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士范文

2024-07-26

学士范文(精选9篇)

学士 第1篇

关键词:成人学士学位,学位管理,素质培养

由于社会经济的变化发展, 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越来越多, 导致出现能力水平不一, 真实工作技能与学历严重不符等现象, 严重影响了社会对于学历管理的态度和看法, 而成人学士学位的管理工作到了适应社会发展而改变的时候, 充分改进成人学士学位的管理, 让其自身素质真正与学位水平相符, 达到培养高素质、强技能人才的教育目的。

一、成人学士学位管理工作的现状

学位是标志被授予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学术水平达到规定标准的学术称号, 学士学位是我国学位结构中的基础学位, 它表示学位取得者较好地掌握了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 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自成人学士学位被批准以来, 为已经步入社会的成年人提供了得到学历的机会, 其取得了显著成就, 当然也面临着不可避免的困难和问题。

成人学士学位的管理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 初步建立了统一规范的制度准则, 授予了诸多接受继续教育的成人学士学位, 其管理工作日趋成熟, 但由于这一工作仍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 再加上我国高等教育形式的飞速发展, 成人学士学位的管理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 是缺乏对成人学士学位的正确认识, 严重影响了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 而对成人教育学士学位课程建设的投入不足以及师资力量的匮乏, 难以保证成人学士学位课程的教学效率, 阻碍了成人学士学位教育的发展。其次, 是社会对成人学士学位的重视不足。由于现在本科学士越来越多, 其含金量远远低于硕士、博士学位, 不单单是企业不重视, 获得学位的成人本身也不重视, 缺乏对学士学位课程和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直接影响了我国成人学士学位的管理工作, 不利于学士学位管理的发展与创新。再者, 就是我国目前成人学士学位的授予标准不统一, 缺乏灵活性, 而且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严重, 很难体现成人教育的特殊性和独立性, 加上各高校对成人学士学位管理的问题上缺乏统一的标准, 导致其不够灵活, 规定章程繁琐复杂, 不利于成人学士学位管理的高效运行, 制约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成人学士学位管理对教育目的的意义

所谓的成人教育, 其实就是那些没有接受普通教育或普通教育水平不高而直接步入社会的成人, 认识到自身知识水平的不足和专业技能的缺乏而接受的继续教育, 他们的目的就是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这与现代教育的目的不谋而合, 对实现教育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一) 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 且根据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不断变化而变化的。例如, 古代科举制的目的是选拔官员, 为封建统治效力, 加强封建统治;而当今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 是全面提高国民的个人综合素质, 培养全能型和创新型人才, 提高我国整体的知识文化水平, 促进公民的思想解放, 传播先进文化, 为社会进步培养人才, 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促进现代化建设。从而实现为人民服务的目标,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推动我国的繁荣昌盛。不论是身体素质, 还是道德水平, 现代教育的目的就是对人进行素质培养。

(二) 成人学士学位的授予对教育的意义

成人学士学位的授予是对受教育的成人学习成果的一种肯定, 有利于激发学习的欲望和激情, 改变学习态度, 真正重视自身的学习以及考核结果, 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有利于加强学生管理。成人学位管理工作的严密制度和规范流程, 大大提高了学士学位的含金量。获得文凭是人们进行高等教育的直接功利需求, 有些人错误地认识学位的重要性, 缺乏良性的自我实现, 消极地混文凭, 忽视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但作为成人教育的主体, 那些深刻认识到自身能力的不足, 满怀努力学习、自我实现意识的人来说, 成人学士学位的管理和授予有效地激励着他们, 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效率, 推动了成人教育的进步, 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 提高了我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促进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对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才强国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 通过社会的进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让人民群众享受教育带来的间接成果, 一方面提高了群众综合素质, 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三、成人学士学位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近年来, 企业对应聘者的所学专业和个人素质看得越来越重, 这也符合现代教育的目的, 但对学位却越来越淡, 这与学位制度的初始目的不符, 而成人学士学位的简单易得使得其含金量大打折扣, 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不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针对这一问题, 教育人员采取了成人学士学位管理的相应措施。

(一) 重视成人学士学位的管理体制和制度建设

促进成人学士学位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展, 就需要一套规范的管理体系和统一制度, 这样才能保证学士学位的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尽管各高校对成人学士学位的管理工作互不相同, 都有自己的授予标准, 但其流程不尽相同。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 我国高校大多建立了由主管校长统辖的校、院两级成人学位授予工作管理体系, 管理体制明确, 校、院两大体系的相关部门单位各司其职互相监督和管理, 相互促进, 保证了成人学士学位管理工作的层次化和系统性, 保证了学位授予的质量, 以及成人教育的管理质量, 管理体系与制度建设有效地促进了成人教育的发展, 制定了学位授予管理的制度框架, 实现教育目标。

(二) 确保成人学士学位管理工作的授予质量

为实现教育目的, 需要大力提高成人学士学位的授予质量。相比于硕士、博士而言, 学士学位含金量太低, 造成学士学位的优势不显, 处于弱势地位, 提高成人学士学位的授予标准是其管理工作的重点。各高校要始终坚持学位的授予高标准, 包括学位课程考核和毕业论文, 学位课程考核要充分显示出专业知识的内容以及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要达到本科教学应有的各项要求, 成绩优良, 掌握好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此, 要高度重视学位课程管理, 制定成人本科教学计划,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让其真正学习到知识和技能, 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打造一支拥有专业教育能力的师资团队。采用专业成人考试, 严肃考风考纪, 严格学士学位论文答辩, 制订详细规则, 提高答辩质量, 规范学位的授予程序, 切实提高成人学士学位的实际作用, 实现教育目标, 培养高素质人才。

(三) 加强成人学士学位管理工作的监管

成人学士学位管理工作的完善要求加强监督管理, 这是学位授予的保障, 也是成人教育的要求。针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 严格规范管理, 杜绝申请和审核过程中营私舞弊、弄虚作假等行径, 加强监督, 确保学习质量的提升。制定成人教育的质量保障系统, 及时公示学位授予, 使学士学位的管理工作更加透明公开, 保证成人学士学位的良性管理, 切实提高综合素养, 推动教育发展。

四、结语

当今企业虽然更加看重员工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但并不代表无视他的学历。在成人学历普遍被轻视的情况下, 学位获得者的自信明显增强, 其相应学历被更广泛地认可。针对现今学士学位授予的一些问题, 不断提高学位管理工作水平, 切实提高文凭的含金量, 实现教育育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目标, 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彭若霞.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授予工作若干思考[J].韶关学院学报, 2011 (3) :143-145.

缩水的学士学位 第2篇

来自白人中产阶级高等教育背景家庭的休·格林和特纳·詹金斯就属于此类孩子:每个人都期待着他们在六月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怀揣学士证踏上社会,但他们实际上都走了一条与传统美国人不同的求学——就业之路。他们中的一个人相信仅凭一个学士学位是远远不够的,而另一个则认定学士学位是多余的。

格林先生选择了一套速成课程,这样他在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再多上一年(5年)便可拿到硕士学位。詹金斯先生则全身心地投入到在马里兰州盖瑟斯堡举办的一个厨师培训班中,他希望他的职业先从厨师开始。

学士学位曾经是有学识、可获得稳定工作美国人的标志物,如今它正在失去优势。在更快捷、更便宜的培训计划提供有吸引力的求职新途径的同时,含金量更高的硕士学位也在入侵学士学位的传统领地,使得学士学位沦落为一块踏脚石。

研究表明,与一生都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相比,拥有四年本科学历的人的收入会更高,工作机会更多,而且一旦就业,其接受在职培训的机会也会高出一倍。这种形势使得人们挤破了大学的校门。但研究就像摄影:它们记录下的是过去的东西。过往的研究报告均未述及学士学位正在面临的既清晰又现实的危险性,那就是学士学位正在丧失价值。

刚刚卸任的高等教育研究协会会长兼爱荷华州立大学副院长哈格多恩教授指出,在高教界,有些新观点和作法是要“进一步模糊学士学位的界限及其内在含义”,由此带来了营利性教育机构的激增、研究生学历教育规模的扩大,以及对大学本科教育的质量和重要性的广泛批评。

有学士学位的侍者

美国高校协会的凯伦·麦克泰·穆希尔暗示,“学士学位的人干的是原来高中学历人干的活。”按照俄亥俄大学经济学教授暨美国企业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理查德·韦德的说法,这种现象被称为“螺旋式学位膨胀”。在他看来,这种现象的危险性在于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在无谓地负担起沉重的学生贷款。韦德教授说,“事实上谁也无法确保你能得到一份高薪工作。”而且收入差“将继续增长并扩大”的想法也多少有些不可信。

他说,拥有学士学位的人比高中毕业生的收入要高66%,也比两年制学历的人高出35%,但他同时也指出,对每个年收入超过54000美元且拥有学士学位的人来讲,从事邮递员、出租车司机或其它工作的人的收入相对就要低一些。调查显示,全国几乎有16%的侍者和几乎14%的泊车员拥有学士学位或更高学位。

迈克尔·休斯和阿曼达·库斯勒即是其中的两位,2007年时,他们在密歇根州安阿伯市的一家餐馆做服务生,他们三年前都是高中毕业。库斯勒女士当时已经是密歇根大学的大三学生,正在准备按部就班地完成四年的大学学业。

而休斯先生上大学的过程可谓一波三折。他先是在一家社区学院修学分,然后接受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提供的奖学金到其州立学院继续学习,但是由于转校过程中出现差错,他没能拿到奖学金,于是不得不回到原来的社区学院学习。

就在那个时候他遇到了库斯勒。休斯说,“我有些迷茫”,于是“选择了‘休学’”。‘休学’,学生们为了评估一下自己的未来或者准备求学的资金会选择暂停学业。“事实上餐馆的给的报酬很不错。”他说,尽管经理们还会有额外的福利待遇,但“服务生挣的钱比经理要多。” 而且他还注意到,“经理们人人都有大学文凭。”

当然这一切他的女朋友也看得很清楚:“你肯定听说过有人仅凭高中学历便找到了一份好工作,从此步步高升,”她说,“但当他们失去这份工作时,又要从零开始。”不久他们开始约会,库斯勒鼓励休斯申请复学并争取拿下学位。她说,“特别是在目前,至少你要拿到学士学位——有没有用先不要管它!”

乔治敦大学教育与劳动力中心主任安东尼·卡内瓦说,几十年来一直就是这样,但现在不是了。“过去是一旦拿到学士学位就有了职场的敲门砖。”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学士学位本身不是价值所在,现在人们越来越看重的是哪个专业的学位。”他补充道,现在各种教学计划“存在明显差异,以致于取得某些学位比理学士用的时间还要短,但却更有价值。”

一般人都赞同高等教育在我们日趋全球化和以信息为载体的经济环境下非常有必要的说法。问题是:考虑到市场的需要,什么样的高等教育最贴合个体?

卡内瓦说,教育已然变得“更有质感了,与职业的关系也更加密切了。”这意味着学士学位的替代方案正在迅速增多。

其中既有昂贵的营利性机构也有免费的、非学历的在线培训班,比如Novell计算机技术证书或微软云技术资格证等。

哈格伯恩教授也补充说,“即使是在大学层面,我们也注意到各类证书颁发量的增加。”它们针对的是提供特定培训内容的系列短期课程。一些教育机构,比如东密西西比社区学院和马科姆社区学院在航空电子技术和汽车技术等领域,与当地雇主单位合作开办特殊培训课程。

但有报道称,一些制造业领域正在苦于合格技术工人的短缺,而各州削减经费的举动又在迫使许多社区学院转而举办成本更低的人文类课程代替职业课程。

好焊工哪里找?

奥杰伊·麦肯德里在加州贝克尔斯菲市经营一家中等规模的职业介绍所。石油公司是这个地区最大的雇主之一。大批缺乏经验的大学毕业生都期待从事管理工作,而雇主却无法找到急需的高技能工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二者之间的脱节。他说,“找一个好焊工很难,而且相关的大规模培训计划也非常少见。”他还注意到,在其它专业领域,那些“需要多种技术培训”的岗位都招不够人,因为“培训课程难觅或者收费很高。”

经合组织最近的一份全球技能战略分析报告呼吁关注美国技术工人短缺问题以及笼罩在职业培训计划头上挥之不去的社会污名。如果美国能注意到这个警告,形势也许会发生变化。哈格多恩说,由于学位全面贬值,因此人们对一些证书项目反而“增加了些许尊重”。

在最近的一个早上,米切尔在金斯伯拉社区学院设立了一个有人值守的招聘展位为一档在美国公共广播公司和纽约市区域内公共频道播出的电视新闻杂志招聘无薪实习生。米切尔先生说,他不太看重成绩单。

nlc202309020432

他说,高分未必能体现一个人的主动精神、才华和工作意志。“但说到证书呢?”米切尔眼睛眯起一条缝:“我会仔细看一下他们的证书的。”米切尔同样也很看重学位的等级:“肄业证书一文不值,学士学位稍好些,硕士学位更好一些。”

在某些人比如库斯勒看来,学士学位是必须要超越的。一直以来她的目标就是做一名理疗师,当然没有研究生学位证是干不了这个职业的。即使某些职业在形式上不需要研究生学历,可有些雇主已经开始把研究生学位当作入职门槛了。

国家大学和雇主协会战略与基础研究部主任埃德温·夸克说,“在劳动力市场一直有一个渐变的趋势,即雇佣学位更高的人,特别是有硕士学位的人——注意我说的不是MBA,而是普通的硕士。”他注意到职业介绍所的很多会员单位都在雇佣工程硕士,但在他看来,学士学位就足够了。夸克先生推测,“许多攻读硕士学位的人并不准备大学毕业后直读研究生,而是倾向于先工作,”这样可以让他们更有吸引力。

然而,拥有硕士学位的美国人的供应量正在呈现爆炸式增长也是不争的事实。与2000年时相比,在今天的劳动力市场上,拥有硕士学位的人增加了50%以上,而且增长率正在加速:在经济依然动荡、工作机会寥寥的情况下,研究生注册人数显著增加。

这种形势反过来又加重了一些学生的忧虑,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埃默里大学学生格林就认为“硕士学位似乎要绑架我们的求职方向了。”由于无法立刻找到好工作以及研究生云集的机构削减招聘岗位数,许多大学毕业生都在推迟实践机会,转而希望尽速拿到硕士学位。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在让具备条件的大四学生修读研究生课程,这样既算到完成学士学位的学分中去又计入研究生院的学分。很显然,这样会给拥有学士学位人增加求职时成功的砝码。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杜安·拉里克称,大多数高校“都已为高分本科生建立了攻读(速成)硕士学位的某种机制。”

60分万岁——学术通胀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推进硕士学位教育在增加了对学士学位的需求的同时却又暴露出学士学位的弱点。

理论上讲,4年的本科教育应当培养学生审辨式思维和适应职场快速变化的能力。但事实上美国的大学教育近来正遭到严厉批评,而且学士学位已经无法保证一个名为学士的人实际掌握了上述关键技能。

休斯说,在他的同学们中间,"关于成绩分布曲线和“易过课程”,有太多话要说。就像休斯经历了漫长的学位之旅一样,许多同学也都在工作和学习之间反复了好几次,“休学”然后复学。他们不在意田园诗般的校园生活,不会在草地上讨论倾心的话题,他们所关心的“就是拿到那张薄薄的纸片”。

在首次踏入大一的教室之后,时隔八年,休斯即将于今年12月份从纽约市的巴鲁克学院毕业,这份学位证书将使其踏上一个新的人生转折点。尽管国家大学和雇主协会新做的一份调查显示,今年大学毕业生中有多一半的学生没有得到工作机会。尽管来自学生债务项目的一份报告哀叹2010届的大学生面临创纪录的失业状况,但是大学毕业生的境遇依然比没有学士学位的学生好很多。

来自加利福尼亚的招聘专员麦肯德里先生说,“如果不考虑其它因素,学士学位所代表的应是某人有完成某事的智力水平和主动精神”,而具有上述能力的美国人不足全国总人口的30%。但麦肯德里先生与招聘专员的柯林·星格莱恩均对“学士学位本质上是职场成功的敲门砖”的说法丧失了信心。

他们的观点在于,根据他们的判断,新的一代人缺乏工作道德和对待权利的态度。由于受到来自雇主一方的压力,两位招聘专员依然将大学学位作为比较的基准。星格莱恩先生说,“我确实发现有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好学生,但我却无法让雇主单位考虑他们,因为公司有规定,想当经理就必须有学位才行。”

文化因素也要考虑。哈格达恩说,“每当报道称某人的学历比他们还低,人们就会感到不公平。这种情况通常会导致公司不稳定。”

同样地,情侣关系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学习勤奋的库斯勒完成在哥伦比亚大学三年学习之后,拿到了理疗学的博士学位,现在终于如愿以偿地在费城儿童医院做了一名儿科理疗师。休斯说,女朋友的意思很清楚,如果他拿不到学位,就有可能失去她。

正像哈格达恩所指出的那样,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教育仍是受人尊重的,”而且在有学位的人和没有学位的人之间很可能一直就存在经济与社会两方面的差距。但是职场和教育机构也在发生变化,同时,对学士学位的态度也在呈现改变的迹象。一些雇主更看重经验、技能和态度,而不是他们的学位;而另外一些雇主则从一开始就要求更高的教育程度。

另外,还有一些雇主就像雇主协会主席杰克·霍利斯特所说的那样,只“看重某些学校和某些研究领域培养出来的学士,并且要求学习成绩至少应达到GPA(平均分数)”。换句话说,他们眼中的学士学位已经贬值了。

法兰西学士院与十七世纪法国文学 第3篇

一.规范语言文字

十七世纪上半叶, 巴罗克文学、沙龙文学、市民文学、七星诗社等各种文学形式、流派丛生,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法语词汇混杂、语法混乱, 晦涩难懂、古怪夸张、粗俗不准确的现象。

很多诗人、作家、修辞学家为改变这种现象作了种种努力。马莱伯首先发难, 做了许多激浊扬清的工作。如排除法语中的外来词, 清洗其中的俚语、俗语。他以身作则, 写诗严谨、简洁、不罗嗦、铺陈, 《慰杜贝里埃先生丧女》就是很好的例子。

学士院语言方面的权威是伏日拉和巴尔扎克。伏日拉在马莱伯的基础上不断努力, 出版了《法语刍议》。他以贵族阶级的语言为标准, 把法语分成“好”和“坏”两大类, 给法语定下“基本固定的规则”。进而对好的语法进行规范, 号召按照宫廷中健全的部分和优秀作家的好习惯去说话和写作;对坏的语法进行剔除。这使得《法语刍议》成为法国作家必备的语言法典。之后, 伏日拉又主持修订《法兰西学士院字典》, 它以《法语刍议》为基础, 拟订了严格的语法守则。它采纳的词汇不多, 摒弃一切职业行话、民间词汇、土语方言, 为古典主义作家提供了严格的选字标准。这些守则虽也遭到许多人的反对, 但不可否认, 它使语法在规则上日趋一致。巴尔扎克主张文章洗练, 有条不紊, 起承转合不着痕迹, 段落间相互协调, 富有节奏感, 还要字斟句酌, 注重逻辑和语法, 努力调色。作为修辞学家, 他也很注重夸张和隐喻, 要求用得审慎和适度。不过, 他很反对使用散漫的长句和芜杂的复句, 偏爱简洁的文字和明晰的风格, 对沙龙语言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而沙龙语言作为一种贵族语言, 在很大程度上被保留在以后的法语中, 并作为准则在文学作品中使用。

在文学创作中, 古典主义作家的创作在语言上也积极适应着君主专制的要求。拉辛是古典主义文学中最中规中距的典范, 他的创作不会跳出古典主义的范畴。其剧作诗句优美和谐, 剧情与诗篇并称妙佳, 相得益彰。他被誉为唯一真正理解悲剧的剧作家, 其作品被称为古典主义戏剧的代表作。高乃依的剧作主要描写宫廷, 语言颇受贵族中流行的典雅语言的影响, 加上宣扬封建观念, 使他的剧本明显地带有贵族文学的气息。普希金在《论民间戏剧》中谈到西欧戏剧史时写到:“由于社会上一部分有教养、优秀人物的要求……戏剧放弃了通俗的语言, 变成时尚的、经过选择的, 特别高雅的语言了。”

正是经过许多人的不懈努力, 才有了最规范、最明晰的法语, 才有了古典主义文学端庄、优雅的文学语言。而学士院在这方面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

二.崇尚理性

理性是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重要特色。在学士院成立前后, 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本, 肯定人的价值。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法国出现了拉伯雷等优秀的人文主义文学家, 通过《巨人传》等作品, 塑造了“人”的伟大形象。但到了文艺复兴后期, 人性过度发展, 肉欲横流, 社会法制面临严峻冲击。一批有识之士对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笛卡儿的《方法论》标举理性, 认为人的理性至高无上。人可以通过理性来认识真理, 人应该自觉地运用理性去克服情感。这一思想对当时法国的哲学界、文学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官方喉舌的法兰西学士院更是积极响应, 极为强调公民义务, 要求每个公民无条件地服从中央集权制的统治, 反对个性的发展, 要用理性来调整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在理论建构方面, 集大成者是布瓦洛。“首先须爱理性, 愿你的一切文章永远只凭理性获得价值和光芒。”在他看来, 与情感和想象相比, 理性远比它们要重要的多, “一切要受理性的指挥”, “理性不仅成为艺术创作的关键, 而且还是检验和衡量作品优劣的一把根本性的尺子, 是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

文学创作方面, 古典主义作家们更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作品流传至今。古典主义文学塑造了很多理想的公民形象。以《安德洛玛克》为例, 拉辛谴责了那些情欲横流、丧失理智的贵族人物。剧中每个人都处在国家利益与个人情感的尖锐冲突中。安德洛玛克是个正面人物, 在复兴城邦和自己的贞洁不能两全的情况下, 她决定牺牲自己的生命。她既忠于爱情, 更忠于国家, 敢于反抗暴虐统治, 是一个既有高尚感情, 又有高尚理性的妇女形象。而庇吕斯、爱尔米奥娜、奥莱斯特三人, 个个受到情欲的驱使, 不能自已, 为达到个人的卑鄙目的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庇吕斯身为一国之主, 却爱上了敌人的妻子。为了得到她, 不惜弃国弃民, 背信弃义, 是个屈从于情欲的利己主义者, 是个残忍的暴君。爱尔米奥娜是个令人同情的痴情者, 也是个疯狂的嫉妒者。她毁灭庇吕斯的行为虽情有可原, 却极不理智。奥莱斯特玩忽职守, 放弃使命, 还成了弑君的凶手, 这些人都是遭批判的。拉辛是古典主义大师, 又是学士院院士, 对当时乃至以后的剧作家们影响很大。理性的旗帜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得以坚决的贯彻。

此外, 很多作家都进行了尝试, 如麦那蝶的诗, 拉封丹的寓言, 拉布吕耶尔的散文, 均将理性高高托起。理性成为那一时期文学鲜明的旗帜。这些作品有利于王权的统治, 故受到国王的赞誉, 在法国十分流行, 影响甚大。

三.使作家依附宫廷

学士院对文学界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促使文人学士们依附于宫廷。

法兰西学士院作为一个最高的学术机构权力机构, 其院士拥有至高无上的荣誉。他们享受着国王的年金, 经常出入宫廷, 有“不朽者”的称号。除非有特殊情况, 否则就终身顶着“法兰西学士院院士”的光环。更让人倾慕的是, 由于王权的支持, 其理论不仅具有学术权威, 更具有官方权威, 影响甚大。正是由于以上种种或者更多, 使得当时最杰出的诗人、作家、戏剧家、画家、建筑师、音乐家围绕于宫廷, 拥护王权, 拥护专制统治。最杰出的尤且如此, 那些不甚杰出的就更是趋之若骛, 为歌颂王权极尽谄媚, 以期赢得无尽的荣耀。对于那些追求真理, 崇尚人格自由的人, 充当保姆与警察双重角色的学士院则竭力打击, 以此提高学士院的权威, 使王权控制文艺, 控制舆论, 使巴黎凡尔赛趣味主导全国文化。高乃依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高乃依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1636年, 悲剧《熙德》公演, 引起轰动。此剧以崇高的理性为指导, 歌颂英明的国王, 而且场面壮观, 诗句华美, 深受各阶层观众的欢迎。但却引起首相黎世留的不满, 不仅由于以前两人创作小组的过节, 更因为当时法国与西班牙在交战, 国王刚下令禁止决斗。而剧中却多次出现决斗, 且这个英雄还是个西班牙人。他认为这有损于法国的利益和国王的威信。于是他授意学士院对该剧进行批评。官方理论家、学士院院士夏普兰发表了《法兰西学士院对<熙德>的意见书》, 指责高乃依没有遵守“三一律”, 违反了古典主义原则, 引起激烈论战。黎世留借机下令禁演。在种种压力下, 高乃依沉默了, 三年没有进行创作。最后不得不改变了创作倾向, 向贵族阶级右翼靠拢, 出版了《贺拉斯》 (1640) 、《西拿》 (1641) 、《波里厄克特》 (1643) 等剧作。在艺术上严格遵守古典主义创作法则, 语言崇尚典雅。但终以失败告终, 晚年退出戏剧界。

通过高乃依的例子, 可以充分展显法兰西学士院警察兼保姆的双重身份。当他的创作“出轨”时, 即被施以“大棒”政策, 以警察身份进行制止;当他“改邪归正”后, 学士院又向他伸出橄榄枝, 给予无上荣誉, 使他在学士院与其他院士一样为王权服务。拉辛在学士院的一次演讲中这样宣称:“我们以为, 语言的每一个词, 每一个音节, 都必须仔细推敲。因为我们把这些音节看作为伟大保护人 (路易十四) 的光荣服务的工具。”这话虽然有阿谀之嫌, 却也道出了不少文人学士的心态。以宫廷为中心的文艺基本实现了。

结语

明成祖两难解学士 第4篇

一天晚上,明成祖的皇妃生了个女婴,但孩子出生后不久就夭折了。第二天早朝时,明成祖有意刁难解缙,先不告诉解缙皇妃生的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更不告知孩子已经夭折,只让他以皇妃生孩子这件事为题,当场做诗一首。

解缙想都没想,挥笔就写下了题目《有喜》,紧接着又写出首句诗:“吾皇昨夜降金龙。”解缙以为皇妃生的是皇子,所以用“金龙”来形容。明成祖看罢,摇了摇头,说:“皇妃生的是女孩儿。”解缙心里一惊,知道皇帝是在有意为难自己,略一沉思,笔锋轻轻一转,写出第二句:“化作嫦娥下九重。”一个“化”字便将首句的男孩儿变成了女孩儿,而且变得天衣无缝。

明成祖见解缙巧妙地化解了他的第一道难题,不容其喘气,随即抛出第二道难题:“她已经死了!”解缙脸上流露出惋惜之情,然后挥笔写出第三句诗:“料是人间留不住。”他想,皇上的女儿可千万不能说“死”,否则就是对皇上的大不敬,况且第二句诗里已经说明是“金龙”化作“嫦娥”,都是仙界圣灵,怎么会死呢?一句“人间留不住”,轻而易举地将明成祖的第二道难题给化解了。

明成祖接着说:“我已将她扔到水里去了。”解缙闻言,挥笔写下最后一句:“翻身跳入水晶宫。”最后一句恰好与第一句相呼应,龙当然要回到它的老家——水晶宫里去了,而且是“翻身跳入”,把金龙入水的动作写得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明成祖看罢,连声夸赞道:“解卿真是个奇才,奇才呀!”

一个秋天的上午,明成祖到后宫御花园赏花。突然,他发现众多鲜红的鸡冠花中竟然有一枝极为奇特的白色鸡冠花。明成祖感到惊讶的同时,再次萌生出为难解缙的想法。

他将白色鸡冠花折下来藏在衣袖里,信步来到翰林院,下旨让解缙以鸡冠花为题,做诗一首。解缙随口吟道“鸡冠本是胭脂染”,以胭脂红来比喻鸡冠花之红,既形象又逼真。明成祖听罢,微微一笑,問道:“难道鸡冠花都是红色的吗?”

解缙不假思索地答道:“那是自然了,要不为什么叫鸡冠花呢?”

明成祖不慌不忙地从衣袖里拿出白色鸡冠花,在解缙眼前一晃,说:“你睁开眼睛看看,我手里拿的鸡冠花是什么颜色?”解缙抬眼一看,当即惊出一身冷汗,但很快又镇定下来,稍稍定了定神,挥笔续出第二句:“今日如何淡淡妆?”一个反问,巧妙地为下面诗句拓展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解缙第二句刚刚写完,明成祖便紧紧逼问:“你说为什么呀?”解缙早已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地吟道:“只为五更贪报晓,至今戴却满头霜。”红色的鸡冠花变成白颜色,是因为它上面落满了霜。

解缙妙趣天成的精巧构思,再次博得了明成祖的连声称赞:“妙哉,妙哉!”

摘自《龙门阵》

学士 第5篇

一、双学士学位与第二学士学位的定义

双学士学位, 英文为“Double Major Program”, 意为双主修教学计划, 在我国相关政府文件以及各高等院校中普遍以“双学位”作为统一名称。教育部对双学士学位培养模式尚没有确切的文件予以规范, 目前比较统一的一种认识是:双学士学位是高等院校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 学习本专业获取学士学位的同时, 跨学科门类攻读另一学科专业的学位课程, 同时获得另外一个学科的学士学位[1]。

第二学士学位, 英文为“The Second Major”, 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第二学士学位专业的高校, 按照招生计划, 经统一考试后录取进校学习的一种培养方式, 学制两年, 学习合格可获得第二个学士学位[2]。对于第二学士学位培养模式, 教育部有明确的文件规定, 该文件是由原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和财政部于1987年联合颁布的《高等学校培养第二学士学位生的试行办法》。

二、发展历程

(一) 双学士学位模式在我国的发展

双学位模式是伴随着学分制在我国的普遍推行而出现的。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 在教育部所倡导的“在有条件的学校试行学分制”这一政策激励下, 部分重点高校开始学习西方先进教育理念, 探索学分制、选课制、主辅修制等教学管理模式[3]。1983年前后, 学分制的试行从少数重点大学、综合院校推广到普通大学、单科院校。学分制在全国高校范围内的普遍推行为双学位教育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武汉大学率先开始了辅修与双学位培养模式的探索, 经教育部 (原国家教委) 批准于1983年正式出台了辅修与双学位的相关制度[4]。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 “减少必修课, 增加选修课, 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自此到20世纪80年代末, 双学位模式开始在我国部分重点院校及少数普通院校试行。

经过部分高校的试点与探索, 20世纪90年代双学位模式在全国高校开始普遍推广。1998年颁发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 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进一步指出, “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方面”, “要积极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选修、双学位、主辅修等多种教育形式, 培养大批复合型人才”。在深入推进教学体制改革的同时, 教育部号召有条件的高校通过校际联合办学、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以推动区域高校发展和办学效益提高。由此我国部分高校开始了双学位培养模式的改革, 建立起校际联合办学机制, 鼓励在校大学生跨校辅修另一专业并攻读双学位。例如, 上海西南片高校联合办学机构于2000年开设跨校第二专业, 拓展多元化人才培养途径, 增强学生毕业后对工作的适应能力[5];始于2001年的武汉地区“七校联合办学”, 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联合办学的目标[6]。

(二) 第二学士学位模式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于1984年开始授予第二学士学位, 少数高等院校开始了第二学士学位教育模式的探索。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1986年开始, 通过入学考试, 择优录取, 招收来自航空航天系统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工业管理工程和工业外贸两个专业学习;经过两年的培养, 为国家输送出一批批航天航空领域的高级管理人才和外向型人才[7]。1987年颁发的《高等学校培养第二学士学位生的试行办法》, 使得高校第二学士学位的培养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 有条件的高校陆续开始推行第二学士学位这一培养模式。

1998年, 教育部颁布实施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同时, 为规范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名称, 以利于实施第二学士学位的招生、培养、就业工作, 提高教育质量, 高教司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对普通高等学校现设第二学士学位专业进行了整理。至此, 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第二学士学位的高校达到81所[8]。但是, 由于教育部在第二学士学位的专业申报、招生规模等环节进行严格的审核, 加之辅修与双学位制在各高校的普遍施行, 近年来, 部分高校减少了第二学士学位生的培养专业与人数, 某些大学甚至停止了对第二学士学位生的招生。如清华大学的软件学院、微电子所、中文系自2004起不再面向社会招收第二学士学位学生;大连理工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工业工程、市场营销4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目前已停止招生。

三、培养模式比较

从双学士学位与第二学士学位的定义可以看出, 这两种人才培养模式明显存在着差异, 不能混为一谈。结合《高等学校培养第二学士学位生的试行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以及高校开展双学位与第二学士学位教育的情况, 从培养目标、培养对象、招生计划、专业设置、经费来源、授位条件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一) 培养目标

作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双学士学位教育与第二学士学位教育都明确地将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跨学科背景人才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但是, 在具体的办学定位上却有区别, 双学士学位属于大学本科教育层次, 其主要目标是培养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根据《办法》第一条的规定, 第二学士学位“在层次上属于大学本科后教育, 与培养研究生一样, 同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一种途径”, 其主要目标是“有计划地培养某些应用学科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可见, 双学士学位教育偏重于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第二学士学位教育更加偏重于企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 培养对象

目前, 教育部对双学士学位培养模式没有明确的管理规定, 将更大的自主办学权利下放给高等院校, 形成了各地区各高校各具特色的双学位培养模式。因此, 各高等院校对双学位的招生对象具有不同的规定与限制, 例如中国人民大学规定申请双学位的资格与条件为:本校全日制本科二年级学生;政治思想表现好;学有余力, 主修课程成绩优良, 已修课程的平均学分绩点在3.0以上[9]。而大连理工大学却要求申请攻读双学士学位的学生必须是获得第一学士学位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且满足各专业的具体报名条件[10]。从我国目前各高等院校双学士学位招生情况来看, 大多数高等院校都要求培养对象为在校本科二、三年级的学生, 学习成绩良好, 主修专业的学分绩点要达到某一标准以上[11]。

根据《办法》第五条的规定, 第二学士学位的招生对象, “主要是大学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 “也可以根据国家的特殊需要, 招收少量大学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的应届毕业生”。可见, 是否已经获得学士学位是满足第二学士学位招生对象的首要条件, 这与双学位的要求显著不同。同时, 由于第二学士学位偏重于培养企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部分高校在招生上形成了与企业合作, 定向招生的培养模式。

(三) 招生计划

由于各高等院校对双学士学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有很大的自主性与灵活性, 招生计划一般都由开展双学位教育的各院系自行制订, 而各院系一般又根据该专业前一年的招生情况来确定。常常出现热门专业招生计划年年递增, 而冷门专业招生计划逐年缩减, 甚至取消招生的现象。

对于第二学士学位培养模式, 根据《办法》第三条, “第二学士学位生只能根据国家的特殊需要有计划地按需培养, 不大面积铺开, 招生规模要从严控制, 原则上限在部分办学历史较久, 师资力量较强, 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本科院校中试行”, “年度招生计划由国家统一下达, 并严格按计划招生”。由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第二学士学位的招生规模与计划有着较大的干预与控制, 第二学士学位每年的招生计划比较稳定, 招生人数少。

(四) 专业设置

对于双学位专业的设置, 国家教育部给予各高等院校较大的自主权以及自由发展的空间, 其目的是让各高校结合自身办学实际和所处区域优势, 设置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丰富多样的专业。从目前我国各高等院校开展双学位教育工作实际来看, 大多数学校都将师资力量强、就业前景好的强势专业作为开展双学士学位教育的专业。

对于第二学士学位专业的设置, 《办法》中规定“均须由学校根据国家需要和用人单位的要求, 提出包括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内容的申请报告, 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 报国家教委审核批准”。从2001年至今, 教育部每年都会对高校增设第二学士学位专业进行审核并予以批复。相比较而言, 第二学士学位的专业设置数量较少, 需要综合考虑学校专业优势以及企业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教育部对第二学士学位的专业设置审批严格且过程复杂。

(五) 经费来源

目前, 国家没有给予高校开展的双学士学位教育拨款, 而给第二学士学位教育拨款[12]。双学位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学生缴纳的相关费用 (按照各个学校的不同专业的教学成本, 每个学分缴纳100—300元不等) 。《办法》第九条规定, “经国家教委批准, 列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内的攻读第二学士学位学生, 其所需经费按学校隶属关系和财政管理体制, 按照研究生班的经费标准及其他待遇, 分别在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事业费中开支”。但是, 随着高校全面收费政策的实施, 大多数高校将第二学士学位生的学费按照本科生学费标准收取。

(六) 授位条件

目前, 对双学士学位授位的一般观点是:要求该双学位专业与主修专业应该属于不同的学科门类, 否则不能取得双学位文凭[13]。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对“双学位”中“双”的含义没有明确的规定, 致使各高校在双学位的授位工作中意见不一, 双学位的含金量因学校而不同。

教育部颁布的“办法”中第二条规定第二学士学位与原主修专业原则上要求跨学科门类, 但“如果国家有特殊需要, 经国家教委批准, 在同一学科门类中, 修完一个本科专业获得学士学位后, 再攻读第二个本科专业, 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各项要求, 成绩合格, 准予毕业的, 也可以授予第二学士学位”。

四、人才培养的优势比较

双学士学位与第二学士学位教育在我国的具体实施, 逐渐改变了我国长期存在的僵硬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大激发了各地区各高校发挥自身优势拓宽人才培养途径的种种尝试。两种培养模式的推行共同满足了社会对复合型人才持续增长的需求, 满足了学生自我发展与完善的强烈愿望;有利于学生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 有利于高校推进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效益。但是, 由于双学士学位与第二学士学位在培养模式上存在着上述诸多差别, 在人才培养中又各自具有不同的优势。

首先, 双学士学位模式更有利于区域高校的资源共享;而第二学士学位模式更注重高校与企业的共同合作, 联合培养“某些应用学科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其次, 第二学士学位教育的专业数量少、专业设置要求严格, 教育主管部门的严格审批大大限制了其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同时, 可供选择的专业有限, 不能满足学生兴趣与发展的需要, 造成某些专业出现招不满学生的情况。相反, 双学士学位教育在高校的普遍开展对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具有更广泛的贡献, 更加体现了高校承担的社会服务的职能。

第三, 双学士学位模式一般要求学生同时学习两个不同的专业, 时间紧, 压力大, 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第二学士学位模式正好能弥补双学位模式的这一缺点, 学生能够有较充裕的时间与精力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 培养专业素养, 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能够保持一定的优势。

五、结语

通过对双学士学位与第二学士学位的比较分析, 结合这两种培养模式各自的发展情况,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 国家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 对各高校双学士学位生的培养进行必要的制度化、规范化, 提高双学士学位的含金量。

第二, 针对第二学士学位教育逐渐萎缩的现状, 国家应该修订《高等学校培养第二学士学位生的试行办法》, 放宽高校进行第二学士学位教育的相关要求。

第三, 根据高校的发展情况与资源优势, 选择适合学校发展、学生成才、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充分发挥双学士学位模式与第二学士学位模式各自的优势。

摘要:作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双学士学位教育与第二学士学位教育存在诸多差别。文章从双学士学位与第二学士学位的定义出发, 简要叙述了二者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通过对培养模式中培养目标、培养对象、招生计划、专业设置、经费来源、授位条件等方面的比较分析, 以及人才培养中各自所具有的优势, 提出几点针对性、合理化的建议。

学士 第6篇

关键词:本科生,学士学位,授予情况

学位是学术水平的标志, 学士学位反映的是大学本科生的学术水平, 同时也从侧面反映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在校本科生在完成学校制订的各专业教学计划的情况下, 经过审核准予毕业, 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例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能够取得学士学位。本文就1998~2007年10届我院公共卫生学院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情况进行分析, 以期能对学校修订学位授予细则提供客观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广东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1998~2007年10届本科毕业生, 共2 633人。

1.2 方法

从我院教务处获取数据, 采用Excel表格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2 结果

(1) 1998~2007年, 公共卫生学院10届本科毕业生共2 633人, 授予学士学位的毕业生有2 503人, 授予率95.06%;未授予学士学位的学生有130人, 未授予率4.94% (见表1) 。

(2) 对公共卫生学院10届本科毕业生未获取学士学位的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发现, 主要原因是学习成绩不好, 需要补考所致 (见表2) 。

(3) 将10届毕业生在校期间的补考记录进行统计, 结果显示, 不及格课程主要集中在1~2学年, 而英语课是每年补考人数最多的科目 (见表3) 。

3 讨论

(1) 公共卫生学院经过审核准予毕业并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例的毕业生, 获取的是医学学士学位, 在近10届的本科毕业生中, 有95.06%的学生取得了该学位, 授予率略高于重庆医科大学[1], 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相近[2]。

(2) 数据显示, 5门以上课程有补考记录为最主要未获取学士学位的原因, 其他高校也有相同的发现[1~3]。对补考记录进一步分析发现, 补考主要发生在一、二年级, 尤以英语为甚。大学的生活环境、学习方法等和中学有很大差异, 新生不适应属正常现象, 但如果不适应的时间过长, 将会直接影响其学业的顺利完成。因此, 应采取措施予以调整。可让辅导员加以引导, 又可将历届学士学位授予率展示给新生, 给他们提个醒, 让其尽快调整自己, 适应大学生活。一、二年级的任课教师要从不授予学士学位的原因、数据中得到启示:刚从高中毕业的大学新生, 他们更需要学习方法、学习手段的指导, 教师应根据这个时段的学生特点进行教学。教师除讲授专业知识外, 还应注意传授适合大学新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技巧, 让学生尽早、尽快掌握学习方法, 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涉猎其他知识, 从而提升学生素质, 实现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

不少高校都发现英语补考率位居前列, 这是因为高中和大学的英语学习有很大差异。高中英语的学习目标是应对高考, 大学英语的学习目标之一是通过全国英语四、六级统考。高考有教师的指导, 而通过全国英语四、六级统考更多靠个人的努力。因此, 英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大学英语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的指导。

在未获取学士学位的毕业生中, 有一部分是由于留 (降) 级导致, 究其原因, 亦是在低年级时因科目过多、补考成绩不及格所致。部分学者提出的针对大学新生应该转变教育模式的观点[4,5], 值得我们借鉴及思考。

(3) 有10位毕业生是因为违纪、作弊而未获得学士学位, 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在制定学士学位授予细则时, 不少学校把违纪、作弊作为否决条件之一, 对于这一点, 有学者持不同的意见[6]。无论违纪、作弊能否作为学士学位授予的否决条件,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应该把诚信、自律当成学生的基本素质加以强化, 防微杜渐, 让违纪、作弊行为绝迹。

参考文献

[1]张志祥, 李志芬, 陶敏.我校近11届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情况回顾[J].西北医学教育, 2006, 14 (1) :45~47.

[2]章敏, 文历阳.影响医学生学士学位授予的因素分析[J].医学与社会, 2005, 18 (1) :35~37.

[3]舒建文.学士学位授予率的影响因素及其对象[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1, 14 (4) :89~92.

[4]杨新宇.大学新生适应教育模式的建构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4, (6) :91~92.

[5]杜利成, 魏蔷.论大学新生的角色转变[J].高教研究, 2006, (1) :61~63.

学士 第7篇

2008年, 澳大利亚规模最大、最有声望的教育学院——墨尔本大学教育学院终止了其开设多年的研究生教育文凭 (1) (Graduate Diploma in Edu cation) 计划而以一种全新的教学硕士 (Master of Teaching) 计划取而代之。研究这一计划将对我国的职前教育硕士 (2) 培养有所启示。

二、墨尔本大学“学士后教师教育计划”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1. 提高专业质量, 以校为本:墨尔本大学学士后教师教育计划改革的根本原因

2007年2月澳大利亚联邦议会发布的《教师教育调查报告》, 对该国教师教育改革更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报告认为, 大学和中小学在教师教育责任上各自为政、在教学实习上投入不足、对教育研究重视不够等, 是澳大利亚教师教育长期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报告认为, 需要把专业实践置于教师教育的中心, 而这远非简单地增加教学实习的量。大学一定要为新教师作好在教室里工作的准备, 一定要增加师范生与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共事的时间。[2]可以说, 《教师教育调查报告》的发布, 标志着澳大利亚开始对教师教育进行全面改革, 而改革的重点则是把专业实践置于教师教育的中心。

20世纪70和80年代, 澳大利亚的教育改革政策一直聚焦在课程、教学大纲、班级规模、学校基础设施等方面, 对教师质量在学生成就方面的影响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进入90年代后, 澳大利亚开始逐渐认识到提升教师素质和能力在改善教育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于是实施了一系列有关教师教育的变革, 目的在于提高教师质量, 促进教师专业化进程, 而其中的重点是突出师范生实践的重要性, 探索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有效途径。如相继发布的《澳大利亚国家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蓝图》、《21世纪的教师——联邦政府教育质量行动》、《一种值得关注的道德——对新教师的有效计划》、《联邦高质量教师计划——2003年行动纲领》等, 都提出了“以校为本”的教师教育。[1]

2. 提升学位, 创建“墨尔本模式”:墨尔本大学学士后教师教育计划改革的直接推动力

2008年, 墨尔本大学推行了有史以来最为重大的一次综合教育改革, 其核心内容是进行大规模的课程改革和学位调整——减少本科学位的数目, 将专业课程, 比如法律, 改为研究生课程。学校为这个新模式起名为“墨尔本模式”。该模式以课程改革为核心, 本科阶段强调通识教育, 原有的96个本科学位在4年内逐步被6个3年制“新生代” (New Generation) 综合学位取代, 取消传统的双学位制度;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引入美国的研究生院模式, 设置多个研究生院和专业硕士学位, 强调“专业训练”, 提供更加集中、更加专业化的硕士学位课程, 以满足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需要。[3]

教师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教育, 其专业课程应提升至研究生层次, 并应强调专业实践。因此, 在“墨尔本模式”的推动下, 墨尔本大学教育学院“教学硕士计划”应运而生。

三、墨尔本大学“教学硕士计划”培养方案解读

墨尔本大学“教学硕士计划”的培养方案有三种:中学“教学硕士计划”、小学“教学硕士计划”和学前“教学硕士计划”。现以中学“教学硕士计划”为例来看其培养方案的基本情况。[4]

1. 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理念与目标

澳大利亚各州对中小学教师有各自的规定标准, 大学须根据所在州规定的教师标准来制定培养方案。维多利亚州教学学会制定的研究生层次教师标准分为专业知识、专业实践和专业责任三大部分共8个标准:

专业知识——标准1:教师知道学生如何学习, 知道如何有效地教学;标准2:教师掌握所要任教的学科知识;标准3:教师了解学生;

专业实践——标准4:教师能设计和评价有效学习;标准5:教师能创设和维持良好的学习环境;标准6:教师能运用各种教学技能和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专业责任——标准7:教师能够反思、评价其专业知识和实践;标准8:教师是其专业组织中积极的成员。

根据上述标准, 墨尔本大学认为“教学硕士计划”培养的是“反思型实践者”, 强调所培养的学生应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较强的批判反思能力和丰富的教学体验。其具体的目标是:有智慧、能热情地投身到教学中来, 不仅能够适应并且能主导变化;能够在前沿理论和事实研究的基础上连贯地表达对于学习和教学的理念;能掌握和展现坚实的学科知识和教育领域知识, 并表述如何在教学法中得到有效的反映;能掌握规划、教学和评价三者与学习之间的联系;能因材施教, 灵活应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殊需求, 并会利用一系列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性学习能力;能培养学生热情、理性的批判能力和好奇心;了解文化多元意识以及对社会和教育的影响;能在课堂中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技术辅助教学;能处理好教师专业生活中各方面的关系等。可见, 墨尔本大学“教学硕士计划”的培养目标定位清晰、准确, 可操作性强, 对培养过程极具指导价值。

2. 文凭和学位双阶段的培养模式与课程

中学“教学硕士计划”共200学分, 分为文凭课程和学位课程两个阶段。

文凭课程阶段:共150学分, 修完该150学分课程者, 可获得“学士后教学文凭” (Postgraduate Diploma in Teaching) , 有此文凭则可获得教师认证资格。此阶段课程组织又分为“速成模式” (Accelerated Mode) 和“延长模式” (Reduced Mode) 两种, “速成模式”学制1年, “延长模式”学制2年。以“速成模式”为例, 其课程设置及安排如下:

第一学期课程 (75学分) :专业实践和研讨;学生、教师和教学策略;社会和专业背景;语言与教学;学科知识一;学科知识二。 (1)

第二学期课程 (75学分) :专业实践和研讨;评价、学习和教学;中学教学中的ICT;选修; (1) 学科知识一;学科知识二。

“延长模式”的课程与“速成模式”相同, 不同的是所有课程被分散安排在4个学期里, 每个学期37.5学分的课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那些在学习的同时需要工作、照顾家庭的学生减轻压力, 便于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学位课程阶段:共50学分, 可在文凭课程阶段结束后的5年内完成, 修完后可获教学硕士学位。该50学分课程又分为4个方向, 其课程设置分别为:“入职教育”方向:专业档案袋、实践调研;“实习”方向:实习、实践调研;“研究”方向:教育研究方法、研究论文撰写;“专业发展”方向:选择另外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生计划或根据其兴趣和需要选择其他的一些专业计划。

3. 灵活而严格的成绩考核与评价

与我国通常以学位论文或毕业设计作为授予学位的最终评价方式不同, 墨尔本大学的“教学硕士计划”采用的是灵活的课程考核方式, 学生能否获得学士后教学文凭和教学硕士学位, 取决于是否通过每一门课程的考核, 是否达到课程规定的要求。现以完成文凭课程进入学位课程的学生为例:

“入职教育”方向的学生, 其专业档案袋课程的考核方式是年中递交一篇4, 000字左右的报告 (占40%) , 年末上交档案袋和6, 000字左右的报告 (占60%) ;实践调研课程的考核方式是年中递交2, 000字左右的专业发展计划和报告 (50%) , 年末上交一份2, 000字左右的学习评价 (50%) 。通过这两门课程的作业考核, 即可获教学硕士学位。

“实习”方向的学生, 其实习成绩合格;实践调研课程期中递交2, 000字左右的专业发展计划和报告 (50%) , 期末上交一份2, 000字左右的学习评价 (50%) , 通过者即可获教学硕士学位。

“研究”方向的学生, 教育研究方法课程结束后1周内上交一篇4, 000字左右的研究设计;最后上交一篇12, 000字左右的研究论文, 通过者即可获教学硕士学位。

四、墨尔本大学“教学硕士计划”特点分析

正如墨尔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李嘉士 (Rickards) 所说, “教学硕士计划”开创了该校教师教育的新时代, 其融合理论与实践的独特模式正在成为全澳学士后教师教育的典范。[5]笔者认为, 该校“教学硕士计划”的与众不同之处,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贯穿始终的实践安排

为了真正突出实习的效用, “教学硕士计划”在实习的理念、地点、时间安排、过程管理等方面对传统的实习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革。其理念是用“专业体验”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代替“实习”, 把“专业体验”纳入到整个计划中, 并且尽可能在不同的学校环境和学生群体中进行“专业体验”。因此, 与我国实习环节一般安排在理论课程结束之后不同, 该计划的专业实践贯穿整个计划的始终。如“速成模式”, 该模式的学习时间共2个学期, 学生在这2个学期要分别到2所不同的学校进行专业实践。每学期的专业实践又分为分散实践 (每周2天共10周) 和集中实践 (每周5天共3周) 两个阶段。因此, “速成模式”的学生在1年时间内有26周共50天时间将在中学进行专业实践。这种贯穿始终的实践安排通过在课堂真实环境中的全程“浸泡”并辅之以2周一次的反思和研讨, 学生能够更好地将大学所学理论与中学教学实际相互融合, 从而更好地达到“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如何学习、知道如何有效地教学”的目的。

2. 职责明确、合作密切的伙伴关系

墨尔本大学认为, 在职前教师培养中,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能否得以融合的关键在于大学和中小学校是否在实习的计划、实施、评估等过程中建立了真正的合作伙伴关系。因此, 墨尔本大学在“教学硕士计划”中对大学和中小学双方进行了合理的分工, 并对相关人员制定了明确的工作职责。

伙伴关系协调者:负责监测伙伴关系;开发新的合作关系, 促进大学与学校的更好合作;负责专业实践研讨会的学术内容、标准及组织;负责临床专家的管理和他们的专业发展。

中小学教学研究员:由中小学指定一名资深教师, 负责给实习生安排任务, 观察实习生并提出改进意见;与临床专家携手合作召开每2周一次的实习研讨会;支持伙伴关系的协调工作;向大学提改进教育意见。

大学临床专家:与实习生和中小学教学研究员一起工作, 主要负责学科领域的指导, 并负责组织实践课程的研讨会。

导师:大学为每个实习生配备导师, 导师在学生的专业实践中要负责教授学生教学经验并负责评估他们的实习表现。

大学教学法专家:在集中实践阶段负责对实习生的教学方法进行指导。

学校实习协调员:由中小学校长任命, 负责在特定学科、学习领域为实习生提供便利。

从上可见, 学生实习期间大学的实践专家、教学法专家以及导师都各有明确任务, 整个实习期间大学教育者与中小学校密切合作, 而不是“划地而治”、“各自为政”。一方面, 中小学校指导者和大学教育者共同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另一方面, 大学教育者每2周与中小学校合作举办一次研讨会, 使学生批判性地对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反思。通过反思使学生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建立联系, 再把反思的理论作为持续的专业学习的起点。这种真正的伙伴关系的建立, 正是墨尔本大学“教学硕士计划”能够融合理论与实践的关键。

3. 具体详细的课程要求

墨尔本大学“教学硕士计划”的另一个可圈可点之处在于其每一门课程均有详细可操作的课程要求。仍以“专业实践和研讨”为例:

在每周2天的分散实践中, 实习生需完成以下任务:

了解学校和学生:要求实习生了解学校的基本情况, 如学校历史、政策制度、教职员工、专业设置、家长会或其他团体会议等;要求记录老师日常工作任务, 如课堂讨论, 材料准备, 校园卫生值日, 观察评价学生作业等;要求实习生观察学生的兴趣和成绩以及学生中的非正式团体等;

观察:要求实习生跟踪观察一个老师、一个学生、一个班级。要求观察教师在课堂组织、课堂关系处理、课堂管理战略、提问技巧、如何开始课堂和结束课堂等;观察学生们怎样进教室、课堂上如何表现自己、如何与周围同学相处、课间休息的行为等。

制定教学计划和评估教学成果:要求实习生至少听10节课, 评价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进行教学反思;对每天、每周或是每个单元的备课进行准备和评价;定期和实习指导老师讨论并获得反馈;设计提高提问技巧和讨论技巧、整合信息技术到教学中的各种策略的方案;对课堂管理战略进行实验等。

了解道德和法律要求:要求实习生了解教师道德和法律方面的责任, 如组织学生短途旅游, 需征得家长同意并确保安全, 学生操场活动要做好监督, 要保护学生个人机密信息等。

课外活动:鼓励实习生参加校园卫生包干、体育活动、俱乐部活动、兴趣小组、专业发展研讨会等各项活动。

在集中实践阶段, 每位实习生要求在15天中每天上3节课 (50分钟1节课) 。在这个模块中, 实习生还要做专业档案, 包括详细的教学计划、备课教案、反馈情况、评估和反思等内容。专业档案是对实习进行评估的一个重要内容。

如此详实、具体的课程要求不仅使课程考核有据可依, 也使严格过程管理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五、结语及启示

综观墨尔本大学“教学硕士计划”的培养模式和特点, 无不体现出其“将专业实践置于教师教育中心”的理念。这对于我国当前的职前学士后教师教育尤其是职前教育硕士培养有着重要启示。

1. 科学定位目标, 凸显实践特性

墨尔本大学“教学硕士计划”强调在“专业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和批判反思能力, 体现了其培养“反思型实践者”的目标指向。我们认为, 职前教育硕士与在职教育硕士因培养对象的不同其培养规格应有所不同。如果说在职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临床专家”, [6]那么将职前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反思型实践者”则比较合理。

不久前, 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 (以下简称“教指委”) 制定了职前教育硕士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将该意见中的培养要求与“教指委” (2004) 01号文《关于加强教育硕士的培养与管理工作的意见》中的培养要求相比较发现, 虽然在职前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中提到“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 但在具体的阐述中并没有要求“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或教育管理研究的能力”, 而这却是在职教育硕士培养目标中明确要求的。可见, “教指委”职前教育硕士培养方案更多强调的还是实践能力, 其培养目标定位是基本合理的。不过, 与墨尔本大学“教学硕士计划”相比, 我们的培养目标在强调批判分析能力、评价能力和反思能力方面尚显不足, 还需进一步完善。

2. 强化专业实践, 提高实习效率

教师的职前教育中, 实习是使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环节, 是教师从职前职业准备向职业过渡的主要环节。墨尔本大学“教学硕士计划”的专业实践安排贯穿整个计划的始终, 学生在学习初始便能在中小学校体会真实课堂情景;每位实习生在实践期间至少要上90节课, 能够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 能够深入地进行反思性教学;大学与中小学建立了真正的伙伴关系, 双方分工合理、职责明确, 实习过程管理要求具体, 工作到位。而我国的教育实习时间不足、强度不够、过程管理不严, 与墨尔本大学“教学硕士计划”的做法相比较, 我们的问题显而易见, 尤其是在实习强度和实习过程管理方面, 墨尔本大学的做法的确值得我们借鉴。

3. 淡化学位论文, 实行多元评价

墨尔本大学“教学硕士计划”实行的是学分制,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并没有学位论文的要求 (只有在学位课程阶段选择“研究”方向的学生要求撰写12, 000字左右的论文) , 学生能否获得学位的关键在于是否通过各门课程的考核并获得相应学分, 而各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却是多种多样的。职前教育硕士培养的是“反思型实践者”, 更为强调培养对象的教育实践能力, 因此在考核与评价上, 我们应借鉴墨尔本大学的做法, 实行学分制, 淡化学位论文, 采用反思总结、专业成长报告、档案袋评价等多种方式强化过程考核, 重视对实践能力的评价。

另外, 值得借鉴的还有墨尔本大学在培养模式与毕业选择上, 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灵活性和自由度。不同的修学年限、不同的选修方式、不同的课程设置、不同的毕业方向, 既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为学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又优化了教育资源, 提高了教师教育的培养效率和效益。

参考文献

[1]郭威.转型期澳大利亚校本教师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 2007, (5~6) :67~69.

[2]澳大利亚拟改革教师教育制度政府助教师成长http://www.jyb.cn/xwzx/gjjy/gjgc/t20070307_68523.htm.

[3]李巧平.墨尔本模式:澳大利亚公立大学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路者[J].全球教育展望, 2008, (12) :46~51.

[4]http://www.education.unimelb.edu.au/mteach/secondary.html.

[5]http://www.education.unimelb.edu.au/mteach/dean.html.

学士 第8篇

关键词:解释结构模型,信息技术,可达矩阵,系统建模

一、引言

毕业论文写作是高等院校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 是对大学生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 也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次总的检测。因此, 学士学位论文的质量是评价本科高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高校扩招以来, 本科生毕业论文总体水平下降。本文试图以解释结构模型法解释这一现象的原因并给出对策, 希望该结论能为高校本科生学位论文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以下以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学位论文为例, 进行分析。

二、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学位论文现状分析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是1999年开始办学的一所独立学院, 从200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学院以培养高级实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实行“一体两翼”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体”指专业上培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创业能力。“两翼”是对“体”的支撑能力, 指计算机能力和外语能力;重视管理软件技术教学;注重实践性教学;建立以培养高级实用型人才的教学体系;提倡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 提高教学质量。在这种教学环境下, 其学位论文应有别于培养研究型人才的教育。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学位论文的收集是从2006年开始。笔者根据增城学院图书馆建设的Apabi Tasi学位论文系统里的5000多篇学士学位论文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学位论文质量参差不齐。多数论文水平只限于理论应用, 能够从多个方面论证论文主题从而得出结论。某些论文论证全面, 观点鲜明, 有一定的独创性。某些论文甚至语句不通, 结构混乱, 难以自圆其说。

三、构建解释结构模型

3.1解释结构模型简介

解释结构模型化 (Interpretation Structural Model, ISM) 技术是美国J·N·沃菲尔德教授于1973年作为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结构问题的一种方法而开发的。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各种创造性技术, 提取问题的构成要素, 利用有向图、矩阵等工具和计算机技术, 对主要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等信息进行处理, 最后用文字加以解释说明, 明确问题的层次和整体结构, 提高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3.2进行系统化调查, 确定关键问题

笔者通过对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毕业生、论文指导老师、教学处主管论文工作的科员、各系教学主任、各系教学管理人员、图书馆学科馆员等人员的调查与深入探讨, 确定论文质量与师生对毕业论文的态度、学生知识基础与写作能力、指导教师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学位论文要求严格程度与论文规范管理、教学质量、信息资源环境与师生信息素养、教学管理水平、办学目标、办学水平、科研管理机制与水平等9个因素存在很大的相关性。

3.3列举各因素相关性

进一步分析相关因素得到表3.1所示的9个导致因素, 然后经过多次统计、分析、讨论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 并按照下面的影响关系式填写图3.1所示因素示意关系图。

通过对各个因素间的影晌关系的分析, 得到因素关系图, 见图3.1。

3.4建立可达矩阵

根据图3.2的因素关系示意图, 可得出以下可达矩阵。

3.5对可达矩阵进行级间划分并建立结构模型

3.5.1有关概念

可达集:与要素SI有关的要素集合定义为要素SI的可达集, 用R (SI) 表示, 由可达矩阵中第SI行中所有矩阵元素为1的列所对应的要素集合。

前因集:将要素SI的前因要素集合定义为要素SI的前因集, 用A (SI) 表示, 由可达矩阵中第SI列中的所有矩阵元素为1的行所对应的要素组成。

最高级要素集:一个多级递阶结构的最高级要素集, 是指没有比它再高级别的要素可以到达。其可达集R (SI) 中只包含它本身的要素集, 而前因集中, 除包含要素SI本身外, 还包括可以到达它下一级的要素。

则R (SI) 即为最高级要素集。

找出最高级要素集后, 即可将其从可达矩阵中划去相应的行和列, 接着, 再从剩下的可达矩阵中继续寻找新的最高级要素。依此类推, 可以找出各级所包含的最高要素集。

3.4.2寻找最高级要素集 (见表3.2)

由上表可知:{0}为最高要素, {1, 2}满足R (SI) =R (SI) ∩A (SI) 条件, 故要素{1, 2}为第1级要素。

由上表3.4可知:{4, 5}满足R (SI) =R (SI) ∩A (SI) 条件, 故要素{4, 5}为第2级要素。

由上表3.5可知:{3, 7, 8}满足R (SI) =R (SI) ∩A (SI) 条件, 故要素{3, 7, 8}为第3级要素。

由上表3.6可知:{6, 9}满足R (SI) =R (SI) ∩A (SI) 条件, 故要素{6, 9}为第4级要素。

3.4.3建立解释结构模型

根据级次划分排列, 最终做出的有向图, 描述了影响企业信息系统实施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见图3.3。

四、结论

由上文分析可以得出, 提高学位论文质量最直接的办法是端正师生对论文的态度和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写作水平;从这两方面出发, 提高学位论文的水平是最直接。提高学位论文质量最根本的方法是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加强科研管理机制建设与水平, 建设信息资源环境和提高师生信息素养, 只要抓住这三个方面的建设, 学士学位论文的质量提高将是水到渠成的事。

综上所述, 虽然解释结构模型法能直接揭示问题根源, 但此方法有纰漏。例如有些专家认为第3个因素 (指导教师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 直接影响论文质量, 但在模型中, 第3个因素 (指导教师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 却是通过影响教学质量与学生写作水平两度才间接影响到论文质量。我们尊重模型得出的结果, 但也须重视专家提出的意见。由此可见, 解释结构模型法在客观的定性上是科学的, 定量却是有纰漏的。

参考文献

[1]Warfield, John N.Binary matrices in system modeling[J].IEEE Transaction on Systems Manage&Cybernetics vSMC-3n5.1973.441—448.

[2]汪应洛主编, 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35—50.

[3]张宾, 龚俊华, 贺昌政.基于客观系统分析的解释结构模型[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5.5

[4]张广平.解释结构模型法 (ISM) 在科研技术装备管理职能作用分析中的应用[J].科研管理.2000.3

学士,硕士和博士的由来等10则 第9篇

学士一称最早出现在《周礼·春官》中,是指那些在学校读书的人。魏晋以后,学士是指以文字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民间习惯上称有文采的饱学之士为“学士”,最著名的莫过于苏东坡“苏学士”了。另外,学士和大学士差距很大,学士大多是舞文弄墨、实权不大的官员,可是大学士的地位就非同一般了。唐、宋时,“学士”前加“大”的可都是宰辅重臣,到了清代,大学士成为文臣的最高职位,官至正一品,可谓真正的位高权重。硕士的称呼最早起源于五代,也是指品节高尚、学问渊博的人,但一直不是官职。博士起源于战国时代,是一种官职,负责保管文献档案,编撰著述,传授学问,培养人才。汉武帝时,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易》、《书》、《诗》、《礼》、《春秋》每经置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故称五经博士。

京剧起源于清代

清代乾隆以来,昆曲、弋阳腔、秦腔等曾先后进入北京,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随后,又有“四喜”、“春台”、“和春”三个徽班入京,和“三庆班”合称“四大徽班”,盛极一时的昆曲、京腔(弋阳腔入京后演化得名)、秦腔等逐步冷落下来。1830年,湖北楚调(汉剧)也进入北京,汉剧和徽剧出于同一源流,因而时常合班演出,声腔上相互结合。后来,徽班又吸收、溶化昆曲、梆子、京腔的精华,在剧目、音乐、身段、服装、化妆方面都有所改革,再结合北京当地语言和风俗习惯,便逐渐形成了京剧。当时称为“皮黄”,又称“京调”。

我国最早的银行

银行在我国起源于唐朝,在唐宣宗时期(公元847~858年),苏州就有“金银行”出现。北宋嘉枯二年(1057年),蔡襄知福州时,作《教民十六事》,其中第六条为“银行轧造吹银出卖许多告提”,这是“银行”一词单独出现最早的时间。到了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建康(今南京)城内不仅有远谷市、纱市、盐市、牛马市,而且“银行、花市、鸡市、镇淮桥、新桥、筐桥、清化桥皆市也”。可见,银行那时在南京就已存在,而且成“市”。到了景定元年(1260年),竟成了一条“银行街”,其街非常繁华。“大清户部银行”是我国最早的官办银行,建于光绪三十年,即公元1904年。

重庆东南地区首次发现大溪文化遗址

近日,重庆东南地区首次发现大溪文化遗址,出土了典型的大溪文化中期双人合葬墓葬等珍贵遗迹遗物。据介绍,此次发现的大溪文化遗址位于重庆市酉阳县酉酬水电站工程库区,目前已经清理出墓葬和柱洞等建筑遗迹。大溪文化遗址最初发现于瞿塘峡东口长江南岸与大溪河交汇处,距今约五六千年,属母系民族晚期至父系氏族的萌芽阶段,是我国著名的原始社会古文化遗址之一。这是首次在渝东南地区发现大溪文化遗址,也是首次在酉水上游发掘出大溪文化遗址,这为研究大溪文化的分布范围和扩展提供了新的素材。此外,对于瞿塘峡以东地区发现的大溪文化元素的来源认识,也提供了新的思考依据:酉水、乌江可能是大溪文化的传播途径。

珠算的起源

古时候,人们用石子来计数,但这很不方便。后来,人们改用像筷子一样的小棒进行计算,叫做“算筹”。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大家觉得用算筹摆来摆去进行计算实在太麻烦,又把算筹改为用“珠盘”进行计算。把珠子放入盘内表示要加的数,拿出盘子里的珠子表示要减的数。用珠盘计数,珠子容易滚动散失,于是我国人民发明了珠算。把珠子串起来,并列地连排起来,就成了算盘。因为用算盘计算又快又方便,很快就传到朝鲜、日本等国。1000多年来,珠算在我国的经济、教育、文化等领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流传海外,成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互相学习的见证。近年来,美国、日本的学者把珠算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山西发现中国存世最早课本

由清代学者王步青编撰的《四书朱子本义汇参》近日在山西被发现。据专家考证,这是中国目前已知的存世最早的课本,对研究中国古今教科书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次发现的《四书朱子本义汇参》为线装古书,共有3卷,成书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书长26厘米,宽16.5厘米,每页版心镌有“敦复堂”三个字,背面版心下边均镌有“课本”二字,文前有王步青撰写的序。据考证,中国最早的课本始于清乾隆时期,因此这套古书的发现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王步青是清初儒学大家,晚年辞官后,在家乡金坛开设授书馆,此书就是他在74岁那年为教学所需编印的课本,由于印量极少,存世者极为罕见,为古代“课本”中的珍品。

内蒙古发现中国最北长城

由中国考古界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乌拉特后旗历史文化考察团”,不久前在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后旗境内考察认为,乌拉特后旗境内两条并列且走向相似的汉外长城,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北部的长城。这段长城在离中蒙边境大约18公里处,一直延伸到蒙古国境内。

九州溯源

我国所谓的“九州”,也就是传说中的我国中部地区,相当于黄河和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此说出自春秋战国时代而上达夏禹。《尚书·禹贡》开头即是:“禹敷土地,随山刊水,奠高山、大川。”意思是夏代的开国君主禹,开定洪水后,跟着划定疆域。九州计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周礼·职方》所记有幽、并州,无徐、梁州。《吕氏春秋·有始览》所记有幽州,无梁州。九州又有“九有”、“九囿”、“九原”等别称。古人既分当时的中国为九州,天长地久,“九州”也就自然成为中国的代称。

我国最早的地图

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地图是公元前27世纪苏美尔人刻制的泥板地图,以及公元前25世纪巴比伦人刻于陶片上的地图。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平面地图产生于2300年前,是在周朝中山国都遗址附近出土的铜版地图。图中,古代制图的某些要素,像分率、准望(即比例、方位)等都已出现。唐贞元年间,贾耽设计、监制了巨贴画《海内华夷图》,开始以不同颜色绘制不同地域。明朝末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在广东刻印成《坤舆万国全图》。出于对中国的敬意,把中国置于地图中央。这幅图对我国古代地图的绘制产生了较大影响——它使我国原有的经纬概念充实、明确和系统化。1718年,官方监制的《康熙皇舆全览图》制成,这是当时中国最权威的地图。

我国首次为19座名山定“身高”

国家测绘局与建设部近日发布了19座著名风景名胜山峰的高程数据,这是继2005年公布珠穆朗玛峰高程后,我国再一次公布山峰类重要地理信息数。这19座著名山峰高程数据分别为:泰山1532.7米、华山2154.9米、衡山1300.2米、恒山2016.1米、嵩山14917米、五台山3061.1米、云台山624.4米、普陀山2863米、雁荡山1108.0米、黄山1864.8米、九华山1344.4米、庐山1473.4米、井冈山1597.6米、三清山1819.9米、龙虎山247.4米、崂山1132.7米、武当山1612.1米、青城山1260.0米、峨眉山3079.3米。

文稿李莉

上一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析下一篇:企业物流外包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