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利润操纵

2024-06-27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精选12篇)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 第1篇

一、利润操纵产生的原因

(一) 企业领导为追求政绩而提高企业利润。

在目前的体制下, 企业的经济业绩考核往往以利润作为最主要的财务指标。上市公司利润的多少及其增长或减少作为考核企业管理者业绩的重要因素, 与企业管理者的职位, 奖金及福利等直接相关。企业的管理者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 难免会对企业进行利润操作。

(二) 企业为逃避所得税而隐瞒真实利润。

企业所得税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 将会计利润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 再乘以适当的税率计算得出。某些企业为了偷税, 漏税, 便会通过利润操纵来缩减所得真实利润, 达到少交所得税的目的。但也存在一些上市公司, 为了能维护其在社会上的形象, 筹措足够的资金, 不惜谎报利润, 多交所得税, 这部分所得税往往又通过地方政府的税收返还形式返给上市公司。

(三) 企业为对外塑造良好形象而夸大所得利润。

企业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通常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贷款, 而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为了确保风险最低化, 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愿意贷款给经营亏损的企业。所以企业为了获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任以达到获得贷款的目的, 一些企业便通过利润操纵来虚增利润, 维护企业的在商业经营中的良好形象。

二、利润操纵的常用手段

(一) 通过非常规经营进行利润操纵。

目前, 我国许多上市公司是通过国有企业局部改组形成的, 因此关联交易广泛存在于上司公司与其母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之间。主要表现为关联购销以增加收入, 转嫁费用。上司公司效益不理想, 不足以达到目标利润, 时常用大大高于市场价格的价格将产品对其子公司进行销售, 或以大大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从子公司购入产品, 子公司经营亏损时, 可以将其亏损的子公司租赁, 托管, 承包出去后, 对该子公司核算变成成本。

(二) 运用不当的会计政策进行虚假销售。

会计政策是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守的具体原则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有的会计政策有统一的规定, 上司公司必须遵守, 而有的会计制度则有一定的灵活性, 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会使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出现重大差异。

企业在年终达不到既定的利润目标时, 便提前确认销售或者有意扩大赊销范围, 通过这种虚假销售来达到既定的利润目标。但这种销售无法取得现金, 只是在应收账款的金额上表现为增加。这种利润操纵主要通过运用不当的会计政策进行操作, 将非销售收入转为销售收入。主要手段有对开增值税销售发票, 虚拟购买, 销售业务, 虚增收入和利润;通过混淆会计期间, 把下期销售收入计入本期, 或把本期销售收入延期确认, 来调整当期利润。

(三) 通过人为的调整有关帐务来进行利润操纵。主要指通过不符

合规定的会计核算方式, 对某些科目进行“巧妙”运用。例如, 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其他应收款”, “其他应付款”科目调节利润。按照现行国家会计制度的规定, 其他应收款主要核算企业发生的非购销活动的债权, 其他应付款主要核算应付票据, 应付帐款以及其他的应付占收款项。但一些上市公司违背其核算内容, 将相当一部分由于种种原因而长期挂账, 应该结算而未结算的费用计入其他应收款, 将相当一部分虚列而无需支付的款项计入其他应付款。

三、遏止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几点对策

(一) 完善上司公司内部结构和控制制度。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必然导致上市公司的投资者与管理层存在信息不对称, 而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会计造假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企业管理者为了达到粉饰业绩, 谋取私利等非法目的, 授意、指示甚至强令会计人员违规办理会计事务, 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虚假信息。因此, 需要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对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有效约束机制, 如采取合理的会计政策, 定期盘点, 严格规定内部凭证制度, 才能更好的防范公司内外此类造假事件的发生。

(二) 严格执法, 加大对利润操纵的打击力度。

某些上司公司之所以敢于违反会计准则进行造假, 与国家对这种行为的法律约束不够强密切相关。上司公司造假所获得的收益远远高于为此付出的成本。因此, 对于进行利润操作, 在商业经营中造假的公司, 应严厉追求其法律责任, 对其进行政治上, 经济上根据情节轻重进行有强度的惩罚。如高额罚款, 吊销营业执照等直至追求刑事责任。

(三) 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

会计制度在收入和费用的确认, 计量原则上, 应尽可能规范。在现行的会计制度中, 寻找并及时填补可以让上市公司钻空子的地带, 应与时俱进, 面对现代经济的发展, 面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新情况, 及时增加和修改原有的制度, 做到与国际、与时代接轨。

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 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净化社会行业环境, 对于帮助造假企业的会计师事务所及相关人员, 应按照法律进行处罚。

(四) 摆正地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地方政府作为本地上市公司的行政领导和直接或间接的所有者, 在本地企业面临困境时, 往往会伸出“援助之手”, 给与降低税费, 给与地方财政补贴等优待。市场经济中, 政府应致力于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和建设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而不应采用行政手段延长地方绩效差的上市公司的寿命, 进行所谓的“地方保护”。对政府官员的政绩评价, 应以社会群众利益为标准, 而不应简单的只看当地经济增长指标, 避免某些地方政府盲目的干预企业生产经营。

公司的根本长远利益是财务报表数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公开性和透明度。老老实实的经营, 争取真实的业绩, 才能保证企业的竞争力。玩弄操纵利润的数字游戏, 只能蒙骗一时, 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摘要:利润操纵一般是指上市公司为了某种目的或出于某种动机而对本公司实现利润情况, 运用各种手段进行人为调节的一种行为。近年来, 我国部分上市公司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利润操纵行为, 其对我国证券市场产生了很大的危害。本文通过分析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动机及常用手段, 提出遏制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上市公司,利润操纵,手段,对策

参考文献

[1]、郑秋美.新会计准则资产减值对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影响, 现代商业, 2011 (2) 1、郑秋美.新会计准则资产减值对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影响, 现代商业, 2011 (2)

[2]、张坡.关于上市公司会计利润操纵的思考, 时代金融, 2012 (2) 2、张坡.关于上市公司会计利润操纵的思考, 时代金融, 2012 (2)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会计研究 第2篇

沈彤

上市公司为了向行政管理部门显示所谓政绩、为了避免由于连年亏损而造成的壳资源丧失、为了追求一定的净资产收益率而保留配股资格或甚至为了配合二级市场炒作,通过各种方式隐瞒或粉饰真实的经营业绩,超过法律法规允许范围进行利润调节。这就是所谓“利润操纵”。

证券时报与某证券公司联合进行的《上市公司经理人月度调查》显示,利润操纵已成为较普遍的现象,而上市公司经营管理层对此由于司空见惯而理所当然。本次调查显示,上市公司实施利润操纵的具体途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关联交易,比例达55.56%;巧用会计政策,比例44.44%,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比例为33.33%。具体分析如下:

一、关联交易

(一)增加收入,转嫁费用

不少公司在上市改组时是由母公司中某一块优质资产为主整合的,与母公司存在着供、产、销及其他服务方面的密切联系,尤其是大型原材料行业的上市公司,其原材料来源为母公司,而产品销售对象也为母公司。在上市公司面临亏损时,母公司会解囊相求,即使在市场不旺的情况下,也会购买大量上市公司产品,同时以较低的价格向其销售原材料。如苏三山1997年一笔对母公司关联公司关联交易的销售收入高达1.6亿元,销售成本1.4亿元,净利润则达2000万元,仅此一笔就占1997年利润总额的235%。可见上市公司的利润有很大一块是来源于关联交易所作的账面调整。

在费用负担方面,上市公司与母公司在上市公司改组之初便确定有关费用支付和分摊标准,但在上市公司业绩不理想时,母公司或调低上市公司应交纳的费用标准,或承担上市公司的管理费用、广告费用、离退休人员的费用,甚至将上市公司以前年度交纳的有关费用退回,从而降低当年费用,以达到转嫁费用的目的。

(二)资产租赁

许多上市公司由于发行额度限制,母公司只有部分而不是整体进入上市公司,许多经营性资产甚至经营场所往往采用租赁的方式,而租赁数量、租赁方式和祖赁价格就是上市公司与母公司之间可以随时调整的阀门。有时上市公司还可将从母公司租来的资产同时转租给母公司的子公司,以分别转移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利润。

(三)计受资金占用费用

按照我国现有法规规定,企业之间不允许相互拆借资金,但实际情况是关联公司之间的资金往来的拆借现象比比皆是,两者之间也难以严格区分,虽属违规拆借也就法不责众。上市公司与关联公司发生的资金占用的金额、收费标准均未事先公告,投资者无法对此合理性作出恰当的判断和预计。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形式:

1.向母公司计受资金占用费用。名目繁多,金额巨大,在账面上可以反映出一大块营业外收入。例如浦东不锈1998年中报实际净利润2837.3万元,应收母公司上海浦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资金占用费559.73万元,应收母公司资金占用费滚存利息就达2916.52万元。

2.向被投资公司计受资金占用费用。

目标往往是以下两种被投资企业:(1)虽拥有被投资企业20%以上的股权,但该企业已转由他人承包经营,企业失去控制权,可以不进行权益法核算。(2)占股权20%以下采用成本法核算的被投资企业。当上述两种企业严重亏损,即使上市公司存在着实质性的投资损失,但通过计受资金占用费的形式和利用长期投资会计核算方法本身的缺陷,在会计报表上却虚增了一块利润。

(四)委托或合作投资

1.委托投资。如果上市公司面临投资项目周期长、风险大等因素,则可将某一部分现金转移给母公司,以母公司的名义进行投资,将投资风险全部转嫁到母公司头上,而将投资收益的回报确定为上市公司当年的利润。

2.合作投资。一旦上市公司发现净资产收益率难以达到配股的要求,便倒推计算利润缺口,然后与母公司签订联合投资合同,投资回报按测算的缺口利润确定,由母公司让出一块利润,上市公司自然不便在公告书中向投资者披露投资何项目及短期有如此高回报的缘由了。

(五)托管经营

在目前中国股票市场上,由于缺乏托管经营方面的法规规定度操作规范,托管经营的操作却是偏离惯例,纯属利润操纵的工具。

1.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委托母公司经营,定额收取回报,上市公司既回避了不良资产的亏损或损失反映问题,又凭空获得了一块利润。

2.母公司将稳定的高获利能力的资产以低收益的形式委托上市公司经营,在协议中将较多的以较高的比例留在上市公司,直接增加上市公司利润。

(六)资产转让置换

通过资产转让置换,从根本上改变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长期拥有“壳资源”所带来的配股能力,对上市公司及其母公司都是一个双赢战略。但是,由于中国《公司法》仅于1994年7月1日、《证券法》于1999年7月1日开始实施,因此时公司价值评估缺乏相应的理论体系及操作规范,公司并购的法律和财务处理尚不完善,加上地方政府部门、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主观上的刻意参与,使得资产转让置换得以通过不等价交换来操纵利润。其主要表现形式有:

1.违背市场原则,不考虑资产真实质量和获利能力,将公司价值等同予按成本法评估公司的净资产。公司价值评估基于购买者持有资产的用途、企业是否持续经营、资产的获利能力等情况而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并进行比较,主要有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不分具体情况统一采用成本法评估不能反映公司的实际价值。

2.购买母公司优质资产的款项挂往来帐,不计利息或资金占用费,上市公司自然一方面获得了优质资产的经营收益,另一方面不需付出任何代价,而实际上转嫁给母公司承担。

3.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和等额的债务剥离给母公司或母公司控制的子公司,金蝉脱壳,以达到降低财务费用、避免不良资产经营产生的亏损或损失的目的。为了达到支持上市公司的目的,母公司将优质资产低价卖给上市公司,或与上市公司的不良资产(特别是长期投资的购买和置换方面)进行不等价交换成为资产转让置换的主要手段。

&n

bsp;

4.在被收购企业的利润何时应纳入收购方的投资收益或利润的会计处理上存在着随意性,对收购价格包含的利润如何处理也无规章可循,从而为收购方调节利润提供了手段。我们可以把收购企业的过程根据双方签订协议日、政府批准日、公司股东变更注册日和实际接管日划分为若干连续的阶段,按照国际惯例,应从实际接管日开始,被收购企业的盈亏才纳入收购公司,而接管前被收购公司所含的利润应视同收购成本,不能作为利润。而中国目前对此尚无具体规定,收购方为了操纵利润,均将利润计算日提前;将收购价格中所包含的利润不作为收购成本,而是为收购方的利润或投资收益。

二、巧用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但是由于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具体执行时的人为性,仍给上市公司极大的利润操纵余地。主要方法有以下三个种:

(一)变更会计核算和会计估计方法

1.改变折旧政策。利用政策规定的模糊性,延长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使本期折、旧费用减少,相应减少了本期的营业成本,从而增加了本期帐面利润;同时还可以通过高资产价值达到同样的目的。对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大的企业,折旧政策的调整对当期的利润影响重大,而成为某些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重要手段。

2.利用计提四项准备金的人为因素。由于坏账损失、存货跌价损失、短期投资跌价损失、长期投资减值损失的确定由“董事会认为”就可以了,因此很多上市公司根据需要将其认为的坏帐、跌价损失、减值损失计提各类准备金,至于来年其认为不是坏账、不是损失,那自然又可以确认来年的收益了。1998年所有上市公司要求统一执行《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使很多上市公司找到了操纵利润的藉口。根据上市公司所批露的1998年年报,47家公司改变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148家公司计提存货跌价准备,62家公司计提短期投资准备,96家公司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因提取以上准备金而减少的利润占本年度利润减少数的近1/2。那么,这些公司以后年度利润的额外增长也就不难想象。

(二)利用时间差跨年度调节

1.提升当期业绩的潜亏挂账。企业的资产账户中,三年以上的应账款。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及待处理财产损失基本上已不具有赢利能力,资产质量一般较差,属于不良资产。上市公司为提升当期的经营业约,都不愿处理不良资产帐户的余额,使其长时间挂在账上,我们把以上行为统称为潜亏挂账。有时,某些上市公司甚至通过潜亏挂账将原本属于当期的费用记人上述某类账户中留待以后处理,造成大量不良资产挂在账上,使得上市公司资产出现严重“虚胖”,利润水分极大。

2.提升将来业绩的巨额冲销。巨额冲销就是利用会计期间假设及应计制,通过操纵可自由控制的.应计项目,把有可能在以后期间发生的损失提高确认,使利润在不同的会计期间转移,以提高以后年度的业绩。特别是当上市公司出现连续两年亏损后,公司为避免第三年继续发生亏损而导致被摘牌时,就会广泛采用本办法,从而使某些上市公司当期的净资产收益率大幅度下跌,以后期间却出现反弹。

(三)收益性支出资本化

利用权责发生制、收入和成本配比等会计原则,对已经实际发生的费用或损失,本应为收益性支出,却通过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开办费、在建工程、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或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等科目予以资本化,形成大量虚拟资产。利用虚拟资产作为“蓄水池”,不及时确认、少摊或不摊发生的费用和损失,成为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常用手法。

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利息费用资本化。上市公司通过利息费用资本化来操纵利润的表现有两种:(1)以某项资产还处于试生产阶段为借口,甚至拿出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对“在建工程”的定性,利息费用年年资本化,虚增资产价值和利润。(2)在建工程中利息费用资本化数额和损益表中反映的财务费用,远远小于企业平均借余额应承担的利息费用,利息费用还通过其他方式被消化利用,最终都被拐弯抹角地资本化并形成资产。

三、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由于争取发行上市指标的难度大、“壳资源”依然稀缺,地方政府作为本地的上市公司的行政领导和直接或间接所有者不愿其失去宝贵的上市资格,所以一旦出现无法配股或面临摘牌的状态,地方政府常常伸出“看得见的手”予以行政支持。有的地方政府甚至提出要对壳资源加以综合利用,即地方财政先补贴一点,提高上市公司业绩并进而提高股价。通过配股多募集资金发展当地经济,从而增加地方税收。地方政府这种对上市公司的直接行政性支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降低税负

按照我国现有说法规定,除说法统一规定、经济特区和高新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外,地方无权减免内地企业所得税。但为了扶持上市公司,许多地方政府相互攀比,越权给上市公司税收返还政策,多数上市公司所得税的实际税收负祖为15%甚至更低。另外,增值税退税收入所占比重不容忽视,增值税退税收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出口退税、进口设备原材料退税、经济特区地产地销部分产品减免征收、外商投资企业改征增值税税负增加部分返还、增值税地方财政25%分成部分返还、个别企业享受所在行业的税收优惠。在这些增值税类型中,除出口退税对上市公司具有一定的长期稳定的利好作用以外,其他形式的增值税退税均有严格的具体适用范围及年限的规定,只是地方政府应急性扶持措施,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很难构成上市公司稳定的收入来源。

(二)地方财政补贴

地方政府直接为上市公司提供财政补贴的现象屡见不鲜,且个别案例补贴数额相当大。主要做法是当地政府部门采取计划手段,按企业销售每吨产品由财政补给一定补贴的形式提高其年度业绩,使其经营业绩符合上市标准不被摘牌或者能够获得较高的配股价格。股票市场近几年的运作表明,通过补贴方式的做法的确在不少公司的年报中得以应用。这种方式不仅加深了上市公司对地方政府的行政性依赖,经受不住市场的狂风巨浪,而且目前我国地方财政普遍人不敷出,地方财政补贴不可能是年年都有的,也不可能构成上市公司稳定的收入来源,这给上市公司以后的业绩急剧滑坡埋下了隐息。

(三)减免利息

由于我国专业银行商业化进程远未完成,银行业还无法摆脱地方政府的制约,客观上使地方政府通过直接的行政干预,对上市公司拖欠的利息予以核销减免,降低了上市公

司财务费用,增加了利润。以峨眉集团为例,中国工商银行核销其1997年度贷款利息1784万元,中国建设银行四川分行核销3000万元贷款利息,乐山市政府同意将1993年市国资局委托市发展投资集团借给该公司的2684万元资金历年累计利息1402万元予以豁免,调整和冲减公司当期的利息费用。

(四)给予资产价值方面的优惠

主要是在上市公司筹资进行城市开发建设时,予以土地资源价格方面的优惠政策。这种地方性政策扶持,既无明确政策界限,更无可以公开化、市场化的操作规程。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 第3篇

一、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动机及常见手段

上市公司为了进行利润操纵可谓用尽各种手段,但是,任何事情的出现都有其原因,上市公司为什么要进行利润操纵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利润操纵的动机

(1)取得上市资格。根据《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不得低于公司股本的25%,近三年必须连续盈利,股票才能上市。众所周知,企业上市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从证券市场上筹集到大量的资金,因此,许多企业发行股票和股票上市的欲望十分强烈,一些业绩达不到要求的企业,为了能上市,往往采用各种手段进行利润操纵。

(2)美化公司形象,维持企业信用。业绩良好的企业,外部对其评价相对较高,企业的外部形象和商业信用也比较好,往往能获得投资者的关注和金融机构的青睐。一般来说,金融机构是不会愿意贷款给亏损企业和商业信用等级低的企业。但是,资金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企业的发展壮大绝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因此,企业为了维护自身的形象和声誉,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当实际盈利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时,他们往往利用会计的技术处理来弥补企业利润“缺口”。

(3)提升考核业绩。我国特定的经济体制决定了现阶段考核企业管理人员的主要标准还是利润,利润的好坏涉及到企业负责人员管理业绩的评定和升迁,因此,为了有一个良好的业绩,管理阶层往往要对企业利润进行操纵。

(4)获取配股资格。上市公司取得配股资格实际上就是获得从证券市场中再次融资的机会,通过配股既可以降低财务费用,又可以投入新的项目,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但《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规定,上市公司获得配股资格必须是近三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6%,这是较为严厉的政策约束,企业为了使自己能保持或是重新获得配股资格,不惜用各种手段粉饰经营业绩。

(5)避免被“ST”或摘牌。一个上市公司如果经营业绩不佳甚至亏损,必然影响该公司的股票走势。根据我国证券交易所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或当年每股净资产低于面值,就要被“ST”。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三年亏损,上市公司的股票就要被停止上市,即被摘牌。我们知道,一个公司取得发行额度,并发行上市相当不容易,若是被摘牌,对上市公司意味着一种稀缺资源的浪费,所以上市公司为了避免被摘牌,就会在财务处理上使用各种花招进行利润操纵。

2.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常见手段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变更进行利润操纵:通过非经常性收入进行利润操纵;地方政府的援助,等等。公司改制上市以后,还和当地政府有着藕断丝连的关系,在地方政府看来,利用上市公司筹资对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上市公司一旦出现无法配股或面临停牌的状况时,地方政府往往给予上市公司支持。例如给上市公司减免税收,地方政府直接给上市公司提供财政补贴,对上市公司拖欠的利息予以核销减免,降低上市公司的财务费用,以增加利润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上市公司无论是出于什么动机和使用什么手段,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损害其他相关者的利益,有时甚至会损害国家的利益。为了保护相关人的利益不受损害,遏制上市公司利润操纵成为当务之急,这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当务之急。

二、治理防范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对策

1加强上市公司的治理

上市公司是虚假信息的产生源头,是治理的重点。在对上市公司的治理中,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对他们经常进行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使他们牢固树立起对单位会计信息负责的风险意识,建立诚信为本,依法经营的理念,以便能从根本上治理虚假会计信息。其次,要从制度安排上减少虚假信息的产生条件。其中包括两点:一是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二是要完善公司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对公司的各项经济活动实施严格的控制,规范公司的财务行为,以此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完整。

2.加强信息披露监管

持续的信息公开制度有利于消除证券市场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抑制内幕交易和欺诈行为,实现证券市场的透明和规范。但是,笔者认为目前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执行情况实在令人堪忧。监管部门对披露信息不足的公司,应责令其补充公告年报中语焉不详但对公司的经营有重大影响的经济活动,以限制其利润操纵行为。

3.改革现有上市、配股、ST、停牌等相关规定

目前上市公司关于配股、摘牌的指标比较单一,这使得上市公司可以利用会计信息不对称和契约的不完备性来对利润进行操纵以获取配股,同样,还可以通过盈余管理先多摊多转费用,为第三年“转亏”做准备,以避免摘牌。对此,笔者认为,财政部应当建立一套指标体系,避免由于指标的单一性而使相关上市公司容易进行利润操纵。

4.增加操纵成本,加大惩罚力度

惩罚对于遏制人们的违法行为有一定的作用。如果要用惩罚手段制止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就要做到:

首先,要尽快建立民事赔偿等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利润操纵者的经济赔偿维护广大投资者的权益,提高利润操纵者被发现的可能性并加大惩处的力度。其次,引进诉讼制,使利润操纵者的行为一旦败露,将面临巨额的赔偿金额,不仅追究其民事责任,还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再次,尽快构建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对有利润操纵行为的上市公司立即摘牌,对相关中介机构坚决取缔。这样,既可以使蒙受损失的投资者得到补偿,又能给造假者造成实在的压力,从而抑制其违法造假的冲动。

5.规范政府行为,强化政府监管

政府的行为有时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政府应当禁止以各种各样的名义进行的,不符合国家政策规定和制度规定的政府财政补贴和各种税收优惠。这就要做到:首先,应使政府真正实现“政企分离”。其次,打造信用政府形象,把诚信纳入地区、部门考核的政绩指标体系。再次,进一步强化证券监管组织工作,证监会、国资委、财政部、审计署、银监会、央行等部门密切配合,统一行动,形成治理利润操纵的监管合力。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及其抑制 第4篇

1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含义

利润操纵是公司管理层出于某种动机, 利用法规政策的空白或者灵活性, 甚至违法、违规等各种手段对企业财务利润或获利能力进行操纵, 以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 改变他们的判断和决策的行为。

2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现状

近年来, 会计信息的失真已逐渐成为危害严重的社会问题。虚假的会计信息, 严重扭曲了股票的价值, 扰乱了资本市场秩序, 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极大地挫伤了股民的投资积极性。企业利润操纵行为日益受到学术界、实务界和政府监管部门的关注。利润操纵现象的存在, 使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被动摇, 作为资本市场基石的信用受到考验, 直接影响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因此, 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问题是我国证券市场急需解决的问题。

3 抑制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对策

3.1 企业外部治理对策

3.1.1 完善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制定者们要认真研究以往的利润操纵案例, 审查已经颁布的准则和制度, 发现其中的真空和漏洞;相关部门也要检视已颁布的会计准则, 配合会计准则制定者们寻找并填平其中的真空地带;有关部门还要注意检视当前的社会现实, 发现其中的新变化, 及时制定出能够适应社会变化的相关会计准则。

3.1.2 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加大惩罚力度

有些企业之所以肆无忌惮地进行利润操纵, 其重要原因就是利润操纵的预期风险收益远远大于其预期风险成本。要有效遏制利润操纵, 必须增加操纵成本, 加大处罚力度。

3.1.3 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

上市公司的运作离不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服务。因此, 要想保证中介机构对上市公司的监督质量, 首先, 应明确中介机构的法律责任, 对其执业过程中所进行的违法行为应明确其应负的经济责任、行政责任, 还应明确民事和刑事责任;其次, 还应明确从业人员的法律责任, 从而提高执业水平和执业道德, 保证执业行为规范化;另外, 有关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 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券商、交易所等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 加大发现问题的查处力度, 增加上市公司和证券中介机构的违规成本。

3.2 企业内部治理对策

3.2.1 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我国上市公司常呈现“一股独大”的现象, 股权集中在少数股东手里, 这样容易导致大股东利用控制权操纵公司会计信息, 使中小股东的利益受损。因此, 有必要调整股权结构, 或者在难以扭转股权结构的情况下, 改组董事会成员结构, 健全法人治理结构, 形成新的有效机制以制衡大股东的权限。加速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 形成一套完整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用准则规范全体员工的行为, 压缩利润操纵的空间, 使披露的财务信息真实可靠。

3.2.2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企业操纵利润无不通过会计人员进行处理, 所以, 把好会计人员这一关是非常重要的。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首先, 要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使会计人员充分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充分做到讲诚信、重信誉、有所为有所不为。其次, 要树立会计人员正确的价值观, 使其能够抵御诱惑, 不畏权势, 坚持底线。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人为操纵利润的现象。

3.2.3 改进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方式

目前, 我国对企业或个人的绩效评价采取财务指标评价, 主要采用净资产收益率、每股净利润等指标。财务评价指标的单一会导致企业管理层选择那些可以提高会计收益率的会计政策。为此, 可以建立一个指标体系, 从各个方面反映上市公司的真实情况。当然, 还要转变绩效评价方式, 为避免评价的不公平, 要选择有多个评估主体进行评价的评估方法, 以保证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而且评估方法要强调评估主体和评估客体的共同参与, 尊重双方的意见, 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可以相应减少管理者进行利润操纵的可能, 更有效地抑制上市公司操纵利润。

4 结语

证券市场在不断地发展的同时, 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通过本次课题研究, 可以发现利润操纵现象的存在, 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而要治理上市公司利润操纵, 只有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不断完善会计准则及相关法律制度, 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 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改进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方式, 才能有效地减少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行为, 从而促使整个证券市场健康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扬林.防范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 2009 (10) .

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操纵利润 第5篇

由于大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2.3亿元,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交易所代码:000002,下称万科)2008年在营业收入增长的同时,净利润下降16.7%。

3月9日晚,万科公布2008年报,其营业收入为409.9亿元,同比上升15.4%,但净利润同比下降16.7%,为40.3亿元。基本每股收益0.37元,较2007年的0.45元下降18%。

万科在年报中解释,净利润下跌主要是由于大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该公司对福州、上海等九个城市可能存在风险的13个项目,共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2.3亿元。考虑递延所得税因素后,直接影响其税后净利润9.2亿元,对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的影响为8.9亿元。由于该公司2008年的净利润较2007年减少8.1亿元,因此,如不考虑存货跌价准备的影响,其2008年的净利润实际比2007年略有增长。

万科称,从2008年三季度起,该公司在行业内率先开始对存在风险的项目计提跌价准备。虽然声称计提是基于审慎的财务策略,但万科并不排除部分项目当初拿地成本偏高的因素。

万科在年报中称,2007年下半年土地价格达到了历史的顶峰,除非完全停止购地,否则企业购入的一定是高价土地。万科并指出,“从2004年开始,万科每年年底的土地储备量,都低于未来两年的开工量。对万科而言,完全停止购地,是一个非常极端的决定。”

在计提的13个项目中,计提金额高达1.52亿元的福州金域榕郡项目,其所在地块便为2007年9月万科以27.2亿元竞拍获得,楼面地价为每平方米7096元。

不过,在万科2008年全年新增的项目土地中,购地价合计136.1亿元,土地的平均成本仅2003元/平方米,已明显低于2007年地价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高价获取的土地,有可能持续影响万科的收益水平。

根据年报,2008年万科房地产项目结算面积451.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4.6%,结算收入404.9亿元,同比增长15.1%,但结算成本246.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0%,结算毛利率为28.2%,比上年减少2.34个百分点。万科指出,由于2008年各主要市场的住房价格普遍下调,而2009年结算资源中相当部分来自2008年的销售,预计2009年住宅行业毛利率将可能出现较为明显的下滑。

万科在年报中出具的“致股东”书中坦言,“2007年高价获取的土地,至少数年之内,恐怕不要说超额收益,甚至连获得社会平均收益水平都变得艰难。”

“致股东”书还指出“中国住宅根本不应该是一个高收益行业”。同业“所能够期待的,只能是一个公平的收益水平”,这似意指房地产暴利时代的终结。

虽然收益下跌,但由于早在2007年10月就开始对房地产行业调整作出反应,采取降价等策略,万科得以继续扩大其市场规模。

根据年报,万科2008年实现销售面积557万平方米,销售金额478.7亿元,同比分别减少9.2%和8.6%,明显跑赢大市。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2008年全国房地产市场运行数据显示,去年全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6.2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9.7%;销售额2.4万亿元,同比下降19.5%。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 第6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操纵利润;对策

一、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操纵利润的现状

由于我们国家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还比较短,关于市场经济很多方面的规章制度还不是很成熟,尤其对上市公司的行为规范还不是很全面,特别对于非经常性损益等问题没有很完善的规范。某些上市公司被利益驱使钻了“空子”,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操纵利润,从而产生不真实的信息,以此来蒙蔽投资者,使得投资者无法通过非经常性损益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1.非经常性损益的概念

非经常性损益的概念最早是在1999年被提出,后又陆续有过一些修改和调整。现在主要是指公司进行的和所经营的业务无直接关系、以及即使与经营业务有关,但由于其性质、金额或发生频率影响了真实、公正地反映公司正常盈利能力的各项收入、支出。往往如果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就有可能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来粉饰经营业绩以进行盈余管理,虽然可以在短时期内形成盈利的现象,但是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失去了长期预测的价值。

2.非经常性损益界定存在的问题

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在对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界定时所依据的标准是项目的性质、项目发生的频率以及项目的金额,这使得很多项目的损益被包括在了非经常性损益的内容中。因此从总体上看,我国证券监督委员会对非经常性损益做出的界定适应了我国的经济环境,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通过采用列举法对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界定有一定的不足;其次,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对非经常性损益的界定进行历次修订,使公司的管理层容易造成理解上的混乱,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信息仅能反映经营活动的形式,而不是本质;最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把权利下放给上市公司以及注册会计师,就有可能因为其专业判断不能完全相同而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3.上市公司利用经常性损益操纵利润的手段

一些上市公司如果已经预期本年必将亏损,为了能在下一年改变这种现状,经常会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减当年净利润,并在以后年度转回。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操纵利润的具体表现为:一是利用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操纵利润;二是利用债务重组收益操纵利润;三是利用接受捐赠收入操纵利润;四是利用政府补助操纵利润。

二、遏制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操纵利润的对策

1.完善相关法规,减少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操纵利润的动机

比如对于《公司法》,其中对股票发行与上市、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的相关条件的规定不是很明确,应该进行明确规定;其次修改有关的规章制度,比如对于《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非经常性损益的公开方式和方法等明确规定,增加与其相关的具体条款;再次,修改证监会的具体规定,例如完善股票发行制度、修改配股条件等;最后,修改特别处理条件,某些特别处理条件本身是符合证券市场的规范运作的,但有时一些上市公司会凭借这些特别处理条件来操纵利润并逃避惩罚。

2.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增加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操纵利润的难度

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主要包括:在理论上应当运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在全世界范围内基本达成共识的那些概念,要符合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公允性和充分披露的要求,在制定过程中严格实行专家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等。考虑成本效益方面的因素,如果该上市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所涉及的金额比较大或对净利润的影响程度较大,应该要求其对非经常性损益的项目、性质、金额以及对本公司当年和以后年度净利润的影响等情况进行详细说明,并在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

3.加强外部监督,特别是证监会监管和注册会计师的监督

证监会作为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的最高行政机关,应该对上市公司存在的较为严重的利润操纵行为负最终责任。而注册会计师要对上市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鉴证,并出具鉴证意见,因此注册会计师在监管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加强证监会监管和注册会计师的监督很有必要。对此,证监会应该严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关,监督上市公司提高信息质量,确保其信息的真实可靠。注册会计师应加强自身独立性,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推进审计收费的市场化进行等。

4.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改变业绩评价与考核办法

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存在着严重缺陷,因此,为了有效地遏制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对利润进行操纵,应当及时建立健全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比如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业绩评价与考核办法、改变激励措施等,通过这些方法来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三、结论

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操纵利润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并且也阻碍了公司的长远发展,除此之外还会影响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可见弊大于利。因此应该加强监督,应用有效对策及时对上市公司的这种行为进行遏制。

参考文献:

[1]孟 焰 张 莉:对非经常性损益确认与披露问题的探讨.会计研究,2003,(12).

[2]王 辉: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问题探讨[J].上海会计,2002,(3).

[3]刘紫涵:非经常性损益会计的规范与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5.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动机分析 第7篇

近年来, 我国上市公司出现了严重的利润操纵行为, “银广厦”、“郑百文”等造假事件的曝光很大程度上揭示出了上市公司如何进行利润操纵的内幕。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行为, 不仅给投资者造成了直接的经济损失, 更为严重的是导致资本市场信任危机, 严重影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若不及时遏止这种现象的发生, 后果将不堪设想。现实中, 证券市场上的广大投资者主要通过各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来评价该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潜力。如果某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 特别是有利润操纵行为, 投资者据以推测、判断该公司未来业绩水平的行为将变得毫无意义, 其利益必将受到侵害。更为严重的是, 错误的信息将导致资金非合理地流动, 使证券市场丧失了有效配置资源的能力。因此, 有效识别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 无论是对广大投资者还是对政府监管部门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利润操纵的概念

利润操纵 (earnings management, 或译为“盈余管理”) 是指企业管理者出于某种动机或迫于某种压力, 而在会计制度的许可范围内选择会计政策或操纵应计项目, 从而使报告利润达到某一水平的管理行为。这种可能损害会计信息可靠性及相关性的异常行为在国内外企业均有表现, 而且在某些特殊事项影响下特别明显。

操纵, 即用不正当的手段支配、控制。利润操纵, 就是用不正当的手段支配和控制利润, 以达到操纵者不正当的目的。对于利润操纵, 必须明确它的不正当性。公司利润操纵的目的:一是政治需要, 在行业中取得优势地位;二是经济利益, 有些公司在不具备上市条件时为了能上市, 大肆包装财务数据, 以合法身份“获得”上市资格, 或免于摘牌;三是偷逃税款, 利润操纵的手段具有不正当性。我国的会计法律、法规、准则和制度等, 对会计核算的要求, 其口径是完全一致的, 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 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利润操纵者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 如果会计核算不是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 而是以夸大、缩小、歪曲、篡改的经济业务为依据, 都是违反会计准则的。

二、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动机

在我国, 上市指标一直是一种稀缺资源, 其壳资源价值连城, 受利益驱动, 便产生了利润操纵现象, 其动机有以下几种:

(一) 为获得融资资格。

公司上市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融资, 而国家法律、法规对公司上市发行股票和股票上市条件做了很多限制。比如, 我国法律规定的公司上市融资条件之一:营业时间在三年以上, 最近三年连续盈利且经营业绩突出的才可以审报。一些经营业绩达不到要求的企业, 为了获得上市资格, 不得不进行利润操纵以获得上市资格。

(二) 获得上市后的配股资格。

上市公司获得配股资格, 在证券市场上再融资是公司上市后筹资的最佳渠道。我国法律规定, 公司上市超过3个完整会计年度的, 最近3个完整会计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上市不满3个完整会计年度的, 按上市后所经历的完整会计年度平均计算;属于农业、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高科技等国家重点支持行业的公司, 净资产收益率可以略低, 但不得低于9%;上述指标计算期间内任何一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均不得低6%, 才有配股资格。因此, 上市公司为了获得配股资格, 就会对三年内的净资产收益率进行反复测算调整, 如果达不到资格线又离资格线相差不多, 企业就可能会操纵利润以达到配股资格线, 如果测算相差甚远则上市公司往往采用资产重组的办法进行关联交易。

(三) 资金扩容的利益驱动。

上市公司要想募集更多资金, 唯有提高发行价格, 于是许多股份公司在每股收益上大做文章。在以历史收益为计算依据的政策下, 有些股份公司或是通过关联交易获取巨额收益;或是虚增剥离资产收益。在以预测收益为依据的政策下, 有些股份公司提供虚假预测, 任意拔高预测盈利水平, 最终以绩优股的形象出现在投资者面前。

(四) 避免股票被停牌。

按规定, 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三年亏损, 证监会将会暂停其股票交易并限定限期消除亏损, 如果限期内未能消除, 其股票将被停牌, 终止其在交易所的交易。上市公司为了保住上市资格, 会竭力操纵粉饰其经营业绩, 尽可能避免连续亏损情况的出现。在这种情况下, 市场上出现了上一年巨额亏损, 第二年扭亏, 第三年又亏损等奇怪现象。有些上市公司如果已被停牌, 为了不被退市, 如果正常的经营不能保证上市公司摆脱困境, 相关的利益关系人必然会进行利润操纵, 借以扭亏。

(五) 操纵股价。

企业股票上市后, 为维持股价或为使股票价格达到预期的波动, 公司控股股东常利用不实的财务报表, 以达到操纵股价获取非法利益的目的。

(六) 为规避所得税而隐瞒利润。

所得税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 通过纳税调整, 将会计利润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 再乘以适当的税率而得出的。一些公司为了偷税、漏税、推迟纳税时间, 便会隐瞒利润。但也存在着一些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 为了能够维护其在社会上的形象以及由于各种利益驱动, 不惜虚报利润, 多交所得税。

(七) 公司管理层出于自身利益而操纵利润。

现代企业制度下, 要求所有权与经营权必须分离, 股东和经营者之间是委托代理的关系, 在这种公司治理结构下, 股东和经营者之间的目标和利益关系不一定总是一致的。为了使两者的利润趋于一致, 股东通常会采用业绩-报酬的激励机制来鼓励经营者工作。由于企业经营业绩的考核一般以一定的财务指标为基础, 其中利润往往是最主要的财务指标。如利润的计划完成情况、投资回报率、销售利润率等均是经营业绩的重要考核指标。经营业绩的考核涉及到管理业绩的评定, 并影响其利益, 因此为了业绩, 公司难免要对利润进行操纵。现代会计信息市场上, 管理层垄断着报表的会计信息, 财务信息在经营者和其他报表使用者之间出现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使报表使用者难以对企业的会计决策进行评价, 反而增强了经营者操纵财务信息的能力。

(八) 出于盈余管理的需要。

企业为了给会计信息使用者以各会计期间前后一致、稳定增长, 即所谓的“利润平滑”感觉而调节盈余。有的企业盈余变化很大, 给人以不安全的感觉, 有的企业损益情况不能与本行业或国家整体经济状况同步, 给人以不可理解的感觉。由于人的风险厌恶感, 使这类公司在资本市场缺乏吸引力。而管理者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让投资者以为企业的业务发展稳健, 往往会进行盈余调节, 以丰补歉, 给人以稳中有升的感觉。

三、加强会计信息监管, 防范企业利润操纵

我国绝大多数利润操纵并非由于会计法规不健全, 而是通过弄虚作假进行利润操纵。要消除这一现象, 必须依靠包括会计师事务所、证券监管部门和证交所在内的社会监督, 促进企业严格遵守会计规范。

针对目前存在会计师事务所、证券交易所与企业合伙作假误导、坑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情况, 要制定有关法规, 对因出具虚假会计审计报告, 有意或明显过失提供错误会计信息造成会计信息使用者重大损失的, 要追究提供者的责任。

摘要:利润操纵是上市公司出于各种目的, 运用各种手段对利润实现情况进行人为调节的行为。我国很多上市公司存在不同程度的利润操纵行为, 不仅给投资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 还导致资本市场的信任危机, 严重影响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本文基于以上事实, 针对利润操纵的原因和动机进行具体地分析。

关键词:上市公司,利润操纵,分析

参考文献

[1]黎仁华.谈谈会计报表粉饰的审计策略.财会月刊, 2002.2.

[2]阎务达等.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的财务指标特征研究.财务与会计, 2001.10.

[3]肖时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粉饰防范体系研究.会计研究, 2000.5.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及对策研究 第8篇

1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现状

1.1 新会计准则的出台遏制了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行为

新会计准则充分地考虑了中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和会计行业环境, 它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企业调节利润的范围, 控制了企业操纵利润,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 资产减值准备的变革

在旧准则下, 上市公司可能在盈利上升时, 多计提资产跌价准备;在盈利下降时, 转回多计提的资产跌价准备。这是上市公司惯用的调节利润的手段。新《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17条明确规定:资产减值一旦计提不得转回, 只允许在资产处置时, 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新会计准则下这种操纵手段无藏身之地。因此, 新会计准则的出台, 可以有效地解决我国上市公司利用这种手段进行操纵利润。

1.1.2 存货记账方法的变革

在旧准则下, 许多上市公司通常根据管理当局的意图在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两种方法中进行选择, 任意调节当期利润水平。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规定, 发出的存货取消了“后进先出法”, 一律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个别计价法记账。新会计准则下取消了后进先出法的规定, 有效地抑制上市公司通过计价方法的变更而进行利润调整。

1.1.3 合并报表范围方面的变革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中规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以控制为基础加以确定, 即凡是母公司所能控制的子公司都要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不以股权比例作为衡量标准, 也不得因某子公司的经营活动与其他子公司经营活动不同而将其排除在外。新会计准则这一规则的变革, 遵循了实质性原则, 避免了一些上市公司将经营状况不好的业务从合并范围中剔除, 从而减少提供虚假利润的行为。

1.1.4 关联交易方面的变革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和《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加大了对关联方交易的披露。旧准则中, 上市公司在利润操纵中往往利用缺乏公允性的关联交易, 将利润从一方转移到另一方, 从而达到利润操纵的目的。新会计准则一方面加大了关联交易的范围和内容, 即明确指出需要披露的层次具体包括母公司、最终控制方及对外公开提供财务报表的最低中间控股公司, 另外要求上市公司必须披露交易的金额和其在该类总交易额的比例。另一方面对以前概括性的要求进行明确化和具体化, 增强了关联交易的透明度。因此, 上市公司滥用关联交易进行利润操纵, 损害股东和潜在投资者利益的行为将得到有效控制。

1.1.5 确认地方政府补助的变革

许多地方政府为了不让本地公司失去宝贵的上市资格, 往往会对上市公司进行扶持。我国的政府通过财政贴息、财政拨款、税收返还等政策进行直接性的支持, 而上市公司通过地方政府的补贴进行利润操纵的行为比比皆是。财政部首次发布《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 政府补助是指企业无偿取得政府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 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它明确了政府补助的确认条件。另外, 企业只有符合政策的规定, 才能申请政府补助, 并且企业必须按照政府规定使用政府补助。这些规定有利于防范公司利用政府补助进行利润操纵。

1.2 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空间仍然很大

尽管新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手段, 但有些上市公司可能会运用新的手段对其利润进行操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 无形资产摊销方法的变革可能扩大利润操纵空间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对无形资产的摊销不再仅仅局限于直线法, 并且摊销年限也不再固定。上市公司有可能通过减少摊销年限和加速摊销来提高公司的业绩, 或者以相反的手法来降低业绩, 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另外还明确规定:将无形资产的研发花费划分为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 研究阶段的支出划为管理费用, 开发支出可以给予资本化。和以前把无形资产研发支出全部计入管理费用比, 现在大大降低了对当期利润的冲击。但是, 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无形资产研发业务复杂、风险较大, 很难明确划分无形资产的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上市公司很容易根据自己的需要划分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 决定研发支出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分界点, 轻松地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1.2.2 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的扩大可能进一步地扩大利润操纵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规定, 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发生的借款费用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均可资本化。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的扩大, 为企业操纵利润指引了一条新的道路。如将已经完工的固定资产长期作为在建工程核算, 这样既延长了利息支出计入资产的时间, 又减少了折旧的计提, 从而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1.2.3 公允价值无法真正的“公允”

“公允价值”的实质是基于主观判断的定性因素大于具有量化标准的定量因素。正由于这个原因, “公允价值”本身是否公允其实很难说得清楚, 它被引入会计准则究竟是一种进步还是倒退, 同样很难加以论定。企业会计报表要反映真实、准确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是最准确的。但公允价值的运用必须要有活跃的市场。目前,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健全, 公允价值根本无法真正实施。因此, 公允价值的引入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管理当局会计处理的自由度, 同时也给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1.2.4 公司对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方法及预计净残值至少每年复核一次

《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19条规定: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新准则要求公司对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方法及预计净残值至少每年复核一次, 只要与原估计有差异时, 就应当调整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与净残值, 并且调整的方法采用未来适用法, 不用追溯调整。因此, 上市公司只要有证据证明固定资产使用寿命与原估计有差异时, 就可能进行会计变更, 对业绩进行调整, 从而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2 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原因

2.1 自身经济利益的驱使

上市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 为了整个上市公司的经营运作, 谋求利润最大化, 难免对利润进行操纵。成功上市的企业不仅能展现企业的良好形象, 而且能够处于强有利的市场竞争地位。所以, 许多企业千方百计地冒着被查处的巨大风险, 进行利润操纵, 达到上市的目的。

2.2 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

目前, 许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机制不太健全, 其内部管理也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业务决策人员和经办人员没有明确地分工, 存在业务授权、业务执行等兼容现象;财产清查盘点制度没有明确规定;有些领导滥用职权、越权管理等等。这些不受约束的行为, 必然造成职责不清、责任不明、内部控制一片混乱, 导致上市公司行使权力的失控和行为的越轨, 为操纵利润提供了可乘之机。

2.3 外部监管和惩罚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会计监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日益严重, 如政府监管分散、社会监管乏力及缺乏相互协调配合的监管机制。利润操纵本身就具有普遍性、复杂性、隐蔽性等特点, 客观上为中介机构的清查和监管带来了麻烦。中介机构也往往通过批评教育、行政罚款等方式对上市公司进行处罚。这样的惩罚力度不够, 没能很好地抑制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

2.4 现行会计制度和税法自身存在的缺陷

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往往是针对现行会计制度和税法的漏洞来寻找利润操纵机会的。我们在肯定现行所得税法的积极意义的同时, 不难发现我国现行所得税法中仍存在缺陷和不足。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纳税人计算应税所得额时, 其财务会计处理方法与国家有关税收的规定抵触的, 应当按照国家有关税收的规定计算纳税。但在会计所得调整为应税所得的实际操作中, 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给上市公司利润操纵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5 法律和社会道德观念十分淡薄

上市公司高管和会计人员的本位主义、小集团思想和私欲观念严重, 存在“从众”心理, 认为做假账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许多会计人员根据企业管理者的要求任意变造和伪造会计凭证, 进行夸大利润或隐匿费用, 以此来粉饰会计报表, 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给会计报表使用者带来巨大的困扰。

3 遏制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的对策

3.1 增加操纵成本, 加大惩罚力度

上市公司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 在收益大于成本或风险的前提下, 从来都没有放弃操纵利润。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完善《证券法》等相关法律中的民事赔偿制度, 加大经济赔偿和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只要利润操纵者的行为一旦败露, 轻者将面临着倾家荡产, 重者将受到严厉的法律制裁。也就是说, 利润操纵者不但要承担民事责任, 而且还要承担刑事责任。

3.2 建立健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

健全公司内部控制可以从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两大方面进行。首先, 健全公司内部管理控制, 建立健全公司的人事管理制度。招聘是公司一个重要的环节, 公司的人事部门和用人部门应共同对应聘人员的素质、能力等有关方面进行全面的考核。同时还应注重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推行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 最终建立一个严格的考核、奖惩、激励、职务晋升等制度。其次, 健全公司内部会计管理控制, 严格执行财务保管制度、业务手续制度、钱账分管原则和内部牵制制度等, 从而抵制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

3.3 加强会计监管

3.3.1 加强政府监管

首先应真正实现“政企分离”, 对于企业的经营不能过多地干涉, 应该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其次, 政府的行为要遵循经济规律, 不能急功近利。再次, 政府应该与证监会、财政部等部门密切配合, 统一行动, 形成治理利润操纵的监管合力。

3.3.2 加强社会监管

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及相关中介结构, 普遍存在着责任心不强、风险意识淡薄、缺乏职业谨慎和专业怀疑等问题。首先, 必须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教育, 强化道德意识, 提高道德水准, 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和职业信誉。其次, 注册会计师应该增强执业独立性、保持职业谨慎和专业怀疑精神, 强化执业监督。再次, 禁止注册会计师为上市公司提供会计咨询服务等非审计业务, 以避免与审计客户之间发生利益关系, 导致无法独立、客观、公正地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贯性发表意见。

3.4 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及相关法规建设

长期以来, 由于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与会计实践存在一定的时滞性, 加上会计政策又具有可选择性, 给上市公司操纵利润创造了机会。那么, 会计准则的制订者应当考虑在坚持成本效益原则的基础上, 严格规定某一会计政策的适用条件, 进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建设, 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为此, 治理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的重要任务是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规范会计制度, 减少利润操纵的可乘之机。

3.5 加强会计人员整体素质

在整个会计核算系统中, 会计人员处在核心的地位, 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 会计人员应该在掌握已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学习新的知识, 提高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 不断地完善自己, 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上市公司利润操纵。所以, 在财务造假泛滥的今天,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势在必行。

4 结语

综上所述, 新会计准则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的重大转变。

这次转变同国际接轨, 强化了会计准则的作用和地位。但新会计准则在实际的操作中存在一定的难度, 仍出现一些含糊的立场和对我国的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知识的挑战, 使得利润操纵者有空可钻。另外, 新会计准则主观性更强, 自由度增加, 而我国的审计监督体系以及会计人员的素质无法满足评估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因此, 我们必须通过加强监督管理、职业道德建设等有力的措施, 遏制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 以维护市资本市场有序、健康地运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G].2006-02-15.

[2]叶茜.浅议新会计准则下对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及其防范[J].财经界, 2007 (4) .

[3]马云.会计识别会计假账的96种方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4]黄华梅.浅析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J].当代经济, 2007 (3) .

对我国上市公司利润操纵手段的剖析 第9篇

在现实生活中, 不管是一般企业, 还是上市公司;不管是在国内, 还是在国外;不管是发展中国家, 还是发达国家, 会计报表上的数字总会有些弄虚作假。出于不为人知的不同原因, 就算遭受到群众的不满和法律的裁判, 一些上市公司如用铅笔作画一样对会计报表进行随便改正, 由此开始产生资产操纵、利润操纵等现象。根据调研, 现实生活中, 上市公司对利润进行操纵的主要渠道有下面几种:

1、通过虚假销售业务或扩大赊销范围进行利润修改

这种利润操纵现象最为突出的是在公司年度终止的时候, 经常是公司在年度终了时达不到先前定好的利润目标, 通过不真实的销售或提前确认销售业务的方法, 以完成起初定好的利润额。这样的方法公司不能得到现金, 因而如果有这样情况发生的时候, 公司应收账款科目的数值就会增多, 在财务指标上, 一是会降低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 二是还会加大公司应收账款与流动资产的比例。这种现象一般是以下两种操纵方式:第一, 扭曲会计的最初原则, 将其他业务收入当作公司的销售收入。第二, 销售收入的确认期间没有准确分开, 将应该下期确认的销售收入算入到本期收入, 或将本期的销售收入延至下个会计期间进行确认。下面通过对神开股份公司的分析来进一步加以说明:

该公司在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或现金盈利及非现金盈利的之和组成净利润。现金盈利很难被公司进行操纵, 所以公司一切利润操纵均来源于非现金的盈利。通过12年的财务数据进行研究分析, 一、二、三季度分别累计的非现金盈利为682.8、12.5和1898.8万元, 但是年度的非现金盈利却为-3009.68万元。同一个期间, 剔除虚构利润之后的非现金盈利分别是374.87、-2826.14、-2288.15和-8094.76万元。这些数据表示, 神开股份通过虚构应收账款的渠道, 把公司四个季度的利润转移到了公司前三个季度里。除第一个季度外, 虚构赊销改变了公司非现金盈利的方向, 也就是把负方向的非现金盈利转换成了正方向的非现金盈利。尤其是剔除虚构利润, 前二季度累计的利润小于一季度利润, 可以说二季度的利润为亏损, 而虚构之后, 前三个季度的累计利润呈现出明显的上升态势。也就说明虚构公司利润不仅仅是改变了其非现金盈利的符号, 同时还改变了累计净利润的符号及方向的变动。

2、利用关联方之间的买卖对公司利润进行修改

我们国家的上市公司很多都是由国有企业通过改组而来, 一般都是对国有企业的局部进行改组, 所以在股份制改组成功并上市之后, 上市公司将会与其母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存在难以理清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公司选择拆借资金的方法, 向关联方收取一定的公司资金占用费。第二, 采取将费用转嫁的渠道改变公司的本期利润。下面以海澜之家公司为例进行具体的说明:

海澜之家13年行业周期迅速增长, 而海澜之家总收入的增加主要来源于门店数量的增加、单店销量的上升以及价格上涨。全方面的研究, 从门店的数量、单店的销量以及产品价格任何一个角度讨论, 海澜之家逆周期高速增长的原因都无法找到。 (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09到13年公司经营期间, 海澜之家的每年新门店数量增加额大概在400家, 新开的门店要经过一个培育的时期, 所以新门店的销售收入额会远远小于成熟门店的收入, 因为每年新开的门店与公司所有门店的比例在减少, 平均门店的销售收入就会每年得到提升, 然而单店收入增加速度的渐渐降低, 则表明了公司门店销售业务量的增加及提高公司产品的价格对海澜之家总收入所贡献出的作用并不大。

从以前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 海澜之家的销售收入增加速度比门店的增加速度快, 可是增加速度的差额是逐渐减小, 表明公司的门店规模效应在逐渐变弱。但是年销售收入从12年的45亿忽然上升到13年的69亿, 这一现象海澜之家未能给出该有的说法。 (见表2)

海澜之家对公司进行现金流的预测是将13年作为基础, 但是13年的数据真实性很小, 因此公司以后的现金流值同样是被高估之后的, 模型中的分母被过分变大, 公司的内在价值同时也被极度高估。

和相同行业的主要对手进行相比, 海澜之家高估的数据简直无法想象。服装类上市公司市净率平均只有1.3倍, 然而海澜之家市净率的估值竟然高达到5倍。 (见表3)

海澜集团在控制凯诺科技的期间将海澜之家发展产生的, 海澜之家经常运用关联交易来套取凯诺科技拥有的现金。这就是为什么凯诺科技拥有自己整套的服装产业链, 却一直成长乏力的主要原因

二、遏制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方法

第一, 加快会计制度与国际接轨的进程。我国会计准则及制度的相对不完善, 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 装饰公司经营业绩制造出契机。因此, 我需要更加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各种准则和制度, 来达到遏制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目的。对资产评估的会计处理进行明确规定, 对资产评估产生的减值到底是当作损益还是直接冲减资本公积的问题, 做出详细明确的规定, 防止公司运用该种手段对利润改变调节。

第二, 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上市公司所有者的缺少及公司内部人员对公司实施的控制, 让公司的管理层和控股股东不能内外相互监督, 利润操纵也就趁机出现。为杜绝该现象的出现, 最初必须要合理安排公司的治理模式, 进一步加强公司董事会的权利和责任, 让董事会成员的来源与专业人员拥有合适的比例, 让公司外部非独立董事、独立董事和内部董事拥有恰当的配比, 董事之间形成一种权利制衡的机制, 并且对公司的大股东及管理层加强监督力度。其次是还要加强市场对公司的指引, 让公司的股权组成多元化, 使股东间的权利能够有效制衡, 为了加大公司信息的透明度, 尽量避免中小股东与控股股东的信息不一致。

第三, 对证券市场监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加大监管力度。我国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渠道越来越难以发现, 更有甚者一些公司会伪造一套专门造假的系统, 而造假程序从合同的购入销售, 产品的入库、出库, 账簿的保管、成本的计算、财务手续等全都是伪造而成, 假的让人无法判定。所以, 为了把这些种种不能容易看出的造假方法辨别出来, 监管人员需要一直提升自己的执业技术水平, 才能把想采取利润造假去欺骗监管部门、公众的公司或管理者给暴露出来。公司在正式上市前, 都必须有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但是审计报告里面有连续三年亏损的上市公司少之又少, 说明应该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力度, 中注协和证监会应该要求从事证券相关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要为负无限责任的合伙会计师事务所, 并且对没有遵守《注册会计师法》与《独立审计准则》的会计师事务所以及注册会计师严格执行处罚的力度, 依法追究责任。

摘要:利润是投资者、监管部门、企业经营者长期以来对上市公司最为关注的经济指标, 也是对企业存在与否的重要衡量杠杆, 更是决定投资者对公司是否继续投资的最直接的导航灯。利润操纵的诞生随着利润的重要性而来, 利润操纵是指企业为了达到目的, 通过人为的手段对公司的利润进行调节, 进而对公司的内在价值进行扭曲, 扰乱正常证券市场的秩序, 更违背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

关键词:上市公司,利润,利润操纵

参考文献

[1]张坡.关于上市公司会计利润操纵的思考.时代金融, 2012 (02)

[2]杜远荣.对上市公司操纵利润行为思考.现代商业, 2009 (21)

[3]杨民.对企业利润操纵的思考.企业研究, 2013 (07)

[4]鲁桂华.神开股份为何虚构利润.第一财经报, 2013 (11)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 第10篇

1. 通过政府补贴等形式的营业外收入与营业利润互补进行利润操纵

地方政府为了政绩以及当地经济的发展, 常常对上市公司进行政策性的扶持, 其中, 政府补贴作为扶持上市公司的一种主要的方式, 已经成为不少上市公司的“救命稻草”。这些上市公司往往经营业绩不佳, 处于亏损之中, 然而通过政府补贴, 竟实现了盈利。

2009年大唐电信实现营业收入32.11亿元 (见表1) , 同比增长18.7%, 实现净利润1.11亿元, 同比增长15.3%, 在这些业绩中, 包括了政府大笔的补贴;大唐2009年营业外收入为5943万元, 占全年净利润的54%, 这一收入比上一年同比增长5074万元, 增幅高达584%, 主要是政府补助比2008年增加3758万元。

注:2008年、2009年度营业外收入占净利润的百分比分别为9.02%、53.50%数据来源:大唐电信2008、2009年财务报告

通过表2可以看到, 2011年大唐电信1月~6月实现营业收入21.2亿元, 同比增长20.1%, 实现营业利润-2737万元, 同比增长-173.4%, 但是, 可以清楚地看到2011年1月~6月大唐共实现净利润1297万元, 这完全依赖于其1月~6月5697万元的营业外收入 (占净利润439.2%) , 这一营业外收入比2010年增加2258万元, 增幅为65.7%, 同样主要依靠了大量的政府补贴。

注:2010、2011年度营业外收入占净利润的百分比分别为439.15%、63.31%数据来源:大唐电信2010年、2011年财务报告

尽管新的会计准则要求把政府补贴列示在报表中, 但现实情况是许多上市公司获得的大量政府补贴收入并未在报表中明示, 而是间接纳入营业外收入等项目进行列示。对于当地政府而言, 上市公司的业绩无疑与其政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是当地政府为上市公司买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样, 上市公司的业绩其实与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 其业绩未能真实、公允地反映公司正常的盈利能力。

2. 通过费用不恰当的资本化虚增公司利润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规定, 企业发生的费用, 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的, 应当予以资本化, 计入相关资产成本;其他的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为费用, 计入当期损益。

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 是需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 (为资产的构建或者生产所必需的时间, 通常为一年以上) 的构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存货等资产, 如船舶、大型成套设备等。在实践中, 对“相当长时间”的把握扩大了会计处理的选择权, 扩大了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空间。许多上市公司资产生产或者构建的时间均难以保证为一年以上, 并不满足费用资本化的条件, 但这些公司通过费用资本化, 减少了相关费用, 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地。

3. 通过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利润

概括来讲,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金额。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可回收金额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之间较高者确定。旧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可以冲回, 而新的会计准则为了控制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调整利润, 规定除存货和消耗性生物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可以转回外, 其他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 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大唐电信正是利用存货跌价准备可以转回这样一个空子, 在连续两年亏损后, 2007年实现净利, 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大唐电信在2006年第三季度宣称, 公司在1月~9月份累计净利润为2761.3万元, 预计2006年将全年盈利。但到2007年4月4日这一天, 大唐电信突然发布公告, 称2006年全年亏损。4月26日, 公司发布的年报显示, 大唐电信在2006年亏损金额达到7.19亿元 (见表3) 。年报一出, 大唐电信的内部员工觉得不可思议, 整个证券市场也是一片哗然, 人们不禁感叹大唐年报的诡异。时间迅速转到2008年2月29日, 大唐电信公布2007年度业绩, 公司在2005年、2006连续两年亏损 (见表3) 后, 2007年度实现盈利, 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利润3158万元。大唐电信由此提出申请, 要求撤销此前其退市风险的警示。经过分析得知, 大唐电信2006年做亏利润是相关利益人员有意为之, 大唐公司通过计提大量的存货跌价准备 (数额高达4亿多元) , 实现了7.19亿元的亏损, 在之后的2007年, 大唐将4亿多元的存货跌价准备转回, 再加上主营业务, 一举实现净利3158万元, 让人不免惊叹这场“翻身仗”的恢弘壮阔。

注:经查阅数据得知, 2006年大唐电信计提减值准备523, 445, 490.43元数据来源:大唐电信2006年~2007年财务报告

4. 通过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政策进行利润操纵

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包括折旧年限、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 不同的折旧政策对产品成本的确定、损益的计算都会产生重大影响。由于上市公司固定资产数量一般比较庞大, 因此其通过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可以影响、甚至是控制利润。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十九条规定“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 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对于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来说, 由于存在人为主观的估计, 因此给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留下了空间:当使用寿命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 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调整固定资产使用寿命, 来达到粉饰业绩、操纵利润的目的;对于折旧方法来说, 同样如此:当上市公司找到理由人为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时, 可以改变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我国上市公司一般采用直线法或者加速折旧法, 尽管两类方法所计提的折旧总额相同, 但是由于直线折旧法在固定资产使用初期能减少折旧费用, 从而增加利润。上市公司通过将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从加速折旧法变为直线法, 可以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

二、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动机

上市公司相关利益主体利用信息不对称, 采用合法或者不合法的手段操纵公司利润, 实现相关利益者或者利益集团利益的最大化, 使大多数股东的利益受到损害。研究这些利润操纵行为的主要的动机, 可以使我们更深一步地挖掘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原因, 从而提出相关的防范措施, 以达到限制利润操纵的目的。

1. 提高股票发行价格, 更多地募集资金

上市公司发行股票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从社会募集资金, 公司所能募集资金的数量由股票发行的股数和每股价格决定。由于在我国实行的是计划额度制, 发行股数由中国证监会等主管部门根据上市公司所处的行业和规模地位等因素严格控制, 上市公司很难决定发行股数。为了最大限度地募集资金, 上市公司便想方设法提高股票发行价格。通过虚增利润, 上市公司提高了每股收益, 从而获得更高的发行价格。

2. 取得上市以后的配股资格

上市公司通过证券市场进行融资的功能不是有限的, 只要上市公司符合有关政策和法规, 便可以不断在证券市场上进行融资。配股是上市公司在上市之后进行再融资的重要手段。《证券法》规定已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必须连续三年达到6% (2001年以前是10%) , 且每一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不得为负, 才具有配股资格。因此上市公司为了获得配股资格, 在编制年度会计报告时反复测算, 如果无法达到资格线而又相差不多时, 就会通过操纵利润达到配股资格线。

3. 避免连续三年亏损而被摘牌

我国法律规定, 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 将面临摘牌退市。能够上市对公司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和一种稀缺的资源, 上市后的公司被停牌、退市, 对经营管理层、股东都有不良的影响, 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因此相关利益人为了避免被退市, 对利润进行操纵。

三、对企业利润操纵的防范

近几年来, 类似大唐电信的利润操纵行为不断发生, 且其操纵的手段也是花样翻新, 因此, 对利润操纵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1. 会计准则的发展与创新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行为利用了我国会计准则的不完善之处, 只有更加完善的会计准则, 才能有效压榨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空间。此外, 对于花招频出的利润操纵行为, 要对会计准则和制度不断进行创新, 做到“与时俱进”, 与违法违规行为坚决斗争到底。结合本文,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 提高费用资本化处理的“门槛”

新企业会计准则下, 只是给出了费用资本化的一些条件, 而对费用资本化的具体要求并没有十分严格的限制, 这就给了一些企业在费用资本化时可以钻空子的机会。笔者认为, 可以参考新会计准则下关于资产减值损失规定 (新准则严格规定了除存货跌价准备外, 其余减值一律不得转回) , 也给费用资本化一个更加严格的规定, 可以规定究竟哪些费用可以资本化, 而且还可以规定这些费用必须转化为哪一种或者哪几种资产, 这样, 使企业蓄意地借费用资本化以虚增利润得到一定的限制。

(2) 堵住“存货低价准备可以转回”这个能进行利润调节窟窿

笔者认为, 跟旧的会计准则相比, 虽然新的会计准则为了控制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调整利润, 规定了除存货跌价准备可以转回外, 其他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但是对一些企业来说, 他们仍可以“独具慧眼”地瞄准存货跌价准备这个空子 (如本文中的大唐电信) , 酣畅淋漓地进行着利润操纵。个人觉得, 想要进一步更加严格地控制企业调节利润, 可以对存货跌价准备的转回做一定的修改, 比如说限制每次转回的金额、限制转回的总额等, 总之, 采取有效且能为众多企业所接受的方式, 控制住存货跌价准备的转回, 堵住这个能进行利润调节窟窿。

2. 政府转变“职能”, 不再为上市公司买单

地方政府为了政绩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 不惜花费重金对面临亏损的公司进行补贴, 如果没有了这些补贴, 恐怕许多上市公司会面临退市风险, 但是地方政府的补贴只能救公司一时, 长此以往, 很多公司会严重依赖政府补贴, 丧失原本具有的盈利能力, 最终损害的还是大多数股东的利益。地方政府应该从整个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出发、从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 转变以往为上市公司亏损买单的职能, 加强对公司的引导, 使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得以增强, 同时要求其履行社会责任。此外, 还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督, 真正对其利润操纵行为进行控制。

3. SAP系统的辅助支撑

SAP系统是德国思爱普公司推出的企业资源计划大型系统集成管理软件。它涉及各种管理业务, 覆盖了管理信息系统中各种功能, 能够从产、供、销各个模块抽取和加工数据, 并借助信息技术的大容量贮存和大规模运算功能, 克服长期以来财务对责任会计核算、内部转移计价等复杂数据处理的困难, 从而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更加顺畅。

SAP系统在财务亏会计流程的应用, 提高了财务会计人员工作的效率, 减轻了工作量, 提高了整个流程的准确性。由于SAP作为一个整体在运行, 这样避免了更多许多人为因素的影响, 限制了利润操纵的空间。对于上市公司的监管者来说, 也可以利用SAP系统对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流程进行检验, 从而对其利润操纵进行监督和控制。SAP系统的辅助支撑, 对限制上市公司操纵利润、形成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来说, 具有极大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4. 强化中国证监会的监管力度, 加大利润操纵惩罚力度

中国证监会是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机关, 对上市公司有监管的职责。证监会通过颁布一系列规章制度, 使上市公司有法可依, 但是, 上市公司运作中无疑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为此, 证监会应积极发现并改正自身在监管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甚至是错误, 从而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的监督, 对在监管过程中发现的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企业, 坚决予以严厉的处罚, 在要求它们退市这一方面绝不手软, 通过这些, 要真正呈现给大家一个干净整洁的证券市场, 使操纵公司利润的行为减少甚至是消失。

摘要:上市公司利润操作行为广泛存在于社会之中, 对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因此对利润操纵行为的防范和控制已刻不容缓。本文对上市公司利润操纵手段和动机进行了剖析, 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防范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的措施。

关键词:操纵手段,操纵动机,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栾红莲.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实证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西南大学, 2008

[2]戴德明, 林刚, 赵西卜.财务会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3]信骏.中国A股上市公司利润操纵问题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复旦大学, 2010

[4]武君红.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的影响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7

会计分析企业操纵利润的常见方法 第11篇

介绍了检查的方法,提出了防止发生操作利润建议,为单位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利润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指标,既是一个单位盈利能力反映,也是企业集团对所属单位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企业应当通过会计报表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现实生活中,企业管理层为了逃避管理责任、完成考核任务,甚至为了达到获取非法利益的目的而蓄意粉饰会计报表,通过各种办法来隐瞒支出、形成潜亏,进行利润操纵。本文就试图对企业常见的利润操纵方法予以简单的会计分析,从而对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有一个更加清醒、正确的认识,加强监管,促进单位经营健康发展。

一、企业常见操纵利润方法的会计分析

通过应收款项进行。应收款项在会计核算中一般对应的是企业的收入,因此常用来进行利润操作。一是企业为了虚增销售收入的需要而虚列应收账款登记,该项应收账款往往缺少必要的合同、发货单等资料。二是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长期挂帐,按规定应当清理,转入坏帐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对收回的可能性已极小应收账款,提出各样理由,不处理,不申报坏账损失,从而操作利润。

通过库存材料操纵利润。材料成本是构成生产成本的主要要素,按照会计核算原则,应在当期立即处理并计入损益。但有些企业为了达到利润操纵的目的尤其是为了使当期盈利,则故意不遵守规则,通过已使用材料不列账核算等方式降低当期费用,以获得虚增利润之目的。

通过预收账款操纵利润。 按照会计核算的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对于存在大量预收账款的施工经营形式非常好的单位,预收账款就成为单位的“蓄水池”,豐蓄欠补,成为调节收入、利润的常用工具。在能够完成年度经营收入、利润目标时,对该计收入的不结转,甚至还将相应的成本结转当期损益,使预留的预收账款成为“净利润”。等到收入下降、可能出现亏损的时候,又将预收账款不管是否该计入收入,均计入当年收入,出现提前确认收入的问题。通过预收账款,可以操纵连续几年的利润。

通过折旧变更操纵利润。 对于固定资产占企业总资产比重较大的单位,固定资产折旧金额占企业成本比重也较大,计提折旧也就会对企业产品成本(或营业成本)、和损益产生重大影响。企业通过调整折旧年限、变换资产分类、调整逾龄资产和非逾龄资产金额结构等方式,少计提折旧,从而虚增利润。

部分资产长期挂账不清理。 一是待处理财产损失长期挂账。这种损失是由于当期某种原因造成的,应在当期处理,但若有意不在当期处理,使当期费用减少,从而达到虚增利润之效果。二是该摊费用不摊。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65期2014年第3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实质上是已经发生的一项费用,应在规定期限内摊入有关科目,计入当期损益。但一些企业则为了某种目的少摊、甚至不摊。三是人为延长在建工程交付使用。这主要发生在企业融入资金自行建造固定资产时,因借款利息可以在建工程为交付使用之前应予以资本化。如果企业在建工程拖延在建工程交付使用,那么利息就可计入在建工程成本,从而使当期费用减少(财务费用减少),另一方面又可以少提折旧,这样就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虚增利润。

调整以前年度损益达到操作利润。在利润表中,“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这个科目反映的是企业调整以前年度损益事项而对本年利润的影响的事项,成为乱用会计政策,操纵利润的“高发地”。因此,一些公司也因此而“置之死地而后生”。一是将虚增的应收款项、推迟记账的材料支出,利用“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将以前年度的潜亏处理掉,既不纳入以前年度考核,潜亏支出也未影响当期考核,逃避监管处罚。另外不合理利用文件规定,将以前年度已列账的费用冲减当期费用,从而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因此,需要特别关注当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的合理性、核算的合规性。

通过非经常性收入进行利润操纵。其他业务利润 其他业务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一些零星的收支业务,其他业务不属于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但对于一些公司而言,它对公司总体利润的贡献确有“一锤定千斤”的作用。有的企业将冲减成本的事项,登记为其他业务收入,虚增其他业务收入、利润,虽不影响单位总体利润总额,但对于有其他业务考核单位而言,仍然有利可图。

通过投资收益或关联关系进行利润操作。投资通常是企业的让渡部分资产使用权,通过取得分配效益获取利益,或者通过投资改善贸易关系等达到获取利益的目的。当然,在证券市场上进行投资所取得的收益实际上是对购入证券的投资者投入的所有现金的再次分配的结果,主要表现为价差收入,以使资本增值。但企业往往利用投资收益使之成为掩盖企业亏损的重要手段。通过出售法人股、大量进行证券交易,获取收益,使其当年扭亏为盈。与关联关系单位,不按独立市场及主体进行会计核算,引致的营业外收支净额。或者在合并报表时,不按规定进行抵销冲减当期收入成本利润,从而操纵利润。关联交易是指存在关联关系的经济实体之间的购销业务。倘若关联交易以市价作为交易的定价原则,则不会对交易的双方产生异常影响。而事实上,有些公司的关联交易采取了协议定价的原则,定价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公司的需要,使得利润在关联公司之间转移。

综上所述,操纵利润是管理层为了获取不当利益人为的违反会计核算原则、方法的行为,管理层逃避了管理责任和处罚,或者获取了非法利益。粉饰后的利润,对企业而言,不利于正确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不能尽早发现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使企业陷入更大的经营风险中,不利于企业健康发展。对此应当加强内部控制、加强监管、加大惩戒力度等措施,避免发生操纵利润的问题

二、可以采取的措施

加强财经法规教育。操纵利润,均是当事人的故意行为。会计法中对于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帐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会计人员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因此,要加强管理层、财务人员的才进法规学习和教育,明了该项行为处理力度,促使其自觉遵守财经法规,不去人为操纵利润。

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因此单位要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完善内部牵制制度,堵塞管理漏洞,防止发生操作利润问题。

加强监督检查。针对上述操纵利润的会计核算,要注意分析与其他正常核算的区别,通过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审计相结合的办法,加强监督检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止发生更大损失。

加大对操纵利润的处理力度。通过操纵利润,管理层往往会获得一定利益,或是逃避考核,或是获取非法收益。因此,对发现的操纵利润行为,要加大处理力度,加大操纵利润成本,促使管理层正确履责,真实准确反映单位经营成果,为企业健康发展而努力。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 第12篇

一、上市公司会计利润操纵行为的原因

(一)上市公司进行会计利润操纵的主观原因

1. 上市公司为获得上市资格而进行利润操纵

根据《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企业必须最近连续三年盈利,且经营业绩比较突出,才能通过证监会的审核,取得上市资格。一些业绩达不到要求的企业就不得不铤而走险,通过利润包装,取得上市资格。

2. 上市公司为了自身利益而操作利润

所得税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通过纳税调整,将会计利润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然后将应纳税所得额乘以相应的税率计算出来的。所得税是上市公司的一项重要的成本,上市公司可以在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纳税筹划,从而减少负担。但是,有些上市公司为了偷税、漏税、推迟纳税时间,就会采取操纵会计利润的手段。但也存在着一种现象,就是上市公司为了维护自己的社会形象,使社会对上市公司的发展有个好的印象,操纵会计利润使其增加,从而多交所得税,而往往这部分所得税又会通过政府税收返还的形式返回给上市公司。

由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考核一般以一定的财务指标为基础,而其中利润往往是最主要的财务指标。如利润的计划完成情况、投资回报率、销售利润率等均是经营业绩的重要考核指标。经营业绩的考核涉及到上市公司管理者业绩的评定,并影响其提升、奖金福利等,因此为了追求业绩,上市公司难免要对会计利润进行操纵。另一方面,一些上市公司的主要领导仍是实行政府派员制度,这些人员政绩的好坏直接与其所在的上市公司利润相挂钩。因此,一些人为了标榜政绩而在上市公司的利润上做文章。

融资是证券市场的重要功能之一,上市公司上市最直接的动机就是可以从社会上直接筹集到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而且只要上市公司符合国家规定的有关政策和法规,便可以不断在证券市场上进行融资。但是,无论新上市融资还是后续融资,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特别是要达到有关财务指标——利润的限制。例如,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必须达到10%以上,才能配股融资。因此,在公司经营业绩无法完成的情况下,只好借助于其他形式来获得或保住自己的配股资格。

3. 上市公司为避免被“ST”或者摘牌而操纵会计利润

一个上市公司如果经营业绩不佳甚至亏损,必然影响该公司的股票走势。根据我国证券交易所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或当年每股净资产低于面值,就要被“ST”。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三年亏损,上市公司的股票就要被停止上市,即被摘牌。我们知道,一个公司取得发行额度,并发行上市相当不容易,若是被摘牌,对上市公司意味着一种稀缺资源的浪费,所以上市公司为了避免被摘牌,就会在财务处理上使用各种花招进行利润操纵。

(二)上市公司进行会计利润操纵的客观原因

1. 我国市场经济尚不成熟

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化的过渡时期,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中,许多市场行为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的痕迹。如股份公司发行新股和股票上市实行计划额度制,明显地带有计划经济的成分,导致了一些国营大中型上市公司为了争取新股额度,在总资产的盈利能力上竭尽其能。政府在理论上只是市场经济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者,其自身并不参与市场运行,但我国各级地方政府为了自身利益,往往直接参与上市公司的经济运行活动,有的甚至默许和鼓励本地上市公司实施会计利润操纵,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地方税收而大开方便之门。

2. 会计制度存在缺陷

会计制度的发展落后于会计实务的发展,始终是我国会计行业的软肋。制度缺陷使得对某些会计事项的计量和处理具有很大弹性。稳健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在反映带有不确定因素的经济业务时要采取审慎的态度,这其中又夹杂了会计从业人员较大成分的主观判断,所以为会计从业人员利用计量方法的可选择性和会计估算的主观经验性对会计利润操纵提供了可能。

3. 外部监管不利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管机构主要有会计师事务所、证监会、审计机关和财政部门等,这些监管机构的监管不力为公司实施利润操纵提供了可能。在证券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监管体系薄弱,监管手段不成熟,监管人员不足,上市公司造假往往难以被及时发现查处。与造假成本相比,会计造假所带来的收益通过证券市场能够实现几何放大。正是由于会计造假的预期收益明显大于造假成本,我国证券市场才会不断出现会计造假现象。

4. 法律和社会道德观念十分淡薄

上市公司高管和会计人员的本位主义、小集团思想和私欲观念严重,存在“从众”心理,认为做假账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许多会计人员根据上市公司管理者的要求任意变造和伪造会计凭证,进行夸大利润或隐匿费用,以此来粉饰会计报表,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给会计报表使用者带来巨大的困扰。

二、治理上市公司会计利润操纵行为的对策

当前上市公司会计利润操纵现象十分普遍,若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长此以往,不仅危害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更不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发展。所以,我们必须针对该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完善相关会计准则

长期以来,由于会计准则与会计实践存在一定的时滞性,加上会计政策又具有可选择性,给上市公司操纵利润创造了机会。随着会计准则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将使得无客观依据的价值信息无法进入到会计信息系统,为防止舞弊事件的发生提供保障。

会计准则的制订者应当考虑在坚持成本效益原则的基础上,严格规定某一会计政策的适用条件,进行会计准则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为此,治理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的重要任务是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减少利润操纵的可乘之机。

(二)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上市公司操纵会计利润引发和产生的信用危机,实质上是腐败及各经济集团利益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财务人员只不过是各种利益集团手中利用的工具而已。因此,要遏制上市公司操纵利润,还要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具体来讲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加强上市公司的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保持会计人员的谨慎性,不向外来的利益诱惑和压力屈服;二是严惩与上市公司串通,帮助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会计人员以及机构,彻底改变目前的低廉的违规成本敌不过强大的利益诱惑的现象。

(三)建立健全监督制度

我国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主要包括政府监管、社会监管、上市公司内部财务和审计部门的监管。而目前的状况是政府监管分散,社会监管乏力,内部监管薄弱。因此,监管方面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协调各个负责会计监管职能部门的监管工作,使一些已经通过监管工作形成的信息在这些部门之间实现共享,从而提高监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四)充分发挥上市公司监事会的作用

监事会是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法》规定,监事会的职能主要是检查公司财务和对公司董事、经理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监督。我国出问题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数,然而在披露的公告中还没有几家敢于揭露舞弊现象的监事会报告。事实证明,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的职能未有效发挥。

因此,我们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如制定详细的监事会条例,强化监事会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使监事会真正发挥其对公司财务活动的监察作用。

上一篇:节目嘉宾下一篇:投资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