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均纯收入

2024-06-22

农村人均纯收入(精选11篇)

农村人均纯收入 第1篇

关键词: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

一、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体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是综合反映农村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指标, 是衡量农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标志。GDP是反映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 并且经济增长也是决定农民收入的基本因素, 所以对农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有关研究。丁亮、赵玉利用主成分回归模型理论, 建立了影响湖北省农民收入的宏观因素指标与农民纯收入之间的主成分回归模型, 分析了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1]李道军、胡颖通过研究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GDP之比的系数, 得出了新疆人均GDP的增长率是农民增收困难的直接原因。[2]尚林、秦伟良对我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认为二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3]上述研究更多的是关注比重问题, 在研究数量方面也采用了线性回归。然而在实际生活中, 由于经济的增长使许多经济序列具有增高的趋势, 为非平稳序列, 经济变量的非平稳性给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带来了虚假回归问题, 从而导致模型预测失灵。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本文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GDP为研究对象, 进行协整分析, 进一步证明农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二、实证分析

1.变量选择及数据处理

选取1978—2009年新疆农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GDP (数据来源于《201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年鉴》) 两个指标进行研究。因为人均纯收入和人均GDP (单位:元/人) 剔除了人口规模的影响, 包含内容最为全面, 用来衡量农民纯收入和经济增长较为合适。为了保证数据的可比性和容易得到平稳序列而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 对原始数据取自然对数, 得到新序列, 记为lnSR、lnGDP, 在Eviews5.0软件上做出时序图, 如图1。

从图中可以看出, lnSR和lnGDP的序列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增高趋势。通过检验, 得到序列为非平稳的, 为了消除明显的上升趋势, 对其进行差分, 并进行平稳性检验。

2.平稳性检验

如果一个序列{xt}经过d次差分后具有平稳性, 则称该序列为d阶单整序列, 记为I (d) 。只有当两序列均为同阶单整序列时, 才能对两变量进行协整分析。检验一个序列的平稳性, 由于图检验法有很强的主观性, 所以常用单位根法检验。而单位根检验有DF检验、ADF检验等多种方法, 在此我们采用ADF检验。设单位根检验的回归方程为:Δxt= (ρ-1) xt-1+i=1pθiΔxt-i+εt

如果包含常数项, 则为Δxt=a+ (Ρ-1) xt-1+i=1pθiΔxt-1+εt

如果再加入时间趋势项, 则为:

Δxt=α+βt+ (ρ-1) xt-1+i=1pθiΔxt-i+εt

检验假设为:H0∶ρ=1, 当检验结果拒绝零假设, 原序列不存在单位根, 则为平稳序列, 即终止检验。[4]

根据以上理论, 使用Eviews5.0软件对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和新疆人均GDP进行单位根检验, 发现在对序列LnSR和LnGDP做一阶差分时, 其ADF检验统计量达到了令人信服的水平, 其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D (LnSR) 和D (LnGDP) 的ADF统计量的值明显小于5%显著水平的临界值, 拒绝原假设, 判定LnSR和LnGDP都是I (1) 序列, 说明两变量可能具有协整关系。下面对两个序列进行协整分析, 以发现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

3.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

(1) 协整的检验

协整概念是Granger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 反映非稳定的单整变量之间存在的一种长期稳定关系。常用的协整检验有两种, 一种是基于回归残差的协整关系, 主要用于检验两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 如Engle-Granger检验;另一种是基于回归系数的协整关系, 如Johansen协整检验, 主要用于检验多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

由于本文只有两个变量, 我们选取Engle-Granger检验。这种检验方法是Engle和Granger于1987年提出的两步检验法。

第一步, 用OLS方法估计方程:得到Yt=αXt+εt, 得到Y^t=α^Xt, e^t=Yt-Y^t称为协整回归。

第二步, 检验et的单整性。如果e为稳定序列, 则认为变量Yt, Xt为 (1, 1) 阶协整;如果et为1阶单整, 则认为变量Yt, Xt为 (2, 1) 阶协整;而检验e的单整性的方法即是上述的DF检验或者ADF检验。[5]

根据1980—2009年的数据对序列lnSRlnGDP进行法OLS回归, 得到方程为:

lnSR=0.967 934+0.726 664lnGDP+et

(7.376 511) (44.584 29)

R2=0.985 132, DW=0.438 230, F=1 987.758

对残差序列et进行单位根检验, 其ADF检验统计量为-3.335 641明显小于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2.960 411, 则残差序列是平稳序列, 所以变量LnSRLnGDP具有协整关系。

(2) 构建误差修正模型

误差修正模型 (ECM) 是一种具有特定形式的计量经济学模型, 它的主要形式因由DavidsonHendrySrbaYeo于1978年提出, 故称DHSY模型。根据Granger定理, 知道如果两个变量之间具有协整关系, 就一定存在误差修正模型。对于 (1, 1) 阶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

yt=β0+β1zt+β2yt-1+β3zt-1+εt (1)

移项后得到:

Δyt=β0+β1Δzt+ (β2-1) (y-β1+β31-β2z) t-1+εt (2)

方程 (2) 称为误差修正模型, 其中y-β1+β31-β2z为误差修正项。此方程实际上也是一个短期模型, 反映了yt的短期波动Δyt是如何被决定的。如果变量y和z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即存在y=az, 对于 (1) 式, 若z=z¯那么的均衡值与z¯有均衡关系y¯=β1+β31-β2z¯ (1) 式的误差修正项正是与它相一致的, 所以它反映长期均衡对短期波动的影响, (2) 式中的差分项反映变量短期波动的影响。于是, 被解释变量的波动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短期波动, 一部分为长期均衡。则 (2) 式可以写成:

Δyt=β0+β1Δzt+γecm+εt

其中ecm表示误差修正项。由 (1) 可知, 一般情况下|β2|<1, 所以有γ=β2-1<0, 则说明误差修正模型为反项修正机制。[6]

根据以上理论, 由于lnSRlnGDP的两个变量具有协整关系, 我们对此估计参数, 在建立误差修正模型为:

从上面回归方程中可知, 人均GDP每增加一个单位,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0.3个单位, 从误差修正模型中反映了均衡误差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短期动态影响, 误差修正系数为-0.517 863, 小于零, 符合反向修正机制, 即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与GDP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有0.51的偏离均衡部分会在一年内得到调整, 使它们重新回到长期均衡关系。

4.Granger因果检验

Granger因果关系主要是用来解决一个变量yt能否在估计另一个变量xt时产生的作用问题。其基本思想是:如果变量x有助于预测y, 即在对y做回归分析时, 如果加上x的滞后值能够显著地增强回归能力, 则称x是y的Granger原因, 也就是x中包含了预测y的有效信息, 其因果检验式如下:

yt=i=1kαiyt-i+i=1kβixt-i+μ1

检验的零假设是:

H0∶β1=β2=Λ=βk=0

如果xt的任何一个滞后变量的回归参数的估计值存在显著性, 则结论应是xt对yt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上述检验可用F统计量完成。[7]

根据上面理论, 用Eviews5.0软件对LnSRLnGDP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结果如表2。

从中看出, 对于LNSR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GDP的原假设, 发生概率是0.638 17, 表明在95%的置信水平下, 接受原假设。对于LNGDP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SR的原假设, 发生概率是0.000 34, 表明在95%的置信水平下, 拒绝原假设, 得到结论LnSR不是LnGDPGranger原因, 但GDPLnSRGranger原因, 这与事实符合, 经济的增长能够引起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提高。

三、结论与建议

第一, 新疆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GDP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 也就是说在短期内, 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波动关系, 但是长期来看, 二者存在稳定均衡关系。其中, 新疆人均GDP值每增加1%, 农民人均纯收入就会增长0.73%。另外, 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可知经济增长是农民纯收入的Granger原因, 但农民纯收入不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 这一发现与事实相符合。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能有效地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 所以政府应该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 制定一些惠农政策, 确保农民收入的增加。

第二, 新疆是一个经济发展相对较弱的地区, 农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也相差很大, 而且增加的幅度也在逐年降低。收入较低, 则消费水平也会较低, 那么经济稳定的局面就难以持续长久。所以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民的关注, 把重点工作放在农村, 广开其他增收渠道, 为提高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做保证。

参考文献

[1]丁亮, 赵玉.湖北省农民增收的宏观经济因素分析[J].乡镇经济, 2007, (11) :50-51.

[2]李道军, 胡颖.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系数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 2008, (1) :35-37.

[3]尚林, 秦伟良.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4) 1216-1217.

[4]马薇.协整理论与应用[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5]王振龙.时间序列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0.

[6]李子奈, 叶阿忠.高等计量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7]孙敬水, 马淑琴.计量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农村人均纯收入 第2篇

收入百分制考核办法及细则

为落实工作责任,量化目标考核,按照市委、市政府《发展上水平、干部下基层》立功竞赛活动要求,结合民生改善与提高推进小组的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考核办法及实施细则。

农民人均纯收入

一、考核内容: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6%以上;各项调查基础工作符合省统计局相关要求。满分50分。

二、考核程序及方式:在当年12月初由市委组织部牵头组成考核组进行考核。

根据考核内容,市统计局于当年11月31 日前,将本年度重点工作完成情况报告考核组成员单位。

三、考评标准:

1、目标完成情况

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6%以上。25分加减分因素:增幅每高于0.5个百分点,加1分;每低于0.5个百分点,减1分。

2、基础工作25分 ⑴⑴依法统计,科学评估。严格按照《统计法》和《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依法调查统计数据,切实保证数

据来源的合法性和准确性。农村住户调查报表及时、准确,杜绝瞒报、虚报、漏报及迟报现象。10分

⑵定期开展农村住户及辅助调查员培训工作,每年4次

查看培训签到簿及培训内容。每少开展一次扣2分。

10分

⑶定期下点检查指导农村住户调查基础工作。5分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一、考核内容: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

增长16%以上;各项调查基础工作符合省统计局相关要求。

满分50分。

二、考核程序及方式:在当年12月初由市委组织部牵头

组成考核组进行考核。

根据考核内容,市统计局于当年11月31 日前,将本年

度重点工作完成情况报告考核组成员单位。

三、考评标准:

1、目标完成情况

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16%以上。

加减分因素:增幅每高于0.5个百分点,加1分;每低

于0.5个百分点,减1分。

2、基础工作25分

⑴依法统计,科学评估。严格按照《统计法》和《统计25分

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依法调查统计数据,切实保证数据来源的合法性和准确性。城镇住户调查报表及时、准确,杜 绝瞒报、虚报、漏报及迟报现象。10分

农村人均纯收入 第3篇

国家统计局20日发布数据,初步测算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2010年,我们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当前,国民经济正处于由回升向好向稳定增长转变的关键时期。”马建堂说,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切实抓好节能减排,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3.3%,其中,12月份CPUz涨4.6%,涨幅有所回落。分类别看,食品上涨7.2%,烟酒及用品上涨1.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3.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6%,居住上涨4.5%,衣着下降1.0%,交通和通信下降0.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持平。据悉,2010年中国最终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为37.3%。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上年分别实际增长7.8%和10.9%。这是自1998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速度首次超过城市。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介绍说,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21033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增长11.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增长1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

奥巴马:2035年前清洁能源供应全美80%电力

日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2011年国情咨文演讲。奥巴马认为,如果企业家意识到清洁能源拥有巨大的潜在市场,那么清洁能源行业将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因此,他邀请全体国民与其一起设定新目标:到2035年前,美国80%的电力都来自清洁能源。奥巴马说,为实现这一目标,美国需要发展风能、太阳能、核能、洁净煤和天然气等一切清洁能源。他还要求民主党和共和党通力协作、实现这一目标。

中国GDP近40万亿世界第二

根据国家统计局用数据,201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增速为10.3%,比去年加快1.1%,消费价格指数涨了3.3%。

有一种说法,按照购买力平价看,中国的GDP超过了美国,对此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用PPP这个还处在研究中的办法来衡量中国和美国的经济总量只有参考价值,是种研究。

由于各个国家购买力平价的比较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到目前为止,包括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组织的PPP的研究,仍然被公认为是研究性质、探索性质。

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2010年GDP达到人民币近40万亿元,相当于全球GDP的8.5%,并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对于2010年中国的经济规模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的现象,马建堂说,要冷静客观地对待这个现实,在经济发展的质量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一方面要看到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也要冷静地看到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还有很多重大的经济结构需要优化。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水和资源还比较高。

中国有13多亿人口,总量比较大,人均的数量又比较低,按照各个国际经济组织人均GDP排序,中国排在100位以后。

中国科学院:我国经济仍将平稳较快增长

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日前运用经济先行指数和计量经济预测方法做出预测,今年我国宏观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GDP增幅预计回落至两位数以下,摆脱经济过热局面。预计第一、第二季度GDP增长率较低,第三、第四季度增长率较高。

中科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陈锡康认为,内需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预计今年会从92%增长到94%左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上升,但仍低于正常水平。他认为,投资仍将保持较快增速,进出口增速预计比2010年低。农村和城镇存在严重就业问题,但比前三年略有好转。

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晓光发布数据预测,今年CPI将达到3.7%左右。杨晓光说:“一是农产品价格提升。二是劳动者报酬提升。预计2011年非农部门劳动者报酬将提高9%左右,这将加大生产部门的劳动力成本。第三个因素是资源品价格的涨价。第四是中国的银行体系向国内市场投放了巨额信贷,大大增加了国内市场的流动性。第五个是翘尾因素。根据CPI定基比推算,2011年翘尾因素将拉动CP12.6个百分点。

中科院的预测报告由于是基于数学模型等科学判断,在前几年时都曾较为准确地预测了经济发展态势,例如2010年初,判断GDP增速有可能达到10.2%左右的水平,在年末时,与真实数字只差了0.1%,因而在业界被认为是相对来说较为权威的判断。

2011年达沃斯论坛开幕中国入世十年成议题

为期5天的达沃斯论坛2011年年会于1月26日在瑞士达沃斯正式启幕。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介绍,此界论坛将有超过30名国家首脑、1400多名商界领袖和8位央行总裁出席本届年会。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名单显示,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中投公司总经理高西庆、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等将出席论坛。另外还有英国首相卡梅伦、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萨科齐、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墨西哥总统卡尔德龙等国家领导人。

“新形势下的共同准则”是今年的论坛主题,它反映了当今许多领导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即在一个日益繁杂和互相关联的世界中可能丧失共同价值观与原则。该主题下设定了四个分议题,分别是应对新形势、经济前景和制定包容性增长政策、支持二十国集团(G20)的行动计划以及建立全球风险应对机制。

“世界正在从根本上发生改变,”世界经济论坛的创办人克劳斯·施瓦布在接受法新社采访时说,“这些根本性变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这不仅将影响政治和经济,整个世界都将经历一场令人惊讶的改变。”

英国《独立报》报道称,达沃斯2011年的话题离不开3个主题:第一,预防通胀危机;第二,继续强调稳定金融体系的重要性,让银行借贷更安全,并解决“太大不能倒”难题;第三,中国崛起的商机和欧元区债务危机解决方案的争论。

经济学家预测,未来几十年,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将继续引领世界。渣打银行全球研究首席经济

学家Gerard Lyons预测,2030年,全球GDP总量可能高达143万亿美元。受汇率和通胀因素影响,2010年全球GDP总量为62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贡献占到总量的2/3。经济学家认为,发达国家将受益于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因为越来越多新兴市场投资海外,雇佣更多劳动力,为降低发达国家失业率作出贡献。

2011年恰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十年来,中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在今年的达沃斯论坛上,中国商务部将举办中国“久世十周年论坛”,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将出席该论坛活动,并参加世贸组织小型部长级会议,为久拖不决的多哈回合谈判注入动力。此外,根据论坛公布的议程,今年年会的第一场讨论就名为“洞察中国”。

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引擎,中国经济何去何从已经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复苏步伐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调整中,中国凭借着经济实力的上升,对全球经济的贡献不断增加,地位也在不断上升。随着达沃斯论坛开幕日期的日益临近,一份每年在该论坛上发布的“全球化指数”排名24日被提前披露。据报道,2010年,中国香港的全球化指数在60个国家和地区中拔得头筹。中国台湾也表现不俗,排名第12位。中国大陆位列第39名,比去年上升一位。经济学家们预测,中国经济将在2011年继续保持高增长势头。

一方面,达沃斯继续把焦点投向中国:另一方面,中国人对于达沃斯的热衷也是有增无减。据世界经济论坛工作人员介绍,从报名情况来看,今年中国与会代表的人数将再创历史新高,是10年前的5倍。此次达沃斯论坛年会,中国风景无疑又将是一大亮点。

IMF上调2011年世界经济增速至4.5%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5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11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5%,比去年10月份的预测上调了约0.25个百分点。报告指出,2011年和2012年,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将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有望保持在6.5%的水平,其中增速最快的仍然是亚洲发展中国家。同时,报告预计未来两年,发达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2.5%,考虑到2009年经济衰退的程度,这一增速仍然较低。

全球近九成CEO对实现增长充满信心

日前,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pwc)今日在达沃斯发布调研报告称,全球1201名CEO中88%表示对未来12个月实现增长充满信心。这意味着,在全球金融危机两年后,诸多CEO的信心指数已经回升至危机前水平。

同时,这一针对全球CEO所做的调研中,有48%表示对在未来12月实现增长“非常有信心”,去年这一比例仅有31%。当然,在2008年金融危机蔓延之前,有半数的CEO曾经表示出他们对市场的十足信心。

长期而言,有94%的CEO表示对从现在起的未来3年内实现增长信心十足,这也比去年提升了2%。

CEO们对于市场的信心重拾几乎遍布各大洲,其中以来自印度,澳大利亚到哥伦比亚和中国的CEO们尤为自信。相比而言,西欧的商业领袖们有些缺少信心,当然德国的CEO除外,因为有8成的商界领袖都表示“非常有信心”,这一比例是去年的4倍。

中国市场再度成为焦点。根据普华永道的市场调研,在选择“未来经济增长点”这一选项时,有39%的企业家选择“中国”;21%的企业家选择美国,其次则是19%的企业家选择巴西,18%选择印度。非但如此,中国,美国和印度还为企业家们看做是未来产品和原材料最重要的来源。他们其中有9成相信,亚洲在未来12个月必然实现经济增长。

经济危机对于企业家的影响深厚。接受调研的CEO中,有84%表示他们已经在过去2年间改变了公司策略,三分之一则表示他们所做出的改变至关重要,这主要是考虑到经济的不确定性,客户需求,以及在他们领域中如何应对“后危机时代”等问题。大多数的CEO表示,他们计划在人力管理,风险管理和投资以及组织架构等方面做出改变。

部分省市淡化GDP目标强调因地制宜促转型

近期,各省区市地方两会陆续召开。“转型”、“升级”、“调结构”、“重民生”这些热点词汇依旧高频率地出现在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之中。

结合自身优势制定转型政策、明确转型方向成为地方两会热议的话题。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广东2011年将重点推进建设10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根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未来五年,广东将投资5360亿用于现代产业建设工程;重点打造汽车、石化和钢铁三个基地建设。

福建强调利用自身地域优势,推动产业转型。一些福建省政协委员认为,应充分发挥生态、对台等独特优势,促进产业科学布局,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一些委员表示,ECFA的签订给福建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福建省政协委员、民建福建省委专职副主委林强建议,要借助当地四个台商投资区,促进产业的“梯度转移”和全省的“均衡发展”。适时将台商投资区扩大至全省,引导台商将劳动或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渐向闽西北地区转移。

山西省政协委员、山西省煤基合成油领导组办公室副主任关志道提出,山西省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不是弃煤不用,而应首先考虑煤炭生产方式的转变,让一吨煤消耗最少的资源,产生最大的价值。他建议,以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契机,重点发展以清洁煤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煤化工产业,加强省部合作、省院合作、省局合作,尽快为煤炭资源清洁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江苏省苏州市基于电子信息等产业的优势,进一步明确了新产业发展规划,在产业布局上,苏州市确定未来3年将重点发展光电及集成电路产业、现代通信产业、计算机及网络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4大类重点产业。未来几年,苏州将巩固和扩大现有计算机及外设产品生产优势,积极发展新一代高速、大容量高端计算机及服务器,开发新一代互联网应用产品,重点鼓励发展新一代移动计算和无线上网产品,将苏州建设成为我国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计算机大规模生产、研发基地,到2011年,形成产业规模4000亿元。

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省份普遍调低了GDP增长率,并明确提出不再片面追求GDP,将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增长质量作为重心。广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二五”期间广东的GDP年均增速调整为8%。专家称,调低GDP增速是注重GDP增长的质量,而非一味盲目比拼GDP,广东社会科学院教授、广东区域经济专家丁力表示,“调低GDP增速,不是说广东的经济不行了,而是注重GDP增长的质量。”他表示,广东省产业转型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节能减排,不能再以牺牲环境来大力发展经济;二是注重创

新,提高产业技术含量,打造高新产业体系;三是摆脱以往对出口的过度依赖,扩大内需。“实际上,这是省委、省政府放出的信号,让各级政府不再盲目比拼GDP增长速度,转而加快做好经济转型升级。”

深圳市市长许勤在出席深圳两会答记者问时表示:“未来5年深圳每年的GDP年均增长目标将调至10%左右,期望给深圳经济转型留出空间,将把更多精力放在经济发展质量上。”上海明确提出,将GDP保持8%的平均增长率作为“十二五”期间的长期目标。在调低GDP增长目标的同时,上述省份普遍提出,加快调整结构,加速推进经济转型。以经济转型、调整结构为主线,调低GDP增长率、适当放缓经济增长速度,成为这些省份未来发展的共同点。

工信部将制定重要规划引导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27日表示,2010年,在落后产能加速淘汰的同时,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工业经济由回升向好向稳定增长转变的运行态势逐步确立。朱宏任是在北京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作出以上表态的。他明确,2011年,政府将制定重要规划继续引导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

朱宏任提出,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是2010年工业经济的突出亮点。2010年,包括新兴产业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全年增加值同比增长16.6%,增幅快于工业0.9个百分点。同时,由于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步伐加快,战略新兴产业继续高增长的动力十足。

朱宏任表示,2010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快推进,在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高档数控机床、大型飞机以及探月工程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阶段性成果。钢铁烧结脱硫技术、新一代可循环流程工艺技术以及余热、余压、高炉气回收等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日产5000吨大型水泥生产成套设备工艺、电解铝新型异型阴极槽制造工艺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10年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成绩还包括,TD-SCDMA商用和产业化进展顺利,TD-LTE研发稳步推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范围进一步扩大。

在当天的发布会上,朱宏任强调,2011年继续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重要的领域里,中国都将制定一些重要的发展规划,来引导产业发展。”

青海经济总量五年翻番

青海2010年抢抓机遇奋力创新,使经济增速、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再创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350.4亿元,比上年增长15.3%以上,为30年来最高增速。青海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徐福顺介绍,过去一年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05亿元,比上年增长23.1%;财政支出达到743亿元,增长52.7%,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68.7亿元,增长33.5%,迈上一个大台阶,尤其是藏族聚居区投资增长39.2%,投资结构出现喜人变化。在省内外企业家努力下,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增加值571.76亿元,实现利润180.7亿元。

据悉,青海近5年全力探索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的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之路,全省经济年平均增长12%以上,与2006年生产总值648.5亿元相比,去年经济总量整整翻了一番多。经济增长带来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投入,去年全年青海省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增长61.8%,占财政总支出的70%以上,实施610个社会事业项目,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

能源局:2011年能源需求增速将下降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副司长王思强在20IO年能源经济形势发布会上表示,2011年能源经济走势受宏观经济拉动,能源需求将稳中有升,但增速趋降。

王思强认为,2011年煤炭产业随着山西、内蒙古等主要产煤省区将进入产能集中释放期,包西、太中银等多条铁路运输通道的投运和改造,将加快陕西北部、内蒙古西部煤炭产能的释放。而国际市场上,澳大利亚、印尼、南非、哥伦比亚、俄罗斯等产煤国家产量增加,将继续增加对我出口份额。

国家能源局的报告认为,全年煤炭消费仍将保持适度增长,但受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和“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分工影响,需求增速将有所放缓。全年煤炭供需总体平衡趋于宽松。一季度受持续大范围低温天气影响,全社会取暖用煤将保持旺盛需求,煤炭价格大体维持2010年底水平。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发展的积极性普遍较高,与2010年下半年电力消费受到抑制相比,2011年主要用能行业电力需求将出现一定反弹。随着新一轮农网改造工程的实施以及农村家电产品普及率的提高,农村生产生活用电也将较快增长。但在加强宏观调控和促进节能减排的背景下,盲目铺摊子、上项目的冲动将得到有效抑制。

能源局报告预计,2011年电力需求将保持平稳增长,预计全社会用电量将达4.5万亿千瓦时左右,比2010年增长9%左右;新增电力装机8000万千瓦,年底累计装机达到10.4亿千瓦,电力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全口径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将达4700小时左右。全年电力供需总体平衡,但部分地区高峰时段仍有可能出现一定的电力缺口。

“2011年,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全面实施,七个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全面启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王思强表示。

水电重点流域开发力度继续加大,预计开工规模超过200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将达到2.2亿千瓦。核电机组建设工作加快推进,岭澳核电站二期二号机组实现投产,核电总装机将达1174万千瓦。

新疆哈密、内蒙古开鲁、吉林通榆、甘肃酒泉、江苏海上风电等项目开工建设,预计全年新增风电装机超过1400万千瓦。西部地区的光伏电站特许权招标项目继续开展,预计2011年将新增装机50万千瓦。

生物质能产业将更趋多元化,产业创新模式和产业链加快培育,利用规模继续扩大,综合利用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全球经济呈双轨态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E)1月25日发布了最新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报告指出,世界经济将平稳复苏,但全球金融仍不稳定,全球经济的不平衡复苏将带来重大政策挑战。报告说,发达经济体中银行资产负债表重组无显著进展,欧元区银行业和财政信用的缺陷亟待出台更有力的政策措施。

报告说,发达经济体宽松货币政策和新兴经济体基本面的利好,会进一步增强资本流入新兴市场的动力;持续的资本流入可能给当地资产价格和金融体系的吸收能力带来压力,有关国家需要警惕资产泡沫和信用过度的风险,尤其防范涉及杠杆运作的套利交易。

农村人均纯收入 第4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令2006年第3号《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中第2条将农村公路定义为包括县道、乡道和村道等公路。县道是指具有全县(县级市)政治、经济意义,连接县城和县内主要的乡(镇)、商品生产集散地,以及不属于国道、省道的县际间公路,由县、市公路主管部门负责;乡道又称乡村道路,主要为乡(镇)村经济、文化、行政服务的公路,以及不属于县道以上公路的乡与乡之间及乡与外部联络的公路,由辖区内乡、镇政府负责;一般把国道和省道称为干线,是经济发展的主动脉,县道和乡、村道路称为支线,是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

农民人均纯收入是经国家统计局批准,由农业部制定的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统计报表中的“农民人均所得”。“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是一个平均数、一个粗略的综合指标,它反映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农民的平均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还反映了农业生产成果的农业产量(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是人均的农民纯收入,而农民纯收入是由农民经济总收入扣除农民经济总费用和农民上交国税、地方统筹款及集体提留所剩余的部分。农民均纯收入的计算公式如下[1]:

农民人均收入=农民纯收入/农村人口数

其中,农民纯收入=农民经济纯收入-(国税+统筹款+提留);而农民经济纯收入=农民经济总收入-农民经济总费用。农民经济总收入是由以下四个方面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构成:(1)乡村企业产量,包括乡办的、村办、村以下办的企业产量,如,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等企业所生产的产量;(2)集体统一经营单位所生产的产量;(3)联户企业(各种合作股份制)所生产的产量;(4)农民家庭(家庭联户承包经营和自营)所生产的产量。农村人口数是指具有农村户口的居民数量。

一、农民人均纯收入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构建

本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在某市各年统计年鉴中的统计数据。某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迅速,由1991年的321元上升到2008年的3 900元,特别是自2004年以来,增长速度在两位数字以上。本文根据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相关数据(见下页图1),采用软件Eviews5.1建立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如下:

其中,Y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单位:元;X1表示农村公路完成投资额,单位:亿元;X2表示民用汽车拥有量,单位:万辆;X3表示平均粮食亩产量,单位:吨/公顷。建立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结果及验证(如表1)。

二、农民人均纯收入模型的相关检验

1. 经济意义的检验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X1*X2和X3的系数均为正值,这说明农民人均纯收入Y与农村公路完成投资额和民用汽车拥有量的乘积(X1*X2)是正相关的;与平均粮食亩产量X3也是正相关的,这符合现实中的经济意义:即增加农村公路投资1亿元或者是农民购买汽车的数量每增加1万辆,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增加20多元,而平均粮食亩产量每增加1吨/公顷,农民人均纯收入将会随之增加500多元。

2. R2和参数显著性检验

R2=0.928773,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0.919277,这说明样本回归函数值与样本观测值之间拟合程度较高,达到92.8773%,消除一定程度的影响微弱的变量,仍然接近92%。它表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变化波动情况可由农村公路完成投资额和民用汽车拥有量的乘积与平均粮食亩产量解释的部分占92.8773%。在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时,查F统计表得F0.05(2,15)=3.687,故上述的统计量(大小为97.79784)远远大于3.68,表明农村公路完成投资额和民用汽车拥有量的乘积与平均粮食亩产量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综合影响是显著的。由于在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时,临界值tα/2=1.7531,故对于上述的农村公路完成投资额和民用汽车拥有量的乘积和平均粮食亩产量的统计量均大于1.7531,故此两个解释变量的影响是显著的。尽管常数项C的|t|统计量(大小为1.751532)小于1.7531,但是,显著水平接近90%。

3. 模型残差的自相关性和异方差检验

根据上表1估计结果,由DW=1.086733,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查Durbin-Watson统计表,当n=18,k=2时,上述DW值满足dL=1.05<1.086733

我们采用包含交叉项的White异方差检验模型的异方差性。其检验结果如下:

因为18*R2残差=8.184875<χ0.05(5)=11.071,所以模型的残差不存在异方差。

农民人均纯收入模拟值和实际值(如图3)。实际值与模拟值之间的相对误差值的平均值为-4.94%,所以本文所构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计量模型所得的模拟值略低于实际值,总体上来说该模型是可接受的。

三、农村公路对农民人均纯收入促进作用的计算

经过上述相关检验我们得知该模型是符合现实意义的。运用上述模型(1),我们定义了农村公路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促进作用,即农村公路完成投资额×民用汽车拥有量(X1*X2)这一项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具体定义如下:

农村公路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促进作用=20.938*(X1*X2)/Y。

四、结论

由图3可以看出,农村公路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促进作用是逐年增加的,特别是在2001年以后,这种递增的趋势明显加快。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随着农村公路的不断建设和完善,不断地促进农民寻找新的致富路子,不再像以往单纯的依靠种植农作物来增加农民收入。例如,由于农村公路修到家门口,方便了村办企业和吸引外商投资办厂。另外,由于农村公路修到高山上,促使当地农民依靠旅游业而发展餐饮服务业等。由此,将农村公路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促进作用进行了量化分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将抽象化的概念转化成了具体的可量化的。

摘要:国内外许多学者将农村公路形象的称为“毛细血管”,强调了农村公路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然而,目前为止,很少运用定量化的方法进行描述。通过试运用某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等相关数据建立了计量经济学模型,并运用此模型对农村公路关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促进作用进行量化分析。

关键词:农村,公路,农民,人均纯收入,计量经济学模型,农村公路投资额

参考文献

[1]刘叔鹤.浅析“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J].统计与决策,1996(7):42-43.

农民增收论文农民人均纯收入论文 第5篇

影响安徽省农民增收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 要:长期以来,农民增收问题不但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已有很多学者对中国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发挥重要作用的因素做过分析,在对安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实证分析中,对安徽农民收入增长的数量进行了分析,包括收入的总体水平和收入结构的变动态势。通过比较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析了安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水平差距。通过建立线性C—D模型,对影响农民人均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重要的影响因素。从影响安徽农民人均收入的因素来看,城镇化水平、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值、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农村机械收获面积表现出正相关,而与农业劳动力呈较高程度的负相关。最后结合前面的分析,加入一些制度因素提出一些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关键词:安徽省农民收入现状;增收因素;C—D模型;对策

安徽省农民收入的现状

1.1 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概述

安徽省是一个农村人口占总人口70%以上的农业大省,根据2009年统计年鉴统计,2008年安徽省现有耕地面积4144.98千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59%。粮食总产量为2860.7万吨。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国家不断出台一些惠农政策,安徽的农民收入水平在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们更应看到

存在的一些严峻的问题,以2006年为例,全国农民人均收入平均为3587.04元,安徽只为2969.08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17.96元。从2000年到2008年,安徽省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934.6元增长到4202.5元,增长116%。而与此同时,安徽省的国内生产总值从2902.1亿元增加到8874.2亿元,增长206%。可见现阶段安徽省农民收入增长水平滞后于同期安徽经济发展水平。

1.2 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对比

2002年安徽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032.4元,比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3914.8元,2006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9771.1元,比农民人均顺收入高出6802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大多低于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于安徽省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差距越来越大,这样会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生活消费仍未摆脱以必需品为主的生存型消费模式,延滞了农村的小康进程。

1.3 安徽省农民收入结构变动特征

1.3.1 农民工资性收入变动情况

2000年至2008年农民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从547.8元增加到1737.8元,增幅达217%;工资性收入在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所占的比重从2000年的28.3%增加至2008年的41.4%。与此同时,家庭经营性收入虽从2000年的1298.4元增加到2114.2元,但其在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从67.1%降至50.3%。可见进入新世纪安徽省

农民收入结构变化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农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在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家庭经营纯收入在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则越来越小。1.3.2 农民收入中的政策性补贴状况

从2000年至2005年虽然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每年都以不同的幅度增加,但其在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却十分稳定,处于5%;从2006年国家实施农业补贴政策开始,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增幅更大,2006年其在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中比重为6%,2007年比重增加至7%,到了2008年增加至8%。可见国家出台的宏观经济政策深深地影响着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结构及总体水平。

模型设定和实证分析

2.1 模型的设定与指标选择

目前,分析农民收入增长的模型有很多,有的是从宏观角度综合分析各个因素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有的是提取某个显著因素,分析其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其中,柯布•道格托斯生产函数模型在经济增长等多领域的论题研究中应用广泛。其表达式为:Q=AKαLβ,式中,A、a、β为大于零的参数;Q表示产出,K、L代表要素投入。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众多,这些因素以不同方式对农民收入发生作用。因此。在建立模型时,应当使分布于再生产各个环节的因素都有所体现,尤其是必须引入影响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加以分析。基于这种考虑。笔者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

行扩展,在保留一般模型中的自变量基础上,把反映当前政策等宏观经济变量也作为解释变量加以引入。

本文利用全国1997—2008年近十二年的相关数据,从中筛选出6项指标作为模型变量,这些指标分别从城镇化水平、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比值、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农业劳动力、农村机械收获面积(千公顷)5个方面来分析如何影响安徽省农民收入增加的。所建模型为:

Y=AX1α1X2α2X3α3X4α4X5α5eu。(1)

式中,Y代表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X1为城镇化水平、X2为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比值、X3为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X4为农业劳动力、X5为农村机械收获面积。城镇化水平是用城镇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另外α1~α5是相应变量的弹性系数,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要素增加的比率会引起农民收入增长变动的比率;u代表随机扰动项。

2.2 模型的估计和检验

选取相关变量,对(1)式进行对数化处理,得:

根据回归结果得到计量模型:

对回归方程进行检验,结果显示:R2=0.995,则lny变化的99.5%可以由8个变量来解释,因而该方程通过R2检验;F=228.329>F0.05(5,6)=4.39,即认为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农民收入增长率与各要素增长率有显著的线性关系,方程整体拟合程度较

好;对于x2、x4而言,t>t0.2(5)=1.476,在0.2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t检验;对于x3、x5而言,t>t0.05(5)=2.571,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t检验。n R2=11.94,取显著性水平为0.05,χ20.05(7)=14.07,n R2<χ20.05(7)故可认为模型中不存在异方差性。这五个指标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农业劳动力、农村机械收获面积、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比值、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城镇化水平。安徽省农民增收的对策探讨

3.1 大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鼓励农民兼业

一是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小城镇就业“门槛”低,就业转移成本低。二是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最终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升人力资本存量。三是挖潜农业自身潜力促进小农业向大农业转化。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生产效益好、劳动密集型的种植业项目。

3.2 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

一是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财政资金向农业倾斜要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各级财政应把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业和农村。国家逐步提高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二是农户要增加农业投资。农户应在目前收入水平不太高的条件下,能够持续增加对农业的投资,为今后农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也为今

后农民增收奠定基础。三是增加农业补贴。我国建国几十年来,农业为国家工业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今,国家经济发展了,政府财政实力增强了,我们完全有义务、有能力不断增加对农业的补贴。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政策和科技都离不开投入,投入实际上就是一种补贴,种粮补贴是一种直接补贴,政府增加农业基础设施、科技等方面的投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也是一种间接的农业补贴。

3.3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要发展现代农业就要重点加大农业投入,整合财政资源,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资金支持;提高农业科技研发能力和推广力度,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物质基础;建设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组织保障;推进农产品优质化,提升农产品价格。

3.4 有效供给农村金融

转变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农民有效金融需求。单个农户资金需求不大,金融服务效率低下。随着农户的规模经营,“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及各种农村合作组织发展。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农村金融组织需要转变服务,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农民有效金融需求。在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的同时,也应成立由政府组织、财政、农户、企业、保险机构等经济组织联合建立的农村贷款担保机构、农业保险公司,为规模经营的农民、企业提供贷款担保,风

险补偿。只有创新担保方式,发展新型贷款模式,才能进一步扩大农村信贷规模,有效满足农民金融需求。民间金融合法化,引导成立小额贷款组织。目前农村金融的有效供给,不仅由正规的金融机构提供,有一大部分是民间借贷提供的。民间借贷的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农民的资金需求,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需要。

3.5 有利的制度因素

为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全面的社会主义小康,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应有效地推出缩小城乡差距的政策和制度。一是要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二是要改革土地制度,完善土地流转机制。

参考文献

[1]安徽省统计年鉴[G].2009

[2]国家统计局农村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G].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3]易法海,项朝阳.湖北省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经贸学院,2003,(5)

[4]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J].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5]吴敬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三农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02,(6)

农村人均纯收入 第6篇

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560元,同比名义增长17.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7%。其中,工资性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7.5%,家庭经营收入增长15.4%,财产性收入增长12.3%,转移性收入增长25.6%

一季度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6371万人,同比增长3.4%;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2173元,同比增长16.6%。

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5658元,同比增长14.2%;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中位数1872元,同比增长20.3%。

新闻链接

农村人均纯收入 第7篇

一、河南省各地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数据的马氏性检验

马尔可夫研究发现, 自然界和社会界有一类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与事物的近期状态 (所谓一个“状态”是指事物在某一时刻上所处的某种状况) 有关, 与事物的近期状态无关, 这一特性称为“无后效性”。即事物的第n次试验结果仅取决于第n-1次试验的结果, 第n-1次的结果仅取决于第n-2次试验的结果, 依次类推。用来描述具有无后效性的随机序列称为马氏过程, 其中最简单的就是马尔可夫链。[1]

而应用马尔可夫链进行预测的前提是数据必须具有无后效性, 下面我们对2006年到2010年河南省18个地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是否具有无后效性进行检验, 利用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3.1对上述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将河南省各地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分别与滞后一期、二期及三期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数值进行回归。我们分别用Y、Yt1、Yt2、Yt3表示即期、滞后一期、滞后两期、滞后三期的农民人均纯收入, 进行回归可以发现, Yt2、Yt3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说明河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变化与滞后两期及其以前的状态无关。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即期值与前一期值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 由此可见河南省各地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具有无后效性, 因此可以用马尔可夫链进行预测。

二、河南省各地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状态的实证分析

1.状态的划分

在状态划分方面, 我们根据2011年11月29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确定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一情况, 以及“全面小康测评指标基本构想及原则——《中国农村小康标准研究》”中的相关标准, 将近年来河南省各地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情况划分为四种状态: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 称为贫困状态, 记为N1;农民人均纯收入界于2300~2540元的, 称为温饱状态, 记为N2;农民人均纯收入界于2540~8000元的, 称为总体小康状态, [2]记为N3;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8000元的, 称为全面小康状态, 记为N4。

经过检验发现, 河南各地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具备无后效性, 因此可以将其看作是一个马尔可夫链, 它的状态空间是{N1、N2、N3、N4}。接下来, 我们就根据2006年至2010年河南省各地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情况来建立马尔可夫预测模型。

2.状态转移概率的计算

从2011年《河南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中可以发现, 2006年以来河南省各地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在小康及以上状态, 因此我们重新将河南省各地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划分为两种状态:农民人均纯收入界于2540~8000元的, 称为总体小康状态, 记为M1;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8000元的, 称为全面小康状态, 记为M2。

资料来源:由2011年《河南统计年鉴》中相关数据推算。

根据表1中的数据, 我们得到2006年至2007年的转移状态, 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 2006年~2007年的转移概率矩阵第二行全为零, 而转移概率矩阵有一个特性, 就是每一行的数字之和均为1, 所以必须对该转移概率矩阵进行修正, 修正后得到的转移概率矩阵为:[3]

undefined

同理, 我们可以得到2007年~2008年、2008年~2009年及2009年~2010年的转移概率矩阵:

我们将上面的四个转移概率矩阵再求平均值 (这样可以减少计算中的随机误差) , 就得到一步转移概率矩阵:

undefined

若一步转移概率矩阵p进行n步转移, 并求n趋于无穷大的极限, 则π= (0, 1) 一定是它的最终分布。也就是说, 如果没有战争、金融危机和重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 一定时间之后, 河南省各地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会达到全面小康的标准。因此可以说, 我们求出的最终分布与实际情况是近似吻合的。所以, 马尔可夫链可以用来预测几年后河南省各地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状况。

三、未来河南省各地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状态的预测

将2010年河南省各地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状态数作为初始状态, 初始向量α0= (17, 1) , 表示2010年河南省有17个地市的农村处在总体小康状态, 只有1个地市的农村达到了全面小康状态。以2010年为起点, 五年后, 河南省各地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状态预测向量为:

undefined

根据这个结果可知, 若按目前转移概率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来看, 五年后, 从河南省各地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来看, 将有15.843个地市的农村仍为总体小康状态, 2.157个地市的农村会达到全面小康状态。[3]

十年后, 河南省各地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状态预测向量为:

undefined

根据这个结果可知, 若按目前转移概率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来看, 十年后, 从河南省各地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来看, 将有14.764个地市的农村仍为总体小康状态, 3.236个地市的农村会达到全面小康状态, 可见如果按目前转移概率基本保持不变的话, 到2020年河南省的广大农村地区很难实现全面小康。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以发现, 根据各地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情况来看, 河南省18个地市农村在2006年已全部进入小康状态, 从2010年开始再发展五到十年, 河南省18个地市的农村中处于小康状态的个数将逐渐减少, 而处于全面小康状态的个数将逐渐增加。但在转移概率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从小康状态向全面小康状态转移的速度比较慢, 按这样的速度发展, 到2020年很难实现农村地区的全面小康。为了进一步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 特提出如下建议:

1.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 提高生产效率, 增加农民收入

河南是农业大省, 更是人口大省, 土地资源相对匮乏, 现行的土地政策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因此, 目前的农业生产方式基本上都是一家一户的农户生产方式, 不利于开展机械化作业, 大型农用机械的使用效率较低, 所以生产规模小、效率低。而要提高土地的产出率, 规模化经营是必由之路。所以, 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制度, 鼓励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 推进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 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 增加农民收入。另外, 实行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 还可以让一部分农民脱离土地, 转移到第二、三产业, 这又增加了农村居民的非农收入。

2.加快城镇化建设,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提供便利条件

城市是重要的要素集聚区和经济辐射源泉, 而河南一直存在着城镇化率较低的客观现实。2009年末河南省城镇化水平只有37.7%, 远低于全国46.6%的平均水平。城镇化率较低限制了二、三产业的发展, 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实质是各类服务业的发展, 它必须有相对集中的密集人口, 这决定了第三产业发展必须以城镇化发展为条件, 离开了城镇化就没有第三产业的发展。城镇化滞后限制了二、三产业的发展, 二、三产业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 就不能吸收更多的剩余劳动力, 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不能够转移, 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就很难实现, 农民的农业和非农收入就很难提高, 因此, 加快城镇化建设是提高河南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3.统筹城乡发展, 破除农民增收的制度性障碍

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 河南省长期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这一社会现象, 农村居民在很多方面享受不到城镇居民的待遇, 比如在社会保障、教育等方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党的十六大以来, 中央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思想和政策措施。为了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从制度层面上说, 今后要着力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

在分配制度方面, “初次分配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当然, 体现在农民增收方面, 就是要稳定粮食价格, 按保护价收购农民余粮, 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河南是农业大省, 农业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部分, 仍是农民收入增长的基础。要实现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就要坚定不移地按国家制定的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但在该政策的实际执行过程中, 一些地区的国有粮食企业为了自身利益, 故意压低农民的粮食品级, 从而变相降低收购价格;还有一些地区的国有粮食企业给农民“打白条”。针对这些现象, 今后要不断完善监督制度, 加大投入, 确保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主要通过税收、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转移支付等调节手段进行, 重点调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部门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在职与退休人员之间的收入关系, 防止收入差距过大, 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目前, 河南省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极不完善, 农民的社会福利极低, 农民没有完全享受到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好处。今后要加大对农民的转移支付力度,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提高农村社会福利水平, 重点解决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医疗保险、农村低保等问题, 千方百计开拓农民增收渠道。

另外, 要制定相关政策,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通过政策优惠、经济杠杆等有效手段, 把优秀的教育资源引进到农村;要把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责任从农民转移到政府, 从以县乡为主转移到以中央财政为主, 从根本上消除由体制性因素造成的农民教育负担;要建立农民工培训的相关制度, 消除在城乡分割制度下农村劳动力在获得教育、技能培训、健康与营养等人力资本投资方面与城市劳动力存在的巨大差别, 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要采取得力措施, 在义务教育、户籍管理、迁徙自由、市场准入、劳动就业、民主参与等诸多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 特别要取消针对农民工的不合理收费, 整治恶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的行为。

4.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4]

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篇文章:第一, 跳出长期以来片面重视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圈子, 要把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放到第一位。第二, 跳出小农业的圈子, 做好发展大农业这篇文章。第三, 打破农产品自求平衡的圈子, 要发挥各地比较优势, 发展不同类型的专业化生产、区域性产业带, 提高农业商品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第四, 改变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三个环节相脱节的状态,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 采取“公司带农户”的模式, 带动农户从事专业化生产, 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结合, 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这是解决千家万户农民进入市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第五, 大力提倡科技创新,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发展名特优新产品, 适应市场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此外, 要处理好粮食安全和结构调整的关系。在结构调整过程中, 要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防止出现全局性的粮食供求紧张局面。

5.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 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

长期以来, 河南省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不足, 欠帐较多。今后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 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

首先, 要增加对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改善农业发展环境和农村生活环境。结合实际, 着力推进“村村通”工程, 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 通信设施基础建设;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 把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作为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 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把田间工程建设搞好, 推进节水灌溉示范工程, 在有条件的地区, 努力实现农村水利现代化。

其次, 要不断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 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业科研投资, 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研投入体系, 培育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改善农业科研机构设施条件和装备水平, 着力建设现代化的农业科研体系, 鼓励农业科技创新, 把农业基础研究搞好, 努力攻克农业关键技术, 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的研究。依据河南的实际情况, 开展农业综合区划, 以现有资源为基础, 把有科研优势的农业科研单位及高等学校进行整合, 进行区域农业科研中心建设, 以农业科研中心为载体推进区域农业科技创新和开展重大应用技术攻关与试验研究。积极推进农业科研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另外, 还要加大对农村科技、教育的投资, 丰富农民的科技知识, 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增加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改良的投入,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6.完善并严格执行农民增收减负政策[5]

近年来, 为了增加农民的收入, 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减免农业税、实行种粮直补、农机购置补贴等, 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有一些地方没有严格执行, 还存在克扣、挪用现象, 致使国家的惠农政策不能落到实处。针对这一情况, 今后要进一步严格要求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 严格执行各项惠农政策, 严防涉农恶性事件和案件的发生, 确保国家的补贴资金真正落实到种粮农民的手中, 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另外,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 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在不断减少, 今后一方面要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另一方面, 要保证土地出让收益分配向农民和农业倾斜, 还要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条件。此外, 农村低保政策实行的过程中, 一部分官员和工作人员, 利用职务之便, 大肆侵占低保资金, 而真正需要的人员却得不到保障, 要进一步完善低保制度, 确保低保资金能真正发放到最需要的人员手中。

参考文献

[1]孙文生, 扬氵内华.经济预测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5.

[2]叶宗裕.全面小康社会基本标准设想及目前的差距[J].经济论坛, 2004, (09) .

[3]张雅清, 罗洪林.马尔可夫链在中国各地区人均GDP预测中的应用[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20) .

[4]焦科研.影响河南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分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01) .

农村人均纯收入 第8篇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提高,中国的城乡差距仍然明显,农村居民收入还远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收入分配的改革已经列为“十二五”期间中国最需解决的核心之一,收入分配的合理不仅是简单的经济问题,而且关系到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目前,中国对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收入已经有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刘佩莉建立了简单一元线性回归模型[1],李晖等利用投入产出局部闭模型和宫泽乘数方法对其进行了定量分析[2],弭艳琦对城乡收入差距进行了宏观分析[3],主要从农村居民家庭人家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关系出发,运用协整分析的方法,建立了两者之间的协整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

一、相关理论[4]

(一)协整理论

协整概念是Engle和Granger于1987 年提出的,后来被众多计量经济学家发展成为协整理论(Cointegration Theory)和误差修正模型(error correction model,简称ECM)。协整理论认为,两个或多个非平稳时间序列的某种线性组合可能是平稳的。如果一组非平稳时间序列存在一个平稳的线性组合,那么这组序列就是协整的,这个线性组合被称为协整方程,它表示一种长期的均衡关系。针对两个时间序列变量,只有当它们是同阶单整时才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协整分析的第一步就是进行单整性检验。进行单整性检验常用的方法有ADF检验和PP检验。若两序列X和Y的单整阶数相同,则可进行第二步,用EG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

首先用最小二乘法(OLS)建立变量间的回归方程:

然后,检验方程的残差et的平稳性。若残差是平稳的,则两变量具有协整关系,否则就没有协整关系。

(二)误差修正模型

误差修正模型(error correction model)简称ECM,常常作为协整回归模型的补充出现,是一种短期的波动关系。其基本思路是:若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即表明这些变量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而这种长期稳定的关系是在短期动态过程的不断调整下得以维持的.建立误差修正模型一般采用两步:第一步,建立长期关系模型,在这里运用的方法与协整分析的第一步是一样的。第二步,建立短期动态关系,即误差修正方程,是将长期关系模型所产生的残差序列et,各变量的差分形式 ΔXt和 ΔYt,以及各变量的滞后项 ΔXt-i和 ΔYt-i(通常滞后期i在1,2,3 中进行选择)引入到模型中,并利用逐步回归法进行模型的建立:

传统经济计量模型通常假定所使用的时间序列是平稳或依靠差分后的数据来满足平稳性,而一般的经济时间序列往往是非平稳的,若利用差分后的数据来满足平稳性,将会导致长期变化趋势信息的丧失,而协整理论克服了这样的不足;误差修正模型同时综合了系统的短期动态波动和长期稳定关系,它们为经济分析和预测提供了一种可靠和有用的工具。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的选择及预处理

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提高,是否会对农村居民收入有着促进的作用呢?以此为出发点,选取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作为两个变量,鉴于选取人均变量而不是总量作为指标,主要是可以很好地排除人口及人口结构的影响,所以文中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数据库(http://219.235.129.58/welcome.do),样本是全国NCSR和CZSR的1978—2010 年度数据,其中NCSR: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CZSR: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元)。

(二)计量模型

对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分析前,先需要对各个变量做平稳性检验,判断是否是同阶单整,即时间序列是否平稳,从而确定是否有必要采取协整分析的方法,避免非平稳时间序列采用OLS时出现“伪回归”,同时为消除经济数据的异方差性,分别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NCSR)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CZSR)取自然对数,分别做NCSR,CZSR的时序图(见图1),和取对数后的和时序图(见图2),发现存在较为明显的相同局势。

1.单位根检验

单位根检验常用的方法有DF检验,ADF检验和PP检验。本文运用Eviews 6.0 软件,采用ADF检验,对和进行单位根检验。模型的类型根据ADF值最小进行选取,滞后阶数用Schwarz Info Criterion准则自动选择,ADF检验结果(见下页表1)。

由下页表1 的结果显示,LNCZSR和LNNCSR,LNCZSR和LNNCSR的ADF检验值均大于在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表明未经差分,一阶差分均存在单位根,为非平稳序列,二阶差分后的 Δ2LNCZSR和 Δ2LNNCSR的ADF检验统计量均小于所对应的临界值,为平稳序列,即I(2),从而LNCZSR和LNNCSR可能存在协整关系,不能采用传统的线性回归方法检验他们的相关性。

2.协整检验

平稳性检验的结果是LNCZSR和LNNCSR均为二阶单整序列,满足,可以对LNCZSR和LNNCSR协整检验,协整检验的目的是看LNCZSR和LNNCSR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文章采用的方法是Engle和Granger检验[5]。

注:c,t表示含有常数和趋势项,n表示选择的滞后阶数(在这里利用Schwarz Info Criterion准则自动选择),该表中临界值的显著性水平为5%。

文章利用最小二乘估计(LS)建立的回归模型为:

模型的拟合优度R2=0.9916,拟合效果较好,但是DW=0.282999,可以看出模型存在着自相关关系,考虑到农村家庭收入具有一定的惯性,我们引入对应变量前两期的滞后项,消除相关性,不显著的变量剔除,再次得到新的协整模型[6]。

模型的拟合优度R2=0.998929,拟合效果很好,DW=1.989365 在2 附近,误差项不存在自相关性,通过检验。

协整检验的实质就是检验同阶单整的回归方程的残差是否是平稳序列,如果不存在协整关系,残差就不平稳,下面对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从残差的时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2)可以得知,模型的残差是平稳序列。

注:c,t表示含有常数和趋势项,n表示选择的滞后阶数(在这里利用Schwarz Info Criterion准则自动选择),该表中临界值的显著性水平为5%。

由于ADF值-6.188312 小于5%临界值-1.952473,所以模型的残差et是平稳序列,说明模型的各个变量均存在协整关系,模型说明LNCZSR和LNNCSR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3.误差修正模型(ECM)

因为协整模型只能反映出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模型,而误差修正模型可以补充协整模型的这点不足,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出波动特性,利用差分序列{ΔLNCZSR},{ΔLNNCSR}和前期误差序列{ECMt-1}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根据Hendry从一般到特殊的建模的方法[3],从滞后2 期开始,设定初始模型为:

利用最小AIC信息准则和SC准则,剔除不可能出现的情形,尝试得出最有模型,虽然i=1.j=2 时,AIC值达到最小,但是我们发现 ΔLNCZSR的上一期滞后项t检验不显著,p=0.4729>0,05,所以我们选择i=1,j=0,模型的各个参数和模型结构都通过了检验,得到模型为:

模型拟合优度R2=0.746603,拟合效果较好,DW=2.296223,误差项不存在自相关关系,说明模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模型中误差修正项反映了长期均衡对短期波动的修正机制,单位调整比例为为-0.2287,表明上一期对当期的波动有显著的反向影响,而且t检验的结果显著,因而农村居民收入与长期的均衡值的偏差的22.87%被修正,即农村收入的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以22.87%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的状态。

4.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7]

由于协整检验结果只会反映出LNCZSR和LNNCSR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并不能说明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所以还要进一步验证。文章运用Engle-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

从一阶,二阶,三阶,四阶滞后期的情况来看,在显著水平为5%下,均拒绝“LNCZSR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NCSR”,接收“LNNCSR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CZSR”,说明它们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且为单向的因果关系,即LNCZSR是LNNCSR的Granger原因,与上节的实证结果和客观事实保持一致。

三、模型的检验和误差分析

协整关系和误差校正模型可以将向量间的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基于协整分析和误差校正理论的预测模型应该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下面就预测问题进行分析。

将 ΔLNCZSRt=LNCZSRt-LNCZSRt-1,ΔLNNCSRt=LNNCSRt-和(2)式代入(3)式,得到预测模型为:

LNNCSRt=1.2804LNNCSRt-1-0.2472LNNCSRt-2-0.1066LNNCSRt-3+0.4655LNCZSRt-0.403LNCZSRt

模型预测值fit LNNCSR和真实值LNNCSR的拟合图如下(见图3)。

由上页图3我们很容易看出,拟合值和真实值基本重合, 说明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从表4我们也易发现相对误差均控制在1%以内。

结论与建议

文中利用1987—2010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分析了LNCZSR和LNNCSR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波动关系,得知,虽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LNNCSR)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LNCZSR) 各自的增长是非平稳的,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并且弹性系数较大,为27.33%,而且上两期的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对本期的收入也存在滞后性的影响,特别是上一期的收入对当期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从误差修正项看,由于取值为 -0.2287,而且t检验和显著,说明误差修正项的修正能力很强,另外,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知,LNCZSR是LNNCSR的Granger原因,最后文章运用模型预测结果显示,相对误差均控制在1%以内,说明运用此模型对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拟合效果很好。

农村人均纯收入 第9篇

完善“新农合”筹资机制和补偿方案

据聂春雷介绍,2009年,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筹资水平要达到每人每年100元,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参合农民按40元的标准补助,对东部省份按照中西部地区的一定比例给予补助;地方财政补助标准要不低于40元,农民个人缴费增加到不低于20元。东部地区的人均筹资水平应不低于中西部地区。从2010年开始,全国“新农合”筹资水平提高到每人每年150元,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参合农民按60元的标准补助,对东部省份按照中西部地区一定比例给予补助;地方财政补助标准相应提高到60元,确有困难的地区可分两年到位。地方增加的资金,应以省级财政承担为主,尽量减少困难县(市、区)的负担。农民个人缴费由每人每年20元增加到30元,困难地区可以分两年到位。

《意见》要求,各省(区、市)进一步规范和统一全省(区、市)的“新农合”统筹补偿方案。开展住院统筹加门诊统筹的地区,要适当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门诊补偿比例,门诊补偿比例和封顶线要与住院补偿起付线和补偿比例有效衔接。开展大病统筹加门诊家庭账户的地区,要提高家庭账户基金的使用率,有条件的地区要逐步转为住院统筹加门诊统筹模式。要扩大对慢性病等特殊病种大额门诊医药费用纳入统筹基金进行补偿的病种范围。要结合门诊补偿政策,合理调整住院补偿起付线,适当提高补偿比例和封顶线,扩大补偿范围。据聂春雷介绍,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新农合”补偿封顶线(最高支付限额)可达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

《意见》还提出,年底基金结余较多的地区,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开展二次补偿或健康体检工作,使农民充分受益。同时,结合实际适当调整下年度统筹补偿方案,但不应将二次补偿作为常规性补偿模式。

加大基金监管力度,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据聂春雷介绍,“新农合”基金要全部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和核算,并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经办机构应配备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专职财会人员,建立内部稽核制度,合理设置财务会计岗位,会计和出纳不得由一人兼任。基金的使用和费用的补偿,要坚持县、乡、村三级定期公示制度,完善群众举报、投诉、咨询等农民参与监督管理的有效形式,畅通信访受理渠道,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

在补助拨付方式上,从2009年起采取年初预拨、年底结算的方式,加快审核下达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同时地方财政补助资金也要及时足额到位。《意见》指出,各地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杜绝“新农合”基金截留、滞留的现象。

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是“新农合”制度健康、长期实施的保障。《意见》要求,各级卫生部门要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行为的行政监管,将定点医疗机构做好“新农合”工作情况纳入日常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对出现的违规违纪行为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要注重发挥协议管理在定点医疗机构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通过协议实行动态管理。积极开展支付方式改革,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支出,可推广单病种定额付费和限额付费制度,合理确定病种收费标准,逐步扩大病种范围,严格掌握入出院标准。

各级定点医疗机构要切实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疾病检查、治疗、用药、收费等方面的规范、制度和自律机制,加强绩效考核。推行医药费用查询制、平均住院费用公示及警示制度,完善补偿公示等多项措施,建立医药费用监测和信息发布制度。

做好流动人口的“参合”工作

农村人均纯收入 第10篇

【关键词】农民人均纯收入;制约因素;对策分析

一、近两年纯收入构成

(1)工资性收入仍然是为全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增速相对较快,保障了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12年,亭湖区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8173元,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60.87%,比上年增加1022元,同比增长14.29%,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65.2%,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加的主要背景有:一就业稳定并上升。二劳动力工资水平提高。2012年6月1日,我区最低工资标准从930元调整到1100元,非全日制用工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从7.5元调整为9.6元,分别增长18.3%和28%,还有全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补发工资。三政策及用工需求迫使工价上涨。在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中,来自外出从业得到收入最高,为4021元,同比增长11%。(2)家庭经营性收入已经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支撑,农民靠传统的种养业为唯一收入来源的格局被打破。2012年我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性纯收入增长有所减缓。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4578元,占人均纯收入的34%,比上年增加452元,同比增长10.95%,对农民增收贡献率为28.86%。其中,来自第一产业的人均纯收入为1719元,比上年增长5%,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37.57%;来自第二产业人均纯收入为1927元,同比增长12.17%,来自第三产业的收入为932元,增长20.26%。(3)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尽管增幅大,但占农民收入的比重较低,是农民收入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财产性和转移性纯收入增长迅速,成为农村居民增收亮点。财产性收入得益于我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村级财力的壮大、分配提高。2012年转移性收入得益于退休、养老待遇提高。2012年,全区农村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22.09万人,新增近8500人。

二、目前我区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

(1)“三高”影响农民种植收益。2012年农资价格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普遍高于上年,增幅在15%左右徘徊,造成农民惜本,生产性投入不足,是制约农民增收一大重要因素;二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影响规模农业效益,出现种田不如打工的现状,三是自然灾害风险大,难以保障农民种田收益。农业生产是露天工厂,由于突发性天气不可预测性,往往造成种田风险加大。病虫害、天气性灾害是夺取农业稳产、高产的主要障碍。(2)农村劳动力结构不太合理。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明显,留守农民年龄普遍偏大,文化不高,对新技术、新模式接受能力差,体力有限,对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田间劳动作业有一定影响。(3)养殖业效益不稳定。由于生产与市场信息不对称,养殖业生产周期性波动明显,所以很难保证今后一段时间养殖户收益。

三、今年农民增收的着力点

农村人均纯收入 第11篇

2014年, 陇南市抢抓各种机遇, 坚持改革创新、电子商务、扶贫攻坚、项目建设、城乡一体化、金融支撑、文化发展、生态文明、社会民生和转型升级协同发展, 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其中,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跃居全省第一。

2014年, 陇南市完成生产总值262.5亿元, 同比增长9%, 其中一、二、三产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6.2%、10.5%、9.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32.9亿元, 增长21.4%;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49.3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3.9亿元, 分别增长18.2%和25.2%;完成农民人均纯收入4023.7元, 增长13.8%;完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01.3元, 增长9.3%;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3亿元, 增长12.7%;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171万美元, 增长102%;全市新增城镇就业3.1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2.26%;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2.4%。其中, 农民人均纯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增幅分别排在全省第一、第二和第三位。

上一篇:电喷发动机、怠速不稳下一篇:英语教学中的情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