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的导入艺术

2024-07-25

小学语文课的导入艺术(精选12篇)

小学语文课的导入艺术 第1篇

1. 良好的课堂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万事开头难”,这句话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是适用的,良好的开端是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本身年纪较小,缺乏对自身的控制力和自觉性,在知识性极强的课堂中很容易被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影响,从而分散课堂注意力,影响课堂听课效率的提高和知识能力的进步。一个充满趣味性的课堂导入不仅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学生主动动脑思考的热情,调动课堂气氛,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正如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例如,在六年级的《伯牙绝弦》这篇课文里,笔者就通过在课前播放《高山流水》的曲目,既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又为本节课的课文学习留下了一个悬念:能够演奏出如此美妙音乐的乐器为什么会被俞伯牙摔掉呢?由于学生带着对课文的疑问和浓厚的求知欲,笔者的课堂教学进程有序推进。

2. 良好的课堂导入有利于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学生扮演着教学过程中主体的角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得到重视,并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检验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在设计教学导入的时候,不能仅仅看重设计的书面性和华丽性,要真正地为学生着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潜移默化中带领学生走进充满艺术性的语文课堂,增加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美感体验。

二、良好课堂导入的具体形式

1. 游戏导入法

教学不仅是一种课程任务的解决,更是一种教学艺术的体现。作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其基本的社会价值观还没有成熟,通过一项简单实用的游戏来导入一堂课,更具有可行性,并能产生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

例如,在《乌鸦喝水》这堂课上,笔者提前准备了一杯水,带到课堂。在学生们疑惑的表情中,笔者微笑着开始这节课的导入:“同学们,如果你们口渴了,这杯水就放在这里,你会用什么方式来喝到这里面的水呢?”学生们踊跃发言:“直接端起杯子喝呀!”“可以用吸管!”笔者继续:“那如果是一只乌鸦口渴了,身边却只有这一杯水,它要用什么方式来喝到杯子里的水呢?”学生们都紧锁眉头专心思考起来。“那这堂课呀,我们就来学习《乌鸦喝水》这篇课文,看看文章中这只聪明的乌鸦用了什么方法来喝水解渴的?”通过这个简单的游戏导入,把学生们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在游戏这个主题上,进而通过笔者的引导启发,使学生思路随着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展开而拓展,有利于迅速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游戏过后又通过老师的提问,为课文的具体内容开了个头,提醒了大家本节课的主题学习目标。这种导入法既生动又有趣,使整节课从游戏开始,但最后的落脚点却是课文内容,巧妙而有效果。

2. 多媒体导入法

在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化多媒体设备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技术是一项集声音、影像于一体的实用性辅助教学手段。音乐、图片、幻灯片、视频等作为多媒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很常见,我们要充分利用它的快捷性和便利性,为良好的课堂导入带来一抹不一样的亮丽色彩。多媒体形式独特、丰富多彩的画面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够生动、直观地展示出课堂导入内容。例如,笔者在教授动物类、植物类、建筑类课文的时候,总会在备课过程中准备好有关的图片,在教学一开始的导入中展示出来,使学生在脑海中对其基本形貌留下一个大致的轮廓印象,只有对主体初步了解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课堂深入学习环节。

3. 情境创设法

情境是把学生引入课堂具体场景和氛围的前提,只有学生的思想作用于环境,才能促进其思想意识的顺利发展提高。最佳的学习状态需要最合适的情境导入,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才能把学生的情感状态引导到适合本课的学习状态,使其以最佳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去获取并感受和消化知识,培养完整的情感价值观,逐渐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成为学习的主人。

当然除此之外,课前的导入方式还有很多,比如故事导入、串联导入、演示导入和背景介绍导入等。但不管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选择了哪种方式作为我们的课堂导入模式,都必须遵循实用和适合的导入原则。

参考文献

[1]张芹.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培养[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2.

小学语文课的导入艺术 第2篇

语文老师都知道,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更是艺术中的艺术,它对整堂语文课的教学效果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导入在一个课时中所占的比例不多,但在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中有独特的地位,其重要性如下:

(一)形象的导入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

记得我在教《植物妈妈有办法》时是这样设计导入的:先通过课件让孩子们看看动物(牛、马)旅行,然后提出疑问:那么植物又是怎样去旅行的呢?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我利用flash动画,让学生们亲眼目睹植物旅行的过程,从而得出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办法。这样让学生形象的记住了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而且不易忘记。

所以说,形象性的导入艺术是以形象的方式导入新课时,老师通过多种媒体的语言、动作、表情、色彩、音乐、幻灯、图象、模型等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理论形象化,不仅给学生提供赏心悦目的形象,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生动地感知,深刻的理解和牢固的记忆。

(二)新奇的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

心理学研究表明,令学生耳目一新的“新异刺激”,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态度,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赞科夫也认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然落空。”一般说来,导课所用的材料与课文的类比点越少、越精,便越能留下疑窦,越能吸引人。

有位老师在讲授《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为了使学生在了解抗日战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事迹的同时,进一步体会五壮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是这样设计这篇课文导入的:“同学们,有一个故事,老师一直想讲给你们听,故事是这样的:在解放军的一个连队里,至今保留着这样一个传统,每天早晨点名时,连长喊:‘马宝玉、葛振林„„’队列里一片肃静,没有人应答,直到点到第六名战士的姓名时,才有人答‘到’。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这个英雄连队的前5名战士曾在抗日战争中用鲜血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颂歌。这就是著名的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走进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一下子,就把热血沸腾的学生拉入了文境中。

(三)趣味性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一堂课上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的积极化。”充满情趣的导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师生间往往在会心的笑声中达到默契交流。

有位老师讲在讲《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是这样设计的:“有这样一个人,一天他戴着一顶破帽子在街上走,迎面来了个富翁,嘲笑着说:‘吆,你脑袋上面那破玩意儿是啥,那也能算是帽子吗?’这个人并不因此难过、自卑,而是反唇相讥:‘吆,你帽子下面那破玩意儿是啥,那也能算是脑袋?’这个人的回答多么巧妙、多么睿智!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对,是安徒生!18世纪末19世纪初,丹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封建统治者却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现实,这么睿智的安徒生是不可能沉默的,他借助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以犀利的笔锋,以文字抨击着当时黑暗社会的真实描绘。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一下这篇脍炙人口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导入是极具趣味的,但只具情趣是不够的。俗话说:趣味趣味,要既有情趣,又有意味才好。学生笑过之后,老师应进一步引之深思,方是趣味性导入的上乘佳作。

(四)简洁的导入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

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这个见解是极为深刻的。一堂课,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仅为20-25分钟左右。导入过于冗长会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影响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贯彻落实。因此,我们设计的导入,内容要生动,语言要精练,形式要活泼,以一二分钟为宜,恰到好处,把宝贵的时间让给学生活动,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使学生通过体验、领悟、实践,受到真正的教育。

(五)有针对性的导入能够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

导入应当针对教学内容而设计,使之建立在充分考虑了与所授教材内容的有机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赘疣。

比如小学一、二年级,最好多从讲点故事、寓言、做点游戏入手。如果课堂教学导入时,老师的态度、语言和蔼可亲,所讲内容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日常事理,学生听起来一定能如入胜地而留连忘返。可见,具有针对性的导入才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教育性。

(六)拓展性导入可以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为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系,所以老师在上课伊始就运用启发性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必能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启发性的导入设计应注意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想象余地,让学生能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里、由个别想到一般,收到启发思维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导入设计的艺术 第3篇

一、故事式导入,唤起学生的内驱力

小学生最爱听故事,如教师用抑扬顿挫的声音并配上适当的动作讲述故事,学生的注意力将会高度集中。如在教学《窗前的气球》时,老师讲:“有个小孩得了一种传染病,住进了医院的三楼。医院规定,谁也不准来看他,他也不能到病房外面去。他觉得没意思,很孤独。有一天,他突然看见窗户上有一个红气球,这个气球上还画了一张笑脸,一上一下在跟他笑呢!这个小孩的心情一下子就好起来了,而且还猜到了这个气球是怎么来的。你们能猜到吗?”生动的故事使学生迫切想要去读课文,了解文章是怎么写的,并从中受到心灵的熏陶。

二、启发式导入,变教师说为学生说

小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小动物,对有关小动物的启发性问题,好奇心就更强。如教学《酸的和甜的》时,先让学生知道酸和甜的字义,告诉学生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味道,让他们自己比较喜欢哪一种味道。然后问学生:“有只狐狸要把明明很甜的葡萄说成是酸的,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这样的教学设计,紧扣了课题,设置了悬念,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课堂教学内容。

三、直观图形导入,看、听、说合为一体

直观形象的东西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教学《北京》一课时,老师说:“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带你们到北京去看一看好不好?请闭上眼睛,飞机就要着陆了。这里是天安门,大家认真地看啊!看到了什么向老师汇报。”老师像导游一样,用富有吸引力的语言和彩色的图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抢着发言,教师就可以顺势进入新课的内容。

四、联想导入,诱发学习兴趣

联想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理解人物、情境。例如教学《火烧赤壁》一课,最后部分是说周瑜的船只装满点燃的易燃品,乘着南风冲进曹操的船队,哭声、喊声混成一片,顿时船只化为灰烬,人马烧死的和淹死的不计其数。这时曹操也置身于烟火弥漫之中,最后只得乘小船上岸,从华容道逃跑。老师接着引导学生产生联想,曹操在逃的路上会想些什么呢?假如曹操早已知道黄盖写来的是一封假投降信,又会发生怎样的情景呢?学生纷纷举起了手,争着回答。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目的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导语设计关键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带来成功,成功强化兴趣,从而也就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使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第4篇

一、创设情景,感染熏陶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深刻感人的文章,对于这种类型的课文导语设计,老师可以选准切入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播放精美的图片,创设感人的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共鸣,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情境。

例如我在新教师汇报课时,所教学的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七颗钻石》,教学设计的导入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1.师配乐朗读:(课件出示相应图片)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图片内容:一棵干枯的大树,一条干涸的河流,一片干裂的土地,几条焦渴而死的鱼)。

2.师:同学们,此时的水意味着什么?

生:生命、希望……

3.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就是围绕一罐水发生的许多意想不到的事。下面让我们跟随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课件显示:作者图片及主要作品),打开童话世界的大门,走进今天的课文——《七颗钻石》(齐读课题)。

二、游戏激趣,边玩边学

课伊始,趣即生。游戏导入可以利用游戏将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游戏上,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是借游戏设悬念,让学生产生一种求知欲。再通过游戏之后的提问,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提醒学生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的《蝙蝠和雷达》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不好?

生:好!

师:用布条蒙住两位同学的眼睛,并让他们做“贴鼻子”的游戏。

生:一位学生把鼻子贴在了嘴巴上,另一个学生则贴在了耳朵上。同学们笑得前俯后仰,课堂上乐成一团。

师:现在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他俩都贴错了?

生:因为他们的眼睛都被蒙住了,什么都看不见,所以贴错了。

师:对!他们两人眼前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当然贴错了。可是,蝙蝠在漆黑的夜里却能自由地飞行,飞机在漆黑的夜晚也能安全地飞行,这是为什么呢?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蝙蝠和雷达》,课文会告诉我们答案。

三、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猜谜语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平淡、浅显、枯燥的教学内容变成妙趣横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坐井观天》的教学,就可采用猜谜导入。一上课老师就说:“今天,我要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一听到要猜谜语每个学生都相当感兴趣,注意力马上就集中到猜谜语上来了。“绿色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勤劳动(打一动物)。”学生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这是青蛙。”“对!(出示青蛙图片)它是大家熟悉的朋友,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童话故事里,常常能见到它的身影。今天青蛙朋友给大家带来了一篇有趣的寓言,让我们一起学习寓言《坐井观天》。”老师板书:坐井观天,学生共同朗读课题。老师接着提问“题目中的‘观’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连贯地说说“坐井观天”的字面意思,不作过多讲解。这样的导入,为新课的学习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孩子们顿时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当中。

四、实验引入,入情入境

实验通常被认为只有在科学课上才会出现,其实运用实物进行有趣的实验,可以让语文教学中抽象的知识变得更直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乌鸦喝水》的导入可以这样设计:一开始上课,老师就在讲台上出示一个装有半瓶水的颈口玻璃瓶,一杯水和一些石子。接着老师说:“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做一个有趣的试验,需要每个小朋友都开动脑筋,想办法,大家愿不愿意?这个颜口玻璃瓶,只有半瓶水,要想让它水位升高,我们可以怎么做呢?谁来试试看。”指名学生上来实验……“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可以把杯里的水直接灌进颈口玻璃瓶里,杯子里的水用完了,我们还能再把这些石子也放进瓶里。同样也可以让水位升高。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位乌鸦朋友。它想喝到瓶里面的水,又是怎么做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乌鸦喝水》。”

五、巧妙设悬,自然过渡

启发式的导入能够激发起孩子们学习的动力,能让学生处于欲答而难以言表的着急之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现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材《最大的“书”》的导入可以这样设计:

师:(板书:雨衣)同学们都见过雨衣吧,谁来说说你看见的雨衣是什么样子的?还记得穿上雨衣在雨中行走的感觉吗?

师:(板书:充气)你们一定没见过充气雨衣吧。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充气雨衣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雨衣要充气?

充气雨衣有什么用?

教学时,老师可以紧紧围绕学生们提出的这些问题进行教学。

六、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孟子曾说“知人论世”。介绍作者的导入方式,在小学阶段虽然用的不多,但了解作者却是一种很好的课文解读切入点。课堂导入如果引导学生从认识作者入手,了解作者的身世际遇,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爬山虎的脚》时,教师可以先出示名言“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请学生读一读。然后问学生:“你们知道这句名言是谁说的吗?”学生发言,教师再总结:“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文学家叶圣陶先生说的。”请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叶圣陶先生,教师再介绍叶圣陶。此外,在教学古诗词时也可通过介绍作者的方式来导入,让学生认识作者,了解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艺术 第5篇

瑞泉中学

高银利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德国教育家弟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导入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别具匠心,引人入胜的一段新课导入,是教师经验、学识、智慧、创新的结晶。因此,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先声夺人,抓住课堂导入这一环节,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情感体验,引发学生设疑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使他们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环境中去,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那么,在课堂导入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中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呢?在设计导入时又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我就此谈谈自己的浅显的认识。

一、常见的导入方法的运用及功效分析

“导入”,有的也称其为开课(讲),是指在课堂的开头几分钟,教师采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向新知识的讲授与学习中,它包括由旧课导入新课,由上节课导入下节课。导入虽然在一堂课中只占很少的时间,但它关系到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俗语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导入”,灵活运用各种技巧,以达到艺术化的课堂开头效果,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作为联系新旧知识的桥梁,从认识理论上看,所有的新知识都必须溶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才能被学生消化,接受,那么,以旧纳新的入口在哪里呢?这就不能不靠教师所选择的导入方法。纵观许多课堂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总结出多种导入方法,常见的如开门见山式的直接导入法,老师一般都用“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什么)”来进入新课,这种导入法直截了当,直奔主题,重点突出,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确了学习的主要内容,但由于过于直陈其事,缺乏新意,使得课堂气氛缺乏活力,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效果不佳,很难说它是一种导入艺术。此外,回顾导入法也是一种常见的导入法,它的使用率也相当高。教师通常都这样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明白了(或知道、懂得了)„„,那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导入法用简单的几句话点明了对前面学习的回忆,起到搭桥铺路的作用,可以造成传授新知识的契机。但由于教师重复话题,学生会稍嫌啰嗦,因此吸引力不强,未能很好引起学生的注意, 很难激活学生的思维,效果亦不理想,也难以称得上是一种导入艺术。我通过学校青年教师的技能培训,并结合自己的实践,认为下面几种导入法较为行之有效。

(一)引用诗句,意境式导入

所谓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志与富有特征的客观景象的有机融合而 成的审美氛围和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

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学中有些课文,教师可以通过引用与课文有关的诗词,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感情上的共鸣,渲染课堂气氛,有“画龙点晴”之妙。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引述性导入语就是用学生已知的知识激起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在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那么秋天呢?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的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看看作者笔下的秋有什么不同。这样导入,不仅勾起了学生对已学诗词的回忆,而且让同学们窥探到了秋日里不同诗人内心的独特感受,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再现历史场景,背景式导入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万章下》)这也就是我们在教学上常说的“知人论世”。文学作品是作家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特定的社会生活的反映,表达作家那种特定的感情。因此,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就必须使他们了解作家及其特定的创作背景。若对一些反映一定时代内容的文章,进行背景式导入就显得十分必要。

在教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时,我就运用了背景式导入。

1926年,在人民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帝国主义扶植的段祺瑞政府摇摇欲坠,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冯玉祥的国民军,日本帝 国主义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后者忍无可忍,被迫还击。16日,日本帝国主义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限48小时内作出答复。18日,北京各界人士在天安门前集会并游行示威,遭到府卫队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123人的“三·一八”惨案,在不幸遇难的学生中,其中一人就是鲁迅的学生刘和珍。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二》,他满怀悲愤写下本文,揭露反动派这一暴行,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绝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这一导入,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认清了封建军阀的凶残卑劣,也弄清了作者之所以记念刘和珍的原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设置悬念,疑问式导入

这就是引人入胜法, 即悬念式导入语, 就是利用学生渴望了解事情的真相、结局的心理, 诱导他们集中注意力, 积极思考,能够较快到达教学目的。

在我国古代农民战争中有一位领袖人物, 他骁勇善战, 屡建奇功, 沉重打击了王朝的统治基础, ‘力拔山河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乃若何。’这首《垓下歌》既是他英勇气概的写照, 也是他英雄没落的哀鸣, 他就是西楚霸王项羽。那么, 他是怎样落入穷途末路的呢?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鸿门宴》会告诉你其中的原因。

这样的导入语学生听后会思考: 项羽这么勇猛, 怎么会兵败垓下, 在乌江自刎呢? 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 学生就会情不自禁的进入新课的学习。

(四)运用电教手段,直观式导入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语文教学中,适时运用音响、幻灯片等电教媒体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动机,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使课堂生动活泼,达到“入境始与亲”(叶圣陶语)的目的。美学家王朝闻也指出:“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引起强烈的感动。”借助电教手段能更好地使学生产生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触其物的效果。

在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先播放《月光曲》的录音带,再配以柔和、舒缓而又清新的朗诵,在这种情境下,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从而为在下面的学习中,逐步体会文章中柔和而略带惨淡的月光洒在荷塘之上的朦胧之美及蕴含其中的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起了重要的作用。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对提高课堂教学效 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设计课堂导语,贵在灵活自如,不拘一格,做到以“情”入境,以“奇”入境,以“趣”入境。苏霍姆杯斯基就曾说过:“让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导语设计得好,就能在几分钟内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探新览胜的求知欲望,就能将学生带入多彩多姿的语文天地,采撷鲜艳的花朵。因此,我们应注重课堂导入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设计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导入”在一堂课中所占时间不多,但作用不可忽视。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在上课伊始,迅速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创造一种与教学情调相融洽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姿态步入知识的殿堂;而失误的导入则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引入旁枝末节的问题,造成时间的浪费,以致无法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那么怎样才能设计出行之有效的“导入”呢?我个人认为,除了教师须有丰富的知识,深入挖掘教材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导入要有针对性

教师设计导入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而不能脱离教学内容。所设计的导入方法要具体、简捷,尽可能用少量的语言说明课题要学习的内容、意义和要求。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思路带入一个新的知识情境中。让学生对要学习的新内容产生认识上的需要。如果忽略了这点,使导入与内容脱节,尽管导入多么别致、精彩、吸引人,都不可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二)导入要有启发性

导入对学生接受新内容具有启发性,以便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通过浅显而简明的事例,使学生得到启发。用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能引起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新教材,启发性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而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又深入问题之中,它始终与问题紧密联系,学生有了问题就会去思考解决,这便为学生顺利地理解新的学习内容创造了前提条件。它能使课堂教学获得好的教学效果。而实际中,有不少语文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往往在新课学习时,都采用“复习导入”,通常设计一些诸如注音、组词、选择、填空等简单化的问题,这样做确实是节省了时间,学生通过率也高,但这些既定的思维问题学生 的学习能动性并不强,也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因此,导入能否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否使学生创造出思维上的矛盾冲突,能否使他们产生“新奇”感,是导入成败 的关键所在。

(二)导入要有趣味性

设计导入要做到引人入胜,使教材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学生去接受新教材,防止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从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强迫学生学习,学生对所学的东西不会保留在记忆里。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和自觉,学习时轻松愉快,不会造成心理上沉重的负担,学习效率自然会高。因此,教师精心设计导入使学生处于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以便引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打下良好基础。

(三)导入语言要有艺术性

要使新课的开始能扣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象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住,这就需要教师讲究导入的语言艺术,做到确切、精练、有画龙点睛之妙。考虑语言艺术的前提是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还要考虑接受性,不能单纯地为生动而生动,所以设计导入要根据导入方法的不同,考虑采用不同的语言艺术。例如导入是为创造情境的,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富有感染力的。无论讲解是富有激情的科学成就,还是对唯心主义的批判,或饱含轻蔑的讽刺等,教师语言的感情色彩都应该是十分鲜明的。语言要清新流畅,又要娓娓动听,形象感人,使每句话都充满激情的力量。这样的教学语言,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共鸣,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进取心。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艺术探究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导入;设置悬念;创设谜语;音乐氛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对于整堂课的教育教学来讲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影响。鉴于此,关于课堂导入艺术的探究有着较高的教育价值及意义。那么,具体落实到小学语文学科,如何才能创设出既新颖别致,同时又能充分诱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动机的有效导入呢?以下,我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就小学语文趣味导入发表一些个人认识与看法。

一、精心设置悬念巧妙导入

小学阶段学生的好奇心格外强烈,他们对外界未知的事物总是会持有积极、主动的探究心情。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从小学生的这一主观认知特点出发,在上课之初精心为他们设置一些与具体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疑难问题,这种课堂导入方式能为学生轻松营造一个充满疑问、充满悬念的探究氛围,进而对将要学习的语文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了解欲望。

我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如,在教学《蓝色的树叶》这篇课文时,我就在课堂导入中为学生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平时在生活中见到的树叶都是什么颜色的呀?”结合生活经历,学生异口同声回答:“绿色。”在此基础上,我趁势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可是,有个小朋友画的树叶却是蓝色的呢?树叶都是绿色的,可是她为什么要把树叶画成蓝色的呢?其实答案就在《蓝色的树叶》中。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这篇课文,看大家谁能最快找到问题的答案。”

这是为什么呢?在悬念的诱惑下,学生对《蓝色的树叶》这一课文立即就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兴趣,而这种兴趣就促使他们最大限度地集中自身注意力,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文阅读、分析中。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精心设置悬念可以切实获取巧妙导入新课的预期良好目的。

二、精心创设谜语巧妙导入

谜语通俗易懂且能巧妙揭示真正的谜底。这种民俗艺术深得大众喜爱。小学阶段的学生自然也不例外。由此出发,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精心创设与语文学习内容息息相关的谜语。这种谜语导入的方式新颖别致,能带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更重要的是他们还能在确定谜语谜底的同时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我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就对這种导入方式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学生反映较为良好。如,在教学《燕子》这一篇课文时,我就在上课一开始向学生出示了如下一则谜语:衣服像缎子,尾巴像剪子;衔泥盖房子,捉虫喂孩子。此外,更是向学生指出该则谜语的谜面就是本节语文课将要学习到的内容。学生的兴趣极为高涨,并自觉结合成了学习探讨小组。凭借小组的集体智慧,他们全都猜出了“燕子”这一谜底。

如此,不仅课堂学习氛围异常热烈而融洽,而且学生探究的热情与积极性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诱发与调动,而这些很显然都为他们以高涨的姿态持续融入《燕子》这一课文的学习活动之中做好了充分准备。鉴于此,我们可知,精心创设谜语也不失为进行语文课堂巧妙导入的重要突破口。

三、营造音乐氛围巧妙导入

小学阶段的学生多对节奏感强、朗朗上口的音乐旋律情有独钟,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辅设备为学生播放特定的音乐旋律,精心营造的音乐氛围可充分诱发学生的强烈情感共鸣,并促使他们自然而然过渡到对新知识、新内容的学习活动中。

如,在教学梁晓声的《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时,我就首先为学生播放了歌颂母爱的经典歌曲——《母亲》。该歌曲旋律悠扬、歌词简单质朴,抒发了母爱的伟大与崇高。在播放音频的过程中,学生透过歌词与旋律,不自觉就回忆起平时生活中母亲关爱自己、呵护自己的点点滴滴。这一情感的激荡使他们对于母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与独特的体验感悟。在此基础上,我顺势引出《慈母情深》的课文内容,学生便能透过标题大致判断出文章的感情基调,并及时移情到该课文的学习活动中。这也充分证明音乐氛围的巧妙创设能在引发学生强烈情感共鸣的基础上推动他们水到渠成融入语文课堂的具体学习活动中。

当然,小学语文高效导入的创设方法并不仅仅局限于我上述所提到的三个方面,尚存在其他众多而有效的策略与方式。但无论是运用何种方法,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从所教语文内容的实际出发,从所教学生的主观认知特点出发,如此,才能在尊重客观实际的基础上,灵活创设有效、有趣的课堂导入。这将为小学阶段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奠定重要的前提基调。

小学语文课的导入艺术 第7篇

一、猜谜导入, 开拓思维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年龄小, 活泼好动, 他们对猜谜语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以谜语导入新课, 既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 开拓学生的思维, 还可以使学生愉悦地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课文《小动物过冬》的教学中, 我就采用了这个方法, 通过猜谜:“小小白花天上栽, 一夜北风遍地开, 千变万化六个瓣, 飘呀飘呀落下来”, 引入冬天的雪花, 从而说起小动物们怎样过冬天, 使学生在猜谜的过程中, 为了找到正确的答案, 探求知识的欲望被激起, 自然就使他们以最佳的思维状态进入到学习中来。

二、设疑导入, 启动认知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贵在疑, “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巧妙的导语中如果蕴含着问题, 往往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处于想要回答却不能清楚描述的状态。这时, 他们会急于用自己的努力来完成它, 弄清它。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 语文课堂上, 教师也应常从题目上做文章, 分析课题含义, 引导学生质疑, 以激起其学习兴趣。如王崧舟老师在执教《慈母情深》时是如此导入的: (1) 请恭恭敬敬地读题目; (2) 大家有没有发现“深”字下面有一个大大的着重号?想想这是为什么? (3) 再读题目, 对这个“深”字你有何看法……在学生质疑中提炼出一个重点问题:母亲的感情到底有多深?深在哪儿?带着问题走进文本, 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在文本中寻求到满意的答案, 这样便能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此一疑, 不仅让学生对研读文本的指向性更为明确, 对其感悟文本也起到了关键引领作用, 同时还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谓一举多得。

三、创设情境, 引导探究

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教师在上课前依据要讲的内容, 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等, 形成一个情境, 一个氛围, 以近乎真实的环境把学生带入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中去, 引发他们的共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 其认识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作用于环境中的刺激物进行同化和顺应时, 其认识结构的发展, 才能得到保障。”因此, 创设情境才能激发学生共鸣, 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状态去获取知识, 让他们很快进入课文角色, 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教学《五彩池》时, 我边播放五彩池美艳旖旎的录像, 边配以绘声绘色的讲解, 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奇妙的五彩池中, 并把神秘而陌生的五彩池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起联系, 使学生对五彩池奇异的景色产生兴趣, 并产生主动探求五彩池神奇景象产生原因的欲望。又如《让我们荡起双浆》的教学, 我在课前就用录音机播放同名歌曲, 让学生欣赏,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喜欢这首曲子吗?你们知道作曲家创作此曲的背景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接着板书课题。也经常在各类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中看到老师们就是以一首首悦耳的歌曲拉开了新课帷幕, 效果甚佳。利用音乐导入新课, 学生更能自然而然轻松愉快地进入新课学习的角色。

四、轻松谈话, 愉快导入

一篇文章首先展示给人的是它的课题, 好的课题就是一页透射着阳光的窗棂, 是一道凝聚了精华的风景。从课题入手导入新课, 也是别出心裁的一招。不少文章的教学, 在接触课题时, 教师就可以用启发性的轻松谈话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教学内容中来。如在教学《晚上的“太阳”》时, 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了这样的谈话:大家都知道, 太阳是白天才能看见的, 有谁晚上也见过太阳吗?学生会回答:没有。再接着问:那为什么课题是《晚上的太阳》呢?这其中一定有缘故, 让我们去课文中寻找答案。由于学生对老师的话很感兴趣, 渴望知道答案, 这样就自然而然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联系旧知, 温故知新

温故而知新。在讲授新知识前, 先温习已学习过的相关知识, 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基础来导入并学习新知, 也不失为一条教学佳径。这里的“温故”是一种手段, 导入新课才是真正的目的———借助与新教学情境密切相关的旧知识, 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预测、设想, 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一般来说, 学生对新的教学情况会产生好奇心, 但要将其转化为兴趣, 则必须借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面对新奇的信息, 学习者一般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判断, 只有与旧知识建立起联系的新信息, 才能引起学习的兴趣。用已知知识做铺垫, 促进知识的延伸, 顺势过渡。这种方法注重知识衔接, 一石二鸟, 极有实用价值。

当然, 还有许多其他的导课方式, 不一而足。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导入的设计应因文而异, 因生而异, 灵活多样, 门径各异。只要思想上重视, 平时注意积累, 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出无限的空间, 发挥导入巨大的作用, 为课堂教学服务。只要我们老师用自己的一颗慧心去设计,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情认真思考, 寻找最佳方案, 就能设计出一个漂亮而精彩的凤头———开头。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紧紧地被我们吸引住, 很快进入角色, 跟上思维, 为我们顺利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打好基础。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新课导入的艺术 第8篇

一、设置疑问,悬念导入

小学生天真烂漫,单纯可爱,他们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在新课教学之初设置疑问,让他们充满悬疑,极大地诱发了他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从而吸引他们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指引他们积极自主地去探究,在阅读课文时,他们自然就会对故事的发展或人物的命运十分关注,从而兴味盎然地去学习新知。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神奇的克隆》一课时,我采用下面的方式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知道,柳树的枝条插入泥土中能够长出新的柳树;被切成两段的蚯蚓非但不会死去,反而会变成两条蚯蚓;水蛭长大到一定阶段后,它的身体也会长出新的芽体等。这些现象在科学世界中称为克隆。那么克隆究竟是什么?它到底有哪些神奇之处?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走进神奇的克隆世界,去了解克隆技术的魅力!”通过这样引发学生探究的引导,学生们带着疑问,怀着好奇,在一探究竟的心理的指引下,自主探究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目也明确了。

二、创设情境,体验导入

情境教学,是新的课程理念下广受教师亲睐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以契合学生心灵的方式,吸引学生进入文本,充分地感悟课文,体会文本的精髓。在新课教学伊始,教师通过各种新颖别致的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能够使学生心为所动、情为所感,产生强烈的内心共鸣,从而对新课学习生成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学《拉萨的天空》时,我首先播放一段歌手郑钧演唱的歌曲《回到拉萨》。在悠扬婉转的歌声中,学生想象拉萨天空美丽的景象,犹如置身其中。然后我用深情的语调、优美的语言描述:“那里的天空一碧千里,仿佛触手可及,虔诚的人民忙忙碌碌,一派神圣的景象,人们在那里每时每刻都享受着心灵的陶冶,得以美的愉悦,她就是我国美丽西藏的首府——拉萨。现在就让我们跟着作者的笔触一起去游览如诗如画的拉萨,领略那独特的人间仙境……”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激发了学生情感的火花,唤起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在唯美的情境中深化了内心体验,从而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之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讲述故事,激趣导入

故事是小学生的最爱,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他们刚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还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中,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与教学有关的小故事,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更可让语文课堂充满情趣。如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我结合低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给他们编创了下面的故事:“有一天,一只小乌鸦在森林里玩的时候口渴了,它到处找水喝。忽然,它看到了一个瓶子,里面刚好有水。可是,这个瓶子的口很小,里面的水又不多,它够不到水,那怎么办呢?这只小乌鸦没有放弃,它开动脑筋,终于想出了办法,也喝到了水。小朋友,想知道这只聪明的小乌鸦是用什么办法才喝到水的吗?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就明白了。”在故事的讲述中,学生们都睁大了双眼,充满了期待,想知道乌鸦想出来了什么办法,从而对《乌鸦喝水》一文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心理,迫不及待地想去寻找答案。这样,自然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其态度自然也就更认真,参与的程度也自然更深入了。

四、启发想象,训练导入

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经常用在状物、写景、散文类课文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开动脑筋,将事物形象地描绘出来。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可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开启学生想象的翅膀,让他们的思维在文学的天空里自由翱翔。如教学《广玉兰》一课时,我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课伊始就要求学生分别口头描绘广玉兰的树、叶以及花的特点,然后再让他们彼此交流、相互补充。在此基础上,我呈现课题:“大家刚才结合生活撞击的了解,谈了自己对广玉兰的认识,今天我们要来看看作家笔下的广玉兰是什么样子的。”这种方式,让学生潜意识中产生了比较的想法,学生怀着检验自己的心态,进入新课学习的状态。

五、展示图片,形象导入

图片形象直观、趣味性强,贴近小学生认知特点,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而也备受小学教师的青睐。在新课导入时,恰当地呈现图片,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在教学《九寨沟》时,给学生展示风光旖旎的九寨沟图片,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心灵震撼,让他们得到美的享受,给整个课堂营造美的氛围,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导入艺术 第9篇

一、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

新课之前, 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 让学生在最短时问内进入角色, 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教授《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 一进课堂, 我就用深沉、悲哀的语调说: “岁月的风雨, 可以冼去我们许多记忆, 历史的车轮, 可以磨掉我们许多的往事。但是, 我们不会忘记这一天———l976 年1月8 日, 一颗巨星在祖国的上空陨落了, 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就是我们最敬爱的周总理。江河呜咽, 群山肃立, 亿万人民悲痛欲绝, 泪水洒遍祖国的大地。1976 年1 月11 日下午, 百万群众云集在长安街旁, 在泪雨和哀哭声中, 向徐徐而去的总理灵车沉痛地告别。这是历史上空前的送葬礼。时至今日, 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情景, 依然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尽管我们没能亲眼见到那动人的场景, 但《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 却可以把我们带进那催人泪下的场景中去。”这则导语激起了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使他们感受到课文作者感情的脉搏, 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如此一来, 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

二、质疑导入, 启迪思考

“学贵有疑。”宋代大儒朱熹曾说: “读书无疑须有疑, 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 有疑方能达无疑。”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更是精辟: “为学忠无疑, 疑则有进,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疑, 应理解为认知的冲突, 理智的挑战, 就是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信息、观念、新的刺激相矛盾、不一致, 因而引发冲突的心智状态。在语文教学时, 有时可以针对与学生的已知认识相冲突的课题产生疑问, 用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兴趣, 调动他们急于解决问题的好奇心。

例如, 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 我设置了这样的悬念: “我们一般怎么向别人借东西呢? 这篇课文讲的是谁? 向谁借的呢? 为什么用‘草船’借箭? 能借到吗? 怎么借的? 今天, 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章节, 从中找出答案。”这一连串的提问, 能给学生造成一种强烈的心理, 一种跃跃欲试、急于求知的紧迫情境, 大大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急于阅读的兴趣。

三、故事导入, 新奇多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提到讲故事、听故事, 可能没有一个小孩子是不感兴趣的。教师在授课前, 花极短的时间, 用绘声绘色的语言, 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小故事, 显得亲切自然, 课堂上一定鸦雀无声, 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全部集中起来, 同时, 还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如我在教授《赤壁之战》时, 巧设了这样的导语:

师:同学们, 你们知道歇后语吗?

生:知道。

师: 谁能说一个歇后语。

生 ( 纷纷说) : 竹篮打水———一场空;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等等。

师: 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 今天老师再给同学们讲一个歇后语的故事, 叫“周瑜打黄盖—打的愿打, 挨的愿接”。

师: 大家都知道这个故事, 那么谁知道周瑜和黄盖的“苦肉计”是在哪次战斗中实施的呢?

生: 赤壁之战中。

师: 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国演义》中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历史故事“赤壁之战”。

师: 板书课题。

我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作为导语, 会让学生们感到新奇, 它可以帮助学生展开思维和丰富的联想, 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兴趣, 很自然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四、猜谜导入, 调动热情

课堂导入意在通过不同方式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探求欲望。谜语语言简练、生动形象, 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 能够以趣激趣, 让学生感到有趣味, 继而愉悦地走进文本。

如我在教学《曹冲称象》一课时, 采用了“猜谜导入法”。先出示谜语“腿像柱子身像墙, 耳如蒲扇鼻子长———猜一动物”。在学生兴高采烈地猜完谜语后, 我说: “大象很大, 身体很重, 如果要你想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 你会怎么办?”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最后, 我说: “现在我们学习《曹冲称象》, 看你的方法与曹冲的比谁的更好。”如此, 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我们就要在实际教学中去不断地摸索和总结, 就要针对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情景精心设计导入方法, 巧妙导入新课。让每一节新课都能有好的导入, 这样, 学生就会学得比较轻松, 让每一段新颖多趣的导入都能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点拨作用, 能够从各方面刺激学生, 使他们产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和欲望, 然后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 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摘要:针对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情景精心设计导入方法, 巧妙导入新课。让每一节新课都能有好的导入, 学生就会学得比较轻松, 然后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 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之导入艺术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导入,艺术

一堂课如同一首优美的散文, 开头便要漂亮, 引人入胜;一堂课又恰似一支动人的乐曲, 开头就要定好基调, 扣人心弦……, 常言道:好的开头便是成功的一半, 导入是语文课的第一个环节, 十分关键, 应当引起重视。 好的导语像磁石, 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 能给学生以启迪, 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要创造科学有效的导入形式, 就必须把握课文的特点, 根据学生好奇心理, 运用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导入新课. 那么如何导入新课呢, 下面本人就针对导入的方法谈一些浅见。

1旧知导入法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在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因此在教学中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 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 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 自然衔接。因此复习知识也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时, 以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具体导入是这样: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 “卖火柴”这部分课文的内容, 这个小女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在学生回答之后, 我用激情的语言引出问题:是啊, 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只能蜷缩街头, 又冷又饿, 那么她的命运会怎样呢?我们接着学习课文。

2设置悬念法

导语是一堂课的切入点。精心设计课堂导语, 先声夺人, 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乐知”、“乐学”的欲望。设计优美生动的导语, 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的情境, 叩开学生的心灵, 是很重要的, 可使学生或悄然动容, 或神思飞越, 或跃跃欲试, 或期待盼望, 从而很快进入“共振”的境界。如教学《螳螂补蝉》, 我从故事导入:春秋时期, 诸侯纷争不断。为了争做中原霸主,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 遭到了一些大臣们的反对, 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 我就处死他!”怎么办?这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呀!众大臣焦急万分。在这危急关头, 一个少年却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到底什么原因呢?没等我说完, 学生已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听到这样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开场白, 学生精神不由为之一振, 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也就随之产生了。古人云:“学贵于思, 思源于疑”。根据学生爱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 一上课就给学生创造矛盾, 提出问题, 设置悬念引起注意。因此在课堂教学导入时, 利用巧妙设问造成悬念, 让学生处于一种“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状态, 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 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例如, 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 设置了这样的悬念:《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 东汉末年, 曹操、刘备和孙权各据一方, 称魏、蜀、吴三国。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 又攻打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抗曹, 刘备派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助战, 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 想陷害他。诸葛亮是怎样对待的呢?最后的结果怎样呢? 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3创设情境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材中的不少课文, 或叙述了生动的故事, 或描写了美妙的景色, 此类课文, 可选其中精彩的画面或精彩的情节, 通过具体形象的描述, 声情并茂的表述,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桂林山水 》可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 而桂林则是这个大花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那里的山是那么奇, 那么险, 那么秀;那里的水是那么清, 那么绿, 那么静。 谁到了那儿, 都会被那奇特的风景所陶醉, 被那美妙的景色所感染。 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走一走, 看一看。 这样导入, 学生就会被桂林山水的美妙所吸引, 同时也对桂林山水的主要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 他们就会全身心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中去, 投入到课文的阅读和景色的欣赏中去。

4故事诱导法

“故事是儿童的一大需要”, 学习的最好刺激又乃是对所要学的教材的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 可以滋生动力。在新课教学中就是要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事例, 激发他们求知的情趣, 引导他们在欢乐中进入学习。例如, 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 在让同学们回忆自己的大年夜生活后讲述了这样的故事:有一个漂亮的小女孩, 长长的金黄头发, 大大的眼睛, 有一副善良的心, 从小没有了妈妈。天天靠卖火柴维持生活, 今天是大年夜, 天冷极了, 还下着雪, 这天没有人买她的火柴, 天已经黑了, 她还在街上走着, 走着……, 讲述了与主人公命运相关的故事, 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的心情, 从而促使学生急不可待地去读书, 去了解。

5音乐导入法

借助于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的歌曲作为导入的途径。这种方法灵活多变, 利于调动学生情绪, 并能克服紧张心理, 活跃课堂气氛。 播放与本课有关的音乐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 在教学第五册 《让我们荡起双桨 》时, 课前用录音机播放 “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 让学生欣赏,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喜欢这首曲子吗? 作曲家为什么要写这首动听的曲子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板课题《让我们荡起双桨》。利用音乐导入新课, 同学们便自然而双轻松愉快地进入了学习新课的角色。

6名言引入法

名言警句是人类思想、语言艺术的集中体现。 教师通过引用与课题相关的名言作为引言, 引导学生进入新课题。 引用与本课题有关的名言名句导入新课, 既渲染了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兴趣, 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例如, 在教学《晨读》时, 出示名言名句:“为中华人民崛起而读书”。老师说:“你们是祖国的花朵, 是祖国的未来。”应该珍惜大好时光, 好好学习, 记住周总理说过的话。 现在我们就学习《晨读》。 这样学生明确了读书的目的, 就自然而然地去学习课文。 当然, 导入的方法还远不止这些。 设计导入时, 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导入要有启发性, 以便激发学生的思维。 要使新课的开始能扣动学生的心弦, 需要教师讲究语言的艺术。导入新课的时间不宜过长。导入只是课堂的一个开头, 它的作用是为教学打开思路, 不能喧宾夺主。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艺术微探 第11篇

一、情感丰富的语言导入

情感是语文教学中的灵魂,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没有情感的教学就等于没有明媚的春光,或如荒漠戈壁一样,孤寂,没有生气。一定的情境产生一定的情感,教学者动情,学习者方能动容。

我在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开场白是这样的:“花儿是美丽的。素雅淡洁的春兰,千姿百态的秋菊,国色天香的牡丹,热烈如火的山茶……曾经使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之倾倒。我们要学会用诗人的眼睛去欣赏花儿的美丽,陶冶自己美好的情操。但同时我们也要学会用科学家的眼睛去认识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这篇课文将告诉我们,用科学家的眼睛去看美丽的花儿,将会发现一个多么丰富的世界,它也许比诗人所描绘的那个现象的世界更加使人流连忘返”。不难想象,学生听了这一生动的情感丰富的启发性语言后,就会急切地想知道:用科学家的眼睛去看美丽的花儿,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什么五彩缤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动地进入到较高的课堂学习境界。

二、悦耳动听的歌曲导入

列宁说:“教学是枯燥的,但也可以成为美妙动听的音乐。”而我们今天生活中有无数美妙动听的音乐,我们为何不顺手拈来呢?作为音乐的表现形式之一,歌曲更是学生的最爱。歌曲的旋律很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又很能活跃课堂气氛,预设情境。学生喜欢听歌,唱歌,尤其是流行的、通俗的,如能将课堂优化和流行歌曲结合起来,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在教《长征》这首词时,就先播放革命歌曲《长征》,学生很快就能唱能背了,那么,在此基础上去欣赏这首词就会轻松些、愉快些。这种借助于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的歌曲导入,方法灵活多变,利于调动学生情绪,并能克服紧张心理,活跃课堂气氛。

三、温故知新的复习导入

指教师依据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由已知向未知引渡,架设攀登新知识高峰的梯子,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的导入方式。例如《春》一课的导语:同学们在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教会了你们许多古诗,其中有不少是描绘春天的诗句,同学们来一个比赛,看谁能说出得最多——“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今天就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去领略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万象更新的春天吧!这个导语的设计,通过复习旧知识,拓宽旧知识,使学生联想到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因此,在具体导课时教师要善于联系和利用旧知识,把新旧知识加以比较,找出异同,以此作为导课的切入点,设计导语,引出新知识。

四、妙趣横生的演示法导入

如何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这一节课的关键所在。无论是学习兴趣还是学习动机都会对学习产生巨大的动力作用。因此,在每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来设计巧妙的导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产生强烈的求知的欲望。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小动物的画像,你们谁认识它?”然后出示用水彩画画成的动画形象的小壁虎,尾巴做成活动的,可以摘掉。学生惊喜地回答:“小壁虎。”教师接着问:“谁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动物?”学生交流说到它吃苍蝇、蚊子后,教师趁机说:“壁虎虽然不好看,可是它吃苍蝇、蚊子,是人类的朋友。你们看,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了?”学生惊奇地说:“哎呀,断了!”教师马上因势利导:“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断的,断了以后又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学的《小壁虎借尾巴》讲的就是这只小壁虎尾巴断了以后的事。”学生便迫不及待地读起课文来,并且很快的找到了答案。

五、导游解说法导入

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从内容上看,风土人情,山川村舍,花草虫鱼,无所不及,结合教学内容和目的,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进行艺术的渲染,选择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以游人的角度,身临其境,促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

小学语文课的导入艺术 第12篇

一、导入要与学生特点相适应

课堂教学面对的对象是小学生, 因此在进行课堂导入的时候必须符合小学生的特点, 要根据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等设计符合他们认知的课堂导入。

例如, 在执教《打电话》一课的时候, 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我是这样进行课堂导入设计的:“同学们看过大兵和赵卫国在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的相声《谁让你是优秀》吗?”很多学生都回答:“看过。”听到学生这样回答, 我顿感安慰。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听过, 于是我在课堂上又播放了一遍, 学生们听得个个捧腹大笑。看到这种情境, 我接着问:“同学们, 听了这段相声之后你们都有何感受呢?”学生们都表示太搞笑了。我接着说:“是啊, 相声是我国一门传统的表演艺术, 深受广大老百姓的喜爱,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下相声《打电话》的魅力,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打开课本。”

这样的导入设计, 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也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其效果可见一斑。我通过播放学生们喜闻乐见的相声《谁让你是优秀》进行导入, 有效地激发起了学生对相声的兴趣, 再进行课文教学的时候学生必定投以巨大的学习热情。接下来学生的课堂表现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二、导入要有启发性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那些富有启发性的课堂导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还可以帮助学生调动起思维的积极性。因此, 我在课堂导入的时候经常运用一些启发性的手段, 且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例如, 在执教《再见了亲人》这一课的时候, 我故意先在黑板上把标题加上了标点, 变成《再见了, 亲人!》。写完这个标题之后, 我启发学生问道:“一般课文的标题都没有标点符号, 为什么老师会把这篇文章的标题加上标点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老师的意思。”问题抛出之后, 很多学生陷入了沉思, 这时有学生回答道:“这篇课文的题目是引用了志愿军同志的话, 所以这其中充满着丰富的思想感情, 因此老师会给标题加上这样的标点符号。”听到学生的这个回答, 我说道:“没错, 这篇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 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非常饱满。所以, 我们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也要充满感情才可以, 有感情地朗读就是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通过这样的启发式引导, 学生们都了解了本文的主要教学目标, 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大的积极性, 朗读也充满了更多的感情, 没有白费我在课文的标题上加的那两个标点。

三、导入要有趣味性

由于小学生的年纪普遍较小, 因此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必须时刻注重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阶段也不例外。我们在进行课堂导入设计的时候应该具备趣味性, 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尽快进入新课的学习。

例如, 我在执教《狼和小羊》这一课的时候, 是这样进行课堂导入设计的:

师:“同学们小时候都看过《喜羊羊和灰太狼》吗?”学生们回答道:“看过。”我接着问:“那么, 你们谁可以回答我, 狼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学生们回答:“狼是一种非常狡猾且凶狠的动物。”师:“你们说的没错, 看来没有白看《喜羊羊与灰太狼》, 今天你们就有用武之地了。接下来, 请你们告诉我一头凶恶的狼遇到一只温顺的羊会发生什么呢?”学生们回答:“狼想吃小羊。”师:“对, 今天我们也学习一篇关于狼和小羊的故事, 看看究竟会发生什么。你们看看和电视剧上所描述的有何不同, 课文会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们回答:“好!”

这样的导入设计由于引入了学生们喜爱的《喜羊羊与灰太狼》这个动画片, 对于学生们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充满着趣味性。因此, 一下子就把大家的兴趣给调动起来了。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过程中, 学生们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 积极地参与讨论, 达到了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结语

总之, 课堂导入对于小学生学习语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运用得当的话可以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 还可以把学生的思绪很快拉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因此, 我们必须投以高度的重视。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 由于篇幅有限, 在此就不一一介绍。本文只是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激发起更多的一线语文教师参与到该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当中来, 共同努力, 不断提高课堂导入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学会.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2 (04) .

[2]魏雯.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6 (01) .

[3]管金荣.语文教学中开课导入的艺术[J].河北教育 (教学版) , 2006 (10) .

上一篇:外国留学生管理问题下一篇:古老的文化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