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与社会范文

2024-07-17

物理与社会范文(精选12篇)

物理与社会 第1篇

随着我们能够收集的数据规模和种类的不断增大,如何从大数据构建合适的网络也变得日益重要。如何获得高质量的网络结构数据?如何科学分析数据质量?基于对不完整的网络结构数据所做的分析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推广到整个网络?这些和大数据、智慧社会、社会物理学有何关系?

从点“赞”呼吁数据新政

积极心理学里面有一项研究表明,如果我看到更多的积极的消息,我也会变得更加积极。如果从朋友圈的点“赞”行为说起的话,就意味着,我们可以用计算机的算法来预测你的性格。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点“赞”次数加起来超过300次,那么计算机的判断可能比你的爱人更加了解你的性格。当然有些点“赞”狂人也许觉得并不是如此,我每天在朋友圈里面看到消息就点“赞”,那只是已阅,我已经看过了,这就是心理学的互动。然而,这却带来了我们对如何保证各自隐私的反思,呼吁所谓的数据新政。

在上个月苹果的发布会上,有一项与最近所呼吁的数据新政中关于个人对数据的参与权、处置权和所有权有关。在苹果公司发布的如何发现重大疾病的组件中,鼓励用户把一些医疗数据上传,但是紧接着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隐私。在这个发布会上,苹果公司给出的解释是用户可以决定是否参与,而且苹果是看不到你的数据的。而现在技术人员在研究出的多种可能方案中,其中有一种方案就是今后可以通过采用个人数据商店的方式,使得每个人都能够看到你的数据是如何被共享的,如何被使用的。

而在研究的网络科学角度来看,在斯诺登事件出来以后,科学杂志上分析指出所有数据分析的背后都是网络分析。

从2013年6月开始,美国前中情局职员斯诺登陆续披露了美国政府的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等监控行为,旨在从网络和通信公司获取庞大数据,以监控通话、电子邮件和聊天记录等。基于人们之间的这些交流数据就可以构建相应的交流网络,其中的每条边表示了两人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在此基础上,有可能通过分析网络的演化趋势来预测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从而有利于社会的安全与稳定。但是,这类监控本身如果没有有效的法律监督的话,那么就有可能严重侵犯公民的个人隐私,反而会让公民生活在一个更加没有安全感的环境中。在这样的时代,如何保护用户的隐私,需要有相关的数据新政。

因此,随着网络时代、信息时代、数据时代的不断发展,越来越需要有关于数据的收集与使用的社会规范与法律框架,实现“数据,让人类更美好”的愿景。

从大数据到好网络

对于很多复杂网络至今还无法通过有效方法获得较为完整的网络结构数据。现实网络大多数是随时间和空间持续变化的。例如,实际的社会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交互是遵循一定时空统计规律出现,而不是一直保持不变的。在这种含有时间空间的网络上的动力学过程可能会呈现出与静态网络和非空间网络极为不同的规律,因此,需要探索这种随时空演化的动态网络上的动力学特性,以及节点、连边的活跃特性与动力学的关联规律。

目前网络科学研究主要针对的是单个网络,而事实上许多网络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它网络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合作或竞争等关系。随着数据获取能力的不断增强,我们可以对网络的网络开展从理论到应用的深入研究。例如,以社会网络研究为例,同一个用户可能同时是人人、QQ、Email和微信用户,因此这四种网络之间是存在相互关联的。许多基础设施网络,如电力网络、通信网络、交通网络等等之间也都是相互依赖的,一个网络的故障有可能触发其它网络的相继故障。

因此,随着我们能够收集的数据规模和种类的不断增大,如何从大数据构建合适的网络也变得日益重要。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从大数据到好数据,即对数据本身的预处理,如清洗和去噪等;二是从好数据到好网络,即使有了高质量的网络数据,针对所研究的问题,往往也需要对数据做恰当处理以生成合适的网络。

社会物理学

社会物理学是大数据科学的一个分支,用于构建人类行为的网络模型,并用这种模型创造具有可操作性的情报信息。它是一门定量科学,可以准确地预测人类行为方式,可以指导你如何影响这些行为以提高决策的精准度或组织内的生产效率。社会物理学科涉及了如何增进组织内部沟通效果的方法、如何更好地保护个人隐私的途径,以及如何抵御日益严重的网络攻击的策略。

在2014年,我和同事在翻译《智慧社会:大数据与社会物理学》一书的时候,曾经问过作者派特教授(Alex Pentland):“社会物理学是存在了两个世纪的很古老的词,你为什么不用计量现代科学更加现代的词,为什么一定要用社会物理学?”他说,“这主要是跟传统的物理学做比较。因为传统物理学的核心主要研究能量的流动如何转变为运动的改变,而社会物理学的核心就是想法在人心目中的流动如何转化为行为的改变。而网络科学如果用一句话来说,那就是它研究的是各种各样不同的复杂网络的共性的特征。这里的网络包括互联网、包括交通网,包括社会网,包括生态网等等。”

其实我们研究社会物理学,也是讲究的互动,互动带来想法的传播,想法的传播带来群体的智慧,群体的智慧使得我们有可能走向更美好的社会。因此,在今天的时代下,社会物理学和网络科学也带给我们了一个启示:要使个人具有更好的表现,在很多情况下采用网络激励的手段,比采用个体激励的手段的效果要好得多。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网络科学与工程研究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挑战。也让我们开始熟悉复杂网络的一个共性特征,即所谓的小世界特征。网络的规模可以很大,但是两个节点之间的距离也许比我们想象的要小得多,这个就是社会网络里面所熟知的六度特征。随着网络的不断深入,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会变得越来越小,网络变得越来越大,而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变得反而越来越小。

因此,复杂网络研究发展到今天已远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各种实际网络计算小世界和无标度等性质的水平上,而是必须要有新的发现与认识。哪些拓扑性质对于刻画网络结构既具有基本的重要性又便于计算?各种拓扑性质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仍然有待深入。复杂网络分析相关的算法问题是在大数据背景下新挑战———如何快速、有效处理包含数千万乃至数亿节点的巨网络?基于大数据的算法问题有可能成为未来大科学化的复杂性科学研究的技术基础之一。从社团结构挖掘到链路预测和各种推荐算法等,算法复杂性分析、快速近似算法、并行计算、分布式图存储问题等等都值得深入研究。

物理与社会 第2篇

题:§11—5密度与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密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2)正确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能运用密度鉴别物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知道温度对密度的影响,知道密度知识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作用。(2)学会运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介绍密度知识的实际应用,让学生认识理论与实际的密切联系,熏陶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

重点: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和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和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学具:4千克的铅球、水桶、体重计、纸风车、酒精灯、细线、圆底烧瓶、水槽。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密度是物质的基本属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密度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重要的价值。在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时,密度知识是如何应用的。

二、新课教学

1.密度与物质鉴别

讨论的问题如下:出示学生体育课上用的4kg的铅球,问学生:你如何判断,这种铅球是否用铅制成的?请说出你的办法来.(先分别测量出铅

球的质量和体积,再利用密度公式求出它的密度,判断它是否是铅组成的。)提问:如何利用家里能找到的器材,测出测量出铅球的质量和体积呢? 用体重计测出铅球的质量,可以用水桶做排水器材测出铅球排开水的质量,即可算出铅球的体积。

实验:

计算:

总结:用密度鉴别物质问题,如果我们计算出某一物体密度和密度表中某一物质密度相同,我们只能说可能是这种物质,如果前边例题中你不知道是铜球,这样用计算出的密度值

一分析就会错误地认为是铁球.而且从密度表中可以看到花岗石的密度在 之间,如果一块花岗石密度恰好是,我们能说它是铝吗?显然不能.所以在用密度进行物质鉴别时往往还要配合利用物质的其他特性,比如颜色、硬度等等.更科学的鉴别物质的方法,应采用化学分析或光谱分析,鉴别组成它的化学元素成分.

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变的,如一瓶水用去一半,剩下一半水的质量是原来的二分之一,但密度不变。

问题:同种物质的密度一定不变吗?如果某物体的质量不变,而它的体积改变了呢? 实验: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

介绍实验装置:圆底烧瓶上用带有注有一小段红墨水的玻璃管的橡皮塞密闭空气。先后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

现象:烧瓶放在热水中时,红墨水向外移动,说明瓶内气体受热体积膨胀了。而放在冷水中时,红墨水向里移动,说明瓶内气体遇冷体积收缩了。

同学们回家可做类似实验:两个吹胀的气球分别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和炉火附近。观察现象。上面的实验说明最物质的密度与温度有关。

2.密度与温度

自然现象中风的形成也是因为密度与温度有关形成的 做风形成的实验:教材P21

空气因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热空气上升后,温度低的冷空气就从四面八方流过来从而形成了风。

思考:教材P24 根据气体的密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现象,试分析房间里的暖气一般都安装在窗户下面的道理。

暖气周围的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靠近窗户的冷空气密度大,下沉到暖气周围,又受热上升,利用这种冷热空气的对流,可以使整个屋子暖和起来。

人们很早就利用风力了,例如:利用风力来取水,灌溉、磨面,推动帆船、滑翔机等,近代大规模应用风力,主要在发电上。

温度可以改变物质的密度。固体、液体的热胀冷缩不像气体那样明显,因而密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小。

设问:难道所有的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

水的凝固点是0℃,北方的寒冷冬天,气温在0℃以下,湖面结成了冰,行人可以在湖面上行走。湖底还有鱼存活吗?

300多年前,人类就已知道水在4摄氏度时密度最大这一现象。在冰湖中作的测试表明,表面冻结的湖里,冰面以下的水体中密度从上至下递增(这是当然的事了,重在下,轻在上),温度也是由上至下递增,从表层水体的0℃至底层水体的4℃。正是因为这个特性,湖里的鱼类能够在严寒的冬天躲在底层水体中,不至于被冻成冰块。

水在0—4℃之间,是热缩冷胀,在4℃以上是热胀冷缩。

水的反膨胀现象,给人们带来了好处,江河湖面的水结冰时,因为冰的体积膨胀,密度比水小,总是浮在水面上;而水到了4℃,密度最大,总是沉在下面。这样,冰块就成了一层天然的防寒屏障,使江河湖海不至于一冻到底,使大量的水下生物得以生存。

水的反常膨胀,给人类生活也带来不方便。北方的冬天,放在户外的自来水管将冻裂。所以对自来水管的保护显得尤其重要。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

相应完成《导学案:10.3 密度》

五.布置分组作业

六.板书设计:

物理与社会 第3篇

一、选择题

1.(2006上海市)花匠在挑选花盆时,常常将新花盆拎起后轻轻敲击它,根据敲击声来判断花盆是否有裂缝,他是主要根据声音三个特征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三个特征全都有

2.(2006资阳市)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后,传播速度将变小

B.工人用超声波精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属于声的利用

C.人能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音调不同

D.在医院、学校附近机动车禁鸣喇叭属于噪声的利用

3.(2006镇江市)下列语句:①天气真热;②物体吸热;③摩擦生热;④热不可耐,其中“热”表示“温度”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4.(2006绍兴市)下列是公交车上常见的警示图,属于提醒乘客防止因惯性造成后果的是( )

5.(2006 水市)当你对着平面镜检查仪容仪表时,成像的大小取决于( )

A.镜的大小

B.人本身的大小

C.镜放置的高低

D.人离镜的距离

6.(2006莱芜市)光污染已成为21世纪人们关注的问题。据测定,室内洁白、平滑的墙壁能将照射在墙壁上的太阳光的80%反射,长时间在这样刺眼的环境中看书学习会感到很不舒服。如果将墙壁做成凹凸不平的面,其作用之一可以使照射到墙壁上的太阳光变成散射光,达到保护视力的目的,这是利用了光的( )

A.直线传播 B.漫反射 C.镜面反射 D.折射

答案:1.C 2.B 3.D 4.B 5.B 6.B

二、填空题

1.(2006乐山市)请写出以下现象所属的物态变化名称:夏天吃棒冰时,揭开包装纸后棒冰会冒“白汽”______;用热风干手器将湿手吹干______;用久了的灯泡钨丝比新的细___________。

析解:液化;蒸发(或汽化):升华

2.(2006泰安市)在房间里只要有一人吸烟,房间很快就充满烟味。这一现象说明气体分子___________。所以,为了你和他人的健康,请不要吸烟。

析解: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2006临汾市)为了规范交通,在很多重要的路段都安装了超速自动抓拍装置。如图2所示,在车道上相隔一定距离的路面下分别安装一个矩形线圈,线圈和拍摄装置的控制电路相连接,汽车通过线圈上方的路面时,由于电磁感应会引起控制电路的电流变化,从而实现自动抓拍。如果某一路段要求时速不超过50km/h,当汽车先后通过两个线圈上方的时间间隔小于0.5s时,拍摄系统就会被激活而拍下超速汽车的照片,否则将不会激活拍摄系统。根据这一要求,两个线圈的距离应设计为_____________m(结果取整数)。

析解:6.9或7

4.(2006杭州)端午节,小施和小李帮妈妈煮粽子。煮粽子的水烧开后,小施认为要继续将火烧得很旺,使锅内水剧烈沸腾,这样会很快将粽子煮熟。小李则认为,水沸腾后改用小火,让锅内水微微沸腾,同样能很快将粽子煮熟。你认为谁的想法更合理?

你的理由是什么?________。

析解:小李的想法更合理;只要能维持水沸腾,不论用大火还是小火,水的温度都不再改变;火太大,既浪费能源,又会使水因剧烈汽化而容易干锅。

三、简答题

(2006潍坊市)汽车是常见的交通工具,它应用了很多方面的物理知识和技术,在给我们带来交通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安全等一些社会问题。请你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汽车发动机的冷却剂常选用水的主要原因。

(2)油罐车运输时为什么在地上拖一条铁链?

(3)为了预防交通安全事故,可以采用哪些有效措施?请你写出两条合理建议。

析解:(1)水的比热容较大:

(2)为了把燃油与有关摩擦产生的电导走,避免产生电火花,引起爆炸。

(3)汽车司机和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汽车前排安装安全气囊;不要超速超载行驶。(其他合理的建议均可)

四、计算题

1.(2006镇江市)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迅猛,各种新型汽车不断投放市场,以下是我国某品牌轿车的测试报告。

(1)汽油的热值q=3.3×107J/L,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热量的公式是Q=qv,式中v表示燃料的体积。请计算该品牌轿车在测试过程中,汽油完全燃烧产生的内能转化为发动机牵引轿车前进所需能量的效率.(g取10N/kg)

(2)近年来,我国部分省份开始推广使用乙醇汽油,乙醇汽油是由10%体积的乙醇与90%体积的汽油混合而成,已知乙醇的热值q=2.4x107J/L,设混合后总体积不变,请计算乙醇汽油的热值为多少?

(3)乙醇,俗称酒精。推广使用乙醇汽油,有何积极意义?(请写出一点)

解析:(1)Q=qV=3.3×107J/L×9L=2.97×108J有用功W=Fs=900kg×10N/kg×0.08×100000m=7.2×107J

η=W/Q=2.97×108J/(7.2×107J)=24%

(2)9L乙醇汽油中乙醇的热量Q1:0.9L×2.4×107J/L9L乙醇汽油中汽油的热量Q2=8.1L×3.3×107J/L乙醇汽油的热值为(Q1+Q2)/V=3.21×107J/L

(3)减少污染或减少热量的排放。

2.(2006杭州)电视机可以用遥控器关机而不用断开电源,这种功能叫做待机功能。这一功能虽给人们带来了方便,但在待机状态下电视机仍然要消耗电能却鲜为人知。例如小明家的一台34英寸彩色电视机的待机功率大约是10瓦,假如他家电视机平均每天开机4小时,看完电视后总是用遥控器关机而不切断电源。试计算:

(1)小明家一年(365天)中因这台电视机待机浪费的电能是多少千瓦时(kW·h)?

(2)请你设计一种测电视机待机功率的方法。

(3)请你就电视机待机功能的正确使用方法提出一条建议。

解析:(1)W=Pt=0.01kW×20h×365=73kW·h

(2)方法1:利用秒表和电能表,关闭其他所有用电器,只让待测电视机处于待机状态,测出在一段时间t秒内电能表表盘转过的圈数n,再根据P=W/t的关系计算出电视机的待机功率。

方法2:利用交流电流表测出电视机待机时通过的电流,再根据P=UI=220V×I的关系计算出电视机的待机功率。

方法3:利用交流电流表和交流电压表测出电视机待机时通过的电流与两端的电压,再根据P=UI的关系计算出电视机的待机功率。

初中物理与科技社会的关系 第4篇

一、初中物理与科技的联系十分密切

当今社会是科技高度发展的社会,很多高精尖的科学成就都离不开初中基本物理知识。如:为何要给飞机建立跑道?飞机在飞行中为何与一只鸟相碰便会产生机毁人亡的惨剧?所有这些问题的原因,我们学生在学过初中物理力学知识后都可以作出简单的解释。

在航海方面,中华民族早就有很大的成就。现在,我国在航海科技领域也颇有建树。海面情况瞬息万变,过去经常发生轮船倾覆事件。1990年,我国南极科学考察船“极地号”启用减摇装置慢速航行,有效避免了轮船倾覆事件的发生。这与我们“共振”一节的内容相似,大意是:轮船航行时,会受到周期性波浪冲击而左右摇摆,若波浪冲击频率跟轮船固有频率相同,就会发生共振,就会使轮船倾覆。这时候可以改变轮船航向和速率,使波浪冲击频率远离轮船固有频率,便可达到安全行驶的效果。

这些实例,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特别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初中物理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应用广泛

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主要目的。中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往往与现实生活联系不起来,久而久之,便会对学习失去兴趣。为此,我们教育者要注意让物理知识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让学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形成处理物理领域新问题的能力。

在我们研究声现象后,教师可提出有趣的问题。人们发现,在火山爆发或地震前,飞鸟显得焦躁不安,老鼠纷纷出洞、四处乱窜,牲畜不肯进厩,蚂蚁搬家等,但人却不能察觉,这是为什么呢?在教师启发引导后,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发现这个有趣问题的答案。因为人耳听觉频率在20—20000HZ之间,而地震、海啸、风暴等伴随着次声波,人耳听不到,而动物的听觉频率却能听到。

自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以来,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家用电器日益增多,很多现象都能用初中物理基础知识来解释。电磁炉工作时会产生电磁波辐射,若人离得过近就会造成伤害。按国家规定,夏天房间内空调温度不能低于26℃,既能节约电能,减少能源消耗,又能使人在室内外进出时不至于因温差过大造成热伤风等……这些与中学物理知识密切相关。

当今社会,环境保护愈来愈引起人们关心和重视,因为人类活动不断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使环境恶化,必定会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产生一系列影响。我们通过给学生讲解物理基础知识,使学生探索保护环境、预防环境恶化的方法,树立控制环境污染、促进人类环境协调发展的信心,促进社会进步!

物理与社会 第5篇

精品

教案

试卷

能源、材料与社会本章复习和总结

【教学目标】

1.知道化学能、核能的概念,知道能量的转移与转化.2.知道能量守恒定律及能量转移和转化的方向性.3.知道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能正确区分.4.知道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知道核能、太阳能的利用方式,知道地热能、潮汐能、风能的开发利用前景.5.知道人类对材料的认识、开发和利用情况,知道导体、半导体、绝缘体的性能及用途.6.知道超导体和纳米材料的性能和用途.【教学方法】

1.归纳法: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归纳总结,体会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而系统复习本章知识.2.讲练结合法:通过典型习题的讲练,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知识的内涵,熟悉解题方法与技巧.【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本章总结】

1.知识结构(用多媒体展示并总结)

初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2.重难点引导

本章主要知识点有:多种形式的能量、能量的转移与转化、能量守恒定律、能源与社会、环境、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材料与社会、材料的导电性以及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等.其中,能量的转移与转化、能量守恒定律、材料的导电性是重点,考查的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和填空题.一、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1.自然界中的能量形式有:机械能、内能、电能、化学能、核能、磁能、光能、声能等几类.2.能量的转移过程中,能量的形式不变,而能量的转化过程中,能量的形式发生改变.3.能量的转移与转化具有方向性、又由于摩擦的存在,机械不守恒,但总的能量是守恒的.二、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1.能源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常规能源、新能源;一次能源、二次能源;清洁能源、非清洁能源等.初中

精品

教案

试卷.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核能是不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是可再生能源;其中,化石能源以及水能又是常规能源,太阳能、核能、地热能、潮汐能、风能是新能源

3.原子弹、核电站是利用核裂变,氢弹以及太阳内部发生的是核聚变.三、材料的开发和利用

1.根据材料的导电性能,材料可分为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三大类

2.半导体元件:(1)半导体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只允许电流从正极流入,从负极流出.电路符号为“

”(2)三极管:用来放大电信号.3.超导材料应用:输电线、电动机线圈、超导列车、超导船;纳米材料应用:纳米机器人、纳米导体等.4.导体和绝缘体是按材料的导电能力来区分的.二者的区别是“容易”和“不容易”导电,而不能错误地理解为“能”和“不能”导电,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导体.3.典例剖析:(用多媒体展示)考点1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例1 在学习了内能及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后,同学们在一起梳理知识时交流了以下想法,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A.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B.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是不同形式的能量的相互转化 C.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量都可以相互转化

D.能量的转移和转化的过程中总会有损耗,但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解析: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选项A正确;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是内能在物体之间发生的转移,不是不同形 式的能量的相互转化,选项B错误;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量都可以相互转化,选项C正确;能量在转移和转化的过程中总会有损耗,但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即能量转化和转移遵循能量守恒定律,选项D正确.答案:B 考点2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例2 我市的能量资源正在逐步得到应用.下列能源中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A.太阳能 B.潮汐能 C.天然气 D.风能

解析:煤类、石油、天然气都是短期内不能从自然界得 到补充的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等是能够源源不断的从自然界得到的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答案:C 例3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馆和中国馆利用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年均发电近300万度,初中

精品

教案

试卷

这意味着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 吨(设标准煤完全燃烧,q煤=3.0×10J/kg).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写一条即可).解析:由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发出的电能与标准煤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相等知,mq=W,则有m = W/q = 3×10×3.6×l0 J/(3.0 ×10 J/kg)=360吨.太阳能发电无污染,不会产生噪音,且太阳能是可再生能源,利用太阳能可大大减小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答案:360 节能、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污染少(环保)、减少噪声等 考点3 材料的开发和利用

例4 超导现象是指某些物质在温度很低时电阻变为零的现象.如果某种超导材料能应用于实际,最适合用来制作()

A.保险丝 丝

解析:根据焦耳定律Q=IRt知,超导材料电阻为零,则通电时产生的热量为零;而保险丝和电炉丝都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来工作,故不能用超导材料来做;变阻器的电阻丝也要利用材料的电阻,故也不能用超导材料;只有电动机的线圈是利用电流的磁效应,电阻越小越好,可以用超导材料来做

答案:C 例5 下列关于能源、信息和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A.条形码扫描器中的光敏二极管使用的主要是半导体材料 B.太阳能和核能都是可再生能源

C.必须用六颗同步卫星才能实现全球通信 D.塑料和银都是很好的绝缘材料

解析:光敏二极管使用的主要是半导体材料,故A正确,核能是不可再生能源,B错误,实现全球通信至少需3颗同步通信卫星,C错误,银是很好的导体,D错误,故选A.答案:A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B.电炉丝

C.电动机线圈

D.变阻器的电阻

初中

精品

教案

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第6篇

一、突出教学理念创新,推动中学物理教学由传统的授业解惑向全面的教书育人转变

物理课堂教学的知识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是教科书上的知识,第二类是教师个人的知识,第三类是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传统式教学注重的是传授书本知识,个性化教学传输了教师个人的知识,创新型教学则突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生活情感的关注,越是有能力、有经验的教师越是重视学科知识的个性化和创新,教师的学术权威也往往根植于此。在实际教学中,我始终把物理知识传授与教育学生做事做人融合在一起。比如,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再让学生感知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力量,最后引申到生活中做人做事不可回避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记得一个学生毕业二十多年后告诉我说,他一生记忆最深刻的一个概念就是物体的“容积”,因为我在课堂上教育学生,“一个木桶的容积大小,不是由多少长板决定的,而是取决于那块最短的木板”,这个“木桶原理”让他终生受益。

二、推进教学方式创新,实现中学物理教学由过去的一体化向现在的多样化方向发展

新课改背景下物理学科的教学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开展了实验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式教学、学生自主式教学等多种方式,把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融入物理教学之中,效果十分明显。

1.每进入一个新章节,都安排一个自主学习课时。在这个课时前和课时内,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由学生自启入境、自我探究、自研交流,并要求每个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得出自己的答案,最后进行集中汇总、集中学习、集中解答,实现了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角色转换。

2.对相应的实验课程,都组织开展实验探究。记得在一次组织学生开展野炊活动中,我们结合浮力章节的学习,让学生做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教材的安排是先把鸡蛋放在浓盐水中,观察它的漂浮;然后在浓盐水中加清水,观察鸡蛋的悬浮和下沉;再加入浓盐水,观察鸡蛋的上浮情况。在实际操作时,加入清水、浓盐水的多少不容易掌握,悬浮现象不明显。对于这一问题,有些学生当场提出了新的实验方案,即先把鸡蛋分别浸没在清水和浓盐水中,观察鸡蛋的下沉和上浮,再缓缓地向浓盐水中加入清水,观察悬浮现象,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得出实验结论。这样处理后,不仅保证了实验的成功率和现实效果,还让学生学会了自己动手做实验、自己设计实验程序。

3.对于同一个问题的解答,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在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跟什么因素有关时,我们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小组,由三个小组的学生分别先进行猜想,再进行实验,最后得出各自的结论。通过分组研究讨论,有两组得出的结论是“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与电流大小、电阻大小有关”,另一组还提出与电流通过的时间长短有关,对前两组的答案进行了完善和补充,综合三组的实验结果,学生获得知识更直接,感受也更深刻。

4.发挥多媒体优势,适时组织开展网络化教学。多媒体已成为许多物理教师上好物理课的有效工具和手段之一,具有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直观同步的特点。如,在讲大气压时,马德堡半球实验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方式展现给学生;还有重力加速度,虽然我们不能在课堂上做实验,也可以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将学生的思维带入特定的学习情境中,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加强教学设计创新,促进中学物理教学由学生“一团云雾”向“拨云见日”升华

“一个差教师奉送给学生真理,一个好教师教会学生发现真理”,一堂优质高效课贵在有一个好的课堂教学设计。

1.课堂问题的设计。教学中一个奇妙的问题,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比如,我们在刚进入电学章节时,提出了“电是怎么产生的”、“电的作用与危害有哪些”、“没有电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为此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电的世界中飞翔。

2.问题展现的设计。现实中的问题,都是在现实的生产、生活和自然现象中产生的,我们每提出一个问题,都要有与之相联系的问题情境。比如,在学习“万有引力”时,我们告知学生牛顿就是从“苹果为什么会掉到地上”这个问题中探索发现了“万有引力”,教会学生如何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发现真理。

3.解决问题的设计。如何解决课堂中提出的问题是教学设计创新的关键。既要鼓励学生动手开展活动来解答问题,更要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去理解和感悟,去探究生活中的更多秘密和难解之谜,最终成为学生的学习探究成果。

总之,学习、创新无止境,中学物理教学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是我们的一种责任,更是一生的追求。

(作者单位 湖北省嘉鱼城北中学)

物理与社会 第7篇

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南方设计参与了特色小镇诞生到发展的整个过程。

南方设计作为特色小镇的实践先行者,先后参与设计了基金小镇、梦想小镇、云栖小镇、艺尚小镇、中国青瓷小镇等40 多个特色小镇项目,对特色小镇的设计、建设和发展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及研究,成为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领域的主力军之一。在2015 年,南方设计共接待800 多批次、16000 人次的参观和访问。今年2 月16 日,杭州市政府组织召开了“杭州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南方设计作为唯一一家设计单位受邀作主旨演讲。同时,南方设计受邀为上海宝山区政府、杭州市规划局、浙江省村镇建设与发展研究会规划专业委员会等机构进行专题讲座,共享特色小镇建设经验。

浙江省的特色小镇从概念提出到全面推广还不到两年时间,目前还处于积累、探索和发展阶段,而社会各界对此也存在各种疑问与不解。南方设计作为特色小镇的深度参与者,却越来越感受到特色小镇的魅力与价值,并在不断实践中受益匪浅。

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概念,也不是产业园区概念,而是一个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和旅游功能的产业发展空间载体。也就是说,它是以浙江“块状经济”为建设主体,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支撑我省未来发展的七大产业,兼顾历史经典产业。它坚持产业、文化、旅游的“三位一体”,坚持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融合”。

2015 年4 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政发[2015]8 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出台,这意味着特色小镇正式进入到规范、系统的管理及建设阶段,成为我们在特色小镇建设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参考指导。南方设计在第一时间组织设计大咖认真学习研究《指导意见》,对其关键条款进行解读分析。

关键条款一: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 平方公里左右,核心区控制在1 平方公里左右。

解读分析:围绕高端人群和创业者的需求,特色小镇一定要符合“十分钟步行工作生活圈”的空间特征,避免盲目扩张和贪大求全,突显“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大创新”的特点。

关键条款二:特色小镇原则上3 年内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 亿元左右(不含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

解读分析:确保产业核心和项目载体,避免“房产开发进乡镇”。

关键条款三:所有特色小镇要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要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

解读分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所有高端产业的产业要素之一,可确保产业发展的生态、绿色和可持续,以3A级景区标准确保高端人才的生活配套,但对旅游人次和收入等数据没有任何考核要求。

关键条款四:采用“宽进严定”的创建方式,通过3 年左右考核,验收合格后被认定为省级特色小镇。

2 创新与转型

南方设计于2015 年年初提出“创新与转型”的目标,在保持传统设计业务正常开展的同时,确立以城市更新、特色小镇和乡村再生等新型设计业务作为公司战略发展的方向。

随着项目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复合性的不断出现,我们需要挖掘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逻辑,才能更有广度、有深度的全面解决问题,如大项目合作制、工作营模式。我们秉承着“以研究的心态做设计,以设计的理想做研究”的理念,在项目实践中不断地学习进步,持续不懈地完善自身能力。

对于特色小镇,经过近两年不断的摸索和总结,我们认为“以联合体来共同面对系统性课题”的工作机制最为适宜,即搭建联合工作平台,整合团队与资源,整体运营协同发展,进行渠道管理与建设、项目洽谈与筛选,制定整体规划并分期实施,明确政府与组织机构的责任,分工合作。

3 改建并存的杭州梦想小镇

梦想小镇核心先导区位于杭州余杭未来科技城,用地面积29.6 万平方米,现存建筑695 栋,总面积19 万平方米,居住人口2700余人。南方设计在2015 年年初接到邀请,对梦想小镇项目正式立项。当时我们面临的是这样的情况:一是没有任务书;二是建设时间短、建设要求高;三是没有可借鉴的建设经验。

面对一个位于城市附近的典型江南集镇,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积淀和传统建筑遗产,但自然和无序发展至今(见图1)。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

问题一:除了必须保留的历史保护建筑,其他建筑要不要拆掉?

问题二:整个项目采用什么风格,徽派民居还是现代中式?

问题三:将来每栋建筑承载什么功能?

这些问题让我们深深的意识到规划设计在项目里必须承担设计之外的很多责任,如何负起这个责任?我们不断地思考,互联网创业是什么,需要怎样的建筑和环境,放在这里合适吗?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需要怎样的工作方法才能完成规模这么大的项目,并且如何判断设计是“好”的,而不是造成更大的破坏?

3.1 整合资源,组建团队

面对如此复杂的项目,我们深知必须迅速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才能在如此短的设计时间里少犯错误,更高效的完成任务。南方设计投入到梦想小镇项目中来的团队共计17个,外加外部合作顾问团队6 个,参与项目的设计师108 名(见图2)。

3.2 大项目制+ 互联网式的工作营模式

我们采用大项目制,设立技术委员会、项目执行总负责、项目经理、整体控制团队、其他专业主创团队进行分工合作。此外,通过互联网式的工作营模式来提升工作效率:建立项目微信群,全面共享所有信息;每周2~3 次主创头脑风暴会;每周1 次以上项目技术审核会;和政府保持及时与不间断沟通,确保信息完全共享。

3.3 调研及现场踏勘

确定了团队人员和工作方式,我们就开始进行详尽的调查。在为时1 个月的调查过程中,我们一共制作了3 个整体工作模型,进行12 次航拍,500 多人次现场踏勘,拍摄11000 多张现场照片,与400 多位当地居民深入访谈,为695 栋建筑建立完整的建筑档案(见图3)。

3.4 深入的项目研究

(1)通过深入讨论和研究,我们理解了项目真正的意图:以小镇较低土地成本和较大场地空间,制定各项优惠政策降低创业创新的工作、生活成本及风险,依托附近阿里巴巴和学校资源打通创业创新的通道,引入天使投资等基金公司增加创业创新的激励机制,从而扩大创业创新的人群基数;

(2)通过与蜂巢等众创机构的交流,我们了解了互联网创业的基本模式、建筑空间和环境要求;

(3)通过和“青年公寓”专业运营机构的沟通,我们了解了年轻创业者的居住、生活、交流、交友和出行等各方面的需求;

(4) 通过航拍技术和工作模型让我们对项目有更加直观、全面和整体的认识;

(5)通过详尽的调查和研究让我们知道每栋房子的建筑质量、空间布局、居住和产权情况,知道每个居住者对于搬迁和经营上的想法,也知道发生在仓前老街里的各种古老而有趣的故事,使得设计在项目未来实施中具有更好的操作性;

(6)通过对项目将来社会形态的研究,使得我们建立良好的尺度感与工作边界。

3.5 工作思路

完成以上四步基础工作后,我们终于有依据、有条件回答开始做项目时提出的三个问题了,并能够根据产权情况与居民意愿,设计拆迁策略与实施方案;根据建筑质量和居住状况,确定每一栋建筑的改造措施。

问题一:除了必须保留的历史保护建筑,其他建筑要不要拆掉?

尽可能少的拆除建筑,因为大部分建筑通过改造就可以满足互联网创业者的需求,同时使原住民分享改造和发展的成果。最终拆除3 万平方米危房、违建房和少量民房,同时设计新建6 万平方米集中办公和公共配套用房。

问题二:整个项目采用什么风格,徽派民居还是现代中式?

尽可能保留符合本地建筑自然演化规律的建筑与肌理,尽量营造促发创新发生的丰富、开放和自由的氛围,把改造目标集中在道路、巷弄、景观、标识和建筑颜色、材料及构件上。

问题三:将来每栋建筑承载什么功能?

创业和创新是成功率极低,也是无法通过规划设计达成的事物。我们必须以包容灵活的空间和态度,配置创业创新所需要的公共配套和整体环境,让市场来决定每栋建筑的具体功能。

3.6 制定总体策略

3.6.1 金缮

每个类似的小镇项目都像是破裂残缺的古旧瓷器,尤其是老建筑与老街区,就像具有一定文化意义,但无法承载新功能的碎片。我们希望让项目形成具有新使用功能的整体,就像一个“金缮”作品。

3.6.2 织补

如何更好的解决保护和发展的冲突、过去和现在的冲突、老建筑与新建筑的冲突、原居民和未来创业者的冲突、原有产业和互联网产业的冲突,我们决定通过“织补”在冲突间达成平衡,同时让冲突的张力成为创业创新的动力(见图4)。

3.6.3 共享

共享是互联网2.0 时代的核心,作为互联网的众创办公基地,新仓前老街既是工作空间,更是思想与理想的碰撞空间,人才与技术的交流空间、新老文化的融合空间,服务器等公共资源的共享空间,新的仓前老街为创客们构建一条梦想之路与共享平台(见图5)。

3.7 设计实施

塘河沿岸,延续过去;仓兴街,立足现在;处于其中的梦想之路代表未来。设计师通过公共空间构造小镇的活力,使原住民与互联网创客通过梦想之路共融共生(见图6)。

我们打造的新仓前老街即是有生活、有生产、有生态,以及集聚产业服务、产业配套、产业办公多元一体化的产业创新及服务平台。承载着仓前历史文化的记忆,以及对互联网创客构筑梦想的激情。新的仓前老街将为创客们构筑一条梦想之路与九大共享平台,最终实现创业者们的梦想。

节点一:拆除并搬迁产权属于政府居委会,形成项目精神核心与聚会场所——太炎广场(见图7)。

节点二:太炎广场保留和补种入口的大树,置换原有企业厂房,自然形成最主要的入口空间。

节点三:把自留菜地、垃圾堆场、污水沟、空地、水塘变成九个共享公共空间(见图8)。

节点四:保留种植水稻和麦子的35 亩农田,变成运动锻炼场所(见图9)。

节点五:菜市场保留结构框架,变成了创意集市(见图10)。

节点六:政府办公楼变成了小米公寓式的“有间客栈”,政府大院变成“壹家食堂”(见图11)。

节点七:电影院经过维修改造,拓展出展览和时尚发布功能。

3.8 项目小结

梦想小镇作为南方设计特色小镇系列的代表作品之一,从破题到完成,历时10 个月,我们通过该项目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用互联网的工作方式来解决互联网时代的问题。在多团队合作过程中,每个团队思考问题的角度、方式和专业能力的侧重点不同,让这个项目面临的复杂问题得到充分的呈现和考虑,并体现出足够丰富的活力和想象力。而工作营模式和信息的充分共享,保证了项目在一定程度上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4 美好未来

特色小镇,独具产业“特而强”、形态“小而美”、功能“聚而合”、文化“特而浓”的特点,被寄予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市化的厚望。

一个个小镇,就像一个个产业创新升级的发动机,又像是一个个开放共享的众创空间,既集聚了人才、资本、技术等高端要素,又能让这些要素充分协调,破解经济结构转化和动力转换的现实难题,释放出创新动能。

物理与社会 第8篇

1 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自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 身边处处是物理现象, 冰天雪地, 云雾缭绕, 电闪雷鸣一些自然现象无不吸引着一个个好奇的小生灵。到了初中学生开始接触一门新的课程, 物理, 作为考试课和理科升学必考科目来讲, 曾经的好奇和憧憬成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沉重的负荷。很多学生和家长经常留露出物理实在是太难学, 由此学生厌学情绪油然而生, 最后有些家长扼腕叹息, 学生无奈放弃, 有些好大学也与这些聪明的孩子失之交臂。

究其上述原因, 我觉得主要是物理教学中缺乏惟妙惟肖的实验验证导致学生在空洞的理论中苦苦思考, 而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远远没有达到预定高度, 空洞的理论和繁琐的计算就把自然物理学变成了“天书”。那么我们如何能在物理教学中灵活运用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在新鲜刺激的实验中徜徉于物理的海洋中呢, 这就成了很多中学老师面对的重大难题。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解决学习物理难的一些问题。

1.1 设置物理现象情景让学生深入观察和理解

想要中学生接受一种理论, 现象的观察对理论的接受和理解尤为至关重要。我们在有些物理理论提出之前, 实验和物理现象展示在前, 学生就便于理解公式并和利用进行运算。例如通电直导线在磁场中受安培力。想让学生理解F=BILcosθ

我们安排实验环节 (如图1) 。

第一步按图接好电路;

第二步让学生合上开关并仔细观察导体棒;

第三步当学生发现导体棒运动时候, 老师可以随之问学生什么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第四步学生回答完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后, 教师可以前后就可以问那为什么合上开关前后才有运动状态的变化, 是什么力让导体棒改变了运动状态, 然后调节滑动变阻器、改变导体棒放置角度让学生观察等。

我想在讲解安培力之前, 此实验先于理论进行, 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 无论从讲授还是学生的理解和运用上都有特别良好的效果。

1.2 亲历亲为, 以身做“实验器材”, 设置实验情节。

牛顿第二定律是高中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经典力学的精华所在, 可以说它阐述了力是维持物理运动状态的原因。但是这个简单的公式F=ma却成了高中生的“疑难杂症”, 其关键在于学生缺乏生活实践, 对力的作用效果理解不透, 因此我们有必要设置身临其境的实验环节, 让学生感受牛顿第二定律的含义。我们可以设置以下实验环节。

第一步, 教师站的空阔的场地中, 学生分为两组, 左右用力推老师, 势均力敌。阐述问题牛顿第一定律。物体不受外力或者合外力等于零, 物体应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者静止状态;

第二步, 势均力敌的两组中其中一组增加一个学生, 教师立刻出现运动, 由此可以说明两组学生合力已经不等于零, 教师由静止转为运动;

第三步, 教师设置问题, 是什么原因让老师有了速度, 用什么的公式可以表达这样运动情况呢;

第四步, 紧接着进行打点计时器具体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

通过教师和学生亲自上阵进行的上述实验, 既可以形象化演示力学效果, 也能让学生亲力亲为体会牛顿运动定律的科学含义所在。

2 物理实验对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起到巨大促进和推动作用

2.1 物理实验推动了地球科学的发展

地球物理学是地学受物理学影响而产生的一门交叉学科。近年来, 物理学的发展产生的原子核衰变探测技术、质子激发荣光技术、高压物理等都对研究地球科学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 尤其是核物理与地质学结合为人类认识地球的发展、演变、预测自然灾害、天气变化潮汐等都起到了极大地帮助作用。

2.2 物理实验推动了宇宙学的进步

20世纪, 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 人们利用航天望远镜、航天卫星、宇宙飞船进行着不同的宇宙学实验。为研究星体的起源、演化, 最后的归宿寻找着科学的依据。并且伴随GLAST的升空, 科学界利用它采集到的数据和影像, 可以了解更多宇宙的奥秘, 为人类认识宇宙、利用宇宙提供了可靠地科学数据, 为人类认识宇宙变迁, 星体演化, 一些由天体运动而产生人类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做出科学合理解释。并有效利用科学实验, 规避因为星体运动而产生的灾难。

2.3 有效地物理实验对生命科学发展研究提供了技术保障

20世纪50年代, 生物学和生命科学的一些现象亟待实验的检验, 物理学和生命科学紧密结合成为大势所趋, 物理实验为生命科学提供了先进的实验技术和手段, 如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促进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认识, 同时物理学发展也为研究微生物分子结构, 为治疗人类面对的难以治愈的的疑难杂症提供着更加精确的实验和微观信息。由此, 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医学专家将携手并进, 为人类健康而开创生命科学新的时代。

当今社会是科技主宰的时代, 而科技的进步离不开自然科学的发展, 物理学的发展自然就成了自然科学发展的主干部分。为了推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 朝气蓬勃的学生们将成为这个时代和改变历史的主角, 如何让他们应用物理学扮演这样改造世界重要的角色, 是教学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我们必须通过活灵活现的实验面让学生对科学产生巨大的乐趣将成为接受物理学, 并把这门影响生命健康、社会发展进步的科学推向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郝贵有.做好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几个环节[J].科技资讯, 2006, 2.

[2]段卫东.物理实验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N].学知报, 2010.

[3]姚静.情境问题教学对学生数学认知的作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物理与社会 第9篇

首先, 以多种形式向学生提供广泛的信息

教师备课时应根据教材的内容要求选取相关的各种材料和事例。它们大多都来自学生身边比较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有利于激发并保护学生学习兴趣的材料和事例。如:讲物质世界的几何尺度时列举的“世界最高的山峰, 我国最长的河流和目前最高的楼房……”;讲物质质量时列举的“一块陶艺泥被捏成的小泥人, 其质量不变……”;学习体积测量之后练习中安排的“家中自来水表的读数……”等等, 同时要尽可能的采用图片、投影、录像、光盘等视听媒体。

由于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紧密和广泛的联系, 教师不可能将庞大数量的信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塞给学生, 因此必须改变“只有讲过才算教过”的观念。许多内容可以精选、精讲、点到为止。更多的内容让同学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其他补充材料 (包括视听材料) 、收集各种形式的信息、调查研究和讨论展示等方式学习。除了教材介绍的内容外, 教师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准备几个相关的小课题让学生去做、去调查、去研究。例如:在学习透镜成像和照相机原理后,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调查商店里各种照相机的价格和功能, 并分析它们的关系。

其次, 把阅读理解、收集信息、观察记录作为课后作业的一部分

课外阅读和收集材料是物理教学联系社会和日常生活的重要方式。教师应该选取那些既能引起学生兴趣, 又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素材, 包括剪报和音像资料等, 供学生课外学习。例如:在学习参照物和相对运动的概念后可让学生读这样一个小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m高空飞行的时候, 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 飞行员以为是一只小昆虫, 敏捷得把它一把抓了过来, 令他吃惊的是, 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让学生讨论这名法国飞行员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也能顺手抓一颗飞行的子弹呢?再让学生讨论飞机场周围为什么要驱赶鸟类?为什么不能在高速行驶的车辆中向外扔东西?教师要注意和学生一起在公共媒体中不断收集这类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资料。例如:学生在学完蒸发这一节后, 本人留给学生的作业是:“结合影响蒸发的几个因素就植树造林与保护水资源的关系写一篇调查报告。字数不少于1000字, 要求检索相关的地理和环保的信息源, 了解我国水资源分布之间的关系, 并从影响蒸发的因素上分析开发大西北与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关系。”

在教学中还应该引导学生注意生活、技术中常见物理量的数量级, 锻炼学生的初步估算能力。例如:常见用电器的功率和工作电流, 各种声音的频率范围, 汽车行驶的速度和飞机飞行的速度等。这也是物理教学信息技术和生活的重要方面。

最后, 提倡使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灵活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 这样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 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 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更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主性。如:通过搓手发热的活动来感受摩擦生热。用手将空杯子慢慢压入盛水的盆中, 让学生感受手掌受力的变化, 初步体验物体排水多少与浮力大小的关系, 还可以用盛水的玻璃杯和球形烧瓶代替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等。

物理与社会 第10篇

一、注重内容的趣味性与气氛的愉悦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物理社会实践活动,只有学生真正全员参与、全情投入,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新颖、丰富的实践活动,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教师要注意营造宽松、活泼的活动氛围,使学生能够在活动过程中自由地展露才华、自在地发挥特长。这样学生在活动中目标明确、态度端正,活动井然有序。

如根据当前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峻,雾霾等现象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的时机,教师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设计了关于“生活燃料”的社会调查活动。根据学生查阅资料、询问本地居民等搜集的信息,绘制如下表格: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从毒性、排放物以及价格等角度进行分析比对,帮助学生综合分析当前环境污染以及环境治理的社会问题。学生畅所欲言,有的从环保视角进行分析,有的从经济角度进行比较,还有的则从热值进行探讨……教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一方面以社会焦点问题引发学生的关注,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宽松的探讨环境让他们放下心理包袱,不用迎合教师和教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注重活动的实践性与技能的应用性,增强学生的体验意识

活动的实践性与技能的应用性是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特征。学生通过运用物理课堂上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比对和验证,在观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技能的巩固和内化。教师要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观察内容和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够亲自经历各种操作过程,从而在真切的体验中凸显主体地位,增强他们的体验意识。

如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手机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手机电池所带来的污染以及回收再利用等问题也日趋凸显。因此教师组织学生围绕“手机电池的再利用”这一课题展开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能够结合活动实践加深对物理相关知识的理解,增加他们的操作实践机会,教师设计了如下活动内容:(1)制作利用手机旧电池的手电筒;(2)改装一个用手机旧电池的小闹钟;(3)把手机旧电池安装在电动小玩具车上;(4)手机旧电池并联,给二极管输电,制作应急小台灯;(5)宣传手机旧电池的再利用方法,为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献计献策。这些活动内容不但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测量电压以及电池容量的方法,理解电池的放电特性;也在各种亲手实践中学会自主设计电路图测量电压及相关数据的分析处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三、注重要求的灵活性与形式的多样性,促进学生发展

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的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差异。教师要正视并尊重这种差异,并在物理社会实践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处理。教师要有意识地避免活动目标的机械和生硬,而是要制定具有弹性的活动目标和要求;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丰富社会实践的活动形式,也适应学生群体智能的多元化,从而实现“关注每一个学生主体成长”的新时期教学理念,让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物理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不同的发展,让他们在属于个体的收获中体验自己的主体地位。

如在设计关于“摩擦力”的社会实践活动时,由于该部分内容是力学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认知层次,设计如下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并赋予了不同水平的活动要求。如在“小课题”部分,活动由三部分组成:(1)竹筷与钢筷夹球比赛;(2)猜想,没有摩擦的世界是怎样的?(3)讨论,如何测量最大静摩擦力?这其中既有感性的实验活动内容,让学生体会竹筷与钢筷的摩擦力不同;也有理性的发散性讨论,巩固了学生对“留迹法”的理解与运用,从而帮助学生在解决不同层次的实际问题过程中,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感受摩擦力“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以及“若有若无,方向不定”的特性,从而在对摩擦力的理解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物理学科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为物理学习开启了一扇崭新的大门,让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各项知识技能。

注释

解析生活.物理.社会的奥秘 第11篇

编写理念上,紧扣教材,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同学们的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所学习的新知识起到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与生活相联系

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物理规律,同时也可以引起学生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生活的理解更加深刻,例如:高速公路以其方便、快速、舒适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但它的安全j生不容忽视,稍不留神就会导致车毁人亡,所以它直接关系着千家万户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使广大司乘人员更好地在高速公路上达到高速、高效、安全、畅通,在高速公路上行车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1检查好车辆,系好安全带

高速公路上汽车行驶较快,所以机动车在上路前都要进行安全检查,如果不提前预防,车辆在高速行驶中突然发生故障,就会极易引起追尾碰撞,造成恶性交通事故,所以安全带的作用显而易见,其安全系数比安全气囊要高,此外,特别注意副座乘客和后座有安全带的都应系上,以确保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1.2控制车速,保持车距

当车子超速行驶时,便极易引起方向失控,措手不及,从而造成追尾和碰撞防护栏事故,同时,随着车速的提高,一方面驾驶员视力明显下降,另一方面水平视野也明显变窄,因此,驾驶员要经常观察车速表,防止速度不自觉地加快,同时,不仅要控制车速,而且要保持车距,特别是遇大风、大雨、雪、雾天或者路面结冰时,应当减速行驶,加大行车间距,驾驶员要遵守行车道德,不要长期占用超车道行驶,做到“礼让三先”,过隧道时,按照限速要求安全通过。

2与古代科技相联系,渗透科学史

编排的知识科学、合理、全面,催人奋进,有很强的可读性,根据教材中不同的新知识,科学、合理的选配内容,所选的知识丰富多彩,古今中外无所不及,有些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内容文笔流畅,语言通俗易懂,阅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受师生们喜爱。如在“声音的特性”一节中,“生活·物理·社会”编排了我国古代战国时期的乐器——编钟的知识,使同学们知道了早在2400余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根据声音的特性铸造了现存世界上最大、最完整、音质优美的编钟,通过对此知识的阅读,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倍感增强,又如在“汽化”一节中,“生活·物理·社会”栏目选取了“火洲里的坎儿井”,同学们阅读内容后,无不惊叹它的地下灌溉工程如此之庞大,在坎儿井的设计上真乃鬼斧神工之奇,巧夺天工之妙,同学们更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而骄傲,同时介绍物理学史,物理学史它是科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时代的必然产物,但它的每阶段的具体发展情况又往往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影响,让学生不否认科学家个人的伟大作用,但科学绝不是少数几个特别有天才的大科学家在头脑里凭空创造出来的,只有那些善于继承又勇于创新的科学家才有可能抓住机遇,做出突出贡献,机遇也可以说是一种偶然性,但是在偶然性中体现了必然性,物理学史中大量事例可以说明,各种科学发现往往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勤奋和创新精神,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3与生物相联系

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大胆创新精神的同时,也要渗透着“学科交叉”的思想,使得我们的学生能够真正在各个学科之间体验到学科之间不同的思想思维方式的碰撞,贯彻这种“学科交叉”的思想,这样正确找到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引导学生树立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的科学世界观,比如用物理知识解释大气压与海拔高度间的联系,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日食和月食,解释为何太阳刚出来比较大的现象等等,例如地理中东南风的成因也与物理知识相关联,(东南风的形成:水的比热容比砂石大得多,夏天,西南部气温升高,海水吸热而温度变化不大,阻碍了气温的升高,由于气温低,空气密度大,形成地面高压区,而西北气温升高,砂石吸热升温快,所以气温高,空气密度小,形成地面低压区,由于两地地面气压不同,空气就从东南流向西北,形成东南风,把物理学和生物学、地理学的知识有机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生物知识中渗透有物理知识,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这样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热爱生物、保护环境的教育。

4与环境科学相联系

由于对科学技术的不恰当的应用,人类正面临着温室效应、能源枯竭、核污染等问题的严重威胁,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环境空间被破坏,人的生存空间就会受到威胁,保护环境刻不容缓,人类对于自然的索取,应当与人类对自然的回馈相平衡,我们必须一方面通过控制、约束自身非理性需求和行为,将其维持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之外,并且在范围内与大自然和平相处,如“生活·物理·社会”呈现了“紫外线与臭氧层”的相关知识,文中配了一幅拟人化的插图,一把巨型伞挡住了丑陋不堪的“家伙”——紫外线,地球露出了甜蜜的“笑脸”,同学们一看便知到臭氧层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与现今的低碳生活联系紧密,让节能环保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从而增强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5物理科学技术的应用

“关注生活,关注科技发展”,特别关注最新科技发展(例如:激光测距仪、磁悬浮列车、哈勃望远镜、巨型反射式望远镜、光纤通信、同步卫星、纳米技术、以及我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神舟七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其探索科学的愿望,使同学们也认识到现代科技在国家发展和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更激发了他们刻苦学习、立志成才、长大报效祖国的决心,例如学习电磁感应知识时,充分利用教材的阅读材料介绍磁悬浮列车,磁悬浮列车利用“同名磁极相斥,异名磁极相吸”的原理,使车体完全脱离轨道,腾空行驶,创造了近乎“零高度”空间飞行的奇迹,磁悬浮列车速度高,最高可达500km/h~600km/h,感受磁悬浮列车像一只穿梭于城市之间的“飞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着极大的便利,给人们的出行提供更加快捷的方式,让人们感受朝发夕至的快感,帮助学生树立伟大的理想,感受到学习物理的价值,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以纳米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工程技术悄然崛起,其中纳米金属粉末对电磁波有特殊的吸收作用,可作为军用高性能毫米波隐形材料、可见光、红外线隐形材料和结构式隐形材料、手机辐射屏蔽材料,随着纳米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微机电系统的初步研制成功,为军事科技工作者研制纳米武器奠定了物质基础,学生亲身感受到新材料的开发对人类的重大影响。

物理与社会 第12篇

一、 设计思路: 以驱动性问题作为研究主题,以研究主题为教学活动主线。

“鉴别地沟油”与物理的相关点是在苏科版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该节传统教学方式是讲解法、归类法,但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既无法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物理属性”的意义,更无法达到“明体达用”的教学目标。课题组遂决定在校内招募学生志愿者,带领他们走进社会,尝试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社会热点问题———“如何利用物质的物理属性来鉴别地沟油?”

同时,尝试改变教学活动主线,不再按照第六章教材顺序“讲解硬度—探究物品硬度—总结物质的物理属性—对物品进行归类”,而尝试采用以下主线:

第一步:有哪些物质的物理属性可以用来鉴别不同的物质?

第二步:其中哪些可以用来鉴别地沟油?

第三步:应用物理知识鉴别地沟油。

第四步:重新认知物质的物理属性。

主题实践活动的逻辑顺序:

二、创新实践:新课型“课前自习+课中合作+课后实践”

1.课前自主预习: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自行选择学习课本、上网浏览、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或小组讨论的自习方式,为实践活动做准备。教师为学生提供助其自习的《求知案》。

在本阶段,学生经历以下流程:1. 研读主题→2.学习知识→3.设计实验流程(初步提出对实验的构想)→4.自选器材(列出自备器材和需要老师帮助准备的器材),发现了5点可以用于鉴别地沟油的物理属性:颜色、气味、透明度、溶解度、凝固点(地沟油放在8摄氏度的冰箱里可凝结,该方案为上海向明学生发明)。

本阶段教学比照传统教学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即学生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方式,不同学力的学生都充分调动了积极性并得到发展。

2.课中合作:学生检查自备器材和老师提供的器材,根据课前自主预习的方案开展实验;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设计,讨论实验过程及结果;改进设计。

课题组设计“百家争鸣”这一教学过程,将各组实验构思、实验过程、数据分析等分环节进行展示、对比、讨论,对学生在各环节中表现出来的典型问题,如“怎样分辨物理属性和化学属性“”怎样利用简易条件控制温度变化”进行重点研讨。此阶段完成主题研究流程5-8项:5.动手实践→6.发现问题→7.改进设计→8.得出结论。

3.课后实践:招募课题组教师志愿者与我校学生志愿者组成社区科普小分队,科普队员们带着“课前-课中”实验、研讨、完善后的方案走上街头,到本市各大小饭店提取用油样本开展调查和实验研究;他们走进社区,向广大市民推广、宣传简单的鉴别方法,并帮助社区居民学习如何操作、如何鉴别。最后征集社区居民使用意见和建议作为改进依据,促使这项研究进入良性循环。

三、教学反思

上一篇:应用和效果下一篇:特异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