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024-08-24

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精选12篇)

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第1篇

情感是联系教与学的纽带,语文学科中有着许多饱含丰富情感的课文,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充满激情,乐观向上,用激情激活沉闷的课堂,点燃学生思维情感的火花。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语文教师要以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哪怕一个甜蜜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个提醒的手势都能赢得学生的信任。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都有这样的经验:学生会对自己喜欢和崇敬的教师所教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努力把它学好。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倾注自己包含人生阅历的理解和深厚的情感,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传递自身的情感信息,呈现出对语文学科和所教内容的积极热情,以情绪饱满、振作自信的精神状态与健康心理情绪去影响和调动学生的情感反映。在课堂讨论、问题探究、朗读朗诵等环节,教师始终要以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拨动学生的情感心弦,犹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样能调动起学生内心深处高昂的情感情绪,正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情感、文本中蕴含的情感、教师情感的有机融合,更能达到以情育人的目的。

二、以境入情

无论是艺术欣赏还是艺术创作,触景生情是最常见的一种审美情感活动。小学语文课本为学生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恰当的情境,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丰富情境中,有效地引发、唤醒学生的内心情感。与文本情感有机融合后,学生就能设身处地地去体验作品中的情感,从读中、想象中、理解中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认知,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积极情感和精神力量。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多种,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实物、图画、影视、表演、音乐、语言、课堂实践等多种手段,创设能激发学生积极情感的情境,把教学内容中的事物、情景、人物、过程再现于课堂,诱导学生进入文章的情境,亲身体验文中蕴含的情感。

三、读中生情

有感情地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为朗读吟诵既是感知课文内容的必要手段,也是情感体验的有效方法,还是更好体悟领会文本内涵的有效措施。在朗读中学生能吸收到作品中内含的情感美与精神美,能化他人语言为自己语言。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安排的文章都是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脍炙人口的佳作,任何一篇课文,它的语言文字背后都包含着丰富的意蕴,而这种意蕴又联系着文章的感情。只有学生用心去读,才能深切地感受到,特别是文情并茂的散文和感人至深的写人、叙事文章,情感朗读更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情感。如教师配乐朗读、师生诵读、个别朗读都可以引领学生走入作者所构建的文本天地和精神世界。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悲壮感人,教师有感情的朗读无疑会变成有效牵动学生情感的纽带,从而引领学生自觉地去读,边读边悟。当读到五位壮士英勇跳崖时、读到五位壮士激动人心的口号时,学生们就会被壮士们的精神所感染,以至于情不自禁地高声朗读,越读越有激情,仿佛人物的动作、神态都渐渐鲜活起来,学生的内心也被深深地震撼,朗读情绪更加高涨。此时,无声的文字与悲壮的场面在学生头脑中水乳交融,学生自身的情感也会随着文本情感跌宕起伏,这样的朗读会使学生永生难忘,会让学生受益匪浅。所以,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完善自身的心灵世界,使每一个生命都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精神给养。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第2篇

小黄营小学 李秀玲

情感通常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或感受。这是人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心理与态度上的特殊反映。情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灵魂,它既是学习语文的手段,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小学生的情感特征十分鲜明突出。从刚进入小学开始,他们情感的内容在不断丰富,对一切客观事物都怀着极大的热情,而且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他们由于年龄、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对客观事物又不具有穿透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因此感情不够深刻,不但情感外露,而且易冲动,稳定性和可控性都比较差。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情感更富有稳定性,他们需要被理解,需要交流和沟通,更需要教师的尊重和肯定。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实践证明,情感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呢?

一、创设情境,激活情感

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感人情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录音、幻灯、挂图等灵活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观看多媒体课件:先欣赏屏幕上波浪翻滚、气势雄伟的辽阔大海,水平如镜、和风拂柳的美丽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感受自然美。然后教师激情告白:“同学们,大海、西湖水美,泰山、香山山美,但都无法与桂林山水相比,桂林山水不但山美、水美,而且奇山围绕碧水,碧水倒映奇山,山水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把桂林山水这幅画点缀得更美,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验,激活了情感。

二、渲染气氛,以情激情

“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要达到这种状态,教师必须根据课文的中心,创设情境,做到“以境育情”。

(一)用导语创设情境

上课伊始,教师就要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氛围中。为此,教师要研究课文,要研究从什么地方开始学生才最感兴趣,并以此作为诱发学生情感的突破口,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情感上的铺垫。

(二)借助音乐创设情境

音乐是开启人感情闸门的钥匙。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感情与悦耳动听的韵律联系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转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韵律”,有利于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例如,学习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就可选用与古诗诗意相似的古筝乐曲《送别》,用它那舒缓、清悠的旋律,拨动学生的心弦,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

三、熟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内容。

如在《搭石》一课的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自学课文生字词熟读课文后围绕文中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让学生找出具体描写的句子来体会其含义;通过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感受乡亲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借此感染学生的心灵,凸现出“搭石”默默无闻的精神。

四、运用语言,培养语感,体验情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语感能力之重要。对于学生来说,悟性是一种潜在的智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运用语言,培养语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情感。

1.让教师在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引起情感共鸣

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在教学中,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如果教师能按不同文章的风格,采用不同的朗读风格,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音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意韵,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从而与作品中人物一起喜怒哀乐,在意境中体验到真正的情感。如《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抒情的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教师应该高亢、激越地抒情,这样才能够读出韵味来,才能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2.让学生在感受形象中朗读,体会情感

情感的激活需要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情感。作者的情感寄寓于所描绘的形象中,只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感悟形象,在感悟形象中动情,在动情中抓住课文重点句子进行朗读,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学生才能体会到真正的情感。在教学课文《会摇尾巴的狼》时,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显示课件——“有一个陷阱里有一只狼,陷阱边上有一只羊,狼在陷阱里怎样爬也爬不上来”的动态画面。这样的教学设计使课文中抽象的语言文字的描述变成直观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表象后再细读课文中狼与羊的五次对话,那么课文中老山羊的诚实、善良、机警和狼的狡猾、凶恶、虚伪的性格特点就清晰地展现在了他们的眼前。此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当学生读到“你再会摇尾巴,也还是凶恶的狼,谁也不会来救你的”这些句子时,学生对羊的同情之心和对狼的痛恨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五、深入挖掘,激发学生的情感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都寄托在他们所描写的形象之中,如《丰碑》《诚实的孩子》等课文蕴涵着道德感,《五彩池》《桂林山水》等课文体现着自然风光美感,《新型玻璃》《太阳》等课文蕴藏着理智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令他们如临其境,如听其声,如见其人。

六、挖掘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中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理解课文的好方法。如在教学《长城》一课时,组织学生体会“多少、才”等词语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修筑长城时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明白长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从中体会到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七、巧妙评价,激发情感。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尤如一面镜子,学生正是通过这面镜子来认识自己,因此评价学生一定要真实贴切。多采用描述性语言,少用“你很棒”、“掌声鼓励”等模糊的评价方式。如对于学习语文不大感兴趣的学生某一天有了一点积极倾向,教师可抓住契机评价他:我发现你今天喜欢上语文课了,老师为你的转变感到高兴。评价的巧妙性不仅体现在语言上,还体现在分寸的掌握上,首先对于后进生、问题生要多表扬,在真实的基础上允许夸张,对于资智优越的学生表扬不宜过频,过频的表扬会使他们发腻或是骄傲。其次,评价学生的缺点时,也要尽量发掘他的闪光点,最好是先否定再肯定进而提出希望。这样就让学生感受到情是真的,心是暖的,有利于升华师生感情,同时也升华了学生对该师所教学科的情感。

八、作业拓展,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延伸。

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量越大,对学生的发展越有利,布置一些有新意的作业,让学生课外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布置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写一写读后感,续写课文,建立资料袋等都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作业。我们在教学了《长城》之后,让学生写一写导游词,通过小练笔抒发对长城的情感。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第3篇

关键词:小学 阅读情感 激发 体验

情感教育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契合的一种教育方式。语文作为一门主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更强调情感。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名家名篇,题材广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而且实践证明,情感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都寄托在他们所描写的形象之中,如《丰碑》《钱学森》《诚实的孩子》等课文蕴涵着道德感,《五彩池》《草原》《桂林山水》等课文体现着自然风光美感,《新型玻璃》《太阳》等课文蕴藏着理智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令他们如临其境,如听其声,如见其人,从而通过形象思维来感知、感悟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情感。当作者刻画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情感就随之而产生了,他们的情感伴随着教学活动,与作者同喜同悲,并感受到作者笔下人物的美好品质,在脑海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境,这样教师就可以免去许多繁琐的讲解。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

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感人情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录音、幻灯、挂图等灵活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观看多媒体课件:先欣赏屏幕上波浪翻滚、气势雄伟的辽阔大海,水平如镜、和风拂柳的美丽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感受自然美。然后教师激情告白:“同学们,大海、西湖水美,泰山、香山山美,但都无法与桂林山水相比,桂林山水不但山美、水美,而且奇山围绕碧水,碧水倒映奇山,山水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把桂林山水这幅画点缀得更美,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验,激活了情感。

三、运用语言、培养语感、体验情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语感能力之重要。对于学生来说,悟性是一種潜在的智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运用语言,培养语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情感。

1、让教师在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引起情感共鸣

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在教学中,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在范读“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的矫健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一句时,教师应用哀婉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去读,因为周总理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从此再也看不见了,从悲哀中回忆失去的欢乐,使人更加悲哀。让学生明白这样读的理由,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投入地朗读,从而让学生在听教师范读和自己的朗读中激发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

2、让学生在感受形象中朗读、体会情感

情感的激活需要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情感。作者的情感寄寓于所描绘的形象中,只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感悟形象,在感悟形象中动情,在动情中抓住课文重点句子进行朗读,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学生才能体会到真正的情感。

在教学课文《会摇尾巴的狼》时,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显示课件——“有一个陷阱里有一只狼,陷阱边上有一只羊,狼在陷阱里怎样爬也爬不上来”的动态画面。这样的教学设计使课文中抽象的语言文字的描述变成直观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表象后再细读课文中狼与羊的五次对话,那么课文中老山羊的诚实、善良、机警和狼的狡猾、凶恶、虚伪的性格特点就清晰地展现在了他们的眼前。此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当学生读到“你再会摇尾巴,也还是凶恶的狼,谁也不会来救你的”这些句子时,学生对羊的同情之心和对狼的痛恨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3、让学生在朗读中展开联想、升华情感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表现在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悟能力上,他们在看、听、读之中,就能凭借直觉和联想去体会,使抽象的文字化为真切的具体的画面,从而领悟语言文字的精妙。

在学习《西门豹》一课时,教师可通过导语的设计、角色的演示,让学生从中体会西门豹杰出的管理才能,激发学生敢于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情感;通过分角色朗读,读出文章的“味道”,让学生在对其“滋味”的品尝中领会语言的内在含义,使思维活动更加深刻,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语感能力。在此基础上再拓展学生的思维:“假如你是邺地的老百姓、魏王,你会对西门豹说些什么呢?”

总之,情感让语文充满活力,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情操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挖掘课文,点化学生情感,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让“情感”在教学中起到培养人、教育人的作用。

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举隅 第4篇

一、通过朗读激情

朗读是激发情感的重要手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以下简称“语文课标”) 指出:“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 注重情感体验, 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尤其是诗歌语言优美, 情真意切, 如《让我们荡起双桨》《长城和运河》《老师, 您好!》《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我们爱你啊, 中国》《长江之歌》《第一次抱母亲》《军神》等。为了配合学校开展的诗文朗诵会, 我印发了《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感情浓郁的文章。我对这篇文章十分重视朗读, 以读促进理解, 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先在老师播放哀乐烘托下范读课文给全文定下悲痛的感情基调。在教第一段第二句时, 先指导学生读, 看这句写什么? (人多) 课文是怎样描写“人多”的?紧扣“挤满、那样长、那样多, 向东望不见头, 向西望不见尾”, 为什么用“挤”而不用“布”、用“望”而不用“看”?有个学生说得真好, 用“望”说明长安街有多长, 人的队伍就有多长, 表明人很多。我让学生在这个词下面划上圆点读时音读得重些, 语速慢些, 然后自由读, 深入体会。又如, 三个“都”字, 有什么作用?体会出说明人们佩戴一致, 动作一致, 心情也一样。这是人们的自觉行动。我又让学生将这三个字划上圆点, 读时读音重些, 语调低沉一些, 学生自由读, “焦急”一词语调要高一点, “耐心”一词读得轻一点, 语调低沉一些, 读出他们万分悲痛的心情。在具体指导的基础上, 教师范读, 学生自由读。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周总理的情感, 寓教于情, 从而达到渗透思想教育的目的。

二、通过表演激情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变师生单纯讲、单纯练为师生双方的配合表演, 可增加教学趣味性, 激发学生情感, 增强求知欲, 特别是教学童话、寓言时, 让学生戴上大老虎、老山羊、小白兔和狐狸等头饰、脸谱表演, 学生兴趣浓厚。如我校一位教师教完《伊索寓言》后, 让学生自选《伊索寓言》等古今中外寓言故事中的一个作表演。这位老师自己示范表演了《坐井观天》, 她戴上青蛙头饰蹲在黑板前, 睁大眼睛, 仰天喃喃自语:“天, 就井口这么大嘛?”学生见了, 情绪高涨, 纷纷劝起教师:“老师, 你跳出井口看一看, 就知道了!”“老师, 天大得很呢!”老师故意不相信, 模仿青蛙的口气和学生急辩, 学生越劝说兴趣越大, 有一个学生干脆上讲台摘下老师的头饰戴在自己的头上, 两手撑在地上, 模拟青蛙两脚猛地跳出井口, 圆瞪双眼, 惊奇地说:“小鸟姐姐, 天果然无边无际, 大得很哪!我真是眼界狭小啊!”这富有情趣、生动、逼真、创造性的表演, 把教学推向高潮, 加深了学生对寓言的理解, 激发了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

三、通过想象激情

根据课文, 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展开丰富的想象, 也是激发情感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 或图文结合, 或延伸故事情节, 或补充课文内容, 或创造新的场景, 方法可多种多样。如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后, 让学生联系和想象, 如果课文中的汤姆是“我”, “我”会怎么做呢?学生议论纷纷, 有的说会放掉, 不的说不会, 等等。再让学生结合我们身边的一些人和事, 学生深切感受到诚实守信、严于律己的重要性。再如学习《狼和小羊》, 课文最后说:“ (狼) 说着, 就往小羊身上扑去……”课文并没有交待结果, 小羊的命运会怎样呢?让学生展开想象, 学生兴致很高, 想象非常丰富。有的说小羊的妈妈 (或爸爸) 来了, 救下了小羊;有的学生说在狼正准备吃小羊的时候, 狼突然想到了自己的孩子, 良心发现, 停止了屠杀;有的说这时候突然天昏地暗, 电闪雷鸣……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通过创设情境激情

“身与事接而境生, 境与身接而情生。” (明代祝允明语) 学生情感触发, 也与情境有关。教师可根据课文特点, 创设一定的情境, 渲染课堂气氛, 让学生置身于特定情境之中, 深入体验课文的情感。

如教学《我爱你, 中国》就应根据它情深意切的特点, 借助录音、幻灯、图片以及富有感情的朗读, 使学生具体感受到祖国的美好和伟大,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又如教学《庐山的云雾》《美丽的南海群岛》《九寨沟》《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三亚落日》等一些写景抒情的文章, 针对其寓情于景的特点, 老师在讲授中, 精心制作投影片, 播放优美的配乐朗读, 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 让他们感受“真力弥漫万象在旁”。这就自然地产生和课文内容有关的联想和想象, 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从而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

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第5篇

语文教学是作品、教师、学生三者的情感交流。新课程阅读教学以“人”为本,关注人文精神的培育,要求学生借助多重对话、思想碰撞、心灵交流,通过阅读与鉴赏、体验与感悟、融合与升华来发展思维水平,丰富语言能力,充实个体精神,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回顾自己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深深地体会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视情感教育是教学成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如果使之贯穿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始终,既可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课堂;又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提高教师自己的情商,教师要积极调控自己的情感

语文阅读教学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天然管道。对于在“天然管道”中实施情感教育的主体――教师,提出了什么要求呢? 动情于自己的职业,动情于课文,动情于言表,动情于学生。要教师动情,则要有对学生的爱才行。只有热爱学生,感情真挚,才能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也会因为教师的“爱”而具有活力和生命。最重要的,是要动情执着于自己所从事的这份职业,要有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所以,教师走进课堂,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要给学生轻松、愉快、慈祥、富有朝气的感觉,教学时语言一定要优雅得体,庄重潇洒,风趣幽默。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话里分辨出真正的热情或者是故意做作的、虚假的、慷慨激昂的情调。他们不喜欢教师那种毫无热情的表现(不是指外表上的表现,而是指内心的流露),因为这里面隐藏着教师对学生的力量缺乏信心的因素。”

二、构筑平等参与的舞台,创设融洽的师生情感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材是情感和思想的载体。所以,语文课要求有学生情感的真正参与,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这首先需要一个轻松、民主、和谐、诚信的课堂氛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并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

三、创设激情互动的空间,让课堂成为学生施展个性的乐园

阅读中,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加深理解和体验,就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美的乐趣。这就需要在课前和教学过程中做好准备工作。

四、把握真情实感的契机,让学生的心灵贴近现实生活

语文课本浓缩了上下几千年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时文精品、科学小品等文质兼美的文章,涉及到文学、科学、历史、自然、军事等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这些文章,或喜,或怒,或乐,或悲;或语言犀利,或平实厚重,或流畅自然,或庄重典雅,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感情色彩。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做到:根据课文的素材,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同时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感知语文内容美中去感受人文精神,生成领悟能力。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每一堂课都应该带给学生高尚、美好的情感熏陶,要善于将知识传授、美感教育、情感教育结合起来,不仅能根据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使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融入作品的氛围,而且要善于及时引导、点拔,学生以升华他们的感情,提高他们的境界。在《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讲授中,我先请学生对江南地区为活人大肆建墓这一现象作评论,而后引导感受托尔斯泰墓美的本质所在――伟大的精神力量,进而再联系生活中有人为“不朽”而为自己写书立传、有人耗巨资建豪华陵墓希望自己万古流芳的事件谈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这种以语言理解为本、以情感感悟为线索的课文讲读中,学生的心灵明显受到强烈震撼而将课文中的感情升华为了人生中的崇高情感。

五、做好情境延伸的助手,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走向成熟

课内阅读是准备,课外阅读才应是结果。要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扩展语文课堂教学的知识空间,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实现课内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而要做到这一点,精心安排课外情境延伸,做好“授”后服务非常必要。要做好“授”后服务,一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二要正确引导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三要及时掌握课外阅读情况,适时组织好课外阅读的评价活动。教师只有及时掌握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不失时机地鼓励、引导、发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才能成为课内阅读的延续,新教材的编排为教师提供了课外活动的设计方案。语文教师可在教学中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情况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诸如定期交流学习笔记、座谈学习体会、开展阅读竞赛、举行丰富多彩的语文阅读大比武活动等等,都可使学生课内情感在课外得到延伸。学生在阅读中不断体验出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生活,并联系感受着自己生活的同时,阅读出新意,激发出灵感,直至产生付诸笔端的冲动,在知识海洋的熏陶中不断走向成熟。

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渗透教育 第6篇

关键词:英语阅读;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290-01

英语阅读是高中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任务,也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阅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和高考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除了科学的阅读方法外,情感教育在阅读中也十分重要。在阅读中,学生面对篇幅长词汇量大的文章,读起来会越来越困难,甚至以放弃而告终。怎样让学生有兴趣地读完文章呢?

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教学活动一般分为读前读中和读后三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利用情感因素来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兴趣。把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于教学活动中,收到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的目标。

读前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新课文时,学生的兴趣最浓厚,想知道这篇文章会讲哪些话题。这时就要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前面的问题。可以分组讨论,可以个人阅读,不论采取哪种方式,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目的。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来,就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学习外研版必修1 Module one 课文My First Day in Senior High时,让学生读课文前的问题 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高中第一天的学习生活,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预期的教学目标就达到了。

读中因势利导。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老师会采用一些阅读策略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这时可以通过寻找主题句或文章的线索来理解文章,或者补充课文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消除阅读障碍。在外研版的选修教材里有大量的阅读材料,学生读起来感到困难,这时就要给学生一些文化背景知识。比如,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The Tales of Two Cities》和《Great Expedition》,给学生简单介绍作家的生平,生活的时代背景等,学生在学习时不仅消除了困惑,而且兴趣浓厚,会急不可耐地阅读文章。在阅读过程中和文章中的人物一块共度难关,渴望美好人生。这个环节培養学生克服心理困难,勇于挑战自我的坚韧意志。

读后情感升华。读完文章后,掌握了一些词汇和语法知识,还要让学生做一些思考,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哪些人生启示,背后的寓意。阅读文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了教育,净化了灵魂。这个环节也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一环。在外研版必修5 Module 5 A Life in Sport 。文章介绍了体操王子李宁的体育人生。尽管他从体育场退役了,但他的人生并没有退役。他始终关心我国的体育事业。读完文章后就问学生们一个问题:Whats the most meaningful life?同学们的热烈讨论说明了他们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为他人服务,为国家做贡献是最有意义的生活,这是同学们的共识。到这一步,情感教育的目标达到了,不需要说教,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得到了升华。

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挖掘好阅读素材,选好角度,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而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

参考文献: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情感教育 第7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情感教育

中学语文阅读承载着传授中国五千年优秀文化和引导学生感受灿烂历史文明的重任, 它注定了我们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知识的教学工作, 它还应该注重中学生的各种情感体验和审美培养。我们的中学语文老师应该立足于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认识高度, 将课堂审美情感教育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通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这一实践活动寻求情感教育的培养和发展。

一、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情感教育的价值

在中学语文阅读课堂开展审美情感教育,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和写的能力, 加强学生对于语文教材知识的认知水平, 进而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空间, 整体来说, 审美情感教育对中学阅读教学的意义在于:

1.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阅读是人类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引发联想、获取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在中学语文阅读课程中开展有效的审美情感教育,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学语文课本的每篇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它凝结了中国优秀文化中的情感、节操、爱国、审美等诸多元素, 需要教师借助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高尚节操和健全人格。因此,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情感的原动力, 体会良好的道德行为所产生的愉悦体验, 提高审美情趣、道德品质和文化品位, 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1.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中学语文阅读课堂, 教学的过程成为了基于审美情趣的实践认知过程, 它可以提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因素, 从而构建了一种学生亲身体验与知识交流的互动平台。教师通过阅读课堂的教学引导, 积极构建情感交流这种学习动机, 促使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和外界认知, 提高学生主动追求情感交流的原始动力, 加大对于语文教材的情感纽带, 提高中学生主动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从而能够启动中学生对于文化知识的认识活动。

1.3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需要根据中学生的个体特征, 采用生理激活行动来激发中学生的生理机能。根据中学生的情感状况, 选用合适的认知策略, 唤醒中学生的认知操作, 而审美情感教育是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最有效手段。教师通过审美情感教育活动, 可以大大缩短课堂教学中的知识提炼过程, 学生通过情感符号的提取, 能够激发想象空间, 拓展对于语文阅读知识的了解和联想, 从而能够触发学生通过类比联想、对比联想引发对于知识的正确了解和消化。

二、审美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分析

在推行素质教育时, 中学语文审美教育是一个应当注意的问题, 美育也是全面发展教育活动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 美育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升学生素养, 对于学生全面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美育能够利用感性直观认识来启迪学生的创造能力, 是以直观、形象的教育模式来提升学生的反应能力的新型教育形式。美育能够有效实现出理性与感性之间的沟通, 对于引导学生的情趣、升华学生的情感、完善学生的人格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就现阶段来看, 中学语文教学活动大多是从逻辑和层次性角度来进行教育, 原本系统的语文知识被机械的割裂开来, 语文课在激励创造性思维以及生化学生情感上, 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 学生大多只会死记硬背, 不知道如何变通, 美育教育也更是无从谈起, 严重影响着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

三、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审美情感教育的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审美情感教育, 离不开教学理念、沟通技巧和学习情感的积极转变, 打造有效的课堂教学氛围, 才能将阅读教学中审美情感教育做到最好,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3.1转变教育观念, 认知审美情感教育的价值

教师是中学阅读课堂教学的倡导者和实施者, 在传统的阅读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情感交流和互动体验被无限放大, 造成审美情感交流更多成为了教师的“一言堂”。在新课程标准下, 教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 认真研究中学生的情感变化、思想活动和阅读能力, 有针对性地开展情感教育和审美培养, 将阅读内容做到精准设定、完整表达和积极引导, 充分体现审美情感教育的价值。

3.2提高沟通技巧, 营造融合的课堂学习氛围

审美情感的交流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本的沟通交流过程, 需要语文老师掌握足够的沟通技巧, 打消学生的阅读畏惧心理, 引导学生敞开心扉投入到情感交流和知识传授过程中。在此过程中, 教与学的过程是理解和沟通的过程, 学生之间是真诚交流的过程, 学生与课本之间是心理沟通的过程。只有引导学生的情感投入到轻松愉悦地沟通环境中, 审美情感教育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3探寻学习情感, 打造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内容

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拥有很多优秀的作品, 其对学生的情感影响是毋容置疑的,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情感的引导, 可以构建有效的审美情感平台。中学生的个体特征拥有鲜明的独立性和个性化, 需要教师根据阅读作品的选择, 搜集合适的教学素材, 开展有针对性的审美情感教育, 既照顾到整体的接受能力, 又能满足个体审美情感交流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打造精品的教学内容, 迎合学生多重审美情感发展的需要。

3.4注重全面培养, 提升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

审美想象能力指的就是学生将作品中隐晦的含义具体化的一种能力, 在大多数文学作品中, 都有大量的虚像、虚景, 作者利用这种氛围的营造来直击学生的内容, 让学生可以形成一种审美体验。可见, 无论是多好的文本, 如果失去了想象能力, 那么就无法理解文本中蕴含的美感的, 学生只有会想象, 才能够主动挖掘出文本中蕴含的美学知识, 让自己的语言活跃起来, 补充文章的空白, 延伸文章的内涵和外延。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时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审美活动中深化学生的审美体验, 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5合理进行评价, 提升学生欣赏和评价美的能力

审美欣赏是在理解基础上的深层次体验, 审美欣赏强调学生要在审美理解和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获取到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主动来培养学生欣赏美和评价美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 要注重帮助学生构建出全面的审美心理结构, 帮助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审美观念, 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 鼓励学生主动挖掘文本中的审美结构。例如, 在《黄河颂》中, 作者用豪迈的气概赞美了黄河, 让读者充分体会到中华民族不屈不饶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品格, 这种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播放关于黄河奔流而下和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画面, 利用这样的模式激发出学生的情感体验。最后, 在审美教育完成后, 要进行合理的评价和总结, 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不足和日后努力的方向, 这样, 即可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这对于学生日后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四、总结

综上所述, 中学生属于青少年期, 他们的思想行为很不成熟, 需要教师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和影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具有非常明显的学科优势, 开展审美情感教育非常有效, 我们的中学语文老师需要认真理解教学内容, 了解学生的情感诉求, 将审美情感教育工作推向深入。

参考文献

[1]沈舜兰.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感知的培养[J].课外语文.2014 (12)

[2]奚谷颖.浅析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读书文摘.2014 (24)

浅析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第8篇

一、寄情于文, 提高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

首先, 教学要情绪饱满, 调动学生积极性。语文课堂上, 学生需要情感调动, 而教师的情绪就显得很重要, 因为情绪具有显著的感染性特点, 教师通过情绪的感染, 能使学生体验到愉快、振奋的情绪, 从而引起他们模仿或重复进行这一类行为和活动。教师以快乐的心情走进课堂, 这种快乐也会带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精神焕发, 情绪饱满, 学生听课情绪也会为之一振, 产生愉悦激奋感, 并会以高度的注意力和热烈的情绪去听课, 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教学就会出现和谐共振共鸣的效应, 学生的接受能力、思维活动能力和记忆能力也会比平时高出许多。反之, 教师走进教室时, 无精打采, 有气无力, 上课时面无表情, 冷漠麻木, 学生也会情绪低落, 反应迟钝, 甚至昏昏欲睡。

其次要一视同仁, 培养学生自信心。人格上的平等是学生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之一。学生对教师给予的态度都非常敏感, 不喜欢这个老师, 往往也学不好这个老师所教的这门学科, 在情感上与老师拉开了距离, 学习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挫伤, 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 抵触厌学情绪油然而生。学生不喜欢某个老师, 往往对其所讲的内容心不在焉, 甚至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也不高, 反之, 则爱屋及乌。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对那些落后学生的回答多肯定, 鼓励他们大胆地把内心的想法说出来, 就可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与兴趣, 点燃他们埋藏在内心的火种, 那么教学效果一定会大大提高。

最后要挖掘因素, 升华情感。中学生的情感发展可塑性积强, 此时, 能在语文教学中丰富、升华他们的感情, 使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会使他受益终生。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 每一堂课都应该带给学生高尚、美好的情感熏陶, 要善于将知识传授、美感教育、情感教育结合起来, 不仅能根据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 使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融入作品的氛围, 而且要善于及时引导、点拔, 学生以升华他们的感情, 提高他们的境界。

二、树立理念, 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素养

阅读不仅仅为了写, 我们的语文教学中, 要从社会对阅读的要求出发进行研究。传统的阅读教学要么从文章的角度出发, 教读一篇文章是为了弄清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表现方法、语言特色;要么从语文知识出发, 是为了弄清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然而现代社会, 阅读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获取信息和知识, 发展智力, 充实精神。“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2]这就告诉我们, “阅读”具有其自身重要的意义。不学会读, 我们如何在信息量急剧膨胀的信息时代去获取有价值的内容?没有阅读, 从古至今一切科学的论断、经典的美文、精辟的思想如何被我们吸收并发扬光大?不重视读的教学, 一切该具备的阅读能力又如何被学生掌握?“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师生的双边活动应紧紧围绕文本的阅读与理解来展开, 不可脱离文本的阅读来分析、感悟, 不能架空了阅读材料。“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具体来讲就是:欣赏文学作品,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些能力绝不是一、两节语文课的教学就能实现的。这种阅读要求事实上已经是对学生进行综合文学素养的培养, 绝不是简单的只要读懂就行了。阅读课不是的附属物, 它的意义比写作更深远。更重要的是, 这些阅读技能的掌握它关系到阅读者个人的可持续性发展潜能, 关系到阅读者在未来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前景。作为语文教育者, 我们责无旁贷要让我们的学生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的阅读能力。

三、构建情境, 加强学生阅读中情感体验

所谓情感, 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与自己的需要是否相适应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也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3]阅读教学中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 首先要对阅读课优劣的评价有个明确的指导思想。阅读课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各种阅读的方法, 培养灵活运用各种阅读方法的能力, 达到学会阅读、学会分析、学会鉴赏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能深入文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阅读他人的作品, 来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 增加对生活感受的积累, 要让阅读教育回归其本位。“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 唤醒, 鼓舞。”[4]要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构建学习情境, 是学生可以“触景生情”。其一, 示之以形。初中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强, 我们可能通过观察实物, 展现图形, 幻灯投影等形式, 以此再现教的情境, 给学生以真实感。初中语文教材每册前面都有好几幅彩画和水墨画。教学时可以利用起来, 有些课文也配有插图, 我们可以在读完课文后再来欣赏。其二, 送之以声。教学时, 通过刺激学生的听觉来入境入情, 使其受到情境感染。其三, 扮演角色。根据初中学生好动的特点, 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 寓教于乐, 更能激发他们的情感。

摘要:语文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 也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情感教育应是语文教学的根本。阅读是中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 情感教育在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素养以及深刻领悟文章内涵的关键。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吴哲:《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 《科教文汇》, 2011 (12) 。

[2]秦训刚、晏济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5。

[3]《列宁全集》, 人民出版社, 1995:398。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第9篇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激发学生的情感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 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 作者的情感、意愿, 乃至整个心灵都寄托在他们所描写的形象之中, 如《丰碑》《钱学森》《诚实的孩子》等课文蕴涵着道德感, 《五彩池》《草原》《桂林山水》等课文体现着自然风光美感, 《新型玻璃》《太阳》等课文蕴藏着理智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 采用适当方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 让学生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 令他们如临其境, 如听其声, 如见其人, 从而通过形象思维来感知、感悟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情感。当作者刻画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 情感就随之而产生了, 他们的情感伴随着教学活动, 与作者同喜同悲, 并感受到作者笔下人物的美好品质, 在脑海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境, 这样教师就可以免去许多繁琐的讲解。

二、创设教学情境, 激活学生的情感

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 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 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感人情节, 通过多媒体课件、录音、幻灯、挂图等灵活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 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观看多媒体课件:先欣赏屏幕上波浪翻滚、气势雄伟的辽阔大海, 水平如镜、和风拂柳的美丽西湖, 峰峦雄伟的泰山, 红叶似火的香山, 感受自然美。然后教师激情告白:“同学们, 大海、西湖水美, 泰山、香山山美, 但都无法与桂林山水相比, 桂林山水不但山美、水美, 而且奇山围绕碧水, 碧水倒映奇山, 山水交融充满诗情画意, 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 山间绿树红花, 江上竹筏小舟, 把桂林山水这幅画点缀得更美, 这真是‘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中, 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 用耳朵去聆听, 用心灵去体验, 激活了情感。又如在教学《草原》时, 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现文中优美的草原风光图:蔚蓝的天空, 茫茫的绿色草原, 洁白的羊群, 柔和的色彩, 栩栩如生的场面, 充满着诗情画意, 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如果再配上课文的朗读录音, 让学生一边看一边听, 仿佛身临其境, 学生入景、入情。情景交融之中, 学生驰骋想象, 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望被调动起来了, 情感的波澜也被掀起了, 由此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风光的无限之美, 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

三、运用语言, 培养语感, 体验情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可见语感能力之重要。对于学生来说, 悟性是一种潜在的智慧。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运用语言, 培养语感, 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情感。

1. 让教师在声情并茂的范读中, 引起情感共鸣

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在教学中, 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 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 能不激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如果教师能按不同文章的风格, 采用不同的朗读风格, 或高亢或沉缓, 或激越或悲伤, 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 恰到好处的音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 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意韵, 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 学生会更快地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 从而与作品中人物一起喜怒哀乐, 在意境中体验到真正的情感。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 在范读“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 看到他的矫健身躯, 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一句时, 教师应用哀婉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去读, 因为周总理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 从此再也看不见了, 从悲哀中回忆失去的欢乐, 使人更加悲哀。让学生明白这样读的理由, 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投入地朗读, 从而让学生在听教师范读和自己的朗读中激发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又如《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抒情的课文, 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真是‘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教师应该高亢、激越地抒情, 这样才能够读出韵味来, 才能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2. 让学生在感受形象中朗读, 体会情感

情感的激活需要感受, 没有感受就没有情感。作者的情感寄寓于所描绘的形象中, 只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 感悟形象, 在感悟形象中动情, 在动情中抓住课文重点句子进行朗读, 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 学生才能体会到真正的情感。在教学课文《会摇尾巴的狼》时, 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 显示课件———“有一个陷阱里有一只狼, 陷阱边上有一只羊, 狼在陷阱里怎样爬也爬不上来”的动态画面。这样的教学设计使课文中抽象的语言文字的描述变成直观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有了表象后再细读课文中狼与羊的五次对话, 那么课文中老山羊的诚实、善良、机警和狼的狡猾、凶恶、虚伪的性格特点就清晰地展现在了他们的眼前。此时, 引导学生进行朗读, 当学生读到“你再会摇尾巴, 也还是凶恶的狼, 谁也不会来救你的”这些句子时, 学生对羊的同情之心和对狼的痛恨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3. 让学生在朗读中展开联想, 升华情感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表现在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悟能力上, 他们在看、听、读之中, 就能凭借直觉和联想去体会, 使抽象的文字化为真切的具体的画面, 从而领悟语言文字的精妙。例如在学习《西门豹》一课时, 教师可通过导语的设计、角色的演示, 让学生从中体会西门豹杰出的管理才能, 激发学生敢于破除迷信, 为民除害的情感;通过分角色朗读, 读出文章的“味道”, 让学生在对其“滋味”的品尝中领会语言的内在含义, 使思维活动更加深刻, 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语感能力。在此基础上再拓展学生的思维:“假如你是邺地的老百姓、魏王, 你会对西门豹说些什么呢?”又如在讲《海底世界》一课时, 让学生边听边看配乐多媒体课件, 伴随着优美的音乐, 教师深情地朗读课文优美的词句, 学生听着教师的朗读, 看着眼前课件屏幕上出现海底的美丽景色, 浮想联翩, 从而激起他们热爱大海的情感;再让学生闭着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 进行丰富多彩的想象, 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些美好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既使教学情景交融, 学生的感情产生共鸣, 得到升华, 又锻炼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第10篇

与唯理智教育相对的是情感教育,其倡导的是正视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情感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能力,并健全学生的性格和人格,引导学生体验丰富的情感,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

但从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情感教育始终难以开展,无法取得预期理想的效果。因此,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成为众多教师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以期能够解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完善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更好地成长。

二、深度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元素

教师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也就是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丰富的情感,健全学生的人格和性格,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因此,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度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也就是要让学生对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富有的情感进行领悟和感受,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挑选富有情感元素的阅读内容,使学生能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丰富自己的情感。例如,教师以五年级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开展阅读教学。此时,教师为学生制定的教学任务就不应该局限于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而应该以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情感认知为主要目标。

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应该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区探究这篇课文的中心,要求学生根据文章的中心探究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此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通过小组交流学习法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感受。

在小组中,学生就能够更自由地表达自身的观点,能够在彼此的交流与讨论中对文章的思想感情有更深层次的领悟。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就能够引导学生感受到父与子之间伟大的爱。

同时,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拥有大量感情丰富的文章,包括对大自然的憧憬和向往之情、伟大的爱国之情、忧国忧民之情,等等。这些丰富的情感能够极大的丰富小学生的认知,能够达到丰富学生情感、健全学生人格的目的。与此同时,教师也是在有意识的突出语文学科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语文学科的乐趣,并产生主动参与语文阅读课的兴趣和动力,达到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目的。

三、以阅读鉴赏作为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阅读鉴赏作为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换言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感情进行鉴赏,进而对文章的思想感情有深入的了解和领悟,最终体验到丰富的情感,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例如,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完成生字词的教学,同时要引导学生对整篇文章进行鉴赏,鉴赏的内容包括了文章的结构、内容和思想感情等三个方面,也就是要从低到高的层次对文章的情感进行鉴赏和领悟。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鉴赏文章的结构,要理清作者的思路,了解文章的中心内容,这是进一步探究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与前提。其次,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鉴赏,也就是要明白文章讲述的是什么、主旨是什么,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和中心环节,也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主要途径之一。最后,教师才应该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思想感情进行鉴赏,要领悟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能够领悟作者对周总理的崇敬之情,也能够领悟周总理伟大的爱国情操。

又如,在《白杨》这一课的阅读教学中,学生能够感受到白杨树的伟大,也能够感受到如白杨一般的边防军人的伟大情操,通过有效的鉴赏,教师就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直观的情感体验。

四、利用有效的教学评价进行情感教育

教师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对自己情感的尊重。换言之,教师需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足够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的教师情感的投入,才能够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能够在阅读教学中更加积极和主动,进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因此,教师需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利用有效的教学评价支撑情感教育。教师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利用教学评价进行情感教育,要针对学生的心理、意识和情绪进行引导,调节学生的情感,丰满学生的情感。

从根本上说,教师使用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关怀,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愿意信任教师、尊敬教师。在此基础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得到提高,更关键的是学生心理的负面意识会在教师的关怀与抚慰中得到舒缓,能够帮助学生克服情绪上的阴影,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这就需要教师改变自身的意识和观念,要能够正视学生的错误,并且运用罗森塔尔效应激发学生的潜在力量,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情感。例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部分学生并没有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感情,也没有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

此时,教师不能只看到结果,而应该看到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付出的努力。换言之,教师需要融入感情,需要肯定学生的付出,需要给予学生感情上的慰藉和关怀。具体地说,教师可以利用温和的态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如“某某同学虽然没有得到正确的结论,但他在阅读中能够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相信他能够在日后的阅读中正确地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通过有效的教学评价,学生才能够感受到教师态度的转变,才能够从唯理智教育转变为情感教育。与此同时,教师需要注意自己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言谈举止,也就是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不能再以单纯的师者的身份进行授课,而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让学生愿意与自己建立良好的友谊。

五、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素质教育进一步落实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师需要打破唯理智教育的束缚和限制,要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健全学生的人格和性格,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健康的成长与发展。这就需要众多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交流,完善情感教育的方法,推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进步。

摘要:情感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产物,以丰富学生情感、健全学生的人格为主要教学任务,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发展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通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进行研究,旨在推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理念。

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第11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249-01

中学语文阅读教育是对中学生的语文知识和审美情感的双重教育。一方面,阅读能够使中学生掌握更多的优美词句,从而扩充自己的语文词汇;另一方面,中学生在阅读了大量的文章之后,就会发生量变到质变的变化,其审美感知力和审美能力也会随之提升,对语文教学也有一个新高度的认识[1]。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如今各大中学都在语文课堂中加入阅读课程,用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扩充学生的语文词汇。然而,在实际的阅读课程中却频频出现问题,使得中学阅读不能达到其审美教育的目的。纵观现今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学阅读教学中过度的注重语文成绩忽略了审美教学

当今社会,广大中学生仍然面临着繁重的升学压力,而中学的语文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语文成绩,擅自将学生的语文阅读课程改成了成绩提高课,借助于阅读课程的名义展开语文习题教学。显然,这种语文阅读课程已经失去了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而且根本无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中学生虽然喜欢语文阅读课程但却无法摆脱“一考定终身”的命运,学生也就只能屈服于教师的教学安排。这样一来,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情感教育自然难以有效的落实[2]。

2、阅读课程中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教学忽略了学生的阅读感受

中学语文阅读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以及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然而在实际的阅读课程中,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教学,忽略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也因如此,忽视了学生独特的思想感悟,不能借助阅读课程展开有效的审美情感教育。此外,在阅读课程中中学教师应该适当的进行角色转换,便于审美情感教育工作的开展,事实却是教师坚守自己的传统角色,只单纯的教授语文知识以及训练学生的一般技能,势必会打击学生的阅读情绪。而且此种教学方式还给学生审美情感教学带来负面的影响[3]。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情感教育的有效对策

1、站在文章认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审美”是一个人对事物的愉悦感受所引发的外在形象反应。而审美感知则是一个人通过外在的感知能力,来辨别事物的美丑现象。例如在朱自清的《春》中,中学生通过对文章的阅读来感受《春》中春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然后再体会春风所带来的泥土气息,以及混着青草的泥土味道。接着再从描写春雨的句子中,体会春雨贵如油的深切含义。例如,“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这段春雨的描写中,将春雨的朦胧、细小展现的淋漓尽致,学生只需通过反复的阅读而不用身临其境就能感知到春雨的样子和它的气息。

2、借助于反复阅读培养学生审美的想象力

审美想象是借助于学生对文章语句的了解,去体会作者笔下所述文字的内在情感。因为中学的阅读课程中教师所让学生阅读的文章涉及较多的题材,因而带给学生的阅读感受也各不相同,同时,这也留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例如,在阅读描写锦绣河川的文章中,学生可以想象大山的巍峨、壮丽,然后试着理解作者的自豪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而在阅读一些叙事的文章中,学生可以从文章中的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想象当时作者的内心情感。通过对学生审美想象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其审美能力,在之后的语文学习中也能更深入的理解文章所表达的隐含意义[4]。

3、借助于阅读课增强学生欣赏美、评价美的能力

阅读课程的审美情感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便是培养学生欣赏美、评价美的能力。审美能力不仅仅是对学生个人对阅读文章的一种提升也是对个人修养的一种升华。学生的审美趋向,主要是表現在学生自身的审美感知力和审美理解力的基础之上,它更加偏重于学生对审美情感的享受。在语文的审美情感教育中,教师尤为重视学生对审美情感的享受,也是借助于学生的审美情感锻炼学生欣赏美和评价美的能力,进而为中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审美观。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情感教育的研究,发现如今中学课程中的阅读教学对于学生审美感知力、审美情感的享受比较忽视,教师在教学中也只注重一般知识技能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根本不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基于此,教师在今后的阅读课程中应该摆正自己的教学观念,重视阅读课程中审美情感教学,逐步的培养学生欣赏美和评价美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参考文献:

[1] 唐中浩,丁 欣.心物同形理论与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情感教育[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1(1):55-57.

[2] 翟 烨,孟祥丽.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7):165-165.

[3] 张荣春.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7(25):42.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感教育

情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灵魂, 它是实现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指通过阅读的文本, 挖掘美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师动之以情, 学生会之以情, 达到文本的“情”和学生心灵的“情”的和谐统一的一种教育方式。新课程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名家名篇, 题材丰富、文质兼美, 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因此, 教师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 应准确把握文本情感并对学生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呢?

一、创设阅读情境, 激活学生的情感因素

阅读前教师必须创设与阅读文本相宜的情感氛围, 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 带着情感进入文本, 初步感受文本蕴含的情感。教师也可以灵活运用课件展示、教学挂图等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激活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这样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波涛汹涌、气势雄伟、一望无际的大海;水平如镜、和风拂柳的美丽西湖;巍峨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等。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美。然后教师富有激情地告白:“这些美丽的山、水都无法与桂林山水相比, 桂林不但山美、水美, 而且还有其他不同之美, 让我们用一双明锐的眼睛去凝望, 用耳朵去聆听, 用心灵去体验吧。”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桂林的山水之美, 同时让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 激活了学生的情感。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激发学生的情感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编排中, 每一篇课文都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 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体会与感悟, 才能把握作者的情感、意愿, 才能让学生整个心灵都寄托在他们所描写的形象之中。如《谈礼貌》等课文蕴涵着丰富的道德情感;《梦圆飞天》等文章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报国情感;苏教版《草原》等课文体现着自然风光美感。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理解课文蕴含的情感要素, 引领学生认真阅读、准确把握、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慢慢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 让他们捕捉到作者的思想情感融于作品中的情和意, 通过形象思维来充分感知、感悟文章的内涵、作者的丰富感情。当学生充分理解这样的情感, 他们就能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与作者同喜同悲, 感受到作者笔下对人或者事物不同的品质特征, 这样教师就可以免去许多繁琐的讲解, 提高课堂情感教学的有效性。

三、通过反复阅读培养语感, 体验情感

小学语文教学把握情感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反复阅读, 认真体会。通过阅读不仅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培养语感, 还能充分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 提高对作品的感悟。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反复阅读培养语感, 体验情感, 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1. 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 引起师生情感共鸣。

作为语文教师, 自己首先必须有丰富的情感, 以此来感动学生。教学中, 当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 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 就一定能给学生情感以打动,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 按不同文章的风格, 灵活运用不同的朗读方式, 给学生丰富的情感享受。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 通过文中语句“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 看到他的矫健身躯, 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内容时, 教师注意运用哀婉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去读,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悲痛之情, 因为周总理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 永远看不到了, 师生之间更加悲伤。通过教师的范读, 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之中, 激发学生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 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鸣。

2. 让学生在朗读中展开联想, 情感得到升华。

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还主要表现在对语言文字的直觉理解上, 对于深奥的引申之意还不能够准确把握, 有时只能通过看、听、读等简单的语文学习活动去联想和体会, 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丰富联想, 使抽象的文字化为真切的具体的画面, 从而领悟语言文字的精妙。这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应该根据文本内容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如在讲《海底世界》一课时, 伴随着优美的音乐, 教师朗读课文优美的词句, 学生看着眼前课件屏幕上出现的美丽的海底世界, 他们浮想联翩, 然后交流、讨论, 激起热爱大海的情感;再让学生闭着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 将想象中的图片用语言表达出来, 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样既使教学情境交融, 学生的感情产生共鸣, 得到升华, 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上一篇:重心问题下一篇:数码时代的历史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