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引导范文

2024-09-17

理性引导范文(精选11篇)

理性引导 第1篇

65岁的何茂庭在退休后创立了一家节能公司,“我要把这家公司做成上市公司。”在武汉参加第四届清华大学中国创业者训练营活动的间隙,何茂庭自信地表示,“退了休,没什么事干,非常想创业大干一场。”

覃金彩则是一位硕士研究生三年级在读学生,他创办的宜昌金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科技技术研发和推广的企业。“我们公司2010年才成立,我来这取取经。”覃金彩表示,他主要抓营销工作,并聘用了一位75岁的资深技术顾问。

年龄不算问题、行业不是门槛,以上这一老一小只是如今中国创业大军中的两个缩影而已。随着创业知识普及、创业环境的趋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创业大军中来。然而此浪潮中,亦问题多多,亟需引导。

造富效应助推全民创业

2010年,共有476家中国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2011年上半年,这个数字就已经快实现突破,在境外13个市场和境内3个市场上,已有339家企业实现上市,融资总额达350.10亿美元,占全球融资总额的38.9%,平均每家企业融资1.69亿美元。

“企业上市超高的市盈率、企业上市后的造富效应,或许是许多企业加入创业大军,并希望助推企业上市的原因之一。”齐鲁证券副总裁李黎明说道,“当初清华大学的廖理教授提出创办这个训练营,部分出于普及教育创业者的目的。一是为他们普及创业知识,二也让他们理性看待创业过程。”

清华大学中国创业者训练营组委会执行主任廖理认为对创业者的教育是一个“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我们的主要目的是推动全民族创业的氛围,鼓励更多的创业者能够尽快地走向成功。”

“廖理院长讲解的上市应该注意的重点事项、朱武祥教授讲的商业环境的重大变化,以及齐鲁证券董事长李纬讲的中国特殊的PE市场环境的变化,使我有很大触动。”中联海达(北京)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华表示,黄华所在的红都国服定制网今年的销售目标是6000万元,“到现在为止已做了近3500万,我们有信心在三至五年使企业上市。”

“其实创业者从一开始就想上市也不是坏事情,至少证明他们的目标很远大。”长园集团董事长许晓文表示,“所以他们会注意企业的长期发展,不会短视。”

面对全民创业的热潮,应当鼓励并授之以专业之道。此外,创业者最关注的,不只是企业家成功过程中的闪光点,企业创业过程中的波澜及挫折,亦是广大创业者希望借鉴的。

如今担任创业板上市公司蓝色光标董事长的吴铁,就是一个多次创业且有许多“故事”的创业者。从1988年下海,吴铁曾与王文京一同创立用友软件;1994年又创办联邦软件;后转型做8848电子商务;而蓝色光标亦是其从公司改制就开始担任董事长。然而由于创业过程中没有“摆正出发点”,令吴铁觉得过于辛苦做事有些不值得,走了些弯路,所以如今吴铁将自己的心中历程分享给学员,希望大家树立正确的创业目标。

“以挣钱为目标的的创业,不一定成事;以做事为目标的创业,可能挣大钱”,“要做产业最上游,学会做减法”,令宜昌市微特电子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聂道静深深地思考。

尽管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个大问题,但我们也欣喜地看到,相比以前创业者一心急着融资,只“盯”着资金,如今的创业者更为理性,目标更为长远。

资本向前端延伸

“中国已然进入私募股权时代。”齐鲁证券董事长李玮表示。据相关数据统计,2011年6月份中国VC/PE市场基金募资需求高涨,根据清科数据,仅6月份中外创业投资暨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新设立的基金就计14支,目标募集规模75.17亿美元。中国迎来了“热钱滚滚”的新时代。

“很多实业家工作很辛苦,一个公司养了六七千人,一年下来辛辛苦苦才几千万的利润,相比起来,做资本市场运作的人轻轻松松,把钱一投。”麦格理中国区主席翟隽表示,“所以现在很多做实业的人都不想做了,大家都希望把钱拿出来做投资。”

如今,Pre-IPO项目以其风险低、回报周期短、收益高等特点受到了众多投资机构的欢迎,一时间,诸多机构争抢上市前突击入股、创业投资投资阶段严重后移、券商“直投+保荐”引发腐败等话题不断,利益既得者希望可以长期如此;得不到利益者连天指责,痛斥“不公”;PE腐败现象引发全民热议。

“这种现象不会长久。”翟隽表示,“随着未来竞争的日趋激烈、监管的逐步到位,私募股权投资行业洗牌是不可避免的。”

“就像过去大家总买新股,觉得打新股一定有利可图,后来新股破发现象令大家不再迷信。同样的道理,Pre-IPO项目的神话也迟早一定会破灭的。投资机构也会慢慢回归理性。”翟隽接着说道,“资本应该会有一个逐渐向前端延伸的过程,相信很多人会有我这种想法,我们应该往项目的前期再看一看。”

撬动地方资源

正如翟隽将创业定义为“把你的资源整合在一个平台上最终要实现一种效益”,如今创业者训练营要实现的亦正是这样一种平台效应,将有融资、技术等需求的创业者吸引至这个平台中,通过训练营课程、创业者网站、创业公开课等公益性项目对其进行创业培训,并为其引荐合适的投资机构。

第四届清华大学中国创业者训练营有近400名学员参与,前三届分别在北京、深圳和成都举办,每期学员都有300-400名。充分调动地方资源,与地方创业者和投资机构合作,形成广阔范围内的创业者教育氛围,正是清华大学中国创业者训练营要打造的优势及特色。廖理希望每年举办三四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创业者教育。与地方资源做嫁接,亦是希望集各方力量,充分引导创业者。

此次,湖北省企业联合会、湖北省创业投资同业公会、湖北省金融局等单位为训练营推荐了近半数的武汉地区的创业者,在武汉乃至湖北省进行了一场创业与投资普及教育。

“这对武汉来说是件好事情。”湖北省创业投资同业公会秘书长郭华表示,“我们推荐了100家企业来参加创业者训练营,希望他们都有所收获。”

如今,在全国创业热潮的带动下,武汉的创业活动也十分热闹。“以前武汉人大都是小富即安,现在创业的人也真是不少。”郭华介绍道,“武汉在高新技术、新能源方面的创新企业非常多。”据郭华介绍,如今武汉的投资机构已经有100亿元规模,不仅如此,诸如深创投、硅谷天堂、日本大和等创投机构也已经到武汉来投资了。”

浅谈如何引导公民理性政治参与 第2篇

政治参与是公民为表达或维护利益而进行的、影响政府决策的行为与过程,它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本质要求,是促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实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最大限度地去实现民主,就必须正确引导公民理性政治参与。

一.引导公民政治参与的理性动因

政治参与需要激情,但又不能为情感左右;有序、有效的政治参与,需要公民理性选择和依法独立判断,只有理性的政治参与,才能真正促进国家稳定发展。因此在引导公民在政治参与时,要提倡依据法律和个人价值判断把握个人行为,不为一时的情感影响,不盲目追寻自己不需要的目标,自主、理性地把握自己的表决权、参与权。引导公民政治参与的理性动因要体现在基层民主自治过程之中、体现在重大公共决策的征求意见之中、体现在各种竞争性选举之中。

二、引导公民多层次的政治参与方式

公民政治参与形式,既与国家制度供给直接相关,也与公民参与能力与技巧相关,既与政治文化紧密相连,也与科技发展水平相连。引导公民政治参与的新渠道与新方式正是在“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上升到国家制度层面以及“不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供给不断具体的背景下进行的。要支持个体参与与群体参与并存、现实参与与虚拟参与同在、基层参与与高端参与共进、建设性参与与批判性参与相融的局面。逐步引导基层选民由扮演投票者向自荐参与竞选转变;由只知打市长热线反映情况,到熟悉利用网络反映更多人的呼声转变;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到自觉利用网络监督公共权力运行转变等等;要多建立像城市业主委员会、农民理事会等 “草根组织”,为公民理性政治参与提供了良好平台。

三、引导公民政治参与的内容走向深度

公民政治参与内容不断深化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政府相信;二是公民理性参与所表达出来的能力与想法。要积极引导公民参与地方各级人大的容许公民旁听的各种会议,参加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开展的“献计献策”活动。在事关公民切身利益的法律讨论中,要引导公民表达有建设性的意见。近几年“两会”期间,千万网民在网上参与国是,大量网民在网上针砭时弊,张扬正义,越来越多公民的网上虚拟行为走向政治参与的现实前台,凸现出我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和公民参与向纵深发展的趋势。

四、引导公民政治参与的目的实质化

虽然在我国,政治参与由象征向实质的转变是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但其方向不可更改!公民参与不仅是体现民主形式的需要,更重要的民主实质的内在要求。在整个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民主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公民政治参与是现实政治过程中“一切权力来自人民,必受人民制约”原则的外化;广泛的公民政治参与是公共权力运行中的最大边界,也是公共权力运行中忠诚老实的最好屏障。基层民主运行中显现出来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力量,最能说明公民政治参与的正向作用,对国家制度建设产生了不少示范效应。

理性看待和引导应酬文化 第3篇

不知不觉间,应酬聚会成了一些大学校园的“灰色文化”。对此,我们该如何看待呢?

关于“应酬”一词,《周易·系辞》载有“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其中主人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回敬叫“酢”,一来一往,故而引申为交往、应对的意思。

在现实生活中,应酬出现的场合很多,无论是官场还是普通职场,亦或亲朋好友日常交往,应该说都少不了各种应酬。中国人的交往,很多时候是通过应酬的方式来完成的,而且应酬一般得选择一个好的场所,好好地吃一顿,方能显示主人的热情好客。这样的方式似乎已深入到中国人的血液里,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演变为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

如今,应酬文化已经悄然蔓延到了高校,大学生忙于应酬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步入高校后,大学生告别了中学时代备受约束的生活,有了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大量业余时间的安排、生活费用的自主管理、职业生涯的自我规划。在如此“悠闲”的学习氛围下,各种活动和聚会纷至沓来,社交应酬也在无形中占据了大学生活的一席之地。

据澎湃新闻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应酬以聚餐、打牌、K歌等为主,一般采用AA制,花费多则每人达上千元,花费较少的每人也要两三百元。对于家境较好的学生来说,这样的花销或许不算什么;对于家境不好的学生来说,这样的花销几乎是平时消费的1/3,而这些费用都是家里辛苦攒下来的血汗钱。有学生坦言,在大学里参加的多个社团组织,经常搞聚餐,“一到周末就没空,跟赶场子似的”。放假回到家里,从发小到小学、初中、高中同学,一场又一场聚会应接不暇。此外,学生彼此之间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轮流请客,“这次你请,下次我请”“别人都请客了,我肯定也要回请”。不管吃多少,大家点菜都特别大方,用学生的话说就是“有面子”。

有人认为,虽然应酬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应酬是万万不能的。社会上有“人脉就是财脉”“多个朋友好办事”的说法,受此影响,许多人的应酬更多的是为了聚人脉、刷资源。对职场人士来说,应酬实际上是现代商业文化和现代交往文化的代名词,通过应酬,能够谈成生意,结交朋友,解决问题。

“去拜访一个新客户,如果仅仅是公事公办,也许不到五分钟就谈完了。但如果请对方吃饭、活动,至少能有一两个小时的时间让人家去了解你和你的公司,合作成功的几率就会大增。”北京一家民营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李涛说。酒桌饭局的应酬,本身就是一种各自心照不宣的利益交换。

大学其实就是一个小社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应酬也是大学生将来走向社会的一门必修课,尽管很多大学生不喜欢甚至排斥应酬,但终究还是得学会应酬。除了少数学生要升学,其他多数学生都会在大学生活结束后走进社会。其实,很多初入职场的大学生都有被动参加应酬的经历,在这些被动应酬的场合里,大学生若是应对失措,就有可能对其在职场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而反对的意见认为,在现实社会中,尽管应酬很普遍,但并不意味着其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恰恰相反,其实很多应酬不仅违心、伤身,给个人平添很多烦恼与压力,而且呈现在官场中的各种吃吃喝喝,更是滋生腐败的温床。“逼酒”“劝酒”等“潜规则”不符合现代文明,更为严重的是,许多人在应酬中无形中沾染了一些不良习气并由此带来危害,如:酗酒后驾车导致交通事故;酒后失德,做出不理智行为等。

对于大学生来说,许多聚餐式的应酬其实没有多少实质性意义,但部分大学生却用“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来为自己开脱。为了应酬,大学生花费了父母的血汗钱,浪费了许多宝贵时间,但收效甚微。有的大学生在聚餐中酗酒,不但对自己身体不好,还给学校带来了不良的影响。郑州大学社会学博士董中煜认为,某些大学生的应酬会产生一系列影响:其一是造成一些学生的社交压力和心理焦虑,这对于家境不好的学生来说尤甚;其二是容易造成学生的层级化,使学生之间出现对立现象;其三是容易形成错误的社会认知,把请客吃饭作为社交的主要手段;其四是对高校声誉产生负面影响,降低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

应酬文化在大学校园里发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走进社会之前的压力和心理焦虑,这些应酬可以看作是大学生迈入职场之前的一种锻炼。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应当抱着宽容的心态看待大学校园中的应酬文化。但是,由于应酬活动带来的负面性,学校、社会、家长等都有必要对大学生的应酬活动加以引导。

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对大学生有着教育和正确引导的职责。比如为大学生补上“应酬文化”课,让大学生通过这门“专业课”的学习,掌握应酬文化的一般原则,懂得现代应酬的特点与趋势,从而学会正确的应酬。此外,大学社团也应组织健康有益的活动增进社员间的感情。

家长也应对孩子在高校的学习、生活加强监管,不能不闻不问,更不可无原则鼓励孩子多参与社交,而应引导孩子注重学习与交际兼顾,且应使用恰当的方式参与社交。经济较为宽裕的家长,尤其应注意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在生活费用方面实行适当控制,减少孩子参与各种不良应酬的几率。

大学生自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人生目的,正确认识应酬文化,时刻警醒自己要专心于学习而不是沉迷于应酬。要明白,聚会的实质意义应该是交流信息、增进感情、放松心情,而不是以利益为纽带。面对聚餐活动,大学生要适量而行、适可而止。

总之,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应酬文化,除了大学生学会思考、自觉分辨外,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联动,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综合《中国青年报》、中国甘肃网、千龙网、遵义文明网、齐鲁网、华龙网等)

(责编 谢宗军)

教学需要理性的引导 第4篇

1. 一教师在执教《卧薪尝胆》 (苏教版三上) 一课时, 向学生补充介绍了勾践在吴国受到的种种屈辱, 甚至包括为夫差尝大便一事。学生听了教师煽情的介绍, 个个对勾践充满同情, 对夫差满怀仇恨。当介绍到勾践最终转败为胜杀了夫差时, 学生兴奋得手舞足蹈, 好像跟自己报仇血恨了似的。

2. 一教师执教《莫高窟》 (苏教版五上) 一课, 在介绍藏经洞的发现经过时, 满怀爱国激情地向学生讲述了王圆箓的种种罪行。听得孩子们对这个王道士恨之入骨、咬牙切齿, 恨不能将其碎尸万段。

【议课】

事实上, 勾践没有那么好, 王圆箓也没有那么坏。这两个人物在历史上一直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的。笔者通过上网和查阅资料, 得到以下信息:

会稽一战, 勾践被俘, 三年屈辱的奴仆生活, 始终有范蠡陪着勾践夫妇。在范蠡深谋远虑、精心策划之下, 勾践最终取得吴王信任, 返回越国。勾践卧薪尝胆灭掉吴国, 范蠡和文种立下赫赫战功, 可勾践如何对待这两位重臣的呢?范蠡被迫隐退, 文种则被赐剑自刎而死。

再看王圆箓。王圆箓走进莫高窟时已近不惑之年, 看到神圣宝窟无人管护, 一片残破, 一种强烈的使命感, 使他自觉自愿担当起了“守护神”的重任。他四处奔波, 苦口劝募, 省吃俭用, 集攒钱财, 用于清理洞窟中的积沙。藏经洞发现之后, 王道士尽了最大的努力, 做了他能做的一切。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 他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视, 但无人过问, 致使他心灰意冷, 开始“出卖”文物———“因此他虽则思想极为矛盾, 极不愿意外国人将这些文物带走, 但在无奈的情况下, 也只好让了步”。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当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传于全世界之时, 当朝命官这才懂得了其重要价值, 但他们不是考虑如何保护它, 而是千方百计窃为己有。一时间偷窃成风, 敦煌卷子流失严重, 这是敦煌卷子自发现以后最大的劫难。斯坦因《西域考古图记》中说:“他将全部的心智都投入到这个已经倾颓的庙宇的修复工程中, 力图恢复大殿的辉煌……他将全部募捐所得全都用在了修缮庙宇之上, 个人从未花费过这里面的一分一银。”

由此可见, 勾践、王圆箓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我们不能用简单的非好即坏的标准来评判。毕竟, 许多事是错综复杂的, 许多人是功过参半的。教学中遇到这类颇有争议的人物, 教师应该本着尊重历史的态度, 尽可能将历史事实客观地呈现给学生, 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判断、去辨析, 而不是带着强烈的个人好恶, 甚至歪曲历史事实, 将自己的认知、情感、态度直接强加给学生, 更不能让学生在简单、片面的观点里打转转, 任何人、任何事总给它贴上一个“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的标签。

教育管理者如何引导大学生理性爱国 第5篇

张德汉

[公共事业管理0913031016]

[摘要]理性爱国行为引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在祖国的名誉和利益受到国外敌对势力的侵犯时,把大学生高涨的爱国热情纳入到爱国主义理性化的轨道尤为重要,深化对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的认识,引导大学生理智地表达爱国情感。

[关键词]教育管理者;大学生;理性爱国

一、引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核心价值观。是凝聚社会民心的重要思想基础和推进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和引导青年大学生具备爱国主义精神。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责无旁贷的责任。然而在实际生活中,部分大学生出现爱国意识淡漠,且表现为知、情、意、行相脱节;爱国表达方式上过于极端等现象。尤其是当国内外反动势力挑衅事情发生后。如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事件、中美撞机事件、奥运圣火境外传递受阻事件、新疆乌鲁木齐7.5事件、钓鱼岛撞船事件、日本非法“购岛”事件等,青年大学生体现出高涨的爱国之情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强烈的非理性成分,如部分大学生参加非法游行示威、砸坏部分日企商品、打伤日本民众等。这些标榜着“爱国主义”的极端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的整体利益。影响了社会正常秩序。而且在国际上给反动势力留下了抹黑中国的堂而皇之的借口。

因此,如何保护大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引导大学生将高涨的爱国热情纳入到爱国主义理性化的轨道是考验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亟需解决的难题。

二、加强大学生理性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一)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学生进行理性爱国主义教

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重要使命。因此,高等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理性爱国主义教育时首先应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上下功夫,要着重在教学方法上构建理性爱国主义教育体系。首先,要在教学内容上充分利用思想道德修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等课程的基本内容对学生进行理性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认识理性爱国的重要性。其次,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好各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爱国主义实践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理性爱国主义教育应有的作用,同时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各种音像资料,采取启发式、引导式等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既要遵循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又要尊重和把握大学生自身成长的规律

在以往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着把爱国主义教育当做知识进行灌输的倾向,把大学生仅仅当做教育的客体对象,忽视了青少年主体作用的发挥,使一些大学生仅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种知识被动接受。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开展要坚持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当地社会发展和大学生实际,围绕学生的学习、创造、奉献三大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大学生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力量之一,从而最终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师队伍

高等学校教育管理者的业务水平高低、对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情感,将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学生。因此,高等学校应该把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和方法在广大教师中深入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发挥广大教师在大学生理性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典型示范作用。一方面要求教师主动研究理性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和规律,创新性地开展理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师观察与思考问题的水平和能力,为有效地开展理性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保障。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使教师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表率和引领作用。

(四)开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新平台。构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新途径

在突飞猛进的信息时代,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各种信息和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大学生们在利用网络资源获取丰富知识的同时,网络空间也会对大学生们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高等学校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要开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新平台,构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途径,应充分利用网络社会的停息共享的优势,深化对当代大学生的理想、道德和信念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针对9O后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实际,积极创造条件建立起立场鲜明、各种信息全面、网络富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爱国主义教育红色网站。同时还可以动员全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教师积极开

辟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博客,和大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构建起全员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阵地与平台。同时,还应加大对各种网络信息工具和网络信息资源的监管力度,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网络信息资源筛选机制,及时应对大学生中出现的爱国主义情感弱化或爱国主义情感过激化的情况,以强有力的和权威的公信力信息来引导大学生的情感导向,形成以权威信息发布渠道化解或弱化劣势舆论危机事件的有效机制。

三、小结

拿破仑说,爱国心是人类最高的道德。胡锦涛主席在七一讲话中对广大青少年朋友更提出殷切期望:全国广大青年一定要深刻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本领,锤炼品德意志,矢志奋斗拼搏,在人生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尽情展现人生价值,让青春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出绚丽光彩。在享受改革开放辉煌成果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更应牢记党和国家的恩情,牢记肩负的使命和任务,牢固树立理性爱国的意识与理念,用自己的青春谱写出生命的华章。

参考文献:

[1]罗国杰等.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5. 柳礼泉黄艳.

[2]爱国情感与理性爱国相统一的辩证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10(1):85—86.

[3]柳礼泉黄艳.爱国情感与理性爱国相统一的辩证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10(1):87.

[5]刘晗.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研究[D].郑州大学.2010:18.

理性引导 第6篇

摘 要:现在的80后和90后大学生,无论是在网络中还是在现实中,都是政治参与的重要群体,他们有愿望和能力参与其中。但他们政治参与显示出了一些矛盾特征,如政治参与热情与参与冷漠并存的矛盾,政治参与愿望迫切与参与能力欠缺的矛盾,政治参与理想化与功利化的矛盾,政治参与渠道多样化与有限度的矛盾。要有效解决这些矛盾,必须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拓展政治参与的途径,提升社会自治水平等。

关键词:青年学生 政治参与 引导

青年学生是政治民主化的宝贵资源,主动积极地将青年学生的政治参与纳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一方面可以克服、缓解社会环境对政治体系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激发青年学生服务社会,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积极性、创造性。然而,当前青年学生政治参与呈现一些矛盾性特征,需要我们加以研究。

一、对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矛盾性特征的框架梳理

目前,我国青年学生以高校大学生为主体,现在80后和90后的行为特征、消费方式以及网络活动受到广泛关注。同时,他们也是网络中影响网络舆论的重要群体,在现实中也是政治参与的重要群体,他们有愿望和能力参与其中。而大学生群体又代表了未来与希望,他们张扬性格、自信品质及社会交往方式的开放性等将对政治参与产生重要且现实的影响。总体而言,80后和90后大学生群体对国家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都很高,可是由于受到理论水平、参与能力、认知结构、人生阅历和社会风气等因素影响,容易产生过激的认识或者错误的看法。另外,他们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中度过的,社会实践比较少且接触范围窄,缺乏社会阅历和具体的政治参与体验,即便他们有积极参与实际政治生活的热情,也不会在其中发挥很大作用。这些无疑会影响到有序政治参与。因此,研究大学生群体的政治参与一直是近十年来国内学者的重点。已有研究较为深入地探讨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诸多问题,但还没有指出大学生政治参与其实也有矛盾性的一面,对如何消解这些矛盾,提出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有效途径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二、青年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矛盾性特征

正如有的学者研究所认为的,青年学生,尤其是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实践中的表现就是他们的政治参与显示的矛盾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政治参与热情与参与冷漠并存的矛盾

主要原因是大学生认知结构有矛盾性的特征,遇到热点事件参与热情就高涨,事件过后,则又回归日常生活,导致政治参与的冷漠,当然还有下文所述的其他原因。比如,消费主义就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参与方式。有学者认为,在消费主义影响下,青年对商品需求超过个人真实需要的欲求,却无法超越物质和进一步反思个体存在的意义,只停留在感官刺激阶段,无法从这些消费之中提升个体的生命境界,失去了对社会公共领域中出现的问题关怀。导致大学生政治参与冷漠也有其他社会文化原因,比如,因为我国的政治参与水平基本停留在政治动员为主的层次,表面上看起来轰轰烈烈,实际上参与的程度是非常有限的。当然,也有学者调查发现,大学生的选举投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有关方面动员被动参与的,真正出于公民责任感和以影响投票结果为目的的投票极少。

2.政治参与的主体性愿望迫切与参与能力欠缺的矛盾

目前,网络已成为青年学生与社会互动的重要平台,青年学生是网民重要甚至是主要群体。他们通过网络可以获取政治参与知识与信息,也将互联网作为政治表达的平台。各网络论坛和各官方网站的公开邮箱等,都为青年学生政治参与提供了良好的渠道,这些方便的参与途径极大地满足了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愿望。他们在网络上试图充分体现政治参与的自主性和主体性。但是他们在表达自己愿望或发表政治见解时,又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不成熟,即能力上的欠缺。他们很难鉴别网络信息的真假,容易被人利用,或丧失主体性。因此,随着社会的变迁,要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主体意识,以自主意识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否则,模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影响他们形成成熟的辨析力,可能会成为他们无序政治参与的导火索。

3.政治参与理想化与功利化的矛盾

从现实来看,青年学生政治参与具有较强的理想主义特征,他们价值观还不成熟,希望政治参与一蹴而就,希望自己提出的建议和意见能顺利见效,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他们常常以理想状态代替现实,往往是政治参与过程的理想化,参与效果的理想化和参与条件的理想化。有学者认为,大学生从关心政策环境和改革氛围等到具体的政策执行及其对自身利益与生存发展的影响,从关心他人利益正在向关心自己的利益转变。他们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和群体活动,追求自主参与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按自己的喜好与意愿,而不是按照社会评价标准或所属组织的强行安排。为了避免功利化政治参与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大学生除了自身要端正个人理想、科学看待社会现实外,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坚持公平正义、公开透明的原则,创造出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铺就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广阔的人生舞台,这是大学生实现有序政治参与的社会基础。

4.政治参与渠道多样化与有限度的矛盾

近年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不断拓展,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表达意见与意愿,国家领导人也经常在网络上与网民交流,民主形式日益多样化。大学生作为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网络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政治参与渠道,他们提供了表达政治经济要求的便捷通道。虽然我国政治参与从体制和种类上有所拓展,渠道有所增多,基本上涵盖了政治协商、社会监督以及民意表达等多个方面。但是,大多数参与渠道目前只有原则上的规定,缺乏有效的可操作性的措施,甚至有些参政只是形式上的,没有实质内容。在现实中,一些政治参与体制停留在空泛的原则基础之上,难以具体实施,特别是在现行体制度下有些政治参与也有某种风险,成为政治参与的禁区。因此,大学生政治参与还是有限度的。当然,大学生也经常被人们认为缺乏社会经验和理性,他们的政治参与常常还会被当作一个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来看待,这更加使得他们的政治参与度受到限制。endprint

三、对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理性引导

青年学生政治参与不仅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发展,也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应该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民主意识,增强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通过政治参与制度化途径,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的政治参与体制,完善大学生利益表达的机制,从而实现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法制化、有序化。

1.加强青年学生政治参与教育,树立正确参与观念

从管理上而言,要加强推进学校组织管理方式,利用学生会干部选举和班干部选举等形式提高学生政治参与积极性,锻炼政治参与的能力。高校在学生工作过程中对学生事务提倡进行科学管理,民主决策,在奖学金评优、班干部和学生会干部选举、优秀党团员和班干部评选等工作中,由大学生自主决策,自主投票,让他们自己全程参与,在学校干学生工作的教师只起监督作用,不干涉,只引导,务必做到整个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和民主。对事关学生利益的事情,要广开言路,让大学生建言献策,采取各种措施吸引他们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

2.加强青年学生政治参与教育,规范参与行为

从教育方面而言,高校要加强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的契机,革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形式,在思想政治课的课堂学习中,向大学生讲授政治参与的基本知识,发挥思想政治课作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的优势,利用各种形式对大学生政治素质进行培养,提升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和意识。然后,利用各种讲座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民主思想教育,政治责任感教育,政治参与规则教育,让学生理解民主与责任的边界,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不盲目乐观也不盲目悲观,理智地智慧地参与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去,通过民主教育使大学生形成成熟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主体意识。

3.提升政治参与有效度,拓宽参与渠道

现在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互联网和听证会等形式进行政治参与,在高校中还可以直接进行社团的选举、学生干部的选举,可谓渠道众多。但正如上文所言,目前大学生政治参与限度不够,因此要提升他们政治的参与有效度,保证他们政治参与的热情。一是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依靠高校的人才及专业优势,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利用他们的调研成果为政府决策提供充分信息,这些措施一方面可以在实践上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政治参与的途径。二是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通过网络调查、问卷和投票等方式,充分了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态度,为满足大学生政治参与需求提供制度保障。三是政府部门要健全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各项制度,为大学生政治参与提供帮助、便利与支持,努力扩大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颖,于春江.“90后”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状与成因分析——以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为例〔J〕.延边党校学报,2011(6).

2.金国兴.试论青年的政治参与〔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4).

3.曹雅丽.网络时代的中国青年政治参与,中国青年研究,2001(6).

4.程福财.从广场到身体:当代中国青年政治参与状况的嬗变〔J〕.中国青年研究,2011(9).

5.王玲,邓希泉.当代青年政治参与新特征之辩证观〔J〕.当代青年研究,2010(7).

理性引导 第7篇

一、变教育行政的“制”为“导”

行政手段是对学校择校问题的一个有力措施, 很多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压缩择校比例、控制班额、划分施教区等方式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择校的大规模扩张现象。但我们从择校的起因来看, 择校是家长与学校的“互利行为”, 这种互利都是双方自愿的原则, 我们解决的出发点只是从学校层面压制。但家长面对当前可择校的有利资源, 还是想尽一切办法进行“暗地择校”, 说到底是家长对学校的一种信任。那么在这个问题上, 我们要问:学校的信任度究竟是如何建立的呢?我想就是教育资源的优势问题, 教育资源的优势依赖于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扶持和投入, 我们能够看到任何一所优质学校所得到的资源的优势相对于其他学校来说都是很大的。从硬件的环境到软件的人才开发, 甚至到终端的人才输送, 他们都有一定优势, 这样就造就了一系列的不平衡, 导致最终教育质量及效果的优势, 名校、强校、特色校应运而生, 所带来的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就是校优则师生强, 师生强则管理优, 管理优则校更强……这样一轮一轮的塑造, 学校的发展优势自然显现。但相对于这些可择校的一些资源相对薄弱的学校来说, 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资源的薄弱及人才的流失, 当投入的力度不足、生源的流失加大、师资的可信度及积极性也就受到了制约, 这样无论从教师的角度还是学生家长的角度, 始终认为我们就是劣势, 我们没必要去追赶。久而久之, 教育的病态也就出现了, 好的学校容纳不下, 差的学校收不满, 教育的天平从此也就失去了公平的竞争。

面对此种情景, 教育行政究竟该做什么呢?最重要的是唤起学校的信心、收回家长的人心。那就是加大扶持, 加大投入, 这里的投入除了硬件的配套以外,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校寻找到“归属感”, 让学校拥有明确的目标。丹阳市教育局要求农村学校首先制订好三年发展的规划, 对于这些规划, 教育督导部门亲自上门逐一审核, 借助专家团队的力量帮助学校寻找到办学的根基, 并结合每年的目标考核按年度分学期逐一考核达成度, 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的自我认同及归属问题的思考。当学校面对三年发展规划进行一系列思考的时候, 教育的沉淀与思想的前进便融合在了一起, 这种融合帮助学校找到了发展的方向, 避免今日做今日事, 明日做明日事的无序衔接状态。三年发展规划正是站在学校主体的立场所梳理出来的, 它反映的是学校自身文化的根基, 追求的是异质背景下的发展态势。

学校的办学是一个综合的问题, 涉及方方面面的细节问题, 而这些细节的源头便是学校要有一个良好的办学行为文化, 这便是师生的行为道德品质及常态的行为关注。试想一所精致的校园怎能不吸引人的注意?一所管理精细、充满品位的校园怎不令人向往?而这样的成果从何处来, 帮助与自省, 我们的教育教学管理培训部门可以组织培训, 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将暂时薄弱校和优质校组成教育的集团化管理, 吸收补充然后突出自我。在丹阳市通过德育共同体、学校集团、班主任高级研修班等相关形式为学校的常态文化建设及规范细致管理提供了帮助,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对于班主任高级研修班, 首先确立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对象, 都是在各个学校的班主任工作中突出的、敬业的、有方法的班主任老师, 一般需要有6年以上的班主任经验。研修班除了常规的教育、心理、常规的方法培训外, 更注重的是实践的培养, 定期进行班主任工作的汇报制度, 并进行横向的交流机制, 以活动促提升, 以思考促发展, 采用同题异构的方式, 让班主任自己设想活动的方案, 然后利用评价系数进行有效评价, 从而发现问题, 然后在座谈中共同梳理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式, 通过微格训练的方式让班主任工作真正实现从管到引的转变。

二、变学校管理的“等”为“引”

择校受创伤最大的还是一些暂时薄弱学校, 他们在择校问题上是进退两难, 一面是教育的高要求, 一面是生源的大流失, 管理对他们来说已经有些空中楼阁了。面对此种情景, 等待成为这些学校的唯一选择。面对择校的伤害, 教育管理者失去了信心, 教育工作者也失去了信心, 学校里的学生失去了教育的信心, “一锅粥”成为择校环境下那些薄弱学校的现状。但学校的生存说到底是质量的生存, 是文化的生存, 它关系着千千万万百姓的切身利益。学校的暂时迷茫不代表学校就应该永远迷茫, 当大环境在推动教育均衡问题之时, 学校要抢占先机, 做好自己, 顺势引领。

我们学校管理者要首先引导学校建设一个核心的团队, 学校发展需要的不是单打独斗, 要求的是一种团队的合作, 在这个意义上, 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当一所学校确立了它的灵魂基点后, 学校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是一致的, 校长为这个基点创造条件, 中层管理者为这个基点提供措施, 教师为这个基点进行研究, 学生在这个基点进行学习。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学校生存的价值观, 就是立校之本。暂时薄弱学校也许在教育的层面上可能没有像那些优质学校一样已经形成价值的体系, 但这更是一个优势, 我们可以在这样一片富有生命力的地方开垦。暂时薄弱学校一般地处农村, 结合农村地域特有的地理、人文环境, 我们可以适时地开发利用, 从而形成学校的特色办学体系。

有人说, 这样的事情谁来做?农村缺少的就是人才资源。我们可不可以说, 我们缺少的不是人才, 而是一双会发现人才的眼睛。在我们的暂时薄弱学校里, 其实隐藏着许多人力资源, 只是他们的价值没有能够体现。我们的学校管理者如果有一颗仁爱之心、关注之情, 那些沙子还是能变成“珍珠”的。机会永远是机会, 我们要舍得放开手让他们大胆地去做, 要放开我们的心, 去鼓励他们、支持他们, 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有一种心灵的依靠。帮助、支持、引导、展示, 是真正让暂时薄弱学校教师从被动变为主动的四步曲。教师的信心有了, 也就有了改革的勇气, 也就有了追赶的氛围, 在团队的合作里, 在业务部门的帮助下, 在优质资源辐射的效应里, 教师就能成长, 质量就能提高, 自然学校文化也就能呈现。例如, 丹阳市成立了提升课堂理念的“活力课堂”研究团队, 从课堂的针对性问题、改革的措施、质量的提升等方面综合研究, 成员辐射至城乡各个学校, 以一带多, 以优带弱, 建立了教师课堂提升的平台。让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能同进课堂, 同对问题, 同商对策, 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提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活力课堂”从课堂层面关注新课程所倡导的目标的呈现及学生主体、主动性的发挥, 从质量层面建立动态的学业质量评价体系, 以学业水平、身体水平、学习风格、主动性发挥等标准建立评价表, 通过调研建立数据库, 并跟踪形成性评价, 从而从纵向层面提升了学校教学管理的水平。

三、变学生家长的“择”为“向”

企业的发展依赖于客户的信任, 学校教育的发展依赖于家长的信任与关注。当一所学校在社会或家长的心目中引起怀疑时, 学校就失去了它生长发展的土壤。当教育成为未来社会竞争和生存的基本法则时, 对待教育的考评也就自然而生。由于人本身的多样与复杂, 自然对待外界教育的要求也就不同。传统的角度认为家长对待教育的态度就是升学率,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家长对教育的态度已经从单一的升学率转化为多样的教育素养的考评。如今, “品位”一词在社会的发展中显得尤为突出, 自然这也就成为家长选择教育的一种思维。走进学校, 能不能感受到一种学校应有的文化气息, 从外在的物质文化到内在的精神文化, 再到学校人人拥有的气质文化都无形中反映出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这种质量, 家长如何知道, 那就是社会的舆论效应与本身的成果辐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口碑”, 一所学校在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失去了“口碑”, 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因此, 解决择校说到底就是变家长的“选择”为“定向”, 这里的“向”就是目标指向就近的、区域内的、施教区的学校, 让原本的成为“依赖”的。那如何让家长的目光得以转变?除了政府部门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引导以外, 学校的自我展示和宣传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要主动开放校园, 建立与家长沟通与社会接洽的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通过家长会、教师的合理定期家访、课堂的家长参与、课程优化设置拓宽和家长的沟通交流渠道、定期进行合理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 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度, 提升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认识度和满意度……形式是多样的, 学校只有首先关注自身的内涵发展的提升, 关注办学效益的宣传与沟通, 才能真正在家长的心目中树立起“招牌”。例如, 丹阳市为进一步推进学校办学的自我发展与社会认可度, 建立教育监督员制度, 从社会各个方面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建立起对学校教育满意度的评价方式, 从一定程度上帮助学校提升了社会对于学校的了解度;各个学校同时也建立了符合自己实际的家校联系的方式, 家长委员会已经在各校得到普及, 从而将家长的视野与学校的发展进行了“捆绑”, 增强了学校发展的信心, 增强了家长对本地学校教育发展的认可度。在每年的教育行政部门的考核中, 行风监督员的满意度评价占有一定的分值比例, 让群众满意校园真正走进学校、家长、社会的心中, 全社会都树立了关注教育的意识。

理性引导 第8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理性消费

一、倡导节约环保的消费理念, 提供理性消费的社会氛围

构建节约型社会, 倡导节约环保的消费理念, 是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理论为指导的。理性消费理念要求培养居民个人消费领域中合理科学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 增强消费者安全意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消费意识。

节约环保的理念相对于社会的消费领域来讲, 就是一个消费活动的整体社会氛围。有了一个理性的社会, 实际上就是拥有了一个整体上的理性消费环境。因此, 在理性消费环境的建构中, 政府必须重视观念的引导, 从整体着眼, 从思想着手, 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努力构建一个整体上理性的消费环境。政府部门应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表率。崇尚节俭, 反对浪费, 倡导节约从我做起, 从点滴做起。努力打造节约型政府, 要对水、电等能源类消费品的使用采取价格累进制, 加强价格调控的引导功能;制定相应的规划和政策法规来鼓励消费节能产品和使用节能新技术;加强对住房、汽车、装修等高档消费的政策引导, 引导改善居民的消费结构;在政策层面鼓励循环产品的使用, 大力倡导节约风尚, 使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等节约行为成为居民日常行为习惯。

二、改善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引导理性消费

我国虽然已经告别私人产品和服务的短缺, 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短缺仍然非常严重, 公共消费不足。公共产品 (Publicgood) 是私人产品的对称, 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 一般由政府或社会团体提供。有效供给是指产品的供需平衡。政府正是一方面以税收征收的方式取得财政资金;另一方面又将征税取得的资金从全社会的角度重新安排, 用于公共产品的供给。

由于我国公共消费不足, 导致了居民消费面临较多的不确定性与消费风险, 在缺少保障的条件下, 公共消费不足使得居民部门的储蓄率居高不下。只有公共消费解决好, 我国的消费问题才有可能真正解决好。城市是一个充满公共空间的存在, 除了住房的私人消费外, 还存在着大量公共产品、设施、服务的消费。只有从政府层面上改善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才能为居民在纷杂的市场中理性的消费, 更好地避免盲目消费。

三、运用法律手段创造诚信市场, 引导理性消费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是诚信经济。市场经济越发达就越要求诚实守信, 这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诚信对于交易双方来说, 意味着双赢, 它既实现了自我利益, 又实现了对方利益。

而市场经济的求利性, 致使一些人放弃诚信, 试图以欺诈的手段来盈利。再加上我们长期缺少对诚信规范旺盛需求的商品经济, 以及诚信规范得以确认和寄身的法律规制, 使得法律化的诚信规范极为稚嫩, 而其渗入普通道德意识中的就更加微乎其微。因此, 法律意义上的诚信规范相对贫弱。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环境中, 不诚信的表现尤为突出。一个没有信用、没有秩序的市场, 就不堪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更无法带来民众生活质量的提升。

运用法律手段保障和维护社会信用环境和信用秩序惩罚不诚信的一系列违规行为, 加大对契约关系的法律保护, 是我们法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于发展和完善的阶段, 法律落实不到位是诚信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与政府的监管力度是不可分的。监管和奖惩力度有限, 就不能有力地遏制失信行为, 造成手心收益小, 失信成本低, 致使收信企业和个人也逐渐加入到失信的队伍中。政府必须加大对不诚信的经济行为的打击力度, 强化市场经济的诚信机制:让恶意规避制度、不讲诚信的人付出高昂代价, 让守规矩、讲诚信的人获得最大利益。市场诚信本身就是市场经济体制很好的一个组成部分。只要坚持不懈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内部就会产生一套调整规范人们行为的诚信体系来。

四、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引导理性消费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经济平稳发展、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也是我国社会事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提供社会保障措施, 对社会成员的收入进行再分配, 将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适当转移给另一部分低收入者,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 并使这种差距控制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内, 以消除一部分社会成员的不安全感, 弥补市场的缺陷, 缓和社会矛盾, 促进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

农村购买力是中国消费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 农村消费水平过低制约中国经济进一步增长的一个瓶颈。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启动农村消费市场, 促进农民理性消费有重要影响。政府提供物力财力的强大支持, 这是为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根本。这就要求在国家的财政预算中, 根据需求, 在财政支出中公平地划出农村社保资金。也可以接受社会对保障事业的捐助、部分罚没收入、土地收益、彩票公益金收入和投资收益等, 都可以吸收充实到社会保障资金中来。政府还可以通过完善有关的税收制度, 以保障农村社保资金的来源。只有有了经济上的保障, 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才有希望, 农民才有信心去合理的消费。在我国, 只有农民这个巨大的消费主体被激活, 整个农村市场被激活, 这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会趋向平稳、健康、理性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铃木深雪.消费生活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理性引导 第9篇

1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涵义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 来自于对一般意义上的网络政治参与概念的延伸。因此, 要弄清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内涵, 必须先明确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界定。

政治参与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何为政治参与?王浦劬的《政治学基础》把它定义为“公民通过合法的手段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政治行为”。由此看来, 网络政治参与就是人民以法律为准绳, 以网络为媒介, 参与政治活动的行为。关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 赵雪芬认为, “一个国家的大学生作为政治参与的主体, 以网络为媒介, 通过政治信息网上发布、网上选举、网上利益表达、网上评论、网上讨论、网上民意调查、网上信访等方式参与政治生活并试图影响政治过程的行为。”邢建华则简单概括为“大学生网民通过网络平台参与政治生活并试图影响和推动政治决策过程的活动。”由此可以看出,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有三个因素:第一, 参与主体是大学生;第二, 参与载体是网络;第三, 参与内容和目标是与政治有关的行为。

2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非理性表现

2.1 无所适从的盲目参与

利用互联网正在全球范围内收集和发表信息, 可以为影响决策者提供了新的廉价的平台和机制。网络上, 只有那些能够首先获得众人注意的信息才能够产出更多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因此, 有些媒体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 获取更多的利益, 对人们关心的问题大肆报道, 但由于专业水平和立场的不同, 这些媒体报道所形成的舆论氛围, 不但没起到舆论引导作用, 反而造成了大学生政治思维的混乱。

另外, 各种反政府反社会的思潮和实力也利用互联网传播不良信息, 打着政治民主和网络自由的旗号破坏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的垃圾信息和虚假信息, 例如毫无根据的传闻、恶意中伤的流言等。由于信息数量庞大真假难辨, 使得部分大学生在进行政治参与时无所适从, 在面对一些复杂的政治问题时, 因不能进行理性的辨别而匆忙地做出了选择, 因此,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2.2 情绪性的偏激参与

由于我国网络政治参与发展刚刚起步, 网络参政制度化水平不高, 各种参与和沟通渠道还不够畅通, 发展还不成熟, 有关网络政治参与的法律不健全, 法律约束力弱, 使得我国缺乏成熟的参与型公民文化, 公民运用网络的整体素质还不高。

大学生群体具有反抗叛逆的个性, 而且渴望自主选择, 网络政治参与的平等性、互动性和自由性等满足了他们这一心理需求, 促使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热情高涨起来。但是, 大学生的年龄段处在心理情绪的急风暴雨期, 情感易波动偏激, 自律能力较弱, 在政治参与中易受制于情绪, 导致思想偏激和行为冲动, 在鱼龙混杂的网络大环境下, 一些大学生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 不能很好地把握政治参与的方向和原则, 仅凭个性和一时冲动做出一些偏激的行为, 从而产生非理性的参与行为, 对国家和社会政治生活的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2.3 两极化的非适度参与

两极化的非适度参与包括政治冷漠的“零度”参与和政治狂热的过度参与两种。大学生通过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 对国家建设建言献策, 对社会问题发表评论, 多数时候都希望能够得到政府部门及时而有针对性的解答或回应。但出于多方面原因, 许多政府部门对大学生群体的诉求或无视、或回避、或回应不力, 这些行为挫伤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 造成当前大学生的“政治冷漠”现象。相反, 由于网络政治参与的便捷性、自主性以及交流的快捷、及时, 在政治参与被充分肯定, 并在以往参与目的得以实现的刺激下, 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容易高涨, 更容易受到政治动员和集体行为的影响, 进而表现出过度参与的趋向。无论政治冷漠的“零度”参与还是政治狂热的过度参与都属于非理性, 都不利于大学生独立政治人格的形成以及我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3 引导大学生理性网络政治参与的措施

以上分析的是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非理性问题, 要消除这个问题, 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能力与水平, 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3.1 加强文化和法律建设, 净化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环境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 坚持正确导向, 提高引导能力, 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因此, 全社会要旗帜鲜明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用马克思主义占领网络文化阵地, 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奠定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围。

面对网络政治参与出现的非理性状态, 网络参政的法制建设迫在眉睫。政府要积极推进网络政治参与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立法、执法, 要加强在网络政治参与立法方面的预见性, 网络政治参与执法方面的可操作性, 以及对网络政治参与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戒性和强制性等方面建设。

3.2 高校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政治参与素质

首先,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建设, 弘扬主旋律,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高校要通过创建“红色网站”开设网上党校, 网上团校等相关政治内容的网站和主页, 加强政治、理想和信念教育, 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免疫力, 使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其次, 加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心理疏导, 培养健康的政治参与心理品格。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心态对其政治参与的理性程度具有重要影响。最后, 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制的宣传及普及教育, 树立依法参政观念。要对大学生进行有关网络法规网络法制以及运用法律的基本技能进行参政的教育, 以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法律意识, 实现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法治化、有序化, 预防大学生过激的参政行为, 实现法制下的理性参政。

3.3 大学生应不断提高自身政治文化水平和法制意识

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应是自觉、自愿的政治行为, 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所以, 大学生要注意加强自我教育、提高自我约束能力、能够约束和规范自身的行为。此外, 大学生要加强法律意识, 重视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 不讨论和鼓吹各种违法活动, 不张贴转贴和传播任何不良信息, 理性进行网络政治参与。

摘要:随着网络的发展, 网络政治参与已成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重要手段。对大学生在此中存在非理性的表现进行研究与分析,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引导,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能力与水平, 维护社会和谐。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参与,非理性,引导措施

参考文献

[1]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2]赵君慧.当前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3.

[3]邢建华.我国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3.

[4]武芷漪.浅谈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问题[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

理性引导 第10篇

1 就医理性

小病到基层、大病上医院的有序就医状态,好处很多,谁都能说出几条,国家也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加以引导。但多年下来效果并不理想,大型公立医院依旧一号难求、一床难觅,基层医疗机构仍然门可罗雀。

我国患者就医是否具有理性呢?先不妨自问自答:自己的家人生病了,是先找村医、进社区还是首选大医院?有人可能会回答,小病当然去基层。但如何判断小病还是大病呢?人体是一个极度精密复杂的生物系统,医疗诊断是高度知识密集的专业,没有相应专业知识的患者或家属是很难作出判断的,而对误诊的担心却是实实在在的。

因此,判断患者就医行为是否具有理性,可以分析其选择背后的行为逻辑,再以此为基础分析如何对其合理引导。对于理性的患者或家属,经常会面对以下四个约束条件:(1)病情判断。在缺乏可依赖的医护人员参与的情况下,大病小病自己常常无从判断,有时一个普通发烧感冒也会担心是大病,哪怕只有1%的大病可能性也会从大病角度思考问题,自觉不自觉地启动大病应对方案。(2)就医选择。是否可以自由选择就医场所,尤其是异地就医、越级就医,主要在于是否有对异地或越级就医的刚性制约,而不仅仅限于经济层面的柔性惩罚。(3)就医质量。主要表现为对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诊疗质量的自我判断,目前较普遍的看法是,公立大医院条件好、诊疗规范、质量高,相比之下基层医疗质量无保障,误诊概率大,大病治不了。可能是实际情况,可能是口碑相传,也可能是患者的自我感觉或潜在意识,或许兼而有之。(4)支付能力。支付能力很重要,但往往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在病情不明的情况下,治病救人唯此为大,患者一般暂不会考虑支付能力。

从以上四个约束条件分析,显然并不能得出患者行为缺乏理性的结论。期望诊断准确、诊疗质量高的个体理性行为导致群体的非理性结果,说明公共政策作用空间很大。因此,可以从这四个约束条件再来分析公共政策的作用空间。

第一个约束条件病情判断,因其涉及医疗服务的特殊性,患者虽然可以通过健康管理与健康教育获取一定程度的相关知识,提高自我判断能力,但空间有限。第二条就医选择、第三条就医质量、第四条支付能力,则涉及供给侧与需求侧问题,具有较大的政策改革和完善空间。

2 就医选择

就医选择涉及供给侧的管理方式问题。国外实行非经济管制或强制是普遍做法,如一些大型专科医院、综合医院根本不开设普通门诊,不接受非转诊、非预约患者等。实行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德国、法国、日本,全民医疗保障制度的英国、加拿大,商业医疗保险为主的美国等,基本上都有不同形式的守门员制度安排,这种守门员制度不是基于医保或政府的经济引导和患者自由选择,而是基于供方诊断的管理强制。作为需方,我国患者基本不受这种管理限制,就医选择高度自由,充分体现以脚投票的市场机制,与国际普遍做法并不一致。这种自由选择机制更能充分暴露供方存在的结构性失衡等问题。

下面,以第一条病情难判断、第二条就医相对自由为基础,分析第三条就医的质量约束。

3 供给能力

从需方视角看,就医质量即患者对供方诊疗质量的评价,是决定患者个体就医行为最为关键的因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先回头从供方角度分析问题。供给能力应包括两个层次的概念:一是总体供给能力。可以依据统计年鉴等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包括全国人均医生数量、护士数量、病床数量等,还包括大型设备,如CT机、B超机等人均占有量。二是结构性供给能力,这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新华网一篇文章用大众化语言揭示了供给的结构性问题: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这恐怕是患者们的共同心愿。但在现实中,大多数乡村和社区医院却很难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病人们只能“一窝蜂”似的去名牌大医院,而大医院看病贵、程序繁琐,再加上病人“扎堆”,导致医疗服务质量有所下降,不少医患矛盾也来源于此。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现象长期持续。这段话反映出供给不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基层有效供给不足,有供给但得不到群众认可变成了无效供给;二是高端供给有效但严重不足,数量扩张导致供给质量下降,供给质量下降又导致一些病人到各大医院都看一遍,进一步加剧供给不足。

需求有潜在需求与有效需求之分,供给也有无效供给与有效供给之别。分析基层供给能力,需重点分析其有效性。基层有效供给能力高低主要取决于两点:

一是供给条件,主要指其硬件软件保障,如营业场所大小、医疗设备数量与质量、工作人员数量、结构及专业技术能力、药品耗材配备、资金投入保障等等。

二是供给意愿。指其管理和工作人员是否有足够的内在动力和外部压力尽心履职,核心是内部和外部机制是否健全顺畅,包括报酬、晋升、激励、约束、考评等机制。有意愿无条件,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条件无意愿,难免留不住人才,或出工不出力等,好的硬件也不会用好,难免闲置浪费。条件和意愿两个维度可以构成四种组合:无条件无意愿、有条件无意愿、无条件有意愿、有条件有意愿。从条件和意愿两个维度四种组合可以一定程度解释其供给的有效性状况:前三种都不能产生有效供给,其中第二种是典型的无效供给,只有兼具条件和意愿,才能形成有效供给。

4 对冲效应

强基层是医改目标之一,就是要增强基层医疗机构的供给能力。但对于大量的基层医疗机构,目前的一些改革措施正在产生对冲效应:一方面,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改善基层医疗机构软硬件条件,比如改扩建门诊住院楼、购买大型设备、实行收支两条线、转正临聘人员、增加和保证基层工作人员收入等,这有利于增强其供给能力;另一方面,一些政策实施的不平衡又抵消了投入的效果,如为了控制药品费用而实行的基本药物制度和集中招采制度,虽然大规模降低了药品价格,但一些地方实施过程中简单粗放,配套措施不够,利益关系没有理顺,反而限制了一些基本和有效药品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层机构的供给能力。加之一些地方实行收支两条线后,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建设不到位,出现有能力的人留不住,能力差的人出不去,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不如不干,多干不如少干等等问题。因为干得越多发生医疗事故的风险越大。

调研发现,一些社区医院,数十号工作人员,多层办公大楼又新又敞亮,科室齐全,但一天仅几个到几十个门诊病人,基本没有住院病人,病房已变成杂物间和员工宿舍。还有报告指出,一些基层机构有设备无人才,配置的崭新B超机、C T机等无人能用,放在储藏室蒙灰。

从一些基层医疗机构条件改善但就诊人员减少的情况看,这种对冲效应在部分地方表现得十分明显,不仅抵消了政府增加供给的努力,而且把一部分原本有效的供给变成了无效供给,导致基层整体有效供给能力下降。在对冲效应中受冲击最大的是基层工作人员因激励弱化而导致的积极性下降:由于用药范围限制及配送不及时等原因,一些机构以前可以治疗的疾病、可以做的手术做不了,曾看到一个乡镇卫生院完整的ICU病房已封闭半年多,巨大的设备投入成为废品;由于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基层机构和人员可以放大药品品种不够及配送不及时、相关治疗限制等约束条件,作为减少供给的理由。

而大医院受药物政策影响较小,“公益二类”的定性也不受收支两条线管理影响,目前还不存在如基层医疗机构的类似政策对冲效应,有意愿接受尽可能多的病人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因此也有强大的动力不断扩大供给能力,并形成对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并通过人才对患者的虹吸效应。

5 供给侧改革

目前, 国务院在公立医院改革、县级医院改革、基层医疗机构改革、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基本药物制度改革、药品价格改革等方面都有相关政策,解决供给失衡的政策也很全面。现在的关键是要将这些政策措施落实好、协调好,形成合力,避免对冲和相互抵消。尤其不能因为少数部门利益、少数强势群体利益而大打折扣,防止对部门有利的就全力执行、不利的就不执行或不真心实意执行的不良现象。政策执行的不平衡,某种程度上成为目前供给失衡的主要因素。

解决供给失衡,关键是增强基层供给能力,着重强化落实三个方面的政策措施:一是增强意愿。增强基层医疗机构已有政策的协调性,落实基层机构的激励与考核机制,调动管理层与工作人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增强其供给意愿,尽可能将无效供给或潜在供给转变为有效供给。二是形成优势。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群众日常健康管理与健康教育责任,这是天然的优势,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人员能够更好地掌握患者的生活习惯、慢病情况、既往病史,可以基于这些优势提高基层诊断的准确性和群众接受健康咨询及就诊的依从度、接受度,促进患者主动留在基层,形成良性互动。三是加强约束。在提升基层供给能力和意愿的基础上,考虑采取非经济手段,将一部分可以由基层机构提供的服务控制在基层处理。比如建立以供方诊断为基础的强制性守门员制度等。

6 需求侧引导

前述第四条提出患者支付能力。这涉及多个方面,既涉及不同层级供给方的费用差距,也涉及医疗费用本身的绝对量及占家庭收入比例,还涉及医保分担的绝对与相对量。这里重点讨论医保分担及医保能否、如何通过分担机制引导患者到基层就医的作用问题。

有人认为,医保对医疗需求的引导不够,没有拉开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就诊的支付差距。目前情况下,医保进行需求侧引导能发挥多大作用呢?先分析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医保的被动性。医保是付费方,居医疗服务下游,是否付、付多少主要由供方决定。如果患者对基层机构不认可,即使医保支付比例提高到免费的程度(目前一些地方医保对基层医疗服务的支付已达90%,一些地方甚至近乎免费,如1元包门诊,100元包住院),患者还可能担心误诊而选择直接去大医院就诊。

二是医保经济引导的空间十分有限。目前,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支付比例都比较高(2014年,职工医保82.1%,居民医保70.9%),医改任务也对不断提高医保支付比例提出明确要求。2014年,职工医保支付的住院费用中,三级医院住院费用占比65.6%,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在总体医保支付比例要求已经较高的情况下,进一步拉大医保在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中的支付差距,空间并不大。而且,降低患者外出就医及在高级别医疗机构的支付比例,也不利于减轻大病患者医疗负担。

医保引导需求空间有限,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还与目前基本医保保基本的定位不够明确有关,对基本、高端等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针对性、开放性和兼容性不够,尤其是对费用弹性较大的高端医疗需求引导不够。医保更好发挥引导作用,可以在高端医疗需求领域更好发挥作用,通过引导分流一部分高端医疗需求,满足部分中高收入及高收入参保群体的需要,同时减轻基本医疗需求的供给压力,一定程度缓解供给侧失衡问题。

摘要:从患者对病情的判断能力、选择医疗机构的制度空间和医疗服务的质量等方面分析,并不能得出患者就医缺乏理性的结论。解决供给失衡,关键是增强基层供给能力,但对于大量的基层医疗机构而言,目前的一些改革措施正在产生对冲效应:一方面,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改善基层医疗机构软硬件条件;另一方面,一些政策实施的不平衡又抵消了投入的效果。目前,国家关于解决供给失衡的政策、强基层的政策很全面,现在的关键是落实好、协调好,形成合力,避免对冲和相互抵消。

关键词:就医理性,供给侧改革,需求侧引导

参考文献

[1]唐华.新华网评: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破解“看病贵、看病难”,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5-01/20/c_1114051804.htm.

理性引导 第11篇

然而当下, 不少中职学生对货币的基础知识缺少了解, 对钱财的管理意识薄弱, 不能形成正确而合理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不良的消费习惯一旦养成, 会逐渐侵蚀学生的意志, 沦为物欲的奴隶, 长此以往甚至会埋下犯罪的导火索。因此, 在全社会都在大力倡导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同时, 作为德育主阵地的中职德育课堂, 更要关注中职学生消费的新变化, 帮助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进而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下面我将结合教学实践, 就自身在中职学校德育教学过程中, 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消费观上的一些具体做法进行阐述, 以供交流和讨论。

1. 明确适度消费的意义, 倡导合理适度消费

消费观是经济伦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是人们对消费水平、方式等问题的总的态度和看法, 是社会经济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一般而言, 中外经济思想史上存在三种消费观———节俭、奢靡和适度消费观。其中适度消费观最为成熟和理想, 体现了人类的道德自律和理性精神。合理适度消费作为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念, 它实现了个人消费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结合, 适度消费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为适度消费创造了条件。

由此可见, 在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普及政治经济学知识, 明确适度消费的内涵和意义, 倡导合理适度的消费观念, 不仅对中职学生的个人成长产生积极引导作用, 而且对国家的未来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2. 制造积极的舆论导向, 营造科学文明的消费氛围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 他们在家庭里被父母悉心地照顾着, 很少有机会去体验社会生活, 他们大多不太懂得金钱的来之不易和生活的艰辛, 因此, 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营造科学文明的消费氛围对他们未来的工作、生活而言十分必要。

享乐主义是中职学生思想中的常见问题。他们生活追求时尚, 衣服讲究品牌, 热衷攀比, 随意挥霍着父母用血汗换来的钱财, 这些行为不仅是不尊重父母劳动成果的表现, 也不利于良好道德教化的形成。享乐主义容易侵蚀人们的思想, 使人们沉迷于物质享受和肉体感官的刺激中, 进而消磨人们的意志, 侵蚀人们的理想。享乐主义思想的滋生对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中职生影响尤甚, 因此, 我们要制造正确积极的舆论导向, 提倡“理性消费, 俭以养德”, 帮助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反对享乐主义,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理财观。

3. 渗透理财教育内容,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理财观

金钱自它出现的那一天开始, 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它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对人类的文明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自古以来, 人们就一直把“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 用之有度”这几个字奉为立身处世的原则, 作为道德建设的重要条件。“取之有道, 用之有度”是说人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去赚取金钱, 创造财富, 使金钱服务于我们, 帮助我们, 提高生活质量, 收获幸福生活, 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4.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加强理性消费的道德教育

课堂小天地, 社会大课堂,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强化消费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一方面, 我们可以与教学内容相呼应, 开展一系列的校园活动, 将消费教育贯穿其中, 在校园里营造一种崇尚勤俭节约, 拒绝奢侈浪费的良好氛围, 提高学生的消费道德水平。比如, 可以开展“我身边的浪费现象”的主题演讲比赛, 举办“勤俭 节约, 自立自强”的优秀学生事迹报告会等。

另一方面, 我们可以带领学生组织一些课外社会实践活动, 拓宽学生的视野, 体验劳动的艰辛, 明白物质财富的来之不易, 从而锻炼他们吃苦耐劳的意志, 培养他们勤劳俭朴的品质。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田间夏令营活动, 让学生深入田间地头, 了解播种耕收的环节, 体验劳动的艰辛。我们还可以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 走进社区, 走进贫困家庭, 直面贫困家庭的生活状态, 在给予别人帮助的同时, 引起他们对自身不良消费行为和习惯的反思, 从而形成科学的消费观念和文明的消费行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理性引导】相关文章:

生活理性05-11

理性因素05-15

理性调控05-16

理性辨析05-17

理性特征05-30

理性模式06-01

理性创新06-01

市场理性06-02

理性激情06-06

理性人06-23

上一篇:四化教学下一篇:温度变形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