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中读者意识培养

2024-06-03

写作中读者意识培养(精选8篇)

写作中读者意识培养 第1篇

(一) “读者意识”的第一次提出

不难发现, 相比较于2000年《中学语文教育大纲》 (以下简称大纲) 而言,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语文课标) 7--9年级 (初中) “写作课程标准” 有明显而巨大的变化。语文课标写作教学要求的第一条就是 “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所谓的“目的”就是写作者的写作意图, 所谓的“对象”就是文章作品的“读者对象”, 也就是阅读你的文章的人。这样, 中国的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第一次引进了当代写作学中关于“读者意识”的写作理论, 将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对象意识纳入了写作教学训练视野。”

(二) 新课标的一脉相承

2011年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以下简称新课标) , 其中的写作教学要求与2001语文课标的是一脉相承。除了2001语文课标写作教学要求提到的“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和“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 互相评改作文, 以分享感受, 沟通见解”外, 还增加了“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以及“写作要有真情实感”等意在强化树立读者意识的写作要求。

二、写作教学中读者意识提出的原因

(一) 对“语文”定义的不断深化

追溯本源, 应该从我国语文“工具”学说发展史究其原因。语文是“工具”见于叶圣陶先生20年代的论著, 以后的几十年, 叶老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经验教训, 反复阐述, 不断丰富了关于语文是工具的思想。

叶老曾说过:“语文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种工具, 培养他们的接受能力和发表能力”, 这其中的发表能力定是涵盖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意味着写作者要具有明确表达自己为何而写和写给谁看的写作能力, 那么叶老所说的“发表能力”是不是正验证了作文要有读者意识的重要性呢? 教育部2001年和2003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标和高中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的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描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这也间接证明了叶老对语文“工具”说的论证是合理的。

(二) 亟待解决当代中小学生写作难的途径之一

学生作文空洞无物、假话空话套话连篇的现状一直困扰着写作教学。不得不提出的是, 在一些相关性的社会教育调查中, 不难发现关于中学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中学生感叹写作课无趣烦累, 学校写作教学封闭僵化, 社会批判写作教育只为应试而备, 等等。而我们也不难从阅读学生的习作中发现, 他们不知为何而写, 也不知写给谁看, 只知道词藻的堆砌, 空洞的抒情, 麻木地运用老师所提供的写作模板生搬硬套, 导致考场上的文章千篇一律。

余军民曾表示:“文风反映人格, 假大空的文风势必危及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可见, 新课标提出的写作读者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应该被引起重视的。

三、如何培养中学生写作的读者意识

(一) 注重对写作学习兴趣的培养

在一次对中学生作文中的困难的原因分析中, 我们发现, 主要表现在写作兴趣、写作热情、写作积极性方面的畏难情绪上。而提到对学习兴趣的培养, 不得不提到于漪女士, 她曾说过:“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 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兴趣呢?

首先, 习作的主题应该有新鲜感。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 不同于以往形式的写作课必定带来协作创新的冲击。培养写作兴趣是树立学生写作读者意识的第一步, 兴趣有了, 学生就有了习作的欲望, 便有了“想写什么”和“写给谁看”的欲望。其次, 教学趣味性。教师如果能在课堂组织教学活动中增加趣味性, 学生就会感到轻松愉快。最后, 注重情感因素。感人者, 莫先乎情。创设情感情景的途径有:观看电影、现场读故事、听演讲等以深入亲情、 友情、爱情真实生活话题。

(二) 多途径地“发表”学生的作文。

我们这里所讲的“发表”, 有着广泛的外延。作文在报刊上登载, 叫发表;在电台。电视台播发, 叫发表;在学校文学社刊物上刊登, 叫发表;在墙上张贴, 叫发表;在学生间互阅互评, 叫发表;作为范文由老师朗读出来, 也叫发表。 可以这样说, 学生作文一旦完成, 也就意味着发表, 便拥有了读者。写作者关心来自读者的肯定或批评意见, 这样一来, 写作时就会全力以赴, 去尽力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

许多学校创造了手抄报的形式进行广义的作文发表, 也有的创造了手抄书的形式进行作文的广义发表。这种广义的发表的作文教学法, 很具有时代气息, 符合时代精神。一方面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成功心理、成就意识, 激发了学生对作文的热爱和兴趣, 对写作的长期积极性;另一方面,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正确传播意识。

四、总结

我们在弄清楚了什么是读者意识, 将读者意识引进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原因、意义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究了如何培养当代学生的写作读者意识。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以大胆创新, 树立独创教学的基础上积极解决我们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顽疾。单是写作教学培养学生写作读者意识这一点, 更是需要我们从实践中汲取和总结经验, 然后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努力推进语文教育道路前进, 这定不是一条平坦好走的路, 任重而道远。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引进了当代写作学中关于“读者意识”的写作理论, 而且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与2001年的语文课标在关于写作教学要求上是一脉相承。究其写作教学中读者意识提出的原因, 一是对“语文”定义的不断深化的结果, 二是有利于解决当今中小学写作假大空的现状。在此基础上, 浅谈写作教学中读者意识的培养的途径, 探索出语文教学的新路径。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写作教学,读者意识

参考文献

[1]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2期

写作中读者意识培养 第2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读者意识;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5-0051-02

写作是写作者创生文字作品的活动,创生文字的目的有表情达意和以之示人两种。表情达意者以文字形成为终止,写作具有私密性,作者写出的文字就像作者的呼吸一样,是宣泄的一种途径。而以之示人为目的的写作,是要将自己的心意呈现给这个世界,让别人了解,以期望和这个世界沟通。

卡夫卡的写作就是一种私密的写作,他将人类面临的困境(其实就是他自己生活的困境),通过自己的笔描绘出来,然后,在他去世之前,告诉他的朋友,要将他的作品烧掉。好像作品就是他自己的附属品一样,他的肉体消失了,他的作品也就随之消失了。作品就是他宣泄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和不满的一个出口。多亏他的朋友将他的作品印刷传播开来,要不然,人类精神宝库中又少了一位大师级的人物。

可是,更多的人写作,在写作之初就有强烈的读者意识。“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的词表达的是,想写作品却没有读者的困惑,可见读者对于写作者的作用; 朱自清说:“写作练习可以没有教师,可不能没有假想的读者。”读者对于写作者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18世纪德国诗人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在前言中就设定了读者:

“有关可怜的维特的事迹,凡是我所能够找到的,我已经尽力搜集了,并把它们呈现在你们面前,我知道你们会因此感谢我的。对于他的精神和品格,你们不可能抑制自己的钦佩和爱慕,对于他的遭遇,你们不可能吝惜自己的眼泪。至于你,善良的灵魂呀,你正在感受像他那样的苦恼,从他的悲痛中汲取安慰吧。如果由于命运或者 你自己的过错,无法找到一个更亲密的知己,那就让这本小书做你的朋友吧。”

叙述者在这里对读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应当是钦佩和爱慕维特品格的,为他的遭遇而伤感的“善良的灵魂”。《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叙述者期待着叙述接受者能够感受到维特的苦恼,能够从他的痛苦中汲取安慰,这意味着叙述是个双向的活动:一方面叙述者在讲述,另一方面在接收故事的信息时读者产生预期的反应。离开了叙述接受者的特定条件,这种双向活动就不会发生,作者所期待的阅读活动也就落空了。

中国传统叙事作品的叙述者也十分强调读者的反应,如《三国志通俗演义》在叙述者的序言中就要求:“若读到古人忠处,便思自己忠与不忠;若读到古人孝处,便思自己孝与不孝。”《红楼梦》的叙述者感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显然也是在寻求真正知音、“解味”的读者。

现代写作学把读者作为影响写作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强调写作时必须具有明确的读者意识,写作活动中必须考虑读者因素,对于学习写作和研究写作都具有现实意义。当中学生写作把考场作文和发表作品作为重要目的的时候,加强中学写作教学的读者意识就成为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了。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论坛写作、博客写作、微信写作等网络写作形式的发展,写作读者已经成为决定写作的关键因素了。

网络的出现,不仅打破了一小部分所谓正统人士对文学的定义与话语权,更多的是为草根的民间文学爱好者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以说无论是谁、无论你在哪、无论你写的是什么,只要你愿意,只需要你在电脑上发出指令,那些文学顷刻就会被社会、被全球各地人看到,使读者的意识增强。2006年在网络上一炮走红的《明朝那些事儿》在创下近2000万的点击率后,不但实现了出版发行,还一下子售出了几十万册,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后宫甄嬛传》是流潋紫所著后宫小说巅峰,最初在网络上连载,颇受网友的青睐。后来被网友推荐给郑小龙导演,才有了在全国几大卫视的收视热播。这说明,网络时代的写作,更要关注读者意识。

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教师一般比较关注选材、构思、组织成文、修改等几方面的工作,而对于评价、展示、交流几个环节会相对疏忽。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学生构思过程、成文过程上,而当作品写到作文本上之后,因为受到条件的限制,学生的作文一般只有作者自己、教师、不多的几位同学读过,有些教师将优秀作文印好展览或讲评,也只不过在有限的读者群中交流,而这种交流只是单向的,也就是都是各个读者与学生作文的单向交流。其实每一个学生(包括其他写作者)都希望更多的人看到自己的作品,希望更多的人给自己的作品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最后我们发现,束缚中学写作教学发展的瓶颈,其实是一本薄薄的作文本,是作文本无法容纳宽阔的读者,无法让读者意识在中学写作教学中发挥关键作用。

学生写作中的“读者意识”是激发学生写作的另外一条途径。我们都知道,外界的一些事件情境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写作的途径,但是,如果有了一个宽阔的平台可以展示学生的作品,这种荣誉感可以推动学生的写作。于是我们想到了网络作文教学。全班学生可以互评作文,家长和老师也可以参与评价学生的作文,甚至网友也可以评价学生的作文。在多层次多序列的评析中,学生既明晰了自己作文的优劣,又增加了写作的信心。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络作文教学平台”,可以给学生自由写作提供展现的舞台。传统的作文间隔时间长,老师评论也只是一家之言,没有大家的评论。两周一次,同学们对作文的热情早已消失殆尽。而在班级平台里,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随时发文章,自由点评他人的文章,随时可以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比较各自的作文内容之后,分析不足,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作文质量。另外,家长可以随时进入平台,监督孩子的作文情况,在与其他同学的作文比较中,掌握孩子的作文情况,衡量自己孩子在班级中所处的位置。其他班级的学生也可以进来借鉴、学习,或者提出宝贵的意见。由此可见,借助这个巨大的网络平台,使家、校以及社会形成合力,共同打造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新平台。

关于EFL写作教学中读者意识研究 第3篇

一、中英文读者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1.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指出,中国文化以人文为中心,以人生为本位,最富人文意识,最重人文精神,其本质上是一种人本文化。人本文化的长期积累沉淀,形成了以人为中心来观察、分析、体验和研究事物的思维方式。而西方人生则与自然划离,而求能战胜自然、克服自然。所以西方文化则以物本为主体,以自然为本位,偏重于对自然客体的观察和研究。把宇宙自然看作是人类对立面而加以研究和征服的观念,逐渐把客观自然世界作为观察、分析、推理和研究的中心。[2]所以中文读者的主体意识较强,而英文读者的客体意识较强。

中文读者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对语言结构产生了影响。这导致了汉语中的句子多以人为主语,强调了人的重要性;汉语中主动态的句子比较多,被动态的句子比较少,且句子主语多为人;汉语中的人称句较多。英文读者较强的客体意识也对语言结构产生了较深刻的影响,导致了英语中被动态较多,主动态较少,句子的主语多为物,非人称句较多。

2.悟性与理性

对中国人思维方式影响最大的三种哲学——儒家、道家与中国佛教都重视悟性。这种民族的哲学思想在中国人头脑中根深蒂固,其影响是普遍而深刻的。中国人的所作所为似乎都不想让人马上知道,而要人想一想后才“悟”出来。与汉语不同,英语的哲学背景是亚里士多德严密的形式逻辑,以及后来从16世纪到18世纪弥漫于欧洲的理性主义。理性主义强调科学的实验,注重形式论证,对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表现在语言上即强调形态外露及形式上的完整(因此我们称之为“形足型语言”)。

这两种思维方式反映在语言结构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语言组织法。中文读者重悟性,汉语文章中就应多出现一些“意合”的语言组织方法。所谓“意合”(parataxis),指的是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其注重行文意义上的连贯(coherence)。[3]此外,汉语读者重视悟性还使得汉语将次要的语义部分放在句首,句子最后才点出话语的中心,语言结构多后重心。英文读者重理性,英语文章中就应多出现“形合”的语言组织方法。所谓“形合”(hypotaxis),指的是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其注重的是语言形式上的接应(cohesion)。[3]此外英文读者理性的思维方式使他们的表达更直截了当,习惯将语义的重心放在句首,然后再把其他次要成分一一补进,语言结构多为前重心。

二、EFL写作中对英文读者思维模式的顺应

1.对英文读者客体意识的顺应

针对英文读者客体思维,我们EFL写作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客体型思维方式,体现在作文中就是要多写出一些能够体现客体型思维方式的句子。

首先,应当鼓励学生将中文中习惯以人为主语的句子修改成英文中以物为主语的句子。例如:“他在新作中对美国人性格的描写可谓洞察秋毫。”可改写为“His new book hits off the America temperament with amazing insight.”

其次,应当鼓励学生将中文习惯使用的主动语态的句子改为英文中被动语态的句子。例如:“我们已采取了一些一切可能的措施,以便对敌人隐瞒我们的活动情况,并迷惑他们。”可修改为“Everything possible was done to conceal our movements from the enemy and to mislead them.”

最后,我们还应鼓励学生将汉语中经常使用的人称句改为英语中的非人称句。例如:“一个受过良好教育、有知识或由胆识的人实在不可能将金钱作为他孜孜以求的主要目标,正如他不可能把吃饭当做最主要的目标一样。”可改为“It is physically impossible for a well-educated,intellectual,or brave man to make money the chief object of his thoughts;as physically impossible as it is for him to make his dinner the principal object of them.”

2.对英文读者理性意识的顺应

对于英文读者的理性意识我们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顺应。

首先,由于英语的语言组织方式是“形合”的,因此英语句子在结构上相对工整,每个句子都有主语,而汉语中有时出现的一连串的无主句在英语中往往是不能容忍的。所以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将汉语中习惯出现的无主句改为英语中所习惯的带有主语的完整句式。例如:“自然科学方面,我们比较落后,特别想努力向外国学习。但是也要有批判地学,不可盲目地学。”改为“In the natural sciences we are rather backward,and here we should make a special effort to learn from foreign countries,and yet we must learn critically,not blindly.”。

其次,英语中“形合”的语言组织方式,使得英语之间句子关系要由逻辑连词体现出来,而汉语中句子之间的关系多数不用明显的逻辑连词连接,而是由中文读者自己体悟出来的。因此,我们在英文写作中应当增加汉语中不经常使用的连接词,使英文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文章。例如:“正餐是不供应饮料,饮料会影响消化。”用英语表达则应改为“No beverages are served with meals because they interfere with digestion.”在这里我们增加了连词because,使得英文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两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最后,英语中前重心的语言结构,使得我们在进行英语写作的时候应当注意把汉语中后重心的语言结构进行调整。这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我们应当在句子层面进行调整。例如:“渴望爱、寻求知识和对人类苦难的深切的同情,这是支配我的生活的三种简单而无比强烈的情感。”用英语表达时则应把重心首先表达出来:“Three passions,simple but overwhelmingly strong,have governed my life:longing for love,the search for knowledge,and unbearable pity of the suffering of mankind.”另一方面在段落结构中,汉语倾向于使用归纳性的语篇结构,而在EFL写作的时候我们应当注意将其改变为英文读者所熟悉的演绎性语篇结构。

摘要:在写作教学中应当树立作者的读者意识。EFL写作所针对的是英文读者,而英文读者的思维方式与中文读者思维方式有所不同,所以,应当鼓励学生顺应英文读者客体意识和主体意识的思维方式,能够写出英文读者所习惯并且读得懂、读得通的文章。

关键词:EFL写作,读者意识,英文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陈莉莉.肯尼斯.博克的同一理论与写作活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7):76-78.

[2]钱穆.晚学盲言[M].台北:台北东大图书出版社,1987.

[3]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

[4]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读者意识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第4篇

【关键词】英语写作 读者意识 写作影响

【Abstract】Audience awareness is the ability in the writing process of writers of understanding readers characteristics, reading expectation and of adjusting the language to satisfy readers need to have the writing understood. It has great influence on writing quality,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and structure as well as language use.

【Key words】English writing; audience awareness; writing influence

一、引言

写作是作者运用书面语言与读者进行交流的一种活动(Raimes,1981)。读者意识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对读者特点、阅读期望的理解和为使读者能理解文章内容和人物角色在写作过程中调整语言的能力的综合体现 (Ede & Lunsford, 1984)。写作中作者不仅要保证语法的正确,还要根据读者对文章内容、词汇的选用和组织结构进行恰当地调整以保证交流的顺利进行。

二、读者意识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1.亚里士多德读者分析。关于对读者 (Audience)最早的描述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演讲和辩论是以说服为目的的言语行为,听众决定演讲者的目标,演讲要成功,不仅需要有使人信服的论点(arguments),而且还需要诉诸听众的情感,以便成功的说服听众。从那时起,演说家就开始从事演说艺术的教育,把听众作为研究的对象。后来的修辞学家们把这个体系逐渐加以扩大,融入了布道、书信以及聊天的所有以说服为目的的言语行为(祁寿华,2000)。20世纪50-60年代,新修辞学(New Rhetoric)兴起,美国现代写作研究者开始强调写作中的修辞,并把读者当成修辞情景中的一部分。此后,读者在写作理论和教学中成为讨论和研究的重点之一。

2.读者意识对写作的影响。读者意识对英语写作具有深刻影响。首先,从认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读者意识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与其认知能力发展有关,作者读者意识的发展与年龄增长有关(Britton et al.,1975;Rubin & Piche,1979;Cowie,1983;Beach & Anson,1988)。不同年龄的群体有不同的写作策略,年龄越长,认知能力越强,读者意识也就越强,写作能力和读者意识都要经历一个认知成熟的过程。写作能力受读者意识的影响,读者意识水平反应在作者处理和运用语言及修辞手段上,从语言特征和文本特征对作文进行分析是评定作者读者意识很好的方法。其次,低质量作文和读者意识的关系很大。Flower(1979) 认为写作分为两种模式——基于作者的写作(Writer-based)模式和基于读者的写作(Reader-based)模式。大学生作文质量低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写作过程中他们的写作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缺少读者意识或者没有读者意识。而专家写作者花费更多的时间思考如何影响读者(Flowers& Hayes,1980)。相对于写作初学者的模糊和无知,有经验的作者在对读者的构想更清晰和具体(Berkenkotter, 1981; Raforth, 1985)。最后,读者意识在写作过程中对文章信息、组织结构和语言使用有积极影响(Berkkenkotter,1981; Raimes, 1985;Roth,1987; Zainuddin,1995)。写作过程中,作者不仅需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还能根据读者的需要来组织安排文章结构以便与读者进行顺利的交流。因此,根据读者的不同特点,作者需要对文中信息量、信息排列顺序以及文章组织结构进行不同的规划。

三、结语

读者意识在英语写作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证明,然而大部分关于读者意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母语为英语的写作中(Yan,2006)。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和外语的研究中很少涉及读者意识的研究。虽然Yan(2006)和Su(2007,2008)调查研究中国学生的读者意识并发现读者意识对学生写作时语言的使用、文章内容、作文质量和句型结构,例如句子的长度、高级词汇、以及从句的使用有积极作用。他们的研究更说明了读者意识在中国学生外语写作中的重要性。然而国内关于读者意识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大的空白值得我们去填补。

参考文献:

[1]Berkenkotter C.Understanding a Writers Awareness of Audience[J].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1981,32(4):389-399.

[2]Black K.Audience Analysis and Persuasive Writing at the College Level[J].Research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1989,23(3):231-253.

[3]Carvalho J.B.Developing audience awareness in writing[J].Journal of Research in Reading,2002,25(3):271-282.

[4]Crowhurst M.The Effect of Audience and Mode of Discourse on the Syntactic Complexity of the Writing of Sixth and Tenth Graders[J].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1978,(38),7300A-7301A.

写作中读者意识培养 第5篇

所谓的读者意识, 夏丏尊给出这样的解释:“第一, 在写作的过程中不要忘记读者这一要素的存在;第二, 所写的文章不仅要符合写作者的心情, 更好符合读者的心情, 不要使读者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心生厌倦[1]。”目前, 初中生在写作的时候倍感痛苦, 不知道自己想要表达什么?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没有很好的“读者意识”, 他们不知道读者想要看什么?也不知道什么样的表达方法才能够吸引读者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 培养学生“读者意识”就具有了重要的意义。对学生进行“读者意识”的培养, 第一, 能够增强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责任意识, 帮助学生端正文风;第二, 能够开阔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初中作文“读者意识”的培养策略

1. 改变思想观念

改变思想观念, 培养读者意识。一方面, 需要教师改变思想观念。长期以来, 教师是学生作文的唯一读者, 久而久之, 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种“给老师写作文”的念头, 逐渐降低写作兴趣[2]。因此, 教师需要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 将学生作为作文课堂的主体。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判时, 教师要削弱自己的“教师”地位, 将自己放在“读者”的角度, 以帮助学生慢慢转变作文写作观念。另一方面, 教师需要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 让学生理解读者的接受心理和审美趣味, 从而帮助学生找到最佳的表达方法。在这个过程中, 笔者常用的方法是“观察日记”法, 让学生将生活中发生的诱发其感想的事情记录下来, 在日常练笔的同时还能够积累写作素材。在写观察日记的过程中, 学生就会想日记要写些什么?为了解决学生的这个困惑, 笔者会让学生换位思考, 将自己当做读者, 你想要看什么, 那么你就写什么。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的日记一改往日的“流水账”形式, 变得生动有趣, 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也因此有了很大提升。

2. 阅读教学中渗透

在初中语文作文中,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 初中作文教学中读者意识的培养也可以通过阅读教学来实现。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将学生与文本联系起来, 加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联系, 寻找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契合点, 增强学生对读者的认识, 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

3. 改变批阅方式

所谓读者意识的培养, 要有读者才能够实现。教师作为唯一的评判者, 仅以分数和特定的评语来判定学生作文的好坏, 对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也是一个打击。在作文写好之后, 让学生自己做自己的读者, 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评判, 写下自己的评价;然后, 让同学之间交换作文进行评判, 写下自己对他人作文的评价, 最后交给老师, 让老师写下对作文的评价。通过这样的方式, 学生能够通过“自评”“他评”和“教师评价”对自己的作文得出一个客观的认识, 同时, 通过这种方式, 还能够有效地增强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 对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在学生写作能力提升方面, 读者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读者意识的培养能够让学生明白自己到底该表达些什么, 到底该选择何种方式进行表达。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实现, 其一是改变思想观念;其二是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渗透;其三是改变教师的批阅方式。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是现今语文教师作文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也是值得长久深思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张文茂.初中作文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J].作文成功之路, 2013, (11X) :80.

论写作主体的读者意识 第6篇

关键词:写作主体,读者,读者意识

读者的阅读接受是写作活动不可或缺的一环,研究写作受体已成为现代写作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已成为学界的普遍共识。但即使如此,写作学教材或专著中,就读者意识展开深入探讨的并不多(1)。本文欲就此问题谈谈个人浅见,以抛砖引玉,促进研究的深入。

伴随系统论、信息论、传播学等理论的产生而来的是其对各门学科理论的创新和进步带来的有目共睹的贡献和影响。现代写作学也同样受益。现代写作学认为,写作活动体现为写作主体、写作载体、写作受体、写作客体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互逆互动无限循环的运动过程。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写作四体中的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导致这个系统的运动中断或停滞。这表明读者是整个写作活动不可或缺的一环,读者意识必然是写作主体的写作意识之题中应有之义。

所谓读者意识是指写作主体在从事具体写作行为的整个写作过程中为追求理想的信息传播和精神交流效果而充分考虑读者、预先设想读者的意识。从信息论和传播学知,写作活动主要是在写作主体与写作受体(即接受主体读者。这里忽略写作受体与读者之间的区别)之间进行的信息传播和精神交流活动。由于这种传播和交流活动是以书面语言形态———文字符号为载体为中介,这导致接受主体———读者在接受信息作出反馈时,必先进行信息解码,将集合为书面语言形态的文字符号转换为大脑可以理解消化的内容信息,然后才能做出信息的反馈,使传播和交流得以完成。大家知道,信息传播有这样几个基本环节:信息编码→信息发出→(通过信道)信息传播→信息接收→信息解码→信息反馈。从中可以看到,我们即使不考虑由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以及其他信噪的干扰,也会发现影响信息交流质量的关键环节是:信息编码和信息解码。前者涉及信息发出者,后者涉及信息接受者,在写作活动中刚好对应的是写作主体和写作受体。从写作主体说,他编码的方式方法就成为直接影响接受主体读者解码的关键。换言之,写作主体“写什么”和“如何写”是否考虑到了写作受体的心理、兴趣、需要,以及在知识、能力、年龄、性别、职业等方面的差异,是否能保证自己的“言说”能获得比较理想的传播效果,让读者理解接受自己传播的信息,并以不同的行动方式作出反馈。也就是考虑“为谁写”。而这就体现为写作主体的读者意识。可见,读者意识对于成功的写作同样不可或缺。

我认为写作主体考虑读者预设读者的意识应从以下方面着眼。

首先,应明确写作的根本目的以及读者在写作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写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向读者传递信息,写作本质上体现为写作主体与写作受体之间的精神交流。写作活动的交流性已内在规定了写作主体在从事写作行为时必须具有读者意识。这种主体间的交流可从三方面来加以认识:

一是参与写作的真实的读者。从系统论知,生产和流通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从政治经济学知,产品的价值是在流通领域实现;从现代接受理论知,没有读者参与的写作活动是失败的写作活动。因为写作产品的生产和写作产品的阅读接受是一个系统,写作产品的价值同样在流通领域实现,读者的阅读接受不仅完成了主体间的交流,更使写作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现代写作理论认为,写作活动是文本生产过程和文本阅读过程的统一,读者的阅读接受是写作活动不可或缺的环节,读者是写作活动当然的参与者。

二是参与写作的隐含的读者。与隐含的读者相对的是显在的读者,上文所说的真实的读者即是显在的读者,指与写作主体分立的、相对的、外在的读者;这里,隐含的读者是指写作主体在自己内心所预想的可能的读者。因为,任何一个写作主体都同时具有阅读主体的心理特征,他也同时是自己产品的第一读者,这表明,整个写作活动中实际上始终贯穿着读者因素的参与。写作主体既作为隐含的读者也作为显在的读者参与了整个写作过程,这是写作主体读者意识的最有力证明。

三是作者与读者的双重主体性。写作活动作为写作主体与阅读主体之间的精神交流活动,我们已经看到了作者所具有的双重主体性质(既是写作主体又是阅读主体),其实,读者也具有双重主体性。读者作为阅读主体参与写作活动已很好理解,问题是,他也作为写作主体,是写作产品的再生产者。这可从两方面来说,⑴读者根据以往阅读中积累的有关文体知识和惯例经验,始终自觉不自觉地参与乃至支配着现实的阅读,这实际上意味着将写作规律运用于阅读之中,并将阅读中发现的问题以意见或建议反馈给作者引起作者后续的写作行为,从而使阅读具有了写作的性质;⑵在审美性阅读中,读者阅读的创造性特征使文本的意义增殖。接受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伊瑟尔认为写作受体的接受活动不是一种简单的还原、再现、复制的活动,不是被动地接受写作主体的观点,而是一种积极、能动、建设性的活动。写作受体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文本,将自身的特殊性投入文本去还原并丰富原文的含义,从而产生新的认识。通过读者的阅读,文章的价值不仅没有损耗,反而不断出新。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读者阅读的创造性特征使文本的意义不断增殖,而使艺术作品具有了无限的生命力。

以上论述也再次强调了写作受体在写作中的地位和作用,那就是:写作受体是写作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写作受体是文章价值的实现者;写作受体是文章的再生产者。

其次,应明确读者的构成或读者的类型。

我们一般从性质上将读者分为三种类型:普通读者、专业读者、法定读者。写作主体应根据不同类型的读者来选择适宜的言说方式和语体风格。所谓普通读者,从写作主体而言是指其写作产品的接受对象指向社会大众指向所有人;从接受主体读者而言,虽然文本的受众是普泛化的,但不同的读者都会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而各取所需,采取有选择有重点的阅读与接受。这种情形在实用性阅读和审美性阅读中都可找到大量例证。例1,像党政机关发布的公报、公告,新闻媒体在报纸、网络上发布的新闻等,其读者是所有社会大众,但每个公民对这些文本内容信息的关注度表现出很大差异,其选择性就明显不同;例2,审美性文章如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它的读者对象无疑也是所有大众,但阿Q形象在每个读者心目中是各不相同的,这一方面是由于阿Q形象本身意蕴的丰富性复杂性造成,另一方面是由于每个读者个体差异的特殊性造成。可以看到,面向普通读者的实用写作侧重于制造性和务实性,较易操作;而面向普通读者的审美写作,要凸出创造性和艺术性,较难操作。从读者理解接受的难易度上看,实用文的解读较易;审美文的解读较难。

所谓专业读者,是指文本的接受对象局限于特定行业特定职业特定专业的人。就行业或职业言,象刑事侦破文书、产品可行性研究报告、X光透视造影报告、会计年报表等实用文书,表现出很强的行业性和职业特点,其读者必须是熟悉行业规范和相关业务知识的专业读者;就特定专业言,各学科的专业论文专业著作专业教材,它们的读者必然主要是受到特定专业教育和训练的专业读者,非专业读者虽亦可阅读,但理解接受上就面临诸多困难。

所谓法定读者,主要限于党政机关的公文读者。在党政机关公文文种中,除了公告、公报等几个文种其读者非法定之外,剩下的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其读者均属法定读者。众所周知,公文是党政机关用来管理党政事务的工具,发文机关是法定作者,收文机关是法定读者。这是基本常识,不用细论。问题在于公文的撰写者以代言人身份参与公文写作时,既要充分考虑被代言者的形象、威严,更要考虑公文读者的阅读接受效果。这在公文语体风格上的要求是做到准确、庄重、严肃、平实、简明、得体,表达无歧义。

第三,要研究读者,具备一定的读者知识。

写作的价值可笼统概括为传承人类文明、促进社会进步。就是说,写作是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服务的。而人类社会的核心构成因素就是人,每个人都具有双重主体性(写作主体和阅读主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马丁·布伯所言的“我-你”关系,是既独立又统一的存在。因此,写作就是为每一个人服务的。相应的,研究读者也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也就是研究读者。那么,哪样一些方面的读者知识应引起写作主体的重点关注呢?我以为有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学知识。了解读者的心理、兴趣、需要;了解读者的年龄特征、性别特征、知识结构、能力与习惯、阅历与经验等。2.社会学和文化学知识。学习一点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知识,认识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了解社会文化心理、大众文化心理以及这种心理在不同职业人群身上表现的共同性和差异性。3.哲学和历史学知识。学习哲学一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二是掌握最普遍的方法论,有利于用正确的舆论引导读者;写作是为当下的时代服务的,时代现实不过是历史的总和,时代的特征时代的状况时代的精神时代的声音是过去历史在当下的集结和反映,只有了解历史,才能让写作更好地服务于他的时代。

第四、要考虑怎样顺应和引导读者

写作主体时时强化自己的读者意识,调动和运用所掌握的读者知识,实际上体现出了写作主体对写作受体的某种程度的顺应。写作主体一旦承认写作受体是构成写作活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写作受体才能把信息从语言符号的系统中转换出来,就会在题材选择、意旨传达、材料组织、语言表达等多方面进行退让和妥协,以获得较理想的接受。

然而,顺应读者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引导和征服读者。根据语言哲学家奥斯汀(J.L.Austin)、塞尔(J.R.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可知,言语行为具有三大功能:以言述事、以言行事、以言成事(以言取效)。这对应于写作主体的读者意识在其作品中的表现就是(1)向读者传输有益的知识信息;(2)向读者发出指令,施加影响;(3)以高尚的写作陶冶读者的情操。[1]写作产品暴露出来的这种读者意识强调了写作主体引导和征服读者的意欲。当读者接受某个信息,并把它储存在自己的信息库中时,就已经被作者改造、征服了。因为读者欣赏作品而在情感、情绪上受到影响,都表明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写作主体俘虏,而写作主体也因此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就此而言,对读者的征服显然是以对读者的顺应作为交换条件的。越是理解读者、考虑读者、顺应读者,越是能够获得好的传播和交流效果。

其他要考虑的问题,如审美性阅读中,读者的美学情趣、作品留给读者的审美再创造空间、作品的趣味性和可读性等这里不一一展开。

总之,读者意识的内涵是丰富的。应提请注意的是,“读者意识”虽要顺应读者但不意味着对读者的依附和迁就,顺应正是为了能更好地发挥写作的引导和教育功能,最终征服读者,达到写作目的。

参考文献

写作中读者意识培养 第7篇

所谓读者意识,就是在写作中始终不忘文章的读者,为读者而创作。在作文写作中,我们至少有一个读者,操纵着作文“生死大权”的读者———作文阅卷老师。

毋庸讳言,现在的中学生在写作中往往没有读者意识或意识很差,往往是写完最后一个字,作文就跟自己无关了。而在语文考试中,作文得分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试卷总分的高低。所以,在写作中加强读者意识是作文得高分的一大法宝,自然也是语文试卷得高分的一大法宝。

那么,在写作中怎样加强读者意识呢?

一、在书写时加强读者意识

书写是一张试卷的“门脸”,给人以重要的第一印象,它会严重影响读者———阅卷老师对试卷的判分,作文书写尤为如此。一张判满分的作文如果让一位书写马虎的同学书写,得分可低5分、10分,甚至更多。如果书写得“龙飞凤舞”“面目全非”,无法辨认,判个0分也不为过。因为糟糕的书写客观上会造成试卷无法批阅,主观上则是对阅卷老师阅卷工作的极大不尊重。

现在,高考试卷是网上阅卷,这或多或少会影响试卷的整洁度。所以,规范的书写显得尤为重要。文字的增、删、改、调,标点符号的不规范书写、混乱使用或“一逗到底”等现象都会影响书写带给阅卷老师的印象。尤其忌讳的是用修改液涂抹或用透明胶带“揭皮”,后者会因去污不彻底而影响再次书写的清晰度,或者因粘破试卷而影响试卷正反两面答题。

字不一定要写好,但要尽可能写得工整一些,大小要合适,高度要一致,字间距、行间距要合理,标点符号要规范,且尽可能多样化(当然要依据内容、情感而定)。一张干净、清爽的“面孔”谁不喜欢?考试中,作文让读者———作文阅卷老师———喜欢的结果是什么呢?可想而知。

二、在拟题时加强读者意识

无论是话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学生都要自拟题目(直接命题除外)。随意拟题或直接以话题为题往往预示着作文失败了一半,唯一的读者———作文阅卷老师的判分一般也不会很高。

在语文阅卷时,作文阅卷老师一般要批阅大量的作文,工作非常辛苦,而且批阅同一材料的作文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如果我们能在拟题上多下点功夫,让阅卷老师眼睛一亮,作文就成功了一半,得分一般不会太低。

三、在作文开头处加强读者意识

开头是阅卷老师“慧眼”停留的重要位置。

清代著名文艺理论家李渔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惊目,不愿弃去。”让阅卷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内对你的文章一见钟情,其关键就在开头。好的开头,能迅速地反映考生的写作功底,能给阅卷老师以先入为主的好感,能为作文的成功奠定牢固的基础。而失败的开头,即使后文字字珠玑,也会因为先入为主的“坏感”而难以挽回败局。

作文适宜采用以下开头法:

1. 开门见山法

落笔即扣题,或说明写作原因,或提出全文主旨,或直奔故事。这种写法干脆利落,入题快捷,不枝不蔓,能给阅卷时间有限的阅卷老师迅速建立起对文章的基本印象。

2. 巧用修辞法

开头处恰到好处地使用修辞格,能给阅卷老师留下“文章很有文采”的印象,从而拿到作文发展等级的分数。

如排比,能增强文章气势,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3. 设问置疑法

开头就提出问题,能造成悬念,引起阅卷老师的注意,增加对该文的阅读时间,从而对该文留下更深的印象。

可先倒叙事情的结果,引起悬念;可先设问破题,引起说明或议论。

4. 引用法

格言警句、诗词名言、俗语歌词谚语等由于其语言精粹、众所周知等特点,开篇引用易给阅卷老师以亲切感,能创设气氛,感动人心。而几乎每个学生都能记住几首古诗、几句格言、几条名言,在作文时,要视题而动,相机引用。当然,引用时要尽量准确,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弄巧成绌。

5. 描写法

描写可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学生在作文中运用恰当的描写,不仅能化抽象为形象,而且能向阅卷老师展示自己的文采。

6. 题记法

引用名言警句或自拟精妙的语句做题记,可以凸显文章的主题,引导阅卷老师快速、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从而有效避免留下“偏题”“跑题”的试卷印象。而且文章新颖的结构形式,也能给阅卷老师留下良好的印象。

四、在主体部分加强读者意识

主体部分是文章的核心部分,但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阅卷老师在阅卷时不可能做到从头到尾仔细地阅读。如果在这一部分没有加强读者意识,甚至根本没有读者意识,则容易让阅卷时间有限的阅卷老师难以把握文章想要表达的内容,造成巨大的失分。

可从以下几点来加深阅卷老师的印象:

1. 段落精短化

阅读的习惯是从段首开始。由于阅卷是一项十分辛苦的智力和体力的劳动,阅卷老师一般只看段首几句话,后文只是扫视一下,然后就跳读到下一段。如果段落文字过长(超过500字),而数量又少(最忌讳的是“三段式”:开头、结尾、中间各为一段),那么在读完正文后,阅卷老师对文章留下的印象就很浅,打分当然就低。

所以,段落精短化,能把更多的信息传递给阅卷老师,从而比较容易给阅卷老师留下“文章内容充实”的印象。

2. 多用中心句

学生在作文中多用中心句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把要表达的内容传递给阅卷老师,降低阅卷老师在阅卷时把握文章的难度,帮助老师摸清思路,把握内容。

3. 精彩之处独立化

写作时,我们很难对全文感到十分满意,但总会有那么几句话或一两个段落让自己很欣赏,自己也相信它们能打动别人。这些精彩之处如果与普通的文字“杂居”,在阅卷时间有限的前提下,则难以被阅卷老师的慧眼“捕捉”到,未免“明珠暗投”,“怀才不遇”。

但如果把它们独立出来,则较容易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从而“一俊遮百丑”,使文章获得较高的分数。

五、在结尾处加强读者意识

如果把开头比作“爆竹”,那么结尾就犹如“撞钟”。古人说:“好的结尾,犹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如果一篇主题鲜明、角度新颖的文章,读到最后,却被一个糟糕的结尾扫了兴,岂不可惜?

可采用以下结尾方式:

1. 首尾呼应式

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文章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给阅卷老师留下文章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

2. 卒章显志式

在文章结束时,言简意赅地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阅卷老师明确文章主旨,不会因为前文表述混乱或老师自己阅读不深入而对文章产生“跑题”、“偏题”或“主旨不清”的印象。

3. 名言警句式

采用名言、警名、诗词、歌词等收尾,其目的是引人回味,使文章产生“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写作中读者意识培养 第8篇

【关键词】高中作文教学;人文主义;写作主体意识

引言

纵观当前高中作文的教学,基本都存在着重形式而轻内容、不注重学生的实际生活等不足之处,在作文教学中老师一般都会忽视学生的写作自由,久而久之,就造成学生缺乏写作主体意识的现象,而这一现象的存在就违背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以及作文的教学规律。因而,在高中作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写作主体地位,积极地倡导学生写作主体意识的培养。

一、写作主体意识的含义

写作主体意识代表的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人本意识,是学生在作文中将自己的各种心理特征反映出来的一个总称。对于学生的个性、思维、兴趣以及理念等等心理要素都可以集中到写作主义意识的范围之中,因而通过学生在作文写作中主体意识的发挥就可以体现出他们的生活情感、人生态度、价值取向以及审美情趣等等。正因为写作的过程是学生自我逻辑语言、情感抒发以及表达见解的一个过程,因而在作文中可以表现出学生个体意识,这也就是主体意识的具体表现。因而在高中生写作过程中,要具备写作主体意识,这样写作才能成为其抒发内心思想以及感情的一种方式。

二、培养高中生写作主体意识的作用

(一)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发展

随着新课改的实行,对学生的要求也就提高了,特别提倡学生要进行自主学习。那么从长远来看,自主学习对学生日后的生活或是学习都有重要的意义,而当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强化时,那么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也自然会得到加强,因而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提高,也同样会带动主体意识的发展。

(二)促进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发展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教学方式的影响是最为关键的,不管是什么课程的教学,教学方式的优劣都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以及效率。因而在教学中应该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模式,老师要提倡学生进行自学以及加强彼此间的合作交流。而在探究性学习模式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是其最为核心的,因而一旦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提高,那么相应的探究性学习模式的效率也会有所提高。

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对于高中生而言,高中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更是学会自我意识的初级阶段,而这些对学生日后的发展都具备重要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高速进步,要想适应社会的需求,我们都应该要进行不断的学习,要活到老学到老,而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也是为了让他们日后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因而作文学习中对学生写作主体意识的培养,也正是为他们日后的学习以及发展而做的准备。

三、培养高中生主体意识的策略

(一)更新教学观念,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随着新课改的颁布,老师应该要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应该要以学生为主,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以及价值,既要了解学生的兴趣以及需求,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同时还要承认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不能以考试成绩去衡量学生,要关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他们多元化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把学生视为主体来对待,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让学生明确学习写作的目的,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以及积极性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生为什么要练习作文,对于这个问题,老师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到学习写作并不是为了日后当上作家,而是应该学会观察和思考,学会表达和交流。学会写作是为了表达和交流,是为了工作和生活,是为了能够在社会中安身立命,是为了能够谋求生存和发展。”因而在高中作文的教学中,老师要教会学生明确学习写作的目的,这样学生才会在生活中多加留意观察,才能积极地去学习写作的技能,而且在高中这样一个没有生活压力的情况下,学生才更有表达的欲望,才更愿意进行写作。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更是学生学习写作的一个重要条件,如果学生对写作抱有兴趣,那么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具备极大的热情和主动性,就会积极地去追求、去探索,去努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因而激发出高中生写作的兴趣是他们产生写作动机的关键要素。

(三)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对于高中生而言,在作文的学习中,要想树立写作的主体意识,那么首先自己要具有一定的思想,因而对于老师来说,除了向学生授予教材中的写作知识、范文等等内容之外,还应该积极地去开阔学生的视野,将他们从课堂内拓展到课堂外,向他们提供更多的优秀文章,使之能够从中得到更多的熏陶以及教育,从而能够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以及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与此同时,老师还要提供给他们更大的文化空间,充分地激发出他们的阅读兴趣,从而也就扩大了他们的阅读量以及提升了他们的内涵。

另外,在作文的教学中老师还应该积极地带领学生们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将学生们的目光投向生活中,利用社会上的一些资源,让学生们获取更多的写作素材,在参加完社会实践之后,可以让他们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心得,这样既丰富了他们写作的源头,也提高了他们写作的技能。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作文的写作并不是简单的模仿过程,它需要的是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因而老师在作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写作主体意识的培养,只有做好这一工作,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同时才能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卢红旭,唐秋菊.高中作文教学写作主体意识的培养探析[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1)

[2]黄汉贤.论作文教学中写作主体意识的开发[J].广西教育.2012(03)

【作者简介】

王娟,女,1981年7月;籍贯:江苏泰州;工作单位:泰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职称:中学一级。

上一篇:心脑舒通下一篇:电子商务营销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