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和控制范文

2024-07-22

评价和控制范文(精选11篇)

评价和控制 第1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评价程序,内部控制评价方法

一、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

企业应当按照内部控制评价办法规定的程序, 有序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 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可以授权给内部审计部门或专门机构负责。企业开展在评价工作, 一般程序为:

(一) 设置内部控制评价部门

企业通常授权内部审计部门或者其他专门机构作为内部开展评价部门, 负责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内部控制评价部门必须具备一定的设置条件:

1、能够独立行使对内部控制系统建立与运行过程及结果进行监督的权力;

2、具备与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相适应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

3、与企业其他职能机构就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保持沟通协调, 在工作中相互配合、相互制约, 在效率上满足企业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监督与评价所提出的有关要求;

4、能够得到企业董事会和经理层的支持, 有足够的权威性来保证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 制定评价工作方案

内部控制评价部门应当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管理要求, 分析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高风险和重要业务事项, 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工作方案, 经董事会批准后实施。评价工作方案既应当明确评价主体范围、工作任务、人员组织、进度安排和费用预算等相关内容。评价工作方案既可以全面评价为主, 也可以根据需要采用重点评价的方式, 一般而言, 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初期, 实施全面综合评价有利于推动内部控制工作的深入有效开展;内部控制系统趋于成熟后, 企业可以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 更多的采用重点评价或专项评价, 以提高内部控制评价的效率和效果。

(三) 组织评价工作组

评价工作组在内部控制评价部门的领导下, 具体承担内部控制检查评价任务。控制评价部门根据经批准的评价方案, 挑选具备独立性、业务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的评价人员, 组成评价工作组, 具体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评价工作组成员应当吸收企业内部相关机构熟悉情况的业务骨干参加。实施评价工作前, 评价人员需要接受相关培训, 培训内容一般包括内部控制专业知识及相关规章制度、评价工作流程、检查评价方法、工作底稿填写要求、缺陷认定标准、评价人员权利义务、纪律要求及评价中需重点关注的问题等。

(四) 实施现场测试

评价工作组根据单位平均工资方案确定的内部控制评价范围, 入驻被评价单位, 实施现场测试。现场测试的一般步骤为:

1、了解被评价单位基本情况。评价工作组与被评价单位进行充分沟通, 了解其经营业务范围、评价期间生产经营计划和预算完成情况组织机构设置及职责分工、领导层成员构成及分工、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体制、内部控制工作概况、最近一次内部控制评价或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等。

2、确定检查评价范围和重点。评价工作组根据掌握的情况确定评价范围、检查重点和抽样数量, 并结合评价人员的专业背景进行合理分工。检查重点和分工情况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实时调整。

3.开展现场检查测试。评价工作组根据评价人员分工、综合运用各种评价方法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现场检查测试, 按照要求填写公正底稿、记录相关测试就跟, 并对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初步认定。评价人员应遵循客观、公正、工平的原则, 如实反映检查测试中发现的问题, 并及时与被评价单位进行沟通。

4、编制现场评价报告。评价工作组汇总评价人员的工作底稿, 形成现场评价报告。评价工作底稿应进行交叉复核签字, 并有评价工作组负责人审核后签字确认。

5、提交现场评价结论。评价工作组将评价结果及现场评价报告向被评价单位进行通报, 有被评价单位相关责任人签字确认后, 提交企业内部控制评价部门。

(五) 汇总评价结果

内部控制评价部门汇总各评价工作组的评价结果, 对工作组现场初步认定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全面复核、分类汇总, 对缺陷的成因、表现形式及风险程度进行定量或定性的综合分析, 按照对控制目标的影响程度判定缺陷等级。对于认定的内部控制缺陷, 内部控制就部门应当提出整改建议, 要求责任单位及时整改, 并跟踪其整改落实情况;已经造成损失或负面影响的, 企业应当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六) 编报评价报告

内部控制评价部门已汇总的评价结果和认定的内部控制缺陷为基础, 综合内部控制跟踪整体情况, 客观、公正、完整的编报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并报送企业经理层、董事会和监事会, 有董事会最终审定后对外披露或以其他形式加以合理利用。

二、内部控制的评价方法

企业在控制内部控制检查评价工作工作过程中, 应当根据评价内容和被评价单位具体情况, 综合运用个别访谈调查问卷、专题讨论、穿行测试、实地查验、抽样和比较分析等方法, 广泛收集被评价单位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是否有效的证据。评价方法的选择应当有利于保证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证据的充分性是指获取的证据能够为形成内部控制评价结论提高合理保证;证据的适当性是指获取的资金与相关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有关, 并能可靠地反映控制的时间状况。

(一) 个别访谈法

个别访谈法是指企业根据检查评价需要, 对被检查单位员工进行单独访谈, 以获取有关信息。该方法主要用于了解企业及其所属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情况。评价人员在访谈前应根据内部控制评价目标和要求形成访谈提纲, 如有必要可先提供被访谈人员进行准备, 被访谈人员主要是单位领导、相关机构负责人或一般岗位员工。评价人员在访谈工作结束后应撰写访谈纪要, 如实记录访谈的内容。

(二) 调查问卷法

调查问卷法是指企业设置问卷调查表, 分别对不同层次的员工进行问卷调查, 根据调查的结果对相关项目作出评价。该方法常见于内部环境评价。调查问卷一般包括填列项目、控制描述和支持性文档等内容。其中。填列项目基于企业实际情况, 明确被评价单位或对象需要填列的内部控制评价内容;控制描述是指被评价单位或对象对评价内容‘考虑是否存在相关的控制, 并如实填写相关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情况;支持性文档要求被评价单位或对象列示相关控制所涉及的支持性文档, 如对领导层是否重视内控工作进行评价, 需要列示有关会议纪要、审阅记录等文档;对企业文化进行评价, 需要列示文化手册、员工行为守则等文档。

(三) 专题讨论法

专题讨论法通常用于控制活动评价, 是指通过召集与业务流程相关的管理人员就业务流程的环节会某类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及评价的一种方法。专题讨论法即是一种常见的控制评价方法, 也是须报告称去也行整改方案的重要途径。对于同时涉及财务、业务、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控制缺陷, 往往需要有内部控制专职机构组织召开专题讨论会议, 综合内部各机构、各方面的意见, 研究确定缺陷整改方案。

(四) 穿行测试法

穿行测试法是指在内部控制系统中任意选取一笔交易作为样本, 追踪该交易最初起源直到最终在财务报表或其他经营管理报告中反映出来的过程, 即该流程从起点到终点的全过程, 以此来了解整个业务流程状况, 识别出其中的关键控制环节, 评估相关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

(五) 实地查验法

实地查验法是指企业对财产进行盘点清查, 以及对存货实物资产的出入库环节进行现场查验, 主要用于对资产安全性目标的思想情况所作的评价。实地查验法通常应与抽样法结合运用。企业对财产进行实地查验, 需要制定统一的测试工作表, 并从特定的样本库中抽取若干测试样本, 与企业激励、财务单证等进行核对验证, 以此判断与资产安全目标相关的各项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实地查验首先要有计划, 明确目的, 一般情况下, 实地查验要和纳税评估结合起来进行的, 在实地查验过程中要尽量去的企业生产经营的第一手资料, 资料要详实、准确。

(六) 抽样法

抽样法是指企业针对具体的业务流程, 按照业务发生的频率及固有的风险的高低, 从确定的样本库中抽取一定比例的夜样本, 对业务样本的控制水平进行判断, 进而崔整改业务流程的内部控制有效性作出评价。抽样法是控制车速的常用方法, 分为随机抽样和其他抽样。随机抽样是指按随机原则从样本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其他抽样是指人工任意选取或按某一特定的标准从样本库中先后去一定数量的样本。应用抽样法时应注意样本库必须包含符合测试要求的所有样本, 测试人员首先应对样本库德完整性进行检查评价。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 《审计》,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03

评价和控制 第2篇

血涂片评价

血涂片的显微镜检查是血液细胞学检查的基本方法,临床上应用极为广泛,制备薄适宜,分布均匀,染色良好的血涂片是血液学检查的重要基本技术之一。

一、血涂片制作

取末梢血1滴,置载玻片一端,取另一边缘光滑的推片,放在血滴前面慢慢后移,接触血滴后稍停。血液即沿推片散开,将推片与载片保持30 ~45°角,向前平稳均匀推动推片,载片上便留下一层薄血膜。血涂片制成后,立即在空气中挥动,使其迅速干燥,以免血细胞变形。血膜干燥后,用铅笔在血膜的一侧写上病人姓名或编号。一张良好的血片,厚薄要适宜,头体尾要明显,细胞分布要均匀,膜 的边缘要整齐,并留有一定的空隙。涂片时血滴愈大,角度愈大,推片速度愈快则血膜愈厚,反之血膜愈薄。太薄的血膜片50%的白细胞集中于边缘或尾部,血涂片过厚,细胞重叠缩小均不利于白细胞分类计数。如果血膜分布不匀,主要是推片不整齐,用力不均匀,载片不清洁所致。

二、血涂片的质量控制

1、血膜片的质量要求是厚薄均匀适度,低倍镜下观察全片,细胞不重叠,头尾及两侧有一定的空隙,血膜头部有明确的病人标志。

2、一些体积较大的特殊细胞常在血膜的尾部出现,因此蜡笔划线时应注意保存血膜尾部细胞,血膜必须充分干燥,否则在染色过程中容易脱落。

3、配制染料须用优质甲醇,稀释染液用缓冲液,因为缓冲液的pH 对细胞染色的影响很重要。在偏酸性环境中正电荷增多,在偏碱性环境中负电荷增多,又因为细胞着色对氢离子浓度十分敏感。如果染色偏碱,原是紫红色的中性颗粒则染成深蓝色,造成识别困难。冲洗须用中性水,虽亦可用自来水(但不能保持稳定)。

4、对所用染液应进行预染试验,新配制的染液放置一段时间后其中的美蓝逐渐氧化成天青B,天青B 对细胞核的着色效果比美蓝好,因此,瑞氏染液放置时间越长染色效果越好,临床上称之为成熟。判断染液成熟程度的简易方法是用正常优质血片做预染试验,先用低倍镜观察载有染液的血片,认为着色满意后,再按照染色后冲洗顺序最后用油镜镜检,这样不仅可了解染液的成熟程度,而且还可以选择合适的染色时间,供临床标本染色时参考。

5、染液与缓冲液的比例要适当,以1∶2为宜。一般说来缓冲液稀释度愈大,染色时间愈长,细胞着色愈匀称、鲜艳。缓冲液和染液量要充足,否则染液很快蒸发,染料沉淀于细胞上,使细胞深染而无法检查。细胞较多较厚的涂片(如红细胞增多症)染液应多些。细胞较少的涂片染液应少些。

6、染色时间与染液浓度、室温高低、细胞多少有关,染液愈淡,室温越低,细胞愈多,所需时间越长,应适当增加染液浓度,因此必须根据情况灵活掌握。

7、染色良好的血膜片,外观呈浅红色,红细胞呈粉红色,白细胞核呈暗紫红色,染色质结构能辨,粒细胞的颗粒呈固有种特异颜色。

四、注意: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特殊标本,在制片时就要特殊对待。如:贫血病人、WBC特高疑为白血病人、腹水或胸水。个人:由检验师(士)完成涂片、染色、计数、分类。两差比较:由主管技师计数、分类。

双份技术标准差评价法:由检验师(士)及副主管技师计数、分类后 比较。

质评:A级(优):90~100分。B级(良):80~89分。C级(中):70~79分。D级(及格):60~69分。E级(不及格): <60分。检验士→主管技师→副主任技师

质控目的:1避免或消除技术误差。2缩小固有误差。质控评价:1常规考核标准。2变异百分数评价。3经验控制。

分类计数的质量控制流程

制定血细胞分析仪血涂片复检的标准并加以评价,建立适合我院的分类计数的标准。方法:通过对200份临床标本血涂片进行显微镜检查,评价仪器提示结果与手工分类计数的一致性和标准执行的可行性。复检标准的标本均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显微镜镜检,以免造成漏诊、误诊现象,提高血液学分析质量。白细胞分类计数

一、低倍镜观察:选择细胞分布均匀、染色好的部位,转油镜下计数100—200个细胞,求出各种白细胞所占百分比。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细胞、嗜碱细胞。

二、细胞分布:头体部以淋巴细胞较多,尾部和两侧以中性粒、单核细胞较多,片尾部异常大的细胞较多。一般选择体尾交界处,细胞分布均匀的地方按一定方式,有规律的移动视野。

三、发现幼稚或异常白细胞,应分类报告,包括在分类百分率中。如遇到不能确认的细胞,应另列入分类不明一项,如实报告,并保留血片。如发现有核红细胞,应报告分类100个白细胞所见有核红细胞数。检验人员必须能对所有常见白细胞进行分类,并了解大多数白细胞的形态异常,包括先天性和获得性。参与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检验人员必须进行专业培训,并具备实际工作经验。检验人员的工作态度、动机和专心程度是关键因素。因为白细胞分类计数是一项主观性很强 的工作,影响分类计数的因素很多,有检验人员的态度、实验室环境条件和工作量等。

四、血涂片考核

考核样本选择10份样本。样本必须包含7种类型白细胞(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性杆状核粒细胞、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按照要求,每份样本制备5张血涂片,按照第节所述方法染色,统一标签,但检验人员不知道样本来源。玻片分成5套,每套包含10份样本的玻片各1张。

五、检验人员考核分发给参加检验的人员一套考核血涂片,要求每张血涂片做

评价和控制 第3篇

关键词:风险评价 科学管理 油气集输

风险——指某一特定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风险=隐患+人的行为、环境因素风险评价——指评估风险程度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首先要树立牢固的风险意识,从思想上引起每个职工的高度重视和警惕。其次,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和增强每个人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就是说,要切实提高每个职工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只有自身能力得到加强,才能有效避免各种潜在风险可能带来的危害。无数事实证明,许多生产上的重大事故,不是由于事故本身多么难以预防和无可避免而是由于当事人思想麻痹大意,放松安全警惕,或者业务技能水平低下。对紧急、突发事故不能及时正确处理而酿成的。前者反应了风险防范意识的薄弱,后者反应了业务技能能力的低下。由于联合站内压力容器密布,油气管道纵横,存在易燃易爆,因此,就联合站内的一些主要设备的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进行分析。

1 水套加热炉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

水套加热炉是通过燃烧加热水介质给原油加热的设备。加热炉的风险存在于安全阀失灵、液位计假液位或损坏、温度计损坏无水干烧和炉膛有余气等方面。水套炉发生事故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它可以直接引发着火爆炸、人员伤亡,损毁设备,或造成停产事故。

1.1 安全阀失灵 安全阀失灵会造成压力超高时安全阀不能启动卸压,这种状况极其危险,很容易使加热炉变成一个重磅炸弹。遇此情况,应立即关闭或控制炉火,并立即打开炉顶卸压阀们卸压。

1.2 液位计假液位或无水干烧 当液位计假液位或损坏,加热炉内无水或水少,未得到及时补充,这时如果继续加热,就会造成无水干烧,无水干烧很可能烧穿原油汇管引发火灾爆炸。如果起火,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

①关闭炉火;②打开油路旁通,关死加热炉原油进出口阀们;③开紧急放空阀放掉管内剩余原油;④用蒸汽和干粉灭火机灭火。

1.3 加热炉二次燃烧或炉膛有余气 燃气内含轻烃成份(冬季),燃油炉堂内喷入燃油燃烧不充分、配风比例不当都会造成二次燃烧;停炉后阀门未关严,意外火灭,点炉前未吹风或吹风时间不到等原因会造成爆炸事故。如发生二次燃烧或起火爆炸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控制处理。

1.3.1 二次燃烧处理控制 ①停止供燃料,关闭燃料阀门;②停止吹风;③减小加热炉负荷;④用蒸汽或灭火器把炉膛内火灭掉,清除里面燃烧物;⑤处理完毕检查无误,按点炉规程重新点炉。

1.3.2 炉膛内余气处理控制 ①首先检查控制阀门是否能关闭好使;②强制通风的要强制吹风15分钟,自然通风的加热炉自然通风30分钟;③用可燃气体探测器检测确认炉膛无余气;④按操作过程点炉。

1.4 温度计未校或损坏处理控制 ①及时按期校验温度计;②对损坏断裂的温度计及时更换。

加热炉以上几项主要是由于当事人工作疏忽引发的责任事故,未定期准确校验安全设备;值班人员未及时巡查。

2 储罐冒罐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

储罐冒罐跑油,破坏和污染环境,同时会造成原油资源的巨大浪费。

2.1 可引发储罐罐冒罐的原因 ①液位显示仪器损坏或者失灵;②外输泵排量小,提不上去,或停电停运;③来液量持续过大,外输泵打不及。

2.2 遇到此种情况,应立即采取措施 ①立即汇报调度,保证储罐最大容量下运行;②储罐达到最高安全罐位时,关闭储罐进口阀门;③外输立即切换越站流程。

3 分离器跑油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

3.1 分离器跑油原因 ①分离器中的来液量大走不及,上部的原油涌入顶部气体管线,主要是由于油水充满整个分离器内空间造成的。②自动调节阀调节不过来或调节阀失灵,造成分离器内油水充满分离器内空间,油水从顶部气管线流出。③值班室内仪表失灵损坏,未及时巡检机械浮球液位计,造成分离器内油水充满分离器内空间,油水从顶部气管线流出。

造成此种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值班人员不能及时发现并处理,会造成跑油事故。仪器仪表失灵损坏,可造成分离器内液位抬升。

3.2 造成危害和处理控制

3.2.1 危害 跑油事故可直接使天燃气管线凝堵,(特别是冬季)我厂高凝油不管冬季夏季都可导致凝堵气管线,影响燃气质量和原油生产。同时造成容器内压力升高。若压力升高到安全阀启动压力,则会导致安伞阀动作,致使原油喷出,造成设备与环境污染,甚至引起火灾。

3.2.2 处理控制 如发现跑油事故及时汇报处理,首先查找原因:①液量大及时分配液量;②调节阀失灵,开旁通手动调节;③仪表失灵,勤检查看机械浮球液位计。

仪表和自动调节阀有问题及时找计量维修人员进行维修处理,处理正常以前全部人工控制,确保安全生产。

4 卸油台装卸油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

目前个别联合站卸油台和装卸(轻质油)轻烃主要依靠油罐车拉运。卸油台卸油和轻烃装车时,轻烃是自上而下由鹤管喷入罐车,卸油车原油是由上而下油流与罐壁剧烈摩擦产生静电。这些静电荷如果得不到释放(如接地线断或电阻过大),当静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放电打火,引起原油或轻烃爆炸或燃烧,严重的会发生油罐车爆炸。尤其是夏季,气温高,分子活性增加,更易发生此类事故。因此,要求装卸车时,首先检查罐车是否接地,鹤管是否是防静电管,必有可考接地线,确保静电荷导入大地,以确保装卸油的安全,要勤检查,勤测验,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5 锅炉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

锅炉主要是根据沈采高凝油需要加热伴热以及供冬季生产和采暖的设备。锅炉实际就是高温下工作的压力容器。而且有时其工作压力不恒定,变化范围较大,因此大大增加了安全运行的风险。锅炉工属于特殊工种,锅炉的安全运行,应严格按照有关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员工公必须持证上岗,对设备要加强巡同检点和维护保养,对安全附件如安全阀、液位计、压力表,要定期校验和更换。

6 高压注水设备的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

注水是油田开采的必要措施,只有注好水才能保证提高原油采收率,注水的主要设备是离心泵和柱塞泵,两种设备都是产生高药水的设备,他所产生的危害和控制主要是:高压水伤人,造成人身伤害和设备物料损害。

6.1 产生的主要原因 ①注水盘根损害;②高压注水管线刺漏;③高压阀损害。

6.2 主要控制管理方法 ①及时检查更换盘根;②对各类高压设备、阀门、流量计定期检查、维修;③发现有刺漏先兆,应首先避开刺水方向,再进行维修操作。

一旦发生事故,立即汇报上级;马上紧急停泵,如有人员受伤及时送往医院,对事故设备组织人员进行维修处理。

以上就是主要针对联合站主要设备归纳总结重点存在的一些设备的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情况。当然。实际中存在的隐患与风险,远远不止这些。这就要求我们在生产和工作中,与时俱进,实时更新学习新的理论和生产操作技能,保持高度责任心,做好属地分工,依靠科学结合实际,并且深入学习各种生产实践技能,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与素质,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孙金瑜.《集输工》.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06.

[2]李震泰.《油气集输工艺技术》.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03.

浅谈土壤监测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方法 第4篇

首先是精密度, 在环境土壤监测质量控制指标中, 精密度是在反复测定的基础上对结果实现的一致性统一定位, 反映了测量系统在随机状态下存在的误差大小。通常情况下精密度采用相对标准偏差与相对偏差进行表示, 包括了超差复检、平行检查、异常点复检、再现性检查, 前三种检查形式均可在一个实验室中进行, 而后者则需要准备至少两个实验室。其次是准确度, 对应的指标是监测与分析后所得结果, 包括了单次结果以及重复监测下采取的均值, 并与公认标准值之间进行专业的度量, 反映了采用的测量系统或是采用的分析方法自身的误差指标, 能体现结果可靠性。随后是空白值, 是对土壤样品溶液制备和分析仪样本操作出现污染情况的确认, 能够确保标准的设定在样品分析过程中不会受到过大的干扰。空白值反映的是纯水质量、试剂纯度、仪器性能、试液配置量、载气质量、实验室的清洁度, 甚至是操作人员的实践水平。再者是报出率, 在实验室中, 有元素含量的数据样品在总的样品数量中占据的比例即是报出率, 如果在工作区域中, 污染物的报出率比控制指标对应的限值低, 那么表示期间所采用的监测分析方法检出限无法实现样品测试与分析要求, 必须采取其他有效的方法来降低检出限, 或者是采用更低的检出限方法重新对样品进行分析, 确保满足要求。

2 采样与制样的质量控制

对于样品布点和采样工作, 必须严格遵守《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 分为前期采样、正式采样以及补充采样的步骤进行。监测人员要对监测点位和监测背景进行科学的审查, 确定方案, 规定位置与数目, 在采样过程中注意预防污染, 妥善保管样品。在运输过程中, 严防样品的损坏、混淆和污染。如果样品没有及时分析测试, 那么必须严格按照要求放入冰箱进行储存。在制备质量控制环节, 坚持样品风干、样品粗磨、样品细磨、样品分装的步骤, 将工作室设置为风干室与磨样式, 注意保证样品的清洁, 预防出现二次污染。监测人员还要注意对样品的清点与交接工作, 将土壤样品的标签标注好, 预防混乱, 严防交叉污染。

3 实验室质量控制

首先要控制分析质量, 在精密度控制方面, 确保每一批样品中的对应项目在分析过程中都有20%的平行样品, 样品不超过5个, 那么对应样品也不能少于1个, 如明码平行样与密码平行样, 其测定结果的误差要在一定范围内, 一旦合格率不超过95%, 那么就要额外增加20%平行样, 确定最终测定合格率在95%以上。在准确度控制方面, 必须使用质控样品的标准物质进行, 同样将质控样测定值设置在95%以上的置信水平, 否则结果无效, 此外还要测定加标回收率。其次是质量控制图, 要求绘制具有高准确度的质控图, 以便对质量自控进行分析, 确保每一批质控样测定值都在中心附近或是上下警告线以内, 一旦不符合标准, 那么结果将不可信, 需要对原因进行总结, 重新测定直至结果可接受。最后是土壤标准样品, 由于土壤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可保存性以及均匀性, 对土壤标准物质进行提取与分析有助于分析方式标准化, 工作人员必须校正分析测定仪器, 评价测试水平, 确保结果数据的可比性一致。选择土壤时要密切关注组分、含量水平、背景结构等确定近似, 如果差异较大, 那么就要充分考虑监测工作可能出现的误差。

4 土壤监测质量控制评价方法

4.1 空白值评价

通常情况下以每一批次样对2个以上的平行空白样的空白值频度进行测定, 其相对偏差不超过50%判断精密度指标合格, 也可以将测定的空白值插入到均数控制图中, 对空白值的精密度指标合格性进行验证。

4.2 精密度评价

对平行样的相对与绝对偏差进行计算, 比较控制值从而评价精密度, 如按照土壤样品总数的5%进行采样质量控制检测, 那么就要确保其中多环芳烃、钛酸酯等有机污染物含量也为总的5%, 制备好以后将元素样品编入密码平行样, 同样需要监测人员以5%编入。如平行性检查, 监测人员随机抽出样品数的10%测定平行样, 并计算明码平行样的相对偏差和密码平行样的相对偏差, 而其中涉及的有效态无机元素则必须参照绝对偏差进行评定。

4.3 准确度评价

评定数差, 在每批次的样品中插入3种左右的无机元素样品, 制定统一的标准以后对其测定率进行统计, 如果最终达到样品的2%, 那么就表示测定频次合格, 而对应的对数差计算, 就要判断其标准性确定合格率。评定有效态无机元素, 比如土壤中的有效态铜、氟等样品, 要确保其测定值在样品的标准保证值区间中, 否则视准确度不合格。评定有机污染物的回收率, 比如土壤中所包含的钛酸酯、有机氯农药或是多环芳烃, 合格标准为70%~120%的回收率, 而回收率超出范围, 视为不合格。

4.4 质控图监控

可采用多样控制图的方法, 比如多个铜标准样品测定结果显示对数差, 而要确保有足够的回收率与符合率在上下控制线范围内, 并综合考虑在质控图中每一个数据点分布合理, 表示监测数据处于受控状态, 说明此样品测定结果可靠, 如果测定值落在上下控制线之外, 说明分析失控, 如果数据落在上下警告线与上下控制线之间, 说明分析结果虽然可接受, 但有失控倾向, 需要注意。

摘要:本文对土壤监测质量控制相关指标及评价方法进行分析, 总结监测人员在当前的工作中对其应用的现状, 以供参考。

关键词:土壤监测,质量控制,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易友根.土壤监测的质量控制指标和评价方法[J].科技论坛, 2012, 11 (08) :88-89.

评价和控制 第5篇

⑴划分作业活动:编制一份作业活动表,其内容包括厂房、设备、人员和程序,并收集有关信息。

⑵辨识危险源:辨识与作业活动有关的主要危险源。考虑谁会受到伤害以及如何受到伤害。

⑶确定风险:在假定计划的或现有控制措施适当的情况下,对与各项危险源有关的风险做出主观评价。还应考虑控制的有效性以及一旦失败所造成的后果。

⑷确定风险是否可承受:判断计划的或现有的职业健康安全预防措施是否以把危害控制住并符合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

⑸制订风险控制措施计划:编制计划以处理评价中发现的,需要重视的任何问题。应确保新的和现行控制措施仍然适当和有效。

⑹ 评审措施计划的充分性:针对已修正的控制措施,重新评价风险,并检查风险是否可承受。

.第二类危险源: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主要包括:物的故障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失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环境因素,环境缺陷(温度、噪声、振动、照明、或通风等方面的问题)

1按能量分为7种类型: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放射能、生物因素、人机工程因素(生理或心理)

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和我们有关的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好、外露运动件、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设备设施其他缺陷);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电危害);噪声危害、振动危害、电磁辐射、运动物危害、明火、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作业环境不良(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通风不良、气温过高等);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不清、不准等);标志缺陷(无标志、标志不清、不规范、位置缺陷等);

危险源辨识应考虑以下范围:

.必须覆盖用人单位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如临时性的运行、检修和维护等活动)。

.必须覆盖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包括分包方和访问者、供货者),以及使用外部提供的服务所带来的危害和风险。

病案质量控制与评价 第6篇

1 建立病案质量控制与评价组织

我院针对病案质量与医疗安全建立专门的病案质量控制与评价组织:简称为“一个体系、四级质控”。一个体系:完善院、科监管组织体系的建设,对病案质量进行检查、评估、分析,拿出针对性措施进行全程监督、考核、评价、反馈、总结,持续改进并组织实施。四级质控:一级临床科室对运行病案进行质量自控;二级医政办、职能部门对运行病案进行质量监管;三级病案室对归档病案进行质量评估;四级病案质量管理委员会对病案进行质量监督。实行院级、职能部门、科室自我检查管理的监控网络,落实层层有人负责、环环有专人管理的责任追究制。确保病案质量有人管、有目标、有检查、有结果、有奖惩。保证病案质量监控工作落到实处。

2 建立病案质量控制与评价评估系统

3 建立病案质量控制与评价管理目标

3.1 一级临床科室对运行病案进行质量自控:

自控时间:每半个月

自控范围:临床科室100%的病案

具体办法:每个病区指定主治医师为质控医师,由质控医师轮流进行病案质量控制,由科主任、护士长协同进行监控。对不规范或缺页缺项的病案,及时通知医师完善。送交病案室的病案不能缺页,不能有丙级病案。质控医师认真填写《临床科室病案书写质量自查本》,并每半月将自查情况汇总一次,通过内网上传医政办和病案室。由医政办将病案自查结果和医院职能部门的日常业务评估成绩相结合,作为科室工作评定指标。

3.2 二级医政办、职能部门对运行病案进行质量监管:

监管时间:每月一次

监管范围:临床科室10%的运行病案

具体办法:医院职能部门组织抽调主治医生以上医务人员组成检查组对临床科室运行病案进行质量抽查。每份病案每项错误扣罚10元,没有错误的病案每份奖励50元。检查的结果和存在的问题以简报和院周会的形式反馈。监控的结果与医师年终考核和职称评定相结合。

3.3 三级病案室质控人员对归档病案质量评估:

监管时间:日常工作日

监管范围:100%归档病案

具体办法:我院病案室从病案管理阶段过渡到了病案信息管理高级阶段,负责为科、教、研、职能部门提供医疗信息服务,同时负责归档病案书写质量质控工作。病案室病案质控人员严格按照河南省卫生厅颁布的《河南省病案书写基本规范实施细则(试行)》(卫办综发豫卫医〔2011〕107号)要求,准确评估每一份归档病案。认真记录每位临床医师病案书写存在的问题,填写《临床医师归档病案存在问题记录表》,及时通知督促临床医师到病案室完善病案,同时要求临床医师认真阅读《临床医师归档病案存在问题记录表》内容并签字。通过查找病案质量缺陷分析造成病案缺陷原因,最终能达到弥补病案缺陷,避免病案缺陷再次发生。

病案室质控人员对归档病案质量评估分为两个部分:病案首页填写和病案医疗记录。对病案医疗记录质量控制与评价是永恒的主题,任何阶段都是重点监控的部分。现阶段电子病案、临床路径、信息化管理及未来按病种付费的一段时间,要求医师准确填写病案首页,特别是诊断与手术、操作名称的完整填写,主要诊断与主要手术正确选择,要求病案室编码员对诊断与手术准确编码。因此,现阶段,病案首页填写和病案医疗记录质量控制与评价同样重要。我院对病案首页的填写加大管理力度,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严格按照卫生部的统一标准上报数据:我院使用的病案首页格式是由卫生部统一制定,很多项目是为了满足医院统计信息要求设定。因此,病案首页信息是医院统计最重要的基本数据,保证基础数据的质量,做到规范、准确、及时和完整,提高全院医疗工作人员的认识和责任感,规范制度、强化目标、细化流程。自2012年2月起,我院病案室正式使用全国新版病案首页,将住院病案首页内容录入医院信息系统并保存。同时期,根据卫生部要求更换《全国最新国际疾病分类词库》,并印成册发放给临床科室,作为各临床科室国际疾病和手术操作分类工具书,病案室定期对临床医师进行疾病分类和手术分类的培训,使临床医师熟悉疾病分类与手术操作分类,对病案疾病诊断编码有了进一步的正确认识。2013年起,根据国家卫生部医管司要求,更换《北京最新手术操作分类词库》,对手术操作进行编码,配合卫生部医管司开展的医疗服务监管信息网络直报工作,实现了病案首页数据和卫生部医院质量监测系统自动对接。

②保证病案首页信息的正确性:对病案首页质量控制是现阶段病案室工作重中之重,通过病案质检人员、编码人员、录入人员三个工作环节进行把控。首先,病案室质控人员通过查阅病案医疗记录,核对病案首页基本信息填写,存在问题立即通知医师进行完善,完成第一层的把关。其次,病案室编码员通过重点查阅入院记录、出院记录、手术记录、检查报告单、病理报告单,核对病案首页疾病诊断、手术操作名称和主要诊断、主要手术选择,并进行正确编码;对疑难疾病与手术,通过和主管医师、科主任沟通或查阅有关医学相关专业资料等方式,确定正确编码;对编码员自己不能确定的编码,通过大家分析、讨论方式,确定正确编码,完成第二层的把关。最后,病案首页编码录入员通过病案首页录入质控系统纠正错误编码,并将正确的患者基本信息和准确编码录入病案首页管理系统,完成最后的把关工作。

③努力提高病案首页编码的正确性:病案室提高编码员编码质量分为四步。核对疾病分类编码:每月定期抽取每个编码员一定的数量病案,对照编码员在系统中编码和病案进行核对;分析编码员存在问题:把核对编码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整改,并记录形成病案室疾病分类学习内容与相关医学基础知识学习相结合,进行内部业务培训;指导编码员进行编码:对出现的问题举一反三,对每个人进行教育,避免其他编码员再犯同样的错误;制定评价编码员正确率图表:为进一步提高编码准确率,病案室将编码员编码的病案数量和编码员编码存在问题用柱形图表示,对编码员的准确率进行追踪评价,通过这种方法,编码员的准确率平均达到99.7%。我院病案首页基本信息填写完整、准确,主要诊断选择正确率达到100%,编码准确率高达99.7%,为医院医疗基本信息能顺利上传国家卫生部医管司,通过“三甲动态评审”奠定了基础。

3.4 四级病案质量管理委员会对病案质量监督:定期对病案管理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和指导,收集临床科室对病案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根据病案书写规范,及时提出对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写好、用好病案的要求。组织各种形式的病案书写质量检查,评选优秀病案,交流病案书写和病案管理经验。

4 制定多种病案质量控制管理办法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医院出台了多个管理办法,包括《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病案控制和示踪制度》、《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病案评比办法》、《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病案归档奖惩办法》等规章制度,确保病案质量控制工作持续有序地开展。

5 开展病案管理持续改进工作

“三级甲等”医院评审中,我院取得了好的成绩,病案质控工作方面展现了许多工作亮点,为了持续改进,进一步提高病案书写质量,医院病案质量管理委员会召开会议,统一了检查检验报告单电子版格式,完善了输血病程记录、介入治疗记录等电子病案模板。职能部门加大了病案书写监管力度,由主管院长带队,各职能部门联合定期对临床科室进行检查,评估是否达到标准。通过对比分析,找出差距,嘉奖鼓励先进,对不断发现问题随时对质量目标标准和制度进行修改,确立新的目标,促进病案质量管理良性循环,保证病案质量控制的效果。

总之,病案质量管理是我院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建立质控组织、质量标准、评估体系,制定管理目标、管理办法,进行全员病案质量教育、医护人员专业培训,定期评价、总结、反馈病案质量,灵活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PDCA”循环法,监控诊疗全过程,促进医疗持续改进,为公众提供安全可靠的医疗服务。

评价和控制 第7篇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化, 医院中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的弊端日渐暴露, 规范医疗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与评价工作, 确保规范的内部控制在医疗机构经营效益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发挥重要作用, 十分必要, 势在必行。一是促进医疗单位经营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提升。规范的内部控制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 要求医疗单位内部建立有效的组织架构, 明确部门及岗位的职责权限, 规定各岗位人员的任职资格与知识、技能与其他能力, 规范医疗机构各部门内部以及各个部门之间的相关工作流程与协作、协调关系;内部控制是一种从上至下的实施, 全部门全员参与, 贯通决策、执行及监督评价全过程的有效控制方式, 可以事先分析医疗单位各个环节上的风险, 提早制定相关的防范措施, 通过明细的工作流程与职责权限的划分确保执行的有效性, 避免因责任不清而互相推诿现象的发生, 从而有效的促进医疗机构经营管理的有效性, 实现医疗机构健康、可持续发展。二是保证医疗单位资产安全及资金的有效使用。规范的内部控制对医疗单位的资产与资金管理有着严格的规定, 运用多种内部控制的手段与方法进行有效管理与控制。规范的医疗机构内部控制在资产管理方面要合理设置岗位, 明确职责权限, 通过制度规定医疗单位资产的接触权限与审批流程与手续, 确保资产的安全及合理使用。同时, 通过物资的入库出库规范、记录台账、定期清查核对等有效措施保证资产安全。另外, 规范的医疗单位通过内部控制的相关制度规定, 可以确保医院经营中的会计凭证保存完整, 按照相关规定登记会计账簿, 根据单位内部实际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会计核算, 最终出具合理、正确、完整的财务会计报表, 从而确保医疗单位资金的有效使用。三是确保医疗单位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确保医疗单位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是内部控制的第三个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目标。随着国家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各个领域、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层出不穷, 这就要求医疗单位在经营与管理中, 在决策、执行、监督评价等各个环节严格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规范的内部控制能够在医疗单位的各个业务领域发现所存在的问题, 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和监控程序, 确保医疗单位遵守了国家规定的相关法律法规。

二、规范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工作

(1) 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依据。2014年, 财政部颁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试行) 》 (财会〔2012〕21号, 以下简称《规范》) , 从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两方面规定了风险评估的范围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控制方法。明确指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在单位层面应重点关注内部控制的工作组织、机制的建设、制度的完善、人员管理及财务信息编报等五方面的内容。2015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精神, 解决自《规范》发布之后, 各行政事业单位在建设内部控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财政部发布《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 (财会〔2015〕24号, 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 进一步明确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中流程控制、内部权力制衡、内控报告制度、考评问责等住主要任务, 以及相关的有针对性的保证措施。2016年, 为促进各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工作的全面落实, 财政部发布《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 (财会〔2016〕11号) , 采取量化评价的方式, 监督评价各单位内部建设工作。医疗机构在进行内部控制建设时, 应当仔细研读国家相关规定, 并结合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 建立既符合相关规定又切合实际的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2) 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从横向上来说, 内部控制建设涉及到医疗单位各个部门、各个岗位, 甚至是具体控制到每一个人员的职责权限;控制范围广泛涉及预算、采购、基建等各个具体业务。另外, 从纵向上来说, 规范的内部控制是由医疗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与基层人员共同实施的, 贯穿决策、执行、监督及评价全过程的管理过程, 而不单纯的指执行阶段的控制。

二是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是指在医疗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设中应分析研究医疗单位的主要业务与风险频发的环节, 着重制定相关的制度, 制定合理的流程, 提前制定相关风险防范措施, 保证经营管理的高效率与高质量。三是制衡性原则。制衡性原则要求医疗机构明确各部分、岗位的职责权限, 明确各部分、岗位的分工与协作关系, 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衡的机制。不相容岗位分离、授权审批控制是确保制衡性原则的重要内控手段。四是适应性原则。指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与管理方式的实施等应满足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同时, 应结合单位内部的实际情况及外部法律环境、竞争环境、市场环境的变化适时做出调整。

三、规范医疗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工作

医疗单位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可从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两方面展开。

(1) 内部评价。根据COSO的相关标准, 医疗单位的内部控制内部评价可按照以下五要素的相关要求展开。①控制环境。主要评价四方面的具体内容:医疗单位是否对诚信和道德观做出了承诺;组织架构的设置时候符合医疗机构的实际需求, 各部门、岗位的职责权限是否明确;医疗机构吸引、培养及留住人才的政策与实践是否科学、恰当;医疗机构是否建立了对内控负责人的问责制度。②风险评估。主要包括:医疗机构是否有一个清晰的并且被全部员工熟知并认同的目标或者说价值观;是否制定了识别影响目标实现的风险的相关规定;是否考虑了医疗单位各个业务环节上的舞弊风险;是否能快速识别影响医疗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外部变化。③控制活动。主要评价医疗单位是否设定了符合实际的控制活动以及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程序保证控制活动的实施。④监控活动。医疗单位是否进行持续并且有重点的内控评估并且对内部控制的缺陷进行沟通和改进。⑤信息与沟通。医疗单位是否能够确保信息沟通渠道畅通、信息质量高;沟通之后反馈机制是否健全;

(2) 外部评价。医疗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与评价是一项系统且庞大的功能, 在必要的情况下, 还需借助外部专家力量对医疗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工作进行评价。再具体的实施方面, 可聘请专家团队对单位的整个内部控制建设进行评价, 也可以借助外部专家的力量对医疗单位不太具体某一业务领域进行评价。需要强调的是, 医疗单位进行外部评价时, 首先要明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 构建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风险评价体系, 在外部评价工作中供外部评价专家参考;其次, 为保证外部评价工作的质量, 应注重外部评价团队的选择, 确保有少量内部专业人员参与。

摘要:随着我国对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视与发展, 规范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与评价工作成为国家的硬性规定及医院实现更稳定、更经济、更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探究了规范医疗单位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归纳了其内部控制建设的依据, 详细分析了建设原则, 并深入阐述了内部控制建设的内部与外部评价内容。

关键词: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评价

参考文献

[1].陈济芬.关于完善医院内部控制管理的思考.经济师, 2016 (01) .

评价和控制 第8篇

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是一项涉及门诊咨询、实验室管理、数据分析及结局随访等多个环节, 以及妇产科医生、实验室人员、护士及标本转运人员等多种医疗技术人员参与的系统工程。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的最终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综合体系的运转情况和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2010 年卫生部颁布了相关工作的行业标准———《胎儿常见染色体异常与开放性神经管缺陷的产前筛查与诊断技术标准》[1], 其中对于产前筛查工作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应当符合的标准和要求都提出了具体的规定。该技术标准颁布实施以来, 对于规范和提高全国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整体提升了国内产前筛查工作的水平。但是根据全国妇幼卫生监测办公室的调查数据显示, 目前全国的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工作仍然存在机构分散、筛查方案多样、技术平台不一、重要的参数选择随意、筛查效率良莠不齐等问题。所以, 呼吁重视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的各环节质量管理工作、科学监控和评价各个筛查重要环节的流程及质量、整体提高产前筛查检出效率, 仍然是目前推进产前筛查工作的重要方面。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的具体实施可分为筛查前咨询、标本采集及转运保存、实验室检测及风险计算以及筛查后咨询、妊娠结局的随访和统计几个阶段。结合当前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工作的开展情况, 我们提出以下几个重要的质量控制及评价问题。

1 重视筛查的临床信息采集

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最终得出的风险评估是包括了筛查测定值、孕妇年龄、种族、体重、准确的筛查孕周、是否双胎、是否辅助生殖技术受孕、是否吸烟、是否患糖尿病等信息的综合评估结果。各项临床信息的采集是否准确是决定筛查风险值是否客观科学的重要因素。

1. 1 筛查孕周由于各项筛查指标正常中位数值均随孕周 ( 天) 的变化而有较大的变化, 所以孕周的确定在产前筛查中至关重要。对于月经周期长期稳定在28 ~ 30 天的孕妇, 筛查的孕周一般情况下可以按照末次月经来计算得出; 但是对于末次月经不确定或月经周期不规律的孕妇, 根据临床信息结合超声检测的结果来综合判断孕周则非常必要。此外, 如果清楚知道受精日期或是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助孕时, 可以通过相应的同房日期或移植日期来推算筛查孕周。在借助B超检查确定孕周的方面, 我们一方面要把超声测定的结果作为相对客观的评估指标, 但也要注意到其“主观”的方面, 即操作者的水平、经验影响着操作与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其次, 产前筛查分析软件系统内设的被测指标与孕周值的对照表在各超声测定系统中可能并不一致, 因此建议产前咨询门诊应建立本地区被检测人群自身的正常参考值, 而不是简单采用超声计算得出的孕周结果。在某些孕期多次超声推算不一致的情况下, 我们要结合临床信息客观判断每次超声的质量水平以科学选用, 并把握孕早期超声的孕周推算准确性要优于孕中晚期超声的原则[2]。

1. 2 筛查年龄筛查信息中需要提供孕妇的准确预产期年龄, 这也是影响筛查风险计算的重要因素。由于计算预产期年龄可以由风险计算软件来自动完成, 所以临床上需要准确记录的是准确到日的孕妇出生日期 ( 阳历) , 并仔细核对。

1. 3 筛查体重体重也是影响筛查风险评估的重要因素。孕妇体重的增加会使得各项血清标志物含量稀释, 如孕妇体重平均每增加20 kg, 甲胎蛋白 ( AFP) 水平即下降17%,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 HCG) 下降16% , 未结合雌三醇 ( uE3) 下降7%[3], 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在风险计算环节进行结果的修正。另外, 对于开放性神经管缺陷 ( openneural tubedefects, ONTD) 和18-三体的筛查中, 体重也会明显影响AFP、游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β 亚基 ( free βhuman chorionicgonadotro-phin, F-β-HCG) 、uE3正常中位数值的校正, 进而会严重影响风险评估结果。前期的研究表明, 是否进行孕妇筛查体重的校正, 会使得整体筛查假阳性率发生2% 的波动。同时由于孕中期孕妇体重增加较快, 应该尽量在筛查采血当日进行单衣状态下的体重记录, 以减小误差。

1. 4 其他因素此外不同种族的各项筛查指标正常中位数值有较大的差别, 如AFP、F-β-HCG值黑种人比高加索人群高10% ~15%[4], 中国汉族人群的相应正常值也高于高加索人。建议在多民族或外国人群较多的医疗机构应重视种族对筛查结果的影响。此外, 孕期吸烟的情况、1 型糖尿病病史以及是否有相关染色体异常分娩史、双胎及辅助生殖等因素都会影响最终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风险的准确性, 所以临床信息采集时还应注意以上这些信息的准确记录。

2 重视标本采集及转运保存环节

外周静脉血产前筛查标本采集建议用真空采血器采集2 ~3 ml, 并做到及时分离, 避免污染。uE3在全血中相对不稳定, 易迅速分解, 应尽快分离血清。标本被细菌污染后, 会将其中的AFP、HCG作为蛋白分解, 从而影响测定的准确性。当出现较严重的脂血或溶血时, 应及时重新抽血以避免检测误差。分离后的血清标本可在4℃ ~8℃条件下稳定保存1 周, 远距离运输时应有冷链系统, 保证4℃ ~8℃的保存环境。长期保存血清应在-70℃, 避免反复冻融[1]。对于有远距离接收标本并进行检测的筛查机构应建立起完善的标本转运方案, 并切实执行以保证标本检测的准确性。

3 重视实验室检测环节的质量控制

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质量控制的重要一环是实验室检测。产前筛查的实验室检测最终报告为风险计算的结果而不是简单的测定值, 整体检测过程的复杂性导致检测误差可能被进一步放大。因此, 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生化指标在检测的精度方面有更高、更明确的要求, 如批内变异系数 ( CV) <3%, 批间CV<5% 等[1]。为确保实验室检测质量的可靠性与结果的可信度, 需完整记录检测与质控过程, 严格做好室内质控的工作。同时, 作为产前筛查实验室应积极参加国内及国际上权威的实验室室间比对项目, 如由卫生计生委临检中心或美国病理学会 ( CAP) 每年组织的实验室质评项目, 以客观评价其检测的准确性。

4 重视风险计算重要参数的本地化调整

各个指标不同孕周的中位数、孕妇筛查体重的修正方式、及其他相关因素 ( 吸烟、双胎、辅助生殖技术) 对筛查风险的修正方式都是风险计算过程中的重要参数[5]。而这些参数都有显著的本地化特征。目前国内主流的风险计算软件都是由国外设备及试剂厂家提供, 其内置的风险计算参数往往基于西方人群的数据研究, 这在较大程度上影响最终筛查风险的准确性。通过国家“十五”、“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6]的工作, 我国已建立了基于我国汉族人群的孕中期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单胎妊娠孕妇血清标志物的参考数据, 并在国内一些权威筛查中心实现了验证, 能有效地降低筛查的假阳性率和提高检出率。另外, 由于不同的筛查机构面对不同的筛查人群 ( 年龄组成、筛查孕周、民族组成不同) , 不同的检测平台、检测流程和实验室环境, 上述的参数选择均会有不同的偏移。目前, 国内主要的筛查风险计算软件均向用户提供了参数本地化调整的方法, 建议每个有一定规模的筛查实验室都应该逐步总结分析既往的筛查数据, 在做好其他环节质量控制的基础上, 建立各自的筛查参数系统, 从而提高其筛查的准确性和检出率水平。

5 重视妊娠结局的随访和统计

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常用的质量指标有检出率、假阳性率、阳性预测值等, 而得到这些质量指标则离不开全面的随访统计工作。只有确切掌握了检出的高风险后续诊断的结果, 以及筛查低危患者的妊娠结局, 甚至是流产或胎死宫内患者的遗传诊断结果, 这些质量指标才能准确计算出来。现行的行业标准对于随访工作有明确的要求, 但落实起来难度很大。近年随着全国出生缺陷监测网络的健全发展, 以及妇幼保健系统信息管理工作的完善, 经过筛查发现的假阴性病例数量明显增加, 但仍与理论推算值差别很大, 说明目前的随访质量距离行业标准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应进一步提高筛查机构的随访意识, 增加随访工作的投入, 探索简便有效的随访方法, 加强基层妇幼保健卫生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 切实提高随访率及随访质量。

6 建立健全国家层面的产前筛查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

目前随着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工作的迅速推进, 2013 年我国产前筛查机构已达近800 家, 全国产前筛查量约300 余万例, 但是针对这些机构的工作质量开展评价和监管仍然是一个空白, 建立和实施国家层面的产前筛查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迫在眉睫。同时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的质量控制是一个多环节的系统工程, 仅仅实施室间比对标本的检测工作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建立一整套覆盖筛查全流程、简单易行、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依托完整的质评网络来加以实施。在这方面, 英国实施的唐氏综合征筛查质量控制服务 ( DQASS) 项目以及美国加州政府实施的产前筛查数据管理项目[7]都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是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以及庞大的产前筛查机构数量决定了我们无法简单照搬国外的相关模式, 而是需要广泛吸取先进经验, 结合自主的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 广泛依托现有的质量管理和信息监控网络,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工作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在这其中, 我们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①质控数据化。要改变既往问卷或现场检查式的质控方式, 有效抓取筛查中的关键系统数据和统计指标, 如筛查阳性率、内部质控样本的检测结果、筛查指标中位数倍数值中位数 ( mMoM) 值等, 通过数据网络化传输的方式, 让客观数据来反映工作的质量水平, 实现客观有效而简便的质控及评价方式; ②管理网络化。针对海量的筛查数据和数千家的产前筛查机构的质评工作需要建立科学的网络化管理体系, 即利用数据化管理网络的模式, 结合现有的实验室质评网络、全国妇幼卫生信息网络和权威的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质量控制专家团队等资源, 共同搭建国家层面的产前筛查质量监控及评价网络; ③监控全程化。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的工作不仅仅是实验室检测, 还包括临床咨询、风险计算、妊娠随访等多个环节, 同时产前筛查还和后续的产前诊断工作密切衔接, 对于筛查高风险的患者如果得不到有效正确的产前诊断, 那么产前筛查的工作意义就受到了损害。所以, 需要针对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的各个环节, 以及后续的产前诊断工作环节, 都应该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到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中来, 对各个产前筛查和诊断机构的工作质量和服务能力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 建立一套适合国情、简便有效、科学客观的质评体系, 以真正提高我国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和诊断的整体质量水平。

7 结语

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工作目前已经成为围生保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有效提高产前筛查的整体质量, 需要从产前筛查涉及的临床信息采集和咨询、标本采集转运、实验室检测、风险计算、结局随访和数据统计等多个环节入手来做好各自的质量保证工作。同时, 建立健全数据化、网络化、全程化的产前筛查和诊断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 是目前全国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和诊断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医疗服务标准专业委员会.胎儿常见染色体异常与开放性神经管缺陷的产前筛查与诊断技术标准第1部分:中孕期母血清学产前筛查[J].中国产前诊断杂志 (电子版) , 2011, 3 (3) :42-47.

[2]Ohuma EO, Papageorghiou AT, Villar J, et al.Estimation of gestational age in early pregnancy from crown-rump length when gestational age range is truncated:the case study of the intergrowth-21st project[J].BMC Med Res Methodol, 2013, 13 (7) :151-155.

[3]Huang T, Meschino WS, Okun N, et al.The impact of maternal weight discrepancies on prenatal screening results for Down syndrome[J].Prenat Diagn, 2013, 33 (5) :471-476.

[4]Krantz DA, Hallahan TW, Macri VJ, et al.Maternal weight and ethnic adjustment within a first-trimester Down syndrome and trisomy 18screening program[J].Prenat Diagn, 2005, 25 (8) :635-640.

[5]Cowans NJ, Spencer K.Effect of gestational age on first trimester maternal serum prenatal screening correction factors for ethnicity and IVF conception[J].Prenat Diagn, 2013, 33 (1) :56-60.

[6]边旭明, 刘俊涛, 戚庆炜, 等.对孕中期妇女行血清学二联指标筛查胎儿唐氏综合征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8, 43 (11) :805-809.

评价和控制 第9篇

1、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颁布为企业, 尤其是国有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防控内外风险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支撑, 使很多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开始加深, 并逐步认识到内部控制对治理公司、防范企业内外风险的作用和重要性。但尽管如此, 很多国有企业仍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或者是没有设置内部审计的岗位, 那么内部控制评价更是无从谈起了。

2、内部控制评价的权责结构不合理

在目前的国有企业体制下, 行使控制监督职能、实施评价的员工作为企业的工作人员对拥有部门或单位主管权力的领导存在着工作上的利益依赖关系。员工处于从属的地位, 使得员工在履行监督职能时受到很大的限制。这种权力责任不对称, 使得工作人员面对单位领导不合理的行为和要求时, 不能够有效地坚持自己的职责原则, 最后导致控制措施不能有效执行。

3、规范、科学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标准尚未建立

内部控制制度一般是由企业管理阶层创建的, 自我评价及考核的实施需要企业全体职工的协同。没有统一、科学、合理、规范的评价标准, 则务必会造成评价工作中缺乏协调, 存在互相牵制而不顾办事效率的行为, 以及不必要的摩擦和脱节现象, 从而影响了企业生产经营和业务管理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致使评价结果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无法发挥指导作用。

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的总体框架

1、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内容

与其他企业相同, 国有企业也应从内部控制的五个基本要素 (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 着手, 只是国有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要求有针对性的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应当对企业原有的制度和流程进行梳理, 为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统一的评价标准做好准备。首先, 管理层要对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分析, 包括分析企业的组织架构、经营范围、营业方式、机构设置、运营状况、财务状况、主要业务、员工情况、经营成果以及所处的外部环境等各方面, 进而确定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内容。其次, 建立内部控制评价核心指标体系, 构建与企业从事业务相关的具体指标, 并根据具体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性来确定相应的权重系数, 按企业经营的业务特征, 对各相关指标进行评价, 确定各个指标的实施情况。最后, 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并针对每个具体的重要的指标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 从而不断改进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使企业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2、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建立

(1) 内部控制构建原则。

内部控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而构建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原则包括:第一, 全面性。该体系既要反映被评估对象的总体内部控制情况, 又要反映内部控制五大要素的基本情况, 所以全面性的评价是从总体的情况出发的。另一方面, 该体系体现在不仅要反映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还要体现内部控制在以后期间的变化趋势。第二, 系统性。该体系的建立要从整体上考虑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不能以偏概全, 也不能重复评价, 要遵从一定的逻辑关系, 对指标进行合理的分层次的设计。第三,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内部控制体系中不免会涉及到不同性质的指标体系的存在, 一味地追求定性或者定量的话会造成评价结果不够客观,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降低评级体系的效率, 这就需要既要考虑到内部控制评价的主观性, 也要估计到内部控制评价的客观性, 而定性与定量的结合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第四, 可比性。该体系既要全面反映内部控制的情况, 也要适合于不同企业之间的对比。

(2) 确定内部控制组织形式。

内部控制评价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 企业内部建立内部控制评价机制, 需要将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评价体系。首先, 内部的审计部门要组成企业内部的控制评价团队, 由企业主要领导人担任该团队领导, 往下各个业务部门均设立内部控制管理员, 授其权对内部控制设计、运行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可以通过检查评估工作底稿、检查评估样本的抽取、填制评估报表等方法, 对参与评估的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实地辅导, 检查往年评估中发现缺陷的整改情况, 从而更深入了解各部门评估工作情况, 汇总拟定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 经内部控制评估工作人员初步审议, 上报企业管理层审定, 最终形成企业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 然后根据评价结果认真做好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工作。另外, 企业也可以结合政府监管以及社会评价。

(3) 构建内部控制评价制度体系。如图1所示。

(4)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第一, 如何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理念。一般来说, 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系统管理能够得到良好的运转是离不开内部控制评价的。然而对于“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评价”等常用到的术语, 很多企业管理人员并不能给出一个完整的认识, 而注重内部控制的建设不仅仅是强调内部控制框架要完整, 关键还在于如何能带来内部控制理念的深入。提升内部控制理念的方式也很多, 通过宣传教育、培训, 将内部控制评价纳入绩效考核等手段加强企业全体员工内部控制理念的提升, 这些方法很多企业能意识得到, 然而能够实施出来, 才会对企业带来质的提升。第二, 如何把握好内部控制的关键点。内部控制能够帮助企业正确认识自身的缺点, 这就需要管理层抓住内部控制的关键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企业准确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管理层通过选出一些关键点予以特别的关注, 从而能保证整个组织计划准确而有效的执行。而且在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实践中, 有些关键点很难掌握, 只有全方位认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才会有所收获, 这往往造成非常低的工作效率。第三, 对内部环境评价的困难。对任何企业来说, 对控制环境要素评价的手段都是有限的, 因为控制环境这个要素比较抽象, 很难量化分析, 而且各个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不尽相同, 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当前大多企业采用的是调查问卷的方式, 这种方式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控制环境的缺陷以及其可能形成的控制薄弱环节, 其后果是评价的可信度不高。

三、如何完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1、建立完善的国有企业控制环境

思想认识是关键的环境要素, 要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环境, 首先要牢固思想基础。国有企业需要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树立现代企业管理观念, 植入法制观念。做好法律的宣传工作, 让法律深入民心, 为审计工作铺展打牢基础。内部审计要在企业治理结构中有新的定位。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将为内部控制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且, 不仅仅是内部审计人员, 全员都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要深刻认识到内部控制评价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深化内部控制在全体员工的认识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经营制度, 而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内部控制的实施具有很积极的作用。它也是企业建立内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基础。内部控制发挥作用与否, 依赖于企业全体员工对其的认识程度, 更离不开内部各方面人员的支持、协调和配合, 这正是企业文化体现之所在。

3、完善核实评价制度, 并加大监管力度

应尽快统一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制度和注册会计师核实评价制度, 将核实评价的范围限定为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评价。要使内部控制评价制度落在实处, 必须加大监管力度。我国国有企业监管弱化已成不争的事实。核实评价是对自我评价的再监督, 而对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的监管是使整个评价制度有效执行、是防止国有企业核实不力的有力保证。建议监管部门加大处罚力度, 保证评价制度的有效执行。

4、加强风险管理

提高风险管理人员风险意识, 建立适合本企业的风险防范机制。“防患于未然”是一个企业的管理层所应具备的基本的心理, 为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良好运行, 企业管理层要在不断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的同时, 还需有影响到下属员工“居安思危”的意识, 对企业内外风险都要具备一定防备能力, 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国有企业要制定有效的用人政策, 培养职工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 加强风险管理人员的教育力度, 不断提高其业务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1]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M].立信会计出版社, 2010.

[2]刘玉廷:《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导读[J].会计研究, 2010 (5) .

[3]马艳飞:建立国有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 (13) .

[4]龙菊华: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 2008 (33) .

[5]罗伯特·莫勒尔著, 刘霄仑译:SOA与内部审计新规则[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7.

[6]张雪松: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 2008 (9) .

[7]陈汉文、张宜霞: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J].审计研究, 2008 (3) .

[8]王素莲: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 2005 (11) .

[9]王煜宇、温涛: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模型及运用[J].统计与决策, 2005 (2) .

评价和控制 第10篇

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概念

1. 自我评价报告的概念

对自我评价报告的定义财政部最新的定义是:上市公司管理者或权力机构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 最后形成评价结论, 并且出具相关的评价报告的过程。内部自我评价报告就是企业根据其内部监督执行情况, 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 并作出书面报告。公司管理者作为内部控制的主体, 其主要负责内部控制的规划与执行, 并且将内部控制的具体工作事项安排到相应的部门, 并且根据工作需要选取相应的人员组成评价小组, 进行各项自我评价工作。因此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就是在公司管理者的总体领导, 由相应部门的人员组成评价小组, 并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定期对公司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进而得出评价结论, 并且于书面报告形式向外界披露。

2. 自我评价报告的作用

随着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 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其不仅可以帮助公司管理者提高内部控制意识, 及时发现问题, 还可以向社会投资者提供更多地财务信息, 因此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有利于企业吸取更多的社会资本。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是公司吸引社会资本的重要手段, 随着社会投资者投资渠道的增加, 社会投资者的投资经验与维权意识在不断增强, 社会投资者会更加注重投资公司的自身治理质量, 如果上市公司主动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可以为社会投资者提供更多地公司信息, 进而吸引社会投资者进行投资。同时上市公司主动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有助于公司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 展现给外界一种良好的发展形象, 提升公司的“软实力”。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为社会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提供更多的信息。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能够为社会投资者提供财务报告中所没有的公司信息, 进而帮助社会投资者做出更加准确、科学的投资决策, 比如企业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不好, 那么公司的管理水平也就存在很大问题, 公司的盈利水平也就不高, 对此公司就会存在各种经营风险, 投资者的投资也就没有办法得到保障, 投资者就不可能对其进行投资, 因此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是投资者进行投资的主要标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有助于监督部门发挥其监督职权。社会监督监督部门可以根据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了解公司的内部控制情况, 尤其是根据与上市公司先前的内部控制进行对比, 发现上市公司所存在的问题, 监督上市公司进行整改, 同时监督职权部门还可以根据上市公司所披露的自我评价报告情况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与制定。

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问题

1. 取得的成绩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 上市企业的内部自我控制评价制度不断完善, 我国的自我评价报告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一是关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相关法律、法规更加全面;二是社会监督机构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监督越来越严格;再者是上市公司主动披露内部自我评价报告, 其现象越来越多且披露的内容也越来越全面, 并且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经验也越来越丰富。

2. 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在形式上、内容上以及其运营的环境上都有了不错的成绩, 公司的内部控制意识在不断提高, 但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制度缺陷、经验的不足以及发展时间的限制, 就是让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还存在许多的问题: (1) 上市公司没有进行自我评价报告, 未严格按照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规定规定。对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我国法律给予了强制执行的规定, 但是一些上市公司却常常借助某些原因不能及时获知根本不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此种现象在沪市证券市场中表现的更为突出, 上市公司利用法律漏洞获知社会投资者的弱势地位不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 则造成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不主动的根本原因就是上市公司缺乏披露的动力, 我国对于上市公司自我评价报告还没有形成市场环境氛围;同时上市公司所进行的披露也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其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报告披露的时间不固定、披露选取的位置没有明确要求, 有的企业将自我评价报告披露在企业的网站中, 有的则选择在一些报纸刊物中披露, 而有的则选择网站披露, 总之披露途径的不统一, 不利于社会投资者使用。 (2)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主体不清。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信息存在责任主体划分不清的问题, 一些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为了推卸责任, 他们在报告中不签署上市公司责任主体的名字, 导致社会公众对于自我评价报告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而且不利于对上市公司的责任落实, 一旦发生责任事故, 就没有办法将相应的责任具体到个人, 这样的自我评价报告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社会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可信度, 使得公众不敢、也不愿意对上市公司进行投资。 (3)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格式不规范。目前, 上市公司的自我评价报告格式, 有很大的随意性, 没有统一的格式规范, 首先, 关于自我评价报告的名字没有统一的规定, 使得自我评价报告名字具有多样化, 不利于社会投资者清晰的获得自我评价报告;其次自我评价报告的内容披露也没有明确的规定, 对于具有缺陷的信息, 上市公司一般选择不披露, 或者采取委婉的语言进行隐性的披露, 投资者很难发现其问题;最后披露的内容不全面, 对于自我评价报告的内容多部分上市公司都没有进行全面的披露, 甚至有的公司采取一句话概括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情况。 (4) 审核比例不高、对报告的结论不统一。目前上市公司对自我评价报告的审核比例不高, 由于法律对于自我评价报告的审核, 采取的是自愿制度, 也就是说没有强制性而是鼓励上市公司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进行核实评价, 结果大部分上市公司不愿意聘请审计部门对其进行审核评判;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的自我评价报告的审核采取的标准不同, 因此其所作出的审核意见也就没可比性。

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问题的原因

1. 公司管理者

根据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实施情况分析, 公司管理者对自我评价报告的披露重视程度还不够, 公司的管理者对于自我评价报告的认识还不全面, 他们忽视自我评价报告目标的整体性, 同时他们在自我评价报告的执行上存在重报告设计, 忽实施过程的现象, 在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后, 公司的内部控制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对于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披露有可能会泄露一些公司的商业秘密, 因此公司为保护自己的商业秘密, 他们会可以的回避披露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 而且为了保护公司的利益, 他们在自我评价报告中也会采取回避不利于公司的负面信息, 而将有利于公司发展的信息进行披露。

2. 信息使用者

由于我国投资市场相对还不成熟, 我国个人投资者进行投资行为基本属于以投机为目的的投资行为, 因此他们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的需要不高, 再者他们受到文化知识的限制, 他们没有足够对数据分析、判断的能力;机构投资者进行的投资会考虑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 但是由于我国投资机构的发展数量还比较少, 因此其对内部控制信息的有效需求也就比较少。债权人是内部控制信息的主要需求者, 但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成熟, 债权人对于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的需求往往会因为种种原因而降低, 因此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需求的降低是导致内部信息披露不足的重要原因。

3. 外部监督者

对自我评价报告的规范只是对评价结果进行了规定, 而对于如何评价、评价方法、评价的内容等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造成上市公司自我评价报告披露不完善的原因, 一是因为缺乏披露的动力, 二是因为监督机构对自我评价报告披露的监督力度不够, 比如上市公司没有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披露后, 应该承担的后果, 以及注册会计师没有法律规定进行审核, 而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等都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在具体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审核中, 没有统一的审核标准, 造成审核的意见往往会因为审核标准的不统一而造成自我评价报告的质量存在很大的差距。

四、改进上市公司自我评价报告的方法

1. 加强公司管理者对自我评价报告的重视程度

首先, 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上市公司管理者的教育培训, 增强他们对关于自我评价报告披露的认识, 提高他们对自我评价报告相关知识的掌握;其次, 上市公司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 并且结合本公司的发展情况, 有步骤的引进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制度。

2. 统一报告披露的基本规范

虽然对于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我国有关的企业管理制度进行了规定, 但是由于其规定具有较大的空间, 而且没有对披露的内容、形式以及程序等做具体的规定, 使得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形式极为不规范, 因此应该制定统一的报告披露标准, 明确报告披露的形式、时间以及披露程序等, 通过制定统一的披露标准规范证券公司的披露以此实现自我评价报告的标准化。

3. 对内部控制信息的需求大力培育外部投资者

推动内部自我评价报告的有效动力是社会投资者, 首先要不断完善机构投资者的内部结构使培育外部社会投资者能提高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的质量, 因此要积极吸引优秀的投资者加入到投资机构中, 摒弃错误的投资理念, 加强对公司自我评价报告的使用;其次鼓励合格的机构投资者尽快上市, 以此获取更多地社会投资资金, 通过鼓励符合条件的券商上市可以拓展融资渠道, 进而相对上市公司的自我评价报告披露形成外部约束力。

4. 加强监管力度

完善上市公司自我评价报告披露需要有关部门加强对公司的监管力度, 首先国家监管部门要加强对上市公司自我评价信息质量的监管, 要严格规范披露信息的质量, 避免出现虚假信息, 对于披露虚假信息的上市公司要追求其职责, 对于造成严重后果的, 要追求其法律责任;其次要重点监管上市公司自我评价报告的主体, 上市公司自我评价报告不仅企业的管理者和董事会要承担主体责任, 公司的审计部门也要承担主体职责, 这样可以强化公司审计部门的职责落实, 形成全程监管上市公司自我评价制度;最后外部监管机构也要积极发挥其职责, 通过外部监管机构的监管, 可以在外部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管, 进而形成立体式的监管体系。

四、结语

内部控制是一个设计、执行、评价和整改的循环过程, 政府部门及相关监管机构应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法规建设, 企业自身也要加强认知和行动力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实施与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王建亭.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问卷调查及思考[J].商业会计, 2011.

[2]陈芸.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研究[J].商业会计, 2011.

评价和控制 第11篇

(一) 内部控制评价原理

1.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指管理层、审计委员会及其他各方进行的、旨在加强风险管理、增大实现既定目标的可能性的行为和活动。它通过组织制度、组织机构和组织指令或程序完成。对于组织来说, 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保证实现组织运行的效果与效率, 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组织的活动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合同, 资产的安全等目标。

2.内部控制评价

内部控制评价是指组织内部 (审计部门) 或组织委托外部专门机构对组织的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有效性所做的评价。

内部控制评价是根据内部控制评价标准来进行衡量判断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既可以从企业管理与控制目标方面入手, 也可以从内部控制要素入手, 但无论怎样, 都可以分为一般标准和具体标准两部分, 一般标准以具体标准为基础, 同时也是具体标准的升华, 二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一般标准包括三方面:完整性、合理性、有效性;具体标准由内部控制要素评价标准和作业层级评价标准两部分组成。要素评价标准可分为五个方面: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在实际审计工作中, 对被审计单位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必须有一套客观可行的基本参照标准。这套标准不仅可为企业自我评估和改进其内部控制以及注册会计师发表评价意见提供依据, 还可以为各方人士的沟通与理解提供统一的基础。

最具影响力的COSO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提出了五个要素, 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ERM框架对这五个要素进行了深化和拓展, 将其演变为八个要素。引入了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和风险文化等概念, 将原有的“控制环境”扩展为“内部环境”, 将原有的“风险评估”要素发展为“事件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反应”。

我国很多学者对美国COSO报告进行了全面介绍和研究, 建议在COSO报告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内涵与外延统一、可操作性强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另外还有很多学者则更注重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内部控制标准研究, 即主要以企业的业务系统为评价对象。

(二) 内部控制的一般方法及其技术

运用一定的控制标准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控制和管理的过程、做法叫做内部控制方法或内部控制技术, 可分为制度性安排的内部控制方法和非制度性安排内部控制方法。制度性安排的内部控制方法主要是政策、制度、流程、程序等, 非制度性安排的内部控制方法主要是企业的文化。当然, 不同的控制方向和内容产生不同的控制系统、控制体系, 不同的控制文化产生不同的控制方法, 产生不同的控制模型。我们通常把1992年COSO报告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要素的内部控制五要素法、把ERM框架称为内控八要素法, 当然, 还有COCO模型等。

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说, 只要是为了或能够为组织实现既定目标的系统、行动、方法、管理均可以称之为内部控制。如企业的CIS形象战略管理系统、企业文化建设、平衡计分法、ISO簇质量认证系统、长城认证系统, 风险控制系统、ERPF系统、信息控制披露系统、预算管理、项目控制、差异分析、供应链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等, 均是不同企业根据其自身特点采用的内部控制方法或技术。

二、银行业内部控制评价在现实和特定环境下应用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国加入“WTO”, 外资银行陆续在中国沿海和内地抢滩登陆, 中国银行业商业化、股份制改革的加速, 异域金融文化的被动融合、国际公共规则的强制遵循、本土银行业竞争力的保持和增强, 都给国内银行业在内部控制管理和评价研究运作方面留出了巨大的想象和发展空间, 这既是一种张力, 也是一种压力。2004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 《指引》强化了对商业银行加强内部控制的约束。各家商业银行也根据《指引》进行了各自的内部控制建设, 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 还存在很多缺陷, 还没有使内部控制评价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 照搬照抄, 目标不明、方向不清

COSO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对内部控制评价只是提出了一般标准,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 也是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建设提出了一般性原则, 至于具体标准, 需要企业自身根据自己的企业目标, 战略方向, 管理的重点, 发展的主线制定出符合自己实际状况的内部控制评价具体标准。而且, 针对不同的内部层级机构, 具体目标应有所不同, 有所侧重, 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的发展战略, 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也应有所对应, 有所发展和变化。但在各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建设中, 内部控制评价开展还不全面, 质量还参差不齐, 效果还未充分发挥。究其原因, 主要是内部控制建设工作还未与企业的组织、机构、流程、目标、发展、风险控制有机结合, 企业还没有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战略方向, 没有一套成熟的机制、评价指标, 还没有一条规范的实现目标和战略的方法、途径和手段。在内部控制建设上表现为对COSO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一般方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一般原则或ISO簇质量认证内容等的整体照搬, 没有与企业的目标结合, 没有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结合, 没有与企业的层级机构、业务条线结合, 没有与企业的程序、流程结合, 或是虽结合但结合的不好, 导致了企业虽然有内部控制评价, 但内部控制评价目标不明, 方向不清。

(二) 事无巨细、事事控制、资源浪费

任何管理控制活动都需要资源的投入, 成本的花费。在内部控制评价中有一种追求完整性的病态倾向, 就是以为内部控制越全越好, 越细越好, 不去考虑内部控制的经济性, 导致企业事无巨细、事事控制, 资源浪费。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规避风险, 减少低效和投资浪费, 因而制定内部控制要以成本效益原则为指导。一方面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应有重点, 对企业经济活动有重要影响的部门和环节应实施强有力的控制;另一方面要在实行内部控制所花费的成本和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 即因实行内部控制所花费的代价不能超过由此而获得的效益, 否则, 就得不偿失。

(三) 标准模糊、方法不当、针对性不强

在具体的内部控制评价实践中, 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标准多由组织的最高层制定, 制定的体系、标准也是针对组织的总体, 对于银行来说, 就是总行制定内部控制评价管理办法, 是针对总行系统制定的, 没有针对下属层级一级分行、二级分行的, 这样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标准比较宽泛。对于银行的分支机构来说, 可以有一定的内部控制评价实施细则制定职能, 或可以制定本级机构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体系, 即使这样, 也还存在内部控制评价针对性不强、评价标准模糊、使用方法不当等问题。比如, 从内部控制环境中组织结构设置上, 银行的分支机构设置基本沿用行政区划的设置渠道, 分支机构具有很强的行政区域特征, 行政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等特征决定了行政区域内银行的特征、特点, 就很难用组织机构设置原则的经济属性或管理属性标准去衡量判断;而从银行内部机构分工上, 分支机构和事业部工作各有侧重, 各有职权, 如果想做好对银行分支机构的内部控制评价, 就必须做好内部控制评价的本行业化、本企业化、本系统化、本机构化, 避免内部控制评价标准模糊、方法不当、针对性不强。从银行整体上看, 内部控制评价越往上越强调系统、决策、管理, 越往下越强调执行、指标、任务, 针对不同的机构层级避免使用宽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

(四) 形式主义、临时任务、难以持续

还有的企业对于内部控制建设流于形式, 当作临时任务、阶段性工作, 没有很好地深入持续下去。

(五) 内部控制评价部门检查评价质量、评价报告质量不高, 发挥作用有限

1.制定的内部控制评价与评价对象的特点不相符, 没有适用于具体评价对象的评价方案。

2.没有科学完整规范的评价体系, 在评价实施中没有严密完整科学的周期覆盖和内容覆盖计划。在审计实践中, 项目覆盖、业务评价比较规范, 而对内部控制评价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规范。

3.从具体的实施效果上看, 评价的作用和利用价值还有限。主要表现在, 一是评价报告针对性不强, 不能抓住评价对象特征、特点、关键环节、重点方面;二是审计评价工作与评价对象、评价对象上级部门联系性不强, 沟通不紧密, 不能准确领会评价工作意图;三是评价报告报送范围有限, 评价报告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4.评价方向、评价方法存在缺陷。从某国有商业银行现有审计评价体系看, 评价指标分析和测试内容分析都有种事无巨细的倾向, 对操作层面的测试内容超过了对管理层面的测试内容, 对管理层面的测试内容超过了对制度、机制层面的内容, 对细节、环节、部分的关注程度超过了对事件、全体、系统的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现象对本质的掩盖, 细节对整体脉络的掩盖, 个别对一般的掩盖, 局部对系统的掩盖, 偶然对经常的掩盖, 使得评价重点不突出, 特征不明显, 条线不清晰, 系统性不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观念方面的、评价体系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方面的及组织实施方面的等多种原因。

三、完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 焕发内部控制评价生机和活力

我国当前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应当以前瞻性原则与务实性原则为指导, 既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研究成果, 又要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 惟有如此, 才能真正发挥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推动独立审计事业发展及为市场经济服务的作用。

从微观和实践层面考虑, 即在具体的企业组织内部, 完善内部评价标准, 在内部控制评价一般性标准的前提下, 深化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具体标准的建设, 是焕发内部控制评价生机和活力的必由之路。

(一) 结合组织实际情况, 设计植入型 (built-in) 的内部控制系统

所谓植入型 (built-in) 的内部控制系统就是内部控制系统植入组织的运行系统之中, 以组织的经营管理系统为依托的控制制度。建立植入型内部控制系统的前提是内部控制系统目标与组织的目标一致、匹配, 内部控制体系渗透到组织的运行体系中, 内部控制标准成为组织运行的行为准则, 组织高层可以运用内部控制体系作为日常经营的控制体系与质量保证体系。这样可以避免内部控制与企业经营两张皮的问题。

植入型内部控制系统对保证组织实现既定目标具有系统化优势, 设计好的植入型内部控制系统可以采取事前控制和事后控制实现组织目标。

(二) 完善内部控制评价具体指标体系, 发挥内部控制评价建设职能

1.结合实际, 因地制宜

结合实际, 是指要结合被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 在现实工作中, 各被评价对象的地理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呈现出千差万别的差异, 这就需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于评价对象特征和特点的评价标准。

2.突出重点、抓大放小

审计评价关注的是系统、体系、框架方面的问题, 具体的事件、环节、步骤只是对系统、体系、框架是否健全、遵循、有效的典型验证。关注整体比关注控制细节更有效。因为原则的问题、制度设计层面的问题、决策的问题往往比具体的问题更重要, 危害和影响也更大。突出重点、抓大放小, 就是强调整体的效果而非注重微观细节上的控制。因为风险、内部控制、公司治理等, 其本身都是一个系统, 其形成原因和构成要素很多也很复杂, 如果面面俱到、事无巨细地都进行涉及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值得的, 所以, 不管从成本效益约束方面, 还是从审计评价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方面, 或者审计评价工作本身的规律性方面考虑, 都应该坚持突出重点、抓大放小原则, 在内部控制评价指标设计上要选取关键指标、重要指标、综合指标。

3.事权划分, 权责对称

国内商业银行实行的是总行一级法人治理结构, 各分支机构是组织总体系统的一个前台终端和营销分公司, 在层层代理下, 各级分行有其具体的经营权限, 包括经营范围, 经营期限、经营产品、事项审批限额等, 审计评价要紧紧围绕不同分支机构所具有的权限, 按照权责对称的原则, 划定审计评价内容的内含和外延。不作超范围或范围不足、范围不准确的评价。

4.指向清晰, 有的放矢

在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上, 一定要结合评价行的实际情况, 选择适合于不同评价对象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 评价内容和指标明确, 评价指向清晰, 方向感强, 有的放矢, 不作无意义、无联系、无关的评价。如:以现有审计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为例, 针对二级分行, 在业务方面就应着重于执行力评价, 引进和应用面向产品面向营销的审计服务理念, 引进规模经济概念和指标等有实际指向和可比的评价体系。 进一步增强指标体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 注重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方法, 提高评价工作质量

1.围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目标, 采用科学的工作方法, 提升内部控制评价建设职能。

内部控制评价是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 也是开展审计工作的一种手段和工具, 评价工作具有为增加组织价值和和改善组织运营, 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活动和治理过程的效果, 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等职能。所以, 内部控制评价要围绕目的和目标开展, 一要善于发现问题、二要提供有价值信息、三要提出促进建议, 使评价对象按照所期望的目标和方向不断得到改进, 四要发现经营管理、风险控制弱项, 为审计项目计划提供依据。

在工作方法上, 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 选用不同的方法, 既能达到目的、实现目标, 又能节约审计资源。如, 针对某商业银行二级分行的内部控制评价可以采用先条线纵向, 后机构横向的工作评价方法, 所谓先条线纵向后机构横向, 是指针对某类业务, 先从业务条线的纵向方向, 理清整个业务条线, 然后确定被审计机构在整个业务体系中的位置、作用和占有的条线环节, 最后再根据梳理情况, 确定对其评价的范围、重点以及指标设置等。

2.增强内部控制评价实施部门与评价对象及其上级管理机构的交流沟通, 增强评价改进约束。

内部控制评价不仅是审计部门内部工作, 它还是委托单位达到管理目标而对审计提出的委托需求。这不仅要求审计部门根据职责、职能加强与评价对象的联系和沟通, 对审计自身、上级审计部门和监管层需要了解掌握的信息及时获取上报, 而且还应征求委托部门对审计部门的审计评价需求, 依据委托机构的有关评价管理标准指标及其委托方关心的问题, 通过审计相对独立立场, 为委托单位提供内部控制评价服务。同时, 上述审计评价要通过适当的反馈沟通渠道到达报告和通知对象, 形成审计评价对评价对象的约束, 委托部门和上级管理部门对审计评价的约束, 在这种约束下, 逐步加强审计评价的实用性以及相关各方对其的关注重视程度。

3.各级内部审计部门应根植于服务对象, 加强与其的联系交流和调查研究, 关注不断变化的服务对象的各类情况和特点, 提高审计评价的针对性。

4.扩大和提高评价报告的使用范围和利用效果, 不断加强评价报告的引导和约束作用, 切实发挥审计评价作用。

5.合理制定审计评价计划, 加强对评价项目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 精心合理实施审计评价, 真正使审计评价成为有用、有效、有益的一项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1]叶永刚, 顾京圃.中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研究、设计与实施.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2]柳木华.美国COSO委员会:借鉴与启示.当代财经, 2006, (8) .

[3]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1999.

[4]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在治理、风险和控制中的作用.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上一篇:课堂途径下一篇:中小型服务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