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艺术创作的途径

2024-07-25

油画艺术创作的途径(精选12篇)

油画艺术创作的途径 第1篇

一、数字故事的发展现状

数字故事是近年来国外比较流行的一种个人多媒体故事叙述方式, 许多教育工作者和教学实践者开发出了具有一定价值的以数字故事形式开展的课程和活动。数字故事多采用图片、绘画、照片相结合的叙事方式, 利用Windows XP自带的Moviemaker或者Power Point, 按照一定的设计思路, 配上解说来展示对所学知识或生活中事件的理解和看法。学生通过创作数字故事, 把自己的知识、学习经历及对生活的感悟展示出来, 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媒体素养等起着积极的作用。

在中国, 数字故事在教育中的应用才刚刚起步, 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形式还不多见, 但随着数码相机、D V以及各种软件的兴起, 数字故事创作将逐渐发展起来。上海师范大学陈静娴老师在常熟市报慈小学及上海市闵行区日新小学开展了与学科教学结合的数字故事实践活动,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具体状况, 利用Power Point, 以图片的形式展示了对学习活动的认知过程,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实践中发现, 数字故事在教学中的应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尤其是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开展还有一定的困难。在调查问卷中, 有2 5%的教师认为首要问题是低年级学生使用这种方式可能存在一定的技术困难, 而且创作的作品多是以班级展示、家长会展示、校园网络等途径发布, 传播范围有限且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虽然有数字故事的发布系统, 但在实际中应用并不多。

二、Zinemaker的简介

Zine Maker是一款基于标准Windows环境下开发的、用于制作电子杂志的免费软件, 它可以克服技

/赵英芳

术门槛高、共享发布困难等方面的问题, 操作界面风格更符合用户习惯, 操作简单易学, 功能实现流畅。目前, 能制作数字故事的软件很多, 例如I e b o o k、Zcom、Poco Maker、PChome等, 经过综合比较后发现, 笔者选择Zine Maker2006用于创作数字故事。

1. Zine Maker的特点

Zine Maker采用了128位高强度加密技术, 能严格保护用户的Flash文件不被恶意破解。它能直接生成独立的 (绿色) E X E文件, 无需其他平台或插件支持, 做成的数字故事不需要任何阅读器就可直接观看。它不会更改用户电脑的系统及注册表信息, 全面支持最新的Macromedia FLASH 8文件格式, 并自带多套精美的Flash动画模板和大量Flash页面特效。此外, 它还提供全新的在线发布功能, 只需简单几步就可以把数字故事发布到网上在线观看。

2. Zine Maker的下载与安装

Zine Maker2006可以通过http://www.9xz.net/downpage.asp?id=1752进行下载, 下载后进入安装目录, 在D e s i g n i n g文件夹里存放了Backinfo (制作人员信息) 、B u t t u n (按钮) , E-mail的Flash源文件, 通过修改源文件能制作出不同风格的按钮、邮件和制作信息的电子杂志。Effect文件夹里存放了动画特效, H e l p文件夹里存放了帮助文档, Music文件夹存放了导入的音乐, Startup文件夹里存放了启动动画, Template文件夹里存放了模板, 其具体下载方法如下。

(1) 模板下载及安装:双击下载完毕的“页面模板”t p f文件, 出现一个模板查看器, 显示模板的动画效果。点击左上角的安装, 出现“选择目录”, 点击下拉箭头或是新建文件夹, 完成后点击“确认”。

(2) 特效下载及安装:双击下载完毕的“特效”e f c文件, 出现一个模板查看器, 显示特效的动画效果。点击左上角的安装, 出现“文件已安装”对话框, 点击“确认”。

(3) 图标下载及使用:将下载完毕的“图标”ico文件存放到固定文件夹里, 在杂志设置时替换图标。

(4) 背景下载及使用:将下载完毕的背景图片存放到固定文件夹里。

三、利用Z i n e m a k e r创作数字故事

Z i n e M a k e r制作方法简便, 因此它适合各种不同基础的制作者。

1. 新建数字故事

将Zine Maker2006安装好后, 运行该软件。选择“文件”→“新建杂志”命令 (或直接点击工具栏上的“新建杂志”按钮) ,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喜欢的杂志模板, 点击“确认”按钮。

2. 添加页面

接下来点击工具栏上的“添加项目”按钮, 在出现的下拉菜单中添加相应页面。

(1) 添加模板页面。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模板并将其添加到主界面中, 通过选中右侧“模板元件”里所显示出的不同元件, 在下方的“元件设置”窗口中对图片、文字等内容进行替换。如果替换的图片大小尺寸与要求不符, 会弹出一个对话框, 询问是否对该图片进行切割, 如果点击“是”按钮, 则软件会自动进入“裁剪图片”窗口, 此时便可以对替换的图片做简单的翻转、裁剪等处理。

此外, 用户也可以在界面右下角的“页面设置”标签中, 为电子杂志添加背景音乐、页面特效或更改变量参数等设置。如果取消某元件前的勾选, 则不显示该元件。添加Flash页面可直接导入Flash文件, 适用于能够自主独立制作F l a s h动画页面的专业用户。

(2) 添加图片页面。依次点击工具栏的“项目”、“添加图片页面”, 在路径下选择并打开作为杂志页面的图片文件, 可直接导入图片文件, 适用于制作电子相册的普通用户。

(3) 添加附加文件。可直接导入所有通过外部载入Flash的文件, 例如通过Loadmovie载入的swf文件、加载视频的f l v文件等。

将页面模式全部设计好后, 点击工具栏上的“预览杂志”按钮, 通过预览功能可直观地欣赏电子杂志的制作效果, 不断完善以达到最佳效果。

3. 输出保存

(1) 生成杂志。选择菜单“生成”→“生成杂志”命令, 该杂志就会自动生成在Zine Maker2006的安装路径下的X:Program FilesSunbirdZine Maker2006release文件夹中。

(2) 在线发布杂志。点击工具栏上的“发布我的杂志”工具按钮, 在弹出的“在线电子杂志发布向导”中确认发布并选择服务器, Zine Maker2006会自动把完成的电子杂志上传到Z i n e C h i n a的服务器上。上传完毕之后, 依次填写“杂志介绍”和“联系方式”, 出现“发布完成”的提示框表示发布完毕。同时, “发布完成”的提示框里还会自动生成一个可以让用户在线浏览电子杂志的链接地址。点击链接旁的文件按钮可以直接将链接地址复制到剪贴板, 以便用户将地址发给朋友交流。点击放大镜按钮则可以直接在线观看已经发布的电子杂志。

通过以上步骤, 即可制作并发布完成一个完整的数字故事。

四、利用Zinemaker创作数字故事的建议

Z i n e m a k e r最初是用来做电子杂志的, 在爱炫网h t t p://w w w.5 2 i s.c o m/和俺自己网h t t p://w w w.a n z i j i.c o m/上有很多精彩的电子杂志案例, 但真正能在教学中运用的数字故事很少。利用Z i n e m a k e r创作数字故事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拟订数字故事的主题, 确定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应达到的目标。

(2) 收集多媒体资料, 如图片、音乐等。

(3) 撰写数字故事的可视化稿本。

(4) 利用Zinemaker, 把可视化稿本展示出来。

数字故事与教学的整合是近几年来在国外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在中国的开展多以与项目相结合、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与语言教育相结合或以竞赛的形式在教育中推广。Z i n e m a k e r的出现必将推动数字故事在教育中的进一步发展。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的学科知识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数字故事在教育中的发展, 大力推行数字故事在教育中的应用, 对教师进行培训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陈静娴.数字故事——打开可视化学习的新视角[J].信息技术教育, 2006.2.

[2]何玲.数字故事:让教学更生动[J].计算机教与学, 2006.3.

[3]陈静娴.数字化故事叙述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06, 10.

[4]Zinemaker下载[DB/OL]. http://www.9xz.net/downpage.asp?id=1752.

油画艺术创作的途径 第2篇

(一)通过画家的学术履历评估市场价值

这个评测方式可以有效掌握画家的学术积累与学术探索过程,通过对画家学术履历的掌握与分析,大致可以对其市场价值做一个简要的评测。这个评测方式具有可操作性。主要是收集画家的相关艺术履历信息数据。这些信息数据包括画家参展的经历,在杂志、报纸等发表的作品,以及求艺的学历、经历等信息。这些看起来虽然似乎有点流于外在形式,但的确能够为画家市场价值的评测起到相应的积极作用。

(二)通过画家作品的学术水平评估市场价值

这个评测方式着重对画家的学术水平进行评测,方式是通过成立专家评审委员会进行学术测评。专家委员会的人员应该具有较高的学术修养与深厚的艺术功底,可以请资深的美术理论家与中国画名家参与。专家委员会具有一定数量的委员,进行评估的时候随机抽取,这样可以避免亲属、领导、朋友、学生等人情关系,利于对画家价值的客观评测。评测的内容从中国画的精神、笔墨、风格、图式等方面着手,而不是针对某一张画的具体问题。因为画家作品的精神、笔墨、风格、图式等信息是较为恒定的,这样的评测内容可以防止因为画家某一张画的好坏而决定了其市场价值的高低。

(三)通过画家历年作品市场价格评估其升值空间

这个评测方式是对画家历年作品市场价格的汇总、分析,进而得出一个相对准确的信息,即画家作品的市场价格是在逐年上升,还是逐年下降,抑或是稳定不变。这个评测方式有效地杜绝了画家漫天要价,也避免了画家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提高自己的画价。总之,上述三种评测方式相辅相成,通过三种评测方式综合得出的结果基本客观。这个评测体系的运行可以有效地削弱繁荣的艺术市场给中国画创作带来的负面影响。因为评测体系的完善使画家必须通过认真的创作、不懈的探索、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等手段才能提高自己作品的艺术市场价格,能够有效解除画家因市场而产生的浮躁情绪。

结语

市场的繁荣与当代中国画创作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它既推动文化发展,给画家带来价值体现与社会认可,但与此同时对创作与市场也带来不少负面的影响与弊端。面对繁荣的艺术市场给中国画创作带来的负面影响,当代画家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既不能盲目地排斥艺术市场,也不能被艺术市场所左右,失去自我,失去艺术底线。必须加强自身素养,潜心艺术创作,暂时性忘却市场;找准时机,进入市场;塑造良好的市场形象。艺术家要想在艺术市场中长久居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对自己的艺术创作高标准、严要求,作品必须是精心创作的满意的作品,不断树立自己的品格形象,不能被市场所左右,这也是画家在艺术创作与艺术市场这个矛盾上寻求到的一个平衡点。此外,应该从市场的角度建立作品价值评测机构与体系削弱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个评测体系可以有效消除作品价格高低变化大、画家一心只想提高价格而不安心创作等一些不良现象。也给买家提供了一套可评测与分析的市场化的资料,为理性收藏与投资铺设了平台。

总之,面对繁荣艺术市场带给中国画创作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内外兼修”,一方面加强画家自身的修养与素质,端正心态,勤学钻研,尽心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另一方面从市场的角度建立作品价值评测机构与体系,对画家进行有效的评测与规范。内外结合,双管齐下,最终使中国画创作与艺术市场达到一个最佳的契合点,以促进市场的理性发展,为文化的大发展与大繁荣铺设良性轨道。

医学科普创作选题创新的原则与途径 第3篇

选题创新的原则

1.要充分考虑医学模式的转变目前,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已被“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所取代,临床医学正在迅速地向着预防医学和社会医学的方向发展。按照新的医学模式去创新选题,至少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①要把疾病防治知识的普及与诱发疾病的社会环境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方面的知识结合起来,把预防保健的视野扩展到全社会和每个家庭,深入到衣、食、住、行的每个环节之中;②要把改变人们不良生活方式和不良卫生习惯,作为医学科普创作选题的重要把手,因为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良的卫生习惯是多种身心疾病的“培养基”;③要把大力普及生活卫生保健知识,努力提高人们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当作医学科普创作选题的主攻方向和主要使命。

2.要追踪现代科技 一段时间里,医学科普创作中,低水平重复的现象比较严重,它让许多读者感觉困惑,一些医学科普工作者也有枯竭感。当前,生命科学领域里新技术广泛应用,许多边缘学科与医学结缘,使医学科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如此信息爆炸、知识变革面前,医学科普创作有着丰富的选题资源,这是毫无疑义的。当然,医学科普的选题也允许、也需要重复,比如高血压、冠心病、肝炎等常见疾病的防治,就是要经常谈,但每次重谈,应有新的内容、新的角度,也就是在更高水平上的重复。

3.要讲一点辩证法 医学科普的选题应当讲一点辩证法。医学研究和实践都告诉我们,迄今为止,人类对疾病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1949年医学诺贝尔奖获得者莫理茨,他提出用前额叶脑白质切除术治疗躁狂症精神病。1942~1952年,美国有万余名患者接受了手术,确有一定效果,但不久之后均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医学科普有责任引导读者全面、正确、辩证地认识疾病;要告诉读者,现代医学并不能“包治百病”,使人人“长命百岁”。现代医学更多的是帮助病人减轻痛苦,从情感上给病人一种依托。

4.要有前瞻性 所谓前瞻性是人们对未知事物、因素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所产生的一种能动心理反映,它可以对新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及时、有效、系统的指导。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科学是讲求实际的。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的确,医学科学迅速发展,人们对于医学及保健的认知也在不断更新。作为给医学科学发展鸣锣开道的医学科普创作,更应该披坚执锐,善于捕捉新鲜事物,为各种新的医疗技术、保健措施的实施提供及时必要的知识普及和指导。

5.要多一些“人文关怀”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绕不开的终极之坎,医患关系亦是当前的社会热点之一。因此,医学科普创作完全可以“人文关怀”的视角审视之并深入其中,从而丰富、创新医学科普创作的选题。比如:精神疾病是一类特殊的疾病,精神病患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自己“神秘”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关心他们,就可以帮助人们从原先的歧视和偏见走出来,进而更加关注自己的精神健康。

选题创新的途径

1.关注民生问题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保健问题是有共性的,一段时间里,它们为老百姓普遍关心。这些问题,毫无疑问应当成为医学科普创作的选题。比如:饮水问题——虽然司空见惯、极不起眼,但其中却大有学问。水,对于人体有哪些功能?什么才是健康的饮水习惯?……针对上述问题,科学地进行解疑答惑,一定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2.捕捉社会热点随着大众传媒的日益普及,许多突发事件、社会热点自然会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而有些则可以成为医学科普创作的选题。比如:世界著名的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因患胰腺癌去世了,人们为之惋惜。可以借题发挥一下:介绍胰腺癌防治的有关知识,倡导我国传统的以植物性饮食为主的生活习惯……这样的选题内容一定会让读者印象深刻。

3.关心时事政治 党和国家制定的系列方针、政策是医学科普选题的重要方向。如:围绕“三农”问题、“西部大开发”,就可以写“农村常见疾病防治” 、“民间特色医药” 、等系列医学科普文章。

4.源自临床实践在临床工作中,有志于医学科普创作的医务工作者只要留心观察、许许多多的医学科普选题就会如同不竭之泉而不断涌现。比如:一位血尿待查患者,经过体检、化验检查及实验室辅助检查后诊断为因慢性扁桃体炎引起的血尿,经治疗,血尿终于消失。针对这一病例,就可以围绕“血尿”撰写诸如“血尿的原因有哪些” 、“出现血尿应做哪些检查” 、“什么是肉眼血尿与镜下血尿”等文章。

浅谈幼儿美术创作指导的有效途径 第4篇

然而, 在我们当前的幼儿美术创作活动中, 教师必须采取哪些有效途径进行幼儿美术创作指导呢?下面浅谈一下本人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兴趣是幼儿创作的基石

兴趣是幼儿美术创作的动力和源泉。一般来说, 幼儿对画画和做手工都有一定的兴趣, 但往往是不持久的。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要把幼儿作为美术创作活动的主体, 通过各种方式不断调动、培养和运用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和主动的态度, 使他们热忱投入美术创作活动并沉浸其中, 使之情感与智力各个方面都活跃起来, 各种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从而喜爱美术, 并乐于从事美术创作活动。

如在《丰富的瓜果市场》的教学活动中, 先让幼儿在自己的图画纸上画出自己喜爱的各种水果, 完成后教师可组织幼儿进行卖水果的游戏, 这样, 可运用幼儿对游戏的兴趣, 进一步激起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强烈的作画愿望, 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生活是幼儿创作的源泉

感性认识是想象和创造的基础和源泉, 幼儿年龄小, 知识经验贫乏。如果没有具体的材料让幼儿依赖, 很难令幼儿想象, 进而去创造。大自然是美术表现的丰富源泉, 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为幼儿创造用感官去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 鼓励他们多听、多看、多触摸、多尝试, 从而达到发展幼儿感官, 丰富孩子生活, 增长知识, 开阔眼界, 丰富想象的目的。

如让幼儿画《美丽的春天》为题目的画时, 可利用郊游、春游的机会, 欣赏春天的景色。然后, 鼓励幼儿画出自己眼中的春天。由于亲临了春天, 幼儿的绘画作品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有个幼儿的画面十分丰富且生动:落在河里的花瓣成了小鱼的帽子, 花瓣的露珠是蚂蚁的游泳池, 小兔拿着花瓣做书签……事实证明, 大自然是幼儿课外学习美术的最好课堂, 欣赏自然景物的活动是引导幼儿开启美的门扉, 发现美、创造美的钥匙。因此, 让幼儿走进生活, 增强感性认识, 这是幼儿想象和创造的基础和源泉。

三、自由是幼儿创作的空间

幼儿的想象是丰富的, 感受是独特的。在作画的过程中, 老师不要作过多过细的指导, 应该为幼儿营造一个自由作画的空间, 让他们的思维自由地驰骋, 让作画的笔端自由地流动。

如在一次美术活动中, 一个小朋友的作品引起了我的注意。他画的是:火红的太阳高高地挂在天上, 天空中还下着多彩的雨点, 山上的蘑菇竟比树还高。我问他为什么这么画, 他说:“老师, 我妈妈说出太阳的时候如果下雨, 这叫‘太阳雨’, 山上就会长出很多很多的蘑菇, 小兔喜欢吃蘑菇, 下雨了这棵蘑菇可以让小兔当雨伞, 雨停了蘑菇伞就可以让小兔们饱饱地大吃一顿, 老师你看, 小兔多高兴呀!还有这雨当然是很多颜色喽, 它让草地、柳树变成绿色, 让小花变成五颜六色……”多么神奇的创造!我们如果不站在孩子的视点上, 用他们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阐释世界, 必将扼杀幼儿丰富的想象和创造力。

四、激励是幼儿创作的动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经常受表扬和激励的孩子, 自信心和上进心强。同时, 幼儿也有得到老师肯定赞许的强烈愿望。幼儿经过一番努力, 按自己的想象创作出一幅作品后, 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尽管孩子的作品是幼稚的、粗糙的、甚至好像是有悖常理的, 但却充满了天真烂漫, 稚拙、单纯的情趣。如在一次画动物的美术课中, 一个幼儿画了一只既像牛又像马的动物。我问他:“你画的是什么呀?”他兴致勃勃地告诉我:“这是马的另一个种类, 它是人类还没有发现的马。它很了不起, 能耕地, 又能打仗……”教师只有读懂儿童的内心世界, 并帮助他们找到实现目标的途径, 才能促进他们去发现、去创造。

五、互评是完善创作的途径

当幼儿完成一幅作品时都非常激动, 急于想告诉老师和同伴。幼儿的美术创作是个性化的, 因此, 引导幼儿向同伴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给予幼儿自由交谈, 互相讲述自己绘画所表达的意思的时间, 让他们在交流互评中, 提升认识、完善创作。

儿童舞蹈创作的艺术特征 第5篇

正确把握儿童舞蹈创作的艺术特征。儿童舞蹈艺术是舞蹈艺术中的一种,它不仅贴近儿童的生活,而且处处闪耀着儿童的心理特征,散发着充满真、善、美的童心体验和审美追求,给儿童一种强烈的新奇感、诱惑感和亲近感,从而在儿童中形成一种追求美感的共鸣。凡是清新悦目、动人心弦的好作品,无不透射着童趣性、童知性、童幻性和童乐性的完美统一。

童趣性即儿童的兴趣、情趣。它是吸引儿童注意力培养儿童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启迪儿童参与愿望的重要因素。所谓兴趣是指探究或从事某种事物和活动时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又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联系的,在儿童艺术舞蹈活动中如何突出趣味性呢?首先应注意选材的趣味性,其次应讲究舞蹈语汇的趣味性。

童知性是儿童在习舞过程中把握感知事物。在儿童艺术活动中“知识性”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重点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儿童舞蹈重所表现出的儿童感知事物的方式、特点,二是舞蹈艺术本身内涵的知识性因素。我认为儿童舞蹈中的知识性的内容是以“爱”的方式,“模仿”的方式,和舞蹈艺术本身所包含的地域性文化,民族民间习俗等文化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心理素质、知识结构。

童幻性则是体现儿童的自我世界的璀璨绚丽,是儿童行为在思维领域中的艺术化反映。童幻性通常是界定儿童舞蹈艺术的最显著的标志,因为幻想(又称憧憬)往往是儿童心灵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儿童幻想题材的舞蹈艺术中,他们可以象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可以在地穴中作统领蚂蚁的大王,可以是穿行于太空的外星小超人。儿童幻想过程中真实而强烈的情感体现和对于想象情景直接表露的特点,正是儿童舞蹈艺术形象的依托,是构成儿童舞蹈艺术特色的基础。在儿童舞蹈活动中的幻想既是沟通儿童与万物交流的桥梁,又是产生夸张、变形、谐趣、幽默等艺术形式的重要手段。

童乐性是指儿童舞蹈活动主体在艺术创造过程中的非自觉性与儿童活动的游戏性的统一。也就是说只要他们感到有兴趣,有意思,立刻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乐此不疲。儿童舞蹈中的童乐性是以情节内容的通俗性、直观性和动作技巧简单易学、轻松自如的灵活性为表现形式的。儿童舞蹈活动自娱的性质,同时反映着儿童舞蹈活动中的`地位。

每一个优秀的儿童舞蹈往往都是具童趣性、童知性、童幻性、童乐性于一身的,它们或可有所偏重,但决不能没有,否则该舞决无儿童特色可言。以上四点应是我们从事儿童舞蹈创作过程中的基本出发点。

正确把握儿童舞蹈创作的社会功能。作为儿童舞蹈工作者,创作儿童舞蹈不仅要体现儿童身心特征而且更要包含作者自身对儿童的热爱,对时代的追求,对未来的希望的深刻思想内涵。要大力提倡用先进的文化教育人,用优秀作品鼓舞人;深化儿童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的思想认识,陶冶儿童的艺术情操,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儿童舞蹈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1、对少儿进行德、智、体、美的教育;2、挖掘儿童艺术潜力,为培育一代新人打下扎实的基础;3、促进儿童的形体健美,增强儿童的视听反映能力和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能力;4、增强孩子们集体主义精神和组织纪律性;5、培育他们独立思维,不断上进的自信心和工作毅力。

根据社会功能的要求,可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综合训练。一是抓住儿童爱蹦爱跳的天性,从不自觉到自觉地进行诱导,抓住节奏,突出整齐,追求美观。二是抓住舞蹈性,练好基本功。为避免枯燥无味,基本功课程可编排成适于儿童训练的健美操动作,在生动、欢乐的课程中培养儿童舞蹈的基本功。三是编排组合,增进兴趣。适应孩子们认识规律,编排拟人化的动物动作组合。如小鸭子洗澡、玩耍......四是用民族舞律功,提高孩子灵敏度。民族舞蹈对摇、摆、颤、扭、跳很有讲究,也很容易被掌握。选择适当的藏族舞、傣族舞、新疆舞作为初级教材很有必要。五是开设毯子功,增进舞蹈技巧。毯子功训练是提高舞蹈技术技巧的捷径,一般经过二年多训练的孩子们都能做到学用结合。六是用集体舞增强群体意识。儿童们参加集体舞训练,能在愉快的歌舞中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增进团结、自觉地树立集体主义思想。

油画艺术创作的途径 第6篇

关键词:音乐创作 中国梦 民族文化 中国音乐品牌

一、时代需要音乐正能量

音乐艺术在民族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能量的音乐作品总会让人积极向上、催人振奋,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诸如《我爱你中国》不但在当时让人产生极大的爱国热情,招回了大批在国外的优秀知识分子归国建设新中国,而且也激励了一代人产生爱国思想教育,用全身心投入到建设新中国,迄今依旧激励着新一代传承美好的爱国思想,实现中国梦。在创作实践中,只要音乐作品宣扬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心实意歌颂真善美,反对假恶丑,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那么,这样的作品就比较容易受到大众的欢迎,产生广泛的影响,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中最经典的体现在中国梦歌曲的有《中国梦》和《我爱你中国》,其中后者久唱不衰,能获得不同年代的人们喜欢就是一个最好的验证。对于音乐工作者来说,中国梦就是利用音乐的力量扬美除恶,体现真善美,只要符合真善美的标准的都是主旋律。音乐创作就是让它感染别人,影响这个时代的人们。因此,中国音乐创作要顺应时代要求,以实现音乐正能量为目标,激励人们共同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二、实现中国梦音乐创作的途径

实现中国梦音乐创作的途径要以情感为主线,词意贴近人民生活,谱曲喜闻乐见,在编曲配曲上要不断创新紧跟时代发展。以词作家杨湘粤作词,曲作家崔臻和作曲,青年歌唱家陈思思演唱《中国梦》为例,《中国梦》歌曲先后在2013年CCTV网络春晚、首届全球潮人春节文艺晚会等大型晚会中演唱,几乎成为晚会必唱歌曲;先后获得了中国音协、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中国原创歌曲奖等多个权威奖项。而追根溯源,该《中国梦》音乐创作的成功体现在如下几点:

1.情感突出,歌词贴切

站在创作情感为主线上来说,用艺术的手法处理,采用大量的平民化语言串联、烘托情感。歌词恰如其分地点缀着“文明梦”、“和谐梦”、“触摸幸福”、“脚踏实地”等热词,叙事中饱含深情,娓娓道来,诸如《中国梦》歌中出现:“这就是你的梦,这就是我的梦,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梦”。创作中需要曲调简单质朴,歌词贴近百姓生活,不拗口,能被传唱的好歌必须源于生活,用最朴实的语言和最动听的旋律让大众听得入耳,记得入心,继而产生影响和熏陶思想精神的效果,歌唱是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歌曲传递中国梦是非常好的形式。《中国梦》的作曲人崔臻和认为,过去这类歌曲往往喜欢用宏大的结构,《中国梦》不应该走老路,应该用感情去抒发,让歌曲更具群众性。对于《中国梦》的表现手法,这首歌开拓了主旋律歌曲的一条新路子,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其A段避免了很多主旋律歌曲惯用的“大喊大叫”,而是从感情铺垫开始,慢慢诉说。很多经典歌曲,如《沧海一声笑》、《我的中国心》,采用的就是最简单的旋律和结构,但能够把简单的东西写得打动人,这才是最高的技巧,《中国梦》词写得好,对中国梦阐述得恰到好处,归纳到位,且不啰嗦。而旋律不管用技术标准还是艺术标准去衡量,都几无瑕疵。其创作手法像李海鹰创作的《弯弯的月亮》,用最简单的手法获得最大的成功,标志着一个作曲家的成熟。倘若《中国梦》能再推出合唱版、领唱合唱版,效果会更深入人心。

2.谱曲简洁,喜闻乐见

在谱曲的过程中,创作者尽量使用贴近当下人们喜闻乐见的音乐语言,让公众更容易接受。《中国梦》为了让人记住曲调,使用了重复手法,简洁、朴实、自然且具有时代感,采用了民族和通俗元素相结合的演绎方式。广东省批评家协会副主席、博士周建平表示,《中国梦》能从几万首甚至更多的同题材歌曲中脱颖而出,无疑证明它是主旋律歌曲中的精品,并与它的大主题、小切口、高境界的创作技巧和品质息息相关。该创作手法上由浅入深、以小见大,艺术追求上精益求精、雅俗共赏。

3.紧贴时代,风格创新

中国梦的音乐创作从题材上紧扣时代思想,又反映百姓心声。《中国梦》就是很多人的梦想叠加到一起形成的,它兼具了艺术性、技术性和文学性,可见创作者的艺术修养,具有很强的政治敏感,高超的创作技巧,并对民族音乐、文学、历史有全方位了解。实现中国梦的音乐创作成在亲民,把一种很生动的题材通过朴素的语言、情感演绎出来,真正做到能让老百姓听得懂。每个人的梦想不一样,但每个人追逐的方向是一致的,《中国梦》的精华就在这句。

三、实现中国梦音乐品牌成功的要素

通过对《中国梦》和《我爱你中国》歌曲的成功可以看到,《我爱你中国》的成功是由词、曲、演唱、传媒等共同完成的。其一,新中国成立后,电影和电视是当时最受人们喜欢的传播方式;其二,其歌曲简单易记,其播出后立刻被人传唱,甚至超越了电影演播的故事情节。其三,在互联网成为普通百姓受众平台后,新歌手借助良好的音响效果和强大的传媒平台又新演绎了这个歌曲。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平安。平安又凭借强大的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栏目,通过全球最大的视频社交网站YouTuBe和电视传播,其收视率在国内外拥有庞大的观众群,加上堪称优秀的伴奏乐队,借助一流的声响效果,优秀好歌手平安演绎的《我爱你中国》一举成名,他用年轻人的方式,采用了轻摇滚的演唱风格,使《我爱你中国》有着突破性的创新,其歌声清越激昂,台风大气,让《我爱你中国》在新一代中又获得广为人知。《我爱你中国》全曲情感表达丰富强烈,虽然曲式不复杂,但引子、呈示部、结尾三部分层次分明,准确表达和抒发了对祖国的赞美和爱恋之情,和电影《海外赤子》的主题环环相扣,相得益彰。这首抒情性的非常完美的独唱歌曲,用词、曲、唱三位一体准确的诠释了爱我中华的大爱情怀。加之歌手声线纯净亮丽,低音质感饱满,高音光滑圆润,情感真挚丰沛,将这首歌唱得大气激昂,荡气回肠,让听众心潮澎湃感动,如同经历一种心灵的洗涤。在音色、技巧、情感的处理上,优秀的歌手在歌唱中蕴含着向上、积极的正能量,也来自于歌者的内心充满爱的情感力量的迸发。

当然,树立中国音乐品牌,需要梳理好歌的成功原因。成功好歌曲必然有成功的因素,如果一首歌无论词曲和演唱者多么好,不经过广泛传播,或许只是一首鲜为人知的校歌或乡歌,只有当这首歌经过相应环节在“地球村”中具有影响力,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无论是《中国梦》或是《我爱你中国》,而要实现音乐中国梦好歌曲的成功需要六个要素:一是歌词好。音乐生产的过程,一般是先有词后有曲;而港台延续了中华音乐几百年的传统,先有曲牌,然后再有词。二是好的配曲和编曲。三是好的乐队来演绎。四是好的歌手来演唱。有许多歌曲原唱还没有新歌手演绎的好,反而是在新歌手演唱后才走红,显然,这是歌手与歌手的差别。因此,好的歌曲需要识音的歌手来演绎。五是好的录音和音响制作技术。好的音响为歌手成功演绎锦上添花,而一首歌曲能被大众所认可,往往是先通过声音传播后才得到关注。同样作为看似外在因素,在成功好歌曲实践其因素也很重要。六是选择好的传媒平台。酒香也怕巷子深,好歌需要好传媒。新歌《中国梦》严格地讲,现在仅是在音乐界专业人士圈中得到认可,若像《我爱你中国》从电影、电视、广播、大型全国性文艺会演等媒介传播外,其中优秀歌手平安仅在2014年前后在全国性大型文艺演出活动中以至国外文艺活动中,他唱《我爱你中国》仅这首歌有28场之多,使他的新一代许多粉丝也喜欢上这首歌曲。显然已经被普通百姓都传唱,相比之下,《中国梦》还需要拓展传播平台,这样才会被更多普通百姓所熟知。

四、结束语

实现中国梦音乐创作需要要内容上创新,在传承文化上选择,在推广平台上强劲;同时要对原唱歌手和演奏乐队精选,这样才能达到普众传唱的效果。面对当今重物质轻精神的中国转型时期人文面貌现状,重塑崭新中国文化,缔造新世纪中国人的新风尚,音乐有着举足轻重的文化再造功能。对于音乐创作者来说,实现中国梦是音乐界及全体教育工作者需要共同努力的一件事。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相信会改变现有过多的文化输入,让中国经济大国逐渐转变为文化输出的强国。用音乐唱响中国梦,激励中华儿女无论身在何处、身为何种职业都会积极投身于实现民族振兴的中国梦的伟大事业。

注释:

朱虹.用文艺精品反映和塑造伟大时代[N].光明日报,2015-03-01(1).

施晨露.最朴实语言最动听旋律传唱”中国梦”[N].解放日报,2015-01-17(01-05).

谷体伟.歌曲《中国梦》用朴素的力量打动人心[N].羊城晚报,2014-04-12(B2).

浅谈油画创作的艺术语言 第7篇

要保持良好的创作状态, 不断创作出优秀作品, 使自己在油画艺术的道路上走的更长更远, 我觉得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油画写生

写生是面对实景当场完成作品。常画写生可以破一破自己旧有的套路, 熟中求生, 刺激一下麻木的感觉。但在写生中也要注意, 写生是个积极的、进取的、探索的状态, 不能变成钻套套、进框框, 如果变成一面下笔一面追忆伟大的画家是怎么画的, 一面仰慕前人总结的规律是如何不朽, 写生的过程变成了复习功课, 写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习惯的用色、习惯的构图, 都是坏东西, 又是随时都在滋生的、十分顽固的坏东西, 它们把活生生的艺术家拖进因循的死水, 扼杀感受, 窒息创造力。而写生, 可以让艺术家和生生不息、永不重复的生活对话, 去感受前所未见的阳光, 去体验那些奥妙无穷的境界。

在我上研究生其间, 一开始老师要求我们画静物写生, 心里想, 这是考前才画的东西, 自己都是研究生了, 画这个未免幼稚, 但铺开整开的素描纸, 拿起木炭条, 在不同的环境中, 不同的光线下, 受到其它同学各种风格的启发, 画出的素描毕竟和之前的大不一样。试想如果还是在家画, 还是和以前一样的客观条件下, 画出的东西肯定变化不大, 就因为地点变了, 光线变了, 周边的绘画气氛变了, 所以自己对画素描的要求也变了, 才会出现和以往不同的风格。但我们一起的同学中, 也有个别还是画的和考生素描的风格类似, 和自己以前的画法类似, 这就是我所说的, 写生的过程变成了复习功课, 是非常要不得的。既然是写生, 我们就不能遵循以往的条条框框, 要善于发现新环境中物体的不同。

二、独特的艺术风格

选择何种艺术手法和载体已经有了非同以往的自由了。多元化的文化氛围和先辈们成就的样式已变成资源, 给大家提供参照。但绘画必须要用自己的绘画语言, 田克盛说过一句话:“用自己的语言说自己的意思。”真要做到这样并不容易, 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意思究竟是对是错, 没有人会随时为我们准备好可以鉴别的标准和答案, 要靠自己在生存经历中去体验、提高自我审识能力, 从而实现自我表现选择的目标。

在绘画过程中, 我们也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题材进行创作。没有哪种题材的意义或价值能先验的证明一张画是好画还是不好的画。只有适合自己的题材, 能引起内心共鸣的题材, 我们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创作, 在绘画过程中, 自己的思想和作品才能达到一种交流的状态。我们不能蓄意的制造艺术语言, 而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艺术语言并能贴切的表达出自己的精神追求和感受, 体现出自己的艺术个性。对绘画者来说, 选什么样的题材作画, 决定于他被什么感动。印象派大师毕沙罗说过:“要在大自然中选择最适合于你自己气质的主题”。例如, 劳特累克画歌女而著称, 那是由他的生活经历, 他的所接触的环境所造成的, 如果我也去画歌女, 而我并没有那样的经历, 注定我画出来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

一个画家, 艺术家应该是一只熔炉。就好像是合金, 通过熔入了其它成分, 使其品质比原来的那些纯金属高。借鉴别的画种的某种语言来丰富自己, 是因为有了新的语言就会让观者有新鲜的感觉。关键在于你能知道什么样的语言能借用, 什么样的语言能“熔化”。在绘画史上能找出一些例子。远的不说, 就说近代的任伯年, 当时由于有了西洋画的引入, 他借用或者是融入了西洋的某种语言, 其创作的人物、肖像就不同于明代。再比如林风眠, 他也融入了许多西洋的或民间的绘画语言, 成为一个独树一帜的大师。还有吴昌硕、齐白石诸大师的作品, 也是融入了其他艺术精华后才创作自己的面目和风格的。当然, 借鉴别人的风格必须和自己已有的经验巧妙融合, 而不是步他人后尘, 或照搬别人风格。在学画之初可能因为喜欢某个画家的特点而作较多模仿, 但这只能是短时期的行为, 在感受到了其它画家作品的语言之后, 必须把他人的东西渗透到自己的画面中, 和自己的表现手法自然结合, 并且升华, 才能从他人作品中吸取营养, 壮大自己, 逐渐走向成熟。

三、不断更新的艺术语言

艺术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认为是创新。现在人们常常感叹“创新太难了”, 似乎油画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绝境。其实, 这个纷繁复杂的时代正孕育着无限的可能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只是很多人缺乏一双自然、健康和天真的眼睛而已。一个绘画者在取得一点成就后也不能以此为荣, 抱住不放, , 放弃探索, 屈服于商业运作。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是美的不断探索者, 终生都该为艺术的纯洁而奋斗。毕加索一生画风多变, 有时前后判若两人, 却又能统一在他独有的气质之中。毕加索说:“我讨厌自我重复。”他认为:“所谓的‘风格’只会把画家固定在一种观看方式上。就像穿衣服, 年复一年, 甚至终其一生……总是同一套衣服, 或同一款式”。他对生活有极高的敏感度, 他说:“人怎么可能躲在象牙塔里, 无动于衷的把自己从如此丰富的生活里隔离?”因此, 他每每在不同的处境下产生不同的画风。毕加索如果没有创新精神, 就不会有蓝色时期、粉红时期、立体时期……的变化, 他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就不会像现在那样重要。

梵高、克里姆特皆是如此, 如果没有自我否定, 就不能创新, 就不会有蜕变, 就不能升华。因此, 作为一个画者, 我认为, 那幅画感觉画的最好?我永远会说:“下一幅”。

总之, 我们在油画创作中, 必须要坚持艺术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的观点, 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并且在不同时期, 勇于探索, 不断创新。只有这样, 才能使自己的艺术之花常开不衰。

参考文献

[1]沈行工.油画家工作室报告——解读风景.

[2]黄阿忠.油画家工作室报告——解读静物.

[3]欧文·斯通著, 宋运田译.向日葵不是梦——凡高传.

论艺术创作中的艺术虚构 第8篇

同一般意义上的虚构相比, 艺术虚构并不是艺术家凭自己的想象主观臆断地塑造艺术形象, 而是建立在丰富的生活素材基础上的加工、改造, 以真实的生活体验为基础的。虽然它也反映艺术家的主观思想, 但主要是指艺术家对杂乱无序的社会现象进行加工、筛选、整理,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然后通过对个别现象 (有时甚至是艺术家的想象) 的描写, 自然而然地揭示生活的本质规律, 也就是艺术形象的典型化过程, 使艺术形象更集中、形象、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 从而更具有代表性。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 她既有点像单妈妈、宝姐姐, 又不是实有的单妈妈、宝姐姐, 她的遭遇是当时社会上大多数劳动妇女都遭遇过的, 因而祥林嫂比生活原型更集中、更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农村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有些作品用幻想、夸张、拟人等手法来虚构人物故事, 写出的形象是实际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事物, 但是, 这类人和事也能给人们以真实感, 同时也表现出合乎历史发展趋势的社会理想, 给人以鼓舞的力量, 这同样也能反映生活的本质。比如《西游记》中描写了许多生活中不可能有的人和事, 但是它反映了封建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 比如孙悟空大闹天空就是封建专制制度下人民群众反抗精神的一种反映。

艺术虚构在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过程中至关重要, 没有艺术虚构就不可能从芜杂的生活表象中构思出呼之欲出的艺术意象, 没有艺术虚构也就不可能将“胸中全马”物化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从对生活素材的综合、归纳、分析、加工到想象联想出一个完整的意象, 从结构的布局组织, 情节的剪裁安排, 艺术语言的准确运用到主题的提炼, 作品的最后完成, 是艺术虚构一步一步地将现实美推向艺术美的高度的过程。

从艺术作品的内容来看, 创作主体的创作素材、创作激情、创作技巧, 以及创作中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精巧的构思均来自于现实生活, 只有深入生活, 才能全面地了解生活, 进而深刻地反映和表现生活。徐悲鸿笔下的马之所以雄健奔放, 是因为他对马的骨骼构造有着透彻的了解;李可染善画牛, 也是因为他对牛的生活特点作过长期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研究;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 这些例子均证明了艺术创作、艺术美来源于社会生活。但是艺术创作并不是照搬生活, 艺术美也不是现实美的照相式反映,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 依据大量的生活素材, 凭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通过艺术的思维, 对原始的生活材料进行概括、归纳、加工、改造, 进而构思、创造出一个生活中本没有, 按情理却可能有或应当有的艺术形象, 这一形象既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又是艺术家主体思想的形象表现, 是艺术家主观情感和审美理想的承载物。从现实生活到艺术形象, 从现实美到艺术美, 经过了艺术家的主观加工和审美改造, 也就是艺术虚构。在这一过程中, 艺术虚构的作用至关重要, 所以不少理论家坚持认为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体, 唐代张璪的“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主张从客体和主体, 也就是客观世界和艺术虚构两个方面说明艺术作品的来源问题而被历代艺术家所公认。英国哲学家波普尔的“三个世界”说, 应当说较为中肯而全面地解释了艺术美的来源问题。他认为艺术美来源于客观的物理世界、主体的心灵世界和客观的文化世界。这三个世界中, 作为第二世界的主体心灵处于中心和中介地位, 没有它的存在与主体作用, 第一世界的自然事物与第三世界的文化观念就不可能结合为一体, 也就不可能产生艺术美。

胡家祥先生在《艺术美的来源》一文中指出:“如果一个人从小独立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上, 虽然也会有心与物之间的交流, 他能创造出达到现代水平的艺术美吗?看来回答只能是否定的。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他缺少人类文化, 特别是艺术文化的滋养。”或者说, 一个人从小就开始遍览名山大川, 广泛接触社会事物, 并且接受良好的文化艺术的教育, 而他从不去思索、思考, 更不去行动企图有所作为或创作, 那他能产生艺术或艺术美吗?回答也只能是否定的。之所以这样说, 并不是在证明艺术美来源于艺术虚构 (主体心灵) , 而是在说明艺术美的来源和产生是由这三个世界共同运作的结果。正像三点才能决定一个平面, 这三个世界相辅相成, 融为一体, 才能托起艺术美的大厦, 只是在这三者之中, 主体心灵处于中心地位, 起着环节和纽带的作用。主体心灵将另外两个世界紧密地联系、扭结在一起, 更是主体心灵在感应外物、汲取丰厚文化营养的基础上, 经过所思所想, 虚构加工才幻化出一个全新的、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美来。如果说主体心灵是种子, 那么客观的物理世界就是种子赖以生存的土壤, 而客观的文化世界便是促使种子在土壤中生根发芽的阳光、水分和肥料。

从艺术创作阶段上看, 艺术虚构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早已被历代的艺术家和理论家所共认。在这一过程中, 艺术家首先要将从生活中获得的第一手材料进行分析、加工和重组, 借助于想象、联想等艺术虚构手法, 构想出一个生活中本没有, 按情理却可能有或应当有的艺术意象, 然后, 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表现手法, 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 对这一意象, 以及围绕在意象周围的材料进行再次的剪裁、组合、幻想和夸张, 最终将这一意象物化为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正如清代书画家郑板桥在一篇《题画》中所写的一样:“江馆清秋, 晨起看竹, 烟光日影露气, 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 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 落笔倏作变相, 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他在这里提出了四种竹子:园中之竹, 这是现实中的竹子, 是画家画竹的依据, 也是艺术美的源泉。眼中之竹, 是画家直接看到、观察到的竹子, 虽经过眼球的改造, 但改变不大, 基本上是现实的忠实反映。胸中之竹, 这是经过了画家头脑的虚构改造而形成的审美意象, 是艺术家审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这一意象由于主体审美意识的积极参予, 在画家主观意识的虚构改造下, 使客观现实中的竹子发生了改变和位移, 比现实中竹子的美更集中、更概括、更典型, 尤其在虚构过程中渗透进了画家的思想情感、审美认识和审美理想, 所以和现实美有了根本性的区别。手中之竹, 就是完成了的作品, 是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画家在用笔墨纸张传达其虚构成熟的艺术意象, 也就是“胸中之竹”时, 舍去了一切与美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枝节, 进行了虚实相生, 有无相成的情景虚构, 使意象中的美更加集中、更加强化、更为鲜明、更为完满, 完成了审美认识的第二次飞跃。艺术家的审美认识、审美理想就是在这两次飞跃中, 物化为实实在在的艺术作品, 变成为可视、可感的艺术形象。在由“园中竹”最终变为“笔下竹”的一系列构思、传达过程中, 艺术虚构始终处于活跃的中心地位。

综上所述, 艺术虚构存在于艺术活动的全过程中, 没有艺术虚构就不可能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构思出艺术美的意象;没有艺术虚构也不可能将这一意象物化为活生生的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艺术形象, 因此, 艺术虚构在艺术形象的产生、形成、表现、接受等各个阶段始终处于中心地位, 不可或缺。

参考文献

[1]王向峰主编.文艺美学辞典[M].辽宁大学出版社, 1987.12.

[2]胡家祥.艺术美的来源[M].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02, (3) .

浅论素描对写实油画艺术创作的作用 第9篇

一、素描的定义

素描的定义可概括为两个方面:狭义上, 素描指运用铅笔或碳笔等工具在平面上完成艺术造型的过程, 也指培养学习美术技巧和专业艺术技能、寻找造型发展规律的绘画训练活动。广义上, 素描是指运用相同颜色进行绘画的总称。例如, 白描、水墨画、创造草图、速写以及绘画底稿等。概括来讲, 素描是最基本的艺术造型表现手法, 其作为基本的艺术创作手段和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 涵盖了造型艺术的所有要素和基本规律, 也就是说, 素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写实绘画的基本要求。

二、写实油画艺术的素描流派

(一) 现实主义素描

现实主义素描起源于法国, 其主张从客观的角度去认识社会和自然, 并将真实的生活作为基础艺术创作题材, 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真实时代背景和生活状态, 着重强调社会和人类的美、真和善, 同时也揭示了画家不满和反抗现实社会的精神。其中米勒和库尔贝就是现实主义素描的典型代表画家。

(二) 浪漫主义素描

19世纪形成于法国的浪漫主义素描, 占据着素描发展历史的重要位置, 其反对僵化呆板的传统艺术理念, 着重摆脱学院派系和古典主义的束缚, 并运用夸张的手法塑造艺术作品的形象, 重视发挥画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促使绘画作品具有突出的个性和内在情感, 以便使艺术发展充满新的活力。其代表人物有德拉克罗瓦和杰里柯, 德拉克罗瓦致力于探索素描的表现形式, 强调激烈运动的线条和笔法, 进而形成了重要的素描艺术创作手段和方法;而杰里柯主张现实题材绘画, 并运用浪漫、热情的情感思想反映出作品新的主题和风貌。

(三) 印象主义素描

同样形成于19世纪法国的印象主义素描, 分为两个阶段, 即前期和后期。前期重视光与色的表现, 主张人们针对大自然的实景写生, 并将瞬间的光感依据自己脑海中的处理表现在画布之上, 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雷阿诺;后期强调发挥人们的自我情感和主观感受, 重视作品本质, 并通过客观形象的变形和夸张来体现物象的具体性和稳定性, 强调线条与体块的构成, 注重追求大自然。其中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和塞尚的《静物苹果篮子》就是印象主义素描的典型代表。

(四) 古典主义素描

古典主义素描是重要的素描流派, 其追求合理性、崇尚大自然, 并在艺术表现形式、造型内容和造型形象方面具有很高的要求, 以实现造型艺术、造型内容和造型形象的完整性、理想化和真实性为目的, 促使艺术作品更加优雅, 进而形成静穆、严峻的古典美。古典主义素描强调精准、柔妙的素描技巧和阴暗色调。米开朗基罗、达·芬奇和拉斐尔的作品就是古典主义素描的典型代表画家。其中米开朗基罗重视突出人物形象的健美, 追求素描造型的力量和激情, 突出鲜明的形体结构, 线条的运用雄壮、有力;达·芬奇勾画的造型结构非常严谨, 以刚柔并济的方式运用线条, 善于将明暗与线有机结合, 并能将人物和大自然合理的并置在一起, 促使理性与感性的和谐统一, 表现出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气质;而拉斐尔重视追求祥和的场景氛围, 以秀美为绘画特点, 作品人物通常面目清秀, 线条严谨, 明暗对比柔和。因此, 写实油画艺术创作中, 古典主义素描具有重要的意义, 并推动着素描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三、素描在写实油画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一) 素描是写实油画艺术创作的基础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 素描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它是一切绘画创作的基础, 素描草稿的构思也是写实油画创作的首要任务, 在素描草稿的准备过程中, 画家可以对描绘对象的结构, 描绘场景的空间, 线条的虚实都能有很好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进行写实油画创作时更能得心应手。很多成功的画家都表示想要成为一名美术学家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素描修养。当代超写实油画家冷军具有精湛的写实技法, 人们对其作品有着较高的评价, 其作品的逼真程度也令人惊叹, 这脱离不了扎实的素描功底的支撑。目前, 我国大部分高等艺校都将素描作为学生入学考试的重要标准, 这是检验其造型能力的关键, 对于报考造型纯艺类的考生则更为重要。众所周知, 形体和颜色的巧妙融合是写实油画创作的重要手法, 若绘画者的素描造型功底欠缺, 必然无法自由轻松的表现对象, 那么在写实油画创作中也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 素描影响写实油画艺术创作的空间

写实油画创作中, 素描的重要功能就是为写实油画创造三维空间。原来的绘画作品通常是二维空间, 其层次感和立体感不足, 无法将现实实物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但多变的素描线条能使平面的二维作品展现出立体的三维效果, 以《蒙娜丽莎》为例, 作者达·芬奇借助多层次素描将事物关系拉的更近, 这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作品人物与欣赏者之间的距离, 从而突出了人物的立体效果。所以, 素描应用于写实油画艺术创作的主要作用就是在平面上塑造立体物象。利用素描规律及原理, 能加强写实油画的立体表现张力和空间感, 对现代超写实油画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 素描影响写实油画艺术创作的风格

对比我国当代写实油画家的素描作品和油画作品, 我们能清晰的发现不同画家所表现出不同的艺术特点, 素描作为写实油画的基础, 其风格也影响着写实油画的表现。有的画家的素描作品表现出一种柔美、淳朴的风格, 其油画作品也呈现出一种安静平和的风貌, 如画家杨飞云。还有的画家在素描作品中注重通过人物动作神情的描绘表现其内心, 那么他的写实油画作品也会具有相同的特点, 如画家朝戈。很多油画家在素描内容的选择上坚持自己的观点, 素描作品的风貌也各有不同, 这潜移默化的影响了画家们在写实油画创作中的表现题材及手法, 因而也对写实油画的绘画风格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综上所述, 素描是写实油画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如今多元化艺术的时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写实油画的艺术创作, 一些创作者总是持着急功近利的态度, 企图借助怪异、夸张的色彩、题材和造型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但艺术创作忌讳浮躁和浅薄。所以, 写实油画艺术创作中, 只有明确素描的重要性, 才能扭转现代写实油画艺术创作的错误局面, 充分发挥素描的正面价值, 以创作出高水平、高质量的写实油画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齐爱民.论素描在写实油画艺术创作中的作用[D].河北师范大学, 2009.DOI:10.7666/d.y1481885.

[2]林晓华.浅谈素描在写实油画艺术创作中的作用[J].美与时代 (中旬刊) ·美术学刊, 2014 (9) .

油画艺术创作的途径 第10篇

与创作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一样,再庞大的叙事结构最终也需要一点一滴的语言来构成,因此绘画语言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油画中,这种语言的方式包括对技法的娴熟运用和对材料的高度熟悉。语言同时又是个性的,仅仅对于技法的熟练运用还不够,还需要加入艺术家的情感和观念,因此,成功的艺术家对于油画语言的运用必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而这也是形成个人风格的要素之一。

从技巧上来说,一幅好的作品必定会有最适合自己的绘画语言。在我看来,将流动的笔触与完美的色彩融于一体,是创作一幅优秀作品的必然途径。尽管对于笔触的注重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削弱对象的“写实性”,但我并不觉得这种方式会削弱画面的“现实感”。相反,正是那些带有写意性的用笔,才使得画面空间得以无限扩大——物理的空间缩减了,心理的空间却扩大了。本来,我们生活在一个现实的世界,正因为精神世界的无垠和现实的有限,才给人们带来某种痛苦,究其背后的原因即在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这种看似巨大的差距在艺术领域中却并非难以逾越的鸿沟——艺术是沟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一个天然桥梁。

在近期创作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将有限的形色与无限的空间联系起来,既能在绘画语言上有所突破,又能在画面的意义上获得新的发展。对于有限与无限的思考实际源于中国传统哲学。庄子所言“道也,进乎技矣”,是由有限走向无限的一个中国式方法。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以形媚道”始终是绘画创作的指导观念,正是对“道”的不懈追求,才使得中国画最终走向写意和文人画。那么,在当代油画创作中,这种对“道”,即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还有没有价值?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在具体的探索上,我以音乐会为题材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我试图突破现实形象的约束,将具象的人物造型与抽象的画面意蕴融合起来,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色彩和流动畅快的笔触,营造出一种似真似幻的空间,从而获得精神的回响。在这种意识的引领下,我的三联画《山水》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元素与现代音乐人的形象都纳入了画面空间中。显而易见的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散点透视关系统领了整个画面。为了避免冲突,我将现代人物的造型最大程度地简化了,使之更为恰当地融入我所追求的气氛中。在红色系列的背景下,斑驳的色彩与块状的笔触更加具有跳跃性,如同滑动的音符。在我的画面中,笔触是轻盈的和畅快的,似乎是在精神世界中一闪而过却又无法清晰地辨认出来的东西。我希望绘画可以给人感觉到一种如同音符般的存在,一种与音乐相通的气质。

从语言的选择,锤炼到画面的营造与建构,再到作品的最终完成,其间必定经历一个艰苦甚至漫长的历程。也许这在天才艺术家那里只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但我们无法苛求每个画家都是天才。当年的莫扎特为了还债,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谱写出第40、第41交响曲,而这两部交响曲都被后人认为是莫扎特最杰出的交响曲。我只能从心底里惊叹莫扎特,无奈人家是天才。于我而言,每创作一幅作品都需要一个漫长而难熬的过程一我的《99红色汇演》创作了四个月,而《沪的由来》则花费了半年时间。在我的创作中,从绘画语言的选择到创作的完成,几乎都需要经历漫长的精神探索和语言锤炼。我在创作《马友友》之前,打算在三周内完成这幅肖像画,然而这幅尺幅不太大,结构也不很复杂的肖像,竟占用了我整整一个夏季。这倒不是我善于自得其乐地精雕细琢,而在于我矛盾的内心,或者说是我对自己的怀疑超过了自信。由于我个人对这位华裔大提琴家怀有敬意,在起初的构思酝酿中,心里充满着强烈的激情,所以这幅画在一开始就很快确定了基调并上了画布,当时也出了一些效果。后来才发现,这种效果是多么不可靠,从此我的大部分时间花费在修改和否定上。激情冷却后的工作是可怕的,我竭尽全力想把握最合适的分寸,但这种劳动异常艰苦。我想追求单纯,又害怕带来贫乏;求得丰富,又担心沾上琐碎;梦想出现一些新奇而偶然的东西,又担心过分的放荡不羁会动摇稳固的内在逻辑。为了把马友友的脸部变化处理得更加到位,我把每一种能变得出的形象一一往上安装,把每块认为最合适的颜色一一往上覆盖。这样反反复复,刮了又填、填了又刮,到底更换过多少次形象、更改过多少次色彩,现在已全然记不清了,它们永远消失在那层层颜料的背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只能独自在去留之间艰难徘徊。

电视导演的艺术创作 第11篇

【关键词】导演;艺术;电视

导演艺术的水平,不仅表现在个人的造诣方面,也表现在他关于激发艺术合作者们的创作热情和创作想象方面。进入21世纪,迈入信息时代的电视不再是当的固有模式,而是将诸多媒体形式合而为一的新形态,就电视身而言,这无疑是一场伟大的革命,这场革命的到来不仅为电节目的发展设定了新的高度,更对导演在电视节目创作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电视导演的职责

1.综合艺术的组织者。“导演”最早被认为是“维护纪律”,监督排演的过程,使之是“精确的、严格的和适当的,他应该是一个集体的灵魂,他是一个诗人,服装设计师。”十九世纪末导演才真正开始出现,一直是作家和演员的集合体,导演虽然在幕后工作,但是没有影响到他的地位与作用,他把各种各样的艺术融合为一个综合体,开启了电视的新时代。

2.电视导演的创作性。导演的工作主要具有远瞻性的。他是剧本设计总监,同时,也就把各种艺术元素融入统一的导演构思中。他要对参加演出的每个演员分别提出要求,使他们的创作从不同的角度完成完整、统一的舞台形象,体现演出的内涵及艺术风格。作为文艺集体创作的组织者,他的工作之一是协调各种艺术成分,在完成这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时,艺术民主是很重要的。导演要善于激发演员的想象力,保护演员的创作激情,也善于调动演员的热情创造角色;导演不仅自己要保持创作激情,也应该激发演员保持激情;必要时,应当亲自给演员做示范,起到艺术指导的作用。内在节奏与外在节奏的统一,都是电视导演构思和计划要明确的问题。

二、电视导演艺术是再创造的艺术

导演艺术是以直接的双向交流方式进行演出形象传播的再创造艺术。导演在原作品一度创造的基础上,把平面的文学形象转化成生动直观的屏幕屏幕形象,需要做大量的丰富、修改、完善、改变的工作,因此导演艺术是再创作的艺术,即二度创作。同时,也完成了第二次形象传达的过程。

1.秉承原作精神,发掘新的形式。作家用以创造活生生的人物和现实题材的工具是文字,而导演在上重现原作品形象时,靠的是其他形象的艺术语言。这就要求节目创作者在文学艺术和其他具象性艺术之间进行深层的处理,以达到完美的屏幕节目效果。而且这二度的创造,又必须收到和原作品所能给予读者的教育效果相同,甚至更生动。因此,导演工作不是简单模拟也不是照抄,而必须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导演的创造过程必须和原作品作者的创造过程结合,他得深深体会原作品的精神、思想情感、风格,掌握作者创造人物的内在动力,从而以同样的思想情感,同样的内在创造动力去处理作品。导演的基本责任,是要做到实现原作品作者的意图,刻画出原作者灵魂的眼睛里所看到的人物;导演进一步的责任是发扬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为了使屏幕上的生活与人物,不是作品简单的化妆朗诵,导演还寻求别的途径把剧作家通过文字所给予读者的形象,在屏幕上出色的表现出来。因此,修改原作品,并使之更好地表现就成为必然。导演的创造性,不能仅局限在狭小的范围中,不仅要把自己内在创造动力与作家的合而为一,还要和再创造的人物的生活、思想、情感结合在一起。导演应该是这些人物中间的一个过着和他们一样的日子,有和他们一样的思想,有和他们一样的情感,和他们一样的遭遇着各种环境而起着同样内在与外在的反应,和他们一起受着痛苦或者享受幸福,一起哭或者一起笑。故而,导演不是一个客观的技术的执行者,而是这一片生活思想人物的参与者。

要求导演首先从思想水平上去提高自己,然后再去考虑如何处理它。为达到这一目的,导演必须学习生活,并从对生活深度的认识上掌握剧中人物的优良品质和他们在不同政治环境中的思想与情感。

2.领会原作精神,进行导演构思。导演是集体创作的核心,他对电视剧未来的屏幕形象有全面的,完整的设想,也就是艺术上的总体构思。导演形成他的艺术构思,并邀请最适合完成他的艺术构思的演员,摄影,美术,音乐,录音等各方面的创作人员组成摄制组来体现其构思。在导演构思中,导演要确定——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影片的风格和样式;人物的性格冲突及其时代特征的所处环境;运用导演手段的基本原则;并对情节线索似出总谱。

导演构思并无固定模式,在创作电视剧时,电视导演所追求的是如何使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深刻的思想性和完美的整体感。它总是建立在导演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对现实生活理解的基础上,由导演以丰富的创作想象,全面运用形象思维来完成。

导演的艺术是二度创造的艺术,他要在剧作家提供的作品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因为是再创造,有没有导演自己的艺术构思,直接关系着整个创作活动。一个好的作品,如果导演的艺术处理是平庸的,甚至是错误的,那么演出就不会是一场成功的演出。反之作品的思想性好,而写作技巧稍差,如果通过导演精心的艺术处理,也可能出现一台令人满意的节目。所以,导演的艺术构思能力是整台演出成功的关键。导演的艺术构思还应当借助作品的思想性而揭示社会的现象和它的本质。归根到底,导演的艺术构思来自作品的思想性和社会的生活实践,撇开了这些而光想艺术构思,其艺术必然成为空中楼阁。或者说,他的艺术构思不过是海市蜃楼而已。因此,导演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意识。历来论述导演的艺术职能,都说导演是作品的解释者,综合性艺术的组织者和演员的老师。而现在的导演在探索中意识到,这些都是导演应尽之职;但是导演更重要的,还在于他是屏幕艺术的思想家和演出形式的创造者。导演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越执著越深刻,他要求抒发内心感受的欲望越强烈,整个演出也就越具有个性和魅力。

三、电视导演艺术表现

“艺术创作的最终表现是艺术作品,艺术家的艺术体验和艺术构思必须通过各种艺术媒介和艺术语言才能形成艺术作品。因此艺术传达活动在艺术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了体验和构思而没有表现,再好的作品不经传达也无法让他人欣赏,就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它就只能停留在艺术家的头脑之中。”

电视表演艺术的最终呈现是通过作品在电视上展现出来,让广大观众欣赏到他们所喜爱的人物、情节、故事,才能称其为作品。这就是把审美意象物态化为可供他人欣赏的艺术形象,成为真正的艺术作品。艺术表现即艺术传达活动与艺术体验和艺术构思活动三者有机的融合体,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电视表演艺术在构思时,虚拟性、程式性、写意性的特点是它创作的根基,也是戏曲表演艺术创作的语言。戏曲演员在塑造角色时,就是要在这样一个前提下熟练基本功、熟练艺术语汇,才能创作出电视表演艺术以“神似”为高度的艺术作品。

创作者可利用极大的想象空间充实它,给予它“魔术”一样的艺术魅力,使观众欣赏到美妙绝伦的电视表演艺术。这种美是建立在演员的肢体动作上的,是由演员运用各种虚拟的表演程式,把没有的物体表现出来,在这时演员就是艺术传达的媒介,艺术信息传达准确,观众看到的东西就会“真”,并且使观众能感受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艺术审美享受。然而要达到这一标准,就需要戏曲演员艰苦的训练和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驾驭。否则没有这一阶段的练习,就不能完成艺术表现,也做不到艺术传达。历代电视创作的作品和塑造的各类艺术形象,都是经过了长期艰苦的锤炼,用精湛的技术技巧,在掌握了高度综合艺术的基础上,创造出独特的、极富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具有中国代表性的电视艺术。

【参考文献】

[1]余力民.电视导演艺术特征.民族艺术研究

“意”——艺术创作的本源 第12篇

什么是艺术?在开始探讨艺术创作之前, 我认为这是有必要去弄清楚的一件事情。艺术一词承载着太多的意义与价值, 从当下社会回望过去, 艺术早已发生在原始社会, 邑韶文化、马家窑文化、新石器文化等等, 这些都是原始古代人的创造。在当下艺术一词让人很快联想到那些优秀的绘画、雕塑。似乎有点专属于美术了, 但是我们在更世俗, 更宽泛的意义上使用“艺术”一词的时候, 他是可以接触到的, 可以看见的, 而且可以听见的创意产品, 这其中就不仅包括传统的美的绘画艺术, 还包括音乐、舞蹈、电影艺术或者网络艺术产品等等。实际上, 用抽象的词汇定义“艺术”根本就还不够。因为它是由社会界定的, 这意味着它必将受到多种相互冲突的因素的影响。

而正是在当下这个有着众多相互冲突的时代里, 人们的生活圈在不断地扩大, 生活水平已经不再是满足于简单的衣食住行, 而是更多地去得到内心世界的一种精神满足。对于精神满足的欲望迫切渴望。这也就需要让更多地艺术创作融入于生活。所以艺术必须是存在着的。它是可以触摸到、可以看到、可以听到甚至可以闻到。这个东西可以是一件物品、一场演出、一部电影;它是公开传播的, 不只是一个存在, 而需要在公共或私人场合被观众看到、听见、触摸或者体验, 与观赏者有外在和内在的交流;它是一种为了享受而进行的体验。“享受”可以呈现为多种形式。艺术可以因为寻求审美快感, 社会化, 乐趣或是逃避现实而被社会所认可;它还由其社会的语境决定。展览馆和剧院的艺术在其他的背景下可能就是奇异古怪的行为。不同的社会群体看待同一表现作品时, 对于他是不是艺术, 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

所以我认为“意”是艺术创作的本源, 就是创作者用心的去感受生活中所发生的点点滴滴, 人生中的每一段经历, 这些能感受到触摸到的东西都是促发艺术创作的源泉。

简单地说就是要去全方位的感受生活, 了解生活。要有意识地去观察身边的人物或者静心去感受身边正在发生的每一件事情。要成为好的艺术创作者我认为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懂得去生活。只有在真正了解生活的本质以后, 才可能出现好的, 能够与大众产生共鸣的, 能够具有其意义与价值的艺术作品。

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看艺术, 他们认为艺术作品必定有其一定的含义。它们反映的是艺术家再创造作品时的一种精神状态, 一种来自对社会的感性认识的表达。或者单单是艺术家自身的一种情绪。他们不会和常人一样, 只会被作品的一时美而打动, 当然, 作品本身的美绝对是吸引眼球的首要, 但接下来, 他们可能会更在意, 作者在创作时的心态, 情绪。提出“为什么他会创造这件东西, 他所体会的我能体会吗?或者他感受到的外界带给他的灵感我感受到了吗?”就会把界内人带入一种更深层的思考氛围中。这也许就是艺术家和常人的不同之处。一般人们只会用艺术品来陶冶情操, 只是在乎作品的表象, 说得更为简单, 就是评论作品是否美罢了。不会再费心机去考虑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情绪。在观赏艺术创作品的瞬间就已经得到了共鸣。

“意”也就是反映人的一种感性情绪。在当代社会它越来越重要。在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中更多的是注重精神的修养, 或者说成是精神的寄托, 从艺术品中得到一种慰藉。生活的美好背后意味着有更大的压力在充斥着现在人的心灵, 个体的人是不能改变社会, 但是艺术创作品可以反映社会现象, 总会找到与之产生共鸣的群体。所以艺术在人们现在物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不可动摇。

从西方美学中的移情学说这个角度来说。当代艺术创作迈出了从审美客观论到审美主观论的一步, 这就是说, 当代艺术创作研究不再从审美对象的形式出发, 而是从观照主体的行为出发。移情学中这种艺术创作审美体验的特点最简单的就是:审美享受是一种客观化的自我享受。审美享受就是在一个与自我不同的感性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即把自我移入到对象中去。若果把自我移入到对象中去, 那从整体看那就是我们的生命, 就是我们的内心活动。

上一篇:Ka宽带卫星通信下一篇:多元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