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学习中心范文

2024-09-13

地方学习中心范文(精选12篇)

地方学习中心 第1篇

自主学习是近年来外语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也是今后外语教学的新趋势。地方高校大学生相对来说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毕业后面临的冲击和挑战更大。培养其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本文通过分析地方高校英语自主学习的现状和制约因素,探讨如何提高地方高校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2. 自主学习的定义、特性和必要性2.1自主学习的定义

“自主学习”的概念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到了80、90年代,已有大量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对这一概念的理解。Dickinson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负责有关学习的所有决策并负责实施这些决策。Ryan将自主学习定义为学习者自我决策、自我监控的过程。Little把自主学习定义为三种能力,即进行客观的、判断性反思的能力,做出决定的能力和独立行为的能力。

2.2自主学习的特性

5. 赞同准则,又叫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

(1)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

(2)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

6. 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

(1)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

(2)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

合作原则规定了说话的内容,而礼貌原则在语言交际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它使得会话参与人的关系更融洽,所以有时为了遵守礼貌原则,人们会违反合作原则中某一个或几个准则。

例9:(1)学生:李老师,我的考试及格了吗?

老师:班上很多同学考得都不太好。(实际上这个学生也没有通过考试)

在这个会话中,老师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但同时遵守了礼貌原则中的同情准则。

(2)A:今天的饭菜怎么样?

B:这样说吧,你太太是世界上最好的厨师。(实际上饭菜一般)

在这个会话中,B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但遵守了礼貌原则中的赞扬原则。

(3)A:你孙子长得真高啊!

B:傻大个。

在这个例子中,B违反了质量准则,但遵守了礼貌原则中的谦虚准则。

无论从语言学的角度还是从社会的角度看,礼貌都是一个普遍现象。但我们在和别人交流时,礼貌原则时刻都在提醒我们要注重别人的感受,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在不自

能动性:指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独立性: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中尽可能由自己做出选择和控制,独立地开展学习活动。监控性:依靠学生自觉、主动地对学习过程的监视、控制和调节等行为来完成学习任务。相对性:在现实情况下,由于客观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学生的学习不可能是完全自主的。

2.3英语自主学习的必要性

(1)时代进步的需要。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及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造成国家对既懂专业又熟练掌握英语的各行各业优秀人才的巨大需求。

(2)终生学习的需要。终身教育的理念决定了大学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为目标,为学生提供未来独立学习所需的技巧和能力。

(3)个性发展的需要。英语学习与学习者个人差异有关,强调适应个体需求,可以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提供机会,培养良好健全的个性人才。

3.地方高校英语自主学习的现状及制约因素

通过对临沂师范学院、枣庄学院和德州学院3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对当前地方高校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现状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学生虽然有自主学习的意识,但开展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弱;学生使用学习策略的意识淡薄,没有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策略;大多数学生没有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过监控或评估;学生对自主学习材料的选择有很大的盲目性;

觉地遵守礼貌原则。在有些情况下,我们为了遵守礼貌原则,甚至可以牺牲合作原则。但是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人们并不是因为礼貌原则才去违反合作原则,而是因为一些其他的原因。违反合作原则的一些其他的原因和动机:会话的非正式性、共识、会话参与人的比较近的社会距离和相等的社会地位、较多的共有信息等。

五、结语

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是两个不可或缺的会话原则,它们分别从不同的层次规定和描述了日常会话,对合作原则的违反产生了会话含义,也就是会话含义的产生才使得日常会话丰富而有意义。礼貌原则是人们违反合作原则的一个原因,人们往往也会因为其他原因而违反合作原则,比如会话的非正式性、会话参与人的共识、相近的社会距离和平等的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3]顾曰国.礼貌、语用和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浅议英语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英语教研室,江苏南京

摘要:学生的语言学习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四个方面,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语言情境、激发学习情感、开展积极评价来探讨英语教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收到好的英语教学效果。

关键词:英语教学教育心理情境教学情感效应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国力竞争趋向于对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的竞争。一个人具有健康的心理,是创新的核心条件。而在我国,学生的心理疾患日益增加,有的地区学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比率已惊人地超过了30%,如不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将会给国家、社会和个人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依据心理学及其相关科学理论与研究成果,为了使学生达到智能发育正常、人际关系和谐、自我了解、自我接纳、自我完善、自我同一,具有统一协调的行为,具有良好的情绪、情感状态等目标而进行的教育。但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用简单的说教是很难见效的,一切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围绕学生的实际问题来进行内容的选取和活动的安排。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本身应有的内涵之一,应当融入到整个学校工作中去,尤其融入到各科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去,这就要求教师结合自身学科的特点,适时适度地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不会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

地方高校英语自主学习的制约因素主要有:

(1)中国传统教育:长期以来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完全依赖教师,形成按照既定路线学习的习惯,较少关心自己的学习需求、学习目标等。

(2)地方高校的自身条件:课程设置的局限、教学资源的限制、教师的教学方法、学习环境的闭塞等都严重制约着地方高校学习者的个体需求、自主学习时间和效果。

(3)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强烈的学习动机能促进外语学习,而成功体验有助于保持甚至生成新的学习动机。当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没有成就感时,学习效果自然就欠佳了。

4.对策和建议

地方高校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不仅取决于学习者自身,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赖于学习环境和教师。针对地方高校大学生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4.1营造自主学习的学习气氛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借助广播、电视、英语报刊、网络等多种资源,进行自主性学习,改进学习方式。

4.2转变教师角色

教师应从传统教学活动中单纯传递知识的角色转变到一切围绕学生学习为中心展开教学的角色。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了解他们自主学习的困难,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咨询和指导;成为一名好的鼓动者,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动力和智力支持。

4.3诱发和强化学习动机

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途径,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机

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预防和防治心理障碍和疾患,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这不仅关系到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也关系到学科教学的效果。

语言的学习与学生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积极向上的情感、活泼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学习活动,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大胆实践的精神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自信心有助于克服外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相反,过度害羞的心理、内向的性格、过度焦虑和胆怯心理以及消极的情感则会影响语言学习。这里,笔者结合自身的英语教学实践,浅谈如何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去。

一、淡化师生关系,强化朋友式交流

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创新意识的产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状态下,大脑皮层形成兴奋中心,创新思维也容易被激活。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因此英语的听、说能力非常重要,也是教学中的难点,特别是开口说更是英语教学中的拦路虎。而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平等和朋友关系有助于消除英语对话时过分紧张的心理状态,消除“听”时难以听懂、“说”时难以成句的屏障。所

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信心;引入竞赛形式,激发学习动力;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价值,促使他们对英语产生积极的情感和正向的动力。

4.4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采用的学习策略并非总是科学的,另一方面学习的成功之路各种各样,因人而异。学生应当在学习过程中相互交流经验,取长补短,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特点完善学习策略。

4.5实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估

学生自我监督自己课内外的英语学习,能反馈自己学习过程中使用的策略,为下一步的自主学习筛选出最佳的学习策略。学生对自己各个阶段的学习成果有意识地进行评价可以随时发现薄弱环节,并及时找到补救措施。

5.结语

外语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身的学习。地方高校大学生更应具备相当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实现终生学习和持续发展。但是实现从“学会”向“会学”的转变不是容易做到的,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Littlewood,W.Defining and Developing Autonomy in East Asia Contexts[J].Applied Linguistics,1999.

[2]郝钦海.影响学习者自主的社会文化因素及其启示[J].外语界,2005,(6).

[3]何莲珍.自主学习及其能力的培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4).

地方学习中心 第2篇

2008年工作总结和2009年计划

2008年工作总结

在卫生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哈尔滨医科大学的领导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以下简称地病中心)全体职工团结协作,拼搏进取,在防治监测、科学研究、健康教育、学科建设、技术咨询、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汇报如下。

一、地方病防治

(一)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 受卫生部委托,本地病中心组织执行了2007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制定了技术方案,并开展了项目启动、培训、技术指导和督导检查等工作。

2007年12月18~20日,“2006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工作总结暨2007地方病防治项目启动会”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会上,总结了2006项目执行情况,讲解了2007项目管理方案和技术方案。2008年8~9月受卫生部委托,地病中心派专家赴河南、广西、新疆3省(区)进行了中期督导检查工作。2008年9月,地病中心受卫生部委托对2007项目执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上报至卫生部。10~11月,协助卫生部完成了本项目执行情况自查工作,撰写了督导自查报告。

2006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已经完成,地病中心编印了“2006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子项目技术报告”和“2006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各省报告”2本材料汇编,并发放至各项目省。

协助卫生部编制了“2008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 1

地方病防治项目”管理方案和经费预算,目前正在起草2008项目技术方案。

(二)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病防治恢复重建工作需求调查评估 7月12~13日,协助卫生部疾控局在哈尔滨召开了《地震灾区地方病防治工作》专家论证会,提交了关于地震重灾区地方病防治工作的建议。协助卫生部起草了《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病防治恢复重建工作需求调查评估方案》,并于8月27~28日在成都举办的“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病防治恢复重建工作需求调查评估”启动会上,对四川、甘肃、陕西地震灾区地方病专业人员进行了培训。9月1日~10月15日,四川省、甘肃省和陕西3省地震重灾区和极重灾区县开展了相关调查评估工作,地病中心在对3省上报的调查结果汇总分析的基础上,撰写完成了《地震需求调查评估总结报告》。调查评估结果表明,四川、甘肃和陕西3省地震重灾区地方病防治机构损毁严重,地震对水砷、水氟变化影响不大,灾区碘盐供应充足,未发现疑似新发克山病病例,大骨节病病区儿童X线检出率均小于10%,但克山病病区部分居民有蛋白摄入不足、大骨节病区部分人群有硒营养不足的现象。

(三)饮茶型氟中毒调查

全面总结了全国饮茶型氟中毒现况调查的数据资料,形成了全国饮茶型氟中毒流行现况调查总结报告,上报了卫生部。报告指出:

1、我国饮茶型氟中毒的地区分布主要为西藏全区、四川阿坝州和甘孜州、内蒙古大部分地区、青海、宁夏、甘肃以及新疆的部分地区;重病区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四川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云南省没有饮茶型氟中毒的大范围流行。

2、饮茶型氟中毒的民族分布特征为藏族、蒙古族病情较重,病区的汉族和回族也有一定程度的发病;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病情不严重。

3、饮茶型氟中毒的职业分布特征是牧民病情严重。

4、饮茶型氟中毒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对群众健康的威胁最大。

5、饮茶性氟中毒的年龄分布特征是随年龄的不断增加而加重,40岁以后更加明显。在防治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年龄分布特征。

6、全国 2

现有氟斑牙患病人数为665.16万人,其中 8~12岁儿童氟斑牙患病人数为50.53万人;成人II度及以上临床氟骨症患病人数为259.03万人。

(四)氟砷测定实验室质量控制

对全国31个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省份和26个地方性砷中毒病区或高砷区省份,发放统一制备的含氟和含砷质量控制水样,进行了全国地方病防治机构省级实验室氟砷测定质量控制工作。总体来看,全国省级实验室氟砷测定结果质量较上年有很大提高,不论是氟测定还是砷测定,各实验室内精密度都能满足低含量样品测定要求。但是,有少数实验室表现出较大的系统误差,应该查找原因,进行整改。本项工作对提高我国地氟病和地砷病防治的实验室数据质量产生了积极效果,今后将继续进行下去,并将实验室质量控制工作扩大到各县级地方病防治机构。

(五)《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县级考核评估方案》制定 7月28~30日,在哈尔滨市召开了《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县级考核评估方案》制定会议,对地病中心提交的考评方案进行了详尽的讨论修改。为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9月7~11日地病中心协助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组织专家在广东省、云南省、青海省和新疆自治区开展试点工作。据此,完成评估方案的最终修改和定稿。

(六)停供碘盐前后不同水碘含量地区甲状腺肿流行病学调查 2005年,初步查清了水源性高碘地区的范围和病情状况,高碘地区开始落实停供碘盐等防治措施。为了明确停供碘盐前后不同碘水平对甲状腺肿流行的影响,了解加碘盐在高碘地区和高碘病区病情中的影响作用,2008年7月11~25日碘缺乏病所和山东省地方病所的专家,在山东省开展了停供碘盐前后不同水碘含量地区高碘性甲状腺肿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调查结果表明,在停供碘盐前后,水碘浓度为10~149.9μg/L的嘉祥县大张楼镇儿童尿碘中位数在接近300μg/L、水碘范围在150~299.9μg/L的郓城县黄堆集乡和水碘中位数>300μg/L的高青县唐坊乡儿童尿碘中位数均大于700μg/L,说明人群处于碘营养过剩状态;停供碘盐后,高青县唐坊乡、郓城县黄堆集乡无碘食盐 3

率达到99.0%,嘉祥县大张楼镇无碘食盐率达到64.2%,但人群尿碘浓度仍处于较高水平,说明在高碘地区,水碘是影响儿童碘营养状况的主要因素;停供碘盐前,高青县唐坊乡、郓城县黄堆集乡、嘉祥县大张楼镇触诊甲肿率分别为27.3%、10.5%和50.0%,明显高于同期全国碘缺乏病监测山东省缺碘地区的甲肿率(触诊4.4%)水平,说明高碘地区的8~10岁儿童存在因摄入碘量过多而导致的甲状腺肿大;停供碘盐后,调查点儿童的甲状腺肿大率呈下降趋势,高青县唐坊乡、郓城县黄堆集乡、嘉祥县大张楼镇触诊甲肿率分别降为8.5%、8.0%和3.3%。

(七)西部大骨节病重点病区调查

针对我国大骨节病重病区分布在西部地区的情况,选择西藏、青海、甘肃、陕西和内蒙古5省(区)中病情较重的病区村开展了儿童病情和防治措施落实情况调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和贵德县的4个调查村中,除贵德县新建坪村外,其他3个村儿童X线检出率均在10.00%以上,尤其是贵德县斜马浪村检出率达18.00%,持续在较高水平。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仲巴县和萨迦县的2个调查村X线检出率均在5.00%以下,其中萨迦县调查点的检出率为0,结果显示西藏病情呈下降趋势。但在调查中了解到,西藏自治区的重病区在昌都地区。甘肃定西市渭源县和庆阳市西峰区2个村和内蒙自治区阿荣旗1个村X线检出率均略高于5.00%,与近年监测结果基本一致,病情在控制范围内。陕西省彬县、咸阳市永寿县、宝鸡市太白县和陈仓县4个调查村X线检出率均在5.00%以下,说明陕西省大骨节病病情得到了持久有效的控制。

(八)青海省儿童大骨节病现场防治项目

大骨节病所与青海省地方病所及贵德县、兴海县CDC相关专业人员组成协作组,于8月29日~9月10日对青海省贵德、兴海两个县儿童病情进行了调查和现场防治工作。对贵德县2所寄宿学校儿童大骨节病调查结果表明,基本排除搬迁寄校发生病情流行的可能。并将贵德县斜马浪村定为换粮干预点;新建坪村为对照点;兴海县糖乃 4

亥乡上、下鹿圈村为投硒干预点,目前,基线调查工作已基本完成,准备进行为期1年的干预试验。

(九)黑龙江省大骨节病历史病区回顾性调查及成人大骨节病治疗试点

2008年3月和10月分别对黑龙江省历史重病区尚志市、富裕县、克山县和林口县进行回顾性调查,4个调查点的280名学生中未发现临床病例。X线检查尚志市光辉村有1例干骺端检出,检出率为1.06%,其他3个调查点的X线检出率均为“0”。调查结果显示,调查点儿童病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结合连续18年病情监测结果,可以初步估计黑龙江省儿童大骨节病新发已经完全得到控制。

2008年7月开始,在黑龙江省尚志县光辉村进行了“成人大骨节病药物治疗和疗效判定的研究”工作。

(十)黑龙江省克山病病区硒营养水平调查

2008年9~10月,克山病所完成了黑龙江省克山病病区硒营养水平的现场调查和采样工作。发硒和粮食硒的测定工作已经完成,土壤硒的测定工作正在进行中,预计12月份完成全部任务。

(十一)黑龙江省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改水井GPS定位试点

2008年8月,在安达市调查了318口改水井,其中报废75口,正常使用和停用水氟大于2.0mg/L的改水井19口,具体结果正在分析中。

(十二)修订《地方性氟中毒防治手册》

2008年3月,在成都召开了《地方性氟中毒防治手册》修订会议。会上讨论了《地方性氟中毒防治手册》的修订计划,布臵了修订编写任务。目前,该防治手册编写任务已基本完成,下一步还需要召开编审会议,经讨论修改后定稿。

二、地方病监测、统计及标准工作

(一)全国地方病重点监测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

自1990年开始,在卫生部的领导下,开展了全国地方病重点监 5

测工作,监测结果为我国制定地方病防治策略和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2008年开始,卫生部决定停止地方病重点监测,改为范围更广的抽样调查。为了总结18年来监测取得的成绩与经验,表彰在监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与个人,11月26~27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了“全国地方病重点监测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会议表彰了全国地方病重点监测先进集体47个、有突出贡献专家3名、荣誉个人33名和先进个人132名。会上,地病中心作了自1990年监测开始以来的全国地方性氟中毒、大骨节病和克山病监测总报告,各省也介绍了本省的监测结果与监测工作经验,与会代表还就下一阶段的监测工作进行了研讨。

(二)编制新的重点地方病监测方案

为了适应目前地方病防治工作需要,卫生部决定将重点地方病监测纳入“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中,为此,地病中心起草了新的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大骨节病和克山病监测方案,为开展新一轮的重点地方病监测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2007年地方病年报统计工作

完成了2007地方病防治工作调查表数据收集、核对、汇总工作,并于2008年3月在云南大理召开地方病年报表统计工作会议。会议上对2007各省上报的地方病年报数据进行了核对,并汇总了2007年全国地方病工作年报表;对地方病年报统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好的经验进行研讨、交流;讲解了卫生统计学基础知识。

受卫生部委托,对地方病年报数据进行了分析,完成了“2007年地方病病情现状与防治动态分析报告”。结果显示,随着防治措施的加大落实,各病种的病情均呈下降趋势。另外,近几年的年报数据产生了明显变化,其主要原因有:一是部分省(区)病情波动大,以往的病情数据来源于80年代的调查,每年按一定率推算得出,随着中央转移支付项目的调查,一些新的病情数据得以更新;二是部分省(区)对病区二次确认,修改病区类型,使改水率、改灶率下降,对此类问题进行纠正;三是一些省(区)的病区范围波动较大,尤其是 6

燃煤型氟中毒的病区户数呈波浪式变化,湖南、四川病区户数增加较多。

(四)全国水氟、水砷筛查数据复核

受卫生部委托,复核了2004~2007中央转移支付项目中水氟、水砷调查数据,复核了未改水和已改水氟含量超过2.0mg/L的高氟村、高氟井及报废井数据;未改水和已改水砷含量超过0.05mg/L的高砷村、高砷井及报废井数据。结果显示,全国共筛查出2.0mg/L以上高氟村14993个村、0.05mg/L以上高砷村842个村、2.0mg/L以上高氟井及报废井11081个、0.05mg/L以上高砷井及报废井248个。

(五)建立地方病信息网络直报系统及完善碘缺乏病信息平台报告

为了建立全国地方病病情和防治措施数据库,做好建立地方病信息网络直报系统及碘缺乏病信息平台的准备工作,撰写了“建立地方病信息网络直报系统及完善碘缺乏病信息平台报告”。

(六)标准工作

1、卫生部地方病标准专业委员会重新改选,孙殿军再次聘任为主任委员,申红梅为副主任委员,魏红联为秘书长,王铜为委员;申红梅研究员获第五届卫生部卫生标准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2、《地方性氟骨症诊断标准》(WS 192-2008)和《碘缺乏病消除标准》(GB16006-2008)2项地方病标准颁布并实施。3、2008年卫生部地方病标准专业委员会上报并获批准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5项,即《氟斑牙诊断标准》、《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划分判定标准》、《地方性砷中毒病区控制标准》、《克山病诊断标准》和《大骨节病病区控制及考核验收标准》。4、10月21~22日,“2008年卫生部地方病标准委员会工作会议”在青岛市召开。会上讨论并通过了7个标准送审稿,即“地方性氟中毒控制标准”、“克山病病区基本控制标准”、“克山病病区划定和类型划分标准”、“克山病治疗原则和疗效判定标准”、“大骨节病诊断标准”、“大骨节病病区判定和划分标准”及“食用盐碘含量”,现正在 7

修改并整理标准报批材料,准备上报。5、10月14~16日参加了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召开的“2008年卫生标准工作研讨会”。会上,汇报了2008地方病标委会的工作总结及下一工作计划和地方病标准制修订项目落实情况,参与讨论了“卫生标准体系框架建设”事宜并介绍了地方病专业卫生标准体系框架。

三、技术咨询

(一)起草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地方病优先领域研究报告。为了完成卫生部陈竺部长提出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目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各相关单位,起草《“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研究报告》,地病中心组织起草《“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地方病优先领域研究报告》,并通过专家论证。本研究报告提出了到2020年的地方病防治目标:建立可持续消除地方病机制;重点消除碘缺乏病;重点控制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和高碘性甲状腺肿;消除克山病、大骨节病、燃煤型地方性氟中毒和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将地方病患者治疗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重症地方病患者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实施医疗救助。目前,《“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地方病优先领域研究报告(初稿)》已经完成,并在国家CDC组织的“优先领域重大疾病防控策略论证会”上介绍了地方病防治措施与防控策略。

(二)11月28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了卫生部地方病专家咨询委员会氟砷病组、克山病组、大骨节病组3个专家咨询组工作会议,讨论了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克山病、大骨节病新的监测方案以及当前地方病防治重点工作。

(三)针对贵州省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情和影响因素调查情况进行了现场调研,完成了调研报告。

(四)受卫生部委托,开展了“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降氟炉灶价格市场调查”,并撰写了分析报告。为调整项目补助经费标 8

准,更好地完成下中央补助地方地方病防治项目提供了科学依据。

(五)2008年2月受卫生部委托,起草了“青海、西藏、新疆和海南等省(区)碘盐价格补贴调研提纲及实施方案”。

(六)参与起草了“卫生部碘缺乏病专家组对上海专家和舟山市政府提出的食盐加碘干预策略有关意见的回复”。

(七)赴云南省对该省申报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的评估工作进行指导。

(八)起草了“全国大骨节病概况及四川阿坝州历史病情与现状”报告,为卫生部制定《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九)起草了“青藏高原地区大骨节病现况及工作重点”报告,该报告为卫生部、扶贫办对制定青藏大骨节病防治方面的政策和策略提供参考意见。

(十)根据国务院扶贫办文件要求,汇报了我国儿童大骨节病病情、防治现状及措施。

(十一)撰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编的“中国公共卫生丛书”中的地方病部分。

(十二)协助卫生部撰写“卫生事业改革30年成就”地方病部分。

四、科学研究

(一)中标科研课题情况

2008年组织申报国家、省、市等各级各类课题20余项,其中中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分别是“硒对克山病预后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研究”、“BMP和PI3K-Akt在氟促成骨细胞代谢过程中的交互应答”和“黄绿青霉素在低硒低蛋白大鼠体内的代谢模式与心肌病变特点”。

(二)在研课题管理情况

目前,地病中心共承担各级各类课题共48项。其中,国家十一 9

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大骨节病综合预防措施”已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但由于地震等因素影响,并未开展现场调查工作;“我国不同地区碘缺乏病防治关键技术的研究”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还在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开展了预试验;与中国医科大学合作的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砷暴露与健康效应及其评估技术”,在山西省大同市的天镇县和应县完成了部分流行病学调查和生物样品采集工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饮水型慢性砷中毒发病特点与砷代谢模式多样性关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课题均按计划进行。

(三)科研课题结题情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砖茶中的氟、铝、茶多酚在饮茶型氟骨症发病机制中的联合作用”、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硒蛋白P与云南省地方性猝死的关系”的项目工作已经完成,目前正在准备结题报告。

(四)科研工作检查

2008年11月初,地病中心组织了科研工作检查,对4个研究所的45项在研及未结题课题进行了检查,撰写了科研课题检查报告,对发现的问题督促整改,要求未结题的课题尽快完成结题工作。

五、人才培养

(一)2008年3月,地病中心组织相关专家编写了地方病防治专业人员培训教材—《地方病学》,该教材已经下发至各项目省,并应用于地市级地方病专业人员岗位培训。8月15~21日,在浙江省舟山市举办了“全国地方病防治业务骨干高级培训班”。本次培训班聘请了国内知名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和地方病学等专家做了专题讲座,受到全国业务骨干的欢迎。

(二)2008年执行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5项,即“地方病学及GIS基础知识培训班”、“全国地方病防治项目管理与技术培训班”、“大骨节病X线诊断方法及其相关知识培训”、“全国地方性氟中毒重点监测质量控制技术培训班”、“全国地方性砷中毒监测质量控制技 10

术培训班”。申报2009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5项。

(三)为了提高各省B超检测技术的整体水平,使各省间甲状腺容积检测结果更具可比性,碘缺乏病所于6月23~26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办了第四次甲状腺容积B超检测技术培训班,来自16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50名代表参加了培训。

(四)多名专家参加了黑龙江、江苏、浙江、山东和河南等省组织的地方病防治专业培训班,完成了地方病相关知识的讲解和培训工作。

(五)2008年地病中心招收硕士研究生11名,博士研究生3名,进站博士后5名,毕业博士1名、硕士研究生7名。目前地病中心在读硕士研究生41名,在读博士研究生9名,博士后8名。

六、健康教育

(一)建立了全国地方病防治宣传教育资料库。向23个省(区、市)、5个国内、国际组织及单位征集地方病健康教育资料154份,聘请6位国内地方病防治和健康教育方面专家对资料进行了函审,从中筛选出118份资料用于建立地方病防治宣传教育资料库。对部分优秀作品在地病中心网站上进行了公布。

(二)为第15届防治碘缺乏病日活动做了许多技术支持工作。一是设计了主题宣传画;二是制作并向全国下发了《千万别买非碘盐》三维动画片光盘;三是完成了6个预防碘缺乏病节目的组织及审片工作;四是参加了防治碘缺乏病日现场宣传活动。

(三)编制了《预防大骨节病科普宣传片》。2008年9月,地病中心与《健康时空》栏目合作,赴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阿荣旗现场拍摄预防大骨节病科普宣传片,后期制作工作正在进行中。

七、学科建设

(一)流行病学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梯队检查工作

10月6日,省人事厅组织专家对我校重点学科梯队建设进行检查,我中心与我校公共卫生学院共同迎接了省人事厅的检查。在重点学科带头人梯队建设汇报会上,重点学科带头人孙殿军主任向省人事 11

厅的领导和专家,介绍了流行病学重点学科的人才梯队建设情况,包括目前的研究方向和2006~2007取得的主要科研课题、获得的主要科研成果等方面内容,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好评。

(二)黑龙江省高校病因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 2008年9月,地病中心起草了《黑龙江省高校病因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哈医大地病中心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和支持计划》和《哈医大地病中心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进一步从实验室总体建设、人才建设和团队建设三方面,明确了今后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目标、任务和措施。

(三)组建了病中心中心实验室

正式组建了地病中心中心实验室,利用日行贷款和中央转移支付项目,进一步装备实验设备,提升了科学研究能力;为进一步加强重点实验室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工作,地病中心对本单位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进行了登记及图像采集工作。

八、学术交流

(一)11月8~9日,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成立大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首届青年委员会由50人组成,地病中心孙殿军研究员任主任委员,于光前研究员任副主任委员,李颖副研究员任秘书。会上,青年委员会的代表进行了大会学术交流。

(二)开展中国地方病防治史展工作。已经完成了《中国地方病防治史》展初稿,并于10月份向全国重点单位征求意见,目前,正在准备布展工作。

(三)完成了2008年全年6期《中国地方病学》杂志的出版和发行工作,《中国地方病学杂志》获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二等奖,在118种杂志质量评审中,排名第27名。编发“地方病动态”7期。完成地病中心网站维护与内容更新工作。

(四)编印并发放了《辉煌的20年》——庆祝地病中心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

(五)5月25~31日,在卫生部组织和UNICEF北京代表处资助 12

下,孙殿军主任率领中国饮水安全与监测考察组对荷兰进行了考察。此次考察学到了很多有关水资源管理和饮用水水质监测的经验,圆满完成了考察任务。

(六)8月7~11日,孙殿军主任等2人次参加了在加拿大多伦多市举办的第28届国际氟学术会议,会上孙殿军主任作了题为“The study on the alternations and mechanism in the articular cartilage tissue of rats caused by the combined effect of fluoride and aluminum”的大会报告。通过本次会议,使国际上对我国地方性氟中毒的研究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增进了国际间的交流。

(七)5月,地病中心王铜研究员参加了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举办的“世界心脏病大会”,并在大会上作了“中国克山病监测”的报告。

九、国际合作

(一)“减轻砷中毒危害”项目

1、对湖北、江苏、安徽3省饮水砷最高的15个村进行了地方性砷中毒病情调查。其中湖北省共普查5146人,检出率为0.097%;江苏省共调查1252人,检出率8.1%,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年龄组;安徽省共调查1246人,检出率1.12%(14/1246)。2、10月30日,召开了控制中国砷中毒协作组工作会议。来自生物医学、疾病控制、水文地质、地球化学、水利工程和地质环境等研究领域的代表共22人参加了会议。会议进行了学术交流,从生物医学、地质环境、水文地质等专业角度分析了地方性砷中毒的发生发展规律,探讨解决影响中国地方性砷中毒防治的主要科学问题。会议还讨论了不同部门在砷中毒防治研究方面合作的内容。3、11月14~17日,举办了地方性砷中毒防治技术培训班。学员来自我国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和高砷区21个省份。地病中心聘请多名大学、国家疾控中心和内蒙的专家,针对地砷病诊断、地方病防治经常使用的统计软件和我国地砷病防治与科学研究进展开展了培训。

(二)河北省泊头市和东光县非碘盐率升高原因的现场调查

3月17~22日,碘缺乏病所和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病所的专家,在河北省泊头市和东光县调查了5个乡镇。泊头市5所学校儿童甲肿率均在5%以下,总甲肿率为2.3%,居民户非碘盐率达64.8%,家庭主妇碘缺乏病知晓率为51.5%;东光县3所学校儿童甲肿率均在5%以下,总甲肿率为2.0%,居民户非碘盐率达35.8%,家庭主妇碘缺乏病知晓率为46.4%。本次调查发现,这两个县的居民户食用盐非碘盐率仍然较高,其原因除了由于周边高碘乡停供碘盐,造成一定数量的非碘盐冲销调查地区外,另一主要原因是所调查地区市场上出售的包装上注明碘盐的食用盐实际上是非碘盐,居民无法辨别真伪,当作碘盐购买所导致。

2009年工作计划

2009年将继续以《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为指导,以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为中心,做好防治、监测、健康教育、信息网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工作。

一、地方病防治工作

(一)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继续完成2007项目总结工作;做好2008项目的技术指导、人员培训、项目总结和2009年项目编制工作。

(二)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县级考核评估。2009年将在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县级考核评估”工作。地病中心作为技术支持单位,将召开项目启动会,对各省进行项目培训,在各省(区、市)自查期间进行检查督导,协助各省解决考评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协助卫生部组织专家对申报验收的省份进行国家级验收。

(三)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调查评估。对海南、重庆、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新疆8个未实现或基本实现消除碘缺 14

乏病阶段目标的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调查评估,为这些省份申报省级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提供病情数据。

(四)碘缺乏病高危地区监测和应急处理。在1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42个碘缺乏病高危县进行高危地区监测,根据高危地区监测结果,对碘盐覆盖率较低病区的育龄妇女适时采取应急强化补碘(碘盐、碘油)措施,防止出现新发地方性克汀病和儿童智力损伤。

(五)研讨制定我国饮茶型氟中毒防治策略。随着我国饮茶型氟中毒流行病学调查结束,针对病区具体情况,制定防治规划与防治策略。

(六)继续开展全国地方病防治机构实验室氟砷检测外质控工作。研究制备不同氟砷浓度的质量控制样品,下发各级地方病防治机构,进行地市级实验室检测质量考核工作,并开展技术指导,召开经验交流工作会。

(七)继续援助西藏和青海完成病情调查,切实掌握两省大骨节病病区分布及现况,为今后的防治工作奠定基础。同时,结合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进行大骨节病综合预防措施的研究。继续完成今年在青海进行的儿童大骨节病现场预防试验性干预的工作。

(八)结合成人大骨节病的试点治疗工作,制定二、三级预防方案。

(九)出版《地方性氟中毒防治手册》;修订《克山病防治手册》。

二、地方病监测、统计及标准工作

(一)开展克山病、大骨节病、地方性氟中毒和地方性砷中毒新监测方案培训工作,并做好技术督导,顺利地从哨点监测过渡到全国抽样调查,完成上述地方病监测数据的整理、统计与分析,并形成监测报告。

(二)汇总2008地方病防治工作调查表数据,准备召开地方病年报统计工作会,撰写分析报告。

(三)对中央转移支付项目水氟小于1.0mg/L的未改水村和改水 15

工程、水砷病情调查数据进行复核,从而掌握我国地方性氟中毒病区范围和砷中毒的病情现状,撰写分析报告。建立县级数据库。并制作GIS全国地氟病、地砷病病区分布图。

(四)建立及开发地砷病数据库,总结分析unicef国际合作项目和中央转移支付项目支持的2003~2008年全国水砷筛查所获得的数据,全面描绘我国高砷水源分布状况和饮用高砷水受威胁的人口数量,评价地方性砷中毒对病区居民健康的影响。

(五)建立健全全国克山病数据库,申请组织各省克山病防控机构,探索初步建立克山病监测数据库,包括克山病病区的历史资料、克山病监测的病人个案库、克山病监测的患病和发病数据库,使克山病防控工作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六)召开卫生部地方病标准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制定2009年地方病标准制修订计划;组织做好地方病标准的制修订和评审报批等工作。

三、技术咨询

(一)协助卫生部组织全国专家制定我国地方病中长期防治规划。

(二)协助卫生部制定《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终期考核评估方案。

(三)协助卫生部做好地方病专家咨询委员会换届工作,召开换届会议。

(四)召开每种地方病专家组会议,讨论每种地方病重点业务工作的技术难度,积极向卫生部献计献策。

(五)完成卫生部临时安排的技术咨询工作。

四、科学研究

(一)完成好在研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课题,保质保量完成课题任务,争取在SCI收录杂志多发表文章。

(二)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等各级各类的科研项目,争取再承 16

担高水平的科研课题。

(三)组织申报各级成果,争取申报省部级以上的科研成果1~2项。

五、健康教育

(一)完成中国地方病防治史展的布展工作,并不断搜集有价值的实物予以充实。

(二)拟参与起草2009年第16届全国“防治碘缺乏病日”活动方案。

(三)针对目前全国地方病健康教育力量薄弱、人员短缺的状况,召开全国地方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研讨及培训工作会议。

(四)完成好全国地方病健康教育资料库的持续收集、整理工作。

六、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一)执行国家继续医学教育项目3项,即“EPI统计软件及地方病学基础知识培训班”、“全国基层地方病防治培训班”和“全国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技能培训班”

(二)举办“燃煤污染型氟中毒防治健康教育理论和改炉改灶技术培训班”,对全国地方病防治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三)抓好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完成“十一五”期间“211工程”项目的各项任务。

(四)继续做好研究生培养工作,争取增加2名硕士研究生导师。

(五)进一步修改、完善《地方病学》教材,争取正式出版。

七、学术与防治工作交流

(一)组织召开第七届全国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学术交流会议。

(二)进一步提高《中国地方病学杂志》的质量,争取进入Medline医学检索系统。

(三)做好地病中心网络日常管理、维护及网页更新工作,增加全国各省地方病防治工作进展栏目以及地方病防治知识相关内容,不断丰富网页内容。继续做好《地方病动态》的编辑工作。

八、国际合作

继续进行中国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减轻砷危害”和碘缺乏病方面的合作项目;争取将“补硒对克山病预后的应用性研究”列入2009年儿基会项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

秃鹰学习展翅高飞的地方 第3篇

奈德哈特手里拿着根无线电天线说:“这些都是接收信号的好地方,因为有很多开阔地带,另外,在这里还可能看到秃鹰。”在起伏的群山和苍灰色的松林背景下,他扫描寻找 80 只鸟儿的信号传送器,这座北加州国家公园的周边地带是它们生活的家园。

奈德哈特的孩提时代在南卡罗莱纳州一个湖边度过。那时,他的自然主义者思想还在萌芽状态,他曾捉过蜥蜴、青蛙、蟾蜍等动物,但凡“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爬的或者跳的”,都是他的猎物。他研究这些动物,然后再放掉它们。

现年 72 岁的奈德哈特参与加州秃鹰恢复计划工作组已经六年之久。2010 年,在美国东南部和西部各地担任工地现场估价项目经理长达 40 年后,奈德哈特决定退休,重拾童年时代的爱好,成为尖顶国家公园的一名志愿者。这是美国 2013 年才新确立的国家公园,共有 2.6648万英亩山路、洞穴、岩石、草地和火山岩尖顶。公园也得名于此。在这些尖顶中,最高的有 3304 英尺。在奈德哈特、其他志愿者和国家公园雇员的帮助下,秃鹰就在这里筑巢、学习展翅高飞。

由于猎杀行为让秃鹰这种以腐肉为食的鸟类濒临灭绝,加州于 1987 年开始实施秃鹰保护工作。当时,最后 22 只野生秃鹰被捕捉起来,到了 1992 年,在美国鱼类及野生动物保护局及尖顶国家公园等保护秃鹰自立计划的指导下,它们又重新被放归野外。

这里是人工繁殖的加州秃鹰的三个放生地点之一。在这里,秃鹰保护团队通过一个标签系统监控秃鹰的飞行模式,实施管理与核对,将秃鹰送往洛杉矶或奥克兰动物园进行医学治疗。团队还在一个封闭的试飞保护网中观察秃鹰幼鸟,直到它们准备好第一次展翅高飞。奈德哈特在 2010 年最早见到的秃鹰幼鸟现在已经开始繁殖了,他很享受亲眼见证秃鹰种群的壮大。他说:“你会逐步深入认识它们,这真是一件乐事,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一样”。

为进一步推动秃鹰保护工作,奈德哈特于 2013 年建立了尖顶秃鹰基金会(后来并入尖顶合作伙伴组织),为秃鹰恢复和教育计划提供支持。作为该组织董事会成员,他在北加州各地巡回演讲,领导春秋两季的徒步旅行。

(摘自英国BBC中文网)(编辑/唐馨)

地方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初探 第4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教学发展中心,教师发展

依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已成为国际惯例。然而, 我国的教学发展中心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如何构建符合地方高校自身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进而助推高校内涵式发展, 值得我们探讨。

一、地方高校建立教学发展中心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1.建立教学发展中心是国际大势所趋。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世界高等教育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为目标的时代。西方各高校纷纷成立了“教师发展和教学设计中心”、“教学发展中心”、“课程教学发展中心”或“教学、研究及技术研究中心”等促进教师教学发展的机构。这种基于大学自身建制的旨在提升“教”与“学”的教学中心以及由此形成的覆盖全校的内部教学支持系统遂成为“改进大学教学与学习的最普遍的方式。”[1]

2.地方高校缺乏内部质量保证机构。

据统计, 目前全国高校专业教师达到134.31万人, 绝大多数教师来自非师范院校, 刚毕业就走上教学工作岗位, 缺少教学实践。[2]但至今, 我国大部分地方高校还没有建立起比较成熟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或类似机构。地方高校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首先必须建立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健全内部质量保证机构。

3.国家政策支持。

教育部与财政部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引导高校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研究交流、质量评估、咨询服务等各项工作, 提高本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和人才培养特色需要”。教育部等五部委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规定:“推动高等学校设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开展教师培训、产学交流、教学研究、教学咨询、评估管理以及职业发展咨询等, 帮助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近期已批准30个国家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 每个中心资助500万元。这一政策的实施, 必将推动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进一步发展。

从上我们可看出, 加强地方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 是顺应国际高等教育潮流的趋势, 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

二、地方高校教学发展中心的建设思路

地方高校教学发展中心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学校的高度重视, 管理部门的支持与引导, 更需要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

(一) 明确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的原则

依据教育部提出的教学发展中心的教师培训、产学交流、教学研究、教学咨询、评估管理以及职业发展咨询等建设内容, 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学术性原则。

教学发展中心应把教学作为一种学术, 坚持教学的学术性。美国学者博耶把大学教学看做一种学术, 一种提高和支持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学术。“教学支撑着学术。没有教学的支撑, 学术的发展将难以为继。”[3]教学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教学发展中心引入教学学术原则, 有效地承认和保障了教师在教学上的时间, 从而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提供保证;同时教学学术思想引导人们要关注教师的总工作量而不仅仅是在教室中的时间, 这对于纠正目前我国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 扭转评价教师简单化、数字化、公式化的倾向, 具有现实意义。

2. 研究性原则。

教学发展中心以教学研究为导向, 引领教学改革实践, 以此保障教学质量。[4]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 教育思想、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教育实践也在日新月异地变化。教师要在不断变化的教学实践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不能仅仅做知识的传授者, 更应是知识的创造者。通过教学研究, 一方面洞悉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另一方面也可在实践中检验教学理论的学术性和普遍性,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 支持性原则。

教学发展中心的支持性原则体现在, 主动为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供援助、服务和咨询等教学服务职能。例如, 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卡耐基梅隆大学为学生提供辅导、学习技巧咨询等服务。诺丁汉大学专门为学生研究和设计有效的学习方法。[5]教学发展中心主动为师生服务, 将极大地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二) 健全教师发展中心的运行机制

1. 组织机构。

参考国内外优秀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组织机构设置, 建议地方高校设置相对独立的教师发展机构, 即独立建制, 独立预算, 配备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工作队伍。中心主任宜为研究型和管理型兼备的专家, 具有一定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经历, 能够协调各方关系, 谋求支持;若干名专职工作人员, 应具备一定的教学经历、研究能力或管理协调能力, 开展日常工作。同时, 考虑到学校教育的专业化特征, 应建立一支兼职专家顾问队伍, 聘请各学科专家和教师志愿者组成, 为调动各专业院系的积极性, 必要时可以在院系设立分支机构。

2. 管理体制。

从各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组织机构的演变历程来看, 有以下几种主要类型:当前, 各地方高校的教学促进和教师发展工作大都分散在教务处、人事处、工会等部门, 因此, 在成立专门的教师发展机构时务必注意理顺与各职能部门的关系, 明确职责分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 既可以重新调整职能、整合资源, 将有关职能转移到中心, 也可以采取中心统筹, 教务处、人事处等相关部门密切合作、相互配合的方式, 开展教学促进和教师发展工作。不论采取何种运行机制, 新设置的教师发展专门机构必须有独立的人员编制, 充足的运行经费, 必要的工作条件。中心的工作内容必须在以往传统的教师发展模式上有所突破, 有所创新, 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拼盘。机构设置时也应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突出重点, 适应变化, 可持续发展。

3. 运行机制

(1) 高端人才培育与绩效评估机制。

着眼拔尖创新平台建设, 发现、认定和引进一批高水平层次的领军人物, 并且逐步创建绩效评估和认定机制;结合高校“十二五”和中长期人才规划目标与预期, 招聘和储备一批青年人才, 培育一批中青年骨干。

(2) 教学能力培养机制。

提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及教学设计的咨询与相关训练, 请专业人士为教师提供教学理念、教学技能等方面的培训, 做好教材开发和教学名师示范课等项目。

(3) 科研学术活动促进机制。

以课题为纽带, 以项目为平台, 举行教师沙龙或研讨会等, 组织教师进行交流, 组建科研共同体, 打造老中青年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 促进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层次教师间的交流与经验分享, 相互合作, 促进教师发展。

(4) 学术行为与师德风尚考评机制。

编订教师师德规范, 对教师进行师德方面的考评, 促进师德建设。

(5) 教学科研资源整合与运行机制。

结合硬件、软件资源, 建设与运用教师发展数据库、资料库和教材库, 丰富教师的教学资源, 促进教师教育科技与媒体资源运用的能力, 推动全校性教学科研资源的整合与运用。

(6) 个性化咨询服务机制。

通过老带新、一对一辅导, 利用博客、网络等方式, 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服务。采取“导师制”, 根据学科或课程, 为每位青年教师指定指导教师, 为青年教师提供现场教学帮助, 并明确导师的职责, 导师从备课、听课、讲课、评课各个环节对青年教师实行指导和帮助。

(7) 教师发展激励机制。

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 命名和表彰“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及“创新团队”等, 促进教师创新争优、追求卓越。

(8) 教师利益表达机制。

学校应该通过经常举办座谈会、个体对话、调查问卷等形式, 为教师提供表达合理诉求的渠道, 以此了解教师的思想状态, 有针对性地帮助每个教师进行个体发展诊断, 引导青年教师明确努力方向。学校的这种人文关怀会给教师以极大的精神力量, 这是保障教师健康成长的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Ouelett M.Overview of faculity development;Historyand choices[A].In K.J.Gillespie.A Guide to Faculty Develop-ment (2nd edition) [M].San Franceciso;Jossey Bass:1.

[2]刘奕湛.教育部:将建设30个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EB/OL].新华网, 2011.http://news.xinhuanet.com/, 2012-05-30.

[3][美]欧内斯特.博耶著.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Z].涂艳国, 方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4]汪霞, 崔军.本科教学质量保障:大学教学发展中心的建设[J].江苏高教, 2012 (1) .

再见了,曾经学习的地方作文 第5篇

亲爱的老师,敬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岁月匆匆,花开花落,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六年的朝夕相处就在这一眨眼间飞逝。在即将离开母校的一段时间里,我的心异常激动。回过头去看广播室、跑道、篮球框都让人恋恋不舍。

恋恋不舍母校!她就像我小时的摇篮。是她让我们学会了一个个形象的汉字;是她让我们养成了遵纪守法、热爱劳动、积极参与活动的好习惯;是她让我们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恋恋不舍老师!老师,您教诲我的声音在我耳畔回响;您那熟悉的板书在我的眼中的浮现。您从a、o、e教到我们音节;您从点、撇、横、竖教到我们一个个端正的汉字;从点教到面;从字词句段教到我们一片片是人浮想联翩的.文章。老师用她的时间教会了我们,难道不应该使我们感到感激和难忘呢?

恋恋不舍我亲密无间的同学!忘不了我们的一分一秒。记得我们一起学习,一起劳动。一起玩笑,一起开运动会,更是在一起跳团体操……记得那是风也不能阻挡,淅淅沥沥的小雨也不能阻挡,周末更不能阻挡!让我们共同进步。

地方学习中心 第6篇

【摘要】非英语专业学生如果在英语技能方面有特长,不但有利于学生自身今后的就业、学习或深造,也有助于地方高校本身在新形势下的转型和升级。本文以某地方院校商科学生为例,对他们在英语学习方面的需求将行了调查和研究。

【关键词】需求分析 商科类专业 英语学习

College English is one of the compulsory courses for non-English Majors. It will become a useful weapon for them if they can master one or more skills of the language. However, many college students complain that they are not satisfied with the current English syllabus designed for them. So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ir learning desire of the business majors.

1. Literature Review

The study on the literature shows that there are various definitions and classifications of needs because the researchers' perspectives, research backgrounds and research methodologies are different and the criteria for classifying needs are not the same. Widdowson believes that “needs” refers to the knowledge or ability the learners have to master in their present study or future work, in other words, it is the ability learners should master at the end of a language course; besides, it is the societys requirement and expectation for a language course; lastly, it also refers to “lacks” which means the knowledge the learners are lack of. Different from this kind of definition, the process directed researchers focus on the learners.

2. Research Design

1)Objectives of the survey

This research tries to get a clear view of the situation of business class professional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needs. And this paper try to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to know several aspects as followed:

First is the interests of business class professional students in college English learning; second their motiv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learning; the third point is whether business class students was satisfied with the college English course or not.

2)Subjects of the survey

The subjects surveyed are freshman and sophomore majoring in business. College English course is a compulsory subject for them. Their ages are from 18 to 21. The ratio of man and woman is 2:8. The author sent out 200 questionnaires altogether, and collected 186 pieces of valid questionnaire back.

3)Date Analysis

For the question: “If you passed the CET 4, what would you want to learning in your follow-up courses?”, the answers are shown in the following chart: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we can easily see that 52.15% students express their willingness to learn subsequent courses, which means we need to think about the reform in making syllabus.

As for the three favorite courses they would like to learn as their subsequent courses of the College English, 60.2% choose Business English, 54.3% choose courses related with spoken English and more than 40% students choose courses related with translation or interpretation.

Moreover, most students support the idea of hierarch teaching due to their different levels in English. And one main reason is that they think this is more suitable for them to keep up with the procedure of teaching and more convenient to communicate with their teachers.

3. Conclusion

By doing the survey, we get to know the real needs of the students of business majors. And it is essential for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and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to think highly of their needs in learning English and reform the current syllabus to meet their needs.

References:

[1]Cohen,L.,Manion,L.& Morrison,K.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M].London:Routledge,2000.

[2]Songhori,M.H,Introduction to needs analysi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World.Available online at www.esp-world.info.2008.

[3]Tiedao,Zhang,Needs analysis and program planning in adult education.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Springer Netherlands,2014.

[4]黄红安,文卫平.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组成因素的实证研究[J].国外外语教学,2005,3:30-38.

作者简介:

俞思霞(1993- ),湖州师范学院20120532班学生。

地方院校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分析 第7篇

一、地方院校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

笔者调查了所在大学的历年课程考试不及格状况及学籍处理状况。从表1看出, 大学生课程考核不及格现象比较普遍, 至少1门课程不及格的学生超过了在校生数量的1/5。如此众多的学生课程考试不及格, 一方面学校需再次提供教学资源, 帮助学生重修功课, 致使本来紧张的教学资源更为紧张;另一方面重修考试管理困难, 作弊现象时有发生, 影响到教风学风建设。学校从2007年开始试行新的课程重修办法后, 虽然因学习成绩而受到退学警告、成绩警告的学生数量和比例显著下降, 如表2所示, 但不及格的人数和比例没有变化, 教学质量仍令人堪忧。 (表1、表2)

二、地方院校大学生学习状况分析

各级政府和地方院校自身虽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但教学质量下滑趋势仍旧存在。因此, 认真分析大学生学习状况, 探讨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具有重要的意义。

1、大学生责任意识不强、自律能力不够是造成教学质量下滑的关键因素。

当今90后大学生, 个性十足, 自我意识过强, 缺乏社会责任感, 自律能力不足, 导致了学习目的不明确。从主观上分析, 是因为学生个人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导致学习原动力丧失。从客观上分析, 是因为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甚大, 使学生失去了奋斗目标和进取精神。

2、教师投入不够、与学生沟通过少是造成教学质量下滑的重要原因。

地方院校教师教学工作量较大, 在备课、授课方法研究方面投入不够, 照本宣科现象普遍, 致使学生听课乏味, 失去上课的欲望, 教学效果很差。另外, 任课教师答疑、辅导的时间很少, 师生缺乏沟通、交流, 导致任课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学生也不了解课程的基本要求和知识点, 课程考试不及格现象经常出现。

3、考核管理制度与方法滞后, 不适应当今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21世纪, 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已为广大教育界所接受, 但缺乏贯彻这一教育理念的有效措施。以课程考核为例, 仍以期末考试为主, 考试命题也以知识的记忆为主, 缺少对理论的理解、应用等主观题目, 既考不出能力, 也考不出素质, 考试流于形式, 导致不良现象频发。譬如, 每当考试来临, 有的学生恳求任课教师圈内容、划重点, 也总是有些教师满足学生的要求, 学生考试成绩好, 教师也会得到好评。反之, 对于不能满足学生要求的教师来说, 学生课程考核成绩较差, 学生对任课教师评价不高。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在地方院校比较普遍, 既不利于教风学风建设, 更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4、教学管理不严格, 存在“严进宽出”的现象。

严格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严格教学管理, 一是规章制度要健全, 用制度管理人, 避免人管人现象;二是执行规章制度要严格, 做到有规必行, 在教学过程中不打折扣;三是建立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 弘扬正气, 严刹歪风, 养成良好学风。目前, 学校不是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问题, 而是存在执行不严问题。严格教学管理, 不仅能够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 而且减轻了师生的心理负担, 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

三、地方院校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的措施

应从内因、外因两个层面探讨提高大学生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措施。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改变学习态度, 是提高大学生教育质量的内因。加大教学投入, 深化教学改革, 严格教学管理是提高大学生教育质量的外因。将两者有机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1、加大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和自律能力培养,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转变学习态度是提高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最为关键、最为有效的方法。

大学生责任意识不仅为大学期间成人成才产生积极的作用, 而且还对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高校教师必须重视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引导大学生树立全面的责任观, 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对于个性化十足、叛逆心理较强的90后大学生, 正面教育是必要的, 但引导作用尤为重要。一般地讲, 反面引导比正面教育有效, 鼓励表扬比批评教育有效, 专业教师引导比学生辅导员有效, 校外人士的成功经验比校内人员纸上谈兵有效, 将心比心、坦诚交流比夸夸其谈唱高调有效。学校应积极引导学生辨是非, 明事理, 树正气, 帮助学生自觉改变学习态度, 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这也是学生培养自律能力、全面发展的需要。

2、适应大众化教育和素质教育需要, 完善考核标准和课程考核方法, 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 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和发挥。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 考试仍为地方院校评价大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方法, 为了考试, 学生不得不要求老师划重点, 考前突击记忆, 考试成绩反映不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有失考试的目的和公允性。大众化教育背景下, 传统的考核管理模式已不适应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需要。考试制度和评价机制涉及很多问题, 不可能通过简单地制定相关文件、规定就能解决, 但改革势在必行。应当从考试形式、内容方面着手, 加大平时考核内容和比重, 逐步推进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改革。

3、严格教学管理, 同时建立灵活多样的课程重修与管理办法, 为不及格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重修机会。

严格执行教学管理规范、规定等文件, 一方面保证了教学过程的公平性、有序性和导向性, 也体现了教学管理的严肃性。必须严肃考试过程、严格考核标准, 充分体现考试的公平、公正、导向原则。对考试违规违纪行为, 严惩不贷。对考试不及格的学生, 也要严格按照大学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予以处理。只有如此, 才能鼓励、督促学生积极进取, 成长成才。另外, 针对大学生不及格现象较多的问题, 学校应建立相应的灵活多样的课程重修与管理办法, 让不及格的学生能够根据个人学习状况自由选择重修课程和重修时间, 有利于学生在弹性学制年限内完成学业。

4、加强任课教师课外辅导, 增加学生与任课教师的沟通交流机会, 使之制度化、规范化。

目前, 大学生主动意识较差, 而多数任课教师上课时来, 下课时走, 辅导时间很少, 造成教师不了解学生学习状况, 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不能及时解决, 势必造成教与学脱节。加强任课教师课外辅导, 不仅能够及时解决学习问题, 而且在交流过程中传道授业, 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弥补地方院校辅导员不足、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四、结论

地方院校因学生众多、师资力量不足、管理不到位等原因, 导致不及格率较高, 学习状况令人担忧, 同时也影响了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针对造成学习状况不理想的诸多因素, 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的首要措施是加大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和自律能力培养,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转变学习态度, 提高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其次, 教师应加大教学投入, 加强与学生交流, 学校应加强考试办法改革, 完善考核管理制度, 严肃教学管理, 共同形成良好的校风。

摘要:地方院校大学生挂科现象较普遍, 教学质量存在下滑趋势。因此, 学校应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改变学习态度, 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 同时应加大教学投入, 深化教学改革, 严格教学管理, 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关键词:地方院校,大学生,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洪亚.以生为本改补考制为重考制—北京工业大学深化考试制度改革的新探索.大学教育科学, 2005.5.

[2]张浩.学分制下的考试制度分析——与《以生为本, 改补考制为重考制》作者商榷.大学教育科学, 2006.2.

地方高校参与创建学习型社区的探索 第8篇

(一) 创建学习型社区的要求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是指集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 是城市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和政治稳定的浓缩体[1]。学习型社区指的是以学习者为中心, 以学习型组织和终身教育体系为基础, 能保障和满足社区全体居民的基本学习权利和终身学习需求, 从而促进社区居民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社区。学习型社区创建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开始, 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基层阵地。

创建学习型社区, 是实现社会和个体全面发展、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载体和重要举措, 是对制约社会经济发展与个体协调发展的“瓶颈”的突破[2]。作为文化高地和知识殿堂的地方高校, 就存在于一定的社区之中。地方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图书资源、网络信息资源、场地空间资源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发挥自身智力密集的优势, 在社区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 使高校成为社区教育的中心, 从而加快学习型社区构建的步伐。因此, 创建学习型社区要求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

(二) 高校服务社会功能日益突出

高校在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同时, 更加应该注重与所在社区进行互动, 根据社区发展需要, 参与为社区服务的实践活动, 为社区经济和文化建设服务, 发挥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高校丰富的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是高校服务社区的重要保证, 为学习型社区的创建提供了有利条件。首先, 高校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组织性强的密集人群, 正是社区教育、社区文化建设所必需的重要因素;其次, 高校拥有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和场地、设施和图书资源, 是创建学习型社区的重要物质资源。

雄厚的师资队伍是高校参与创建学习型社区的重要智力资源。地方高校可以围绕着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社会生产实践的各种需求, 全方位地为社区服务。高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其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来开展社区教育, 使社区居民通过学习, 更新思想观念, 掌握生产实践技能, 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我, 从而加快学习型社区创建的步伐。高校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子, 这些优秀青年学子饱含激性、富有热情、敢于创新, 可以充分运用他们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以及追求上进、乐于奉献的精神, 为学习型社区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3]。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 在社区在举办科普讲座和最新科技成果展示等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来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营造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 从而形成相信科学、热爱科学、应用科学的良好社会风尚。高校拥有完善的综合办学条件, 这些丰富的物质资源可以对社区居民开放, 用于社区教育和社区居民的文化体育活动, 使高校成为社区居民学习和文化生活的中心, 从而推动学习型社区的构建。

二、地方高校参与创建学习型社区的探索

融入社区、服务社区、推动和引领社区发展是现代高校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职能, 也使高校自身的发展获得新的机遇和空间。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积极参与学习型社区的创建, 形成了校区与园区、社区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在积极推进区域和谐发展的过程中全面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一) 创建学习型组织

社区原本就存在各种类型的正式组织, 如机关、企业、学校、医院等。社区还存在一些非正式组织, 它们是社区居民源于相同的兴趣爱好, 或出于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追求, 或起于一定的利害关系而自发形成的不稳定的社会关系。此外, 在城乡结合部的社区还存在大量游离于组织之外的居民个体, 如退休人员、城镇失业人员和其他闲杂人员等。归根结底, 学习型社区的创建是要落实于各类组织的学习化建设。在学习型社区建设过程中, 作为社区“细胞”的各种组织的学习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学习型组织是指有共同的理想和目标, 通过有组织的、主动的、自觉的共同学习, 促进组织整体及每个成员不断完善、持续发展的集体或系统。

存在于一定社区的高校本身就是一个组织有序、资源丰富、人才密集的学习型组织, 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 通过以下举措来指导社区的学习型组织创建。一是帮助社区居民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可以通过宣讲的方式, 有效带动社区民众学习理念的更新。二是抓好各种兴趣班建设, 培育社区居民的学习热情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学习型组织的创建, 应当了解和把握社区居民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 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 进一步调动社区居民的学习热情并激发社区居民的学习兴趣。为加强对社区居民兴趣爱好的了解,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学生社区工作志愿者深入社区的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园区等各种组织, 通过访谈和问卷的形式, 了解社区居民的各种学习兴趣和个人爱好。在此基础上, 对收集的各种信息材料进行归纳汇总。对于社区居民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 采取多种措施加以引导, 通过举办各种兴趣爱好班、社区文化体育活动等形式, 进一步激发居民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积极性;对于社区居民不良或消极的嗜好, 则通过多种积极向上的教学方式, 用饱含热情的文化活动、富有朝气的教学活动来积极引导他们, 减少并消除他们的不良兴趣爱好, 努力培养社区居民积极、健康、科学的兴趣爱好, 用终身学习的理念构建社区居民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二) 开展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 就是一定社会区域的教育工作, 是社区范围一切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凡是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 使之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质活动, 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无组织的, 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社区教育的范畴[4]。社区是具体实施终身学习的主要阵地, 社区教育必须为终身学习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积极开展社区教育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也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整合和利用社区内的一切教育资源, 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共用是搞好社区教育的关键一环。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 开展旨在提高曹路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物质和文化生活质量, 推动社区和谐发展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的教师知识服务团队和学生志愿者服务队定期为社区居民进行科普知识讲座和生产实践技能培训, 组织社区居民学习生产实践技能、保健养生和文明生活方式常识等, 使居民通过自身的学习,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掌握生产实践技能, 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 促进社区的两个文明建设, 推进学习型社区创建, 加快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步伐。此外, 学校还借助网络信息资源和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 采取集中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 通过学校和社区居民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社区的学习型组织有了普遍性的成长, 学习型社区的基础也逐渐得以夯实。

(三) 建设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建设是学习型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从根本上来说, 学习型社区建设就是要形成先进、独特的社区文化。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共同的行为模式和理想信念, 是社区民众共同的价值观体系, 是社区独具特色的精神品质。承载着文化传承任务的现代高校, 应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融入到学习型社区创建中去, 帮助社区建设先进独特的社区文化。要建设先进、独特的社区文化, 高校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精准凝练社区文化。地处社区的高校应放眼于本社区的时代发展前景, 根据本社区的历史文化积淀, 高屋建瓴地精准凝练社区文化的核心内容, 使之成为能引领社区居民团结奋进、创新发展的“社区精神”。二是通过多种途径来宣传社区文化。社区文化的核心内容一经凝练确定, 就必须大力宣传, 以形成浓郁的社区文化建设氛围。宣传社区文化, 可以通过媒体宣传, 也可以通过大学生志愿者深入社区进行宣传, 使每个社区成员对精准凝练的社区精神熟记于心、铭记于脑, 并自觉认同, 这样社区居民才可能达成文化共识, 整个社区才可能在意识形态方面得以整合, 才能为社区的稳定和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辐射社区, 建立了学校图书馆服务曹路社区长效机制, 提升学校文化辐射能力。为社区居民发放读书卡, 方便读者进入学校图书馆阅览图书及报刊资料;不定期地召开社区居民座谈会, 及时了解曹路居民对藏书内容的需求;针对社区读者定期开展读者回访活动, 征集读者建议;建立曹路镇社区亲子阅览室等。此外, 学校还充分利用丰富的体育资源, 为学校所在浦东曹路、金桥等地区的公司企业、社区居民提供体育活动场地, 提供优质的体育赛事服务, 更好地拓展学校服务社会的功能。

三、地方高校参与创建学习型社区的对策

(一) 转变观念, 营造氛围

转变观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 长期以来, 以学历教育和精英教育为主导的传统教育观念已经对整个社会及社区居民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 社区居民都认为正规的学校教育才是学习的必要的途径。因此, 不管是学生家长还是社会成员都将目光聚焦于正规教育上, 这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是相违背的, 也不利于学习型社区的创建。因此, 必须引导社区居民彻底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其二, 应从强调“终身教育”转向强调“终身学习”, 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型社区的创建应该以终身教育为基础, 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强各项制度建设、积极有效地组织全体社区居民参与学习, 从而保障学习活动的多样性、学习对象的广泛性、学习内容的丰富性等。终身学习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区居民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 因此, 要不断激发社区居民的学习兴趣, 注重学习能动性和自觉性的培养, 为学习者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学习型社区形成的主要标志就是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学习, 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随着社区居民学习需求的不断增长, 必将有效推动学习型社区的创建。必须营造社区居民人人学习的良好学习氛围, 端正社区居民的学习态度, 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个人、社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学以致用。

(二) 加强政府引导, 完善制度保障

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的建立需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 政府应充分认识到高校参与创建学习型社区的重要性, 加强组织和引导, 完善各项制度建设, 架起高校与社区共享共建的桥梁。一方面,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重要职能, 政府可将服务社会作为高校发展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 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 为高校服务社区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 引导社区居民的学习行为, 使居民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另一方面, 政府要加大对高校的投入, 同时建立专门负责高校、社区、政府教育管理部门之间沟通的机构, 就三方合作的期望进行交流, 及时反映高校、社区、政府等相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协调各方面工作, 了解社区的各种需要, 为学习型社区的创建提供保障。

高校参与创建学习型社区是构建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保证。在我国, 高校参与学习型社区的创建刚刚起步, 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 甚至是空白, 这就迫切要求政府能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和保障, 从高校参与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具体组织形式、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运行机制等方面都需要做出明确的规定, 使此项事业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此外, 还需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 建立完善的“学习型社区”评估体系和评估标准以及激励和约束机制, 为创建学习型社区提供评价标准, 这样可以激发高校参与学习型社区创建的积极性, 为广大社区成员的终身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制度环境。

(三) 整合并开放教育资源

学习型社区的创建必须整合并共享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 社区和高校所拥有的丰富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为共建学习型社区打下了坚实基础, 多维度整合并开放高校教育资源, 实现高校和社区之间在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等方面的相互利用、互利互惠, 能更好地促进学习型社区的创建。首先, 高校可定期将网络信息中心、校内的各种讲座和报告以及各种体育运动设备等向社区居民开放, 使社区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让社区居民在高校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进行学习, 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 高校可在社区建立社会实践基地, 青年大学生拥有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 同时又饱含激情、乐于奉献, 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引导并鼓励其在业余时间参与社区实践活动, 通过举办科普讲座、环保和健康知识宣传等活动, 让大学生与社区的各阶层居民建立起互动关系, 通过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来扩大学校对社区的影响, 从而逐步让高校更多的资源向社区开放, 必将使学习型社区的创建获取更多的支持、收到更好的效果。社区也可以在高校建立自己的教育基地。只要社区与高校加强交流与沟通, 根据自己的需要向高校提出教学的要求, 由高校负责教学, 社区负责招生, 就可以建立起一个高水平的自己的教育基地[5]。最后, 地方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开展网络远程教育, 拓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方便社区居民学习, 满足其终身学习需求, 从而加快学习型社区创建。

学习型社区创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地方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教育资源, 发挥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 立足社区, 融入到学习型社区创建中去。但要实现学习型社会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美好愿景, 还需要高校、社区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 通过大量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来不断深化, 可谓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吴忠良, 张豪锋.创建学习型社区的几个理论与实践问题[J].教育探索, 2005, (5) :57-58.

[2]王仁彧.学习型社区建设的发展战略思考[J].成人教育, 2010, (9) :40-42.

[3]杨亮涛.高校与社区互动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 2011, (11) :92-93.

[4]王永红.终身学习理念下社区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 2012, (1) :41-43.

地方学习中心 第9篇

(一) 学生基础、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均较差

受全国各普通高校扩招和当前就业形势的影响, 地方高职教育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通较差且素质参差不齐, 学习习惯差异也较大。许多学生的基础课程如数学、英语基础很差, 导致他们很长一段时间不能适应大学学习要求而失去继续学习的信心, 最后直接影响到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大多数学生称, 他们选择地方高职院校是不得已的选择。

(二) 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和动力

笔者曾于2011年11月份对本院管理工程系600多名学生进行过一次调查, 调查数据表明:19.9%的学生对专业有兴趣, 59.76%的学生不愿上课是因为专业内容较深, 听不太懂;部分学生是由于将来的职业去向盲目而缺乏专业学习的动机;另一部分学生只为求得一纸大学文凭, 解决找工作难而随大流选择就读;还有一部分学生只是来混张文凭, 反正通过家庭关系就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 因此不努力学习, 不求上进, 只求通过考试就行;还有部分学生缺少理想、抱负, 沉迷于上网聊天、玩游戏、交社会朋友, 没有学习积极性。

(三) 地方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个不可小视的问题

作者在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值班时发现, 一些高职学生由于高考成绩较差, 自觉低人一等, 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产生了怀疑;有的学生来自农村, 存在不善言辞、缺乏才艺、社交能力弱等不足, 把自己隔离于其他同学及一些组织群体之外, 从而导致心理上的焦虑、忧郁、胆怯;特别是有些即将毕业的学生对在求职过程中不乐观的就业形势感到紧张不安、无所适从。

(四) 教师能力对学生有着较大的影响

地方高职院校大部分是由地方中等职业学校合并而升级, 教师素质较低, 基础课程的教师占有较大的比例, 专业课教师则较少, 再加上各地方高职院校为了增强该校在同等学校中的竞争力以适应各地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积极地申报新专业, 如我院就根据本省、本市产业发展特点而开设了光伏专业, 而这方面的教师较少, 只好让其它专业教师改行, 这势必影响教学质量。

(五) 对地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满意度不高

根据我院2011年所做的调查, 18.9%的学生认为所学的专业内容对自己将来就业没有多少帮助而不去上课, 16.3%的学生认为老师的素质和水平不高, 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经分析, 产生以上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一些教师不了解学生心理, 教学方法和手段无创新、无特色、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水平上;有的教师所教内容没有及时更新, 跟不上各行业的发展。此外, 学校学习氛围的营造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学生对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的认同感有待进一步提高,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对学校缺少认同感和自豪感而丧失学习动力。还有一个原因是地方政府投入高职教育的资金有限, 导致高职院校在校园基础建设、教师培训学习、实训设备采购及更新、教学改革的实施等方面都遇到了困难。

二、对高职学生学习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一) 以学生发展为根本, 建立新型教育理念

树立新型的教育服务观, 通过教育教学, 使得学生掌握专门技能, 具备从事社会劳动的能力。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向学生提供不同的培养模式。树立新型的人才观, 在承认学生间差异的基础上, 建立符合高职教育特征的质量标准。树立学生就是学校一切的思想, 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 集中精力、人力、物力为学生服务。强化“机遇意识”, 分析地方高职院校的优势和劣势, 抢抓机遇, 争取增强优势, 脱颖而出。如江西省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依托长江船舶的优势, 办出了特色, 办出了水平, 成为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

(二) 深入了解学生,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多年实践证明, 满足学生学习需要是不断激发学生新的学习动机和动力的有效方法。所以要抓好专业、课程、师资等方面的建设, 建设重点专业, 打造品牌专业, 以一流教学条件和优质的教学质量教育学生, 以一批爱岗敬业、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师影响学生,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加大专业调整和选课等方面的力度, 确保学生的学习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督导, 重视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采用正确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的教学资源、专业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 使学生掌握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策略, 形成良好的学习观和学习习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尽快解决教学设施不足问题。

(三) 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加强地方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要明确和强化学校的基本价值理念, 做好校园内物质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等工作, 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如我院的石文化。开展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和娱乐活动, 丰富学生业余文体生活。加强制度建设, 规范管理, 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制度、考试制度等, 促进科学规范管理。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办好学生心理健康咨询, 利用网站、宣传栏、黑板报宣传心理保健知识,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四) 规范教师教学工作,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从教师到管理人员, 都应严格要求自己, 做学生的表率。进一步加大教学常规的检查指导力度, 明确课堂教学的要求, 进一步规范教师教学行为, 促进教师提高责任心。对学习不认真, 自觉性差的学生, 教师要敢于管理, 善于管理。完善学生评教制度, 合理制定评教标准, 充实评价内容, 提高学生评教水平, 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工作。完善课程考核和评价制度, 强化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和考查。进一步加大“双师型”教师引进力度, 不拘一格引入人才。只有这样地方高职院校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才能与省部级高职院校齐头并进, 共同发展。

地方学习中心 第10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大学生,学习动力,影响因素

学习动力是以学习动机为核心, 由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共同构成的一个动力系统, 对学习起始动、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强化的作用。学习动力是推动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力量, 它由学生个体的人生价值观、各种非智力因素以及对其学习活动起促进作用的外部因素或情境等构成。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因素很多, 主要包括内在因素、外在因素及内外因素互动作用的影响。为了客观、正确、详细地估价山东工商学院和烟台大学学生的学习动力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我们以两所高校的学生为对象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 以期对大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 使大学生能够认识自我, 自主有效地学习, 同时也为教师和家长提供对学生正确引导的现实依据。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样本。在2011年寒假和2012暑假分两批次, 从山东工商学院和烟台大学不同专业随机抽取600名学生进行调查问卷测试。涵盖大一至大四四个年级的学生, 生源地包含城市和农村。共发放问卷600份, 最后回收的有效问卷为433份。

二、研究结果

(一) 学习动力及成功欲望。

根据调查显示, 有1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动力及积极性为很好;7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动力及积极性为一般;差和很差分别占7%和7%, 如图1所示。 (图1) 将近86%的大学生学习动力及积极性不是很强, 可见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学习动力及积极性是一个影响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问题, 亟待解决。而关于成功欲望的调查结果则显示, 71%的大学生成功欲望比较强烈;29%的大学生成功欲望一般。这与学习动力的情况形成一个较大反差, 也就是说, 绝大多数大学生渴望获得成功, 心态积极向上, 但却没有以学习为根本途径, 或者说没有找到努力的方向和道路。

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激发大学生自身发展、学习的热情, 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关于大学生对学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态度, 调查结果如下:14.8%的大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 30.7%认为比较有必要, 46%认为一般, 7.4%认为没有必要。可见, 关注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大学生占到45.5%, 也反映出目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际针对性不是很强。

(二) 学习兴趣。

针对专业兴趣的调查显示:47%的大学生比较喜欢自己的专业, 49%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态度一般, 而有4%的大学生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从专业兴趣对学习热情度的影响调查结果中得出:36%的大学生认为专业兴趣对学习热情影响很大;50%的大学生认为影响较小;14%的大学生认为几乎没有影响。不难得出, 专业兴趣是制约大学生学生动力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 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对学生学习兴趣也产生较大影响, 从统计数据得出, 50%的大学生认为老师课堂教学效果对学生学习兴趣影响很大;36%和14%的大学生认为老师课堂教学效果对学生学习兴趣影响较小和几乎没有。这与很多老师想象中的情况有差别, 对于没有培养起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大学生来说, 教师的作用仍然很大, 包括课堂的教学秩序的管理、课堂学习兴趣氛围的调动, 都是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

(三) 学习自主性及影响因素。

学习自主性也就是学习主动程度。随着时代的发展, 学习自主性也将逐步成为衡量一个大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因素。学习自主性, 当然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主要选择了社会环境, 例如很现实的就业、考试等因素, 对大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影响。同时,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网络已经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也给大学生的学习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

据调查数据显示, 36%的学生学习基本是自发的, 不会受环境影响很大, 64%的学生学习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可见, 环境对大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 必将也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及积极性。学校考试制度、以后就业的压力、家长朋友等方面的各种期望、社会对学历的要求等等都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都是大学生不得不面临的一些现实。

网络在21世纪社会生活中占有很大的影响力。上网已经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学生关于对网络的用途及其对学习的影响的回答中, 约80%的学生认为网络会影响学习, 主要是聊天、打游戏等等会耽误学习, 如图2所示。 (图2) 查资料帮助学习的只占15%, 可见目前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使用多数还处在一种娱乐和被动的状态。

(四) 个人价值观及对学习的元认知。

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学到的知识有什么用处吗?这些都是大学生经常问到的一些问题。调查结果显示, 36%的大学生认为学习本身没有太大用处, 更关注其他能力培养;14%的大学生认为学习很有用, 属于自发性学习;50%的大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有用程度持有一般态度。可见, 对于学习理解的浅显化、狭窄化和对学习重要性认知的不足是影响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内在最主要的因素。因此, 会出现大学生对课堂学习、专业学习并没有给予很高的重视的情况。内在动力的不足根源在于个人的价值观, 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会促使人迸发出无限学习和奋斗的热情。关于大学生最终目标的调查数据显示, 7%的学生没有想过或者是没有最终目标;80%的学生有目标, 但是比较模糊;只有13%的学生具有远大的目标, 即为国家、社会做贡献并实现个人价值。

三、分析与讨论

学习的目的主要是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立足于社会奉献社会, 使得个人能力得到完善、价值得到体现, 同时也是对社会进步做贡献和对文化的传承。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学习动力情况所做的调查, 分析大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存在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影响因素, 内源性不足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同时环境对学习动力的影响也不可忽视。综上所述, 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一) 当代大学生的心态是积极向上的, 追求发展的欲望比较强烈, 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却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 形成了较大反差。

可能的解释为:在大学阶段学习比较宽松自由, 老师、社会对学习的要求迥异于以往各个学习阶段的“刚性”要求, 失去了外在压力和目标, 内在发展方向的缺失和不足造成了大学生学习动力普遍不足的情况。由于没有及时确立目标和方向, 也没有相应的发展规划, 使得大学生在学习上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其内在根源是个人价值观的模糊, 缺乏崇高远大的理想。因此, 激发大学生自身发展、学习的热情, 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 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首先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只有先解决思想深层问题才能解决好学习动力的问题。另外, 大学生应该尽早确立“职业生涯”的概念, 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做好规划。

(二) 当前大学生态度不够端正, 兴趣不高, 也造成了内源性学习动力不足, 对专业的不了解和不感兴趣, 使得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上投入不够。

学习态度及学习兴趣受各种社会影响最大。其中包括, 家庭的教育, 老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和个人魅力, 社会环境所引发的对人才和职业的需求。基于各种环境因素, 大学生的自身行为就会随之做出一定的反应, 学习兴趣促进了学习成功, 学习上的成功又会提高学习兴趣, 这是良性循环;反之, 对学习厌烦, 学习必定失败, 学习失败又加重学习上的厌腻感, 形成恶性循环。善于学习的人, 应该是善于培养自己学习兴趣的人。同时, 这也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要求,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勇于质疑。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使用“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可以采用寻找问题———确定问题———自主学习 (协作学习) ———解决问题———效果评价的程序来组织教学过程。以“探究性学习”组织教学过程, 可以培养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 外在社会环境因素也是干扰大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原因。

随着社会发展, 这种进步所带来的社会、家庭、学校氛围以及个人对人才和职业的需求的改变, 也促使学生的价值观、学习观发生了变化。迫于社会压力, 一部分大学生急功近利的思想比较严重, 目光短浅。由于没有长远目标和定位, 在各种各样的诱惑面前,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自制力缺乏, 尤其是网络生活发达的今天, 沉湎于网络, 不能自拔, 最终玩物丧志, 贻误学业。学校整体学习氛围不浓的情况也导致了地方高校大学生整体学习自主性不强。

(四) 全面认识学习对激发学习动力也尤为重要。

对学习的认识的片面和狭隘化, 自然就会造成学习动力欠缺, 不明确学习的目的和学习的意义。很多学生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读书, 看似很幼稚的问题, 却也是很普遍的问题。现在各种社会思潮所引发各样的风气对科学文化学习的冲击不容小觑。树立远大的目标和正确的社会发展认知, 应该列为学生和教育工作者的重点考虑现实。

四、结语

激发地方高校大学生自我发展的热情和潜能是摆在地方高校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解决思想根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习动力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做更加细致耐心的工作, 需要我们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 倾听他们的渴望和困惑。随着社会的发展, 新事物不断涌现, 更多的诱惑和因素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这些外部因素加剧了大学生内源性学习动力不足。而由高中过渡到大学, 不能尽快适应新环境和正确认识自己, 再加上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使部分大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的认识不够全面, 这些都会一定程度导致大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和不良习惯的蔓延。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认识到这一点,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习需要, 优化课堂教学, 采用目标激励、赏识教育、典型激励等方法, 促使学生形成学习动力;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 要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全面认识自我, 保持身心健康, 树立远大目标。所以, 学校应该改变原先以教授文化知识为导向的方式, 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教师与学生应该共同努力, 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李洪玉, 何一栗.学习动力[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2]王红时, 朱焕桃.教师的启发和激励能力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J].职业圈, 2007.8S.

地方学习中心 第11篇

摘要:介绍了学院的省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建过程中,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以及实验教学与科研、工程等实际应用结合的方式,最后介绍了具有地方师范院校特色的实验示范中心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改革;师范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2-0117-02

随着高等学校办学规模增加,大众化教育凸显,迫切需要重新思考高等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及如何培养有竞争力、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1]作为地方师范院校,湛江师范学院“以服务基础教育为主体,同时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中学师资和其它行业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发展目标。[2]

随着学校非师范专业迅速发展,对实验教学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建设,优化教学资源,改善实验教学环境,学校整合了电子科学与技术系、计算机科学系等相关电工电子实验室;在广东省示范中心项目的推动下,湛江师院于2013年8月成功申报省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项目。在省教育厅支持下,经过湛江师院多年的建设,中心在实验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并初步形成了地方师范院校示范中心的特色。

一、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以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观念改革为先导,实验教学体系创新为核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工程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一套科学的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机制,全面推动电子电气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

1.改革实验教学体系

在实验设计上体现多层次、模块化、综合性,构建基础实验平台、课程单元实验平台、课程综合实验平台、专业综合实验平台和创新实验平台,构建适用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根据各专业的具体实际情况,认真修订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逐步减少演示性、操作性及验证性实验,淘汰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陈旧实验,紧紧围绕教学中心任务,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创新实验教学模式和手段

提出电子电气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实验教学模式——以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的基础课程体系平台和以学科交叉融合为依托的宽口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综合训练平台,依托计算机专业和教育技术专业,采用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将科研案例、成果及先进的科研方法引入实验教学,使先进的科研、工程项目研究成果成为实验项目不断更新的源泉,以学生为主体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以教师为主导加强应用与科研结合,强调“以生为本”、“创新教育”、“大众化教育”,使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普遍提升,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就业竞争力增强。[3-5]

3.构建新型实验教学平台

根据理论和实验教学体系,重新整合实验室布局和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使实验教学资源和实验课程充分优化重组、提高实验资源和教学资源的利用率,逐步推行开放式实验教学与管理。

根据所承担实验任务的不同,分五个层次规划、建设实验室,见图1。

基础性实验平台有电工技术类、电子技术类、电气自动化类和通信工程类实验室,详见图2。

综合性实验平台有单片机实验室、EDA技术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EDA实验室还承担相关课程的仿真、DSP技术和虚拟实验。

电工电子实训平台有音响维修技能实训室、电视维修技能实训室、电視原理实验室、电机与电器实验室、电子工艺实训室、维修电工技能实训室,作为电工电子工艺实训、电子产品维修技能实训、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工作场所。

创新研究实验平台有创新实验室、为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及其他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培训基地。

新建通信网络实验室、光电子实验室及物联网实验室:新建实验室是适应电子电气专业学生专业课程和就业的需求,也是教师与学生开展科研创新的需要。

二、实验教学与科研、工程等实际应用结合

学院中心遵循以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重视实验教学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的结合。[6]

建立电工电子实训实验室,在电工电子实训实验室模拟实际生产控制过程,提高学生对工程实际的认识水平,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电子产品维修技能。建立“研究创新实验室”,并配备先进的实验设备。该实验室面向全校师生开放,主要负责培训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学生的自主创新活动提供物资支持和技术指导以及进行实验教学项目的更新和创新。[7]

在中心组织参加的国家级和省级各类科技竞赛中学生获得的奖项36项,学生制作科技作品与实验教具10多项,领先于地方同类院校。将科研案例、成果及先进的科研方法引入实验教学,增强实践教学的生动性、开阔学生的视野。学生在业余时间参与科研项目的开发和实验室的建设,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8]另外,使先进的科研、工程项目研究成果成为实验项目不断更新的源泉,加强实验教学与生产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9]

三、逐渐形成地方师范院校特色的实验示范中心

1.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

强基础、重综合,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重视设计方法改革;提倡教学方式由知识传授型向知识发现和知识创造型转变。

2.建立多层次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

从学科专业实践教学和工程实训需求出发,建立包含实验教学、工程实训、课程设计和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在内,覆盖电类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多层次开放式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模块可以不断增添,实验项目可以随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成为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套餐。

3.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

根据电子师范教育的特点,中心大力推行学生“双证书”制度,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申请建设职业技能鉴定所,经省劳动社会保障局审批,我中心为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所,教学计划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电子维修产品、维修电工工种的职业鉴定,获得中高级电子维修工、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书。[10-11]

在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专业,开设中级(电视、音响)技能和高级技能(电视、音响)电子产品维修工课程,技能训练课程由双师型老师任教,教学采用“实训为主线”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工作严谨性、实践“怀疑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理论教学为实践操作服务的教学体系,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素质培养相结合,把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全过程,在教学体系上构建有宽度、有厚度、有尖峰的金字塔结构。

4.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

为“拔尖”学生创造精英型人才培养环境,积极培养精英型人才和特色人才,中心在开展通识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拔尖”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努力为他们提供创新训练环境与条件。目前,中心除建有“电工”、“模电”、“数电”、“信号与系统”、“电气”等基础实验室外,还建有“大学生创新基地”,其中包括“电子工艺训”、“嵌入式系统实验室”以及“EDA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等创新训练环境,并配备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这些实验室主要用于对“拔尖”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电子赛事培训以及学生业余科技活动制作。

5.中心实验教学覆盖面广

实验教学中心规模大、实验项目多、受益学生多,不仅针对电子技术、电气技术专业的学生,而且对全校计算机、物理、机电、化学、生物等专业开设了电工电子实验课。作为“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开展职业师资培养培训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以及电气工程专业的中高级维修电工实训开展了相关的项目培训。每年为校内电子电气等专业学生和校外电工电子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中高级培训和技能考核认证约380人,服务社会特色鲜明,成果顯著。

四、结束语

作为一所地方师范院校,正确界定符合学校实际和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定位,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只有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落实“以人文本”的素质教育,认真研究社会需求的变化,继续深化中心实践教学改革,才能为社会输送综合素质好、有较强的社会工作能力和良好的工作作风、专业知识和技能扎实及实践工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强的优秀人才,为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苑迅,郭辉,秦昌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8):1-4.

[2]黄燕霞,张少武,田开坤.示范院校电工电子实验示范中心建设[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4):86-88.

[3]杜明辉,叶朝良,刘鹏.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7):130-134.

[4]易昆南,于菲菲.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8):8-10.

[5]田运生,刘维华,王景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2):126-129.

[6]沈剑英,黄风立.依托科研项目开发综合性实验的实践与探索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3):163-165.

[7]李金昌,林家莲.实践教学与学科竞赛相结合,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1-4.

[8]王俊社,张晓明,张建燕.信息类专业大类培养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2):143-145.

[9]孙继元,苑广军.工程对象教学法培养创新能力的应用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2):21-23.

[10]罗及红.高职学院维修电工考证实践性教学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2):140-142.

[11]张静之,刘建华.基于工作过程的高级维修电工电子技术实训模块项目教学法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6(258):52-54.

地方学习中心 第12篇

一、调查对象及方式

为了得到一般性的调查结果, 通过采用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 向我院2010级高等数学期末卷面成绩在60分以下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 共发出问卷100份, 回收93份, 有效回收率为93%。

二、调查的结果及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比例最高的是:对学习高等数学缺乏兴趣的占到78.2%, 原因是高等数学晦涩难懂, 学它没有什么用, 而仅有15.3%同学两个学期期末卷面成绩在60分以下,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

(一) 学习目标的迷失

现在的大学生, 基本上都为“90后”, 大多数为独生子女, 由于没有经历过太大的风浪, 承受挫折能力相对较弱, 心理普遍脆弱, 他们虽然体验过“减负”, “素质教育”, 但承受更多的还是学习压力, 升学压力, 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 加上高中学习环境相对单纯封闭, 较少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 而进入大学之后, 对一切感到新鲜, 感觉进了保险箱, 往往认为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可以好好享乐一番了, 加上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 已习惯了被动学习的他们感觉无所适从, 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茫然, 没有了上大学这唯一明确的学习目标, 往往沉迷网络、游戏, 谈情说爱。产生松懈心理。而高等数学基本上在大一开设, 这些同学往往认识不到学校制度、政策的严肃性, 以身试“法”, 怀有侥幸心理, 盼望着天上能掉馅饼, 老想找学习窍门与捷径, 遇到困难退缩, 消极懈怠, 最终导致成绩不理想。

(二) 学习方式的不适

有人这样形容大学:大学像是把一群久久在窄道里行军的孩子, 领到了草原上。之前的行军, 主动掉队都会有人在背后推着, 目的是确保孩子们不错过草原上的风景。草原上如何作为, 全靠自己了。这段话充分说明大学与中学完全不同, 体现在学习方法上就是:中学阶段, 多数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 学校和教师几乎安排好了学生每天的学习进程, 学生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安排自己的学习, 而大学更多的需要学生自主学习。这样一来, 对于习惯中学那样被动接受知识, 象小鸟一样进食的部分大学生是个挑战, 往往不能“我的时间我做主”渐渐落入学习困难学生之列。

(三) 认识问题的不深

教学中常听到学生说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学数学到底有什么用”?的确, 一方面大学数学内容大部分还是十八世纪十九世纪的数学, 课程内容强调数学知识的连续性和严密的逻辑推理, 但形式化和严格化的知识体系不是我们要教给学生的最本质的东西, 最本质的应当是数学的思想, 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知识、数学经验活动和应用技能。另一方面, 数学所提供的独特的思维方式正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精髓所在, 人们在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分析和处理问题时, 形成了数学能力, 这种能力将有效地指导人们进行批判性的阅读, 甄别谬误, 提出策略, 发明创造, 能提出变通办法。数学教育不可能也不需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数学家, 其主要意义更在于, 培养人的的良好的思维习惯, 一旦形成良好的思维策略, 不管他们将来从事什么业务工作, 那种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着眼点等, 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 使他们受益终身。而这些同学仅看到表面, 都认识不到这一点, 产生厌学心理。

三、方法与措施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 主要让学生认识到高等数学的重要性以及对自身的影响。因此教学中就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使授课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和实用。我们知道高等数学以其“三高”著称, 一直以来是大学生感到比较难学的一门课程。况且每节课的授课内容比中学多得多, 并且很多的内容无法象初等数学那样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 其应用不再是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这对于喜欢相对直观的知识, 而不喜欢抽象理论知识的“90后”, 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粉笔+黑板”单一的教学手法, 而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有机结合, 使课堂多样化, 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 正如教育界那句名言:告诉我, 我会忘记;演示给我, 我会理解;让我参与, 我会学会。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压缩目前课程中一些经典的、但实际又不常用的内容, 增设一定的数学实验, 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认知情景。增加一些与中学所学相关的内容及理论的应用, 让学生认识到大学不只是中学的知其然, 而更是知其所以然, 如学了定积分后可解释祖暅原理, 推导一些中学常用几何体的体积公式, 还有讲到等比级数, 可举例说明目前流行的买房按揭还贷问题;学习古典概型向学生说明生活中的抽签游戏的公平性等, 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学有所用, 认识到数学离他们并不遥远, 从而使学生感到数学不仅魅力无穷, 而且非常实用, 也理解了数学从实践中来, 又可回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 促使学生下决心学好它。

总之, 大学中学习高等数学困难的学生大部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差生, 只要加强引导, 重视他们, 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 因材施教, 差生也会不差, 这需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探索, 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上一篇:制药业的前景下一篇: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