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化课堂范文

2024-07-08

诗意化课堂范文(精选12篇)

诗意化课堂 第1篇

一、引人入胜, 诗意的设境

在教学活动中, “情境”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它架起了感性与理性、直观与抽象、课本与生活之间的桥梁, 让学习者在不经意间收获知识, 收获美与乐的感受。在政治理论教学中, 课程内容不但抽象, 而且还很枯燥, 如果教师能够巧妙地运用艺术手段, 巧设富有诗意的导入情境, 便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习兴趣, 使其沉浸在诗意的氛围中, 快乐主动有效地学习。然而, 在对高中政治进行诗意教学时, 教师要结合班级学生的特点, 精心设计导入方法, 将诗词、歌曲、寓言、故事、漫画等与教学内容完美结合起来, 采用铺设灵动情境, 艺术化导入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与探索, 并为后续活动的开展铺垫积极的情感, 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率。例如, 在讲授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分析“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时, 教师可以播放音乐《爱拼才会赢》, 并向学生展示“人生好比是海上的波浪, 有时起有时落”的歌词, 利用优美的旋律, 熟悉的歌词来营造浓浓的诗意氛围, 帮助学生开启情感闸门, 引发想象, 触发灵感火花, 使其在诗意的政治课堂中, 通过“海水潮涨潮落”, 明白人生道路的坎坷曲折, 认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的道理。将诗情画意巧妙地过渡到新课学习中去, 不仅可以把艰涩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还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主动而快乐地学习。

二、教学互动, 诗意的探究

诗意的课堂不是老师的单向传递与给予的过程, 而是师生共同投入、合作互动、教学相长的共同体验。在这里, 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和谐的, 学生可以有自己的探究空间, 有个人的独特想法与体验, 并在思维的碰撞与交锋中寻找生命灵感, 各抒己见, 使整个课堂焕发活力, 精彩纷呈。因此,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 教师要构建诗意的课堂, 需要摈弃灌输的做法, 放下权威, 留出学生自我建构空间, 让他们处于多元、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之中, 从容不迫、积极主动、轻松愉悦地探究、讨论、评说、表演, 尽显个人的学识风采, 释放潜能, 张扬个性。教师需要聆听学生的声音, 适时予以启发与点拨, 让学生在大胆自由地表达观点的同时, 还可以在交流中互动, 在互动中进步, 在进步中愉悦, 在愉悦中升华, 进而开出智慧之花。

例如, 在讲授《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合作探究, 借助初高中历史课本、参考资料、网络等学习资源, 探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史实以及其他古代文明发源、中断、湮灭的史实, 便于在课堂上追溯古代文明源流, 畅谈个人感想。教师也可以准备好相关的视频与资料, 设计课堂讨论或辩论活动, 让学生主动参与对话。比如, 围绕“韩剧的热播”“中国年轻人喜欢吃麦当劳与肯德基”“世界孔子学院的设立”等话题,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辩论:中华文化在腾飞, 还是在衰退?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推动探究, 升华认知。教师则适时进行调控与点拨, 让课堂自由却不散漫, 热闹而不凌乱, 活跃但有秩序, 紧张中带有诗意。特别是恰如其分的激励性点评, 如春风细雨, 能滋润学生心田, 并开出自信、绚烂的花朵。

三、余音绕梁, 诗意的结尾

课堂的结尾, 看似是课程的完结, 却也是不容忽视的。课堂的结尾是课堂的再次升华、再次延伸, 倘若利用得好, 不仅可以让教学效果锦上添花, 还可以令学生感觉韵味无穷, 对后续学习期待不已。然而, 在平时的政治教学中, 教师在课前准备、课中讲解与探索方面会花费一番心思, 对于课堂结尾, 却不够重视, 草草收场, 诗意不足。实际上, 诗意的课堂应该既有动人心弦的“序曲”与“主旋律”, 也要有令人意犹未尽的“尾声”。所以,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 教师要做到善始善终, 重视课堂结尾环节, 并因时、因人地选取结尾方式。诗意的结尾仿佛是余音绕梁, 令人回味无穷, 它可以让学生再认识与总结、再创造与升华, 促进知识、能力、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比如, 在学习完《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后, 教师可采取交流式结尾的方法, 升华学生的知识与情感。教师可以抛出类似的问题:我们这个班集体凝聚力强, 关系融洽, 这是怎样做到的呢?你们能否给老师分享一下经验。问题抛出后, 教师要积极引导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大胆提出个人见解, 让学生在参与中对民主管理及其意义有更深的认识, 并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积极参与班级民主管理活动。再如, 学习“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时, 在结尾环节, 教师可以展示漫画“龟兔赛跑”, 配上声音, 附上相关的文字说明:成功并不在于别人走, 你也走, 而在于别人停下来, 你仍然在走。以此来启发学生思维, 加深他们的理解。

诗意化 第2篇

这场婚礼,我们全场的朋友已经等待了8个月,是的就是这8个月的时间,让我们一起感受像今天这样的辉煌,在这里让要感谢两位母亲,是曾经的呵护让彼此,却拥有了这样的时光。是那样无微不至的关照和呵护,才有了今天他们这样的幸福生活。当然要感谢父母亲因为一路走来他们有太多的关爱和付出,那所有的一切换成今天最美的成果。因为他们已经看到了今天最优秀的作品。更感觉到了是人生中最美好的过往。

在今天发婚礼当中,我希望大家和我去感觉这份幸福。当他们走进现场当中,我们要一同的需要安静下来一同的坐在座位当中,一同的把我们的手机关上。聆听他们爱的故事,一起来享受他们幸福的未来。婚礼的主题叫做“瑜见阳光”遇见幸福。8年前一起相遇的那一刻。就在中秋的那个时间,他们让彼此的爱定格,所以他们让8年后这里XX举行他们盛大的婚礼,但是就是在这一刻我们大家可以一同的观看我们舞台上的那对新人,因为在这里将会有一起最美好的时光铸造的最美风景。

结婚是一种承诺,一句誓言一生相伴。它像陈酿的酒,像飘香的茶,像久久不愿意挂断的电话,像你们初见那一次轻轻的吻,那最美的过往和彼此幸福的笑容。苍天之下,命名永远,邀请的是延续一次一生的相离相伴。没有终身相爱的绝心不可望成夫妻。一旦结为夫妻不可以轻意伤害你自己的男人和你自己心爱的女人。今天你们华彩的站在人生精彩的舞台当中要面临的是爱和永远的遇见。所有请你们相对而站。

新郎从今天开始,你是否愿意和你对面这位美丽善良温柔的姑娘结为夫妻,愿意珍惜便永远给他一个呵护和安全,给她一个温暖的家。愿意携手白头直到永远。告诉在场的朋友你愿意吗??

美丽的姑娘,当你下定绝心要成为一个男人的妻子。她会非常的艰难和幸福着,这就是我们所说到的婚姻与爱情,人爱常说心随所愿是最完美的幸福,而今天我想告诉现场的朋友们幸福要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属于自己的爱。你们做到了,在这一遇见的开始就遇到了对的人所以做她的妻子余生无悔。你愿意吗??

YES,I DO 一句誓言一生改变我们不防跟着爱的承诺慢慢遥想,遥想当天彼此白发苍苍的时候,仍然愿意走在生命大街之上,回顾那曾经的遇见回顾那句曾经的誓言我愿意。它将共春今生

有人说爱是一片天空爱也是一片海洋。就在爱情最珍贵的地方总会脓缩那那最经典的圆环,像是海豚之子,承载着一世情缘。

斑斑世界,它顶起的是两个人的心,和那一段缠绵的情,当新郎伸手,摘下这小小的圆环。我相信你捧起的是对爱的理解和爱的重量。将这一枚指环交到爱人手中,我相信XX你是男人就像是一座高山。它雄伟壮观而挺拔如果你能用男人的力量来抚慰你妻子的美丽那一份柔情伸出你那承诺之手轻起她的左手。将这一世情缘男人的权利与责任来为她配带无名指上,当你带好指环请留下轻轻一吻。恒定今生

XX女人似海,包容而宽广,如果你能用女人的温柔来换回你丈夫事业的成功,请你轻轻翻转信任的手背,将女人全部的温柔与真诚为你的男人只为你的男人轻轻套牢无名指间。无名指的XX已经浓缩在了最美的一个年纪我相信今天的彩蝶那飞舞的过往将是点缀最美的青春,XX我相信这个男人值得托付。如果相信这个男人值得依靠,还在等待着什么走进他的怀抱你将换回全部的幸福。

新郎请你在嘉宾的见证掌声之中送给你最美丽妻子经典之吻。

花朵是一份最为神奇的礼物,人生得到它的人一定会找到幸福,所以今天会有一位朋友今天会得到新娘手中的手捧花,今天我们可能会利用一点时间提问今天谁能得到手捧花的过程。现场所有的朋友都可以参与。我现在提出问题,如果哪位朋友知道的话,都可以举起手来,只要你回答正确,手捧花可能会装一个红包,送给你的,所以现场的朋友,请大家做好准备啊。

第一个问题:谁知道新郎和新娘要交往的时候新郎对新娘说了些什么?

第二个问题:谁知道新郎新娘第一次接吻是在哪一天?

第三个问题:谁知道新娘XX的生日?

阅读构筑诗意化人生 第3篇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 初中英语阅读 课堂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前提下,课堂教学所应用到的教学工具也越来越先进。最近这几年,交互式电子白板开始应用到了初中英语教学当中,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采用投影机将计算机上的内容投放在电子白板屏幕之上,更可以在白板上随意书写和绘画,及时显示在计算机上。这能够帮助教师更加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教学平台,使英语教学课堂充满了活力,提升了英语阅读的吸引力,使英语课堂变得更加诗情画意。

一、巧妙运用聚光灯功能激发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

当前,对于初中的英语教学来说,其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能够养成观察中记忆、记忆中思考、思考中想象的能力和创造性能力,这能够为其终身学习英语奠定较好的基础。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力创造机会,这能够更好地丰富其思维能力,保证学生更好地学好英语这一门语言。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具有“放大镜”和“聚光灯”功能,其独特的优势能够对学生进行反复的引导,促使学生主动观察,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在最大程度上,使学生提高英语阅读的积极性。从另一方面来说,也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了主动学习[1]。举例来说,在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 Unit5 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 Section B(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中,利用它进行语言教学,可以选择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迅速结成小组,并在半分钟内不停地说出关于各种不同球类的相关内容的词语,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经验激活,通过聚光灯来对学生的一些相关学校活动做出观察,还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Do somebody have these things?将“Do somebody have...”引出,这是这一课的主题。

二、利用书写功能来研读课本,提升整体阅读效果

在初中英语教学当中,传统的阅读教学是对知识点进行分解,教师在课堂上围绕着语言重点不断进行句型和知识点的反复讲解,这种机械式的讲课方式主要目的就是对课文内所涉及到的知识点逐一击破,然后在带领着学生匆匆浏览课文。这种阅读方式不能够使学生的阅读技巧和阅读能力得到提升,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的综合发展起到了制约作用。所以,需要将传统阅读教学当中的以词句为中心的阅读教学方式转变过来,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以整篇课文为主,这样才能够真正培养起学生的阅读技巧,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2]。举例来说,在人教版八年级下Unit5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rainstorm came? Section B(Do you remember what you were doing?)这一阅读课进行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当中的书写功能对学生进行语篇的整体教学。通过What happened to him? When was he murdered? Why was he murdered? 等问题的提出将学生引入英语的阅读环境当中。然后对课文进行录音播放,让学生利用交互式白板的书写功能速记或者快速录入等方式将阅读中的内容快速记录下来,了解在历史上那一天发生了什么,什么时候发生的以及为什么发生的。这些活动一方面对学生的听力做出了锻炼,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语言篇内的相关内容得以理解,提高了学生综合的英语素养,保证学生在正常的授课中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实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三、利用拖拽方式巧妙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英语的语言教学一方面要对学生认识和熟悉新语言知识的感知和记忆能力进行锻炼,使学生深化对这一门新语言的认知和理解,对学生语言的有效运用进行培养,另一方面也要达成学生在英语课堂中学习目标的有效实现。对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而言,巩固英语操练活动要注意实现其趣味性和多样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使学生在阅读中感觉到厌倦或疲惫。所以需要应用到交互式电子白板当中的拖拽功能,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证学习具有良好的状态。举例来说,在人教版八年级下Unit6 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Section B(Hansel and Gretel)的教学当中。首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熟悉文章的内容,然后再设计一个环节,名字就叫“Introduce some old traditional stories in China”。然后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拖拽功能,让学生对相关的民间的传统故事做出选择和介绍。这里教师主要是将学生的兴趣作为处发现,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进行培养。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拖拽功能下,学生能够体验阅读过程中的喜悦和欢乐,从而进一步提升了英语阅读能力,巩固了英语交际能力。

交互式电子白板和英语阅读的有效结合能够促使英语阅读教学更加的完美,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学习情绪,构建诗意的阅读课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间相互交流,不断启发,有助于初中英语课堂高校教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丁兴富.交互白板及其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03(12):457.

高效语文课堂诗意化结课艺术例谈 第4篇

高效语文课堂的“豹尾”艺术,总体要求是要在课堂小结时, 做到精短、有力、高效。或归纳小结,简洁精当;或画龙点睛,收束有力;或迁移延伸,扩容增量;或含蓄雅致,余韵悠长……诗意化结课手法为众多结课方式之一, 下面例举几种,以期抛砖引玉。

一、用小诗、对联小结课文。 具体做法就是在课堂小结时,由师生将课文内容小结成一首首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的五七言小诗或拟写一副副雅致精练、意蕴丰富的对联去小结课文。可每课一首(联),可每课数首(联)。可由教师来总结,亦可由师生共创或学生独作。总之,方法上灵活多变, 不拘一格。可侧重概括情节、归纳主旨、阐述艺术特色、归纳人物形象,亦可延伸拓展,向课外引申。 用小诗小结课文如《愚公移山》一文,同学们用“愚公移山不畏艰, 弱子相助叟诘难.子孙无尽山不增,帝感其诚助宏愿”概括情节以结课。用对联结课如《出师表》一文结课时,我要求学生用对联这种形式小结课文,有同学拟为“三建议安国大计,两往事先帝深恩”,横批“忠心可鉴”,可谓精当恰切。总之,用小诗、对联小结课文,对学生理解课文,陶冶性情, 拓展思维,促进阅读,激发兴趣, 提高写作均有一定作用,可谓收 “一石多鸟”之功。

二、用颁奖词小结课文。近年来新闻媒体经常评选一些年度、 行业先进模范人物,其或精练典雅,或激情澎湃,或诗意盎然的颁奖词,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与艺术感染力,深获同学们的喜爱。收集、传诵、仿写形成一股热潮。因此,我趁势将颁奖词的撰写引入课堂,用其结课,收效颇佳。如对 《台阶》一文的主人公“父亲”,同学们授予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农民精神追求奖”,其颁奖词为: “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农民的普通一员,虽无经天纬地之才能,也无广阔博大之胸怀。诚朴谦卑是你的本性,奋斗整整一生,只为造一间有九级台阶的新屋,渴望提高一点地位,获得人们的一份尊重。当代农民强人造高楼办公司开宝马早已不稀奇,但在那个‘砍一天柴才得五角钱’的年代,你代表中国农民,发出了寂寞中的无声呐喊。父亲,我们的父亲,你就是我们民族中那最厚重的根。”再如学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同学们给予作者雨果的颁奖词:“雨果先生,中国人民的真正朋友,世界文明的真正良心。你用你的良知, 写尽了人间的罪恶与悲惨;你用你的深邃,跨越了民族,伸张着人世间的公理正义。你不为一个西方有权有势的上尉歌功颂德,却为一个东方文明的毁灭义愤填膺。你控诉西方权贵侵略者的无耻行径,赞誉东方无与伦比的文明。你,是这个世界的真正良心。”

即便如一些悲剧性人物或反面人物,亦可拟写“颁奖词”,深挖其悲剧根源或揭示其人性弱点, 警示后世或作反面教材,以收振聋发聩之功效。如师生一起授予 《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封建末世病态知识分子奖”,《变色龙》中主人公警官奥楚蔑洛夫“沙皇专制奴才奖”。

三、营造诗意化情境结课。小结课文,不只是语言的专利,不妨用诗化语言,再配以诗化的表情神态、动作手势,营造出别具一格的诗意化情境,以小结课文,更能收独特的艺术效果。如教学完《孔乙己》一文,我就努力营造这种情境去结课,我先用低沉而略带悲怆的语调小结道:“孔乙己,封建末世的知识分子,病态社会的畸形儿。一件破长衫,十多年未补也未洗,站着喝酒,又不肯与短衣帮为伍,满嘴‘之乎者也’为显他渊博的学问,排出的几文大钱几乎就是他全部的家当。好吃懒做而又死要面子,迂腐穷酸而又至死不悟。不过,温和善良又显人性之光。真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活着,没有人去关注,抑或只是人们的笑料;死了,也是无声无息。他就是这样,拖着断腿(这时,老师语调略显哽咽,一边说, 一边做艰难状,慢慢走向黑板), 从人们的眼皮底下悄悄地走了, 走了……(一边低低地说,一边用板擦将黑板上课题‘孔乙己’几个字轻轻地擦去。稍顿,继续说)当孔乙己拖着断腿走向坟墓之时, 残酷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是否也已走到了崩溃的边缘?”这时, 教室里鸦雀无声,气氛肃静而沉重。学生的心灵,完全沉浸于老师营造出的这种诗意情境,思索着孔乙己的悲剧与封建科举制的罪恶。

诗意课堂 诗意人生 第5篇

连州市西城小学 何和欢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充满劳绩,仍然诗意地,栖居在这块土地上。”诗意的生活,那是一个于琐碎烦杂生活中创造出的充满诗意的绿色情境,是一个放飞心灵的自由空间。在我看来,“诗意地栖居”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诗意的课堂是我们语文的栖息地,诗意的课堂是“天人合一”的幸福课堂。这里的“诗”,并不是指那些在书上供人反复吟咏的作品,而是指那些在课堂上让师生感受到的绽放、闪光,或者激荡„„,一切成功的语文课堂都应当有诗的特质:以生命活动为本质,以情感意志为动力,在一种灵净、祥和、光明博大的氛围中,人人敞开悠闲的心扉,释放沉睡的潜能;心与心彼此接纳,思与思相互启迪,焕发诗一般的创造智慧和优美意境,积淀美好的人文素养,共同达到由赞美生活到热爱生活到创造生活的至高境界。诗意的语文课堂,需要凭借诗意地引入、朗读、感悟、体验、创造等一系列的语文活动呈现出来。

一、诗意地引入激发。

采用激情导入、音乐感染、绘画释情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激起学生心中的共鸣,为构建诗意的课堂提供良好的契入口。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的导入:“1976年1月8日,为人民劳累一生的周总理去世了,他静静地躺在鲜花翠柏中,五星红旗覆盖着他的身躯。1月11日,周总理的遗体要送到八宝山火化。披着黑纱的灵车,缓缓地开过来了,那年冬天特别冷,寒风猛烈地吹着,但是首都 几十万人涌上了街头,默默地站在人行道两旁,等待着,等待着灵车开来,他们要向敬爱的周总理告别。因为从今以后,我们再也看不到周总理慈祥的面容,再也听不到总理那亲切的声音了。十里长街到处是白花,就像铺了一层厚厚的白雪,到处都能听到人们在低低地哭泣„„同学们,这是三十多年前的事情,我们没有经历那让人心碎的时刻,但是《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会让我们了解当年的情景„„”这段感人至深的导语,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又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课一开始,我联系汶川地震,配上录相,满怀激情设计了以下导语:“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顷刻之间,山崩地裂,房屋倒塌,灾难降临。最惨烈的是正在学校上课的中小学生,他们中成千上万人被瞬间坍塌的教学楼夺走了花一样的生命。面对灾难,生命如此脆弱。但是,‘保护孩子,营救孩子!’,‘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的努力!’这闪烁着人性光辉的声音响在汶川,也响在15年前美国洛杉矶地震后一位年轻父亲的心里,他和他儿子在一片教学楼的废墟上演绎了一个神奇感人的生命故事。让我们大声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地震中的父与子。”这样诗一般地导入,让学生沐浴在诗意的氛围里,有效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快就把学生带到15年前美国地震中父子俩的特定情境中去。

俗话说: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教《草原》这篇课文时,我先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第一段歌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 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白鸟齐飞翔。”借助优美的音乐来渲染情境,使其韵味十足,诗趣横生。接着用抒发感情的格调描述了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美丽的景象:“那儿的草原一碧千里,空气清新,天空明朗,牧草茂盛,牛肥马壮,繁花似锦,白鸟歌唱„„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老舍爷爷一起去风景如画的内蒙古大草原浏览一番„„”这样的导入,使学生神往于内蒙古大草原的景物,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进入一个充满诗意的、散发着文化馨香的意境。

二、诗意地朗读吟诵。

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精美之处,通过反复朗读吟诵,理解语句深刻含义,进而感悟作者思想,升华情感。教学《三月桃花水》时,我反复让学生随着那优美的语言、和谐的韵律,走进那美妙绝伦、如诗如画的意境,使他们得到心灵的愉悦,情绪的激动,产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在不断的朗读练习中,我发现学生体会到了三月桃花水令人沉醉的美,诵读时做到快慢和谐,高低有致,真可谓恰到好处,倾注了满腔的喜爱。在朗读“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时,读出了温馨、宁静与安闲的感觉。而在品味“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一段时,脸上则充满了惬意与微笑。他们读得那么投入,那么深刻,那么满足,读出了诗意,读出了灵气,也读出了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世界。学生的情感已和作品的韵味、作者的感情融为了一体。又如教学《少年闰土》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放着一段舒缓的音乐,伴以自己抒情的朗诵:“在寂静的夏夜,乘着阵阵微风来到无垠的海边,海浪轻轻地拍打着海岸,一轮明月缓缓升起,海浪,月色,清风,令人心旷神怡。近处,是一望无际的西瓜地,一片丰收的田园景象。”然后深情朗诵课文的第一段:“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学生在乐曲和我的诵读中,好像真的看到了大海,看到了碧波粼粼的海面,看到了金黄的圆月,看到了那神奇画面中有一个戴项圈的英俊少年在那里看瓜刺猹,还看到了机灵狡猾的猹怎样敏捷地从少年胯下逃走。学生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在如画的情境中欣赏到一首令人魂牵梦绕的诗。

三、诗意地体验感悟。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传授,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当学生沉浸在美的情境中时,就会在内心深处萌发表达美好事物的愿望,就会调动起全部的智慧,选取最美的语言来描述情趣,感悟生活,尽情地展示自己。在《三月桃花水》的课堂上,学生的阅读情感被充分激发起来了,情绪非常活跃,他们滔滔不绝,有声有色,言之有理,抢着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气氛十分热烈。有学生说三月桃花水“这块明镜还倒映出风筝飞舞,点缀蓝天”,有学生说“镜子里还有大雁南飞,矫健的身影掠过白云„„”课堂上思维的火花正在碰撞,师生的情感得到交流,学生学起课文来特别带劲,收获也自然颇丰。这样的感悟,既能增强自信心,提高兴趣,又能学得生动、轻松、实在。

又如,在作文课上,我会精心挑选一只玲珑剔透的白瓷蓝花水杯,调配一杯芳香的菊花茶,让学生通过目视、手触、鼻嗅、口尝,再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写出《一杯花茶》的作文。我会在一个暴雨将至的早晨,和学生一起透过窗口,观察忙着把晒在校园外马路上的玉米收起来的农民,看他们的紧紧张张,想他们的辛辛苦苦,写一篇《玉米的故事》。于是,学生写出了充满诗意的句子:“菊香溢满了温馨的课堂,花茶滋润了干涸的心田。”、“土地是农民的希望,粒粒玉米是颗颗汗珠的果实。”„„

四、诗意地联想创造。

语文教学需要诗意的滋润,诗情画意的语文课堂无形之中给学生美的影响。“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我们教师就是荡水,就是击石,去努力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诗情,去奏响他们心中诗的琴弦。

语文教学要抓住“诗意”核心,鼓励学生尽情地去联想、创造。教学《三峡之秋》时,我让学生以“我的家乡已经是秋天了。家乡的秋天是从„„ 开始的„„”为开头,仿写文中的第一自然段,用具体的景物描写再现时令迁移变化的特点。有一个长在乡村,平时不善表述的学生描述了这样优美的文段:“家乡的秋天是从河堤上的芦苇开始的。那一支一支成熟了的芦苇,就像一只一只的灰鼠,风吹得它们企图四处逃窜,可是,它的尾巴总是被僵硬的泥土牢牢粘住。”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响起了一片掌声。

诗意的语文课堂引发学生对相关人、事的联想,升华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潜力。如教完《秋天到》一首短诗后,我让学生学着创作 儿童诗,没想到学生的潜力是那么大,课上涌现出了不少“小诗人”:“秋天到,秋天到,秋天景色真正好。桂花阵阵香,菊花朵朵俏。枫叶红似火,大雁飞得高。”;“秋天到,秋天到,秋天味道真奇妙。苹果脆,柿子甜,甜里带涩是菱角。梨儿香,桔子酸,酸中带甜是葡萄。”„„

再如,我用诗歌“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请学生尽情想像,自由仿写,学生表现出的创造力真的令人大吃一惊:“我原想博取一声谅解,你却给了我无私的关怀。”;“我原想获得一丝安慰,你却给了我一生的幸福。”;“我原想采撷一枚绿叶,你却给了我一座森林。”;“我原想驱走夜晚的黑暗,你却给了我一个清新的黎明。”„„

《沁园春·长沙》的诗意化预言 第6篇

“独立寒秋”的一生。曲高和寡,作为开天辟地式的人物,在思想上往往是孤独的。此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不仅没有出席,而且连委员一职也被排挤掉。后来毛泽东这样的遭遇更是不断:1927年被开除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1929年被撤销军事指挥权,1931年被指责为“狭隘的经验论”,当1932年被第四次“围剿”时,他已被撤销了红军中的领导职务。赣南军区司令员龚楚去看他,他喟然长叹:“自从参加革命以来,受过三次开除中委和八次严重警告处分,这次更将造成失败的责任,完全推在我的身上。现在,可不是我们井冈山老同志的天下了!”说时竟凄然泪下。一家六位烈士,更让他经历了青年丧妻、老年丧子,上阵失手足等人生最痛苦的炼狱。“独立寒秋”表面上是作者独立于寒秋中审视世界的一个自然形象,实际上是作者一生残酷的革命环境,凄苦的情感遭遇,独立的思想境界的一个形象写照。

“湘江北去”的一生。北伐、北上抗日、陕北革命、北联苏联、北京建都……“征马嘶北风”“立马曾挥北地鞭”,毛泽东的很多革命行动,几乎都与北有关联。

“看”的一生。“看万山红遍”他站在大江之畔,橘子洲头,理应是望满山红遍。可作者不用望,偏用看。因为“望”是一种旁观者的姿态,而“看”则是一种身临其境的行动。“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的处事经验就是亲自的去“看”:1934年“战士指看南粤”、1936年“看红妆素裹”、1958年“巡天遥看一千河”、1959年“冷眼向洋看世界”……

“万山红遍”的一生。“万山红遍”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是他“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红旗、红军、红星、红卫兵、红烧肉、红色的天安门城楼,红色的中南海围墙……“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红色成了革命、光明的象征,也成了毛泽东、新中国的符号。“三座大山”“万水千山”,“山”是毛泽东的革命足迹,也是他征服的对象。

“争、击”的一生。“透”“争”“击”“翔”这些极有冲击力的词,展现了毛泽东善斗的个性:斗封建主义、斗官僚资本主义、斗帝国主义、斗法西斯;1949年访问苏联,还跟他的“老大哥”斯大林抗争,“我不单是来给你祝寿的!”革命胜利了亦如此,“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斗刘少奇、斗邓小平、斗自己的爱妻江青……“与天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他就这样满怀激情地斗了一生。

“问苍茫大地”的一生。“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问特别深沉!一千多年前的屈原“天问”时,是在徒劳等待“天”的回答。而毛泽东不问天,只问地。问地,实际上就是问自己。“敢问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这是自信的一问,是脚踏实地的一问,是开天辟地的一问。这一问把一个独立自主的,毫不迷信的大无畏革命形象表现得熠熠生辉。扫除封建余孽,推翻资产阶级,赶跑帝国主义,打倒牛鬼蛇神,无不是这一问的答案。

“携来百侣曾游”的一生。这个“携”很值得一提,作者没有用同、引、带等词,而偏用“携”,一个“携”,一个“百”,足有“挟泰山以超北海”的王气和霸气。

“书生意气”的一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统帅千军万马却从未使用过枪;毛泽东的一生就是用笔做枪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用洋洋万言的《论持久战》统一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激情;为指挥三大战役,在142天内,写过190多份电文。新中国是枪杆子里取得的,也可以说是由毛主席的笔杆子取得的。他的一生形象地展现“书生意气”的儒将风度!

“粪土当年万户侯”的一生。历代多少人以“万户侯”为目标。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南宋词人刘克庄醉后仍感叹“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毛泽东反其意而用之,表示与旧世界的彻底决裂。当上国家主席,家乡无数父老乡亲便想在他那儿谋个官做做,可一一都被他婉言拒绝了。“粪土当年万户侯”高度反映了毛泽东一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中流击水”的一生。《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兴国的代名词。“文明其精力,蛮横其体格!”毛泽东总是把游泳与他从事的政治斗争联系在一起。“浪遏飞舟”就显示出那种截断众流的英雄气魄!

诗意语文与教师口才诗意化 第7篇

关键词:诗意语文,诗意口才,教师口才诗意化,语文教学

自从王崧舟提出“诗意语文”的概念并身体力行地积极倡导, “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已受到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以至整个语文教育界的关注, 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人们纷纷从教学层面乃至哲学层面对语文教学的诗性和语文课堂的诗意进行热情的研究。诠释诗意语文, 构建诗意课堂已逐渐成为众多教师追寻的目标。

但经过多年的实践, 众多一线教师却仍然深感诗意的课堂还是在水一方。究其原因, 在于我们研究的视角多集中于课文的诗意解读、教学的诗意设计和学生诗情的培育。在追问什么是“诗意”和“诗意语文”, 极力“诗意地教学”的同时, 对于自身的诗意口才却缺乏应有的研究。当然, 也有人已经关注到教师诗意化的语言, 比如王崧舟和沈大安, 但相对于“诗意语文”其他方面的研究, 对教师口才诗意化的关注显然还远远不够。毫无疑义, 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要想通过引领学生感受和体验语文的诗意美来培养学生的诗情、诗思、诗语, 实现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 必须借助教师的诗意口才。因此, 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一命题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

诗意口才的概念

“诗意”的内涵。诗意就是像诗一般给人以激动和美感的情意或意境。它是人们经历生命感动后, 借助丰富的想象与联想, 用超越生活的审美眼光过滤现实, 把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情感、志趣附着于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境界和审美情趣, 从而营造出来的凝练、和谐、新鲜、优美的动人意蕴和境界。

什么是诗意口才。教师的诗意口才, 指的是教师以诗意情怀、形象化手段创造性地赋予事物以深意, 用含蓄、凝练而又意蕴丰富的方式, 将真挚的情感和智慧的哲理极具审美意味地进行表达, 从而创造出诗意氤氲的精神空间, 召唤师生共同提升诗意境界的口语表达才能。它是教师情感与智慧高度融合的结晶。

教师诗意口才的特点。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 诗意口才具有情感性、形象性、审美性和创造性等特点。但教师除了要诗意地表达, 还必须“创造出诗意氤氲的精神空间, 召唤师生共同进入诗意的境界”。其本质特征就体现在“召唤”二字上。可见, 教师的诗意口才并不表现在一味地进行文学描绘、大段的独白抒情或肆无忌惮地堆砌哲理, 而是体现于课堂氛围恰到好处的诗意点染与导引——在教学中灵活地捕捉文本和课堂的诗意点, 不失时机地进行点拨和引导, 于文本和作者的动情处极富智慧和情感地进行诗意召唤, 将学生带入文本, 使之进入真正的对话情境, 激发他们潜藏于内心深处的诗情, 诱导他们蛰伏已久的诗思和诗语。因此, 教师的诗意口才还必须具有诗情的激发性和诗思、诗语的诱导性。

构建诗意语文必须倡导教师口才的诗意化

要形成师生精彩、灵动的诗意对话, 创造诗意充盈的语文课堂, 就必须有教师的诗意口才来拨动学生的心弦, 激发他们自由驰骋的想象, 启发他们灵活敏锐的诗思。

语文教学的情感化需要情感性的诗意口才。语文教学的文本是作者情感激荡的产物, 而语文教学的对象则是天性易感的。他们总是以纯净美好、充满感动的眼光看待周边的一切, 他们的思维也总是饱含着情感的思维。因此, 语文教学应该是情感化的。但要发掘教材生命的激情与价值, 触发学生生命感动的情感点, 还必须借助教师的诗意口才。例如, 《我与地坛》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作者思绪。如果教师不懂得引导学生去发掘蕴涵其中的生命激情, 学生很难读懂作者在这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下, 对“生命”对“世界”的重重思绪。蔡焕杰老师用情感性诗意的语言引导学生深入作者的内心, 使学生被一种更深层的东西吸引, 引发他们对课文更深意蕴的思考:“露珠坠地的声音很大吗?为什么说是‘轰然坠地’?草木生长能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这都是心灵中的声音。露珠这样普通的事物都在不断积蓄能量, 并且寻找时机释放自己的美。那种坠地的声音在史铁生听来是震撼性的!……作者曾长时间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中, 现在草木竞相生长又激起他心中生的热流, 这声音在他听来是那样的真切!”教师将教材中感人的信息内化成自己充沛的激情, 然后酿化成强大的感染力, 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 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 引导课堂和谐美妙的情感共振。

语文教学的形象化需要形象性的诗意口才。生动具体的形象总是最能震荡学生的情感世界的。与其他学科相比, 语文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作者的智慧才华、思想情感、审美趣味无一不是借助于感性形象来表现的。这就决定了其教学过程需要的不是更多的逻辑思维, 而是引导学生从对形象的感受和品味开始, 进而把握、领悟形象的意义。因此, 语文教学必须形象化。这时, 教师必须借助生动活泼的教材, 为学生创造一个个想象的空间。通过诗意口才, 把教学语言转化为可视可感的形象语言。例如, 李森祥的《台阶》是一篇十分感人的小说。但如果只是引导学生对人物的形象特点和作品的主题思想作理性分析, 学生是很难深刻地体会课文诗意的。元培双语实验学校许波老师却用诗意口才引导学生去感受细节的魅力:“细节是什么?细节是做完作业后母亲的一句‘早点休息’;细节是讲完题后老师问询的眼光;细节是生病后同学送来的笔记。很多轰轰烈烈的事情最终会被记忆之海吞噬, 但其中鲜活的、个性化的细节却像散落的鱼鳞, 漂浮在海面上熠熠发光。今天就让我们放慢脚步, 细细品味铺陈在文中的一个个细节, 来读懂父亲, 读懂作者, 读出自己。”

语文教学的审美化需要审美性的诗意口才。语文教材是作者对现实审美地观照和诗意地表现的结果。它不仅具有优美可感的“形”和“意”, 更表达了超越生活的“情”和“味”。因此, 要引导学生充分领略语文之美, 语文教学过程本身就应该是诗一般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审美创造过程。但语文教学要达到形和意交织、情与味浑成的审美境界, 离不开教师具有高尚的思想情趣和审美意趣的教学口语。例如, 温州市育英国际实验学校的史剑波老师在教《掌声》一课时, 为了引导学生感受英子“那一刻”的心情以及需要, 读懂“是什么力量改变了英子”, 一边以诗意的教师配乐旁白, 一边让学生闭目想象:“就在四十多双眼睛的注视下, 英子低着头, 眼圈红红的, 她一摇一晃地, 一瘸一拐地, 艰难地朝讲台前挪动。顷刻间, 整个教室显得异常安静, 我们似乎可以听到英子急促的心跳。这不足十米长的教室, 此刻对英子来讲, 好像比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还要长, 怎么走也走不到头。一秒过去了, 两秒过去了, 五秒……十秒……四十秒……终于, 英子终于站定了……你看到了吗?看到什么了?”教师很善于捕捉语文教材中艺术形象的审美特征, 用生动而美妙的口才激活学生的审美情感, 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用含蓄而蕴藉的表达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体悟作者的独特情感;用极具审美意味的语言, 优化学生审美心理, 从而达到情与意通、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

《沁园春·长沙》的诗意化预言 第8篇

“独立寒秋”的一生。曲高和寡, 作为开天辟地式的人物, 在思想上往往是孤独的。此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毛泽东不仅没有出席, 而且连委员一职也被排挤掉。后来毛泽东这样的遭遇更是不断:1927年被开除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 1929年被撤销军事指挥权, 1931年被指责为“狭隘的经验论”, 当1932年被第四次“围剿”时, 他已被撤销了红军中的领导职务。赣南军区司令员龚楚去看他, 他喟然长叹:“自从参加革命以来, 受过三次开除中委和八次严重警告处分, 这次更将造成失败的责任, 完全推在我的身上。现在, 可不是我们井冈山老同志的天下了!”说时竟凄然泪下。一家六位烈士, 更让他经历了青年丧妻、老年丧子, 上阵失手足等人生最痛苦的炼狱。“独立寒秋”表面上是作者独立于寒秋中审视世界的一个自然形象, 实际上是作者一生残酷的革命环境, 凄苦的情感遭遇, 独立的思想境界的一个形象写照。

“湘江北去”的一生。北伐、北上抗日、陕北革命、北联苏联、北京建都……“征马嘶北风”“立马曾挥北地鞭”, 毛泽东的很多革命行动, 几乎都与北有关联。

“看”的一生。“看万山红遍”他站在大江之畔, 橘子洲头, 理应是望满山红遍。可作者不用望, 偏用看。因为“望”是一种旁观者的姿态, 而“看”则是一种身临其境的行动。“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毛泽东的处事经验就是亲自的去“看”: 1934年“战士指看南粤 ”、1936年“看红妆素裹”、1958年“巡天遥看一千河”、1959年“冷眼向洋看世界”……

“万山红遍”的一生。“万山红遍”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是他“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 红旗、红军、红星、红卫兵、红烧肉、红色的天安门城楼, 红色的中南海围墙……“东方红, 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红色成了革命、光明的象征, 也成了毛泽东、新中国的符号。“三座大 山”“万水 千山”, “山”是毛泽东的革命足迹, 也是他征服的对象。

“争、击 ”的一生 。“透” “争”“击”“翔”这些极有冲击力的词, 展现了毛泽东善斗的个性:斗封建主义、斗官僚资本主义、斗帝国主义、斗法西斯;1949年访问苏联, 还跟他的“老大哥”斯大林抗争, “我不单是来给你祝寿的!”革命胜利了亦如此, “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斗刘少奇、斗邓小平、斗自己的爱妻江青……“与天斗, 其乐无穷;与人斗, 其乐无穷;与地斗, 其乐无穷。”他就这样满怀激情地斗了一生。

“问苍茫大地”的一生。“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这一问特别深沉!一千多年前的屈原“天问”时, 是在徒劳等待“天”的回答。而毛泽东不问天, 只问地。问地, 实际上就是问自己。“敢问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这是自信的一问, 是脚踏实地的一问, 是开天辟地的一问。这一问把一个独立自主的, 毫不迷信的大无畏革命形象表现得熠熠生辉。扫除封建余孽, 推翻资产阶级, 赶跑帝国主义, 打倒牛鬼蛇神, 无不是这一问的答案。

“携来百侣曾游”的一生。这个“携”很值得一提, 作者没有用同、引、带等词, 而偏用“携”, 一个“携”, 一个“百”, 足有“挟泰山以超北海”的王气和霸气。

“书生意气”的一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他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 统帅千军万马却从未使用过枪;毛泽东的一生就是用笔做枪杆。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抗日战争期间, 毛泽东用洋洋万言的《论持久战》统一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激情;为指挥三大战役, 在142天内, 写过190多份电文。新中国是枪杆子里取得的, 也可以说是由毛主席的笔杆子取得的。他的一生形象地展现“书生意气”的儒将风度!

“粪土当年万户侯”的一生。历代多少人以“万户侯”为目标。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 南宋词人刘克庄醉后仍感叹“使李将军遇高皇帝, 万户侯何足道哉!”毛泽东反其意而用之, 表示与旧世界的彻底决裂。当上国家主席, 家乡无数父老乡亲便想在他那儿谋个官做做, 可一一都被他婉言拒绝了。“粪土当年万户侯”高度反映了毛泽东一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例谈诗词引用和诗意化用的策略 第9篇

一、诗词的引用

准确、恰当地引用诗词名句,可以使文章洋溢浓郁的文化气息,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综观诗词在文章中的应用,比较常见的是直接引用诗词中的名句。而引用通常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表现出来。

1.标题

标题是整篇文章的“眼睛”。引用古诗词作为标题,不仅可以使语言精美,含义深刻,而且能给读者焕然一新的感觉。如,有一篇文章要讲述一位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的关爱下取得成功的故事,标题用的是《红楼梦》中的两句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两句诗原本是咏风筝的。风筝之所以越飞越高,借助的是风的力量。用这两句诗作标题,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主人公成功的原因除了他自身的努力,还有多方面的因素,从而突出家庭、学校、社会在人的成长、成才、成功等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经常写《我的××》之类的习作。比如写《我的同学》,文章要表达的是同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如果我们把题目改成《小荷才露尖尖角》,是不是显得清新与脱俗?再比如我们歌颂母爱,能不能用《春晖》作标题呢?“春晖”虽然不是诗句,但它取自“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句诗。由此可见,选用诗句作标题,寓意深刻,可以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2.开篇

古人把文章的开篇称为“凤头”。凤凰的头虽然不大,但精、气、神十足。文章的开篇应力求简练,不要拖沓。诗词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言简意赅。如,有位同学在写《20年后回故乡》的文章时,他想象20年后自己在美国当上了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文章的开头是这样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转眼,我来美国已经五年了。今天又是中秋佳节,我不禁怀念起大洋彼岸的故乡……”开篇直接引用了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的诗句,自然贴切地引出了下文。再比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今天我们冒着霏霏细雨,怀着沉重的心情去给奶奶扫墓……”文章引用的是杜牧《清明》里的诗句,一开头就奠定了全文的感伤情绪,为文章增添了神采。

不仅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引用诗句开头,同样具有特殊效果。如有一篇关于蚊子的文章,开头写道:“饱似樱颗重,饥如柳絮轻。”诗句引用的是范仲淹《蚊子诗》里的句子,很精辟地描绘出了蚊子的特性。文章开篇引用诗句,语言凝练,诗意灵动,可谓“先声夺人”。

3.主体

文章要讲究文采。文采不是形容词的盲目堆砌,而是对词语准确、恰当的运用。主体引用诗句,能美化文章的语言,让句子更加灵动,诗意盎然。如,有位同学写公园的湖心岛:“沿着曲曲折折的小桥,吟着‘白玉盘里一青螺’的诗句,我拾级而上,登上湖心岛的顶点……”文章引用了刘禹锡《望洞庭》里的诗句,句式错落有致,充满诗情画意。再如,在一篇以“季节”为题的作文中,作者这样写道:“春,是情人的眼眸,那是‘人面桃花相映红’的顾盼流转;夏,是热烈的灵魂,那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与豪情;秋,是愁人的心绪,那是‘满地黄花堆积’的愁情与怅然;冬,是勇士的信念,那是‘零落成泥碾作尘’的义无反顾……”文章紧扣四季的特点,用古诗词名句诠释了春夏秋冬的内涵,让我们深刻体味到文章中古诗词名句所流露出来的情韵。文章主体部分恰当、灵活地引用朗朗上口的诗句,美化了文章的语言,收到了点石成金的表达效果。

4.结尾

引用诗句结尾的作品很常见。以古典诗词来结尾,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余音绕梁的表达效果。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的结尾引用了南朝乐府《西洲曲》里的名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作者从清华园里的荷塘,联想到这首南朝江南民歌,又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的故乡江南,使文章的意境绵长、幽远。再如课文《驿路梨花》的结尾:“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这样的结尾在结构上照应题目,在内容上深化主题,意蕴非常丰富。有一位同学写《我生活中的“登山”》,结尾引用了杜甫《望岳》里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作者战胜困难后喜悦豪迈的心情。

古人云:“结尾一句之灵,顿回一篇之运。”可见引用诗词巧妙收束全文,会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

二、诗意的化用

写作时除了诗词的直接引用,诗意的间接引用也能为文章增色不少。这种间接的引用,我们称之为“化用诗意”。化用古诗词能够将古人的诗词名句融入到自己的文章语言中,浑然天成,不留痕迹,言有尽而韵无穷。

我们常说,文章要有新意。“新”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语言的鲜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鲜活的语言从哪里来?从生活中来,但是需要我们用心捕捉。借鉴诗词,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达到出神入化的效果。比如我们写关于“春天”的作文,最普遍的是“春天来了,一阵春风吹过,桃树绿了,桃花开了”之类。再看下面一段:“春天是个聪明活泼的小姑娘,春风是她随身携带的剪刀。她这里剪一下,那里剪一下,剪出了莺歌燕舞,剪出了花红柳绿。”很明显,这里是化用了贺知章《咏柳》里“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诗句。再如:“柳树睁开了蒙眬的睡眼,梅花露出了红红的脸颊,春姑娘把她们吵醒了。”句子脱胎于李清照《蝶恋花》中的“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化用诗意,可以创新我们的表达。母爱是学生常写的话题,大家都习惯于以外貌描写开头。比如“:我的妈妈三十多岁,一双眼睛炯炯有神。”这样就落入俗套,太大众化了。有位同学另辟蹊径,采用了抒情的方式:“从我出生那天起,妈妈的爱就像春雨一样无声地滋润着我的每一天。”文章化用了杜甫《春夜喜雨》里“润物细无声”的诗句,读起来感觉很新颖。

有时候学生拿到题目不知如何下笔,这时诗词就可以帮忙。例如,文题《杨柳依依》难住了学生,笔者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写,而是列出了几句诗词让他们自己思考:“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学生读完这些诗句后恍然大悟,明白了文中的杨柳都和送别有关,于是很快就写出了一篇篇情感真挚的作文。类似的如写《月圆之夜》,古诗词中关于月亮的句子俯拾即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关于月亮的文章离不开“思乡”和“团圆”两大主题,抓住两大主题行文,自然有话可写。

诗意化课堂 第10篇

(一) 山水、诗歌与旅游

孔子曾言“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 理学家朱熹对此解释为“知者达于事理, 而周流无滞, 有似于水, 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 而厚重不迁, 有似于山, 故乐山”。由此可见, 山与水在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眼中具有独特的寓意。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 诗圣杜甫的《望岳》系列等都是诗人们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词。

自古以来, 我国诗人喜欢以山水做意象进行诗歌创作, 正是这样的“以物观物”、“以虚观物”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山水诗”流派, 谢灵运与王维均是其代表性的人物。谢灵运被称为山水诗的“鼻祖”, 而王维亦有很多千古流传的名句, 如那句朗朗上口的“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给人绵绵的静谧与美感。

“有山有水便有诗”, 我国山水诗歌的发展也早已与旅游结下良缘。游览山水可丰富感官, 触发灵感, 文人墨客们常会因着良辰美景而引发浓浓的诗意, 融合这眼前的实景与心中的遐想, 成就了无数的千古绝唱, 而这些脍炙人口的佳句无形中成为今日绝妙的旅游宣传广告, 如徐霞客的“五岳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岳”, 让众多游客对黄山充满了希冀。

(二) 国内广告诗意化表现综述

有人说“广告把生活中简单的物品变成了诗”, 可见诗的美早已被广告人所发掘。当前国内关于“诗意”、“诗型”、“诗意化”的广告研究非常之少, 曾出现过几则不错的诗意广告, 均是属于房地产项目中的广告表现, 如“云山诗意”系列房地产广告获得2004年全国报纸广告全场大奖和房地产金奖。关于广告与诗意的理论研究, 较早的著作是靳涵身的《诗型广告翻译研究》, 而论文比较具代表性的是近几年梁笑梅的《当代中国广告传播策略中的诗语诉求》以及宋秋敏的《论中国当代广告文案的古典诗意化走向》两篇文章, 但无论是著作还是文章更多的仍是从广告文案或曰语言的角度探讨诗意化表现。笔者曾看到一则网络新闻——中国诗歌进入德国户外广告, 想到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对于西方广告都有如此的借鉴意义, 给予中国广告的创作表现更应当有绵延不断的源泉, 事实却并非如此。虽然诗意广告实践与研究均开始被涉足, 国内市场主体仍是充斥着大量浓厚商业气息的广告, 人文色彩较淡。“诗意化”的广告一则简洁 (语言表述上) , 二则动人 (以情动人) , 如此两大特质与广告创意的KISS原则不谋而合, 由此, 我们提出山水旅游广告的“诗意化”表现。

(三) 国内旅游广告研究概述

时下国内关于旅游广告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旅游广告的形式、传播媒介、效果研究、旅游广告的文化诉求与责任以及旅游形象研究几个方面。王屏在《国内外旅游广告研究综述》中阐述了近三十年来国内外旅游广告的主要研究内容, 基本与前面归纳相接近。程燕于2004年在其《论现代旅游广告的传播策略》中提到旅游广告的诉求策略, 仅仅只是用两段阐述了理性与感性诉求两方面内容, 并未提到广告中“诗意化”诉求, 而后赵津晶于2011年在《现代旅游广告的传播策略》中虽然提及旅游广告表现形式策略, 但也未能明确提出广告中“诗意化”表现, 由此, 我们认为旅游广告中“诗意化”表现研究具较大空白。

胡晓云指出:“诗歌体形式本身具有音韵美、形式美、语言美和意境美四大特征, 因此, 适合表现产品的文化韵味和附加价值, 可塑造产品的美好形象, 形成受众基于审美意义上的消费。”故而, 笔者认为无论是电视旅游广告还是平面广告, 抑或时下流行的微电影广告均可采用“诗意化”的表达, 它们既可以展现强大的语言魅力, 又可以表现丰沛的情感与浓厚的人文底蕴, 具有较高的价值。诗意与广告的耦合, 在为传统诗歌插上广告的羽翼的同时, 也为广告营造了更为诗意的空间, 为广告的功利涂上了一层美丽的保护色, 提升了广告的文化品格。由以上阐述可看出, 山水旅游资源广告的“诗意化”表现不仅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而且具有较大的创新与表现空间。

二、丰富与寡闻的矛盾

(一) 环巢湖地区山水旅游资源略揽

滚滚东去的大江, 烟波浩渺的巢湖, 巍峨起伏的群山, 热气蒸腾的温泉, 从宏观上构成了巢湖山水的壮丽气势。她集长江天险、湖光山色于一体, 汇名泉名洞、奇石奇花于一身, 湖光、江涛、温泉、奇花, 堪称“巢湖四绝”。方圆800里巢湖, 烟波浩渺, 犹如镶嵌在江淮大地上的“一面宝镜”;姥山岛和天门山, 在百里巢湖和万里长江中闪闪发光, 宛如撒落在大江大湖中的“两颗宝石”;环湖四周有多处温泉常年喷珠吐玉, 其中半汤、香泉、汤池三大温泉已建成疗养度假胜地, 被誉称“三串珍珠”;还有“地下长河”紫薇洞、“怪石如龙”仙人洞、“名扬天下”的华阳洞, 堪称“地下艺术宫殿”。53公里长的湖滨大道风光带拓展到省城合肥, 并通过182公里长的“黄金水道”溶入“长三角”, 使得风光旖旎的巢湖成为合肥和“长三角”的天然“后花园”。

以上是来自安徽广播网对于巢湖各类风景名胜的介绍, 内容可谓是详尽细致而又妙趣横生, 基本囊括了下图中笔者对环巢湖地区旅游景点的归纳。

当下的环巢湖地区除了巢湖市的景点, 还包括肥西、庐江、无为等周边地区众多好山好水, 以及一些正在建设中的游览胜地, 如半汤地区正在建设中的郁金香高地景区, 其核心为郁金香种植区, 规划种植50亩, 计划打造华东地区最大的郁金香种植基地。除此以外, 巢湖北岸和南岸的系列旅游项目建设, 休闲、生态、人文旅游多层次结合, 更有大合肥地区“大湖名城”的目标引导着整个环巢湖地区旅游业的未来发展, 相信环巢湖的天生丽质必然会给它的乡土带来无尽的荣耀。

(二) 环巢湖山水旅游资源开发宣传推广现状

1. 旅游配套基础设施短缺, 游客需求满意度低。

旅游基础设施通常是指为适应旅游者在旅行游览中的需要而建设的各项物质设施的总称, 主要包括旅游饭店 (宾馆) 、旅游交通以及各种文化娱乐、体育、疗养等物资设备。

据笔者了解, 巢湖市区的五星级酒店只有5家, 而整个市也仅10家, 高档酒店数量非常匮乏。虽然国内外连锁星级酒店进驻地区具有较高选择性, 但一旦高档次酒店进驻某一地区, 对该地区城市品牌的宣传无形中也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可见, 环巢湖地区还需加大引进投资力度。与此同时, 本地区的普通酒店宾馆等数量也并不充裕, 因而地区政府也急需鼓励多方扩建宾馆酒店等。

就旅游交通方面而言, 巢湖拆市并入合肥以后, 合肥市于2012年10月开通了环湖旅游观光巴士, 一个月后却因行驶路段3.2米限高被替换成中巴车, 2013年春节后中巴车也被停运, 而关于旅游观光巴士停运的解决方案却至今尚未确定。同时, 巢湖市内相关旅游交通也非常不便, 如市内或火车站均无直达巢湖边姥山岛、褒禅山等景点的公交, 打车回市区也极不便利, 更别提市内公交将多个景点相串联, 乃至用景点命名公交站点。由此可见, 整个环巢湖地区旅游交通急需完善, 巢湖南岸新建游船码头开辟新线路则是利好消息, 同时巢湖高铁东站将于明年开通。近日国务院提出鼓励对旅游团队的火车票价实行优惠政策, 并要加强高铁车站与城市、景区的交通衔接, 希望能为环巢湖地区形象与旅游带来全新的一面。

除了旅游宾馆、交通方面的局限性, 环巢湖地区其他配套设施也很短缺。整个环巢湖观光大道中的景点虽然已经贯通, 但是旅游配套完全跟不上, 接待游客能力较弱, 如从中庙到巢湖市大约40公里的观光大道上, 连一个旅游公厕都没有。“分段而治”的环巢湖旅游, 部分景区提升较慢且配套不完善是不争的事实。若想真正成为合肥旅游的“拳头产品”, 还真得再“加把火”, 在不断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的同时, 还要加大力度开发多类旅游产品、增设各种服务设施和开展多种服务项目, 满足游客多项需求。

2. 旅游宣传推广不足, 旅游区域品牌未形成。

巢湖作为全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之一早已远近闻名, 然而对于巢湖地区, 人们除了知道有这样一个湖, 对环巢湖地区其他景点知之甚少乃至并无知晓。环巢湖地区富裕如“珍珠链”般的诸多景点却零散不成系统, 除了“大湖”, 其他景点知名度普遍较低, 由此也证明了环巢湖地区旅游宣传的严重不足。

整个环巢湖地区旅游宣传推广的传统媒体渠道运用不充分, 而新媒体又较少涉及, 从目前环巢湖旅游广告媒体投放的数量、频率来看, 虽然近几年有所改观, 但仍显不足。为何诸多的景点, 如环巢湖大道中段的三上将故居、几大湿地公园、三条古街以及四顶山吸引力不足, 根本原因还在于对资源的开发挖掘不够, 文化的牌打得不够好, 宣传推广不到位。环巢湖涉及的诸多景点都有规划, 但各自为政, 有的甚至彼此重复或互不相干, 散落各地的旅游资源散而零乱, 尚缺整合和统一的规划指导;各景点知名度总体不高, 品牌效应不强, 实力强大的旅游投资企业不多, 这些都是严重影响环巢湖旅游发展的现实因素。

环巢湖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不够, 基础配套设施严重短缺, 宣传推广力度不足、质量不高, 最终导致环巢湖地区旅游品牌难以形成。对于旅游区域品牌的形成, 需要多个方面的努力, 首先, 要形成鲜明的旅游整体形象, 虽然合肥市旅游的外出推介已把环巢湖作为重点, 但是“大湖名城”与“好客山东”、“太湖明珠”等城市旅游定位相比还是有所欠缺的。其次, 各类人员素质急需提升, 一方面是政府部门相关人员的品牌与营销观念应加强。另一方面则是旅游相关人员职业化素养应提升。再次, 需加大旅游建设投资, 进行旅游营销长期规划以及创新旅游营销方式方法, 如“运用微博、微信等现代化传媒充实巢湖旅游营销的手段, 吸引大型旅游企业的关注, 实现公司化运营等”, 这些都是环巢湖旅游推广的当务之急。

三、环巢湖山水旅游景点“诗意化”广告表现设想

一直以来, 关于广告是科学还是艺术, 在业界和学界都存在很大的争议, 虽然阿多诺说“广告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艺术品”, 但笔者在本文中更赞同的广告是先以科学的调研分析着手, 而后进行艺术化的创意与表现。“诗意化”的广告表现形式为众多艺术形式之一, 可包括诗一般具有韵律美和节奏美的语言文字, 亦可包括能展现诗一般意境的虚实画面或留白等, 展现一种“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绝美意境, 这样“音美”、“辞美”、“意美”、“形美”的广告必然能给人带来较好的审美体验。山水、诗意与旅游的渊源使得我们明确在环巢湖山水旅游宣传中采用“诗意化”的广告表现, 而如何进行表现, 即是下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 “诗意化”广告表现目标

1. 体现巢湖山水的广阔胸怀。

俗语说“纵情山水之间, 心胸自然宽广”, 环巢湖地区山水景点丰富, 各有其特色, 如肥东县南的四顶山有其著名的“四顶朝霞”、“朝霞映月”奇观, 天地之间、山水之间, 无不让人感到大自然的宽广胸怀。

2. 展示巢湖风光的艺术境界。

巢湖十景之一的中庙, 又曰“忠庙”, 被称为“湖天第一圣境”, 晨钟暮鼓, 商贾云集。它既是清代画家石涛创作《巢湖图》的地方, 也是唐代诗人罗隐题诗巢湖风光之所在。

3. 表现山水承载世间的深情。

被誉为“江北第一大河”紫微洞深藏地底, 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水源, 只有走入地下才能领略它的美丽。能够走入它心底的游客, 感受到它的深情亦是紫微洞的知己。

4. 再现巢湖珍藏历史的痕迹。

相信很多人对于成语“旗鼓相当”与“洗耳恭听”非常之熟悉, 而关于这两个成语的出处, 其中的一种说法与巢湖密切相关, 前者由巢湖两座名山——旗山和鼓山而来, 鼓山又名亚父山, 乃是范增故里;后者则是因了这个典故形成巢湖知名的景点——洗耳池公园。

5. 凸显巢湖山水引发的哲思。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至今仍历历在目,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险远”依然是令人产生无尽回味的名句。校园周边的半汤温泉, 冷暖交汇, 似乎人生百态均可在此融合或消逝, 重启人生路也许会别有洞天。

(二) 几处独特景致的选取与构思

环巢湖地区自然与人文景点众多, 山水旅游资源也异常丰富, 本文中关于环巢湖山水旅游资源的“诗意化”广告拟从众多资源中选取几处特色景点进行广告创意与表现。

(三) “诗意化”广告媒体选择与表现设想

当下, 旅游宣传推广媒体可分为两部分, 一类是以电视、报纸、杂志、旅行社、公共交通等为主的传统媒体渠道, 另一类则是门户网站、旅游网站、视频网站、社交媒体以及手机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渠道。故而, 环巢湖山水旅游资源“诗意化”广告在确定了上一部分的思路后, 在媒体选择上拟推出以下几类旅游广告:

一是平面媒体, 主要包括十个景点的系列明信片、画册、宣传海报以及环巢湖地区景点的手绘地图。在笔者走访了几个旅游城市后发现, 具有文艺小清新范的手绘地图和手绘明信片很受欢迎。手绘地图简洁明了, 摒弃了普通地图的死板与千篇一律, 能更好地用诗意的画面与文字进行广告表现;而手绘明信片则可以结合我国的水墨山水画来进行广告演绎。

二是电波媒体, 主要包括交通广播广告和电视广告、音乐电视、电视专题片 (纪录片) 以及微电影等网络视频。这类媒体可谓是当下全媒体时代旅游广告投放的重点, 它们也是提升环巢湖地区旅游形象知名度的重要途径, 包罗了多个层次的受众, 也是能够体现“诗意化”语言、画面、意境的最佳载体。

三为各类户外交通广告, 如高速公路户外大牌、公交站牌与车身广告, 以及地铁与高铁相关户外交通广告, 欲将环巢湖山水美景刻画在省城以及巢湖、芜湖、马鞍山多个城市的交通线上, 而后向周边省份扩展。

四是结合各种旅游休闲活动。如各类采摘节, 长丰的草莓、巢湖黄麓的葡萄可带动亲子游;各类赏花节, 如四月牡丹、郁金香高地、熏衣草花开等可引发摄影与旅游的结合;引入各类体育竞赛活动, 如环巢湖自行车比赛、马拉松比赛等亦可提升区域知名度。这些休闲活动一方面可采用“诗意化”的主题, 另一方面可结合各类网络视频进行前期“诗情画意”的宣传, 活动前后还可结合各类门户网站、各类社交媒体如微信、微博、易信乃至携程网、去哪儿网等网络媒体进行多角度、全方面宣传。

五是在把握好媒体投放地域和时间与频率的同时, 还应注意一些隐性广告的植入, 如《爸爸去哪儿2》第二站令浙江新叶古村异常火爆, 当地也很好地抓住了这样一个宣传机遇。桂林的《印象刘三姐》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则是非常具有旅游地特色的广告, 因而, 环巢湖地区也需要创作出有自身独特个性的广告, 如此, 媒体投放方能达到最佳的效益。

美国经济学家J.Dusenbery说“打动受众就必须借助于蕴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文化因子, 发掘出能够引起受众感情共鸣的文化资源”。诗意化语言是抒情的艺术, 旅游广告借用诗意化的情感表达来创设意境, 渲染氛围, 这既是商品艺术化的表现, 也是广告打动人心的重要途径。通过上述整体“诗意化”广告表现, 不仅能满足人们对诗意化的生活场景和氛围的渴望, 还能满足其精神上的感动和生活意义的探求。如此这般具备较高审美的“诗情画意”广告相信能给长期被大量纯粹商业广告信息侵袭已经产生较大“逆反”心理的广大受众带来一次全新的洗礼, 令他们摆脱对当下较多空洞口号式广告的烦躁, 重新感受生活的美好与旅行的快乐。

摘要:巢湖作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早已远近闻名, 环巢湖地区除了大湖, 还有丰富的山水旅游资源, 如姥山岛、银屏山、亚父山等。自古以来, 我国的诗人们就与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留下了众多的山水诗名句, 不少的名句成为今天的旅游广告。由此, 提出对山水旅游资源进行“诗意化”广告表现, 一方面能够更全面地展现美轮美奂的景致, 另一方面也希望能给受众以全新的视听感受, 带来较好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环巢湖,山水旅游资源,诗意,“诗意化”广告

参考文献

[1]孙兰, 孙振.20世纪以来山水诗研究的历史回顾[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 .

[2]胡晓云.广告文案写作[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2.

[3]梁笑梅.当代中国广告传播策略中的诗语诉求[J].艺术百家, 2011 (1) .

[4]巢湖市——风景名胜:“山水名胜:看起来是画听起来是诗”[EB/OL]. (2007-09-11) [2014-07-10].http://www.ahradio.com.cn/fm955/system/2007/09/11/000015711.shtml.

[5]半汤国际温泉度假区郁金香高地景区全面开建[EB/OL]. (2014-03-17) [2014-07-10].http://news.0565fc.com/news/2014/rdgz_0317/55665.html.

[6]百度百科.旅游基础设施[EB/OL].[2014-08-10].http://baike.baidu.com/view/3156868.htm.

[7]环巢湖旅游观光巴士停运讨解决方案尚未确定[EB/OL]. (2013-03-08) [2014-07-10].http://ah.sina.com.cn/news/m/2013-03-08/080741402.html.

[8]国务院:鼓励对旅游团队的火车票价实行优惠政策[EB/OL]. (2014-08-21) [2014-08-22].http://www.cet.com.cn/xwpd/gnxw/1287989.shtml.

[9]环巢湖旅游:部分景区升级过慢[EB/OL]. (2013-05-13) [2014-07-10].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13/05/13/005651180.shtml.

[10]滨湖将成休闲度假好去处:合肥启动环巢湖旅游资源普查, 十大景观最具看点[EB/OL]. (2011-09-16) [2014-07-10].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11/09/16/004429364.shtml.

打造诗意的课堂 寻求课堂的诗意 第11篇

建始一中语文组是一个团结严谨、勤于工作、勇于创新的教研组。语文组共有教师36人,其中研究生二名,中学高级教师12人。60后、70后、80后三个年龄段的教师组成一个结构合理的梯队,使本组成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年轻化、有活力、高素质的群体。语文组的全体教师,秉承“以责立身,兼济天下”的校训,谨守“精勤乐业,为人师表”的教风,立足课堂教学,不断进行新课程语文教学的探索,努力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在每年的高考中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打造诗意的课堂,寻求课堂的诗意”是我们的向往,“点亮心灵的明灯,照亮脚下的道路”是我们的心愿,“正心以至善,化育以德馨”是他们的追求。为了每个学生能够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熠熠生光,我们在三尺讲台上孜孜以求,不倦不悔,用一种浪漫的情怀、一种宽广的胸怀、一种人文的关怀,以一种高尚的师德、一身广博的学问,去感化、教育、引导和鞭策学生。

作为源远流长的母语教育,我们建始一中语文组秉承“以责立身,兼济天下”的优良校训,为全校学生打造“诗意的课堂”,让每个学生能够栖居在诗意的大地上,既可以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同样也可以达到“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的人生处世准则,使其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能够熠熠生光,这就是我们所有语文老师的共同心愿,也是我们执着追寻的目标。因为我们深知,语文是一种浪漫的情怀,一种宽广的胸怀,一种人文的关怀,我们要用自己高尚的师德去感化教育学生,用千古名著去引导和鞭策学生。

我们语文组,有“结对子”的好传统,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从而达到共同进步与成长的目的。全体成员在尹明华主任的带领下,团结一致,精诚合作,资源共享,探讨研究,追求精益求精。我们是一个严肃而认真的团队,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重难点,统一进度,统一备课,统一命题”,每星期都会集体备课,由中心发言人牵头,对周示范课进行集中的评点,获取教学经验。集体探讨本周的教学任务,重点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环节设置,引导学生更快进入教学情境,更加透彻理解教材,同时也不忘解决年轻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和疑难。正是这样一种严谨的氛围和老师们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让我们语文组在全校独占鳌头,成为各个学科备课组学习的楷模和标榜。我们又是一个活泼而温情的大家庭,虽然我们来自四面八方,但是我们亲如兄弟姊妹,恰似父母子女,不仅在教学上相互进步,同时也在生活等方面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们还是一个踏实而勤思的队伍,我们严抓学生的基础知识,实行基础知识周周练,素材与基础相结合的方法,让我们在学习书本的同时,也不忘对各方面积累的考查,夯实基础使学生受益匪浅。但我们老师并未因此固步自封,作为老中青结合的团体,我们积极学习和践行各种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以此适应新课改下对老师和学生提出的双重要求。但我们从不邯郸学步,在实行的过程中我们会根据相关情况,诸如学情、课时、教师风格等,进行适当而有效的改变,能切实地让学生既可以学习到文化知识,又可以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语文的魅力所在,真心喜欢上语文课堂。因此,“团结、求精、和谐、温情”,成了我们语文组的标识。

在教学上,我们严肃认真,精益求精。作为一个的团队,我们做到“四个统一”,即各个备课组“统一重难点,统一进度,统一备课,统一命题”。这样不仅使每位老师更加透彻理解教材,提高备课的效率;而且通过集中讨论教学中的困惑和疑难,促使老师们共同进步。同时注重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实行基础知识周周练,素材与基础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的同时,也不忘对各方面积累的考查,打牢基础使学生受益匪浅。这种没有个人的猜忌,没有年级的偏见的团结严谨的氛围和老师们孜孜不倦的付出精神,我们的课堂备受学生喜爱,也使每一位教师都得到了学生的拥戴。

自全面实施新课程以来,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全组教师一如既往,继承和发扬本组“团结、和谐、严谨、奉献”的优良传统,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投身教学改革,群策群力,努力探索,以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为重要依托,把新课程教育理念体现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奋工作,刻苦钻研,开拓创新,勇于进取,致力于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取得了相当突出的成绩。

在教研方面,我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每一年都有教师指导学生在各种作文比赛中获奖,申旸同学的《背景》和刘雁同学的《我的微博选》分别在2008和2012年的“新世纪杯”作文大赛中入围特等奖,荣获一等奖。每一年都有老师在各种教学竞赛中获胜。特别是由吴清华等老师主持的国家级课题“创新写作探索与实践”被评为国家级A等成果,由金鹏飞老师主持的课题“经典阅读与写作”得到了学校语文教师的广泛参与;由语文教研组合作编写的校本教材《作文专题训练与指导》已应用到了教学之中;在“课内比教学”的活动中,许多老师获得各级各类奖励,刘文敏老师还获得了省级表彰。教研起于教学,终于教学。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大胆改变,不断创新,积极探索适合山区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立足实际,关注学生发展,切实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的实践之中,摸索出一套“自学——互学——教学——固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凸显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我们是一个活泼而温情的大家庭,亲如兄弟姊妹,恰似父母子女。老教师如江涛、吴清华、邱晓平、张建华、黄光泽,龙克州传帮带,不遗余力。年轻老师如刘环、贺标、郑智浩、王第平、王一红,承进学,好学不怠。作为老中青结合的团体,他们不仅在教学上相互进步,同时在生活上也互相关怀。我们语文组一直被人称为赞为“和谐大家庭”。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建始一中语文组的老师始终以古人的箴言教导鞭策自己,不断努力,不断进取,因为我们深知,在这个时代里,只有真才实学,才是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只有教好书,育好人,才能无愧于天地,无愧于后人。鉴于此,我们语文组老师将孜孜不息地奋斗,因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诗意化课堂 第12篇

《涡堤孩》得名于徐志摩翻译德国作家莫特·福凯 (F.de la M.Fougue1777-1843) 创作的童话undine, 是徐志摩的第一本译著。Undine中文译名为温蒂妮, 通常用于指传说中四大精灵 (火、水、风、土) 中的水精灵, 是一切水元素的主宰, 象征生命的重生之力、丰饶和净化, 她们多在森林中的湖泊及瀑布附近出没。涡堤孩Undine在拉丁文中原是指“波浪、波浪的使者”, 传说是心地善良的女性死后就会变成水之精灵Undine。《涡堤孩》便是来源于这个神话传说, 讲的是生来没有灵魂的涡堤孩Undine, 通过与凡人结成婚姻, 并生育子女, 从而获得自己的灵魂。描述了一段忠贞不渝, 同生共死的爱情故事。《涡堤孩》是徐志摩的早期翻译作品, 但是在其字里行间已能感受到徐翻译的诗意化的美。这种诗意化的美主要体现在诗化的语言, 诗韵的意趣以及诗意的抒情等方面, 同时这种美来源于徐志摩对中西美学的继承和领悟。

1 诗化的语言

1.1 词语的选择

汉语是一种孤立、没有词形变化但有调性的语言。汉语中没有冠词, 代词等, 同一个名词可以随意作为名词、形容词和动词使用, 也就是说它的语意的开放性加强了其美学意义上的联想潜力。同时, 汉字同许多表形文字一样具有象形和象征的成分。“汉字无论如何都具有图像性特质, 并由此在美学上具有无穷的激发潜力。”[1]

作为一位诗人, 徐志摩追求着世间万物完美与和谐状态, 反映到他的文章中就体现在遣词造句中。初看“涡堤孩”这个题目时, 人们往往会觉得这个名字很奇怪, 因为这个词语完全是徐志摩自己个人的翻译创作出来的。“涡堤”这个词来源于英语的water, 其中文发音近似于water。但这两个字的选择也不是随便定下的, 而是体现了汉语表义字的选用。“涡”和“堤”这两个字很容易便会让中国人联想到水, 那么在中国读者在阅读这个题目时, 马上便会抓住这个故事的中心——水的孩子, 也就是undine。这种情况多次出现在《涡堤孩》中, 如小说中骑士的姓名为“黑尔勃郎”同样也是Huldbrand的汉语音译, 单是从选字上, 我们仿佛能看见一位高大威武的骑士的形象。纵观徐志摩的诗歌和小说, 这种情况屡见不鲜。其中最有名的应当是他对Florence的“爱称”——翡冷翠, 这个翻译由徐志摩首创。尽管Florence现在通译为佛罗伦萨, 当时徐志摩是由其意大利文发音Firenze, 挑选最诗意的字眼来表达自己对这个城市的喜爱。最令人惊叹的是, 翡冷翠这个名字点出了佛罗伦萨这个城市最美之处。这个城市的主要建筑专用一种绿色条纹大理石, 整座城市如同一粒夺目的翡翠, 令人心驰神往, 足见徐志摩翻译的精妙所在。

在阅读《涡堤孩》时, 还会发现徐志摩经常使用原汁原味的中国特色的名字。如“不上几步他居然出了头, 渡过这条猖狂的小“银河”, 到了他“织女”的跟前, 足下是密软青葱的细草, 头顶是虬舞龙盘的树幕。”银河, 织女等词语皆是中国特有, 看起来和源语文化氛围格格不入, 其实是译者为了营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景象, 帮助读者进一步体会到涡堤孩和黑尔勃郎那纯洁真挚的爱情。鉴于当时中国正处于迫切了解西方文化科学知识的时期, 这种翻译也无可厚非。但是这种文字的选择, 常常被人诟病为“翻译腔”。陈伯通在读他的译著时曾经说是有一处译者竟然在翻译原著时竟然借题发挥了自己不少的意见, 原因是译者当时对婚姻问题颇有感触, 甩了一条“狗尾”到原书上去。实际上, 这种自由发挥是徐志摩飘洒的性灵的体现, 是一位诗人的审美所在。

1.2 造句的韵律

中国美学的特质之一就是几乎在所有的表达中, 无论诗歌还是散文, 都广泛存在着对偶形式。这种对偶形式不仅能带来视觉上的审美, 更能产生一种声音上的和谐。在《涡堤孩》的开篇部分, 徐志摩是用这样的句子结构翻译原文的:“数百年以前, 有一个美丽的黄昏, 一个仁善的老人, 他是个渔翁, 坐在他的门口缝补他的网。他住在一极妩媚的地点。他的村舍是筑在绿草上, 那草一直伸展到一大湖里;这块舌形的地, 好像看了那清明澄碧的湖水可爱不过, 所以情不自禁地伸了出去, 那湖似乎也很喜欢那草地, 她伸着可爱的手臂, 轻轻抱住那临风招展的高梗草, 和甜静怡快的树荫。”[2]从译文的遣词造句来说, 并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行文结构。每句话的字数和最后一个字的韵律, 与其说是小说不若说是构成了一首十四行诗。这应该并不是作者有意为之, 因为在译本的全文中, 徐志摩都是这样安排句子结构的。又如后文中“牧师说:“我在水边黑暗里爬着, 满耳荒野的声音, 看见一条走熟的路, 领到那边咆哮的水里。”每一行整齐对应, 对称匀整, 给人以一种舒缓, 安宁, 和谐统一的美感。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 在《涡堤孩》中出现的诗歌, 徐志摩是以这种文体翻译的。

“泉水出山兮, 幽歌复款舞, 逶延青林兮, 言求桃花渚;

款舞复幽歌, 忽遘万顷湖, 欣欣合流兮, 止舞不复歌。”[3]

整首英文诗被翻译成为了中国经典的“诗经体”格式, 我们在感叹徐志摩的中西文化造诣的同时, 也应该注意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徐志摩灵魂内的激荡。

与李泽厚合著《中国美学史》的刘纲纪认为, 中国传统美学最后的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 以审美境界为人生最高境界。[4]浸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徐志摩, 塑造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在剑桥的学习经历, 使他的人生观和艺术观进一步成型, 而且帮助他体会到了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统一的理想的精神境界, 这一切塑造了徐志摩的“诗魂”。不过, 尽管他曾在《吸烟与文化》一文中提出:“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 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 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但从他的译作中看, 他不能否认也无法拒绝中国文化美对他根深蒂固的影响。或者说是在中国美学浸晕下的诗人的灵魂, 与西方浪漫主义思想进行碰撞交融, 才有了徐志摩那不朽的艺术审美。

2 诗韵的意趣

意象是诗歌“意境”的重要组成元素, 是以词语为载体艺术的基本符号。它是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的形象, 是作者内在的情感与外在生活形象的和谐统一。俄国结构主义学家Victor Shklovsky最主要的观点就是“Art is thinking in images.”所有艺术都是意象的艺术, 没有意象就没有艺术。诗学的意象能给人带来最强的心灵感触, 是作者表达自身艺术思想的最重要的手段。作为一个诗人, 徐志摩用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证实了自身艺术的不朽魅力, 而作为一个翻译家, 徐志摩则这样定义自己的翻译:“我的笔路与其说是直还不如说是曲来得近情些。”这里的“曲”即“曲译”, 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意译”,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徐志摩更趋向于创作型翻译而并不是如周氏兄弟所提倡的“直译”。

徐志摩的诗歌意象深受其社会经历的影响, 他笔下的意象世界带有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 并且夹杂着象征主义的特色。那么徐志摩在《涡堤孩》中所要倾心表达的描述性意象有哪些呢?诸君请看这些句子:“看仔细, 啊唷!小心, 你漂亮, 情昏的少年呀。”一个声音在他旁边叫, 他于是往旁边一看, 刚巧月光又出来了照得很亮, 他见在几棵高而交叉的树枝下, 一座为水泥造成的小岛上, 可不是坐着那涡堤孩, 她笑嘻嘻地蹲踞在花草里。”[5]

此情此景, 恰如《越人歌》中的打桨的越女大胆的唱出“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君不知”的情调, 惹人遐思。在译文中, 徐志摩同样点出涡堤孩和黑尔勃郎恰如中国的牛郎和织女。徐志摩崇尚自由的心态和对生命状态的关切, 使他特别注重圣洁的爱情。他将自己追求自由, 真挚, 纯洁的爱的心情投射到作品中, 读者在看译著时涡堤孩和黑尔勃郎的恋爱仿佛传达出了作者爱恋的呐喊。

还有《涡堤孩》中诗歌的处理, 徐志摩用了许多旧体诗的写法, 抛开形式不谈, 光看译诗的意境, 我们会发现他将原文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仍是涡堤孩歌唱黑尔勃郎的那首歌曲, 我们对比一下原文和徐志摩的译文:

“泉水出山兮, 幽歌复款舞, 逶延青林兮, 言求桃花渚;

款舞复幽歌, 忽遘万顷湖, 欣欣合流兮, 止舞不复歌。”

原文

A stream flowed forth of a darkling vale,

And sought the bright sea-shore;

In the ocean’s depths it found a home,

And never returned more.

且不论文字发你的贴切成都, 显然徐并没有做到意义对应的直译, 更多的是意译即对原诗进行了再创造。他改译了许多的意象, 如“桃花渚”, “万顷湖”传神的表现出了比原文更加深邃的意境。不难看出, 他诗情的出发点是春风细雨, 鸟语花香, 青山绿水, 倩女闺愁。这些意象与他的浪漫主义返璞归真的自然主义思想产生共鸣, 渗透着他田园气息的情怀, 表达了他对世间万物和谐的追求。

3 诗意的抒情

胡适对接受了康桥文化洗礼后的徐志摩评价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 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 一个是爱, 一个是自由, 一个是美。”[6]从中可见徐志摩是一个至情至性的浪漫诗人。据夏志清的考证, 这本《涡堤孩》是译了给其时已回国的林徽因看的, 《引子》中的母亲, 均可改为林徽因。夏志清在《涡堤孩·徐志摩·奥黛丽赫本》中说—“徐志摩读小说时, 把他自己和林徽因比做是黑尔勃郎和涡堤孩, 把张幼仪比做了培儿托达, 这个假定我想是可以成立的。他把《涡堤孩》译成中文, 明说是译给母亲看, 其实是借他人之笔, 写了他自己和林徽因的一段宿缘。”[7]

从中可见, 在翻译《涡堤孩》时, 徐志摩是饱含着对真挚爱情的怀念和向往进行翻译的。他对爱情、自由、美的体验正是他“诗情观念”的显现。作者把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体验及至产生的观念在作品中化为“诗情观念”, 附丽在人物形象、场景画面乃至整篇作品的艺术构思上。徐志摩的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正来自于诗人心中那源源不断奔突而出的充满生气的“诗意的激情”。徐志摩接受了康桥文化的洗礼, 忘情于康桥的自然美景, 并把对布尔乔亚式的爱情和自由的追求融合与对优美、宁静、和谐的大自然的礼拜中。黑尔勃郎和涡堤孩居住在湖边, 过着神仙眷侣的生活“如此清静的生活, 简直使黑尔勃郎觉得他已经是涡堤孩的新郎。他幻想这两老一少茅舍小岛以外, 再也没有世界。”在这里, 徐仿佛也和黑尔勃郎一起在做一个梦, 一个美得纯洁的爱情之梦, 诗人爱情至上的观念中不允许粗俗世态对美好爱情有着任何浸染。尽管后来有着培儿托达的出现, 爱情出现波折, 但是正是这样的波折他们之间的爱情才愈久弥坚。

4 结束语

同郭沫若等许多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东西方大交汇中成长起来的文坛巨子一样, 徐志摩十分热衷于外国文学作品的译介工作, 但是研究徐志摩的专家学者却似乎一致的回避了他在翻译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尝试。《涡堤孩》作为徐志摩翻译的第一本小说, 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涡堤孩》不仅体现了徐志摩在小说翻译诗意化的尝试, 更是他内心对自由, 爱和美得追求, 展现出徐志摩作为一名浪漫诗人的审美体验。在阅读他的《涡堤孩》译本时, 我们能够深刻体会到其语言, 意象, 抒情方面的独到之处, 感受到中西文化在徐志摩身上的交汇和升华。

参考文献

[1]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2]朱光潜.诗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7.

[3]任国权.论徐志摩小说的诗化性[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2:23.

[4]刘景兰.徐志摩诗歌语言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6.

[5]方珊.形式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6]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7]董延武., 朱林国.徐志摩研究资料索引[J].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2 (1) .

上一篇:县级领导下一篇:经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