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与应用范文

2024-07-25

规划与应用范文(精选12篇)

规划与应用 第1篇

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城市是让人向往的, 而作为城市第一印象的色彩, 最能给人以心理感受。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 形成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反观现在的城市,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愈加频繁, 社会文化的摩擦也越来越多, 城市所独有的色彩文化脉络正在逐渐消失。针对这一现象, 专家们提出“共生思想”, 以求在这个多元化碰撞的时代找到一条和谐共存同发展的道路。时代的更替是无法避免的, 以工业化为标志的现代主义代替以封建社会为主的古典主义, 每个时代的文化精髓是需要继承下来的。在城市规划中, 色彩的运用在借鉴国际上对于这一领域研究带来的新成果及新的社会需求的同时, 也要注意不可盲目跟从以致失去自己独特的文化品位。

2 当前城市色彩规划的研究程度及主要方向

2.1 当前城市色彩规划的研究程度

城市色彩的规划研究始于19世纪的西方, 源于1800~1850年意大利城市都灵的整顿。城市色彩在20世纪60年代被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提出, 对其重视和研究, 是基于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城市色彩混乱, 在20世纪60年代末法国产生的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中就包括了城市色彩理论, 到了20世纪70年代日本开始引进这套方法, 并且运用于实践。这些都是国外早期的运用城市色彩并完善城市色彩规划体系的典型。现在大部分发达国家对于城市色彩规划理论的研究及运用已趋于成熟, 并形成了自己的城市色彩应用体系。

我国的城市色彩规划研究起步较晚, 起于20世纪90年代。就目前国内对于城市色彩规划的研究来看, 我国的城市色彩规划研究在城市规划中还是相对薄弱, 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 缺乏有效的运用于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

随着城市化问题的不断涌现, 我国开始逐渐重视对城市色彩的研究, 在1994年完成中国色彩体系课程并申请形成国家标准《中国色彩体系》 (GB/T15608—1995) 。中国色彩体系的建立使我国城市规划中的色彩应用更加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2002年由深圳海川色彩科技有限公司研制成功并推出了《中国建筑色彩卡》, 它是按照确定的颜色量值制成的颜色实物标准样品, 不但具有严谨的颜色数量值, 是表述中国建筑颜色的科学化、现代化的国家标准工具, 而且使中国的建筑色彩标准适时地迈向了标准的、国际化的轨道, 为中国的建筑色彩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但国内具有专业知识水平和技术力量的设计单位也是屈指可数, 实施过色彩规划的城市也仅有北京、辽宁盘锦、山西大同、武汉等少数城市。

目前我国城市色彩的研究主要表现为三方面的特点:一是重视不足, 理论研究成果很少应用到实践中;二是城市色彩规划的应用基础比较薄弱, 缺少相关的规范性指导文件;三是对于本国传统城市色彩的研究程度要高于现代城市发展中城市色彩的研究。

2.2 当前城市色彩规划研究的主要方向

随着城市化发展不断加速, 色彩问题亦层出不穷。经过十几年的理论研究及实践, 目前我国的城市色彩规划体系综合起来主要侧重于五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历史文化及其脉络与城市色彩的关系;二是固有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与城市色彩的关系;三是城市发展定位与城市色彩之间的关系;四是城市发展的时代性对城市色彩的影响;五是城市色彩对人的心理影响。

城市规划中对色彩因素缺乏重视, 城市色彩规划研究过于理论化等, 最终导致了我国城市色彩出现混乱、特色流失等问题, 城市规划中对色彩的研究迫在眉睫。要彰显城市文化、城市魅力, 需要规划师了解该区域的历史文化、人文环境、城市发展定位, 也要考虑人们的心理需求。在城市规划中色彩的表现, 同样也需要与之相结合, 这样才能达到城市、建筑、文化的相互协调。

3 城市色彩的特征

3.1 城市色彩

城市色彩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不仅是城市的装饰这样简单, 还是一个城市的标志, 是城市对外形象表达的一种语言, 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城市色彩是城市所在的自然环境、经济活动、文化生活及发展历史等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是对城市的整体反映。

从城市色彩的研究来看, 城市色彩是一种系统化的存在。完整的城市色彩规划设计, 应对所有城市色彩构成因子统一进行分析研究, 确定主色系统或辅色系统, 按照美学的观点, 原则上城市规划的色彩最好不要多于三个色系。然后确定各种建筑物和其他物体的所在地区的表皮色, 再确定包括城市广告、城市公交车辆等流动性颜色以及城市装饰色、绿化颜色等, 以此来彰显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城市形象。相对于城市规划中的建筑及空间, 色彩更具有可见性, 从视觉上来说色彩是一个城市给人的第一印象, 是首先进入人的视野的城市外衣。国内许多城市却在色彩中迷失了自己, 导致城市建设中色彩繁杂, 让人心情烦躁。从中可知城市建设及规划中如能运用好“城市色彩”这一艺术语言, 较之城市功能规划、建筑的造型设计、公共空间的规划与造型等空间表现语言则更具有冲击力, 更能彰显城市的诱人魅力。

3.2 城市色彩的独特性与时代性

城市色彩的独特性, 也是指唯一性, 是其与众不同的地方。时代性, 就是与时俱进, 是属于时间上的独特性, 犹如艺术品一样有其独特的风格, 也意味着创新、创造。但现在城市色彩的规划却不单单只是去开发, 去创新、创造这么简单, 它是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现代文化等因素的综合表现, 是异质共生后的最后产物。

2001年公布的《哈尔滨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研究——城市色彩规划》指出哈尔滨米黄色的墙、灰白色的建筑和冬季的冰雪构成了哈尔滨市色彩的基调, 透出祥和、朴实、宁静的城市文化氛围, 也衬托出哈尔滨“冰城”的优雅气质。青岛老城的红瓦、朱墙、碧海、蓝天, 也充分显示出这座美丽滨海城市的风采。城市色彩是与环境相互融合, 长期形成的, 贵在统一与和谐。所以城市的色彩规划与更新, 必定要反对对其他城市缺乏艺术与审美的复制, 因为这样与独特性、时代性有违, 而且也是对自己文化的无知与亵渎。

3.3 城市色彩的合理性与和谐性

城市色彩的规划不仅要体现出独特的城市魅力, 也要符合时代的要求。我国城市色彩的应用最早可追溯到我国古代商朝《道德经》, 《道德经》中有云: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注重把周边的自然环境、历史文脉等相互连接, 如北方的金碧辉煌与粗狂, 北京以黄色、金色、红色为主, 那是因为华北平原地区多黄土、少水并且有些地方存在沙土;江南的淡雅细腻, 以灰色和白色为主, 那是因为江南地区河流多、雨水充足、多石山, 灰色的石头多裸露于地面。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是新建建筑与原有城市环境相冲突的一个典型案例, 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国际性知名建筑, 并获得了良好赞誉, 但在中国它却被人们称为“大裤衩”, 除了形态上与原有建筑不匹配又对原住民产生了影响外,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建筑色彩从一开始就冲着天空去的没有向着大地, 没有考虑到其周围原住居民的生活环境, 没有以合理、和谐的形态及色彩融入北京原有的环境。

城市色彩应是居民能真切感受到的存在, 是一种和谐的独具特色的城市环境色彩体系, 而不是为了适应现代化而脱离现有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历史文脉等的破坏。现今城市建设中存在着色彩乱用的现象, 造成大规模、大范围的“色彩污染”, 不仅影响着城市的整体美感, 同时也是对宣扬城市文化的背离发展。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需要我们秉持着“道法自然”的设计精神, 在充分考虑当地自然环境的基础上, 与其当地的民俗文化、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城市定位等相结合, 综合融汇出属于自己本城市的色彩体系, 在建设“美丽中国”、“魅力城市”这条路上才能走得更远。

4 城市色彩的应用及规划原则

城市规划中的色彩应用是城市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其主体是城市景观色彩, 包括建筑色彩、道路色彩、绿化色彩、公共设施色彩等。根据不同城市的发展理念, 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脉、人文风景、城市发展定位等相对客观的色彩构成, 寻找其共性进行科学合理的色彩规划与设计, 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色彩的规划与运用首先要对城市色彩进行分类, 选定规划及实施的方向, 进行合理理性的研究, 然后再从艺术学的角度, 感性地设计色彩, 做到理性与感性的共存共生。

4.1 城市色彩的研究分类

基于城市色彩规划理论的研究成果, 可将城市色彩划分为以下几个类目: (1) 按照各类色彩在城市中存在的数量比例, 可分为基调色彩、辅调色彩、点缀色彩等; (2) 按照色彩载体的形式, 可分为实体色彩元素、虚体色彩元素, 自然环境色彩、人文环境色彩、人工环境色彩等; (3) 按照城市色彩层叠关系, 可分为城市的底色、城市的前景色彩、城市的中景色彩、城市远景色彩等; (4) 根据其分布位置, 可分为核心城区色彩、郊区色彩、城市边缘地带色彩等。

在城市色彩规划中可以选定其中的一个大的分类, 并以此为基础对城市色彩规划进行深入、详细、合理、科学的研究。以桂林为例, 在改革开放以前桂林是以灰色的古典城市色彩为主;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思想文化的不断解放、桂林市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 其开放性注定了桂林市的色彩文化不可能仅用传统的城市色彩学来研究。桂林市是一个多民族的城市, 每个民族有其独特的色彩信仰, 加之外来文化的冲击, 具有西方特色的建筑也越来越多, 这就注定了桂林市城市色彩的多样化。但综合古今城市定位及其他各方因素的影响, 桂林市的色彩整体偏向灰冷色系。如今桂林城市定位为山水城市, 在城市色彩方面不仅要考虑建筑的单体色彩, 还要将建筑的色彩与周边的山水相结合, 使得建筑更融入自然山水之中。

4.2 城市色彩的规划原则

从艺术学的角度来讲, 城市色彩规划的应用一定要遵循美学中的审美原则, 要以艺术学及美学中的审美原则为指导, 并以其为出发点来审视城市色彩的应用与规划。

4.2.1 整体统一的原则

城市色彩是城市中各种颜色相互作用的产物, 其中存在各种颜色的对立与统一关系, 恰当的处理色彩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创造和谐色彩空间的关键。色彩的协调意味着将各种色彩的色相、纯度、明度之间尽可能拉近, 这样做不仅产生统一感同时又避免了色彩的平淡、单调及沉闷。

4.2.2 色彩的韵律美

韵律美是美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条审美原则, 色彩的艺术性与音乐、诗歌及舞蹈等其他艺术门类有很多相通之处, 如色彩的各种色相变化、明度变化、纯度变化就像音乐中的各种音符, 将其各种色调合理安排可以产生音乐的美感。

韵律美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审美概念, 还包括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重复与渐变等关系的处理及色彩感情的优化。如果能在城市色彩的规划与应用中处理好色彩的韵律美, 那么城市色彩必将对城市的形象及居住民众产生积极的影响。

5 结语

城市色彩的魅力比比皆是, 相对于北京、上海、香港等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有些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没有太大的外在因素影响, 这样其发展及规划建设就相对比较自主;有些城市的色彩由于其所处的地域性及所属民族的不同, 更倾向于民族特色, 民俗气息浓厚, 更贴近人性色彩;有些城市依山傍水, 其地理位置使得这里的气候及自然环境与其他城市相比更适宜人居住;有些城市河流、溪水由城中流过, 许多建筑景观多是依山、依水而建, 再加上当地的自然环境, 这些城市的色彩多有温婉而细腻的特质。

色彩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特殊语言。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精神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城市的独特性越来越重视, 对城市色彩的注目越来越多。真正的城市色彩规划并不是一味的强制性要求或者乱拼乱接, 而是通过分析影响城市色彩的各要素和特征, 提出城市色彩对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风貌、现代文化、现存的城市景观特色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作为发展中国家, 建设“美丽中国”、“魅力城市”就要突出国家与城市各自的独特性。作为城规学科的新研究领域, 我们应当考虑城市发展的文化传承功能, 合理地处理城市色彩中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关系, 将色彩对人生理、心理上的作用运用到城市规划中去, 才能有利于建设生态和谐的现代化新城市。

参考文献

[1]杨维祥, 熊向宁, 黄生辉.武汉城市色彩规划探讨[J].规划师, 2003, 19 (9) :66-69.

[2]吴松涛, 陆明, 郭嵘.寒地城市色彩规划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 2001 (3) :17-18.

[3]孙晓非.浅议鞍山城市色彩规划[J].理论界, 2007 (5) :109-110.

[4]贤德.21世纪城市规划面临的挑战[J].上海城市规划, 2000 (2) :18-21.

[5]辛艺峰.走向新时期的城市环境色彩设计[J].新建筑, 1995 (4) :42-43.

[6]尹剑波, 程钰.建筑色彩与外部环境[J].设计艺术, 2004 (4) :67-67.

[7]程全国, 吕晓莹.沈阳城市色彩的规划与设计[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8 (3) :545-547.

[8]邓清华.城市色彩探析[J].现代城市研究, 2002, 17 (4) :51-55.

[9]吴晔.城市色彩规划与设计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07.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规划 第2篇

实 施 方 案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成为课堂教学信息化呈现的重要手段。为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贯彻、落实学校“打造高效课堂”的总体教学目标,提高教师教学效率,矫正高效课堂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重教法轻学法、重训练轻反馈、重进度轻效度等偏差和不足,真正实施“高效课堂”,特制定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规划的实施方案。

一、信息化环境的建设党中央和国务院曾明确指出:要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学校信息化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但是,就目前而言,课堂教学,或者说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仍然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学生通过学校的正规课程的学习获得必要的知识和能力是学生发展的主渠道。因此,将学校正规课程和学生活动与信息技术有效的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的工作重点。

首先,我们要切实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只有让每一位教师都掌握了一定的信息化教学技术,才有可能实现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形成。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计算机操作水平的现状,对教师进行分层次的培训。通过有计划、分层次、逐级的培训学习,开展中老年教师采取一帮一的形式,力争让所有教师都能够熟练地从互联网上检索、下载课件等资源,并能进一步加工、整合成课件以适合自己的教学需要。其次,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主要媒体,如:投影仪、视频展台、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等,丰富并加强现代教育手段。积极倡导学科根据自身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教学。发挥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加快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开展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提高学生的数字化技能。另外,要积极开展一些具有学校特色、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整合活动。一次成功的活动,其实就是学校各部门间相互默契配合的体现。学校教务处及相关领导在整个活动中应该积极地参谋,指导部门负责人合理选用信息技术,充分恰当体现学校的信息技术特色,全面推进学校的信息化进程。

二、信息化学习资源的建设

信息化学习资源建设问题是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这是一项全员参与的常态性工作,为了能够获得一定的人力、物力支持,促进信息化学习资源建设的长效可持续发展,学校成立了主要领导牵头、教研主任、电教负责人、电教人员、学科教研组长组成的信息化学习资源建设领导小组主持开展此项工作,以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把学校信息化资源内容分为专题资源和教材资源两各模块。专题资源模块是指教育教学中专门研究或讨论的题目、学科的系列专题等。教材资源模块是指各学科每章节的教学设计、导学案、课件、习题、微课(针对章节知识点的重点、难点)、相关材料(与知识点相关的文字、图片、媒体等拓展材料)等。资源类型分为:课件类(含多媒体课件和 CAI 课件)、案例类(包括典型课例、教学设计方案、各类试题等)、多媒体素材类、文献资料类和信息化学习工具类。教师可以通过网上搜集整理、教材配套资料、教师开发制作等方法来获得这些资源的建立。专题资源由专题负责人收集整理上传到网站指定目录,教材资源由学科教研组长负责组织学科教师搜集整理,通过集体备课后上传到相应的科目、版本、年级、章、节。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育技术的发展,不断的调整和改进,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为广大师生服务,促进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优化教学设计的方案

优化教学是深化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我校打造高效课堂办学目标的主要途径。打造高效课堂要求要进一步精细课堂教学,彻底改变课堂上少、慢、差、费的局面。而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基础,要实现高效课堂目标,优化教学设计,是必然的选择。

教学过程的几个基本要素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和组织教学内容,选择课堂教学的结构和组织形式,选择灵活多样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优化了这些基本要素和具体操作中的一些细节,课堂教学的效率必将提高。

1.优化教学目标设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领者。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要以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培养目标为依据,确定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知识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对“保底目标”的内容人人学会。同时,根据学生的禀赋和个性特征,进行拓展性知识的设计和多层次能力的训练。要克服教学设计中目标虚化现象,使得应该掌握的知识、必须迁移的能力和尽量开发潜力有机融合,目标具有检测的可操作性,达到用设计的目标完全可以评价课堂生成度的要求。

2.优化教学内容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体现“话题”特征。教学内容仅仅是一个特定的情景、特定的话题或者是一个引子。要打造高效课堂,在教学内容设计时,要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所谓依据教材,就是要对教材内容中承载的课标要求读懂、读透,明确具体知识和生成要点。所谓不拘泥于教材,就是要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设计中还要有“分层设计”理念,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经验和个性特征,使教学内容的设计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有“跳起来摘桃子”的感觉,克服学生的学习倦怠倾向。

3、优化教学结构设计

明确的教学目标、准确的学情把握、适宜的教学内容都要用科学的教学结构来落实。新课程倡导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因此在进行教学结构设计时,要把内容、能力和潜力的学习和培养,尽可能多的以活动为载体呈现,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体验、探究和思维。教学结构设计要科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的内在规律,活动之间既严谨又灵活,既放得开又收得拢。让铺垫知识的复习、新知识的探究、新能力的迁移和思维的开发之间无缝对接。

4、优化教学方法设计

“教有法无定法”,新课程最有意义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把学生作为新知识的建构者,通过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等形式让学生获得新知。在教学方法设计时,要对学生知能情况准确把握,对学生个体学习能够解决的问题予以牵引,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够完成的问题搭建平台,对学生似是而非的问题进行澄清,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讲解。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既要体现完整性,又要体现灵活性,要将课堂中估计出现的学习状况考虑全面,何时用讲解,何时用启发,何处用训练,何处用实验等等胸有成竹。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准确处理随机问题,合理解决设计与实践的冲突,高效课堂才能在一个个常态课堂中生成。

5、优化评价方式设计

新课程的教学评价,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多元化评价,多运用激励机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评价设计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其他方面的表现。如: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是否积极,是否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是否善于与人合作,是否善于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否乐于探索、搜集和处理信息等,在过程中多鼓励和表扬,使之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有效地自信培养,激发热情,培养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

四、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近几年,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也成为了课堂教学信息呈现的重要手段。这就对全体教师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尽快提高教师操作技能,借助教育技术工具来完成教学工作,我校采取“以校为本”的培训方法,充分利用专职计算机老师,在本校范围内开展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从而快速提高教师的操作水平,使计算机为教学服务,达到学科教学与计算机整合的目的。

学校以教育部新颁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指导,以建设信息化社会所需要的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出发点,以全面提高我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为重点,全面开展我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工作。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以教务主任和德育主任为副组长,以信息技术教师和各学科教研组长为组员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领导小组。通过校本培训,使教师能够独立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课堂教学活动,并不断积累经验,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确实体现信息技术服务于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真正发挥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优势。教师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通过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逐步形成新的教育观念,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及时修正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使之符合新课程的教育要求。在计算机操作知识的培训过程中,教师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一般操作与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应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教学信息的综合处理;文稿演示软件的使用;因特网的信息服务;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素材的编辑与制作的基本方法,能制作简单的教学素材与教学软件;掌握中牟县教育信息网资源库的使用方法和校本资源库的浏览、上传和下载的操作方法等。另外,教学实践是教师工作的落脚点,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落实现代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和能力,都必须落实、融化在教师教学过程的点点滴滴之中。

学校分别采用专家讲座电视学习、专题讲座,学科骨干教师讲座,教学示范(包括上课与说课)研讨,案例分析,问题沙龙六种形式,对教师实施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工作。学校利用每周二、周四晚自习时间进行集中学习、研讨,平时教师互帮自学或者在学校局域网内进行网上培训。培训结束后,学校要组织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评优、评先挂起钩来。学校为全体教师搭建展示平台,把培训与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评比、竞赛和教研活动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更多地争取提供、推荐让教师展示自我的各种机会。

信息化对现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提出了严峻挑战。网络教学的尝试实践则能加快现有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的根本转变,能为教师进修和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便捷的工具与场所,使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到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上来,真正实现高效课堂的时效性能和作用。

规划与应用 第3篇

小金教工程是围绕教育服务和监管的体系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程,该工程规划了围绕学生、教师、机构三大主线的二十余个业务信息系统,设计建立配套的基础设施、基础数据库、安全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并按照数据架构统一、公共中间件统一、系统松散耦合、信息门户统一建设、应用统一集成的技术架构进行建设。统一门户与应用集成作为小金教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解决各业务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换问题,实现各业务信息系统用户的统一管理和认证、公共软件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使用,实现一定程度的业务流程集成,为小金教工程终端用户提供统一、集成、易用的应用展示服务。因此,统一门户与应用集成对建设体系化的小金教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设目标和原则

统一门户与应用集成基于小金教工程的顶层设计和总体技术架构规划,通过建设信息门户和应用集成平台,编制相关集成标准,实施各业务信息系统与信息门户、应用集成平台的集成,实现小金教工程各业务信息系统在统一基础设施、统一数据标准和统一技术架构下安全、高效、稳定地运行,初步实现小金教工程系统集成、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目标。

统一的信息门户与应用集成平台建设和业务信息系统的集成整合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建设过程中将遵循以下原则:

1.统筹规划。从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入手,对教育行业业务现状和信息化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结合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制定小金教工程业务信息系统集成规划,明确集成内容。该规划基于SOA的构架思想,提供开放、弹性的技术架构,采用主流技术标准,为各类业务信息系统的集成和业务协同创造技术条件。

2.分步建设。根据规划,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依托数据交换、应用集成、运维管理等基础工程,形成数据集成、流程集成和界面集成标准,建立共享的技术架构,采用“新系统执行新架构标准、老系统择机逐步改造”的策略,分步实现集成目标。

3.注重实效。在应用效果方面,以用户体验为重心;在建设效率方面,依托成熟的技术和平台,与有经验的集成商合作,保障平台建设和应用集成的效率;在建设效益方面,一是在尽量少改变现有系统的情况下实现集成整合目标,有效保护原有投资,二是作为新建业务信息系统的基础平台,应具备较强的扩展性和兼容性。

三、集成模式

统一的信息门户与应用集成的建设基于业务功能服务化的思路,采用“平台+应用”的集成模式,实现小金教工程各业务信息系统的整合。业务信息系统的前台应用化、后台平台化,打通系统间的数据、应用、流程和界面,根据业务需求将其组合成相应的业务功能模块,当业务需求发生变化时,能够快速、低成本、高效率地应对业务变化,提升信息化对业务的适应能力。

目前,大部分小金教工程业务信息系统遵循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部署运行和统一维护的原则进行建设,但部分系统由于特殊原因在规划未全部完成前先行开始建设,导致这部分系统可能会使用不同的技术平台、不同的开发技术、不同的接口标准和不同的部署方式。

鉴于上述情况,统一门户与应用集成规划先启动建设信息门户、统一用户管理与认证平台、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公共软件资源平台等平台,并基于这些平台对各业务信息系统开展集成整合,规范各业务信息系统的设计,并根据各业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使用情况酌情适度实施集成。同时预留资源整合和业务流程整合的接口,以便在今后条件成熟时扩展实施。

四、建设内容

统一门户与应用集成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如下部分:信息门户(包括数据展示平台)、统一用户管理与认证平台、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数据采集平台、公共软件和公共组件、应用监控平台和集成标准规范。

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1.信息门户

信息门户是集中展现小金教工程各业务信息系统相关信息、数据和功能的综合性门户。面向公众,它是提供教育部各职能业务相关信息和数据的展示平台;面向小金教工程业务用户,它是进行统一业务办理和数据处理的工作平台。

信息门户采用开放、标准的技术框架,实现面向管理部门和个人提供个性化服务,并实现业务信息系统间的单点登录。同时信息门户还提供相应的管理模块,通过便捷、灵活、图形化的操作,实现门户样式、布局、信息和集成内容的变更。

2.数据展示平台

数据展示平台主要面向领导,展示可用于领导决策分析的信息和数据。平台具有集成和展示功能,集成来自各业务信息系统、统计分析系统的界面和数据,进行统一、灵活、形式丰富的数据展现。

数据展示平台以信息门户的框架为基础,提供随时随地、安全便捷、能通过平板电脑、大屏幕电视和PC电脑等多种终端接入浏览的能力。

3.统一用户管理与认证平台

统一用户管理与认证平台实现各业务信息系统用户的统一管理、统一认证和授权。统一的用户认证管理有助于解决各业务信息系统用户分散管理时用户信息不能及时同步的问题,提高了用户的可管理性、访问系统的灵活性和安全性,降低了信息资源访问控制的复杂度。

根据小金教工程各业务信息系统的特点,可采用多中心分布式用户管理或集中存储分级管理的用户管理模式。通过统一用户管理平台,实现组织结构、用户信息、角色、权限和群组等信息的维护和管理,并能够向各业务信息系统提供基于标准协议的用户身份认证、用户信息同步等接口,使得各业务信息系统能及时获取用户相关信息。统一用户管理平台提供系统级粗粒度的用户授权管理,细粒度的功能或数据级权限应由各业务信息系统进一步实现管理和授权。

4.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

通过建设通用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小金教工程中央级内部的数据共享和交换,同时也实现中央级与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间的数据交换。

小金教工程规划设计了公共基础代码数据库和其他主题数据库,这些数据库中的数据通常由专门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因此需要通过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将这些数据共享给各业务信息系统使用。

除了实现内部数据的共享和交换,小金教工程大部分业务信息系统将同时在中央级和省级进行部署,需要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中央级和省级系统间数据的收集和分发。为确保此间数据的安全,采用数字证书和数字签名等技术,确保两端数据的完整性和不可抵赖性。

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以图形化的方式进行管理,能及时监控各交换节点的运行状况,记录所交换数据的流向和流量,在发生问题时及时提醒管理员进行处理。

5.数据采集平台

数据是小金教工程的重要基础,所有数据都是由小金教工程各业务信息系统从最终用户采集而来。为了避免各业务信息系统重复开发类似的数据采集软件,特别规划建设了通用的数据采集平台。

数据采集平台由数据采集客户端和数据管理服务器构成,考虑其通用性,在数据表单的多样性和分发机制、审核流程的灵活定制、用户和数据表单的权限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可配置性设计。

6.其他公共软件和公共组件

小金教工程各业务信息系统基本为管理信息系统,在业务功能和技术实现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通常使用一些具有类似功能的软件平台和开发组件。为了便于实现各业务信息系统的集成,节约投资和开发成本,将多个业务信息系统公用的软件平台和组件,通过统一封装和集中管理,以服务的方式统一提供给各业务信息系统使用。

对于能够以标准协议和集群方式提供服务的公用软件,将在数据中心统一安装配置,供各业务信息系统连接使用;对于没有标准协议或无法以集群方式提供集中服务的公用软件,将规定所使用软件的品牌和版本,各业务信息系统分别独立安装使用。

各业务信息系统开发和运行所需的公共组件可分为基础功能组件和业务组件两类。身份认证、日志管理、字符处理等与业务无关的基础功能组件将统一开发、部署和管理,各业务信息系统以服务的方式直接调用;业务信息系统的共性业务功能,酌情封装成通用业务组件,供有需要的业务信息系统调用。

7.应用监控平台

为了确保信息门户和各类软件平台能够长期、安全、稳定地运行,及时发现平台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和隐患,需要建立应用集成运行环境的监控平台。监控范围覆盖应用集成运行环境的主要软件平台,并能够对主要指标进行监控。

由于部分小金教工程业务信息系统以分级形式部署到省,为确保包含省级系统在内的整体系统正常运行,小金教工程中央级的运行监控平台可直接监控省级应用集成运行环境的运行情况,并能够集中展现在中央级监控系统的界面中。

应用监控平台提供独立、友好的图形监控界面,监控数据的采集频度可配置,并可配置各项监控指标的告警阀值。监控数据以日志形式保留,并可随时查阅历史监控数据,可对监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生成运行监控数据报表。

8.集成标准规范

集成标准规范是指导各业务信息系统开发商进行系统设计和开发,顺利并有效实现应用集成的重要保障。

规范分为技术规范和管理规范两类。技术规范从门户集成、用户认证、公用软件和公共组件接口、数据共享交换接入和运行环境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和约束;管理规范从应用集成实施、用户管理、业务系统上线部署等方面进行了约定。

五、结束语

作为基础性的工程,小金教工程统一门户与应用集成工作正在加紧开展。目前正在搭建应用集成支撑平台,并进行相关的平台定制开发工作,预计2012年底前能够提供统一门户和应用集成的能力。?

城市配电网规划方法与应用 第4篇

关键词:配电网规划,电力,主干电网,负荷

1 城市10 k V配电网规划的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城市的迅速发展, 人口在不断增加, 对电力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但目前我国城市10 k V配电网的建设却相对滞后。合理、科学地进行电网规划, 是现代智能电网建设工作的基本前提, 也是供电企业安全供电的必要条件, 它能够提高配电网运行的连续性, 提高管理效率, 大幅度减少电能的网络损耗和由故障停电检修带来的经济损失, 使配电网运行获得良好的效益。电网规划也是电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 其以经济性、适应性、科学性等为原则进行规划, 成本较低, 经济效益良好, 能够有效提升电力企业的综合实力。

2 城市10 k V电网规划的现状

2.1 与主干电网分离

城市10 k V配电网是相对独立的电网, 它的建设与主干电网是分离的, 该类配电网的规划建设没有与主网的建设相结合。我国对主干电网的建设极为重视, 对其也投入了很多资金, 但在城市配电网的建设方面, 并没有长期的规划, 投入的资金也较为有限, 导致城市电网的建设效果不理想。许多地区的城市配电网结构不合理, 设备较为陈旧, 造成配电损耗较大、电能利用率低、供电质量不佳、电网效益不理想等情况。

2.2 规划基础资料不全面

电网规划缺乏高质量的数据资料, 且许多资料存在缺失和信息不准确等问题, 造成规划的建设方案不科学、可行性不高或可操作性有限。城市10 k V配电网的规划工作均是以委托的性质交由设计院进行, 而地方设计院的综合实力有限, 电力企业管理人员的资料、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没有做到位, 造成资料不全面、内容存在许多模糊点或者数据有误差等现象, 无法真实地反映出电网的基本情况, 更无法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

2.3 缺乏统一的规划标准

城市10 k V配电网的规划工作缺乏统一的标准, 使得电网结构较为不合理, 供电范围超过了设计的供电范围, 以及电网不能长期安全地供电。某些较为落后的地区还是采用传统的单电源, 且结构主要为单辐射, 该类运行方式不能灵活地改动, 环网建设存在较大的难度。如果是夏季或者冬季, 城市的用电量较大, 配电线路的电压落差就会十分明显, 而终端电压较低, 电能供应无法满足需求量。

3 电网规划方法及应用

3.1 负荷预测

在电网规划前, 要对城市的电力负荷进行预测, 该项工作是电力规划活动的基础, 意义十分重大。城市10 k V配电网规划的目的是制订出能够适应城市发展的结构和安全、稳定运行的电网架构, 其还需要满足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居民生活等各种用电需求, 因此, 需要提前做好负荷预测工作, 明确负荷的等级。

根据预测范围的不同, 可将负荷预测工作分为两种类型, 即城市总负荷预测和区域负荷预测。

3.1.1 城市总负荷预测

城市总负荷预测需要选择确定性的预测方法来进行, 把总的电力负荷用相应的方程来表示, 先利用时间回归法深入分析电力系统负荷最高值的时间和最大负荷值, 然后选取适当的平均值, 可以视该值为城市总负荷。另外, 还可以根据城市的用电量预测城市的总体负荷。一般常用城市总负荷的计算也可以采用弹性系数法, 其是结合地区的工农业总产值对该地区总用电量进行预测的方法。电力弹性系数ε是指地区总用电量平均年增长率与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的比值。假设第m年和第m+n年的总用电量和总产值分别为Am, Am+n和Cm, Cm+n, 总用电量增长率为a, 总产值增长率为d, 则平均年增长率为:

弹性系数为:

由上式可得到:Am+n=Am (1+λ) (3)

3.1.2 区域负荷预测

在进行区域负荷预测前, 应先收集资料, 掌握城市总负载量和各个区域内的负载分布情况, 使区域电网规划更加合理。根据城市10 k V配电网线路的情况, 把城市分为若干个用电区域, 并获得不同区域的负荷信息。在预测的过程中, 还应充分考虑用户的分布情况, 如果区域属于供电重点发展区, 电力负荷密度较大, 则需要适当加大分配的比例, 以保障该区域的电力供应。

3.2 具体规划过程

3.2.1 站点分布

规划站点分布时需要掌握供电区域的大小、负荷分布情况等, 然后确定电力设施的具体位置, 包括配电站、开关站和线路线行等。城市中各个区域的电力负荷情况差异较大, 例如居民集中区域、工业生产区、人口密度较小的郊区等。在设置配电设施时, 不仅需要考虑位置的要素, 还需要充分考虑设备的容量、性能, 考核该区域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 留出一定的余量。如果区域的负荷较大, 则需要使用容量较大的变压器, 且设置的变电站也需要在容量方面有一定的要求。该措施不仅能够有效减少该类工程的成本, 还便于设备在今后发展中的升级, 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2.2 网架设置

城市的发展十分迅猛, 当前设计的电力网架在一段时间后逐渐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 这种情况也给城市10 k V配电网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而许多城市急需构建较为灵活的、可靠性较好的电力网架, 以达到关于城市电力可靠性的相关标准。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 许多设备逐渐被淘汰, 包括架空线、柱上变压器、柱上开关等, 而逐渐推广、应用地下电缆、箱式变压器、开关站等设备, 以保障网架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电力企业需要与城市建设部门进行充分的交流, 建议其在建设的过程中预留沟道和站点空间, 且配网需要选择环网形式, 以便出现事故时, 可以在不断电的条件下进行检修工作。

4 结束语

现代城市化建设的逐步深入使得电力系统越来越无法满足社会各界对电力资源的需求, 而电网的规划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保障电力系统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适应城市的发展, 给城市提供充足的电能。本文仅从一般角度提出了几点电网规划的建议, 在实际的工作中, 还需要规划人员全面掌握城市的电能消耗情况、规划状态、经济实力和环保节能情况等, 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 预测城市未来的发展状况, 制订合理的配电网规划方案, 使之能与城市的发展相协调, 保障城市电能的供应。

参考文献

[1]黄勇建, 徐佳丽.基于我国配电网规划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J].科技信息, 2011 (04) :128-129.

[2]江宇超.城市10 kV配电网规划方法探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3 (05) :117-119.

规划与应用 第5篇

环境经济评价应用于规划环评的重点与难点分析

环境经济评价是联系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的桥梁,把环境经济评价应用于规划环评中,实现了对规划方案的环境影响的经济价值表征,为最终决策提供服务和支持,真正提高了环评对规划可行性的决策作用.本文结合环境经济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特点,通过对我国规划环评区别于项目环评的特征的把握,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提出应用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

作 者:高莹 作者单位:天津市红桥区环境保护监测站,天津,300131刊 名:资源节约与环保英文刊名:RESOURCES ECONOMIZATION & ENVIRONMENT PROTECTION年,卷(期):2009“”(4)分类号:X32关键词:环境经济评价 规划环评 应用

规划与应用 第6篇

关键词:模拟MMDS 广播电视 网络规划 应用

中图分类号:TN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c)-0043-01

作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一项最基本手段,地面无线电视广播实现了与有线电视广播系统及卫星电视广播系统的全方位覆盖,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网络的重要组成元素。作为一种全新的无线覆盖传输平台,数字电视地面传播系统在车载移动接收、家庭定点接收以及分众定点接收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该文的研究对象为模拟MMDS广播电视网络的规划与应用。

1 关于模拟MMDS系统

MMDS即指多路微波分配系统,借助于微波频率这一传播媒介来实现一点发射以及多点接收,将声音、广播、电视等数据信号传输至共用天线电视系统的前端位置或是直接将数据信号传送至个体用户的传播系统当中,这也是模拟MMDS系统的主要性能优势。相较于传统的CATV系统而言,模拟MMDS系统在图像质量、信噪比、施工周期以及资金投入等方面都有更加显著的优势,其工作频段一般置于2500~2700 MHz,而频带的宽度则为2(X)MHz,可同时容纳23个模拟电视频道,而国家信息产业部在广播电视MMDS频段上的划分主要限制在2535~2599 MHz之间,能够容纳八个频道,共计64 MHz带宽。通过模拟MMDS系统能够实现对多套电视节目的同时输送,在接收天线和下变频器的帮助下就能够完成VHF和UHF信号的传送。

2 模拟MMDS广播电视网络的规划与应用

峭壁效应是当前地面数字电视传输系统的主要特点,信号接收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广播电视网络的实际运行效果。从预先设定的目标覆盖角度分析,数字电视广播覆盖区应当按照统一的规划来执行,关注地面数字电视的峭壁效应对于小区域覆盖点的影响,更好地提升信号的整体覆盖效果。从现有的信号发射系统出发,我们可以通过对信号接收条件的改善来寻找覆盖区中的盲点,尽可能实现正常接收。比如我们可以将接收天线安装到既定的接受位置处,通过高增益的方式来对天线进行定向接收处理,于固定位置处优化天线接收条件,甚至是通过低噪声放大镜的使用来提升模拟MMDS广播电视网络规划与应用的实施效果。

2.1 原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系统概况

第一,数字电视节目源方面。从传输机房中引入必要的音频信号源,通过对电视节目进行压缩解码的方式来实现频点传输节目数量的增加,使得频道码率低于3.5 Mbps。

第二,节目处理方面。所谓的节目处理主要是指从信号的生成源方面通过复用、调制以及加扰措施来提升步骤实施的有效性,在调制器码流速率方面可控制在40 Mbps左右,其中传输通道带宽为200 MHz,可同时容纳五个传输通道。

第三,上行传输方面。采用点对点的微波传输方式实现对前端调制信号的有效传输,至于接收处理部分则是主要由卫星信号分配器、接收天线、码流解调器以及混合器监控系统等方面构成。

第四,MMDS发射方面。通常MMDS发射系统需要与高铁塔平台之间形成必要的安装距离,信号发射机位置处于铁塔下面的机房内,馈线控制在60 m左右,至于频带则在2.5~2.7 GHz之间。

2.2 增设中继覆盖点实现系统扩展

受到覆盖地点地理位置因素的制约,原区域系统内的覆盖盲点往往需要进行个体位置的优化与改善,在能够实现正常收视之后再对其中的中继覆盖点进行有效补充。从系统功能的协调性角度来看,MMDS无线中继发射应当时刻保持与主发射频点之间的一致性。

第一,发射功率的计算。针对接收机噪波功率N的计算一般采用这样的公式,即N=KTBr,其中K是指波兹曼常数1.38×10-23 W/Hz·K,而Br则是接收机的宽度,一般数值为5.75×106 Hz,至于T则是综合温度系数,一般T为293 K,这就可以算出N= -136.4 dBW=-106.4 dBm。关于最小接受功率Pr的计算,其公式为Pr=C/N+N+NF,其中C/N为载噪比,一般发射台均按照C/N=22 dB来进行设计,NF为下变频器的噪声系数,一般数值为2.4 dB,因此,这一公式就可计算为Pr=22+(106.4)+2.4= -82 dBm。关于自由空间传输衰减Ld的计算,一般Ld=92.4+20lgf+20lgD,其中D是指传输距离,f是指具体的工作频率,这就可以算出Ld=132.74 dB。一般我们通过18 dB、21 dB、24 dB(0.6 m、0.8 m、1 m)的矩形抛物线来对圆形网状抛物线天线增益进行计算,从实际使用需求出发,一般Gr的数值为21 dB。由于发射机的安装位置在机房,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接收位置的损耗,通常我们会采用宽带室内型来实现对发射天线位置的有效处理。所谓的发射视距主要是指各个天线之间没有任何阻挡的能够计算的最大传输距离,通常针对这一距离的计算若是K=4/3时,则D=4.12(Ht1/2+ Hr1/2),其中Hr和Ht是指接收天线与发射天线的实际高度,而D则为视距,从有效服务半径角度分析,视距的计算可能会受到实际情况的影响而出现偏差。关于发射功率的计算我们得到了这样的公式Pt=Pr-Gt-Gr+Ld+Lf+Δf,带入各项数据我们得到数字宽带发射机的发射功率数值为27.4 W,从雨雪等天气状况分析,我们一般选择30 W的宽带发射机。

第二,接收天线的选取。面对不同增益的接收端天线,它们能够极大地提升节目信号的传输质量,甚至我们还可以优化网状天线的使用效果,通过前后比高的方式来实现对空间信号源的处理,以此来提高信号的抗干扰能力。

2.3 实际应用情况

通过垂直极化方式来实现对中继器信号的水平移植,这时的主站信号也由原本的73 dB变为43 dB。为了尽可能控制不同发射信号之间的干扰,我们还需要时刻保持中继增点与主系统之间的协同合作关系,从根本上消除盲点问题,提高地面数字电视的覆盖率。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有效的传输手段,MMDS除了在电视节目传输方面有所贡献之外,甚至在电视数据双向传输方面也可实现网络与电视数据的有效结合,从根本上实现了三网合一的传输状态。不难分析,凭借模拟MMDS技术本身的优势,无线宽带接入在宽带数据传输技术中的应用势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范寿嗣,朱延年.现代有线电视宽带网络技术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2]胡艳军,俞传峰,杜昌明.基于MMDS电视微波的无线接入系统[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10(1).

规划档案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第7篇

1 系统概况

规划档案具有强烈的地理空间特性,如何管理、利用城市规划档案,保持其数据的现势性,实现可视化管理,对充分发挥城市规划档案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是执行国家或建设部的行业标准,对档案的收集、著录方式等进行规范。系统的结构框架图如图1所示。档案管理系统突出档案管理的概念,但不是简单定位于文档影像的管理,而更多的是突出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和服务。它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发挥城市规划档案的历史记载功能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综合分析优势,形成针对性强、综合性高的专题信息,提高了规划城建档案信息的权威性。利用GIS可视化开发平台,建成城市规划档案空间数据库,使得城市规划实物档案的信息管理与城市空间信息管理融为一体,这不仅为档案信息的开发、应用提供了方便,也为政府和社会公众的服务提供了更加直观便捷的手段,为全面实现城市规划档案的集成化管理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 系统主要功能

系统以城市规划基本业务为核心,将OA(办公自动化系统)、MIS(信息管理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与网络技术集成在一起,利用GIS组件MapX实现空间数据的有效管理、显示和查询;同时,采用大型纯关系数据库空间引擎将传统的MIS和城市规划业务管理工作流组件有效融合,实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无缝组织和大数据量管理,最终实现城市规划档案的可视化管理。系统软件具备数据管理、整理编目、检索查询、实体管理、安全保密、系统维护等基本功能,覆盖档案管理的接收、整理、保管、利用、统计等环节。主要功能及特点如下:

2.1 可视化图文互检索

城市规划档案数字信息的可视化提供多种查询方式,如条件查询、组合查询等,可实现图形与档案信息的双向查询。如通过图形查找档案信息及图片,即知道某一项目的位置,可以查到该项目的档案及图片;或通过档案信息查找图形,即知道某一工程档案信息,可以查到该项目所在的地点,如图2所示。查询方式的多样性提高了档案检索的查全率、查准率和查询速度,弥补传统档案的查询缺陷。

2.2 城市规划档案实体原文图片存储管理与信息检索

纸质档案经过扫描后直接获得的档案图片信息,反映了档案的原貌,直接存储于系统影象数据库中,并建立与原始档案相应的标识关联,实现了城市规划档案的空间信息、属性信息、管理信息和原文实体信息相互查询,可以从任一种城市规划档案信息中快速地查找出全部相关信息,实现城市规划档案信息的综合利用。

2.3 档案数字信息的采集归档

一方面实现与现有电子政务系统的整合,能够将现有的OA(办公自动化系统)、审批、联合办公、公文交换等系统中的数据及属性信息、正文、附件、表单等内容自动即时地归档到档案系统中;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手工著录的方式,通过系统提供的功能以手工操作的方式将数据录入电子档案系统。这样通过多种手段实现档案数字化归档。

2.4 实体档案信息实现多种检索方式

进入相应专题数据库,可以按照许可证号、单位(姓名)、地址、建设项目、归档号、题名等单一或多个条件进行相互检索查询。

2.5 档案可实现部分或全部复制、打印

已建立的数字图片档案,档案员不需要进入库房调卷,就可以直接调取、复制、打印部分或全卷档案,还可以将其存到各种移动存储介质中。

2.6 电子档案实现分组管理

电子档案系统管理员有权对用户进行注册、注销、删除、权限修改等。可以通过权限设置对用户浏览的内容加以限制。档案数字化处理后,降低了纸质档案的利用率,避免了档案的破损和丢失。

3 数据库建设

档案管理系统功能的实现需要庞大的数据量做后盾,数据库建设就成为档案数字化的重要基础工程。根据规划业务和馆藏档案的种类,我们建设的数据库类型包括基础地形图、地下综合管线、规划审批成果、重要竣工项目档案、城市规划方案、声像资料数据库等各种专题数据库。目前,采集电子数据的方式有几种:

第一,文件级目录数据收集。纸质档案整理完成后在相应的专题数据库中录入卷内目录信息,建立档案目录级数据库,同时可以导出目录数据打印,并检验输入的正确性,从而确保城市规划档案数据库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第二,纸质档案数字化数据收集。针对已装订成册的纸质档案采用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设备采集数据,以JPEG格式形成图片信息储存在服务器上,建立与原始档案相关联的检索标识,最终汇总并实现原文件信息电子阅览。

第三,档案形成过程中的电子数据收集。与现有电子政务系统的整合,将OA(办公自动化系统)、审批、联合办公、公文交换等系统中的数据及属性信息、正文、附件、表单等内容自动即时地归档到档案系统中。并且注意收集档案的电子成果文件,主要载体形式为光盘,对其进行有效分类、排序和保管并将其数据信息存储在数据库中,多形式保存。

这样以需求为导向,以利用为目的,充分利用计算机软硬件功能,最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源和数字化加工设备能力,在保护馆藏城市规划档案原件完好,保证数字化城市规划档案真实准确,更好地发挥城市规划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的同时,完成数字化城市规划档案的初步建设。

4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几点体会

我局研发的城市规划档案管理系统从2007年10月全面投入应用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系统的建设与应用过程中,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4.1 系统数据库管理必须有一定的灵活性

档案信息化管理就是对档案信息进行数据聚集,数据库的建立是档案信息化的前提。要发挥规划档案资料成为政府的城市规划的信息中心、决策参谋中心,成为社会各方面利用城市规范建设的史料中心,就要建立档案信息数据库,包括建立以全宗为单位的案卷目录数据库、专题文件目录数据库等。由于不同类别的档案需要著录的文件项目各不相同,故数据库管理系统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扩展性,可以建立、删除、修改等功能。只有灵活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才能充分挖掘出档案信息资源的潜力,满足不同档案类型的需要,实现最大化的档案信息数据聚集,为系统发挥作用奠定基础。

4.2 系统应实现文件档案管理一体化

当前OA系统、电子政务已经普遍应用,实现办公自动化环境下的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记录从电子文件形成到成为电子档案并归档的一切活动过程和处理情况已势在必行。档案管理软件理所当然应设置OA接口,与各部门连接,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各部门的文件由计算机形成,计算机辅助归档,即通过网络(局域网)传输到档案管理系统的归档,由档案人员在网上接收、整理、鉴定并确定密级和保管期限,然后进入正式文件库。利用这一现代化手段,确保了电子公文及时高效、安全保密地运行;也使各部门文件整理与归档工作一次完成,避免了大量重复劳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档案人员也不必再次进行归档文件目录的输入,可以节省大量人力和时间。另外,档案管理部门也可以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随时掌握业务部门的管理动态,及时进行指导,从而实现档案的超前性、预见性管理。

4.3 系统应可档案全文存储与检索

随着CAD技术的普及、电子政务和数字化办公模式的推广,规划档案有着大量的电子文件,这就需要随时将形成的有查考利用价值的文件(WORD、EXCEL、WEB等电子文件、CAD图纸、不同格式的图片文件等)归档存储到服务器上,档案部门也可以将原有的档案原件扫描后存储到服务器上,当用户通过身份确定,就可以在局域网的任何终端检索、浏览到需要的档案信息及其全文,不必到档案部门也能查找到档案信息了,从而实现提供快捷、高质量的服务。

4.4 系统应具备档案业务管理自动化

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就是档案的整理、统计、鉴定、销毁、借阅、催还及参考资料编研工作,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档案基本情况统计、档案借阅归还统计、档案销毁统计、销毁清册登记、超期档案催还工作,还要对归档的技术文件进行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工作枯燥繁重。系统应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各种数据的统计,设计、打印各种报表,可以进行借阅登记、催还提醒等等,让档案人员真正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

档案的数字化应用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它能使档案部门在未来信息社会中处于更加有利地位,这对档案事业的发展是关键性的。我们必须加快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进程,最终建立起一个标准的数字化利用平台,为今后数字城市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该文在分析城市规划档案管理特点的基础上,以“柳州城市规划档案管理系统”为例,介绍系统的建设方法和应用效果。运用计算机技术在数字档案工作领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对进行此类系统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档案,规划,系统,开发,应用

参考文献

[1]全国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与实施纲要[S].2004.

[2]陆建军.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定位、目标与任务[J].城建档案,2006(6).

[3]张彩恋.试论城建档案馆数字化建设[EB/OL].http://www.sjzjsj.gov.cn/art/2005/09/05/art_31650_83217.html.

电力综合资源战略规划模型与应用 第8篇

解决电力供需矛盾的传统方式是增加电源的投资建设,但这种方法投资大、见效慢。由于资源、资金、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单纯依靠增加电源建设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电力需求。

传统的电力规划方法仅考虑供应侧资源[1,2,3,4,5,6,7],而综合资源规划(integrated resource planning,IRP)与电力需求侧管理(demand-side management,DSM)从根本上改变了单纯依靠电源建设来满足电力需求增长的传统思维模式,将电力需求侧可以节约的资源也纳入规划,与供应侧资源统一优化,实现电力企业的利润最大化[8,9,10,11]。

IRP最初由垄断的电力企业开展。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打破了电力企业发、输、配、售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发电企业与电网企业被割裂开来,均无法全面制定IRP,DSM也失去了其理论基础。

虽然厂网分开,IRP/DSM不能作为电力企业(发、输、配、用)的工具,但在国家层面上,政府仍有宏观调控发电侧资源与需求侧资源的能力,IRP的理念仍可以拓展到政府的宏观战略规划中。将IRP的理念扩展为国家战略规划的方法称为综合资源战略规划(integrated resource strategy planning,IRSP),使之在IRP无法成为电力企业实施工具时,能在国家战略规划中发挥作用。IRSP将为DSM、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措施提供理论支撑[12,13]。

1 IRSP和EPP的基本概念

1.1 IRSP

IRSP是根据国家能源电力发展战略,在全国范围内将电力供应侧资源与引入能效电厂(efficiency power plant,EPP)的各种形式的电力需求侧资源综合统一优化,从战略的高度,通过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合理利用供应侧与需求侧的资源,在满足未来经济发展对电力需求的前提下,使得整个规划的社会总投入最小。

1.2 EPP

由于DSM项目众多,尤其是一些小项目的效益不易测算,需要将一些同类的项目归类、汇总成EPP。在IRSP中引入EPP,可以很方便地评估需求侧资源的成本效益。

EPP是指通过采用高效用电设备和产品、优化用电方式等途径,形成某个地区、行业或企业节电改造计划的一揽子行动方案,达到与建新电厂相同的目的,将减少的需求视同“虚拟电厂”提供的电力电量,实现能源节约和污染物减排。EPP的概念形象地描绘了DSM项目的作用,简化了供应侧资源和需求侧资源的选择与比较,使得具有成本优势的DSM项目更容易被纳入选择范围。与实际新建电厂相比,EPP是在原供电系统中进行电能优化而获得的,不再额外占用土地、消耗煤炭等资源,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3 IRSP的基本目标与实施步骤

IRSP通过合理、有效地利用供应侧和需求侧的能源资源,对全社会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在减少全社会成本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能源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为电力用户提供最低成本、最大效益的能源服务。

IRSP的实施包括以下步骤:确定战略规划目标、预测未来的电力需求、供应侧资源评估和需求侧资源评估、资源综合优化、指导电力行业的规划和发展、指导需求侧资源的规划与发展。

2 IRSP与IRP的区别

从经济角度来分析,在IRP的情形下,电力企业实施DSM的条件是边际电量成本高于售电电价和边际节电成本之和;而实施IRSP,则只需直接比较边际电量成本与边际节电成本,如果边际电量成本大于边际节电成本,则可以实施DSM措施。当边际电量成本低于售电电价时,电力企业不愿意实施DSM措施,但从全社会成本最低的角度考虑,只要边际电量成本大于边际节电成本就应该实施DSM措施。因此,实施IRSP能够促使更多的DSM措施的实施。另外,在实施IRSP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政策手段影响电力企业的边际电量成本与需求侧的节电成本。因此,IRSP更能体现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战略意图。

从规划关注的重点来看,IRP注重微观,根据电力需求及DSM项目的预测,提出发电装机规模与进度,并制定具体到每台机组的开工、建设、生产、运行甚至检修等;而IRSP则更注重宏观,制定各时期不同类型发电机组(如煤电、气电、水电、核电、风电等)及EPP的总体规模。

从规划的范围来看,IRP更注重某一电力系统的资源,因此,在规划中往往考虑系统的约束较多,其供应侧的规划结果与传统规划类似[14,15];而IRSP则更注重某一行政区域的资源,一个行政区域内可能存在多个电力系统,因此,IRSP的规划约束和结果会显得更简单,或者说更宏观。

3 IRSP的基本模型

模型目标函数的建立是从全社会的角度,为满足用电需求的总成本最小。EPP作为需求侧资源被等价为发电机组的出力。考虑了用电量、负荷、常规电厂与EPP的装机容量、污染物排放水平为约束条件。

3.1 模型假设

为了实现用线性规划模型进行优化,模型基于以下假设:

1)现有供应侧资源的变动成本与其电量贡献呈线性关系;

2)对新增供应侧资源,扩容的固定成本与装机容量呈线性关系,变动成本与电量贡献呈线性关系,并假设新增发电容量均在投产年的年初投入生产。

3.2 目标函数

模型的目标函数是满足用电需求的总成本净现值最小。总成本包括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即

f=min{i=1Ιj=1J[(Fij+SijF)Cij-SijFCi-1,j+(Vij+SijV)CijΗij]1(1+r)i}(1)

式中:f为规划期总成本;i为规划年份;I为规划期的年度数;j为机组类型的序号;J为机组类型的数量;Fij为第i年第j类机组的单位容量成本的年值,折算成年值后就可以将机组的初始装机成本在服役期内均衡考虑,既考虑了原有机组的成本又考虑了规划期末装机在规划期内的分摊;SFij为第i年第j类机组的新增容量补贴或附加收费;Cij为第i年第j类机组的装机容量,其中,EPP的容量为削峰容量,风电机组、地热发电机组、可再生能源发电机组的容量为负荷高峰时的出力,即该类型机组的削峰容量;Vij为第i年第j类机组单位发电量的运行成本;SVij为第i年第j类机组单位发电量的补贴或附加收费;Hij为第i年第j类机组的利用小时数;r为折现率。

3.3 约束条件

3.3.1 电量需求与负荷的约束

1)电量需求约束:

每年扣除损失后的常规电厂与EPP的合计发电量不小于需电量的预测值,即

j=1ΝCijΗij(1-ηi)+j=Ν+1JCijΗijEi(2)

式中:N为常规机组类型的数目;ηi为第i年发电量与用电量之间的损失率,EPP节电是在需求侧,因而不考虑发、用电间的损失率;Ei为第i年需电量的预测值。

2)最大负荷约束:

整个电力部门装机的总容量,在扣除发、用电间的损失后应不小于预计的电力负荷,即

j=1ΝCij(1-ηi)Ρi-j=Ν+1JCij(3)

式中:Pi为第i年电力负荷的预计值。

3.3.2 常规电厂的装机规模约束

由于技术、资金、政策等因素的限制,在短期内不可能进行大规模装机,所以,每年的各类常规电厂的装机规模不超过一定的限度,即

CijCijmaxi=1,2,,Ν(4)

式中:Cijmax为第i年第j类常规电厂的最大装机容量限度。

3.3.3 EPP的装机规模约束

由于节电潜力的限制,每年各类EPP的装机容量不能超过预计该类用电设备电力负荷的一定比例,即

CijαijΡijj=Ν+1,Ν+2,,J(5)

式中:αij为第i年第j类EPP的节能潜力系数;Pij为第i年第j类用电设备的电力负荷预计值。

3.3.4 污染物排放约束

规划期内每年燃煤、燃油、燃气机组排放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不大于允许排放量上限:

j=1JCijΗijβijCΟ2Μi,maxCΟ2(6)j=1JCijΗijβijSΟ2Μi,maxSΟ2(7)j=1JCijΗijβijΝΟxΜi,maxΝΟx(8)

式中:βijCΟ2,βijSΟ2,βijΝΟx分别为第i年第j类机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系数;Mi,maxCΟ2,Mi,maxSΟ2,Mi,maxΝΟx分别为第i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允许排放量上限。

4 美国IRSP算例

根据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管理局发布的《国际能源展望2009》,预计2010年美国全国的净发电量为4 217 TW·h,总发电装机容量为1 021 GW,其中:煤电、气电、油电、水电、核电、风电、地热发电的装机容量分别为325 GW,351 GW,121 GW,77 GW,101 GW,30 GW,3 GW,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装机容量为14 GW;预计2030年美国全国的净发电量将达到5 153 TW·h,总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 201 GW。

为了验证IRSP模型在延缓电力装机与减少污染物排放方面的规划效果,运用该模型和MATLAB 7.0.4版本软件对美国电力部门进行2010年到2030年的规划。规划的发电机组类型包括:煤电、气电、油电、水电、核电、风电、地热发电、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等8类常规发电机组与居民侧4类EPP、商业侧5类EPP、工业侧9类EPP,共18类EPP。预计数据与参数的设定均取自《国际能源展望2009》或根据其计算得出,其中,污染物排放约束上限按火电机组预计发电量与污染物排放系数计算确定。EPP数据根据美国加州能效措施规划数据确定,模型的主要参数参见表1、表2。

该线性规划模型包括1个目标函数、546个变量、105个一般约束条件和546个变量的界限约束。

模型计算的结果显示:在规划期内,与《国际能源展望2009》中预计的电力装机规模相比较,节约投资9 916.66亿美元,减少CO2排放54.08亿t,减少SO2排放3 089万t,减少NOx排放1 399万t,节约发电量9 824 TW·h。具体结果参见表3。

2030年,EPP规划容量为112 GW,常规机组规划装机容量1 070 GW,比《国际能源展望2009》中预计的装机容量减少131 GW,节约净发电量681 TW·h,减少CO2排放2.72亿t。具体结果见表4。

5 结语

IRSP模型将电力供应侧与需求侧资源共同纳入规划,使规划结果既满足了社会的用电需求,又减少了常规电厂装机,同时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本文运用IRSP模型, 并应用MATLAB软件进行了求解,通过与《国际能源展望2009》中的预计结果比较得到如下结论:

1)IRSP方法考虑了包括需求侧资源在内的广泛资源,能够很好地解决资源、资金、环境等因素限制的问题,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2)与单纯考虑供应侧资源的电力规划相比,IRSP模型通过将EPP作为需求侧资源纳入规划模型进行优化,在满足电力需求的前提下,使整个规划期内的社会总成本最小;

3)与单纯考虑电力供应侧资源规划的结果相比,IRSP模型的规划结果能减少常规电厂的装机规模,从而节约电力供应侧的能源消耗,减少电力供应侧污染物排放。

IRSP可以作为政府制订电力部门发展战略规划的分析工具,并且能在节能减排政策制订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此外,IRSP方法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例如:规划约束条件的选取、规划可靠性、社会综合成本的量化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综合资源战略规划是综合资源规划理念在国家战略规划层面上的扩展,为电力市场条件下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文中建立了将作为需求侧资源的能效电厂与供应侧资源同等纳入电力规划的综合资源战略规划模型,该模型以全社会的供应侧与需求侧的总成本最低为目标,以用电量、负荷、能效电厂的装机容量、常规电厂的装机容量、污染物排放水平为约束条件。通过美国综合资源战略规划的算例验证了模型的规划效果,与传统规划预计的结果相比,应用该模型规划可实现全社会的总成本最低,而且减少了供应侧的装机和污染物的排放。

省级电网规划管理系统设计与应用 第9篇

关键词:电网规划,管理系统,设计分析

0 引言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SG186工程”建设的深化,各网省公司开始逐步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提高企业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电网规划管理是电网企业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的规划对于指导电网建设与改造至关重要[1],对于电网的经济建设、合理布局以及提高供电可靠性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电网规划管理系统的建设实施,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来辅助完成电网规划分析、规划管理和项目监控等工作,实现了对电网规划的科学管理,提高了电网建设的决策水平,提升了电网企业的工作效率与管理水平。

1 系统总体设计

1.1 任务与目标

1.1.1 系统建设任务

电网规划管理系统的建设任务涵盖了电网规划各阶段的业务需求,覆盖0.4~1 000 kV全电压等级范围。建设任务主要包括:电网规划项目管理、电网项目滚动调整、电网规划临时调整、电网规划项目单元管理、电网规划项目可研编制管理、电网规划项目可研信息管理、电网规划项目可研评审管理、电网规划项目拆分合并管理等13个功能模块,并实现与投资管理主线系统前期、储备库、投资计划等的业务衔接。

1.1.2 系统建设目标

电网规划管理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就是通过该系统建立一个有效的、统一的电网规划工作平台,实现电网规划基础数据和资料的共享,进一步规范电网规划工作流程,为电网规划方案的决策、实施跟踪及后续评价提供技术支持,促进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电网规划管理系统需要达到以下3点目标。

1)实现对电网规划项目、规划指标成果、电网网架资源、地理接线图等方面的网络化和信息化

2)贯彻国家电网公司“上级指导下级,上级以下级为基础”的工作方针,实现规划业务在公司总部、网省公司、地市公司的纵向贯通。

3)实现电网规划管理模块与投资管理主线等其他业务模块之间的横向融合,为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提供信息化支撑。

1.2 系统技术方案

1.2.1 整体技术路线

电网规划管理系统采用遵循J2EE规范的三层体系架构,客户端使用B/S模式,通过浏览器访问业务应用,避免了对数据库的直接操纵,增加了系统的安全性。系统表现层采用基于AJAX展示技术的EXT JS富客户端技术,并通过Struts技术实现与中间层通信。系统将自身业务功能封装成标准的Web Service服务,通过标准协议(SOAP HTTP)供其他系统调用。电网规划管理系统服务器采用SAP NetWeaver技术提高性能;后台数据库部署在Oracle10 g数据库,通过表、视图提供持久层的支持。

1.2.2 关键技术

1)AJAX技术。AJAX全称“Asynchronous Java Script and XML”,是一种创建交互式网页应用的网页开发技术,能够不更新整个页面就可以对数据进行维护,从而减少服务器与浏览器之间的数据传递,大大降低服务器的负载[2]。

2)EXT JS技术。EXT JS是一个用户开发富客户端应用程序的跨浏览器的Javascript类库,改变了瘦客户端(普通网页)功能单一、界面元素呆板的缺点。富客户端技术的人机交互界面精美、内容展示丰富,使用户有更好的操作体验。同时,局部刷新的技术减轻了服务器端的负荷,也避免了客户端频繁刷新带来的视觉空白。

3)Struts技术。Struts是建立在动态网站设计领域中Servlet、JSP、XML等相关开发技术基础上的一种主流开发架构,具有组件模块化、灵活性和重用性的优点。将用户表示逻辑、业务逻辑和控制逻辑分离,使开发过程简洁清晰,提高了软件的可维护性与可重用性[3]。

1.3 系统架构设计

电网规划管理系统的设计符合当前主流的三层架构标准,包括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持久层。使用Struts作为系统的整体基础架构,负责MVC的分离,在Struts框架的模型部分,利用Hibernate框架对持久层提供支持,利用Spring框架对业务层提供支持。采用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将需求模型实现为基本的Java对象,然后编写基本的DAO接口,并利用DAO类来实现Java类与数据库之间的转换和访问,最后由Spring完成业务逻辑。电网规划管理系统整体架构如图1所示。

1.4 系统先进性

1)实现国家电网公司总部、省公司、地市公司纵向贯通。电网规划管理系统实现了电网规划项目在国家电网公司总部、省公司、地市公司的纵向管理。实现了规划项目立项、上报、固化并下达、可研计划等业务的在线管理。

2)系统具有高集成性。电网规划管理系统的建设遵循“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化”三原则,从一体化设计思想出发,基于SAP NetWeaver平台实现以投资管理为主线业务的信息化建设[4],同时便于系统的后续升级以及与其他信息系统的集成。

2 系统功能分析

2.1 系统主要功能

电网规划管理系统具备电网规划信息管理、规划项目上报批复管理、项目信息管理、可研管理、立项管理、报表管理、查询分析等功能,具体功能框架如图2所示。

2.2 系统功能特点

2.2.1 详细的任务管理体系

电网规划管理系统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省级公司、地市公司三级单位纵向贯通的设计思路,经过优化设计,在电网规划管理模块中实现了对规划任务流程的管理功能,整合了规划任务下发、分解、执行、通知、上报、下达、退回等功能。

2.2.2 灵活的指标管理功能

电网规划管理系统能够让操作人员手动配置各个指标模块的指标名称、量纲、显示缩进、排序方式等属性,并且能够快速建立指标收集模块,满足国家电网公司、省级公司对基层单位数据收集的需要。

2.2.3 丰富的数据查询、分析功能

电网规划管理系统为操作人员提供了多维查询、多层汇总的综合查询分析功能,提供了按照指标、单位、电压等条件的查询功能,将查询结果按条件进行排序,同时提供是否选择展示明细、是否保存查询条件等选项,灵活地对操作人员的查询操作进行配置。

3 应用情况与效果分析

3.1 系统应用情况

2010年8月,甘肃省电力公司正式启动了电网规划管理系统项目的建设实施工作,主要包括前期准备、设计开发、实施部署、网络联测、系统试运行、系统投运和系统验收等阶段,并且明确了各阶段的具体工作内容。经过前期准备、系统软硬件安装、部署、数据更新、权限方案配置等工作逐步完成,系统于2010年10月正式上线运行,实现了对电网项目规划、电网网架资源、规划指标成果、地理接线图等业务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了丰富的报表和数据图表分析功能,提高了电网规划项目管理水平。

3.1.1 系统业务覆盖情况

电网规划管理系统实现了甘肃公司与国家电网公司总部的衔接和与下属单位之间的电网规划业务管理,满足国家电网公司总部、网省公司、地市公司三层应用的贯通,实现了电网规划与投资管理主线业务模块之间的横向集成。目前,该系统已覆盖公司本部、13个供电公司、2个直属生产单位及5个检修分部。

3.1.2 系统应用集成情况

甘肃省电力公司电网规划管理系统,实现与投资管理主线前期管理系统、基建项目储备库管理系统的集成衔接,实现了电网基建项目以电网规划为源头,满足了投资管理主线闭环管理。

3.1.3 系统应用数据情况

甘肃省电力公司电网规划管理系统的实施,是电网规划项目库建立的基础。公司通过该系统完成了公司“十二五”规划项目的整理、核对、上报、审定等工作。目前该系统数据应用状况良好,可以自动统计分析在库项目总数、投资总额、变电容量、线路长度等数据。

3.1.4 系统应用展示情况

甘肃省电力公司电网规划管理系统的操作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报表丰富,系统还提供了强大的配置功能,能够让操作人员自定义审核流程,方便其工作。系统已与投资管理主线各系统高度集成,实现了电网规划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闭环管理。

3.2 系统应用效果

自2010年10月上线运行以来,电网规划管理系统在甘肃省电力公司本部及直属生产单位的工作中运行稳定、应用情况良好。工作人员通过该系统可直接生成电网规划工作所需的各项数据和分析图表,大大减少了数据处理的工作量,为公司“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提供了高效的信息化手段。公司电网规划管理系统的主要应用效果阐述如下。

1)该系统将电网规划的各项业务流程抽象为计算机层面的工作流模式,并进行充分的优化,将原有工作的处理过程有效地整合到统一的平台上,实现各级部门的协同办公效果,同时便于进行信息交流。通过项目管理查询功能,能够直观地显示出项目的进展情况,使得工作人员能够很好地把控电网规划项目的进度。

2)该系统实现了规划项目“户口库”的信息化,实现对电网规划项目的源头管理,为电网项目从规划至投产全生命周期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3)该系统优化了电网数据的录入方式,使得数据录入简便、数据统计准确、数据格式统一规范,大大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同时,系统实现报表查询支持,报表展现形式多样、生成迅速并通过与投资管理主线各模块的接口,实现相关信息、数据的共享。

4 结语

电网规划管理工作涉及电网现状数据分析与评估、电力需求分析与预测、电网规划方案分析与研究以及电网规划工作流程管理等方面的工作[5],其工作量大、复杂性突出、涉及面广。利用信息化手段辅助规范电网规划工作流程,提高电网规划工作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实现电网规划基础数据和资料的共享,为电网规划方案的决策、实施跟踪乃至电网发展规划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同时,电网规划管理系统的实施对智能电网建设工作意义重大,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张嫣,袁毅.地区电网规划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1(8):83-84.

[2]赵永屹,宿红毅,胡韶辉.基于Ajax与J2EE的新型Web应用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1):189-192.ZHAO Yong-yi,SU Hong-yi,HU Shao-hui.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New Web Application Based on Ajax and J2EE[J].Computer Engineering&Design,2007(1):189-192.

[3]耿伟,刘振海,孙磊.Struts2框架技术的研究与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33):32-34.GENG Wei,LIU Zhen-hai,SUN Lei.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echnology Based on Struts2[J].Compute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2008(33):32-34.

[4]桑琛,窦延平.基于SAP NetWeaver下Web AS的应用分析[J].计算机工程,2004(33):408-410.SANG Chen,DOU Yan-ping.Application Analysis Based on Web AS in SAP NetWeaverArchitecheture[J].Computer Engineering,2004(33):408-410.

数据库系统应用精细规划与研究 第10篇

一、合理地分配系统工作

信息系统无论是布储在局域网还是广域网, 也无论是C/S架构还是B/S架构。数据信息的系统处理时间都是由三部分组成:数据库服务器处理时间;网络传输时间;客户端处理时间。所以解决系统性能的关键点就在于如何使得这三个时间的总和最小。

在系统中数据库服务器的配置和性能往往是最高。但它的工作也最繁重, 要同时应对若干用户的操作请求。同时我们注意到有些系统工作可以放在客户端处理, 也可以由数据库服务器处理, 但怎样安排才好呢?这要具体看系统各组成部分的性能。

(1) 如客户端功能弱而数据库服务器能力强, 那么有些问题就可以用触发器、自定义函数和视图等形式交给数据库服务器去处理。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客户端压力同时还带平系统可维护性好的益处。因为如触发器、自定义函数和视图的维护只需要在数据库服务器上解决就可以了。

(2) 反之, 如客户端处理能力较强, 而数据库服务器压力过大的话, 有些诸如触发器要完成的工作可以有客户端来完成, 如数据验证、自动编号生成、数据统计等这样一些工作可以交与客户端来完成。

(3) 充分兼顾网络传输时间

目前的网络特别是互联网络, 其流量压力越来越大, 峰值越来越频繁。为平衡客户端与数据库服务器的工作, 有时会将一些半加工的数据在网络上传输, 这些数据往往数据量就很大, 给网络环节带来压力就大。如果只能传输处理结果而不传输中间数据, 这样数据传输时间就最少, 但这样平衡客户端和数据库服务器的工作又比较难。所以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充分兼顾网络传输时间对系统的影响。

二、合理地使用索引

数据库服务器对数据进行访问一般采用下面的两种方式: (1) 索引扫描:通过索引访问数据; (2) 表扫描:读表中的所有页。当对一个表进行查询时, 如果返回的行数占全表总行数的10%到15%时, 使用索引可以极大的优化查询的性能。但是如果查询涉及到全表40%以上的行时, 表扫描的效率比使用索引扫描的效率高。在具体使用的过程中, 要结合实际的数据库和用户的需求来确定要不要索引以及在什么字段上建立什么样的索引。下面给出一些通用的规则:

1. 在经常用作过滤器或者查询频率较高字段上建立索引;

2. 在SQL语句中经常进行GROUP BY、ORDER BY的字段上建立索引;

3. 在不同值较少的字段上不必要建立索引, 如性别字段;

4. 对于经常存取的列应避免建立索引;

5. 用于联接的列 (主健/外健) 建立索引;

6. 在经常存取的多个列上建立联合索引, 但要注意联合索引的建立顺序要按照使用的频度来确定。

聚集索引是指行的物理顺序与行的索引顺序相同的索引。一个表只能有一个聚集索引。非聚集索引是指定表的逻辑顺序索引, 行的物理顺序与索引顺序不尽相同, 每个表可以有多个非聚集索引。缺省情况下建立的是非聚集索引, 但是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建立非聚集索引会极大的缩短查询的时间。有大量重复值、且经常有范围查询 (between, >, <, >=, <=) 和order by、group by发生的列, 可考虑建立聚集索引, 而对于频繁修改的列、或者返回小数目的不同值的这些情况应该避免建立聚集索引。

使用聚集索引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根据查询要求, 迅速缩小查询范围, 避免全表扫描。比如要返回2009年10月1日到2010年10月1日之间的数据, 如果在日期的字段建立了聚集索引, 那么数据本来就是按照日期的顺序排列的, 只要找到开始和结尾日期的数据就可以了, 可以极大的节省时间。而如果使用非聚集索引, 必须查到这个时间段中每个日期对应的位置, 然后在根据位置存取数据, 明显效率很低。显而易见, 使用聚集索引的优势很明显。一个表只能按照一个固定的顺序来存储数据。因此, 在建立聚集索引的时候一定要和实际查询相结合, 看哪个字段对于查询贡献大, 而且操作不是很频繁。

索引有助于提高检索性能, 但过多或不当的索引也会导致系统低效。因为用户在表中每添加一个索引, 数据库就要做更多的工作。过多的索引甚至会导致索引碎片。所以说, 我们要合理使用索引体系, 特别是对索引的创建, 更应精益求精, 使数据库的性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创建索引可以根据查询业务的不同分为两种:单一列索引和联合索引。单一列索引就是指在表的某一列上创建索引, 联合索引是在多个列上联合创建索引。两种索引比较结果如下:

1.索引所占用空间:单一列索引相对要小。

2.索引创建时间:单一列索引相对短。

3.索引对insert, update, delete的影响程序:单一列索引要相对低。

4.在多条件查询时, 联合索引效率要高。

索引的使用范围:单一列索引可以出现在where条件中的任何位置, 而联合索引需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

最后要注意, 对数据量大及使用频繁的数据库需要是要用索引优化器来优化索引。

三、合理高效的SQL语句

虽然特定的数据库服务器都会对输入的查询语句进行一定的优化操作, 但是查询效率主要取决于程序开发者或DBA所书写的SQL语句的好坏。为确保编写的SQL语句有较好的性能, 应考虑以下的优化方法:

1. 尽量减少使用负逻辑的操作符和函数, 因为它们会导致全表扫描, 而且容易出错。可以把含有NOT、<>、!=等负逻辑的条件表达式转化为意思相当的正逻辑。

2. 字段提取要多少, 取多少, 避免使用"select*"格式, 因为在数据量较大的时候, 影响查询性能的最大因素不在与数据的查找, 而在于物理I/O的操作。

3. 避免使用LIKE、EXISTS、IN等标准表达式, 他们会使字段上的索引无效, 引起全表扫描。尽量减少表的联接操作, 不可避免的时候要适当增加一些冗余条件, 使参与联接的字段集尽量少。

4. OR会使字段上的索引失效, 引起全表扫描。下面的例子中, 可以把or子句分开, 在把结果做加法和算, 也可以编写一个存储过程来避免索引的失效。

Select EmployeeName, EmployeeDepartment From Employeewhere EmployeeID='2'or EmployeeID='3'

5. 尽量减少使用联接字段而把所有的条件分列出来用and来进行连接, 这样可以充分的利用在某些字段上已经存在的索引。

6. 如果把条件分开来写成下面的格式, 系统的查询性能可以得到一定的提高。

select EmployeeNo from Salary where EmployeeSalary=200 and EmployeeDepartment='Computer'

7. 尽量避免使用相关的嵌套查询,

8. 如果是使用like进行查询的话, 简单的使用index是不行的, 但是全文索引比较消耗内存空间。like'a%'使用索引而like'%a'不使用索引, 用like'%a%'查询时, 查询耗时和字段值总长度成正比, 所以不能用CHAR类型, 而是VARCHAR。对于字段的值很长的建全文索引。

9.尽可能不使用光标, 它占用大量的资源。如果需要rowby-row地执行, 尽量采用非光标技术, 如:在客户端循环, 用临时表, Table变量, 用子查询, 用Case语句等等。

10.注意使用DISTINCT, 在没有必要时不要用, 它同UNION一样会使查询变慢。重复的记录在查询里是没有问题的。

1 1. 特别注意Where子句的影响

在查询Select语句中用Where字句限制返回的行数, 避免表扫描, 如果返回不必要的数据, 浪费了服务器的I/O资源, 加重了网络的负担降低性能。如果表很大, 在表扫描的期间将表锁住, 禁止其他的联接访问表, 后果将很严重。

Where子句说明查询的条件, 直接决定查询的性能。因此在where子句的书写及应用中要多加注意。书写where子句时尽量避免使用不兼容的数据类型, 避免对where子句中的条件参数使用其他的数学操作符, 尽可能的把操作转化到式子的左边, 这样可以有效的利用已有的索引技术。对于where字句中的多个选择条件, 要选取结果集小的先执行。下面给出一些不规范书写。

select EmployeeID from Salary where EmployeeSalary>400select EmployeeID from Salary where EmployeeSalary*2>400

对于第一个查询来说, 400是整数, 而员工的工资时money格式的, 系统在查询的时候需要耗费时间来进行格式转化。对于第二个例子, 任何在运算符左边的操作都会使SQL采用全表扫描, 对表中的每个数据项做相应的操作来比较是否满足条件, 如果这个字段有索引, 则索引失效。

1 2. 用Profiler来跟踪查询, 得到查询所需的时间, 找出SQL的问题所在

四、合理地使用存储过程

存储过程由SQL语句和SPL语言的语句组成, 创建后转换为可执行代码, 作为数据库的一个对象存储在数据库中, 存储过程的代码驻留在服务器端, 因而执行时不需要将应用程序代码向服务器端传送, 可以大大减轻网络负载, 加快系统响应时间。同时, 由于存储过程已编译为可执行代码, 不需要每次执行时进行分析和优化工作, 从而减少了预处理所花费的时间, 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在工程中, 我们可以把经常用到的查询动作编写成一个存储过程, 并利用参数实现动态查询过程来响应客户的要求;可以实现在服务器端进行批量数据处理等操作;可以使用存储过程作为强制安全性工具;还可以利用系统为用户定义的管理级别存储过程实现数据的管理、配置和监控等。合理使用存储过程可以有效的提高系统效率。

1. Commit和rollback的区别Rollback:回滚所有的事物。Commit:提交当前的事物.没有必要在动态SQL里写事物, 如果要写请写在外面如:begin tran exec (@s) commit trans或者将动态SQL写成函数或者存储过程。

2. 如果要插入大的二进制值到Image列, 使用存储过程, 千万不要用内嵌Insert来插入 (不知JAVA是否) 。因为这样应用程序首先将二进制值转换成字符串 (尺寸是它的两倍) , 服务器受到字符后又将他转换成二进制值.存储过程就没有这些动作:方法:Create procedure p_insert as insert into table (Fimage) values (@image) , 在前台调用这个存储过程传入二进制参数, 这样处理速度明显改善。

五、合理地使用视图

利用视图不仅可以提高数据的保密性, 方便的设置用户的权限, 而且也可以提高数据的精炼性。在DBMS中有着许多不同的角色, 他们对数据的要求是不同的, 针对不同类别的用户分别建立合适的视图, 可以在有效的条件下提高数据的有用性, 提高系统对不同用户的查询响应时间。此外用户访问数据库一般要求得到的是最近的数据, 比如查询话费, 最常用的数据是最近三个月的。因此在许多情况下, 可以按照时间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水平分片, 把最近一段时间的数据呈现给用户。当用户需要查找"过期"数据时再把相应的块调进来。由于这种情况极少发生, 在一定的情况下, 可以有效的减少数据量, 缩小数据查找范围。使用这种方法要注意分区数据的维护, 因此一定要在权衡维护和查询代价的基础上确定是否要使用分片。如果经常要访问全库数据进行综合对比的话, 这种方法就不适用。

规划与应用 第11篇

关键词: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培养教育

探索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复合型知识结构培育的有效途径,对于高校培养高质量的、满足新世纪人才市场需要的数学与应用数学大学毕业生,使其更好地参与经经济建设,才能更好的参与国际竞争,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赶超世界强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1.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专业划分过细,设置过于专业化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划分过细结果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专业特色很难体现,造成课程内容重复。一些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多年来,我国高校按照过多、过窄、过细的专业设置,制定了严格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了统一的教材,造成基础课过窄、专业课过专、必修课过多、选修课过少的状况,这些都不利于拓宽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2 教学内容和教育模式落后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前沿性和交叉性,而且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那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之适应当前社会需求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很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几年如一日,很少进行调整,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造成学生学不到最新的知识,使教学和社会脱节。

1.3 课堂教学时数多

学生自学时间少,不给学生留出思维的空间和余地,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主要是重点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内容陈旧老化,不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的要求。任何时期的经济理论都是为现阶段的经济建设服务并指导现阶段的经济活动的,由于教育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致使很多教学内容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

2.构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思考

2.1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以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创新为先导。传统的教育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认为把知识都记在脑子里就是真正学到了东西。这种教育观念在高校里占据着统治地位,积累和学习前人留下的知识遗产成为学校教育的绝大部分内容。在知识经济及全球一体化的今天,知识的更新换代的频率越来越高,传统知识就像电脑一样“贬值”很快,很难适应未来,这就要求全社会都要更新教育观念,强化创新意识,拓展创新教育手段,尤其是高校教师和学生。培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造能力,是高校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

2.2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以构建学校创新教育系统工程为保证。学校创新教育系统工程是一个庞大的社会教育创新系统工程和复杂的学校创新教育系统工程。高校不能只注意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具有自如运用这些知识的创造能力,以及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开展创新教育,应以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拓宽专业口径、增加人才创新适应能力为目标构建创新型教育体系。同时要注重学校创新教育系统工程的协调发展,并形成整体合力和优势,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创新模式。

2.3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以教育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为关键。发展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创造型人才,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培养教育方法的改革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改革传统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培养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改革现行的教学方法。首先,应改变长期以来盛行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要倡导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要给学生留有自己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品质。其次,要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创新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主精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首创精神。

2.4 积极开展“有效”课堂学习活动。主要是指课堂学习要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有效果是指课堂教学要指导学生有效掌握知识达成教学目标,努力追求教学效果;所谓有效用,指当下的学习应该对后续学习、终身学习有用;有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教学任务。积极推行基于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教学的覆盖率要达到100%,主干专业课程企业和行业的参与率要达到100%。根据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理学院提倡教师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创造现实性的课堂教学模式,解决应用性的教学内容,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结语: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以教育模式的创新为手段。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育是全新的领域,许多问题需要不断探索。现有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育教学模式还存在着诸多弊端,不少课程仍采用刻板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学生只是被动的听众,缺乏促使大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良好环境。构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重点突出“创新”。高校应努力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需要,积极地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及教育体制的改革,实现从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模式的转变,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心理健康、适应能力强、开拓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以便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教育必须加强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的培养,其关键在于创新。只有以创新的精神、创新的途径与创新的举措,才能推进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育不断跃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樊红云.数学分析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发明与革新,2005,(6):14-15.

[2]伍成才.立足创新,不拘一格育人才[J].发明与革新(长沙),2001,(2):24-25.

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研究与应用 第12篇

一、企业信息化规划的意义

信息化规划 (Informatization Planning) 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纲领和总体指向, 是信息系统设计和实施的前提与依据。美国经济情报社、IBM咨询和埃森哲咨询所作的联合调查显示:年收入在10亿美元的大公司, 95%进行了信息化战略规划;年收入在1亿~9.99亿美元的中型公司, 91.3%进行了信息化战略规划;年收入小于1亿美元的小公司, 76.1%进行了信息化战略规划。所以为了企业长远稳定的发展, 对企业实施信息化规划是一项必要的工作。

二、企业信息化规划的方法分析比较

每种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在使用过程中的偏重点不一样, 建设现代企业的信息化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如何来满足并且权衡企业信息化多方面的要求, 需要规划者们慎重考虑。

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以及调查研究, 笔者发现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多种多样, 大多数还是采用较为传统的规划方法, 其中把主要方法介绍与分析比较如下:

1. CSF关键成功因素法。

关键成功因素法 (key success factors, KSF) 是信息系统开发规划方法之一, 1970年由哈佛大学教授William Zani提出。该方法需要采访企业高层领导, 与之不断地探讨与交流, 全面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 调查企业内部管理的问题, 通过所有的信息分析出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 根据关键因素识别出性能指标。关键成功因素法根据成功因素来确定企业资源分配的优先级信息, 同时可以帮助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来探索新的机会, 缺点是对于低水平的信息需求分析, 效率其实并不高。

2. BSP业务系统规划法。

该方法由IBM提出, 一般从企业的目标、职能以及使命入手分析, 然后识别企业总体的业务流程。接下来再根据业务流程和实体来识别数据类, 对数据库按照分析与设计的原则进行归纳、规划、控制与管理。通过它可以规划出未来信息系统的总体架构, 表明信息系统内子系统的组成和各子系统开发使用的次序。业务系统规划法强调领导人员的参与与支持是信息化规划成败的主要原因。它的优点在于可以使企业的组织结构与信息系统保持独立, 系统不需要因为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适应性强。缺点是系统开发周期比较长, 信息系统计划需要反复根据企业管理模式与生产方式的变化而不断修改, 比较耗费人力与物力, 而且还有一定的盲目性。

3. IE信息工程法。

信息工程法是James Martin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 综合了多种信息系统规划方法的方法, 该种方法在总结了信息化系统失败与成功的基础上, 对理论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地考察而进行研究。信息工程法主要围绕企业信息数据来进行展开, 首先通过业务分析来进行企业模型的建立, 接下来是通过实体分析来建立数据模型, 最终工作是根据数据的分布进一步确定数据库的内容结构从而制定相应的开发策略。战略数据规划是该方法的核心与基础。总之, 这是一种以技术为主要基准的方法。

4. SG战略栅格法。

该方法根据现行的应用项目和预计要开发的应用项目的战略影响, 将战略、转换、工厂、辅助作为4种不同的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条件。企业信息活动位置在栅格表中是已经确定好的, 将企业现有的和将来的信息系统组合特征的战略影响标出来, 评价他们对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影响, 通过分析从而发现目前状态的不足并采取相应的调整战略。

5. SAM战略一致性模型方法。

该方法在1992年由Henderson与Venkatraman提出, 它认为企业的运营战略既是组织存在的动力, 也是企业IT架构的逻辑基础。主要用以帮助企业实现运营战略与信息化战略相互对应的思考框架, 从而帮助企业检查信息化现状的问题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三、T公司信息化应用实例分析

T公司是一家制造电子专用设备的高新技术企业, 2002年成立, 位于北京, 迄今已有较高的研发水平与制造水平, 但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 企业目前的生产管理水平出现了问题, 不能合理利用资源、有效分配人员, 极大地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企业目前的许多作业还都是纸质化办公, 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保存, 同时也浪费了成本与人力。所以, T企业急需对企业实施信息化规划, 规范各方面的管理, 使企业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结合企业的内外部的环境与企业特点, 笔者选择CST、SST与BSP结合的方法对企业进行信息化规划。

经过不断地走访与调查, 总结出企业目前的战略目标如表1所示:

1. 用CSF方法确定的企业关键成功因素, 如表2所示。

2. 运用SST根据关键成功因素进行战略目标转移, 如表3 所示。

3. 根据BSP方法进行信息化总体架构, 如图1所示。

4. 构建好企业的信息化总体架构, 接下来需要进一步地制定实施策略, 并进行风险分析与控制, 本文在这一方面不进行详细介绍。

四、结语

企业信息化规划是一项长远而又复杂的工程, 需要根据企业的管理模式的转变而不断调整, 并且也需要一支专业的信息化建设团队, 同时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往往信息化实施初期并不能看见明显的效果, 一定不能急于求成, 信息化实施对企业带来的效益是潜移默化的;但也不能一味地盲目投资, 所以做好信息化规划的工作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分析一些常用的信息化规划方法, 并结合企业实例来进行详细解析, 希望可以对其他企业提供一些借鉴与指导。

参考文献

[1]游晓凌, 陈阳.制造型企业信息系统架构分析与系统实现[J].信息技术, 2010 (02)

[2]王学峰.企业管理信息化实施策略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7

[3]陈勇.可持续升级的企业信息化战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11

上一篇:创设性情境下一篇:信息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