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

2024-05-27

《诗经·小雅》(精选4篇)

《诗经·小雅》 第1篇

①“刺幽王”说。《毛诗序》:“《甫田》, 刺幽王也。君子伤今而思古焉。”[1]832郑玄补言“刺者, 刺其仓廪空虚, 政烦赋重, 农人失职”。[1]832苏辙《诗集传》、郝敬《毛诗原解》等从之。

②“思古”说。李樗《毛诗集解》:“全篇尽是思古人之诗, 全无一句及于刺幽。”[2]23册, 805

③“祭方社田祖”说。朱熹《诗集传》:“此诗述公卿有田禄者力于农事以奉方社田祖之祭。”[2]24册, 337辅广《诗童子问》、朱公迁《诗经疏义会通》、刘玉汝《诗缵绪》等从之。

④“邠侯夏省耘因而雩祭”说。何锴《诗经世本古义》:“愚按此诗记邠侯夏省耘因而雩祭……以公刘固邠侯耳。亦可知其非天子之诗矣。”[2]27册, 348魏源《诗古微》从之。

⑤“省耕”说。姚际恒《诗经通论》:“此王者祭方社及田祖, 因而省耕也。”[3]233方玉润《诗经原始》从之。

⑥“祈年”说。庄有可《毛诗说》:“《甫田》, 孟春祈年也……此诗春祈, 则稷与社、方、田祖无不皆祭, 而稷为先祖, 与他神异, 故不可列于社、方、田祖, 而又以曾孙表其亲亲之义, 此立言之体也。”[4]64册, 529陆奎勋《陆堂诗学》、尹继美《诗管见》等从之。

⑦“报祭”说。钱澄之《田间诗学》:“《楚茨》为尝祭之诗。《信南山》为烝祭之诗。《甫田》、《大田》皆田功报祭之诗。”[2]29册, 97

⑧“籍田”说。夏味堂《诗疑笔记》:“窃疑此谓籍田也。”[4]64册, 666聂石樵《诗经新注》进一步指出:“此诗叙述籍田祈谷的典礼仪式。”[5]436李山《诗经析读》从之。

⑨“劝农”说。朱谋《诗故》:“非刺幽也, 先公劝农之诗也。”[2]27册, 30范家相《诗审》、万时华《诗经偶笺》、傅恒《御纂诗义折中》、郝懿行《诗问》等同此。

⑩“刺夺田”说。牟庭《诗切》:“《甫田》, 刺夺田也。”[6]31册, 8

(11) “宗庙祷告词”说。祝敏彻《诗经译注》:“这是一篇祭祀宗庙的祷告词。”[7]500

二、《甫田》主旨诸说辨析

第一, “刺幽王”说。

毛亨等“刺幽王”的依据:其一, 运用反衬手法, 通过“言成王庾稼, 反明幽王之时仓廪虚也;言适彼南亩, 耘耔黍稷, 反明幽王之时农人失职也”。[1]832其二, 首章伤今人不如古人。如郝敬《毛诗原解》:“首章伤今之意宛然思昔曾孙能继古人, 伤今人不能继曾孙也。”[4]58册, 415按, 全诗很难看出反衬手法。而且, 首章写“我”监督耕作, 求得丰收之事。“自古有年”、“今适南亩”二句虽是古今相对, 但只是“互文递进句式”, [8]313强调从古以来就是丰年, 今年更是如此, 并无伤今人不如古人之意。因此, “刺幽王”说不具说服力。

第二, “思古”说。

李樗认为此诗意在“思古”, “则是此诗之中幽王皆不能然也。如曰‘我取其陈, 食我农人’刺幽王之世民人困乏必不能然也”, [2]23册, 808理由失诸牵强, 王质《诗总闻》批驳云:“前两诗不知何以见思古, 此诗又不知何以见思古而伤今……诗援古及今甚多。且以田事言之:‘振古如兹’、‘续古之人’皆及古以迄于今, ‘匪今斯今’皆及今, 虽未敢即以为某王之盛时, 亦未敢即以为某王之乱世, 识者更详。”[2]24册, 256

第三, “籍田”说。

聂石樵认为《甫田》与籍田有关。但既说“此诗叙述籍田祈谷的典礼仪式”, 又说“从诗‘今适南亩, 或耘或耔’看, 诗当是‘耨获’之耨时的篇章”, [5]436未免自相矛盾。一者“籍田祈谷”是早春始耕典礼, “耨”是除草典礼, 二者非一;另者“籍田祈谷”典礼在孟春时节进行, 而除草典礼则在夏季举行, 时间不同。夏味堂以“曾孙”判断《甫田》为籍田:“耕籍以奉先祖, 故称‘曾孙’。若援外事曰‘曾孙某侯某’为例, 则‘曾孙来止’、‘曾孙不怒’于外事皆无所系。对农夫而称曾孙, 似非所宜。”[4]64册, 666按, “曾孙”一词既可用于内祭, 如《礼记·祭法》云:“王下祭殇五:適子、適孙、適曾孙、適玄孙、適来孙。”又可用于外祭, 如《礼记·曲礼下》:“临祭祀, 内事曰‘孝子某侯某’, 外事曰‘曾孙某侯某’。”“外事”孔颖达疏:“外事谓社稷山川在封内者也。”[9]此诗所言“以社以方”正所谓“外事”, 并非如夏氏所说:“‘曾孙来止’、‘曾孙不怒’于外事皆无所系。”可见, 夏味堂所言不大可信。因此, “籍田”说不够确切。

第四, “劝农”说。

有关农事的诗都有一定的劝农作用, 但“劝农”非此诗主旨。其一, 万时华以为《甫田》“虽力农奉祭, 而大意主于劝农, 故章内多归美农人之词”, “次章方社之祭, 曰‘我田既臧’……‘祈甘雨’……‘农夫之庆’如云我何力之有?正所以劝也”。[6]16册, 477其二, 傅恒认为诗中祭祀之事重在劝农:“‘粢盛’、‘牺牲’教民以礼;‘琴瑟击鼓’教民以乐;‘不怒’、‘克敏’教民以敬;‘报福’、‘祝寿’教民以爱。既厚其生, 复正其徳, 本之以爱, 敬文之以礼乐, 而皆以劝农得之, 君子是以知后稷、公刘之造周也。”[2]28册, 675在万氏看来, 诗中的方社之祭、“祈甘雨”等都是农夫所为, 于“我”无关, 因而谓“劝农”。然而, 诗云:“以我齐明, 与我牺羊, 以社以方。”“琴瑟击鼔, 以御田祖, 以祈甘雨, 以介我稷黍, 以谷我士女。”无论祭方社, 还是祈甘雨皆与“我”有关, 并非农夫所为。傅恒将诗中祭祀的事情看作以劝农为目的, 有失偏颇。因无论“粢盛”、“牺牲”、“琴瑟击鼓”、“报福”和“祝寿”都以祭祀为目的。“以社以方”、“以祈甘雨”是为了祈求五谷丰登, 而并非是为了教农知礼乐才这样做的。因此, 此诗的主旨并非在于“劝农”。

第五, “刺夺田”说。

牟庭“刺夺田”是指曾孙夺取农人劳动果实, 依据“我取其陈, 食我农人, 自古有年”和末章内容。为此, 牟氏将“自古有年”译为:“意谓自古赖此田, 不劳人力有丰年。”[6]31册, 401增加了“赖此田”、“不劳人力”, 改变了原诗含义。实际上, “自古有年”与“自昔何为”、“振古如兹”等含义相同, 无非表明开垦荒地、种植庄稼、虔诚祭祀自古如此, 并无不劳而获之义。此外, 末章“曾孙之稼……万寿无疆!”表达的是丰收之后祭祀神灵以报福之意。但牟氏却理解为农人的劳动成果被曾孙剥夺了, 并说:“《甫田》, 请发粟助耘农也。”[6]31册, 411曲解诗意, 穿凿附会。所以, “刺夺田”说不可取。

第六, “宗庙祷告词”说。

祝敏彻的“宗庙祷告词”说显然与诗歌内容不符。“以社以方”、“以御田祖”、“以祈甘雨”都是祭祀“外事”, 明显与宗教祭祀无关。若是宗庙祭祀的祷告词, 则应如《楚茨》和《信南山》一样, 有“祖考”、“先祖”等词。因此, 祝说难令人信服。

第七, “祭方社田祖”、“邠侯夏省耕因而雩祭”、“省耕”、“祈年”和“报祭”等说。

诗歌既写祭祀方社田祖之事, 又叙曾孙省耕之事, 因此, “祭方社田祖”、“雩祭”和“省耕”说互相补充, 各有侧重, 但都是为了祈年或报祭。那么, 《甫田》究竟是以祭祀方社田祖为主, 还是以雩祭或省耕为主呢?是为祈年而祭还是为报答而祭呢?

三、《甫田》的主旨

本文认为, 《甫田》虽有雩祭、省耕之记, 但以祭祀方社田祖为主, 目的是为了祈年。

首先, 不能将“雩祭”作为诗歌的主旨。根据文献记载, 周代雩祭的对象虽然包括社神, 也可能有四方神, 但并不包括田祖, 所以, “雩祭”两字无法涵盖诗歌的内容。《礼记·月令》云:“命有司为民祈祀山川百源, 大雩帝, 用盛乐。乃命百县, 雩祀百辟卿士有益於民者, 以祈谷实。”郑玄注:“雩, 吁嗟求雨之祭也。雩帝, 谓为坛南郊之旁, 雩五精之帝, 配以先帝也。古者上公, 若句龙、后稷之类也。天子雩上帝, 诸侯以下雩上公”。[8]501“天子雩上帝, 诸侯以下雩上公。”“古者上公, 若句龙、后稷之类也。”说明雩祭的对象包括社稷之神。雩祭是否祭祀四方神, 在甲骨卜辞中有雩祭方神的记载, 如:“方, 年, 又大雨。”[10]甲885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卜辞的字从雨从, 此字近于西周初一尊 (或簋) 文之‘皇’, 铭曰‘□作厥皇考宝彝’ (三代11.28.1) 。卜辞的皇从雨, 仍是求雨之舞, 而且是用于四方之祭祀者, 略近于《舞师》之羽舞。”[10]601由此推测, 雩祭时祭祀方神有其可能性。然而, 雩祭时祭祀田祖却得不到先秦典籍和出土文献的证明。因有祭祀田祖的存在, 所以, “雩祭”二字不能概括《甫田》诗歌的主旨。

其次, “省耕”也非《甫田》的主旨。“省耕”是“周代关于农业生产的一种制度, 指的是周王或领主巡视春耕秋收。”[11]并不包括祭祀方社田祖的内容。《孟子·梁惠王下》:“春省耕而补不足, 秋省敛而助不给。”赵岐注:“言天子、诸侯出, 必因王事, 有所补助于民, 无非事而空行者也。春省耕, 补耒耜之不足。秋省敛, 助其力不给也。”[12]40可见, 天子、诸侯的“省耕”并无祭祀内容。又《周礼·地官·司稼》:“司稼, 掌巡邦野之稼, 而辨穜稑之种, 周知其名与其所宜地, 以为法, 而县于邑闾。巡野观稼, 以年之上下出敛法。”天子的田官司稼在巡视王国野地的庄稼时也不包括祭祀的内容。因此, “省耕”不能全面概括《甫田》的内容。

“祭祀方社田祖”作为《甫田》的主旨比较恰当。不仅由于诗中多描写祭祀方社田祖之事, 更因为祭祀方社田祖同时也具有祈雨的作用, 可概括“雩祭”的内容。甲骨卜辞中有颇多求雨而祭祀方社的记载, 如“王雨于土” (合集32301) , “辛未卜, []于土雨” (合集33959) 。又《诗经·大雅·云汉》:“祈年孔夙, 方社不莫。”据《毛诗序》, 是仍叔赞美周宣王的作品。当时天下大旱, 宣王非常忧虑, 希望推行善政, 销去灾难。宣王勤于祭祀祷告, 既祭天, 又祀方社。可见, 祭祀方社可以起到求雨的作用。此外, 祭祀田祖也兼求雨的功能, 如姚际恒《诗经通论》:“以祈甘雨, 只是祭田祖而顺祈之, 非别为雩祭祀也。”[3]234“琴瑟击鼓, 以御田祖, 以祈甘雨, 以介我稷黍, 以谷我士女。”几句诗就明确表明了这一点。可见, 《甫田》的主旨是“祭祀方社田祖”。

祭祀方社田祖的目的是为了祈年。虽然, 祭祀方社既可在春节举行, 也可在秋祭进行, 但从《甫田》的内容看, 此祭祀方社田祖应在春节举行, 意在祈年。

其一, 从内在逻辑来看, 诗歌主要描写在南亩耕作过程中举行的祭祀方社和田祖的仪式:“今适南亩, 或耘或耔, 黍稷薿薿……以社以方……以御田祖, 以祈甘雨。”“以社以方”, 郑玄《笺》:“秋祭社与四方, 为五谷成熟, 报其功也。”[3]838但从此段引文中, 我们可以看到“今适南亩, 或耘或耔, 黍稷薿薿”, 表明黍稷还没有成熟, 此时祭祀方社, 并非是报功之祭而是祈年之祭。如贾公彦《周礼·地官·州长》疏曰:“春祭社, 以祈膏雨, 望五穀丰熟。”[12]301

其二, 从“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乃求千斯仓, 乃求万斯箱”等词语和诗句的运用来看, 方社田祖当为祈年而祭。“琴瑟击鼓, 以御田祖, 以祈甘雨, 以介我稷黍, 以谷我士女。”表明祭祀田祖是为了祈求甘雨, 助黍稷之成长, 养我士女。如郝敬《毛诗原解》:“每岁春耕礼有祈年, 奏琴瑟、击土鼓以迎始教农之田祖亦不自为, 惟求甘和之雨, 助我稷黍, 以养我士女而已。”[4]58册, 416

其三, 从部分描写“省耕”的内容来看, 诗中的祭祀方社田祖也应是在春季举行的, 并以祈年为目的。《甫田》云:“我取其陈, 食我农人。”正所谓“春省耕而补不足”也。“省耕”在春季, 则诗中的祭祀方社田祖也应在春季举行用以祈年。《诗》曰‘以我牺羊, 以社以方’, 又曰‘方社不暮’。古者言社必及方, 则社为民祈, 方为民报。祈在春, 报在秋。”[2]44册, 385

《诗经·小雅》 第2篇

南山生长有桑树,北山杨树郁葱葱。快乐的这个君子,是咱们邦家的荣光。快乐的这个君子,愿您万寿无疆。

南山生长有杞树,北山李树郁苍苍。快乐的这个君子,是人民的父母榜样。快乐的这个君子,规律的声望不会停。

南山生长有山樗,北山檍树长得茂。快乐的这个君子,怎么能会不长寿?快乐的这个君子,规律的声望真茂盛。

《诗经·小雅》 第3篇

【关键词】采薇 复杂情感 纯真朴实 人性美

关于《诗经》中的《小雅·采薇》,清代学者方玉润曾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神伤,绝世文情,千古常新。”(《诗经原始》)而在笔者看来《采薇》一文之所以被吟诵千年,其成就并不完全局限于末章,更主要的原因是全篇诗文熔铸的打动人心,唤起共鸣的真挚而热烈的情感,全诗中处处外溢的复杂而耐人寻味的深情正是真实的人性光辉的闪现,从而引起后人无限的品味、咀嚼和深思。

《采薇》全篇以一位普普通通的戍边战士的口吻叙写了戎马生涯的艰苦,战斗场面的激烈以及久戍归家时的情形,整个诗篇处处流淌、倾泻着一位九死一生的战士复杂的情感,而他那无奈的感叹和万千的思绪也在广阔寂寥的历史时空中飘飞,引发后人无限的感触和深思。

边塞征战,生活艰苦。且不说当地恶劣的环境足以让久别不归的将士在边角声中戚戚怆怆的惦念家人,光说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从开头的以采薇起兴便可窥见一斑,将士们常年征战“一月三捷”,所有的精力和心思都用在了抵御外敌之上,他们“忧心烈烈”,不敢定居,食不果腹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然而,正直春暖花开,采摘薇菜这一活动就成为频繁应对战事外让将士们可以暂得一时放松的活动,而它更实在的意义莫过于成为尘土满面,衣衫褴褛的将士们难得的佳肴。以采薇开篇,自然而信手拈来,不仅点题,同时也巧妙、鲜明、深刻地说明久戍在外的士兵征战生活的艰苦。诗歌更具特色的是,不仅以采薇开头,而且重章叠唱,以薇菜由柔嫩到茎叶变老的生长过程来喻指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这种兴中兼赋的写法,更让我们从中感受到戍边战士们的真实生活以及他们的苦痛和隐隐透露出的年华老去而未实现个人心愿的痛楚,或许我们可以追忆到从军出征时,将士们风华正茂,春光旖旎的清晨,那个“她”在依依的柳枝下含情脉脉地送行……美好的回忆瞬间从采薇菜的手心划过,就在这怦然心动之际,刺耳的冲锋号角划破了长空,更撕破了战士内心对和平、甜蜜生活的无限向往。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岁月的宝贵是任何一个成年人的深刻感触,而儿女情长是任何一个凡夫俗子的咏叹。因此,作品的前三章连用了两个“忧”――“忧心烈烈”“忧心孔疚”,来叙写戍边战士念人思归,韶华流失的悲伤之情,以及战事吃紧,有家难回的焦急、无奈、痛苦之情。

之所以探究文中纯真朴实的人性美,是在读讲这篇诗歌时产生的强烈共鸣,无论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战士,还是身处当今的平平凡凡的教师,我们或许都有无奈,都有对对职业的倦怠感,但是那种身处其中而自然而然产生的职业自豪感更值得拿来一说,也更使得这首诗歌多维化。第四章作者笔锋一转,另一个场面出现在读者面前,另一个战士形象凸显出来。由“维常之华”兴起,骄傲自豪地表达保家卫国的豪迈之情。以“棠棣花”起兴可谓意味深远。棠棣花用于文学创作最早出自于《诗经·小雅·鹿鸣之什》,诗文中借蓬勃锦簇的棠棣花比喻情深意重的兄弟之情,棠棣花由此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学意象,即用来象征兄弟情深。同样,《采薇》一诗借棠棣花起兴,一方面鲜明深刻地表达了战友们如兄弟般的团结友爱、情深意重,使读者似乎感受到了几千年前在硝烟弥漫的大周边境上戍边战士上下一心、浴血奋战的兄弟情义和英雄气概;一方面借棠棣花蓬勃开放、锦簇团团的兴盛之貌,引出并暗喻大周强大的军事实力,这里仅描写战马就用了三个叠词。这些描绘形象鲜明地展现了大周威武之师、正义之师的强大和不可战胜,深刻地表达了戍边战士保家卫国、抵抗侵略的豪情壮志。这里充满了昂扬向上、威武不屈的战斗豪情,在这里似乎一切的苦难、一切的艰难都化为乌有,都可以视而不见,只有风中那猎猎的战旗和视死如归的军魂在祖国的上空高高飘扬。将士们就是九死一生,那也是无怨无悔了。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又是怎样的幸福者啊!其人性的光辉因此而熠熠生辉。

然而其情感最为复杂的体现应是备受推崇的卒章。生活艰难,备受煎熬但战争胜利后满溢自豪的战士在回归的途中都会想些什么呢?其内心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也许一个普通人给出的答案可能是“庆幸、高兴”,但我们这位久戍终归的战士给出的答案却出人意料。

一“昔”一“今”的时间对比,把战士回忆的内容定格在了当初离家出征的场景和对戍边生活的回忆上。一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似乎让我们感受到了战士出征时对家乡亲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但浓而温暖的春意似乎又渲染出一个即将开赴战场、保家卫国的入伍士兵带着亲人和祖国的期望难以抑制的自豪与喜悦之情。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里不仅蕴涵了与亲人道别的悲伤之情,更蕴涵了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骄傲和自豪之情。

一句“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似乎让我们很难感受到一个久戍终归的战士死里逃生的庆幸和即将见到亲人的喜悦,更多的却是悲痛、苍老和难以忘怀、磨灭的战争记忆。这里有对残酷战争的感慨,有对时光流逝、美好不再的叹息,有对死去战友悲痛无比的祭奠与怀念……一幕幕的战争场景在这个久戍终归的战士的脑海中萦绕,却独独没有对将来的期盼之情和希望之音,似乎一切都定格在了过去。因此,接下来的“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一句使末章形成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悲痛之情和沉重感。

总之,《采薇》末章表达了征战沙场多年的战士复杂的情感:他思念故乡,牵挂亲人,但“长路漫浩浩”,想当初“杨柳依依”,执子之手愿与其白头偕老,轻轻挥别,希望在父母床前尽孝,本以为胜利近在眼前,可以荣归故里那份喜悦与自豪之情,难以掩饰,而今,山水相隔,“雨雪霏霏”“载渴载饥”,途中的艰难悲伤痛楚又有谁能知道啊,结尾处的直抒胸臆“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一语倒出了战士多年来所有的愁情,他没有掩饰没有伪装,直接把一个真实而充满质朴人性光辉的自己展现在世人面前。这首诗所真实深刻地刻画的人性美。实在是令人惊讶和感叹!《采薇》中对战争的厌烦和思家情绪是人之常情;而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也是人类爱家的鲜明体现,因为有大家才会有小家;而为了更多幸福美满家庭的完整而奔赴前线是人类高尚情感和品格的鲜明写照。正因为《采薇》中没有一味地抒发爱国的豪情壮志,才使《采薇》更为接近现实,更符合人性,更为深刻感人;而真实的内心独白、矛盾的思绪更吸引了读者去重新感受战士们的平凡和伟大、真实和可爱。

诗经·小雅《鹿鸣》赏析 第4篇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雅》是周秦旧都的乐歌,地域就在西周王朝的国都“镐京”,“丰京”,约相当于现在陕西的长安县一带。“雅”,古文字写作“疋”,有记录书写的意思,古时发间又与“乌”相同,这正是秦地音乐的“乌乌”的特点,因为这是王朝故都,代表中原华夏的正统音乐,所以又被称为“夏”。“居楚而楚,居越而越、

居夏而”,夏与楚、越地区不同,音乐也与楚、越有别,这是久来的传统。谈政治的反映它引入国家政事,说是“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一共有105篇,分为《小雅》和《大雅》。

《小雅》与《大雅》相对而言,划分的标准有种种说法。《小雅》本来有八十篇,分为八组,每组十篇,但是其中有六篇佚诗,有题目,无歌词。现在实存七十四篇,每组以第一篇命名。《小雅》音乐的风格,古人的评价是“思而不贰,怨言不言,”反映了“周德之衰”,但还有“遣民之风”的特征。

【注释】:

呦呦:音优,鹿鸣声。

苹:皤蒿,俗名艾蒿。一说萍。

簧:乐器中用以发声的.片状振动体。

承筐是将:古代用筐盛币帛送宾客。

示我周行:指我路途。

视:示也。

民:奴隶。一说自由民。

恌:音挑,佻,偷。

燕:一说通宴。

式:发语词。

敖:游逛。

芩:音琴,蒿类植物。

湛:音耽,过度逸乐。

燕:安也。

【赏析】:

上一篇:战略管理核心能力理论下一篇:矿产资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