然为主题,常常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他从动物——人类——自然中找到合适的素材,从中挖掘出感动,让人找回久违的童真。

《天空之城》描述了女孩希塔在小男孩帕索的陪伴下,寻找自己失落故乡的故事,最终得到人离不开赖以生存的土地的宗旨;《风之谷》以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深沉的内容,描述了“人与自然”不可调和的冲突;而经过休整之后创作的《千与千寻》则刻画了在困境中勇于战胜挫折的平凡小女孩。

动画中别具一格的时代人文气息,使观众在享受视听完美结合的同时,也感受到画面背后深藏的内在联系,其影片特有的主题与元素,充分展现了浓郁的人文关怀。

二、梦开始的地方——宫崎骏的电影坚守

宫崎骏的动画,给所有的风景都赋予了极其鲜活、生动的生命,同样的海水、天空,同样的萤火虫,只因多了一层朦胧的光,便带来令人心动的感觉。而动画本身便是诗一样的东西,无论是美,是沉重,都无法拒绝。

1. 乡土气息

宫崎骏电影中的标牌场景,可以说与他本人的生存地域和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从充满怀旧色彩的建筑,到朴实浓郁的东方情调,无不融入了作者的梦想、思考。

一般来说,日本动画中的“梦”没有完全脱离现实,这在宫崎骏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反映。影片《幽灵公主》将历史设定在日本的室町时代,故事的发生和特定的历史阶段相契合。他作品中的龙、狸猫、灵兽、龙猫等极具东方文化色彩的形象,不仅从视觉上震撼着观众,还在精神上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百变狸猫》中,那场为了赶走人类,狸猫们进行的旷世奇闻般的巡演,也体现出很多具有东方气息的活动,狸猫们变换的每一种角色,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相对应的文化符号。同样,颇具东方特色和风格的建筑和构景几乎在宫崎骏的每一部作品中都能得到体现,特别是《千与千寻》中“汤婆婆”居住的“油屋”整体的布局,很有中国古典建筑和日本奈良时期建筑的特色。

而宫崎骏动画中的自然状态,在现实中很难找到原型,来源于作者惊人的想象力,也是作者对人类存在的一种理想化、可以产生共鸣的执着。在《龙猫》中,贯穿于整部作品的树可以穿越云端、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是对日本乡村最自然、最原始状态的刻画。《幽灵公主》中麒麟兽安身的那个山谷可谓“世外桃源”和人类精神意义上的“自然风景”,那种美让任何言语都显得苍白无力。

2. 单纯梦想

宫崎骏的动画,爱情往往不是最主要的,但是总能给人最真切的感动:《侧耳倾听》中月岛霞和圣思的交往,毫无利益、金钱相争;《哈尔的移动城堡》中哈尔和苏菲之间的感情历经磨难却依然坚定;《梦幻街的少女》中的图书馆恋情,少年和少女为爱努力完善自己,在探索爱的过程中明白爱和责任。

为正义而战的和平使者是宫崎骏动画的亮点之一。《风之谷》中有一群对人类展开报复的被称之为“虫”的生物,小女孩娜乌西卡以一己之躯保护了小王虫,也平息了虫群的愤怒;《天空之城》中短暂苏醒的飞行机器人,为了保护女主角希达而献身,另一个机器人也是古老文明的守护者,是天空之城罗普特永远的园丁。

宫崎骏动画的魅力,在于帮你找回曾经拥有的最美丽、最简单、最纯真的东西。

三、用想象温暖现实——宫崎骏的电影革新

好莱坞的电影拥有复杂的戏剧冲突、悬疑的情节设置,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性的救赎和个人价值的体现,相异于情节浮躁空虚、场面宏大的大片,宫崎骏的电影更充满了真情实感。

1. 灵异的动物

宫崎骏的每一部作品中都有大量富有灵性的小动物,如《千与千寻》中的煤屑,《崖上的金鱼姬》中的小美人鱼,虽然只是简单的几笔,在一个简单的生物原型上画上两只眼睛,没有台词,但通过眼睛的变化与肢体的摆动,将角色的感情表现出来,为烘托主人公心理、推动剧情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魔女宅急便》中的黑猫KiKi,虽然依然拥有猫的特征,但面部形象却更为简单,虽然他的性格任性而懒散,但却始终陪伴在琪琪身边,成为她不可或缺的挚友;《幽灵公主》中的狼神等,虽然身份是神祗,但是都有着自己功利的目的,这种不完美使得这些神祗更加人性化,让角色更加真实可信,贴近生活;《再见萤火虫》中的萤火虫,在阿泰和妹妹躲避战争的艰苦生活中增添了欢乐,哥哥带着妹妹追逐萤火虫是战争中最温馨也是最令人感动的画面,这种灵性展示了这个年龄该有的童真。

2. 小人物的大世界

宫崎骏的所有动画主人公皆为少年,甚至幼儿,这表示他在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孩子总是拥有无穷的想象力,甚至有些无厘头,如《红猪》中带着墨镜开着老式飞机的王牌飞行员,《风之谷》中娜乌西卡的御风飞行术,《魔女宅急便》中神奇的飞天扫帚。虽然在大人的眼中这是不切实际的,但是在孩子的眼中,世界是神奇的、充满幻想的。

人文元素渗透 第6篇

一、音乐人文灵动下的求真

1. 求真就是尊重学生的音乐感受

音乐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充分挖掘每个人的爱乐天性, 最大限度地发展每个人的音乐兴趣。音乐本身的非语义性及音乐艺术的自由性和多样性, 给接受者对音乐的多解性和个性化的演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一切音乐教学活动都应该允许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感受音乐, 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 尊重学生自由想象。如在欣赏轻音乐《春野》一课时, 笔者引导学生静静地聆听, 说说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仿佛到了什么地方?让学生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去自由理解乐曲所表现的内容。此时, 笔者并没有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强加于学生, 而是让学生自由想象:“我仿佛听到了鸟儿美妙的歌声”、“我仿佛来到清新的大森林里, 这片天然的氧吧, 呼吸到了春的气息”、“清晨, 我推开窗, 微风轻拂我刚苏醒的脸, 我深吸一口青草的芳香, 此刻我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美好!”……这时, 每一个音符, 每一条旋律, 在学生心中都变成了看得见的画面。这里不需要老师生硬说教, 因为这些话语就是学生心灵深处最真的感受。他们完全乘着音乐的翅膀, 穿越时空, 目睹异常美丽的风光, 感受乐曲唯美的风格。

2. 求真就是还音乐于生活

音乐即生活, 理解生活才能理解音乐。音乐课堂教学生活化即在音乐教学中, 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运用多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手法进行教学, 通过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与交流, 把生活经验音乐化, 音乐问题生活化, 学生将已有的生活经验情感在音乐中进行迁移、升华, 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笔者在教学一年级欣赏曲《摇篮曲》时, 听完歌曲, 让孩子说说这段音乐让你想到了怎样的情景?有的孩子说像妈妈哄我入睡的感觉, 有的孩子回忆起在平时生活中妈妈如何疼爱自己的情景。接着笔者又问孩子们, 这首曲子是欢快还是舒缓的?孩子们异口同声说是舒缓。然后, 笔者让孩子再次欣赏时, 跟着音乐做动作。孩子们一听到音乐就自然做起了哄宝宝入睡的动作, 并轻轻摇晃着。

活动中, 孩子们随着舒缓的摇篮曲旋律, 回忆小时候妈妈对自己的疼爱, 在回忆和讲述日常生活点滴的同时, 孩子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母爱, 他们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此次音乐活动笔者整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音乐, 在实践中感受音乐, 实现从“知识本位”到“人的发展为主”的飞跃。

二、音乐人文灵动下的求善

1. 善待孩子们的音乐能力的差异

学生音乐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学生各项音乐能力发展的不等性, 有的学生可能擅长音乐表现, 有的擅长演唱, 而有的学生擅长乐器演奏等等, 正所谓“各有千秋, 各有所长”。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 要善待学生的音乐能力的差异, 在思想、意识及行动上要一视同仁, 平等对待, 让每位学生都感觉老师在关注自己。如笔者在教学《鸟儿多美丽》一课时, 安排了综合表演环节, 第一遍让班级的“朗诵小高手”有感情地配乐朗诵歌词, 第二遍安排了班级的“竖笛小能手”吹奏歌曲旋律, 让一部分学生运用打击乐器进行伴奏, 再挑选班级里的“小黄莺”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

在这样的设计环节中, 笔者让学生扬长, 发挥他们的优势, 突出他们的个性, 做到了分工细致, 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教师要善待每位孩子音乐能力差异, 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对策, 做到量体裁衣, 因材施教, 这是实践音乐教学人文性的首要保证。

2. 善待孩子们个性思维的火花

音乐是情感艺术, 相同的音乐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及理解, 孩子不同于大人, 他们好奇好问, 富有想象, 思维常会超出大人想象的常规。在教学歌曲《土拨鼠》时, 笔者要求学生用悠长、平稳的气息, 柔和连贯的歌声, 唱出怜爱和亲切的情感。有的学生质疑问:“老师, 这位流浪者, 背井离乡, 带着土拨鼠四海漂泊, 相依为命, 很是可怜, 为什么不用忧伤的声音去唱呢?”还有学生质疑问:“老师, 我觉得这位流浪者虽然带着土拨鼠到处流浪, 但他并不消沉, 我反而觉得他很乐观, 应该用热情开朗情绪表现歌曲。”当时笔者并不否定这些理解, 而是让学生通过听歌, 朗诵歌词, 并讨论歌曲旋律可以分为几句, 哪一部分表现出主人公乐观豁达的性格和情绪, 最后集体得出结论:流浪者虽和土拨鼠四处漂泊, 相依为命, 但他依旧乐观, 积极向上。第一部分旋律平稳, 感情较平静, 略带忧伤, 演唱时声音要悠长柔和连贯。第二部分情绪显得激动, 力度稍强些, 表现他乐观向上的情感, 而最后高潮音则用较弱力度来表现无可奈何的心情, 唱出怜爱之情。这样统一了要求, 又保持了个性。课堂上, 老师应以宽容欣赏的态度, 努力创造一种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鼓励学生质疑, 善待孩子个性思维的火花。

三、音乐人文灵动下的求美

1. 追求音乐表现的瞬间美丽

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表现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 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形式中的美, 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 并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每个孩子都会有表现美的欲望, 是否能够表现出来, 就看教师能否激发他们表现的兴趣, 能否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走进音乐, 在亲身参与中喜爱音乐, 尽善尽美地表现音乐美。如在教学《金孔雀轻轻跳》一课时, 由于它具有傣族歌曲特点, 所以在学会歌曲之后, 笔者先请班上舞蹈队的学生表演傣族舞蹈《孔雀舞》, 那舒展的舞姿、颤动的身韵, 调动了其他同学想跳舞的兴趣, 有的同学已经按捺不住手舞足蹈起来。此时, 我抓住时机, 激发他们:“你们想不想也变成一只翩翩起舞的小孔雀呢?”孩子不约而同地回答“想”, 于是我教给他们一些孔雀舞的基本动作, 然后让孩子们随歌曲《金孔雀轻轻跳》的旋律跳起来。

2. 挖掘音乐内涵的独特魅力

音乐是一门飞扬着思想灵性, 饱含着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一首首歌曲都是词曲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内心情感的流露, 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 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 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 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 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所以针对这些蕴涵着丰富情感的歌曲, 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歌曲中审美因素, 将其中的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等展示给学生。如在教唱《故乡的月亮》一课时, 笔者对歌曲的人文内涵进行细腻而独特的挖掘, 指导学生采用重点词句分析法, 捕捉歌词的思乡之情, 体验不同的节奏型所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 最后指导学生进行声情并茂地演唱。

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 培养了学生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 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人文元素渗透 第7篇

笔者做了一份涵盖文学、历史等知识的调查问卷,随机派发给100名在校高中生,回收有效问卷95份。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传统文化熟知度不够。对繁体字的掌握,18%的学生表示“从没注意过繁体字”, “认识100个以下”的人数占44%。对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谁的名言,错答的学生占30%。当被问到“炎帝和黄帝的传说距今约多少年”时,仅55% 的学生选择了正确答案“四五千年”。事实上,不少研究机构也曾做过类似调查,中学生对人文方面的知识匮乏可见一斑。曾有研究这表明,在过去相当长时期,受传统专才培养模式影响,我国的中学过度强化专业性教育,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同时,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急功近利的教育导向和盲目的追求升学率,严重削弱了人才培养质量。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为改进和提升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应拓展中学素质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加强通识教育,注重人格养成与全面发展。”

一、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渗透人文价值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当前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起点都在于怎样提高人才质量上。人是塑造一切客观事物的主体,充分培养人文主义精神是现代教育之需求。人们达成的普遍认识是:衡量人才的标准,首先是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其次具有完善的个性,再加上高度的人文修养等。“人文”是所有的人类社会文化现象的结合,音乐灵感来源于生活,以锻炼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从不同角度引导其欣赏音乐作品。因此,教师应该以音乐文化进行教学作为原料。我们可以在电视上经常看到,在大奖赛中的一些音乐,一些玩家唱得好,节奏掌握的好,专业的技术都不错,但在音乐素养测试,大多表现得不如歌唱得好,明显地揭示音乐素养的缺陷。 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学习的各个阶段,用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首先培养好学生的人文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热爱音乐,热爱生活。音乐的魅力有越来越多的人肯定,音乐能给人一种美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好的音乐,人们可以暂时缓解疼痛, 这让全球数以百万的人都着迷,音乐可以促进人类的大脑发育,提高智力,促进增强记忆,可以丰富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音乐也能让人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注意力。

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主动让整个教学过程中穿插人性化的教育理念,那么学生的学习活动将不再是单调乏味的, 不再是一个刻板印象,相反,教学将成为一个愉快的、有兴趣的活动,学生很乐意接受,让它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将更加和谐美满。

二、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渗透人文价值的意义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又加之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塑造人类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是音乐教育,教学音乐欣赏课教师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对学生有着什么样的影响,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在这么长的教育过程中产生什么样的积极的影响,让艺术教育工作者认为责任越来越大。教育对人的影响是存在最大的意义,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塑造人的精神,而音乐是人类精神的第一步,学生在新世纪人文文化方面的精神是一种新的现代高中教育方面的社会需求,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学习能力强,对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有更大的需求,以及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鼓励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去参与,去探索思维和合作学习的活动,如对高中音乐欣赏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目标的进一步的研究。在高中音乐教育课程方面,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教师应该有所作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渗透人文价值的方法和途径

人文精神培养是教育的核心目标,中学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其核心是人的培养,只有先成‘人’,‘才’的培养才有意义。重视学生与音乐的直接对话,体验对话。教师扮演的是引导的角色。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体现,因为人不仅是一种事实存在,更重要的是一种价值存在。人文素养是音乐的学习的精神支柱,音乐的学习是人文素养实践的活动。坚持人文教育思想可增强学生的音乐认知能力,使其体会到音乐学习带来的快乐。笔者认为,需注意从几个方面加强音乐教育的人文教学。

人文知识作为人文精神的认知基础,包括文学、艺术、历史、 哲学等经典人文学科知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最典型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我们在音乐鉴赏课堂教学内容和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之间关系的思考。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革,拓展实践领域,促进人文精神,保持个性方向的音乐团体成为更为成功的团体。如果说,人文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那么音乐精神也就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用音乐文化宣传人文精神。 教师需要根据音乐教学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发出更多符合高中生要求的学习方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提升每一位学生的音乐素养,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传统的音乐教学带来一定的冲击。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上下载电脑录音磁带,CD上下载转换波,mp3等音乐格式学习。传统的课堂音乐欣赏,不能满足学生聆听之旅的需求。因此,我们说的视听技术和网络的迅速发展,为高中音乐欣赏教学提供了硬件支持。在新世纪教育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中音乐教育工作者,学生要重视人文的精神和人文素养,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学生学会关注自己和关心别人。

教师在课堂教学阶段可把音乐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可推荐学生使用辩证法来看待这个问题,加强深入全面的思考。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积极的态度,应使用与他人沟通,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沟通,这是在学生高中教育中最生动的教育。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揭示音乐的社会功能,使学生了解音乐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习、了解一些礼仪音乐和实用音乐,从而使其更热爱音乐和生活,伴随终生。

音乐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有两层意思,一是指音乐的来源,然后也有一般指的是音乐的高度。在音乐教学方面,音乐活动是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主要方式之一。在音乐活动中,我们可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如练习合唱,声音的位置、表情以及口型,各声部间音调、速度、力度和节奏的和谐度等,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同学们的受挫能力,如组织合唱和舞蹈等,现在的中学生多数处尊养优,缺少失败和挫折的考验,心理素质较差。这不仅能让学生在经历挫折后获得成功的喜悦,还能提高中学生的音乐知识水平,有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学需要沟通,情感也需要沟通。音乐欣赏课教师应直接告知学生音乐作品的真实面目,以表达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受传统专才培养模式影响,我国的中学过度强化专业性教育,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同时,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 急功近利的教育导向和盲目的追求升学率,严重削弱了人才培养质量。创新是推动时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教师需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改革意识,学会处理自己的歌曲,表演等。通过这些个人形式的锻炼机会,让学生对音乐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且在音乐实践中懂得如何利用理论知识,这对于学生音乐知识水平提升是大有帮助的。

四、结语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人生观、价值观这两方面形成与塑造的关键时期,而塑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类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阶段的学习与生活是人生的一个重要时期,对学生个体的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包括对事物的看法,对人的看法,对世界的看法, 这些都会影响他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学生的身份决定了需要在中小学教育环境中,学校教育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根据学生很多的价值判断是由于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因此,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的今天,传统的观念和想法将受到挑战教育,重视人文教育思想,已成为一个热门的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为改进和提升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应拓展中学素质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加强通识教育。我们应该把音乐教育融入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在提倡素质教育,呼唤人文精神的今天,高中音乐鉴赏课越来越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坚持德育渗透,以音乐的精神教育人。本文提倡把音乐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改变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的不足,从多个方面培养高中生的音乐文化素质。

贵州少数民族建筑中的人文艺术元素 第8篇

关键词:贵州少数民族建筑,人文艺术,现代设计元素

贵州少数民族的建筑无论是民居建筑还是公共建筑都具有十分鲜明的传统特点。贵州省较有特色的少数民族建筑分别是侗族、苗族、布依族、水族和瑶族建筑等。以下是贵州少数民族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类:

(一) 风雨桥, 侗族地区富有民族特色的长廊式桥梁。

是处于村头寨尾、连接溪河两岸的交通设施, 可避风雨, 故名风雨桥。因建造地名不同而各有专名。桥梁结构精密, 坚固耐久。过去, 在风雨桥上的亭阁里还设有神台祭坛, 阁中有文臣武将的彩色塑像, 四壁挂有彩绘帷帐。桥上备有长凳、泉水等物, 供来往行人取用。风雨桥既是贵州侗族文化在建筑艺术上的结晶, 也是侗族热心公益事业和互助精神的象征。著名的黎平南江河上的地坪风雨桥, 包括上寨、下寨、甘龙3个自然寨。南江河从寨子之间蜿蜒流过, 河上花桥将三个寨子连成一体, 桥上建有长廊和三座鼓楼, 均用小青瓦覆盖, 可挡风蔽雨, 故又称风雨桥。

桥上有一大两小的3座楼, 俗称桥上鼓楼。高大的中楼建在河心石墩上, 五重檐四角攒尖顶, 上有葫芦宝顶, 宝顶下有如意装饰, 与鼓楼建筑形式相同, 桥廊顶脊上彩塑双龙抢宝, 鸾凤展翅, 鸳鸯比翼等图形, 楼檐翼角彩塑各种珍奇异兽, 楼顶天花板彩绘龙凤鹤牛等纹样, 廊宇内侧檐板, 彩绘历史人物故事、侗族人民生活情景、山水、花草等;中楼四柱浮雕金龙绕柱, 桥头门柱镌刻对联, 其余柱子髹涂朱漆, 各处雕塑、绘画、无不形象生动, 色彩鲜明。

(二) 鼓楼, 侗族的一种融合宝塔与亭阁风格于一体的特有建筑物。

可分为干栏式、楼阁式、密檐钟铃式、门阙式等构造。楼身全用杉木凿榫衔接, 结构严谨。上部似塔, 重檐斗拱, 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形, 少的5层, 多可达11层;下部似亭, 为一正方形厅堂, 宽约二三丈见方, 中砌大火塘, 四周设座, 可容二三百人集会。鼓楼全身均描龙雕凤、玲珑秀雅。在侗族人民擅长建筑, 而且其建筑独具特色, 侗族村村寨寨都有鼓楼耸立、花桥横跨, 干栏式吊脚楼鳞次节比, 构成侗寨特有风光, 特别是鼓楼花桥建筑, 无论多浩大的工程, 整个建筑都不用一钉一铆, 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中国侗族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 不仅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瑰宝, 而且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 侗族工匠不愧为“神奇的建筑师”。榕江县晚寨的鼓楼、从江县增冲寨的鼓楼都是贵州侗区著名的鼓楼。其中增冲鼓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 吊脚楼, 苗族民居的典型建筑。

是一种纯木结构建筑, 采用穿斗式结构, 不用一钉一铆, 无论梁、柱、枋、板、椽、檩、榫, 都是木材加工。屋面则盖小青瓦或杉皮。吊脚楼的造型为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组合。可分内外两部分, 内部柱、枋、梁、檩互为垂直相交, 构成一个在三维空间上的相互垂直网络体系, 奠定长方形结构的基础。由于这种型制的房屋在结构、通风、采光、日照、占地诸多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因而在广大苗族地区得以长期沿袭下来。

(四) 石板房, 以安顺一带为中心的布依族民居建筑。

与特定的喀斯特地区有直接的关系。人们就地取材、用石料为主构筑房屋, 以石为基, 以石砌墙, 以石板盖顶。石板房的堂屋及两侧间均有楼板, 门有朝门、大门、小门、后门和耳门之分, 除大小门为木枋、木框、木心外, 其余常为石枋或木框、木心。窗多以石条为棱、石枋为框。石板房的正面讲究装饰, 以线条和图案为主, 每一图案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一.贵州少数民族建筑中的人文艺术元素

在贵州少数民族当中的建筑中, 融合了大量的一些人文艺术元素, 苗绣、蜡染、刺绣、银饰、面具、剪纸、原木艺术等, 其中运用了我们以前学的平面构成当中的许多知识, 如重复、渐变、对比、夸张等手法。

在建筑设计当中, 也大量的运用了苗绣、蜡染、刺绣、银饰、面具、剪纸、原木艺术中的手法, 如在鼓楼的图片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运用了重复、渐变的手法。吊脚楼运用了虚实的手法, 把底层架空, 当然架空不仅是为了美观, 祖先们首先是以实用为目的的, 为防止野兽、蛇虫的袭击。在建筑立面雕塑当中也运用了大量的夸张对比的手法, 也有很多写实的手法。在如侗族的门楼设计, 作为迎宾送客之门。门楼的建造非常讲究, 雕梁画栋, 多姿多彩, 从江银谭的广场双鱼图腾, 岜沙木楼古朴厚重的黑色, 都体现了丰富的人文艺术元素。

贵州少数民族建筑中的平面构成元素也极其丰富, 这些平面构成元素在人们生活的环境中无处不在, 这里有侗族鼓楼立面的逐层渐变、村间邻里交通道路上鹅卵石的发射构图以及密集构成等都是贵州少数民族建筑文件中特有的设计元素, 这些元素就能很好的运用到现代建筑的设计当中, 能在传统和现代的结合上寻求发展契机, 能使设计师们利用这些传统的民族符号、民族元素结合原有的作品本身的文化特色或历史风情重新组合, 这样的设计既充满了现代气息又具有突出的地域文化和少数民族民族特色的人文艺术特征。

在我国的建筑艺术文化宝库中, 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建筑艺术。少数民族的建筑, 都是他们自己设计、建造。他们的建筑, 是他们人民适应当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产物, 是少数民族人民辛勤和智慧的结晶。贵州少数民族的建筑艺术是我国建筑文化遗产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秉承和发展少数民族建筑的设计元素为, 脱出美学传统的物化表现, 将这些少数民族建筑元素注入到设计师头脑中并与现代意识相结合也是我们立足于国际化建筑设计之林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2]徐恒醇:《设计美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职业元素渗透教学模式的应用 第9篇

关键词:职业元素,渗透,高职英语教学

近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高职高专的办学方向逐渐定位于以“就业为宗旨,以服务为导向”,加大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然而职业教育要长久发展,就需要注重市场对劳动者能力需求的变化,不断补充完善课程内容,渗透新鲜的职业元素,才能保证有效提升职业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使学生掌握通用英语知识和一定的行业英语知识,熟悉专业岗位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在职场环境中顺利地以英语为媒介进行的工作交流与沟通,完成工作任务。明确职业能力、明确职业场景、明确必备的职业知识。这就将职业元素渗透于大学英语的教学中。

一、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文化基础比较弱,底子薄,英语往往成为弱中之弱。他们入学时英语成绩较低,对英语不感兴趣,认为英语对今后的秘书工作帮助不大。这种消极态度导致了他们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不强,不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践。甚至有些学生开玩笑说自己没学过英语,对所学英语一窍不通,然而大都采用大班教学,教师无法因材施教。同时,目前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所开设的英语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教师习惯一言堂,搞填鸭式教学,很少以学生为中心,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能根据就业需求设置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模式拘泥于单纯地给学生讲授单词、语法、句子,很少给他们提供课堂参与机会,不能将教学内容与本专业知识联系起来,无法将职业元素渗透于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英语语言在工作岗位中的应用能力,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现职业元素渗透的教学模式改革的作用

(一)实现职业元素渗透的教学模式,在真实交际场景中学习运用语言知识

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通过模拟真实的交际环境,即职场环境,设定合理而真实的交际任务,使学生能够在完成交际任务同时能将所学语言知识应用于职场环境中。

(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职业元素可以促使英语教

学必须根据专业需要不断增补职场英语知识,以满足学生在工作场景中的语言交际之需要

学生在职场环境下完成交际任务,必然需要具备相关的语言知识(掌握专业词汇、常用表达方式及专业小知识等等)。这时,“需要”已成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职业元素的增补一方面可由老师主动提供,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自觉探索的能力,二者相互可以补充,不断丰富职业元素内涵。

(三)在真实交际环境中,学生提升语言应用能力和学

习能力的同时,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职业素养也得到提高

通过合理设定交际任务和组织课堂活动,不但促进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培养学生职场环境下的语言交际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通过有效完成交际(工作)任务,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未来工作任务和工作环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职业能力。

三、渗透职业技能培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部分学生听、说能力仅限于简单句子和词汇的表述,几乎无交流能力。而读、写方面,大部分学生仅能理解十分简单的文章,写作也是错误百出。要想使学生能够将在学校学到的英语运用到职业中,就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目前专业对英语技能的需求,并将有职业特色的内容渗透到教学中去。

(一)在听说读写教学中渗透职业元素

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专业制定教学内容。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的英语表达主要侧重于酒店预订,接待与入住,电话服务,会议服务,宴会服务,客房,房间清洁,投诉处理等。在英语教学中,针对以上情景的听、说、读、写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在听、说方面,在初级阶段可以组织学生先观看相关的视频,并跟读和背诵,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和句子后,可根据学生情况进行真实的场景模拟,如条件允许还可以到真实的宾馆酒店进行实地训练。读、写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读懂订单,会议说明,须知和要求等材料,并要求会写简单常用的社交信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加大这些职业元素的渗透,包括专业用途的单词,句子,书信格式和语言等。

(二)实训教学法,将职业元素完整的渗透于教学中

在英语教学中,加大基于职业元素的实训教学内容。如在商务文秘专业的教学中,在实训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商务情景模拟,使他们能够在相对真实的环境下提高英语交流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分析学生特点,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英语交流能力进行场景设计。加大实训力度,在英语实训课堂上,商务文秘的班级整体为一个外企,学生在模拟的外企中也各有职责,如销售经理、人力资源主管、产品主管、个人助理、秘书等。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英语能力和性格特点,指导他们用英语进行相关工作的交流。通过真实场景模拟和案例教学,使学生真正懂得应该如何做,如何说,而非一味的机械式背诵教学。同时在教学实训中还可以将教室设计成秘书的办公室,办公室中配置电脑、打印机、扫描仪等秘书日常工作需要的设备,让他们在真实操作中掌握相关的英语单词和表达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利益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应用中学到相关的表达方式和单词,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运用任务式教学法,强化职业元素渗透

任务教学法是上个世纪80年代,在交际教学法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由外语教学法研究者和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者提出的具有重要影响的教学理论。语言学家威利斯将任务教学法分为三个阶段:任务前环节、任务环节和语言监测环节。任务前环节,教室主要以布置需要学生完成的任务为主,这种任务可以包括听、说、读、写、译的分项或整合,并在要求学生执行任务前对相关内容加以说明和指导,如单词、语言点的讲解。任务环节,将学生编排为固定的小组,以分组形式练习。这时教师在一旁监控并加以指导,使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语言监控环节,教室根据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加以讲解和总结,使学生充分了解不足之处,加深印象。也可给学生布置任务:2012级毕业生李梅在水晶大酒店做前台接待工作,在接到领导布置的接待任务后,如何圆满的完成接待客人的工作。将学生分为2-3人小组,可由其中一人扮演毕业生李梅,一人扮演经理,一人扮演被接待的客人,针对这一情景进行角色模拟。学生接到任务后,以小组的形式和搭档进行对话练习,教师在一旁监督并作必要的指导和纠正。学生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教师针对各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指出不足,指导学生改进。这种将真实的职业情景作为任务融入到实际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课堂的参与机会,将职业元素很好的渗透到教学中。

高职高专的教学,侧重于“教、学、做”一体化,在改变陈旧的英语教学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英语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只有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彻底将传统的教学改为侧重于职业元素渗透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才能够学以致用,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其语言优势,满足新时期的英语教学与人才培养需求,充分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Willis, J (1 996) .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learning, New York:Longman.

[4]Hutchinson, T.&Water,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上一篇:金融检察与金融监管下一篇:书面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