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复习范文

2024-06-01

文言复习范文(精选12篇)

文言复习 第1篇

关键词:文言文,复习,高效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也是中考复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因此, 高效地复习文言文, 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意义重大。教师要把握全面、系统、高效的原则, 事先确定整体复习目标, 有序安排复习过程, 将复习内容进行梳理归类, 归类时应注重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与纵向衔接, 使较多的知识形成系统的网络, 便于学生接受, 理解, 运用。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比如复习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五篇文言文。我将这五篇文章重新整合分成三类:人物类 (《晏子使楚》《人琴俱亡》) ;游记类 (《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 ;说理类 (《治水必躬亲》) 。

第一, 教师与学生采取纵向联系的方法, 学生先自主复习五篇文言文的知识要点, 然后师生互动提问其重点。如:相关的文学常识、课下的重点注解、课文的再翻译、课后重点习题等。

第二, 教师采取横向梳理的方法, 总结归纳三类文章的知识重点, 搭建知识框架, 编织知识网络, 理清知识脉络, 然后按类落实, 备好学生用的复习学案。

归纳梳理时, 教师可参照《中考说明》和中考文言文命题方向, 按题型把知识重点整合汇编在一起。常见题型有: (1) 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 (2) 文言词语注音; (3) 课文背诵默写; (4) 重点文言词语解释 (包括常用重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词语积累、词类活用等) ; (5) 重点句子翻译; (6) 理解文章内容 (包括段意层意概括、中心思想把握等) 。

如复习《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文章, 课前教师整理知识重点并印发复习学案, 要求学生先完成第一部分———课前复习。

1.背诵课文, 识记文学常识及课文句意。

2.摘录生字词, 并注音。

3.列出重点词语, 并解释 (不少于20个) 。

4.知识归类。

(1) 通假字;

(2) 词类活用 (“西”“下”“空”“斗”“蛇”“犬牙”等) ;

(3) 一词多义 (“可”“环”“清”“以”等) 。

5.列出自己认为难以理解的句子加以翻译。

6.课文内容理解。

《小石潭记》———

(1) 本文写景条理清楚,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 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 它们有什么特点?

《记承天寺夜游》———

(1) 文章“记”的要素是: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有何特点?有何感受?

7.在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或新的发现。

1、2、3、5、7题没有具体的题目,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整理复习,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4、6题教师帮助梳理要点, 重点明确, 能够明显地提高学生复习的效率。

第三, 在梳理完要点, 学生课前完成复习题的基础上, 教师课上检查其完成的情况, 并对重点内容和学生的疑难作进一步的分析, 帮助学生解决重点、难点和疑点, 从而使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教材内容, 加深理解, 增强复习效果。

如《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复习学案, 在完成课前复习题, 梳理落实知识点的基础上, 教师可结合学案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第二部分———课堂活动。

活动一:根据自主学习的情况,

交流课前复习中的疑难问题或新的发现。

活动二:合作探究。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小石潭如此优美的景色, 柳宗元却是“悄怆幽邃”。请结合写作背景, 说一说你的理解。 (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2.看着承天寺庭院中这样的美景, 苏轼又发出了什么感慨?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结合写作背景和他的其他作品理解)

课堂活动一使师生在课堂互动中既解决了疑难, 思维又碰撞出新的火花;课堂活动二设计的两题能帮助学生复习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也使教师真正成为课堂的引导者。

第五, 在知识梳理, 整合, 落实之后, 需要通过测试来验收复习的效果。测试时要注重一题多变, 做到举一反三。还要结合中考典型题, 使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受到启发, 在练习中进一步形成知识建构的系统性, 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 从而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测试结束后, 教师应及时进行反馈和评价, 并引导学生及时改错, 查缺补漏, 巩固复习的成果。

文言句式复习教案 第2篇

教学目的: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教学时数:共计5课时

教学内容:判断句、省略句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了解判断句、省略句的特点

2、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判断句,并能加以翻译

3、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省略句,并能加以翻译 教学过程:

一、阅读下列高考文言翻译题,并指出句式特点: 江苏2008年(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被动句)等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江苏2010年(2)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译文: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江苏2010年(3)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判断句)译文: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江苏2011年(4)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家者七十余家。(定语后置句)译文:(陈公弼)拆毁数百处滥建的祠堂,勒令巫师转而务农的有七十多家 江苏2012年(5)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状语后置句)译文: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

二、考点分析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四种。

三、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看例句,指出句式特点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归纳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2)看例句,指出句式特点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归纳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被动句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被动句,并能准确翻译出来。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二、内容讲解: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注意下列例句,指出被动的方式

①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③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归纳: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2、注意下列例句,指出被动的方式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重为乡党所笑。归纳: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为所„„”表示被动。

3、注意下列例句,指出被动的方式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信而见疑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归纳: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进动作的主动者)。

4、注意下列例句,指出被动的方式

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归纳:用介词“被”表被动

5、注意下列例句,指出被动的方式

①戍卒叫,函谷举

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③城陷而虏 归纳:无任何标志,根据句意判断

四、课堂小结:

被动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为所„„”表示被动。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4、用介词“被”表被动。

5、动词本身表被动。

温馨提示: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但它不表被动,它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我”。如:

1、府吏见丁宁(我)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翻译下列句子:

1、诚请见教。诚挚地请求教导我。

2、望见谅。希望原谅我。

3、请勿见笑。请不要讥笑我。

四、巩固训练:

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A)

A、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B、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C、帝感其诚

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2、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A)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忠而被谤

D、受制于人

3、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B)

A、行将为人所并

B、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D、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附:(曹操)小的时候聪敏机警,有谋略(懂权术)好打抱不平(扶助弱小)为人放荡不羁,他不从事正当的职业,所以世人并没有认为他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只有梁国乔玄、南阳何顒认为他与众不同,乔玄对太祖说:“天下将乱,不是闻名于世的人不能挽救局势啊!能使天下安定的人大概只有您了。”

5、阅读下列语句,指出其前置的方式(必修1—必修5)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2)何为其然也(为何其然也,宾语前置)(3)而今安在哉(而今在安哉,宾语前置)

(4)而又何羡乎(而又羡何乎,宾语前置)(5)秦人不暇自哀(哀自,宾语前置)

(6)多情应笑我(应笑我多情)(7)钩党之捕遍于天下(捕遍于天下之钩党,宾语前置)

(8)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

(9)大王来何操(操何,宾语前置)(10)沛公安在(在安,宾语前置)

(11)客何为者(为何,宾语前置)(12)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莫己若者”即比得上自己)(13)我之谓也(宾语前置,“我之谓也”即“谓我也”)(14)以亏人自利也(宾语前置,以亏人利自也)(15)何以伐为(以何伐为,宾语前置)

(16)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17)胡为而来哉(为胡,宾语前置)

(18)自令放为(令自,宾语前置)(19)而莫之夭阏者(夭阏之,宾语前置)

(20)彼且奚适也(适奚,宾语前置)(21)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定语后置;主谓倒装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并能准确翻译出来。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阅读下列语句,并归纳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列子〉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归纳: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2、阅读下列语句,并归纳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归纳: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3、阅读下列语句,并归纳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归纳:中心词+数量词(定语)小试身手:

1、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B)

A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B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D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D)

A 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C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D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3、指出下面这个句子有哪些句式

下列句子属于状语后置的是(2、3、5、7)

1、太尉自州以状白府。(否)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公幸教晞以道。

4、于其身,则耻师焉。(否)

5、得复见将军于此。

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三、课堂小结

四、巩固训练

阅读下列语句,指出其是如何后置的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介宾后置)(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

(3)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词宾语后置)

(4)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词宾语后置)

(5)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短语后置)

(6)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语后置)(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困,介宾短语后置)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渔樵,介宾短语后置)(9)其势弱于秦(于秦弱,介宾后置)

(10)赵尝五战于秦(于秦五战,介宾后置)

(1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于南亩之农夫多,介宾短语后置)(12)后秦击赵者再(“后秦再击赵”状语后置)

(13)将请罪于君(介宾后置句,于君请罪)

(14)请罪于先人之墓(介宾后置句,于先人之墓请罪)(15)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介宾后置句,于前构恶)(16)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于当道请,介词结构后置)(17)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于其墓之门立石,介词结构后置)(18)匹夫之有利于社稷也(于社稷有利,介词结构后置)(19)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结构后置)

(20)且贰于楚(于楚贰,介宾结构后置)

(2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于郑伯言,介宾结构后置)(22)虽董之以严刑(以严刑董之,介宾结构后置)

(23)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于境上与燕王会,状语后置)(24)欲与王好,会于西河外渑池(于西河外渑池会,状语后置)(25)因击沛公于坐(于坐击沛公,状语后置)

(26)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其不义又(于)入人园圃窃桃李(者)甚)(27)有要于时也(状语后置,“于时有要也”)((28)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于颛臾有事,介词宾语后置)

(29)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于柙出,介词宾语后置;于椟中毁,介词宾语后置)(30)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于邦内谋动干戈,介词宾语后置)(3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多,介词宾语后置)(32)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介词宾语后置)(3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负戴,介词宾语后置)(34)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桂林督师,状语后置)

(35)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于予丐序,状语后置)(36)尤倍重于三十年前(于三十年前尤倍重,状语后置)(37)而徒感慨于其遗事(于其遗事感慨,状语后置)

(38)俨骖马非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于上路俨骖马非、于崇阿访风景,状语后置)(39)有动于中(于中有动,状语后置)(40)急于星火(于星火急,介宾后置)

中考文言文复习(一) 第3篇

1.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文言诗文,但推荐的只有50篇。

2.其余30篇在不同的考区可能有所不同,考生必须及时了解相关信息以便及时进行复习。

二、背诵方法指导

文言文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较多,同学们基本上能够背出,但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颠倒语序、不写错别字就没那么容易了,更不用提对一些语句的理解性记忆了。所以把默写功夫做到细致准确、一字不差、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才能达到中考要求。

第一步:大声诵读。诵读确实是背诵的好方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你不妨大声诵读古文古诗,每篇连续诵读五遍以上,一方面通过诵读可以强化你对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随着诵读遍数,的增加会逐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即自己对文章的感悟、体会,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古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另外,随着诵读的深入,你对每句话的意思也会更明白,有的同学读完一句古文,这句话的意思也会马上在他的眼前出现,这就是对古文相当熟悉的结果。这个步骤做得好,也为下面的句子翻译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步:出声背诵。在前面大声诵读的基础上,现在可以完全抛开书本,出声背诵,每篇连续背诵五遍以上,你会发现在第一、二遍时你有一些生硬,到三、四遍时你已相当流利了,到五、六遍时你已完全熟练地掌握了全文,而且不会发生漏字、添字和语序颠倒的情况了,这时候让你背错都难了。这两个步骤中,出声是关键,因为读出声音来是对人的记忆功能的再重复,能起到在心里默背的双重功效,而且出声也使得同学能随时发现、检查自己的错误。尤其对一些背诵准确度不高的同学而言,出声背诵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第三步:背熟文章之后,便是保证字的正确率。这时候,你可以再拿起书本,一行一行看下去,将容易写错的字多练几遍,保证不改字,不写错别字,这一步骤是收尾工作,如果做不好,前面的努力将前功尽弃,所以要认真对待。

第四步:勾画出每一篇古文的名言警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揭示主题、中心的关键性语句(如“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等),描写山水环境的语句(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等)和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将这些句子重点背诵,并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以备理解性记忆之需。

第五步:做一些理解性背诵的题目,仔细咀嚼题干的要求,抓住关键字来思考该回答哪些内容,注意在回答题目时有可能要作一些细微变化。如“安陵君拒绝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和“唐雎拒绝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是不相同的,同学很容易混淆。这道题要抓住“理由”二字回答,答案应是“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和“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其它的话均不是理由,所以不应写。

第六步:对于某一篇古文的理解性背诵,理解起来还是较简单的;而对于在所有学的文章中搜索符合题干要求的语句,难度就大多了。这只能要求同学多积累,多贯通,如积累一些描写山水景色、战争残酷、爱好和平、悠闲自得的心境、自然环境、友情等方面的句子,给它们加以归类,有意识地逐渐扩大你收集的范围,在答题时可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保证万无一失。

三、自学方法点击

1.要重视“三名”的背诵

在“名篇、名段、名句”这“三名”中,“名句”尤其值得关注。纵观全国各地中考试卷,无不在“名句”上下功夫,因为无论题型怎样千变万化,最后总是万变不离其宗。

2.要熟悉中考的常见题型。中考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

①补充型默写,这是以“死记硬背”为主的传统题型。此类试题或空前或空后或空中间或空两边留给考生作答,无论怎样变化,难度都是很低的,不过也因为难度低而常被考生忽视。结果丢分不少,令人深感遗撼。究其原委,大多是考生没有认真细读各地的评分标准——有任何一处错误均不得分。因此复习时必须做到“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文句要认认真真地写”,否则易题也变为难题。

②归类型默写,这是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学过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好题型。其特点是从某一角度出发,按一定的标准,分门别类归纳总结,有助于知识的深化。

③理解型默写,这是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正确的理解,使学过的知识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从而牢记于心。此类试题虽然难度较大,只要考生能潜心钻研,细心理解,也能化难为易,获得成功。

④联想型默写,这是一种深层次的默写,不仅考查查考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还考查考生的迁移、联想能力。此类试题的主要特点是古今融为一体,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

高考文言文复习策略 第4篇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必考题之一,题型有客观题和主观题,分值为19分。考点稳定,注重文言文实词的考查,信息筛选、文言断句、内容概括分析、句子翻译( 句子翻译往往涉及文言句式、一词多意和词类活用等) 。近三年新课标卷所选文段大多是人物传记,其他议论文、游记等文体有涉及。传记类文章旨在降低学生阅读的难度,体现对“浅易的文言文”的考纲精神的严格遵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研究文言文备考的相关策略

( 一) 对教材的复习在复习时不要轻易舍弃课本,反而还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只要认真分析一下历年的高考试题就会发现,每年的文言文试题都和中学阶段学习的文言文课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尽管选的文段我们没有见过,但考查的所有的知识点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也就是说都是课文中学过的内容。因此,一定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

( 二) 常见实词和虚词的过关

1. 实词复习

在复习和整理文言词语时,没必要将常用实词的每个义项都列出,弄得眼花缭乱。比如,看“见”的“见”: 只须强调“见”有表“被动”的意思以及“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词性副词”即可,记准两个例子“信而见疑”和“君既若见录”,剩下的“看见”“拜见”“召见”“会见”“见解”等跟现代汉语中的“见”都有关系,容易理解。

2. 虚词复习

虚词量少,但使用频率高,变化大,用法活,因而复习时强调反复记忆, 适宜进行同义多例的练习。( 1) 熟记字典义。如“与”。字典解释有: 1给予,授予; 2结交,亲附; 3对付; 4和,跟,同; 5参加; 6赞许; 7句末语气词。( 2) 给字典的多种解释分类。如“以”,它复杂的解释我们可以简单归结为作介词、作连词、作动词三类。( 3) 将意义和用法结合起来考虑。首先考虑它在句中位置,看是动词还是连词或是语气词,然后缩小范围推断它的意义。( 4) 看和它前后搭配的词来确定。例如,“之”字,常见用法有代词 (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 、助词两类。而且在名词前多作指示代词,如“之二虫又何知”“均之二策”; 用在动词后往往作宾语,如“逐之”“闻之”; 用在两个名词之间多作助词,如“吾之妻”“古之学者”; 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多用作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 注意不同虚词的相同用法。如“乎”用在句中,其用法基本与“于”相同,如“生乎吾前”“叫嚣乎东西”。“然”“乎”“焉”前面是叠音形容词时,这三个虚词都是形容词尾“地”“的样子”的意思,如“硿硿焉”“恢恢乎”“欣欣然”。“以”和“而”作为连词,“仅”和“但”和“特”作为连词也基本意义相同。( 6) 注意实、虚词的词义交叉。如“之”“予”“若”“犹”等。( 7) 注意虚词的固定格式。如“无乃……乎”“奈何”“如……何”“孰与”等。

( 三)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复习

文言特殊句式要掌握三个层面的内容: ( 1) 识别特殊句式。( 2) 区别古今句式的不同。( 3) 翻译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直接关系我们对句子结构的把握以及句意的理解。在复习中首先要求学生了解常见特殊句式的基本结构( 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等) ; 另外教给学生借助提示语判断句式类型( 如根据“……者也”“乃”“则”“皆”“本”等确定判断句; 根据“唯……是……”判断宾语前置; 根据“于”“见……于”“为所”“受……于”等判断被动句等) ; 第三教给学生借助句子本身结构与现代文的差异来判断,如今天状语通常在谓语前,若一个介词结构放到了动词后面我们便可推断是介词结构后置句; 同样疑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到了动词前面,我们便可认定是宾语前置句; 我们可用同样方式来推断定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

( 四) 文言断句要注重

文言断句是2014年全国卷中的一个新题型。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原则,是要读懂文义。在这里,句读的正确与文义的通畅相为表里。文义弄懂了,句读自然无误; 句读无误,文义自然通畅。以下讲几种断句的方法。

1. 利用标志性的语气助词判定句读

文言文中,“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 而“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 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

2. 利用特殊句式断句( 如感叹句、骈偶句、问答句、对应句等) 。

3. 参考固定的词语结构来帮助断句

另外还有一些专有名词,如官名、地名、人名,作为独立成分,中间不能断开。

( 五) 把握文言文翻译的复习

1. 译文要做到“信”“达”“雅”。“信”,即准确无误,忠于原文,不随意增减内容和改变风格; “达”,即文字顺,语意明确,行文规范; 三是要做到“雅”,指文句流畅,具有文采,准确、鲜明、生动。

2. 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是指按原文逐字逐句对照翻译,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意译是指按原文的大意翻译, 即允许在内容不走样的前提下,用合适的话和表达方式表示。这两种方法可以单用,也可以兼用,视原文情况而定。凡是遇到古今异义、词义通假、词序颠倒、句式特殊的句子,直译后语意不通顺,表达欠准确,则可练习上下文,适当用意译。

文言倒装句式复习教案 第5篇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先来看一下07年考试大纲的一些叙述。„„ 第一种形式就是直接考句式的极少,一般都是以第二种形式出现。我们今天主要就是通过具体语境来掌握这四种倒装句式。大家先完成讲义(后附)第一大题的24道题目,根据已有的知识快速判断它们分别是何种类型的倒装句,其标志是什么?语序如何调整?

文言句式之倒装句练习

一、翻译下列倒装句式,并说明类别。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 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如:“相如度秦王虽斋,决(必定)负约(违背约定)不偿城.”就不是宾语前置句。

3、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安、何、谁、“奚”、曷、胡、恶、焉、孰等)作宾语,一般提前到动词(或介词)前。

4、项伯„„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状语后置就是介宾短语后置,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将介宾短语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介宾短语如果放在动词后面的就是状语后置句)

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你的不聪明也太过分啦!

6、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左传》)用“之”“是”提宾后,又常常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副词“唯”,以强调语气,构成“唯„„是(之)„„”的格式。翻译时调顺语序,“是(之)”不译,“唯”译为“只”,有时也可不译。

7、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译:只看我的马头行动。

(插06年广东卷)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提到介词前。(仲由)

8、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9、求人可使报(回复、答复)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10、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代词位置在哪儿?

11、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12、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1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14、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06年江西卷)

15、佚之狐言于郑伯。(《烛之武退秦师》)

16、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黍一石。(《马说》)

17、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18、时不我待(成语)

19、良曰:“长于臣。”(《鸿门宴》)20、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21、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22、火烈风猛,船往如箭。(《赤壁之战》)

23、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4、不识吾子奚以知之?(04年广东卷15题(2))

从单个句子中我们大致了解了倒装类型及特点后,那在具体的语段中是否也能找出倒装句子?完成第二大题。

二、语段练习:

1、晋平公与群臣饮酒,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被衽而走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人君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1)、从文中找出两个宾语前置句: 2)、从文中找出一个状语后置句:

译:晋平公和大臣们一起喝酒,正喝着高兴时,晋平公感叹地说:“没有人乐意做国君,只有他的话没人敢违背它。”师旷陪坐在平公面前,举琴撞向他,公披着衣服躲避,琴被撞坏在墙上了。晋平公问:“太师,你撞谁?”师旷说:“现在有小人在旁边说话,所以就撞了他。”平公说:“(说话的人)是我啊。”师旷说:“这不是人君该说的话。”侍从们请求赶走他。平公说:“ 放了他吧,把他作为对我的警戒吧。”

2、翻译划横线的句子。(创新P302第七题)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译:五官中没有哪一个比眼睛更明察的,脸面上有黑点,眼睛却看不到,它的明察表现在哪里呢? „„有人因有眼睛而讨厌镜子,说:“这(镜子)使我好痛苦,我自己有眼睛,要镜子有什么用?”久而久之,看世间所赞许的美人,很少合自己意的,却不知道自己脸上的黑点,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漂亮。周边的人都偷偷的笑(他),他却一直不能醒悟,可悲呀!

三、巩固练习:

1、金玉之贱,人民是宝。(2001年上海卷)宾前 译: 把金玉看得低贱,把人民当作宝贝。

2、诸侯之礼,我未之学也。(《孟子•滕文公上》)宾前

3、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定后

4、贤哉,回也!(《论语•雍也》)谓前 多么高尚啊,颜回!

5、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宾前

6、父母唯其疾之忧。宾前

7、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宾前

8、率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百人。戎狄是膺(抗击),荆舒是惩。(《孟子》)宾前

9、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宾前 时间一天天地流逝,再也不会有更多的光阴给我。

10、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宾前

安抚老百姓而称王天下,便没有谁能抵御他了

11、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宾前

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12、子何恃而往。宾前

13、与其得罪于能陟我、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07年江西卷)状后 译:与其从能够提升我、能够罢免我的君王(那里)获罪,不如在不能把我怎么样的百姓(那里)忍受怨恨。

14、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15、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礼记•大学》)宾前

16、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定后

17、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

18、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定后 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的宾客们,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为荆轲送行。

19、甚矣,乌纱之横,皂吏之俗。(《虎丘记》)谓前 20、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状后

2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2、唯陈言之务去。宾前

23、唯弈秋之为听。(《孟子•告子上》)宾前

24、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左传·僖公十五年》)宾前

25、秉国之均,四方是维。(《毛诗》)宾前

26、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孟子》)

27、世溷浊而莫余知也,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宾前

28、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06年全国卷一11题(2))宾前 译:从县令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长官,近代从未有过这样的事。

29、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离骚》)30、(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译: 宋濂曾和客人一起宴饮,皇帝暗中派人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了吗?座中的人客人是谁?下酒菜是什么?”宋濂把实情全都禀报了(皇帝)。(皇帝)笑着说:“的确这样,你没有骗我。”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什得采纳的内容。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倒装句知识总结(课件)

课后完成讲义当中没有做好的内容!附:

★感想:教师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想里,而看不到学生是怎样感知他的讲述的。表面上看来一切都很顺利,学生在听讲,在思考,然而到了这节课结束时才发现,只有几个最有才能的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有一点似懂非懂的观念,而班上的大多数学生却毫无所得。应该是:教师始终注视着学生理解知识的过程。他用不着等到下课后再去了解学生是否领会了所教的内容。他在课堂上就能看也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情况。他一边思考自己所讲的东西和让学生理解的东西的含义,同时还在思考自己的教育技巧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在自己所做的事情跟所收到的效果之间有着怎样的依存性?

★思考:课后调查发现:

1、效率不高。因为基础的薄弱,对倒装句式仍是云里雾里,一知半解。本来就对句式掌握不错的学生,可能会通过找标志的方法,更清楚了倒装结构并准确归类。但对于语法知识近于零概念的大部分学生来说,这堂课收获甚微。

2、课堂气氛不够。高三复习没有活跃的课堂气氛,似乎很正常。但是,如果语文学习仅仅只是一个知识的讲堂,做题的赛场,那么学生的学习动力何在,仅仅“个人前途”何以激发、推动他们?我认为即使到了高三,一定的活跃气氛仍然是需要的。只要是语文课,不管是复习课还是新授课,都要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教师需要用精彩的导入激发学生火热的激情,用积极的对话互动让学生保持学习主体的地位,用生动幽默的话语活跃课堂气氛,用有趣的课堂活动激发学习语文的不竭动力。

3、师生互动不足。因为经验不足,为完成事先准备的课堂任务,时常在教学提问环节不作选择地提醒学生,以便学生迅速地作出回答。表面上看,学生掌握得差不多了,回答很准确,互动很成功。实际上,那是我“扇”动的结果,课后学生对剩下的一些练习仍无所适从。★讲义

文言句式之倒装句练习

一、翻译下列倒装句式,并说明类别。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3、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4、项伯„„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6、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左传》)

7、唯余马首是瞻。(《左传•》)

8、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9、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10、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

11、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12、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1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14、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06年江西卷)

15、佚之狐言于郑伯。(《烛之武退秦师》)

16、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黍一石。(《马说》)

17、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

18、时不我待(成语)

19、良曰:“长于臣。”(《鸿门宴》)20、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21、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22、火烈风猛,船往如箭。(《赤壁之战》)

23、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4、不识吾子奚以知之?(04年广东卷15题(2))

二、语段练习:

1、晋平公与群臣饮酒,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被衽而走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人君者之言也。”左右请除 4 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1)、从文中找出两个宾语前置句: 2)、从文中找出一个状语后置句:

2、翻译划横线的句子。(创新P302第七题)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三、巩固练习:

1、金玉之贱,人民是宝。(2001年上海卷)

2、诸侯之礼,我未之学也。(《孟子•滕文公上》)

3、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4、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5、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6、父母唯其疾之忧。

7、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8、率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百人。

9、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

10、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11、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12、子何恃而往。

13、与其得罪于能陟我、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07年江西卷)

14、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15、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礼记•大学》)

16、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

17、子归,何以报我?

18、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19、甚矣,乌纱之横,皂吏之俗。(《虎丘记》)20、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2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2、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

23、唯弈秋之为听。(《孟子•告子上》)

24、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左传》)

25、吏二缚一人诣王。

26、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孟子》)

27、世溷浊而莫余知也,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

28、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06年全国卷一11题(2))

高考文言文高效复习 第6篇

【关键词】高考 文言文 复习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58-02

《考试大纲》中规定应该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这一要求包含着以下两层意思,一是考“常见实词”,二是“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词的考查具体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语偏义等语言现象。本文从分析高考试题入手,介绍了文言文实词几种常见的推断方法。

一、字形推断法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严格来讲有四种造字法,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的功能。而形声字的形旁就叫“义符”,它显示了这个字的表意范围。

字形分析法就是根据汉字是表意文字的特点,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来推断词义。特别是在高考文言文中,遇到陌生的实词,我们可以根据字形来推断字意。如钅、木、氵、灬、土——词义与五行有关;刂、弓、矛、戈、斤、殳——词义与兵器有关;马、牛、羊、 犭、鸟、虫——与动物类有关;讠、辶、忄,彳——与行为有关。

例:2006年天津卷考查“有牧人御众之才”中“牧”的含义。该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

二、字音推断法

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音近或形近的字代入解释,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例: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2011年高考全国卷)通“掌”,执掌。

三、联想推断法

1.联想成语推断法

现代汉语中许多实词沿用了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尤其是成语中保留最多,解释文言实词时,我们也可以联系相关词语特别是成语的用法作出有效判别。

例:闻君义甚高,愿假榻。(12年北京卷)久假不归:借用 2.联想课文推断法

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充分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教材是我们的“源头活水”。

四、对称结构互解法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如“求全责备”、“化险为夷”两个成语中,“责”与“求”相对,“责”与“备”相对,而且可以判断它们是同义关系;“夷”与“险”相对,而且是反义关系,“夷”就是“不险”,就是“平坦、平安”之意。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有效推断出实词正确的解释。

五、语境分析法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结合上下文的语意来推断出要解释的词语的含义。这种方法是无论采用什么推断方法都必须结合起来使用的方法,因为要求解释的实词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上下文中的实词。

六、语法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倒装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定)主〔状〕谓〈补〉(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一致。我们推断实词时可以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分先确定它的词性,进而推断出其意。

湖北高考试题中考查“昌期少年,不闲吏事”一句中“闲”字的含义,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该句主语是“昌期”,后边有宾语是“吏事”,根据语法可以推断“闲”应该是一个动词,由此初步推断“空闲”这种解释有误,这里应理解为通假字,通“娴”,是熟悉的意思。

七、邻字帮助推断法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就可以用已知邻字推断未知实词词义。

例: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赤壁之战》

“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

八、代入检验推断法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句义顺畅即为正确答案。

例:“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句话中的“亡”与“举大计”并举,而其结果都是“死”,可见它绝不会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两个“亦死”而来,意思是“同样”。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策略 第7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及《考试大纲》都明确要求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纵观7年高考试卷的文言文阅读题, 从最初的宁夏海南卷到现在的全国新课标卷, 从选材类型看:2007年韦丹、2008年稽绍、2009年朱昭、2010年花云、2011年何灌、2012年萧燧2013年李揆 , 考查的全是史传类人物传记 ;从选取材料的时代看, 分别选自《新唐书》、《晋书》、《宋史》、《明史》、《宋史》、《宋史》、《旧唐书》, 选文全部来自“二十四史”;从考题看, 客观题主要是对实词、人物性格及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等考点的考查, 主观题是传统的翻译题。因此, 人物传记类文本应是高考文言文复习的重点。

这些人物 传记 , 传主多为 正面形象 , 多是清官 廉吏、忠臣义士, 传记主要记载传主的生平事迹。通常开篇先交代人物姓名 、字号、籍贯 、家室、少时 经历 , 然后将人 物的立身 行事细致地记录下来, 以反映人物的性格品德, 最后交代人物结局, 身后毁誉荣枯。在做题过程中, 学生会意识到, 传记类文本会以时间为线索, 以任职与官衔为行文标志, 以品行为中心决定 材料取舍 , 一般记述 传主的2~4件事 , 集中表现 传主思想品德、个性特征的一两个侧面。也就是说, 人物传记类文本的读点是通过人物事迹读品格, 由此在复习过程中必须让学 生意识到 人物传记 类文本的 解题有三 个关键词 :人物、事件、品格。这些传主的品格都离不开“忠、孝、仁、义、礼、智、信、勇 ”这八个字 。要么写 传主的雄 才大略、运 筹帷幄、深谋 远虑 , 要么写高 风亮节、勤 政爱民、执 法如山、廉 洁奉公、刚直不阿, 要么写其赡亲奉母、相夫教子、兄弟和睦等人伦品德, 这些品格又都暗合时代特点,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积极向上。

新课标卷1在试题的设置上, 三道选择题, 一道翻译题 (两个句子) 。三道选择题的排列, 有由局部到整体、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逻辑顺序。而且每道题各项及各小题的信息排列, 大多依照行文的自然顺序, 便于学生查对题目中所涉及的信息在文本中的位置。

第4题是词语解释题, 考查以一词多义为主, 但这几年考题对实词的考查有范围拓宽的趋向。7年的全国课标卷, 本题共考了27个文言实词 (2012、2013连续两年考查实词“属”) , 其中只有4个实词是在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范围之内。对这一题的解答就是要增强学生的语境意识, 常规的方法是将给出词代入原句, 运用推断法做出正确选择。

第5题是信息筛选题, 通常采用以下命题方式:题干规定筛选和提取信息的标准, 再列出从文中摘取的6个句子编好序号, 然后每3句一组编成4组, 要求学生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一组。本题要求学生筛选的信息主要有: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2表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3反映人物道德情操和聪明才智的信息;4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 筛选信息题在这7年分别考查了:07韦丹助民安居、08稽绍敢于直言谏劝、10花云艺高人胆大、11何灌行事有成、12萧燧恪尽职守、13李揆深受朝廷器重运用。对这一题的解答, 先要准确理解题干中限定筛选范围的词语, 把握筛选的标准, 再推敲各个选项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规定的标准对应。本题适用排除法进行判断, 尤其要多关注人物和事件是否对应, 人物品行和事件是否对应。

第6题是分析概括题。题干的表述有两种:107、08、09年都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的一项是”210、11、12年都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这两种表述, 决定了试题所设选项语言表述的思路。“分析和概括”, 通常是先叙述具体的事实, 再得出某个观点或者结论。“概括和分析”各选项通常是先亮出观点, 再叙述论据, 并作简要分析。我们尤其要关注近三年题干的问法即“概括和分析”。对本题的解答既注重比照原文又注重归纳分析, 本题以细节考查为主, 尤其要关注人物事件是否张冠李戴, 人物性格陈述是否得当。

第7题是主观翻译题。最能体现考生文言文的能力。翻译时, 一定要注意联系前后文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要具有关键词意识) , 准确理解是正确翻译的前提。在“信、达、雅”的原则下, 运用好“留、换、补、删、调”等方法。

文言文阅读可以说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半边天。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对文言文备考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文言文复习教学中, 应做到以下三点:1立足教材, 夯实基础。这7年的高考题对于文言知识的考查几乎都能在教材中找到依据, 所以备考必须立足于教材, 加强基础知识的积累。命题者有意联系课本知识来命题, 有利于促进学生重视课本知识的复习。2由点到面, 突出重难点。文言实词、虚词、翻译等重点知识要重点照应, 文言实词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等方面, 虚词可记忆一些具有典型用法的例句, 文言翻译需要多方面知识的融合, 有了这些文言基础, 再理解整篇文章就会容易很多, 解答题目也会从容很多。3适度训练, 掌握技巧。文言文不仅要适度训练, 还要训练不同时期的文段, 同时选文的难度不应高于教材。

总之, 文言文备考只有注重课本, 注重整理, 注重积累, 注重训练, 注重文体特征, 用心探寻规律, 学生才能有质的突破。

摘要: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核是近年来高考语文考核的一项重要知识, 作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和近年高考语文试题, 探讨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策略。

关键词: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策略

注释

文言文第一轮复习要点 第8篇

一、阅读文言文要注意其三大特点

1. 文言文的对应性。

高考通常是传纪体文言, 而传纪体一般结构是:

所以阅读理解应该根据其对应性, 采用通读 (勾前挂后) 拉通文意, 使文意“达”。

2. 文言行文具有跳跃性。

即文中往往有许多省略成分 (即省主语、谓语、宾语, 省介词“于”, 省代词“之”等) 。所以阅读时应“补”, 有意识地采用猜读法。凡省略处用括号补出, 使文意“雅”。

3. 文言多单音节词。阅读理解时尽可能采用:

(1) 对译:即将文中单音节词按今天习惯的双音节词翻译并尽可能保留文中语素。《荆轲刺秦王》中“逐”译“追逐”即可。

(2) 换:即将古用今不用的词语按照现在的习惯换一种说法。

(3) 调:即调整语句顺序。如介词结构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等。

(4) 留:即对文言中的姓名、官职、年号、谥号、器皿、地名等予以保留。

(5) 补:即对文言中的省略成分用括号补充出来。

(6) 删:即对有些虚词, 现今无对等词翻译的删。

二、文言文学作品的三大重点

1. 文体知识要从总体上把握, 局部落实去理解。

整体阅读才能宏观把握材料, 才能完整准确地评价分析人物和事件。其纪传体可分为:

(1) 单纯的名人记事 (多截取正史) 。 (2008高考《宋史·廖刚传》全国卷Ⅰ, 《宋书·王昙首传》全国卷Ⅱ)

(2) 闲闻轶事 (多为野史片段、笔记) 。 (《聊斋志异·张诚》08山东卷)

(3) 个人自传或为他人作传 (多以记叙为主、议论抒情为重点来借古讽今、借人言志) 。例如:《屈原列传》“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 司马迁把自己受刑写《史记》同屈原被逐乃赋《离骚》并提。

(4) 诸子散文。如诸子中的历史性传纪体 (2008年高考湖北卷《宋濂·文宪集》, 2008年高考福建卷《晏子春秋》) ;对话体, 写人记事的对话语录体等, 一般从《论语》《孟子》《贞观纪要》 (高考2008安徽卷) 《新唐书》等文言作品中节选。

(5) 书信, 应酬体 (集会、宴请、迎送、颂德) 此类文言往往因事说理,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因人讥世等。 (08高考湖南卷《欧阳修全集》)

(6) 游记随笔体 (山水游记、访友奇闻、读书偶得、闲谈见志) 等。

在复习时应归类分析, 借助注释, 理通文意, 增强理解:文言设题一般是以假乱真, 正误相杂, 偏离文意, 张冠李戴, 概括不全, 范围模糊, 混淆是非, 偷换概念, 言过其实等。

2. 文言结构条分缕析, 层次严谨。

(1) 从内容上看:以传记为主的文言文先概述事件背景, 再叙事写人, 最后总括呼应的特点。就事件客观记叙, 边叙事边抒情议论, 重点是客观记叙。

(2) 从结构上看

一般情况总—分部分详述, 总结议论抒情部分略写。

三、文言翻译应从基础知识抓起

1. 积累虚实词的用法和意义, 做到“信”。

虚词按考纲抓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平时应尽可能将每个虚词的用法及意义归纳完整。18个虚词应逐一归纳做到心中有数, 特别是平时不常用的。

2. 文言实词120个 (略) 散见于每册课文。

中考文言文复习策略探究 第9篇

一、以学生为本位,有效呈现考点

教师不妨把近几年的中考文言文原题印发给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观察研究,设置两个问题:1你发现了近几年中考文言文阅读常常出现什么样的考题?2 你的发现给你的文言文复习带来了什么启发?学生在观察研究的基础上一定会发现近年来中考文言文阅读包罗万象,有的考查的是比较阅读,有的考查的是学生课外阅读情况,有的考查的是字、词、句的翻译,还有的考查的是让学生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独特看法等。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试试不看材料来解答部分题目,然后再进行高层次的发现,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之上,教师再给予理性的归纳。

文言文的考查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文言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如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朗读节奏如何把握,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中关键性词语的作用,涉及虚词的比较辨析、实词的解释等方面,同时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筛选能力以及处理能力,还会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主旨、写作特色的发现与分析、人物个性的分析、情感的把握等。

对中考考点的归纳总结,是在学生思维的基础上进行的。让学生思考规律,找出问题的本质特征,感受到自己的想法与老师的不谋而合。这对学生无疑是一种激励和肯定,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复习的有效性。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切实感受到“不能丢开书本”、“以内养外”是文言文复习的重要途径。

二、逐册精选复习,有效夯实基础

逐册精选复习,目的在于有效地夯实基础。这“基础”一为“基础知识”,一为“基本规律”。

依据考点,我们可以用四个复习版块来建构课堂:1文学常识2 划分句子朗读停顿的节奏3 实、虚词解释,句子翻译4内容理解。制作教学PPT,每册书复习1-2课时。

版块复习是课堂的一条主线,适时的“旁逸斜出”,能使课堂复习充实,思维量增大,有效性增强。如复习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文学常识”版块中《黄鹤楼》一文,教师情境设问:“最近正如火如荼进行的‘青歌赛’中有一个考歌手的问题‘江南三大名楼’,你答得上来吗?”;复习到《两小儿辩日》,问:“出处哪里?”“什么体裁?”“我们还学过出自《列子》的哪篇寓言?”;复习到《黔之驴》的作者柳宗元,问:“何谓唐宋八大家?”;复习到《爱莲说》,问:“还学过哪些‘说’?”;复习到《木兰诗》,问:“何谓‘乐府双璧?’”同时提醒“璧”的写法。……

复习课本知识,绝不是照本宣科。简单提问书本现有的内容,那是低效的。有效的复习课,好比织网,有经有纬,疏密得当。有效的复习课,好比大树,主干强健,枝叶茂密。有效的复习课,要温故而知新,要举一反三。

如在复习“划分句子朗读停顿的节奏”时,有课本实例的练习,也要有基本规律的总结归纳。1主语谓语之间要停顿。2动宾补结构的,动词和宾语之间停顿。3限制语和中心句之间要停顿,抓主干。4停顿后再结合语境复查。有些特例的也可适当提醒,但不能过多强调,以免让学生无所适从。

三、关注课堂细节,有效赋予复习课的生命力

复习课要打破它惯有的沉闷、枯燥、“炒冷饭”的印象,我们尤需关注一些细节,使我们的文言文复习课更有效。

1.关注情境,使学生在激励中进步

情境教育创始人李吉林特别重视情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良好的情境,犹如鲜花一样招蜜引蝶。学生会在良好的情境中有所启迪,有所收益。中考文言文复习同样离不开情境的合理创设。创设中考文言文情境的策略多种多样,可以由问题引入中考文言文复习情境,可以由故事引入,可以由悬念引入,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引入。教师应有效创设文言文复习的有效情境,通过情境的预设激发学生参与文言文复习的兴趣与热情,增强成功的信心,树立起克服困难的勇气。比如,江苏卫视的《一站到底》节目,非常适合复习课的情境设置。用一点点的小智慧,给学生一些些的轻松,在一次次的鼓励中,学生会品尝到成功的愉悦,从而增强学习信心,复习课就有了生命的活力。

2.专注学困生,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探讨 第10篇

关键词:中考文言文,考查特点,复习策略

文言文阅读考查是语文中考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7—9年级)文言文学习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课标同时还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浅易文言文,重点在考查学生记诵积累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那么,中考题设计是如何体现这些目标要求的呢?中考文言文复习又该如何开展呢?

一、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特点

(1)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用课内外兼顾,但以课内为主,课外为铺,课内文言文的赋分比课外文言文的赋分多。

(2)题型变化不大,主观题为主,客观题较少,主要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含义,尤其注重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和具有比喻义或借代义的词;理解主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文言语句;整体把握,鉴赏评价和迁移拓展。

(3)课外文言文考查的文段主要选用短小精悍,故事性强,富有哲理的文章,侧重选择汉代以前的文章较多,考查的重点侧重于对人物性格的分析及对人物行为的评价。

二、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策略

1. 文言文教学要夯实基础,落实考点,变一年备考为三年备考

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知识点有实词、虚词、翻译、内容及写法的理解,而这些知识点的落实不应全部放在九年级,七、八年级的文言文教学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积累、运用。如“之”“而”“以”“于”“其”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就应在七年级时让学生熟练掌握。又如课外文言文的考查,学生反映考试中看不懂,不知该如何下手做题,失分较多,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形成一定的文言语感,文言词汇积累较少的缘故。而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感,语文教师就应从七年级起,加强对学生诵读文言文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把握情感,同时,多让学生阅读浅易的课外文言文,积累阅读方法和答题技巧。因此,加强对文言文阅读三年备考的教学管理,让学生有理有序有效地学习文言文,对于中考文言文阅读题的解答他们才会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2. 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1)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文言文有了兴趣,就会从内心中激发学习的动力,挖掘出自身无穷的潜力,学习文言文就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要在传授文言文知识和解题技巧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方式方法,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快乐学习。

(2)传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一切关于方法的知识都是有用的。文言文复习不能只是旧知识的简单回顾,而应是概括、归纳、小结、补漏、提高,教给学生点线结合法,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构建文言知识网络;教给学生积累法,重点词句贵在平时的理解掌握;教给学生答题法,文字表达重在语言的规范与全面;教给学生迁移法,课外文言文的知识点在课内可找到蛛丝马迹,细节不容忽视。

(3)通过活动提高复习课效率。丰富多彩的文言文学习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还能培养兴趣,提高能力。经典诵读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课本剧表演能让昔日的历史重现,文言故事比赛让学生视野不断开阔,文言试题设计比赛让学生明白原来我也能当老师。

3. 把握中考文言文阅读三轮复习的特点,合理安排复习内容

(1)第一轮复习———分册分单元复习。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联系旧知识,拓展新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教学重点放在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中考题型的认识及训练上。在复习中,我们主要做到以下三点:

①利用读书卡片法引导学生概括、归纳课文要点,牢记重点实词、虚词。在复习时,学生往往抓不住课文重点,总感觉到课文篇目多,内容多,不易掌握且容易混淆,于是我们便想出了读书卡片法,引导学生概括知识要点,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对课文内容掌握难的问题。以下是引导学生制作的读书卡片,仅供参考。

②教师抓住课文文眼,对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复习。如复习《口技》一课抓住“善”字(精彩的场面突出善,观众的反应突出善,道具的简单突出善);复习《陋室铭》抓住“德馨”二字,引导学生从优美环境、高雅活动、志友雅士概括;复习《醉翁亭记》抓住“乐”字,概括出山水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复习《湖心亭看雪》抓住“痴”字,分析痴人、痴景、痴行;复习《曹刿论战》抓住“远谋”二字,分析曹刿的具体言行;复习《与朱元思书》抓住“奇山异水”来欣赏山之奇、水之异。

③引导学生认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中考题型,分析题型的目的要求。教师把同一篇课文内容,不同年度、不同省市的中考题印发给学生并指导学生训练。

(2)第二轮复习———分类分专题复习。目标主要是梳理知识点,分类归纳,加强文言文知识的横向与纵向联系。教学的重点放在文言文的比较阅读上。具体做法是:

①引导学生对内容基本相同而感情、写法不同的文章作比较阅读。如《三峡》与《与朱元思书》,《唐雎不辱使命》与《公输》,《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

②引导学生对同一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记承天寺夜游》,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与《孟子二章》。

(3)第三轮复习———综合复习。目标是重点突破文言文阅读难点。教学的重点放在解题策略的引导上。中考文言文阅读中的迁移拓展题(开放性题目)是学生感到最困难的题目,学生不知该如何回答或回答不完满丢分的非常多。这一类题型大致有两种形式,一是结合生活来谈体验、感受、启迪,这类形式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领悟,结合实践感悟生活的能力,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是学生阅读后质疑,对选文的内容及表现形式等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类题主要是鼓励学生质疑,对文本进行批判性的阅读。这两种不同类型题目的解题策略和方法,必须注重引导学生掌握。

文言文第一轮复习要点 第11篇

文言文阅读历来是高考复习的难点,费时费力而收效甚微。其实,文言文第一轮复习应在平时积累中有意识地归纳总结,返本溯源。

一、阅读文言文要注意其三大特点

1.文言文的对应性。高考通常是传纪体文言,而传纪体一般结构是:

所以阅读理解应该根据其对应性,采用通读(勾前挂后)拉通文意,使文意“达”。

2.文言行文具有跳跃性。即文中往往有许多省略成分(即省主语、谓语、宾语,省介词“于”,省代词“之”等)。所以阅读时应“补”,有意识地采用猜读法。凡省略处用括号补出,使文意“雅”。

3.文言多单音节词。阅读理解时尽可能采用:

(1)对译:即将文中单音节词按今天习惯的双音节词翻译并尽可能保留文中语素。《荆轲刺秦王》中“逐”译“追逐”即可。

(2)换:即将古用今不用的词语按照现在的习惯换一种说法。

(3)调:即调整语句顺序。如介词结构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等。

(4)留:即对文言中的姓名、官职、年号、谥号、器皿、地名等予以保留。

(5)补:即对文言中的省略成分用括号补充出来。

(6)删:即对有些虚词,现今无对等词翻译的删。

二、文言文学作品的三大重点

1.文体知识要从总体上把握,局部落实去理解。整体阅读才能宏观把握材料,才能完整准确地评价分析人物和事件。其纪传体可分为:

(1)单纯的名人记事(多截取正史)。(2008高考《宋史·廖刚传》全国卷Ⅰ, 《宋书·王昙首传》全国卷Ⅱ)

(2)闲闻轶事(多为野史片段、笔记)。(《聊斋志异·张诚》08山东卷)

(3)个人自传或为他人作传(多以记叙为主、议论抒情为重点来借古讽今、借人言志)。例如:《屈原列传》“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司马迁把自己受刑写《史记》同屈原被逐乃赋《离骚》并提。

(4)诸子散文。如诸子中的历史性传纪体(2008年高考湖北卷《宋濂·文宪集》,2008年高考福建卷《晏子春秋》);对话体,写人记事的对话语录体等,一般从《论语》《孟子》《贞观纪要》(高考2008安徽卷)《新唐书》等文言作品中节选。

(5)书信,应酬体(集会、宴请、迎送、颂德)此类文言往往因事说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因人讥世等。(08高考湖南卷《欧阳修全集》)

(6)游记随笔体(山水游记、访友奇闻、读书偶得、闲谈见志)等。

在复习时应归类分析,借助注释,理通文意,增强理解:文言设题一般是以假乱真,正误相杂,偏离文意,张冠李戴,概括不全,范围模糊,混淆是非,偷换概念,言过其实等。

2.文言结构条分缕析,层次严谨。

(1)从内容上看:以传记为主的文言文先概述事件背景,再叙事写人,最后总括呼应的特点。就事件客观记叙,边叙事边抒情议论,重点是客观记叙。

(2)从结构上看

一般情况总—分部分详述,总结议论抒情部分略写。

三、文言翻译应从基础知识抓起

1.积累虚实词的用法和意义,做到“信”。虚词按考纲抓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平时应尽可能将每个虚词的用法及意义归纳完整。18个虚词应逐一归纳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是平时不常用的。

2.文言实词120个(略)散见于每册课文。其中重点是多义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同义偏义复词。复习难点是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

高考文言文复习与备考策略 第12篇

鉴于近年江苏高考文言文取材多是广义的人物传记类文章, 题型也相对稳定和成熟, 现从教学案例, 谈谈高考文言文复习过程中的备课策略。

(一) 做好引导与激励

1.从引导学生阅读文言小故事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比如:“太宗得鹞, 绝俊异, 私自臂之。望见郑公, 乃藏于怀。公知之, 遂前白事, 因语古帝王逸豫, 微以讽谏。语久, 帝惜鹞且死, 而素严敬征, 欲尽其言。征语不时尽, 鹞死怀中。” (选自《隋唐嘉话》)

这段文字叙述的是唐太宗赏玩鹞子, 魏征抓住时机劝谏君王不要耽于享乐一事。由此来看, 这一小段话包含了丰富的意蕴:从选文取材的角度看, 故事简洁生活化;从立意构思的角度看, 文段以小见大;从君臣关系角度看, 魏征谏言巧妙比方;从学科分类的角度看, 文学和史书相辅相成;从作者创作故事的目的看, 反映了当时清明的政治风气;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看, 魏征有责任担当。

提到责任, 借机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和渗透, 学好古代文学作品, 既是修身立学的需要, 也承担传承和弘扬文化经典的历史重任。

(二) 做好阅读与积累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 特别是一些经典名著, 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 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培养科学精神, 提高文化素养, 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加强阅读训练, 尤其要重视阅读的流畅度、文言语感的培养。

当然, 苏教版高中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 除了上述提到的《史记》, 大多不完全吻合于高考的人物传记, 为了加强文体相似性的练习, 以及对常见文言词汇、句式和结构章法有较多认识, 还要组织专题传记阅读。可以以各地的高考文本为主, 配合部分另选内容, 这样就可以保证阅读文本的仿真性和权威性。值得一提的是, 教师的重要任务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而是引领学生走近知识, 引导他们通过阅读, 去积累和提升。

(三) 做好梳理与总结

阅读, 会积累一定的知识量, 但还需将其梳理、分类和整合, 这不仅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而且有助于学生建立复习的自信, 使知识更长久地保存于大脑。如果说把每一个知识点看作一颗“珍珠”, 当这一堆珍珠散落时, 你用手去抓他, 就会发现抓到手中的很有限。而如果把散落的珍珠编缀成串, 你只要一个小小的指头, 便能将一整串珍珠轻轻挑起。做到这样, 就需要梳理和总结。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实词“被”为例: 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本《越州赵公救灾记》中“是时, 旱疫被吴越, 民饥馑疾疠, 死者殆半, 灾未有巨于此也”一句, 句中“被”同“披”, 覆盖、遍及的意思。同样是“被”同“披”, 但意思也有不同, 如在《屈原列传》“屈原至于江宾, 被发行吟泽畔”中, 则为披散、散开之意;在《史记·陈涉世家》中“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也同“披”, 意为穿着。在《墨池记》“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 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句中“被”是蒙受之意。当然, 在不同的语境中, “被”还有其他的解释。梳理总结后, 还要及时“温习”, 遵循德国心理学家艾滨浩斯的“遗忘规律”, 做到“温故而知新”。

(四) 做好检测与训练

高考文言文题型只有四道, 且前后题型不重复。针对高考考查特点, 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 复习的知识点要及时地巩固。受学情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 考生还要加强定时检测, 适当扩充知识容量, 加大能力训练的密度和强度, 在四道题的基础上, 横向和纵向拓宽同一类知识的考察面。比如, 实词题可以多增加五六道, 虚词中也可增加类似用法和意义的训练, 其他题型也是如此。在训练难度的把握上要有梯度,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遵循学习的规律。检测后要做好反馈, 然后再安排同一知识点的拓展训练, 学生对训练过的知识回头望, 这样的训练就能发挥以一当十的作用。

上一篇:教师观下一篇:企业信息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