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机

2024-06-18

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机(精选6篇)

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机 第1篇

一、独立思考时设计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如果只有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思考, 一方面会使学生无法交流, 另一方面还会造成被优等生“垄断”的局面, 不利于培养全体学生的探索精神。当提出一个问题后, 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的独立学习时间,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形成一致意见后, 再到全班进行交流汇报, 再次形成一致意见, 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 并学会新知。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 我是这样设计的:我们学过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联系这两个性质, 想一想, 在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举例推导, 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组内成员分别汇报各自的研究情况, 并作好简要记录。组内成员间相互质疑问难, 找出存在的共性问题, 共同解决, 再到全班进行交流汇报, 最后统一意见, 就可抽象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

二、认知模糊时引导合作

在数学教学中, 学生对新知识的本质认识不清楚时, 表现为迷惑, 就无法获取新知识。如果此时采用合作学习, 可以形成较浓厚的研究氛围, 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质疑, 不同的观点可以反驳, 在这种思想交锋、智慧的碰撞中, 有利于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 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开始有些学生认为“能被3整除的数”也像“能被2和5整除的数”一样, 根据个位来判断。此时采用小组合作, 相互说出判断的理由, 阐明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举出个位上分别是0~9的数能被3整除, 有的学生却举出个位上分别是0~9的数不能被3整除, 从而判断“能被3整除的数”不能只看它个位上的数。在合作交流中, 同学们各抒己见, 经过进一步分析, 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与这个数的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有关, 和只要是3的倍数, 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反之, 就不能被3整除。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全班的每一个学生都融于自己的小组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他们在探索中充分享受学习之悦、体验之乐、创造之美, 真正成为一名“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事实证明, 经过合作讨论得出的结论, 比听教师讲述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三、操作实验时组织合作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许多数学知识需要学生动手实验, 通过分析实验的结果去发现、探究、总结规律。有时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 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 这样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 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而且由于学生在操作时可以相互启发、相互配合、取长补短, 因此又有利于促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逐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 当导入新课后, 教师说:“请同学们想一想, 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求出圆的周长?”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 动手操作。有的小组用绳围住圆一周, 再用直尺量绳就求出圆的周长;有的小组把圆放到直尺上滚动一周也能求出圆的周长……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出圆的周长, 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 然后让学生汇报交流。教师设疑:“如果有一块很大的圆形花园, 用刚才的方法求它的周长方便吗?能不能用一个简便的方法求出圆的周长呢?”接着要求学生先量一量直径的长度, 再计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分别是多少。引导学生获取新知———圆周率, 再次组织小组讨论, 进一步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这样的合作活动, 可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学习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充分空间。同时, 可以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沟通、互助、分享, 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 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与欣赏, 使学生感到合作的力量大大超越个体的力量, 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突破难点时设置合作

在教材内容的难点处设置合作,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共同解决突破, 主动获取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集体智慧的发挥, 有利于每个学生对教材重、难点的学习, 从而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例如, 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 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小组测量一个任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 再要求把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较小的三角形, 测量计算其中一个小三角形的内角之和。通过对比, 学生就会发现大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等于180°。这时, 老师提出疑问:“是不是任何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动手, 分别用课前剪好的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纸片做实验。有的分别量出三个角的度数再求和, 结果是180°;有的把三个角剪或撕下来拼在一起, 结果可以拼成一个平角, 也是180°。通过小组合作交流, 很快得出了结论:任何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空间, 能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 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五、激发求异时倡导合作

为促进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教学中老师常常会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当学生给出的答案可能五花八门时, 教师可安排小组合作学习, 让学生把自己的结论与根据展示出来, 每个同学都能看到不同角度的解决方案, 培养了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例如, 比较异分母分数23和12的大小。我是这样设计的:我们学过了同分母、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 联系学过的知识, 要怎样进行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呢?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交流得出如下结论: (1) 可以化成小数比较。32≈0.67, 21=0.5, 0.67>0.5, 那么32>21; (2) 23比1少13, 21比1少21, 31<21, 所以32>21; (3) 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把32和21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 然后比较32=64, 21=63, 64>63, 所以32>21; (4) 32超过1的一半, 而21正好等于1的一半, 所以23>21。由于每个小组讨论后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一, 这时教师再把四种方法交给学生交流, 在交流后学生从四种方法中选择最佳方案。第 (1) 、 (2) 、 (4) 这三种方法较麻烦, 只有第三种方法最佳。这样的合作学习, 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 打破了常规的解题模式, 找到最佳的解题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 “合作”这一学习方式, 只要运用得当, 引导及时, 就能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焕发数学课堂的生命力!

把握合作时机提高学习效率 第2篇

一、独立完成困难时,组织合作学习

教学中,由于受课堂时间的限制,或学生基础知识、生活经验欠缺的影响,部分学生会遇到不能独立完成的问题。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交流,不仅能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还能让他们感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而产生个体学习的动力。如教学认识图形时,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还要研究不同的拼法。对于部分学生来讲,这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一起动手合作交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二、突破重点、难点时,组织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组织学生很好地突破重点、难点,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扫除学生学习障碍的关键。在教学重点、难点时,教师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不仅能攻克重点、难点,还能有效地发挥他们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积极性。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时,情境引出算式30-8、33-8、33-30。怎么算?教师不能“灌输”,而是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应用已学过的方法(如摆小棒),帮助学生思考,从实物操作中抽象出计算方法。先摆3捆,再拿出1捆拆开,从中去掉8根,所剩下的2根和2捆合起来就是22根。接着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计算过程。这样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退位减法的思考方法和过程,突破了重点、难点,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及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三、发现方法、规律时,组织合作学习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由于有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时常会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和策略,可能会出现思考不全面、方法不简捷的现象。这时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让组内成员发表意见,通过协商、讨论、补充,在别人发言中受到启发,在交流中重新审视问题,从而对数学问题的认识更加丰富和全面。如,“小明家离少年宫大约有3000米,冬冬家离少年宫大约有5000米,他们两家可能相距约多少米?”学生经过合作、交流,发现问题的答案至少2个。像这一类开放题,新教材中随处可见。解决这类问题时,应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促进学生全面分析问题,拓展学生解题思路。

四、优化算法多样化时,组织合作学习

新课程倡导算法多样化。算法多样化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不在同一层次上的算法就应该提倡优化,而且必须优化。这种优化的过程应是学生不断体验与感悟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强制的过程。这就必须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优的算法。这样既省了教师苦口婆心的“引导”,又让学生在感悟中掌握知识。如教学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创设情境:篮球场长26米,宽14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小组讨论,得出四种方法。方法1:26+14+26+14=80(米);方法2:26+26+14+14=80(米);方法3:26×2=52(米),14×2=28(米),52+18=80(米);方法4:26+14=40(米),40×2=80(米)。然后再小组合作交流,哪一种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好。结果不言而喻。这样合作交流,既让学生了解了长方形计算的过程,又让他们实现了算法的优化,充分体现了课改理念。

只要教师把握好合作时机,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在合作中获得成功,在交流中享受喜悦,他们就能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浅谈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时机的把握 第3篇

一、在学生独立思考或解题遇到障碍时开展合作学习

我们的教师在讲解新知识的时候, 大多数情况下, 常会提出一些问题来调动学生思考, 活跃思维。可是很多时候, 学生对新知识学习起来总是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理不清头绪, 从而迷惑不解。即使主动地多方思考, 多方查询, 往往也是不得其门而入, 这样, 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能够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就可以达到思维互补, 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的问题能够得到自主解决, 就有了很强的成就感, 从而就可以调动积极性, 激发学习兴趣, 而后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如在《统计》的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课件演示:演示一个小游戏, 让一个小猴子随机地将四种不同形状的饼干扔给可爱的小熊。课件演示完之后, 教师开始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进行启发。老师:谁能说出这个小猴子一共带了多少种形状的饼干?这个问题比较简单, 学生大多都能答上来。接着老师问:那谁能说出小猴子的饼干, 每种形状的各有多少个?学生们开始发言, 但没有一个能够全部说对。这个时候学生们开始迷惘了:“小猴子扔的速度太快了, 要是慢一点, 就能数过来。”于是教师将课件演示速度放慢。学生们又开始数, 最后还是没有全部记住。这个时候教师开始启发:“如果4个人合作一起记, 每个人只记其中一种, 试试看。”最后, 他们得到了正确的答案。

通过这样的方式, 学生们认识到, 一项工作, 单靠个人有时候是无法完成的, 只有通过精诚合作, 才能取得成功, 学习也是如此, 可以互相合作, 互相学习, 共同提高。如此一来, 学生们通过实际体验, 认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 就会主动进行合作式学习。

二、在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时开展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中, 当老师提出问题以后, 学生们总是急于探究结果。他们会七嘴八舌, 你一言我一语地探讨, 都想由自己来得到答案, 但每个人又从别人的发言中得到启发。有限的课堂时间不能让每个学生畅所欲言。这时教师适时地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尽量表达自己的看法。他们相互交流, 相互探讨, 在合作中共同解决了问题。这样就很好地激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射线和角”一课时, 当认识完射线的特征后, 就可以让学生们仔细回忆和联想, 在我们的生活中, 从什么地方可以找到射线呢?学生们有的说手电筒, 有的说太阳, 他们开动脑筋, 积极发言, 都很兴奋。最后仍然意犹未尽, 不肯罢休。于是我就让他们进行小组合作, 把自己想到的和看到的说给自己的同学听。于是他们又一次兴奋起来, 在小组中畅所欲言, 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发现。

三、在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时开展合作学习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 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们自己判断, 这两个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学生们有说是的, 有说不是的, 意见不一, 谁也不能说服谁, 他们激烈地争辩, 都说自己说得是对的, 互相僵持不下。于是, 我再次组织分成小组讨论, 让他们在小组合作中结合课本知识进行探讨。每个孩子在小组讨论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发言机会, 充分展示和分享了自己的思维和想法。他们互相倾听, 互相质询, 并进行解释探讨和补充, 在互相交流中展现自己, 也尊重别人。这样精彩的、具有创造力的想法就是在孩子们思想交锋、智慧碰撞的争辩中脱颖而出, 批判思维、创新思维同时也得到了比较好的锻炼。

四、在学生无法独立操作时开展合作学习

在学生独立操作无法完成时或无法归纳总结规律及概念时开展合作学习。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 课前教师发给每组学生一个量筒, 一个圆锥形的容器, 一个与这个圆锥同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 一个任意的圆柱形容器, 一盆水。上课时, 教师先讲实验要求, 明确目的, 然后让孩子们分成小组进行合作。使他们在操作时与思维进行有机的结合。孩子们根据操作中得出的结论进行讨论分析并进行再实验。发现:圆锥的体积是与它同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通过小组合作, 既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有利。

五、在开展评比时进行合作学习

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 课件出示了一个复杂的组合图形。我放手让学生从画面中去找不同的三角形, 并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把分类这一环节放在小组中去完成。比一比, 看哪一个小组分得又快又好。每个小组的成员群策群力, 有的观察, 有的献计, 有的记录, 组内秩序有条不紊, 体现了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再如教学“对称图形”时, 课件出示了一些基本的图形和特殊的图形, 让学生比一比哪个小组找的对称轴最多。每个小组的同学都跃跃欲试, 兴趣极高。听完老师的比赛要求后, 有的小组成员没有讨论就茫然去找对称轴, 而有的小组则自己进行分工, 你数哪一个图形, 我数哪一个图形, 谁记录等。哨声一响, 小组内有的数, 有的记, 有的监督检查, 每个成员注意力高度集中, 全身心地投入到比赛的进程中, 一切都显得那样的和谐。当比赛结束时, 进行分工的小组必定是最快的, 胜利者兴奋不已, 发自内心地表达自己的快乐。而负方也不会甘心, 他们肯定会总结经验, 增强信心, 为下一次获胜做好准备。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把握, 善于引导, 适时地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并不断总结经验, 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

摘要: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提倡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 它对以往的教学方式形成了挑战, 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变了以往的被动学习方式, 向自由主动的学习方式转变。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

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机 第4篇

关键词:高中 合作学习 数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6

合作学习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模式,数学合作学习的主要特点是在于学生进行小范围内面对面的促进性活动,以积极承担个人责任的方式完成共同的数学学习任务。合作学习相比于传统的接受学习模式最大的优点是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在培养竞争意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达到了共性与个性的和谐统一。但是由于部分数学教师初次接受合作学习理念,对其理论意义上的理解及实际运用上的诸多环节都显得不够成熟,对于哪些问题需要合作?什么时候需要合作?如何进行合作?许多教师都无法做到心中有数,致使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上的效用难以达到理想的程度。鉴于目前合作学习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是一个宽泛而复杂的问题,笔者在本问中仅就哪些数学问题需要进行合作学习这一问题作一详细探讨。

一、数学新课中的重点内容

心理学已经证明: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学习风格,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即视觉型学习者、听觉型学习者、动觉型学习者。:在通常情况下,学生总是倾向于带着已经形成的学习风格进入学习情境,如果他们这时遭遇到的学习环境与自身所具有的学习风格截然不同,学生们就会拒绝这种学习环境。 重点内容是一节新课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的部分,它要求大部分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还要能够熟练的运用。传统的大一统的灌输式数学教育将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特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机械地记忆所讲解的内容,简化了学生对各种概念定理以及证明的认识,使学生体会不到自主探索获得新知的情感体验,降低了对数学新知的理解和记忆程度。将合作学习引入数学课堂重点内容的教学之中,给予学生直接参与学习的机会,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参与度,使各种学习风格的学生都能得到重视,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风格自主地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和小组其他成员的交流合作中,不断地动手、动口、动脑,从而增强了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二、数学新课中的难点内容

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内容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起来比较吃力,需要教师作适当的指导和启发,才能加以解决的新内容。难点和重点有时是一致的。在难点内容的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这一全新教学方式,对全班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肯定学生数学理解能力存在差异的合理性,并视之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和建设性力量巧妙地加以利用,以优助差,以优扶差,差生在优生的帮助下达到对新课难点内容的理解,避免了因教师力量的有限性而给差生造成的忽视。

優生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也获得了巨大的帮助。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业已证明,如果要使信息保持在记忆中,并与记忆中已有的信息相联系,学习者必须对材料进行某种形式的认知重组或精制(Wittroch,M.C.,1978)。 而精制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即是向他人解释材料。韦伯(Webb,N.,1985)在研究中也发现,在合作活动中,受益最多的是那些给他人做详细解释工作的人。 在合作学习中优生根据自己对难点内容的理解,力求用最精确而又清楚的语言表达给其他学生听,在这个过程中,表达者的心情是愉快的,因为他们的数学才能得到了展示,个人价值得到了肯定;倾听者心情也是愉快的,因为人都喜欢别人帮助自己达到目的,而合作最能增加组员之间的接触。

三 、一题多解型数学问题

所谓一题多解,主要体现在没有唯一的、固定的模式,而是以其多样化的答案为明显的特征。可以通过纵横发散、知识串联、纵横沟通,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好方法。“一题多解”的自身特点为数学合作学习创造了实施的可能性,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愿望,因此,合作学习在求解“一题多解”问题时有着广阔的天地。在合作中,大家共同分析问题,互相交流思想,发挥集体力量,形成一股合力,采用全方位的整体策略,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的研究数学问题,弥补了单个学生思考时极易出现的思维片面性和分析不周全的缺陷,即合理而充分的挖掘了数学课堂中的人力资源,又增强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体验和感悟,从而提高了解题效率。

四、思维开放型数学问题

思维开放型数学问题指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解题策略多样化的题目。由于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题目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育中有着特定的功能。思维开放型数学问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 也是展开数学合作的极佳时机。

将合作学习引入求解思维开放性数学问题的过程之中,使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成为一种全新的动力资源,学生的多边思维不断碰撞,并通过教学系统诸多因素的优化组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极大地促进了学生智力、情感和社会技能的发展及创造能力的发展。

五、含隐性条件数学问题

不少数学问题往往存在隐性条件,使问题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一些学生因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导致思维封闭、直观,在解题过程中看不到隐性题设条件,以至于造成漏解、错解的错误。然而,含隐性条件数学问题给学生带来的失分容易让他们觉得是自己的疏忽大意所致,并没有努力去改变他们以往的认知方式和思维习惯。因此,在遇到求解此类问题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学生根据数学思维水平差异进行异质分组,让数学思维严谨周密的同学在小组合作中帮助数学成绩偏差的学生在题设条件的利用上进行“查漏补缺”,通过学生之间不断的横向交流,帮助差生形成严谨缜密的数学思维习惯。

此外,高中数学中出现作图、丈量、信息收集等动手操作或实际应用型数学问题时,也是引入合作学习的极好时机。总之,合作学习是一种科学高效的教学方式,为了能够将它更好地付诸于实践,还有待于我们教育工作者们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1] 李永涛等. 基于学习风格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思考 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 (1).

[2] Wittrock, M C. The cognitive Movement in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1973.77:66 66

[3] Slavin R E.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m]. Allyn and bacon 1990. 14.

把握合适时机,开展有效合作 第5篇

一、当出现教学重难点时

在教学重难点过程中,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不仅能攻克教学重点和难点,而且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如在学习《消费者的权益》一课时,消费者的权利是教学重点。如何让学生更深刻、透彻地掌握这些权利呢?我要求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消费者应该享有哪些权利。讨论一开始,气氛活跃而热烈,学生有的翻书、有的思考、有的商讨,5分钟的讨论结束后,学生的精彩发言将整个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生1:我们小孩一个人去大商场,那些服务员根本就不会理睬,但对那些看上去比较有钱的人却很热情。我认为顾客既然是上帝,就应该是不分年龄的,无论谁去都应该享有相同的权利,她冷落小孩其实侵犯了顾客的受尊重权。

生2:平常我们乘车时,司机会放一些他喜欢的歌曲,但我们乘客未必喜欢。在乘客上车到达目的地的过程中,车上的设备应该为乘客服务,听什么乐曲应尊重乘客的选择,所以我认为他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生3:我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则案例:一位女士想进一家酒吧,酒吧工作人员因其“面容不太好,怕影响生意”而拒绝其入内,这侵犯了消费者的人格尊严权。后来,这位女士到法院为自己讨还公道,法院最后判令酒吧赔偿她4000元精神赔偿。这体现了消费者有依法求偿权。

通过组织小组合作讨论,教学内容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得到了有效落实。

二、当出现争议性问题时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时候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主问题呈现之后,学生的意见不一致,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甚至是更多的不同见解,谁也不服谁。如果继续争论毫无意义,抓住这个机会开展合作讨论,则不仅可以节约时间,而且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破难点。

比如,在学习《运用法律保护自己》一课内容时,我出示了这样一则案例:14岁的小丽父母离异后,随爸爸和奶奶生活。但爸爸经常赌博,还经常打她。她决定上法院告爸爸。奶奶却说,家丑不可外扬,打官司也不光彩,她会求爸爸不要再打小丽的。然后,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你认为小丽会听奶奶的话吗?在这个具体问题的情境中,包含有“孝敬父母”与“依法办事”之间的矛盾,这样的问题就容易引发学生不同的想法和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我适时地引领学生展开小组合作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有争议,也有妥协和一致的意见。但无论哪种情况,只要说清理由即可,其目的是引起学生自己的思想体验和情感体验。

三、当学生有困惑时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遇到自己不能独立解答的问题。在传统教学中,不少学生会选择把这些问题忽略掉,不向教师提出。这无论是对学生自身的发展还是对课程发展都是很不利的。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表达出自己的困惑,甚至对书本上的、教师说的观点提出质疑。此时,合作讨论就是一个好的选择。例如,《合作与竞争》一框,教材中有一则关于“诺贝尔奖获得者与人合作的材料”,大多数学生得出“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离不开与人合作”的观点,在总结的过程中,却突然有个学生举手说有不同意见。他认为有些事情不需要与人合作也会成功,比如某一个作家的作品就是由他一个人完成的。面对这样一个反例,周围陆续有几个学生轻轻地点头,表示认同,但是也有学生举手想要反驳。我索性将这个问题再作一次探究,以合作讨论的形式展开,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各自发言,进行相互提问和讨论。结果,学生提出的思考角度比我想象中更通俗易懂,例如:“作家需要素材,没有那些提供素材的人就不行”,“作家的作品要有影响力,没有出版社的工作怎么行?”……最后再问他们还有没有疑问,他们笑着说没有了。这样的课堂效果非常好,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了民主的课堂氛围。

四、当出现开放性问题时

为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可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把自己的结论有依据地展示出来,让学生的不同想法广泛交流,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比如,在复习九年级思想品德时,我运用多媒体引入了“上海世博会”这一材料。然后,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上海世博会是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你认为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学生立刻议论开了。抓住时机,我及时组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并交流了各自讨论结果。小组A: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小组B: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际地位提高了。小组C: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很具世界影响力。小组D: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国不断自主创新,科技在世博会上给世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通过合作讨论,学生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不同角度寻找到了根据,不仅交流了知识,而且交流了方法、思维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真正体现了合作讨论的优越性。

五、在讲评试卷难点问题时

一些老师分析试卷讲得滔滔不绝,学生也做了许多笔记,可是,相同题型换个话题,学生答题仍然错误百出。这个时候,就会对学生产生抱怨:为什么我讲了那么多遍,你还不会?其实,老师更应该反省自己的教学方法,一张考卷如果老师讲上三四节课,学生是否会产生厌倦情绪?必然会出现一部分学生好像在听,其实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的现象。应选择几个难点问题组织小组合作讨论,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例如,试卷中的材料分析题是有解题技巧的,需要联系材料,在材料中寻找结论。但强调了很多次,每次遇到材料分析题,学生总还是乱抄一气。所以,在遇到一大段材料时,我下意识地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对这一材料进行分解讨论,引导他们在材料中寻找观点性的句子。经过多次合作学习,学生渐渐学会了解题方法,碰到材料也不会乱了方寸。

总之,合作讨论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被普遍采用和推广,我们需要有的放矢,适时开展,充分发挥合作讨论的价值,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机 第6篇

1.“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的合作学习。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设计一些层层质疑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而大多数学生对新知识的本质认识不大清楚,表现为迷惑,这样就较难顺利地获取新知识。甚至经过反复的思考、实践,自身也不能独立解决,真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如果此时采用合作学习,可以形成较浓厚的研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如:教学“年月日”中的“四年一闰”这一新知识时,我创设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小新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对这个问题非常的感兴趣,纷纷动脑思考,但多数学生紧皱眉头,抓耳挠腮,不能找到合理的原因,于是我让学生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大家都出谋划策,共同研讨,并且结合书上的备注来探讨。你指我看,你说我听,你讲我评,探索、研究的氛围异常浓厚。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力量,学生自行解决了“四年一闰”的问题,得出小强的生日是2月29日。研究结果出来以后,同学们恍然大悟,同时也为自己努力得到的成果感到无比骄傲,认知的印象尤其深刻。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教学效果特别明显。

2.“众说纷纭”时的合作学习。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你说……”“你再说说……”“你还想说”学生急于表现自己的想法,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但有限的时间不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欲,这个时候的小组合作学习能让生生之间畅所欲言,相互交流,相互倾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当认识完角的形状、特点及各部分的名称时,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在我们的周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孩子们充分发言,有的说教室的黑板上有角,门上有角,玻璃上有角、国旗上有角……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无不积极兴奋,当老师说停的时候,还有的学生意犹未尽,一副遗憾的样子,于是我趁机组织小组合作,“把你看到的、想到的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孩子们听后立即又沉浸在畅所欲言的情境中,终于使自己的想法在小组的合作中得到了分享。

再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让学生给人民币分一分类,在集体交流汇报后,仍有部分学生没有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把小手举得高高的,期待得到老师和同学赞许的目光。于是教师又让他们在小组中交流自己分类的方法,虽然是简短的几分钟,但让更多的学生得到了发言的机会,在交流、倾诉的过程中,孩子们加深了对不同人民币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3.思想交锋、智慧碰撞时的合作学习。不同的个体对于不同的问题总会持有不同的观点,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习认知上的矛盾冲突。如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提出后,孩子们往往会持着自己的观点与对方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此时采用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教学“对称”时,课件出示:让学生判断此图形是对称的吗?孩子们有的说是对称的,有的说不是对称的,整个课堂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场激烈的争辩开始了。“小房子是一个对称图形,因为如果把它对折的话,左右两边能重合。”“它不是一个对称图形,因为它的右边有窗户,左边却没有。”“不看窗户,看小房子的外面,左右两边完全重合,所以小房子是对称的。”……双方争持不下,于是我立刻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讨论、争议。孩子们在小组中与小组成员展开了唇枪舌战,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想法,孩子们在争辩的过程中学会了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发言,学会了合作。

4.实验、操作时的合作学习。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数学。在实际的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有时候学生个人是无法靠自己的智慧和行动独立完成的,这就需要融合小组成员的聪明才智,分工合作,共同完成。

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课前我先发给每组学生一张印有直径、周长、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的实验记录表和自备的各种硬币。上课后,当我讲完实验要求后,就让小组合作动手测量,操作与思维有机结合,学生根据表中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发现:同圆中,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样的合作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有利。

5.竞争、比赛时的合作学习。数学知识本身是单一的、枯燥的,但对小学生来说,他们更倾向于趣味性强的小活动、小游戏、小比赛。为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会创设一定的活动、游戏情境,而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更能使学生形成相互竞争,相互团结,相互合作的优势,学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活动情境中学习更能体会成功的快乐,学习的快乐。

如:教学“锐角和钝角”时,课件出示游乐园场所,学生找出物体表面上不同的角后,把给各个角分类的过程放在小组中去完成,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分的又快又好。每个小组的成员群策群力,有的观察,有的献计,有的纪录,组内秩序有条不紊,体现了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再如:教学“统计”时,一开始采用“夹玻璃球”的比赛游戏,每个小组的同学跃跃欲试,兴趣极高,听完老师的比赛要求后,不等老师分工,小组内的成员已自行分工好了。哨声一响,小组内有的数,有的夹,有的计,有的监督检查,每个成员注意力高度集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比赛的进程中,一切都显得那样的和谐。当比赛结束时,优胜方的欢呼和兴奋,成功的快乐是发自内心的,旁无代替的,而负方也不甘示落,相反他们会总结经验,为下一次的获胜增强信心,小组的合作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学生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从小(如低年级、幼儿园甚至是婴幼儿时期)学会合作。合作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适时恰当地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焕发课堂的生命力!

上一篇:三模块下一篇:应用提高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