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教学范文

2024-08-15

民间艺术教学范文(精选12篇)

民间艺术教学 第1篇

一、民间艺术的特征

1. 民间艺术具有多元性的特征。

所谓民间艺术, 其体现的就是民间所创造出来的艺术, 而并非贵族艺术或者宫廷艺术, 它是艺术领域中的其中一个分类。“民间艺术”是一个很宽广的领域, 许多的“绝活”也存在于“民间艺术”中, 比如许多著名的“民间艺术”有绣花剪纸皮影和狮子舞等, 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历史越悠久, 其文化积淀越深厚。我省的苗族、布依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 特别是我省的服饰里的蜡染、刺绣上表现了苗族迁徙的过程、生产的过程、诞生的过程, 以及反映着苗族人民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它是苗族色彩斑斓的历史记载, 也是苗族动态的文化体现。除了蜡染、刺绣以外, 还有芦笙、民族织锦、雕刻、原木艺术等民间艺术。

2. 民间艺术具有多样性与层次性的特征。

从民族艺术的层次性中, 展现民族民间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层次性是从人们认识民族文化的深度来说, 一般来说, 大多数人了解民族民间艺术多局限于民族民间艺术的表层, 比如形状、外貌等, 这是普遍被大多数人掌握的民族民间文化的印象。而我们透过表层, 就看到了少数民族群众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活动的文化内涵, 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 , 这种层次性是环环相扣的。

3. 民族民间艺术具有开放性与整体性的特征。

各民族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密切联系的, 而民族民间艺术亦是如此,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艺术特征, 海纳百川, 从而将其融合在自己的民族个性中, 形成完整的民族特征, 推动民族艺术的整体发展。

二、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与保护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对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上, 我省在这方面采取了一定的措施, 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保护和传承, 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 却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困难, 这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人民群众在认识民族民间文化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由于贵州的地理条件和人民的思想, 民族民间艺术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并加速消亡, 许多地方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不可再生性认识不足, 同时在对其传承和保护上缺乏相应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没有采取合理有效措施和规划, 许多民族民间文化遭到了破坏和流失。与此同时, 人民群众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意识非常淡薄, 这样的思想和意识有待普及和提高。

2.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流失极为严重。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这里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浓郁淳朴, 民族民间文化和民族民间艺术博大精深, 海纳百川。侗族的建筑艺术, 剪纸, 服饰和歌舞等丰富神秘, 彝族火把节原始而气势磅礴。但是随着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的来临和不断冲击, 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起来了, 却使原本淳厚的民族民间文化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特别是外来文化的入侵, 许多极富地方特色的本地文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比如极富特色的侗族建筑濒临灭绝, 侗族歌舞, 刺绣等等无形文化艺术流失极其严重。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由于传承人的素质不高, 使得在传承的过程中出现了丢失现象, 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出现了不完整性, 甚至有些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状况, 这加重了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流失。

3. 民族民间艺术的宣传力度不够。

贵州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底蕴。我们认为, 在当今社会条件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宣传。这种无形的资产是一种潜在的有着巨大的价值, 从目前的宣传状况来看, 贵州的宣传还不到位, 外边的很多人都只知道贵州有个黄果树瀑布和威宁的草海, 而对于黔东南黎平的肇兴侗寨, 从江的高增鼓楼, 镇远的中国文化名城和六枝的梭嘎村寨等却很少有人知道。

4. 民族民间文化资金的投入应得到政府的扶持。

贵州作为一个拥有许多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民族省份, 其民族民间文化极为众多, 但是由于政府的不重视, 长期以来在资金的投入上相对其他产业而言比较少, 这使得许多优秀而不可再造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品因国家的文物部门没有足够的收购经济, 被许多国外的旅客以很低廉的价格买走。另外, 在民族民间艺术的开发研究和保护中, 离不开大量经费的支持, 但是由于我省是经济比较落后的省份, 因此在专项保护上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进行投入, 民族民间艺术得不到切实有效的保护。

三、完善措施

1. 坚持弘扬主旋律, 体现先进文化艺术、前进方向和科学发展观的原则

民族民间艺术, 是千百年来, 劳动人民群众积淀下来优秀精神文化成果,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是历史的见证, 是祖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得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灵魂。因此, 应把民族民间艺术提到议事日程上, 相关文化行政部门应把传承与保护民族民间艺术纳入到工作范畴, 向人民群众介绍传承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重要性, 提高他们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 自觉参与到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队伍中来, 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精神, 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

2. 坚持突出地方特色, 实现不同文化艺术的交汇与融合的原则

民族民间艺术涉及的面很广, 不仅包括少数民族的服饰、器具, 还包括具有民族民间代表性的传统节日、庆典活动等方方面面。因此, 完善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措施, 必须立足于各个地方的民族特点, 进行保护。贵州近年来, 举办了多次民间艺术的轰动展览, 把我省多侗族、苗族、布依族的文化艺术展现出来, 从而进一步实现了不同文化的交汇与融合。

3. 遵循民族艺术发展与民族地区建设, 以及民族艺术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原则

就在去年, 一次机会怀着期待的心做了十几个小时的汽车去到六枝的梭嘎, 可是到了那里早已物是人非, 本身的村落没有的, 村民的生活也不一样的, 住的是砖房, 穿的是汉衣, 等游客去到那里才穿上自己的民族服饰跳一场舞、唱一首歌, 村民的生活确实满带笑容, 那一刻我真不知道是为文化艺术的消失而哭, 还是为村民们自认为生活好了而笑。

长期以来, 民族民间艺术的开发和保护的矛盾一直不能得到有效的调和, 有的地方为了保护民族地区房屋的原型, 群众的房屋已经不能住了也不允许维修, 本文认为这种没有建设的保护是短暂的, 也是不利于民族发展进步的。保护要建立在建设的基础上, 不能主观抑制民族的发展。因此, 完善民族文化保护要遵循民族文化艺术发展与民族地区建设, 使民族文化艺术在发展中得到有效的保护。

4. 坚持以人为本, 鼓励民族群众积极参与的原则

贵州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大多分散存留或流传于民间, 由于没有专项资金用于传承与保护民族民间艺术上, 致使许多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因为设备设施差而无法保存, 面临腐烂和破坏的危险, 这就要求政府及时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对民族民间艺术的维护上, 比如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建立质量高设备好的专题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等单位, 对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与保护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同时可以设定一些专项奖励资金, 鼓励民族群众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保护, 这样让他们参与进来, 对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极为有利。

民间艺术教学 第2篇

(1) 开放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了自由学习的平台 。让学生充分地了解民间美术的特点,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备课时,分别为学生准备了四个课件和四组不同内容的学习资料,所以学生上台讲解时就能娓娓道来。

(2) 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实物展示,激发了学生学习欲望,扩宽了学生艺术视野。课前准备了很多本地本民族的民间美术作品图片和实物 ,学生对本民族传统的苗族刺绣、苗族剪纸的传承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加强学生对本土民间美术的关注与保护意识。

艺术在民间 第3篇

剪纸风情

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它又称刻纸、窗花或剪画,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剪纸工艺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它取材于老百姓常见的花、草、虫、鱼、禽、兽、人物等,多采用寓意、象征、比喻、衬托的手法来表现主题。同时剪纸与民俗密不可分,每逢节庆或新婚喜庆,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窗纸或明亮的玻璃窗上、墙上、门上、灯笼上,将节日的气氛渲染得浓郁喜庆。

南北风格

中国的剪纸艺术一般来说可分为北方风格和南方风格两大类。整体上看,北方剪纸粗犷豪放,南方剪纸细腻娟秀。

北方剪纸广泛地应用于当地人的社会生活中,如窗花、喜花、寿花、门神和灶神剪纸等,甚至还有祈雨招魂辟邪的剪纸。北方剪纸多以红纸剪成,体现着喜庆、热烈的民俗气氛。其中著名的是传承了黄河流域民间原生态剪纸,主要分布在陕西和陕北地区。

南方剪纸则更多地用于祭祀和劳动生产中,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原生态文化特点。

武汉剪纸

从工艺制作特点来看,武汉剪纸是湖北雕花剪纸的典型代表。它源远流长,孕育于历史悠久的楚文化沃土。承“镂金作胜”、“剪彩为人”之古荆民俗,造就了众多剪纸艺人。他们以刀剪代笔,剪刻并施,创造了湖北武汉雕花剪纸艺术。其剪纸作品形出于刀,不露锋芒;形态生动,神情逼真,形成了汉派剪纸独有的风格。

武汉剪纸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讲究刀具的使用和细腻的纸质。精湛的艺术手艺深受老百姓喜欢。它在继承传统工艺基础上又结合不同时代的习俗和欣赏习惯进行推陈出新,不断发展前进。

布艺奇葩

中国古代的民间布艺主要用于服装、鞋帽、床帐、背包和其他小件装饰(如头巾、香袋、手帕等)。值得庆幸的是,古代的手工布艺在现代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一直沿袭至今。

传统的手工布艺泛指缝纫刺绣,在中国民间被称之为“女红”。勤劳智慧的中国妇女将自己美好的情感倾注于一针一线的缝制中,风格或细腻纤秀、淡洁清雅;或粗犷豪放、色彩鲜明,创造出了无数动人心弦的布艺作品。

布艺的三大类别

中国布艺代代相传,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渴望,倾注了人们无尽的智慧,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布艺主要有绣花、挑花、布贴花三大类。

绣花的针法很多,有铺针、平针、套扣、辫绣、锁绣等。绣花因地域、风俗的不同也分不同的风格与流派。南方地区的织绣历史悠长,风格细腻雅洁;而北方地区的绣针较粗,配色亮丽。

布贴花是用小块的不同颜色布料拼接成各种图案的刺绣手法,又称“补花”。古代民间有给小孩穿“百家衣”的习俗,即向乡邻收集各种颜色布料拼制童衣,意指百家保护、护佑平安。

布艺的寓意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中国民间布艺多用一些象征性的图形如花卉、虫鸟、植物来表达作者祈盼吉祥的美好愿望。老年人用品多用“福、禄、寿”题材,祝愿老人健康长寿;儿童用品常用老虎、“五毒”(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等图案,以避邪镇恶,希望孩子像老虎一样健康强壮;新婚夫妇用品多用鸳鸯戏水、莲(连)生贵子、鲤鱼闹莲(象征婚姻和谐)图案,期盼家庭美满,多子多福;而古代少女则将翩翩起舞的蝴蝶或并蒂莲花的图案绣在定情信物上,一针一线中浸染着对心上人的爱慕之情。

雕塑艺苑

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雕塑按使用材料可分为木雕、骨雕、漆雕、泥塑、面塑、陶瓷雕塑、石膏像等。艺术家们通过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雕塑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情感。其中雕、刻是通过减少可雕性物质材料,而塑则通过堆增可塑性物质材料来达到艺术创造的目的。

皮塑、面塑、泥塑

皮塑利用皮革拥有绝佳的伸张、缩挤、延长的可塑性,配合创作者的丰富巧思和艺术想象力,将皮革塑成半立体或立体造型的作品,以此来赋予皮革活泼的生命力。

不同地域的捏面艺人将当地的民俗风情融入面塑的创作中,带有独特的地方特点。其中武汉面塑是以普通面粉为原料,加以特殊方式的配色,用传统手工方式,塑造出各种各样形神兼备的造型。

泥塑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唐代是我国泥塑艺术的鼎盛时期,元代以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天津的“泥人张”和无锡的惠山泥人以及黄陂泥塑。“

民间泥土艺术 第4篇

陶是全世界人所创造, 瓷是中国人的重要发明。中国原始社会的陶器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和北方地区, 人们从游动生活逐渐成为定居的农业生产者, 对陶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和条件, 中国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 是中国远古劳动者的智慧结晶, 也是我国最重要最丰富的文化遗产。在史前陶器中, 彩陶具有独特的意义。彩陶以红色作为最早的装饰绘画材料, 表现了当时人们对生活的信心和美好愿望的追求, 红色是远古人最先认识的颜色, 在古代人的眼里, 红色是充满生命力的象征, 彩陶图案由最简单的点、线、面组成几何形纹样, 来代表某种被描绘的对象, 彩陶的装饰纹样渗透进生活和人性内容, 它们是人类艺术起源标志之一。它含有最多的艺术色彩和文化底蕴, 彩陶造型与装饰丰富多样、巧夺天工, 纹样装饰的变化万千很难让人相信是原始人所遗留下来的产物, 精美绝伦的艺术效果让人惊叹, 将色彩和纹饰绘于器体, 它主要体现一种精神的渴望与追求, 人类不仅已对陶器本身的掌握达到了新的阶段, 更是社会发展促进了人对陶器新的要求。彩陶是远古时代的物质和精神的写照, 她反映了先民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同时体现了先民的意志、情感与智慧。陶瓷杂工艺上因材施艺, 发挥材料的天然美感, 贴近人民生活, 在艺术上洒脱随意, 在民间历经千年而不衰的陶器, 不光是生活的器皿, 更是记载精神世界的载体。

民间陶瓷同原始社会美术是一脉相通的。劳动者的生产实践和对生活的感受以及生产条件、生产关系等, 决定了民间陶瓷、美术一直保持着中华民族原始艺术的基本品质。从原始美术到后来的民间美术, 始终都在表达赞美生活, 创造生活意旨, 在这之中充满着战胜客观困难的力量和自信。许多数百年甚至数千年前的坛罐, 由于时代生活的变迁, 今天虽然已经不再适用, 依然是人们欣赏对象。宋代的青瓷, 从釉、色彩以及制作技术任何一方面看, 都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淡雅、脱俗, 反映了当时特有的人文精神。宋代窑以它们各自独特的装饰工艺和瓷器色泽为成名特征。都以精美的姿色展示给众人。宋代瓷器纹饰更是千姿百态。婴戏装饰题材的出现说明当时社会安定, 与人口增殖有关。宋代瓷器纹饰手法也有很大的变化, 注意瓷器质地与纹饰色彩的调配以及装饰技法的变化。另一方面更注重纹饰图案的创造性构思。构图严谨紧凑、线条舒卷自如。花卉草木, 或曲或直, 疏密有致, 繁而不乱, 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宋代民窑中的装饰题材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和乡土气息, 取材于民间生活, 带有鲜明的世俗情调和民族意味。宋代瓷器的装饰还利用中国绘画技法, 线条勾勒奔放有力。元代陶瓷装饰纹样层次较多, 但主题突出, 主次分明, 繁而不乱。主要有花卉、竹、山石、海涛、祥云、几何纹、人物等。从装饰纹样中也能曲折地反映出这个时代的社会心理。装饰具有象征意义, 松竹图案就隐含着坚贞不屈的精神。

黑陶, 出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等遗址中。黑陶的烧成温度达900℃左右, 黑陶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 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 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二十一世纪中小学素质教育文库》工艺杂谈篇目, 有这样的记述:“黑龙江绥棱陶器以刻花黑陶最有特色, 多用于陈设陶器。产品有花瓶、花罐、花盆、笔筒等, 其中双层透雕的作品别具一格。纹样吸收了剪纸、木雕、刺绣等民间工艺的造型, 有独立纹样。二方连续到四方连续, 花纹图案以圆开光、六角开光为主, 以方开光和半开光为辅, 再根据陶瓷工艺的特点加以融合, 把透雕、刻花、压浅、戳花等方法结合在一起, 整体和谐, 结构清楚, 层次分明, 虽无彩饰, 但仍变化有致, 形成了它独独特特的的装装饰饰风风格格, , 散散发发出出浓浓郁郁的的寒寒地地黑黑土土气气息息, 它经手工拉坯、修形、雕刻、烧制、熏烟渗透碳等10多道复杂的工序制作而成, 光泽柔和, 可以充分表现原材料的质感美。”绥棱黑陶是取自绥棱县的一种特殊黄土, 经过黑陶工艺师巧手加工而成的一种陶胎较薄、胎骨紧密、漆黑光亮的黑色陶器。据考证, 唯有绥棱的黄土才能制成陶中的精品———绥棱黑陶, 加之其独有的熏烟渗透碳技术铸就了绥棱黑陶神秘、凝重、古朴、清新、淡雅的风格, 为东西方人士所青睐。早在1964年, 周恩来总理就曾给予绥棱黑陶“黄土换黄金, 何乐而不为”的称誉。黑陶源自民间美术, 它是一切美术的母体, 不论是历史上的宫廷美术、文人士大夫美术或是现代社会新的美术创作理念, 它们的发展都离不开这个基础。民间美术既是艺术根本, 又是艺术的潮流, 她的历史是珍贵的民族艺术遗产与精神文化。它的现在则是丰富多彩的民众文化生活的艺术结晶体现, 是民族艺术的传统。民间美术创作用料取自身边, 有时候制作也比较粗糙, 但它所体现的是独特设计理念与美的造型。

民间陶瓷是劳动人民创造的生活文化, 它与劳动人民的生活、生产、风俗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多数直接被它的创造者用来美化自己、美化物品和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民间陶瓷以其简洁的造型、完美的功能, 在精神和物质上满足了劳动者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 其通俗的形式受到劳动者的欢迎, 并为劳动者所掌握和运用。民间陶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蕴涵着各民族人民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素质, 反映其质朴的审美观念。凝聚着劳动者对生活的热爱, 对幸福的祝福, 对美的追求。

美术陶瓷协会理事, 黑龙江省工艺美术协会副秘书长, 黑龙江省工艺美术专家,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绥化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

摘要: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 陶瓷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文化中璀璨的花朵。中国民间陶瓷不仅具有实用性、装饰性, 更是点缀生活不可缺少的艺术品。

民间艺术教学 第5篇

民间文艺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创造并享有的文化,是民众智慧的结晶。古老的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民间文艺成果,彰显着5000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闽南的民间文化艺术有着独特的内涵和魅力。丰富的艺术种类,精彩的民俗活动,精美的民间工艺等都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瑰宝。“闽南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深刻地影响着整个闽南文化区域的思想、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此意义上来说,保护闽南文化艺术,就是保护闽南人的根(陈耕)”。厦门拥有许多优秀的闽南民间文化艺术,但传承的状况令人担忧,在全球一体化的影响下,闽南文化面临着“断层、碎片”的状况,很多较边缘的闽南民间艺术更是濒临绝种,抢救、保护成了当务之急。许多学者、专家和有识之士纷纷呼吁保护闽南民间文化艺术刻不容缓。福建省在2004年作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第二批实施的省份,现已全面开展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工作。2005年福建省人大常委会法治工作委员会及教科文卫委员会和省文化厅又下发通知,将2005年1月1日定为“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日”,并同时启动了“2005年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年”活动。福建省成为全国第三个由省级人大常委会立法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省份。

一、保护闽南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厦门地处于祖国东南和海峡西岸的重要位置,明清以来一直是闽南文化的汇集地、传播地。在闽南有着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包括有大量的民间故事、闽南歌谣、闽南方言谚语和歇后语、戏曲、曲艺、民间舞蹈、民间阵头、民间美术、民间工艺,还有民俗、婚俗活动等。因此,保护闽南民间文化艺术,发展厦门民间文艺事业就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作为开放的特区,厦门当之无愧为闽南文化向外展示的重要窗口和交流中心。在新时期构建厦门海湾型城市宏伟蓝图,以及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强市的目标下,厦门在发展高度发达的经济同时,始终不忘艺术之城的建设,文化艺术在经济的促进下得到很大的发展,发展厦门的文化艺术, 离不开闽南民间文化艺术。

同时,发展闽南民间文化有利于沟通海峡两岸的文化认同,为完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大业贡献力量。海峡两岸同根、同宗、同文、同语、同风、同俗。闽南更是台湾河洛人(闽南人)、客家人的祖籍地。数百年来,闽南文化一直是作为入台的闽南移民怀念故土、不忘祖家心愿的表达方式,在台湾被较为完整地传承和保存下来,她成为一种风俗,涵盖面广,群众基础深厚,融入了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语言、建筑、饮食、生产劳动,到民间习俗、民间信仰、民间艺术、人的性情行为等,无不浸透着浓重的闽南文化色彩。在今天,闽南文化、风俗依然是新一代台湾同胞维系与大陆亲情的重要桥梁,闽台两地民众的生活与民间文化相互交汇、相互融合,所以说闽南文化是两岸人民同根同源、不可分割的见证。厦门作为海峡两岸交流的重要地区,发展闽南文化在沟通海峡两岸文化认同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二、闽南民间文艺现状

本的四至八月,我们就厦门市民间文化艺术现有资源进行了摸底,并重点到漆线雕、石雕、木雕等民间工艺厂,民间剧团,民间艺术社团进行了参观考察,也到厦门周边闽南地区的民间文艺活动及民俗活动进行了调研。在此期间共召开3场专题座谈会,邀请有关单位和专家学者就厦门民间文化艺术的建设及成立民间艺术协会献言献策。经初步调查及搜集整理,闽南民间文艺的种类多样、技艺高超、表现力丰富,有属于国际一流、国内优秀的艺术门类,也有濒临失传或已不见的种类,以下为对厦门及周边地区闽南民间文艺的初步调查及搜集整理出来的主要种类和项目。

(一)闽南民间文艺主要种类

1、闽南戏曲:

如梨园戏,高甲戏、南音、打城戏、北管戏、布袋戏(又名掌中戏)、提线木偶(古称嘉礼戏)、铁枝木偶戏、皮影戏等。

2、闽南曲艺:

如锦歌说唱、荷叶说唱、方言讲古、答嘴鼓、大广弦说唱、月琴说唱等。

3、闽南音乐:

如南音、北管、歌仔、闽南语歌谣和现代闽南语歌曲等;

4、闽南民间舞蹈、:

如拍胸舞、贡球、车鼓、海底反、嗦啰连、跳火群、大鼓凉舞、舞龙、弄狮、扛阁、公婆背、踩高等。

5、民俗阵头:

如宋江阵、蜈蚣阵、鼓吹阵、八音阵、牛犁阵、八家将等。

6、闽南工艺

如漆线雕、石雕、影雕、木偶雕刻、彩扎、漆篮、漆器、水仙花雕刻、泥塑、面塑、珠绣等、竹编、草编、纸扎、花灯、瓷器、瓷灯、瓷壶、剪纸、刺绣等。

7、民间美术

如漆画、木版年画、漳浦剪纸、漳州棉花画、同安农民画等

8、民间文学、口传文学

闽南民间文学和口传文学中有谚语(如俗语、歇后语、冠头语等)、民谣(如童谣、情歌、劳动歌、生活歌、故事传说歌、习俗歌、劝善歌、乞食歌等)、民间故事(如妈祖、保生大帝成仙成道的传说,陈三五娘的传说,郑成功的传说,陈嘉庚的传说),以及新编民间故事(关于闽南或厦门)的山川日月,豪杰英雄,以及反映他们生活、爱情的种种传说,故事、掌故等。

9、闽南民俗

(1)岁时节俗:如正月初一的“开正”活动;正月十五的观灯,吃“上元圆”活;三月清明节,;五月端午节的划龙舟,吃五月粽活动;八月十五日中秋吃月饼,博饼活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山活动;大年二十九(或三十日)过年活动等。

(2)婚俗活动:如换庚贴、下聘、送财礼、迎亲、送嫁、逗新娘等活动。

(3)农耕活动、宗教活动、神明节俗等

10、闽南服饰

闽南服饰,如斗笠,草帽,凉帽,虎头帽,雨伞,短裤,裙子,凉鞋,木屐等等。

(二)厦门民间文艺的主要生存状况

厦门自古以来就是闽南民间文化的汇集地、传播地,许多民间文艺虽不是原生的,但这些民间文艺传入厦门后,经历了长期的孕育与繁衍,都因为有着浓厚的本土特色而深受广大民众喜爱。民间文艺源自民间,民俗活动是民间艺术的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也是民间文艺的载体,但民俗活动在闽南地区已经越来越难以找到自己的舞台,现在民间文艺的生存状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有的甚至不为人所知或已失传。

厦门民间文艺的生存状况主要有以下几种。戏剧类的有国家专业剧团,如歌仔戏剧团、高甲戏剧团等,这些剧种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也有一些民间的职业剧团活跃在基层;曲艺类的基本上是业余爱好者组成的民间社、团在基层小规模的活动;工艺类的产业化发展比较好,如漆线雕;民俗类的大多濒临绝境;美术类所剩无己。

三、加快厦门民间文化艺术建设的建议及对策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也于本的11月成立了厦门民间文艺家协会。但是,单就传统的、优秀的民间文艺保护而言,还有许许多多的工作要做,比如说启动厦门民间文化艺术普查、成立民间艺术团,创建厦门民间文艺家广场,举办较为大型的厦门民间艺术节等,集中来讲还应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抢救本土优秀民间文艺。民间文艺的保护工程,不能只停留在填表造册,收集文字。随着老艺人相继去世,有些民间艺术就不再在民间流传,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本土民间文艺就逐渐缺乏传承人,这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构成了威胁。建议文化部门掌握各地的重点艺人,可以有目的去依靠老艺人带班示范,传授表演技艺。有些艺人年岁已高无法动弹可口头指导,尽量的去保持其艺术形式的原貌,不让其失传。

2、建议从有限的经费中拨出部分资金分批对重点项目民间艺人给予一次性艺术补贴。这项措施能让老艺人真切地享受到保护工程为他们所带来的关心和鼓励,使他们乐意传承,乐意奉献。而我们不仅完成了抢救,收集了民间艺术精品,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民间艺术新的传承人。

3、建议定期举行本土民族民间原生态音乐舞蹈展演。通过展演的形式来激活原生态的艺术。原生态是传统的,传统文化就是在这种不断继承、发展中丰富创造的。展演的目的是为了实施保护、发现人才、铸造品牌。

民间艺术教学 第6篇

关键词:民间舞蹈 文化 教学 结合

民间舞蹈是一种具有典型地质文化特色的舞蹈,不同的民间舞蹈其具备的魅力与舞蹈风格也大相径庭。目前我国民间舞蹈种类非常多,并且大多数民间舞蹈也广受大众喜爱,我国有多个民间舞蹈在国外也有一定的传播与普及。对此,民间舞蹈教学质量将会直接决定民间舞蹈的传承效果。对于民间舞蹈而言,其大多数舞蹈都有自身的民族特色,其舞蹈文化基本上决定了舞蹈的种类以及特征。对此,研究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的结合方式,便是促使民间舞蹈稳定发展的必要措施。

一、民间舞蹈教学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文化的进步,人们对民间舞蹈的文化与认识都有了较大的改变。对此,在实行民间舞蹈教学时,不仅需要重视对舞蹈教学本身的影响,还需要提高对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视。

民间舞蹈文化教学不仅仅有舞蹈知识的教学以及专业动作的培训,还包含相关的理论性课程,例如民族文化史、文化来源等等。在这些方面中,教育主要是借助公开课程或主修课程等得以体现。在当前的民间舞蹈教学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忽略民间舞蹈文化的灌输

民间舞蹈教育者在实行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对于民间舞蹈文化的教学内容并不充分,大部分教师都是依据教科书中或者其他资源进行教学,其对于理论性的文化知识教育并不多。少数教师在实行知识传播的过程中,基本上与本舞蹈民族、民间已经无关,而相关的内容基本上都是自己填充进去的,并不是舞蹈真正的内容,从而远离民族与民间的范围,失去民间舞蹈教学的文化内涵,同样也是阻碍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教学模式单一

从表面上看,当前我国民间舞蹈教学的课程设计似乎是非常合理的。但是,相关统计结果显示,当前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课程中对基础知识,尤其是舞蹈文化的主修课程在整个舞蹈教学中的占比比例非常少,基本上不足10%。因为民间舞蹈的种类非常多,再加上国外舞蹈的教学,其对于某一个民间舞蹈的教学时间并不多,大多数民间舞蹈教师只是“点”一下,并不是深教。

(三)教育面狭窄

目前民间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都是以传统式的舞蹈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民间舞蹈中基本上不会对民族的精神与文化进行教育、传授,更多的只是对舞蹈的动作等进行传播教育。除此之外,当前教育面狭窄同样也展现在其他方面,例如秧歌舞蹈、蒙古舞蹈、花灯舞蹈以及藏族舞蹈等基本上不会出现任何新的民间舞蹈,从而导致学生在知识面、认识面上严重匮乏。除此之外,因为当前许多的教学方式都是以前人的教学经验为依据,大多数教师的教学策略、方法都是按照相应的规范、模式开展,在教学内容上面基本上不会有新的创意、创新,从而形成一个模式化的教育怪圈,导致民间舞蹈原地踏步,无法发展。

二、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之间的联系

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之间的联系是一种相互扶持、相互成长,共同发展的联系,民间舞蹈文化必须以民间舞蹈教学来得以传承与展现,同样的,民间舞蹈教学也需要民间舞蹈文化来得以充实,展现舞蹈教学的全面性与文化性质。与此同时,具备充足的民间舞蹈文化的舞蹈教学,同样也是促使我国民间文化传承的主要依据,也是促使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根本依据。

(一)民间舞蹈文化对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作用

民间舞蹈教学是传播民间舞蹈文化的根本方式,同历史的延续、文化的传播、学习者的表现力与创造力的体现密切相关。教师在对某一个舞蹈进行教学时,必需要对这一个民间舞蹈的文化背景进行讲解,促使学生充分了解当地民族的社会、习惯、风俗以及地理环境等,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创造一个学习情境,让自己真正在这个民族问舞动,从而促使民族文化的存在意义。

(二)民间舞蹈文化对民间舞蹈有较强的维护性

民间舞蹈会因为当地的地域特点、人文精神等形成不同的风格特点或动作形式。对此,在实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合理的融入民间舞蹈文化,既能够体现较强的采风民间文化,还能够展现较强的艺术处理技巧。民间舞蹈教学是保障民间舞蹈文化得以维持的主要依据,借助舞蹈形式展现民间舞蹈的特殊性质,借助动作的组合、节奏的舞蹈等方式体现文化中的历史内涵。对此,在实行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应当在教育民间舞蹈文化的基础上渗透各个民间文化地域精神的风格,并促使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能够更加有机的结合。

(三)民间舞蹈文化对民间舞蹈有较强的升华效果

民间舞蹈教学是民间舞蹈文化的教育基础。对此,民间舞蹈的文化不仅仅是艺术与生活的融合体,还是提高舞蹈教学的有效方式,是优化学生对民间舞蹈文化的感染与掌握的主要手段。想要在民间舞蹈教学当中促使学生掌握民间舞蹈的形态,必然需要将民间舞蹈本身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学习,换而言之就是促使学生掌握民间舞蹈文化,并将其体现在舞蹈动作当中,从而起到升华民间舞蹈教育的目的。

三、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有机结合改进方式

民间舞蹈教学是一个由浅至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强化学生的基础舞蹈能力,提升学生对民间舞蹈基础知识的理解,还需要对民间舞蹈文化的精神与动作进行描述与讲解,进而优化学生对舞蹈知识的掌握,并提升学生自身对民间舞蹈的创作能力。同时,在实行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之前教师需要对民间文化背景、民族文化内容有充分的理解,需要了解不同舞蹈风格之间的差异,采用实践的方式让学生体验不同民间舞蹈的内涵,从而提升教学水平与质量。

nlc202309081423

(一)教学方式的改进

教学方式层面的改善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实现:1.模仿式教学。在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初期,教师可以首先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借助多媒体力量将民间舞蹈的动作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对该民间舞蹈有初步的认识,帮助学生记住舞蹈当中的各类动作与内容,促使学生更好的实现模仿学习。2.重视表现力。表现力是文化、情感以及历史融合的展现,既是一种张力同样也是一个背景的浓缩,教师在民间舞蹈教学时,想要体现民间舞蹈文化的历史沧桑感、柔美感以及生生不息的特点,帮助学生在学习不同民间舞蹈时建立不同的价值文化。3.分类式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帮助学生选择最符合自身形象的民间舞蹈,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以及学习效果。例如,某些学生带有一种粗犷的特质,则可以学习一些蒙族民间舞蹈,如果学生身材娇细,具备一定的骨感美,则可以以傣族舞蹈作为重点培养内容。4.知识传授。民间舞蹈文化博大精深,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注重学生对节奏、音乐知识的掌握与理解。5.音乐是舞蹈当中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时必须促使学生在音乐的引导之下感受舞蹈的动作内涵,并借助语言引导学生完成相应动作,从而提高民间舞蹈教学效果。

(二)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与素质

想要不断提高民间舞蹈教学质量,教师必须真正强化自身的知识素质,借助强化自身经验、文化素养等方式,掌握不同的舞蹈风格与文化知识,进而提升自身教学能力。通过自身对民间舞蹈的掌握、应用能力的提升,间接性的感染学生,促使其在模仿与想象当中认识、感悟、掌握民间舞蹈文化与舞蹈。除此之外,想要促使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有机的结合,就必须合理的设计教学课程。按照学生的不同风格特点设计相关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设计重点在于动作与文化的平衡性。除此之外,教9币还需要优化自身的形象,在学生心中建立一个和蔼可亲的形象,从而优化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日常生活中与学生谈论民间文化与舞蹈,从而丰富学生对民间舞蹈教育的认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因为我国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民间舞蹈的多样性,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民间舞蹈教学必然需要结合民间舞蹈文化进行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具民间风气的民间舞蹈教学。对于学生而言,体验民间舞蹈文化,感受民族风情,同样是优化民间舞蹈教学的有效方式。由此可见,想要有效的提高民间舞蹈教学的质量以及教学意义,就必须将民间舞蹈文化有效的融合到民间舞蹈的教学当中,促使学生感受民间舞蹈文化,感受文化当中的内涵,从而真正体验民族的文化底蕴与民族风情,优化教学质量。

赣南民间花帽艺术探究 第7篇

江西赣南, 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物华天宝, 文化底蕴相当丰厚, 赣南民间文化艺术是中华民间文化艺术家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直到现在还保持着它的勃勃生机, 与少数民族一样也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底蕴, 赣南民间花帽艺术就成了赣南客家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枝独秀。一、赣南民间花帽艺术历史起源客家文化传承久远, 据史料记载, 早在唐末两宋时期就有大批迁徙到赣南的北方和江淮移民, 同时把优秀的中原文化艺术、人情风俗带到赣南与当地土著民间文化不断交融, 形成了一支由中原文化艺术为基础而变化发展的文化艺术形式, 有着独特的文化韵味和民俗风情。民间花帽文化更是多种文化融合和客家人勤劳智慧的集中体现, 凝聚了客家人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审美心理和文化价值观。民间花帽风格的形成, 同客家文化的形成一样, 首先脱离不掉始迁地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其次受途径地楚文化和吴越文化的影响;再次深受目的地赣、粤、闽三省交界区域瑶畲土著文化的影响;甚至受沿海和海外文化的影响。多种文化融合形成了客家文化, 孕育了赣南民间花帽艺术。二、赣南民间花帽艺术分布、分类民间花帽主要分布在赣南地区六个县:定南、龙南、全南、安远、寻乌、信丰以及广东河源、兴梅等地区。民间花帽分类详细, 依据用途不同可分为:齐耳帽、披肩风帽 (如:活动和连体披肩风帽等) 两大类;依造型又可分为:仿生物花帽 (如:狮头帽、狗头帽等) 与一般花帽两大类;根据装饰手法可分为:刺绣花帽 (如:鸡公帽、花蝶帽等) 、银饰花帽 (如:伯公帽、福寿帽等) 和银饰绣花帽;按照使用的材料可分为:丝线花帽、土布花帽、绸缎花帽等。各种类型的花帽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客家丰富的花帽风格。三、赣南民间花帽艺术表现形式民间花帽是以仿生物造型占主要部分。齐耳帽中的仿生物造型多于披肩风帽, 各种造型具有强烈的地域性。依据各地习俗有的仿动物帽 (如:狗头帽等) 多, 有的仿植物帽 (如:荷叶帽等) 多。在这些仿生物帽中渗透了客家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崇拜。民间花帽结构常有帽顶、帽身和披肩三部分。而具体的齐耳帽没有披肩部分, 并且有的帽顶与帽身连体。风帽中有的帽顶、帽身和披肩三位一体;有的只是帽身与披肩连体;还有的披肩通过“扣”等方式连于帽身, 依据天气冷暖可自由装卸。民间花帽的仿生物造型多由帽顶的形状同帽身的缝合方式来决定。如有一种帽顶面料形状多裂且均匀, 与下面帽身缝合“锁”住, 形成一张像荷叶铺盖在顶部的感觉, 这就叫荷叶帽。这是民间艺人的一种写意式, 抽象式且高度概括、简洁、朴素的仿生物造型风格。民间花帽使用刺绣装饰的动物图案常有:鸡公、蝴蝶、凤鸟、蜜蜂等。其中赣南的“三南”地区又以“鸡公”图案纹样出现最频繁。其造型仿真饱满, 采用平面施色的形式表现。他象征子孙满堂, 多子多福。使用刺绣装饰的植物图案常有象征长命富贵的牡丹花和芙蓉花等;有象征多子多福的石榴花和莲花等。民间花帽色彩有很强的装饰感, 常以黑色为面料中间粘布壳 (用2至3层碎布粘合而成) 衬上红色里布, 然后在面料上施以刺绣、银饰或花边, 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其中, 民间花帽刺绣色彩吸取了粤绣鲜明、对比强烈的特点。它以红色丝线为主, 多用绿色丝线组合来营造一种激烈、欢快、活泼的气氛。红绿对比在黑色面料烘托下起到了统一, 使得花帽色彩喜气而不杂乱。黑衬红更是客家祖先童年都生活在被温情所笼罩和客家人在滇沛流离之后形成的生死共存哲学观的外化。四、最具赣南民间民俗风情的铃帽最具赣南民俗风情的民间花帽当属铃帽, 它是外祖父母专门赐给外孙的吉祥礼物。赣南客家人把铃帽当成最高尚的礼物是因为它高度集中了外祖父母所有的吉祥祝愿, 期盼外孙健康成长和将来前程远大。民间花帽除刺绣外, 还有镶伯公像、莲花图和铃铛等银、玉或铜制饰品, 这些饰品按其作用与形式可分为三类: (1) 主饰装饰在花帽最醒目部位 (多指正前方) , 起主导作用。一般面积较大, 制作精细, 集中突现主题特点。常有:伯公、八仙、寿星、观音、八卦和吉语等。这些主饰有浮雕和半圆雕的形式, 在花帽上并列重复放置, 形成视觉张力。 (2) 辅饰是配合主饰起充实主题, 丰富装饰的作用。面积比主饰小, 多为浅浮雕或浅透雕, 常装饰在花帽的边缘或两侧, 如:吉语、莲鱼图、梅花钉和乳头钉等。这些边饰在深色布底的衬托下非常醒目, 富有很强的节奏韵律感。 (3) 链饰是指装饰在花帽两侧或后面, 并与主饰、辅饰形成动静对比, 丰富人们视、听觉很有感染力, 如:圆形链铃、方形链铃、鱼形链铃、寿桃链铃、金钟铃、南瓜铃和链坠等。客家人又常把这种镶有很多链铃和链坠的花帽称为铃帽。小孩摇头或走路时, 铃帽叮叮当当, 铃声清脆悦耳, 意为金榜题名, 光宗耀祖, 顶带而归。五、赣南民间花帽艺术特征1、她源于中原文化艺术地传播, 与当地土著文化地交融, 形成了赣、粤、闽客家特有的客家文化艺术特征。2、随着花帽艺术的传承、发展, 形成了客家独有的文化审美标准和文化心理特征。3、伴随着民间花帽的造型、表现形式、审美心理和吉祥文化艺术符号的表现和发展, 自然形成了历史文化传承永久不衰的必然特征。六、赣南民间花帽传承、挖掘与创新随着物质文明地不断提高, 一些传统的优秀的民族民间穿戴文化艺术在不同程度上被现代、时尚所取代。赣南民间花帽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传承危机。为把“赣南民间花帽”这一独具客家特色的民间艺术文化永远保存、传承下来, 我们赣州市 (赣南代称) 05年5月成立了“赣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领导小组”, 目前“赣南民间花帽”作为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 近期必将通过。现在, 我市已经拨专款, 对其进行普查、收集、整理, 还请民间艺人传授培训技艺和保护, 并在原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创新等具体措施。预计五年内把“赣南民间花帽”打造成客家文化艺术精品, 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而努力。让这民间花帽艺术发扬光大, 永放光彩。

浅析高密民间艺术 第8篇

1 高密扑灰年画

高密扑灰年画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是我国民间年画中一种独特的以扑灰起稿手绘年画的画种, 始见于明代成化年间, 盛行于清代, 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扑灰年画反映了高密地区的社会文化和风土人情, 是非常珍贵的民俗文化遗产。它以挥洒豪放, 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以及独特的工艺制作过程, 被誉为“中国一绝”。

扑灰年画这一名称源于它独特的生产制作工艺, 先根据所构思的题材内容, 取一段柳枝烧成炭条, 然后在宣纸上勾勒出图案的轮廓, 再用画纸在上面扑抹。高密扑灰年画繁多的品种, 丰富的题材生动的展示了高密传统文化中的民风民俗, 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在题材选择上, 画师们注重掌握老百姓的普遍心理和审美情趣, 围绕祈求美满幸福、家庭和睦、长寿健康等美好愿望, 创作题材独具匠心, 将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等创作于年画中, 寓意启迪世人。高密扑灰年画中有相当数量的神话传说题材, 比如“八仙屏”、“天女散花”“三仙姑下凡”、“灶神”、“财神”等。反映了当时社会人民对自然的敬畏, 把美好的愿望寄托在神灵上, 也是解脱精神痛苦的一种方式。其中与高密人民生活最贴近的就是神灵中的灶神, 在封建社会, 百姓家的头等大事就是解决吃饭问题, 所以灶神年画张贴在灶台边, 保佑一家人一年有饭吃。扑灰年画中的灶神形象是慈眉善目的富贵老人, 这是年画的一个重要市场, 灶神成为年画的重要题材之一。反映出老百姓自己的道德自律精神, 祭灶仪式也成为重要的民俗活动延续至今。

高密扑灰年画艺术以高密民俗文化为载体, 记录着丰富多彩的民俗百态和审美习惯, 它是高密民俗文化的产物, 研究高密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2 高密剪纸

高密剪纸历史悠久, 取材广泛, 风格独特, 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 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批, 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高密剪纸从构思到技法, 从内容到形式, 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美学形神兼备、以神为主、形意结合、以意为主的特征。在颜色和形态的选择上, 色调对比强烈, 线条刚劲挺拔, 造型稚拙粗犷而不呆板, 夸张变形而不失真, 极具艺术效果。动物题材的剪纸, 形态生动, 技法灵巧, 想像力丰富。如《十二生肖图》、《百牛图》等。高密剪纸《金牛奋蹄》成为1997年牛年邮票。“笼上蝈蝈”也是高密剪纸艺术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极具特色, 农家的蝈蝈都是养在草编笼子里的, 可纸艺人却别出心裁的将蝈蝈放了出来。强壮的蝈蝈用一双坚硬的后腿紧紧地钩在一只精细的笼子上, 二目圆睁, 双须前伸, 欲振翼长鸣, 形神兼备。高密剪纸艺术家通过夸张的想象, 强烈地表现出渴望自由、向往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高密剪纸题材广泛, 内容丰富, 很多取材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代表作《老鼠娶亲》取材于流传民间的民俗故事。《老鼠娶亲》剪纸生动传神, 栩栩如生, 诙谐幽默, 神态各异的百余只老鼠组成民间结婚仪仗队, 那长长的“老鼠娶亲”队伍, 看上去似一幅国画长卷, 擎旗撑盖, 敲锣打鼓, 前呼后拥, 浩浩荡荡, 场面极为隆重壮观, 热闹非凡。值得称道的是整个“老鼠娶亲”队伍的顺序全是按照高密民间习俗的结婚仪式而排列的, 这说明了传统文化对高密剪纸风格所起的影响。

高密剪纸所剪内容贴近生活, 象征性强, 既忠实于自然, 又不拘泥于自然。高密剪纸造型稚拙, 风格淳朴, 线条刚劲挺拔, 粗犷中见清秀, 拙朴中藏精巧, 大胆地冲破常规, 巧妙地运用独特手法, 达到自己的创作目的, 反映出独到的民族审美观。

3 高密泥塑

高密泥塑主要的产地在姜庄镇聂家庄, 已有400多年历史, 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高密聂家庄泥塑是以传统题材为主流, 有预示着喜庆丰收的家禽家畜;有象征多子多福, 吉祥的图象娃娃;有寓意吉祥、迎财纳福的神佛象;有寓意着驱邪避灾的《武财神关羽》。这些主题形象也都象征着人们对更为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高密泥塑中有很多神话传说的题材, 中国无穷的神话故事和神话传说, 成为民间泥塑最好的创作题材。有挑战权威的《孙悟空大闹天宫》、《哪吒闹海》, 有四大民间爱情故事的《许仙和白娘子》、《梁山伯与祝英台》, 表现正义清廉的《海瑞罢官》等, 都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民间泥塑玩具形象。高密泥塑造型主要是依附于当地民俗活动, 产生和发展必然会受到实用价值的制约, 泥塑自然质朴、随意遣性。民间艺人们从民俗实用性出发进行泥塑玩具造型, 作为人们的手中把玩之物, 其特点体现在首先是非常注重手感效果。这些民间艺术家的创作目的在于建立自己的理想世界, 在于为生活创造美好形象, 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艰辛, 但是对于生活都充满了热情。

高密泥塑艺术特色鲜明, 造型实用性强、简练夸张。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需要, 超出玩具的范畴成为“文物”的一种。高密泥塑是在民风民俗基础上提炼出来, 并传承至今的, 具有原始艺术特征和浓厚的文化内涵, 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

4 高密茂腔

高密是地方稀有剧种“茂腔”的老家, 茂腔作为一个较为古老的地方剧种, 在山东半岛久负盛名, 是山东地方戏曲四大系统中的“肘鼓子”系列。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也是濒危剧种之一。茂腔在民间说唱形式“肘鼓子”的基础上, 吸收花鼓秧歌的剧目及表演程式, 逐步形成为声腔系统。高密茂腔曲调质朴自然, 唱腔委婉优柔, 委婉动听, 生活气息浓郁, 有深厚的群众缘, 俗称“栓老婆橛子戏”。高密茂腔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早期的茂腔演唱只流行于农村, 民间艺术家多以农业为主, 在农闲时才搭班演唱, 唱腔曲调低沉, 旋律简单, 唱腔并不发达。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众对唱腔美的要求, 茂腔表演者们在创作和演唱实践中, 广泛吸收了京剧、梆子等音乐素养, 将其恰到好处地融进了茂腔演唱当中, 并将京胡、京二胡、月琴“京剧”三大件等乐器搬进了茂腔音乐的伴奏中。茂腔演唱从民间小调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后, 很快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造就了茂腔音乐质朴的乡土风味。高密茂腔, 以曲调质朴自然, 唱腔委婉柔怨, 生活气息浓郁, 通俗易懂, 委婉动听, 颇有“一声直入青云去, 多少悲欢起此时”之妙, 深受群众喜爱, 在广大农村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有重要的民俗学研究价值。勤劳智慧的高密先民在高密这片古老的土地历经漫长的历史长河, 形成了特定的民风民俗, 造就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5结语

高密民间艺术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受到民风民俗的影响。高密“四宝”是劳动人民在几千年劳作生息的产物, 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 融会了高密人民的劳动智慧、心血和汗水, 以其独特的慧质, 自立于世界民间文化艺术之林, 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树村.年画[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2]邵卉.高密民间艺术瑰宝[M].北京:作家出版社.

[3]宋晓蕊.山东高密剪纸产业化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 2012.

[4]李袆.高密“三绝”产业化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 2008.

[5]陈雪梅.山东省高密民间艺术保护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民间艺术教育与教学研究 第9篇

一、重视内容筛选,加强分辨是非能力,保证民间艺术教育朝正面发展

民间艺术的内容丰富,是不是都适合学生呢?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生兴趣进行一定的筛选,如果筛选出缺乏科学合理性,让学生学习乏味的或根本就弄不懂的民间艺术内容,学生们对民间艺术只会敬而远之,反而会起教育反作用。如:陶瓷、石雕、戏曲、刺绣等较高难度的民间艺术就只适合让学生感受、欣赏,若要学生学习则难度太高,学生没有获得成就感,只会对其产生厌烦感,反而会适得其反。

有的民间艺术中弘扬着一种精神,而许多民间艺术作品则是祭祀图腾或相关活动的产物。其作品中的一些内容不适合学生,会对学生的世界观和行为产生影响,这就非常需要老师对内容进行转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通过讨论、分析、研究等手段加强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二、传承民间艺术,渗透人文教育

通过了解和学习民间传统艺术,培养学生对优秀民间艺术的认同感和乡土情怀与爱国主义情操。在当前多元文化环境下,尤其是视觉文化泛滥的现实环境中,部分青少年对以娱乐性、刺激性和商业性为特征的外国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趋之若骛,而对自己民族的东西却采取漠视或鄙薄的态度,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对民族和国家的感情的衰减。培养学生对优秀民族民间艺术的认同,进而培养乡土情怀和爱国主义的情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民间艺术崇扬美善,对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培养和道德感的培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应该说民间艺术是中国传统人文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文化根基。但诚如前面所说也有不科学不美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适当引导,并把学生所接触的知识进行扩充和情感上及教育上的升华,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追求美、纯真、质朴、关爱他人、不歧视、相互关心、团结等一系列的各种品德教育。

三、民间艺术中的技能观与学校艺术教育

民间艺术都有自己长久以来所形成的程式性的艺术技巧,简便易学,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学习艺术技巧树立信心。如,河南民间剪纸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质朴简练,生动浪漫,构图丰满,富于变化,合理得体,疏密相间,花纹线条都很讲究。其刀法圆润,线条流畅生动,细而不弱,拙而不笨,没有矫揉造作之感,而有鲜明的节奏韵味,从而形成河南剪纸大方、朴实、严谨、凝重的独特风格。我校的周围就有着几位小有盛名的民间剪纸艺人,我利用艺术节和课外活动把他们的作品请进校园,把这些民间艺人请入课堂,让学生向他们提问,与他们交流,这弥补了教师技能的局限性,学生学习的动力更足了。

还有民间艺术的一些技巧不一定掌握在艺人手中,学生通过向家人询问或教师提供资料,上网查询,了解某些技巧也较为容易,如,了解窗花或灯笼图案、龙舞、福字、年画等的象征意义,学习制作方法。并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把自己了解的内容告诉大家,这些都是学校艺术教育可借鉴的方法。

四、民间艺术与艺术教学特色的形成

结合地域艺术文化特点形成艺术教学特色。这为形成不同的艺术课程特色与风格,提供了可能性。教师可依据本地域的民族、民间艺术,编写、形成独特的校本课程。如社火脸谱、木版年画、彩绘泥塑等,都是艺术课程珍贵的资源。可请民间艺人进课堂,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民间艺术环境,同时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体现了地域特性,展示了独特的艺术教学范例。如:我在教学活动中,围绕过新年这一人文主题,带领学生了解过年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感受亲情与友情、思念与团圆,使他们懂得珍爱亲情、珍惜友情。通过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情感、民俗等多方面了解民族传统文化,运用艺术手段体验和表现过年的喜悦。这一系列艺术活动都是在一种学生可以体验到的环境气氛下完成的。这样的教学活动在不知不觉之中融进了民间艺术的特点,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强化。

民间艺术教学 第10篇

一、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课堂教学的关系

1. 传承民间舞蹈文化

中国民间舞蹈有独特的传承方式, 民间舞蹈的参加者既是表演者也是创作者。民间舞蹈进入课堂, 最主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传承和发扬民间舞蹈。而目前的民间舞蹈课堂教学中, 注重的是模仿民间舞蹈的形态, 对民间舞蹈中蕴含的文化了解不多, 长期以往会导致学生出现只有形似而缺乏神似。因此, 将民间舞蹈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势在必行, 将单纯的传授舞蹈形态, 拓展为传承反映民族精神的舞蹈文化。学生在学习具体形态的同时, 还要学习民间舞蹈文化。例如在教授单一动作时, 与当地的社会环境、地理环境结合起来, 分析动作的起源, 让学生更清晰动作的来龙去脉, 学起来更得心应手。这样,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就不再是只学习动作的形态, 而是带着想象去表演, 使学生从外在形态到文化本质, 真正地掌握了该民族的风格特征, 同时也学习到该民族的舞蹈文化, 为传承和发扬民间舞蹈文化, 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2. 保持民间舞蹈的风格

课堂上教授的民间舞蹈, 是舞蹈家们从民间采风, 然后经过整理, 为训练某一个动律或动作编排相关的组合, 组合更注重教学性。那么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可能更多的是让学生掌握民间舞蹈的动律或动作, 民间舞蹈的风格一般在完成了基本动作动律后, 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后才去强调把握。民间舞蹈文化中积淀着这个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体现着民族精神。将民间舞蹈的风格性原汁原味的保存下来了, 在课堂上教授民间舞蹈时, 有各种教学方法渗透舞蹈文化, 保存民间舞蹈的风格, 提高教学质量。

二、如何在民间舞蹈课堂教学中与民间舞蹈文化进行结合

1. 教师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

为了培养成综合型的舞蹈人才, 保持民间舞蹈的风格特性, 那么, 舞蹈工作者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 掌握多方面的文化知识, 分析不同民族的舞蹈风格, 了解民间舞蹈的文化来帮助记忆。再如, 在学生学习到法语的关系从句时, 在课文阅读中的翻译是一难点, 这样可以以课文中关系从句使用比较多的段落为例, 进行讨论, 并且让学生总结出和英语类似的语法翻译过程当中的相似之处。学习一种新技巧、新知识时, 只靠单纯记忆来说是比较难的, 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总结出已掌握的知识的相互可以借鉴的方式方法就可以事半功倍, 如果在讨论的过程当中加入学生的积极思考, 就更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了。

知识, 在教授动律和动作的同时, 渗透民间舞蹈文化, 抓住民间舞蹈风格。比如说, 傣族民间舞蹈, 让人马上想起“三道弯”的舞姿造型, 柔软如水波的手臂动作以及各种各样孔雀舞的优美形象。在课堂的教学中, 教师会要求学生从形体上塌腰、翘臀和腆胸腰, 形成“三道弯”的舞姿, 形似有了, 神似呢?如何保持民间舞蹈的风格, 抓住民间舞蹈中的“神”?首先我们要知道傣族典型的“三道弯”舞姿的由来, 是因为傣族人民的图腾是蛇和鸟, 以及傣族人民信仰小乘佛教, 孔雀属于留鸟, 人们是以孔雀翎献佛, 表演孔雀舞求吉祥, 那么人们在模拟孔雀形象的过程中会经常出现“三道弯”的舞姿, 所以, “三道弯”也成了傣族最典型的舞姿之一。当教授动律和动作的过程中将舞蹈文化传授给学生后, 学生积极开展想象, 神渐渐就有了, 民间舞蹈的风格也就自然而然的掌握了。

2. 教学方法的改进

为了在民间舞蹈的课堂上体现出教学性和风格性, 让学生在模仿形态以后, 更好的抓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 能做到跳什么像什么, 学什么像什么。教师在课堂上要运用各种有效的、新颖的教学方法, 设立相关的学习主题, 运用多媒体教学, 微格教学等教学方式, 创设真实的学习环境, 利用生动直观的服装、道具和示范形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教学质量。比如说, 我们知道成语是汉族人们经常使用、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短句。汉族民间舞蹈常以这类成语作为表演形式和动作的名称。那么, 在教授汉族民间舞蹈时, 可以用成语作为舞蹈动作的名称, 突出动作的目的性及其含义, 这样动作既有诗意又有美感, 课堂教学和民间舞蹈文化达到有机结合。又如, 在教授组合动作的时候, 介绍民间舞蹈文化的风格背景, 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舞蹈视频资料, 并和相关的音乐、艺术课程想结合, 充分的将民间舞蹈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提高教学质量, 发扬民间舞蹈和民间舞蹈文化。

3. 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

开展艺术实践活动, 可以给学生学习民间舞蹈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交流思想, 切磋技艺, 增进友谊, 互相启迪, 使学生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 体验、了解民间舞蹈, 保持民间舞蹈风格, 弘扬民间舞蹈文化。比如: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演出, 提高民间舞蹈技能, 宣传民间舞蹈文化;积极到民间采风, 跟民间老艺人学习舞蹈, 既可以学习新的舞蹈素材, 还可以更好地掌握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 更有效的传承民间舞蹈, 提高自身的艺术综合素质。

三、结语

总之, 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在用肢体传承民间舞蹈时, 也应该用心灵去体会民间舞蹈中的文化内涵。作为一名民族舞蹈教育工作者, 必须教育学生达到心灵与肢体的共鸣, 才可能培养出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和全面的民间舞蹈文化素养的民间舞蹈人才。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民间舞蹈文化修养, 掌握各方面的知识, 分析不同民间舞蹈文化的内涵和风格, 大力弘扬民间舞蹈文化。不仅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现场教学和表演活动, 还要创造机会, 到该舞蹈流传的区域开门办学, 给群众表演, 虚心向群众请教。

五、结语

民间艺术的奇葩 第11篇

据有关人士考证,花鸟字这种民间艺术起源于飞白书与绘画的结合,也可以把飞白书看作是花鸟字的前身。关于花鸟字的由来,民间有这样一种传说。东汉灵帝熹平年间,大学士蔡邑奉命作《圣皇篇》以颂先帝功业。后,皇帝下令把它篆写在鸿都门上,但是采用哪种字体却难倒了蔡邑。此时,一个正在宫中打扫卫生的仆人激发了蔡邑的灵感。仆人挥动着大竹扫帚左扭右转,竟然写出了一个硕大的“好”字。竹帚掠过尘埃,每一个笔画都清晰可见,就像一条飘然欲飞的长帛突然落在地上,凝成一个灵动自如的文字。蔡邑遂亲自特制板笔,一气呵成,创造出“前无古人”的飞白书。结果,灵帝龙颜大悦,这种书体随之推广开来,风靡一时。也许因为这种书体用的不是通常的书写工具,或者与绘画过于亲近,宋代以后,飞白书艺术开始远离上层文人的审美视线。然而,当这种书体逐渐为上层所丢弃时,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们又重新将它拾掇起来。流传至今的民间龙凤花鸟字就是飞白书的延续。花鸟字艺术由此而来。

花鸟字除了具有一般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之外,还将笔画形态进行再塑,即书法狂草与国画写意兼而有之。花鸟字既融合了书法的灵气,又具国画的朴素,更有民间艺术的活泼,动静相宜,变化多端,有“书法家难起笔,画家难润色”之美誉。

在花鸟字中,字是画的基础,画体现着字的神韵;字中有画,画中有字;远看是字,近看是画;字既是画,画既是字。这种字画融为一体的艺术风格不仅可以体现吉祥喜庆的效果,而且又能增强文字的意趣及视觉的吸引力。因此,花鸟字画多见于春节庙会和一些节日聚会,内容也以吉祥祝福之词为主。现在很多旅游景点也会见到花鸟字,但多以书写游客姓名的形式而出现,因此花鸟字也称姓名作画。

花鸟字简单易学,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绘画技巧,因而深受普通大众的喜爱而广泛流传。现在,很多关于花鸟字艺术的网站和培训机构都在广招学员。为加大宣传,这些网站和机构宣称,学会此技可以使人产生良好的精神寄托,减少寂寞和孤独,甚至延年益寿。此话虽颇有夸大之嫌,但花鸟字毕竟可以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良好方式,这也是花鸟字艺术的独特魅力所在。

浅谈贵州民间蜡染艺术 第12篇

贵州秀丽的山水, 各族人民多彩多姿的生活, 造就了蜡染粗犷、有力、质朴、单纯的特色。蜡染的应用极广, 用作服饰、床单、被子、门帘等, 现代还可作为艺术装饰品。均衡完整的图案, 简洁明快的色彩, 纯朴拙稚之寓意, 独特难摹的冰纹构成了贵州蜡染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正是值得我们今天来研究学习、继承和发扬的。贵州蜡染艺术因各地区人民的生活习惯和爱好不同, 蜡染的内容和艺术风格也各具特色, 最具代表性的有安顺蜡染和黔东南蜡染。

安顺, 古夜郎国的郡邑, 素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称, 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据史书记载, 安顺地产蜜蜡、麻及蓝靛, 尤以麻与蓝靛量多、质佳, 为蜡染的制作提供了物质基础。

安顺地区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 尤以仡佬、苗、布依为多。所辖五县一区几乎都有蜡染, 其中以安顺近郊和普定苗族蜡染以及镇宁布依族蜡染比较具有代表性。

镇宁布依族蜡染主要用于服饰。图案多二方连续的几何纹, 结构严整, 加工精细。纹样主要取材于植物中的龙爪花和刺梨花, 也大量使用螺旋纹、圆点纹、锯齿纹和菱形纹。一般为单色染, 以蓝底显百花为主。有一种下方布满规则的小菱形散点的料子, 则是白底显蓝花。她们有时也略用一点浅蓝作点缀, 在素净中更多了一些变化, 显得清雅明快。

几何纹有螺旋、锯齿、光体、桥拱、云纹、三角、菱形、方块、圆点、米点、同心圆等, 自然形象纹样以各种鸟、蝶、花、果、鱼为主。她们往往以几何纹为框架, 几何纹与自然形象纹样并用。贵州蜡染大多是以线为主的, 而安顺、普定苗族蜡染则有不少是以块与细线、细点相结合为其特色的, 在大面积深色的背景上显出—些亮块, 周边又以细线、细点作过渡, 给人以非常舒适的视觉印象。

安顺、普定还是多彩蜡染的主要产地之一。她们用杨梅汁染红, 白蜡皮树叶和黄栀子染黄, 在深蓝的底色上, 不仅生动、活泼, 而且显得十分华丽、灿烂。这种多彩蜡染大都出现在背孩子用的包布、背扇上。

背扇的图案, 一般是由上方正中大面积的主花, 两边及下方配上花边构成。使用时背在背上, 主花自然就突现出来, 主次分明、结构严谨、造型优美, 巧妙的黑白灰处理, 配以华丽的色彩, 加上精工制作, 确是十分迷人。

黔东南蜡染以苗族蜡染最具代表性。黔东南少数民族有着能歌善舞的悠久传统, 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风俗节日, 也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蜡染艺术文化。

黔东南丹寨苗族蜡染较多自然纹样色彩, 除蓝色和浅蓝色外, 在图案的重要部分有用杨梅汁和黄栀子汁染上红黄颜色, 有时或缀以红绿布, 古朴中显艳丽。以自然界禽鸟和花卉形态, 创造出极为生动活泼的图案纹样, 成为丹寨苗族蜡染中最为突出的成就。这些优美动人的图案既准确地掌握了物象的特征, 又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处理。今天我们看到的苗族蜡染中的凤鸟、锦鸡、孔雀、水鸟、虫、鱼、蝴蝶等纹样, 已完全不是自然界生物的照搬, 而是经过了匠心构思, 严密设计的。其形象既生动逼真, 生活气息又非常浓厚。这些纹饰最大的特点, 是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 充分发挥了苗族妇女们丰富的想象力, 丹寨苗族蜡染图案中也采用汉民族的吉祥图案红饰, 有寿字、盘长、双喜.蝙蝠等, 形成另一风格。苗族蜡染图案构图严谨, 一般采用均衡、对称的形式.整个画面流畅活泼, 给人以收中有放、饱满完整的感觉。

贵州蜡染艺术造就出了很多蜡染艺术家, 蜡染艺术已从传统的图案发展到现在的纹样更新、构图新颖、设计现代、更具新意的审美情趣。陈宁康、付木兰、洪福远、王健山等艺术家通过对民间蜡染艺术的研究, 用传统的蜡染工艺, 创作了有较高艺术价值的蜡染作品, 有很多蜡染艺术工作者为贵州民间蜡染艺术的发展不断地研究、创作和创新, 相信未来的贵州民间蜡染艺术一定会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陈宁康《闲话安顺蜡染》, 《中国工艺美术》1989年第一期23页

[2].方圆《陈宁康、傅木兰的蜡染艺术》, 《中国工艺美术》1987年第一期54页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民间艺术教学】相关文章:

艺术民间艺术论文05-15

艺术民间艺术论文提纲09-13

陶瓷艺术民间艺术论文05-04

陕北民间艺术05-10

传统民间艺术05-14

闽南民间艺术05-21

民间艺术团体06-08

满族民间艺术08-17

民间艺术研究09-19

民间传统艺术论文05-06

上一篇:候鸟养老下一篇:基础医学实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