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需求范文

2024-05-25

面向需求范文(精选12篇)

面向需求 第1篇

关键词:《飞机维护》课程,岗位需求,任职教育,教学改革

编框编篓, 重在收口。《飞机维护》课程是机械专业学员在校期间所学的最后一门课程, 处在人才培养坚持面向岗位, 最大限度地实现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与部队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的关键环节, 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员第一任职和后续发展。《飞机维护》外场教学以岗位任职需求为牵引, 根据“练技能、厚基础、强素质”主导思想, 全面探索外场教学改革, 使培养的学员在部队用得上、受欢迎、留得住、站得稳、过得硬、打得赢。

1.培养复合型人才是任职教育的终极目标

任职教育只有依托部队、贴近战场, 走“战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才能培养出一线急需的“即插即用”的零距离实用型人才。从培养目标上讲, 要注重学员“六个基础”、“六种能力”的培养。“六个基础”为马列主义理论基础、科学文化基础、专业基础、管理基础、思想政治工作基础和身体素质基础;“六种能力”为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组训指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社交活动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从岗位能力上讲主要包括“维修保障能力”和“管理能力”。“维修保障能力”主要指“熟法规、识机件、知功能、明方法、懂预防、会排故”的基本维修保障技能;“管理能力”主要指“技术管理”、“组织管理和“质量管理”。

2.贴近部队岗位需求 , 优 化教学内容

紧跟装备发展, 结合部队实际、体现课程特色, 适应任职教育。要在部队调研、组织讨论的基础上, 依照强化基本操作技能、重在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维修责任意识、形成机务职业素养, 全面提高学员素质思路, 重新规划教学内容及权重。要增加岗位第一任职需要内容, 主要有飞机基本维护知识和基本技能、航空维修法规和飞行机务准备;删除针对性差、实际工作中很少进行的科目;弱化性能调整的要求, 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3.增强教学效果 , 改进教学手段

为增强教学效果, 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即以“外场精细化教学改革”和外场教学“练、比、考”活动为主的教学改革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1外 场精细 化教学改革

为贯彻落实学院外场装备教学模式改革要求, 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落实到外场装备教学中, 进一步提高外场装备教学质量, 结合《飞机与发动机维护》课程外场教学实际, 详细制订改革方案。主要强调“四个精细化”, 外场教学准备精细化、外场教学实施精细化、外场考核评价精细化和外场教学总结精细化。

3.2外 场 教学 积极 开展 “练 、比 、考 ”活动

为深入贯彻军事任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 适应军事院校任职教育转型需要, 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士官教育的现状, 结合《飞机与发动机维护》课程的特点, 以“弘扬‘八校’传统, 打造机务尖兵”的教学理念, 积极倡导“练、比、考”创新教学法开展“以练促学”、“航空法规知识竞赛”、“航空工程专业技术能力考核”等一系列教学活动, 在传授知识、培养专业技能中注重团队精神、战斗精神培养, 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创新意识, 提高岗位任职能力, 增强教学效果。

4.贴近实际研究教学方法

针对装备教学的特点, 紧扣课程特色, 体现“四个结合”, 即面向岗位与贴近装备相结合、实装教学与模拟教学相结合、强化实践与注重管理相结合和培养作风与重视法规相结合。积极开展外场教学方法研究, 在案例教学、启发式、比较式等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贴近部队实际, 结合实习保障现状, 践行多种教学方法。

4.1“模 拟+实 装 ”教 学 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仿真技术的广泛应用, 结合我院飞机维修训练模拟器的研究成果, 改革外场维护教学组训, 采用“模拟+实装”的教学法。首先运用程序训练器对受训人员进行维修操作的过程程序训练, 其次利用维修训练模拟器进行维修技能训练, 最后采取飞机进行实装操作考核, 实现“程序训练、技能训练、实装操作”的装备组训模式。一方面解决新机维修训练模拟器材缺乏, 实装维修训练耗费大、安全性差等问题, 另一方面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教学效果。

4.2竞 赛 式 教学 法

竞赛式教学法就是将教学内容任务化, 以竞赛形式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方法。

4.2.1确 定竞赛科目

适于竞赛的科目包括维修法规知识、基本维护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等。

4.2.2制定竞赛规则和奖励办法

要严格按照岗位任职要求制定竞赛规则, 树立质量第一思想, 改变单纯速度观念。对于竞赛优胜学员应给予奖励和表扬, 竞赛成绩记入学员毕业成绩。

4.2.3组 织实施竞赛

竞赛活动以鼓励学员全体参与、充分发挥每位学员的积极性为原则, 可针对实习科目特点或实习的阶段性开展单兵知识、技能竞赛或小组、分队、班级等的擂台赛、对抗赛。由学员负责整个竞赛过程的组织和协调 工作 , 教员充当 过程管理员。

4.3“模 拟 三 职 ”教 学 法

“模拟三职”训练教学模式就是在外场的实习过程中模拟飞机维修管理中队长、分队长、机械师三种职务的技术组织管理形式。不同于行政管理的中队长、区队长、班长的管理形式, 并不是称谓上的不同, 而是内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是技术管理的结构, 重在技术管理能力的培养。开展外场模拟任职训练, 将使每一个学员都得到充分锻炼的机会, 同时也是他们由学员到机务骨干转变的重要途径。因此, “模拟三职”训练是提高学员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心理素质的一项综合能力与素质的训练。

参考文献

[1]李建新, 徐炳材.新形势下任职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思考[C].中国军事教育学会.军队院校任职教育研究.北京:海潮出版社, 2005.12.

面向需求 第2篇

一、背景分析

当网络书店渐渐被大众所熟悉,它以低价折扣策略和完善的服务体系吸引着消费者,实体书店在网络浪潮的冲击下光景已大不如从前。现今越来越多的人从网上购买图书,但是好的书店被认为是城市的文化地标。现今越来越多的人从网上购买图书,实体书店如何在竞争中求得生存?高竞争力、高效益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才能得到的结果。作为信息需求分析人员,我们仅通过分析实体书店的信息需求,探索实体书店改善经营,增强自身实力的途径。为实体书店减少信息不对称性来提供参考咨询。

二、目标群体

面向大学生的实体书店

考虑到大学生对购买图书的需求,同时,实体书店种类繁多,规模大小不尽相同以及调查人员在时间、精力、能力等方面的局限,也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信息需求的收集、探索,将需求变为计划,我们选择专门服务于大学生的实体书店作为目标群体,希望能够通过对这类实体书店的信息需求分析,窥探实体书店整体的状况。

三、调查方法

面向需求 第3篇

在福岛核事故发生之前,中国曾计划到2015年使核电装机容量扩大到4000万千瓦,到2020年达到8000万千瓦[1]。而目前中国正在服役的核反应堆为15个,总装机容量不到2000万千瓦,这是因为日本“福岛”核电事故后,各国核电发展计划都受到影响,德国甚至完全放弃了核电发展计划,中国开发核电建设的势头也一度降温。不过,2012年12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再次讨论并通过《核电安全规划(2011-2020年)》和《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会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核电建设做出部署:(一)稳妥恢复正常建设。合理把握建设节奏,稳步有序推进。(二)科学布局项目。“十二五”时期只在沿海安排少数经过充分论证的核电项目厂址,不安排内陆核电项目。(三)提高准入门槛。按照全球最高安全要求新建核电项目。新建核电机组必须符合三代安全标准。这意味着我国核电及相关技术产业将继续快速发展,且对核电及相关的核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大,专业技术要求更高[2]。可是,近20年的核工业发展的低谷时期,造成了核专业人才的流失,国家在核专业方面的人才储备很少。2004-2005年,国家国防科工局根据当时核电发展形势和核工业发展规划,对我国核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预测,得到的结果是:到2020年,全国需要核工程专业本科以上的人才大约6600人,基础科学及核技术应用专业大约5000人。按这个预测结果,2015年前,全国每年需要培养核专业学生1200名左右,包括:核反应堆工程专业学生330人、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学生350人、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专业学生130人、核物理等基础学科专业学生90人、核地质与铀矿冶专业学生140人。而我国高校核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与这个要求相差很大。“十一五”到目前的“十二五”末期,清华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四川大学、南华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高校大量增加了核专业人才培养的数量,但还是不能满足中核集团、广核集团等单位对核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对质量方面的需求。这意味着核专业人才培养的高校必须面向需求、重视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就要求核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单位建立更完整、更科学和更实效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一面向需求,紧抓机遇,开展专业调整和培养方案改革

2012年底,国家教育部调整本科专业目录,针对2007年核专业的变化进行了再次的调整,把“核反应堆工程、核技术、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和核物理”5个专业中的“核工程与核技术”、“核反应堆工程”、“核技术”3个专业合并为“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把“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和“核安全工程”2个专业合并为“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其中“核安全”概念的突出,体现了国家对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人才培养的需求与重视,也为高校指明了大力投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核与辐射安全类”及“核工程类”人才的方向。这对高校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机遇是有核专业的高校又获得了大力发展该专业的最好机会,挑战是这些高校将面临针对教学内容的陈旧和课程体系的不合理现象进行改革。高校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必须按照国家和社会的需求,紧抓机遇,大力开展专业调整和培养方案改革。

2013年11月,“2013~2017年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核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指委)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广东东莞召开。3次会议特别强调建设适应新设核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课程体系问题[3],同时也建议相关高校加快适应核专业变化的需求,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南华大学作为2011年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开设核安全工程专业的高校,同时还是湖南省特色建设专业,在“核安全工程”与“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合并为“辐射防护与核安全”1个专业后,更应该带头面向需求,及时开展专业调整和培养方案改革,全面探讨核安全工程专业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如专业的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等,以更好地建设“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特色专业。

二整体考虑需求、重点突出素质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在课程体系改革中,首先要有整体考虑的意识,即应该从核专业的全局出发,全面衡量考虑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工程,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核物理等核专业在国家本科专业调整中所承担的不同建设任务,调查清楚各专业需要培养的人才类型及社会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及时地开展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并特别要注重突出专业技能密切相关的人文素质的培养[4~5]。

1整体考虑各核专业人才培养的区别和联系

核专业培养的人才类型有区别,需要学习的主干课程也各不相同,“核工程与核技术”、“核反应堆工程”、“核技术”3个小专业合并为“核工程与核技术”1个大专业,专业课程体系也应该有所改变,但不能简单地把个别小专业的所有专业课程删除,更不可能笼统地把各小专业的所有专业课程叠加起来。而“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和“核安全工程”2个专业合并改名为“辐射防护与核安全”更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专业的组合,而应该注重其强调的“核安全”概念和“核安全”文化,应该注重其“宽口径,重素质”的专业设置与培养理念。从专业设置的培养目标来看,核工程与核技术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核物理、核技术及核工程基础知识,能在工业、国防、农业、医学与环保等相关领域从事核科学技术和核工程方面的科研、开发、制造、运行、应用、教学及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而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工程培养目标是有效保障和积极促进核科学技术在科研、能源、医学、工业、农业、地质、军事等领域广泛应用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关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的科研、生产、应急、运行和管理等方面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很显然,两个专业培养的人才在实践工作中是相互补充的、相互促进的,只有全面地理解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的要求,才能为各个专业领域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这里所指的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即指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行为、政治态度、法纪素养等符合时代特征的基本品质,是大学生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综合体现。人文素质则主要包括专业理论素质、文化艺术素质、身心素质。从广义来说人文素质是指一个人发展为人才的精神品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包括大学生在学习、工作中表现出的创造发明素养,完成实践环节、学习任务,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技术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重点突出素质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对于发展学生各种学习和工作的潜能是非常重要的。endprint

2注重实践技能的人文素质教育,加强实践课程教学的改革

针对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变化较大的特点,考虑其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培养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核科技工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在注重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核安全”理念和“核安全”文化意识的培养。实践课程教学是确保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强调学科性和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限于基本技能训练,并且多数是验证性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其知识面较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较薄弱。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课程教学的改革,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站在一定的高度统筹规划,实践教学环节之间应该有层次性、连续性和贯通性。把要求学生达到的技能和素养分解到各个环节中去,使得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目标。

三重点突出素质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措施

传统的核专业课程体系是以理论教学为主。面对核事业的高速发展,核专业人才的高度需求。我校要及时调整专业课程的内容,为培养优秀和专业人才打下基础。

21世纪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时代,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缺口特别大。所以我校在核专业人才培养时,要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而创新的来源都是基于实践,所以我校在核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注重实践。实践的体现不仅在课程体系方面,而且在实验教学、科研创新项目和实习等方面[6~7]。

1充分利用办学经验,强化传统的专业优势课程

在充分利用以往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主要体现在:(1)设置了一批与工作岗位相适应的“核特色”专业课程。例如:针对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主要走向“环保系统的辐射监测站”、“核工业系统的安防部”工作岗位的特点,设置了“辐射剂量学”、“环境监测与评价”、“辐射防护”等课程。(2)在理论知识的加强同时也对其实践部分进行了规划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开展实践实习课程。例如:参观辐照厂,了解其工业流程、核技术应用环节及其辐射防护的部分。参观铀矿开采和水冶,了解铀浸出的流程及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核专业的教学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方面与时俱进的发展,才可以更好的发扬我校的核特色。

2提高实践课程教学重视程度,改善专业实验室的条件,增设实验课程

由于我们核专业的专业特殊性,在做实验方面有着和其他常规专业的不同之处。传统的核专业实验有不少是开展说教式的实验教学,老师在课前布置实验内容,在实验时进行按部就班的实验。面对比较简单的实验,学生可以自己进行实验。但由于实验设备的短缺,或者缺乏对专业知识的认识,缺乏对放射源的正确认识,或由于课程安排的时间紧凑,有很多同学可能会只是看完了老师的演示实验,而自己动手时就不认真甚至不做了。

面对这样的传统实践课程教学的情况。我们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使之具有创新教育的内涵和功能,激发同学的兴趣和做实验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我们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改善现有的实验室的条件,满足各种教学的需求,并增设比较实用和代表性的实验,增强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开展更高、更好的实验;再一方面,学校设立开放型实验室,建立创新教育基地,为大学生提供自由主动实践的机会和场所,进一步培养、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3充分利用科研项目的实践工程,提供给学生开展科研实践的机会[8~10]

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基本是以老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参与科研实践项目的机会很少。但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市场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校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学校的科学研究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为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所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科研项目资源建立科研创新实践基地,这是培养核专业科研创新人才的保障。培养核专业人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必须创造条件,建设一个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基地,作为大学生开展各项创新活动的载体,开展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以培养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此,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大力倡导教师申请科研课题或者协助学生申请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研创新的实践平台和条件。二是学校在校内建立科研创新基地,充分发挥校内科研资源优势,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以利于学生开展各项科研活动。三是加强横向科研项目的合作,建立校外科研创新研究基地。由于核专业的特殊性,能够提供给学生核实践的基地较少,且在实践中的管理要求也较高。所以,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这些有限资源,充分发挥核安全部门、核电、核环境监测企业的条件,全面开展横向科研项目的合作。在与核安全、核电及检测防护有关的企事业单位的科研合作中,让学生结合单位科研和生产需求完成学位论文;另一方面,建立生产实训基地,促使核电单位要力所能及地投入培养资金和设备,主动接收学生实习,并安排高水平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共同培养地勘人才。这样,学生通过在核电企业实习、参与教师科研等活动,也能为企业解决一些技术难题,使校企建立起双方互惠互利的良好合作关系。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科研实践活动。使学生可以更早的接触知识的实践应用,可以通过实践来检验学生的平时专业知识的掌握以期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与此同时,这也是检验真理的必经之路。除此之外,还是学生进行所学知识查缺补漏的最佳时机。及早参与科研创新项目的实践,对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核专业的应用和发展态势很重要,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核专业的学习兴趣。

总之,目前,我国核科学技术事业和人才培养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应高度重视核专业人才的素质培养,从我国国防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出发,结合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既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南华大学已经利用2012年国家本科专业调整的机会,全面开展了核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已经制定并形成了全新的核专业课程体系。相信再通过几年的工作推进和实践教学中的改进,南华大学核专业的课程体系将更加合理有效。

参考文献

[1]经济参考报.国务院通过《核电安全规划》和《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EB/OL].[2012-10-25] http://finance. sina.com.cn/roll/20121025/014013467731.shtml.

[2]每日经济新闻.日本核泄漏引担忧无碍中国核电发展计划[EB/OL].[2011-03-15]http://business.sohu.com/ 20110315/ n279821769.shtml.

[3]红网.南华大学承办教育部高校核工程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四次会议[EB/OL].[2009-11-20] http://bbs.rednet.cn/thread-20881452-1-1.html.

[4]张瑞民.系统科学理论与课程群整体改革的几点思考[J].衡水师专学报,2002,4(4):63-64.

[5]范钦珊.面向21世纪的系列课程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 1997(3):18-19.

[6]郭武军.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 2007(5):46-47.

[7]刘萌芽,吴移谋.如何提高我校本科教学质量[J].南华教育,2006(4):8-13.

[8]杨廷桐,李秀杰,文小军,等.组织病理学综合实验的改革与实践[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5,(22)2:180-182.

[9]李小华,于涛,肖德涛.核科学与技术类专业人才创新模式的探索和实践[A].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06-0006-06.

面向中小规模软件的需求分析方法 第4篇

“软件危机”自上世纪60年代提出以来,至今仍没有彻底解决问题,而根据权威统计分析显示,软件项目的失败大部分就是源于需求问题。鉴于需求阶段是软件开发的初期,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为软件的开发奠定一个稳固可靠的根基。

1需求调研

开发任务下来后首先是组织开发团队,在明确目标任务后,就要开始了解需求。这个阶段要求形成一个需求调研文档。开发方与用户方如何进行有效地沟通是重点。

1.1调研人员素质要求

如果调研人员里面有一个即了解业务又懂技术的人为调研过程做“翻译”是最好不过的,但是不可能总有这么一个人存在,于是就只能靠双方的有效沟通。所以,在需求调研的时候,对开发方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领悟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要积极引导用户表达出具体要求,还要善于挖掘用户的需求。

1.2图表解读法

图表解读是调研过程中非常实用的一种方法。因为基本上任何业务都有图表要求,包括各种各样的信息打印、统计结果表,实际业务中绝大多数的概念、信息都包含在这些打印图表上。

1.3图表解读实例分析

从表1可以得出一些明显的信息采集点,而这些信息采集点就是组成数据表结构的基础。

1.4编写需求调研报告

每次调研需求后,需要将需求分类整理,分为容易实现的需求,可以实现的需求,较难实现的需求,暂时不能实现的需求,根本不可能实现的需求,下次与用户讨论时展示给用户看。最后整理双方多次交流时记录的所有信息,完成需求调研文档的编写。

1.4.1需求调研报告的内容

需求调研文档一般来说是简单的功能描述性文字,主要内容是编写系统要实现哪些功能。

比如,前面介绍的学习进度输出报表,可以用表2来描述它的输出功能。

1.4.2需求调研报告的作用

与用户的沟通不可能一次完成,在编写需求调研文档的时候肯定会遇到很多模糊不清楚的地方,整理出来将问题集中,再约定双方进行商讨,直到问题全部得到解决。最后形成正式的需求调研报告,要求用户仔细阅读并签字。签字主要就是明确一个责任,可以督促双方在这个阶段将需求做得尽量地仔细和完善。当然,任何看似完善的需求都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业务本身就是多变的,在整个开发周期中都不可能保证用户的要求不发生变化,用户随时可能增加和改变要求,这就是需求变更的问题。所以前期的需求调研越仔细今后的变更就可能越少。一个好的需求调研文档并不是要求做到没有变更,而是在主要的功能结构上没有变化,今后可能的变更不会影响到结构或流程的变化。用户在需求调研文档上签字的目的也是一种责任,需要用户对当前流程和主要功能的确认。用户可能会不愿意签字,这时候还需要开发人员有一定的心理分析能力和谈判技巧去说服用户,得到用户签字后的需求调研报告才是一份完整可行的报告。需求调研报告是写给用户和软件设计人员看的,它必须要明确软件需要做什么。

1.5非功能性需求调研

调研阶段,除功能性需求外,还应该考虑非功能性需求,非功能性需求它不一定是解决“我想要我的系统实现这种功能”,而是解决“如何使这个系统能在实际环境中运行”,还可以包括产品必须遵从的标准、规范和约束以及操作界面的具体细节和构造上的限制。

前年开发一个工资软件,最初因为考虑到用户分散在几个校区,部分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有限,选定了BS模式,最后交件的时候,一位关键用户因为习惯于EXCL的操作,且喜欢以前CS模式老软件的窗口控件提供的灵活的操作界面,对于在这方面稍显笨拙的网页界面就感到了操作上极大地不方便,在他的强烈要求下,开发人员不得不为他所涉及到的相关模块重新开发了一套基于CS的程序。这个教训就是,要了解尽可能多的用户和潜在用户群,不同用户在操作上的要求肯定不太一样,哪些是关键用户、哪些是次要用户,在需求调研的时候就应该注意用户的特定要求,为后面的系统框架的设定和开发工具的选择准备参考意见。

2.2实例演示

2.2.1数据表关系

画出主要模块菜单的层次结构关系,一般给出系统前两级的菜单模型,下面以一个较简单的但在操作上有较强顺序要求的“学生信息系统”为例,其主要功能模块设计如图1。

2.2.2模块功能概要说明

对每个主要菜单的功能做概要描述。如图2。

2.2.3程序流程图

绘制顶层程序流程图,如图3。

2.2.4系统概念及定义

对系统中使用的一些专业化的名称做说明,比如系统中的默认信息、公用信息、系统基本专业术语的解释等(如图4)。

2.2.5系统构架和开发工具的选定

充分调研用户的需求而决定,用户的范围、技术基础等都是参考对象。

2.2.6数据结构设计

打开前一阶段的需求调研报告,将里面所描述的需要采集的信息点进行分类整理,利用专业工具诸如Power Designer进行数据库的设计,设计完成后导出每个表的结构,再分别对每个表上的操作编写详细设计和算法。

表一般包括表名、表结构、功能说明、流程设计、输出报表、操作界面等。表结构即字段定义、字段意义、关键字定义、键定义等信息;功能说明描述该表上的所有操作,即将调研阶段的功能具体细化到每个操作,这部分是需求设计的重点,期间还可以将关键算法的设计编写出来;流程设计即以图的方式画出该表与其他表的关系;输出报表则设计出所有有关的报表样式。

需求分析文档主要是给开发人员看的,是代码编写人员的直接指导型文档,也是测试人员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分析文档的编写要周详、描述要准确,一般是采用自然语言与伪码相结合的方式,怎样书写能最清晰地表达程序的功能就怎样写,某些复杂的地方甚至可以写成编程代码让程序员直接使用从而避免“翻译”过程中出现错误。

还是以“学生信息系统”的“电子注册用户”表为例,详细设计如图5。

可见,在功能设计的编写上,必须明确各个操作对数据信息的影响,详细到让一个不懂业务甚至不要求了解整体流程的程序员都能按照这个分析文档开始代码的编写,他只需要按照系统定义及标准、按照指令编写代码,因此需求分析文档写给设计人员和编码人员看的,必须要明确软件需要怎样做。

2.3提前感知用户的需求

一个有经验的分析员要善于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在交流的时候要善于启发用户,捕捉看似无关的信息,提前感知用户的需求,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

例如在就采集学生平时成绩的谈话快要结束的时候,某用户感叹“现在教学部门在抓学习过程,说不定今后会加强对平时成绩的考核,除了平时作业,还要加强对上机、实验、网上讨论等学习过程的的考察,让这些指标也作为综合成绩的一部分”。对于这句话,敏感的分析员可以提取的信息是,在不久的将来,平时成绩可能要包含多个内容,而刚才讨论只有一个平时成绩的设计就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了,必须为今后的发展做可扩充性设计,但是如果现在就设计成多个环节成绩的采集又会增加录入人员的负担,毕竟多个项目只是设想,即便实现也可能只针对部分课程,那么如何设计呢?考虑两种情况,最后分析员采取了多项成绩内容的设计方案,操作上可有用户自行选择单个或多个录入的方式,如图6所示。

如图6中A图所示,系统默认只有“成绩1”这一列的录入框有效,对于当前只有一个成绩来说用户不需要改动任何设置,如果今后出现多个成绩要求录入,用户根据实际情况点击“成绩X”让该列的录入框可见即可,见图6中的B图。

2.4必须考虑业务环境

设计数据结构、算法的时候,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要考虑,那就是“业务环境”。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用户反应软件不能正常使用的时候,开发人员在自己的机器上模拟时却没有任何问题,到现场才发现这样那样的原因。

一个真实的例子,在最初设计学生学籍管理软件的时候,开发人员为了保证数据的绝对准确,基本上没有设计任何冗余信息字段,在算法上使用了相当多的关联语句,测试没有问题,但是在实际使用中,由于信息量的庞大导致系统的运算速度极慢,很多功能根本无法完成,无奈之下,只得对若干数据表进行重新设计,增加一些冗余信息字段,虽然可能出现某些数据不一致的情况,但在某些对数据严格性要求不太高的环节不会造成坏的影响,相反必要的冗余信息还可以帮助业务人员追查历史。因此如果缺乏对业务场景的了解,又如何能够真正理解需求呢?断了“业务环境”之章,必将导致取出的“需求”之义有所偏差。

2.5需求变更问题

需求分析报告编写完成后,开发人员可以按照这个文档开始代码的编写了。但需求可能随时发生变更。需要注意的是,任何变更,必须立即通知需求分析人员,因为只有编写分析报告的人才最熟悉整个系统的结构和数据之间的关系,才能分析出这个功能的变更可能影响到的其他功能,从而站在系统全局的角度再次对变更的功能进行设计。

3总结

最后总结一下需求阶段需要做的事情:组织一个具有较强沟通能力、表达能力、领悟能力和敏感度高的调研小组;与用户一起讨论系统功能,形成需求调研报告;分析系统使用环境、细化功能模块,设计系统架构、程序流程和数据结构,形成需求分析报告;需求变更要立即通知需求分析人员。

2.1需求分析报告的内容

需求分析主要包括的内容有:总体功能描述、功能描述及数据表关系、程序流程图、系统概念及定义、系统构架、开发工具、数据库设计、功能详细设计及算法等。

2需求分析

需求调研阶段所占的时间大概只是整个需求分析阶段的1/4,大量细致的工作在编写需求分析文档上。需求分析以调研报告为基础开始编写。这个过程是一个将用户的业务逻辑转化为程序逻辑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徐锋.软件需求最佳实践:SERU过程框架原理与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2]Suzanne Robertson,James Robertson.Mastering the Requirements Process(2nd Edition).Addison-Wesley Professional王海鹏译.掌握需求过程.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3]Stephen Withall.Software Requirement Patterns.Microsoft Press曹新宇译.软件需求模式.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面向需求 第5篇

面向应用需求的遥感卫星载荷空间分辨率标准化研究

摘要:遥感应用需求是对地观测卫星载荷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载荷的通用化、标准化、系列化是未来载荷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对遥感应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从应用部门关注的.空间分辨率这一主要指标对遥感卫星载荷标准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我国对地观测卫星载荷的空间分辨率设计标准,对促进遥感卫星载荷的大规模批量生产、节约设计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 魏香琴顾行发余涛孟庆岩李斌郭红 Author: WEI Xiang-qin  GU Xing-fa  YU Tao  MENG Qing-yan  LI Bin  GUO Hong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国家航天局航天遥感论证中心,北京100101 期 刊: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ISTICEISCIPKU Journal: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 年,卷(期): , 32(3) 分类号: S127 关键词: 遥感    卫星    应用需求    空间分辨率    标准化    机标分类号: TP3 TN9 机标关键词: 面向应用    应用需求分析    遥感卫星    载荷设计    空间分辨率    标准化研究    Application    Based    对地观测卫星    遥感应用    出发点和落脚点    设计成本    设计标准    批量生产    指标对    通用化    节约    基础 基金项目: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民用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

面向需求 第6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市场需求;实践能力;理论基础

21世纪,信息技术产业已取得高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应用到各行各业,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要求中职计算机教学也应跟上时代发展步伐,面向市场需求,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走向职业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从市场需求出发,分析了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现状;用发展的眼光和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从当今计算机的教育现状为切入点,提出了对计算机教学的新要求。

一、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教学现状

1.中职计算机教学课程的安排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环境下,基于计算机学科的发展轨迹,在教学课程安排上,教师不仅应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播,更应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计算机行业与信息技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计算机学科关系着21世纪甚至是未来发展和前进的方向,中职计算机教学从当前的发展来看,已经落后于市场需求的发展,课程设置及培养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中职计算机教学的中心方向缺乏明确性和指导性;②课程设置比例不合理;③对于新课改的实施力度有待提高。

2.中职计算机教学实践的主体

(1)中职学校的学生,多是初中毕业后直接升入到中职学校学习的,这就存在有些学生可能有些学生因为中考成绩不理想,而盲目选择了到中职学校学习,或者有些学生对计算机专业不了解,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这些客观原因的存在,导致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不强,对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理解不到位,实际操作能力较差。

(2)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由于中职教学师资力量较为薄弱,部分中职学校的教师教学方法陈旧、知识储备欠缺,导致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缺乏竞争力。

3.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客观条件

在当前的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教学器材较为陈旧,不能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有些学校设置因为设备的陈旧,就用理论学习法代替了实践教学,导致学生无法理解理论的抽象知识,学生的动手机会减少,接触到与将来职业工作的操作更是少之更生。另外,在面向市场需求下的中职计算机教学实践就成了一个空壳子,不能把学校与企业联合起来,达不到市场要求和企业要求,从而导致学生计算机能力水平不高,实践能力不强。

二、中职计算机教学在当前市场需求下的新要求

1.先理论,后实践,将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

在计算机教学中,理论教学是基础,实践教学是依托,只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在操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应该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在课程的安排上做到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教学前期多注重理论讲授,让学生对知识有一定的认识,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后,再逐渐进入实践教学阶段。对于学生本人来说,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不应因为枯燥而产生厌烦心理,应充分掌握理论知识有包含的信息量,為实践环节打好坚实的基础。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那个学生自己发现实践中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技能。

2.建立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培养机制

计算机学科所包含的知识信息量的很大,因此,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学校应积极建立与企业的联合培养机制,以“小方向、精知识”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在企业实践中积累经验,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能够很好的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动手的环境,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有经验的导师或者企业中的业务骨干来带学生,使学生在实践中多项经验丰富的人学习,在将来的市场求职中占据有利地位,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同时,校企合作能够推动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活动,为学校注入新的活力。

3.新思想,新展望

纵观国内的中职计算机教育现状,在今后的教学中,教职人员应该努力加强学校教育课程与市场需求下企业招聘对技术人才具体要求的联系力度,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应该尽量符合学校实践课程教学的要求,学校应认真研究计算机市场需求,研究中职解散及教育的外部环境和客观情况,研究相关企业对于人才的各项要求,从理论先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不断发展的计算机行业中,市场对于人才有较高的要求,中职计算机应该面向市场需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市场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1]周莹莹.如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J]. 职业,2012(33):81

[2]罗潇.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现状及变革的探究[J].科技信息,2011(09):594,652

[3]夏从俊.增强中职计算机学习效能感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2012(33):80

作者简介:

面向需求 第7篇

一、转变教学思想, 以学生为中心

目前, 由于高中的大规模扩招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导致中职学校在校生学习热情不高, 信心不足, 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 学习成绩和效率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正视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行为特点, 激发学生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习成为学生主动的行为。以学生为中心, 突出学生主人翁地位, 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存在,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应是今后中职教学中的主导思想。我们的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其变被动为主动, 并注重强调培养学生思维、判断、学习和创新能力。

二、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加强情景教学

现阶段, 普教色彩仍在一定程度上蕴含于我国很多中职学校。教师缺少对学生实际情景学习能力的重视程度与中职教育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背离, 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企业来之即用的用人要求。因此, 为了更好地面向市场需求, 完成中职教育的历史使命, 作为中职学校理所应当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注重并加强学生在实际情景中的学习, 是增强学生未来就业适应性的需要, 也是学校提升教学质量以满足市场需求的教学方法改革的迫切需要。基础课程更多地与实践相结合, 增加实训实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例, 根据企业用人要求进行订单式培养, 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 校企合作创办校企班等均已在我校实施, 并已取得较为显著成果。

三、调整专业设置, 突出技能培养

现阶段的中职学校, 专业设置要以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具体说来, “有所为, 有所不为”应当作为学校专业设置的原则。

1. 注重调查研究, 面向市场需求, 适度超前。

专业设置之前, 应对本地区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的发展情况进行调研, 了解社会职业分布和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情况, 并且对职业与专业特点进行分析, 知道哪些是社会需求量大和具有发展潜力的职业, 哪些是劳动力过剩的职业, 然后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条件、优势做好专业设置规划, 并在确立专业方向时具有适度的超前性, 使培养的人才“学有所用, 适销对路”。

2. 实行宽进窄出, 实现专业的柔性化设置。

对现有专业进行整合, 设置若干宽口径的专业群, 既满足市场需求又符合科学技术前进方向。在每一专业群内可以设立若干子专业, 实行宽进窄出。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择业机会, 同时在本专业可以做专做强。这样的专业设置既具有对市场需求广泛的适应性, 又具有对人才需求变化的前瞻性。

3. 专业设置应注意“创特色、扬优势”。

学校开设专业既要保持自身的传统优势, 又应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开创、发展与已有专业基础相近而又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专业。应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的场地、设备、师资, 根据专业发展趋势力创特色, 形成“品牌”效应。

四、推广分层教学法, 实现因材施教

近几年中职学校生源参差不齐, 差别悬殊, 个性特点突出, 普遍反映不好组织课堂教学, 教学效果也很不明显。面对这个问题, 原有“齐头并进”的教学观念应当转变, 利用分层教学的模式解决。分层教学不仅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而且可以很好地适应不同层次的生源。

所谓的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若干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加以区别对待。教师应对不同层次的群体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并加以不同程度的训练和辅导, 借助各层本身的力量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摘要:职业教育本身就是面向市场、面向就业的教育, 因此应该以培养具备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实用性技术人才为目标。本文结合笔者自身多年中职教育教学管理经验, 探索中职教育中教学新方法。从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专业设置及分层教学法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中职教育,面向市场,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2005-11-8.

[2]蒋乃平.职教课程改革要点与课程模式[J].北京教育, 2000.

[3]邢晖, 杨文尧.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J].职教论坛, 2001.

面向需求 第8篇

一、在实践课程中开展套件启发式教学模式

“套件启发式教学”即采用启发式方法进行综合知识教学, 旨在为学生建立一套在某个开发领域综合技术体系。企业对技术要求是全面的、综合性的, 不是要求掌握某几门独立的课程知识, 而看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技术体系的搭建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课程套件教学就是以项目实践的形式将若干相关课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比如Web开发技术-Java EE工程实践课程就是将HTM L, CSS, Java Script, Core Java, 数据库技术, JSP, SSH框架等课程做有机的结合, 进行串讲, 某些课程是在低年级已经开出, 有些课程则会在实践课程中重点教授。通过这种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逐步构建一系列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技术体系。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 前沿技术层出不穷。套件教学过程中知识量是十分庞大的, 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会这么多实际技术, 光靠老师教是不行的。陶行知先生说:“好的教师不是教, 而是教学, 教学生学”。教师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学生的进步, 教学的效能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进步上, 而不是体现在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上。因此, 教师最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习方法, 使他们学会学习。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模式, 让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提高。在套件启发式教学当中我们每次课都设计几个功能场景, 并根据场景列出若干实际问题, 这些问题涵盖了本次场景中主要的知识点, 老师做基本讲解之后, 鼓励学生课后查找资料, 互相讨论, 实现场景功能。并在下次课中进行归纳, 分析。采用这种启发式场景教学的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更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企业所需要的。

二、加强科研管理培植课题式教学模式

南昌大学软件学院一直以来重视科研在教学质量发展中的作用, 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教师参与科研开发。并根据技术方向组织了多只项目科研团队承接校内外项目开发, 出台教师项目开发管理与奖励机制, 力图实现院内有软件实训、开发基地, 学生有充足的实训项目。

在项目科研团队中挑选较有意义的实际项目作为实践课程的目标课题, 在高年级实践课程中以课题为单位制定项目开发计划和规范, 将班级中的学生组成6人左右的项目团队, 团队中每个学生在其中扮演自己期望的角色, 如系统分析师、数据库设计工程师、前台设计师、测试工程师等等。这些组员在老师的指导下协同完成项目开发, 课题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整个课题实现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成员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需要团队协作的能力、项目分析设计能力以及初步的项目管理协调能力。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到了真实项目中各角色的定位与职责, 对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有了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

三、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思想是紧密开展校企间的合作与互动, 实行“请进来, 送出去”的培养方针。“请进来”是指聘请企业中知名专家来我院做讲座或教学, 不断的将企业中的前沿技术带到同学的身边。“送出去”指在大四把学生放到真实的企业项目开发环境中, 严格按照企业的开发流程和管理流程去完成实际软件项目的过程。有了前面教学打下的技术基础以及学生对开发团队中各职责的理性认识, 他们可以很快适应企业实训环境, 并且在完成实训任务的过程中,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素质。通过这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能够使得学生与企业进行无缝人才对接, 从而根本解决了学校学生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以南昌大学软件学院为例先后与中兴软件、Sun、IBM、Oracle、东软、等诸多软件开发应用及生产的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逐步建立起一套集科研、教学、实训等多维一体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四、结语

南昌大学软件学院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培养企业切实需要的人才, 使得毕业生与企业进行无缝对接, 上述教学模式应用于南昌大学软件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在多年的建设实践中, 我们不断改革和完善实践教学模式。实践结果表明, 经过该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 体现在:南昌大学软件学院本科生就业率平均达到98%;对口就业率达85%, 在“英特尔杯”全国大学生软件创新大赛、红旗杯、安利杯、“挑战杯”等各项竞赛中, 我院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 信息产业部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运行司、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中国软件产业年鉴.2007年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构建面向社会需求的中职教学体系 第9篇

一、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来确定培养培养目标, 确立教学新体系的构建原则

中职教学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与教育整体发展相协调。而人才市场职业岗位要求中职学校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第一线有一定技能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 我们紧扣中职教育发展的主题, 确立了学校构建教学新体系的三个主要原则:

1.依据市场需求原则。市场需求是确定中职教学改革方向的决定性因素。只有依据市场需求构建教学新体系, 中职教学才能避免在学生知识技能培养上出现结构性失效, 避免学校教学整体效益的降低, 也避免教学资源无谓的浪费。市场上相关岗位要求学生具备哪些能力, 我们就着力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 并将许多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的总体培养指标分解到各个具体的学科教学中, 形成分级培养指标, 从而优化学生适应市场岗位要求的能力培养体系。

2.依据生产过程原则。生产过程是中职教学如何达到市场岗位所需能力要求的决定因素。各专业教学该教给学生什么、能教给学生什么、怎么教等等都与相应的市场产品生产过程紧密相连。因此, 我们在进行教学体系调整、改革、创新的过程中, 始终都把生产过程作为新的专业教学体系构建的依据。

3.依据学生实际原则。学生的实际是决定中职教学知识技能标准和实际效能的内在要素。只有依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构建教学新体系, 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的知识技能层次, 避免教学期望的主观偏离。

二、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 以课程设置为核心, 建构教学新体系

1.以职业标准为导向, 进行课程综合化改革。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市场职业岗位要求来综合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学校对各专业的课程进行了全面的整合, 适当压缩了文化课程, 对文化课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也作了适当的调整, 使得各专业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教授模式, 初步形成了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多元化、综合化的新的课程模块体系, 从而使国家职业标准和市场职业岗位要求在课程综合化过程中得到了真正的贯彻和落实。

2.依据教学新体系构建原则重新制订学校课程教学大纲。大纲由各教研室组织所属学科组编写, 有规范的格式, 文字严谨, 简明扼要, 专业术语准确, 突出学校综合化改革思想, 体现新的教学教育理念, 从本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及作用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方案;校级、市省级重点课程的教学大纲在课程内容更新与拓宽上有所突破, 在教学环节安排上有所创新, 在教学中贯穿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思想, 突出对学生实践技能、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

3.依据教学新体系构建原则进行课程开发。组织动员教研力量, 贴近市场, 从实际出发, 开发新的课程模块, 把开发的重点放到了相关产品及其服务特别需要的课程上。由于我校抓住了课程设置这一教学改革的核心, 各专业的教学改革有层次地展开, 课程模块得到了优化整合, 课程管理更加科学合理, 课程开发也取得了初步成效, 从而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按照学科教学体系随意设置课程所造成的与职业岗位要求相脱节的缺点, 从根本上强化了教学新体系的实际功效。

三、以工作过程为内容、以模块化项目法教学为载体, 优化其课程内容, 开发校本教材

中职学校由于诸多因素如教师相关的知识能力结构、学生群体的基本素质和特点、学校教学的内外部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等等的交互影响, 形成了一些长期困扰教学的难题。在对教学体系的调整、改革、创新的过程中, 我们认识到开发校本教材, 优化教学内容, 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因此, 只有通过校本教材开发这个突破口, 才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 使教学新体系的课程内容得到优化。教材的编写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的大前提下, 注重内在逻辑知识体系、增加相关信息容量, 尽量接纳和融和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的工艺流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能力, 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终身发展, 使学生所学在职业岗位上“实用”“够用”, 注重专业特色, 同相关专业紧密结合既有专业教材的体系, 又有我校的实际特点;既有地方的乡土气息, 又符合市场需求和岗位要求;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有利于学生在学和做中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 掌握职业技能, 发展创新能力。

四、以实践技能培训为重点, 显现教学体系的中职特色

1.是通过技能培训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相互补充, 相互完善。把学生技能定位为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各教学环节所培养的从事本岗位工作必须具备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及相应的文化基础等技术和能力。

2.是安排技能竞赛活动。在教学新体系中, 依据职业标准, 安排全校大规模的技能竞赛活动, 形成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活动程序, 调动全校通过各方面的力量参与, 营造浓厚的职业技能大比武的气氛。

3.是在教学新体系中增加了实习内容和学时, 提高了实习在课程体系中所占的学时比例, 使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能够得到真正的落实。

4.是增强了技能训练考核的实施力度。鼓励教师和学生获取各类职业技术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以技能训练考核为主线, 将各科相关技能训练有效地融和于学生整个成才流程的始终。

五、以实训基地为平台, 探索产教研结合的道路

实训基地建设是学校能否通过教学新体系实现其最终培养目标的基本物质保障。实训基地以何种形式, 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它在教学中的作用, 关系到教学新体系构建的成败。因而, 学校对此十分重视。一是依据教学新体系三大构建原则, 以职业标准为导向, 全力打造校内外实训网点;二是加大投资力度, 使实验实习的硬件设施、实训基地的生产教学等基本功能得到升级;三是强化实训基地的管理, 充分发挥挖掘其潜在的生产、科研、教学能量。以此为基础, 学校把着力点放到了教学于产业、科研相结合的模式构建上, 强调实训基地的产业功能、科研功能和教学功能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 以教学促产研, 以产研促教学, 从而使实训基地高效率地契合于学校整个教学新体系中。

六、以考试制度改革为手段, 导引教学体系的构建方向

从三大原则出发构建教学新体系, 其中十分主要的一点就是要通过考试制度的改革这一手段来导引教学新体系中教与学的发展方向。在教学新体系的构建实践中, 我们深刻认识到, 中职考试既是对学生和教师学与教的检测手段, 也是对学生怎样学, 学什么, 学到什么程度, 教师怎样教, 教什么, 以什么为教学标准等等的一个方向导引由于考试制度实行了符合教学新体系构建原则的一系列改革, 因而使得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效果检测更为合理, 发展导向更加明确了。

一种面向对象的全过程需求工程方法 第10篇

Web服务自1989年诞生以来, 迎来了一个又一个飞速的发展, 随之而兴起的面向web服务的软件工程理论也逐渐成为了一门学科, 其子领域需求工程 (Requirement Engineering) 是软件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信息化时代发展迅速, web服务的开发趋于快速、高效, 而现实却是进度超期、成本超预算、需求变更频繁等现象, 甚至很多项目越偏越远以至于无法交付, 这一系列的问题也凸显了需求工程在软件工程中的重要作用[1], 需求分析的重要性也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得到重视, 例如随着电子信息的高速发展, 电子档案的管理软件变得愈加复杂[2], 另外, 对于经济飞跃发展的社会, 资金管理也是发展的重要一环[3], 这些对软件开发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体现了需求分析在响应时代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经过长时间的实践验证与优化, 目前需求工程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四类:面向过程、面向数据、面向控制、面向对象[4,5]。

面向过程的需求方法侧重于事件输入输出的实现方式, 对对象及过程方面并不很重视。结构分析方法SA、SADT和Z等都属于这一类。面向数据的方法主要以分析数据结构来描述开发过程, JSD和关系实体模型都是这种方法。面向控制的方法强调同步、互斥、死锁、并发以及进程控制, 数据流图就是此类。面向对象的方法基于分析系统对象以及对象间交互, 通过对象的属性、结构和关系定义需求。

上述四类需求工程方法都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与实现方式, 表1列出了区别。

目前Web服务的开发过程中, 需求变更成为了需求进程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 同时软件开发需要多方人员的交互与沟通, 需求理解也就成为了关键性因素。因此面向对象的需求工程方法是最适合Web需求开发的方法体系, 其具备良好的可靠性、可维护性及可重用性。

1 面向对象的需求方法

面向对象的需求方法是抽取和整理用户需求, 并将系统相关事物实体进行抽象化, 形成对象模型的过程。面向对象的需求方法中形成了典型方法体系的是[6,7,8,9,10,11,12]:Grady Booch从1983年开始研究, 1991年后走向成熟的Booch方法;Booch方法包括完善的符号体系, 以静态模型表示系统的构成和结构, 以动态模型表示系统执行的行为。Shlaer和Mellor于1988年提出的OOSA方法;OOSA方法以语义模型为基础, 描述了详细的实体属性与关系定义, 但其实现方法与事件流程不够明确。1987年被提出, 1991年Jim Rumbaugh正式应用于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的OMT方法;OMT方法的核心是建立对象模型、动态模型和功能模型。1994年Jacobson提出的OOSE方法, 这种方法中, 用例模型充当整个分析模型的核心, 也是分析阶段、构造阶段和测试阶段的基础。90年代中期由IBM公司提出的VMT方法。它吸取了OMT、OOSA等方法的优点, 并且结合了可视化编程和原型技术。

上述作为面向对象需求方法的代表都具备其优势, 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特别是在需求方法的实现过程中缺乏对整体步骤的规范。

从表2可知, 面向对象的需求分析方法着重于建立对象模型, 在需求分析的过程中没有实现规范的全过程, 上述的5种方法, 需求工程阶段的某些过程均有所缺陷, 因此,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面向对象的思想, 而涵盖了需求分析全过程的需求方法。

2面向对象的全过程需求方法OOWP

根据前文分析, 得出面向对象的全过程需求方法 (OOWP) , 即建立在面向对象的需求工程方法论之上, 以实现需求工作的全过程为实现方式。如图1所示, 整个需求模型可以分为6个步骤, 其中 (1) ~ (3) 是需求定义, (4) 为需求捕获, (5) 为需求分析, (6) 是需求建模, ‡为需求描述, ˆ是反复的需求迭代。

下面详细说明这一模型的具体步骤与实现方式:

Step1、需求定义。需求定义面向的对象是系统可以初步划分的子系统或主题域, 目的是确定系统的宏观需求, 明确系统的目标和范围, 需求定义阶段的输出物是需求模型, 分为3个步骤:

(1) 确定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源于“Stakeholder”[13], 表示与系统一切利益上有联系的人员, 一般包括系统投资者、系统管理者、系统开发者、最终用户等。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于系统的关注点有所不同, 确定了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即确定了系统对象中人员实体的需求。

(2) 划分主题域/子系统。确定了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之后, 将整个系统划分为不同的主题域, 或者说是子系统。这些主题域分别可以实现相对独立的功能,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数据接口或业务事件上的联系。传统的主题域划分往往采用图2 (a) 中所示的方式, 但是这种方式没有很好的将业务结构体现出来, 主题域之间关系也不够明确, 为了更好的分析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接口连接等, 选用图2 (b) 中所示的构件图方式[14]。

(3) 定义系统范围与边界。一个系统所能实现的功能总是有限的, 确定系统的范围与边界有助于把控开发过程与开发量。

Step2、需求捕获:需求捕获面向的对象是最终用户, 需要有计划性与科学性, 计划性指对捕获对象、问题、时间的计划, 科学性是指选取科学有效的捕获方法。

OOWP方法中需求捕获的方法包括:

(1) 用户访谈。最基础最实用的需求捕获方法, 但捕获样本较少。

(2)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可以广泛的获取用户需求反馈, 但信息层次较浅。

(3) 资料调研。资料调研在技术上能够提供很好的建议, 同时可以弥补数据的不足。

(4) 现场考察。需求分析人员到需求发生的场景进行实地考察, 以便对需求问题有更感性的认识。

(5) 参与开发。参与开发即让用户代表、需求分析人员参与系统开发讨论过程, 切实体验从需求转变为解决方案。

Step3、需求分析:需求分析面向的对象为业务流程或事件, 这是需求工程中最核心的部分, 结合前面的需求定义与需求捕获阶段的产物, 进一步的进行细化与组织。

需求分析需要先定义信息模型, 对应OOSA中的信息模型, 用于确定对象定义、对象属性、对象关系和多个对象结构。然后根据信息模型确定业务模型, 包括对象的生命周期, 事件的流转过程等, OOWP方法中业务模型与OOSE中的设计模型, OMT中的动态模型, 以及OOSA的处理模型较为相似, 但本方法中侧重业务流, 即事件过程, 因此命名为业务模型。

Step4、需求建模:需求建模是实现需求分析的手段, 它通过模型化工具将需求分析的产物表达出来, 能够更好的建立分析过程, 同时便于需求理解与管理。

(1) 需求模型, 需求定义阶段的产物, 实现方式为构件图、上下文关系图等。

(2) 业务模型, 需求分析阶段的产物, 实现方式为活动图、时序图、协作图等。

Step5、需求描述:需求描述就是将前期阶段的输出物进行文档化的过程, 根据一定的文档规范输出需求说明书。Web服务工程中适用以建模图形化为主, 自然化语言为辅的方式进行需求描述。建模图形为需求建模阶段输出的需求模型和业务模型。

Step6、需求迭代:需求迭代也称为需求验证, 是不断的将需求工作进行复查与核审, 以期在开发之前明确需求内容, 减少因需求错误或变更带来的成本投入与风险。

3 方法应用

本文以电信运营商开放平台的需求分析为实例, 说明面向对象的全过程需求方法是如何实现的。

开放平台的概念在互联网行业已然不陌生[15], 但国内运营商仍处于起步阶段。电信运营商的开放平台主要开放自身业务支撑能力, 如信息查询能力、计费结算能力、电商支付能力等, 实现电信运营商与多产业的融合, 借助第三方企业的入口, 争取市场份额, 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16]。

下面将根据电信运营商开放平台的整体定位, 运用OOWP工程方法进行需求实现。

Step1、需求定义。

(1) 确定利益相关者。电信运营商的开放平台所面向的用户是企业级用户, 可细分为互联网企业、电商企业、政企客户及中小型企业等;同时开放平台的能力提供方也是利益相关者之一;另外, 作为平台的运营管理者、系统开发者同样也是利益相关者。

(2) 划分主题域/子系统。开放平台的主要功能包括能力开放管理、用户管理、接口向能力封装, 因此划分了如图3所示的三个子系统。

(3) 明确范围与边界。将每个子系统当做黑盒子, 确认外部相关者与相关行为, 这样也就得到了完整的上下文关系图 (如图4) , 即明确了系统的范围与边界。

Step2、需求捕获。

需求捕获采用问卷调查、资料调研、参与开发方式。首先制定问卷, 了解运营商内部及各需求方对于能力开放的业务需求;然后通过资料调研, 研究当前业内开放平台的业务模式及技术架构;最后, 集中运营商内部人员, 参与开放平台架构设计、开放能力确定、功能点分析等方面的讨论。

Step3、需求分析。

(1) 确定需求模型。图明确了开放平台的主题域划分, 然后进行系统的范围与边界分析, 以上下文关系图形式展现。

(2) 确定业务模型。将主题域中的业务流程进行细化分解, 例如开放平台中企业用户管理子系统相关的业务事件如图5所示。

Step4、需求建模。需求模型前文已经表述, 业务模型则是通过活动图、时序图、协作图等来说明具体的业务流程。图6为开放平台中应用的生命周期活动图 (因篇幅原因, 此处只举活动图为例说明) 。

Step5、需求描述。结合前文输出的需求模型、业务模型等, 进行有效的组织与衔接, 形成需求规格说明书。

Step6、需求迭代。将上述的步骤反复迭代, 形成更为严谨、系统的需求描述。

4 结论

面向需求 第11篇

关键词:企业需求;计算机;教学改革

1 研究背景

计算机专业是高职院校的传统专业,但是随着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院校所教授的知识显得相对滞后,与行业发展十分脱节,学生毕业后所学无所用,与企业单位用人需求有一定的出入。这直接导致许多计算机类毕业生在校期间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基本操作不够熟练,与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差距较大,进入工作单位后需进行较长时间的入职培训,要在工作岗位上能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时间较长。学生就职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就业问题不容乐观。面对学校在人才培养和企业在人才需求上的差距,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以及人才模式需要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结合我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2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各项内容的调查,比较和综合走访了解的情况,我们认为在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突出问题:

2.1教学方法落后,学习效果差

在计算机教学中,仍然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在课堂上只能听和看,缺少独立思考,不能动手操作,无法直接参与,学生的主动性不能充分得到发挥。虽然多媒体演示基本成为主要手段,但它实质上还是一种以讲授为主,操作演示为辅的教学模式,只不过是通过大屏幕将演示的过程直观的展现,便于学生更直接更全面的学习,对操作性很强的计算机课程来说,依然没有实现项目化驱动,学生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目标依然没有实现。

2.2教学内容滞后,教材体系不连贯

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院校所教授的知识相对滞后,与行业发展十分脱节。不得不说,在现行的计算机教材编订中,还没有办法实现行业知识与书本教程的完全同一步调,这导致了教学内容的滞后,即使学的再精,大一所学,大三毕业也过时了。高职计算机教学非常需要一套内容实用、时代性强、深入浅出、基础入门、适用广泛的教材。但由于目前计算机教育的教材种类繁多,水平参差不齐,很难找到适用于高职计算机教育的与新技术、新软件衔接紧密的教材。一些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学校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能选择本科层次或业余类的教材。然而实践再次告诉我们:这些教材本身理论性强,内容庞杂,行业及专业术语艰涩,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不易掌握,难度偏大,甚至打击了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这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更新、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带来了很多不便。

2.3教学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必要的实践环节

计算机教育的实践性毋庸置疑,光靠书本和教师的片面的教授是无法获得真本事的,这就需要加大实践比例。然而很多学校受制于硬件设施的缺乏与落后,甚至不能满足学生正常的上机需求。因此也就形成了学校教师只能过多的进行课堂理论讲授,偶尔组织上机实践的现象。或者实训条件满足,但是实训课程缺乏组织管理,导致学生上机课程变成了案例抄袭演示快速完成,上机变上网。由于实践环节的缺乏,学生即使掌握了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但不会用,也不知如何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往往显得束手无策。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只能导致学习效率低,学生学无所用,无法满足社会用人需求,也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2.4考核评价方法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

和其他实务性的课程一样,现行的计算机类课程的成绩考核还是以理论的成绩为主,虽然形式是机考,但是理论为主,案例操作仅占小部分。有些学校在最终评价环节做过一些改革,在总评中加大了实习和实验分数,可仍然改变不了理论考核为主的事实。现实中确实有部分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很强,也能够深入行业前沿,会使用一些最新的技术,并能够做一些创新的尝试,动手能力强,在实训环节中往往出类拔萃。可在理论部分考核时,对于死板的记忆性知识不太擅长。根据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这种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恰恰不能适应这种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只会引导学生被迫的将大量学习时间花在死记硬背理论基础知识上,忽略实践能力的培养。

2.5教师经验不足,缺乏师资培训

教师的教学和业务水平对于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计算机课程教师既要有较强的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还要掌握计算机日新月异的发展新技术。专业教师大多一毕业就来学校任教,往往缺乏实践,且长期得不到实践的机会,现有师资队伍力量薄弱。例如部分教授计算机语言和网络技术的教师由于没有从事过编程和网站工作,对信息服务没有全面、系统的认识,在教学个过程中只注重讲解理论知识、步骤,倾向于课本,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实际技能。受限于高职教育的待遇条件,那些真正既懂理论、善操作的计算机教师往往在信息企业兼职,不能全身心投入教学。部分老师的教学内容多年不变,行业新知识和新技术涉及较少,教学空洞。这就需要现有的教师多参加培训,进行社会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

3 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计算机应用型人的才培养应注重基础原理、强化实训,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更新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模式,以期培养出适应于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下面以我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为例,探讨教改实践的实际做法。

3.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地方信息技术产业的人才需求,修订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企业的调研,对计算机应用相关专业高职毕业生的知识、素质及职业能力重新定位,明确提出要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在此基础上完成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包括根据岗位及知识技能需求,与企业共同研讨,制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面向市场需求,建立动态合理的课程体系,并进行教学教改研究,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

3.2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在产业升级换代的背景下,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并实践与现代信息技术企业生产实景相适应的,校企共建实验实训室建设方案,实施以项目驱动为主的“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并深化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在大二进行网络与软件方向自主选择,分班教学的教学模式改革。同时,积极探索教师指导、学生社团出人、企业出资的“三位一体”的竞赛模式,充分利用学校已有资源为学生科技活动提供条件。鼓励建立学生创业团队,着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真正成为适应现代工业生产、技术研发、质量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

3.3 拓展校企合作

深入企业和社会,进行广泛调研,探讨和实践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引入企业参与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利场所。引入企业参与建设,使实训基地场景模拟工作环境;实训操作仿真工作项目;实训管理类似企业管理;实训成果接近生产产品。同时,引入企业参与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教材,引进企业人才参与教学,做到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相结合,实际软件背景平台与任务驱动平台互相融合,校企互动,产学合作,使学生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获得独立的最直接的体验,实现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密切结合。

3.4 创新实践平台

突破以往实践教学只限于演示性及验证性的初级开展阶段,加强校企合作,加大实践投入,实现实践教学装备的先进性和实践教学环境的真实性。积极推行教学改革,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情景模拟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融教、学、做于一体。积极参与技能大赛,实现以赛促练。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在实际创业中提升技能。从而全面培养学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就业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开创就业创业新局面。

3.5 重构课程体系

以“岗位要求”作为构建课程体系的基本准则、以“应用能力”作为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采用能力模块化设计课程。根据岗位的需要,建立能力模块化课程体系。通过市场调研,分析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划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依据能力结构将

课程划分成不同的模块,一个模块主要培养学生一种能力,采取集中学习,强化训练的方式。加大实践课程开设力度。在课程设置上,加大实践课程的开设比例,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6 改革教学内容

在上述基础上,提出以工作岗位为导向,以区域产业应用为基础,走产学相结合的教学改革之路。改革现有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建立连贯的课程群、学生能力与特定区域产业应用之间的关联,构建面向区域产业应用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通过对计算机应用相关专业在区域信息产业典型企业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实现面向区域产业的课程案例库建设、课程设计内容选择、实习基地建设以及毕业设计改革等。另外加大网络资源的利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利用网络平台,拓宽老师与学生沟通的渠道。

3.7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课余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组织学生赴高新技术企业或现代化程度高的企业参观学习,再加以典型创业事例的宣传教育,使学生在交流学习的活动中受到创造创新思想的熏陶和启迪,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强化学生应用计算机专项技能的能力,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刘奇.重庆市统筹城乡背景下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J].前沿,2012(10).

[2]黄凤玲,唐幸儿.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9).

[3]钱峰,陶维成,姚琪,万振宇.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巢湖学院学报,2012(3).

[4]郑兰霞,葛玉萍.机械工程类专业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探讨[J].办公自动化,2008年08期.

[5]李春杰.能力导向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第02期.

[6]易万程,桂颖.浅谈计算机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J].信息系统工程,2011年01期.

[7]陈军.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改革的途径与方法[A].2011年全国通信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顾荣,顾洁.关于校企合作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福建电脑,2010年04期.

[9]王斌.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2年01期.

[10]俞丹.职业院校计算机类技能大赛构建科学集训体系的探讨[J].才智,2011年18期.

[11]徐红.浅论高职计算机专业如何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面向需求 第12篇

1 移动时代发展背景下用户对图书信息的需求分析

1.1 空间上的需求

空间上的需求通常也被称作“地理性需求”, 其主要就是指用户对图书馆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相关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要求。比如, 用户要了解到图书馆馆藏资源的相关导航信息、各种图书馆的位置分布和交通路线、图书馆地理位置和周边的服务设施等。相对于人们对娱乐、商务等方面的空间需求, 用户对图书馆的空间需求虽然较弱, 但是, 也是用户需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2 时间上的需求

时间上的需求通常也被称作是“即时性需求”, 其主要就是指用户在某项事物、某个事件的启发以及某种刺激下产生对图书馆信息检索和查询等相关的需求。有的用户经常会通过图书馆提供的移动信息来打发闲暇时间, 基本上都是检索和查询相关专业资料信息来提升自我能力, 或者通过各种终端设备来翻阅相关的文本信息和媒体内容。此外, 时间上的需求具有着很强的突发性和临时性。比如, 用户需要近期图书馆的讲座信息、续借或者预约文献资料、电子阅览室等。

2 基于面向用户需求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方式

2.1 技术模式分析

根据相关的调查结果发现, 当前存在一些用户不喜欢通过移动信息服务获取图书资料, 其原因就是怕会产生移动费用。近年来,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对图书馆移动服务模式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 图书馆需要借助移动互联网、WIFI、广域网、终端设备等, 服务模式通常都是实行相关短信服务和WAP网站, 和客户端软件进行相互配合, 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 不断调整和更新自身的技术模式, 力求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信息服务。

目前, 图书馆的移动服务大体包括图书简介、摘要、专题等文献资料, 缺少个性化的服务, 所以将服务模式转变成个人定制、交流、查询、个人账户等方法。同时, 为用户提供免费的移动器材租赁、培训等相关服务, 拓展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范围, 优化服务模式, 为用户提供更多优质、便捷的服务, 吸引广大社会群众的目光, 从而增加图书馆的忠实用户, 不断扩大图书馆的经营规模, 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2 内容模式分析

移动服务主要包括即时信息和即时空间等两种服务, 同时还能够结合用户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需求情况, 有层次性的、针对性的提供移动信息服务。从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 我国图书馆在移动信息服务方面主要集中在时间服务方面, 也就是说以内容模式为主。内容模式就是提供图书馆内书目检索、已借图书时间、资料续借、到期图书通知、预约管理、阅览室座位情况查询等多种内容。此外, 图书馆不仅为用户提供相关的专业文献, 同时还能够为用户提供临时性的、娱乐性的资料, 将内容模式逐渐转变成专业性和休闲娱乐二者兼顾的模式。而且, 图书的载体除了文本形式, 还增加了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 比如, 实行微阅读模式, 其不仅能够使移动信息内容变得更加丰富, 同时还能增加用户的吸引力, 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 提升广大用户对图书馆的支持和满意度。

3 结论

总而言之,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 人们的阅读习惯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对图书信息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趋于多样化、个性化、便捷化。因此, 为了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 图书馆越来越重视移动信息服务的发展建设, 通过对移动网络时代背景下用户需求的分析, 及时调整和更新自身的信息服务模式, 丰富服务内容, 结合用户特点为其提供层次性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 从而提升用户的信赖程度和支持度, 促进图书馆的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科学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而移动信息服务作为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就是在移动信息时代背景下, 以广大用户的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 为其提供相关的信息服务, 不断满足用户对图书信息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 有利于提升图书馆的整体信息服务水平, 促进图书馆经营事业的长期有效发展。基于此, 本文通过对移动时代发展背景下用户对图书信息的需求进行分析探究, 并相应的提出基于面向用户需求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方式。

关键词:面向用户需求,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分析探究

参考文献

[1]陈琴.基于用户需求的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研究——以四川师范大学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5 (06) :21-23.

[2]周笑.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研究的奠基之作——《面向用户需求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研究》评介[J].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5 (03) :117-119.

上一篇:宫外孕的腹腔镜治疗下一篇:英文电影字幕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