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方案调整思路

2024-08-09

建筑结构方案调整思路(精选5篇)

建筑结构方案调整思路 第1篇

关键词:建筑结构,结构设计,结构方案,方案调整

一、结构方案调整的重要性

合理的结构方案应当具备合理经济的结构体系, 其结构应当是传力明确, 而且结构平面及其竖向布置简单而规则。同时, 应当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条件, 协调相关专业。在结构方案调整上, 应当考虑到用力学概念来加以把握。在方向上选取多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 最终选取较优的结构方案。

二、结构方案调整

1. 结构选型

在结构方案设计环节中, 结构选型是关键要点之一。选型完成后, 就对其采取结构合理布置, 然后再进行结构的初步分析, 从而进行结构布置的优化。

对建筑上部结构的选型应当结合建筑物的功能要求以及当前结构设计规范的相关技术要求, 对多个结构方案采取技术经济方面的充分比较, 然后再加以确定。所选取的结构方案应当体现科学性、先进性、经济性和可实施性。结构的科学性应当是充分体现在结构受力合理、传力途径明确;先进性就是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和新工艺;经济性就是要降低材料的消耗、减少劳动力的使用量以及建筑物的维护费用等;可实施性就是可以用现有的施工技术建造, 且施工方便。

2. 基于力学概念的结构方案调整

工程实践表明, 可通过基于概念设计来对结构方案采取合理调整, 同时通过结构从宏观上来把握结构方案。如对于需要增大剪力墙结构的抗扭, 则应当考虑在端部设置剪力墙, 采用L、T等截面形状的剪力墙来增大结构的抗扭刚度。当结构扭、平第一自振周期之比不满足规范要求时, 若结构抗侧刚度不大, 则可在结构平面周边增设或加大剪力墙;若结构抗侧刚度较大, 可减少结构中部剪力墙。同时, 通过合理调整连梁的高度可有效地避免连梁出现超筋现象, 也可有效地提高结构的抗侧力刚度。

三、实例分析

1. 剪力墙的合理减小

某框—剪结构在进行地震分析时, 由于顶点侧移未能满足规范限位要求, 故自然而然就想到要增设剪力墙, 但结果却总不能如愿。剪力墙越加越多, 越加越厚, 刚度越加越大, 但侧移却总不能满足规范限值要求。后经过分析, 在原最初的结构上减少了剪力墙, 却奇迹般地满足了侧移限值的要求。这是因为, 框架-剪力墙结构是通过楼板使框架部分和剪力墙部分共同工作的。在结构下部, 剪力墙承受很大的地震剪力和倾覆力矩, 剪力墙帮了框架的忙;但在结构上部, 框架帮了剪力墙的忙。也就是说, 对框架-剪力墙结构, 有时采用减少剪力墙的办法反而能使侧移限值得到满足。

如某酒店建筑其结构类型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 在进行结构分析时, 剪力墙厚度为500 mm时, 考虑扭转较大, 不满足规范要求, 故将墙厚改为600 mm, 其余不变, 两次计算结果比较见表1。从表1的计算结果可以充分地看出, 剪力墙变厚了, 但侧移反而加大 (X向由1/1 247增大为1/l 036, Y向出1/1 272增大为l/923) , 框架部分承受的倾覆力矩反而加大 (x向由21.60%增大为29.85%, Y向由23.38%增大为32.08%) , 这与框-剪结构协同工作原理有关。在侧移加大的同时, 位置也上升, 原因就是在框-剪结构上部, 剪力墙需要框架的帮忙。剪力墙越厚, 则框架的负担越重, 要求其抗侧力刚度越大。所以, 当剪力墙部分的侧力刚度加大而框架部分的抗侧力刚度不变时, 由剪力墙加厚而增加的水平力只能由框架单独承受。

2. L形剪力墙的布置

某大厦地面以上28层, 裙房5层, 地下3层, 总结构高度100.85 m。平面尺寸为11.59×10.0 m, 其中, 1~3层前厅入口处是三层共享空间的大堂, 19层 (设备层) 以上平面左右两侧各收进2 m, 形成退台, 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8°。初步设计的主楼建筑方案有两个, 都是利用电梯间和部分钢筋混凝土墙体构成内筒, 周边则由梁柱形成外框。但两个方案的外框柱距却大相径庭。其中, 稀柱方案柱距为11.59 m, 外框仅有12根柱子;密柱方案柱距为3.82 rn, 外框柱子达36根。各个方案的结构平面布置见下图所示。

实践表明, 通过减小框架柱的截面可以有效地改善稀柱的剪力滞后问题。为此, 对本结构方案二采取调整, 采用“L”形剪力墙来替换主楼四角正方形柱。计算结果表明, 通过对结构四角的方柱由“L”形剪力墙代替, 使剪力墙截面比方柱截面减小。但其具有更大的抗侧刚度, 有效地提高了结构的整体抗扭转刚度。当两个方案的结构自振周期、水平地震剪力、地震及风载作用下的顶点位移和层间位移都相当接近时, 它们外框周边柱子的内力发生来重新分配。采取“L”形剪力墙作为角柱, 其虽然其轴向力有所增大, 但弯矩的增加更多, 仍使其处于较好的受力状态, 更好地发挥了“L”形剪力墙的作用, 结构整体受力、配筋均较为合理。

对于密柱结构方案来说, 该方案外框柱子较多, 使结构梁板布置较为方便, 但其对于建筑功能上使用来说并不方便。尤其是对于本建筑底部二层大堂的大空间, 必须拔掉中跨的两根柱子。因而需采用转换结构, 造成竖向刚度发生突变, 转换层的柱内力也变化较大。即使可以解决建筑功能的使用要求, 但却造成该结构设计的难度增大。对于稀结构方案来说, 由于所布置的框架柱截面尺寸过大, 难以满足柱轴压比的要求, 造成了很多短柱对结构抗震不利的情况。剪力滞后现象严重, 结构受力不尽合理。

通过对上述两个方案采取比较分析并优化设计后, 遂采用稀柱+四角“L”形剪力墙方案。优化调整后的结构方案不仅能有效减小柱子的截面尺寸 (底层柱所有柱子的截面面积之和为22.44 m2) , 而且可以减小结构自重, 改善了由于柱距较大而产生的内力不均匀、剪力滞后等现象。还可以较好地解决设备层以上层退台的柱子支承问题, 使结构受力更为合理。充分利用窗下墙体将外框梁的截面做高, 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普通扁梁板结构。它能较好地满足建筑专业功能要求, 使公用管道布置、施工等也较方便。

从实践结果可以表明, 经过调整后的结构方案均针对原来两个方案的外框柱不同程度地显示出了剪力滞后现象。通过对主楼四角由正方形柱调整为“L”形剪力墙, 有益的改善了结构的受力性能, 使得结构分析计算设计很快确定了最佳结构方案。

四、结语

本文通过结合工程实践经验, 提出了基于力学概念的结构方案调整。同时结合实例, 对原结构设计方案的相关计算结果不满足规范要求以及不合理性, 依据分析结论对结构方案进行了局部的调整与改进。通过对比分析表明, 改进后的结构方案在性能上获得了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徐家杰, 甄艳丽.调整建筑方案, 优化结构基础设计[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2]陈逵, 李晖, 刘哲锋等.泊富国际超高层公寓楼抗震性能评价及结构方案改进[J].建筑结构, 2011.

达州市果树品种结构调整发展思路 第2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支柱产业;结构调整;商品基地;规模效益

1 达州市水果产业发展现状

水果产业不仅是达州市一项传统产业,也是水果产区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也成为了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之一。近几年来,达州市果树生产发展比较快,产量逐年上升,优质果有所提高。2012年,达州市果树总面积达3.7万hm2,总产量36万t,产值近9亿元,其中柑桔23万t,梨3万t,桃1.6万t,其他水果近1万t。不仅满足了本地市场需求,还远销“三北”地区,为发展农村经济,活跃城乡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果树良种面积约占总面积的60%,年产优质果品约10万t,占总产量的30%。

为了增强果品的市场竞争力,达州市水果生产开始从过去单纯的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名、特、优、新、稀果品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柑桔由过去比较单一的红桔、实生甜橙发展到良种橙类、宽皮柑桔类、柚类等优良品种同步开发。但目前,达州市优质果品率较低,在柑桔产量中优质果约占30%,梨优质果率约25%。在水果产量中柑桔占75%,其余多种水果占25%;多种水果中梨占33%,苹果占4%,桃占13%,其他水果占50%。

2 达州市水果品种结构调整成效与存在问题

近年来,达州市在抓名、特、优、新、稀果品开发的同时,突出抓了果树品种结构调整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在种类结构上。柑桔与其他水果的面积比为7:3,产量比为3:1;二是在熟期结构上。以柑桔为例,早、中、晚熟品种的面积比为1:40:9;产量比为2:17:1,其中早、晚熟品种比例很小,中熟品种比例过大,给贮运销售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三是在优质水果比例上。优质水果栽培面积2万hm2,约占总面积的60%,产量10万t,占总产量30%。从上述情况表明,达州市果树品种结构较过去有一定改善,但仍明显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柑桔面积和产量占果树总面积、总产量的比例偏大,多种水果比例小,造成果品经济效益不理想。第二,柑桔的早、中、晚熟品种结构不合理,中熟品种的面积和产量的比例过大,造成卖果难和柑桔过剩的假象。第三,优质果所占比例过小,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较差。

3 达州市水果品种结构调整思路与目标

为了改变达州市果树品种结构不合理状况,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必须加大力度调整结构,优化组合,促进发展。具体调整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实行区域化、规模化生产;以质量为核心,发展良种,开发名、特、优、新、稀品种;以效益为目的,依靠科技,实行优质高产集约化栽培,努力提高综合效益。主要任务与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水果栽培面积4万hm2、总产量40万t、优质果20万t的生产任务,并将果树品种结构调整为:柑桔与其他水果的比例为13:7,柑桔早、中、晚熟品种的比例为3:6:1,将达州市优质果的比重提高到占水果总产60%以上。

4 达州市水果品种结构调整措施

4.1 提高认识,加速调整

发展“三高”果业,必须加速调整品种结构,充分实现良种区域化,才能彻底改变当前的被动局面,使达州市水果生产沿着合理的、正确的、科学的道路健康持续发展。要提高水果产业整体效益,将水果产业真正建设成达州市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就必须加速品种结构调整,优化品种组合。市、县(区)财政每年要安排足额资金支持水果品种结构调整工作。市、县(区)农业部门也要将品种优化组合工作作为今后长期性工作来抓,以确保达州市果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

4.2 合理布局,区域开发

根据达州市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特点,从当前实际出发,应以巩固现有果园为主,适当扩充面积,调整区域布局,逐步实现良种区域化。其具体规划是:(1)在州河、巴河和渠河流 域浅丘河谷区(海拔300~400 m),建立优质柑桔商品基地,形成果树拳头产品;(2)在市中、南部丘陵区(海拔350~500 m),主要开发翠冠、喜水、华山梨及葡萄、优质李、优质桃等多种水果,并适当发展早熟温州蜜柑、脐橙、优质柚等;(3)在北部高山区(海拔500 m以上),以落叶果树梨、李为主要开发对象,并积极发展板栗、核桃、柿、猕猴桃等干鲜果品。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引进最新良种,增添花色品种,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4.3 建立良繁体系,加强种苗管理

在农业部、省农业厅支持下,达州市狠抓了良种母本园和苗圃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达州市已建立良种母本园66.7 hm2,育苗基地14.7 hm2,为达州市果树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要切实组织好种苗的生产和调剂工作,积极引进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逐步在达州市范围内有计划地建设一批脱毒优系母本园和苗圃。进一步落实种苗“三证”管理,杜绝乱引、乱调、乱育和危险病虫苗木的传播。

4.4 建立商品基地,提高规模效益

增大优良品种和优质果品的比重是实现调整结构的重要途径。达州市水果总产量36万t,年产优质果品约12万t。由于优质果所占比例小,影响水果整体效益的发挥。渠县、达县系省优质柑桔商品基地县,要严格按照省建设优质水果基地试行办法和技术方案实施,规范建设,规模发展,力争到2015年,良种面积达到100%,适龄投产率由40%上升到80%,幼年树平均667 m2产500 kg,成年树667 m2产1 500 kg以上,良种比重90%,商品率80%以上,其中优质果占60%以上。

4.5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水果生产水平

达州市果树生产管理水平较低,中低产果园占的比例很大,投产率低,在一些地方果树生产长期处于广种薄收的境地。因此,加强对现有果园的管理,大面积提高单产和果品质量,加速幼树投产,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果树生产的重点。要大力推广“果园覆盖、简易修剪、疏花疏果、保花保果、果实套袋、综防病虫、合理施肥、适时采收”等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努力提高果品产量和质量。到2015年,投产面积由目前的60%提高到85%以上,大面积单产由800 kg提高到1 500 kg。

建筑结构方案调整思路 第3篇

近年来, 衡水市强力实施“项目立市、工业强市、三产兴市、农业升级、绿色崛起”战略, 形成了以丝网、玻璃钢、橡塑制品、采暖铸造、纺织服装、化工制药、金属制品、汽拖配件、食品饮品、工艺美术等十大特色产业为主体的加工制造业体系, 有力支撑了衡水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也为未来衡水产业上水平、提层次、增实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体来看, 产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产业领域广, 但缺乏立市产业。 衡水工业行业多、类型全, 几乎涵盖了除能源与矿产采选业以外的所有行业。 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 有效保证了衡水经济的稳定发展, 减少了个别产业波动带来的区域经济波动风险。 但衡水产业发展过度均衡, 十大特色产业平均规模不足200 亿, 除工艺美术品制造外, 规模最大的橡塑制品行业不足规模最小的采暖铸造行业的2 倍, 难以承担带动全市经济快速突破和提升的重任。

二是产业知名度较高, 但夹缝性特征明显。 衡水市工业经过多年发展, 已在相关领域确立了自己的优势地位, 安平“中国丝网产业基地”占据了国内80%的市场份额, 枣强作为全国三大玻璃钢生产基地之一, 占全国玻璃钢总产量的比重达到25%, 桃城区工程橡胶是我国的三大橡胶生产基地之一, 工程橡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0%。 此外, 冀州暖气片、景县通讯塔、武邑金属橱柜也在国内市场拥有较大的影响。 但衡水产业主要是为其他整机产品提供零部件生产, 缺乏整机产品和核心技术, 产业可替代性强、利润空间低, 产品的边缘性和发展的夹缝化特征明显, 极大限制了衡水产业地位的提升。

三是产业开始向高端演进, 但整体低端特征依然突出。 随着产业技术进步, 衡水部分产业已经开始涉足高端领域, 丝网在航空航天领域得到了应用, 玻璃钢在海洋工程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铁架钢构在通讯和军事领域的市场逐步拓展。 但总体看, 能够进入产业链高端的企业和产品依然是凤毛麟角, 绝大多数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依然较低, 依然是以中低档、低附加值产品服务中低端市场, 低端化依然是衡水产业的突出特征。

四是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但同质化特征明显。 近年来, 衡水产业的集聚趋势逐步加快, 安平丝网、枣强玻璃钢、景县钢构等特色产业逐步向集群化方向发展, 以不同历史时期建成的各级各类产业园区为核心的特色产业集群, 在全市及县域经济中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这些产业集群绝大多数是生产同类型、同档次产品的企业在空间上的集中, 产品差异性不明显, 产品类型、层次雷同, 产业间协作程度很低, 竞争效应大于聚集效应, 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式集群优势尚未形成。

二、新形势下衡水产业发展面临重大机遇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 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 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 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党的十八大以来, 国家相继推进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战略。 京津冀地区将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 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大增长极, 衡水市全域第一次被纳入国家战略, 同时, 衡水还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唯一的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市。 面对新阶段、新形势和新要求, 衡水产业层次不高、升级导向不清、缺乏立市产业等矛盾日益凸显, 不仅严重影响衡水产业升级步伐, 而且严重制约衡水区域经济地位的整体提升。 因此,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有利于资源合理利用, 市场有序竞争, 有效解决产能过剩、环境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 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产业竞争力, 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三、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要坚持创新驱动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机遇,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整合创新资源, 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 努力攻占发展制高点、形成新的增长点, 把握竞争主动权。

一是推进产业技术创新突破。 围绕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 调整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 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重点在食品及生物制品制造业、纺织服装制造业及橡胶、玻璃钢、铸造等领域掌握一批优势技术、关键技术和先进技术, 大幅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档次。 围绕机器人应用、新型墙材、光伏、大健康新医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积极推进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技术的开发应用。

二是加快产业技术开放合作。 加强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服装学院、中国农科院、天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对接, 积极构建“技术创新+产业培育+产业基地”全链条合作模式, 建设集研发、孵化、成果转化于一体的新型科技服务体系。 加快13 家京津高校衡水工作站、工业新区与衡水学院产学研基地、冀衡集团与北京化工大学研发中心等一批产学研中心建设。 深化与神州通信集团、 北京安德森科技公司等高科技企业的战略合作, 通过引智和引资,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缩小技术和产业梯度差, 提高产品竞争力和知名度。

三是推进产业园区创新发展。 创新园区发展模式, 探索“县市区+专业招商机构+园区+企业”的新路子和 “整区招商”新模式, 实施建设管理和税收分享合作机制, 发展京津“飞地经济”, 鼓励建设“北京园”“天津园”等“飞地工业园”, 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创新园区管理体制, 对相对独立的园区, 实施事权下放, 赋予确立内设机构的自主权, 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用人制度改革, 对园区与市、县、镇行政区域重合较大的, 实行“城区合一、县区合一、镇区合一”管理体制。 健全园区提升机制, 鼓励引导产业特色化发展和差异化竞争, 积极推进特色产业园、国别园建设, 推动园区从企业集聚向产业集聚转变, 打造区域品牌。

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要坚持项目带动

产业结构调整要立足实体经济, 以项目为载体, 把增投入、上项目作为应对新常态、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举措, 以大项目的突破带动经济发展扩量提质。

一是强化项目支撑。 明确项目主攻重点和方向, 努力拓展项目空间, 合力主攻工业、城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和休闲旅游项目, 以项目带动发展。 围绕六大主导产业抓工业项目, 组织实施工业技改, 提升企业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 着重在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谋划推进一批高科技、高附加值、带动强的战略新兴产业项目, 实现内涵式创新发展。 围绕提升城市功能和改善群众生活质量抓城建项目, 谋划一批城市基础和民生工程, 重点突出衡水机场、通用机场、城际轨道交通、地下综合管廊、国家级园林城市创建等项目。 围绕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抓现代农业项目, 大力谋划实施现代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品牌农业项目,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围绕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抓基础设施项目, 重点谋划一批城际高铁、城际高速项目, 打造衡水、京、津、石两小时交通圈。 围绕旅游观光、体育休闲养生抓休闲旅游项目, 打造国内知名的湿地旅游、文化旅游、生态观光游基地及环湖、水上体育运动全新品牌, 加快京津教育医疗、休闲养生功能疏解基地建设。

二是完善项目工作机制。 健全完善项目全程跟踪管理机制, 对项目“谋划—签约—开工 (落地) —在建—投产 (竣工) —达效—入统”实行“流程图”式管理, 全程跟踪。 建立分级分阶段调度机制、定期通报机制、项目动态管理机制、专家评审机制等项目协调推进机制, 强化服务保障, 进一步优化建设环境。 认真研究国家、省政策, 精心谋划、包装一批项目, 加大向上争项目、跑项目力度, 努力拓展争取国家和省项目空间, 赢得更大支持。 加大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力度, 及时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问题, 为项目落地创造良好条件。

摘要:衡水是我省冀中南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全国和全省的粮食生产基地, 域内交通发达, 是京津冀鲁区域的交通要道, 但由于受经济基础薄弱, 矿产资源贫乏, 开放程度低, 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等因素影响, 目前仍属于我省乃至全国欠发达地区, 是我省经济发展的短板。“十三五”时期, 衡水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新形势下, 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成为衡水市改变现状、加快发展、实现跨越赶超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创新驱动,项目带动

参考文献

[1]河北衡水以产业结构调整促发展方式转变[DB/OL].http://china.gansudaily.com.cn/system/2010/07/15/011622925.shtml.

[2]张丽莹.衡水市产业结构与竞争力分析[J].统计与管理, 2014 (9) .

[3]石占贤吴雪婧.衡水市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分析与研究[N].衡水日报, 2015-06-25.

[4]衡水市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分析与研究[DB/OL].http://hebei.news.163.com/15/0626/13/AT1PA74O02790E19.html.

广东物流业结构问题与调整思路分析 第4篇

广东物流业经历了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目前正处于由传统的物资

流通过渡到现代物流的阶段。根据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的定义,“ 现代物流是指为了符合顾客的必要条件,所发生的从生产地到销售地的物质、服务以及信息的流动过程,以及为使保管能有效、低成本的进行而从事的计

划、实施和控静 J 行为”。虽然广东物流业已经踏人现代物流的门槛,但距离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还相差甚远,尤其表现为物流业结构的不合理。本文旨在揭示广东物流主要行业的结构问题,并探讨其调整对策。

建筑结构方案调整思路 第5篇

关键词:振兴东北 结构转换 投资不足 振兴思路

东北工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振兴高度重视,2013年以来,三次赴东北考察,从产业、民生、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对东北振兴做出了重要指示。当前,东北处在结构调整期和转型期,经济增长缓慢且面临着很大困难,同时也应看到,在结构转型和调整过程中,东北工业的发展也存在很多亮点,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局部的亮点但尚未能带动工业经济全面腾飞,增长速度仍然较慢。全面客观地分析东北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成绩,对于振兴东北工业至关重要。

一、工业增长现状

(一)工业增长速度严重下滑,全国地位显著下降

首先,增长速度严重下滑。2006年以来东三省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在2009年达到最高值之后,从2010年开始缓慢下降,其中辽宁在2012年,吉林和黑龙江在2013年的增长速度开始低于全国工业的增长速度,2014年以后,增长速度和全国工业的增长速度迅速拉大,2015年辽宁工业为负增长,黑龙江工业增长速度接近于0,仅吉林增长速度稍高。三省在全国工业增长速度的排位,由2009年的10、11、19位,迅速下滑到2015年的31、22、28位。

其次,工业总量占全国百分比下降。自2006年以来,2009年和2013年为东北三省经济发展的转折点,2009年为东北工业的相对增长速度最高的年份,2009年以后开始下降,但仍高于全国工业增长速度,2013年东北工业的增长速度开始低于全国工业的增长速度,并加速下降,占全国工业的百分比也开始下降,2014年东北工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的百分比下降到7.86%,小于2008年所占百分比,略高于2007年。辽宁、吉林、黑龙江的工业发展状况,也大抵如此。

(二)辽宁增长速度下滑,使整体形势更加严峻

在本轮增长速度下滑中,占东三省工业总量份额50%,曾经在始于2004年的振兴中率先崛起,成为当时东北振兴的龙头辽宁,自2009年以来,工业增长速度急速下降,对东北工业的下滑,产生了重大影响。黑龙江工业由于对资源产业的依赖性在东三省中最大,面临的问题也最多。吉林工业虽然有汽车等产业支撑,工业下滑速度比辽宁、黑龙江较慢,但毕竟总量相对较小,且在东北工业增长的大环境下,增长也速度较慢。由此可见,辽宁在东北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解决好辽宁工业的健康发展,是东北重新振兴的关键和核心。

(三)国有企业改革未能解决企业持续发展问题

首先,国企的活力没有本质的提升。东北国企改制后,辽宁、吉林、黑龙江国有控股企业工业总量占规上工业总量的百分比,从2006年的45.52%、61.70%、77.29%(工业总产值),分别下降到2014年的25.54%、35.81%和47.22%(销售产值),改制后有限的国有企业主要集中在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这两类行业在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和之后的一段时期内市场需求旺盛,造成了对行业潜在问题的忽视,重视速度而忽视了质量,特别是资源产业的发展中,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当危机来临时,以前掩盖的矛盾逐步显现出来,严重影响了东北工业的持续发展。以辽宁为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73.35%(主营业务收入,本段下同)、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100%、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的80%、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的48.8%、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输设备制造业的74.33%,都为国有控股企业,能源与材料工业发展遇到困境,是造成了国有企业发展艰难的重要因素。

其次,国有企业负担仍然较重。尽管从2006年到2014年,国有控股企业产值和上缴增值税占规上工业产值和上缴增值税的百分比都有大幅下降,但国有控股企业上缴增值税百分比和产值百分比相比,却有较大幅度的上升,特别是吉林和黑龙江两省,上升幅度更大,国有控股企业上缴增值税占规上工业上缴增值税的百分比,吉林大于50%,黑龙江接近四分之三。国有企业负担不减,无疑制约了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

二、结构调整产生的问题

东北处在产业结构调整期,传统优势行业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新型产业又未能担当起加速经济发展的重担,是东北工业增长乏力的重要原因。

(一)优势行业全国地位迅速下滑

传统优势行业发展速度急速下降,是造成本次东北工业下滑的重要因素。东北传统的优势产业为能源与材料产业和装备制造业,2005至2010年间,在国家对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产品需求旺盛的背景下,东北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也实现了快速发展,而装备制造业作为东北率先走出低谷的行业,对这一阶段东北工业的振兴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2010年以后,随着需求形式的变化,东北能源与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逐步进入了发展的低谷。

从2009年到2014年,全国能源原材料行业销售产值增加了1.11倍,辽宁和黑龙江仅增加了0.92倍和0.24倍,吉林稍高增加了1.26倍。能源原材料工业在辽宁和黑龙江两省中占有重要地位,该行业增长速度大幅下滑,是影响东北工业增长的重要因素。

东北的装备制造业,增长也比较缓慢。从2009年到2014年,全国装备制造业销售产值增加了1.24倍,辽宁和黑龙江装备制造业仅增加了1.06倍和0.30倍,低于全国装备制造业的增长速度,吉林虽然增加了1.98倍,但规模小。装备制造业在各自省份工业总量中所占百分比,辽宁略有上升,黑龙江则下降较多,吉林小幅上升。

东北三省优势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对各自地区的影响,有很大差别。辽宁作为东北能源与材料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主体和精华所在,能源与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长速度放慢,对东北和辽宁本身的工业都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而黑龙江面临的问题是能源与材料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速度严重落后,造成该省工业停滞不前;吉林相应行业增长速度略快于全国行业的增长速度,造成该省的工业增长速度,居于全国中游地位,但由于总量小,对东北工业总体的影响较小。

(二)新兴产业尚不能担当重任

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近年来在东北发展迅速。吉林、黑龙江的轻工业,在2009-2014年间的增长速度都高于全国轻工业的增长速度,辽宁轻工业的增长速度即使稍低于全国轻工业的增长速度,但也高于辽宁同期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的增长速度。但由于轻工业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百分比相对较小,例如辽宁从2008年的19.01%,上升到2014年27.21%,吉林从27.21%,上升到33.26%,黑龙江从20.57%,上升到38.99%,作为引领地区增长的行业来讲,所含百分比仍然偏小,因而对地区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有限。

此外,尽管东北发展战略新型产业取得了若干成就,但毕竟规模小,对提升工业增长速度很难产生积极影响。

(三)能源与材料资产庞大转型困难,且集中在国有工业

能源原材料工业净资产数量庞大,成为东北工业转型的重要障碍。东三省内部看,2014年能源原材料工业净资产占各地区工业净资产的百分比,辽宁为41.98%,吉林为38.46%,黑龙江高达54.68%,特别是吉林和黑龙江两省,2014年净资产占地区工业净资产百分比远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占地区主营业务收入百分比。

东北的资源产业中,国有企业在其中的某些行业还占有绝对优势。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行业,国有控股企业的资产占有绝对优势,为结构调整增加了难度。

三、投资力度不足是制约增长的关键

东北经济的停滞有多种原因,但深层次的原因之一是,由于总体投资力度减小导致产业发展活力降低所致。

(一)投资规模迅速下降是造成产业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以全国31个省级单位为样本,以各地区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速度和固定资产原价增长速度为变量,分别计算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速度(2014/2008)同下列固定资产原价增长速度2014/2008、2013/2007、2012/2006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我国各地区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速度同固定资产的增长速度高度相关,但同提前一年和两年的固定资产原价增长速度的相关性要远高于和同期固定资产增长速度的相关性,固定资产的增长对随后工业增长所起作用不容忽视。2009—2014年间,辽宁和黑龙江工业的固定资产增长速度在全国属于比较慢的地区,他们的固定资产增长速度在全国各省级单位中分别居第24和28位。可以说,固定资产增长速度较慢,是影响东北工业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二)投资方向偏差加剧了工业增长速度下降

首先是传统优势产业投资受到削弱。东北三省的辽宁、吉林、黑龙江,2009—2014年,能源与材料、轻工、装备制造三大类产业的固定资产增长速度中,都是轻工业增长最快,而传统的优势产业,装备制造和资源相关产业则增长相对较慢。如果说能源与材料行业投资增长较慢,是由于结构调整优化所致,还有一定合理性外,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较慢,则十分不合理, 2009—2014年,全国装备制造业固定资产原价增加了1.47倍,增长速度较快的重庆、安徽、湖南、河南、四川增长了2.24、3.99、2.71、3.60、2.73倍,而辽宁和黑龙江仅增长了0.94和0.89倍,吉林相对较快,增长了2.89倍,投资速度的减缓,无疑会使优势产业发展后劲减小,影响了工业总体的增长速度。从我国地区增长的模式看,增长较快的地区一般是轻工和装备联合拉动(刘楷,2015),而东北仅是增长较慢的装备制造业在单独拉动工业增长,东北增长焉有不慢之理。

其次是投资方向和支柱产业发展相互错位。根据数据统计,东三省在2009—2014年,固定资产增长速度最快的前10位行业中,其中的支柱行业无论从数量和销售产值所占百分比,均不到全部行业数量和销售产值的三分之一。而在其他增长较快的地区中,比如,重庆、安徽、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区,相应的支柱行业数量超过50%、支柱行业产值所占百分比超过30%。显然,支柱行业投资上的差距,加大了东北工业同增长速度较快地区增长的差距。

(三)投资力度不够导致技术进步受到制约

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无疑成为企业采用新技术的重要手段。东北各行业投资力度较小,无疑制约了整体工业的技术进步。

首先,投资方向转换导致新、老行业技术更新受阻。2009年之前,经过振兴东北,东北工业的固定资产质量较之以前有了显著的提升和优势。2008年,辽宁、吉林固定资产新度大于全国相应行业的分别有20、26个,但到2014年迅速下降到分别仅有8、5个,占辽宁和吉林工业总产值(2014为销售产值)的百分比从2008年的51.70%和39.77%迅速下降到18.01%和3.29%。此外,辽宁和吉林固定资产新度大于行业新度的行业2014年比2008年不但数量下降幅度大,而且重合率低,辽、吉、黑三省分别仅为15.0%、11.54%和53.85%,2014年同2008年的重合率低,说明了在结构转换过程中,原有行业资产老化,新的行业投资力度不足,从而制约了产业发展。

其次,投资增加的产业中投资力度不够。根据计算,2009年—2014年期间,东北各地区固定资产增长速度前15位的行业有如下特点:第一,在起始年2008年,这些行业中固定资产新度大于全国相应行业固定资产新度的行业的数量,并且其中的支柱行业数量同增长较快的地区相差不大;第二,东北增长较快行业中,到2014年,固定资产新度大幅下降,除黑龙江外,辽宁、吉林的大部分行业的固定资产新度都小于全国相应行业的固定资产新度,且其中支柱行业数量为零,而国内增长较快地区,如重庆、安徽、江西、湖南等,则大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新度则大于全国相应行业的固定资产新度。可以看出,东北即使投资增长快的行业,其固定资产的更新程度,同增长较快的地区相比,也有较大差距。

四、解决方法和思路

(一)对东北工业增长下滑的原因要有清醒的认识

东北工业增长重新下滑,解释的原因有种,但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到,东北的工业增长,虽然受到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制约,但核心问题有两点,其一是由于处在产业结构大幅调整期间,新产业的接续没有能弥补退出产业所留下的空间;其二是原有优势产业的投资力度减小,而接续产业的投资力度又没有达到应有强度,造成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对东北工业投资能不能长时期的坚持投入,投资的方向是否正确,都会对东北的工业具有重要影响。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国家对东北的持续投入是一种资金上的浪费。但通过本文上面的分析,可以明显地看出,资金投入仍是我国现阶段工业持续发展、技术创新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2008年以来,东北在工业上的投资,不是太多而是显著不足,东北工业的性质,决定了民间投资可选择的产业不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广泛。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固定资产的更新,代表了技术的更新。因此,在坚持体制、机制改革的前提下,持续不断的投入,并维持一定的规模和力度,是东北工业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二)正确认识东北国有工业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工业的起落,和国有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东北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对东北国有企业作用和对国有企业的投入的认识,即使到目前,东北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东北各省工业中所占比例已下降到1/4(辽宁)、1/3(吉林)、1/2(黑龙江),但仍是影响工业走向的主导力量。应当看到,东北工业从发展历史、产业结构的特点、在国内工业体系中的作用、企业的技术水平、产业工人的特点、以及企业的创新基础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全国工业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能发展,不能削弱。因此,在企业该改革发展过程中,改革的路径和方法,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必须结合东北工业的实际情况,走出自己的道路,通过大规模削弱国有企业来搞活东北工业的做法,并不适合东北的实际情况、因此,正确认识东北工业在全国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改革激发国有企业活力是东北工业再次振兴至关重要。

(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东北的国有企业,经过上一轮的改革,国有企业在工业总量中所占百分比已经比较低,基本为行业内大型的骨干企业。对国有企业存在的困难,要全面、辩证地分析,这其中既有体质上的因素,也有非体质因素,如经济大环境等的影响,因此,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不能一私了之、一混了之,要充分依托国有企业的技术优势,在资金上加以扶持,以“中国制造2025”为发展方向,积极开发新产品,坚持走技术创新之路,壮大国有企业。

在国有企业改革中,要努力实现老企业顺利转型、新企业壮大发展,企业的发展要遵循两条道路,第一,老企业的转型中,要严格遵循市场规律,淘汰落后产能,依托企业的技术基础,开发新产品,使企业释放出潜能;第二,涌现出的新企业,要创造条件,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通过创新带动企业发展。

(四)明确重点投资行业,打造行业精品

东北的工业虽然面临很大困难,东北工业的基础、性质和产品在全国工业中的地位,决定了装备制造业和能源原材料工业仍然是未来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特别是在精品数控机床、专用设备制造、电站装备、铁路、船舶设备制造、汽车制造、航空器材及设备制造、钢材特别是精品钢材、石化产品等方面,仍存在着其他地区所不可替代的优势,只要持续增加投入,持续创新,打造行业精品、掌握行业技术制高点,一定能成为全国行业的龙头,能够成为经济增长的龙头。

(五)高度重视东北军工企业的发展

东北聚集是我国军工企业的重点聚集区,这是东北的宝贵财富。军工企业往往具有先进的上产和研发技术,比较强的创新能力和高水平的职工队伍,要珍惜这一优势,引导军工企业和发展壮大,并积极创造条件,同地方经济相融合,并作为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带动经济增长。

(六)扶持新企业迅速成长壮大

当前东北涌现出了一批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新型企业,这些企业充分依托互联网,在智能制造、机器人、新材料等领域,开发出了一批新产品,这是当前东北经济出现的新特点,要大力扶持、珍惜这些企业,创造条件,使其发展壮大。

(七)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

东北工业的出口要紧密结合自身的产业特点,以“装备制造、创新、成套装备”等特色为优势,积极参与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借助互联网”等新型平台,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战略、对俄贸易中;以发展中国家为出口重点,以精品机床、大型电站设备、船舶、机车等为突破口,使对外出口有大的发展。

还要积极吸引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资金投入到东北的产业升级、企业改革之中,通过吸引外部要素,全面提升东北工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晓鹏. 东北经济衰败,真的是体制作怪?[OL].中华网黑龙江频道,2016.5.16

[2]刘楷.我国地区工业结构变化和工业增长分析[J].经济管理,2015(6)

上一篇:学校教育改革下一篇:反补贴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