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错误范文

2024-06-25

数据错误范文(精选8篇)

数据错误 第1篇

关键词:检索系统,数据,纠错

1 概述

在检索系统中, 无论是单片机还是PC服务器, 数据在经过系统的加工、存取和传送后, 都将不可避免带来一定量的数据错误。为了减少和避免这类错误, 一方面要精心选择各种电路、改进生产工艺与测试手段, 来提高计算机硬件本身的可靠性;另一方面是在数据编码上找出路, 即采用带有某种特征能力的编码方法, 通过少量的附加电路, 使之能发现某些错误, 甚至能准确地确定出错位置, 进而提高自动纠正错误的能力。

2 错误情报数据分析

2.1 错误数据的种类

(1) 说明书不清楚, 有残; (2) 缺失性错误; (3) 页码顺序颠倒; (4) 申请人错; (5) 发明人错; (6) 申请日错; (7) 发明名称错; (8) 分类号错; (9) 著录项目内容与公开文献不符; (10) 权利要求中有乱码; (11) 授权文本与公开文本颠倒; (12) 缺数据文件 (文摘、文献、说明书) ; (13) 相同申请号而不同发明名称。

2.2 产生错误数据的原因

根据数据在系统加工、存取和传输时由于硬件与系统条件所限和干扰等因素, 数据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错误, 此时数据将是一份不完整的或不完全正确的数据, 如果不及时对传来的数据进行错误识别、纠错, 会影响后续工作的开展, 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对错误进行识别并纠错显得格外重要。通过对出现的误码进行分析得知, 主要有随机错误和突发错误, 前者是孤立出现的一个错误, 而后者是连续产生的一批错误, 错误类型有:数据残缺、数据冗余、数据变异。

对错误数据进行分析, 主要是由下列原因造成的:

(1) 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网络信号的中断; (2) 系统在追加数据时程序判断条件与数据格式不符; (3) 没有相应的去重功能; (4) 没有相应的数据程序纠错功能; (5) 没有补件功能。

3 数据纠错流程的设计

3.1 数据分组

从终端机接收的数据通常是一连串的数据包, 如XML-101228文件包:

大小:10.4GB (11, 206, 211, 138字节)

占用空间:10.8 GB (11, 699, 375, 680字节)

包含:189595个文件, 1278个文件夹

服务器地址:192.168.5.123 (XML数据服务器)

服务器地址:192.168.5.456 (图形数据服务器)

服务器地址:192.168.5.789 (文本数据服务器)

服务器地址:192.168.5.005 (摘要数据服务器)

数据类型:1新数据、2更新数据、3补差数据

用户名:******

密码:******

------

这段数据中包括了数据的基本信息, 因为数据类型是1, 说明这批数据是新数据, 如果数据类型是2, 说明数据是更新数据;根据你管理员级别及密码, 将不同数据传输到相应不同数据服务器中, 只有分组正确, 将相同数据添加在一起, 才能进行准确地进行误码纠正, 这是纠错的前提。

数据传输前后一定要进行数据文件核对:文件大小、文件数、文件夹数, 记录数等, 完全相等。

3.2 规则库设计

为减少和避免数据错误, 首先要精心选择高性能的检索平台, 以改进数据传输与测试手段、提高计算机硬件本身的可靠性。

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开发的外观设计检索平台就是基于PC服务器的Scale-Out架构, 这个架构采用可扩容的二级存储平台, 它支持多种不同的接口类型、有独立扩大性能、有较高数据块I/O性能、高吞吐量及petabyte (约等于2097个500GB的硬盘) 级规模存储容量。实现了给定某一篇专利文本或字串, 其检索结果按相关度高低排列, 并对专利检索结果进行聚类, 将聚类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实验证明它是个性价比最好的检索系统架构。

确定好高性能检索平台后, 就要在检索平台的数据编码上找出相应的对策, 即采用带有某种特征能力的编码方法, 通过少量的附加电路, 使之能发现某些错误, 甚至能准确地确定出错位置, 进而提高自动纠正错误的能力。在检索平台上建立规则库, 就是为了让出错数据上带有特殊的误码, 以提高自动纠正错误能力。

规则库是规则的集合地, 它是对纠错规则的总结和归纳, 即纠错规则表。在这个规则数据库中包含了密语表、在线题录信息表、文摘表、全文图形数据库、法律状态表、索引参数表、纠错推理过程表、纠错结果表等, 误码纠正结果要存放到纠错规则表中。规则库是在控制系统操作下运行的。当修改的前提条件存在时, 根据可操作数的信任度阀值的大小进行数据的纠正与修改。根据数据误码的特点, 进行两次扫描, 其目的是为了 (1) 纠正错误:将系统中的错误编码进行纠正; (2) 语义检测:将不符合逻辑的纠正码进行再次纠正, 使其符合实际意义。

3.3 纠错步骤

3.3.1 创建数据纠错规程:

首先整个网络安全体系必须贯穿于网络层、系统层乃至应用层的所有环节, 标准化和规范化支撑整个体系, 专家共同协商制订出修改数据规则, 适用于整个网络;共享、一致的信息资源数据库是基础。

例如, 丢失性错误, 误码为5, 流程修改按照流程5进行;

缺图, 误码为6, 流程修改按照流程6进行;

页码顺序倒序, 误码为7, 流程修改按照流程7进行等。

3.3.2 按照纠错流程修改数据:

(1) 填写数据纠错流程单, 为后续修改数据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 读取数据:读取要修改的数据, 对该数据信息进行分组, 然后查找分组后数据中误码, 根据误码做相应修改。 (3) 在检索系统上核实出错信息, 以确定修改的库种。 (4) 查找纠错结果表:查看是否出现过该误码的纠正结果。如果存在, 则直接纠正该误码并做语义检查。否则, 继续下面工作。 (5) 在规则库中查找对应误码规则:当出现规则冲突时, 取操作数信任度阀值最大规则的方法处理冲突。 (6) 打开所需修改数据库文件, 按照要求修改。如XML、摘要、权项、图形文件。 (7) 进行语义检测:必须结合上下文的内容综合判断该纠正码是否符合实际意义。如果语义检测符合逻辑, 则该修正结果为最终结果, 否则重新访问规则库, 重新修改直至所有规则读取完毕。

3.3.3 校验修改数据:

(1) 将最终纠正结果存入纠错结果表。 (2) 在检索平台上检验修改数据结果。 (3) 按照修改流程将修改数据发放到所需的部门。

4 结论

以上主要探讨检索系统中的数据纠错问题, 是通过选择高性能PC服务器的Scale-Out架构检索平台与规则库的纠错规则相结合进行纠错恢复丢失数据的, 这种规则库将错误数据添加误码的形式虽然增加系统的负担, 但确保检索系统数据的完整性与统一性。

参考文献

[1]张丽丽, 等.知识系统在空情数据纠错中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09 (12) .

[2]马张华.对电子环境下主题控制系统检索应用的思考[R]//2008年编目研究会学术年会简报.

数据错误 第2篇

从光盘、硬盘或其他介质复制文件时有时会出现“无法复制:数据错误(循环冗余检查)”的错误,导致某些文件不能复制。这时因为:

循环冗余检查(CRC)是一种数据传输检错功能,对数据进行多项式计算,并将得到的结果附在帧的后面,接收设备也执行类似的算法,以保证数据传输的正确性和完整性。若CRC校验不通过,系统重复向硬盘复制数据,陷入死循环,导致复制过程无法完成。

注意到在上述过程中实际已有一部分数据复制到硬盘,只是碰到某些数据CRC校验不通过时,Windows的复制命令无法跳过这些数据继续执行。而当操作无法完成后,系统会把已经复制到硬盘上的数据删除,这样导致复制完全失败。如果在复制时能跳过错误数据,这个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解决方案一:重启电脑,不要运行任何软件,重试复制1-3次,若无法解决请看方案二。

解决方案二:尝试使用复制工具,例如FastCopy等。若问题依旧,请看第三条。解决方案三:(95%解决问题!)

思路:利用下载工具(迅雷,FlashGet等)的“断点续传”和“多进程多文件下载”特性。

操作步骤:假设无法复制的文件位于 X:光盘123.RM ,需要复制到 D:资料

1.用操作系统安装光盘或通过网络下载安装 IIS(Internet信息服务),版本随意,XP下光盘安装为 IIS5.1.2.建立自己的站点,虚拟目录名称假设为“my” ,路径设置为X:光盘

3.将“http://localhost/my/123.rm” 作为URL复制进迅雷(FlashGet)的“新建”下载任务的URL文本框。

电气测量数据误差计算错误的规避 第3篇

1 误差的表示方法

1.1 绝对误差

绝对误差是指测量值x与真实值a之间的差值ε, 它反映测量值偏离真实值的大小。即ε=XIa。 (绝对误差有正负之分)

1.2 相对误差

相对误差是指绝对误差与测量值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的比值, 通常是用百分数来表示的, 因此又叫百分误差。

2 误差的分类

2.1 系统误差 (Systematic error)

系统误差又叫规律误差, 是指在同一量具的情况下, 对同一被测量对象进行反复多次的测量, 测量数据的正负号和数值大小呈现一定规律的分布。它是非校准测量设备引起的错误, 也被称为固有的错误, 这部分误差可通过修正测量方案, 改进测量工具等方法来消除。

系统误差属于可定误差, 特性是重复出现、一定条件下恒定不变、单向性。可以通过对照试验、空白试验、校正测量设备等手段来消除。

2.2 随机误差 (Random error)

随机误差是指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个参数重复地进行多次测量, 所得到的测定值不完全相同, 有一定的误差。即测量误差具有各不相同的数值与符号。测量时温度、湿度、气压、气流、电场、磁场、光照等因素的微小波动都会带来随机误差;测量过程中测量工具、被测量、工作状态的略微改变, 如机械设备内部的摩擦、弹性变化以及传导系统中电液控制传输不稳定都会带来随机误差。

2.3 粗大误差 (Gross error)

粗大误差是指在相同条件下测量同一对象, 某些测量值很明显偏离了真实值所形成的误差。在测量数据处理时候, 所有粗大误差必须去除。

3 产生误差的原因

3.1 人为因素

由于人为因素而造成的误差, 包括误读、视差等。在一些测量过程中, 人是主导因素, 而由于人测量数据是凭肉眼去观察, 而眼睛的分辨率达不到测量所需要的精度要求, 因此产生了误差。这些误差常发生于游标卡尺、螺旋测微仪等仪表类量具。在测量仪器数据的时候, 人的视野平面与读数的平面不重合, 在读取尺寸不垂直于刻度面的时候, 会产生误差。这种情况下, 就要求我们必须要端正我们的工作态度, 来避免误差的产生。

3.2 环境因素

测量数据时, 由于环境的磁场、温度、气压、光照强度等因素, 对电气测量设备带来的影响。在温度发生变化、人体接触量具、测量工件发生热变形时, 都会对测量带来误差。在测量电磁量的时候, 在周围环境发生磁场突变时, 会给测量带来很大的影响, 甚至是错误。

3.3 测量工具因素

由于测量工具在制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导致其测量精度下降, 包括不能正确归零、刻度线划分不均匀等问题。同时测量工具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很多误差, 如零度线产生误差、量具刻度误差、磨损带来的误差, 因此量具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必须用更加精密的仪器来检测与校正。

3.4 测量方法不正确

在测量过程中, 测量方法不正确也会给测量数据带来误差。不合理的测量方法会可能会带来新的变量, 导致测量失准。尤其是在复杂电路的测量时, 运用戴维宁定理进行分析时, 没有正确计算出等效电阻, 将对测量结果产生较大的误差。

4 减小误差的方法

4.1 替代法

替代法是指在测量过程中将被测量用等值的标准量来替换, 来减少计算过程中的物理量, 保持仪器工作状态前后保持不变, 消除由仪器带来的误差。

4.2 等效测量法

等效测量法是指通过被测量与另一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将不易测量的物理量转化为易测量的物理量。如用一个不等臂天平测量物体的重量, 天平的两臂长分别为L1和L2。通过将物体分别放在天平托盘的两端, 两次用的砝码重为m1和m2, 物体实际重量为m。

4.3 微差法

微差法通过先将待测量与标准量比较得出微差值, 再用偏差法测量该差值, 最后得到待测量大小。在测量电阻时, 可以选取一个与它大小相近的电阻R, 把两个电阻同时接入电路, 通过测量通过两个电阻的电流的微小变化, 最后得到R较为精确的一个测量值。

5 总结与结论

通过本次的研究, 可以很明确地知道误差在任何测量过程中都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由于真实值是理想状态下的测量值, 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反复大量的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物理量进行测量, 在测量过程中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误差乃至错误 (粗大误差) , 采用科学合理的测量手段, 运用正确的数据处理方法, 最后依据统计学的原理理论, 得出一个较为可信的计算值来接近真实值。

摘要: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在电气测量中导致测量结果偏离真实值, 产生误差。因此有必要对电气测量过程中的数据误差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 提出科学的测量方案以及改进手段, 消除或减弱误差给电气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生产生活,电气测量,误差,减小误差

参考文献

数据错误 第4篇

2) 错误做法:以UPS的容量和与发电机的匹配能力选用发电机容量。

至今有很多规划设计者仍按照传统的做法, 按UPS的额定容量配置发电机, 如果系统配置的是6脉冲或12脉冲UPS, 发电机与UPS容量的配比取2~4倍, 如果系统配置的是IGBT整流输入的UPS, 发电机与UPS容量的配比则取1.5倍。

数据错误 第5篇

根据 (内气测函[2011]6号) 文件要求:自动站实时观测资料上传后, 值班员必须登录ASOM系统查看每小时自动站数据是否及时上传, 具体步骤为:在自动气象站小时数据上传7分钟后, 登录ASOM系统依次点击运行监控→自动站→状态监控→序列图, 浏览本次数据上传情况、文件格式正确与否, 发现异常及时查找原因并按相关要求处理。

下面我将在实际工作中如和处理ASOM系统显示数据错误的方法作详细陈述。

ASOM系统显示数据错误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有两种类型:一是自动观测数据错误, 包括自动观测的所有数据都有可能出现这种错误, 二是格式错误, 主要出现在4次基本观测和4次补充观测, 表现为人工观测数据丢失。

1 自动观测数据错误的处理方法

1) 正点观测数据上传后, 在07分查看ASOM系统, 如果本站数据如下图显示为紫色图标;

2) 点击紫色图标, 就可确定本时次数据错误的类型;

3) 继续点击错误的数据类型就可看到本时次的数据与上一时次数据的曲线图, 从图上可直观的看出前以时次与当前时次数据差异情况。使用更正报发送方法更正数据, 上传。

更正报发送方法如下:

一种方法是启动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 点击“观测编报”菜单下的“定时观测”, 选择需要修改的时次, 在打开的窗口中, 修改错误要素值后点击“计算”然后仔细检查“其他自动采集数据”中的数据, 确定无误后进行“数据保存”即可自动生成上传数据文件。数据生成后最好手动上传, 上传完成后删除数据[1]。

另一种方法是关闭通讯组网软件, 在采集监控软件中进入常规数据卸载, 确定卸载的起始日期和结束日期及时间, 选中定时数据的复选框及上传文件的复选框, 然后点击数据卸载按钮, 即可形成上传数据文件, 形成的上传数据文件在OSSMO软件安装文件夹中的AwsNet文件夹中, 用记事本打开该文件, 修改错误数据, 修改时参考 (内气测函[2011]6号) 文件附件三地面气象要素文件资料传输格式修改, 启动组网软件, 人工上传该文件, 上传成功后, 删除该文件[2]。

2 自动观测数据格式错误的处理方法

07分查看ASOM系统显示本站数据为紫色图标时。点击紫色图标, 如显示第二行格式错误。

可按以下方法进行处理:

关闭通讯组网软件, 在采集监控软件中进入常规数据卸载, 确定卸载的起始日期和结束日期及时间, 选中定时数据的复选框及上传文件的复选框, 然后点击数据卸载按钮, 即可形成上传数据文件, 形成的上传数据文件在OSSMO软件安装文件夹中的AwsNet文件夹中, 用记事本打开该文件。可以看出缺少第四条记录, 记录内容为目测项目和天气报、加密天气报有关的编报项目, 共134字节[2]。造成格式错误的源头就在这里。

这时参照 (内气测函[2011]6号) 文件附件三:自动站上传数据传输文件格式中的自动站单站地面气象要素文件资料传输格式进行人工输入目测项目。

第四条记录共23个要素值, 每组用一个半角空格分隔, 第六条记录为云状, 最多8种云, 按简码编[2]。

人工输入完成后, 保存 (见下图) 。

启动组网软件, 人工上传该文件, 上传成功后, 删除该文件。如在15分钟之后上传该数据, 图标依然未变绿, 可在下一时次一并上传。最好是在15分之前完成数据的修改, 确保自动站数据的时效性。

3 结论

本文对ASOM系统显示数据错误时的处理方法做了简单叙述, 然从根本上解决数据错误的出现才是治本之道。数据错误的主要原因是探测要素出现跳变, 引起探测要素的跳变原因还需在实际工作中分析总结, 目前没有统一的解决办法;根据区局下发的“自动站运行效能较低的原因分析”指出格式错误的引发原因可能是台站值班人员过早输入云、能、天等人工观测项目引起。我站出现过两次格式错误, 分别是5月12日14时和6月6日2时, 后查看OSSMO软件中的“系统日志查阅器”显示观测员都是在正点零一分之后输入人工观测项目并保存的, 看来过早输入人工观测项目不一定是引起格式错误的真正原因;还有发生格式错误时, 评价结果为“第二行格式错误”, 我站发生的两次格式错误均为第四条人工观测项目缺失, 与评价结果有出入, 还需在实际工作中继续分析原因。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操作手册[M].气象出版社, 2004.

数字测图设站错误的数据纠正方法 第6篇

当数据采集出错时, 会出现以下现象:展点位与周围地物、地貌衔接不上, 某些区域展点重合, 某些区域展点空白或展点紊乱。一旦发现该类现象, 应结合外业的设站记录, 根据测站点和后视点的展点坐标, 再对照测站点和后视点的坐标成果, 分析设错站的原因, 分别加以解决。

1起算点正确, 起算方向错误

测站点坐标和点号正确, 但后视点已知坐标输入有误, 或者是后视点点号错误。如图1a所示, 已知测站A, 后视点B, 推算碎部点坐标时, 正确的起始方位角应是αAB。由于B的坐标输入有误或点号错误, 而导致实际的起算方位角是αAC。

纠正方法:根据后视点的坐标成果, 先把正确的后视点B展出来, 连接直线AB和AC, 利用旋转命令, 把所测碎部点集P连同直线AC以A为基点, 以∠BAC为旋转角度, 进行顺时针旋转, 旋转后方向线AC应与AB重合。

2起算点和起算方向全错

这种错误分为2种情形:①测站点坐标输入或者是测站点点号有误, 而后视点正确;②测站点和后视点全错, 要么坐标输入有误, 要么点号错误。但这2种情形对碎部点集P的影响却是相同的, 起算点和起算方向全错。

如图1b所示, 已知测站A, 后视点B, 推算碎部点坐标时, 正确的起算点是A, 起算方位角是αAB, 由于出现以上错误, 而导致推算碎部点集P的坐标时, 实际的起算点是C, 实际的起算方位角是αCD (若是第①种错误情形是αCB) 。

纠正办法:根据A和B的坐标成果, 先把正确的测站点A和后视点B展出来, 连接直线AB和CD, 然后过C作AB的平行线CE, 利用旋转命令将所测碎部点集P连同CD (若是第①种错误情形则是CB) 以C 为基点, 以∠ECD (若是第①种错误情形则是∠ECB) 为旋转角度逆时针旋转, 然后将所测碎部点集P连同平行线CE, 以C为基点, 以CA为移动距离平移。经过旋转和平移后, 方向线CE和AB应重合, 点C和A应重合。

3结语

数据错误 第7篇

蓝牙是一种适用于短距离无线通信的技术标准, 其低成本、低功耗和占用面积小的特点使其迅速成为一种重要的无线互联技术, 通过蓝牙可以方便的组成个人区域网 (PANs) 。蓝牙特别兴趣小组 (SIG) 最新发布的蓝牙核心规范Version2.0+EDR (增强数据速率) 提高了数据传输速率并降低了功耗。蓝牙设备工作在2.4GHz的ISM频段, 容易受到同频段内其它设备的干扰, 信道状态经常改变, 造成数据传输出错, 吞吐量降低。蓝牙在受干扰的信道下, 其错误往往是突发性的, 存在连续的多位错误, 这时用随机错误模型来分析蓝牙的数据传输性能就不再合适。Ling-Jyh Chen等研究了在不同的无线链路质量时选择不同的数据分组来提高蓝牙数据传输的吞吐量。Valenti等研究了在加性高斯白噪声 (AWGN) 与瑞利 (Rayleigh) 衰落信道下分组重传概率与蓝牙链路吞吐量之间的关系。但是, 目前对突发错误信道下蓝牙2.0+EDR数据传输性能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就是针对突发性错误的蓝牙无线信道, 利用Gillbert-Elliott无线信道模型, 推导出了不同数据分组在不同错误突发水平时蓝牙的数据传输性能, 并且给出了实验仿真的结果。

1 蓝牙数据分组特性分析

蓝牙系统中有两种物理链路:异步无连接链路ACL和同步面向连接链路SCO。ACL链路主要用于对时间要求不敏感的数据传输, 如文件传输;SCO链路主要用于对时间要求很高的数据通信, 如语音。一般的数据传输都是应用ACL链路, ACL分组都采用循环冗余校验 (CRC) 和自动重传请求 (ARQ) 机制来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ACL分组的表示形式为D (M|H) (1|3|5) , 分组特性见表1。D代表数据分组;M代表使用使用2/3比例FEC的中等速率分组;H代表不使用纠错编码的高速率分组;1、3、5分布表示该分组占用的时隙数目。

蓝牙2.0+EDR规范数据分组特性总结于表1。

2 Gillbert-Elliott无线信道模型

Gillbert-Elliott信道 (以后简称为GE信道) 是一阶、离散时间、静态马尔可夫链, 其具有两个状态:Good状态和Bad状态。如图1所示:其中Pgb为信道从Good状态转变到Bad状态的概率, Pbg为信道从Bad状态转变到Good状态的概率, Pbb和Pgg分别表示信道保持在Bad状态和Good状态的概率, Pgb+Pgg=1, Pbb+Pbg=1, Pbb和Pbg反映了信道的突发错误水平。

定义Pk (G) 和Pk (B) 分别为信道在第k瞬间处于Good状态和Bad状态时的概率, 当采用矩阵表示时, Pk=[Pk (G) , Pk (B) ]。设T为信道的传输矩阵, 则有:

所以, Pk+1=Pk T (2)

从公式 (1) 和 (2) 中可以看出, GE信道状态的改变速度依赖于Pgb和Pbg, Pgb和Pbg越大, 则信道状态改变的就越快。显然, 信道的平均位错率 (BER) Pb=Pgb/ (Pbg+Pgb) , 而Pg=Pbg/ (Pbg+Pgb) 。

3 GE信道中的编码字 (Code Word) 错误概率

对于长度为n, 可以纠正t个随机错误的编码字[n, t], 在连续的n个状态中有d个错误的概率为:

此处的Pn (d|GG) 是指在信道的初始和结束状态均为Good时, n个连续的瞬间状态中有d个瞬态处于Bad状态的条件概率, 其他的Pn (d|GB) 、Pn (d|BG) 、Pn (d|BB) 的定义均参照上面Pn (d|GG) 的定义。则[n, t]编码字的错误概率为:

其中, Pe (B) 和Pe (G) 分别为信道处于Bad态和Good态时的误码率, 显然Pe (B) >>Pe (G) 。

4蓝牙数据分组重传概率分析

本文在分析蓝牙2.0+EDR在GE信道下蓝牙数据传输的性能时, 探讨的是一对主从蓝牙设备链接的情况, 分析主对从单向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 即只有主设备向从设备发送数据, 从设备只是返回确认信息, 若某分组发送后没有收到发送成功的确认信息 (ACK) , 则ARQ机制将重复发送该分组, 直到发送成功为止。分析假设在一个数据分组发送过程中信道的状态变化概率是恒定值, 并且CRC校验总是能够检测出数据载荷传送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如果知道了数据的编码错误概率, 就可以求出数据分组重传概率。当出现以下五种情况之一便会引起分组重传:

(1) 事件A:发送分组的接入码同步错误。

(2) 事件B:发送分组的分组头经1/3比例FEC校验错误。

(3) 事件C:发送分组的载荷经过CRC校验错误。

(4) 事件D:返回分组接入码同步错误。

(5) 事件E:返回分组的分组头错误

数据分组的重传概率分析表达式为:

蓝牙接收单元的相关器将解调器的输出与已存储的接入码进行相关计算, 当相关器的输出超过一个门限值时分组即被同步, 接入码的72位中的T (在此T取值为65) 位被正确解调时即同步, 即当接入码有不超过72-T个错误时分组才能被成功同步, 因此, 在GE信道中, 对接入码来说, 其误码率相当于n=72, t=72-T的编码字错误率, 记为Pcw (AC) 。由于返回分组也同样使用72位的接入码, 所以事件D有着和事件A类似的概率。

前向分组头经1/3比例FEC检测错误导致事件B和E发生, (3, 1) 编码可以纠正一个错误, 因此:

Pcw (HE) 为n=3, t=1时的GE信道模型中的编码字错误概率。对于P[E]有同样的表达式。

事件C最容易发生。由于假设CRC解码可以检测出所有错误, DM类型分组的载荷受 (15, 10) 汉明码保护, 每15位码元纠正一位错误, 所以在GE信道中其误码率为当n=15, t=1, m=1时的编码字错误概率, 记为Pcw (DM) , 则有:

其中Nc为DM数据包的 (15, 10) 汉明编码块数。对于DH分组类型, 由于其没有纠错能力, 只要载荷的任何一位发生错误即可导致事件C发生, 所以在GE信道中其编码错误率和DM分组的区别仅仅在于其纠错数t=0。

5数据传输吞吐量分析

设随机变量N是一个特定的分组成功发送所必须发送的平均次数, 即前n-1次发送失败且第n次发送成功的平均次数为:

式中:P (i) 为第i个发送与返回分组的包错误率, 因假设分组与分组间是非相关的, 分组间的信道状态转换概率密度函数相同, 则: (13)

式中:为平均重传概率, 进一步可以求出:

对于任何类型的分组, 平均吞吐量R为平均重传次数的函数:

式中:D为包括返回分组的每次传输所占用的时隙数 (对于Dx1分组为2, Dx3分组为4, Dx5分组为6) , K为分组中数据位的大小 (2-DH1:432;2-DH3:2936;2-DH5:5432;3-DH1:664;3-DH3:4416;3-DH5:8168) 。

在GE信道中, 蓝牙数据传输吞吐量是信道状态变化概率的函数, 要分析要计算平均吞吐量R的值, 必须要求出的值。在此我们考察的是在不同的信道状态变化概率时的蓝牙数据传输吞吐量, 其瞬时信道变化概率等于平均信道变化概率, 而且有。在此为了仿真计算的方便, 我们令Pe (B) =1.0, Pe (G) =0.0005, 令Pgb=0.0005, 改变Pbg (即改变Pbb) 使信道处于不同的突发错误水平, 得到不同蓝牙数据分组的数据传输吞吐量如图2所示。图3为蓝牙2DH3数据分组传输速率与Pgb、Pbg的关系。

从图2中可以看出, 在一定的信道质量下 (Pe (B) =1.0, Pe (G) =0.0005, Pgb=0.0005时) , 随着信道突发错误水平的降低, 所有数据分组的传输速率均增加, 数据分组越短, 其传输速率越早达到其在该信道质量下的最大速率;数据分组越长, 其增加的速度越快, 但是只有在突发错误水平很低时才能达到其最大传输速率。例如, 对于最长的3DH5数据分组, 突发错误水平较高时, 其传输速率很低, 随着突发错误水平的降低, 其传输速率迅速增加, 在Pbg大于0.61时, 3DH5数据分组的传输速率超过了其他所有的数据分组。这是由于越长的数据分组, 越容易受到干扰, 所以突发错误水平越高, 其传输速率下降的越严重, 而越短的数据分组, 受到的干扰越少, 其数据传输速率下降的相对轻微。

从图3中可以看出, 蓝牙2DH3数据分组传输速率不仅与信道突发错误水平Pbg密切相关, 还与信道质量参数Pgb密切相关。Pgb表示了信道由Good状态改变到Bad状态的概率, Pgb越小, 表明信道质量越好, 此时蓝牙的传输速率越高。在Pgb很小时, 即使信道突发错误水平较高, 因为此时的信道质量很高, 所以蓝牙仍能够达到很高的传输速率。对于其他的蓝牙数据分组, 均具有类似的结论。

此外, 由于蓝牙没有采取一定的纠错方式来专门纠正数据传输中产生的突发错误, 所以在突发错误水平较高的信道中, 其数据传输速率下降明显。针对蓝牙的这一缺点, 可以增加其他的编码方式来 (如交织编码等) 来增强蓝牙在突发错误水平较高的信道中数据传输能力。

6 结论

本文首先对蓝牙2.0+EDR规范的12种ACL数据分组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以Gillbert-Elliott信道为信道模型, 分析了在突发错误信道下数据分组重传概率与突发错误水平之间的关系, 进而求出蓝牙2.0+EDR规范12种数据分组形式在不同信道突发错误水平下的数据传输速率, 最后给出了仿真计算的结果, 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下一步, 可以针对蓝牙在突发错误信道下传输速率低的问题, 通过寻找有效的编码方式等手段, 来提高蓝牙数据传输的性能。

摘要:针对蓝牙2.0+EDR规范的数据分组格式, 以Gillbert-Elliott信道为信道模型, 本文分析了蓝牙数据传输速率与信道突发错误水平的关系, 进而推导出蓝牙2.0+EDR规范12种分组格式在不同的突发错误水平下的数据传输吞吐量。仿真结果表明, 蓝牙的数据传输速率严重依赖于信道的突发错误水平;要提高蓝牙在突发错误信道下的传输速率, 必需采取适当的纠错编码方式。

关键词:蓝牙2.0,突发错误,Gillbert-Elliott信道,数据传输吞吐量

参考文献

[1]SIG.Specification of the Bluetooth System.Core, Version1.2.http://www.bluetooth.com.2004.

[2]SIG.Specification of the Bluetooth System.Core, Version2.0EDR.http://www.bluetooth.com.2005.

[3]Chen L jyh, Kapoor R, Sanadidi M Y, et al.Enhancing Bluetooth TCP throughput via link layer packet adaptation[A].2004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C].2004.

[4]Matthew C.Valenti Lane dept.of Comp.Sci.& Elect.Eng.West Virginia University Morgantown.On the throughput of Bluetooth data transmissions.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Conference[C].2002.

[5]E.N.Gilbert.Capacity of a burst-noise channel.Bell Syst.Tech.J.1960.

[6]E.O.Elliott.Estimates of errorrates for codesonburst-noisechannels.Bell Syst.Tech.J.1963.

[7]M.Zorzi, R.Rao.On the Statistics of Block Erroes in Bursty Channels.IEEE Trans.Commun.1997.

[8]Leif Wilhelmsson Laurence B.Milstein.On the Effect of Imper-fect Interleaving for the Gilbert-Elliott Channel.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1999.

[9]J.Proakis, Digital Communications.New York.NY:McGrawHill.Inc.fourth ed.2001.

数据错误 第8篇

存储中心将备份系统与业务系统相结合, 充分发挥了备份系统效益, 它的稳定运行保障了数据中心的正常运转。但在运行过程中, 难免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 影响备份工作的正常进行。本文对NBU备份服务器中常出现的错误及原因进行解析, 并给出应对办法, 希望能让系统维护人员得到更深入的了解, 以取得最好的维护效果。

由N BU软件搭建的备份平台中, 备份服务器 (Master Server) 是核心, 该服务器既是主备份服务器, 可以对整个备份系统进行监控和管理;又是介质服务器 (Media Server) , 可以直接连接并执行自动化管理磁带库及其介质。在大型的数据中心里可以安装多台介质服务器, 通过对备份数据进行分流, 减轻备份服务器的压力。客户端 (Client) 的数据即由备份服务器采用网络备份的方式进行备份。

显而易见, 此种运作机制下, NBU的服务器与客户端之间需要进行相互的通信, 因此在任何备份策略启动之前必须先保障各台数据中心的服务器之间能互相识别、网络连接正常, 否则就会发生以下各种错误。

一、备份时出现“client hostname could not be found (48) ”错误

失败的原因是介质服务器无法识别客户端主机名, 解决办法是在备份服务器或者是介质服务器中将客户端信息写入hosts文件中。

二、备份时出现“socket read failed (23) ”错误

失败的原因是服务器与客户端的连接不畅通, 解决办法是在客户端中将备份服务器或者是介质服务器的信息配置到hosts文件中。

三、备份时出现“access to the client was not allowed (59) ”错误

失败的原因是服务器无法连接到客户端, 这还是服务器与客户端的连接不畅通导致的, 解决的办法除了在客户端上将备份服务器或者是介质服务器的信息写入hosts文件, 还应该将备份服务器或者是介质服务器名记入bf.conf文件中。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没有这个文件, 要在NBU客户端上的服务器表 (Server List) 中进行配置, 将备份服务器或者是介质服务器的名字加入到服务器表中, 默认的服务器为备份服务器 (如图1所示) 。

四、备份时出现“catalog backup exited with status 98 (error requesting media (tpreq) ) ”错误

失败原因是备份服务器无法取得备份介质即磁带, 这时要检查为什么读取磁带介质的时候会出故障, 主要检查是否有重启过磁带库、驱动器工作是否正常、机械手是否正常运作等, 若磁带库有重启过, 要在执行Inventory Robot操作后, 再清点磁带。

五、在备份服务器上监控到所有介质服务器的状态均为“Offline”, 尝试手动连接介质服务器时出现“cannot connect to vmd (70) ”错误

此错误提示备份服务器与介质服务器之间的通信不正常, 须确保NBU服务的关键端口1556没有被关闭或者占用。

六、备份服务器提示“All compatible drive paths are down but media is available”错误

失败原因是无法识别驱动器路径, 需要在NBU的备份管理端针对相关的驱动器路径 (Drive Paths) 执行启动 (UP) 操作。

七、总结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数据错误】相关文章:

简历十大错误字词的语法错误05-24

错误经验05-15

运算错误05-27

习题错误05-29

句子错误06-06

语言错误06-14

配置错误06-29

错误模式07-18

错误探讨08-02

美丽错误05-27

上一篇:英语教材教学管理下一篇:互动数字电视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