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管理范文

2024-06-30

预防接种管理范文(精选12篇)

预防接种管理 第1篇

采取多种措施,拓宽多种渠道加强预防接种知识的宣传,在儿童出生建证时向家长宣传预防接种知识,让家长知道传染病给社会、家庭、个人所带来的危害,要想避免传染病的侵袭,使其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最重要的办法就是进行预防接种,二是告知家长接种疫苗所带来的副作用也是不可避免的,疫苗的接种目的是要让人产生抵抗力,在刺激抵抗力产生的过程中,身体常会出现一些反应,许多家长因缺乏预防接种的知识,对工作人员在短期内讲解的知识未能理解,又忽视了恰当的家庭护理,致使很多儿童出现的一般副反应加重,既对儿童造成身心痛苦,耗费了家长的精力与日期,又对接种人员产生不信任感,甚至出现医疗纠纷。因此,加强预防接种全程的健康教育,是完全有必要的。

2 业务培训

加强业务学习,强化安全接种意识,对计划免疫工作人员要进行上岗前培训,认真学习相关规定和技术性操作标准,熟练掌握各种疫苗的免疫程序。使用指导原则和接种方案,实行执证上岗制度,在预防接种活动中,要实行“一苗一训”,只有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过硬的技术本领、自觉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才能避免和减少并及时处理接种引起的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3 严格落实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3.1 落实接种对象

根据儿童接种卡,找出本次的接种对象,以减少漏种儿童。

3.2 疫苗领用

根据接种对象的多少领取疫苗,并做好冷链运输和存放,做好疫苗的领发登记,如疫苗名称、数量、生产单位、批号、效期、批签发合格证号等。

3.3 消毒接种器材

在接种前对所有接种器材进行消毒,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处理”的原则。

3.4 接种现场

接种室保持清洁、明亮、空气流畅,每天对接种室进行紫外线消毒2次,每次30min。

3.5 预诊室

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预诊室,室内清洁,温度适宜,张贴有关预防接种的宣传资料,有条件的地方安装闭路电视,播放相关知识影像,让家长在候种时了解更多的预防接种知识,使儿童候诊时有家的感觉。

4 严格掌握接种禁忌证

体温超过37.5℃的发热儿童不宜进行预防接种,应查明病因,治愈后再接种;患牛皮癣、皮肤感染、严重皮炎、湿疹的儿童不宜接种,须待皮肤病痊愈后方可进行接种;患有心脏病、肝炎、肾炎、活动性结核病的儿童不宜接种;脑或神经系统发育不正常,有脑炎后遗症、癫痫病的儿童不宜接种;重度营养不良,严重佝偻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儿童,不宜接种;过敏体质及患哮喘、荨麻疹的儿童不宜接种。

5 预防接种

5.1 预检登记

认真做好预检登记,详细询问家长儿童的身体状况,是否有过敏史,有无接种疫苗的禁忌症,必要时进行健康查体,防范预防接种后偶合并发症,并如实告知儿童家长此次接种疫苗的种类、作用、价格、禁忌症、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尊重家长自主选择受种疫苗的权利,建立良好的医需信任关系。

5.2 消除儿童的陌生感

接种前,接种人员要微笑面对儿童,并亲切地与儿童交流,对低月龄儿童要用手轻轻的抚摩其头部,以取得儿童对接种人员的信任,保证预防接种的安全注射。

5.3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接种人员操作前要严格实行“三查七对”制度,仔细核对儿童姓名和年龄;检查安瓿有无裂痕,药液有无发霉、异物、凝块、变色或冻结等;按照规定方法稀释、溶解、摇匀后使用,抽吸后如有剩余药液,需用无菌干纱布覆盖安瓿口,灭活疫苗打开1h弃用,活疫苗30min弃用,严格掌握各类疫苗的应用剂量、注射部位及方法,避开接种部位的疤痕,确定接种部位后,用75%的酒精进行消毒,涂擦直径≥5cm,待晾干后立即接种。

5.4 注意事项

接种后指导儿童家长注意儿童的精神状态,应留在现场观察15~30min,并告知家长接种后的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反应及处理方法。

6 一般不良反应及处理

6.1 局部反应

接种部位出现红晕、浸润并有轻度肿胀和疼痛。多在接种后12~24h内发生,此反应一般在48~72h内消退,很少持续3~4d,一般无需处理;红肿特别明显,直径>2.5m的给予75%酒精涂擦。

6.2 全身反应

全身症状轻的有疲倦感、头晕、周身不适,无需处理(应加强观察,必要时适当休息,多喝开水,注意保暖);重的则有头痛、发热(体温可达3 8.6℃以上)、寒战、恶心,甚至呕吐、腹痛、腹泻等,可作对症治疗。如发热、头痛给予解热镇痛剂;恶心、呕吐给予止吐剂;腹痛、腹泻给予止痛止泻药;高烧不退或伴有其他并发症者,则应密切观察病情,并送医院治疗。

7 预防接种后的护理

接种后家长应随时观察小儿的反应,要多喝开水,注意休息,不要跑跳过多,2d内不要洗澡,避免感冒;保护打针部位的清洁,不要用手搔抓,避免引起局部化脓感染。

8 结语

我院自1997年建立预防接种门诊以来,高度重视安全接种工作,建立了完善的预防接种管理制度,严格贯彻各项操作规范,使我辖区的儿童得到了良好的免疫预防效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摘要:我国对传染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是国家法律赋予儿童的基本权利。预防接种是一项投资少、效益高并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疾病防控措施,预防接种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第2篇

一、为辖区内0~6岁儿童和其他重点人群进行预防接种管理。

二、及时为辖区内所有居住满3个月的0~6岁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和预防接种卡等儿童预防接种档案。

三、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对适龄儿童进行常规接种,对重点人群进行针对性接种。根据传染病控制需要,开展乙肝、麻疹、脊灰等疫苗强化免疫、查漏补种和应急接种工作。

四、采取预约、通知单、电话、手机短信、网络、口头、广播通知等适宜方式,通知儿童监护人,告知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地点和相关要求。必要时以入户巡回的方式进行预防接种。

五、接种工作人员在对儿童接种前应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卡、薄)或电子档案,核对受种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及接种记录,确定本次受种对象、接种疫苗的品种。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可采用书面或(和)口头告知的形式,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的情况。

六、接种工作人员在接种操作时再次查验核对受种者姓名、预防接种证、接种凭证和本次接种的疫苗品种,核对无误后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规定的接种月(年)龄、接种部位、接种途径、安全注射等要求予以接种。

七、接种后告知儿童监护人,受种者在接种后应留在留观室观察30分钟。接种后及时在预防接种证、卡(簿)上记录,并录入计算机进行网络报告。与儿童监护人预约下次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和地点。

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及实施 第3篇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441-01

预防接种是一项投资少、效果好、保证儿童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儿童预防保健科,做好预防接种安全管理,有利于普及预防接种健康知识,提供疫苗接种率,提高护理质量及服务满意度,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1 预防接种安全教育

预防接种安全教育是实施预防接种工作的关键,通过不同形式的宣传宣教对家长进行预防接种基本知识的教育,不断提高她们对预防接种知识的认识和了解,能有效弥补家长保健知识的不足,建立对接种者的信任,使家长在心理上获得满足感及安全感,能顺利完成接种治疗,提高接种率。我们在儿童出生满月建证时,向家长及时宣传预防接种知识,让家长知道传染病给社会、家庭、个人所带来的危害,要想避免传染病的侵袭,使传染病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最重要的办法就是进行预防接种,但同时告知家长接种疫苗所带来的副作用也是不可避免的,虽然预防接种的疫苗是安全的,但疫苗的接种目的是要让人产生抵抗力,在刺激抵抗力产生的过程中,身体常会出现一些反应,许多家长因缺乏预防接种的知识,对门诊工作人员在短期内教授的知识未能理解,又忽视了恰当的家庭护理,致使很多儿童出现的一般副反应加重,即对儿童造成身心痛苦,耗费了家长的精力与时间,又对接种人员产生不信任感,甚至出现医疗纠纷。因此,加强预防接种全程的健康教育,是完全有必要的。

2 加强人员及业务培训

培养专业的高素质护理人员,加强护理接种人员培训,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我院从2008年起分批安排人员参加CDC组织的专门培训,考核合格取得上岗证,回院后经护士长、预防保健组长,质控组技术评估后方可进行预防接种操作,并不定期检查指导,加强业务学习,强化安全接种意识,认真学习相关规定和技术性操作标准,熟练掌握各种疫苗的免疫程序。使用指导原则和接种方案,自觉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认真做好儿童预防接种工作,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提升预防接种人员的技术和服务水平,使人体免受疫苗针对传染病的侵袭,保障人体健康。

3 建立健全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只有完善的预防接种管理制度,才是安全有效接种的重要保障。计划免疫工作在开展之前,必须制定工作目标,这是做好计划免疫工作的前提。

3.1落实接种对象 掌握接种对象的变动情况,发现流动人口和计划外生育对象及时建立接种卡,根据儿童接种卡,找出本次的接种对象、疫苗种类和针次,以减少漏种儿童。

3.2领取疫苗 建立健全疫苗管理制度,安排专人负责,根据接种对象的多少领取疫苗,并做好冷链运输和存放,做好疫苗的领发登记,如疫苗名称、数量、生产单位、批号、实效期、批签发合格证号等。

3.3消毒接种器材 做好安全注射管理,在接种前对所有接种器材进行消毒,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处理”的原则。

3.4接种现场 接种室应保持清洁、明亮、空气流畅,每天对接种室进行紫外线消毒2次,每次30分钟,并认真做好消毒登记。在接种疫苗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手卫生制度,接种疫苗前实行双人核对制度,专人接种。

3.5候诊观察室 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观察候诊室,室内清洁,温度适宜,墙壁四周张贴儿童喜爱的卡通画,并且张贴有关预防接种的宣传资料,让家长在候种时了解更多的预防接种知识,使儿童候诊时有家的感觉。

4预防接种前注意事项

4.1有以下情况者暂缓进行预防接种,情况缓解或痊愈后再进行接种:

4.1.1发热>37.5℃者(发热可能是流感、麻疹等急性传染病的早期症状,此时接种可能会加重病情,并可能发生偶合事件)。

4.1.2每天排便次数超过4次者,暂缓服用脊灰疫苗(腹泻会使疫苗很快排泄,失去作用;腹泻还可能为病毒所致,可能发生偶合事件)。

4.2有以下情况者不宜进行预防接种:

4.2.1有严重心肝肾疾病和结核病者(体质较差,患病器官不堪重负);

4.2.2神经系统疾病者,如癫痫病、脑发育不全;

4.2.3重度营养不良,严重佝偻病、先天性免疫缺陷者;

4.2.4 有哮喘、荨麻疹等过敏体质(可能对疫苗的某些成分过敏);

4.2.5患各种疫苗说明书中规定的禁忌症者。

5接种工作

5.1预检登记 认真做好预检登记工作,详细询问家长儿童的身体状况,是否有过敏史,有无接种疫苗的禁忌症(如接种麻疹时询问是否对鸡蛋过敏),必要时进行健康查体,防范预防接种后偶合并发症,并如实告知儿童家长此次接种疫苗的种类、作用、价格、禁忌证、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尊重家长自主选择受种疫苗的权利,建立良好的医需信任关系。让家长了解一定的接种反应,对接种工作的顺利开展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建立良好医需关系的重要保障。

5.2消除儿童的陌生感 接种前,接种人员要微笑面对儿童,并亲切地与儿童交流,对低月龄儿童要用手轻轻的抚摩其头部,以取得儿童对接种人员的信任,保证预防接种的安全注射。

5.3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专人接种,接种人员操作前要严格实行“三查七对”制度,仔细核对儿童姓名和年龄;检查安瓿有无裂痕,药液有无发霉、异物、凝块、变色或冻结等;按照规定方法稀释、溶解、摇匀后使用,抽吸后如有剩余药液,需用无菌干纱布覆盖安瓿口,灭活疫苗打开1小时弃用,活疫苗半小时弃用,严格掌握各类疫苗的应用剂量、注射部位及方法,避开接种部位的疤痕,确定接种部位后,用75%的酒精进行消毒,涂擦直径≥5cm,待晾干后立即接种。

5.4注意事项 接种后指导儿童家长注意儿童的精神状态,应留在现场观察15~30分钟,并告知家长接种后的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反应及处理方法。如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前后30分钟,儿童不能吃奶及一切有一定温度的食物和水等,儿童反应后方可离开现场。

6预防接种后的注意事项

6.1 预防接种后应多休息,多饮用开水,并注意注射局部的清洁,以防局部感染。

6.2 接种后如果有发热,局部红肿疼痛等反应,应及时告知接种单位医师做好对症处理。

6.3 极个别人可能会出现高热(>38.6) 或持续发热数日或出现其他异常的反应,应及时去医院就诊,以防延误病情。并及时告知接种单位医师做好相关记录。

7做好免疫接种后随访工作

除在接种过程中交代家长接种后可能出现的反应及处理方法外,尤其对容易出现异常反应的疫苗和儿童,在48h内通过电话或到儿童家里随访,了解情况,出现情况及时处理,向家长讲解宣传儿童保健知识、婴儿喂养知识,计划免疫知识等,让家长了解认识计划免疫接预防接种的重要性,积极配合我们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8小结

我院预防接种门诊,因重视安全接种工作,建立了完善的预防接种管理制度,通过有效持续的健康教育,家长能够采取正确的防范措施,仔细观察接种后儿童的各种反应,做到了出现异常情况能与医护人员及时沟通,有效减少了接种后不良事件的发生,减少医疗纠纷,彼此建立了互信,使更多的兒童家长愿意到我们地段管辖区进行常规的预防接种。我们在认真做好国家计划免疫工作的基础上,使我辖区的儿童得到了良好的免疫预防效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陇德.预防接种实践与管理[P].2006,11,2.

门诊预防接种室的护理管理 第4篇

关键词:疫苗,预防接种,计划免疫,门诊,护理管理

预防接种和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性疾病, 保障人民尤其儿童健康的最经济最有效的重要手段, 认真做好这项工作是预防保健机构的重要职责。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人们的防病意识不断加强, 对预防接种的需求不断提高, 预防接种门诊日接种人数普遍增加。预防接种室是受种人群就诊第一站, 也是反应门诊护理质量的一个重要窗口, 而护理工作质量的高低是中心护理质量及管理水平的反映, 根据接种门诊流动人员多, 受种人员流量大, 停留时间短, 受种对象多为老人、小孩等特点, 我们采取以下做法, 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护理管理措施

1.1 打造优良的服务环境, 树立良好的医疗部门形象

门诊接种场所对于受种群体来说既是接受疫苗接种的地方, 也是休息的地方, 其环境对于受种者的心理有直接的影响。我们重新装修了候诊室、咨询室、接种室、休息室等, 配上高档椅子, 并保持通风, 空气清新, 尤其冬、夏季保持适当的室内温度。儿童的定性要比成年人差很多, 在预防接种环境上布置得温馨舒适, 有专门为儿童准备的放松玩耍区以及接种后的等候观察区。接种室环境以卡通化的特色布置, 周围张贴一些色彩鲜艳与宣传预防接种有关知识及画面, 使儿童能接受并有在家的感觉, 缓和儿童对陌生环境的紧张不安心理, 使其配合接种。观察休息室提供适合儿童玩耍的皮球和益智玩具, 派专人在观察大厅进行巡视, 以提供及时的倾听、询问、指导和咨询, 让儿童及儿童家长在观察等候的过程中能获得有效的儿童预防保健常识。通过营造温馨的气氛, 消除了儿童的恐惧心理, 使孩子们能在欢快轻松的环境下接种, 从而大大提升了接种服务档次和服务形象。

1.2 护理人员的合理安排

疫苗接种群体的特点是单位时间内比较集中, 流动性大, 疫苗品种繁多, 而接种的对象儿童和老人居多, 行动不便, 陪人相对较多, 有的小孩哭、闹不配合, 使儿童的家长、老人的陪护都迫切希望能优先接种, 易导致忙、乱。为此我们配有高年资的护士负责管理, 调整班次, 理顺各班次环节, 使用弹性工作制, 增加高峰上班人数, 并确立各班岗位职责, 加强班次环节的衔接, 新老搭配, 以保证护理质量, 保证每位受种者都能在短时间内接受疫苗的接种。

1.3 提升内在素质, 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人民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护士必须更新观念, 更新知识, 不能只满足于打针、服药等技能要求, 而应广泛学习。提高业务素质, 加强临床计划免疫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及操作技术学习, 掌握每种疫苗的性质、储存条件、接种对象、部位、剂量及禁忌证等[1,2]。对预防接种步骤了然于心, 确保对每一个来进行接种的儿童及其家长都能够明确下一次接种的时间, 并且具备一定的紧急抢救功力[3]。门诊疫苗接种室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护理工作场所, 护士不但要有很强的业务能力, 还必须具有很强的应对能力及与各级人员的交流能力。为此我们根据接种室护理人员结构和业务水平制定相应的阶段业务培训目标, 通过读书, 小讲课, 交流会的形式, 拓宽护士的知识, 新老护士搭配上班, 提高整体素质。为了调动护士学习、工作的自觉性、积极性, 我们将护士每月的工作表现进行业绩量化考核, 得分情况和奖金、年终评优、职称评聘、晋升等结合, 建立了自我约束机制, 促进了护理管理措施的有效落实。

1.4 加强护理人员安全注射的教育, 以保障接种护理质量的安全

随着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的实施, 适龄儿童接种疫苗的种类剂次越来越多, 预防接种中的安全注射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4]。由于门诊接种室受种人密度大, 时间紧, 工作忙闲不均, 难以做到计划安排, 医生所开的疫苗接种单的种类及数量多而无法做到经常查对, 故是差错的易发场所。我们采取了多方位的安全接种方法。 (1) 严格执行预防接种操作规程, 实施安全注射。 (2) 让受种者或其监护人自报姓名, 有效地避免了人名念错或同名或听不清楚而盲目作答的现象。 (3) 告知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所接种的疫苗的品种, 接种注射完毕后让受种者适当休息, 观察15min~30min, 出现反应及时处理并及时做好副作用反应及处理的记录。告知疫苗接种后的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反应及处理方法。 (4) 要求医生处方明确, 项目齐全, 否则退回重开单。 (5) 做到班班有查对, 节节相扣, 加强观察、巡视。

1.5 加强心理护理, 把健康教育落实到实处

门诊每日接种人数多, 护理工作任务繁重, 特别是在接种高峰期常常顾及不到儿童家属的情绪及心理, 多数受种者来到接种室, 他们已经经过咨询、预检、登记、付费、候种等项目耗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大人、孩子混杂, 因等候时间过长易产生烦躁不满的心情, 想尽快注射完毕, 一些家长还带有疑问或有上述某些环节遇到不愉快的心理有怨气, 也有家长默然不语, 仔细观察护理操作, 生怕护士因工作繁忙、琐碎及操作重复性而发生差错, 此时要求护士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 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对来注射的每一位儿童多鼓励, 微笑服务, 热情接待每一位儿童及其家长, 让其坐下稍候, 表示将尽快注射, 主动询问、关心, 尽早消除其不安, 对提出的疑问如怎样预防, 饮食上应注意什么, 效果如何, 有何副反应等等, 根据受种者的不同的心理采用不同的交谈方式, 使其易于接受, 真正起到健康教育的目的。

1.6 加强疫苗的管理

护士在接种前要检查疫苗的种类、保质期、适宜保存温度等, 要小心严格的管理疫苗, 保证疫苗质量;发现疫苗有损坏现象, 必须及时更换;没有用完的疫苗, 要把疫苗容器经过消毒后盖上无菌棉球再次妥善保存, 一旦活性疫苗开启超过半小时、灭菌疫苗开启超过1h后依旧还有剩余量, 应该立刻废弃严禁再次使用。

2 体会

经过以上措施后, 门诊接种室的护理质量明显提高。在接种室护理管理工作中深刻体会到, 护理管理措施不仅仅停留在对护理人员的服务观念教育, 以及各种规章制度的学习, 重要的是落实在平时的护理工作中。采用规范化流程管理, 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形成一定模式, 在不断吸取工作经验的基础上, 采取有效的查对手段, 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提高护理工作的安全系数, 注重心理护理, 树立护理的良好形象, 在开展健康教育的同时, 提高护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 提高了服务对象的满意度, 杜绝各类差错事故及纠纷的发生, 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翠敏, 陈晓艳, 张悦.系统护理干预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作用[J].现代预防医学, 2009, 36 (7) :1244-1245.

[2]魏宏玲.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作用[J].护理研究, 2014, 28 (2C) :722-723.

[3]王定清, 沈曲, 袁中草, 等.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优化新生儿预防接种流程的探讨[J].护理研究, 2012, 26 (5A) :1228-1230.

预防接种管理年活动整改报告 第5篇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开展预防接种规范管理专 项活动的通知》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印发预防接种规范管理专项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为了切实做好我县预防接种规范接种管理专项活动,我中心进行了精心的筹划、部署和实施,在自查和督导的过程中,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部分门诊预防接种人员不足,疫苗和注射器管理不规范,部分单位疫苗接种内容告知不全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及时整改,整改具体内容如下:

一、规范了预防接种单位设臵和资质管理 1、1月份合理规划了预防接种单位设臵和人员配臵,我中心根据人口密度、服务半径、地理条件和医疗卫生资源配臵等情况,协助当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合理规划和设臵了预防接种单位、配臵预防接种工作人员 2、3月份加强了预防接种单位和人员资质管理,开展预防接种人员培训。通过岗前培训,坚持持证上岗。

二、加强适龄儿童预防接种管理

1.督促各乡镇开展了漏种儿童主动搜索,并做好补种和记录工作;及时将辖区新生儿和未建卡适龄儿童纳入预防接种管理,做好补种和记录工作;重点搜索流动人口集聚地、留守和返乡儿童集聚地、儿童福利院、免疫规划疫苗可预防传染病高发地区等难点区域。

2、利用与公安、教育、计生、妇幼等多部门建立的沟通和协作机制,比对多渠道获得的辖区适龄儿童信息,掌握辖区适龄儿童出生、流入和流出等情况,及时发现未纳入预防接种管理的儿童,摸清辖区适龄儿童底数

3、督促了各乡镇及时对迁入、外来和漏卡儿童建卡和补卡,至少每半年对辖区适龄儿童预防接种卡进行一次全面整理和核查;对于重卡、迁出、死亡或失去联系一年以上的儿童,要核实、注明后剔卡,由预防接种单位妥善保管,预防接种证要求填写规范,保持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电子档案、预防接种卡和预防接种证的信息一致

4、进一步做好常规免疫工作管理,优先确保一类疫苗接种,接种二类疫苗要受种人或其监护人知情、自愿的前提下接种,不得以任何理由强迫接种二类疫苗

5、认真做好受种者或监护人接种疫苗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知情告知工作,告知后监护人签名。

三、规范疫苗和冷链管理。

1、加强了生物制品疫苗管理,确保疫苗质量;3月份对各医疗单位防保组进行了疫苗购进、接收、分发、供应等记录的督查,建议做到日清月结,帐物相符;疫苗出入库时应完整记录(购销、分发)日期、疫苗品种、剂型、批准文号、数量、规格、批号、有效期、(购销、分发)单位、生产企业、批签发合格证明编号或者合格证明等内容,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

2、进一步健全和落实了冷链管理制度,做好冷链温度监测工作,3月份对全县冷链管理进行了督导,完善了冷链设备档案管理。

四、规范监测和疫情处臵工作 5月份对全县各医疗单位防保组进行了脊灰、麻疹等重点疾病监测、处臵的培训,提高了监测业务能力

社区预防接种安全接种措施分析探讨 第6篇

【关键词】 社区;预防接种;安全接种

从社区预防接种门诊的重要性上面来看,它担负着整个辖区所有儿童的计划免疫工作,它对儿童身体的健康,对产染病的控制等等都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目前,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伴随着国家日益对预防保健工作的重视,国家加大了对社区预防保健工作的投入力度,从而促使社区预防接种门诊处的设施日趋完善,同时,与之相配套的软件系统也日趋完备,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社区预防接种门诊在接种的安全系数上面日益升高。但是,同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不能因为技术的完善而在操作上掉以轻心,相关人员仍然需要在预防接种的工作中,我每一个环节中的每一个细节工作做好。

1 预防接种前的安全措施

1.1 认真做好预检登记 对于预检登记来讲,这项工作是儿童预防接种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做好安全注射工作的出发点。那么,在这一环节当中,需要做的就是要对接种证当中儿童的姓名、出生的日期、性别以及所需要接种的疫苗等等做出详细的核对。同时相关的人员需要向儿童的家长讲清楚接种这样的疫苗能够预防的疾病,具体的免疫程序以及接种过后可能会出现的反应等等。当然,除此之外,还需要向家长询问儿童近阶段的健康史,儿童以往的疾病史以及过敏史等等。如果有必要的话,还应该要对儿童进行体温的测量,并实行相关的体格检查。针对有禁忌证的儿童来讲,一定要拒绝接种;对于暂时不适合接种的儿童来讲,一定要暂缓接种,相应的作好记录[1]

1.2 严格做好规范接种准备工作 对于接种的医生来讲,需要做的就是要通过护士站来对家伙在那个以及接种儿童的姓名做出核对,通过此,来使得由于发音类似以及同名而造成的错拿证以及打错疫苗的情况得到避免。在这之后,需要做的就是对所需要接种的疫苗和护士站疫苗一致与否做出核对。在进行疫苗的准备之前,接种医生需要对儿童的健康状况做出再一次的合适,同时对照接种证进行再一次的核对,通过此,来对接种疫苗的正确性以及间隔时间的正确性进行保证。

2 预防接种时的安全措施

2.1 严格按照医疗操作规范执行 这一点,也就是要求接种人员在这是之前,应该严格的对照着疫苗的名称、疫苗的有效期以及安瓿的完整性等等做出核查。在进行吸药之前,应该把药液摇晃充分,并严格按照所规定的要求来吸取药量。同时,告知儿童家长把儿童的注射部位充分的暴露出来,其目的是要做到更加准确的操作[2]。在这之后,接种人员对儿童的皮肤进行消毒,等到消毒液干了之后,方可对儿童实行注射。其根本目的是要促使消毒液杀死活疫苗的现象得到避免。

2.2 正确把握好注射部位与深度 从目前预防接种注射的方法上面来看,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皮内注射、皮下注射以及肌内注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由于上臂外侧的三角肌这一地方并没有比较重要的神经,也没有大血管,加上这一部位比较暴露,所以,有80%以上的预防接种都选择的是這一部位注射。对于皮下注射来讲,主要就是把少量的药液注射到儿童的皮下组织;对于肌内注射来讲,它主要是在要求和皮下注射相比较起来发生疗效要更加迅速并且不能够口服或者是静脉注射,当然那些注射性强以及药量比较大的时候也应该采用这样的注射方式。对于肌内注射来讲,它和皮下注射相比较起来,其注射位置的深度要来的更深。另外,还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对影儿进行注射的时候,要对以下的方面加以特别注意,那就是婴儿在上臂外侧三角肌的这一地方还不够发达,并且部位也相对比较小,所以,在对其进行注射的时候,一定要准确并要达到一定的深度。那是因为,如果注射过于浅的话,极易形成局部硬节的,如果严重的话还很有可能会造成婴儿局部发炎现象。

2.3 使用疫苗专用注射器注射 这一点,也就是在注射的这一过程当中,要使用一次性疫苗接种专用的注射器,尽可能的做到一人一个针头,一人一个针管。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从根本上把玻璃注射器以及针头灭菌存在的不够彻底以及易污染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这样一来,就使得交叉感染的现象得到避免。

3 预防接种后的安全措施

儿童预防接种完成之后对其做出密切的观察可以说在安全注射中是有着重要作用的,所以,对于防疫人员来讲,必须要做到对儿童接种之后的不良反应做出迅速且正确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做出应对措施。当然,与此同时,防疫人员还需要报告至相关的部门,并认真且详细的把接种反应记录及与之相应的处理促使作好记录,最大限度的把接种反应的危害降至最低。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

3.1 认真对待观察期的儿童 在儿童接种完毕以后,接种人员一定要告诉家长对儿童实行30分钟的观察,如果儿童在接种疫苗自后,出现任何的不适情况或者是异常表现,那么,家长都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这是因为,对于那些严重的接种反应来讲,它们在早期所体现出来的症状都是比较轻微的,加上在接种的对象中,婴幼儿所占的比重居多,他们不能够很好地把接种之后的不适现象表达出来,所以,对于这一类接种对象,防疫人员更加需要对其所发生的不良反应引起重视。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做出正确的判断,并针对具体现象做出积极地处理,从而促使严重事件发生的现象得到避免[3]

3.2 预防接种反应的处理 从接种反应的类型上面来看,主要可以包括正常反应、加重反应、异常反应、耦合疾病以及接种事故等等。针对这些不良反应,需要做好应对措施。首先,从正常反应以及加重反应的处理上面来看,正常反应不需要做任何的处理,只要适当的休息两天,就能够恢复到正常。但是,对于其中少数的比较严重的儿童来讲,可以对其局部做热敷,但是,如果儿童注射的是卡介苗的话,应该严谨局部热敷。另外,如果儿童有全身的症状的话,应该针对症状对其做出治疗,比如高热以及头痛的话,需要让其休息,并给与解热镇痛的药物及逆行那个处理。

其次,对于出现异常反应的儿童来讲,应该结合儿童异常反应的类型,实行相应的治疗处理。当然,在平时的工作当中,就应该把各种异常反应的处理员做好,同时,要把抢救的药品以及抢救的器材等等都始终备好。

4 其他方面的安全措施

4.1 强化冷链系统的管理 对于安全接种来讲,不然需要疫苗的质量来进行保证,可以说疫苗的质量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对社区预防接种门诊安装上冷链检测报警系统,能够有效地促使疫苗储存安全性的提升,而且不管在什么时候,它都可以采取积极地应对措施,即便是在发生停电的情况的时候,也一样。当然,即使是这样,对于相关人员来讲,也还是需要时时刻刻的对冰箱的温度进行关注,并定时作好记录,同时实行定期的冰箱维护,通过这样的措施,来对冰箱得以正常运行进行保证。

4.2 强化接种人员的责任心 接种人员他们处于预防接种的第一线,必须要始终牢记安全第一,一定要始终明确在预防接种的过程中,必然会有诸多的未知危险因素存在,所以,针对这样的安全威胁,接种人员必须要把自身的责任心强化,并不断提升自身的防范意识,通过此,尽可能的促使由于人为因素而造成的儿童接种后不良反应现象减少。不管接种人员有多么的忙,但是,也应该要对每一位接种的儿童都尽心尽责。

5 讨 论

总之,计划免疫的这一项工作,在目前来讲是有效控制传染病的基本方法,这一项工作也是长期且艰巨的任务。所以,在具体的接种过程当中,必须要时刻提高安全意识,护理人员要做到仔细且周到,儿童父母要做到积极地配合,只有每一方都把预防接种的每一个细小环节的安全工作做好,才能够真正把疫苗免疫的效果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最终对儿童的安全进行保证。

参考文献

[1] 陈水艇.预防接种安全管理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6):127-127.

[2] 施雪芬,加强预防接种安全注射管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29):349-349.

预防接种管理 第7篇

关键词:疫苗,冷链,管理,调查

为了解贵州省疫苗、冷链和预防接种管理工作现状, 发现和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0年4月对贵州省3个地区、5个县市、10个乡镇卫生院的预防接种管理工作进行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方法

按照全省统一制定的调查表培训相关调查员, 对2009年1月1日-12月31日3个地区疾控中心、5个县疾控中心和10个乡镇卫生院及其接种点的疫苗、冷链和预防接种管理工作进行现场询问及资料查询。

1.2 统计分析调查结果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整理和分析。

2 结果

2.1 疫苗管理

2.1.1 疫苗的接收、储存和运输

2.1.1. 1 地区级

3个地区疾控中心冷链室由专人、专账管理疫苗;抽查3个地区乙肝和乙脑两种一类疫苗, 疫苗的出入库登记完整, 账苗相符。3个地区疾控中心中, 有1个地区疾控中心未开展二类疫苗的储存、运输。抽查2个地区疾控中心狂犬病、水痘等二类疫苗, 疫苗的出入库登记完整, 账苗相符。3个地区疾控中心疫苗的接收和配送多数仅以调拨单作为依据, 且均未向疫苗配送单位索取由药品检验机构依法签发的生物制品每批检验合格或者审核批准证明复印件。现场调查发现的部分疫苗批签发复印件及运输过程中的疫苗温度监测记录为疫苗配送单位主动提供。

2.1.1. 2 县级

5个县疾控中心一类疫苗由专人、专账管理。抽查5个县乙肝、乙脑两种一类疫苗, 有1个县疾控中心疫苗出入库登记不完整, 账苗不符, 其余4个县疾控中心疫苗出入库登记完整, 账苗相符。调查发现, 有1个县疾控中心狂犬病、乙肝等二类疫苗的管理有专人但无专账管理;疫苗出入库登记不完整, 账目不能体现疫苗销售情况和实际余苗量。其余4个县疾控中心抽查的狂犬病、乙肝、水痘等二类疫苗出入库登记完整且账苗相符。5个县疾控中心疫苗的接收和配送仅以调拨单作为依据, 且均未向疫苗配送单位索取由药品检验机构依法签发的生物制品每批检验合格或者审核批准证明复印件。

2.1.1. 3 乡镇级

10个乡镇卫生院一类疫苗由专人、专账管理。抽查10个乡镇卫生院乙肝、乙脑两种一类疫苗, 有4个卫生院账苗不符。例如:某县1个乡镇卫生院乙肝账面余苗193支, 实际库存苗928支;乙脑账面余苗120支, 实际库存苗11支。调查发现, 有6个乡镇卫生院抽查的甲肝、狂犬病等二类疫苗的出入库登记不完整, 账苗不相符。10个乡镇卫生院疫苗的接收仅以调拨单作为依据, 且均未向疫苗配送单位索取由药品检验机构依法签发的生物制品每批检验合格或者审核批准证明复印件。

2.1.2 过期、失效疫苗的处置

2.1.2. 1 地区级

3个地区疾控中心中, 只有1个地区疾控中心能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简称《条例》) 对过期、失效疫苗进行处置和登记。调查发现, 有2个地区疾控中心2台冰箱中存有过期的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和百白破疫苗。经现场询问, 3个地区疫苗管理人员均不知晓《条例》。

2.1.2. 2 县级

5个县疾控中心中, 2个县疾控中心仅在疫苗出入库登记本上对过期、失效疫苗标明报废, 未按《条例》进行处置和记录;3个县疾控中心2009年无过期、失效疫苗。调查询问发现, 3个县疾控中在2009年以前对过期、失效疫苗的处置欠规范且未见记录。经现场询问, 5个县疾控中心疫苗管理人员均不知晓《条例》。2.1.2.3乡镇级10个乡镇卫生院中有9个未能按《条例》对过期、失效疫苗进行处置和登记;1个乡镇卫生院仅在疫苗出入库登记本上对过期、失效疫苗标明报废, 但无报废疫苗处置记录。现场询问发现, 10个乡镇卫生院疫苗管理人员不知晓《条例》。

2.2 冷链管理

2.2.1 地区级

3个地区疾控中心有冷藏车3辆, 冷库14个, 低温冰箱18台;均建立有完整的冷链设备管理档案, 每天有专人对冷链设备运行情况和温度进行记录。3个地区疾控中心中仅有1个地区疾控中心将冷链管理制度张贴在冷链室内。3个地区疾控中心2009年未向疫苗配送单位索取运输过程的疫苗温度监测记录。现场调查发现的部分疫苗批签发复印件及运输过程中的疫苗温度监测记录为省级下发疫苗时主动提供, 且疫苗温度监测记录中到达地区疾控中心时的温度记录不完整。3个地区疾控中心每次向下级配送疫苗时均有疫苗温度监测记录, 但记录不完整。

2.2.2 县级

5个县疾控中心有冷库5个, 低温冰箱20台, 普通冰箱33台;建立有完整的冷链设备管理档案, 每天有专人对冷链设备运行情况和温度进行记录。调查发现, 有2个县疾控中心冷链室内无冷链管理制度;有1个县疾控中心每日仅对储存一类疫苗的冰箱进行设备运行记录和温度记录, 未对二类疫苗每日冰箱运行情况和温度进行记录;5个县疾控中心2009年未向疫苗配送单位索取运输过程的疫苗温度监测记录。现场调查发现的部分疫苗 (多数是二类疫苗) 批签发复印件及运输过程中的疫苗温度监测记录为疫苗配送单位主动提供, 且疫苗温度监测记录中到达县疾控中心时的温度记录不完整。5个县疾控中心能提供每次向下级配送疫苗时的疫苗温度监测记录, 但记录不完整。现场调查时发现, 有1个县疾控中心用纸箱装载疫苗配发给下级, 未进行温度记录。

2.2.3 乡镇级

10个乡镇卫生院有低温冰箱10台, 普通冰箱26台, 冷藏箱19个, 冷藏包91个。10个乡镇卫生院中, 有1个乡镇卫生院未建立冷链设备档案, 1个乡镇卫生院冷链设备档案填写不完整。10个乡镇卫生院每天有专人对冷链运行情况和温度进行记录, 但有7个乡镇卫生院未将冷链管理制度张贴上墙。10个乡镇卫生院均未向疫苗配送单位索取运输过程的疫苗温度监测记录, 且疫苗温度监测记录中到达乡镇卫生院时的温度记录不完整。现场发现, 1个乡镇卫生院冰箱短缺, 部分疫苗仅能用冷藏箱保存;1个乡镇卫生院用塑料袋带冰配发疫苗给下级单位, 且未进行温度记录。

2.3 预防接种管理

2.3.1 预防接种资格许可

调查的10个乡镇卫生院均持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其中有3个乡镇卫生院许可证已过有效期。10个乡镇卫生院中除1个县所辖的2个乡镇卫生院有县卫生局2005年下发文件进行预防接种单位资格认证外, 其余4个县卫生局均未对所辖8个乡镇卫生院预防接种单位资格进行认证。现场调查发现, 1个乡镇卫生院所有预防接种人员无预防接种资格证, 其余9个乡镇卫生院预防接种人员均持有卫生局颁发的预防接种资格证, 但均未佩戴上岗。

2.3.2 接种场所管理

调查的10个乡镇卫生院接种点均为每月定点接种。其中, 有2个接种点未张贴一类疫苗的接种禁忌, 有1个接种点未张贴疫苗品种及接种方法, 有7个接种点一、二类疫苗混用接种台, 有2个接种点未将一、二类疫苗分类存放。

2.3.3 预防接种儿童信息系统工作

核查10个乡镇预防接种点的预防接种儿童信息系统记录, 有1个乡镇仅将2007年后出生儿童的预防接种资料录入信息系统, 2009年接种信息尚未录入;1个乡镇仅录入86名儿童的接种信息, 且信息不完整;1个乡镇2007-2008年出生儿童4 577人, 仅录入329名儿童的接种信息。核查2009年10个乡镇二类疫苗接种信息, 2个乡镇有二类疫苗较详细的接种信息记录, 其余8个乡镇除狂犬病疫苗有较详细接种信息记录外, 其他二类疫苗只有处方单和疫苗出、入库登记。

3 讨论

3.1 疫苗及冷链管理欠规范

一是疫苗管理欠规范。疫苗接收或购进环节, 地、县、乡各级均无法提供完整的生物制品检验合格或者审核批准证明复印件。疫苗运送环节, 地、县、乡各级均未主动向上级疫苗配送单位索取疫苗保存温度单, 且地、县级在疫苗运输过程中的疫苗温度监测记录不完整。疫苗存放及销毁环节, 部分乡镇一、二类疫苗未分类存放;县、乡两级普遍存在二类疫苗管理不规范、疫苗出入库登记不完整、疫苗下发数和接种数及账苗不相符的现象;地、县、乡各级疫苗管理人员均不知晓《条例》, 且未按《条例》对过期、失效疫苗进行处置和登记。二是部分地区冷链管理流于形式。2个地区疾控中心和1个县疾控中心无冷链管理制度, 7个乡镇卫生院冷链管理制度未张贴上墙。

3.2 预防接种管理欠规范

一是绝大多数县卫生局未按照《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要求对乡镇卫生院接种点及预防接种相关人员进行资格认证, 部分卫生院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过期, 多数预防接种人员依法执业意识淡薄, 工作时未佩戴预防接种资格证上岗。二是预防接种场所设置不规范。绝大多数乡镇卫生院未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简称《规范》) 的要求设置接种点, 接种点一、二类疫苗混台接种的现象较为普遍。三是预防接种儿童信息系统工作进展滞后。部分乡级单位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建设进展缓慢, 建卡儿童接种信息录入准确性有待提高。

4 建议

4.1 加强领导, 健全并落实相关制度

疫苗、冷链和预防接种的管理, 是疫苗预防接种成功与否的重要保证。疫苗、冷链和预防接种管理的不规范, 将可能造成疫苗的无效接种以及疫苗的错种、重复接种、漏种等安全隐患。因此,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疫苗、冷链和预防接种的管理工作, 强化监管职责, 彻底改变疫苗、冷链和预防接种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 充分发挥其管理监督作用, 依法定期对疾控机构的购苗、管苗、用苗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对管理不善的单位和个人依法给予处理。二是疾控中心要针对目前在疫苗、冷链和预防接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 严格按照管理办法对疫苗的采购、分发以及冷链和预防接种进行规范化管理。管理人员应熟悉各种疫苗的储存条件和要求, 妥善做好储存和运输工作, 同时要严格执行疫苗的出、入库和发放登记制度。预防接种技术人员要恪守职业道德严格按照《规范》的要求开展预防接种工作。三是建立并落实免疫规划工作责任追究制度。本次调查发现, 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工作随意性较大是导致疫苗、冷链和预防接种管理欠规范的主要原因之一。落实责任是确保预防接种管理相关措施执行的关键。因此, 必须在科学界定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及相关人员在预防接种工作中的责任的同时, 建立并落实免疫规划工作责任追究制度。这样才能有效、规范地实施预防接种工作, 切实提高儿童疫苗接种率。

4.2 加快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的建设进程

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能够进一步提高预防接种报告的质量, 可为免疫规划工作管理和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因此,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疾控中心应加大对该项工作的投入, 将建立、健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工作落到实处。

4.3 加大培训和督导工作力度, 保证疫苗安全规范接种

培训和督导是落实预防接种工作各项措施的重要手段, 各级疾控中心应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尤其是县级疾控中心应在预防接种管理如疫苗的接收、储存、运输、出入库登记、接种、预防接种信息系统、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以及过期、失效疫苗的规范处置等各工作环节的操作性上下功夫, 加大对乡镇的培训、指导和督查力度。

预防接种管理 第8篇

1.1 项目背景

预防接种是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中最成功及效能最高的措施之一[1]。对预防接种工作实施信息化管理对提高免疫规划工作水平和儿童预防接种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充分认识到建设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性, 于2008年建设了覆盖全省各级预防接种管理部门和接种门诊的安徽省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了对全省范围内预防接种信息的一体化管理, 提高了预防接种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截止2014年, 安徽省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已经运行了6年, 随着系统用户和管理者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业务量的日益增长, 安徽省预防接种管理信息系统已不能满足现有的业务需求。并且, 整个系统支撑平台的硬件设备使用已久, 性能已跟不上信息技术的迅速展和预防接种业务增长, 系统出现个案信息更新交换不及时、报表数据生成慢等现象, 对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了不利影响。2014年2月, 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启动了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升级改造项目, 项目涉及软件升级和硬件更新, 省疾控中心信息科作为承担中心信息化工作的核心部门, 全程参与了此次系统升级项目管理工作。

1.2 系统升级规划

原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软件部分主要由5大功能模块组成:基础资料、预防接种、免疫规划门户、权限管理、短信平台, 软件升级后增加了省级管理平台与国家平台的数据交换模块及历史数据迁移和查询功能, 同时优化了省级管理平台与接种客户端的数据交换功能。服务器操作系统由Windows server 2008升级为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Server, 数据库由SQL server 2005升级为ORCAL 11g。为了提高系统运行速度, 新购了两台分别配备了4颗8核处理器、128G内存的高性能服务器, 并对原有的4台服务器进行扩容升级。同时, 为了充分发挥服务器的性能, 新购负载均衡设备在服务器之间进行负载和备援。存储方面, 将原有的容量为1T的核心存储更换为容量6T的核心存储。系统安全方面, 原系统建立在外网中, 通过公共的Internet互联相关单位, 系统改造后新增VPN网关设备对系统安全进行加固, 同时对原有的备份软件进行升级, 充分保障数据安全。

2 项目管理概述

项目管理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管理学分支, 同时也成为了一门新兴的学科。项目管理就是将知识、技能、工具与技术应用于项目活动, 以满足项目的要求[2]。项目管理已经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信息系统项目管理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项目管理科学等领域相结合的一个交叉领域, 有效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可以让用户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信息资源, 并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 提高用户的投资效率、管理效率与经营效率。项目管理涉及9大领域:整体管理、范围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由于本次系统升级过程会对预防接种日常业务的正常开展造成影响, 为了减少项目实施对业务工作的不利影响, 做好本次项目的进度管理尤为重要。

3 项目进度管理

3.1 进度管理概述

项目进度管理包括使项目按时完成所必需的管理过程[3]。项目进度管理就是在规定的项目时间内, 拟定出合理且经济的进度计划, 并在执行该计划的过程中检查实际进度是否按计划要求进行, 若出现偏差, 要及时找出原因, 并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或调整、修改原计划, 直至项目完成。项目进度管理的过程包括:活动定义、活动排序、活动的资源估算、活动的历时估算、制订进度计划以及进度控制。

3.2 进度管理过程

3.2.1 活动定义与活动排序

定义活动是识别为了完成项目可支付成果而需采取的具体行动的过程, 就是对进度活动进行定义和规划, 以便实现项目目标[4]。在进行活动定义时, 可采用分解技术, 先把整个项目分解成若干子系统, 然后将每个子系统再进一步细分为基本模块。针对本次系统升级项目的特点, 我们将整个项目分解为4大子系统:软件子系统、数据库子系统、硬件子系统、网络安全子系统, 每个子系统的升级工作由一个项目小组承担。然后再将各子系统进一步细分, 如软件子系统细分为历史数据管理模块、数据推送模块、儿童异地接种查询模块等。通过上述的分解方式, 将项目活动细分为更小、更易于管理的基本模块, 并将每个基本模块分配给项目组成员, 让各成员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工作和责任。

在活动分解完成后需要对所有的活动进行排序。前导图法、箭线图法、进度计划网络模板、确定依赖关系等工具和技术可以运用于活动排序, 本次项目我们采用前导图法将项目的四大子系统及其基本模块进行了排序, 并依据各个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整理形成项目进度网络图。

3.2.2 活动资源估算和活动历时估算

在完成了活动的定义和排序后, 为了保证有充足的资源去完成项目中的每项活动, 采用自下而上的估算方法对每个具体工作所需资源进行估算, 然后将所有资源进行汇总得到整个项目活动的资源数量。在进行资源估算时需要对资源的可用性进行评价, 比如在对人力资源的可用性进行评估时要充分考虑项目初期开发人员的经验不足及项目后期开发人员的经验积累, 对项目不同阶段所需初级和高级工程师的数量及可利用时间进行综合的评定。尤其是在技术难点所在的软件升级开发阶段, 需要安排技术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开发人员, 以免因技术问题而拖延项目的整体进度。

本次项目构成比较复杂, 不仅需要升级软件还要更新部分核心硬件, 因此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为了提高活动历时估算的准确度, 我们采用三点估算法进行活动历时估算, 首先由项目组相关人员估算出活动的乐观完成时间、悲观完成时间以及最可能完成时间, 然后使用三点估算法计算出项目活动的历时, 同时再加上了这个时间段的10%的预留时间得出了活动的总历时。通过采用完备的活动历时估算方法, 使得本次项目工期延长的风险得以降低。

3.2.3 制订进度计划

制订进度计划就是决定项目活动的开始和完成日期, 根据对项目工作的分解, 找出项目活动的先后顺序、估计出活动历时之后, 就要安排好活动的进度计划[3]。制订进度计划可使用的工具和方法包括:进度网络分析、关键路径法、关键链法、进度压缩、资源平衡等。关键路径法 (Critical Path Method, CPM) 是估算项目最短工期, 确定逻辑网络路径的进度灵活性大小的一种方法[5]。本次系统升级项目采用关键路径法来制订进度计划, 根据每个项目活动之间的依赖关系及项目活动所使用的资源情况, 分析并找出项目的关键活动形成了项目的关键路径。通过平衡与协调项目资源的使用情况, 利用Microsoft Project软件制作总体甘特图及近期活动甘特图, 通过总体与局部相结合的方式使得对项目近期和远期需要开展的工作有更准确的把握。

3.2.4 进度控制

项目进度控制的前提是有效的项目计划和充分掌握第一手实际信息, 在此前提下, 通过实际值与计划值进行比较, 检查、分析、评价项目进度[6]。为了更好地掌握项目的进度, 项目组采取进度报告方法对进度实施监控。项目管理层每天早上召集各小组负责人召开简短的站会, 各小组负责人在站会中主要对上一工作日的工作进展、遇到的问题以及接下来的计划进行汇报。每周召开由系统实施工程师、信息科、免疫规划科等项目相关人员参加的周例会, 每周例会进行阶段性总结, 汇总之后成为当周周报并统一形成绩效报告。通过每日站会、周例会及和项目周报, 使得项目管理层掌握了每个小组当前工作完成情况和项目整体进展情况, 从而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调控进度偏差。在进度控制过程中还需要重视对进度变更的管理, 以项目进度计划、绩效报告以及进度基准为依据, 采用变更控制系统对进度变更进行管理, 同时规定进度变更必须由变更控制委员会CCB批准后方可执行, 并在变更执行过程中进行跟踪, 以确认达到效果。

4 总结

通过进度管理的有效运用, 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升级项目于2014年6月底顺利完成, 升级后的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运行稳定、高效, 全省免疫规划工作的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然而回顾本次项目管理过程, 在进度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1) 进度管理中采用的甘特图技术容易理解和应用, 但其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如不能表明执行活动中的不确定性, 不能准确反映项目的真实状态等, 近几年国内有专家提出了“实际进度前锋线法”克服了甘特图技术的不足, 在今后的进度管理中可加以应用; (2) 在制定进度计划方面, 还应该更多考虑资源平衡方面的问题, 争取使项目在确保进度不变的前提下更好地减少成本。

摘要:在分析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升级工作特点的基础上, 详细阐述项目进度管理在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升级工作中的应用, 其过程包括活动定义与活动排序、活动资源估算和活动历时估算、制订进度计划以及进度控制, 最后总结了系统升级工作中进度管理的经验和不足。

关键词: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项目管理,进度管理

参考文献

[1]马晓丽, 侯晓辉.预防接种减少的死亡数及2006-2015全球预防接种的展望及策略[J].中国计划免疫, 2007, 13 (2) :100-101.

[2]美国项目管理协会.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M].王勇, 张斌, 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7.

[3]柳纯录, 刘明亮, 高章舜.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教程[M].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143.

[4]王沈佳.活动项目时间管理[J].中外企业家, 2013 (19) :94-95.

[5]杨中飞, 赵嘉, 马家奇.国内外卫生信息化项目进度管理方法比较[J].中国数字医学, 2014 (11) :10-12.

预防接种管理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6月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1 980例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1 026例, 女954例, 年龄1个月~7岁, 平均年龄 (3.2±2.5) 岁。并选取2010年1-12月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1 160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612例, 女548例, 年龄1个月~7岁, 平均年龄 (3.4±2.2) 岁。接种疫苗的种类包括第一类疫苗: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麻疹疫苗等, 以及第二类疫苗:B型嗜血流感杆菌疫苗、水痘疫苗、肺炎疫苗、口服轮状病毒疫苗等。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规范化护理管理干预, 以对比两组儿童预防接种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家长满意度, 通过观察以上项目评价管理成效。具体的规范化护理管理如下:

1.2.1 预防接种前的护理管理。 (1) 加强护理人员综合和专业素质的培养。要求护士掌握各项预防接种的理论基础知识, 熟练掌握每种疫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及不良反应等知识, 并熟悉疫苗的贮存、保管条件与方法、配药, 注射操作正规准确。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及奖惩制度, 充分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并坚决杜绝医疗差错。 (2) 加强疫苗的冷链管理。做好疫苗存储、运输和使用等环节的冷链管理, 保证“苗不离冰”, 并且合理完善空间布局, 从药房拿取疫苗到预防接种台面处, 尽量减少中间流通环节与消耗时间, 充分保障疫苗安全有效的质量, 确保预防接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 优化就诊次序, 营造和谐氛围。建立排队叫号系统, 做到公平合理的先来先服务原则, 避免就诊次序的混乱, 也化解了医护和就诊者之间不必要的纠纷矛盾, 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营造一种和谐的就诊氛围。 (4) 建立网络管理系统, 加强护患沟通。建立网络管理系统, 在所管辖区内对每一位预防接种者, 录入及完善详细的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档案。并加强护患沟通, 增强彼此的信任感, 使家长充分认识接种的重要性, 并告知家长此次接种疫苗具体作用、必要性、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禁忌证等。

1.2.2 预防接种中的护理管理。 (1) 坚决贯彻“三查七对”制度, 杜绝医疗差错。接种护士必须严格遵守“三查七对”制度, 在进行预防接种时认真核对疫苗的有效期、批号, 有无变色、变质等, 确保疫苗及注射器的质量, 并核对拟接种儿童的姓名、年龄、方法、剂量、次数、间隔时间等, 坚决杜绝接种差错事故, 保证医疗安全零差错。 (2) 加强心理干预, 保障安全接种。在预防接种候诊室和接种室, 建立温馨舒适的环境, 要求护理人员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及爱心, 根据不同年龄及不同性格的儿童心理特点, 给予适度的关爱和鼓励, 消除儿童对预防接种的心理恐惧, 提高预防接种的质量。并根据接种的疫苗采取相应的注射方法, 做到剂量准确、方法正确、动作轻柔、严格无菌操作, 确保注射的安全性。接种疫苗拔针后立即用无菌棉签压迫注射部位片刻, 防止药液流出或出血等。 (3) 提高突发事件应变能力。接种护士应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扎实的专业知识, 熟悉常见急救技术和急救仪器的使用, 提高应急能力。沉着、恰当的处理会减轻儿童及家长的恐惧, 加深对医护人员的信任。

1.2.3 预防接种后的护理管理。 (1) 观察不良反应, 完成离院指导。接种完成后一般观察30min, 无任何异常反应方可离开。同时, 对家长做好离院指导, 详细解释接种疫苗后需注意的各个事项。并在离开前让家长填写我院制备的满意度调查表。 (2) 加强追踪随访, 定期开展宣教活动。利用已建立的网络信息档案管理系统, 对预防接种者进行定期追踪随访, 避免出现迟种、漏种、复种等情况, 特别是针对辖区内的新生儿, 至少随访6个月, 每月1次, 了解他们接种后的状况, 指导出现接种反应的处理方法。并对外地流动人员加强随访管理, 利用电话或群发短信的形式对应该给予接种者进行提前知晓, 督促他们序贯完成计划接种。同时, 通过在辖区定期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预防接种宣教活动, 加大计划免疫宣传力度, 以提高群众的免疫意识, 使其自觉接受免疫接种。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规范化护理管理前后两组计划内免疫接种率比较 见表1。

2.2 规范化护理管理前后两组计划外免疫接种率比较 见表2。

2.3 规范化护理管理前后两组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比较 见表3。

2.4 规范化护理管理前后两组预防接种儿童家长满意度比较 见表4。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常住人口比较, *P<0.05, **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流动人口比较, #P<0.05, ##P<0.01。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常住人口比较, *P<0.05, **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流动人口比较, #P<0.05, ##P<0.01。

3 讨论

儿童机体免疫系统尚处在发育阶段, 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 是传染病的主要易感人群之一。按规定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 是保障儿童不受传染病感染的有效手段[1]。本科室自2011年起进一步建立及完善了规范化护理管理模式,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常住人员因为居住固定, 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容易宣传和普及, 其免疫接种率往往能获得保障。而外来流动人员因为居住场所不固定, 缺乏有效联络信息, 且流动性高, 以往经常出现迟种、漏种、复种等现象。因此, 我院针对这一现象特别加强了外来流动人员的护理管理, 完善他们的联络信息, 定期对他们进行电话或短信随访, 并定期在辖区范围内开展了一些形式多样的预防接种宣教活动, 提高了他们对于计划免疫的意识及重要性, 自觉接受免疫接种。通过这一系列有效的管理手段, 外来流动人口的预防接种率较前有明显提高, 保障了人群整体的免疫接种率, 有效控制相关疾病的发生。

近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我国新近研制的和从国外进口的疫苗种类也大量增加, 需要进行免疫接种的疫苗品种日益增多, 包括计划外疫苗的种类。从表2可以看出, 观察组计划外疫苗的接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这一方面由于家长相关知识的增多和自我免疫需求的提高, 另一方面医护人员在平时注重与家长的交流沟通, 介绍较为全面的疫苗知识, 并定期开展免疫宣教, 扩大了家长对免疫接种的认知度。当然, 计划外疫苗的接种涉及费用问题和接受程度, 最终完全尊重家长的意愿, 避免引发不必要的纠纷影响医患信任关系。

儿童计划免疫的安全除与疫苗本身安全性有关外, 还与接种环境、计划免疫过程中接种人员的素质等各个环节的护理管理密切相关。一方面加强对疫苗的冷链管理, 另一方面强化接种人员业务素质的管理, 以保障接种质量。同时, 重视预防接种时的心理护理, 要求接种人员注重同儿童的沟通技巧, 要和儿童建立友好亲密的信任关系, 注意对不同时期儿童的心理反应给予不同的护理[2]。在接种后认真做好不良反应护理观察工作及离院指导工作。本文中, 通过在以上各个环节规范化的护理管理后, 有效地降低了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有效提高了预防接种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另外, 将服务理念始终贯穿于预防接种的护理管理中, 使群众满意度较前有了明显的提高, 赢得了人们的信任, 这也有利于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实施和提高最终的预防接种率。

摘要:目的:探讨规范化护理管理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 980例2011年1月-2012年6月接受预防接种的儿童作为观察组, 并选取1 160例2010年1-12月接受预防接种的儿童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规范化护理管理干预, 以对比两组儿童预防接种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家长满意度。结果:在经过规范化护理管理后, 与对照组相比较, 观察组外来流动人员计划内免疫接种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且计划外免疫接种率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同时观察组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 家长满意度亦有显著提高 (P<0.05) 。结论:规范化护理管理有利于提高一、二类疫苗接种率和免疫成功率, 保障接种安全, 降低不良反应, 并能提高家长的满意度, 增进彼此的信任, 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护理管理,预防接种,儿童,心理

参考文献

[1]门朝霞.护理干预在小儿预防接种中的应用 (J) .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33) :57-58.

预防接种管理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8年1月—2009年10月出生新生儿2 215例, 出生24 h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2 171例, 接种卡介苗2 170例, 未采取CQI方法进行质量管理。2009年11月—2011年10月出生新生儿2 316例, 出生24 h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2 316例, 接种卡介苗2 297例, 采取CQI方法进行质量管理。

1.2 CQI方法

1.2.1 查找新生儿预防接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分析我科2008年1月—2009年10月新生儿预防接种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有:①新生儿预防接种规章制度不完善, 缺乏风险管理和应急管理机制;②接种人员未相对固定, 接种技术参差不齐;③健康教育不到位;④硬件缺乏;⑤接种人员职业防护意识不强。

1.2.2 成立质量控制小组

2009年11月成立质量控制小组, 护士长为组长, 主管护师为质量控制组员, 全科护士共同参与。定期进行评估, 及时调整。

1.2.3 预防接种护士的管理

所有实施预防接种的护士必须参加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的预防接种规范培训, 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护士长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考核, 把预防接种质量纳入绩效考核。

1.2.4 硬件的管理

按预防接种规范要求设置专门的预防接种室, 有乙型肝炎疫苗和卡介苗接种台。接种室内有挂壁式消毒机, 每天消毒2次。接种室清洁明亮, 通风良好, 定时做好接种台面的消毒。室内配有新生儿专用的吸痰、吸氧装置和物品, 备用预防接种急救盒, 各种物品均处于备用状态。

1.2.5疫苗的管理

卡介苗和乙型肝炎疫苗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 专人领用, 贮存于2 ℃~8 ℃疫苗专用冰箱, 卡介苗需避光保存, 每天记录冰箱温度及疫苗数量、批号、有效期。卡介苗和乙型肝炎疫苗分开存放。

1.2.6 新生儿的管理

严格掌握预防接种适应证和禁忌证, 遵医嘱进行接种。

1.2.7 加强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从产前检查后期开始, 通过孕妇学校等形式宣教。利用多种途径在爱婴病区宣传新生儿预防接种的重要性, 接种前向家长详细讲解接种疫苗的名称、目的、适应对象及接种后的注意事项, 与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 发放书面宣教手册。

1.2.8 新生儿预防接种操作流程管理

1.2.8.1 调整接种时间

对原有接种时间进行改进。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时间:新生儿出生首次沐浴后经评估无特殊即可在新生儿右上臂三角肌中部肌肉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的接种时间:每天上午10:00统一为前24 h出生、体重≥2.5 kg且无禁忌证的新生儿接种卡介苗。

1.2.8.2 接种要求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和“三查七对”制度, 接种前认真核对接种对象的姓名、疫苗名称、颜色、剂量、接种时间、注射部位和接种方法, 核对无误后方可进行接种。卡介苗使用前必须按要求加入注射用水0.5 mL, 静置1 min, 待溶解后充分摇匀抽取0.1 mL使用, 开启后的在30 min内使用, 用不完废弃。

1.2.8.3 接种后观察

接种后观察20 min无特殊情况回病房, 并交代家长接种后的注意事项。

1.2.8.4 接种登记

接种后认真、及时填写《新生儿首针乙型肝炎疫苗和卡介苗接种登记卡》, 不缺项、漏项, 并把预防接种证发放给家长并嘱其保管好证件, 告知下次接种的时间。

1.2.8.5 接种疫苗的职业防护措施

对接种人员进行职业安全知识宣传和教育, 提高接种人员的认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加强对接种各个环节的管理, 卡介苗要单独区域存放, 每日交接检查时戴手套、口罩;药液如溅到工作服上立即更换工作服并消毒;使用后的空安瓿、注射器及其他物品丢弃前应消毒处理, 安瓿内用不完的疫苗应当废弃, 就地焚毁;做好接种环境及物体表面消毒;对已发生被卡介苗安瓿或针刺伤的护士积极采取防护治疗。

1.2.9 评价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新生儿出生24 h内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卡介苗接种率、卡介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及12周末阳性情况。

1.2.10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施CQI前后新生儿出生24h内疫苗接种率比较 (见表1)

人 (%)

2.2 实施CQI前后新生儿卡介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及12周末阳性情况比较 (见表2)

人 (%)

2.3 其他

实施CQI前存在职业暴露的不安全因素, 如接种卡介苗时疫苗溅到工作服上, 没有立即更换或更换后没有消毒;疫苗接触到自身皮肤没有进行处理, 有破损的手在检查卡介苗时没有戴手套。由于护士流动性大、监管机制不够健全, 对调离的护士接种卡介苗后是否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没有追踪。实施CQI后无一例护士发生接种卡介苗感染结核分枝杆菌。

3 讨论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流行地区, 乙型肝炎疫苗是目前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措施, 我国绝大多数慢性乙型肝炎是由母婴传播或者儿童期感染所致, 因此, 新生婴儿出生后尽早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可以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卡介苗是一种减毒型活疫苗, 这种活菌苗能使人体产生一种对结核菌的特异性抵抗力。加强对新生儿预防接种监督管理是保证新生儿预防接种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 而CQI尽可能使全体护士充分发挥潜能, 提高护理质量[2], 强调全体人员参与管理。本研究结果显示, 实施CQI前后新生儿出生24 h内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由98.01%上升为100.00%, 新生儿出生24 h内卡介苗接种率由97.97%提高到99.18%。实施CQI前后新生儿卡介苗接种后12周末阳性率由89.93%提高到92.14%, 均超过国家规定的阳性率≥80%的标准。

新生儿卡介苗接种为上臂皮内注射, 皮内注射虽然是一项常规操作, 但作为新生儿卡介苗接种, 其接种剂量、部位、深浅度有严格的规定。接种疫苗含量过低接种无效, 增加结核病发病率。接种过深及过量均可引起局部脓肿、溃疡长期不愈合及淋巴结肿大、溃疡, 严重者会引起全身性的结核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 (WHO) 统计接种卡介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居所有疫苗之首[3]。本研究中实施CQI前有7例不良反应发生, 其中注射过深3例, 疫苗稀释溶解不均, 导致接种卡介苗含量大4例。实施CQI前虽然没有发生误种, 但新生儿在爱婴病区同时进行卡介苗与乙型肝炎疫苗是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实施CQI后执行卡介苗与乙型肝炎疫苗分开地点、分开时间、分开部位接种方法, 杜绝了误种;实施CQI后在卡介苗注入稀释液后放置1 min, 然后用注射器反复抽吸至少10次, 注射前再次摇匀, 未反生不良反应。实施CQI后注意引导护士按照标准防护原则, 认真落实操作规程, 做好自身防护, 无一例护士发生接种卡介苗感染结核分枝杆菌。

综上所述, 运用CQI方法使新生儿预防接种过程更加规范和安全可靠, 新生儿24 h内预防接种率提高, 接种卡介苗后12周阳性率提高, 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 接种人员职业防护意识增强, 未发生接种卡介苗感染结核分枝杆菌。

摘要:[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 (CQI) 在新生儿预防接种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运用CQI管理模式, 分析2008年1月—2009年10月新生儿预防接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质量改进的过程实施质量管理。[结果]实施CQI前后新生儿出生24h内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由98.01%上升为100.00%, 卡介苗接种率由97.97%提高到99.18%;实施CQI前后新生儿卡介苗接种后12周末阳性率由89.93%提高到92.14%;实施CQI后卡介苗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CQI前。[结论]运用CQI方法可使新生儿预防接种过程更加规范和安全可靠。

关键词:预防接种,持续质量改进,新生儿

参考文献

[1]王晓东, 赵志娟.医院质量管理模式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 2010 (10) :194-195.

[2]李金兰, 吴素香, 吴华芬.持续质量改进在大小便标本采集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 (1) :25-26.

预防接种方法的革命 第11篇

不过,要获得多种免疫力倒也并不容易。有些婴儿出生以后就开始打防疫针,而粗略计算一下,打全或接种全各种菌苗或疫苗至少要打二十一针,有些针打后还起局部或全身性变态反应。儿童不胜其苦,家长不胜其烦,医护预防人员也常年在辛劳。国家为了制造、运输、储存、消毒、打针,每年也要花赞若干亿元。

但是,这种状况正在改变,预防接种方法正经历一场革命。

自从七十年代初,科学家发现一类可以分段切开DNA(去氧核糖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长链的酶,叫做DNA限制性内切酶。这种酶如同基因(遗传的单位物质)手术刀,能够从基因组中选择某一特定的基因,把它切下。这一发现,使科学家很快于1973年发现了一种崭新的研究生命物质的手段——重新组合DNA技术,这好象电影拷贝的剪接,可以按照人为编制的蓝图在体外进行基因剪接和加工,再把改造过的基因送进生物体内,让它们表现出本来的面目,重组进去的病原性微生物的DNA可以表现它们原来的抗原性,可引起免疫,且无毒害。

1979年美国旧金山成立了基因工程公司,其他国家和地区也相继成立同样性质的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也已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并取得成果。

预防接种的护理 第12篇

1 疫苗的储存

卡介苗:冷藏运输保存于2~10℃干燥的暗处, 预防冻结。

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保存于-20℃, 有效期2年, 2~10℃有效期5个月;室温下 (20~22℃) 有效期12 d, 30~32℃有效期为2 d, 冷链运输与保存。

百白破混合制剂:保存4~8℃, 防冻。冻结后不但无效, 还可引起不良反应。

麻疹活疫苗:怕热、怕光。保存4~10℃, 暗处 (冻干除外) 。

2 预防接种护理

环境:安排适当场所, 接种场所要光线明亮, 空气流通, 冬季室内要温暖, 接种用品及急救用品摆放有序。

做好心理护理:仔细解释, 做好宣教工作, 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争取家长和儿童的合作, 接种最好在餐后进行, 以免晕针。

生物制品的准备和处理:检查制品标签包括名称、批号、有效期及生产单位, 做好登记, 检查药瓶有无裂痕, 药液有无发霉、异物凝块、变色或冻结等。按照规定方法稀释、溶解、摇匀后使用。严格无菌操作, 做到一人一管一针, 安瓿内未抽吸完的药液须用无菌干纱布覆盖安瓿口, 在空气中放置不能超过2 h, 接种后剩余药液应废弃, 活菌疫苗应烧毁。

仔细核对儿童姓名、年龄以及疫苗名称, 详细询问儿童的病史及传染病接触史等健康状况, 严格掌握禁忌证, 必要时先进行体格检查, 严格执行规定的接种剂量、途径及间隔时间, 注意预防接种的次数, 按使用说明完成全程和加强免疫。一般接种活疫苗隔4周, 接种死疫苗后需隔2周再接种其他活或死疫苗。

消毒:用2%的碘酊及75%的乙醇或0.5%的碘伏消毒皮肤, 待干后注射;接种活菌疫苗时, 只用75%的乙醇消毒, 因活菌疫苗易被碘酊杀死, 影响接种效果。

接种后观察:接种后观察30 m in方可离开, 及时记录、预约, 保证接种及时、全程、足量, 避免重种、漏种, 未接种者须注明原因, 必要时进行补种。

3 接种后的指导及处理措施

3.1 卡介苗

接种4周~6周局部有小溃疡, 应保护伤口不受感染, 个别腋下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或化脓。注意2个月以上婴儿接种前应做结核菌素试验 (1∶2 000) , 阴性才能接种。处理:化脓用干针管抽出脓液, 溃破涂5%的异烟肼。

3.2 乙肝疫苗

个别有轻度红、肿、痛症状, 很快消失。

3.3 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冷开水送服或含服, 服后1 h内禁饮热开水, 个别偶有低热或轻泻。

3.4 百白破混合制剂

有轻度发热, 局部红肿、疼痛、发痒、硬块。处理:热敷局部, 多饮水。

3.5 麻疹减毒活疫苗

有部分婴儿有发热及卡他症状、皮疹或麻疹, 一般持续2 d~3 d.处理:多饮水, 但注意接种前1个月和后2周避免用胎盘球蛋白和丙种球蛋白制剂。

4 接种的注意事项

患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者;有明确的过敏史, 禁忌接种百白破类毒素、麻疹疫苗 (特别是鸡蛋白过敏者) 、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 (牛奶或奶制品过敏) 、乙肝疫苗 (酵母过敏或疫苗中任何成分过敏) ;患有结核病、急性传染病、肾炎、心脏病、湿疹、新生儿体重小于2 500 g及其他皮肤病者不予接种卡介苗;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 (如放射治疗、糖皮质激素、抗代谢药物和细胞毒性药物) 期间, 发热、腹泻和急性传染病期忌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可产生神经系统严重并发症, 儿童及家庭成员患癫痫、神经系统疾病, 有抽搐史者禁用;患有肝炎、急性传染病或其他严重疾病者不宜进行免疫接种。

上一篇:基础训练下一篇:《我从汉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