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蛋白酶原范文

2024-06-13

血清蛋白酶原范文(精选8篇)

血清蛋白酶原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0月义马市义煤集团总医院收治的胃癌患者23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胃癌术后患者21例作为预后组,胃溃疡患者22例为溃疡组,体检健康者25例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30~61岁,平均年龄(45.8±3.1)岁。预后组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31~60岁,平均年龄(45.8±3.1)岁。溃疡组中男11例,女11例;年龄30~60岁,平均年龄(45.8±3.1)岁。对照组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29~60岁,平均年龄(45.8±3.1)岁。患者均经相关检查确诊,且预后组患者术后未出现复发或转移。4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酶标仪由上海智华公司生产,试剂盒采用LIFEKEY Bio Meditech Corporation MG-7Ag试剂盒和Epitope Diagnostics PGⅡ、PGI试剂盒。在清晨抽取4组研究对象空腹静脉血5.0ml,并在1h内实施分离处理,完成分离后在-21℃环境下储藏备用,通过日立7600-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进行检测。

1.3 观察指标及诊断标准

比较4组研究对象血清PGⅡ、PGⅠ和血清肿瘤相关抗原(MG-7Ag)水平,胃癌阳性检出率。胃癌诊断标准[4]判定值为MG-7Ag≥7.5ng/ml,PGI≤35.0ng/ml。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4组研究对象血清PGⅡ、PGⅠ和MG-7Ag水平比较

溃疡组、对照组患者PG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溃疡组患者PG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PGⅡ、PGⅠ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组患者PGⅡ、PGⅠ水平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组、观察组及溃疡组患者MG-7Ag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4组研究对象胃癌阳性检出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阳性检出率为4.0%(1/25),观察组患者阳性检出率为95.6%(22/23),预后组患者阳性检出率为47.6%(10/21),溃疡组患者阳性检出率为9.1%(2/22)。

3 讨论

胃蛋白酶原是一种天冬氨酸蛋白,其本质为胃蛋白酶前体。在健康人体中存在少量胃蛋白酶原,通过胃黏膜中的毛细血管跟随血液循环流动。因此,胃蛋白酶原的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胃黏膜是否存在病变,同时还可反映其分泌情况[5,6]。由于胃酸分泌量异常增多是引发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胃蛋白酶的分泌量类似于胃酸[7]。有资料表明,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胃溃疡患者血清内胃蛋白酶原水平明显高于参考范围上限[8],因此推测该疾病发病与胃蛋白酶原水平的变化密切相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溃疡组患者血清中PGⅠ水平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表明PGⅠ水平升高是引发溃疡疾病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因此,可根据人体血清中PGⅠ水平的变化对溃疡性疾病进行初步诊断。观察组中部分患者具有溃疡性疾病史,其血清中PGⅡ和PGⅠ水平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表明可通过对患者血清中PGⅡ和PGⅠ水平监测来诊断溃疡性疾病的恶性发展变化。胃癌三个重要癌前病变之一即为胃溃疡,如果患者机体内胃蛋白酶原含量异常减少,则可推测溃疡已开始恶变。有研究指出,大部分胃癌患者经手术治疗后PGⅡ和PGⅠ水平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且不同的手术治疗方式是造成PGⅡ和PGⅠ水平下降程度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如胃部分切除患者机体中胃蛋白酶原水平下降幅度低于胃全切胃癌患者[9]。在本研究中,预后组患者PGⅡ、PGⅠ水平高于观察组,主要是因为经手术治疗后,患者机体功能和胃部功能仍未恢复。有临床研究显示,少量胃癌晚期患者未接受手术治疗时,其血清中胃蛋白酶原水平接近参考范围[10],其原因可能为化疗、放疗时对恶性细胞进行控制,但仍未切除病变组织。MG-7Ag在胃癌早期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本研究中对照组MG-7Ag水平低于其他3组,有统计学差异,但该检测指标在部分胃癌患者的血清中表达程度较低,导致检测结果可靠性较低。

综上所述,血清蛋白酶原检测在胃癌早期诊断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其可靠性与准确性较高,且可用于检测溃疡是否发生恶变,提高胃癌患者的预后效果,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蛋白酶原检测在胃癌早期诊断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0月义马市义煤集团总医院收治的胃癌患者23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胃癌术后患者21例为预后组,胃溃疡患者22例为溃疡组,体检健康者25例为对照组。抽取4组研究对象空腹静脉血5.0ml通过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进行检测,比较4组研究对象血清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蛋白酶原I(PGⅠ)、血清肿瘤相关抗原(MG-7Ag)水平和胃癌阳性检出率。结果 溃疡组、对照组患者PG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溃疡组患者PG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PGⅡ、PGⅠ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组患者PGⅡ、PGⅠ水平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组、观察组及溃疡组患者MG-7Ag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阳性检出率为4.0%(1/25),观察组患者阳性检出率为95.6%(22/23),预后组患者阳性检出率为47.6%(10/21),溃疡组患者阳性检出率为9.1%(2/22)。结论 血清蛋白酶原检测在胃癌早期诊断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其诊断可靠性与准确性较高,且可用于检测溃疡是否发生恶变,提高胃癌患者的预后效果。

关键词:胃肿瘤,诊断,血清蛋白酶原

参考文献

[1]俞瑾,谈潘莉,张烁,等.胃蛋白酶原在胃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浙江实用医学,2015,18(3):175-176,190.

[2]何琦文,叶再元,王元宇,等.上皮细胞黏附分子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J].浙江医学,2015,34(6):443-446,533.

[3]吴潇.胃蛋白酶原Ⅰ、Ⅱ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浙江临床医学,2015,17(12):2192-2193.

[4]季霞,蔡建庭.大于70岁老年慢性胃炎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测定和意义[J].浙江医学,2015,16(1):42-43,77.

[5]刘斌.胃癌根治术前行动脉介入化疗与单纯胃癌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对照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2(2):182-185,188.

[6]赖光芒,黄宏伟,陈秋容,等.新辅助化疗对晚期胃癌患者血清MMP、VEGF及PG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2(4):381-384.

[7]江涛.血清胃蛋白酶原和抗幽门螺杆菌Ig G抗体对消化性溃疡的诊断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2):258-260.

[8]项利.胃蛋白酶原与促胃液素联合检测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2):20-21.

[9]杨永刚,陈瑜.老年男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蛋白酶原Ⅰ、Ⅱ及C反应蛋白的水平[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3):788-789.

血清蛋白酶原 第2篇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①妊高征组:2005年9月~2007年6月期间来我院住院的400例妊高征患者,其中轻度126例,中度136例,重度158例,其诊断均符合乐杰主编的《妇产科学》教材第五版中妊高征的诊断标准,年龄24~40岁,孕龄32~41周。②对照组为同期住院的400例孕妇,平均年龄23~39岁,孕龄32~42周,无心、肝、肾及高血压病史,未使用影响肝功能及凝血机制的药物,甲肝、乙肝、丙肝血清学指标均阴性。

检测方法:早上空腹静脉采血5ml,其中1.8ml置于0.109mol/L的枸橼酸钠凝管中,3000转/分离心10分钟待测,以SYSMAX-CA50凝血仪,上海太阳诊断试剂公司的试剂,作纤维蛋白原的测定,其参考值范围2.0~4.0g/L。剩余血样离心后取上清液,用深圳迈瑞公司32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迈瑞公司提供试剂测定ALT、AST、GGT、ALP。本仪器正常参考值分别为0~40U/L,GGT为0~50U/L,ALP为30~115U/L。

统计学方法:采用样本均数比较t检验。结果见表1、表2。

讨 论

维蛋白原(因子Ⅰ)为一分子量约34万的糖蛋白,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亚基所组成,每一亚基又含有三条肽链,即α、β、γ 链,彼此通过二硫键相互连接。此三条肽链分别含610、461及及410个氨基酸残基。 两个亚基在肽链N端附近再通过三对二硫键将对称的二亚基连结起来。因此整个纤维蛋白原分子可用 (Aα,Bβ,γ)2来表示,A、B分别代表被凝血酶自α、β肽链N末端水解释放的肽段,形成纤维蛋白后则用(α、β、γ)2来表示。在纤维蛋白分子中二硫键的位置相当集中,存在有所谓“二硫键节”的结构,其位置也靠近肽链的N端。β与γ肽链的氨基酸顺序很相似,特别近C端附近约有1/3是相同的。

血浆纤维蛋白原比非孕期增加约50%,孕末期可达400~500mg/dl。改变红细胞表面负电荷,出现红细胞线串样反应,故红细胞沉降率加快。妊娠期纤维蛋白溶酶增加,优球蛋白溶解出现延长,表明纤溶活性降低,分娩后纤溶活性迅速增高。妊娠中、晚期由于凝血功能增强、抗凝及纤溶功能减弱,出现妊娠期高凝状态。这一妊娠期生理变化为产后快速有效止血提供了物质基础,但也是导致妊娠期血栓病形成的重要原因,并可能与多种产科疾患有关。妊娠期间检测凝血四项指标的变化对预防血栓形成并及时进行抗凝治疗有着关键的作用。常妊娠高凝状态对于维持纤维蛋白沉积于动脉以及子宫壁和胎盘绒毛间是必要的,有助于维持胎盘的完整性妊娠期纤维蛋白原及球蛋白在肝脏的合成增加,肝脏解毒排废功能有所下降。

有人根据有研究证明,正常妊娠时,ALT和AST可升高,但其升高幅度仍在正常范围内[1]。本文结果与其一致,而妊高征患者ALT、AST水平比正常妊娠者明显升高,并随着妊娠高血压疾病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幅度增加,但超出正常范围并不多,ALT升高4.51%,AST升高6.51%。这是由于心肌及肝细胞缺血缺氧而发生不同程度坏死,分泌ALT及AST增多。本文显示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GGT虽然也高于正常孕妇,但几乎不超出正常参考值范围,其升高率在四种酶中最低,为3.0%。虽然正常孕妇ALP升高比较显著,升高率达39.4%,但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ALP升高率更是高达71.6%,并且随着妊娠高血压疾病的病变程度呈明显的正相关性,这是由于妊娠高血压疾病时,子宫血管内膜细胞脂肪变和血管壁坏死,血管管腔狭窄,影响血流对胎儿的供应,损害胎盘功能,从而使胎盘性的ALP大量释放到血液中[2]。因此,ALP可作为反映妊娠高血压疾病的敏感指标。妊娠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比非孕妇女增加40%~50%,而妊娠高血压疾病时凝血因子的功能更为增强。本文显示,虽然正常妊娠和妊娠高血压疾病时,凝血因子的升高率高达83.2%,并且随着妊娠高血压疾病的严重程度其含量明显升高。因此,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I)的含量测定可作为反映妊娠高血压疾病的敏感指标。综上所述,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清四种酶类及纤维蛋白原均比正常孕妇有比较明显的变化,是判断妊娠高血压疾病及检测妊娠高血压疾病的病情变化程度的敏感指标,应当作为一项孕期常规的辅助检测手段。

参考文献

1 潘永苗,董岳,石一复.正常妊娠血清肝功能试验变化及意义.

血清蛋白酶原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接收的早期胃癌筛查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36例,女24例,年龄20~70岁,平均(49.42±2.53)岁;选择同期接受检查的60例健康者作参比,男39例,女21例,年龄21~68岁,平均(49.34±2.59)岁;胃癌筛查患者与健康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具有嗳气、反酸、上腹疼痛等明显的上消化道症状,血液疾病者与无法配合完成检查以及临床治疗不完整者。

1.2 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分别给予胃镜(胃镜法)或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PGR)联合胃镜(联合法)诊断。胃镜检查时,给予规范取材,病灶取材>2.2 cm,直径<0.9 cm;使用常规的石蜡切片,并给予苏木精-伊红染色。通过光镜技术观察组织类型、分化类型、侵润深度及有无淋巴转移[2]。

PGⅠ、PGⅡ、PGR(PGⅠ/PGⅡ)检测:PGⅠ、PGⅡ测试试剂盒和标准品由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提供,并应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对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进行测定。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分离血清,将其迅速冷冻后,储存在-20℃冰箱中待检测,通过时光分辨荧光免疫方法对PGⅠ、PGⅡ水平进行检测,计算PGⅠ/PGⅡ[3]。异常标准判断根据正常值范围界定进判断:PGⅠ为60~240μg/L,PGⅡ<27μg/L,PGⅠ/PGⅡ≤6[4]。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种方法诊断的准确率;比较60例健康者与60例早期胃癌患者PGⅠ、PGⅡ、PGR的差异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统计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健康者与胃癌患者胃蛋白酶原变化情况比较

胃癌患者PGR值与PGⅠ值均显著低于健康者,而PGⅡ值则明显高于健康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种方法早期胃癌筛查准确率比较

胃镜法早期胃癌筛查准确率为75.00%,联合法为95.00%,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字2=14.1569,P=0.000 16),见表2。

3 讨论

胃癌一般起病隐匿,在早期很难被发现,且容易出现转移,因此预后效果较差,病死率较高;按进程可将胃癌分为EGC与AGC两个过程,而EGC主要是病灶局限,深度未超出黏膜的下层,不论有无局部的淋巴结转移[5]。在临床中胃癌治疗效果的好坏,主要是患者是否处于早期阶段,但目前对于胃癌的诊断需要应用活检组织病理学以及胃镜检查;但目前胃镜活检技术对于处于EGC进程的患者来说,检查的成本过高,并且也不适合人数较多的筛查[6]。

在胃蛋白酶中PG是其无活性前体,主要分PGⅠ、PGⅡ两种生物免疫活性不同亚群;其中的PGⅡ主要源自幽门腺、胃底腺主细胞及颈黏液细胞、十二指肠腺;PGⅠ主要源自胃底腺主细胞及颈黏液细胞[7]。大多数酶原在胃肠中,会有少量通过胃黏膜的毛细血管入血液,所以能够从血液中检出[8]。血清中PGⅠ或者是PGⅠ/PGⅡ的水平变化均会反映胃体黏膜腺体与细胞数量,并间接反映黏膜萎缩情况,血清中胃蛋白酶原的改变代表胃癌前兆亚临床指标,所以临床中将血清胃蛋白酶原作为早期胃癌检测方法[9]。

杨瑞生等[10]通过研究发现,应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对患者PGⅠ、PGⅡ及PGⅠ/PGⅡ进行检查,可将PGⅠ≤60μg/L、PGⅠ/PGⅡ≤6作为早期胃癌筛查的界定值,对早期胃癌患者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本次研究中将胃癌患者与健康者的血清胃蛋白酶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胃癌患者PGR值与PGⅠ值均显著低于健康者,而PGⅡ值则明显高于健康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与杨瑞生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本次研究中将胃镜与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查作为早期胃癌的诊断方法,结果发现,联合应用胃镜与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查对早期胃癌筛查准确率为95.00%,单用胃镜检查为75.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胃镜作为胃癌检查的“金标准”,结合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能提高早期胃癌患者的筛查率,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综上所述,在早期胃癌诊断筛查中应用胃蛋白酶原联合胃镜检查准确率高,且PGⅠ、PGⅡ、PGR变化可作为早期胃癌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对采用胃镜联合胃蛋白酶原(PGI、PGⅡ、PGR)检测进行早期胃癌诊断筛查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仅给予胃镜(胃镜法)检查和胃镜与胃蛋白酶原联合(联合法)检查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观察两种方法诊断的准确率,同时将同期接受检查的60例健康者的PGⅠ、PGⅡ、PGR与早期胃癌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胃癌患者PGR值与PGⅠ值均显著低于健康者,而PGⅡ值则明显高于健康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法早期胃癌筛查准确率为95.00%,胃镜法为75.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期胃癌诊断筛查中应用胃蛋白酶原联合胃镜准确率高,且PGⅠ、PGⅡ、PGR变化可作为早期胃癌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早期胃癌,胃镜,胃蛋白酶原,诊断

参考文献

[1]张玲霞,庄坤,张沥,等.血清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17与萎缩性胃炎关系的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4,43(3):279-282.

[2]徐芳,应丽园,秦波,等.血清瘦素联合胃蛋白酶原检测在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师杂志,2014,21(z2):79-80.

[3]梁瑞威,侯俊良,廖江涛,等.不同胃黏膜病变患者的血清胃蛋白酶原变化[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6,36(3):215-219.

[4]吕艳丽,李毅,刘光顺,等.胃癌高发区血清胃蛋白酶原初筛加高危人群胃镜检查方案与直接胃镜筛查方案的效果比较[J].中华肿瘤杂志,2013,35(5):394-397.

[5]陈欧,羊建,邱雄,等.胃黏膜血清检测技术及Hp-Ig G抗体在萎缩性胃炎、胃癌和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诊断价值[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6,33(7):471-472.

[6]刘烈辉,李捷壮.血清胃蛋白酶原联合高危人群胃镜检查诊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胃癌的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2):3392-3393.

[7]胡利勇,代诗翠.血清胃蛋白酶原与脂肪酸合酶联合检测在胃癌诊断中的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11(8):1092-1093.

[8]Mohamadkhani A,Moghaddam S D,Salmanroghani H,et al.Are the serum biomarkers pepsinogenⅠandⅡgood predictors for the detection of subjects with atrophic gastritis in areas that have different gastric cancer incidence[J].Archives of Iranian Medicine,2013,16(4):208-212.

[9]Haneda M,Kato M,Ishigaki S,et al.Identification of a high risk gastric cancer group using serum pepsinogen after successful eradica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J].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2013,28(1):78-83.

血清蛋白酶原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2月~2011年2月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所接受的84例CHD患者,男50例,女34例;年龄35~84岁,平均年龄(53.1±6.2)岁。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2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6例,其诊断均符合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病协会(AHA)的标准。同时选取60例市人民医院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40~65岁,平均(52.6±4.3)岁。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均排除其它系统等器质性疾病及合并感染性疾病,且性别、年龄分布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抽取研究对象空腹静脉血(冠心病组要求入院24h内采血),3h内完成检测。血尿酸测定用罗氏p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尿酸(UA)为酶偶联法,血浆纤维蛋白原(FBG)测定为比浊法,采用德国BE全自动血凝仪。所用试剂均为原装配套。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3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数据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及F检验,血清UA、血浆Fib含量之间采用回归和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冠心病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中FBG、UA水平的比较见表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HD组FBG、UA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

2.2 各类型CHD血清中FBG、UA水平的比较见表2。AMI组的UA、FBG水平显著高于UAP组、SAP组(P<0.01),而UAP组与SAP组FBG、UA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注:两组间比较,▲▲P<0.01。

注:与UAP组比较,△△P<0.01;与SAP组比较,▲▲P<0.01。

2.3 FBG、UA两者的相关关系UA与FBG之间有相关性(r=0.037,P<0.05)。

3 讨论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主要来自于细胞代谢核酸的分解或其他嘌呤类化合物分解,血液中的尿酸全部从肾小球滤过,滤过的尿酸98%在近曲小管初始段被吸收,然后50%重吸收的尿酸在近曲小管中段又被分泌到肾小管腔中,在近曲小管直段又有40%~44%被分泌后重吸收,最后只有6%~10%尿酸随尿排出。冠心病患者往往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心力衰竭,可引起肾功能减退,使肾小球滤过减少或肾小管分泌受损,影响了尿酸的排泄,造成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及心肌梗死发病密切相关[1]。高尿酸血症促发冠心病的确切机理尚未明了。尿酸在血液中的物理溶解度很低,高尿酸血症时尿酸微结晶容易析出,可沉积在血管壁周围,直接损伤血管内膜,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加速血小板聚集和凝血过程;血尿酸结晶可衍生炎症反应,而炎症反应导致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血压波动,血流冲击力发生改变时,冠状动脉内斑块破裂脱落的碎块激活凝血系统,形成血栓,引起冠脉狭窄痉挛,轻者引起供血不足,重者心肌缺血坏死,甚至危及生命。冠心病多有高血脂,而血尿酸增高可激活血小板,使血管活性物质5-羟氨酸,ADP加速释放进而破坏血管内质细胞而加速脂质沉积,同时可促进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和脂质的过氧化,并使氧自由基产生增加,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液粘滞性增加和形成血栓[2]。本研究结果表明,冠心病组U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与文献报道相符合;同时也检测到不同类型冠心病组组间的差异(P<0.01),提示UA在血清中的水平与冠心病发病存在相关性,说明血尿酸与冠心病的分型及心脏缺血性事件发生程度有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FBG是一种凝血因子,在肝细胞合成,其主要的功能是参与血液凝固。在血液凝固过程中,FBG可促进血小板解体及红细胞凝集,增加血液粘度;FBG还作用于血管壁,促进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直接参与血栓形成,动脉血栓发生率增加[3,4]。本研究中,冠心病组FBG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且急性心肌梗死组(AMI)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和稳定型心绞痛组(SAP)(P<0.01)。说明CHD患者血液存在高血凝状态,可能与血液粘滞度增高有关,冠状动脉病变越重,血液中FBG水平越高,血凝状态越异常,越容易导致冠脉内血栓形成。因此,临床上应注意纠正CHD的高FBG血症,以改善冠脉病变的预后。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中纤维蛋白原、尿酸水平的测定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偶联法检测84例不同类型CHD患者和6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血尿酸水平,比浊法检测不同类型CHD患者和60例正常对照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浓度水平。结果 CHD组FBG、UA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AMI组的UA、FBG水平显著高于UAP组、SAP组(P<0.01),而UAP组与SAP组FBG、UA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血清尿酸、纤维蛋白原含量与冠心病病变程度成正相关,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冠心病,纤维蛋白原,尿酸

参考文献

[1]吕敏.血尿酸与冠心病发病率关系探讨[J].淮海医药,2009,27(4):329-330.

[2]刘文娴,吕树铮.血浆尿酸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J].中国介入心脏病杂志,2008,8(3):105.

[3]陈协辉,刘新荪,李欣荣,等.冠心病血清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尿酸的变化及意义[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9,18(5):436-438.

血清蛋白酶原 第5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 我院冠心病患者103例为研究对象, 男性67例, 女性36例, 年龄24~65岁, 平均年龄44.1岁。同时选择同期的108例正常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 其中男性69例, 女性39例, 年龄23~67岁, 平均年龄43.6岁。

1.2 诊断标准

参考WHO冠心病诊断标准[3], 并排除痛风、糖尿病、心肝肾功能异常、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病及恶性肿瘤等相关病史的患者。

1.3 研究方法

分别测定冠心病组和对照组的血清尿酸、胆红素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 选用北京利德曼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盒测定血清尿酸及胆红素, 采用钒酸盐氧化法在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检测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 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选用库尔特配套试剂, 在库尔特ACL-7000全自动血凝仪上做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进行对比分析, 探讨三者与冠心病的关系。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 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计量资料用 (均数±标准差) 表示, 采用t检验以及2检验, 取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分析

2.1 冠心病组与对照组血清尿酸、胆红素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

通过比较可以看到, 冠心病组的血清尿酸、胆红素 (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 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冠心病组与对照组血清尿酸、胆红素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分布范围

以血清尿酸370μmol/L、总胆红素10.5μmol/L及血浆纤维蛋白原3.2 g/L为界限, 结果显示血清尿酸越高、血清胆红素越低、血浆纤维蛋白原越高, 冠心病患病率越高, 见表2。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证实, 冠心病患者尿酸浓度与健康人群相比明显较高, 而且血清尿酸水平越高, 冠脉病变范围越大。血尿酸升高是冠心病总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是反映冠心病患者病变范围的一个重要指标[2,4]。冠心病患者与健康人群相比, 其血中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明显降低, 但直接胆红素变化不明显。而且在研究中发现, 冠心病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在多支病变者低于单支病变者。提示, 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降低可能是冠心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可作为临床上判断冠心病患者病变范围的一个重要指标[3,5]。在研究中发现, 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人群, 其高浓度的Fib水平可能对急性冠脉综合症的发生有预测作用。

综上所述, 鉴于血清尿酸、胆红素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关系冠心病的相关关系, 其浓度的测定可以为临床上判断冠心病的提供参考。同时如何降低尿酸及纤维蛋白原水平, 提高胆红素水平将成为冠心病的预防及治疗中所面临的新课题, 值得深入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慧婷, 史凯蕾, 朱毅等.血清胆红素、血脂与冠心病的关系研究[J].老年医学与保健, 2007, 13 (2) :102-104.

[2]刘剑, 雷寒, 覃数等.血尿酸与冠心病的关系[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3, 31 (11) :604.

[3]赖长春, 沈卫峰, 张瑞岩等.血清胆红素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J].临床内科杂志, 2002, 19 (1) :14-15.

[4]Bickel C, Rupprecht HJ, Blankenberg S, et al.Serum uric acid a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angiographically prov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Am J Cardiol, 2002, 89 (1) :12-17.

血清蛋白酶原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在本院就诊的98例发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52例细菌感染者为试验组, 46例非细菌感染者为对照组。对照组男24例, 女22例, 年龄17~65岁, 平均年龄 (42.3±1.6) 岁;试验组男29例, 女23例。年龄21~69岁, 平均年龄 (45.1±1.2) 岁。两组患者入院时体温均超过37.5℃, 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比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和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检测方法如下:两组患者均在入院次日晨采集空腹静脉血5 ml, 离心处理5 min, 设置离心半径为8 cm, 离心速度为3500 r/min, 分别检测两组患清的C反应蛋白和血清降钙素原水平, C反应蛋白采用美国贝克曼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 使用上海德赛诊断系统有限公司出品的试剂, 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 C反应蛋白水平大于8 mg/L为阳性。血清降钙素原采用广州万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免疫荧光检测进行定量检测, 使用配套的原装试剂, 血清降钙素水平大于0.5μg/ml为阳性。联合检测两项标志物水平时, 一项升高则为阳性。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和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和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2.2 联合检测与单纯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比较

C反应蛋白和血清降钙素原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于单纯的C反应蛋白和血清降钙素原检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注:与联合检测比较, aP<0.05

3 讨论

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引起的体温超出正常范围即为发热。常见于细菌、病菌等多种微生物感染[3]。临床治疗需要先明确患者的病原体类型再采用适当的抗生素进行针对性治疗[4]。血清降钙素原由各器官的不同类型细胞受到炎症刺激后分泌, 对真菌感染、系统性细菌感染和寄生虫感染反应明显, 对病毒感染和无菌性炎症的反应不明显或仅有轻度反应[5]。C反应蛋白是肝细胞合成的急性期蛋白, 在健康人血清中含量较低, 当机体出现细菌感染、恶性肿瘤、炎症疾病、手术创伤和组织损伤时C反应蛋白水平会迅速升高。

本研究通过对细菌感染患者和非细菌性感染患者的C反应蛋白和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对比发现, 血清降钙素原水平越高则感染程度越严重, 全身感染患者的血清降钙素水平明显升高, 局部感染时则血清降钙素水平无明显变化;单纯C反应蛋白检测诊断发热患者的特异性并不理想, C反应蛋白与血清降钙素原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98.36%, 特异度为94.59%, 明显高于单纯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综上所述, C反应蛋白与血清降钙素原联合检测的诊断准确性高, 可以降低误诊率和漏诊率, 保证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提高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联合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对发热患者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抽取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就诊的98例发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52例细菌感染者为试验组, 46例非细菌感染者为对照组, 对比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和血清降钙素原水平。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和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C反应蛋白和血清降钙素原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于单纯的C反应蛋白和血清降钙素原检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发热患者采用C反应蛋白和血清降钙素原联合检测可以在细菌感染性发热和非细菌感染性发热早期进行鉴别诊断, 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制定针对性的有效治疗方案, 避免漏诊、误诊, 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C反应蛋白,血清降钙素原,联合检测,发热

参考文献

[1]徐志锋, 余梅娟, 李志全, 等.血清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发热患者诊断中的应用[J].河北医学, 2013, 19 (5) :669-672.

[2]步建立, 杨云龙, 孙成, 等.降钙素原在诊断骨科内置物术后感染性发热的临床意义[J].临床误诊误治, 2014, 30 (10) :78-80.

[3]田雪玲.C反应蛋白联合降钙素原在发热患者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 2014, 30 (9) :92-94.

[4]赵立杰, 王翠霞, 郭军英, 等.血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对发热患者的诊断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4 (3) :269-271.

血清蛋白酶原 第7篇

1 临床资料

共收集2009-01~2010-12本院门诊和住院患者90例, 其中男55例, 女35例, 年龄35~80岁, 均经胃镜病理活检诊断为CAG。排除标准:合并消化性溃疡;既往有胃癌病史;严重肝肾心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合并肠上皮化生85例, 异型增生15例, 其中轻度异型增生9例, 中度异型增生6例。所有病例经中医辨证属于脾胃虚弱证36例、肝胃不和证26例、脾胃湿热证19例、胃络瘀血证9例。中医辨证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

2 方法

4组患者均外周静脉抽取空腹血3ml, 不加抗凝剂, 离心后取上清液储存至-20℃低温冰箱备用。标本检验采用单盲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检测sMG7- Ag、sPGI及sPGII水平, 试剂盒由美国 R&D Systems 公司提供。

统计方法:采用SPSS 11.0 统计软件处理, 资料以undefined表示, 采用方差分析进行多组间比较,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脾胃湿热组和肝胃不和组患者的sPGI、sPGII和sPGI/II均高于脾胃虚弱组和胃络瘀血组 (P<0.05) ;而脾胃湿热组和肝胃不和组之间的差异, 以及脾胃虚弱组和胃络瘀血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胃络瘀血组患者的sMG7-Ag高于其余3组 (P<0.05) , 其余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与肝胃不和、脾胃湿热组比较*P<0.05;与脾胃虚弱组比较△P<0.05

4 讨论

PGI和PGⅡ反映了胃黏膜腺体和细胞的数量, 也间接反映了胃黏膜不同部位的分泌功能。MG7-Ag在胃癌和癌前病变组织内表达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其产生、表达和消长反映着胃癌细胞的某些生物学行为改变。sMG7-Ag、sPGI、sPGII以及sPGI/II的改变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Hp感染等病变有密切关联, 尤其可以作为一种无创性筛查CAG的方法, 对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的诊断有重要意义[1,5]。

CAG属于中医“痞满”、“胃痛”等范畴, 属本虚标实证, 本虚以脾胃虚弱为主, 标实以气滞、肝郁、湿热、瘀血为主。本研究按照中医辨证原则, CAG各证型出现频率依次为脾胃虚弱证 (40.0%) >肝胃不和证 (28.9%) >脾胃湿热证 (21.1%) >胃络瘀血证 (10%) , 与临床相关报道类似[6]。

本研究发现胃络瘀血组sMG7-Ag含量高于脾胃虚弱组、肝胃不和组和脾胃湿热组;脾胃湿热组和肝胃不和组的sPGI、sPGII含量和sPGI /sPGII比值高于脾胃虚弱组和胃络瘀血证组, 说明CAG的中医辨证分型与sMG7-Ag和sPG水平存在一定相关性。研究表明随着胃黏膜萎缩程度的增加, sMG7-Ag增高, SPGI下降, 提示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证患者胃黏膜萎缩程度明显轻于脾胃虚弱证和胃络瘀血证, 可能与其HP感染引起的高PG血症有关[6]。MG7-Ag与胃癌发生发展有良好的相关性, 对胃癌具有较高的特异性。CAG胃络瘀血证患者MG7-Ag明显升高, 因此, 对此类证型的CAG患者应进行严密监测, 有可能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 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胃癌相关抗原MG7 (sMG7-Ag) 、胃蛋白酶原I、II (sPGI、II) 变化的相关性。方法:90例CAG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脾胃湿热和胃络瘀血4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型患者血清sMG7-Ag、sPGI、sPGⅡ的含量。结果:CAG患者sMG7-Ag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 其中胃络瘀血型患者sMG7-Ag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三型;CAG患者sPGI、sPGⅡ含量明显低于正常人, 脾胃虚弱、胃络瘀血型患者sPGI、sPGⅡ含量明显低于肝胃不和、脾胃湿热型患者。结论:sMG7-Ag、sPG变化与CAG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

关键词:胃炎, 萎缩性/诊断,慢性病,辨证分型,辨证规范化,人类

参考文献

[1]郭冬丽, 宁佩芳, 王兰, 等.胃癌及癌前状态MG7表达的动态观察及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 24 (6) :494.

[2]张祥宏, 黄飚, 王俊灵, 等.胃癌高发区居民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与胃黏膜病变的关系.中华肿瘤杂志, 2006, 28 (7) :507.

[3]杨幼新, 袁红霞, 代二庆, 等.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中医证型与EGF、EGFR、TGF-α表达的相关性初探.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8, 42 (7) :5.

[4]冯玉彦, 杨倩, 刘建平, 等.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研究.辽宁中医杂志, 2005, 32 (8) :754.

[5]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125.

血清蛋白酶原 第8篇

关键词:血清胃蛋白酶原,幽门螺杆菌,免疫球蛋白G抗体,胃癌,癌前病变

消化道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近年来,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其中,胃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居于首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因此,胃癌筛查是发现早期胃癌患者的有效手段之一[1]。临床上常采用钡剂-X线方式进行胃癌筛查,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由于此手段具有放射线易暴露、操作较为复杂及检查费用较高等缺点,不能满足临床的需求。因此,需要建立一种费用较为低、对人体无损害、简便易行的筛查方法,这样可以显著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死亡率[2]。有研究表明,血清胃蛋白酶原与幽门螺杆菌Ig G抗体检测方案检测价值较高,可以显著地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应用效果显著,得到患者的好评[3]。本院就血清胃蛋白酶原与幽门螺杆菌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in G,Ig G)抗体检测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观察进行了本次实验,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4月‐2014年6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42例胃溃疡患者、57例胃癌患者、48例萎缩性胃炎患者、41例浅表性胃炎患者及25例不典型增生患者作为研究病例,同时选取54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被确诊。术前均未接受任何治疗。整个研究均在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签署下完成。各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

所有受检者均填写相关信息及调查表,入院后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检查,进行血样采集、血氧分离以及病毒指标检测等,同时受检者均进行胃镜检查,医师按照筛查方案要求进行完成染色、病理检查及黏膜活检等。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查血清中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胃蛋白酶原Ⅰ(pepsinogen I,PG I)、胃蛋白酶原Ⅱ(pepsinogen II,PG II)及胃蛋白酶原比值(pepsinogen ratio,PGR)(PG I/PG II)水平,从而确定Hp感染和萎缩性胃炎的发生率、定性分析血清Ig G抗体。全部操作均按照说明书严格执行。观察各组患者的Hp感染阳性率和阴性率的比较情况以及各组研究对象血清中PG I、PG II及PGR水平。

1.3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各组研究对象血清中PG I、PG II及PGR比较

胃溃疡组、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及不典型增生组患者的PG I、PG II及PGR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浅表性胃炎组患者的PG I、PG II及PGR水平与对照组基本相符,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不同组别患者Hp感染阳性率和阴性率的比较

正常组患者的Hp阳性感染率最低,胃溃疡组、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及不典型增生组、浅表性胃炎组患者的Hp阳性感染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各组Hp阳性和Hp阴性患者血清中PG I、PG II、PGR比较

胃溃疡组、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及不典型增生组、浅表性胃炎组中Hp阳性患者的血清PG I、PG II、PGR水平均与对照组患者基本相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消化道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居于世界首位,最为明显的是胃癌[4]。该病多发生于老年人群中,男女发病率比例接近于2︰1,其早期常无明显的症状,临床上表现为疼痛、体重减轻及食欲下降、乏力等症状。因此采取何种方案可以检查早期胃癌显得尤为重要[5]。临床上常采用钡剂-X线方式进行筛查胃癌,但由于效果不佳,不能满足临床上的需求。

有研究表明,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方案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效果良好[6,7,8]。胃蛋白酶原是胃黏膜特异性功能酶-胃蛋白酶的无活性前体,按照免疫活性特征生化,人体胃蛋白酶可以分为PG I、PG II两种。血清中PG水平可以间接地反映人体不同部位胃黏膜的功能和形态[9,10,11]。PG I水平含量与胃酸分泌量有关,从而可以较好地反映出胃细胞壁数量,可以作为检查胃泌酸细胞功能的重要指标[12]。胃酸分泌增多从而导致PG I升高,胃酸分泌减少或者胃黏膜腺体萎缩可以导致PG I降低。胃泌素主要是由胃窦黏膜的G细胞分泌的,从而直接进入血液循环[13]。本次实验数据显示,胃溃疡组、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及不典型增生组患者的PG I水平分别为(137.8±35.2)ng/ml、(66.3±26.4)ng/ml、(74.2±25.2)ng/ml和(78.6±22.3)ng/ml,均显著优于正常健康人(95.2±23.4)ng/ml,说明血清PG的浓度变化可以作为预测胃癌的一个有效指标。并且早期行血清PG检测可以有效预防胃癌的发生,提高存活率。

此外,有学者指出,Hp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形成因素,所以行Hp检测也可以作为筛查和预防早期胃癌的有效手段[14]。幽门螺杆菌感染后会诱导患者的胃黏膜分泌胃蛋白酶原,这样就会导致高胃泌素血症形成,从而导致胃泌素-17浓度升高,根除Hp后总胃泌酸浓度无显著变化,但胃泌素-17浓度却显著地下降,因而人体血清中胃泌酸-17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胃黏膜细胞功能状态,血清胃泌素是胃窦黏膜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指标[15]。因此,幽门螺杆菌lg G抗体可以作为检测胃癌的重要血清指标。胃蛋白酶原可以作为检查胃癌的重要指标;同时本次实验数据也发现,正常组患者的Hp阳性感染率最低,胃溃疡组、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及不典型增生组、浅表性胃炎组患者的Hp阳性感染率分别高达78.6%、75.4%、68.8%、65.9%和56.0%,均高于正常人群的55.6%,说明Hp抗体检测可反映是否存在Hp相关性胃黏膜炎症,从而说明幽门螺杆菌lg G抗体也可以作为胃癌早期检测的重要指标。

上一篇:降级学生下一篇:改革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