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共享教学效果

2024-09-10

资源共享教学效果(精选12篇)

资源共享教学效果 第1篇

其中如何利用共享资源, 探索一条能够复制、便于推广的适合师范高专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长效之路, 具有重要意义。避免政治课内容枯燥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下降, 注意力转移等厌学现象。如何在高职院校有效地进行共享资源建设, 本文就此提几点思考。

一、引导学生参与共享资源建设, 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一) 将生活实例引入共享资源, 激活学生思维

传统政治课主要依靠老师的讲授, 这种单调的方式, 使高专师范生感到枯燥乏味, 课堂气氛相当沉闷。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共享资源建设, 教会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对于活跃课堂气氛, 激活学生思维起到很好的积极作用。例如, 在“经济法”的案例分析中, 因为引用了最新的案例, 学生表现异常活跃, 参与积极, 既深入分析了案例, 同时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 避免了政治课的枯燥乏味, 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

(二)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处于厌学状态下的学生缺乏学习热情, 内心空洞, 自信心不足, 对学习冷漠、悲观;而共享资源建设,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参与的学生在掌声、笑声中体验成功后的自豪、满足、振奋等情感, 便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讲授“幼儿园法律法规”时, 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相关信息, 并整理成规范的调查报告。亲手搜集数据的过程, 使学生更能直接感受问题的严重性, 所以对问题的思考就会很主动, 思维也相当的活跃。这就摆脱了枯燥的课堂气氛,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三) 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政治课教学中有许多抽象的理论知识, 只靠教师全盘灌输、讲解, 学生只能死记硬背, 应付了事。因此, 要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就不仅要让学生关注知识, 还要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而利用共享资源建设能有效进行模拟实训, 让学生通过准备、实训、总结等方式参与教学活动, 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利用网络信息丰富知识, 并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 在讲授“婚姻法”时, 让学生将法庭审理的基本程序等知识点在预习时间就掌握了。也让学生通过他们的模拟训练加深了对抽象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可见, 共享资源能有效克服政治课教学中的厌学现象, 但共享资源建设作为一种专业教学内容为主建立的大容量、开放式、交互性强并适应网络发展的信息化教学体系, 在教学中运用必须注意学生的适度参与、内容的精准把握等问题。

二、课堂表演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一) 把握资源的时效性, 要增强应用的针对性

再好的教学资源也不能失去时效性, 正如时政新闻一样, 政治课教学资源也须用在恰当的地方, 用最新的大家最关注的资料, 能在整堂课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具体就思想政治课而言, 就是要增强共享资源的针对性, 不仅要针对思想政治课重视理论教育, 重视思想引领的特点, 而且应针对学生实际接受能力和关注焦点。

(二) 注意学生参与程度的合理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

主要是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 改变“教师讲, 学生听”的模式, 不能忽视学生的反应, 让学生感觉学习是被动的。在课堂教学中共享资源的建设和利用, 尤其是让学生自己整合教学资源,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意识和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在实践中, 有些老师担心网络资源良莠不齐, 从而不敢让学生触及, 其实这种想法和做法是没有道理的, 思想政治课与物理、生物、化学等其他课程不同, 在政治课上大多数学生属于被动学习, 运用共享资源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这个不足。但是, 学生参与的程度, 需要教师严格控制, 共享资源建设的主体是由任课教师规划管理,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 不能盲目地把课堂交给学生。

(三) 要求资源使用的合法性, 注意适度使用网络资源

当代师范学生生活在网络时代, 他们习惯于利用网络的各种资源, 往往忽略了资源使用的合法性原则。政治课教学共享资源建设还具有巨大的挖掘潜力。今天, 它正以可能激发学习热情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 但是因为网络资源的时效性强, 如果频繁更新跟进, 会影响到共享资源的整体建设。而且资源内容的挑选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 不能脱离生活, 真正适合教学的资源需要教师非常精心挑选、剪辑, 而学生参与要占用课余时间, 这些都需教师严格把关。因此, 我们在共享资源建设时, 必须注意适度使用网络资源, 不能滥竽充数。总的原则是教学形式服从教学目的和内容。

信息化背景下, 教学共享资源建设任重道远。重要的是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 不管采用什么方法, 只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 让他们主动学习, 就能有效克服厌学的影响, 因此我们要不断完善共享资源建设, 从而提高政治课课堂教学效果。

摘要:针对传统政治课教学的弊端, 提出把共享资源用到政治课教学过程之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克服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厌学现象。浅谈共享资源怎样有效克服政治教学枯燥、教条的影响及其应用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是把握资源的时效性, 要增强应用的针对性;二是学生参与程度的合理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三是资源使用的合法性, 注意适度使用网络资源。

关键词:政治课教学,共享资源,效果提升

参考文献

[1]闻薇.优化整合信息化教学资源提高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38) .

资源共享教学效果 第2篇

一、课题的提出

(一)问题现象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常会有错误产生,在学生眼里,错误意味着失败,意味着耻辱。很多学生把错误和耻辱联系在一起。在老师眼里,学生出现错误时常常避之唯恐不及。当学生发言出现错误的答案时, 师立即快刀斩乱麻, 或以一个错字堵上学生嘴, 再接二连三换学生回答, 直至满意为止;或以执牛耳者的姿势亲自加以纠正, 把正确答案双手奉上。正因为如此,学生非常担心出错,甚至有的学生会产生一种恐惧感,很多学生担忧出错会受到同学歧视,因而不敢在课堂上发言,失去了许多学习的机会。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认为课堂本来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学生出错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怎样来对待差错。在教学中,把学生的差错看成是难得的资源,并且加以运用,我们课堂也因差错而变得有意义,有生命力。

(二)、问题思考:

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精彩的,然而这种精彩不仅是因为有感情交流、思维碰撞,以及创造力的迸发等,更因为有错误才使课堂更精彩。课堂,是学生可以出错的地方,学生出错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学生的错误,作为珍贵的教学资源,是可遇不可求的,也是稍纵即逝的。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时,我们可以利用错误,适时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错误,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一种很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我们教师应该做学习错误资源的开发者,合理利用来之不易的资源,让学生在纠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发展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达成的目标: 反思我们的教学,分析数学学科中自身存在的问题,我们数学学科组确定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错误资源利用的实践与研究力求通过研究达成以下目标:

1、提高捕捉学生有效错误资源的能力。

2、提高利用学生有效错误资源的能力。

3、研究利用学生错误资源的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专业学习

我们首先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对此专题进行了研讨,了解此专题的内容及意义。每位数学教师先针对专题自己学习,查阅资料,进行反思,然后集中进行交流。使老师们在交流中认识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好课堂错误资源,能使教与学的活动更具有价值,能让课堂因错误而更精彩!

(二)教学实践 通过学习和反思,我们决定采取几位教师围绕同一主题,就不同教学课题先后顺次上多轮研究课的研究方法进行广泛地研究。

(三)策略研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而学生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教学中,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作为教师应该用资源的眼光看待错误,让学生在纠错、改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发展思维,实现创新,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成效与反思

(一)研究效果

1、通过研究,我们树立了学生正确的错误观;给学生出错的时空,广泛收集学生的学习错误,进行原因分析;将错误资源化;加强反馈与矫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也明显提高。学生在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善于思考、善于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遇到有争议的错误问题时,能及时地分析解决;学生的数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明显提高。

2、通过研究,增强了课堂教学研究的实效,促进了教师教学观的转变,提高了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老师们认识到:失败是成功之母,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是创新火花的闪现。对错误避之唯恐不及的态度彻底得到改善。老师们在体会到重知识更重方法、重结果更重过程的价值追求过程后,摈弃了原先那种亦步亦趋的牵引式教学,更为大胆开放,让学生尝试探究,积极把握课堂中生成的资源,课堂气氛日益活跃。

3、通过研究,激活了校本教研的生机。以前学校的教学研究,搭台多,戏不精彩;活动泛,主题不突出;用时多,效果不明显;开展小专题研究,激活了校本教研的生机,增多了研究因子,实现了研究源于课堂,又服务于课堂,贴近教师,又服务于教师之目的。

4、通过研究,提高了教师的反思能力。有教育专家指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师专业教学水平是否得到提升,教师的自我反思尤其重要。小专题研究为教师提供了空间平台。这种自我反思既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经验,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手段。

(二)课题研究的突破

本课题研究的一个突破就是教师在对待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时,不仅只是帮助学生改正题目的错误,更重要的在于训练学生分析、思考的方法和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增长智慧,具体为:

1、使陈述性知识错误在辨析比较中得以修正。教师充分利于学生的学习错误,及时引发学生内心的观念冲突,用辨析比较的方法纠正陈述性知识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帮助学生去伪存真,抽象概括知识的本质属性。

2、使程序性知识错误在操作演练中得以精确。当课堂中有学生经常出现程序性知识的错误偏差时,教师适时借助图形、教具的操作进行纠正,利用图形语言帮助学生建立正确连接,在正例中概括,在反例中分化,这样程序性知识的错误就成了学生熟练技能的练习点。

3、使策略性知识错误在体验感悟中得以生长。

(三)实践反思

资源共享教学效果 第3篇

目前,“3P教学模式:Presentation(演示)—Practice(操练)—Production(成果)”仍是语法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学模式。主要教学步骤包括:教师首先讲解语法规则,学生初步理解这些规则;其次,学生做各种语法练习来牢记语法规则;最后,让学生使用语法规则来进行交际活动。但是,由于一些教师缺乏课堂教学设计的技巧,而且教学资源有限,学生在课堂上以机械训练为主,因而使语法课比较单调枯燥,很难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如果教师能够充分挖掘各种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使用所学语言的情境,就能增强语法教学的实效性。

一、挖掘教材资源,丰富语法学习情境

现行的高中英语教材,是按照语法项目和交际功能的主线进行编排的。每一单元围绕一个语法项目进行训练,因此,英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更好地利用教材来教授语法项目。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高中英语》(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为例。在每个单元的第一篇阅读材料中多处出现本单元的语法结构,然后在课后的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部分,让学生主动探究这些语法结构,再做练习,巩固所学的语法知识。由于篇幅所限,教材中提供的练习较少。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针对阅读材料进行再创作,借助课文提供的交际语境,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练习题。

《高中英语》第三册 Unit 3 的两篇课文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小说《百万英镑》(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改编的剧本。本单元的语法项目是名词性从句,课文中多次出现名词性从句的例句。由于学生对《百万英镑》的剧情非常熟悉,这为教师挖掘教学资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以下是笔者根据课文改编的课堂练习题:

根据短文内容,在空格上填出所需的连接词。

In the summer of 1903 ,two wealthy broth-ers, Roderick and Oliver made a bet on a man could survive a month in London with a million pound bank note. When they saw Henry Adams , a homeless American, wandering in the street, they invited him to their house and asked him some questions they were interestedin. To their joy, they discovered the fact Henry landed in Britain by accident and he was penniless at that moment.So they drew a conclusion he was the right person to carry out the experiment. That was they gave Henry an envelope with a million pound bank note in it.Now they were eager to find out was Henry would survive without any relatives or friends in London.

这篇短文的设空处既有定语从句,又有宾语从句、同位语从句、表语从句和主语从句,对学生的定语从句和名词性从句知识进行了全方位的考查。通过语篇填空,学生一方面把本单元所学新知识付诸实践,另一方面复习了已学知识,收到一石二鸟之效。

二、挖掘网络资源,为语法教学添活力

为了提高语法课的趣味性,教师应积极开发各种网络教学资源。我们在网上搜索到的精美的图片、清新活泼的视频、优美动听的英语歌曲、英语诗歌和引人思考的名言警句都是语法教学的宝贵资源。

常言道“A picture is worth thousands of words(一幅图画胜过千言万语)”,精美的图片是语法教学中最为常见的资源。例如,在学习非谓语动词时,笔者精选了这样一幅图画,然后和学生一起进行看图对话。

T:What can you see from the picture?

S:We can see some people staring at their smart phones while walking or riding in the street. What is worse, we can see a driver using his smart phone while driving a car.

T:How does the picture impress you?

S:It serves as a warning to us. Some people are so addicted to playing with smart phones that they totally ignore their safety in the street.

T:What lesson should we learn from the picture?

S:Being addicted to smart phones is very harmful and even dangerous. It is time to reflect our way of life. We should make better use of high technology to serve us so they wont ruin our life.

通过师生对话,学生使用不同形式的非谓语动词形式来表达对社会热点话题的看法,把所学知识付诸实践,不仅培养了语言技能,而且发展了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三、借助英语原著阅读,使学生感悟语法知识

英国语言学家Henry Widdowson指出,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获得交际能力。而语法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正确使用语法规则能使人们顺利开展交际活动。笔者发现,阅读地道的英语原著,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悟知识,体验学习的快乐。笔者让学生阅读英语小说《秘密花园》,并关注里面的非谓语动词形式。然后,笔者针对这个故事进行了缩写,让学生用非谓语动词形式填空。下面是笔者编写的练习题:

Fill in the blanks using the suitable forms of the words given:

I like The Secret Garden very much. I was deeply impressed by the heroine Mary. She used to be a selfish, unhealthy and badtempered girl, but after (playing) with her friends in the secret garden, she changed a lot.She became healthy, helpful and caring.The little master Colin was Marys cousin. (stay) in bed for a long time, he was too weak (walk) properly. However, Colin gradually improved his health by (take) physical exercise outdoors with his playmates Mary and Dickon. The story tells us that (spend) more time in nature with our good friends is beneficialto us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When (face) with difficulty and challenges in life,we should always develop a positive attitude.

在课后,我布置学生写读后感和故事摘要,在写作中尽量使用非谓语动词形式。由于这部小说趣味性很强,情节跌宕起伏,学生非常喜欢,所以,他们高高兴兴地做练习,学习效果非常好。

四、挖掘写作资源,巩固语法知识

实践证明,只有反复使用,学生才能牢记语法规则,逐步提高语言技能。如果学完某个语法项目后,弃之不用,学生很快就会忘记。教师要经常挖掘英语写作资源,在学习某个语法知识后,鼓励学生使用所学语法知识进行写作。例如:要求学生每天尽量用英语写日记,记录发生在校园中和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在写作中应用所学语法知识。

总之,在课改背景下,教师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如果教师能根据教学需要,充分开发教学资源,就能丰富语法教学的内容,提升语法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语法的积极性,从而大大优化教学效果。

(本文为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英语语法课教学设计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5〕-JKGHZD-0042)的阶段性成果。)

有效整合教学资源促进教学效果提升 第4篇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思想品德课程中涵盖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心理健康和道德教学应注重学生的自我体验和感悟,法律和国情教学则需加强学生对问题的理性分析和思考。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性,避免概念化、孤立化地传授和记诵知识,努力使知识的学习服务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

二、影响思想品德教学效果的因素

教学是在一定环境中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介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思想品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较多干扰因素影响教学效果的提升:

1.教材滞后,难以适应时代发展。如果说历史学科是回顾过去的记忆,那么思想品德是展望未来的前景。陈旧的教材很难体现思想品德课程的时政性,同时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九年级第七课15岁中学生炒股赔钱后父母维权的案例,违背了社会事实,未满18周岁怎么可能在证券中开户。

2.教材抽象,学生缺乏生活支撑。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含于现实生活中,注重课内外相结合。现行教材内容看似很简单,但有些知识由于学生缺少生活的支撑,在学习时感觉内容很抽象。虽然学生能读懂文字,但读不懂内涵,只能断章取义,囫囵吞枣。如九年级第10课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只能靠死记硬背来学习。

3.评价僵化,教学方法受到制约。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师要以身作则、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闭卷考试模式的中考指挥下,教学中更多以分数作为评价一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教学的目的是分数,教学的方法是背诵,我们亲近了一名历史名人——贝多芬(背多分)。

影响思想品德教学效果的因素有很多,突出地表现为教师能否有效整合教材、时政热点、生活原型、学情等资源。

三、有效整合资源提高教学效果的思考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需要不断开放的课程。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和学习资源。思想品德课教材属于课程资源中的文本资源,它不是教本,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本,它与教师、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我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践行新的教材观必须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1.巧用媒体资源,调动学生兴趣。课堂教学成效往往取决于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愿学”,从而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在教学中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认真分析研究,力求课型的新颖设计,内容的生动活泼,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尤其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介入,使教学由平面走向立体,静态变作动态,化抽象为具体,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善用时政资源,教材源于生活。中学思想品德学科是一门集鲜明的社会性、时代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课程,仅仅靠中学思想品德课教材作为我们中学生认识、了解社会的窗口和渠道远远不能满足当代中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社会自身就是一个大课堂,这里有着无限的奥秘和知识,正可谓“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掘丰富的现实社会的资源并加以筛选、整合从而获得有利于我们学生发展的珍贵的教学内容。教师在优化教学内容设计的时候应当结合时事,激发学生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紧扣学生资源,发挥学生主动。当代中学生涉世面较广,思想相当活跃,面对异彩纷呈的社会现象和国内外大事,他们密切关注的同时,还想问个究竟,这不免要产生疑惑,由于社会个别现象的影响,有的甚至对教科书中的观点提出质疑,产生矛盾心理。为此,教师应特别注意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然地调动学生投入社会、观察生活、分析问题、有感而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运用正确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入情入理的论证剖析。

4.依托教材资源,师生共同创新。目前教材是开放的,处处有许多“留白”,这不仅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时也给教师留下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是师生共创新知识的过程。因此,现在教学应当基于教师和学生的经验,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在合理使用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摘要:中学思想品德学科是一门集鲜明的社会性、时代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课程,仅仅靠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作为我们中学生认识、了解社会的窗口和渠道远远不能满足当代中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目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较多干扰因素影响教学效果,结合教学实际,就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对提高教学效果的影响进行探讨。

资源共享教学效果 第5篇

科学评估培训效果加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已成为一个企业发展的真正动力和源泉.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质量的培训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作 者:徐宝侠 作者单位: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1刊 名:经济与管理英文刊名:ECONOMY AND MANAGEMENT年,卷(期):2003“”(9)分类号:F240关键词:培训 培训项目 评估

开发教学资源以提高生物教学效果 第6篇

【关键词】教学资源 开发利用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154

就笔者多年的生物教学经验,得出很多关于教学资源整合与应用的新看法,教学资源包括課本教学资源,课外教学资源。课本教学资源又包括课题导言和正文、图片、旁栏思考题、小资料和课后练习;课外教学资源包括与课堂有关的小故事、教师自己创设的导言、学生身边的与课堂有关的知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等等都可以成为教学资源。从教学资源开发角度来说,前者是有限的而后者是无限的。什么时候利用好课本资源?什么时候开发好课外资源。这正是我探讨解决的问题。

作为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是研究课本教学资源,利用好课本教学资源。这是教学的最低要求。一般导言和正文是我们处理的主线。教学可以按顺序一步一步的讲下去,我们也可以叫按部就班,然后将小资料、旁栏思考处理一下。这种教法一般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兴趣。如《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的课题中“性别决定”的教学,就应用此方法,但是效果不好。所以,一般优秀的教师会将课本资源按照自己的理解并整理为自己的语言,按照学生易接受的方式呈现,这样的教师能很好的抓住学生的心,并将教学带到自己的空间,并适当的将小资料、旁栏思考题融进来。这种应用教学资源的方法很多学生易接受,但随着教学的进程,越往后越易疲劳。通常我们优秀的老师上课也就是按这种方法进行教学的。如何解决仅用课本教学资源带来的不利,教师还可以开发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这也是教育快乐的源泉。

教师能否在应用和开发教学资源上更吸引学生,使上课更有效率,很大程度上看他对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能力和技巧有多强。我们可以通过课堂研究的结果来说明这一点,如在《神经调节》的教学中教师引如排尿反射的例子并详细分析学生上课时想上厕所的过程,这个教学资源的应用使学生明白知识就在身边,学习的热情大增,教师还在这节课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动画演示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使学生直观的了解知识的本身,在《呼吸作用》的教学中,教师将学生起立的动作需要能量的例子用于导入,使学生马上进入学习的状态。并事先安排学生自学有氧呼吸的知识,并将学习结果:“学生自创有氧呼吸图解”,作为教学资源,这样教师给学生留下了创造的空间,学生有了创造力,素质教育也就解决了。

生物课程资源整合还应该注意生物实验。中学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动手,而且要求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探索,所以实验课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主渠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实验现象,而这些现象可能是教材中没有的,教师应加以解释,以便指导学生正确的思路。教师应重视实验的方法,可对实验进行创造性改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演示实验一般都是教师动手,学生观察。由于教师有训练的实验技能,再加上充分准备,实验结果都较理想,这虽然有利于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但无形中会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束缚。若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验技能不一致,实验容易出现各种与结论不符的结果,很容易引起学生对实验结论产生怀疑,从而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教师教学资源的开发中,有一种隐形的教学资源值得一提,这就是学生的想法。如我在《发酵工程》的教学案例中,有一个提问,“将你知道的发酵工程的实例讲出”,很多同学都发言,将自家的酿酒的过程,煮米酒的过程,制作泡菜的过程一一说出,讲的很专业,我作了肯定的评价后,这时小李(化名)同学忽然站起来,“我奶奶煮米酒的方法与你讲的不一样,我认为你讲的是错误的。”。我们大家都很吃惊,我说:“你讲讲,你奶奶家的米酒的制作方法,”他说:“将米饭放入一个铁饭盒里,用力按紧,放在火旁,一段时间就可以了。”同学们一片哗然,都认为该同学的说法是错误的,老师讲的是正确的。这时,大家都将目光看着我,我想,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因为我也不知道他说的对不对。我就说,同学们讨论一下,看小李同学说的对还是老师说的对。这时,教室里像炸开的锅一样,讨论的非常激烈,最后认定,民间确实有此方法,这时,我叫同学们接着分析它的原理,用课本中发酵工程的五步骤去解释。就这样,这节课很好的解决了发酵工程的过程,一个学生的偶然的想法,就成为课堂的生命力的源泉。使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种教学资源的开发,使学生感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人,老师也有不了解的知识,这种“无知”正是他们寻找答案的动力。其实,教学的根本不在于教师向学生讲了多少,而在于教师对学生理解了多少。倘若教学指向于理解,教师的任何讲授都必须建立在对学生的倾听之上。只有创造机会让学生去言说和表现,教师才可能理解学生,学生也才可能相互理解,教师的讲授和其他教学行为也才有了可靠的基础。

因此,我把倾听学生的想法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来研究,应用它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是很有帮助的。

注重乡土资源应用提高政治教学效果 第7篇

关键词:乡土资源,政治教学,高中

政治课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人文性, 既要让学生掌握相关书本知识理论, 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还要帮助学生了解生活、感悟生活、学会生活。长期以来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存在着结构单一化的倾向, 偏重于文本资料, 甚至把教科书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加以固化, 而对于非文字性的乡土资源如: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民风民俗资源、政治经济资源等多样化的资源载体形式重视不够。因此, 充分挖掘乡土资源, 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提高政治课堂教学实效。

一、发挥乡土资源亲和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 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安排往往过多注重学生对知识、原理的掌握, 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也与学生长远发展相去甚远。新课程改革要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而要完成这一转变, 首先就要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让学生亲历过程, 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由于乡土素材大都来自本地区, 可信度高, 和学生联系比较密切, 因此对学生最具亲和力, 最能换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运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乡土资源, 有目的地注入乡土气息, 便会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增强对学生的教育效果, 从而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 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在《文化生活》模块“传统文化面面观”的教学中, 我事先布置学生去搜集我们泉州本地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习俗 (过年习俗、闹元宵、婚庆习俗等) 、传统建筑 (蔡氏古民居等传统民居) 、传统文艺 (南音、高甲戏、提线木偶、梨园戏等) 、传统思想 (泉州海洋精神、“爱拼才会赢”的创新、创业、创造精神) 等传统文化的有关图像、影音资料, 然后在课堂上一一展示出来,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感, 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所以, 灵活运用乡土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气息,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 对提高课堂的实效有重要的作用。

二、融入合适乡土材料, 加深学生知识理解

目前, 学生使用的教材大部分都是由国家统一配发的, 教材的编排也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过程, 通常是有理有据, 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是教材中很多案例要么过于陈旧, 要么远离学生生活, 学生很难将它们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在平时的课堂中, 运用一些新近发生的、通俗易懂的乡土资源, 将书本知识生活化, 有利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实现知识目标。例如在《经济生活》模块讲解“非公有制经济”时, 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理论观点, 结合泉州经济发展现状, 通过社会调查、查阅报纸等资料中的有关泉州经济发展的数据和材料, 独立思考, 进行一次“非公有制经济在泉州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专题讨论。经过讨论, 学生对于非公有制经济在泉州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我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非公有制经济在泉州的发展只是一个缩影。由于结合了学生最熟悉也最亲近的乡土乡情, 使学生即轻松又较深刻的了解了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进而加深了对党和国家在现阶段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三、灵活运用乡土资源, 构建思想教育载体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运用乡土资源, 可以使学生受到感情上和思想上的震动, 使他们激发出对家乡的强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从而更加自觉地热爱自己的家乡, 并把自己同家乡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如在探究《肩负“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分组调查, 课内交流:我们泉州加快发展有什么优势, 存在哪些不足?对加快泉州发展, 你有何看法?通过调查讨论学生了解到我们泉州经济总量连续十年居福建省首位, 区位优势突出, 与台湾联系紧密, 产业基础雄厚, 港口条件优越, 发展前景极为广阔。但也存在中心城市规模偏小、产业层次不高, 各方面人才较为匮乏等制约因素。实践证明, 学生学习与自己家乡有关的知识时, 他们喜欢听, 主动了解、愿思考、爱交流, 课堂上的气氛是热烈的, 学生对自己成长的环境, 生活的家乡充满着关切, 对家乡的优势感到自豪, 也对家乡的落后感到忧心, 对如何加快推进泉州发展, 我适时引导, 学生们踊跃发言, 建言献策:有的提出要加快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有的提出要加强技术创新, 有的提出要创建服务型政府, 有的提出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等。另外在探讨的过程中他们认识的奥自己虽然是中学生, 但热爱自己的家乡, 为家乡的发展建言献策也是自己的责任, 这也催发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这样, 借助乡土资源为原料, 通过运用调查、讨论交流等教学手段, 使学生深刻理解自己的文化使命。

乡土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宝库之一, 我们要充分挖掘利用乡土资源, 结合实际教学情况, 进行恰当、合理地使用, 促进学生开展生活化的研究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活动, 有效提高教学实效性, 使政治课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贺广明.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培育学生的思想政治涵养[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1 (11) :156-157.

[2]刘刚.开发乡土课程资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J].思想政治课教学, 2011 (5) :25-26.

[3]何天宇.乡土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思考[J].课程教学研究, 2014 (9) :72-74.

资源共享教学效果 第8篇

“乡土美术”指本乡本土的美术, 主要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美术与通俗美术, 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

乡土美术包括民族、民间美术, 它的核心价值观是团圆、祥和、平安和富裕, 这是所有民俗的追求, 正是不同地域的乡土美术构成了美术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异彩纷呈的形态。它的独特审美体系, 在表达方式上是情感化的, 在艺术手段上主要采用象征、夸张、拟人等, 在色彩运用上朴实、大方、浓烈。如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课《画花样》, 石榴花果纹枕顶象征生活红红火火, 桃子象征长寿, 虎头帽和虎头鞋象征健健康康, 梅枝上的喜鹊表达喜上眉梢的寓意, 多用于生活的装饰, 符号化和图案化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再就是广泛使用与语言相关的谐音图像, 如蝠同福、鸡同吉等这是乡土美术最具文化内涵与审美趣味的方式。蔚县的剪纸艺术、阳原县的面 (泥) 塑艺术、烙画、秸秆或是草叶编织等。

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如石子儿、木皮、麦秸杆、蔬果、布头、豆麦贴画、毛线头等都可用来作为创作活动的材料。面 (泥) 塑、木刻、剪纸、蔬果雕、麦秆编等作品, 都是农村美术教育的资源优势, 是发展农村学校美术教育的有利条件。

二、乡土美术丰富美术教学内容

美术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仅局限于书本的教育教学, 其效果是有限的。对于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来说, 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 充分开发与利用乡土美术课程资、源提高美术教育教学效果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如, 本地独具特色的寺庙佛像雕刻、山水风光、遗留古建筑等, 结合相关乡土美术教育资源进行教学, 既能激发学生兴趣, 又能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存在, 既提高美术教育教学质量, 又感受到了家乡之美。

农村学生的美术基础、家庭环境和所处文化氛围与城里的孩子有较大的差异, 导致在美术表现能力方面得不到长足的发展, 甚至因为一些美术必须的绘画材料、手工制作材料的少缺, 导致美术教学目标无法实现。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 不用死的书本。”针对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 教师应该用好“活的环境”。因为“活的环境”为美术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例如,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假如我变小》一课, 一位学生回答:我就在花心中休息, 喝晨露, 睡花床, 花粉为食, 花瓣遮风挡雨, 清新凉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美术资源, 加以合理的整合, 为美术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美术的兴趣, 提高了学生实践创新思维能力。

随着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的实施, 明确了课程资源的性质, 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美术课程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拓宽了美术课程资源的涵盖面, 美术课程从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校外、教材外、手边素材的运用, 甚至更广的领域。

三、融乡土美术资源于美术课堂教学

融渗透乡土美术课程资源于美术课堂教学的应用, 从而提高美术教育教学效果。乡土美术课程资源结合学生所在地区的乡土美术课程资源进行教育教学, 提高美术课的教育教学效果, 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本土文化, 全面认识乡土美术资源的特点, 根据教材的单元系列要求, 进行有机渗透, 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创作, 使学生真正感受学习美术的乐趣, 明白美术离自己并不遥远, 从而产生自觉学习的行为。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耐心聆听学生的心声和观察学生的反应, 引导他们喜欢自己本地的乡土艺术。教师利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材料来上课, 更使学生充满新鲜感、亲切感, 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产生对家乡无限的眷恋。只要我们努力去观察、挖掘、收集涉及教育教学需要的美术课程资源, 在课堂中通过问题设计、讨论等方式引入教育教学, 以多种手法引导学生对本地乡土艺术的寓意、特点、作用及其继承性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如古建筑遗址:土长城、大境门、大小宏城、梳妆楼、承德避暑山庄……其次,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美术的方法去体验, 真正有所收获。就拿自然风光:闪电湖湿地公园, 老掌沟原始森林……来说, 可以将它们拍成照片, 让学生欣赏, 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同时, 还让学生去实地考察和写生, 真正了解家乡的美术现状, 由于学生对家乡的这些美术课程资源非常熟悉, 但从来没有用美术的眼光去观察它。

通过对乡土美术资源的收集、分析、归纳、整理, 使美术教学达到有机整合。乡土美术能为现代设计教学、美术教学提供借鉴与启示, 根据教材的单元系列, 有机渗透乡土美术资源。如, 蔚县的剪纸艺术, 阳原县怕干裂加入蜂蜜的面塑艺术 (福娃、娃娃鱼) , 还有北方的秸秆编制艺术等。

在美术教材编写中, 许多内容都是分门别类展开的, 但教材毕竟有它的局限性, 不能面面俱到, 所以我们有必要有机地结合当地的乡土美术资源, 这些出自于我们身边的资源具有天然的亲切感。以家乡自然资源为材料, 才可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作品。

乡土美术能丰富课内外教学, 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的体验, 以本地自然资源为材料, 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创作。结合乡土美术资源, 学校的美术教育能开发出丰富多样的课程形式与活动内容。乡土美术中的许多品类, 如剪纸、泥塑、面塑、蔬果雕、花瓣贴、麦豆粘贴、粘沙、麦秆草叶编等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作为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有益补充, 能给学生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体验。这些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教学活动能大大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给学校美术教育增添新的活力。

资源共享教学效果 第9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错误资源,生成性资源,利用,转化,质疑

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提升课堂效率、改善课堂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英语新课程标准也要求教师除了充分使用教材资源外,还应积极有效地利用其他教学资源。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充分利用显性教学资源,还要善于发现并开发生成性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错误,就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生成性教学资源。那么,应如何利用这些宝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宽容学生错误,智慧利用

学生在学习中不可能不出现错误,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刻正是促进他们成长的契机。教者要避免使用简单粗暴的方法进行纠正,而要学会以宽容开放的心态看待学生出现的错误。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错误产生的缘由,总结和积累更多的避错经验;另一方面要智慧利用及时获得的学情,生成巧妙的教学资源。在英语学习中,学生最常见的错误是语言表达问题,如中式英语、语法错误、词汇运用等等。学生的这些错误体现了错误的思维历程,反映了建构知识的阻碍,是一种真实而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也是学生又一次超越自我的契机。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错误中隐藏着的教学价值,努力将之转化为生成性教学资源并进行智慧性开发和利用。如教学“red,blue,yellow…”等表示颜色的单词时,可让学生针对自己的衣服颜色来举例表达。一位穿着混色衣服的女生这样说:“My dress is red,My dress is yellow,My dress is blue.”对于这种有关颜色的不规范表达,教师可以这样机智处理:“I see,your dress is colourful.”这样就自然地引入了“colourful”这个词,在学生学会表达“My dress is colourful”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混色表达,如:“My dress is red and blue.”本来是学生一次常见的错误表达,但经过教师的巧妙利用,不仅顺利实现了教学衔接,还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二、正视教者错误,机智转化

不仅学生可能会出现错误,教师也可能在不经意间就出现了错误。这时,教师如果回避错误,置之不理,或轻描淡写一改了之,都将起不到教学应有的效果。教者要学会正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不小心出现的错误,勇于承认,虚心改正,在可能的情况下使用一定的教学艺术机智转化为生成性教学资源。这样不仅会为自己赢得威信和学生的信任,还会在潜意识中影响学生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的学习。比如,教者提问:“Where is mycake?”学生回答:“It's in the box.”教者板书,不小心将“It's”写成了“It”,学生立即指出了错误,教师这时方才发现,但坦然地说:“是啊,有一个地方写错了,谁来帮助老师改正一下呢?”很快有学生自告奋勇进行了改正。教师表扬这位同学后,乘机将“it is—it's;he is—he's;she is—she's”等同类缩写进行了归类复习,这样既巩固了易错知识,又艺术性地处理了教学问题,使不小心的错误机智转化成宝贵的教学资源。

三、预设陷阱错误,唤醒质疑

教者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对教学重难点进行一定的预设,充分考虑学生可能会在某个知识点上出现某个错误,然后故意在此点设置错误陷阱,诱导学生出现学习错误。引导学生充分质疑,合作探究,强化认识,真正明白错误的实质之所在,使理解变得更加轻松,记忆变得更加深刻。比如,表达“The zebras eat apples with me”时,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错误就是不用“with”而用“and”。针对可能出现的这一错误,教师可故意请不同的学生来表达,并将不同表达板书出来,要求学生分析语句含义,讨论两种表达的不同点。学生经过讨论、合作探究后,很轻松地发现了这两种表达的本质性区别,由此深刻认识到“with”和“and”的用法区别。在此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强化表达训练,那么学生以后再遇到类似的表达时就不会再出现错误了。类似的问题还有第三人称单数助动词的变化等。只要教师充分预设,巧妙利用错误陷阱,不仅能让学生有效避免出现错误,还能很好地唤醒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精神。

四、结束语

总之,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增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意识,学会用课程资源的视角审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每一个错误,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错误资源产生的原因,挖掘错误内容中蕴含的教学资源因素,通过适时、适当、简洁的点拨,引导学生感受错误的实质,以正确建构知识脉络,享受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陈晓燕.小学英语课堂错误资源“再利用”之我见[J].基础教育研究,2015(16).

[2]张立飞.中国英语学习者错误探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03).

[3]李易卿.小学英语合作学习课堂管理研究[D].鲁东大学,2012.

资源共享教学效果 第10篇

关键词:网络资源,大学英语,读写教学

一、互联网资源在大学英语读写教学中的作用

1. 利用网络资源是新教学模式的需要。

以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新教学模式由于其本身的特点,能够很好地满足现代外语教学的需要。网络信息资源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信息形式的多样性。

(2)信息获取的便捷性。

(3)信息的共享性。

(4)信息的交互性。

(5)内容的丰富性。

英语阅读和写作教学中,最需要的就是丰富的信息、随时获取信息以及师生间的互动。网络资源的特性,使它成为了英语阅读和写作教学极好的教学平台和学生练习平台,成为师生交流的桥梁。以网络为支撑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更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

2. 互联网为英语教学提供了高效教学平台。

网络给我们提供了非常方便、实用、高效的教学平台。网上的信息形态多样,不仅有文字,还有数据、图形、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交流手段和方式也丰富多彩,教师、学生可以使用E-mail、BBS、聊天室、Blog等Internet上提供的服务,进行交流与讨论,实现网上辅导、网上答疑。然而怎样结合现行的教材,将新的教学模式运用到英语课堂上,还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下面笔者以自己讲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三单元为例进行分析,探讨怎样实施教学要求所提出的新教学模式。

二、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读写教学的方法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学中多向社会性和相互作用对学生学习建构的重要作用,主张老师—学生、学生—学生之间进行丰富的、多向的交流,讨论或合作性地解决问题,提倡合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和交互学习(reciprocal teaching)[1]。

该次课的教学目标是利用各种资源,培养学生阅读与准确筛选信息的能力、利用网上资源构建意义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概括和评析文章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国外有关婚姻的各种习俗,形成跨文化意识。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 通过交流讨论,培养筛选信息和口语交际能力。

课前教师为便于学生合作将学生按寝室或自愿分成组,要求各组课前浏览课程配套光盘内容,并上网搜索有关婚姻问题的专题网站,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网站,如:

让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出有关跨国婚姻的例子,讨论他们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并形成文字和图片或音像资料,以备上课讨论时使用。

鼓励学生经常浏览英文网站,能促使他们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帮助他们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拓展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课堂上首先播放影视文件Beauty and Beast(《美女与野兽》)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起思考。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1) Do you think love will arise between beauty and beast in reality?Why and why not?

(2) What do you think are the conditions for love?

(3) It is said that love is a business between two persons and marriage is between two families.Do you agree?Why and why not?

童话里的故事和现实生活还是有距离的。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并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尤其是本单元所涉及的词汇或表达方式,可以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利用所收集的资料,就“Do you want to marry a foreigner?Why or Why not?”进行辩论。

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任务是开放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前预习、收集资料、进行讨论、辩论,在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中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得到充分发挥。通过研究发现知识,通过解决问题学习知识,突破书本与课堂的限制,学生能学会利用网络来进行学习,学会合作和交流。“小组教学模式,是在群体教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它能克服群体教学中不利于因材施教的缺点,同时又弥补了个别化教学中学生之间难以进行交流合作的不足”。[2]

2. 通过阅读、分析、概括,提升阅读水平。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在对课文的阅读、分析、概括中得到完成的,因此就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课文,还要评价文章中的人物和观点。并能够通过阅读和分析,经过教师引导,归纳出课文大意,掌握其语篇结构,并用多媒体演示出Claim—Counter—Claim的语篇结构。

3. 通过网上写作,提高写作兴趣。

运用所学知识写作,是建构意义的过程,也是能力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BBS、留言板、E-mail、聊天室、Blog等网络服务,利用学生对网络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写作过程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其一是由教师监控,在网上写作。学生准备好了素材,了解了课文结构,确立了自己的观点之后,进入教师指定的BBS站进行写作,按要求用Claim—Counter—Claim的结构,自拟标题,写一篇有关对跨文化婚姻看法的短文。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运用收集来的素材证明观点,形成文章;与此同时,教师观察学生的进展,了解他们的作文速度,获得讲评作文的第一手资料。

学生通过BBS发表作文,并自由浏览其他同学的作文,发帖子对别人的作文进行分析、讨论、点评、打分。教师也挑出质量不一的作文组织学生口头评议并说明理由,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展开讨论。

其二是课后进行的部分。教师将自己的E-mail邮箱地址告诉学生,鼓励学生课后将不同的见解、疑问或课后习作发给老师。还可以利用QQ和学生进行交流,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还可以开自己的博客,将自己的心得、教学内容放在自己的博客上供学生浏览,并得到学生及时的信息反馈。

在利用网络进行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选择和运用信息工具与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发布信息、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主体地位。

三、结语

利用网络学习英语使学生的学习没有只停留在课堂上,它延伸到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中,成了学生交往和活动的一部分。这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和生活融为一体,真正做到了“学习即生活”。由于学生对网络的兴趣,通过网络学英语是在使用中学习,能极大提高学英语的兴趣,发展运用英语的能力。它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使教师能更多地了解学生的需要,学生也更充分地理解教师。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66.

资源共享教学效果 第11篇

远程教育的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借鉴性。对于农村小学来说,合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是实施远程教育的终极目的。但是如何运用好远程教育资源,并使学生在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快乐的学习,真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

理解“课堂教学效果”是基础

对于“课堂教学效果”我们不同的教师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在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所有学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不同方面的收获,这种收获则被称之为“课堂教学效果”,这种收获的大小、多寡,就是课堂教学效果高低的具体体现。

但是,这样理解“课堂教学效果”是不全面的。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效果”可以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两个方面,课堂教学中学生所获得的学科基础知识、形成的基本技能就是“显性的教學效果”;而课堂教学中学生所获得的正向影响(良好的学习习惯)诸如:语言表达、合作交流、尊重礼仪等,还有新的见闻、知识储备、思维变化等则属于“隐性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收获,但是教师也会有收获的,这就是“教学相长”。从这个层面而言,课堂教学效果,也包括了教师的成长。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际是通过把远程教育资源运用于课堂,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的成长、学生的发展。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

新课改更是倡导构建有效课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然而,有太多的因素影响和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

说到制约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教师都能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列出很多,诸如: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学生所具备有的能力、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方式、文本承载的任务、学习内容的多与少、学习目标的难与易、教师教学方法的选用、课堂的教学资源、课堂的教学管理……不一概而论。

对于这些因素进行归类,不难发现真正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在于:“学生”、“教师”和“文本”三个方面。

从“学生方面”而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收获与变化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具体体现。这既取决于学生自己在学习之前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与需要,又取决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相关联的“材料”的学习与理解;同时还受到他们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同伴启迪的影响。

从“教师方面”而言,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学习,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承担着对学生学习的引领和点拨。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资源的整合与运用、学习内容的确定与呈现、教师课堂教学中自我的修正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

从“文本方面”而言,文本是学生学习知识、训练思维、形成技能的载体,正所谓“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都必须高度地关注它,用好它,使文本真正成为学生发展、教师成长的“凭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真正的读懂文本,课中要运用适当的方式呈现文本、运用文本,要注意联系文本、拓展文本。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

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经历文本学习,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技能,不断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和学生自身密切相关,教师和度文本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努力探索:如何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结合我们对“课堂教学效果”的重新认识,以及我们对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我们对此进行了提炼与总结,我们认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关注以下几方面——

第一、关注学生课前认知,教给学生方法,搭建交流平台,培养学生运用远程教育网络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的学习兴趣和素质。

在广大的农村学校长久以来多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单一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多以讲解、倾听、记录、背诵为主。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它的出现更使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更加确立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地位,教学过程成为了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参与、自主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学的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动手?学生动手参与才会有兴趣。

1、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给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建议(如符合学生实际、利于学习开展的预习要求;收集相关资料的要求),并教给学生具体的方法(如预习的方法,查阅、收集资料的途径与方法),使学生逐渐养成自我学习、根据相关要求从网络、书本或其他地方收集整理资料,为课堂学习提供前期准备的学习习惯。

2、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搭建平台,让学生自己呈现、交流、共享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源。用课堂学习、协作学习、相互交流并存的多种学习方式代替过去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

3、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适时展示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源,补充学生占有资源的不足。

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所了解,对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源有了一定的理解,学生就会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对课堂充满兴趣而乐于参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注意力就会更加集中,能主动回答教师的提问,课堂学习也将是积极主动的,思维也会与教师的引导相一致。

第二、关注教师的角色任务:切实做好“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策略的选择”、“课堂教学的管理”,尤其要做好资源(远程教育资源)的选择与整合。

课堂教学中教师也是不可或缺的主体,学生知识的获得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支持,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就必须关注课堂教学的另一个主体——“教师”。

1、认真地研读教材、理解文本内涵,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充分的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教师的教案不是从远程资源上直接下载的,而是经过精心策划的教学思路的反映,也许看似简单,但却蕴涵着教师大量的精力和智慧。

教师课前深钻教材,真正理解文本的内涵,精心准备,选择好恰当的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合适;定位好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各知识点的确定合适,所选择的重点和难点符合学生实际情况,重点和难点的解决措施得力,在教学中除了传授知识以外,还要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注意到系统性、完整性;设计好合理的教学流程,确定好合适的教学方式,预设好课堂可能发生的一些情况的应对策略。尽力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参考材料,结合本学科当前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前沿革新教学内容,为学生开拓眼界、增长知识,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文字、图片、音像、视频等)进行有机的整合。

教学资源栏目内容涉及各科,主要提供的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各种良好素材,包括视频、动画、等媒体资料、教学示例、习题精选等内容,为教师自己组织教学活动和制作课件做了教育可用资源上的良好补充,但是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资源上现成的课件未做整合,而且操作不熟练,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起到了负面作用。

只有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实际,对远程资源相应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排序、删减、增加、变化,并在课堂教学中正确、灵活地运用这些资源,课堂教学效果才会真正地提高。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或手段,只有在广大教师中形成学资源、用资源、研究资源的良好局面,这样才能让远程教育资源走进课堂,面向学生。真正为新课程改革服务;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

3、恰当的媒体资源是上好一节课的帮手,适时运用教学资源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支持。

当前,很多教师都喜欢运用多媒体教学,其中,部分老师整合网络资源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制作的课件很有使用价值,而且在课堂上操作熟练,不漏痕迹,发挥了较好的效益。恰当的媒体资源是上好一节课的帮手,科学合理的运用,运用恰当,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减轻师生的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灵活地引入资源并介以恰当的解释说明,适时拓展、丰富见闻,让学生倍感有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興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索。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而利用远程教育资源,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则很容易把学生带入特定教学生活情境中,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生兴趣。

传统教学媒体单一,只能是教师讲,学生听,以教为主,导致学生厌学。远程教育资源介入,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讨论的全过程,使学生当观众的局面彻底改变。根据教学内容引入背景资源,适时进行拓展,丰富学生的认知,促进其发展。

第三、关注对文本的解读。 做好“教学目标的确定”、“文本的呈现”、“资源的引入与文本的拓展”,让课堂充实灵动。

教师切实关注文本的解读,注意选择确定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在教材知识(重点内容)的呈现上,力求让教材由“静”变“动”,把苍白单纯的文字,努力转化为直观的声音、图象等,使教材的学习内容更加有趣;联系文本,进行相关的资源收集,以便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使教学内容丰富而有趣,能启迪学生思维。

远程教学资源的形式多样,教学方法灵活,如果利用得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能使学生享受优秀教师的讲课,感受最有活力的教育。使学生由好奇到好问,由好问到好想象,逐步走向创新。

课堂教学中应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去提问,不仅每节课都能给学生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的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从而把创新教育真正的带进了课堂。

远程资源的运用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关注“学习场景”、“教学过程”、“拓展知识”。如图所示——

资源共享教学效果 第12篇

优化与整合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资源, 最根本的一点是要有学校层面的大力支持, 这是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的优化与整合的前提。同时, 更好地建立和完善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的优化与整合的相关要求与制度, 从而更好地对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的优化与整合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控制。

但是, 我国绝大多数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的利益率与许多发达国家大学有很大差距, 这既制约了我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提升, 同时又不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制度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的时代目标。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必须从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的配置角度出发, 重新审视教学资源优化配置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从而才能够保证各项工作的正常平稳运行和高校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对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的优化与整合进行有效研究对大力提高我国高等学校整体的教育水平有重要意义。

一、实际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来看, 相当一部分高等学校的大学生在浏览、学习网络教学资源方面的积极性和利用率较低, 其中具体表现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 信息化教学的资源内容陈旧, 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兴趣很困难。

某些政治理论课程网络平台上的一些信息是多年前的材料, 由于缺乏及时的更新使得这些资源很难提升大学生的兴趣。

2. 信息化教学的资源盲目堆集, 使大学生查找起来难度加大。

多数的高校政治理论课的网络平台上都有极为丰富的教学资源, 但是这些网络平台上的资源在收集过程中缺乏合理的分类和有效的整理, 致使许多大学生在使用时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

3. 信息化教学的资源结构复杂, 使政治理论课教师管理困难。

由于很多教学资源不符合元数据分类的方法和标准, 很多政治理论课程网络平台上的教学资源往往会出现信息相互重叠、信息过多、相互包含的情况, 从而使得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管理资源上遇到重重困难。

上述问题不断地提醒政治理论课的教师, 要通过提高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效性提升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此前提下需要对信息化教学素材进行合理科学的优化并加以整合。

二、优化与整合的目标

1. 以提升德育素质培育为目标, 对政治理论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优化与整合。

大学生的德育素质培育, 需要政治理论课系统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我们把建立在大学生的德育素质培育基础上的网络教学资源整合归纳为“三个着重”。

(1) 着重整合信息化视频资源, 从而使大学生在视频欣赏中提升自身的素质。针对政治理论课的信息化视频资源特别丰富这一情况, 教师要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此加以整合。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为例, 如历年的《感动中国》人物的视频, 2007年和2009年的《道德的力量》。

(2) 着重优化与整合师生的论坛资源, 从而使大学生在感悟中提升自身的素质。师生论坛的目的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碰撞。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作用是激发大学生的思考, 从而使大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受到触动和启迪。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为例, 心灵哲理小短文是滋养大学生的精神食粮, 因此将这类资源上传到相应的论坛栏目里, 大学生就能从中获得一定的认知从而提升自身的素质。

(3) 着重整合与此相关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让大学生在浏览网站时提升自身的素质。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的要求选择有特色的网站, 并对大学生德育素质的培育方面作出相应的拓展。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为例, 选取“中国普法网”和“中国文明网”两个网站, 选择其中具有特色的栏目, 尤其是德育素质培育方面的栏目, 以此作为大学生学习的教学资源, 并要求大学生在论坛上抒发学习后的感受, 并能够选取其中自己感兴趣的教学案例进行认真的学习。

2. 以提升能力素质培育为目标, 对政治理论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优化与整合。

(1) 积极运用社会实践资源更好地培育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优化与整合社会实践教学资源并更好地为参与网络资源学习的学生提供了更好的方式。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分为综合性和研究性两类。综合性实践是通过社会调查和爱国主义诗歌比赛等形式, 是提高学生的沟通交往、组织协调、语言表达等能力。研究性实践通过读书、调查报告、影视观后感等方式提高学生信息查阅、语言组织和文章写作等能力。

(2) 积极运用信息化论坛资源培育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为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 可以在多种网络平台上开展创新论文大赛, 同时我们为培育学生多角度思考能力, 可以在网络平台上举办各类沙龙活动。总而言之, 教师应善于应用各种信息化资源, 培育大学生创新能力, 并不断表扬和鼓励在创新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生, 提高学生积极性。

3. 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培育为目标, 优化与整合政治理论课程信息化网络教学资源。

政治理论课信息化网络教学传授科学理论知识, 其目的是“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道德观教育和法制观教育的理论知识。因此, 我们可以将网络教学资源优化与整合的过程概括为“两个大力加强”。

(1) 大力加强书本知识的整合。在学生主动学习书本知识的前提下, 教师更应鼓励学生走进图书馆借阅图书, 并在网络平台上提供书单。

(2) 大力加强信息化的自测平台建设。信息化自测平台主要形式是各类题目, 通过自测了解学生认识和知识结构。因此各类题目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即要有知识运用的题目, 也要考查到具体的概念、原理;既要有知识记忆性题目, 也要有综合分析的题目。我们以单项自测和综合自测分类组织试题库, 整合大量试题加以分类、归纳, 减少重复性, 加强实用性、时效性, 并通过网络化自测平台建设使学生可以在课后完成自测。

三、优化与整合对教师的要求

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要想取得好的效果, 一要有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二要加强优化和整合, 三要构建完善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对政治理论课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与整合, 这就要求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 又要有宽阔的视野, 同时又要具备应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的能力。

1. 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开放的思维、宽阔的视野。

在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大数据时代的今天, 现代教育也要与之接轨, 这就对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目标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宽阔的视野就是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2. 要求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具有较高的素质。

(1) 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具有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本领。开创与建立信息化教学平台既要求政治理论课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还要有应用信息化手段实施的能力。教师要更多地采用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方式开展教学, 改变传统思维, 成为信息化教学资源使用的引导者。

(2) 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具备跨多学科的知识结构。由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优化与整合涉及多学科、各领域, 包括新闻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史学、哲学等, 因此需要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要对其具有较宽泛的知识面, 对各学科、各领域都要有一定的涉猎。

3. 要求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与现代学生生活实际贴近的情怀。

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这就要求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建设信息化网络教学资源时要考虑学生实际, 把与学生生活、学习和思想相贴近的信息化的网络教学资源加以整合。只有通过与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相贴近的资源才能充分调动他们使用资源的热情, 进而使之乐学、勤学和善学。这是我们将信息化资源真正发挥作用的根本之所在, 也就是建设信息化资源的根本意义在于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学习、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更有效地完成知识传递。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第一, 优化与整合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 需要明确优化与整合的方向。作为信息化教学主导的教师必须认识到要不断丰富提高自身知识水平、知识面以及个人素质, 这样我们建设的信息化教学平台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网络学习活动, 进而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

第二, 优化与整合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资源, 还需要深入研究混合式教学、翻转课教学,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升应用网络化信息化教学的效果。

第三, 在信息化教学资源优化与整合时, 教师也应认识到信息化教学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只要我们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 积极挖掘、不断发现, 优化与整合信息化教学也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信息化教学终将成为我们的常规教学手段, 信息化资源也将成为学生成长的先进文化资源。

摘要:政治理论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优化与整合是提升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重要手段之一。这既能够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理论支持与依据, 同时也能够为政治理论课教师优化与整合信息化教学资源, 并提高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但如果缺乏一定的合理与有效的方法, 这不但能够影响在教学资源上的信息化教学模块的整理与分类, 还能够严重地影响大学生在网络学习中的积极性。

关键词:优化与整合,信息化,教学资源,政治理论课

参考文献

[1]李尚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 2005, (1) :60-64.

上一篇:温馨环境下一篇:手术案例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