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教师发展的瓶颈

2024-07-22

突破教师发展的瓶颈(精选12篇)

突破教师发展的瓶颈 第1篇

一、目前农村中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瓶颈

教师专业化发展不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口号, 也不是走过场, 而是实实在在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它伴随着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的需要被提到日程上来。然而当前, 农村中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瓶颈。

1.校本制度建设方面

校本制度是保证学校日常运作的制度, 现有的校本制度包括集体备课制度、教学反思制度、校本培训制度、教研活动制度、专家引领制度、课题管理制度、师带徒制度、骨干教师培养制度等。校本制度必须建立在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以校为本、自下而上的教学研究规章条文上, 积极倡导和促进教研形式的创新和实效的达成, 这是现代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然而目前农村中学制订校本制度时缺少必要的调查研究, 使之缺乏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无法真正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教师职业道德方面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教育就是教人做好人, 教人做好国民。”教师的职业道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形成。教师既要教书, 又要育人, 除了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造能力以外, 还要塑造学生的思想道德。然而当今在教师群体中出现了一些与教师职业道德相违背的现象, 严重影响教师形象, 如没有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给予学生正面引导, 教师自身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职业倦怠等, 他们无暇顾及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更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与良好人格的形成。

3.教师专业化发展能力方面

教师专业化发展能力的核心是教师如何获取知识以及如何把知识变为能力。当前制约农村教师专业能力的瓶颈是校本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校本教研如同虚设的现象突出, 教师的课堂教学只是简单的知识复制, 缺乏把课本知识通过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三维目标加以体现的能力。

二、农村中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瓶颈的突破策略

1.加强校本制度建设, 以落实制度建设保障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我们有时可能不缺乏宏观的战略规划, 但可能缺少精益求精的执行”, 即制度的落实。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学校制度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从学校发展实际出发, 制订发展规划, 以实行动态教师业绩考评管理机制为突破口, 加强教师教育教学过程和结果评价管理, 使教学管理工作显性运行, 提高教师争先创优的积极性, 形成比、赶、超的良好态势, 促进其内涵发展。

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以“真爱”教育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精神内核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育的基石。教师健全的人格是教师素质的最高层次, 也是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康道德人格的基本条件。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影响。作为学生德育的引领者, 教师应该德才兼备, 充分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因此没有教师职业道德的构建, 教育就无从谈起, 教师专业化发展就失去了方向和灵魂。所以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应成为农村中学发展的重中之重。农村中学应结合自身实际, 挖掘校本德育资源, 以国家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目标, 着力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冰心老人说:“爱在左, 同情在右, 走在生命的两旁, 随时撒种, 随时开花。”农村中学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校各方面工作有机结合, 将学校文化底蕴中的精华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使其成为全校师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不断丰富教育内涵, 创新教育方法, 让“真爱”走进课堂、走进教材、走进生活, 并逐步内化为教师的职业道德, 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精神内核。

3.发展教师专业能力

(1) 加强校本培训建设, 以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水平

教师不可能像师范生那样接受长时间的脱产进修, 因此校本培训是学校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最有效最直接的培训形式。

第一, 以小课题研究为引领, 提升教师科研水平,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小课题研究是近几年教师培训的一种新形式,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培训手段。教育教学中有些问题十分典型, 须进行认真思考研究, 小课题研究则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 教师将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提出来, 在课题研究中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 或者请名师骨干面对面地进行指导, 通过开展汇报课检验研究成果。这种研讨既有效解决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又让教师在研讨中增强了研究意识, 提高了专业水平。

第二, 搭设交流平台,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要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善于育人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就必须为教师搭设展示的平台。例如开展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师专业理论交流、骨干教师示范课、教师演讲比赛、教师教案设计大赛等活动激励优秀教师, 鞭策新手教师, 有效地激发教师提高专业水平的兴奋点, 帮助教师在活动中提高自己。

第三, 有效利用学校的多媒体平台。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 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也成为衡量教师专业化水平高低的标志, 能否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和发布, 成为新的教师评价标准。因此农村中学应在完善信息技术设施的同时, 强化教师培训, 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作为重点, 对教师进行分层次、分内容的培训。

第四, 鼓励教师确立终身学习目标。学习是一种持续终生的活动。农村中学应鼓励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及时掌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动向, 获取教育研究的最新方法和相关的理论知识。学校可以利用现有资源鼓励教师学习, 提供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利用校园网资源, 增加教师学习途径, 引导教师在原有水平上走出去, 引进来, 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2) 立足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 以校本教研为突破口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没有制度不成方圆, 但光有制度而不落实也起不到促进教学的效果。在落实教研制度方面, 教师的基础能力是教育教学的主要支撑, 而行动研究是提高基础能力的有效手段, 因此校本教研制度的落实, 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 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它不是单纯的分析教材和形成教案, 而是要根据学生实际, 利用集体智慧, 在不改变课程标准的前提下, 设置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三维目标, 探究如何利用生活化的语言, 简单明了地分析教材重点, 突破难点, 如何设置作业等。同时三维目标设置要明了, 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学科备课要发挥教研组的指导作用, 实行备课汇课制, 备课组内可以采用“同课异构”, 取长补短, 促进教师之间的共同发展。

第二, 课例研讨。课例研讨是体现教师集体智慧的载体, 也是引领青年教师自我提高的途径。通过课例研讨, 可以有效地探讨教学活动方式、教学资源配置、学生认知程度等问题。农村学校应广泛开展课例研讨活动, 引导教师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实践, 提升实践智慧和专业化发展水平,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示范辐射作用, 带动广大教师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第三, 师徒结对。这种模式对“师”的要求非常高, 首先要明确“师”的责任;其次每月帮助“徒弟”备一次课, 检查一次教案, 听一节课, 每学期帮“徒弟”业化发展。选定一项校本教研专题, 指导一节汇报课;再次, 帮助“徒弟”制订一年的提高计划, 每单元提供一份教学设计。而“徒弟”每月至少听“师”两节课, 坚持做到勤听、勤问, 积极探索, 定期总结, 不断提高。

第四, “借脑行动”。农村中学师资相对困乏, 因此应努力寻求各种有利资源开展“借脑行动”, 即聘请区内名校中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作为教育教学顾问, 请他们对学校的教学、教研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 提出意见和建议。“借脑行动”使学校教研更有效, 更有针对性, 也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专

突破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瓶颈 第2篇

对中国现代物流来说,有很多制约因素,第一是体制性障碍。一是所有的物流要素是政府部门分割的,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物流市场;二是企业的“大而全”、“小而全”。物流业务应该逐步从工业、农业、流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中分离出来。第二是粗放经营的制约。一方面表现在物流配送的硬件上,基础设施差,不配套,现代化水平低;另一方面,在软件上,物流企业的社会化程度、组织化程度低,没有形成覆盖面广的社会化的物流网络服务体系,因此物流环节衔接较差,运转效率不高。第三是认识滞后,缺乏物流人才。现代物流配送的营运思想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管理水平也较低。

3.3 电子商务的发展促使传统储运业向现代物流转变

在我国,由于物流处于经济领域的落后部分,一个先进的电子商务和一个落后的物流就形成很鲜明的对比。改革开放来,我国商品流通规模急剧扩大,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流通活动的主体、渠道和方式及物流的市场需求均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都迫切要求传统储运业向现代物流转变。

一是消费市场的需求已从“少品种、大批量、长周期”转向“多品种、小批量、短周期”;二是与之相适应,流通渠道分化重组,连锁经营高速发展在商流领域还出现了多级经销制、多级代理制等批发销售形式;三是在物流领域出现了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传统的储运服务逐步为集成化、系统化、具有加工增值功能的现代物流和配送服务所取代。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会加剧物流瓶颈作用。所以,在关注电子商务的同时,应该以更大的精力建设基础物流平台系统和与电子商务配套的配送服务系统,逐渐发展我国的物流产业。

4 用电子商务手段,改造我国的物流体系

4.1运用电子商务手段,加快现代化物流中心的建设订

一是要在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建立信息电子化系4.统,并使之成为整个业务活动的神经中枢,实现包括从原材料、加工生产,到产品销售、运输、配送,直至废旧商品回收全过程的一体化控制,从传统仓储点的收发货单一功能转变为系统化的物流基地和销售据点系统化。过

二是要在信息处理系统的基础上,实现自动化控制,包括货物自动分拣系统,建设自动化立体仓库,建立自自动拣货系统的计算机控制等。

三是要实现网络化管理,开发综合物流服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物流设施,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实行网络化运行与控制。提高流通基础设施的信息容量和技术含量,提高综合利用率,降低物流成本。对于物流中心而言,要考虑建立与海关、码头、航空机构实现联网,建立和完善与铁路、公路、水运、空运等联网配套的综合运输体系。

四是要实现专业化服务与基础设施的综合配套。在信息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等方面,需要政府参与一定的管理并给予支持。

4.2 积极引导支持发展第三方物流

为了避免在物流设施上的重复建设,以及“大而全”、“小而全”的弊端,应从政策导向鼓励和支持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推动物流服务的社会化进程。

在我国工业2生产中,物流所占的时间几乎是整个生产过程的90%,物流费用占商品总成本的比重,从账面反映是40%,全社会物流费用支出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不仅生产商和销售商对第三方物流市场的需求是极大的,对于消费者来说其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上购物的迅速增加,以及时间价值不断提升,在确定的时间将所购买的物品送到确定的地点,已越来越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一切都对第三方物流产生了巨大的需求空间。

一是要发展以产品定向物流服务,把有相似需求的客户服务聚合起来,形成规模经营,主要提供基本服务,如运输、仓储等。

二是要发展客户定向的物流服务,即针对客户的特殊需求提供配套的综合性服务。除基本服务外,还可提供一系列附加的创新服务和独特服务,如产品的分类、包装、订货处理甚至网络设计等以满足特定用户的独特需求。

三是在具体运作形式上,可以是受生产企业委托的送货业务,也可以是主要面向零售企业,根据订单组织订货与配送服务。

4.3 以大型生产制造和商业连锁企业为龙头实现供应链管理电子化,提高物流现代化水平,带动全行业发展

大型生产制造企业应该加快通过改造业务流程,通过内联网运用EDI技术及实现供应链管理的电子化;连锁企业的供应链要在单品管理基础上建立配送中心的自动补货系统,把供应商、配送中心、商场POS组成网络与ECR(快速反应)集成供应链。

4.4 建立现代物流运作体系,实现物流产业结构调整

首先,政府部门要实行政企分开,将物流企业推向市场,物流企业自身要按市场经济运作要求进行经营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同时物流企业要适时转变经营方式,积极建立现代物流运作模式,实现以电子网络为平台、多种运输方式组合的现代物流。

突破教师发展的瓶颈 第3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道德素养;瓶颈

之所以认为发展中职教育迎来了新的春天是因为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政府对于中职教育的发展很重视,而且严格执行着发展中职教育的责任,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中已经包含了中职教育,因此也大大增加了投资中职教育的比例。第二个原因是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免费制度,资助制度以及其他的中职教育措施来使受教育的人可以得到很多,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但是,中职教育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教师的道德问题,此问题在制约着中职教育的发展,我们需要突破此中职教育的瓶颈。

一、中职教师不道德与反道德现象

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以教育的本原和普遍规律为依据,使学生的道德情感得到激发,使得学生的意志与信念也要得到加强。对于中职教师来说,要想有道德,就要使学生在一定的教育过程中学到关于做人的知识,让学生善于发现真善美,并向着真善美的方向去发展,这样在基本的专业技能得到加强,当他们成为服务生产第一线的中、高级专门人才的同时也是一名有道德的人。但是,在进行中职教育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教师不道德或者是反道德的现象,比如在进行中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一味的进行简单、机械的技能训练过程和行为训练模式,教师一味的在进行重复,学生一直在进行僵硬的模仿,在整个的中职教育的过程中充满着枯燥、疲惫和焦虑的情绪,学生不愿意学习,老师不愿意教学,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恶化的教学状态。除此之外,虽然老师打着为学生的将来负责的旗号,打着以爱的名声,但是确是一味的霸占课堂时间,学生的才能却得不到发挥,没有用武之地。在进行中职教育的过程中,老师有自己的打算,学生也有自己的打算,有的甚至只是应付了事,对于学生得过且过,这样的话就使得教师的道德素养得到完全的破坏。

二、树立道德意识,提高教师生命质量

对于中职教育来说,它也是有自己的特殊性的,中职教育的职业指导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并且结合集团化办学的理念,即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这些办学理念。因此对于中职教师来说,进行中职教育的过程中,其教师的角色也要得到相应的改变,要以企业的需求,以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能力为着手点,并不是之前那种是传统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作为教学过程的陪伴者,作为教学环节的开发者的角色,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学生对于知识技能的需求,另一方面是达到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精神需求得到满足的目的。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一直以来教师都是进行教育过程的引领者。但是从现在的角度来说,教师只是担任陪伴学生的角色,这对于教师来说,在进行中职教育的过程中,在进行传授道德,进行传授知识,在进行解答学生的疑惑的时候,要以学生的思想为基础,要时刻帮助学生,使学生成才,使学生发展自己。值得肯定的是中职教育的中心来说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对于中职教育来说,它的目标就是使得学生都能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使得学生成为技能型的人才,因此在进行中职教育的过程中,要想成为一名有道德的中职教师,教师也是需要与时俱进的,也要以办学途径的转变为依据,不断进行自身的学习,一方面要不断加强自己所教授的专业方面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要使得自己的实践经验得到不断地完善与丰富,使得行业知识得到不断的丰富。

我们在进行中职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到我们所教的对象是基础薄弱的中职学生,要想把比较复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比较简单的教学过程,使得教学经验比较可行,这对于中职教师来说是必须要进行思考的。要想做一名有道德的中职教师,要以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为依据,使教学环节得到较好的发展,使得教学内容具有创新性,通过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用深入浅出的讲解来吸引学生,用该知识的良好的应用前景为依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中职教育的课堂能够散发出新的活力,使得学生的技能得到提高,使得中职教育的瓶颈可以得到突破。

三、立足道德实践,让学生在爱中成长

1.让学生在爱的环境下成长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中职教师,一方面是必须要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尤其是指角色意识要符合中职教师的职业指导思想,另一方面,对于中职教师来说,其道德实践要能展示出教师的爱心,要注重学生的发展,要使得学生在爱的沐浴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展现自己的才华。如果在没有爱的环境下进行学生的教学,那么对于教师的教育过程来说,其自身师德也得不到较好的提升。

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疼爱他人的孩子是存在,这就是林崇德教授的名言。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来说,老师对于学生的爱是只求付出,并不是求回报的,这是一种最为无私、并不存在血缘关系的一种爱的,在这种情感的指引下,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是以爱为基础的,只有在学生受到这种情感的感染之下,才会更加信任老师,才会更加愿意与老师进行交流,只有在这种爱的环境中,对于中职教育过程来说才是比较好的,也实现了中职教育的功能。

但是,现实中却存在这样一种问题,有的教师并没有付出这种无私的爱,学生也体会不到老师对于他们的爱。下面就用例子来进行相关的说明,例如在中职教育的课堂上总会有这样的学生,他并不善于回答问题,从来都不积极主动的去举手来回答问题,即使是在老师进行点名课堂提问时,他也是不回答问题的。针对这种情况的发生,老师应该积极面对,而不是在进行了努力的尝试之后久久不见效果的情况下,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能产生不耐烦的情绪。即使是在老师以关心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但是一定要注意说话的语气和说话的用词,一定不要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因为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他们的自尊心意识是非常强烈的,他们最害怕的就是别人对于自己的看不起,最希望的就是得到老师的肯定与鼓励,因此,对于中职教师来说,在进行中职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多多地对于学生进行鼓励与肯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受到鼓舞,才能使自己的才能得到极大限度的发挥。

2.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

要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因为对于中职教育来说,教师和学生都是极为关键的角色。对于人际关系来说,师生关系是最为基本的,是最为主要的。教师作为教育的引导者,首先对于每一个学生都要公平对待,平常要善于观察学生的状态,要对学生严慈相待、刚柔并进。

四、总结

时代要求要加强中职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建设,另外,加强老师自身的职业道德也是老师所必须要做的必然选择,尽管在当前的中职学校中存在着一些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现象,但是我们一定要找出其中的原因,并且进一步来解决。而本篇论文也正是对于这些方面进行了詳细的阐述,提出了自己对于这方面的见解,也真心的希望能够通过本篇论文对于中职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方面的探讨,对于加强中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突破其瓶颈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孙莉.中职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职教通讯,2013,(20):57-58.

突破教师发展的瓶颈 第4篇

中学教师的工作是繁忙而艰辛的。当下学校严峻的招生竞争、沉重的升学压力直接转嫁在了教师密致的课时安排、繁重的作业批改、严苛的质量评析、细密的规范要求等日常工作上。困于名缰利锁, 教学早已堕为教师身心的苦役。

备课、上课、听课、批改作业、制作课件、找学生谈心往往是教师每天必须面对的硬性任务, 不仅要完成, 而且需精益求精。老师们往往终日勤有余劳, 心无偶闲, 拖着耳提面命的疲惫, 结束一天的工作。如此, 哪还有什么进德修业、读书写作的时间与精力?

不仅如此, 日复一日反复、高强度、高密度地操劳, 在不知不觉中老师们被逼仄了眼光识见, 粗糙了心性觉悟, 磨钝了棱角锋芒, 失落了理想锐气, 消退了精进动力。这是可怕的磨损。青春的血肉、抱负、狂想, 曾今的凌厉卓发、犀利尖锐, 一天天化为迟钝、缓滞、平庸, 任时光的风自行吹拂与摆布。那新鲜的求知心态、丰沛的知识涵养, 深厚的学术积淀, 温润的人文情怀, 则渐行渐远。

所以, 一味埋头苦干的教师, 惟其兢兢业业、俯首帖耳、任劳任怨、不避苦累, 反倒越来越显得拘谨、固执、狭隘、浅薄。他们的思想认识, 年复一年, 仅只在经验的表层滑翔。而读书、思考、写作的习惯与功力, 则在日复一日的操心劳碌中, 耗散殆尽。即便偶有所感, 也难以深入系统地总结成文。

这便是为什么大多数中学教师上课神采飞扬, 写文章却枯涩粗糙;实践经验丰富, 理论思想却几近空白。在摸索了基本的教学规律之后, 他们的教学艺术也遭遇发展瓶颈, 难以突破提升。对于学者型教师, 对于能将自己的教学实践升华为教育思想, 进而用教育思想指导教学实践的名师们, 他们敬佩倾慕之余, 却又只能望洋兴叹。

虽说“修行在各人”, 虽说“时间是海绵里的水, 只要愿挤, 总还是有的”, 可是, 在艰辛繁忙的工作之余再逼抑自己枯坐冷板凳, 生活的生机与生趣何在?生命的健康安乐何享?再用粗疏的励志名言去苛责, 恐怕是难有说服力了。

惟有反思自己的工作方式与指导思想。是什么吞噬了我们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专注于几个琐碎的拼音符号、几个挖空心思的错别字、几个故作高深的成语、几个陷阱重重的病句选择, 执意于纠正学生简单的错别字、不规范的标点、不通顺的句子、不工整的书写, 果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吗?

倒是教师, “三日不读书, 便觉其面目可憎” (黄山谷) 。以干枯的说教、狰狞的面孔鞭策逼压学生的勤学苦学, 真是两败俱伤。所以, 教师自身的进德修业, 进而改善课堂教学, 提升人格魅力, 才是教学质的飞升之根本。

如此, 教师何妨松动眼前的攫分意念, 适当“疏懒”?学生能自己学习、自我纠正、自行总结的, 绝不越俎代庖, 放手让他们自己完成, 教师适当关注、抽查、指导。这将极大解放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出其不意的创造性。教师要做的, 是合理设计活动、流程、要求, 指导学生的自学互助。事实上, 这也是新课程理念所积极倡导的。名师钱梦龙、魏书生等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故此“懒”绝非慵懒, 绝非沉溺于口目声色之娱, 而是给自己赢得了难得的清闲。不慕虚名, 不求功利, 不为外物所拘, 不为功名所累, 清心静性地栖居于自己的园地。读自己喜欢的书, 做自己喜欢的事, 看自己乐意看的, 想自己着意想的。身心俱适, 心境如此悠然, 可以静观心潮的起伏、聆听心灵的籁音。顺心顺性、率情而为, 如风行水上, 不落言筌。

避开了喧嚣时氛的清闲, 自然润养了宁静思考的时间与灵韵。静默涵咏, 坐于方寸之间, 心弛千里之外, 思绪或翻飞驰骋、或缭绕盘旋、或铺展漫溢、或凝集聚合, 无拘无束, 倏忽变幻。

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一文中说:“艺术心灵的诞生, 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 即美学上所谓的‘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 心无挂碍, 和世务暂时绝缘。”

萧条淡泊、闲和宁静, 这是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惟其心思澄明空朗, 才能心旌摇荡、游目骋怀、上天入地、追古抚今;惟其凝神专一, 致虚守静, 才能穿透物象, 于细微处见精义, 于深邃处显灵光。这种物我两忘, 化融于天地宇宙间的神境, 正是处于“高峰体验”这一生命极端:“吟咏之间, 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 舒卷风云之色。”

因此, 面对繁杂的教学事务, 教师需艺术地转化“忙”与“闲”, 为自己赢得“清闲”的时空, 从而蓄养丰厚的学识、孵养崭新的思想、陶养温润的诗情, 教学与研究并进, 锻造魅力四射的课堂。

如此, 不仅成全了教师的自我发展, 也大大改善了学生的学习境遇, 真正博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局面。

突破教师发展的瓶颈 第5篇

今天学习了《突破阻碍教师专业成长的八大瓶颈》,如臧主任所说的大多数教师会拿来与自己作比较,我就是其中之一,读罢此文,感触颇多,也深受启发,现在我就谈一下我自己的感受。

时校长在体会中说,教育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师道尊严在教师的心中已根深蒂固,的确,古代文学家、思想家韩愈也曾在《师说》里提出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诚然,在古代,师生关系没有民主、平等可言,但师生关系并非只是“授”与“受”的关系,而应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坦诚交流,做到心与心的碰撞,实现情感的交流、融合、升华,教育学生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水本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生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只有与学生心灵碰撞才能真正了解学生,树立起自己的.师道尊严,所以我们不能一味地对学生发号施令,进行压制,约束,班里看似风平浪静,其实危机四伏。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还要保有一颗童心,时刻能够站在学会生的角度上,用心去体会现在孩子们的心理需求,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随意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要一直站在讲台上“俯视”全班,不要以为可以把全班一览无余,其实并非如此,如果我们蹲下来,在心理上,情感上贴近学生,以民主平等的方式与学生交谈,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突破女性职业发展的瓶颈 第6篇

但职场女性在追求幸福的路上,往往陷入误区。或放弃进取,或放弃家庭和谐,最终都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如何把现代思想和传统观念相结合,给职场女性一个相对完整的人生?

哪些职位容易青睐女经理?

girl:哪些职位容易青睐女经理?女性如何才能获得晋升机会,是否可以提供一些成功经验?我有十多年的工作经验了,从工作上对直接领导还算满意(但是换了很多领导),也没有什么晋升机会,心态也有变化,是否自己不适宜晋升还是应该考虑新的发展空间呢?

汤雪梅:女性一般适合做副手,副经理、副总等。还适合做与沟通服务销售相关的职位经理。获得晋升机会一方面是用业绩说话,另一方面是表现自己。但是,前提是自己确实具备了管理者的能力。观察管理者的要点,培养自己的管理能力,有机会领导才会想到你。一般女性晋升都是要靠时间,所以,要有耐心,只要你有能力,就会有你的机会。

四十岁女性还能跳槽吗?

cascade:您认为40岁的女人还有跳槽成功的希望吗?在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人,35岁以上的女人基本上被排除在可重新再找工作之外。这个年龄的女人,如果之前没有在职位、待遇方面上去的话,35岁以后也不会再有机会了,即使你有很好的能力也不太会有机会让你去发挥了,因为人太多了。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您认为这种情况只是特殊情况吗?

汤雪梅:我想你说的情况应该比较常见。但还是要具体分析一下。如果女人在35岁以后还没有在待遇和职位方面令人比较满意的话,至少说明你在某些方面是有点问题的,因为一个人如果工作了十多年还没有得到承认,说明他在工作能力、心态或者为人等方面可能有欠缺。如果不是这些情况,而是其他特殊情况,那么另当别论。一般单位都会认为到了这个年龄段还没有职位的人也就是稳定过日子了,可塑性差、进取性差、期望值高,所以不太愿意要40岁以上的女人了。但是,这个年龄段的人也有她的优势,如果善加利用,也会取得不错的成绩,因此,40岁的女人也有跳槽成功的希望。过了35岁的人相对于年轻人而言,成熟稳定、社会经验丰富、有责任感、技能熟练、考虑问题周到、有一定的人脉,如果在原来的行业内跳槽是有机会更进一步的。如果换行业,也应该换到对于这些特点比较看重的行业,比如销售、行政、人事、财务、编辑、理财、顾问咨询、护理、服务业。35岁以上的女性在服务业的管理职位上还是比较有优势的,如果你有能力的话,就会有机会发挥。现在市场上人很多,但是资深的、熟练的、能独当一面的、技能强、经验丰富的还是稀缺。

喜欢工作

不喜欢上司怎么办?

dz2008:我是女生。我现在非常喜欢我的工作,但是我不喜欢我的上司——他做事的方式及其对待下属的方式,这种情绪常常影响到我的工作,请问应该怎样处理?

女性的职业瓶颈主要表现为无法突破自我观念。有些女性成功欲望不强,管理欲望不强;也有很多女性喜欢按照兴趣做事情,不是按照自己的能力特长和环境选择工作;还有很多女性缺乏魄力,患得患失,或者得过且过。这些都制约着女性的职业发展。

汤雪梅:20岁的人看的是工作是否能够让你积累让你成长,30岁的人看的是公司是否有发展前景,40岁的人看的是公司老板还有上级是否是你喜欢的。你工作的目的是为自己的未来增加价值,为自己的简历增加分量,而不是为了和你喜欢的人相处。多看看上司有没有可以学到的东西,多看看上司的优点,适应他的管理方式,这样于自己的心情和工作都有好处。如果实在做不到,只能忍受,直到他离开或者你换个部门。职场中遇到你不喜欢的人太正常不过了,换个地方也许还会有同样的问题。工作不是用喜欢不喜欢这样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来衡量的,应该用带有理性中性色彩的词来衡量。

做女商人

还是走高级白领路线?

Candy:我今年27岁,从事市场策划工作,现在准备重新择业。身边女性朋友有自己创业的,也有在500强企业的白领。我现在对自己的定位有些模糊,不想经历创业的殚精竭虑,也怕成为女商人而失去生活的情致。当然我无意刻薄评价女商人,只是觉得大部分人一入商海就变得精明,利字当头。而现在有朋友给我创业的机会,所以我有些犹豫。另外,如果我选择打工,走高级白领的路线,职业又该怎样选择呢。

汤雪梅:这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创业是一条不归路,而且非常辛苦。做白领是一条相对稳定的路,可以有平衡的人生。市场策划在大企业才有需要。建议你先选择一个外企或者上市公司,先进圈子,从头做起,在一个单位呆的时间长一些,至少3~5年,升职机会才有,才能做高级白领。

职业女性

如何突破职业瓶颈?

xinyu:我对女性职业生涯很感兴趣,我想问一下女性的职业瓶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女性如何突破职业瓶颈?

汤雪梅:女性的职业瓶颈主要表现为无法突破自我观念。有些女性成功欲望不强,管理欲望不强;也有很多女性喜欢按照兴趣做事情,不是按照自己的能力特长和环境选择工作;还有很多女性缺乏魄力,患得患失,或者得过且过。这些都制约着女性的职业发展。女性要突破见识高度、心胸,还有战略能力,才能更上一层楼。另外一个瓶颈是处理好家庭和事业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也难以突破。女性比较合适在一个领域长期做下去,如果换的话,也不要太频繁,而且最好在相关性强的行业间转换。

职业女性,

鱼与熊掌如何兼得?

一衣:爱情对于一个职业女性真的很重要吗?只是感觉到:鱼与熊掌好难兼得。

汤雪梅:爱情真的很重要,特别是对于年轻的女性而言。家庭事业兼得很难,但是,再难也要兼得。女性的成功一定要兼顾事业和家庭,否则就不是成功。不过这种兼得不是时时刻刻兼得,而是不同阶段有所侧重。比如某一个阶段以爱情为主,另外一个阶段以事业为主。在鱼美味的年龄,可以多吃鱼。在熊掌有吸引力的年龄,多为熊掌奋斗。以我个人的理解,在30岁左右,要把自己嫁出去,快点生个孩子。而在20岁出头和30岁以后(孩子稍大了点的时候),应该多为事业投入些,这是为自己的将来打下基础,20岁是积累经验,30岁争取提升职位。

当然,凡事不能绝对,以事业为主的阶段,也要给家庭留些时间,以家庭为主的阶段,最好也不要把事业扔掉。这就要看个人的生活智慧了。不同的人有自己的特点,有些人总体上更看重事业,有些人总体上更看重家庭。看重事业的人,牺牲一些家庭在所难免,得失要想开了。看重家庭的人,事业难以兼顾,也不要抱怨。女性如何平衡家庭与事业?

放爱一条生路:家庭与工作如何更好地平衡?我还很年轻很想做自己从没做过的事,但是又怕家庭的拖累,很烦恼。汤雪梅:家庭和工作的平衡是困扰每个职业女性的问题,我想对于不同的人,答案是不同的。如果你是一个事业心很强的人,在工作中你可以发挥价值感到快乐,对于家庭中的事情则没有太多兴趣,那么你就可以在工作中多投入一些,并争取找一个可以包容你的工作热情,对于你在家庭中的角色期望不是很高的丈夫,或者说服你的丈夫包容你,降低对于你在家庭中角色的期望。但是,也要适当照顾家庭,在家庭运转正常的基础上向工作倾斜。其实,就是要设定家庭的底线,什么事情你必须做到,哪些原则不能违背,只有大后方安全了才可以安心工作。

链接:

中华英才网“职场讲坛”:“职场讲坛”是中华英才网的一档强势在线栏目。它通过邀请专家就职场某一热点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和在线解答,为求职者提供一个“随时发疑问,即时解其惑”的交流平台。“职场讲坛”每周二、周四下午3点开播,每期直播一个小时。

2008年4月部分活动预告:

时间:2008年4月15日

主题:人力资源从业者的困惑

在线专家:董尚雯,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硕士,天慕众和企业管理咨询(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资深咨询师

时间:2008年4月22日

主题:如何用中华英才网找工作

在线专家:陆学彬,中华英才网副总裁、高级咨询师

“影子教师”培训的瓶颈及其突破 第7篇

因此,理想的“影子教师”培训需要“带教导师”与“影子教师”间建立和谐的心理环境;需要“影子教师”主体性和主动性的发挥;需要培训机构、基地学校以及“影子教师”共建学习目标和课程内容;需要建立培训的后续保障机制来发挥“种子”的辐射带头作用。然而,目前参加“影子教师”培训的教师主要来自中西部农村,他们参加培训学习的教育场所是城市优质的中小学或幼儿园,面对城乡文化、教育环境、孩子发展水平的差距,理想中的“影子教师”培训如同骨鲠在喉,形成了难以突破的瓶颈。

一、“影子教师”培训的瓶颈

1.理想中的“影子基地”与农村教育实际不相符合

“影子教师”培训的理念是倡导参训教师深入中小学或幼儿园教学现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提供实践学习的中小学或幼儿园也被称为“影子基地”。按照“国培计划”的要求,参训学员在“影子基地”培训的时间原则上不少于一个月。因此,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承担实质性培训任务的“影子基地”和“带教导师”的质量和素养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先决条件。通常置换脱产研修项目进入“影子教师”培训阶段,由承担培训任务的高师院校在教育厅的推荐下负责遴选“影子基地”,城区优质的中小学及幼儿园往往是“影子基地”的遴选对象。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种理想的遴选方式,可以让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融入“影子教师”的培训学习。然而由于“城乡间、学校间的办学条件、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仍存在较大差距”[3],现实中的农村地区办学基本条件较弱,教学配套设施相对缺乏;参加“影子培训”的教师又主要是来自县城以下的农村地区,对先进教学理念的了解和掌握相对滞后;农村孩子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以及自身发展具有自身特点。那么在这种城乡教育环境、教育条件的差距之下,“影子教师”在“影子基地”培训的过程中所体会的教育理念、学到的教学方法、运用的教学设施和采取的教学手段不一定能与农村的中小学及幼儿园相适应。优质的不一定是适宜的,由政府遴选的“影子基地”是政府理想中的培训基地,它不一定适合来自农村的“影子教师”。当“影子教师”培训结束后,心潮澎湃地准备将培训所学付诸自己教学改革的实践之时,才发现理想与现实的脱节,教学又回到了原有的模式,培训产生的激情又回归风平浪静,一切又回到原点。

2.“带教导师”与“影子教师”缺少合作

“影子教师”培训采取的是合作式的培训模式,“影子教师”与“带教导师”的关系会直接影响培训的效果。一般情况下,各省置换脱产研修培训时间由省教育厅集中安排,这样就造成在同一时间内各“影子基地”会同时涌入大批“影子教师”,而按照省教育厅遴选“带教导师”的标准和要求,能承担带教任务的导师数量是有限的,这样就会产生一名“带教导师”同时带几名“影子教师”的现象。面对繁杂的日常管理工作和沉重的教学任务,“带教导师”往往没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影子教师”的指导之中;而另外一方面,“影子教师”如果在培训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理清与“带教导师”的关系,简单地将二者理解为“师徒关系”,或者缺少向“带教导师”主动学习的精神,那么“影子教师”与“带教导师”的互动合作,“影子教师”实践知识技能的获得,“带教导师”教育指导的质量便会受到质疑。

3.培训内容与“影子教师”的培训需求相脱节

根据教育部“国培计划”的要求,现有“影子教师”培训的内容基本覆盖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学常规工作,一般主要围绕理论学习、实践锻炼、问题研究这三个版块,从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班主任工作、教科研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具体开展培训。培训内容看起来很全面,实则培训主题不突出,培训的知识体系不连贯,“影子教师”无法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培训内容,以至于“影子教师”在“影子基地”跟岗学习的一个月时间内需要关注的点太多,“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没学好”,犹如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其次,培训内容“城市化”、“前沿化”,内容与农村现实情况相脱节。例如,城市中小学开展的慕课、翻转课堂教学,幼儿园的高瞻课程理论、课题研究、区角游戏展示……这些先进的教学理论、方法未必适合农村教育实际。因为它的实施离不开现代化的设备、丰富的游戏材料、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充足的财政资金,这些培训内容常因受到农村教学条件、教师自身能力水平的限制而无法找到生根发芽的土壤。而真正需要培训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影子教师”自身专业发展问题、乡土课程资源建设问题等在培训中却难以得到体现。因此,培训内容与“影子教师”的培训需求相脱节是制约“影子教师”培训效果的又一个瓶颈。

4.“影子教师”培训管理过程相对薄弱,考核形式较为单一

“影子教师”培训的实践管理制度目前主要由培训机构、“影子基地”和学员所在单位主管部门三方共同协商确定,意图通过有效管理确保项目实施。但是制度在实践过程中能否真正落实,需要三方的有效监管和“影子教师”的自觉与主动,否则理想中的制度与现实中的管理相脱节,难以发挥培训的实效性。例如,学员的考勤问题,一般在“影子教师”研修手册、指导教师工作手册、“影子教师基地学校职责”等制度上都有明确说明,但是在培训过程中,“带教导师”和“影子基地”鉴于大家都是成年人,是同行,在监管的力度上稍显薄弱;而承担培训任务的高师院校则由于师资和管理人员有限,日常事务繁忙,不可能每日在“影子基地”负责监管。而“影子教师”的考核也主要是通过他们的听课节数、听课记录、学习心得、日常考勤来进行,这些以量化的形式表达出的结果只能反映教师影子实践期间的工作内容,并不能从本质上反映出“影子教师”的学习质量。

二、“影子教师”培训瓶颈的突破

1.以发展性、适宜性为原则选择“影子基地”

现场性是“影子教师”培训的一个主要特征,现场的环境气氛会直接影响培训质量,因此,“影子基地”的选择应考虑“影子教师”的工作场域特征。“影子教师”工作的场域主要是农村的中小学和幼儿园,与城市相比这个场域的教育经费相对不足,物质环境较为简陋,但是乡土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却较为丰富。鉴于此,我们认为“影子教师”培训的场域应是既与农村教师的工作现实相符合,又能促进他们发展的真实现场,应突破城乡对立的二元模式,突破各级学校的等级之限。例如,我校国培计划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在进入“影子教师”培训阶段之后,每位“影子教师”被分别安排到城市和农村的优质中小学各学习两周,两周之后学员之间进行基地互换,这种方式得到“影子教师”的肯定。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帮助“影子教师”在感知城市“影子基地”文化、了解前沿教学理念、熟悉先进教学设备和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影子教师”在教学资源薄弱,但却与自己工作条件相适宜,兼有一方特色的农村学校和幼儿园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反思,以反思促其专业学习与成长。

2.以合作为机制建立“影子教师”与“带教导师”的关系

“影子教师”培训的设计理念在于通过不同地域、不同经历的教师在教学和管理的实际场景中相互交流与合作,养成教育教学的实践知识和实践智慧,然而实践知识和实践智慧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影子教师”与“带教导师”在共同目标的引导下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首先,合作机制的建立需要平等与尊重的和谐环境。在研修过程中,不论是“影子教师”还是“带教导师”都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带教导师”不能居高临下,带着某种优越感对学员进行俯就式的训导,“影子教师”也不能因为自己来自农村而对“带教导师”抱有敬畏、膜拜的心理。二者只有在平等交流、合作互助的基础上才可以实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标。其次,就合作的内容而言,“影子教师”和“带教导师”可以通过“带课”、“带研”、“带管”、“带学”、“带资”在教学、管理和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双方的合作对话,具体做法是“影子教师”参与“带教导师”的教学活动,双方共同上课、听课,参与教学反思;共同备课、议课,参加教学研讨、校本研修;共同参加学校和班级管理活动;共同参与“国培计划”网络资源学习平台的学习以及共享研修成果。

3.以需求为导向选择培训内容

有质量的培训应该是满足学员需求的培训,因此“影子教师”培训内容的选择首先应该从农村的现实状况出发,考虑农村教师的实际需求。例如,农村留守儿童多,儿童家长学历低,“影子基地”可以对学员开展“家长沟通”方面的技能培训或教研活动;农村幼儿园缺少资金购买玩教具,基地可以组织学员开展利用废旧材料、乡土资源开发玩教具方面的课程培训……其次,要考虑不同教师的差异需求。“影子教师”培训缺少主题,实质反映的是培训内容缺少针对性,面面俱到。鉴于此,我们认为,在确定影子培训内容的时候,可以打破整齐划一的培训模式,确定不同的主题,学员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几个主题。比如,有的学员认为自己教学方法、教学水平有待提升,可以选择观摩优质课,并且试教,由“带教导师”进行指导;有的学员需要学习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就可以选择参与基地班主任工作的内容。总之,不能要求学员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所有的内容,要找准薄弱环节和特色主题,在此基础上,系统地对某一主题深入钻研。

4.以过程为抓手进行管理和考核

“影子教师”的管理与考核应采取“三级管理”的模式,即培训机构、“影子基地”和工作单位主管部门三方共同管理,管理采用结果与过程相结合、重在过程的形式。具体做法是,“影子教师”培训的各项管理制度由培训机构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结合本省实际状况与学员所在主管部门、“影子基地”三方共同协商制订,三方共同监管。另外,对于“影子教师”的考核应打破重数量轻质量、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模式,学员完成听课笔记、参与教研活动、撰写学习日志的数量占学员考核成绩的比例要控制在30%以下。评价重点应落实在日常的培训过程中,与“影子教师”的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相结合,以多元化为主,例如,“影子教师”的考核评价可以是高师院校的指导教师评价、基地的带教导师评价、学员互评、学生评价,甚至学生家长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带课”研修、“带研”研修、“带管”研修任务的完成质量,“影子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学科教学和科研行为的改善、实践知识和技能的提升作为考核“影子教师”的主要依据。

参考文献

[1]汪文华.带课、带研、带学、带资,促进“影子教师”培训有效实施[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3).

[2]龙海霞.“影子教师”培训在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中的价值与反思[J].教育导刊,2013(4).

突破乡村旅游发展瓶颈的路径探寻 第8篇

一、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问题

1.公共资源侵占和利益分配问题

英国科学家哈丁首次提出了“公地悲剧”这一概念, 并通过形象的例子对此加以解释:假设有一片公共牧场可供牧民们自由放牧, 在缺乏使用限制机制的情况下, 每个牧民所做的决策总是尽量多地放牧或者延长放牧时间, 直至放牧总数超过草地的承受能力。结果草地逐渐耗尽, 而牧民也无法继续在该公地上放牧和得到更多收益, 这时便发生了“公地悲剧”。[1]人们过度使用公共资源几乎不用承担成本, 而限制自己使用所产生的收益却分散到所有共同使用公共资源的人身上。因此, 个体在做决策时更不会主动考虑自身行为所包含的所有社会成本, 因而行使该公共产权的人会倾向于尽量多、尽量快地利用公共资源, 造成资源过度使用。[2]我国乡村旅游目的地“公权”与“私权”混杂, 导致乡村旅游资源的产权属性复杂。其中, 房产及家庭财产是私有产权, 而乡村文化、当地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乡村旅游品牌都是相关主体共同使用的公共产权即“公权”, 他们中的每个成员都可以用这些资源为自己服务, 但都无权排斥其他成员行使同样权利。这显然符合产生“公地悲剧”的客观条件。由于“公权”与“私权”不分, 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时, 污染环境、破坏村落和谐性、拉客宰客等现象不断发生, 乡村旅游品牌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贬值。乡村旅游目的地开发过程中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设计, “公地悲剧”的发生是不足为奇的。[3]从“公地悲剧”产生的机制看出, 不可能依靠个体的自觉来解决“公地悲剧”问题, 只有通过理性的制度安排来解决“公地悲剧”问题。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涉及到乡村旅游资源的“公权”问题, “公权”是政府、村集体和村民共同的权利。乡村旅游开发将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并销售, 这一过程涉及政府、村集体、旅游企业和村民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 产生诸多与利益相关的矛盾:外来投资经营者和当地投资经营者之间的矛盾;有条件参与旅游服务和没有条件参与旅游服务的村民之间的矛盾;拆迁户和政府之间的矛盾;集体利益和村民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特殊的用地审批体制所造成的政府审批部门与村委会和村民之间的矛盾等。如何妥善地处理利益分配问题, 协调好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各方的利益关系, 对于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 乡村旅游利益主体的多样性和利益关系的复杂性交织在一起, 给乡村旅游收入的分配带来诸多难题, 造成各利益主体间的矛盾, 任何一方利益得不到保障都会带来负面影响。[4]

2.乡村文化开发平庸化和“城市化”问题

乡村文化是村民在生产和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合, 围绕村民的衣、食、住、行形成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居住文化、交通文化等属于物质文化的范畴;围绕村民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政治、经济、教育、军事、法律、婚姻等制度以及实施这些制度的组织机构则属于制度文化的范畴;在村民的生产生活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中国乡村区域广阔、自然环境千差万别, 少数民族众多, 农业文明走过几千年历史, 乡村文化异彩纷呈。乡村旅游的魂在于发掘乡村文化, 乡村旅游品牌的打造在于乡村文化的有机整合。不过从目前乡村文化开发的情况来看 , 一些民俗旅游活动内容单一, 形式粗糙, 特别是泛化式民俗景观或表演节目, 既损害民俗文化形象, 又降低旅游主体的体验质量。乡村文化旅游项目的品位如果不能得到提高, 不仅会毁掉乡村文化的良好形象, 也会给整个乡村旅游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乡村旅游地的最大特色是有别于城市风貌的“乡村性”。都市旅游者心中的乡村旅游地, 或小溪蜿蜒, 或麦浪千重, 或牛羊嬉戏, 或炊烟袅袅, 或渔歌唱晚, 或成片古老民居, 充满着浓郁的乡村性。然而, 有的乡村旅游地缺少必要的规划、论证和策划, 或是规划设计没有充分考虑乡村旅游者逃离“城市性”的“乡村情节”, 在建筑形式和材质等方面刻意模仿城市,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发展”乡村旅游、“建设”新农村, 甚至对原本富有浓郁生态乡土气息的民居进行大拆大建, 把乡村建成城市的翻版, 导致乡村旅游地景观逐步城镇化, 或者非城非乡, 极大地破坏了乡村性, 削弱了乡村旅游的魅力。

3.产业积聚性差和品牌定位趋同化问题

产业集聚一般是指生产同类产品的若干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和相关服务业, 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的现象。[5]旅游产业集聚是旅游经济空间发展的必然过程和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客观要求。[6]旅游产品是由多种旅游资源、交通、住宿、餐饮、娱乐、购物设施以及多项旅游企业提供的服务组合而成.并在游客旅游过程中不间断地提供。这种特点使得旅游产品各组份之间存在互动的内在结构关系。从旅游企业之间的联结方式看, 不同类旅游企业的集中虽然无法严格地界定其上下游关系, 但明显存在互补型或协作型功能关联, 而同类旅游企业在空间集中, 相互之间也必然存在着竞争型或协作型功能关联。产业集聚可以通过其竞争型效应、学习效应和产业相关联效应, 包涵示范、推广和带动效应, 提高产业效率。由于我国的乡村旅游大多由农民自发经营, 资金有限, 规模小, 布局分散, 产品单一雷同, 深层次开发不够, 产业经济结构不合理, 难以形成相互协作、功能互补的群体优势, 更未形成观光、购物、休闲一条龙服务的区域产业体系, 导致产业积聚性差, 不能形成规模效益。近年来, 从政府到媒体到开发商都在宣传“农家乐”, 乡村旅游被简单地理解为城里人到乡村吃农家宴、观农家景, 或者打牌消遣的半日闲的低层次观光休闲活动。“农家乐、豆花饭、老腊肉”成了乡村游的代名词, 品牌定位趋同化, 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元素未被开发主体充分认识, 围绕乡村旅游客体的吃、住、行、娱、购产业链并未形成, 行业效益不明显。

4.规划、管理的缺位问题

乡村旅游有改善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民收益、美化乡村环境、丰富旅游内容等作用。但中国乡村地域辽阔, 各地基础设施、经济水平、乡村旅游资源和客源市场相差甚远, 不是所有的乡村都能发展乡村旅游。尽管乡村旅游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与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提倡、引导、扶持分不开, 但政府对乡村旅游规划、管理缺位问题仍然存在。政府的规划、管理作为乡村旅游外部规范性行为, 对乡村旅游产业能否持续发展起关键性作用。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地的物种多样性保护、旅游产品价格、服务设施标准、环卫要求、游客活动行为等都需要管理。我国大多数区县没有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没有系统的营销战略, 更没有乡村旅游区域协作规划、乡村旅游专项规划和法律法规的约束, 乡村旅游自发产生, 许多开发行为与经营行为不规范, 一家成功, 多家模仿, 产品雷同, 恶性竞争必然产生, 最后危及行业整体形象。我国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尚不多见, 由于“农家乐”乡村旅游投资门槛低, 特别是在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 缺乏统一规划, 许多地区一哄而上, 既无市场调查, 也无自身的民俗旅游资源条件分析, 结果形成了民俗资源开发无序, 民俗村重复建设, 但面对游客的生态观光、康体休闲、娱乐享受、体验求知的多层次需求, 内容单一、服务粗糙的“农家乐”并不能培养游客的忠信度, 重游率很低。

我国乡村旅游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完成产业的第一次积累, 乡村旅游亟待解决公共资源侵占与利益分配问题、乡村文化开发平庸化和“城市化”问题、产业积聚性差与品牌定位趋同问题以及规划与管理的缺位等四大瓶颈问题, 乡村旅游必须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机遇、城市化带来的休闲市场需求的发展机遇, 才能实现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

二、突破乡村旅游发展瓶颈的路径探寻

2006年, 由中国百家地方媒体推荐、公众投票产生的十大“中国最美的村镇” (江西婺源古村、重庆合川涞滩古镇、福建培田古村、浙江乌镇、山西皇城相府、河南朱仙镇、云南和顺古镇、安徽宏村、江苏光福古镇和江苏周庄) 。美在什么地方?美在自然, 美在人文, 美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美在与城市聚落有明显的标识。乡村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 是由游客、旅游企业、地方政府和乡村旅游地在吸引和接待游客的过程中产生的现象与关系之和。其中, 乡村旅游地的“旅游吸引物”和游客的“消费需求”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旅游吸引物”, 才有“消费需求”, 针对“消费需求”, 开发、升华“旅游吸引物”, 才能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一个区域乡村旅游兴盛的基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乡村生态系统, 核心是乡村性充分开发与保护, 关键在于休闲性的丰富, 保障则是政府作为的完善。

1.必备生态性:突破乡村旅游发展瓶颈的基础

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已经历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 目前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工业文明大发展时期也正是城市化迅猛发展时期, 城市人在享受极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 也面临工作压力大、交通拥挤、大气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旅游业是一种时尚产业, 即“旅游需求与供给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是建立在人们的感知、期望、态度和价值观念动态变化基础上的”。卡森 (Carson) 和莫尔登 (Moulden ) 的一项调查表明, 85%的工业化国家居民认为环境问题是公众关心的第一大问题;伯尔 (Burr) 的一项对美国居民的调查发现, 76%的美国人认为他们自己是环境主义者;另据赖特 (Wright) 调查, 76%的加拿大人认为, 环境保护应成为政府的一项长期优先政策。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 旅游客源市场对旅游的感知、期望、态度和价值观念取向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西方学者将旅游市场的这种变化形象地称为“市场的变绿”, 即旅游者越来越注重旅游环境质量。西方旅游市场的“变绿”正是在工业文明和城市化高度发展的过程中演进的。面对市场的“绿色”需求, 21世纪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大发展时期, 中国旅游业“绿色市场”需求旺盛, 乡村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 乡村旅游业应用生态文明观指导包括旅游目的地、旅游者、旅游业在内的旅游系统的有序发展, 必须将“环境、旅游设施、旅游服务”视为旅游产品整体框架的一部分。乡村旅游从规划设计、产品开发到营销策略, 最根本的是以人为本, 以市场为导向, 树立绿色经营理念, 牢牢把握现代旅行消费者渴望进行“绿色消费”的时尚特点, 以绿色、自然、和谐、健康为主题, 打造绿色旅游品牌。[7]

2.突现乡村性:突破乡村旅游发展瓶颈的核心

“乡村性”是乡村旅游产品的标识, 乡村旅游产品最大的卖点在于其“乡村性”, 核心是乡村文化开发与保护。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求产品的规划、设计、营销、消费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必须突现乡村性。乡村在人口密度、聚落规模、土地利用、景观条件、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和文化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特征, 这些特征是都市所没有的, 是乡村的吸引力所在。[8]乡村景观意境的感知和体验, 也成为现代最为时尚和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活动与产品形态。[9]乡村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乡村性”, 突现“乡村性”可以从“乡、土、农”三个方面体现。“乡”与“城”是相对应的, 乡村与城市是不同特质的聚落形态, 典型的乡村代表小型的村镇尺度、较低的人口密度、自然的环境和绿色的田野以及清新的空气等所构成的空间组织。“土”是地缘, 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产生的生产或生活事项和相应的文化特质, 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 代表着质朴、保守、勤俭、传统和古老, 社会结构多为初级社会关系, 同质性高且富有人情味。具体体现在民居、服饰、饮食、歌舞等方面, 表现出地域特色;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还往往通过一定的仪式来进行, 这些仪式能够反映出一个村落或一个家族的习俗、制度, 是解释某种生活秩序和代表当地人群性格的文化现象。“农”应体现农事生产的历史、现状及场景, 以及衍生的生产文化, 特别应打造农事生产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总之, 应将乡村性的核心——“乡、土、农”三要素充分融合进乡村旅游的行 (旅游核心区通道) 、食、住、游、娱、购等六个方面, 以突现乡村性, 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购买价值与旅游经济效益。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应是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性”的保护、发掘、再现、完善的过程, 而不是“乡村性”的削弱、侵蚀演变成“准城市化”的过程。

3.丰富休闲性:突破乡村旅游发展瓶颈的关键

休闲旅游是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乡村旅游主要是城里人到乡村以休闲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从旅游主体的行为目的看, 休闲性突出。城里人到乡村休闲, 在我国源远流长, 主要是文人雅仕的郊游、山林游、田园游等, 但城里人到乡村休闲发展成旅游产业则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社会经济现象。休闲旅游是社会进步和旅游得以发展的产物。任何一种休闲方式的产生, 都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我国居民的休闲旅游时间主要集中在双休日和节假日。城区休闲设施主要满足市民日常的休闲需要, 乡村休闲旅游地主要满足市民节假日的休闲需要。休闲旅游与一般旅游的显著不同在于一个人的休闲旅游行为可能多次出现在同一休闲旅游地。乡村休闲旅游吸引物丰富, 乡村拥有的山、堰、田、林、庙、农事活动、农具、农产品、 民俗风情等均可成为休闲旅游吸引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乡村基础设施、环境条件将由于政策的倾斜得到极大地改善, 乡村旅游地的可达性和景观形象会极大地改善。为此, 乡村旅游地建设必须将传统地域文化和现代休闲文化有机结合, 增加旅游地的休闲设施和内容, 提升旅游区档次, 延长游客逗留时间, 增加旅游收入, 建立游客的忠信度, 提高重游率。

4.完善政府作为:突破乡村旅游发展瓶颈的保障

旅游业自身的行业特征和国内外发展旅游的实践表明, 旅游业是一个政府主导型的特殊产业类型。我国政府十分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 2001年国家旅游局还制定了“全国农业旅游发展指导规范”, 2004年国家批准了203个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上海时指出:“要发展农业旅游、生态旅游, 促进农民增收”。2005年吴仪副总理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指出:“旅游业发展要有新思路 , 要把旅游业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 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 , 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国家旅游局规定2006年为“中国乡村旅游年”。在2007年中国乡村旅游飞燕奖活动期间, 同步举行了由中国农业部、国家旅游局、中国科协有关领导、海峡两岸旅游专家及评委参加的“2007·中国乡村旅游产业高峰论坛”, 这些都是政府作为好的开端。但是, 随着乡村旅游的深入发展, 诸多问题的暴露, 特别是乡村旅游利益在地方政府、旅游企业、乡民之间如何分配;“公权”如何共享、“公地悲剧”如何避免等问题是不能依靠旅游企业和村民自己自觉解决的, 必须依靠政府作为的进一步深化, 主要是制度安排及规划、管理的完善。一是乡村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估。组织力量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调查、登记, 并进行开发价值论证, 掌握可用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资源, 找到本地乡村旅游的特色及核心吸引力;综合评估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 确保乡村旅游适度发展。二是乡村旅游地“公权”分配的制度安排。对乡村旅游开发企业的“公权”享用权力及责任、义务, 普通村民的旅游资源份额利益及义务, 普通村民的旅游参与方式及利益分配等进行制度安排。三是加强引导与监管。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当地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在旅游开发资质认定、人员培训、资金引进、财政扶持、宣传推介、理论研讨、旅游服务标准等方面做好规范、引导和服务, 防止出于“政策性”目的的“一哄而上”和没有特色的“千村一面”现象。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国乡村旅游发展遭遇的四大瓶颈问题, 并认为乡村旅游产品的生态性建设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乡村性建设是解决问题的核心, 休闲性建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政府作为的深化是解决问题的保障。

关键词:乡村旅游,生态性,乡村性,休闲性,政府作为

参考文献

〔1〕Hardin G.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J].science, 1968, (03) .

〔2〕林红玲.制度.经济效率.收入分配[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3〕池静, 崔凤军.乡村旅游地发展过程中的“公地悲剧”研究[J].旅游学刊, 2006, (07) .

〔4〕高元衡.阳朔乡村旅游发展中各方利益分配问题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06) .

〔5〕王今.产业集聚的识别理论与方法研究[J].经济地理, 2005, (01) .

〔6〕陈绍友.重庆旅游产业集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 2006, (05) .

〔7〕罗自力, 张洋.西部乡村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J].农村经济, 2004, (05) .

〔8〕冯淑华, 沙润.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测评模型[J].地理研究, 2007, (03) .

突破教师发展的瓶颈 第9篇

1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存在的问题

然而,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如今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弊端和问题也开始逐渐显现出来,使其进一步发展遭遇了瓶颈。针对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存在的问题,近几年新闻业界和学术界进行了深入广泛的分析和探讨,综合各方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1内容过于琐碎

眼下,绝大多数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内容选择范围相对较为狭窄,基本局限于婆媳关系不和、房间漏水、丢自行车等家长里短的话题。看完了一档民生新闻栏目,观众能从中了解到真正关乎民生的信息和热点话题非常有限,更多收获到的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1.2意义过于浅薄

如果说,民生电视新闻栏目内容琐碎是因为其选题的广度不足,那么普遍存在的意义浅薄则体现了民生新闻栏目的深度不够。当前,很多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在呈现新闻事件的时候,大多相对简单,仅仅停留在事件表面,很少有深入的观察和分析,普遍缺乏对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发展动向的透视。

1.3格调趋于媚俗

近年来,有些民生电视新闻栏目,为迎合部分电视观众不健康的收视心理,节目中猎奇、低俗的倾向越来越重。甚至有的民生电视新闻栏目把凶杀、畸恋、虐童等事件作为重头新闻大肆炒作,更有甚者不惜突破道德底线,媚俗、恶俗倾向明显,大大降低了民生新闻栏目的格调和水准。

2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突破瓶颈的对策

综上所述,如今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已经陷入了发展的瓶颈,如果不能改变现状,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最终必将会被社会和观众所抛弃。笔者认为,当前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要突破发展的瓶颈,重点要提升节目品质、突破价值局限,重新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1拓展民生新闻选题的广度和深度,变“小民生”为“大民生”

“民生”就是人民的生计,因此民生新闻栏目的选题就不应仅仅局限在鸡毛蒜皮、鸡零狗碎、东家长西家短的日常琐事上。应该拓展选题和新闻采访的视野,将当前这个阶段百姓普遍关心、关注的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等重点民生问题作为选题和播报范畴。不要以为国家出台关于这些方面的大政方针仅仅是《新闻联播》这样时政新闻的报道重点,而是要找到这些“大民生”与百姓个体关心的“小民生”的结合点,充分发挥民生电视新闻栏目生动、鲜活、贴近性强的优势。

2.2增强民生新闻栏目的社会责任感和舆论引导力,要“展现”更要“提升”

虽然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与《新闻联播》等传统时政类新闻栏目在目标受众上有所区别,但作为负责任的大众传媒,也同样担负着主导社会意识形态、担当着党和政府喉舌的重任。可是,在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过程中,却普遍存在热衷于曝光社会问题、过多揭示阴暗面等问题,相对缺乏对健康和谐社会理念、良好道德风尚的引导。

为改变这一现状,辽宁卫视《第一时间》栏目,近两年就策划了《寻找身边好人》《最美乡村教师》等弘扬社会主旋律民生系列报道,尝试跳出琐碎媚俗的窠臼,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去观察社会、关注民生、引领社会道德风尚。在报道过程中,节目从百姓视角观察良好的社会风尚,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在收视率方面得到提升,而且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

2.3注重民生新闻栏目的品牌塑造,变追求“短期利益”为“长期效益”

目前,因为经营发展的需要各个电视台都对民生新闻提出了收视率和创收等目标和指标,但在考核和检验民生新闻栏目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将其作为唯一的指标,一味追求短期的现实利益。民生新闻栏目要想实现健康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放远眼光,谋划长期效益。在考核收视率和创收额度的同时,还应该把影响力和美誉度作为关键指标。

所以,民生电视新闻栏目的发展不仅要从内容方面提升节目的品质,增强其核心竞争力,还要拓展其新的发展空间,使民生新闻栏目的品牌价值和优势得到补充和延伸。一方面,要加强各类活动的组织策划能力,增加电视观众参与感和互动性,推动栏目品牌影响力的延伸。另一方面,还要重视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整合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资源,进一步拓展民生新闻栏目的发展空间。

总之,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本土化、贴近性、娱乐性和现场感等特性始终是其核心竞争力和制胜法宝,其他各种各样的手段、途径和方式、方法,都不能脱离这个根本。只有在保持这些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推进民生新闻的内容、形式和经营管理的改革创新,不断提升竞争力和影响力,才能有效突破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发展的瓶颈,实现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摘要:与央视《新闻联播》等新闻栏目相比,民生电视新闻栏目着重把镜头对准百姓的日常生活,反映普通群众的喜怒哀乐,具有的本土化、亲民性、娱和性和现场性特征,是中国电视新闻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次大改革。

养殖企业如何突破发展瓶颈 第10篇

1 把握好企业发展方向

立项问题要反复研究和论证, 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有三点至关重要。

1.1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

以市场为导向, 主要是研究产业的发展前景和趋势, 包括国际、国内的发展趋势、产品的供求关系以及产品发展方向, 而不是什么赚钱做么。过去养狗热, 许多人跟着养狗, 后来养羊热, 又跟着养羊, 结果输多赢少, 惨痛教训值得吸取, 盲目跟风违背市场经济规律是注定要失败的。

1.2 坚持以国家政策扶持的领域为重点的原则

养殖企业大多存在着投资大、周期长、收益低、风险高的特点, 在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扶持。目前, 国内凡是知名的企业无一不是在国家的扶持下发展起来的。比如当年的草原兴发, 后来的吉林皓月等。国家扶持是企业困难时期的生存保障, 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也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强力支援。

1.3 坚持量力而行、稳中求进的发展原则

俗话说“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立项前必须明确自己的经济实力, 包括资金、土地、资产及发展环境、所处地理位置和发展空间, 做到量力而行, 不能为而强为之, 其结果只能是得不偿失。

2 把握好企业的发展思路

再好的项目, 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发展思路, 要想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所谓“没有不赚钱的产业, 只有不赚钱的企业”, 其根本在于企业的发展思路。在困境中, 思路就是出路;在发展中, 思路又是从一个台阶跃上另一个台阶, 不断走向成功的保障。

2.1 思路的主要涵义

我认为企业的发展思路应包括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和手段。不仅仅是在生产上需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任务、具体的人员分工及良好的管理机制, 还应该从战略上规划发展, 开辟发展渠道, 拓展发展空间, 打造最佳的发展环境。

2.2 产品发展思路

确定企业发展方向, 企业家不仅要有一个干大事业的雄心壮志, 还要把握产业发展特点, 确定最佳的产品发展方向。其中有一点是不可忽视的, 那就是通过几十年的努力, 我国的畜产品已经满足数量上的需求, 产品已由数量上的竞争转为质量竞争, 产业正在通过优质走向高效。所以实现品牌战略, 开发特色产品是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没有特色的产品是没有前途的产品, 没有品牌的企业是没有前途的企业。有特色的产品才能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为企业创造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不管你从事任何养殖生产, 只要结合自身的实际, 认真研究它的发展趋势, 就会找到自已的特色, 为企业创造出新的发展空间。

2.3 产业化发展思路

任何一个企业仅仅局限于本身的一个企业或一个产品去求发展, 那都是很难做大做强的。只有将自身融入产业发展之中, 不管是采用过去的公司加农户的生产模式, 还是现在农民合作的发展模式, 与产业有机的结合起来, 吸收社会力量共谋发展, 才能实现企业的利益最大化。所以说良种繁育的企业有必要走良种繁育和产业开发相结合的道路, 去扩大自己的发展空间;商品生产企业有必要通过合作社的方式建立商品生产基地, 以加快整个产业的发展, 建立产、加、销一条龙产业化发展思路是不会过时的。

2.4 社会化的发展思路

企业本身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是企业的全部, 而只是事业发展的一个平台, 企业的真实目的是通过这个平台上的一系列经营活动, 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企业要真正做大做强, 就应该将自身融入所处的经济社会之中, 与社会建立广泛的联系, 在社会支持下发展壮大。其中必须抓住三个主要方面:即靠领导、抓项目、抓市场。靠领导, 就是让领导认识到企业在当地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是推动作用, 也可能是示范作用, 争取地方领导的支持。抓项目, 就是争取国家政策扶持, 包括地方各级财政部门的项目扶持, 国家及省、市科技方面的扶持, 国家在农业发展方面的各项扶持等, 最大限度努力争取。抓市场, 就是建立特色产品销售体系, 开发市场。企业如抓住这三个方面, 也就抓住企业发展重要方向。

3 选好人才, 以人为本

事在人为, 成败在人, 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凡是一个成功的企业, 必定有一个好的管理人才, 而好多企业失败的教训就是没有选好人才。所以以人为本, 选好人、用好人是企业的第一要务。

3.1 人才的特征

人才的特征有许多, 但有一点是必须的, 那就是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想干事就是有坚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干事就是具备一定本事和能力, 能将企业的计划付诸实施的人。

3.2 人才的选用

选人需要胆识, 用人需要智慧。以人为本, 除感情上充分信任, 工作上大胆使用, 生活上热情关怀之外, 企业家应该考虑的就是为人才发展提供适宜的生产体制和管理机制, 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而不是叶公好龙。

4 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生产体制。

4.1 计划经济时期的国有体制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大障碍

旧的体制人员固定、人浮于事、用需错位。大量无用人员的存在, 不但使有用人才进不来、用不上, 成为企业的包袱, 更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许多人没事干, 许多事没人干, 束缚了企业的发展。过去, 许多国有企业的倒闭无不是因为体制问题。朝阳市种畜场2004年建成了中国北方最大种羊生产基地, 其中根本一条就是打破了铁饭碗, 建立了用为所需, 能者上、庸者下、不养闲人、不吃闲饭的经营体制, 保持企业人员流动性, 及时淘汰了不适应企业发展的人。同时, 给有用人才用武之地, 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4.2 企业应避免家族倾向

现在大多数养殖企业已经走上民营, 体制问题已基本解决, 但值得警惕的是, 在现有民营企业中出现了明显的家族倾向。生产者将家庭成员或亲属安排在企业的重要岗位上, 而这些人能力和水平不适应生产需要, 不能胜任企业经营管理, 导致企业管理混乱, 甚至导致企业倒闭。这些人的存在, 在一定条件下影响了人才的使用和作用的发挥, 这种体制不改革势必制约企业的发展。改革体制就是为人才提供最优的发展环境, 为企业经营管理创造最佳条件。

5 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管理是企业活动的中心工作, 它包括对人员、生产和财务三个主要方面的管理。

5.1 人的使用和管理

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每个员工都能把企业的事情当作自己个人的事情来做, 企业实现这个目标的唯一办法就是建立将每个人的贡献与个人收益紧密挂钩的分配机制。

5.1.1 全面制定和落实生产责任制

企业每年都制定出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具体的工作计划。在这个计划中, 每个员工都有明确的分工、工作任务和生产指标。企业因事设岗、以岗用人、用为所需, 员工自主择岗、竞聘上岗, 与企业签订岗位责任制合同书。企业将职工的管理分成两类:一类是有经济效益和生产指标可以量化的岗位, 包括基本工资、劳效工资、效益工资三部分。基本工资即企业为职工提供的基本保障;劳效工资是依照生产指标完成情况获得的奖惩;效益工资是依照职工从事该项工作所创造的效益与企业分配挂钩, 实现利益共享, 这样使职工不仅可以从企业获得工资收入, 还能达到致富的目的。另一类没有直接效益的公共岗位, 包括办公室、财务、门卫、厨师等人员工作应该依照工时进行量化, 鼓励职工一兼多职, 多劳多得, 尽可能减少虚岗和不饱和岗位, 提高企业的效率。

在生产中, 企业谋求的是企业和员工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在这个共同体中, 每个人都有平等奉献的义务和收益权力, 体现的是义务共担、利益共享, 使职工认识到为企业就是为自己, 从根本上解除职工雇佣观念, 取而代之的是利益共同体观念。特别强调的是在企业管理中, 将企业管理的每个方面全部纳入管理范围, 哪怕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要分工到岗, 责任到人, 不留死角。

5.1.2 实行全面制度化管理,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细化到每一项具体工作, 一切按制度办事。制定制度要有具体要求和处罚条款, 执行制度则要责任到人、奖罚严明、重在执行。一般情况下, 现场负责人持有三张牌, 那就是:工作计划 (包括目标和任务) 、岗位责任制合同、各项规章制度, 这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制定制度一方面力求全面, 不留死角, 另一方面还要讲求实际、简单可行, 避免形式主义和不利于实施的繁杂条款。

5.2 生产管理

生产管理包括动物防疫、各项生产责任制和规章制度的落实及日常考核。“防疫之中求生存、管理之中要效益”这反映养殖业最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

防疫永远是养殖企业生产管理的第一要务。防疫不到位, 轻则造成生产损失, 影响生产力的发挥和企业的经济效益;重则导致经济亏损, 严重的则会使整个企业倒闭, 使企业经营者倾家荡产, 这样的例子在生产中并不鲜见, 教训值得吸取。

防疫工作, 一是要健全防疫设施设备;二是将各项工作写入岗位责任制度中, 分工到人、责任到人, 并完善监督考核机制;三是严格执行防疫制度。消毒工作重点应放到人员的进出, 特别是动物的进出上。其中饲料的进出往往是企业防疫的漏点, 也不可忽视。免疫工作应制定科学的防疫程序, 及时准确进行免疫注射是必须做到的。只要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疾病才是可防可控的。

技术管理是提高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唯一手段。生产中, 笔者经常要接触到受胎率、成活率、育成率、日增重、产蛋率等生产指标, 这些指标是衡量我们生产水平的基本指标, 其中65%~85%的生产水平可实现企业收支平衡, 只有65%~85%以上的部分是企业的利润。如果企业生产水平太低, 就会亏损, 或者无利润可图, 企业失去存在的意义。所以利用技术提高生产水平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内容。

首先要做好职工的技术培训工作, 制定科学的技术生产规程, 提高职工的技术水平。在此前提下, 根据生产定额, 结合企业生产实际, 制定科学可行的生产责任制指标, 并完善日常监督和考核机制, 这是提高企业生产水平的唯一手段。

5.3 财务管理

每年要在预算的基础上, 做好年度财务计划, 制定财务制度。严格的执行财务计划, 认真遵守财会制度是财务工作的原则。

严把财务支出关。财务支出凭证要求时间、地点、产品、规格、数量、单位、销售对象、采购人员, 保管验收要素齐全, 实现责任可追溯性。

收入及时入帐。企业大宗销售应由主要领导和财会人员亲自参加, 坚持不赊不欠原则。特别应避免因赊欠给企业带来的重大风险。

加强实物管理, 把握采购、运输、贮存各个环节。特别要加强饲草饲料的管理, 草食动物的粗饲料及青贮料是管理的重点, 因管理不善造成的重大损失是经常发生的。

科学使用饲料及耗材, 根据实际需要, 按计划供给, 并经常深入现场监督检查, 奖惩严明, 杜绝浪费, 这也是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

6 坚持科技兴业, 以技术为先导

科技不但是企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基本保证, 更是企业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原动力。没有先进生产技术, 就没有企业的发展和未来。

这里不妨举两个例子, 凌源种牛站1992年创造了单牛生产18000粒的全国最高生产水平, 主要是依靠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 引进了国内最先进的生产技术, 并在生产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最终产品得到亚洲最大的种牛站黑龙江省家畜繁育指导站的认可。产品通过带销走向全国。朝阳市种畜场从1995年引进82只法国夏洛来种羊, 到1999年四年累计繁育种羊200多只, 2000年起引进胚胎移植等多项先进生产技术, 当年扩繁种羊200多只, 相当前四年总和, 到2001年种羊扩繁到4600多只, 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种羊生产基地, 这一切发展无不依赖于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企业提高生产水平需要新技术, 新产品的研发也离不开新技术, 只有应用新技术才能实现产品的优质高效, 进而创造出优异的企业的效益。

7 产品创新与营销

7.1 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有许多途径, 可以打绿色无公害牌, 也可以利用本品种选育或特定的杂交模式开发特色产品, 可以利用独特地理环境, 也可以提供独特饲养管理方式。总之, 只要和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建立联系, 扩大信息渠道, 就有了无限的发展空间。

7.2 企业营销

企业的一切收益都是通过销售实现的, 一个产品能否尽快的进入市场, 并为消费群体认可, 是企业关键性的问题。营销是一项大学问, 这里笔者只谈个人的一点感悟。

树立超前的经营理念。以特色创品牌, 以优质走高端, 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 始终走在行业的前面。

营销策略瞄准高端市场, 准确定位消费群体, 打好三张牌, 即立足食品安全、着眼健康保健、追求营养美味。

营销技巧。一是良种养殖企业可以通过成立合作社、建立商品基地等方式进行推广, 其中利用国家政策补贴是难得的机会。二是企业也可以利用领导视察、媒体采访、技术培训班、公益活动等手段扩大影响。三是加强服务指导, 提供一条龙服务是现代营销的必要手段。四是选准时机, 利用“三节”上市。五是适时参加博览会, 利用媒体广告宣传也是必要的。

创新商业模式 突破发展瓶颈 第11篇

今年的建筑装饰百强峰会之所以在佛山举行,这固然是因为佛山是佛缘善地,我们祈盼建筑装饰行业佛光普照,前程似锦;但更重要的是,佛山作为中国陶瓷产业总部基地,建筑装饰材料名牌云集,我们希望借助百强峰会这个平台,促进装饰百强企业与名牌材料企业,携手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共同发展壮大。

近20年来,中国建筑装饰业发展迅速,年增长率将近20%,远远高于同时期GDP的增长速度。2008年,在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中国经济受到了巨大冲击,经济发展速度的明显放缓的大背景下,建筑装饰行业仍然实现工程产值1500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GDP的6%。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对培育和扩大内需,活跃国内市场,创造和增加就业岗位,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带动相关产业,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在行业发展历程中,百强企业不仅在产值、利润发面有快速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在管理机制、营销模式、技术创新等发面发挥了引领和先导作用,成为全行业的旗帜。作为行业的中流砥柱,建筑装饰百强企业在严峻的市场形势下,仍然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年度工程产值总额达917亿元,比上一个年度增长22%。

但我们深知,成绩属于过去,奋斗才有未来。只有从过去的取得的成绩中解放出来,才能轻装上阵,站在新的起点,实现新的跨越。

从百强企业申报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出两个特点,第一,2008年度百强企业的工程产值总额仅占全行业产值的6%,占公装产值的13%,这表明,“行业大,企业小,离散度高”这一问题依然突出,装饰行业依然缺乏主导市场秩序的企业团队。第二,2008年度百强企业前10名工程结算收入总额和利润总额较上一年度并无明显增长,有些企业甚至略有减少,这印证了业内普遍存在着的看法:对于装饰企业而言,年度工程产值30亿元是难以突破的瓶颈。

对上述两个问题,我们期待:一是百强企业年度工程产值一是要达到或超过行业总产值的10%,二是能有更多的企业年度工程产值能够突破10亿大关、20亿大关。

今天,我想根据百强企业发展的特点和经验,就建筑装饰企业如何做大做强再谈几点看法,供各位企业家参考。

第一、以市场为核心,不固守当地市场,调整市场布局,并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销售模式、运营模式、资本模式,是建筑装饰企业做大做强的有效方式。

统计资料显示,在2008年度建筑装饰百强企业评价活动中,一些省份多年没有百强企业,仍然没有一家企业上榜,一些过去一直榜上有名的企业纷纷落榜。这些企业曾经在建筑装饰领域叱咤风云,在当地至今仍享有盛誉。但是,这些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的经营范围大都局限于本省、本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深圳、北京等地的建筑装饰企业在百强排行榜上所占比例逐年增大。在2008年度百强评价活动中,有33家深圳企业、18家北京企业上榜。这些企业也有一个共同点——它们大都在全国范围内拓展市场,业务甚至覆盖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当然,固守本地市场也是一种生存、发展策略,无可非议。但是,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建筑装饰市场已经形成为全国统一的大市场。面对知名度高、覆盖力强、产业链条长、市场拓展能力强的全国性企业,区域性企业想发挥本土优势、固守本地市场同样是十分艰难的。去年,6家深圳企业中标沈阳地铁装饰工程,而沈阳当地却鲜有企业中标,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东北振兴,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为建筑装饰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建筑装饰企业单纯依靠本地市场是难以跻身全国百强之列的,而仅仅满足于占领本地市场的建筑装饰企业也大可不必把跻身百强作为目标。百强的称号属于真正的强者,属于那些有能力在全国市场上遨游的“强龙”。

第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培养、凝聚优秀人才,是建筑装饰做大做强的制度保障。

在建筑装饰行业,成名的设计师、成熟的项目经理、富有人脉资源的业务人员频繁跳槽甚至另立门户,已是司空见惯。建筑装饰企业要做大、做强,就必须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甚至造就人才的机制。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建筑装饰行业99.5以上为民营企业,这些企业起步晚,但发展快,并且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有一个好的老板。企业的品牌核心、生产力核心就是企业老板。但是当企业规模扩大到超出个人控制能力时,效率降低、质量下降、客户流失等等问题就随之出现。一旦老板的信誉或能力遭到质疑,整个企业的信誉就会产生危机。

从百强企业的发展历程和经验看,进入百强行业的企业,大都是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形成了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能够培养、凝聚人才的企业。

金螳螂装饰采取类似电影导演和时尚业设计师的松散式管理方法。一方面,按专业分工进行团队管理,旗下600多名设计师按专业被分配到8个独立的设计公司;另一方面,在各独立公司下面又设有专业事务所,专事高档酒店、展馆等公共工程、文化娱乐场所、医疗机构和外装幕墙等设计。此外,还收编若干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设计事务所,如王琼、姜亚洲、陈卫潭、朱伟刚和崔国宝设计事务所。这样的层级设置为设计师的个性舒展预留了空间,增强了设计师粘性和减少人才流失率,2007年底,金螳螂装饰启动首期定向增发授予管理层和9名核心技术人员共计200 万份股票期权,绑定设计师与公司的共同利益。

亚厦装饰在工程项目管理上采取执行直营模式。公司建立了一支由200多各建造师组成的项目经理队伍。公司将承接工程的交设计师设计,同时交由一名建造师作为项目经理负责组织工程的运营。这样的制度设置,将业务承接、工程设计、项目管理相对分离,在保证设计质量、施工质量的同时,也大大减少了道德风险可能带来的业务流失。

第三,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是建筑装饰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

一个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不仅取决于你所拥有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更取决于对资源的利用效率。谁能创造性地整合资源,为我所用,谁就将在竞争中获得先机。

在当前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建筑装饰行业,优势企业完全可以利用市场上现有的资源进行组装、整合,从资源优化组合上获取经营收益。过去,“得渠道者得天下”,现在,“得产业链整合者不仅得天下,而且得未来”。谁有能力整合好产业链,谁就是胜者。

产业链条不仅包括行业上游的业主(金融、保险、邮电、医疗、房地产等合作伙伴),更多的是材料、部品的生产商、经销商以及专业化的施工企业和劳务公司。当前百强企业中大多拥有自己的加工厂、生产厂,但更重要的是与市场上现有的资源要素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整合优势资源,打通产业链的各环节,使链条的相关企业消除瓶颈,流畅运营,分享价值,合作共赢。因此必然涉及许多不同的利益主体。如果没有宽广的胸襟、真诚的协作精神将难以处理好各种利益矛盾,导致资源整合难以实现。建筑装饰行业的龙头企业一定要从“双赢、多赢”的角度出发,利用自身在资金、人才、管理、品牌等方面的优势,主动加强与相关企业的联合,加大整合力度,争取在更宽广的范围内发展市场,创造客户价值,把企业做大做强,从而提高建筑装饰行业及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

第四、以客户为中心,找准细分市场,完善服务体系,走做专做精的道路,就建筑装饰企业做大做强的坚实基础。

建筑装饰企业的专业化发展,既是市场的客观需要,更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在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装饰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后专业分工进一步细化,即使是装饰设计的分工细化程度也很高,不同的设计事务所一般擅长某一类工程的设计,在其专长范围内比国内的设计单位整体水平明显要高,并且提供的服务更加到位。在日本,专门从事商业设计、咨询的专业公司就有1000家左右,其中有十几家每年经营收益都达到约100亿元。

建筑装饰企业若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不断壮大,就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一个企业要有核心竞争力,必须有核心市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持续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而核心能力必须依靠核心市场来实现。市场是复杂多变的,需求是多样的,企业应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市场细分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对本企业最有吸引力的、可提供有效服务的部分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具体而言,即企业经营者根据客户对使用功能和装饰风格的不同需要将市场分为不同的客户群体,勾勒出细分市场轮廓,并准确把握本企业的经营特色,合理确立目标市场,凭借某些专项技术或技能,选择某个或若干个专业做深、做透、做精,成为该专业的行家能手,形成并发展比较优势,使其作品在服务、技术、质量、成本或工艺等方面显著区别于其他企业。装饰企业确定一个富有竞争力的、与众不同的专业定位,以专业化形成比较优势,以比较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是很关键的。

在中国建筑装饰百强企业中,已不乏专业化经营的先行者、领跑者。它们在市场细分的新的竞争态势下,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或在饭店业中具有较强的设计和施工能力,市场份额不断扩展;或正在金融服务、文化剧场、商业流通、医药卫生领域,连续创造施工佳绩,成为在这些专业领域里极具实力的竞争者。

深圳长城家俱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以五星级酒店为代表的高端装饰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先后完成了包括目前全国最大、最豪华的白金五星级酒店之一——深圳华侨城洲际大酒店在内的近百个五星级酒店装饰工程,不断刷新行业纪录,彰显了其在国际高端酒店工程市场的独特优势。

深圳洪涛装饰工程公司素以承建大型高档装饰工程的大堂见长,早在90年代末就被业界誉为“大堂专业户”、“大堂王”。随着企业实力的扩大与对专业的精深修炼、科学外延,目前,洪涛装饰在剧院装饰领域也名声鹊起,优势明显。

北京北方天宇建筑装饰有限责任公司专注于医疗装饰及洁净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把“创导医疗建筑新概念”作为奋斗目标和行为准则,积极引入先进的国外医院设计、施工理念,综合考虑国情、业主及环境艺术等因素,近年来在国内20余省市承接了100多项大中型医院门诊楼、急诊楼、住院楼的装饰设计及洁净工程。

以上几点,是从本次百强申报和评选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虽然并不全面,但却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共同特点。我们必须牢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市场经济的竞争法则对企业来说就是“不进则亡”。不管你在过去取得了怎样的成绩,甚至已经达到了一个其他同行目前无法企及的高度,都要时刻保持着对市场的审慎和创新,时刻告诫自己不要被今天的成绩遮住长远发展的眼光。要知道市场经济变幻莫测,不能与时俱进,就必将被后起之秀淘汰。生意场上无常胜,总有新人胜旧人。

中国建筑装饰行业百强企业评价活动始于2003年,是全国建筑装饰行业年度例行公益性评价活动。这项活动极大地提升了优势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得到了建筑装饰企业、工程业主的普遍认同。在国内重大的建筑装饰工程的招标预审中,是不是百强企业已经成为重要条件,甚至必备条件。北京奥运场馆、上海世博场馆的装饰工程均由百强企业承建。

7年的实践证实,采用市场评价的方式向全社会推介本行业的优势企业,既符合国际惯例,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百强企业,你们是全行业的典范,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带领行业发展的火车头、旗舰,也是全行业学习、追赶的榜样,在此,我代表全行业向你们致敬!对你们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

齐心合力突破相声艺术发展的瓶颈期 第12篇

一是时代发展需要变革。任何艺术的产生与繁荣, 都与时代发展和进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每一个时代都会有一些与其相适应的艺术种类和形式。相声作为一种艺术门类,从诞生到现在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和演变,我们还是能从那些存留下来的传统段子中,发现许多与各个历史时期相适应的东西,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发展脉络和艺术规律。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建国初期老一代相声表演艺术家摒弃门派观念,联合起来对相声进行了许许多多的“改进”,经历了弃旧图新变革后的相声艺术,从场地到形式, 从题材到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声艺术开始拜托低俗的逗笑表演,成为一种能够登上艺术殿堂的崭新文艺形式,艺术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观众又有了新的审美需求,而我们从事相声创作和表演的所谓艺术家们,却没有跟上新时代发展的节奏,从而导致了相声艺术的衰微。时代的发展是必然的, 相声艺术的改革也是必然的,时代的发展要求相声艺术必须进行不断地改革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时代, 顺应观众,这是所有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是基本观众呼唤变革。作为一种通俗的民间艺术, 相声曾经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相声演员也一直与广大群众保持着最密切的联系。反映最基层百姓的呼声,说出最基层百姓话语,为最基层百姓喜闻乐见是相声的本性, 是相声存身立命的基础。说相声起初作为一种谋生手段为相声演员接受,作为草根艺术演员在创作和表演实践中,必须时刻关注老百姓的生活情趣和欣赏需求,千方百计迎合观众的口味,相声演员为了讨好观众,甘愿做所有观众的“欢喜虫”,演员和观众一度成为奴隶和主子关系。虽说这种关系在当今看来似乎有些不正常,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老一代相声演员,或者说相声艺术对观众的尊重。这种尊重是发自内心的,是渗透到骨子里的。

新中国成立后,相声艺术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相声演员不再是撂地求生的流浪艺人,全都被纳入了体制之内,有了艺术职称和与之相对应的各种待遇,变成由国家供养的艺术工作者,有的甚至被尊称为表演艺术家,得到了相应的礼遇和待遇,走到那里都会受到追捧。长此以往多数演员不再到民间采风汲取营养,失去了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还有为数不少的演员,习惯于将自己摆在“师”的地位上,不仅完全不了解观众的要求与趣味,而且还要在演出的作品中“教诲”观众,自觉不自觉地拉大与观众的距离,创作和表演渐渐脱离了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欣赏习惯。长此以往与人民群众渐行渐远,与时代发展貌合神离。创作思路和表演形式,长期停留在既往阶段,依然是几十年前的老面孔,依然是几十年前的老套路,没有向前发展,没有创新突破,观众们自然而然地就远离了相声,失去了观众的相声艺术理所当然地进入了艰难的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讲,相声艺术要发展,相声演员必须放下身段,时时刻刻与普通百姓保持鱼水关系,时时刻刻和老百姓有心碰心的交流,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说群众之所说,乐群众之所乐,恨观众之所恨。只有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接地气,呈现的表演才能受欢迎,相声艺术才能满足当今人民群众的欣赏需要。

三是科技进步必须变革。相声作为表演艺术的一个门类,它的自身发展和进步,与传媒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收音机、电视机,到互联网技术, 现代传媒发展到今天,影响和改变着包括电影、电视、 广播、戏剧等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同样也给相声表演形式和内容的展现带来了冲击。这种冲击来势凶猛、压力巨大,一度让相声从业人员无所适从,同样也就成为推动相声发展和变革的一个重要因素。

上一篇:分级权限管理下一篇:国际会计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