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科治疗畏惧症

2024-07-21

牙科治疗畏惧症(精选5篇)

牙科治疗畏惧症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3年3—7月我院收治的牙科畏惧症患者60例 (90颗患牙) 。X线片检查结果显示, 所有患者均超过1处表现为牙本质龋坏, 并对冷、热刺激敏感, 进行牙髓电活力试验, 表现为正反应;牙齿除龋齿外, 无发育异常、磨损以及软组织损伤现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30例 (45颗患牙) 。观察组患者中, 男9例, 女21例, 年龄11~50岁, 平均 (27±3) 岁;中龋23颗, 深龋22颗。对照组患者中, 男8例, 女22例, 年龄10~49岁, 平均 (28±4) 岁;中龋25颗, 深龋20颗。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接受常规检查, 主要为口腔常规检查以及拍摄X线根尖片等。治疗材料主要有武汉伢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伢典微创祛腐凝胶, 美国3 M公司生产的纳米树脂Z350和光固化钙垫底材料、法国碧兰麻注射液等。观察组患者采用伢典化学机械去龋法治疗, 先将伢典凝胶涂于龋洞表面, 停留30 s后选择配套手用器械将龋坏组织刮除;使用探针对龋洞内壁进行探查, 无粘灼感或新滴入的凝胶不浑浊, 可视为龋坏组织完全去除, 若仍残留龋坏组织, 可重复上述方法;待龋坏组织完全清除后冲洗窝洞, 并去除凝胶。进行常规消毒、隔湿后, 选用光固化钙垫底材料垫底, 采用纳米树脂Z350进行充填。对照组患者常规局部麻醉去龋后选用树脂进行充填, 给予患者复方盐酸阿替卡因注射液局部浸润麻醉, 随后进行常规磨牙法将龋坏组织去除, 其余操作方法同观察组。

1.3观察指标[3,4]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疼痛程度及畏惧程度, 并对患者随访18个月, 统计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①疼痛程度:治疗中患者无任何不适感, 可积极配合治疗, 可视为无痛;治疗中患者有轻度不适感, 但可配合完成治疗, 可视为轻度疼痛;治疗中患者出现剧烈疼痛感, 治疗不能顺利完成, 可视为重度疼痛。②畏惧程度:根据面部表情分级法 (FIS) 采用患者自评方式, 对其治疗中产生的畏惧情况进行评价, 从非常愉悦到极度不愉悦可用1~5分表示, 1分表示不畏惧;2分表示基本不畏惧;3分表示不确定;4分表示比较畏惧;5分表示非常畏惧。畏惧率 (%) = (4分例数+5分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治疗时间患牙率比较

两组患者不同治疗时间患牙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均为6~10 min治疗患牙率最高, 见表1。

2.2 疼痛程度比较

两组患者患牙治疗时重度疼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患牙轻度疼痛及无痛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畏惧程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畏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4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在龋齿治疗中, 观察组患者未出现露髓现象, 在随访期间, 出现充填体边缘微隙1颗, 继发龋齿1颗,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 (2/45) ;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露髓现象2颗, 在随访期间, 出现充填体边缘微隙3颗, 充填体脱落2颗, 继发龋齿2颗,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 (9/45)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牙科畏惧症又可称为是牙科焦虑症, 主要临床表现有心悸、焦躁不安、出汗、呼吸困难或高声尖叫等, 部分严重患者可出现躲避或拒绝治疗, 是影响牙科患者诊治效果的重要因素。牙科畏惧症是与人口统计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密切相关的一种复杂现象。相关调查表明, 女性患者应激反应、恐惧及抑郁等发生率高于男性[5]。

龋齿是临床多发疾病, 治疗主要采用去龋充填方式, 但传统牙钻去龋法易对健康牙本质造成一定损伤, 且牙钻引起的疼痛及牙钻声音也容易导致患者产生严重的畏惧感, 从而影响治疗效果。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患牙轻度疼痛及无痛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 畏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提示采用伢典化学机械微创治疗龋齿临床效果较为理想, 可明显缓解患者的畏惧程度。

伢典化学机械微创治疗技术主要采用了类似于超声振动机头将次氯酸盐类溶液注入龋洞内, 并进行振动去龋, 该技术有效避免了牙钻导致患者产生的恐惧感;在此基础上根据生物学原理, 采用化学机械微创去龋技术, 选择活性凝胶以及特殊的手动工具将龋坏牙本质去除, 对健康的牙体组织无明显影响, 可有效避免交叉感染;另外, 治疗时无需使用机头将龋坏组织磨除, 可减少治疗中患者的不适感。伢典主要包括次氯酸钠以及3种氨基酸构成的化学凝聚和特殊的手工器械, 主要工作原理是利用化学凝胶的选择性对龋坏组织起到一定作用, 破坏其异常的胶原纤维网状结构, 疏松龋坏组织, 随后再选择专用的手工器械将已软化的龋坏组织去除, 该治疗方法可明显控制器械的治疗深度, 降低露髓发生率, 对健康牙体组织有良好的保护作用[6]。此外, 纳米填料型光固化复合树脂具有不粘器械、易塑形、操作简便、色域广等优点, 抛光治疗后色泽亮丽、耐磨性好, 临床应用范围广泛。

综上所述, 牙科畏惧症患者采用伢典化学机械去龋法治疗龋齿临床效果明显, 可明显降低患者治疗中的疼痛感及畏惧感,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摘要:目的 探讨伢典化学机械去龋法治疗牙科畏惧症龋齿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3年3—7月大连市口腔医院收治的牙科畏惧症患者60例 (90颗患牙) ,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30例 (患牙45颗) 。观察组患者采用伢典化学机械去龋法治疗, 对照组患者常规局部麻醉去龋后选用树脂进行充填,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疼痛程度及畏惧程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患牙轻度疼痛及无痛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畏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牙科畏惧症患者采用伢典化学机械去龋法治疗龋齿临床效果明显, 可明显降低患者在治疗中的疼痛感及畏惧感,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关键词:牙科畏惧症,龋齿,伢典化学机械去龋法,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张宇红.伢典化学机械微创治疗龋齿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6) :51-52.

[2]吴承芳, 王旭, 范江宏, 等.牙科畏惧症患者的患病行为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学杂志, 2014, 17 (8) :1217-1221.

[3]吴承芳, 范江宏, 王旭, 等.牙科畏惧症患者的异常心理分析[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14, 12 (3) :172-175.

[4]颜学清.两种不同方法治疗老年龋齿患者的感受性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 9 (12) :93-94.

[5]杨琼.氢氧化钙制剂在牙体牙髓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 9 (2) :68-69.

牙科治疗畏惧症 第2篇

关键词:儿童牙科;畏惧症;临床防治;进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R7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5-157-01

儿童牙科畏惧症(Dental Fear,DF)是指在牙科诊治过程的某些环节所产生的忧虑、紧张以及害怕的心理状态,在行为上表现出对牙科治疗的敏感性增高、烦躁不安、挣扎、哭泣以及拒绝治疗的现象[1]。牙科畏惧症常常影响患儿与牙科医生的合作,对牙科疾病的防治以及口腔保健工作极为不利。因此,为了消除儿童牙科畏惧症,使其顺利完成治疗。

1.儿童牙科畏惧症的病因

积极有效的防治儿童牙科畏惧症,必须了解其病因。到目前为止,儿童畏惧症的产生与个人体验、既往医源性创伤以及个人神经有着重要关系[2],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1诊治过程中的疼痛

在牙科的诊治过程中,很多儿童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相应的引起畏惧,这是引起畏惧症的主要原因,这种剧痛感会使患儿终身铭记,从而产生不同的心理阴影。

1.2对治疗器械的畏惧

因为儿童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对医疗器械的反应不一样,例如:5岁以下的儿童对于涡轮机的反应是最强烈的;6-8岁儿童对注射反应最强烈;8岁以上的儿童对拔牙的器械反应最为强烈。

1.3对医院的心理恐惧

一些初诊的患儿,当走进医院时,就会产生心理畏惧。因为即将接触到陌生到环境、陌生的人以及陌生的医疗器械。加上医院会随时听到各种吵杂的声音,包括:诊治室内其他患儿的哭泣声、医疗器械的碰撞声以及闻到刺鼻的药味,这些因素都会引起儿童牙科的畏惧症。通过调查分析,3个月以下的儿童并没有畏惧症,4个月到3岁以下的儿童主要是听觉恐惧,4岁-6岁儿童主要是视觉恐惧,7岁以上儿童伴随有抽象型恐惧。

2.儿童牙科畏惧症的临床防治

2.1 心理诱导

心理诱导是通过环境暗示以及医生的言语、态度以及行为影响或者改变患儿的紧张情绪。首先,指导陪诊家长的行为,在诊治前与家长进行充分沟通,使其能够接受母子分离治疗,同时与患儿积极沟通,向患儿暗示家长对医生诊治的信任感。其次,进行心理护理。患儿进入诊室,就诊医生拉着患儿的手,用亲切的话语称之为宝贝,同时用温和的语言与患儿交谈转移分散患儿的注意力,用儿童易懂的语言来形容治疗器械以及讲解治疗事宜,采用告知以及示范取得患儿的信任,从而克服心理畏惧。取得了比较良好的防治效果。

2.2现实脱敏疗法

现实脱敏疗法是指使患儿逐步暴露于真实的恐惧事件面前。这种治疗特点并不是急于牙科治疗,而是对本身畏惧的患儿首先进行心理治疗,然后待畏惧消失过后,再进行牙科治疗。首先,与家长交流,建立正确的心态,与医生积极配合;其次,训练患儿在紧张的时候使用自我平静技术,与患儿一起画以治牙为主的画,让患儿装扮为医生,与布娃娃玩治牙游戏,熟悉治牙的器械。最后,鼓励患儿为其他儿童做榜样,对积极配合治疗的这种行为给予鼓励。通过这种防治方法,有效的降低了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发生。

2.3笑气吸入法

笑气的学名为氧化亚氮,室温下为气态,无色并且带甜,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从而达到镇静的目的,能够刺激β-内啡肽系统从而产生欣快感,降低患儿的焦虑,消除畏惧。应该做好患儿的心理准备,询问是否有笑气吸入禁忌症,为患儿测量脉搏以及心率,做好记录,消除家长心理的顾虑。其次,做好笑气的准备,为患儿选择合适的鼻罩,将鼻罩与管道衔接,打开废气排除管道,等到气囊鼓起来之后,让患儿试着带着鼻罩进行呼吸。最后,笑气吸入,采取平躺仰卧位,再次戴上鼻罩,不留缝隙,防治笑气外漏。按照相关要求,吸入笑气,等到患儿全身放松以及神情柔和。然后常规口腔治疗护理,就视为结束。所有患儿都能够配合医护人员的口腔治疗,没有出现呼吸意外以及过度镇静现象,治疗完后,神志清醒,都能够平安离院。

2.4视听教材

结合临床经验,制作患儿牙科就诊的全过程光盘,主要包括:患儿到医院口腔科前台接待、护士引导以及牙科治疗台、医生检查以及治疗,治疗后医生嘱咐等。录取一位资深医生进行演示,包括配套动作、分解动作还有影像的配音以及配乐、辅助图片、文字解说等,在进行播放的同时,护士在旁做讲解指导。应用试听教材进行指导,能够降低儿童牙科的畏惧症。有利于治疗顺利进行。

2.5间接失活术

间接失活术主要是针对医源性因素所引起的儿童牙科畏惧症的治疗方法。采用间接失活术能够避免疼痛,减少儿童畏惧症的发生。

2.6 Carisolv去腐

Carisolv去腐做为一种化学机械去腐技术,具有微创、无痛以及无噪音的特点,正在逐渐的成为治疗儿童龋齿新方向。在文献中详细讲述了Carisolv去腐的方法,能够彻底的去处腐质以及软化牙本质,有效的减轻去腐带来的疼痛感,防治了交叉感染,从而减少牙髓暴漏的危险。患儿容易接受,并且愿意与医生合作,提高了医生的临床诊疗效率及质量。

综上所述,首先要认清儿童牙科畏惧症的病因,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临床防治措施,适当的防治措施能够有效的消除患儿的畏惧症,与医生积极配合,提高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是,石四箴.口腔预防医学及儿童口腔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4-25.

[2]陈楠,周丽娜,刘湘玲.儿童牙科畏惧症病因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8):5045-5046.

[3]张凤琴,郑艳秋,张丽芳.心理诱导在儿童牙科畏惧症防治中作用的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3):16-17.

[4]孙立洲,许玉玲.现实脱敏疗法对儿童牙科畏惧症治疗的临床观察[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9

[5]曾素琴,蔡明雪.笑气吸入法在儿童牙科畏惧症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2009,9(9):50-51.

[6]单华桂,金艾黎,罗军等.应用视听教材改善学龄期儿童牙科畏惧症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0,17(10):69-70.

[7]孙立洲,李培光,许楠.间接失活术对儿童牙科畏惧症的预防作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21):26-27.

口腔修复患者牙科畏惧症的临床处理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玉林第一人民医院自2009年6月至12月收治的具有明显牙科畏惧症特征的口腔修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干预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2~69岁,平均(32.1±1.7)岁;对照组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15~74岁,平均(34.1±1.3)岁。两组从年龄、性别等各方面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组治疗方法

干预组30例病例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理行为干预,医护人员在修复前可以利用候诊时间为患者播放口腔知识宣教片和发放健康小处方,护理人员还可以进行口头宣教,使患者清楚口腔基础知识及病情相关知识。口腔修复的术中心理干预中,医护人员要耐心的向患者详细解说病情和治疗方案,并在术中对患者采取适当的心理安抚,解除其顾虑。

1.2.2 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30例病例仅进行常规口腔修复治疗,无心理干预措施。

1.3 牙科焦虑量表评定标准

两组病例均应用牙科焦虑量表评定临床效果,国内口腔医学中通用的牙科焦虑量表评定标准为:无畏惧型(≤12分)、畏惧型(13~14分)、高度畏惧型(15~18分)、病态畏惧型(19~20分)。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SPSS03.0软件进行处理,并采用卡方检验,以P<0.01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病例修复前、修复后牙科焦虑量表平均评分比较见表1。

由表1可见,两组治疗前牙科焦虑评分分别为:干预组(14.6±2.1),对照组(13.9±2.5),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治疗后干预组牙科焦虑评分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

3 讨论

据国内权威医学研究机构统计与分析:口腔修复患者牙科畏惧症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牙科门诊的环境,漫长的候诊,牙钻声或器械的撞击声,都可以使患者产生恐惧和焦虑的心理。尤其是对于对儿童、女性患者而言,产生牙科畏惧症的概率更大是临床口腔修复治疗中应重点注意的患者群体。因此,在口腔修复治疗中,医护人员要耐心的向患者讲解诊治方案及过程,使患者做到心中有数[2]。同时。医护人员在使用器械进行治疗时,要尽量避免失误操作,也能达到进一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与焦虑情绪的效果。

随着人们口腔类疾病的日渐增多,以及口腔修复治疗中心理压力的增大,都导致了患者牙科畏惧症发生率的升高。虽然患者牙科畏惧症的程度各有不同,但是大多数患者得畏惧和心里都可以通过自我控制力来调节,只有少数患者不能控制自己。所以医护人员在口腔修复患者牙科畏惧症的临床处理中,一定要认识到心理干预的重要性,其不但可以恢复患者的生理功能,同时可满足患者生理和心理需要。

参考文献

[1]孙占强.183例口腔内科患者牙科畏惧症调查[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9,5(3):24-25.

牙科治疗畏惧症 第4篇

关键词:笑气吸入,牙科畏惧症,心理护理

牙科畏惧症又称牙科焦虑症,是对牙科诊治过程或其某些环节的害怕而表现出的应激反应,如心悸、出汗、高声叫喊、躲避、拒绝治疗等[1],牙科畏惧症可导致患者配合度差,对医生的情绪与状态以及临床治疗的效果有较大的影响[2],同时病人的恐惧可增加再次就诊的难度,因此成为牙科较为棘手的问题。实施笑气氧气吸入清醒镇静并配合心理护理干预充分体现了现代护理心理—躯体一体的观念,笑气氧气吸入清醒镇静能够快速产生镇痛作用和缓解焦虑情绪,患者获得镇静,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保持清醒,放松、舒适,对语言指令有反应,并配合治疗,起效和恢复迅速[3]。笑气氧气吸入清醒镇静技术在国内应用于口腔科并不广泛,本研究观察分析了我院近年来采用笑气氧气吸入清醒镇静并配合心理护理干预对牙科畏惧症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10月在我院行阻生齿拔出术及种植术治疗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8例, 女72例,年龄6 ~ 44岁,平均( 24. 8 ± 7. 3) 岁,其中18岁以下65例,18 ~ 30岁51例,30岁以上34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3组,A组为未做干预组,B组为心理护理组,C组为心理护理并配合笑气氧气吸入清醒镇静干预组,每组50例。

1.2治疗方法

A组患者采用常规局部麻醉及护理干预,采用鼻罩经鼻吸入纯氧5 min( 成人6 ~ 7 L·min- 1,儿童4 ~ 5 L·min-1[4]) ,作口内局部麻醉,麻醉药物选择1% 氯普鲁卡因,麻醉充分后开始治疗。B组吸氧、局部麻醉方法与A组相同,在A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采取宣教和示范的形式,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及其诊疗过程,主动介入,转移其注意力,在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可以由患者家人或朋友陪同,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放轻音乐,从而使患者心理放松。C组前期吸氧、局麻、心理干预与B组相同,但在5 min单纯吸氧后给予50% 氧化亚氮和50% 氧气的混合气体吸入( 总流量为5 L·min- 1) 5 min,当患者出现轻微嗜睡,降低浓度至30% 维持,开始局部麻醉,治疗结束后吸入纯氧5 min后观察20 min以上。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3组患者一般资料,对吸入前( T0) 、吸入后3 min( T1) 及治疗过程中( T2) 3个时间点患者生命体征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心率( HR) 进行监控对比。术后进行患者镇痛效果、医生对干预效果评估、护理满意度调查等指标对比。其中镇痛效果采用VAS评分[5],评分0 ~ 6分为无痛 ~ 重度疼痛,得分越高,疼痛越重; 治疗之后医生对治疗过程填写评估量表,量表包括患者疼痛可视性、治疗配合性、术中异常等指标,根据总分情况评定为稳定、一般、不稳定; 护理满意度调查采用问卷形式,共分为基本操作、心理护理、操作评估、下次期望4个维度20题目,每个维度25分,合计100分,60分以上为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其中操作评估为患者对操作中痛苦的评估,20分以上为轻微,15 ~ 20分为中等,15分以下为严重。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7. 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处理。 计量数据以± s表示,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F检验,计数数据采用 χ2检验,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资料比较

3组患者基础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1) ,见表1。

2.2生命体征监测结果

3组患者吸入前血压及心率无明显差异,吸入后及治疗中C组患者SBP、DBP及HR均低于A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见表2。

注: 括号内为百分率

2.3操作过程的评价

3组患者及医生对操作过程的评价见表3,C组医生评估患者操作过程中平稳者多于B组,且B组多于A组,而患者对疼痛评估轻微者C组多于B组,且B组多于A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1) 。

2.4疼痛评分

A组在局麻及治疗时疼痛程度高于B组,B组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见表4。

2.5护理干预满意度

护理总满意度A组患者为74. 0% ,B组为82. 0% , C组为96. 0% ,3组比较C组高于A组及B组( χ2= 9. 237,P < 0. 05) 。

3讨论

牙科畏惧症表现为对牙科检查和治疗的紧张害怕心理,有统计表明40% ~ 80% 的牙科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牙科畏惧症[6]。不同年龄的患者出现牙科畏惧症对当次和后续治疗的影响不同,通常认为牙科畏惧症源于儿童时期,成人时期发生的牙科畏惧症常被忽略[7],儿童出现牙科畏惧症的表现更为明显,临床表现为患儿恐惧、挣扎、哭闹等,对治疗的配合带来较大的影响[8]。但是国外有研究表明[9],对患者群体长期跟踪发现,40% 的患者在18岁之后才出现牙科畏惧症,由于表现的隐匿性,部分患者多在牙齿问题极为严重时才肯到院治疗,治疗的延误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而中老年患者由于身体状况较青壮年有所减退,并发症增多,紧张害怕可导致心率波动、血压异常、 心律不齐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对于牙科畏惧症患者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10]。

笑气即氧化亚氮,为目前临床常用的吸入性麻醉剂,能够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及神经冲动的传导,起到理想的麻醉效果。笑气吸入操作较为简单,血液中较为稳定,不与血液中的任何物质结合,能够快速穿过肺泡动脉膜达到平衡,作用发挥迅速,且99% 由肺部排泄[11],安全性高,麻醉不需专业的麻醉师,因此近年来在牙科治疗中应用逐渐增多。与其他麻醉方法比较,其镇痛效果优良,抗焦虑和失忆效果更好,起效快,易定量,年龄要求更为宽泛,复苏时间短,一般吸入2 ~ 5 min即可达到高峰,气味甜, 患者接受性好,不良反应极少[12]。

牙科治疗畏惧症 第5篇

在实际临床诊疗过程中,有些口腔医师及相关技术工作者对于牙科畏惧症的严重性往往不甚了解或有所忽视,认为患者耐受性忍耐力差,采取训斥或强制措施,往往不仅加重患者的牙科畏惧症,还可能引起医患关系紧张[5]。而调查表明,这种心理的畏惧及相关表现实际上常不是患者主观能控制的[6]。随着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逐步发展和成熟,需要口腔临床工作者认识到消除患者牙科畏惧症的重要性,采取相应措施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和氛围,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尽可能的消除或减轻患者的畏惧心理,使诊治过程中医-患能更好的互动交流,以获得最优化的诊疗效果。口腔外科牙科畏惧症的患者较多,而国内有关口腔外科门诊的牙科畏惧症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报道较少,本研究探讨口腔外科门诊牙科畏惧症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择2015-06~10间在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门诊行拔牙治疗的20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95例,女性患者105例,年龄16~75岁。

排除的标准:

(1)有拔牙禁忌症者的患者;

(2)有精神疾病史、高血压、严重心血管疾病以及其他躯体疾病的患者;

如血压>130/90 mm Hg,较严重的冠心病、心肌梗死、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衰、心包积液和心肌病等等,严重的程度为ASA>Ⅲ级;

(3)文盲者或不能主动配合者;主要是指像脑瘫、智障、精神病、自闭症等患者缺乏对指令的配合,不能进行正常操作。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现况调查研究,采用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及牙科焦虑量表对患者进行调查。

1.2.1 一般资料量表

包括性别、年龄、既往拔牙经历、家庭经济情况和受教育程度等。

1.2.2 牙科焦虑量表(DAS)[7]

牙科焦虑量表于1969由Corah首次提出,用于调查就诊患者治牙前的焦虑和恐惧,已在各级口腔医院及诊所等广泛应用。Corah量表满分共计20分,将畏惧水平分为4个等级,评分值在4~20之间。有明显牙科畏惧症的患者评分值应≥12或≥13;而高度牙科畏惧症患者其评分值≥15。量表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既往牙科诊治经历、有无陪同人员、对疼痛的耐受程度、精神心理状态等。

1.3 研究步骤

在牙科治疗麻醉前由患者填写个人情况并完成患者一般资料量表,填写过程医务工作者不对问卷作任何解释,均根据患者主观感受和认识如实填写。拔牙术由本院医师来实施,手术采用1.5%的氯普鲁卡因加1∶200 000的肾上腺素进行局部麻醉。

1.4 统计方法

采用Prism 5统计软件,组间进行One-Way ANO-VA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其中男性患者95例,女性患者105例,年龄16~75岁。

2.2 患者DAS水平

200名患者DAS平均评分值为9.03。其中DAS≥13为21例,DAS<13为179例,200例患者中有10.50%(21/200)为明显的牙科恐惧症患者。其中有6例(3%)表示非常害怕,6例(3%)表示会害怕,90例(45%)表示有点紧张,93例(46.5%)表示无所谓,5例(2.5%)对看牙病表示是愉快的经历(表1)。

2.3 不同类型拔牙患者DAS水平比较

不同分组因素下拔牙患者焦虑水平比较结果见表2。女性的DAS评分高于男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性格偏内向的患者DAS评分高于偏外向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松动牙者为最低DAS评分的拔牙类型,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良好拔牙经历的患者DAS评分明显低于其他类型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围人拔牙经历良好者DAS评分低于其他拔牙类型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疼痛耐受力较高的患者DAS评分较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注:I级:非常害怕(16<DAS≤20);II级:会害怕(12<DAS≤16);III级:有点紧张(8<DAS≤12);IV:无所谓(4<DAS≤8)

3 讨论

牙科畏惧症广泛存在于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患者,已成为阻碍患者及时、主动、积极就医的重要原因[8],还可能影响医患关系和谐,所以越来越受到各国医药卫生界的重视。研究数据显示,牙科畏惧症在发达国家具有更广泛的患患者群[9]。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信息获取的便捷,牙科畏惧症也越来越受到我国的口腔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同时,越来越多的患者对于疾病的治疗也不再仅仅局限于病痛的医治,还追求舒心、良好的医疗服务[10,11]。牙科畏惧症危害甚多,如降低早期就诊率、降低诊治质量、恶化医患关系及导致不良的外延效应等[12],这些都需要口腔医务工作者予以高度重视。

发生牙科畏惧症的相关因素有[13]:患者身心状况,神经过敏等患者易产生牙科畏惧症;以前在口腔治疗过程中的疼痛经历和不良感受,如使用探针探测、麻药注射等治疗均可使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疼痛,会成为患者再次主动的阻力;就诊环境不理想,医生态度不好或者技术不够娴熟会使患者产生不信任感,也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周围人就诊时的不良经历的间接影响,往往会使患者产生潜在的畏惧[14]。

我们医院门诊的牙科畏惧症的发生率为10.5%,相较其他研究的结果要低。在国外,牙科畏惧症发生率较高是因为国外调查机构多采用社区随机调查或电话随机调查而得出统计结果。而我们医院口腔外科门诊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的数据较低,其原因可能与真正患有牙科畏惧症的患者不愿来医院就诊有关。

本研究对牙科畏惧症的相关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认知水平对畏惧心理有影响,对牙科治疗过程相对陌生的患者,常常会因为盲目不知所措而感到害怕;牙科畏惧症发生率在女性患者中较高,与男性较女性对恐惧的控制力更强有关;性格开朗、活泼外向的人牙科畏惧症发生率较低,这与其他畏惧相似,因为性格内向的人对畏惧更为敏感;有过不愉快就诊经历的患者(如医生的不友好言语或治疗过程的疼痛)更易发生牙科畏惧症。我们的调查发现,松动牙者为最低DAS评分的拔牙类型,可能与患者的认识水平有关,对于松动牙,在人群中较常见且患者相对熟悉,可能在潜意识中会降低对治疗措施的畏惧心理,而其他几种拔牙类型的表述更具专业性,患者可能因不了解而产生更多的焦虑和担心。

口腔科工作者应加强患者的心理保健工作。患者的恐惧程度往往对拔牙术结局产生一定影响;而传统的医学模式只注重纯生物医学因素,忽略了患者的心理因素对手术结局的重要影响。所以口腔外科工作已不再是简单的以手术为主的技术问题。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患者的心理保健工作,针对每个患者不同个性及心理状况给予不同的心理咨询和疏导,使其保持心情舒畅;而手术时应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明显恐惧的患者给予充分的心理护理,耐心解释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正确配合,让其进一步了解手术的过程,主动与护士配合,减少不必要消耗,同时严密观察手术进展,及早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处理,从而保证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

摘要:目的:探索牙科畏惧症的成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治牙科畏惧症。方法:通过现况调查研究,随机收集颌面外科门诊200个行拔牙治疗的病例,通过一般资料量表及牙科焦虑量表(DAS),分析导致牙科畏惧症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患者DAS≥13,共21人(10.5%)。经历拔牙术的患者DAS评分与性别、性格、拔牙类型、拔牙经历、周围人拔牙经历及疼痛耐受程度有关(P<0.05)。结论:应针对拔牙患者牙科畏惧症的具体因素进行心理或医疗干预,以缓解牙科畏惧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牙科治疗畏惧症】相关文章:

牙科畏惧06-08

牙科宣传语07-28

牙科医生论文提纲09-05

牙科护理论文05-05

牙科医生论文范文05-13

高频牙科X线机08-09

牙科护理论文提纲09-20

牙科护士工作总结06-06

牙科材料研究现状论文04-23

牙科医生岗位职责08-10

上一篇:教师隐性课程下一篇:餐饮经营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