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线路的工程设计

2024-07-04

传输线路的工程设计(精选10篇)

传输线路的工程设计 第1篇

1 通信传输路线的设计

1.1 设计思路与要求

在工程实施中, 电力线路同杆架设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因此, 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两种线路的距离, 防止在大风或大雨的天气发生触碰从而引发因市电击穿电缆而烧毁放大器等事故。在建设通信设施专属的杆路时, 要充分考察当地的地形特点, 尤其是山区地段。山区的地形复杂要求对杆路的走向进行全方位的探察。同时还要避免一些污染严重、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带等地理位置。而且杆路的架设要达到平、直、近的原则并且应尽量沿着公路、铁路等交通措施方便的地方, 为施工中所需要的器材的运输和日后的维修工作带来便捷的条件。

在设计和工程建设中, 采用的产品必须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 未经检验和批准合格的产品不得出现在施工现场。并且, 在设计和建设中与时俱进, 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 以满足对工程建设的发展需求。

1.2 测量方法

测量人员主要可以分为四组:

(1) 大旗组, 主要负责光缆的铺设位置, 把大旗插定后在地形图上标注出来, 并且对周围新修的重要建筑设施补充绘入。

(2) 测距组, 对现场的测距工作全面负责并协助大旗组定线定位, 确定S弯预留量。

(3) 测绘组, 负责现场的图纸测绘;将整理后的图纸做为施工图纸;

(4) 测防组:配合每个部门的工作并且提供专业的防雷、防蚀等意见。

2 通信传输技术的施工与标准

2.1 架杆施工技术

通常我们使用的电杆基本杆高为8m, 梢经150mm.埋深在1.3m。而在一些特殊的地理环境下, 如横跨铁路、公路等, 常根据地形采用9m、10m等杆高, 埋深则在1.5m~1.6m。电杆标号的标准则统一按照, 白底黑字、字体为阿拉伯数字、杆号字面向公路等要求。

在施工中应该先检查洞深是否符合标准, 才能立杆。电杆应垂直竖立并且它的中心应与路由中心线的偏差小于5cm;角杆的杆根需往里移动10~15cm, 杆梢的偏移度不应大于梢径的1/2, 转角杆在拉紧线后应向外角倾斜并不大于1个梢径。终端杆在拉紧线后应向拉线侧倾斜。在立杆之后, 应分层回土夯实, 市区回土应与路面持平, 郊外则需高出地面10~15cm。最后还需注意的是, 线路在与10kv电力线交叉时, 两边的电线杆都应装有避雷针, 以防雷雨天发生危险。

2.2 架空杆路拉线技术

光缆线路的终端杆、跨越杆、角杆上在自然界如风、霜、雨、雪等外界物质和自身质量的双重作用下都会产生不同的张力拉扯, 从而使电杆保持不了平衡。为了保证线路的安全, 这就需要装设拉线。拉线器材的选用在施工中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拉线与杆梢的距离小于1300mm, 需采用D164拉线抱箍;2、拉线与杆梢的距离大于1300mm, 需采用D184拉线抱箍。拉线衬环的使用也应按照标准来实行。在风力较大的地区还应做好防风措施, 例如在一些设计分段交界处和需横跨公路、铁路等地段时, 采取双向顶头拉的方式并配合四方拉加固。通常拉线与杆路的夹角应在30°~45°之间。

2.3 光缆吊装与敷设技术

光缆挂钩一般是传输线路光缆敷设时采用的办法。通常将其悬挂在用镀锌钢绞线作为的光缆吊线上。而为了在施工中不损伤光缆的保护层, 一般采用滑轮牵引的方式。施工中光缆与地面的距离确保在6m以上, 当需要横跨公路、铁路或其他的障碍物时, 光缆与地面的距离不小于7.5m。转角杆在施工中采用背向固定的方式可以增强吊线的抗拉性。在于其他的电力、通信设施交叉或同杆时, 两种线路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2m, 还要注意没有固定住而产生飞线的情况。

2.4 接地设置技术

通信与电力传输线路一样, 都需要设置接地保护, 以免在雷雨天气发生事故。防雷接地线设置主要分为:1、终端杆、引入杆以及局前5根电杆装设直埋式;2、终结、跨越杆、分歧杆和12m以上的电杆装设拉线式;3、穿越高压线两端的电杆, 拉线和吊线必须接地;4、与电力线平行的线路每200m做一次接地设置;5、光缆在进入机房后, 加强芯必须接在ODF架防雷地线排并且室内的地线必须采用16mm的电源线接至室外, 以保证安全。

3 结束语

通信线路设计和施工工作想要做好, 一方面需要工程设计人员结合实际考虑设计需要体现的适用性、功能性以及工程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则需要考虑一项工程实施所需要费用的高低。要实现两者的统一, 需要设计人员进行权衡和比对。此外, 由于每个地区的地形、气候条件、城乡规划等因素的影响都不一样, 要求我们的设计人员把施工工序制图存档, 以便后续的维修与参照。

摘要:光缆和电缆是通讯传输线路中主要的两种形式。为了提高通信信号的抗干扰性、稳定性和保密性, 工程中往往把光纤作为信息媒介。主要干线上的光缆通常有明线和地埋两种铺设方式, 最常用的是明线架空敷设, 在条件限制的情况下才会采用地埋的方式。而线路的传输设计, 是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本文则是对通信传输路线的设计以及施工提出一些合理性的建议。

关键词:通信传输线路,设计,施工

参考文献

[1]杨晓鸣.通信传输线路设计与施工的关键技术探讨[J].中国新通信, 2012, 24:84.

[2]魏明.通信传输线路的设计及施工研究[J].通讯世界, 2013, 09:33-34.

[3]王伟峰.通信传输线路的设计及施工[J].中国新通信, 2012, 15:70.

MSTP传输线路的介绍 第2篇

MSTP(基于SDH 的多业务传送平台)是指,基于SDH平台同时实现TDM、ATM、以太网等业务的接入、处理和传送,提供统一网管的多业务节点。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除应具有标准SDH传送节点所具有的功能外,还具有以下主要功能特征。

(1)具有TDM业务、ATM业务或以太网业务的接入功能;

(2)具有TDM业务、ATM业务或以太网业务的传送功能包括点到点的透明传送功能;

(3)具有ATM业务或以太网业务的带宽统计复用功能;

(4)具有ATM业务或以太网业务映射到SDH虚容器的指配功能。

基于SDH 的多业务传送节点可根据网络需求应用在传送网的接入层、汇聚层,应用在骨干层的情况有待研究。

城域网是当前电信运营商争夺的焦点,目前城域网组网技术种类繁多,大致包括基于SDH结构的城域网、基于以太网结构的城域网、基于ATM结构的城域网和基于DWDM结构的城域网。其实,SDH、ATM、Ethernet、WDM等各种技术也都在不断吸取其他技术的长处,互相取长补短,即要实现快速传输,又要满足多业务承载,另外还要提供电信级的QoS,各种城域网技术之间表现出一种融合的趋势。MSTP工作原理

MSTP可以将传统的SDH复用器、数字交叉链接器(DXC)、WDM终端、网络二层交换机和IP边缘路由器等多个独立的设备集成为一个网络设备,即基于SDH技术的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进行统一控制和管理。基于SDH的MSTP最适合作为网络边缘的融合节点支持混合型业务,特别是以TDM业务为主的混合业务。它不仅适合缺乏网络基础设施的新运营商,应用于局间或POP间,还适合于大企事业用户驻地。而且即便对于已敷设了大量SDH网的运营公司,以SDH为基础的多业务平台可以更有效地支持分组数据业务,有助于实现从电路交换网向分组网的过渡。所以,它将成为城域网近期的主流技术之一。

这就要求SDH必须从传送网转变为传送网和业务网一体化的多业务平台,即融合的多业务节点。MSTP的实现基础是充分利用SDH技术对传输业务数据流提供保护恢复能力和较小的延时性能,并对网络业务支撑层加以改造,以适应多业务应用,实现对二层、三层的数据智能支持。即将传送节点与各种业务节点融合在一起,构成业务层和传送层一体化的SDH业务节点,称为融合的网络节点或多业务节点,主要定位于网络边缘。MSTP的特点

(1)业务的带宽灵活配置,MSTP上提供的10/100/1000Mbit/s系列接口,通过VC的捆绑可以满足各种用户的需求;

(2)可以根据业务的需要,工作在端口组方式和VLAN方式,其中VLAN方式可以分为接入模式和干线模式:

· 端口组方式:单板上全部的系统和用户端口均在一个端口组内。这种方式只能应用于点对点对开的业务。换句话说,也就是任何一个用户端口和任何一个系统端口(因为只有一个方向,所以没有必要启动所有的系统端口,一个就足够了)被启用了,网线插在任何一个启用的用户端口上,那个用户口就享有了所有带宽,业务就可以开通。

· VLAN方式:分为接入模式和干线模式。

其中的接入模式,如果不设定VLAN ID,则端口处于端口组的工作方式下,单板上全部的系统和用户端口均在一个端口组内。

如果设定了VLAN ID,需要设定“端口VLAN标记”。这是因为交换芯片会为收到的数据包增加VLAN ID,然后通过系统端口走光纤发到对端同样VLAN ID的端口上。比如某个用户口VLAN ID为2,则对应站点的用户端口的VLAN ID也应该设定为2。这种模式可以应用于多个方向的MSTP业务,这时每个方向的端口都要设置不同的VLAN ID。然后把该方向的用户端口和系统端口放置到一个虚拟网桥中(该虚拟网桥的VLAN ID必须与“端口VLAN标记”一样)。

(3)可以工作在全双工、半双工和自适应模式下,具备MAC地址自学习功能;

(4)QoS设置:

QoS实际上限制端口的发送,原理是发送端口根据业务优先级上有许多发送队列,根据QoS的配置和一定的算法完成各类优先级业务的发送。因此,当一个端口可能发送来自多个来源的业务,而且总的流量可能超过发送端口的发送带宽时,可以设置端口的QoS能力,并相应地设置各种业务的优先级配置。当QoS不作配置时,带宽平均分配,多个来源的业务尽力传输。

QoS的配置就是规定各端口在共享同一带宽时的优先级及所占用带宽的额度。

(5)对每个客户独立运行生成树协议。MSTP的优势

(1)现阶段大量用户的需求还是固定带宽专线,主要是2Mbit/s、10/100Mbit/s、34Mbit/s、155M bit/s。对于这些专线业务,大致可以划分为固定带宽业务和可变带宽业务。对于固定带宽业务,MSTP设备从SDH那里集成了优秀的承载、调度能力,对于可变带宽业务,可以直接在MSTP设备上提供端到端透明传输通道,充分保证服务质量,可以充分利用MSTP的二层交换和统计复用功能共享带宽,节约成本,同时使用其中的VLAN划分功能隔离数据,用不同的业务质量等级(CoS)来保障重点用户的服务质量。

(2)在城域汇聚层,实现企业网络边缘节点到中心节点的业务汇聚,具有节点多、端口种类多、用户连接分散和较多端口数量等特点。采用MSTP组网, 可以实现IP 路由设备10M/100M/1000M POS和2M/FR业务的汇聚或直接接入,支持业务汇聚调度,综合承载,具有良好的生存性。根据不同的网络容量需求,可以选择不同速率等级的MSTP设备。MSTP的应用

MSTP技术在现有城域传输网络中备受关注,得到了规模应用,并且即将作为业界的一项行业标准而发布。它的技术优势与其他技术相比在于:解决了SDH技术对于数据业务承载效率不高的问题;解决了ATM/IP 对于TDM业务承载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解决了IP QoS不高的问题;解决了RPR技术组网限制问题,实现双重保护,提高业务安全系数;增强数据业务的网络概念,提高网络监测、维护能力;降低业务选型风险;实现降低投资、统一建网、按需建设的组网优势;适应全业务竞争需求,快速提供业务。

MSTP使传输网络由配套网络发展为具有独立运营价值的带宽运营网络,利用自身成熟的技术优势提供质高价廉的带宽资源,满足城域带宽需求。由于自身多业务的特性,利用B-ADM 设备构建的城域传输网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提供种类丰富的带宽服务内容,MSTP技术体制下的B-ADM设备在网络调度、设备等一些方面融入运营理念、智能特性,实现业务的方便、快捷的建立,从而进一步保证带宽运营的可实施性,满足市场对于城域传输网络的需求。小结

传输线路的工程设计 第3篇

关键词:无线通信;采集控制器;时钟同步;中心主站;数据采集单元

中图分类号:TM933文献标识码:A

新建超、特高压输电线路投入运行前,为考核线路的绝缘性能,在线路首端对断路器进行分闸、合闸连续操作,以模拟系统的操作电磁暂态过程。试验过程中测量输电线路的电压、电流信号,以反映线路的绝缘状况\[1-3\]。

现有的测量系统通常由电容分压器、电流互感器、光电隔离器和录波仪等组成。为保证试验过程中测量人员人身安全,并给测量仪器进行供电,通常将光电隔离器、录波仪等设备布置于室内,通过电缆将变电站现场电容分压器低压侧电压信号、电流互感器二次侧电流信号与室内仪器相连\[4\]。该测量方法异常繁琐,部分大型变电站,电缆长度可达百米,现场布线工作量大,由于受变电站复杂电磁环境的影响,在电缆中可能感应出较高的过电压,影响测量系统安全运行的可靠性\[5-8\]。

目前,国内外很多研究者将无线测控技术应用于高压输变电设备的状态监测中,例如应用Zigbee,WiFi,Wimax,UWB,蓝牙等无线通信方法进行电能计量抄表、高压开关柜、变压器运行状态监测等\[9-12\]。上述方法各具优缺点和应用范围,例如:Zigbee适用于近距离、低速率、低成本的无线测控和状态监测。针对输电线路调试,电压电流信息采集点通常距离站控室较远(50~100 m),同时需承受变电站复杂电磁环境影响等,目前鲜有无线测控技术应用文献报道。

本文采用2。4 GHz频段高速无线网桥进行数据通信,设计了一套基于无线传输的输电线路调试测量系统。采用基于IEEE1588协议的高精度时钟同步模块以便于多节点数据的同步传输;将传输数据进行双通道异步处理,以提高数据传输速率。使用本文设计的测量系统,在江苏电网某500 kV变电站进行了性能测试,验证了测量方法的可行性。本系统避免了复杂的布线工作,保证测量系统的安全,大大减少试验工作量。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

第10期孙秋芹等:基于无线传输的输电线路调试测量系统设计与实现

1测量系统总体结构

基于无线传输的输电线路调试测量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该测量系统由无线中心主站、无线电流采集传输节点、无线电压采集传输节点组成。其中,无线中心主站面对用户,负责控制采集传输节点和接收采集传输节点数据,同时进行数据存储、波形显示、数据分析、报表自动生成等;无线电压、无线电流采集传输节点与电容分压器、电流探头相连,采集相关数据并通过无线模块将数据实时上传到中心主站。测量过程中,无线电流和无线电压采集传输节点间使用基于IEEE1588协议的时钟同步模块进行时间同步。

图1基于无线传输的输电线路调试测量系统

Fig。1Measurement system for the testing of transmission

lines based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1。1电容分压系统

考虑到测量系统的带宽及测量方案的简易性,测量过程中,利用变电站电流互感器电容式套管和小型电容器共同构成电容分压系统,其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13\]。电容分压系统等效电路如图3所示\[4\]。

图2电容分压系统结构示意图

Fig。2Schematic diagram of capacitive

voltage divider system

图3中,C1为电容式套管等效电容,C2为分压电容器电容,ui(t)为输电线路一次侧电压,uo(t)为分压电容器二次侧电压。

uo(t)ui(t)=C1C1+C2≈C1C2。(1)

为保证测量仪器和试验人员的安全,电容器输出电压信号幅值在100 V内。针对超高压电流互感器电容式套管,其电容量通常为纳法级,综合考虑,将分压电容器的值设为4 μF。

图3电容分压系统等效电路

Fig。3Equivalent circuit of capacitive

voltage divider system

1。2电流分流系统

本文采用霍尔电流传感器,将其安装于电流互感器二次侧,共同构成电流分流系统,其原理如图4所示。

图4霍尔电流传感器

Fig。4Hall current sensor

当原边导线经过电流传感器时,原边电流Ip产生磁力线,磁力线集中在磁芯气隙周围,内置在磁芯气隙中的霍尔电片可产生和原边磁力线成正比的,大小仅为几毫伏的感应电压,通过电子电路将该微小的信号转变成副边电流Is,原边电流Ip与副边电流Is满足如下关系式:

Is×Ns= Ip×Np。(2)

式中:Np为原边线圈匝数;Ns为副边线圈匝数\[14\]。

2测量系统硬件设计

2。1无线电压、无线电流采集传输节点

无线电压与无线电流采集传输节点主要由A/D模块、无线通信模块、控制器模块和时钟同步模块等组成,其结构如图5所示。

图5采集传输节点结构

Fig。5Schematic diagram of acquisition

and transmission node

各模块结构如下所述。

1)A/D模块。无线电压、无线电流采集传输节点A/D模块均采用MAX125芯片,可以实现多路信号的同步采集。采样精度设置为16位,单通道的最高采样速率为250 ksps。无线电压、无线电流采集传输节点采用独立电源,以减少变电站电磁干扰。

2)无线通信模块。无线通信模块采用Karlnet2400系列无线网桥,通信频段为2。4 GHz,支持点对点和点对多点的网络通信。由于不采用电缆,可避免空间电磁耦合引入的传导干扰影响。此外,变电站干扰源主要可分为工频与谐波干扰源(50 Hz及其谐波)、少量的甚低频干扰源(30 kHz以下)、载频干扰源(10~300 kHz)、射频及视频干扰源(300 kHz)等。采用2。4 GHz通信频段,可远离工频、谐波、载频等干扰源。

中心主站无线通信模块提供一个10/100 Mb/s网络IP 接口,通过网线与服务器相连。无线电流、无线电压采集传输节点分别提供一个10/100 Mb/s网络IP接口,与采集控制器相连。无线网桥间实现相互通信。

3)采集控制器。采集控制器实现高精度数据采集、通过特定算法确定暂态触发事件、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实时上传数据到中心主站,本地保存重要数据等。本测量系统采集控制器采用ARM与FPGA相结合的架构方式。其中,ARM系统采用Cortex A8处理器,负责与中心主站进行通信,管理数据的采集和传输,确定触发事件发生。FPGA控制A/D数据的采集、时间同步、时间戳标记。

FPGA获取A/D模块数据,通过时钟同步模块M50获得时钟同步信息,将时间戳标记到每帧数据的帧头,然后将数据放入ARM系统的内存中,由ARM中运行的采集控制软件系统处理,此后通过无线模块上传到中心主站。

4)时钟同步模块。时钟同步模块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时间戳标记,以便于多节点数据在中心主站上的同步显示和分析。本测量系统采用基于IEEE1588协议的高精度时钟同步模块。上述协议中定义了4种消息Sync,Followup,DelayReq和DelayResp,用来测量前向(主时钟至从时钟)和后向(从时钟至主时钟)路径的通信延迟。消息Sync和Followup由主时钟设备发送,从时钟设备负责接收这些消息,并计算主时钟设备到从时钟设备的通信路径延迟,对应产生的同步精度在无线网络条件下可达微秒级。

时钟同步源采用GPS,由无线中心主站作为授时主钟,对各节点进行时钟同步。时钟同步模块提供精确的秒脉冲、TOD(Time of Day)以及10 MHz脉冲波,其硬件结构如图6所示。

图6M50时钟同步模块结构

Fig。6Schematic diagram of M50

clock synchronization module

2。2中心主站

无线中心主站由服务器和客户机组成,其中:服务器负责处理分布式采集节点的大数据,包括分布式数据接收、对齐、存储、转发等功能。客户机对服务器、采集节点进行设置,监控采集节点行为,显示和分析波形数据等。

本测量系统中服务器采用基于X86平台的工业便携式服务器主机,单核CPU频率为2 GHz,服务器配备无线通信模块负责中心主站与采集节点间的无线通信,采用Unix操作系统;客户机选用X86 PC机器,采用Windows 7操作系统。

3测量系统软件设计

测量系统软件主要包括采集控制器端软件系统与中心主站软件系统。其中,采集控制器端软件系统负责与中心主站通信,接收和执行中心主站命令,进行数据采集、数据本地保存、数据上传等工作。主站软件系统包括数据采集传输节点软件系统、数据接受处理中心软件系统等,进行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及波形显示与分析等。

3。1采集控制端软件系统

采集控制端软件系统结构如图7所示。

图7采集控制端软件系统结构

Fig。7Structure of acquisition controller

software system

采集控制端软件系统包括普通波形缓冲区与重要波形缓冲区两部分。其中,普通波形缓冲区实时向测量系统上传测量数据,每秒传输速率约为40 k;重要波形缓冲区本地保存测量数据,防止重要数据的丢失。本测量系统中,重要波形缓冲区设置保存10 s的试验数据(约400 k),在传输过程中丢失采样数据时,可在监控端向采集控制端发送命令以获取细节信息。

3。2中心主站软件系统

中心主站软件系统包括电压数据采集传输系统、电流数据采集传输系统、数据接受处理中心系统、波形显示和分析系统。

采集节点传输给中心主站的数据格式是每100 ms一帧的200 k采样格式数据。无线电压、电流采集节点上的数据采集程序运行在QNX上,通过Socket API发送数据包到中心主站。数据汇总程序运行在Web服务器上,网络连接采用Mina库。中心主站的控制是通过在浏览器上输入URL来进行在线配置。

1)数据采集传输节点设计。电压数据采集传输系统和电流数据采集传输系统由采集探头驱动层和数据传输层组成。 采集探头驱动层负责接收探头采集到的原始数据,按照探头特性和探头变比参数进行数据转换。

驱动层转换数据后,经由数据传输层将数据暂存到缓冲区中。为了避免接受缓冲区和发送缓冲区之间的同步延长时间,将接收和发送公用一个缓冲区。为了避免因接收和发送速率不同带来的缓冲区数据堆积,系统缓冲区采用生产者消费者队列模型,一边采集接收数据,一边发送数据。

2)数据处理中心设计。数据处理中心用于接收来自电压、电流数据采集传输系统的同步实时数据。考虑到200 k数据的传输对无线带宽的要求比较高,对传输数据进行压缩和异步处理。将原始的200 k数据分为两个通道进行发送,一个是实时通道,另一个是异步通道。实时通道将数据实时发送到处理中心节点用于动态波形显示;异步通道将数据在后台下载到数据中心中。数据采用压缩且哈希索引的方式进行存储。数据处理中心同步发送策略如图8所示。

图8数据处理中心同步发送策略

Fig。8Strategy of data sending of data processing center

4试验验证

为验证调试测量系统的性能,在江苏电网某500 kV变电站进行了性能测试。试验线路运行方式如图9所示。

图9试验线路运行方式示意图

Fig。9Operation mode of testing transmission lines

输电线路参数: R1=0。001 9 Ω/km,R0=0。167 5 Ω/km,L1=0。913 6 mH/km,L0=2。719 0 mH/km,C1=0。013 8 μF/km,C0=0。008 3 μF/km,输电线路长度为90 km。

试验过程中,西津渡变断路器S2处于分闸状态,对茅山变断路器S1进行分合闸操作,测量线路首端的电压和电流,试验现场电流互感器如图10所示。输电线路调试测量系统如图11所示。试验过程中测录的典型电压、电流波形分别如图12和图13所示。

图10电流互感器

Fig。10Current transformer

图11输电线路调试测量系统

Fig。11Measurement system for the

testing of transmission lines

t/s

图12输电线路电压

Fig。12Voltage of transmission lines

t/s

图13输电线路电流

Fig。13Current of transmission lines

该测量系统可满足变电站现场测试要求,由于采用2。4 GHz频段无线通信,测量过程受变电站电磁干扰影响小。

5结论

本文设计了一套基于无线传输的输电线路调试测量系统,由无线中心主站、无线电流采集传输节点、无线电压采集传输节点组成。利用互感器电容式套管和电容器组成无线电压采集传输节点,基于霍尔电流传感器和电流互感器组成无线电流采集传输节点。采用2。4 GHz频段高速无线网桥进行数据通信,避免了变电站电磁波的干扰影响。基于IEEE1588协议的时钟同步模块实现了多节点数据的时间同步;建立了新的数据同步发送策略,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效率。本测量系统实现了数据存储、波形显示、数据分析和报表自动生成等功能。在江苏电网某500 kV变电站进行了性能测试,验证了测量系统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Q/GDW 284-20091 000 kV交流输变电工程系统调试规程\[S\]。北京:国家电网公司,2009。

Q/GDW 284-2009Commissioning standards for 1 000 kV AC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system\[S\]。Beijing:State Grid,2009。(In Chinese)

[2]GB 50150-200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S\]。北京:国家电网公司,2006。

GB 50150-2006Electric equipment installation engineering standards for hand over test of electric equipment\[S\]。Beijing: State Grid,2006。 (In Chinese)

[3]华东电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华东电网交流500 kV输变电设备启动投运管理规定\[R\]。 上海: 华东电网有限公司,2008。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otitote of East China Electical Power Grid。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for the operation of 500 kV AC power transmission and transformation equipment of East China Electrical Power Grid\[R\]。 Shanghai: East China Electrical Power Co。Ltd,2008。(In Chinese)

[4]张仁豫, 陈昌渔, 王昌长。 高电压试验技术\[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161-164。

ZHANG Renyu, CHEN Changyu, WANG Changchang。 Highvoltage testing technology\[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3:161-164。(In Chinese)

[5]孙涛, 万保权。 500 kV变电站电磁环境参数测量\[J\]。 高电压技术, 2006, 32(6): 51-55。

SUN Tao, WAN Baoquan。 Measurement of electricmagnetic environment for 500 kV substation\[J\]。 High Voltage Engineering,2006, 32(6): 51-55。(In Chinese)

[6]巩学海, 何金良。 变电所二次系统电磁兼容抗扰度指标分析\[J\]。 高电压技术, 2008, 34(11): 2412-2416。

GONG Xuehai, HE Jinliang。 Analysis on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immunity indexes for secondary system of substation\[J\]。 High Voltage Engineering, 2008, 34(11): 2412-2416。(In Chinese)

[7]林秀钦, 梁家盛, 吴沃生。 220 kV变电站电磁环境实测分析\[J\]。 电网技术, 2008, 32(2): 85-87。

LIN Xiuqin, LIANG Jiasheng, WU Wosheng。 Analysis of actual measurement of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of 220 kV substations\[J\]。 Power System Technology, 2008, 32(2): 85-87。(In Chinese)

[8]李永红, 张晓冬。 电磁环境自动检测系统的设计\[J\]。电测与仪表, 2005, 42(10): 34-36。

LI Yonghong, ZHANG Xiaodong。 A design of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automatic monitoring system\[J\]。 Electrical Measurement & Instrumentation, 2005,42(10): 34-36。(In Chinese)

[9]李涛, 徐建政。 基于GPRS无线技术的配电变压器监测系统\[J\]。 电测与仪表, 2004,41(6):55-57。

LI Tao, XU Jianzheng。 Application of GPRS technology in monitoring system of distribution transformer\[J\]。 Electrical Measurement & Instrumentation, 2004, 41(6): 55-57。(In Chinese)

[10]常云, 许庆洲, 刘萍。 GPRS在电能计量远抄系统中的应用\[J\]。 电测与仪表, 2005, 42(1): 42-44。

CHANG Yun, LI Qingzhou, LIU Ping。 The application of GPRS in the remote reading system for the electric power measurement\[J\]。 Electrical Measurement & Instrumentation, 2005, 42(1): 42-44。(In Chinese)

[11]徐波, 杨帆。 高压开关柜无线测温系统的研究\[J\]。 电测与仪表, 2012, 49(10): 91-95。

XU Bo, YANG Fan。 The research of wireless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system for the highvoltage switchgear\[J\]。 Electrical Measurement & Instrumentation, 2012, 49(10): 91-95。(In Chinese)

[12]卜树坡, 高华为, 王蕴恒。 变压器铁心接地电流在线监测系统的设计\[J\]。 电测与仪表, 2009, 46(8): 63-66。

BU Shupo, GAO Huawei, WANG Yunheng。 The design of online monitoring system of transformers core grounding current\[J\]。 Electrical Measurement & Instrumentation, 2009, 46(8): 63-66。(In Chinese)

[13]司马文霞, 兰海涛, 杜林, 等。 套管末屏电压传感器响应特性研究\[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6, 26(21):172-176。

SIMA Wenxia, LAN Haitao, DU Lin, et al。 Study on response characteristic of voltage sensor mounted at the tap of transformer bushing\[J\]。 Proceedings of the CSEE, 2006, 26(21):172-176。(In Chinese)

[14]张维娜, 杜忠。 霍尔电流传感器的性能及其使用\[J\]。 高电压技术,1996, 22(2):30-32。

ZHANG Weina, DU Zhong。 The application of hall current sensor in online monitoring measurement of insulation\[J\]。 High Voltage Engineering, 1996, 22(2):30-32

通信传输线路的设计及施工探讨 第4篇

1通信传输线路的设计

通信传输线路架设设计到的因素比较多, 而且为了节约成本和时间会和电力线路同路架设, 而这两种线路在一起架设会有诸多不良情况发生, 比如在长期受到风吹雨淋等自然因素的作用, 会让这两种线路发生碰撞, 进而使得电路击穿通信传输电缆, 会让一些电气元件如放大器等烧毁, 因此在考察地形设计线路的过程中工程人员在设计的时候, 必须要将通信传输线路和电力线路之间的距离把握好, 让其避免发生事故, 能够不受自然现象的影响, 务必使其距离能够符合规定。而在进行通信传输线路的杆路建设的过程中, 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城乡规划和实际的地形地貌, 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再实施设计架设。另一方面必须要考虑到在通信传输线路设计过程中技术的可行性, 要做深入的研究并以其作为出发点, 尽量降低材料的运输和维修成本, 在对通信传输线路设计时必须配合交通线路、邮电等部门作出的规划要求, 能够科学合理地设计杆路的位置和走向, 能够尽量绕开塌陷区、污染区、采矿区和危险地带, 尽可能地确保通信传输线路架设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

1.1通信传输网杆路的设计

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我国大中城市通信传输线路架设开始逐步完善, 需要改进的地方非常少。光缆的架设一般都是面向特别偏远的山区和农村等地, 主要是这些地方大多处于荒郊野外人烟稀少的地区, 并且伴随的是交通特别不发达的情况, 这就使得在架设光缆的过程中显得特别困难, 尤其是山崖上架设工程更是艰巨。伴随通信传输线路工程在当代发展速度逐渐加快, 架设地段地形复杂是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而且杆路技术的规定和相应的要求与过去相比也在持续提升, 要想保证通信线路能够走向清晰, 必须要在实地测量和设计之前, 充分考察当地的地形地貌和地质特点, 对杆路走向实施全线详细的勘察, 而且必须要将多组设计方案拿出来不断对比, 对每种方案反复论证找到优缺点, 争取能够顾实现平、直、近的目的。另一方面, 为了能够在施工中尽可能地减少运输成本, 将光缆、水泥杆、钢绞线运输成本降到最低, 并且为了工程完工之后便于日常的维护, 杆路设计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将其设计在公路附近。

1.2通信传输网杆路的测量

通信传输线路因为会受地形地貌和其他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 使得走向和架设间距会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发生改变, 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根据线路的负荷和当地多年的气象资料实施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在重负荷地区通常需要将杆路保持在50米一档, 可是受很多建筑物和地形地貌的影响要科学地做出调整。测量通信传输网杆的过程中需要用到50米的拉距绳, 为了提高其精确性在最后会应用皮尺进行精确的增减。另一方面在测量过程中必须要及时和正确地记录杆高、杆号、角标和拉线位置, 并且需要明确地标注出地形地貌与建筑物名称。如果碰到高建筑物这类障碍的时候, 必须要分段测量确保数据准确性。

2安装通信传输线路

2.1传输线路光缆的施工

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 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光缆。一般而言, 光缆吊线大多采用镀锌钢绞线, 施工时, 施工人员把镀锌绞线用光缆挂钩挂在吊线上。为保证安全, 光缆和地面要保持在六米以上, 如果遇到特殊地形, 那么, 光缆与地面则要保证距离在七米以上。为了使吊线的抗拉性能更好, 施工热源可以背向固定转角杆。假如遇到特殊情况, 如其和别的电力线路同杆, 那么则要使两种线路之间的距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除此之外, 还要采取其他的必备措施, 以防止线路架飞。

2.2合理选取通信传输架杆

通信传输线路的畅通与否, 关系着人们的生活。因此, 通信传输线路的架设工程至关重要, 施工人员一方面要合理设计线路架设的路程, 另一方面还要认真选取架杆。如果选取的是水泥架杆, 那么施工人员就要把地形中的土壤情况、杆路的负荷能力和此地形的特点都考虑进去。通常架杆根据长度的不同, 可分为三种, 即6米、8米和10米。工作人员会根据不同的情况选取不同高度的架杆, 另外, 通信传输线路的架杆无须另设, 架设在电力的架杆上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 通信传输线路和电力线路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不能离得太近。值得施工人员注意的还有一个问题, 就是所埋电杆的深度问题。一般而言, 如果是6米高的电杆需要挖1米1的坑, 电杆每高出2米, 坑就需要深挖2厘米, 依次类推。但是对于终端杆和转角杆则必须深挖到1米6, 同时还要用石头等重物压上增加牢固度。

2.3重视接地保护

接地保护装置的设置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安全, 避免通信传输线路和电力传输线路在电闪雷鸣的天气出现意外事故。在施工时, 工作人员可以使用拉线来做接地保护, 通常所使用的防雷接地线有诸多特殊要求。以下地方务必要设置避雷接地线, 第一种情况是引入杆、终端杆和局前5根电线杆;第二种情况是跨越杆、坡顶杆、分歧杆、角杆、终结和12米以上的电杆必须安装拉线式防雷接地线, 且避雷线必须高出杆顶10米。通信传输线路如果是和电力线平行的架空线路, 那么每200米就要设置一个接地装置;如果拉线、电杆及吊线是穿过高压电力线两端的情况, 那也要设置接地线, 以确保通信传输线路的安全;对于所有架空线路最少确保每1000米设置一个接地线。最重要的是, 在机房也要设置接地光缆, 且必须保证光缆的加强芯接到防雷地排线上, 同时选取16mm2电源线街道室外地线排。

2.4架空杆路拉线

在通信传输线路的实际架设过程中, 施工人员往往要在通信传输线路的水泥杆上设置拉线, 这么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证杆路处于大风、雨雪等恶劣天气状况下和杆路自身重力的干扰之下, 分担光缆线的跨越杆、终端线、角杆所出现的不平衡的张力。还有一种情况, 那就是在春天风力较大的区域, 重点考虑杆路的防风设置, 举例如下, 施工人员必须在各个杆路分段交界处、跨公路的杆路上分别使用双向顶头拉的形式, 以便进行加固, 与此同时, 施工人员还要在直线杆上面, 每隔几档就要加个“人”字的防风拉杆, 通常情况下, 所使用拉线的规格是1mm×7mm×2.6mm镀锌纲绞线, 而地锚的则要深埋到150厘米靠上, 一般而言, 拉线和杆路的夹角为45°, 即便是特殊地形, 其夹角也不能小于30°。另外, 拉线的程式要符合设计的要求, 拉线地锚要高出地面30~60mm, 施工人员在检查地锚合格后, 才能埋下地锚和装拉线;拉线之间的距离最合适为1m, 绝对不要小于0.75m;在靠近高压电力设施的拉线上, 还要加装接地装置。在拉线器材的选用上, 施工单位也有具体要求的, 通常, 拉线抱箍距杆梢小于1300mm, 采用D164拉线抱箍, 大于1300mm的要采用D184拉线抱箍。拉线的扎固单股拉线一律采用夹板法双股拉线则采用4.0镀锌铁线另缠法。

3结语

光缆与电缆是通信传输线路的两种主要形式, 其在通信传输线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光纤又是通信传输工程的主要信息媒介, 其既能够使通信信号更加稳定, 又能够使通信信号更加保密。如何设计出完美的通信传输线路, 社会各界给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了传统的地形条件和气候因素外, 还要着重考虑城乡的规划。所以, 设计工程师还要考虑两个方面, 第一是把工程造价的高低考虑进去, 第二要考虑是实现的功能以及工程的可靠性及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夏磊.通信传输线路的设计及施工问题研究[J].科技风, 2015 (8)

[2]李国居.通信传输线路的设计及施工探讨[J].通讯世界, 2015 (9)

传输线路的工程设计 第5篇

摘 要: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具有越来越大的能源需求,因此现在的输油输气管道和输电线路的建设进程变得越来越快。因为石油天然气行业和电力行业在选择传输管径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采用相近的原则,因此经常会出现输油输气管道和输电线路交叉跨越或平行接近的情况。临近架空电力线路的输油输气管道在线路出现短路故障的时候会出现感性耦合和阻性耦合影响,这些都属于潜在的危险因素。为此,本文针对架空电力线路故障状况下对埋地金属管道感性耦合的传输线计算模型进行了分析和介绍,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架空电力线路;埋地金属管道;感性耦合

中图分类号: TM7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4-216-2

0 引言

输油输气管道受到的交流输电线路的电磁影响主要包括容性耦合影响、阻性耦合影响和感性耦合影响等3个方面,通常都会在地下埋设输油输气管道,而且在施工和维护的过程中会采用分段接地的方式,所以基本上不会产生容性耦合影响。输油输气管道受到的交流输电线路的影响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对象:

第一,对管道交流腐蚀的影响;

第二,对管道阴极保护设备的影响;

第三,对管道安全的影响;

第四,对人身安全的影响。

如果有短路的故障出现在交流输电线路中,其就会通过阻性耦合和感性耦合的方式导致输油输气管道出现合成干扰电压,从而极大地影响到管道的安全和人身安全。

1 以传输线理论为基础的计算感性耦合的方法

要将管道受到线路的感性耦合影响的传输线模型建立起来,其具有如下的频域电报方程

其中,该传输线模型的电流列矢量和电压列矢量分别用I(x)和V(x)来表示,该传输线模型的单位长并联导纳阵和串联阻抗阵分别用Y和Z来表示。要想对这个电报方程进行求解,首先必须要将线路的单位长并联导纳阵和串联阻抗阵算出来,在具体的参数计算中,需要分开计算地线和分裂导线,这样就可以使后续工作的计算量得以减小,针对该参数阵实施合并地线和分裂导线的计算,这样就可以简化该传输线模型,使其成为一根导管、一根地线和三相导线,Y和Z都属于5×5的矩阵。在正常运行时,线路的杆塔接地电阻具有较小的管道感性耦合电压影响,其可以忽略不计[1]。然而一旦线路短路,就会导致杆塔接地电阻发生改变,进一步造成杆塔入地电流出现变化,并对阻性耦合的大小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导致合成干扰电压出现变化,所以不能够忽略杆塔在线路短路故障时的接地电阻。

①处理杆塔接地电阻的集中参数的方法:埋地金属管道和架空电力线路两者之间具有N△l的并行距离,其中总的线路档数为N,线路档距为△l,从左到右线路的当属编号依次为1到N,假设单相接地短路故障现在线路的第p+1基杆塔的位置,杆塔接地电阻用R来表示,第i档传输线的电流、电压列矢量分别用Ii、Vi来表示,第i档传输线末端的电流、电压列矢量分别用I′i、V′i来表示。为了能够将传输线始端电压电流在第i档与第i+1档之间的递推关系建立起来,这时候就要选择多导体传输线的链参数阵将电压电流在线路始端和末端的关系建立起来,如下面的公式(3)[2]

因为第i+1档线路始端与第i档线路末端具有相同的电压,只有地线电流出现了变化,也就是

这样就可以得出

在该公式中,将元素1/R加入到单位阵的9行第4列中获得的矩阵就是B。将公式(3)代入到公式(6)中,就可以将传输线始端电压电流在第i档与第i+1档之间的递推关系公式建立起来[3]

采用级联的方式对各级传输线子系统进行处理,可以得到

变换公式(9)和公式(8),就能够将电压电流在线路末端和故障点的关系获得

通过变换公式(13)和公式(12),就可以获得故障点与末端之间、线路始端和故障点之间的电流电压关系

与故障点处和始末端的边界条件相结合,对其进行整理,就能够将传输线模型的节点导纳阵得到

在该公式中,流入到传输线故障点和始末端的电流列矢量为I,其属于已知量;传输线故障点和始末端的电压列矢量为U,其属于待求量;总的节点导纳阵为Y′。

通过计算的方式就可以将传输线故障点和始末端的电压列矢量计算出来,并且对传输线沿线的电压列矢量进行进一步的计算。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将传输线模型故障点和始端的沿线电压分布计算出来,同时还可以将末端与故障点的沿线电压分布计算出来。这样就能够将管道的沿线电压分布获得,相应位置的电压值与杆塔接地电阻的比值就是每基杆塔的入地电流[4]。

②接地电阻的分布参数等效计算:可以采用集中参数等效的方式对杆塔接地电阻进行处理,使其成为整个地线上的分布电阻,这时候就能够利用公式(17)将地线上的分布电阻计算出来r=R△l 在该公式中R和r属于杆塔接地电阻和单位长分布电阻,线路档距为△l。

并联传输线单位长导纳和分布电阻,也就是更新原单位长导纳参数阵,从而将新的传输线单位长导纳参数阵获得

在该公式中:新的地线单位长自导纳为Y44;旧的地线单位长自导纳为y4;分布电阻为r。

在公式(1)中带入新的阻抗阵和单位长导纳阵,就能够对该频域电报方程进行求解,从而将电压电流在传输线模型故障点处和两端的关系计算出来,见下面的公式(19)和公式(20)。

在变换公式(23)和公式(24)之后,就可以将线路的故障点与末端之间、始端和故障点之间的节点导纳阵获得,与故障点和始末端的边界条件相结合,就能够将传输线模型的节点导纳阵获得,如上面的公式(16)。

采用①当中的方法就能够对传输线模型故障点与始端之间存在的沿线电压电流进行计算,从而将短路故障时的杆塔入地电流和管道的感性耦合电压获得。

2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多导体传输线模型为基础,提出了对输油输气管道的感性耦合计算方法,并对其进行了验证。与传统的电磁场分析方法相比,该方法更加快速和简便,与等效电路法相比,该方法更加准确和严谨。通过分析,本文还分析了埋地金属管道平行段重点和架空电力线路发生故障时的管道防腐层电压分布特性、杆塔入地电流和管道耦合电压。在故障点上,最大的是杆塔入地电流。管道防腐层电压会受到典型影响因素的影响,当平行距离和大地电阻率增大时,管道最大防腐层的电压也会随之增大。而且故障点两侧变电站的总故障电流对于管道最大防腐层电压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管道最大防腐层电压也会受到管道与线路平行段内部故障点位置的较大影响,特别是平行段中点对管道最大防腐层电压的影响更大。

参 考 文 献

[1] 杨彬,张波.试验线段无线电干扰试测量方法仿真分析[J].高电压技术,2011(12).

[2]王倩,吴田,施荣,王守国,张林,胡晓菁.750kV输电线路光纤复合架空地线的接地方式[J].高电压技术,2011

(05).

[3] 王晓燕,赵建国,邬雄,张广洲,裴春明.交流输电线路交叉跨越区域空间电场计算方法[J].高电压技术,2011

(02).

[4] 赵建宁,谷定燮,霍锋,曹晶,戴敏.高海拔地区500kV紧凑型线路过电压及防雷特性[J].高电压技术,2011(01).

通信传输线路的设计及施工问题研究 第6篇

1 通信传输线路的设计

1.1 通信传输线路的设计要求

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不少电力线路与通信传输线路的杆架交错, 由于狂风暴雨等恶劣气象条件导致电缆倒塌以及被烧毁等事故。因此, 在通信传输线路设计与实施过程中, 考察好各种设施之间的距离与现场的地形, 特别是杆架在多震带、泥石流、山体滑坡等位置的走向。在设计与工程施工过程中, 杆架、线等被采用的产品须符合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 对于未经过检验和鉴定合格的产品不得在施工现场出现。通信传输线路的设计与搭建工作必须遵循国家基本的建设方针和通信技术经济政策等, 在保护环境下合理利用各种资源, 采用适合国情的成熟先进的科学技术, 并且还要保证技术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吸收国内外的先进技术, 改革我们已有的通信技术, 从而更好地保证通信质量, 满足通信工程建设的需要。另外, 工程还需要考虑到成本和安全可靠性, 所以在设计方案的时候准备多项方案, 从中挑出最经济与最安全可行的一套方案。还应考虑系统的容量、投资额度、业务流量等之外, 还要考虑通信长期发展的需求, 减少工程造价与维护成本, 保障各方面的经济利益。

1.2 对通信传输线路的测量

通信传输线路的设计与施工都需要考虑到实际情况, 所以重视对通信传输线路的测量。在测量过程中, 除了考虑到线路的走向等, 还需把测量人员划分为四个小组, 即大旗组、测距组、测绘组和测防组, 分别负责线路测量的每个具体工作。大旗组的人员主要负责光缆铺设的具体位置, 在地形图上标注已经插定的大旗, 分析线路施工周边环境, 检查是否有新修公路、水利设施及高压电线等建筑设施, 如是新建设施且地形图上没有的, 则在地形图上补充绘入。测距组的人员则全面负责线路现场的测距工作, 配合大旗组人员插定大旗和用花杆定线定位, 测量距离并记录好, 做出标记记录好标杆、标号, 确定好S弯预留量。测绘组的人员负责整理现场测绘图纸, 提高完整准确的图纸, 保证在施工过程中现场测绘图纸还能使用。测防组人员配合其他几组的工作, 并且提出防雷、防蚀、防强电等意见。

2 通信传输线路的施工

2.1 选用通信传输架杆与立杆

水泥架杆一般长度有6m、8m和10m三种规格的, 通常选用架杆, 我们需要考虑到现场的荷载力、施工现场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土质等, 也可以直接与电杆共用杆架, 但需要注意两种线路之间的距离。遵循统一标准对电杆进行标号, 杆号字母朝公路方向, 并以白底黑色阿拉伯数字书写。检查洞深是否标准是进行立杆工作的前提。不同施工土质不同规格的杆架所需要的坑埋深度也不一样。一般的, 8m的杆架需要立在深为1.3m的圆形杆坑里, 10m杆架则需要1.5m的坑深, 大负荷的终端杆、转角杆等需要1.6m坑埋深度, 而在公路上等地形上的杆架埋深需要控制在1.5m~1.6m, 在岩石等环境下, 埋深0.8m并用水泥筒或垒石加固。在立杆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杆中心与路中心偏差距离、杆梢、角杆等, 保持杆架中心与路由中心线的偏差小于5cm, 杆梢小于梢径的一半, 角杆杆根往里移动10~15cm。注意各种杆在拉线后的倾斜方向与角度, 转角杆应向外角倾斜小于1个梢径, 终端杆则在拉紧线后应向拉线侧倾斜。立杆以后填埋坑, 需分层夯实填土, 并且注意不同路段的回土高度, 市郊的埋土需高出地面10~15cm, 市区则保持回土与路面齐平。为了防止发生雷雨等危险事故, 在与10kv电力线交叉的线路两边的杆架上装置避雷针。

2.2 架杆拉线

架杆暴露在自然环境下, 受到风霜雨雪等的作用以及杆架自身重量的作用, 杆架容易发生倾斜。我们会对杆架进行拉线以保证杆架竖立和线路安全。在对杆架进行拉线时, 需要注意, 采用D164拉线抱箍时要保持拉线与杆梢的距离在1.3m之内, 而用D184拉线抱箍时则需要保持拉线与杆梢的距离在1.3m之外。通常拉线与杆路保持30°~45°的夹角。在岩石、铁路地段及横跨公路等风口处的地方, 需要做好防风措施, 用双向顶头拉并配合四方拉加固。此外, 线路交叉处也需要进行防风措施。

2.3 光缆吊装

传输线路光缆吊装采用光缆挂钩, 把挂钩悬挂在镀锌钢绞线的光缆吊线上。光缆线与地面保持一定的高度, 如横跨公路、铁路等上的光缆线需与地面保持7.5m以上高度, 其他情况光缆一般在地面6m高度以上。另外还需要注意在施工中用滑轮牵引光缆以保证光缆不受损伤。转角杆用背向固定的方式来增强吊线的抗拉性。两种线路共用一杆时应保持两种线路之间的距离大于2m。

2.4 接地保护设置

为了防止雷雨天气发生安全危险事故, 对通信传输线路采取接地保护装置。在线路穿越高压线两端的杆架, 拉线、吊线工作必须接地。装设直埋式在终端杆、引入杆以及局前5根电杆处, 用拉线式进行终结、跨越杆、分歧杆及高杆的装设。当通信线路与电线平行时, 每隔200米进行接地设置。为了保证机房的安全, 进入机房的光缆需要把加强芯接在ODF架防雷地线, 用1.6cm的电源线把室内地线接到室外。

3 结束语

要想保证通信传输线路设计与施工无误及线路传输安全, 这就需要充分考虑施工现场的地形、气候条件等, 考虑设计方案的可操作性、安全可靠性、成本经济性等, 选择最佳方案, 实现工程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魏明.通信传输线路的设计及施工研究[J].通讯世界, 2013.

[2]曾惠斌.对通信传输线路设计与施工的分析[J].科技与企业, 2014.

浅谈通信传输线路的勘察与设计 第7篇

随着经济的发展, 通信技术也在不断的完善, 通信传输线路问题成为了通信产业面临的重要问题。现阶段, 为了使通信传输线路更加的明确, 确保通信质量与安全, 需要充分做好设计与勘查工作。以通信传输线路为切入点, 介绍通信传输线路设计与勘查。

2 通信传输线路相关介绍

2.1 通信传输线路的概念介绍

所谓的通信传输线路是指在有线通信中, 将电磁波信号从一个地点传送到另一个地点的传输媒介, 即人与人传递信息的一种交流媒介。

2.2 通信传输线路的基本分类

通常来讲通信传输线路主要分为电缆与光缆两类, 不同的缆线类型, 有着不同的适用对象。就电缆来讲, 其抗干扰能力强、信号保密性强、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而光缆施工难度相对来说较小, 通信的成本也较电缆低, 为一般通信工程所使用。

3 通信传输线路设计

通信传输线路在确认之前, 需要进行严格的勘查设计, 设计是否周全合理, 对通信传输有着很大的影响。以下是对通信传输线路设计的具体分析。

3.1 明确设计要求

为了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 在设计之前必须要明确相关设计要求。 (1) 设计要贯彻国家基本建设方针与通信技术经济政策, 确保资源利用合理化, 对环境无污染等。 (2) 设计时要充分考虑预期目标, 尽可能的实现预期的通信功能与质量。 (3) 线路设计要安全合理, 经济适用。即不仅要求设计合理, 还要确保线路使用安全。除此之外, 还要尽可能的考虑通信线路造价问题, 以最低的费用来实现产品的必要功能, 还要尽可能的将后期维护费用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做好成本控制工作。 (4) 反复对比各个设计方案, 择优实行。在设计过程中, 需要拟定多种设计方案, 每一种设计方案都有着同样的目的, 不同的切入点, 都有着各自的优势与劣势, 这就要求在实际的选择方案过程中, 反复对比分析各项方案, 兼顾近期发展目标与长远发展要求, 选择可行性最大的最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 并对其进行优化处理。除了以上四种要求之外, 还有着其他的设计要求, 例如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计中采用的产品需符合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等。这些都是通信传输线路设计必须要遵守的要求规范, 只有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线路设计, 才能最大化的实现预期目标, 达到设计目的。

3.2 线路设计流程

线路的勘查设计有着规范的流程, 首先进行立项、批复、设计。其次, 要进行现场勘查, 获得第一手资料。将勘查情况绘制成施工图纸, 交由施工单位开展施工项目。就立项、批复、设计、委托而言, 通信传输线路设计需要进行严格的立项, 申请有关单位批准。获得准可后, 方能进行相关设计工作, 并且相关单位要对设计方案给予政治原则性和经济指标进行论证。就现场勘查而言, 不仅要记录下勘查现场情况, 更要确定许多细节问题。掌握好现场的线路施工信息, 才能确保设计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在经过严格勘查后, 就要制定设计方案。就方案制定而言, 其主要包括初步设计与施工图纸设计。所谓的初步设计主要包括设计说明与概算。设计说明主要目的就是服务于具体的线路施工, 使得施工内容与注意事项条理清晰, 易于理解, 必要时, 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符号、术语和图例等。所谓的设计概算主要包括概算说明、表格、依据等。设计的概算需要严格的进行审批, 主要由建设单位主管部门执行, 经过批准后, 方可作为控制建设项目投资及编制修正概算或施工图预算的依据, 不仅如此, 设计的概算不可突破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额。就施工图纸而言, 其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施工单位的具体施工提供理论依据。故而施工图纸在设计时, 必须要有着详细尺寸与比例记录, 还要表明特殊地点的施工方式及施工注意事项等。一般来讲, 施工设计图纸可以另行装订, 一般可分为封面、目录、设计说明、设备与器材修正表、图纸等内容。

4 通信传输线路的勘查

前文已述, 在通信传输线路设计过程中, 现场勘查工作尤为重要, 以下是对线路勘查具体介绍。

4.1 明确勘查内容

线路的勘查可以确定出缆线类型与型号、线路路由、“二站”位置等。就确定缆线类型与型号而言, 其主要确定的是根据线路现场的具体情况以及工程要求, 确定使用光缆亦或是电缆。一般情况下, 大多的工程都选择敷设光缆, 而光缆本身也有着许多的型号, 有着不同的适用对象与敷设方式。故而要根据具体的线路情况, 选择好缆线类型与型号。就确定线路路由而言, 其主要确定光缆线路与线路沿边的城镇公路、铁路、河流、桥梁等地面明显建筑物的相对位置。就确定“二站”位置而言, 主要是确定中转站与终点站位置, 要按照具体的要求规范, 对通信传输线路中转站与终点站位置进行设置, 便于施工。不仅如此, 还有确定“二站”所需供电量及其他注意事项。

4.2 探讨线路勘查原则

与通信传输线路设计一样, 线路的勘查也有着一定的原则, 且不同的缆线类型, 有着不同的勘查原则, 以下是对勘查原则的具体分析。在基本的现场勘查过后, 就已确定好线路的类型。且通信传输线路的类型主要分为中继通信线路、进站通信线路以及长途干线通信线路。就中继通信线路与进站通信线路而言, 缆线不可采用架空式敷设, 且适合在外郊地区以直埋的方式进行敷设, 在市内地区要充分满足光缆曲率半径与接头位置的相关要求。就长途干线通信线路而言, 其首要确定的就是线路的经历的地区。所经过的地区要尽可能的平坦, 为了确保通信输线线路安全与质量问题, 要尽可能的远离沟渠、沼泽、湖泊等地区。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通信传输线路的勘查与设计对于通信传输线路质量与安全至关重要。故而在实际的设计与勘查过程中有着严格的要求规范与相关原则。现场勘查为了更好的完善设计, 而完善的设计方案又为施工单位的施工提供了便利条件, 间接影响着通信传输线路的通信功能。故而, 为了实现通信传输线路本身意义, 要切实进行通信传输线路勘查与设计工作。

摘要:通信传输线路对通信的发展十分重要, 着重探讨通信传输线路的勘察与设计。

关键词:通信传输线路,勘察,设计,要求与原则

参考文献

[1]侯辉.谈通信传输线路勘察内容和步骤[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3, 17:38.

[2]曾惠斌.对通信传输线路设计与施工的分析[J].科技与企业, 2014, 1:116.

传输线路的工程设计 第8篇

关键词:高压供电线路,无线传输网络,故障定位

在我国社会经济得到高速发展的同时, 也增加了对电力资源的需求, 致使电力系统的用电负荷大幅度增加。在这种形势下, 电力系统中的很多供电线路出现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转的情况, 加上部分供电线路使用年限过久, 线路老化十分严重, 因此经常出现线路故障, 给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以及用电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为了提升高压供电线路供电的可靠想, 保障线路故障能够及时得以修复, 尽量减少各种安全隐患, 笔者分析了高压供电线路的故障定位, 选择适宜的无线信号传输方式, 设计出稳定性高的无线传输网络系统, 以此保障高压供电线路故障信号传输的可靠性。

1 无线传输网络的技术方案

在对高压供电线路的故障进行分段定位与检测过程中, 目前常用的工具是故障指示器。但是常用的故障指示器不能自动发射与传输信号, 在高压输电线路出现故障后, 就需要工作人员沿线进行检查, 这也增加了排查故障的时间以及检查的难度。为了对高压供电线路的故障进行快速排查, 人们设计出线路故障定位系统, 该系统运用信号检测的方法对高压供电线路的短路等故障进行检测, 并通过GPRS网络通信的方式进行信号传输。其信号传输采用多点发射的方式, 可以将每一个发射点看做一部正在工作的手机。在一条距离比较长的供电线路上, 需要设置数目较多的发射点。但是这种无线传输方式需要用到通信网络, 电力部门每年需要缴纳一大笔通信费给通信公司, 因此运营成本很高, 在长距离供电中并不适用。

除了网络通信外, 常用的无线通信方式还有蓝牙、CDMA以及Zig Bee等。蓝牙技术是通过手机与其他附件构成无线通信模块, 其工作频率为2.4G赫兹, 约有半径为十米的有效范围, 只能进行短距离无线传输, 在高压供电线路长距离故障信号传输中并不适用。CDMA技术为码分多址通信技术, 它的利用率与频率较高, 并且功能损耗小, 但是只有在无线通讯运营商的支撑才能工作, 运行成本偏高。Zig Bee是一种新兴的无线通信技术, 主要应用了扩频与跳频技术。将Zig Bee与功率放大器等模块结合在一起, 其信号传输距离可以达到数千米。

通过对几种无线通信技术的分析, 本方案选择使用Zig Bee无线通信技术, 并使用适宜的功放模块组成无线功放传输模块。该模块中包括1个功率为2.4G赫兹的射频收发器与1个性能较高的微处理器。该模块的主要技术指标为:

(1) 2.4G赫兹的工作频率;

(2) 增强模式达到625K;

(3) 信号传输距离超过1500米;

(4) 功耗较低;

(5) 数据传输率达到250Kbps;

(6) 最多可支持的节点数超过65000个;

(7) PA模块的体积较小, 可以外置天线。在该模块设置相关技术参数后可以自成体系, 并逐渐升级故障信号, 然后向个分站接力式传输, 最后一级站点将接受的信号汇总后上传到上位机, 之后在上位机进行分析处理, 明确故障类型与位置。

通过Zig Bee无线通信技术构建出高压供电线路的故障定位系统, 这个系统包括无线接收器与Zig Bee无线发射器, 其中也有监控主机以及工控计算机等。在输电线路的每一个监测点上安装故障信号检测与发射装置, 然后将故障信号通过逐级传输的方式传递到变电站, 并通过有线传输给分站的工控计算机, 最后由计算机对故障信息进行分析处理, 并显示和打印结果。当输电线路中发生故障后, 系统也可以进行报警, 并及时显示出发生故障的位置与类型。

2 无线传输网络硬件的设计

2.1 设置无线传输网络的拓扑结构

无线传输网络拓扑结构的设置与网络的传输速度与性能密切相关。Zig Bee无线通信网络的拓扑结构主要有星形、网状与链状三种。根据高压供电线路故障定位的实际情况, 综合考虑无线传输网络信息传输的可靠性, 选择使用网状拓扑结构。可以将1个协调器设置在该拓扑结构中, 以此构建拓扑网络, 并保障发送、接受数据的稳定性。

由于需要实时检测高压供电线路中的三相电路, 因此可以在线路的每个传输点上设置3个无线装置, 用于信号的发射与接收, 即在每个选定的线路杆塔的三相线路中安装3个路由器。将这些路由器命名为路由器n1、n2等, n的取值范围在1至N之间, N为高压供电线路传输点的总数, 具体根据线路的长度确定。

2.2 设计路由器节点电路

路由器节点电路中主要包括Zig Bee模块和单片机。其中单片机的型号为ATmeaga16, 为八位的CMOS微处理器, 其内核中有32个通用寄存器以及多个指令集。Zig Bee模块中含有功率放大器, 信号传输距离在一千米以上, 传输速率超过50KB, 网络延时在2毫秒以下。该模块可以对数据进行广播式发送, 不仅能够点对点进行数据传输, 也可以在多点之间进行数据通信, 使用简单方便。

2.3 设计协调电路

协调电路中主要包括Zig Bee模块和信号转换芯片。其中Zig Bee模块用于接收信息数据, 并将接收的数据进行汇总后传输给工控计算机。在信息传输过程中, 需要信号转换芯片在工控计算机与Zig Bee模块的串口中进行电平转换, 将接收的信号转换为计算机可以处理的信号, 然后在计算机中进行分析处理, 并在发现故障后及时显示故障的位置与类型。

3 结语

高压供电线路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并且对供电的安全性要求很高, 急需能够对线路故障进行准确定位的装置。本文运用Zig Bee这种新兴的无线通信技术, 设计出高压供电线路故障定位系统的无线传输网络, 有效提高了信号传输的可靠性, 也降低了成本, 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继海, 魏晓慧.基于ZigBee无线网络的气体监测报警系统设计[J].电子科技, 2012 (10) .

[2]陈冲, 王瑞闯, 张乐斌, 李传虎, 李刚.基于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防误闭锁系统[J].现代电力, 2010 (05) .

传输线路的工程设计 第9篇

在移动传输线路的管理系统中, 要把相关的信息资料形象的呈现在电子地图上, 为GPS的定位工作提供一个良性基础, 并使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进行有机结合, 将不同区域的实时信息用最容易被理解的形式表现出来。与此同时对非静止目标的GPS定位信号进行经纬度信号的转换工作, 同时在地图上标注出来, 通过一些相应的图标, 显示出车辆、人员的具体地理位置, 而且对其具体地理位置的改变作出相应的反映。利用对系统的相关操作, 可以通过GIS实现下列功能:

1.1 分层显示

从用户的实际需求出发, 有目的性有计划性地显示相应区域的相关信息资料。在电子地图里, 能够对相关的路线和资源状况以容易被理解的形式表现出来, 并引导相关机构进行相应的科学维护工作。此外, 还能够使图层的设置更加丰富, 而且通过系统管理员进行自定义命名, 以下拉菜单的形式将配置图层表现出来。对巡检过程中的不同监控数据, 能够进行分层显示, 同时产生相应的分析图表供管理人员有计划性地实施相应的分析措施。

1.2 放大与缩小

对目前的地图进行无限制的放大和缩小, 从而可以得到指定非静止目标的地理位置信息, 或更大范围的总体状况。

1.3 车辆和人员的跟踪

对指定的目标实行跟踪指示, 可以使指定跟踪目标的实施地理位置在电子地图上以容易被理解的形式表现出来。

1.4 漫游

电子地图显示的区域能够随着操作者对鼠标的操作进行漫游。

1.5 决策参考

通过系统的自动确定功能对相应的目标进行指定, 同时对一些指定的街道、建筑物进行相关信息的查询, 比如GPS信息和实时地理位置的查询。

1.6 界面调整

管理员能够对电子地图的界面进行相应的修改工作, 从而为各种建筑、街道地理信息资料的添加和整理提供坚实基础, 使相关信息不断与时俱进。

1.7 报警

当出现故障或其他安全事故时, 能够清晰地在操作界面中出现报警方式, 同时在电子地图上呈现出相应的报警信息。在排除故障或消除隐患之后, 报警工作就会停止。

2 J2EE

J2EE以MVC设计模式居多, 通常以交互式应用为主。这种特性在页面数量较多、客户访问次数多、等情况下尤为明显。MVC设计模式通常有三个方面:

2.1 模型层

模型层通常被用来对业务逻辑进行处理并对数据进行访问。也就是说, 模型层通常以业务的流程状态、对业务规定的制定等方面为主。在模型层里, 对业务流程的处理通常呈现出一种黑箱操作的形式, 在模型接受试图的请求数据之后, 对经过相应处理达到的最后成果进行返回。模型层的关键在于业务模型设计。

2.2 视图层

视图层通常应用于人机交互界面的显示。一般情况下视图层中有来自用户的相关表单信息, 和通过对结果进行反馈而得到的相应信息。在视图里, 能够起到替代人机交互界面的作用;在WEB应用的角度来讲, 就可以简单地称其为统一界面。作为视图和模型的桥梁, 控制器通常以处理用户请求为主, 同时将相应的请求传输到处理业务的模型, 最后对相应的处理结果进行显示。也就是说, 控制器主要负责自接受客户请求到满足客户请求的过程。

2.3 STRUCT

STRUCT属于一种经过改良和完善的构架, 通常较为灵活, 模块化程度较高, 而且实用性很强, 对应用程序的开发工作起到了一定的简化作用。在这种框架中, 可以把模型一分为二成为两块系统的内部实施情况, 与此同时对状态操作的事务逻辑有所改变。

3 WEB和GIS的有机结合

3.1 开发和应用的成本较低

二者在地理信息资料的发布上通常以通用浏览器为主, 一般会伴随使用部分免费插件,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终端客户的技术成本并减小由于培训工作产生的负担。在科学合理地运用组件技术的基础上, 可以以不同客户的实际需要对空间进行选用, 这样一来也在侧面上对客户的成本支出进行了有力控制。

3.2 信息共享

在WEB/GIS技术基础上发出的信息资料, 可以同时满足专业人员和普通用户的信息需要。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 WEB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普及运用, 这就使得互联网用户在对服务器服务的获得上摆脱了地理位置的限制, 为远程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

3.3 扩展空间

基于互联网开放、自由的环境, WEB/GIS技术在未来仍然有非常大的发展余地, 可以完成与其他信息服务的对接, 为GIS具体应用的问世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作为通信系统在工作中的网络基础, 通信网络对我国通信业的发展壮大起到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通信网络对移动传输线路的管理工作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切实有效地保障移动线路传输的正常运行、杜绝盲目的浪费与投入是现阶段摆在相关部门和机构面前的一大难题。随着我国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相关体制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 时代对于网络的管理已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现今发展阶段下的移动传输线路的综合管理系统, 对以GIS平台和GPS技术为基础、J2EE、WEB和GIS进行有机结合的三种形式进行了简略的探讨, 以期能对我国的通信业发展有所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移动传输线路,综合管理系统设计,研究

参考文献

[1]田玉璋, 贾妍婕.移动传输网络针对业务网IP化的应对策略[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21) .

[2]吕鸿杰.城域电信级以太网VPN网管系统设计与实现[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09.

传输线路的工程设计 第10篇

在当前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网络通讯线路传输设计当中,主要运用了Android、GPS定位和二维码扫描等关键技术,而本文将具体以智能手机为例,结合上述几大关键技术,重点围绕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网络通讯线路系统当中的功能设计和实现进行简要论述,进而帮助人们能够加深对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网络通讯线路系统的认知,从而体现出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网络通讯线路系统对国内网络通讯运营和传输的重要性。

1 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网络通讯线路传输设计的关键技术

(1)Android:Android,国人也习惯将其称之为“安卓”。最早是由谷歌即Google公司基于Linux平台下的手机设计的一款操作系统,主要囊括了中间件、用户界面、以电话本、短消息、浏览器为代表的应用程序等多种内容,同时在安卓操作系统当中没有任何影响和阻碍移动产业发展创新的专利限制,因此在当前绝大多数的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当中均采用了Android系统[[1]]。

(2)GPS定位:GPS是英文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的缩写,翻译成汉语意思即为全球定位系统,为全球上的任意一个物体提供定位服务是GPS定位系统最主要的功能。而由卫星组成的GPS空间部分、由若干地面站组合而成的控制部分以及广大用户智能手机当中的接收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GPS定位系统。简单来说,带有支持GPS定位功能的硬件智能手机等同于GPS定位系统当中的接收机器。

(3)二维码:具体来说二维码指的就是按照既定的规律和顺序,某一特定几何图形在黑白相间的平面当中形成能够将数据符号进行全面记录的图形。而“0”和“1”等作为计算机内部逻辑基础的比特流概念恰恰是二维码的代码编制,在表示文字数值等信息方面将通过使用与二进制相对应的若干几何形体,而图像输入或光电扫描等设备则负责识别和读取二维码,并且自动对其内部蕴含的信息进行处理[[2]]。

2 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网络通讯线路传输设计

(1)平台端计划管理。管理人员在确定网络通讯线路系统计划的时候可以将年、月、维护中心、班组等视作重要的参考数据。比方说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二者查询在该年月时是否有既定的计划于维护中心班组当中。假如经过查询得知并无任何计划,那么则可以进行新计划的增加。之后系统将建立在维护中心班组和年月日的基础之上自动生成计划编号,该计划编号有且只有一个。

(2)获取手机端任务。工作人员在巡检系统之前需要将用户名、密码等填写至智能手机客户端当中,并且交由Web Service进行验证[[3]]。通过验证之后进入手机端中的“我的任务菜单”,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业务类型,若工作人员选择的业务类型真实存在,将直接显示任务列表;假如工作人员选择的业务类型并不存在,系统将会自动给出相应提示,并重新选择业务类型,直至工作人员能够从手机端当中准确获取当天的任务计划为止。

(3)巡检光交箱任务。巡检人员在点击智能手机“我的任务”按键之后,需要选择光交箱巡检最为业务类型,同时找到并点击光交箱。然后通过智能手机中的SDK定位功能掌握手机的经纬度即GPS信息,之后将经纬度与光交箱名利用Web Service接口进行上传,而服务器在接收到智能手机GPS信息之后将会与已经记录在数据库当中的光交箱经纬度进行比对,假如误差范围不超过50米则直接进入到系统的巡检环节;若误差范围超过50米,将会返回到提示页面,此时工作人员需要及时赶往现场进行亲自巡检并进行拍照。最后工作人员将在页面当中填写巡检信息和上传照片、数据等资料,最后记录在数据库当中。

(4)二维码扫描功能。工作人员在使用扫描二维码功能时首先需要对光交箱的二维码进行扫描,在经过解码之后工作人员能够获取光交箱名,并将其输入至Web Service接口当中查询该光交箱是否真实存在。假如显示该光交箱真实存在,则智能手机将会直接提供光交箱的详细信息;假如显示该光交箱并不存在,则智能手机将会直接返回至二维码的扫描页面,要求工作人员重新扫描二维码。

(5)派发获取抢修任务。WX系统将会调用Web Service直接推送抢修任务,之后将会进入到选择抢修任务和派发类型界面当中,工作人员可以依据实际情况选择手动派发或自动派发两种形式,然后在手机端当中工作人员便会接收到最新的抢修任务。此时智能手机会通过响铃、振动等方式给工作人员以提示,之后工作人员便可以进入到处理抢修任务的环节当中。

(6)多光缆巡线操作。智能手机的后台服务将会自动开启并完成GPS信息的上传工作,此时工作人员需要在界面当中仔细填写巡检内容,并点击“结束巡检”的按键。通过调用Web Service对巡检结果进行测试,假如测试失败智能手机将会自动给出失败原因的提示并返回至点击结束巡检界面;若测试成功则代表通过算法完成光缆线路的匹配工作,最终完成多光缆巡线任务。

3 实现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网络通讯线路传输

3.1 测试手机端用户登录

3.2 测试手机二维码扫描

3.3 测试GPS上传模块

4 结语

总而言之,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移动终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而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网络通讯线路传输设计与实现则成为当前我国科技发展的一大重要表现。在此环境下,人们的信息通讯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而需要花费的通讯费用却大大降低。同时相关工作人员的巡检工作也变得更加简便、高效,相信在未来该系统还将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严萍,张兴敢,柏业超,杜仲林.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网络通讯线路传输设计与实现[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26-32.

[2]王广鑫,褚衍华.试论网络通讯线路传输在智能移动终端当中的设计与运[J].中国电力教育,2015(17):224-225+236.

上一篇:中医药特色社区干预下一篇:农民制度性政治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