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规范文

2024-09-14

临床常规范文(精选12篇)

临床常规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临床资料在性别、年龄、生命体征、临床症状等方面P>0.05,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检验仪器

血常规3分类分析仪 (SYSMEX KX-21) , 与血液分析仪配套稀释液 (YZB/江0014) , 溶血剂 (YZB/江0015) , 全血质控物 (EIGHTCHECK-3WP-NSYSMEX3412012) , 一次性20μL采血吸管 (淄博来绪医用器材有限公司提供) 以及血细胞分析专用真空采血管 (成都瑞琦科技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

1.3 研究方法

以选取2011至2012年期间来我院例行血常规临床检验患者50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针对患者的血常规临床检查结果进行评价分析, 并总结血常规临床检验影响因素。

1.4 检验方法

受检者静脉采血时, 休息15min后, 取肘静脉取血2m L于EDTA-K2管中, 颠倒混均7~8次, 备用;未稍采血时, 针刺左手无名指约2~3mm, 取20μL全血放入0.5m L稀释液中, 反复冲洗吸管3~4次, 混均, 分别用KX-21三分类分析仪以WD和PD模式进行分析, 未稍血要求放置3min后检测, 所有标本均在2h内检测完毕。

1.5 判定标准

检测时, 在保仪器正常运转状态下, 室内质控各参数在允许范围内, 检测患者的标本, 以血红蛋白 (Hb) 、红细胞 (RBC) 计数、白细胞 (WBC) 计数为标准。

1.6 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13.0软件实施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是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 (±s) 来表示, 方法为t检验, 差异有统计意义, 即P<0.05。

2 结果

经血常规临床检查, 为患者的疾病诊断与治疗奠定科学依据, 并且通过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发现影响血常规检查的因素相对较多, 包括标本采集类别、仪器因素、人为因素以及生理因素等。

3 讨论

血常规是最基本的血液检验。最常用采血方法是静脉与未稍采血, 静脉血检测结果无显著差异 (P>0.05) , 未稍血指标中RBC, WBC, PLT, HCT, HB结果都比静脉血的检测结果低得多, 统计结果有显著计数差异 (P<0.05) , 但其CV值检测结果却高于静脉血的检测指标 (P<0.01) 。故应用静脉血常规检验结果的价值要比未稍血液检测结果更大一些, 因此临床上多建议更多采用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测[3]。但患者更易接受未稍检测。有研究表明, 未稍血和静脉血结果差异有显著性。手指血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差, WBC计数明显高 (+8%) 而PLT明显低 (-9%) , WBC增高可能与刺破小动脉应激反, 且未稍血管管径狭窄, 循环差, 局部温度低, 血细胞成分沉积有关。另未稍采血常规由下针刺深度不够, 挤压取血, , 致使PLT挤压刺激损耗或聚集, 使结果降低[4]。

仪器的正常运作是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可靠保证。仪器的保养十分重要, 温度, 湿度, 防尘要求较严。防止温度过高过低影响分析仪管径变化, 湿度太大易使机器生锈, 灰尘颗粒会干扰红白细胞计数甚至堵塞细胞计数管道。仪器应定期保养及冲洗, 应选用仪器专用清洗液, 不能使用次氯酸钠等洗液冲洗, 以免腐蚀机器内部管道。同时要求所有试剂在有效期内使用[5]。

人为因素有, 吸量不准、静脉取血过度挤压致标本溶血, 未稍采致组织液混入等。

血常规临床检查, 为患者的疾病诊断与治疗奠定科学依据, 并且通过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能够切实保证患者健康。为此, 必须要提高血型常规检验结果, 为此, 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①规范血液采集方法:在检测时, 要保证血液的均匀度, 合理选择采血方法, 同时, 还要注意采血部位的正确选择;采血时注意防止血小板聚集, 避免血液成分分析不纯正, 通过多项检测, 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②提高血液分析仪的操作的规范性, 要严格按照国际血液学标准进行仪器的测试, 明确和掌握其工作原理、规范操作、注意事项以及保养维修等, 同时, 还要对检验结果进行复核和分析。

总之, 血常规临床检验及其结果对患者疾病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的意义, 为此, 必须要规范使用血液分析仪, 规范血常规操作过程, 严格控制检测过程, 提高标本质量, 保证血液质量、剂量、控制采血时间以及对人为因素带来的误差的控制, 综合检测结果, 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充分发挥血常规检测的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从而为患者病情做出正确的诊断与治疗。

摘要:目的 分析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 提高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方法 以2011至2012年期间来我院例行血常规临床检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针对患者的血常规临床检查结果进行评价分析, 并总结血常规临床检验影响因素。结果 经血常规临床检查, 为患者的疾病诊断与治疗奠定科学依据, 并且通过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发现影响血常规检查的因素相对较多, 包括标本采集类别、仪器因素、人为因素以及生理因素等。结论 规范血常规操作过程, 提高标本质量, 以及对人为因素带来的误差的控制, 对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血常规,临床检验,影响因素,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Valenstein PN, Wagar EA, Stankovic AK, et al.Notification of critical results:a 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 Q-probes study of 121 institutions[J].Arch Pathol Lab Med, 2011, 132 (12) :1862-1867.

[2]林鸿.试析临床检验参考测量系统及其临床检验分析质量保证[J].北方药学, 2011, 8 (11) :61-62.

[3]韩光宇.临床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及对策[A].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 2012:1.

[4]Karayiannis NB, Venetsanopoulos AN.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Learning Algorithms[J].Perform Evaluat Appl, 2012, 11 (8) :672-673.

临床常规脑电图检测规范 第2篇

主要适应症:

1、中枢神经系统发作性疾患,如癫痫、意识障碍、睡眠相关疾病等。

2、癫痫外科手术前致痫区定位。

3、围产期异常的新生儿监测。

4、脑外伤及大脑手术后监测。

5、危重病人监测(ICU)。

6、脑死亡的辅助判定。

1.设备

(1)脑电图仪标准:选择符合国际脑电图和临床神经生理联盟(IFSECN)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脑电图国家标准并经国家计量局检测规程认可的脑电图仪。目前使用16导程或以上脑电图仪进行常规记录。有条件的实验室或出于特殊需要,可以应用更多导程记录。

(2)电源标准:交流电的接线应该滿足所在地系统标准要求,所有的交流电插座必须提供可靠的地线,以避免交流电干扰或触电的危险。要接专用电源线,电源电压为220V。应用交流电子稳压器时,需待电压稳定后方可打开脑电图仪的电源开关。

(3)辅助设备:应该包括一个能够产生节律性高强度闪光的刺激装置。

2.电极及其放置

理想电极应具有导电良好、易于安置和固定、无创性、耐磨损、无明显信号衰减信号(0.5-70Hz)的特性。

(1)头皮电极:包括盘状电极、针电极和柱状电极。盘状金属(银质)电极记录效果较好,推荐在临床工作中常规使用。特殊需要时可使用一次性针电极,若用可供重复使用的电极,应确保严格消毒以避免交叉感染。

(2)特殊电极:包括蝶骨电极和鼻咽电极。主要用于记录特殊脑区(如颞叶底部或内侧)的异常电活动,临床上常与头皮脑电图配合使用。疑及颞叶内侧放电而头皮脑电图无异常发现时,可考虑加用蝶骨电极。推荐使用针灸毫针作为常规脑电图蝶骨电极使用,长时间监测时应使用柔软的线型植入式蝶骨电极。鼻咽电极目前已很少使用。由于安置特殊电极具有微创性,需要由经过专门训练的医生或技术人员来完成。

(3)电极固定:短时常规监测可使用电极帽及导电膏固定,长时间监测时推荐使用火棉胶固定头皮电极。

(4)电极的清洁、消毒:电极必须保持清洁。在记录完疑为或确诊为传染病病人后,应采取高压消毒或销毁等有效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5)电极安放:推荐使用国际通用的10-20系统电极安放法。电极数不应少于18~21个(16~19个记录电极,2个参考电极)。电极至少需覆盖前额区、中额区、中央区、顶区、枕区、前颞、中颞和后颞区,有条件时还应包括额、中央、顶区的中线部位。新生儿因为头围小,可适当减少电极数目,但应尽可能安放颅顶中央(Cz)电极,以便发现颅顶正相尖波。建议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①电极位置:应根据颅骨标志经测量按10-20系统电极安放法加以确定。

②电极命名:包括两部分:(a)电极所在头部分区。按头部解剖部位“额、颞、中央、顶、枕、耳垂”等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F、T、C、P、O、A”等来表示。(b)国际上以阿拉伯数字的奇数代表左半球,以偶数代表右半球。接近中线的用较小的数字,较外侧的用较大数字。中线部位为英文小写字母“z”.举例:A1代表左耳垂参考电极,T6代表右后颞区,Pz代表顶区中线。

(6)电极阻抗:待电极安装好后应测定电极与头皮之间的阻抗,一般要求不超过5KΩ。当记录中出现可能为电极导致的伪差时,应重新检测电极阻抗。3.导联组合

导联组合是指用不同的导联方式连接电极。常用方法有两种:参考电极导联法和双极导联法。各个实验室根椐需要可采用不同的导联组合法。合理组合方式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1)至少有8导程,尽量使用10-20系统法中的全部21个电极;(2)导联组合要简洁明了,能清楚显示电位的空间走向;(3)双极导联电极间距应相等;(4)导联排列顺序,应从前向后、先左后右;(5)在一次脑电图检查中,至少应该各有一段如下组合的记录:参考电极导联、纵向双极导联、横向双极导联。并在记录过程中,明确标明导联组合方式(数字化脑电图在回放时应以上述多种导联方式显示和分析);(6)至少主要导联组合方式与其它实验室的应相同,以便于不同实验室之间的交流。

数字化脑电图仪常设置Cz为虚拟的公共电极,但置于Cz和头皮其他部位的电极均不能作为真正的参考电极,回放时应转换为平均参考电极或耳电极阅图。

对于较多导程的脑电图仪(如目前大多数的数字化脑电图仪),可酌情增加心电、肌电、眼动、呼吸等其它生理参数的记录。

4.记录参数

(1)校准电压(定标):在记录前需要方波定标和生物定标。方波定标时,推荐尝试不同滤波设定状态下记录并测量校准电压。定标电压应该调到敏感水平,全部记录笔尖均应在零位并应排列在同一条直线上。生物定标是指各导联同时记录同一部位电位波形、波幅、位相应完全一致。

(2)敏感度:常规记录时,敏感度一般设置于7μV/mm或10μV/mm(成人)、10μV/mm或20μV/mm(儿童),可酌情及时调整。

(3)滤波:常规记录时,高频滤波不应该低于70Hz,多设定为70Hz。低频滤波不应该高于1Hz,多设定为0.3Hz或0.5Hz(对应时间常数分别为0.4s或0.3s)。

(4)走纸速度:常规记录速度设为3cm/s。1.5cm/s速度可用于长时间描记。

(5)描记时间:常规脑电图应至少记录20分钟清醒状态下的无干扰图形。

(6)诱发试验:睁闭眼、闪光刺激及过度换气应作为常规诱发试验,癫痫病人应尽可能进行睡眠诱发。进行诱发试验时,均需相应增加记录时间。

①睁闭眼试验:在受检者清醒、放松闭目状态时,每隔10秒左右嘱其睁眼3-5秒,反复睁闭眼2-3次,并标记每次睁闭眼的时间点。

②闪光刺激:闪光刺激器置于受检者眼前约30cm,在闭目状态下并面向闪光刺激器中心。刺激器发光亮度为10万烛光(﹥100Nit),刺激脉宽0.1~10ms,刺激频率在1~60Hz可调。每一频率刺激持续时间为10秒,间隔10秒,再用另一频率刺激10秒钟。一般采用由低频逐渐递增至高频刺激。举例:1Hz—3Hz—6Hz—9Hz—12Hz—15Hz—18Hz—21Hz—24Hz—27Hz—30Hz。在闪光刺激过程中如出现临床发作,应立即停止刺激。

③过度换气:过度换气描记应至少持续3分钟,深呼吸频率为20-25次/分。在过度换气之前及之后,均应在不便换导联组合条件下记录至少1分钟。下列情况不应进行过度换气:严重心肺疾病、脑血管病、高颅压、镰状细胞贫血及一般情况较差的患者。

④睡眠诱发:应记录到入睡过程和浅睡期(非快速动眼睡眠Ⅰ、Ⅱ期)图形。5.围记录期注意事项:

(1)检查前应和受检者充分沟通,消除紧张与疑虑,以配合检查。

(2)检查前一天受检者应洗头,洗后不用发脂、发胶等,检查时头部应清洁干燥。

(3)对正在服用抗癫痫药物的病人,常规检查一般不应减停药物。特殊情况下,如需要获得发作期脑电图,应在患者和家人知情同意情况下谨慎减停药物,检查后及时恢复用药。

(4)睡眠脑电图检查以自然睡眠描记最为理想。可在检查前进行适当睡眠剥夺。如果不能获得自然睡眠,可以采用药物诱导睡眠。多选择起效时间快、作用时间短、对睡眠影响小的药物(如戊巴比妥、水合氯醛等)。亦可通过动态脑电检查获得睡眠期的记录。

(5)用记录纸记录的脑电图上必须注明受检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描记日期、住院号/门诊号、使用药物名称及剂量、受检者的意识状态、操作技师姓名等。

(6)脑电图记录期发生的重要事件应该实时清晰的标记。主要包括:导联方式的更换、记录参数的调整、各种来源的伪差、意识状态的判断、受检者出现的症状等。

二、脑电图报告书写规范

脑电图报告应包括四方面内容:1.受检者一般情况;2.脑电图记录的描述;3.脑电图结论(正常或异常及其严重程度的判定);4.脑电图结论的解释。

1.受检者一般情况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利侧手、体位、临床诊断、使用药物名称和剂量、意识状态、配合程度、记录时间、病历号等。

2.脑电图记录的描述

包括对脑电图特征进行客观全面的描述。应描述各种记录状态下(清醒、睡眠、各种诱发试验)出现的各种正常及异常脑电特征。描述既要客观全面,又要简洁明晰。这部分内容是判定脑电图正常与否或异常程度的依据。

3.脑电图结论(正常或异常严重程度的判定)

是指对一次发作间期脑电图检查结果的综合判定。对成人和儿童可采用不同的判定分级方案。为了方便其他医生阅读报告时掌握重点,更有效的读懂脑电图结果,对于异常脑电图,除了标注异常程度之外,建议应同时描述最能够体现该异常程度的主要异常发现。

举例:局限性异常脑电图

(1)左前颞区频繁棘波、尖波,仅出现于睡眠期。(2)左前、中颞区为著持续性、不规则、中等波幅δ活动。

4.脑电图结论的解释

即对本次脑电图结论的临床提示意义做出解释。这部分内容对于不太熟悉脑电图的临床医师有帮助。但是,合理解释应该在综合分析临床和脑电图资料的基础上谨慎给出,这需要丰富的临床及脑电图经验,只适用于判读脑电图的临床医师。

应注意:

(1)由于脑电图主要反映脑功能状态而缺乏病因特异性,在脑电图报告中不宜作出临床疾病的诊断。

举例:高度异常脑电图

(双侧弥漫性慢的棘-慢波综合,可诊断Lennox-Gastaut综合征)(错误)

(2)对于相对有特征性的异常脑电活动,可以在有把握的情况下提示可能出现该异常电活动的常见临床情况,供临床医生参考。例如持续出现广泛性约每秒一次(或1Hz)周期性三相波发放,而临床又有进行性疾呆、肌阵挛等症状时,可以提示临床医师有无Creutzfeldt-Jakob病的可能。

举例:a.高度异常脑电图

(弥漫性三相波,可见于代谢性脑病、肝肾功能衰竭、脑缺氧等)

b.高度异常脑电图(弥漫性爆发-抑制脑电活动,提示弥漫性大脑功能障碍,可见于缺氧性脑病、低体温、药物中毒、癫痫持续状态等)

C.局限性异常脑电图

(左前颞见频繁癫痫样波发放和较多δ慢波活动,提示左前颞区局限性脑功能异常,可能存在有潜在致痫性病灶)

(3)脑电图异常对于癫痫的发作分类诊断很有意义,可以作出提示供临床医生参考。

举例:a.中度异常脑电图

(可见双侧对称同步高波幅3Hz棘-慢波综合节律长程阵发,提示全面性癫痫发作,失神发作可能)

b.局限性异常脑电图

(睡眠中左侧中央中颞反复出现高波幅尖波及双相尖波,提示部分性癫痫发作,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小儿良性癫痫【BECCT】可能)

(4)对于在同一实验室复查的病人,应与上次检查结果进行比较,作出是否好转、恶化或无变化的结论。

(5)除脑电图书面报告外,应附图(包括EEG的背景及主要异常所见)。

脑电图记录的描述内容

1.α(alpha)节律:应描写α节律存在部位、频率范围、波幅、调节和调幅及双侧对称性,是否在全部安静描记中为主要频率。

2.β(beta)波:应描写存在部位、频率范围、波幅及双侧对称性,散在还是成节律,并应估计在全部描记中所占比例。

3.θ(theta)及δ(delta)波:应分别描写存在部位、频率范围、波幅及双侧对称性,单个散在还是成节律,并应估计在全部描记中所占比例。

4.睁闭眼:描写睁眼后脑电图的变化,是否出现异常波及其部位,以及闭目后恢复情况。

5.过度换气:描写过度换气后脑电图的变化及其出现时间、持续时间。过度换气恢复至过度换气前背景的时间,如出现异常波应描写波形、部位以及出现方式,即单个散在还是成节律。

6.闪光刺激:描写闪光过程中及闪光后脑电图的变化。如有节律同步化应注明出现部位及刺激频率,如有异常波应描写波形、部位及出现方式。

7.睡眠:除描写背景活动外,应描写睡眠波(顶部尖波、睡眠纺锺、K复合波)的出现部位,双侧是否对称;睡眠纺锺的频率及波幅以及每次出现的持续时间;还应对睡眠分期作描述,如睡眠中出现异常波,应描写出现于那一期,出现部位及出现方式。

8.异常波(癫痫样波):应描述波形、波幅、出现方式、部位、持续时间、同步性、对称性、出现于何种状态。

9..临床发作:如果在监测过程中出现了临床发作,应对发作的具体表现及发作期脑电图特征进行描述。成人脑电图诊断标准

根据脑电图背景活动正常与否以及异常程度,可分为正常范围、边缘状态、轻度异常、中度异常、高度异常和局限性异常等6种。参照临床资料做出诊断时必须谨慎。中度不正常以上的脑电异常有较明确的临床意义。

一、正常脑电图

符合下列所有各项时为正常脑电图:①脑波分布有正常的部位差别,左右基本对称;②清醒状态全头部α波频率差不超过2Hz;主要分布在双侧枕区;双侧枕区α节律的波幅最高,调幅最好,生理反应最明显;③β活动在20%以下,波幅不超过20μV,以额、颞区为主;④θ活动不超过5%,波幅不超过30μV;⑤全部记录中偶见δ活动,波幅不超过50μV;⑥过度换气、闪光刺激等诱发试验无异常反应;⑦生理性睡眠波顺序出现,睡眠周期正常;⑧无异常阵发性电活动。

二、边缘状态

正常背景活动的轻度量变。符合以下一项者即为边缘状态:①α波频率变化范围超过2Hz;②α波幅两侧不对称超过30%;③α波波幅增高超过100μV;④β波增多,数量超过40%或波幅达30~50μV;⑤额部低波幅散在θ波稍增多,超过10%~15%;有时其波幅超过枕部α波;⑥低波幅δ活动稍增多;⑦出现某种临床意义不明确的波形;⑧睡眠周期紊乱等。

三、轻度异常

背景活动的改变较为明显。符合以下一项者即为轻度异常:①α波频率范围超过2Hz,两侧频率不对称,8Hz波增多,两侧波幅差超过50%,生理反应性不明显或不对称;②β活动明显增多,波幅可达50~100μV;③θ波明显增多,波幅可达50~100μV,呈阵发性出现,主要在额区;④δ波轻度增多。

四、中度异常

背景活动的量变加上波形的中等度改变。符合以下一项者即为中度异常:①α频率变慢,以8Hz为主或α消失;②α频率及波幅明显不对称;③额颞部有阵发性高幅α节律,而枕部较少(α前移),或α泛化;④中波幅θ节律占优势;⑤中波幅δ波成组或持续出现;⑥有较多异常波;⑦正常生理性睡眠波在一侧或双侧消失,或正常睡眠周期消失。

五、高度异常

背景活动高度的量变和质变。符合以下一项者即为重度异常:①α波消失,或仅有少量频率很慢的α波,如8Hz波散在;②波幅和频率无规则,完全失去节律性;③广泛性中、高波幅θ节律或δ节律,其间夹以高波幅β波;④异常病理波呈节律出现或反复爆发出现;⑤周期现象或爆发-抑制;⑥持续低电压或电静息状态。

六、局限性异常

一侧或某一局部导联的尖波、棘波、尖-慢波综合、棘-慢波综合或慢波并有位相倒置。有时也表现为局限性的快波甚至波幅抑制。

小儿脑电图诊断标准(供参考)

一、正常小儿脑电图

小儿(不包括新生儿)脑电图符合下列各项表明时为正常脑电图:

1.背景活动的频率、波幅、节律性、调节性和分布符合相应的年龄范围;

2.左右半球相应部位基本对称,波幅差不超过50%,婴幼儿期颞区可有轻度不对称;

3.在其年龄段应该出现的生理性波形如期出现(如睡眠纺锺、顶尖波等),在其年龄段应该消失的不成熟波形如期消失(如δ刷、枕区插入性慢波等);

4.可存在与年龄相关的图形(如思睡阵发性慢活动、颞区轻度不对称等);

5.过度换气没有明显的慢波提前出现和(或)延迟消失;

6.生理性睡眠波顺序出现,睡眠周期正常;

7.各种状态下没有阵发性异常放电。

二、正常范围小儿脑电图

正常范围小儿脑电图多数为正常变异,和正常小儿脑电图的临床意义基本一致。在正常小儿脑电图的基础上,具有下列一项表现时为正常范围脑电图:

1.脑波频率范围轻度增宽,调节、调幅欠佳(仅指年长儿);

2.过度换气时有轻度的慢波提前出现和(或)延迟消失;

3.出现少量临床意义不确定的波形。

三、界线性小儿脑电图

界线性小儿脑电图可为正常变异,也可见于轻度脑功能障碍小儿,临床不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在正常范围小儿脑电图的基础上,具有下列一项表现时为界线性脑电图:

1.脑波频率轻度落后于相应年龄的正常范围,慢波轻度增多,调节调幅不良(仅指年长儿);

2.出现少量不典型棘波、尖波;或出现较多临床意义不确定的波形。

四、异常小儿脑电图

小儿脑电图出现以下情况属于明确的异常。异常小儿脑电图不再分度,但需要具体指明主要异常表现。

(一)背景活动

1.背景脑活动发育延迟,清醒时基本脑波频率明显落后于相应年龄的正常范围(基本节律慢化),该年龄段应出现的脑波未正常出现(如枕区α节律),或应消失的脑波未如期消失(如δ刷形放电、TA波形等);

2.脑波分布无正常部位差别(如无枕区优势频率);

3.两半球对应区域明显持续不对称;

4.广泛或限局性的持续慢波活动;

5.出现高度节律紊乱、爆发-抑制、周期性波、低电压或电静息;

6.睡眠周期或睡眠结构异常,或在长时间的睡眠记录中生理性睡眠波在一侧或两侧恒定消失。

(二)诱发试验

1.过度换气时诱发出癫痫样放电或出现两侧慢波明显不对称;

2.闪光刺激诱发出癫痫样放电或出现光搐搦反应。

(三)癫痫样放电

1.在任何状态及任何背景下出现明确的癫痫样放电,包括棘波、多棘波、棘-慢复合波、多棘-慢复合波、尖-慢复合波、棘波节律或快节律等;

2.任何明显有别于背景的阵发性波或节律(在排除干扰伪差的前提下)。

新生儿脑电图诊断标准(供参考)

判断新生儿脑电图时应首先了解胎龄(GA)、检查当天的出生后日龄并准确计算出受孕龄(CA)。

轻度异常

1.背景活动成熟轻度延迟,即与实际CA相比,交替图形(tr á ce alternant,TA)或非连续图形(tr á ce discontinuous,TD)轻度不连续;

2.与CA相适应的波形或节律轻度缺乏(如枕区δ活动、枕区或颞区θ活动、或δ刷轻度减少);

3.局灶性电衰减;

4.在正常或轻度异常背景上的少量局灶性或多灶性放电。

中度异常 1.与实际CA相比,背景活动中度不连续(爆发间隔时间在CA30周以下早产儿30秒以上,或在CA30周以上超过20秒,但均不超过60秒;

2.与CA相适应的波形或节律缺乏;

3.半球间持续不对称和(或)不同步,不超过整个记录的50%;

4.持续普遍性电压降低,在所有状态下背景活动低于25μV;

5.单一节律发放或其他形式的电发作,不伴重度背景异常。重度异常

1.与实际CA相比,背景活动明显不连续(爆发间隔时间超过60秒);

2.局灶性或一侧性周期性放电;

3.半球间过度不同步和(或)不对称,占整个记录的50%以上;

4.频繁出现Rolandic区或中线区正相尖波,﹥2次/分钟;

5.严重低电压(在所有状态低于5μV);

6.爆发-抑制

48例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分析 第3篇

【关键词】 血液常规;检验标本;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83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806-02

血液检验是临床诊断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血液检验结果是医生准确诊断病情的一种重要依据。但是分析发现,当前临床存在很多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影响血液检验结果的问题。为了详细了解这一现象,本研究对48例血液标本不合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不合格标本产生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1年11月至2013年3月我院门诊48例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血液标本均经过多项检验为不合格标本。

1.2 采集方法

1.2.1 静脉采血 采血位置一般是肘正中和肘前两处静脉。采血形式具体有真空式和开放式。采血前要求患者用坐姿或者仰卧方式(具体是根据患者要求选择),这期间护理人员应该要叮嘱患者要放轻松,不要紧张,然后在采血管上贴上正确标签后进行穿刺采血。为了能够一次性采集到足够的量,穿刺之前应该用手摸或者拍血管所在位置,找出最充盈的血管。在完成血液采集后,要求做好针筒排气和采血管的密封和消毒工作,防止其他物质进入血管中污染标本。

1.2.2 毛细血管采血 这种采血方法与静脉采血均是临床最为常见和使用最多的采血方法,该方法的采取部位为左手无名指指端。这种采血方式比较简单快捷,但是在采血前必须要做好消毒处理,一根针不能够使用在一个人身上。刺针前要用酒精进行消毒,然后一次性将针插入,进针深度约为2mm至3mm。一般情况下,第一滴血不进行采集,原因是第一滴血会含有肌肤组织液,会影响检验结果[1]。

2 结 果

48例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患者中,不合格标本出现的原因主要有:采集量不足、采集时间不准确、标本中含有较大血块以及存在溶血现象等问题。这些影响因素中,采集量不足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有26例,54.2%。其次为采集时间有10例,占20.8%。接着为标本有血块6例,占12.5。溶血有4例,占8.3%。其他2例,占4.2%。

3 讨 论

血液常规检测是医院多项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血液检验标本的质量对于血常规检测结果以及临床诊断准确率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若血液检验标本符合常规,不存在不合格问题,那么血常规检测结果与实际概况接近度也越高,能够更有效的帮助医生诊断。实践结果表明,血液检测人员若能够严格按照标准规范进行血液采集、标本送检以及标本检测等工作,每一个环节均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防止疏忽大意的现象出现,那么血液检测结果将能够很好的满足临床诊断需要。

分析以上研究结果可知,造成血液不合格检验标本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采集量不足。这是最主要的原因,本研究48例血液标本中,有26例为采集量不足造成的不合格标本出现,占54.2%。采集量与不合格标本关系密切的主要原因是通常情况下,检验试管中均会放有一定量的抗凝剂,抗凝剂要产生抗凝效果必须有足量的血液与之融合,且若血液量过少,那么抗凝剂就会将血液稀释掉,影响抗凝效果,若血液量过多,那么将会出现抗凝不充分的现象,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二、采集时间不准确。具体体现在:在未空腹状态下采血,如刚吃完中饭的患者到医院后就直接采血;刚进行激烈运动的患者直接采血;刚服用抗生素的患者直接采血。这几种情况下进行采取就会非常容易影响检验质量。原因是因为刚运动完或者刚吃饱饭的病人血液中的血糖、钙以及尿酸等含量都会增加,在这种状态下采集的标本势必与正常状态下的血液标本存在较大差异,检验结果也势必就不同[2]。三、标本中有凝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采集完标本后没有荡匀试管,试管中的抗凝剂没有与血液充分融合发生抗凝反应,时间一长直接凝结成血块;由于护士人员抽血经验不足等原因导致整个抽血时间过长,长时间的抽血会造成前面已抽血的血液出现凝结成块现象。四、存在溶血现象。出现溶血的原因主要有:采血针过小或过大,导致血红细胞通过针管进入导管时被挤压或者过快进入导管形成溶血;针管推血用力过大或者血液进入试管时摇荡的力度过大,造成红细胞被震碎或者挤碎,形成溶血;针头残留酒精引发溶血。五、其他原因。标本送检不及时,血液标本存放时间过久,出现溶血现象;病人标本混淆等。

针对临床血液不合格检验标本问题采取的控制措施主要有:一、做好针头消毒工作,且抽血要快速,尽量等消毒酒精干透后才开始抽血。二、送检要及时,必须在采集血液后尽快送往检验室检验,防止血液停留时间过长出现凝块。三、尽可能选择在正确的时间进行采血,比如空腹状态下,没有服用任何药物状态下等。对于刚吃完饭或者刚运动结束的患者应该不先安排抽血。四、一定要适量采血,不过多也不过少。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找准采血部位和熟知注意点。六、必须要在试管上填写好标签,且检验过程中必须要检查好,避免混淆标本影响检验结果的现象出现。

总而言之,临床血液常规检验出现标本不合格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原因是血液标本容易受到多方面(数量、时间、操作方式等)的影响。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必须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采血、送检以及检验。必须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是严格按照规范步骤进行。如此才能够真正为临床诊断提供最准确和最真实的参考依据,提高诊断效率。也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规范医院检验室的工作,使检验室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开展,为医院发展做出最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湘艳,段惠丽,熊艳.50份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分析[J].北方药学,2012,36(02):748-749.

浅谈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 第4篇

1尿常规化学自动分析仪的检测分析

随着现代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许多新方法和先进检验仪器的引进和使用,使这一常规检验项目,无论是对无形成分的化学检验还是对有形成分自动流式定量分析,都大大简化了分析过程,缩短检验时间,提高检验项目的灵敏度和精密度,操作简便、快速。

1.1尿液抗坏血酸试验阳性,只能说明受检验者摄取抗坏血酸多,阴性并不能说明患者的抗坏血酸缺乏。高浓度的抗坏血酸可使葡萄糖、胆红素、隐血、亚硝酸盐呈阴性。如果尿液中抗坏血酸试验阳性,应将尿液的标本作适当预处理,再行检测。

健康人随机尿液的比重的高低受饮食、饮水、运动、气温不同而变化,因而测随机尿液的比重意义有限。尿液pH值小于4.0可使蛋白质呈假阴性,使比重升高,尿液pH值大于8.0时可使蛋白质呈假阳性。如果尿液标本在室温下存放,因细菌分解尿素可使尿液变成强碱性。酸污染可使尿液呈酸性。尿色和浑浊度用肉眼观察既简便又准确,患者、临床医务人员及实验人员均可观察,临床上重视的是尿色异常和浑浊的原因,而不是尿液有无异常。

1.2糖尿病患者的尿液过筛检测包括过筛检测、酮体及微量蛋白质三项,尿液中的葡萄糖可以检测血浆中的葡萄糖的控制情况。尿液中的酮体可反映有无酮症酸中毒;微量蛋白是检测糖尿病肾损伤的灵敏指标。应该根据病情需要组合和选择过筛条带。尿感染:包括蛋白质、隐血、亚硝酸盐。尿路结石:选择尿液的pH、隐血、白细胞及蛋白质。尿液的pH值有助于判断结石的组成成分是在酸性还是在碱性条件下容易形成的结晶。急性腹痛:选择蛋白质、隐血、白细胞,用于检测泌尿系统的炎症结石引起的腹痛。肝胆疾病:选择尿液的胆红素、尿胆原、蛋白质、白细胞。前两项检测胆红素代谢状态,后两项主要用于检测疾病是否合并肾损伤。

2尿沉渣显微镜检查

尿沉渣检查是较为传统的检测方法,操作费时、效率偏低,但是尿沉渣检测方法的选择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具有直接影响。尿沉渣显微镜检测的方法有混匀一滴法、离心玻片法、倒置显微镜法。混匀一滴法由于标本未离心,有形成分检出率偏低;离心玻片法检查视野的随机性较大;这两种方法均有结果不稳定、难以标准化的缺点。倒置显微镜法虽有标本无须离心、细胞成分不破坏、细胞不覆盖、结果稳定等优点,但需要倒置显微镜,故广泛应用受到限制。尿常规白细胞如果大量出现,提示有泌尿系统感染,或结石、结核等。如果患者有典型的尿频、尿急、尿痛症状,基本可以判断为尿路感染,正常人尿液中没有红细胞或偶见,如果尿常规出现红细胞,并超过3个“+”,提示有泌尿系统炎症、结石、肿瘤、肾炎等。

尿沉渣镜检可检出一些药物在尿中的结晶,能对化学分析中的假阳性结果起到纠正作用,特别是对白细胞和红细胞。此外,镜检能够直接观察有形成分,如巨噬细胞、各种管型、异常细胞、霉菌、毛滴虫和有意义结晶等,对泌尿系统疾病检测更为重要。

尿液分析仪易受仪器的灵敏度、稳定性、空气的湿度、试纸条的质量及试纸条浸湿的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对早期病人特别是弱阳性结果的患者,在用分析仪时,必须采用手工测试法作比较,同时通过尿沉渣镜检可及时发现两者结果不相符合,及时查找原因。

因此,尿自动化分析仪的检测结果只能作为一般尿液的初步筛查试验。所以,检验工作者及临床医生,都必须本着客观、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每份尿液分析结果。检验工作者首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检测的过程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搞好质量控制,切不可为了省事而仅以分析仪代替必要的手工和镜检。遇到可疑情况,还应及时询问患者,查找原因,以便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正确的指向。

临床常规 第5篇

一、兽医临床血常规检查的影响因素

1.动物本身。在生物学上,由于进化的差异,导致动物的品种、系别、性别、年龄等各不相同。因此,动物的血常规指标也不尽相同。在进行动物的采血活动中,如果动物正处于觅食状态,被采血的动物,可能会由于环境不同、气候不同、应激程度不同等因素,造成与测定结果不相符的状态。或者是由于动物剧烈运动,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动物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或者是疼痛引起的红细胞与白细胞轻微的增高或者是降低情况。此时的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变化只是暂时的,动物在处于应激的状态下,体内会分泌出儿茶酚胺。动物体内的儿茶酚胺增多,会引起边缘白细胞进入血液循环中。这时的血常规检查结果就会受到环境因素或是动物生理的因素影响,造成检查结果的不准确。

药物治疗引起血常规检查结果产生变化,对于动物来说,它们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都不如人类,新生的动物,需要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时会服用青霉素钾盐,直接引起的后果就是致使红细胞、白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数量增多,而白细胞的数量增多会伴随着有核左移,淋巴细胞以及杆壮白细胞也成增多的趋势。因此,含青霉素钾盐的药物,可以促进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为动物起到增加防御功能的作用。或者是一些,会刺激肾上腺素类的药物也会是血液中的白细胞数和红细胞数增加,兽医临床,在为动物,进行血常规检查时,要注意检查动物的病史,或者是在出生后服用过什么能导致红细胞和白细胞升高的药物。以避免血常规检查结果不准确的案例发生。

2.采血因素。在采血的过程中,由于动物伤口的愈合能力较低需要抗凝剂,来辅助动物的伤口愈合能力。常用的抗凝剂是EDTA-Na2,有研究表明该抗凝剂,可能引起中性粒细胞肿胀崩解产生血小板大小的碎片,这种现象的产生会导致核细胞的计数不准确。在采血过程中,止血压力过大或者是止血的时间过长,会导致皮下的血管组织释放出纤溶酶激活物,该物质的产生会加速分解出血小板分泌物。若是止血时间短,血液中的红细胞、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产生数量会相对降低,导致动物的伤口局部出现瘀血或是血液浓缩的情况。

在采血完成后,血液标本在放置的时间内,要尽快完成检测,以防在血液样本的储存过程中,由于细胞的新陈代谢活动、蒸发或是产生化学反应,而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在抽血过程中,要采用较高的抽血技术,用高质量的血液样本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程度。经研究表明,血液样品中红细胞的技术,容积,以及浓度,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等十余项检测指标的溶血样本前后差异较大。

3.收集仪器。在采血完成后,血液标本在放置的时间内,要尽快完成检测,以防在血液样本的储存过程中,由于细胞的新陈代谢活动、蒸发或是产生化学反应,而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在抽血过程中,要采用较高的抽血技术,用高质量的血液样本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程度。经研究表明,血液样品中红细胞的数量、容积、以及浓度、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等十余项检测指标的溶血样本前后差异较大。

二、关于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分析

1.根据发病阶段,判断出炎症反应。首先要判断是否存在炎症,对于同时出现持续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单核细胞增多症以及嗜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未成熟嗜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多),则表明存在炎症。白细胞总数只反映了骨髓生成与组织利用之间的平衡;在炎症反应中,白细胞总数可能降低、正常或者升高。绝对嗜中性粒细胞增多,超过25,000/ul时,也表明存在炎症。在大多数病例中,炎性白细胞像通常不能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在有些病例中,可通过典型细胞分类计数来区分急性、慢性和重度炎症。这些典型特征反映了白细胞动力学的变化,或者骨髓生成白细胞与组织利用白细胞之间的平衡状况,这些变化受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的影响。

2.对于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分析。判断出是否存在应激现象,应激通常会导致轻微的淋巴细胞减少症(淋巴细胞计数在750/ul-1500/ul)。还可能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症、轻度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症以及轻微的单核细胞增多症,但不是都会出现,也没有特异性。如果存在组织坏死单核细胞增多症,表明存在组织坏死以及对组织吞噬作用的需求。单核细胞增多症可发生于急性、慢性炎症或者坏死,持续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和或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表明存在全身性过敏反应。

病因包括:全身某个部位的寄生虫性疾病,如心丝虫病、跳蚤叮咬引起的皮炎、犬过敏性气管支气管炎(肺部呈现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猫哮喘、过敏性胃肠炎、全身性肥大細胞增多症、猫弥散性嗜酸性肉芽肿综合症、只寄生于肠道的寄生虫疾病(如鞭虫)不会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兽医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对动物进行血常规检查时,要排除影响血常规检查的因素,以免检测结果产生偏差,所导致的检查结果不客观,不合理,进而保证疾病诊断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临床常规 第6篇

【关键词】:阴道分泌物;直接镜检;常规检查;细菌性阴道病检测

【中图分类号】R711.7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1-0081-01

阴道分泌物主要是由女性生殖系统的阴道壁漏出液与脱落的上皮细胞组成,此外还有部分宫颈黏液、子宫内膜液、输卵管及卵巢分泌液,总称阴道分泌物,俗名“白带”。各种病原菌引发的妇女阴道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妇女和婴儿健康的危险因素,特别是细菌和真菌是引起阴道炎、宫颈炎的主要致病菌。为了解妇女阴道病的感染情况,笔者对我院258例门诊、住院患者阴道、宫颈分泌物进行涂片镜检和BV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07年1月至4月,在我院妇科门诊和住院接诊的258例妇女阴道分泌物检查,年龄19岁~69岁。

1.2 材料 由郑州安图绿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细菌性阴道病快速检测卡,革兰染液是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自配生理盐水。

1.3 方法 由妇科医生按常规取患者阴道或宫颈分泌物湿片看滴虫、真菌、阴道清洁度,涂片革兰染色检查淋球菌,细菌性阴道病检测按试剂盒说明严格操作。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通过对258例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结果分析,主要以细菌性和真菌性阴道炎的发病为主,其次是滴虫性阴道炎,对临床的治疗和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检出的结果中,真菌性阴道炎感染明显高于滴虫性阴道炎。据调查,在真菌性阴道炎患者中有47例合并其它慢性疾病,其中还有长期滥用抗生素病史,由此引起菌群失调,破坏阴道自净,以致反复出现阴道的真菌感染较难治愈,值得引起临床的重视[1]。结果中BV的阳性率较高为29.46%,可见妇女阴道病中由细菌引发较为普遍,也是目前造成输卵管炎、盆腔炎、不孕症、泌尿系感染、胎儿感染、早产、羊水感染及新生儿黄疸、妊娠并发症等发病率增高的一个危险因素,严重危害母婴健康[2]。阴道清洁度与卵巢机能、病原体侵袭等因素有关,阴道炎时,病原菌或寄生原虫消耗了上皮细胞的糖原,阻碍了阴道杆菌的酵解作用,阴道pH值上升,阴道杆菌逐步减少甚至消失,致病菌得以大量繁殖,阴道清洁度变差[3]。阴道杆菌的生长又与卵巢机能有关,检查过程中还发现45岁~60岁妇女因缺乏雌激素的作用,阴道鳞状上皮细胞菲薄,细胞内糖原减少或缺乏,阴道内的阴道杆菌减少以至缺乏,pH值升高,故阴道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降低,容易遭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引发BV。滴虫性阴道炎有下降趋势,可能与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的提高有明显的关系。此外,支原体、衣原体、和其它致病菌引发的阴道炎所占的比例也不少,值得加强防治。另外,检出淋球菌的仅占2.71%,由于区域性、病程过久、涂片误差等原因,建议采用培养的方法来提高淋菌的检出率。

参考文献

[1]杨帆,宋蔚.妇科门诊细菌阴道病情况调查[J].中华皮肤杂志,1991.24:314.

[2]吴晓凤,张淑芬.1043例阴道分泌物快速诊断价值及相关讨论[J].陕西医学检验杂志,2005,15(增刊):136-137.

血常规的临床检验分析 第7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分析研究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20例患者, 男60例, 女60例, 年龄20~80岁, 平均年龄 (50±5.3) 岁。

1.2检验仪器血常规三分类分析仪, 与之配套的稀释液, 溶血剂, 全血质控物, 一次性20μl采血吸管, 血细胞分析专用的真空采血管。

1.3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例行血常规检验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评价分析检验结果, 并概括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

1.4检验方法待受检者休息15 min后, 取肘部2 ml静脉血存储于采血吸管中, 颠倒几次均匀混合后, 留作备用;采集末梢血时, 应采用针刺左手无名指深约2~3 mm, 将20μl全血与0.5 ml稀释液进行均匀混合, 之后对吸管进行反复冲洗, 均匀混合, 分别采用血液分析仪的WD和PD膜进行分析, 末梢血需放置3 min后才可进行检测, 所有的标本必须在2 h内完成检测。

1.5检测标准检测时, 必须保证保仪器处于正常运转状态下, 室内质控参数应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检测标准, 以白细胞、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为标准。

2结果

对比两种采血方法检测结果,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末梢血指标中的RBC、HCT、PLT、MCHC等与静脉血检测结果, 组间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其MCV值明显高于静脉血检测指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经血常规临床检查, 为之后的临床疾病诊断以及治疗提供可参考的科学依据。分析影响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因素, 分别为采集因素、仪器因素、生理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等。比较静脉血以及末梢血检测结果, 具体见表1。

3讨论

血常规为最基本的血液检验方法, 最常用的是末梢采血以及静脉采血方法, 研究表明采用静脉血常规检验结果的价值明显高于末梢血检测结果价值, 因此临床进行检测时, 可考虑采用静脉血实施血常规检测, 但在实际检测中, 人们更易接受末梢检测方法[2]。相关研究表明, 手指血检测的准确性以及可重复性不良, WBC有明显升高, 而PLT则有明显下降, 分析WBC上升可能是因小动脉应激反应有关, 且末梢血管管径狭窄, 循环性不良, 其局部温度较低。且末梢采血多存在针刺深度不够情况, 可能会导致PLT因受到挤压刺激而出现不可避免的损耗, 因此结果准确性下降[3]。

在临床进行具体的血常规检测时, 常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作用下, 导致结果的准确性不高。首先, 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仪器的正常运作是其可靠保证。做好仪器的保养是相当重要的, 必须严格控制温度、湿度, 并做好严格的防尘措施[4]。温度过高过低会造成仪管径发生变化, 湿度过大会导致机器生锈不能正常运作, 灰尘颗粒会对红白细胞计数产生干扰, 甚至阻塞细胞计数管道。因此要注意定期保养以及冲洗仪器, 并采用专用的仪器清洗液, 不能采用次氯酸钠等进行冲洗, 防止腐蚀机器内部。其次, 人为因素也会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有着较大的影响。在检测操作中, 若静脉取血过量, 吸量不准确, 会导致标本受压出现标本溶血。针对这些影响因素, 为了保证血常规检查的准确性, 提高临床诊断以及治疗的准确性, 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 对于保证患者身体健康相当重要。因此, 应采取以下措施:1严格规范血液采集, 在具体的血液采集时, 应保证采集血液的均匀度, 选择合理的方法, 并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采血时, 要防止出现血小板聚集, 防止血液成分分析不纯正, 有必要进行多次检测, 提高检测的准确性。2规范血液分析仪的操作规范, 按照国际血液学标准测试仪器, 了解具体的仪器工作原理, 操作方法, 注意事项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保养维修等。同时有必要再次对检验结果进行复查以及分析。

综上所述, 血常规检查结果对于患者疾病诊断以及治疗相当重要, 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应严格控制具体的检测过程, 保证采集标本质量, 严格控制采集剂量、采血时间, 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因素而导致的误差, 对检测结果进行综合性检测, 对于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相当重要, 为之后的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参考的科学依据。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方法 分析研究本院20132014年期间120例血常规临床检验患者的临床资料, 评价分析检验结果 , 总结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结果 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分别为:标本采集、仪器、生理因素以及人为方面因素。结论 在血常规检验中, 为了保证检验质量, 必须严格把控标本采集质量以及血常规操作, 减少因人为因素而导致的误差。

关键词:血常规,临床,检验

参考文献

[1]马双双, 王红艳, 杨俊.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及注意事项.重庆医学, 2006, 35 (18) :1694-1695.

[2]毕新民, 孙淑玲, 姜彩芹.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的来源与分析.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4, 10 (9) :576.

[3]陈榕, 王谦可, 梁意引, 等.职业接触铅人群血铅及锌原卟啉、血常规指标的变化.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4 (11) :1625-1626.

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 第8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和材料

所有检验标本均选择我院送检验科检验尿液标本, 送检标本200例左右。尿HT一150分析仪、HT一150配套试纸条, 均采用桂林华通医疗仪器公司生产的原装产品, 日本进口显微镜, 尿液收集采用检验科常用的一次性尿杯, 并准备离心机、酒精灯、冰醋酸和尖底离心管。购买上海伊华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多项目尿液化学分析控制品。

1.2 检测方法

每一份标本都要根据操作流程, 严格依据仪器和试纸说明书设计参数, 上机操作, 记录蛋白质、红细胞及白细胞指标。每日开机后按省临床检验中心要求在规定时间内随机进行质控2次。每日将检验结果登记。住院患者由护理部收集标本, 并询问患者的基本情况。要注意尿液沉渣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测, 一般不超过1h。如不能及时送检的尿液标本要存放在2~6℃环境中, 且存放时间不得超过2h。 (1) 采集、运送、保管和处理。尿液标本来自患者, 因此, 尿液采集均由患者自己完成, 医生和护士应对患者详细讲解留尿取尿标本的注意事项, 要细致指导, 在留取尿液前, 现将尿道口清洗, 保持清洁, 男性要避免前列腺液或精液混入尿标本中, 女性要避开月经期或阴道分泌物混入尿标本中。盛装尿液的容器应干净、防漏, 容器及其密封装置不带干扰物质, 使用1次性尿杯, 其材料必须由透明且不与尿液成分发生反应的惰性材料制成, 需要注意的是, 其标本收集和运送的容器不可重复使用。采集后尿液标本应立即送检, 由于尿液排出后可, 可根据环境逐渐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 夏季不得超过1h, 冬季不得超过2 h, 避免导致尿液细菌生长繁殖使尿素分解, 产生氨, 发生细菌繁殖、蛋白变性, 使尿液的pH值升高, 细胞溶解以及尿胆原、尿胆红素等物质因光照分解或氧化。如果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送检则将尿标本暂时搁置在特定条件下2~8℃进行储藏, 不得超过6h完成检验。尿常规最好留取晨尿, 也就是清晨第1次尿, 该尿液的浓缩度相对较高, 有利于尿液形态学和化学成分的分析, 能对肾脏的功能进行有效评价, 患者的准备显然是影响尿常规检验的重要因素。午餐后至下午2:00的尿液标本含有的尿胆原、蛋白质及糖含量相对较高, 适用于某种特定成分的检验。标本采集准备中常出现的对于患者尿常规检测存在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种族、采尿时间、采尿前饮食及服药情况。因此, 在采集尿标本前要告诉患者在那些时间段进行尿标本采集好, 要患者自己控制好饮食和饮水, 不饮糖水、浓茶、咖啡等, 避免干扰结果。在服用某些治疗药物时, 如需检测尿标本需要做好记录。在冬天, 尤其是幼儿的尿标本中, 通常可见尿标本透明度变混浊, 主要是由于环境因素影响导致的[2], 因此, 送检单上必须注明留尿时间、送检时间, 以免影响镜检。尿三杯试验留尿标本时间要分段明确, 做好标记。在对患者进行不同时间阶段尿标本的采集时, 应告知患者各时间段的起点和终点, 以及起始时应先排空膀胱。患者尿标本尿量留取的多少, 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 尿量最好不低于10mL, 在30 mL左右最佳, 也可根据不同的试验叮嘱患者留取最适宜的尿量标本。 (2) 严格执行仪器使用说明书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和保养, 定期清洗试纸条槽板, 保持清洁干燥, 避免检验操作不规范。有效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及尿试纸条的正确使用和保管在尿常规检验中十分关键。贮存试纸条的容器必须保持密封, 应将试带条保存在生产厂家提供的容器中, 每次从装试纸条的容器中拿出少量的试纸条, 拿出后立即盖好盖子, 没有使用完的试纸条, 不能再放回容器内, 对不同容器中的试纸条不能相互混淆, 保存温度应根据厂家指导, 不可应用已过有效期的试纸条, 不可擅自更换保存容器, 试纸条更换批号, 要对比两批试带条的质控结果。检测标准只有在厂家提供的正常检测围之内, 才能对当天的结果出正确报告, 避免试纸条的变性和污染, 将试纸条贮存在避免阳光直射或潮湿的地方, 每日做好质控、标本结果的登记备查。

2 结 果

分析导致检验结果出现的误差及其影响因素: (1) 葡萄糖测定的干扰因素。长期使用左旋多巴、维生素C、乙酰乙酸、青霉素以及尿比重过高, 均可导致葡萄糖测定的结果出现假阴性。 (2) 胆红素的干扰因素。长期大剂量服用氯丙嗪可出现胆红素测定结果假阳性;过量摄入亚硝酸盐、维生素C可造成测定的结果出现假阴性。 (3) 酮体测定的干扰因素。服用左旋多巴、头孢类抗生素以及苯丙酮尿症等可造成酮体测定结果的假阳性;当机体出现严重的呕吐、长期饥饿、禁食、腹泻以及全身麻醉后均可出现酮体阳性。 (4) 潜血的干扰因素。如尿液中含有双氧水、漂白粉以及不耐热酶等物质, 均可造成潜血测定假阳性;对于高比重尿、高蛋白尿也可导致测定的结果出现假阴性。 (5) pH测定的干扰因素。温度的高低是影响pH值测定的直接因素, 会造成pH值的变化。 (6) 蛋白质测定的干扰因素。患者服用喹啉类药物后, 可导致尿液标本出现假阳性;同时, 服用大量青霉素等抗生素后, 对尿蛋白定性试验也存在一定的干扰, 可导致结果出现假阴性。需要注意的是, 检验中的一些洗涤剂污染也引起检验结果假阴性。 (7) 亚硝酸盐的干扰因素。标本未加防腐剂, 导致搁置时间过久, 或标本受硝酸盐、食入富含亚硝酸盐食物过多均可造成尿检结果假阳性;尿液标本的采集量过多、细菌感染以及憋尿时间过久留取的尿标本, 也可造成假阴性。 (8) 白细胞的干扰因素。患者进行肾移植术后, 由于淋巴细胞的出现, 可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假阴性, 而镜检结果阳性, 白细胞破裂后, 镜检结果阴性, 为试纸结果显示阳性。对于大量使用先锋霉素、庆大霉素可造成其假阴性;甲醛、高浓度的草酸也可曹成检验结果假阴性。肌红蛋白尿、呋喃坦定以及胆红素尿可导致检验结果出现假阳性。

3 讨 论

尿常规在临床上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初步检查, 是临床常用的重要检查项目, 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起着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 有利于医生发现肾脏疾病的一般诊断方法。在临床检测工作中, 尿常规的检验结果是否准确, 决定于尿液采集的方法、留取时间, 以及容器的清洁, 检验是否及时, 试纸条是否符合标准, 仪器是否规范操作, 日常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等众多因素相关, 只有这样才能为临床提供真实可靠的检验依据。晨尿的检测结果较可靠, 尤其适于已确诊泌尿系统疾病感染者的检测。标本放置时间对其检测结果影响较大, 结果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本文总结分析了影响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 尿常规检验标本在采集、运送、保管, 尿液分析仪的使用, 检验人员的操作, 均可直接影响尿常规的检验结果。由此可以看出, 应建立标准化的操作流程, 加强检验人员的学习、培训, 有助于降低尿常规检验的误差。

参考文献

[1]苏希跃.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07, 28 (12) :1139-1140.

探讨临床妇科常规检验的重要作用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妇科接受治疗的妇科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26~68岁, 平均年龄 (36±1.3) 岁, 病程3个月~10年, 平均病程 (3.5±0.8) 年,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尿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分泌物检查、白带检测、超声等, 分析患者的白带多少、颜色及气味, 阴部瘙痒等问题。

1.2 方法

①采集标本, 选择同一个医生进行采样, 具体方法为应用无菌棉拭子与患者阴道侧壁的上中部1/3处进行标本采集, 采集后立即放置于含少量的生理盐水的无菌干管中, 并立即送去检测以免延误;②检测方法, 在显微镜下应用湿片法寻找芽生孢子、假菌丝以及滴虫, 以此判断患者清洁度的情况, 如若清洁度异常, 则应当及时对发现的真菌或滴虫进行检查。③清洁度分度, 清洁度可分为四度, Ⅰ度则为正常的阴道分泌物, 即其中存在很多上皮细胞和阴道杆菌, 但没有杂菌以及白细胞, 视线范围也很洁净;Ⅱ度也为正常的阴道分泌物, 其中存在的上皮细胞以及阴道杆菌相比于Ⅰ度有所减少, 但其他指标相同;Ⅲ度为存在轻度的妇科炎症, 其中存在的上皮细胞及阴道杆菌相比于Ⅱ度更加少, 且有了较多的杂菌及白细胞;Ⅳ度为较严重的阴道炎疾病, 其中不存在阴道杆菌, 仅存在少量的上皮细胞, 且存在大量杂菌和白细胞。Ⅰ~Ⅱ度分泌物均属于正常范围, Ⅲ~Ⅳ度分泌物在显示白带异常, 存在阴道炎[2]。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以例数 (n) 、百分数 (%) 表示。

2 结果

本次研究的100例患者中, 经过检验分析发现真菌性阴道炎15例 (15%) , 滴虫性阴道炎30例 (30%) , 淋菌阴道炎22例 (22%) , 细菌性阴道炎21例 (21%) 以及其他阴道炎12例 (12%) 。

3 讨论

临床中存在很多的妇科疾病, 其中最为常见和多发的即为阴道炎。一般而言, 正常身体健康的女性阴道中存在很多的细菌, 且每一个菌落之间都保持着很好的生态平衡, 从而保证不会发生阴道炎等疾病[3]。在这个生态平衡的系统中, 雌激素、乳酸杆菌以及p H值均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和影响。阴道炎等疾病的产生正是由于人体内的免疫力下降从而导致大量的致病菌入侵破坏体内生态平衡而造成的, 正常的菌落之间的平衡被打破, 也使得体内阴道内部的PH值发生改变。阴道炎疾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且对患者的生活工作均带来较大的影响, 甚至对于妊娠期妇女及其胎儿的安危带来威胁[4]。

综上所述, 本次研究为分析妇科常规检验在临床上的重要性, 从而为临床检验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选取在我院妇科接受治疗的妇科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 对所有的患者阴道分泌物等进行检查, 并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 本次研究的100例患者中, 经过检验分析发现真菌性阴道炎15例 (15%) , 滴虫性阴道炎30例 (30%) , 淋菌阴道炎22例 (22%) , 细菌性阴道炎21例 (21%) 以及其他阴道炎12例 (12%) , 分析数据发现, 细菌性阴道炎所占比例最高, 分析临床相关资料发现, 部分患者存在长期使用抗生素情况,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患者阴道正常的菌落受到抑制, 从而引起阴道菌落失调而引发炎症, 因此, 在临床治疗时对于抗生素药物应合理应用, 最大限度的降低阴道炎的发生率[5]。对妇科疾病患者进行有目的性的临床常规检验, 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治疗措施可有效减少妇科疾病的发病率, 做到“早发现, 早治疗”, 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大有好处, 而且可有效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 实施妇科临床检验可为治疗妇科疾病提供大量的参考依据, 有利于医师对于患者疾病的判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孙淑平.妇科常规临床检验的重要性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 2015, 2 (2) :63-64.

[2]余苗苗, 崖辉, 蒋国英, 等.阴道分泌物对尿常规临床检查结果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 23 (16) 3057.

[3]朱琳, 刘鸿雁, 等.流动育龄妇女妇科检查服务利用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15, 31 (3) :260-262.

[4]张骆军.阴道分泌物对尿常规临床检查结果的影响探讨[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16 (15) 3504-3505.

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 第10篇

关键词:尿常规检验,影响,因素

在临床诊断中, 医护人员为了进一步确诊病况, 常常进行尿常规检验、血常规检验以及便常规检验, 其中, 尿常规检验最为常见, 在诊断泌尿系统疾病中, 尿常规检验具有重大意义。但检验结果常受到外界因素的影, 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本研究对尿常规检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标本为我院检验科所要检验的尿液标本90例, 检验所采用到尿HT2000分析仪及配套试纸条、显微镜, 进行尿液收集时, 为了保证尿液不受干扰, 要采用一次性的尿杯, 尿液分析质控物, 6个月1次。

1.2方法

根据SOP所规定的流程进行操作, 按照试剂、仪器的说明书来设计, 当开机之后, 进行2次的质控, 做好检验结果的登记工作, 对可疑的结果再次进行检验, 认真统计。

1.2.1采集因素

在尿液的采集中, 医护人员交给患者自己进行采集, 采集中存在某些行为都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另外, 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采集尿液的时间等, 影响到尿常规检验结果[1]。在患者采集的过程中, 患者的尿道口不够清洁, 例如女性的尿道口存在阴道分泌物, 或是女性患者月经期间进行采尿, 男性患者存在精液等, 一般情况下, 医护人员都会嘱咐患者在清晨第一次尿液中进行采集, 但是患者常因为其他原因, 没有按照医护人员的嘱咐进行采集, 另外, 患者在采尿之前食用食物或者是药物, 以及一次性杯子在保存等方面受到污染, 都会影响到尿液检验的结果。

1.2.2保存因素

样品收集之后, 在运送的过程中, 需要放入尿液容器当中, 必要要保证容器干燥, 不可出现泄露现象, 把握好送检的时间, 若是时间太长, 样本则会发生变质, 尤其是尿素分解之后, p H值会明显的增高, 变质之后所产生的细菌蛋白, 必然会影响到检验结果。无法在短时间内进行检验, 则需要进行保存处理。

1.2.3分析因素

在尿液分析中, 主要产生的影响因素是操作不够规范, 与养护不到位。由于试纸条保管上严密性不够, 因此, 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导致试纸变质, 在取用试纸条之后, 检验人员若是没有及时的密封好容器, 其他的试纸条灵敏度则会受到影响, 当触摸试纸条时, 往往检验结果会受到误差。另外, 分析过程中, 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还有操作不规范, 室内质控不够及时等因素。

1.2.4检验结果

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比多, 每一种测定的影响因素都不同。检验室的室内温度, 会对p H值造成影响。在白细胞的测定当中, 受到肌红蛋白尿、呋喃坦啶等影响, 会使检验结果呈现出假阳性, 若是受到甲醛或者是庆大霉素等影响, 结果则会显示假阴性, 在白细胞破裂之后进行镜检, 显示阴性, 则试纸则显示阳性, 肾移植术之后, 若是淋巴细胞异常, 检验结果则为假阴性。在蛋白质的测定上, 导致检验结果呈现假阳性的因素有患者服用了季铵盐类等药物, 造成假阴性的原因是服用抗生素, 或者是检验过程中, 洗涤时受到污染[2]。进行葡萄糖的测定时, 受到青霉素、维生素C、尿比重偏高以及乙酰乙酸等因素的影响, 致使检验结果呈假阴性。酮体测定时, 患者若是服用左旋多巴、头孢菌素、BSP以及苯丙酮尿症等, 都会使检验结果为假阳性, 患者若是长时间处于饥饿状态, 或是出现呕吐或只是腹泻等, 酮体检验会显示阳性。在胆红素测定方面, 受到光照, 或者是患者服用维生素C等, 会显示假阴性, 或是氟利昂过多的氯丙嗪, 则为假阳性。亚硝酸盐测定, 若是标本存放的时间太长, 会受到污染, 检验之后会显示为假阳性, 当样品受到细菌感染或维生素的含量比较高的时候, 则会为假阴性。而漂白粉、高蛋白的尿液以及双氧水等, 会对潜血检验造成影响。

2 结果

影响尿常规检验的因素有采集因素、保存因素、分析、人为因素以及检验等各个环节, 都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

3 讨论

影响尿常规检验的因素众多, 要想得到准确的尿液检验结果, 需要排除一切干扰因素。要从尿液采集做起, 首先, 在进行尿液采集之前, 医生要嘱咐患者, 不可食用咖啡、糖水等一系列影响检验结果的食物或是药物, 若是一定需要服用药物, 则要做好相关的记录工作。保持患者的尿道口、尿杯清洁干燥, 女性患者在月经之后进行检验。进行采集保存时, 在收集尿液之后的2 h内进行检验, 若是无法在规定的时间进检验, 则要将样本存放在温度为5℃左右的冰箱里进行保存, 保存时间不可超过6 h。因为有些尿液检验需要使用到防腐剂, 此时, 需要控制好甲醛的浓度, 在5~10 ml/L这个范围即可, 甲醛浓度若是过高, 会产生沉淀。在检验操作过程中, 主要注意的是规范检验人员的行为, 按照仪器说明书上的要求来使用操作仪器[3]。试纸条槽板要定期清洗, 并保持干燥清洁, 在尿液分析的过程中以及分析之前, 都需要进行质控, 尿试纸条、尿液分析仪均进行检测工作, 尤其是尿试纸条, 必须要确保其质量。试纸条常常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因此, 保存时, 要将其保存在密封性良好的贮存容器中, 避免受到光照, 或者是受潮, 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本研究对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间有研究分析, 发现, 样本的采集、保管以及检验等各个环节, 都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 做好相关的流程质量控制工作, 可有效提高检验的准确率。

综上所述, 在尿常规检验中, 采集、保管以及检验等各个环节都会影响到检验结果, 按照要求做好检验工作, 能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李蓉.尿液分析仪和显微镜手工法检验尿常规结果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 2011, 30 (24) :99-100.

[2]章晋林, 张小鹏.标本的保存条件与保存时间对常规生化检测结果的影响[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10, 20 (6) :9-10.

浅议血常规在临床医学中应用 第11篇

【关键词】血常规、血液、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237-01

1、 血常规检验临床意义:

血常规是临床基础检验项目之一,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数量检查等。血常规化验采血方法大多数是采集耳垂末梢血液,经过稀释滴入计算盘,在显微镜下计数血细胞数目。血红蛋白也称血色素,和盐酸发生反应生成褐色酸性血红蛋白,加入蒸馏水,与标准比色柱颜色相同,读到的液平面刻度数值,就是血红蛋白的克数。做血常规化验要进行血涂片,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大小、性状、形态,用计数器进行白细胞及各类细胞分类观察计数。

血常规成人红细胞数量为男性(4.0-5.5)10^9/l:女性:(3.5-5.0)10^9/l 。血红蛋白男性:(120-160)9/l;女性:(110-150)9/l;血小板100-300 10^9/l

临床上红细胞数目和血红蛋白的增减是平行的。

2、 使用血液分析仪测血常规:

血液分析仪随着医学发展普遍应用临床,代替显微镜检查血常规,具有细胞分类功能的血液分析仪是临床监测重要工具之一。使用血液分析仪,监测的血常规数值准确、可靠,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避免人为差错。要考虑到血常规检验中影响因素,在操作中严格控制。

2.1血标本采集方法:

為取得监测结果可靠、准确,必须要求有质量高的标本,这是取得检验结果高质量的关键一步。血常规检验获得结果准确,高质量标本基本要求就是保证各项细胞的完整形态。

采集标本:经常使用的采血途径是末梢毛细血管和静脉采血。据资料报道采集静脉血液标本可靠。采集手指末梢血是毛细血管和静脉血差异最小血样。和静脉血比较,手指末梢血准确性及可重复性差,测得白细胞计数略高,血小板计数会略低。应用血液分析仪监测血常规时,大多数学者建议采集静脉血。

标本抗凝:

血常规检验血样要经过抗凝处理,种类多样的抗凝剂中,EDTA盐此种抗凝剂对白细胞形态和血小板影响小,用于血常规检验合适。采集血液部位和生理因素影响血样监测准确性。影响血样质量因素是血液和抗凝剂比例。血液成分占比例高,抗凝剂相对不足,血浆中微凝血块过剩,化验数值也会有偏差。血液经过EDTA抗凝,白细胞形态改变,改变程度和时间及EDTA浓度有直接关系。EDTA合适浓度与血液比例是1.5毫克/毫升,血样少,EDTA浓度为2.5毫克/毫升,中性粒细胞肿胀、分叶消失,血小板崩解成为正常血小板大小碎片,这样测得血常规数值及血细胞计数会有错误结果。使用血液细胞分析仪时特别重要。

静脉血和末梢血都可以用抗凝剂成为全血标本,全血标本没有稀释液,标本稀释影响小。末梢血抗凝标本抗凝剂和血液达到合适比例很难。

有专家建议,制备全血标本,使用定量的含有EDTA盐的真空采血管采集静脉血。使用血液细胞分析仪,多数标本稀释液中含有抗凝剂,在一定量稀释液中直接加入微量静脉血可以制成预稀释标本。

2.2标本稀释:

血液由血细胞及血浆组成的红细胞粘稠混悬液。在进行细胞计数时,无法直接计数,血液经过合适准确稀释后进行血细胞计数。稀释倍数和计数容量是重要指标之一。检测时将血液稀释在稀释液中为稀释标本(比例为1:N),流动方式测出一定量(V)稀释标本内血细胞数(T),计算出血液中细胞浓度(L):L-T×N/V。应用血细胞分析仪准确稀释倍数一般为RBC.PLT稀释比例为1:10000至1:3000;WBC.HGB稀释比例为1:250,血细胞检测重要因素是准确稀释倍数和稳定的测量容量。稀释倍数低,缺陷是细胞排队经过传感器的重合;倍数大,测量容器内血细胞数量少,会影响血液细胞检测准确度。

2.3标本存储:

用EDTA抗凝静脉标本因时间和浓度不同,血细胞形态受影响。在标本收集后5分钟内或半小时至8小时内检验,测得最佳结果。检测血小板和白细胞分类准确数据,标本在2度-8度温度下可以防置24小时。未获得血常规检验准确数据,实验中每一个步骤严格操作规程执行。

3、血常规在临床医学中应用:

外科中应用:患者有外伤急性大出血时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在1-2小时快速增高达(10-20)10^9/l,主要是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和失血量有关系。

内科中应用:感染急性炎症中性粒细胞增多是最常见原因,尤其在化脓性球菌引发感染,轻度感染白细胞总数可以在正常范围或稍高正常,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增高。血常规中RBC、HCT、HGB、 MCV、MCH、MCHC是贫血类型的参数。

儿科中应用:幼儿出生后几周内,都经历过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下降和红细胞压积减少的应激改变。

妇产科中应用:女性妊娠期,从10周起血液量增加30%,血浆量增加40%,按照WHO推荐妊娠期间血红蛋白不低于1109/l 生产后不小于1009/l,都为正常分娩。

小结:血常规是诊断血液病重要依据,临床内科、外科、儿科、妇科疾病鉴别诊断提供诊断依据。是临床常用的检验项目。血常规是血液检验基本、常用、重要监测项目。检验要准确无误,避免人为差错,严格操作,能提高诊断率,治愈率。

参考文献

[1]高丽娟;;血液常规检查的诸多影响因素[J];哈尔滨医药;2011年04期

[2]杜之涛;;浅析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J];中外医学研究;2011年01期

[3]袁丽萍;;静脉血与末梢血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年23期

[4]熊异平;;不同采血方法血常规检验结果的比较[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6年02期

[5]王美瑞;;静脉血与末梢血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24期

[6]罗来主;余建华;郭海燕;;末梢血与静脉血分别在同一仪器上作血细胞计数的探讨[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1年03期

[7]陈玉美;;强生快速血糖仪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糖结果的比较[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年12期

[8]褚静英;羽晓瑜;陆玉霞;徐廷云;孙中文;徐文慧;;网织红细胞镜检法与全自动法比较分析[J];检验医学;2010年11期

尿常规检验的临床主要影响因素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我院在2013 年6 月至2015 年5 月间收治的1000 例接受尿液检查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性624 例, 女性376 例, 年龄31~76 岁, 平均年龄 (45.4±6.7) 岁, 其中健康体检标本331 份、门诊标本328 份、住院标本341 份。

1.2 检验材料与方法检验材料:利用尿液分析仪、配套试剂条、显微镜完成检验, 采用一次性尿杯收集患者尿液。

检验方法:根据SOP标准进行操作, 以说明书为依据进行操作, 及时记录患者的检验结果, 针对疑似检测结果, 要再次接受检验。

1.3 影响因素分析

1.3.1 标本污染尿液标本中混入了其他异物, 例如白带、粪便、精液等。在采集标本过程中, 如果患者没有对尿道口进行清洁, 女性患者可能将阴道分泌物混入其中, 男性患者则可能混入前列腺液、精液等物质, 导致标本受到污染。

1.3.2 容器不合格在采集标本时, 未选择合适的容器, 容器不透明或者不清洁, 或者容量太小。容器对于标本的采集非常重要, 尿检对尿液容量与清洁度有一定要求, 如果容器太小或者不清洁, 则会影响到尿液质量。

1.3.3 送检不及时标本留置时间太长, 未能够及时送检, 冷藏标本在6 h后才送至实验室检查。当采集标本后, 要及时送检, 如果标本留置时间太长, 则会影响标本质量, 进而影响到检测结果。

1.3.4 标本标记错误在标本登记后, 出现了标签脱落现象, 或者标本与化验单不符合。患者尿液采集完成后, 需将标签贴于容器上, 一旦出现了标本与化验单不符、标签脱落现象, 则会出现标本与患者无法对上号的情况。

1.3.5 标本量不足在采集标本过程中, 标本量不足, 不超过12 ml。尿检对尿液采集量有一定要求, 必须达到尿液所要求的采集量, 才可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1.3.6 采集时间不合理采集标本时, 受检者可能在之前服用过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的药物或者食物。

1.4 统计学分析收集接受尿常规检验患者的临床资料, 数据资料利用统计软件SPSS 16.0 分析, 不同类型的数据资料采用不同检验方法, 计数资料利用 χ2检验表检验, P<0.05 表明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研究发现, 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标本标记存在错误、采集时间不合理、容器选择不合适、标本量采集不足、标本污染、送检不及时, 发生的比例依次为0.50%、0.90%、0.30%、0.40%、0.50%、0.40%。在本次研究的1000 例受检对象中, 共有29例患者因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 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的情况, 总发生率为2.9%。

健康体检者的中有4 例患者尿常规结果受到影响, 住院患者有8 例受到影响, 门诊患者有17 例受到影响, 从三组受检对象上看, 门诊患者检验受影响率最高, 明显高于其他两组, 对比存在较大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目前, 我国的医学检验技术与过去相比取得了很大提升, 临床检验操作过程更为简单, 不过患者对临床检验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尿常规检查是临床中的常规检查项目, 能够反映患者是否存在早期肾脏病变, 不过常规尿检的工作量较大, 且检验环节涉及到的内容较多, 部分医疗单位未能够及时进行控制与管理, 导致尿液检验质量提升难度非常大[2]。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 尿常规检验结果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包括标本量采集不足、标本污染、送检不及时等。尿液采集大多为自然排尿, 在排出过程中, 尿液可能会混入其它异物, 导致标本受到污染, 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3]。另外, 标本采集量不足、未及时送检等也对尿常规检验造成了很大影响。为了提高尿常规检验质量, 必须控制采集时间, 并且在采集过程中, 要注重标本不受到污染, 在标本采集前, 要求患者禁止饮用浓咖啡、浓茶等饮料, 受检者还需对饮水量进行控制[4]。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 在1000 份标本中, 有29 例患者尿检结果受到影响, 总发生率为2.9%, 这表明尿常规检验结果受到太多因素的影响, 日后必须对尿常规检验环节进行改进, 实现实验室检验的规范化, 提高尿常规检验质量。

摘要:目的 分析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3年6月至2015年5月间收治的1000例接受尿液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 收集患者的尿液标本, 其中健康体检标本331份、门诊标本328份、住院标本341份, 分析对尿常规检查结果造成影响的相关因素。结果 1从尿常规检验影响因素上看, 标本标记存在错误、采集时间不合理、容器选择不合适、标本量采集不足、标本污染、送检不及时发生率依次为0.50%、0.90%、0.30%、0.40%、0.50%、0.40%。2在1000例受检对象中, 29例患者尿检结果受到影响, 总发生率为2.9%。3健康受检者、住院患者、门诊体检者的受影响率分别为1.21%、2.35%、5.18%, 其中门诊体检患者的受影响率最高, 与其他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尿常规检验结果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包括标本污染、未及时送检、容器不合格等, 通过规范尿常规检验程序, 有利于提高检验的准确性。

关键词:尿常规,影响因素,临床

参考文献

[1]许伟琼, 黎瑞冰, 胡汉斌.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J].广州医药, 2012, 43 (4) :56-58.

[2]刘伟.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9 (2) :209-210.

[3]任允斌, 薛李荣.探讨影响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J].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 (14) :136-137.

上一篇: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下一篇:集群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