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经贸范文

2024-05-06

中非经贸范文(精选5篇)

中非经贸 第1篇

(1) 双方经贸来往的商品结构丰富。很长时间以来中国向非洲出口商品基本为日用品、家电产品。随着我国工业水平的提高, 近几年来也开始出口诸如飞机等高附加值的产品。非洲主要向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农林初级产品、矿产品以及石油。

(2) 经贸合作领域得到两人拓宽。除了传统贸易商品的对非出口外, 根据“走出去”的方针, 我国企业开拓了内容更为丰富的经济合作方式如对非投资、工程承包。我方投资的几百个项目不但给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工作岗位, 还促进了我国相关产品的出口。除了贸易、资源开发、加工和农业种植等传统领域外, 我国还开始向电信等高科技领域进行投资。

1 中非经济的互补性是双方经贸合作的坚实基础

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 我国也面临着国内市场空间有限、产能过剩、外贸依存度高的问题。非洲幅员辽阔、人口众多, 长期的殖民统治造成了经济结构的单一、其工业基础难以满足日常消费品的供应, 因此对轻工产品、工业制成品的进口需求非常大。而中国相关产品物美价廉, 竞争力强, 非常适合非洲市场。因此非洲大陆可以成为中国商品的重要的出口地。

非洲大陆自然资源极为丰富, 其中的许多资源的储量为世界第一。而目前我国资源状况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对外资源依存度不断提高, 许多资源必须大量进口。如自1993年起中国成为了净石油进口国, 而目前的进口量已居世界第二位。非洲大陆的资源对确保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因此中国向非洲进口各类资源, 同时向非洲出口所需的工业制成品, 这种合作方式可使双方能够达到双赢。因此经济的互补性使中非双方经济合作存在着巨大空间, 其前景非常广阔。

2 中非经贸合作中问题和挑战

尽管今天中非经济合作已经初具规模, 而且未来被普遍看好。然而在合作当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将对中非经贸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

(1) 部分国家同中国存在着巨额贸易逆差。

由于不少国家的对华出口产品种类及金额有限, 因此对华贸易一直存在巨额逆差, 该问题对于那些同中国没有石油贸易的国家表现地尤为突出, 长时间的贸易逆差必然会产生相关的贸易摩擦。因此目前的中国出口工业制成品, 从非洲进口矿产品等初级产品的贸易方式从长远来看是不具有可持续性的。

(2) 中国商品的质量及品牌形象有待提高。

我方出口商品基本为中低档日用品, 以及低附加值的机电产品, 再加上经营主体也多为各类的个体批发商, 因此给人以中国货是低档, 廉价的印象。同时许多产品质量差, 比如中国出口的摩托车虽然价格低廉但是故障频繁。此外由于有的企业甚至将非洲视为积压商品品的处理地, 使大量的伪劣产品流入非洲, 这严重地破坏了中国产品在消费者当中的形象。

(3) 相关产品的贸易摩擦不断发生。

由于某些国家的产业结构同中国有一定的相似性, 中国产品的进入必然对相关的产业产生影响。一个典型的例子非洲的纺织业尚为弱小, 中国纺织品的进入对当地纺织行业冲击很大, 导致许多企业经营困难, 在此情况下贸易摩擦就容易发生。贸易摩擦通常集中在轻工产品、纺织品等行业, 但近年来机电产品的出口也有贸易摩擦现象。

(4) 中国在非洲市场上面临西方国家的竞争。

由于非洲一直是西方国家的势力范围, 中非经贸合作必然会触动它们的利益。因此为了继续维护其在非洲大陆的地位, 美、英、法、德等国家纷纷调正对非政策, 政要频繁访问非洲, 并且提出了减免债务、增加援助、加强投资等措施。法国同英国由于具有长期的殖民历史, 更是希望确保其特殊的利益。在此背景下出现了所谓的``新殖民主义''论调, 西方媒体大肆宣传中国威胁论, 污蔑中国对非洲的贸易和投资是掠夺非洲的资源。

(5) 对非洲贸易过于集中。

目前中非贸易仍然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 同其他多数非洲国家的贸易额依旧不足, 如2006年中国同南非和安哥拉的双边贸易额就占中非贸易的40%, 中国自安哥拉进口额占自非洲进口总额的38%。在投资方向上中国企业也主要集中于轻工业、基础设施方面, 而对国计民生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领域和行业如制造业、开采业上进入不足。

(6) 企业界对非洲了解甚少。

受非洲市场良好前景的吸引, 许多企业有到非洲发展的愿望, 但由于缺乏相关信息而难以付诸于行动。已在非洲扎根的企业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 但是由于没有专门的人来做这些信息的搜集与传播工作, 导致许多企业不得不重复交不必要的“学费”。此外由于非洲情况和国内情况大不相同, 企业在落地时还要面临适应语言文化, 当地政策方面的困难, 所以入乡随俗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7) 中国企业无序竞争, 目光短浅。

其无序性体现在各企业业务上各自为战, 为了获取短期利益不惜低价竞销, 甚至扰乱整个市场。如在项目投标中经常出现不同的中国企业在争夺同一个项目时相互毁誉、自相残杀、竞相压价, 最后使得中标者惨淡经营。目光短浅现象则体现在除了某些企业不讲诚信, 大肆销售劣质产品, 存在着捞一把就走的心理外, 还有投资企业将国内的恶习带到非洲, 出现了如2005年中国参与投资的赞比亚某铜矿46名工人遇难的事件。

3 关于促进中非经贸合作健康发展的看法

为了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 有关各方必须共同努力来改变目前的局面, 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1) 尊重文化差异, 谨慎投资。

由于中非之间的国情相差甚大, 企业不能简单地将国内的经验照搬过来。企业主必须事先通过商务考察来实地了解当地的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情况, 此外还需要认真分析投资国的经济水平、消费能力、市场容量等信息, 根据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 制订投资方案以避免盲目投资。政府也应当建立一个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介绍非洲情况, 推广相关的政策。我驻非使领馆可以派工作人员回国内举行有关的商务讲座, 使我方企业能够较好地了解当地情况, 规避投资风险。

(2) 国家应制定有针对性的贸易方针。

国家应当通过对出口商品的特点以及进口国的需求分析来确定不同国家的不同贸易重点, 以争取经贸交流在现有的基础上更上一个台阶。另外我方还要加强同经济水平相对较弱国家的贸易, 对于部分国家对华贸易中的逆差现象给予充分的重视, 可采取措施加大相关产品的进口力度以达到减少贸易逆差的目的。

(3) 重视相关国家的贸易摩擦问题。

相关部门应当限制某些有可能引起贸易摩擦的产品的出口, 支持我方企业在当地投资建厂以通过利用当地资源和劳动力的方式占领市场。另外鉴于我方出口商品多为中低档次的产品, 容易同当地产品引起竞争的情况, 国家应当从长远角度考虑采取措施提高我出口商品的档次和质量。如发生双边贸易摩擦, 我方应当积极地通过友好协商给予化解, 而不能演化为贸易战, 甚至因此损害中非间的友好关系。

(4) 积极树立我国在非的正面形象。

面对来自发达国家的竞争, 特别是其将中非贸易高速发展和不断扩大的对非投资称为“新殖民主义”的情况下, 我国应当坚持以互惠互利共同双赢为方针, 保持中非之间长期建立起来的友好互信合作关系。面对西方国家试图离间中非关系的企图, 中国媒体应当加大宣传力度, 帮助非洲国家认清某些西方媒体的别有用心以共同维护双方经贸关系。

(5) 应当规范非洲市场秩序, 避免恶性竞争。

政府应当鼓励成立商会, 制定约束机制维护经营秩序, 并且建立国内主管部门、使领馆商务处以及商会的定期协商机制。对于损害中国产品形象的企业, 政府部门应当采取降低信用等级、罚款等方式给予惩罚, 并将其列入黑名单。政府可以通过举办展览会等形式推广国内优质产品, 支持有条件企业进入高端市场。针对工程投标中的无序竞争情况, 使领馆商务处会同有关部门可设立相关的协调机构, 以形成统一对外的局面。

尽管现在中非经贸合作中还存在不少有待提高之处, 只要相关各方能够正视以上问题, 并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可以预见中非经贸合作的前景必将更为广阔。

参考文献

[1]齐国强.新时期中非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J].国际经济合作, 2003, (12) .

[2]张小峰, 刘鸿武.中非经贸合作回顾与展望 (1980-2009年) [J].财经问题研究, 2010, (1) .

中非经贸 第2篇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和非洲的经济交往日益频繁。然而在双方经贸合作不断加深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就双方经济互补性进行讨论,从多角度探讨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若干解决建议。

关键词:中非经贸合作;挑战;建议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非洲已成为了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和资源来源地。中非经贸往来也随之高速发展: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到该数字则迅速地上升至255亿美元。20底中非论坛峰会的召开则更是有力地促进了双方的经贸合作。在前11个月双方贸易额即达到了1148亿美元。目前中国在非洲是仅次于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双方的经贸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1)双方经贸来往的商品结构丰富。很长时间以来中国向非洲出口商品基本为日用品、家电产品。随着我国工业水平的提高,近几年来也开始出口诸如飞机等高附加值的产品。非洲主要向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农林初级产品、矿产品以及石油。

(2)经贸合作领域得到两人拓宽。除了传统贸易商品的对非出口外,根据 “走出去”的方针,我国企业开拓了内容更为丰富的经济合作方式如对非投资、工程承包。我方投资的几百个项目不但给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工作岗位,还促进了我国相关产品的出口。除了贸易、资源开发、加工和农业种植等传统领域外,我国还开始向电信等高科技领域进行投资。

1 中非经济的互补性是双方经贸合作的坚实基础

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国内市场空间有限、产能过剩、外贸依存度高的问题。非洲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长期的殖民统治造成了经济结构的单一、其工业基础难以满足日常消费品的供应,因此对轻工产品、工业制成品的进口需求非常大。而中国相关产品物美价廉,竞争力强,非常适合非洲市场。因此非洲大陆可以成为中国商品的重要的出口地。

非洲大陆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其中的许多资源的储量为世界第一。而目前我国资源状况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外资源依存度不断提高,许多资源必须大量进口。如自1993年起中国成为了净石油进口国,而目前的进口量已居世界第二位。非洲大陆的资源对确保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因此中国向非洲进口各类资源,同时向非洲出口所需的工业制成品,这种合作方式可使双方能够达到双赢。因此经济的互补性使中非双方经济合作存在着巨大空间,其前景非常广阔。

2 中非经贸合作中问题和挑战

尽管今天中非经济合作已经初具规模,而且未来被普遍看好。然而在合作当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将对中非经贸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

(1)部分国家同中国存在着巨额贸易逆差。由于不少国家的对华出口产品种类及金额有限,因此对华贸易一直存在巨额逆差,该问题对于那些同中国没有石油贸易的国家表现地尤为突出,长时间的贸易逆差必然会产生相关的贸易摩擦。因此目前的中国出口工业制成品,从非洲进口矿产品等初级产品的贸易方式从长远来看是不具有可持续性的。

(2)中国商品的质量及品牌形象有待提高。我方出口商品基本为中低档日用品,以及低附加值的机电产品,再加上经营主体也多为各类的个体批发商,因此给人以中国货是低档,廉价的印象。同时许多产品质量差,比如中国出口的摩托车虽然价格低廉但是故障频繁。此外由于有的企业甚至将非洲视为积压商品品的处理地,使大量的伪劣产品流入非洲,这严重地破坏了中国产品在消费者当中的形象。

(3)相关产品的贸易摩擦不断发生。由于某些国家的产业结构同中国有一定的相似性,中国产品的进入必然对相关的产业产生影响。一个典型的例子非洲的纺织业尚为弱小,中国纺织品的进入对当地纺织行业冲击很大,导致许多企业经营困难,在此情况下贸易摩擦就容易发生。贸易摩擦通常集中在轻工产品、纺织品等行业,但近年来机电产品的出口也有贸易摩擦现象。

(4)中国在非洲市场上面临西方国家的竞争。由于非洲一直是西方国家的势力范围,中非经贸合作必然会触动它们的利益。因此为了继续维护其在非洲大陆的地位,美、英、法、德等国家纷纷调正对非政策,政要频繁访问非洲,并且提出了减免债务、增加援助、加强投资等措施。法国同英国由于具有长期的殖民历史,更是希望确保其特殊的利益。在此背景下出现了所谓的‘‘新殖民主义’’论调,西方媒体大肆宣传中国威胁论,污蔑中国对非洲的贸易和投资是掠夺非洲的资源。

(5)对非洲贸易过于集中。目前中非贸易仍然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同其他多数非洲国家的贸易额依旧不足,如年中国同南非和安哥拉的双边贸易额就占中非贸易的`40%,中国自安哥拉进口额占自非洲进口总额的38%。在投资方向上中国企业也主要集中于轻工业、基础设施方面,而对国计民生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领域和行业如制造业、开采业上进入不足。

(6)企业界对非洲了解甚少。受非洲市场良好前景的吸引,许多企业有到非洲发展的愿望,但由于缺乏相关信息而难以付诸于行动。已在非洲扎根的企业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但是由于没有专门的人来做这些信息的搜集与传播工作,导致许多企业不得不重复交不必要的“学费”。此外由于非洲情况和国内情况大不相同,企业在落地时还要面临适应语言文化,当地政策方面的困难,所以入乡随俗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7)中国企业无序竞争,目光短浅。其无序性体现在各企业业务上各自为战,为了获取短期利益不惜低价竞销,甚至扰乱整个市场。如在项目投标中经常出现不同的中国企业在争夺同一个项目时相互毁誉、自相残杀、竞相压价,最后使得中标者惨淡经营。目光短浅现象则体现在除了某些企业不讲诚信,大肆销售劣质产品,存在着捞一把就走的心理外,还有投资企业将国内的恶习带到非洲,出现了如中国参与投资的赞比亚某铜矿46名工人遇难的事件。

3 关于促进中非经贸合作健康发展的看法

为了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有关各方必须共同努力来改变目前的局面,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1)尊重文化差异,谨慎投资。由于中非之间的国情相差甚大,企业不能简单地将国内的经验照搬过来。企业主必须事先通过商务考察来实地了解当地的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情况,此外还需要认真分析投资国的经济水平、消费能力、市场容量等信息,根据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制订投资方案以避免盲目投资。政府也应当建立一个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介绍非洲情况,推广相关的政策。我驻非使领馆可以派工作人员回国内举行有关的商务讲座,使我方企业能够较好地了解当地情况,规避投资风险。

(2)国家应制定有针对性的贸易方针。国家应当通过对出口商品的特点以及进口国的需求分析来确定不同国家的不同贸易重点,以争取经贸交流在现有的基础上更上一个台阶。另外我方还要加强同经济水平相对较弱国家的贸易,对于部分国家对华贸易中的逆差现象给予充分的重视,可采取措施加大相关产品的进口力度以达到减少贸易逆差的目的。

(3)重视相关国家的贸易摩擦问题。相关部门应当限制某些有可能引起贸易摩擦的产品的出口,支持我方企业在当地投资建厂以通过利用当地资源和劳动力的方式占领市场。另外鉴于我方出口商品多为中低档次的产品,容易同当地产品引起竞争的情况,国家应当从长远角度考虑采取措施提高我出口商品的档次和质量。如发生双边贸易摩擦,我方应当积极地通过友好协商给予化解,而不能演化为贸易战,甚至因此损害中非间的友好关系。

(4)积极树立我国在非的正面形象。面对来自发达国家的竞争,特别是其将中非贸易高速发展和不断扩大的对非投资称为“新殖民主义”的情况下,我国应当坚持以互惠互利共同双赢为方针,保持中非之间长期建立起来的友好互信合作关系。面对西方国家试图离间中非关系的企图,中国媒体应当加大宣传力度,帮助非洲国家认清某些西方媒体的别有用心以共同维护双方经贸关系。

(5)应当规范非洲市场秩序,避免恶性竞争。政府应当鼓励成立商会,制定约束机制维护经营秩序,并且建立国内主管部门、使领馆商务处以及商会的定期协商机制。对于损害中国产品形象的企业,政府部门应当采取降低信用等级、罚款等方式给予惩罚,并将其列入黑名单。政府可以通过举办展览会等形式推广国内优质产品,支持有条件企业进入高端市场。针对工程投标中的无序竞争情况,使领馆商务处会同有关部门可设立相关的协调机构,以形成统一对外的局面。

尽管现在中非经贸合作中还存在不少有待提高之处,只要相关各方能够正视以上问题,并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可以预见中非经贸合作的前景必将更为广阔。

参考文献:

[1]齐国强.新时期中非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J].国际经济合作,,(12).

[2]张小峰,刘鸿武.中非经贸合作回顾与展望(1980-)[J].财经问题研究,,(1).

中非经贸 第3篇

关键词:经贸合作区;电力合作;非洲;机遇

一、中非经贸合作区发展现状

中非经贸合作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尤其在2000年中非经贸合作区成立以来,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在中非经贸合作区下,中国不仅成为了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且双方在投资、基础建设方面和合作也不断加强,引导了中国广大企业集群式走出国门,走进非洲。目前为止,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建立的经贸园区已经超过了20个,吸引了360余家企业,累计投资金额约47亿美元,产值约130亿美元。此外,涉及而得领域非常广泛,涵盖了纺织、家电、机械制造、建材、矿产、能源等,帮助当地约2.6万人解决了就业问题。

二、非洲电力市场的现状

(一)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非洲地域广阔,撒哈拉沙漠以南两大区域降水丰富,拥有水电资源占近非洲总水电资源60%。但由于非洲的水电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些地区的水利资源远未得到开发,资源优势没有转化成电力优势。水电利用率仅仅为8%,这一数字远远低于世界60%的平均水电利用率。非洲可供开发的水电资源占世界的19%,但水电发电量只占3%。

(二) 电力短缺现象日益严重。根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非洲的无电人口达到6.22亿,约占非洲人口的二分之一。从非洲各国来看,南非是非洲通电率最高的国家,通电率达85%,其次是加纳,纳米比亚,加蓬、科特迪瓦、塞纳加尔、喀麦隆,除了这些国家的通电率在50%以上之外,其余非洲国家的通电率都在20%左右。在从电力消费来看,非洲的人均发电量远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除南非外,非洲人均年发电量为150千瓦时,该电力消费水平仅为南非的3.3%、巴西的6.1%。从电价来看,由于电力资源短缺,非洲贫困家庭每度电的成本高达10美元,电费成了最大消费支出。(数据来源:国际能源署)

三、中非经贸合作区给中非电力合作带来的机遇

(一)提供了广阔的投资空间。非洲电力短缺,再加上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带来的对电力与日俱增的需求,非洲遭受的电力不足的危机程度也逐步加深。电力短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非洲企业的生产和人民的生活,成为影响非洲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拦路虎。中非经贸合作区的建立提供了广阔的投资空间,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对非洲电力市场的开拓。

(二)平衡美国在非洲的影响。2013年奥巴马提出在5年内为撒哈拉南部非洲国家6个国家提供70亿美元,用于资源开发发电、电力输送和能源管理能力建设。美国在非洲的慷慨投资完全是为了利用非洲丰富的资源、获取利益、发展自身经济,维护其在世界的霸权地位,而中国对在非洲的电力投资旨在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目的。中国在非洲利益中分得较大一杯羹,破坏了美国妄图独占非洲市场的野心。

(三) 有利于中非关系和谐。油气等资源的争夺往往带来能源战争和国家间紧张关系,但电力产业则不同。电力产业地域发展分布不均衡促进了电力产业的国际合作,尤其是电网的区域国际合作,国际政治效应也随之凸显出来。电力产业国际合作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特征必将给中国带来地缘政治关系和格局的调整,使中非友好关系更上一个台阶。

四、中非经贸合作区带动下对中非电力合作的现状

中非经贸合作区具有巨大的活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在其带动下中非电力合作程度不断加强,不仅推动了中国电力行业集群式走出国门,且促进了非洲电力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对中国和非洲来说无疑是双赢的。中国是非洲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最大贡献者,非洲地区主要的水电、火电和输电网络建设几乎都由中国公司承建。下表列出了近几年中非电力合作的主要几个项目。

五、中非合作区机遇下中国电企加强与非洲电力合作的对策

(一) 实行本土化经营策略。中国电力企业要想在非洲长期发展就要尽快实现“本土化”。企业在承包项目后要雇佣当地员工,通过当地员工熟悉当地法律法规和工程信息,把握市场发展前景。此外,企业还要把握好与当地政府和主管机构的关系,最大限度的赢得所在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二) 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非洲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发电最具潜力的市场,加快对这些资源的利用是缓解非洲电力供求矛盾的重要途径,也是非洲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因此中国电力企业应当制定长期的对可再生资源和新能源利用的发展规划,使风能、太阳能成为中非电力合作的重点领域。

(三)注重企业核心能力建设。企业应当充分培养自身跨文化管理能力和跨国投资的文化整合能力,同时还要加大对人才队伍的建设,吸收熟悉既非洲政治和商务环境又有谈判能力和经验的国际业务营销人才。此外,中非电力合作在电力方面知识对国际贸易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企业一方面要对现有工作人员进行电力知识培训,另一方面可以与高校合作,订单式培养既熟知国际贸易投资又通晓电力方面知识的人才。

(四)抓住“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在中非电力合作过程中,中国电力企业要借助“一带一路”的机遇不断扩大在非洲电力市场的占有率,提升在非洲的知名度,并采用各种有效形式提高企业在技术、运营服务和营销方面的国际化水平。此外,还要利用行业协会与“一带一路”涉及国家的风电协会或相关的政府部门对接,及时了解非洲基本投资情况、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变动等,这样才能降低企业与非洲电力合作的成本和风险。

(作者单位:河北經贸大学)

参考文献:

[1] 盛佳,凌志飞,王杰.南部非洲电力市场开发前景与机遇[J].水利水电快报,2013.

[2] 朱杰.大型工程承包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探讨[J].全球化,2014.

[3] 王南.电力: 非洲工业化的挑战与机遇[J].亚非纵横,2014.

[4] 唐 敏,熊谋林,程乙峰.全球电力市场化改革与中国战略[J].财经问题研究,2015.

反全球化运动中的中非经贸合作 第4篇

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然而,目前全球化发展是基于二战之后世界政治格局(联合国以及美苏两大国为主导的五大常任理事国)和经济格局框架(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以及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下构建并运行。从而使得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浪潮中既获得了全球化收益(经济发展、技术提升)但同时也面临很大问题(环境污染、资源输出、经济依附于跨国公司),因而反全球化作为全球化的反题(anti-thesis)亦成为必然。反全球化主要不是口头上的理论之争,而是实际行动层面上“抗争”,是以国际经济会议或者西方国家领导人峰会为斗争对象的街头游行甚至暴力抗议。其根本原因是当今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和在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平等。其中,反全球化者出于国家主权与边界遭全球化削弱的考量,主要关注全球化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反全球化运动可表现为各种形式。从1999年11月到2002年6月的32个月中,至少爆发了16次大规模反全球化游行示威。反全球化运动还有一种表现形式值得更为关注,因为这种形式往往由一些政府发起,并且会有一些国家首脑出席。这种反全球化运动与推进全球化的国际峰会在同一时间,但在不同地点举行,前者与后者进行远程对话和抗辩,不会发生正面冲突。如2002年6月,当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在加拿大举办的同时,近乎200名非洲国家代表相聚马里首都巴马科附近的西比村参加穷国峰会,围绕“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计划”、粮食安全、公平贸易及债务等问题展开为期4天的讨论,对富国峰会进行远程抗辩。

二、全球化对非洲发展的影响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经说过,“全球化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它有能力产生巨大益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凭借着在成本、资源、市场等方面的优势,非洲国际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同时也增强了非洲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可以说,大多数的非洲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受益程度大于对其产生的不利影响。这其中南非等7个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真正得益者,此外还有42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在全球化当中获得一些益处。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全球化不仅意味着解决减少贫困和发展不平衡问问题带来的新机遇,但也预示着更多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非洲经济结构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影响了其与其他地区的有效竞争,而且还会将非洲长期限制在国际分工的最底层,从而造成南北差距的进一步扩大。第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剧国际竞争,这也是非洲国家不可忽视的风险因素。第三,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化必将对非洲国家的经济主权甚至国家主权产生影响。

三、反全球化运动中的中国与非洲贸易合作

当前形势下,反全球化运动在中非贸易合作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反全球化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目前反全球化运动对中国的影响还较小,中国境内尚未发生大规模反全球化运动,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与反全球化运动已绝缘。从趋势上看,随着反全球化运动的深入发展和中国融人世界进程的不断加快特别是“入世”后,国际反全球化运动对中国的影响也逐渐显现并将越来越大。其一,反全球化运动能启示我们对全球化负面代价的理性思考。其二,反全球化运动为中国在国际上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南南合作)奠定了新基础。另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反全球化运动还与反对旧的世界经济秩序,帮助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希望、反霸权主义结合起来,力求推动新的国际秩序的建立,这有利于我国国际环境的改善,尤其有利于加强包括非洲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和跨区域的合作与交流,以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2. 反全球化运动对非洲国家的影响

事实上,自2002年伊始非洲大陆就掀起了一股强烈地反全球化的社会浪潮。非洲反对全球化的目标具体是消除不公正的贸易秩序、取消穷国债务、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和两级分化,防止非洲传统文化边缘化和西方文化对非洲传统文化的破坏。坦桑尼亚前总统姆卡帕认为,经济自由化和全球化不仅影响最不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而且也影响经济主权的发展。南非前总统姆贝基表示,对于一个经济条件不平衡的人类社会,有着丰富的岛屿和贫困的海洋所环绕,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

3. 反全球化运动对中非经贸合作的影响

非洲国家与中国同属第三世界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相互有许多共同之处,主要表现在:面对当今世界西方强权政治、霸权主义依然存在的现状,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反对霸权主义的价值观;双方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方面有着共同的诉求,都主张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和基础。在国际事务中,都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发展模式多样化,维护世界多样性,尊重各自在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发展程度、历史传统以及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因而,双方都将发展经济、治理贫困、保持稳定作为首要解决的问题。经过长期努力,中非各国大都保持着非常好的关系,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持续推进。尤其是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这标志着中非传统友好关系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同时中非贸易合作更是进入全面、快速、稳定的发展阶段。据《世界报》报道,20世纪90年代,中非贸易增加了700%。21世纪的前十年,贸易增长超过1000%,从2000年时100亿美元一跃到2012年时大约2000亿美元。2009年以来,中国连续六年保持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地位,中非合作对非洲经济贡献率已超过20%。

2000年以来,中国在非洲的大举投资逐渐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也出现一些质疑声音。一些观点认为,中国把非洲视为资源供应地和国际政治上的盟友。许多中国学者反对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抨击,并指出中非关系是一种以政治上相互尊重,经济上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值得推崇。毫无疑问,中国与非洲的合作必然有着自身战略考虑,但也与倡议建立和谐公正的国际秩序的国际战略密切相关。中非虽然发展程度不同,但双方经贸合作领域,在能源资源、先进技术、产业结构等方面互补性很强。经过十多年来发展,中非贸易合作呈现以下特点:

投资的快速增长。2014年中国投资在非洲的项目数量名列第七位,超过印度。2014年中国公司在非洲投资了32个FDI项目,总投资61亿美元,创造上万个就业岗位。从2009年开始,中国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2012年,中国与非洲贸易总额达到1984.9亿美元,同比增长19.3%。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2013)》白皮书指出,2009~2012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流量由14.4亿美元增至25.2亿美元,年均增长20.5%,存量由93.3亿美元增至212.3亿美元,增长1.3倍。

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中非贸易从早期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中期中国是以轻工业品等为主。2000年中非论坛成立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出口比重大幅提升,2012年,机电产品占中国对非洲出口商品的比重已达到45.9%。随着中国采取的一系列减免关税等措施,非洲对华出口额增长迅速,从2000年的56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1131.7亿美元,而且非洲的钢材、电子产品等工业制成品陆续进入中国市场。

经贸合作日趋多元。中非贸易合作早已从20世纪50年代的单纯援助发展到贸易、投资、工程承包等诸多领域。特别是2000年以来,中非在双边贸易、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作何、投资等领域全面推进,金融、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深,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求共赢的格局。从非洲的角度来看,尤其是在基本的基础设施领域中的投资是非常受欢迎的。据估计,非洲面临90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赤字。2014年,李克强总理访问非洲联盟期间曾提到,预计到2020年中非年度双边贸易额将达到4000亿美元,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存量将提高到1000亿美元。中国的投资不仅仅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里,还包括电信、港口建设、运输等公用事业等关键领域,并且经由包括中国的金融机构、金砖国家银行提供相应资金支持。

投资领域不断拓宽,不局限于资源领域,服务业和制造业投资与日俱增。截止2014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达324亿美元,是中非论坛启动时的60倍。投资范围涉及50多个国家,涵盖能矿资源开发、制造业、服务业等多种产业,呈现多样化趋势。现有3000多家中资企业在非投资兴业,为当地创造了超过10万个就业岗位,包括培训非籍员工、关注非洲需求等措施,进一步加深本土化。

合作方式转型升级。中非之间的合作从最初的援助、轻工业为主的贸易往来,逐步朝产业对接、产能合作和技术转移等方向转型,从以承包为主的合作方式逐步向投资运行和金融合作升级。2013年至2015年,中国向非洲提供了300亿美元贷款,用于支持非洲国家发展项目。中国将设立首批资金100亿美元的“中非产能合作基金”,支持中非产业对接与产能合作。2015年,在皮尤研究中心展开的全球态度调查中,非洲的受访者对于中国投资者表现出了比其他地区的受访者更加积极的态度,有70%的非洲受访者给了中国投资者赞许的评价,者能够反映中国对非洲建设的参与对非洲经济增长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已经开始被当地人所接受。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非经贸合作的以上特征表明:其一,中国与非洲之间的合作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越来越收到非洲国家肯定,收到当地人民的赞誉。其二,在反全球化运动愈演愈烈的今天,中国与非洲的交流日益加深,多边关系日益提升,双方贸易往来更加密切,中国对非洲的投资越来越多。

我认为,今后中非双方还应加强务实合作,增进互信,提升深度,扩大广度,通过努力为推动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做出榜样和贡献,争取国际舞台上的更多话语权。同时要顺应全球化大势,主动抢抓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促进自身发展,共同努力把全球化与反全球化运动的副作用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简·丁伯根.国际经济一体化(第3版)[M].爱思唯尔出版公司,1965.

[2]俞正樑.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杨挺,田云华,邹赫.2013-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特征及趋势[J].国际经济合作,2014,(1):25-32.

[4]李丹.反全球化运动的多维透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19(4):117-122.

[5]张丽琼,何婷婷.关于反全球化运动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49-52.

[6]刘颖.论反全球化运动的影响[J].社科纵横,2012,(9):47-50.

[7]李本松.论全球化与反全球化[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29(4):525.

[8]孙明哲.中国对全球化与反全球化运动之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5):42-43.

[9]黄烨菁.国际反全球化运动的影响与我国的对策[J].国际观察,2002,(6):1-5.

[10]安春英.非洲贫困化与全球化[J].西亚非洲,2003,(3):24-28.

[11]刘乃亚.中国对非洲投资格局的形成——中国对非洲投资50年回顾[J].商洛学院学报,2008,22(1):1-12.

中非经贸 第5篇

记者:本届投洽会预计多少个国家和地区的组织机构参展?非洲国家参展情况如何?主要涉及哪些行业?

杨少菁:为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今年全球更加重视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本届投洽会受到了众多国家(地区)的机构、国际经济组织,商协会和企业的高度关注与积极参与,境外机构参展踊跃,境外馆面积进一步扩大,目前已有58个国家(地区)的组织机构报名参展。预计届时将有80个国家(地区)参展,100个国家(地区)的500个机构组团参会。

今年非洲国家的参展情况喜人。截至目前,已有非洲数个国家集体预定了展位,并将组织10余个团组赴厦参会,如南非贸工部,肯尼亚投促局,卢旺达政府代表团、坦桑尼亚对外贸易委员会,埃及投资与自由局等政府机构,商协会。在组展方面,南非预定了502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同时拟举办400多人的投资环境说明会,展示该国整体投资环境,南非贸工部长将亲自携50家企业出席投洽会,此外,赞比亚预定了10个展位,主要是该国中小企业的手工业和贸易业;还有坦桑尼亚也预定了2个展位,主要展示该国的投资整体形象。从今年非洲国家参展情况来看,主要涉及非洲国家的旅游业、手工业和矿业等行业。

记者:投洽会在中非经贸交流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杨少菁:中国和非洲国家友谊源远流长,中非人民很早就开始相互交往,把这两块神奇的大陆连接在一起。60年前,中国与非洲独立国家展开了友好交往,尤其是埃及于1956年正式承认中国并与中国建交,开辟了中非关系的新纪元。

进入改革开放以来,中非经贸交流进一步加速和扩大。特别是作为中国目前唯一以促进双向投资为目的的全国性国际投资促进活动,也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国际投资促进盛会——投洽会,以“引进来”和“走出去”为主题,通过展览展示、项目对接洽谈,为中外投资合作提供平台,也为中非关系的长远发展和现实合作提供了各种可能。

换句话说,投洽会为非洲搭建了一个面对中国乃至全球的宣传平台,非洲国家多次积极利用投洽会这个平台宣传介绍其吸引外资政策、投资环境,展示市场商机,这为非洲国家提供了一个开展国际双边、多边投资合作的不可多得的平台。在第十三届投洽会期间,南非,卢旺达,刚果、建安毛里求斯,塞内加尔等国家将举办投资环境说明会。可以说,在中非经贸交流上,投洽会成功地扮演了桥梁,沟通者或者说是讲解员的角色。

为扮好这个角色,投洽会组委会高度重视中非的经贸交流和投资合作。近年来,投洽会组委会均组织精干宣传推介小组到非洲国家推介。今年5月,我本人率领了一个推介小组访问了埃及开罗,肯尼亚内罗毕和南非开普敦、约翰内斯堡等城市,对第十三届投洽会进行了整体推介,活动取得较好的效果,埃及,肯尼亚和南非三国政府相关机构均明确表示将积极推动促成所在国部长级领导率团出席今年投洽会。

记者:与广交会相比,投洽会有何特点?在中非经贸发展中有何不同的贡献?投洽会对中非经贸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杨少菁:投洽会以国际投资促进为主题,而广交会则是以进出口商品交易为主要内容。两者的从属领域,展商主体、客商组成、举办内容等均不相同,这些构成了投洽会和广交会的差异化战略。

从展商上看,投洽会的展商为政府机构,国际组织,跨国公司、投资公司等等,而广交会的展商为从事外经贸的实体公司、贸易商等;从客商上来看,投洽会的客商组成为政府投资促进部门官员、投资商,项目商等,而广交会的客商则主要是国内外的采购商等,从大会的举办内容来看,投洽会主要是形象展览、项目对接和论坛研讨,而广交会更多则是实物展览和贸易成交。在中非经贸发展上,投洽会和广交会的贡献不同。前者主要关注两国的投资往来,注重项目投资的“引进来”和“走出去”:而后者则更注重国家间的经贸往来及外贸的实现,他们对中非经贸发展均有重要的作用。

投资是当今世界各国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投资对带动各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40%以上。投洽会把招商引资作为主题,既适应国际经济的发展趋势,也符合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部署。每年投洽会都结合各地引进外资的总体目标,精心组织和筛选一大批引资项目,安排了层次不等、形式多样的双向交流、投资项目对接洽谈活动,为国内外投资者和引资者进行投资洽谈合作创造条件。

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投洽会规模和水平的不断发展,参加投洽会的境外客商人数逐年增加,层次提高,投资促进效果更加明显。自第五届起,投洽会在继续突出招商引资的基础上,积极贯彻“走出去”战略,引入了“双向投资”新内容,由全国性向国际性迈进。目前,投洽会已成为中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一个重要促进平台,成为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市场的快捷通道,成为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平台。因此,投治会对中非经贸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中国也积极鼓励非洲国家更多借助投洽会这个平台,推动中非建立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记者:就中国和非洲而言,你认为,双边经贸合作的重点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为什么?

杨少菁:从目前的中非经贸交流来看,本着“平等互利、形式多样,注重实效,共同发展”的原则,中国与非洲国家均大力推动双边经贸关系向更大规模,更宽领域和更高水平发展。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双方将积极挖掘合作潜力,拓宽合作领域。充分利用中非发展基金,境外经贸合作区等举措支持中国企业扩大对非投资,重点帮助非洲国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通讯、发展加工业和制造业,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并积极探索在旅游、金融,科技,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合作。

此外,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将继续扩大对非援助规模。中国将一如既往地向非洲国家提供力所能及,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加大对社会发展领域和公益事业的关注。继续援建一批公共设施及基础设施项目。同时,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努力为双方企业开展交流与合作搭建各类有效平台,譬如投洽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以加强对企业合作的政策,金融。法律和信息等服务,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到中非经贸合作中来。从目前来看,“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样重要。

记老金融危机直接影响了跨国公司的投资意愿和投资能力,本届投洽会在促进外商直接投资方面有何突出特点?

杨少菁: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被我们碰上了,对第十三届投治会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你们所说的直接影响了跨国公司的投资意愿和投资能力。现在各国政府机构,各跨国公司的出差经费都压缩了,要不要来参会都需要谨慎评估。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一个机遇。我认为,如何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的不利形势下促进国际投资合作,这给以投资促进为主题的投洽会提出了新的课题。客观地说,经济不好的时代仍有很多商机,有很多项目,很多国家,很多企业发展更需要资金、更需要信息。而投洽会措建就是这样一个全球性的平台一一它可以在最快的时间、最大程度的了解世界各地的投资环境、投资项目和投资信息,接触到全球各类的项目人员和投资人员。这样来看,危机对投洽会来说或许是一个好事,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去抓住全球资本重组和我国发展新的战略机遇期,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在新形势下,投洽会组委会通过谨慎研究,非常重视两个方面:FDI(即直接投资,含中小投资)和资本项下的合作,特别是具备时代特征的并购和产权交易。因为当前总体经济状况不好,一些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体将国际投资作为一个国民经济调整的重要机会,另外一些新的基金公司和投资公司在寻找投资机会,而市场上的资金难寻,投资信心不足,这就是目前国际投资的新格局。

上一篇:跳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下一篇:品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