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规划历史范文

2024-07-23

村镇规划历史范文(精选12篇)

村镇规划历史 第1篇

关键词: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

0 引言

截至2012 年, 全国自然村共计3207 个, 其中, 很多村镇都拥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目前,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数量还只是需要保护的历史文化村镇中的很小一部分, 在未来, 还需要对保护做好进一步的规划, 才能够让保护进行到底, 让历史文化村镇继续的发展下去。

1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内涵与定位

通过对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的分析来看, 在具体的保护规划内容与编制的深度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村镇保护规划是从总体规划中划分出一个转向;有的村镇保护规划则是包含了历史文化遗产, 同时也兼顾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划;另外, 也有的村镇保护规划只围绕旅游市场或者是历史建筑进行开发。 所以, 在实际的保护规划之前, 需要对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的内涵与定位加以明确[1]。

在我国, 城乡规划由总体规划、修建性规划以及控制性规划组成, 其中,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真正具备法律控制力的规划。但是, 在现阶段的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之中, 保护规划最缺乏的就是法律控制力。 通过调研发现, 很多历史文化村镇在拥有保护规划上, 还拥有控制性的详细规划, 同时还认为保护规划只需要进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而新建设行为则按照控制性的规划来开展。保护规划与建设规划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规划系统。当前的社会背景是片面的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 但是其结果却很明显, 在保护规划之中设想的对象是得不到最有效的保护的, 新的建设行为却在持续的破坏历史文化村镇的空间, 甚至还可能对保护对象的本身带来破坏, 使得保护规划只能够成为一种摆设。

所以, 在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工作中, 应该定位在控制性的详细规划层面上进行保护规划的定位, 同时还应该适当地增加保护性的控制指标, 按照《 城乡规划法》 , 一般的乡镇都需要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不过村庄的规划应该更具针对性。 不过, 历史文化村镇需要特殊性的处理, 为了确保顺利的实施保护规划, 除开保护规划比爱你只之外, 就不得在进行其余的详细控制规划, 历史文化村落不必在实施村庄规划。虽然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包含了一般的控制性规划中的所有内容, 但是强调更偏向于各类型的控制内容。

综上所述, 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应当以保护为核心, 确保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相互协调。 它不仅提出了详细的控制规划要求, 同时也提出了建设性的控制要求, 其目标就是为了实现真正的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相互协调。

2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的管理措施

2.1 法律法规

与历史文化存在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经历了一个相对长久的发展过程;从1982 年的《 文物保护法》 到后面的《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办法》 、《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到现阶段的《 历史文化名城名村保护条例》 的颁布实施, 在后续阶段, 各级政府部门也相继推出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条例[2]。随着时间的发展, 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也在逐渐的完备。

2.2 乡规民约

在近现代,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法律法规逐步完备, 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 乡规民约发挥了保护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遗产的关键性作用。 并且, 这一部分的乡规民约的奖惩措施非常具体, 同时也拥有极强的操作性, 对于历史文化村镇的文化遗产有着良好的保护。 如, 在2007 年, 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有过这样的规定, 一旦在本辖区范围内造成了火灾, 就需要按照120 斤的猪肉、米酒、糯米和蔬菜来进行处罚, 并且鸣锣一年, 造成的损失还需要上报处理。

2.3 经济政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 无论是城市, 还是边远的乡村, 市场经济观念已经深入到人心。所以, 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工作也应该发挥经济杠杆和经济规律的作用。 同时, 制定一些与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相关联的经济政策, 往往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中间组织

古代, 我国的政权组织机构到县衙为止, 县级以下的乡村主要是依靠乡绅阶层来治理。 目前, 国内的政权体系也是到乡镇政府为止, 村庄事务主要是依靠村委会和村小组来组织。 同样, 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也需要中间组织来实施具体的保护规划。如, 最近几年, 部分民族村镇建立了生态博物馆, 这些就需要中间组织机构的支持, 这样才能够让生态博物馆建立更加顺畅, 如中山市翠享村的孙中山故居纪念馆[3]。

3 适度开发下的广州小洲村保护发展规划

3.1 突显历史文化艺术特色, 优先宏观规划, 实施动态规划, 落实规划方向

对于广州小洲村来说, 水就是历史文化最好的载体, 要懂得保护其原生态的水网格局, 能够保护两岸与河涌的自然生态格局, 并且以此建立出环状的通畅水网, 这样才能满足河涌的水位要求。 其中, 最需要要突显与保护的是“ 街—河—屋”的特色风情, 其中, 最为关键的是天后宫、玉虚宫、大宗祠这三个标志性的建筑需要重点的保护, 做好复原设计, 确保能够恢复其原有的形制, 保存其结构特色, 提升制作工艺水平, 并且, 合理的利用旧材料, 确保其原真性。 同时, 还要兼顾观光、旅游与休闲的需要, 适当地引入经济开发。 如, 原本规划之中的停车场所能够提供的车位根本无法满足实际的需求。所以, 增加新码头和停车场, 恢复古码头, 甚至是引入电瓶车、游船等环保型交通工具, 就可以缓解这一问题, 这样还可以增加输送、轮渡等多个产业[4]。 总而言之, 保护规划应该与城市规划管理无缝连接, 这样才可以避免保护规划与城市规划出现脱节的现象, 从而导致保护内容与措施无法真正落实, 尤其是在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以及道路等用地方面的调整需要格外的注意。 通过相应的调整, 就可以将保护规划与城市规划管理之间存在的矛盾进一步缓解, 实现不通过层次与要素的保护, 这样不仅有利于城市规划管理实施, 同时也能够促进保护规划的顺利开展。 对于小洲村的保护规划分区见图1 所示。

3.2 维护水乡品牌形象, 严禁随意拆建

在广州小洲村内部, 以古代的村内祠堂、门楼、庙宇、码头、古树、古井等为主, 承载着小洲村独有的历史韵味。正是因为这样的水乡古风, 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 也让租住的艺术难以割舍。但是部分村民为了最求利益最大化, 追求眼前的租金, 不惜花钱大肆拆建。因为这是村民的个人行为, 所以, 在统一规划上, 新建的楼房无法与水乡古风相互的协调, 甚至就连色调都无法与景色相互的融合。 但是很多村民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一味地追求面积达、建设快、租金高, 对于小洲村的整体品牌形象并不关注, 忽视历史文化特色的存在。这样的刻意破坏, 对于小洲村的局部空间形态造成了破坏, 同时, 对于品牌形象和整体的布局规划也造成影响, 所以, 必须要制止这样的行为, 将生活区与混合区严格的区分开来, 特别是规划好混合区与之中的河涌地带、广场地带、复合地带的建筑基调与建筑高度, 做好河涌地带的重点修缮保护, 达到美化水乡的目的 ( 如图2) 。 其中, 重点测绘、复原与保护具有代表性的建筑, 对村内的道路、公共建筑等进行调整, 确保整体的布局结构和色调古朴视觉环境效果不守影响, 否则, 小洲村就会很快的失去历史风韵文化品牌, 无法保持现代化城市之中的城中村。 在这一方面, 需要采取复原设计与分类保护的相互结合。

一直以来, 文化组织关心的是当地居民社会生活中对历史建筑的再利用, 这是因为历史建筑本身就是不可多得的地域文化的传承载体, 也是全社会的共享资源。 历史文化建筑的地域文化会涉及到社会、 文化与经济等多个方面, 但是开展规划设计就应该抓住其中的关键点。 相对来说, 小洲村的历史建筑, 就应该根据范围来开展差异化保护, 采取相应的修缮、保留、拆除以及整修等。 如, 根据“ 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对于“ 玉虚宫”和“ 大宗祠”等重点的历史建筑就可以进行古建筑的测绘与复原处理;在外观特征不改变的前提下, 通过传统风貌的维修整治以及历史环境要素, 进行重点范围之中一般历史建筑的整修、保留或者是拆除处理。

在50 份游客面对面的问卷调查中得到结果如下:到过小洲村的游客80%喜欢小洲村的民族建筑, 87%的游客喜欢岭南水乡形态, 小洲村的古朴宁静的环境也吸引了72%的游客, 也有43%的游客喜欢小洲村的文化艺术创意氛围, 小洲村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有53%的游客喜欢。所以, 就调查结果显示, 小洲村保护发展规划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4 结语

总而言之, 对于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 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具体分析, 要懂得规划与保护相互的结合, 不能够一味地追求经济、美观, 而需要考虑到在修缮、改造、拆除之后会是怎样的一副场景。 所以, 对于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 应该站在宏观规划的角度上, 进行统一的思考与分析, 才能够找准方向, 针对实际情况做好保护规划, 也只有这样才操作, 才能够让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在满足经济需求的同时, 尽可能的保存更多的历史文化。

参考文献

[1]罗瑜斌, 肖大威.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流程的思考[J].华中建筑, 2010 (01) :161-165.

[2]刘艳丽, 陈芳, 张金荃.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途径探讨——参与式社区规划途径的适用性[J].城市发展研究, 2010 (01) :148-153.

[3]张艳玲.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11.

村镇规划实习总结 第2篇

08农经1班王颖200820411142

一、小组一起去大兴区采育镇南山东营一村

㈠调查内容及过程

在5月8日,我们宿舍六个人来到了大兴区采育镇南山东营一村,开始了村镇规划的实习。对本村进行了全面的村镇规划的资料收集工作。

首先,我们在调查的前一晚,根据老师讲的如何搜集资料一节中,我们开始了

1、拟定调查提纲,即先拟定调查提纲,列出调查重点;在研究用什么方法、到什么部门去搜集有关资料。相信经过这些充分准备再正式开展调查,我们就可以作到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其中调查提纲我们主要是根据书上的搜集材料一节和老师的北京市平谷区大兴庄镇西柏店村的村庄规划结合在一起进行选择适合本村的调查问题,主要包括人口资料、住房资料、地质资料、通讯资料、道路资料等等,到时再一一展开。

其次,第二天早晨进行

2、现场调查研究,亲临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也就是对本村的各处进行照相和实地访问。

在拟定调查提纲时,涉及到了一个文化活动的搜集,这时我们住在大兴区的同学想起他们家的亲戚有参加扭秧歌的文化活动的,而且一般在晚上,于是我们就去他们的文化活动的场所去看了一下,通过熟人对秧歌队进行了解,对于他们的活动时间,一般在每天晚上,活动的内容:自己锻炼娱乐和参加各村一起组织的秧歌比赛。对他们进行了拍照,她们还有编各种形式的舞蹈,都是一群活力的中年妇女,这样的活动经常举行很好。当天只对这个村里的一项文化活动进行了调查收集,但已经是一点点收获。

第二天早晨通过同学的奶奶以前村里的妇联主任将我们带到了村委会,因为对村委会的委员很了解,于是对我们调查搜集材料有了很大的帮助。到那里,我们一人负责根据拟定的提纲进行提问村委会负责人,三个人进行记录同时进行补充一些遗漏的问题,另外两个人,一个负责给我们访问的状态进行拍照,另一个人负责照一些本村得到的一些奖的奖牌。在搜集的材料中,有具体人口数量,农户数量,以及道路的主干道名称,农民入保险情况,农民收入和农民劳动力的分配情况等等一些具体的数据,对最后数据分析很有利。在补充问题时我具体对他们村的主导产业葡萄采摘,葡萄贩卖,葡萄的主要出售流通渠道,葡萄的品种等问题进行了提问,有一步的数据统计。就这样对能了解到的调查资料进行了收集。之后我们一起去看了一下村委会的多媒体设施、教室、图书室(好多有关葡萄的图书)。在出去时还无意间看到了有一个跆拳道的小的一个教学中心。于是去访问了一下跆拳道老师,了解到场地,音箱还有一些设施都是由村里提供,学生是由他们自己招生而不由村里负责,也算是一种文化活动。就这样,走出了村委会,我们又去村周边进行了实地调查,对电缆、垃圾处理站、医疗社区中心、水沟等相关资料进行了收集。

差不多就是这样,我们的调查基本结束了,最后就是我们的统计整理和进一步对本村的规划。

㈡调查感受及发现的问题

通过这次去实际的村庄去调查收集资料,收获很多。第一,从学校在去往大兴区采育镇南山东营一村的路上,我就在想这么远的路对于这样的远郊区的产业发展会不会有所阻碍呢?到了他们村才发现有一部分是我想的那样,几乎没有像北京市中心的企业那么多样,尤其是我们来的村几乎没什么产业,第一二产业几乎是很少很少,而第三产业却发展的很好,应该是地理条件有一定优势。第二,村与村之间挨得很近,发展的空间有些限制,但我们去的南山东营一村恰好是在采育镇的东南角,在它的东侧和南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对那些区域进行规划。第三,通过去这里,我不由自主的就将那村和我家对比了起来,可以说有好有坏,他们村的道路不是很好,还是2006年村里统一铺的,相对感觉有些破旧,而我们村是去年整治的,这个村很应该去规划。他们村的葡萄产业很让我羡慕,它不仅可以保障了农户们的劳动收入,而且促进了该村的产业发展,如果规划,应该将葡萄的采摘业向葡萄的深加工业延伸会有更长远的发展。并且据说此村的葡萄产业已经向市场打出了品牌。这样对于营销葡萄业有很大的作用。第四,那里空气很好很适合生活在城区里的上班族生活,有利于健康,作为大兴区以前好像有化工厂,但经过我们的调查南山东营一村没有这样的产业,是个不错的地理位置,不会因为化工厂等有污染的产业而影响正常生活。没有什么有污染的第二产业也是对于新型农村建设是一种体现,以后规划可以建一些好些的农家院,供城市里的人观光旅游。

除此之外,我认为本村的村委会成员及村民都很热情,很支持我们的调查工作,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资料供我们实习调查使用,我们最后统计数据规划时给我们减少了很大的负担。这次的实习使我有了一些接近陌生地方和陌生人的经验,增强了沟通能力,是个不错的实习作业。

二、全班一起去千家店

实习感受:

7月3日,我们全班同李老师来到了及其偏远的延庆千家店村,在群山缭绕的路上,炙热的阳光下,我们停了几次,首先是在一处中日抗战基地停了一会儿,照了几张集体照。留了一下影,感觉很有意思,不过也挺好的。第二处是在一个总的介绍处停了下来,就是千家店百里画廊,千家店的张镇长为我们详细的解说了那个图,按照延庆县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要求,该镇不断深化“生态环境立镇、生态旅游富镇、生态文化强镇”的发展思路,精心打造百里山水画廊,争创首批全国特色旅游名镇工作进展顺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它包括了我们那天去的所有地方,此处还有一处很大的流水处,貌似瀑布却波涛汹涌,那里很凉快,很多同学都去那里照相,我也去附近呆了一会儿很好,很舒服,这是在昌平和城里面看不到的景观。第三处是一个黄岑茶的产地,去看了一下。第四处到了吃饭的千家店农家院,我们等了好久这顿饭因为做了半天的车了,吃饭后就到重头戏了,就是我一直期待的那个硅化木地质公园。

据了解,硅化木地质公园位于北京“夏都”延庆境内燕山丛中,白河两岸,“仓米旧道”驴友环形路线内。距北京城区100千米,距延庆县城30千米。此地生活习性优良,地质遗迹丰富,山青水秀,情况优美,天气宜人,风气淳朴,交通便当,为地质公园建立供给了十分抱负的优胜前提。是海内以木变石为正题唯一的地质公园。

在我去之前看老师的介绍一直认为它是一个平地,像城里的大公园一样,这次来到是个大山,很出乎例外,这个公园很有特色,它通过山上的十二个亭子向游客和参观者展示不同大小和形状的硅化木,可是由于天气太热,很多人没有上去,不过我一向是来了就不能错过,尤其是这个硅化木公园,我随着老师登了上去,参观了好多个硅化木,其中参观的最后一个硅化木是最大的一个,高达两米,当我看到的时候,我想到了一个问题,这个硅化木本身的的树要长了多久,才可以长到这么粗,因为它在化成硅化木之后还是这么大,很悠久的历史呀!总之收获不少。在下山的时候又参观了了一个小型的硅化木博物馆,里面都是些罕见的硅化木很让我养眼。

之后又去了乌龙峡谷,这次的去千家店活动真的很丰富,挺好的,除了路途比较遥远之

外,空气又好,像这样很边远的远郊区能规划的这么好,应该有李老师的很大帮助,作为学生觉得很好。

试论当前村镇规划建设 第3篇

【关键词】村镇;发展;规划

0.引言

在对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探索中,我国付出了不懈的努力,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不仅是为了繁荣农村的经济,还关系着我国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顺利建成。因此,为了统筹城镇经济发展与村镇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快速稳定的发展村镇经济建设,国家提出了以拉动内需为主要内容的振兴经济的政策措施。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机遇与挑战共存,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约束,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以及巨大的城乡差异和低下的城镇市政公用设施支撑能力都将是阻碍村镇经济发展的因素。所以怎样规划经济发展成为了现阶段最迫切的问题。

1.依照法规,合理规划

1982年国家建委及农委颁布了《村镇规划原则》,我国开始了“从只抓农房建设发展到对村镇进行综合规划建设”的新阶段。1993年国务院发布《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同年建设部发布《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1995年发布《建制镇规划管理办法》。各个地方政府也制定并完善了相应的地方法规及标准,至1996年底,全国78%的镇, 59%的集镇,18%的村庄对规划进行了修编或调整完善。在1996年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 98%的县(市)和67%的镇(乡)设立了村镇建设管理机构。2007年发布《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2008年实施了《城乡规划法》,使城乡规划进入了完整规划体系的新时期。

2008年新实施的城乡规划法已明确,城乡规划中的村镇规划也要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现阶段规划中,市(含县政府所在镇)的规划相对来说按城市规划的要求编制实施进展较好,村镇规划包含的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发展相对滞后。在制定城市规划时,要确定区域内的乡、村庄布局。镇(乡)制定规划时,也要规划区域内的村庄发展布局,指导村庄制定规划。镇(乡)规划的具体要求可按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的规定执行,村庄规划在新的村庄规划标准实施之前应参照村镇规划编制办法和新农村规划建设的要求编制。

2.根据实际,理性规划

根据我国村镇规划编制要求的发展来看,村镇规划已从原来最基本的要求,即满足村镇体系现状图,村镇体系规划图,规划区用地现状图,规划区用地规划图,规划区工程管网规划图和规划说明书的“五图一书”,调整为现状资料分析,村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各市政工程规划、防灾减灾、环境规划、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等一整套内容,所采用的标准也基本与城市规划的要求接轨。而且,规划法要求在制定调整规划时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城乡经济的发展,政策的推进,审美观的变化,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使得村镇规划的制定与修编将是一个动态渐进的过程,也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逐步完善。因此,有必要对现阶段村镇规划提出几点建议。

2.1产业分析,准确定位

产业是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村镇规划的依据。因而我们要注重产业定位研究,做好产业分析,找到产业发展的规律、特点及重点。村镇在产业定位研究时,应优先发展现代农业,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非农产业也应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空间,也包含在“生产发展”的要求之中。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拉长产业链,可以使农民在加工增值的过程中增加收入。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产业定位研究的过程。产业定位研究通常由产业规划师进行专题的产业研究,根据产业的内外部环境分析,相关典型的成功案例的研究借鉴,产业的SWOT分析,确定产业定位,确定总体发展思路的规划产业、指导产业的发展。

其次,在产业定位研究中必需进行产业的详细分析,应从产业发展机遇与区位优势,发展现状,及与其他区产业的对比,当地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与机遇总结中理清产业发展的脉络。通过产业扫描,产业筛选,提出产业定位建议,确定村镇的先导产业、支柱产业。也就是对产业及产业链进行全方位的梳理与整合,搭建村镇的发展平台,培育村镇的综合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

确定产业定位之后,就可以为村镇规划中确定村镇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提供依据,如确定村镇的类型,是区域条件分类的城郊型和乡村型,还是主导产业及资源分类的产业型、养殖型、旅游型、保护型、交通型等。村镇类型确定后也就容易确定村镇的发展方向,产业发展之路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村镇发展之路。

2.2城乡结合,共同发展

这就要求村镇规划时,要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化和城镇建设的引导和调控作用,需要继续发挥市场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各级政府对城乡空间的规划管理,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放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突出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促进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在区域层面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将基本农田、重要自然人文资源和生态保护区、环境脆弱区作为禁止和限制开发的地区,严格控制这些地区的建设活动,切实加强对重要水源涵养地、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基本农田的保护;划定城镇增长边界,提高城镇建设用地使用效率,促进城镇紧凑布局,集约发展;在城市层面划定蓝线(水系控制线)、绿线(绿地控制线)、紫线(历史文化保护控制线)、黄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和红线(道路、用地控制线),作为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城乡统筹政策的落实与推进,也就使村镇纳入城乡一体化的规划,使城乡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3.结束语

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规划 第4篇

针对这一情况, 2003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0个, 村12个。

2005年公布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4个, 村24个。

2007年公布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41个, 村36个。

2008年公布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58个, 村36个。

目前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43个,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08个, 现在正在研究公布第五批。这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一件大事, 是继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之后的一个新的举措。

一、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由来和演变

早在1986年, 国务院的文件中曾有规定, “对一些文物古迹比较集中、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寨等也应予以保护。”并规定可以公布为地方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这里, 已明确把有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镇、村列为保护对象, 不过它是划在“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中, 并没有单独列为名镇、名村。此后, 北京、安徽等地公布了省 (市) 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但也有的省如浙江, 当时取的名称是“历史文化名村、名镇。”

当时设定历史文化保护区时, 特别强调了地域范围的灵活性。根据历史风貌的完整度, 保护区面积可大可小, 风貌完整值得保护的地段则划入, 面貌已改以及无真实历史遗存的地段则不划入, 免得本来无物可保却造假古董充数。这样做该保护的地段严格保护, 无物可保的地段放松一些, 这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保护和发展建设的矛盾。如果一个历史村镇现在保存下来的也只是一个局部, 并没有全镇范围内的格局、风貌可言, 那么, 将保存完整的部分划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予以保护是合理的。

但是, 许多地方希望提高自己村、镇的知名度, 希望将保护区冠以整个村、镇的名字, 以行政建制来命名, 当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虽然它不是《文物保护法》 (1982年版) 中的法定名称, 但对历史村镇保护工作的推动还是有作用的。

2002年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做了改变, 规定“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城镇、街道、村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村镇, 并报国务院备案”。这里, 把原统称为“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街区、村、镇分别单独命名, 突出了行政建制的名义, 虽然保护只是针对村、镇的一部分, 但仍然冠以整个村、镇的名字。请注意, 2002年的《文物保护法》规定的历史文化村镇只是省、自治区、直辖市级的, 并没有国家一级的。

到2008年,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开始实施, 在这里规定了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已公布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 选择具有重大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经专家论证, 确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这样, 就出现了国家层面上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这种保护名目。不过, 它不是由国务院公布, 而是由国家主管部门公布。

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条件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 具备下列条件的城市、镇、村庄, 可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1.保存文物特别丰富;

2.历史建筑集中成片;

3.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4.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 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 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这一规定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第一, 它保存了丰富且集中成片的文物及历史建筑, 它应该是真正的历史遗存, 不是仿建的, 不是假造的, 这是对物质性文化遗产的基本要求。第二, 它应该保存着传统的格局和历史的风貌。这一条很重要, 是区别保护文物保护单位与保护历史文化村镇的标志, 若只有分散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 整体上体现不出传统的格局和历史的风貌, 那它完全可以用划定文物保护单位的方法加以保护, 没有必要定为历史文化村镇。第三, 《保护条例》还提到, 在历史上在曾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军事要地, 或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 对地区有过重要影响, 有鲜明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等等, 之所以提这些要求, 是因为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地方, 在历史上有过重要影响的地方, 它的建设能反映当时当地的最高水平, 能折射出经济、文化、技术的发达程度, 这样的历史文化村镇肯定会更有典型意义。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遗存可以包含有更多的重要历史信息, 直观生动地说明事件或人物的历史文化意义, 这样, 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村镇也就会有更高的价值。

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方法

《文物保护法》把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分成三个层次, 即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 (村镇) 、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与历史文化街区一样是属于第二个层次的。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中规定了历史文化名城与历史文化街区 (村镇) 保护方法的差别。

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要求是:保存真实历史遗存, 保护整体风貌, 积极改善基础设施, 维持并发扬使用功能保持活力。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要求是:保护文物古迹, 保护保护历史街区;保护和延续古城格局、风貌特色,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果一个历史文化名镇, 它们保存的只是镇区的一部分, 并没有全镇范围内的格局、风貌可言, 比较适用于历史文化街区的方法。

但是, 有许多历史文化名村, 虽然要保护的也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并非保护全村, 但是古村虽小, 却存在着和城市类似的整体格局和历史风貌, 许多规划的格局以及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往往还能存在, 应注意保护和延续。如皖南古村的水系, 从水口园林到水塘、溪流, 有许多文化涵义可以研究认识;浙江诸葛村的布局也有许多“玄机”待我们去发掘。此外, 古村镇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 一般也会有大量遗存, 保护这些内容就使历史文化名村更适合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方法。

有一些古村镇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请注意, 这些“文物保护单位”的正式名称是“某某村古建筑群”, 而不是称“某某村”, 如“流坑村古建筑群”、“诸葛村古建筑群”。它的意思十分明确, 即“文物保护单位”指的是村中的某几栋建筑, 并非指该村的全部。按照保护“文物保护单位”的方法, 村的其他部分所受到的保护控制, 用的是“文物保护单位”周围“建设控制地带”的方法。而在“历史文化名村”, 保护控制的是古村的全部, 其中包括属于“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 也包括不属于“文物保护单位”的传统建筑, 还包括村中道路、水塘、场院、水井及古树等环境要素, 这些就要按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办法保护 (见图1-1、图1-2) 。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还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作出了一体的规定: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 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在“保护措施”一章规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整体保护, 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 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这里所说的“整体保护”, 并非是指保护内容上的城市整体, 而是指从城市整体的角度来认识保护价值, 从城市整体的高度来采取保护措施。比如不只要保护文物古迹、历史街区, 还要按《保护条例》所说的, “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 不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按照保护规划, 控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人口数量, 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环境。”

由此可以看出,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要根据镇、村中不同的文化遗产内容, 综合应用多种保护方法。对于镇、村中文物保护单位要按《文物保护法》的要求, 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保存全部历史信息;对“历史建筑”要按《保护条例》的要求不得拆除, 要按原貌进行维修, 内部可以兼顾现代生活的使用要求;对名镇中属于历史文化街区的地方, 则保护历史的真实性, 保持风貌的完整性, 维护生活的延续性;对名镇、名村中依然存在着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要予以保护或延续, 可参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种种方法, 如保护镇村的空间形态、街道布局、建筑形式等, 对于历史风貌不好笼统只提保护, 应该还有延续, 即在这些地方的必要的更新建设中通过控制建筑高度、建筑风格等, 使村镇的面貌与传统的风貌相联系, 既满足现代生活需要, 又不失历史传统特色。此外, 除了保护有形的、实体性的内容外, 还要保护无形的、传统文化的内容, 这在历史村镇中是极其丰富的, 如民间艺术、民俗精华、民间工艺品、传统戏剧、音乐等, 这又涉及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

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分类和特点

现在,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已经有251个, 它们类型各异, 分布辽阔, 大小不一, 很难做一个没有遗漏的分类。这里的分类是从保护管理角度出发, 分析现状特点和保存状况, 目的是决定保护管理的方法。

碛口镇位于黄河边, 面积约2平方公里。明清时期水运在此中转, 货栈、银行、商号、大宅以及骆驼骡马运输店, 构成繁荣的商业小镇风貌。

(一) 完整古镇型

这类古镇保存十分完好。它们所处的山水环境, 以及古镇格局, 乃至街巷和院落都是历史上留存下来的。这类古镇现存不多, 因此十分珍稀, 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对于这类现状完整的古镇, 保护方式应该另辟新区, 最大限度地减少新的建设给古镇带来的影响和破坏 (见图2-1、图2-2) 。

(二) 历史街区型

大部分历史文化名镇属于这种类型, 这里旧区保存相对完整, 有成片的还保存着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区, 也有不少虽够不上文物保护单位却仍需保护的历史建筑。但是外围许多地区及全镇已改建, 已不再有保护的价值。这与其他小城市的历史街区是相似的, 它们比较适合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方法 (见图3-1、图3-2) 。

里耶镇位于湖南省龙山县, 地处酉水上游, 明清时期为湘西四大名镇之一。现状保护街区面积8.99公顷, 人口约8000人。古镇除了当地传统的土家族民居建筑外, 还保存数幢明显带有中原地区风格的大宅。

(三) 传统古村型

这是大部分历史文化名村的类型, 村子不大, 但要保护的内容十分丰富。这里旧区保存相对完整, 有传统的历史风貌, 有整体的规划格局, 整个村子可能是有意识按某种理念的规划布局, 也有的是顺应自然而自发形成的, 但都能反映一种规划理念。这里的无形文化遗产的保存状况一般比较好, 可能是由于相对封闭, 或者是家族聚居、或者是经济落后尚未受到现代化的渗透, 所以还存有传统工艺、民俗等小范围特有的无形文化遗产。它们是急需全面保护抢救的 (见图4-1、图4-2) 。

规划要从更高层次分析入手, 既开发传承独特的风味特产, 同时又积极利用历史文化资源, 争取多种机遇, 提升村镇的综合素质, 研究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适合产业。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不可急功近利竭泽而渔, 在建设布局上避开文化遗产的核心地段, 避免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冲突。

(四) 民族村落型

在少数民族地区, 村落布局及建筑形式都极具特色。但这类地区经济相对落后, 生活环境较差。目前改造更新的压力可能还不大, 这就要特别注意积极改善生活条件, 建设环境卫生设施的同时保护民族地方特色及传统文化 (见图5-1、图5-2) 。

爨底下古山村位于京西古驿道上, 距北京市区90km, 现有山地四合院民居70余座, 居民14户, 30余人。古村落为群山环抱, 布局随地形依山就势。

(五) 家族聚落型

有一种村落实际是一个家族或同姓、同族人聚居, 由一个先祖建起主要建筑院落, 然后逐渐外延, 也有的是一次建成。这种村落规划格局十分完整, 建筑密集, 质量也较好, 其中价值较高者已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有的整个村落无人居住, 全迁至新区, 它们更适合于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方法 (见图6-1、图6-2) 。

五、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规划

《保护条例》规定,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保护原则、保护内容和保护范围;

西江苗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境内, 是我国最大的苗族聚居区, 有600多年的历史。宅内现聚居苗族一千多户, 五千多人。

2.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

3.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护要求;

4.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5.保护规划分期实施方案。

以上是法定的原则要求, 主管部门正在制定《保护规划编制办法》, 在具体做保护规划时应该注意深入研究该村、镇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地方特色, 这是确定保护内容、提出保护措施的基础;要对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和其他建 (构) 筑物分类提出保护要求, 这是保护及合理利用不同层次文化遗产之必须;要制定整体层次上的保护措施, 包括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保护, 体现自然景观和环境保护的镇区空间形态或视廊控制等。同时也应制定针对村、镇社区功能的完善、用地布局的调整、基础设施改善和环境整治的具体内容和措施等。

六、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保护规划要突出特色、因地制宜

中国幅员辽阔, 民族众多, 各名镇、名村的地域特点、形态风貌有很大的不同。保护规划在指导思想、保护原则、保护内容方面可以参照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方法, 但是在内容发掘、保护措施方面, 要体现名镇、名村的特殊之处, 有的放矢, 切合实际。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 要认真分析和挖掘民族、地方的特色, 保护和延续这些特色, 保护自然景观和优美田园风光, 展示浓郁的乡情民风。

(二) 保护规划要促进历史村镇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许多古村镇经济欠发达, 同时因为位置偏僻, 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一时很难体现其经济价值。规划要从更高层次分析入手, 既开发传承独特的风味特产, 同时又积极利用历史文化资源, 争取多种机遇, 提升村镇的综合素质, 研究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适合产业。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不可急功近利竭泽而渔, 在建设布局上避开文化遗产的核心地段, 避免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冲突。

(三) 保护规划要注意使居民从保护中受益

要实现名村、名镇历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与利用, 一定要使居民都了解自己村、镇文化遗产的价值, 同时, 要解决居民的实际困难, 使当地居民从保护中受益, 这样才可以使大家自觉地为保护自己的家园做出贡献。保持村、镇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 并不排斥村、镇市政基础的改善与合理的房屋内部更新, 不能因为保护而防碍居民生活的提高。只有本地居民的积极参与, 保护才能持久, 才能取得最好的保护效果。

(四) 保护规划要统筹保护有形和无形、物质和非物质的文

历史文化村镇不但要保护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 还要保存传统村落中人与自然的和谐, 保护人与人之间质朴又亲密的关系, 保存生活习俗中所表现出的文化多样性价值。这些是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根基, 也民族文化繁衍的土壤。这里的生活应该不断改善和提高, 文化与习俗肯定也会随时代的进步而进步, 但是我们希望的是一个有继承、有延续的过程, 是一种渐变, 不应该因突变产生断裂, 要尽力避免外来旅游者价值观的影响和全球一体化的冲击。

(五) 历史文化村镇的旅游要使遗产无虞、居民受益、游人满意

村镇规划工作总结 第5篇

一、抓深化规划研究,实现规划全覆盖

为确保规划的超前性、科学性,有效地引导城市的有序发展,依据《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20xx~20xx)》,开展了各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完成了《常熟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纲要文本,胜利片区、勤丰片区、龙腾片区等七个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论证工作;完成了《常熟城市规划》多媒体资料的更新工作;建立了常熟市规划网站对外发布工作;配合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开展了与《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20xx~20xx)》相衔接的十五项专项规划的委托编制及规划指导工作。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工作要求,着重抓好三个方面的村镇规划编制工作:一是指导古里、支塘、沙家浜、董浜、辛庄镇编制新一轮总体规划,并完成评审论证工作,支塘、古里镇总体规划已批复,其余正在修编及报批中。二是完成了古里镇中心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三是指导各镇全面完成了村庄建设总平面布局规划的编制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打好基础。同时对我市历年来规划编制进行归集整理,重点整理了1995年至20xx年以来相关规划资料,形成各系列的规划成果并出版发行,为规划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抓机关作风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一是提高服务意识、效率意识、法制意识,培养爱岗敬业精神。充分认识规范和落实工作制度的重要性,对以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措施进行认真梳理,从思想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监督检查、依法行政等方面进行规范,以制度来约束全体工作人员的行为。落实各项业务工作制度,实行网上每周业务工作实名汇报制度和科室每月工作分析制度,热点、难点、敏感问题通报制度;重大项目会办制度,重大项目公告制度。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各项规定,坚持依法行政。年初,通过梳理职权目录,制定工作规程,利用局规划网站,执行实时监管的审批流程,使职责分明,权责到位。规范行政许可行为,严格执行“一书两证”制度。全年共办理规划选址意见书71份,办理规划用地许可证290份,办理规划建设工程许可证957份,出具拍卖地块规划设计要点128份,办理市政设施规划建设工程许可证43份。

二是做好“两个联系”。加强与社区的联系,聘请社区联络员参与规划效能建设和规划效能监察活动,定期到社区、工业园区和镇村进行规划宣传和咨询。继续加强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联系,完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规划通报办法,及时通报规划编制和重大项目的审批情况。召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的征询答复座谈会,对人大代表的建议、政协委员的提案进行分析研究,全年共办理人大建议5份,政协提案11份;同时高度重视群众的信访工作,成立信访工作小组,形成主管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科室领导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对群众反映的情况,认真调查研究,做到事事有答复,件件有回音,全年共答复市长热线、人民来信127封。

三、抓工作机制创新,提高服务水平

建立两项机制,实施协调工程和办事快捷工程。一是建立规划矛盾协调机制,建立规划行政许可与调解相结合的制度,成立领导小组,协调、处理规划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主动发现矛盾,着力解决矛盾,防止矛盾激化。二是建立规划管理协同机制,贯彻市政府对违法建设长效管理的意见,全面完善规划监察执法联动机制,提高查处违法建设的主动性,强化部门齐抓共管的协同性,有效遏止了违法建设的蔓延;规划监察坚持依法行政,实行查处分离,违法建设的处理全过程实行网上审理;重大违法建设信息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体向社会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全年共查处违法建设584起,违法建筑面积13万多平方米,拆除违法建设6000多平方米。

实施三项服务。一是简化办事程序,开辟服务特区,设立快捷模式,对现有的办事程序进行最大程度的优化、简化、固化,缩短行政审批时间,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二是完善工作规程,不断创新、整合内部业务流程、外部服务流程,优化从受理、流转、签发、制证、发证、监督的工作规程,规划审批和规划监察执法全面纳入管理系统考核,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三是强化技术服务,实施信息工程。以无纸化办公为要求,实现审批中心窗口接件、电子流转、即时查询、自动统计、超时预警、绩效考核、后台监管的一整套网络管理制度。为确保城乡规划管理有效开展,对城区1/500、市域1/1000地形图进行修测,及时制定规划审批项目竣工验收相关规定,落实专职人员负责地形图的更新,保证了地形图信息的有效、详实。同时在现有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嵌入地理信息系统和地下管线系统,实现规划三维信息管理系统;为科学的规划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为相关部门提供优质的规划服务。为确保今年规划全覆盖任务如期完成,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在局内部实行规划编制负责人制度和规划编制成果汇报制度,立足重大板块规划与总体规划的无缝对接,取得了良好效果。

试行两个制度,坚持两个原则。一是技术负责人制度,使行政管理与技术服务相分离;二是实行规划监察行政处罚裁定制度,使检查与处罚相分离。充分体现制度管人、管事的原则;充分体现了行政处罚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三是坚持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落实批后跟踪管理制度和建设项目竣工规划验收制度,确保各项规划实施到位。四是城乡一体管理的原则。在城乡一体化规划管理的进程中,我们根据村镇规划建设的特点,分析村镇规划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逐步将村镇建设项目全部进入行政审批中心报建,进一步健全和规范各项审批流程,规范了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组织镇村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规划业务培训,既提高了村镇规划人员的业务素质,又提高了报送审批资料的完备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推进一级审批二级管理的模式落实到位,局在年初及时召开镇村规划管理工作会议,部署镇村规划管理工作;年中及时总结经验,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商讨解决问题的对策。

四、抓党风廉政建设,弘扬新风正气

探讨村镇规划中的小游园设计 第6篇

村镇小游园是村民重要的室外生活空间,是村镇绿化系统中使用率最高,分布最广的组成部分,是居住环境中不可替代的自然因素。可以绿化村容美化村景是村镇规划中重要的绿地设计方式。

小游园是村镇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可以快速有效绿化村镇景观的重要措施。随着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的深入和“中国梦”的建设需要,各个村镇都提高了规划对绿地的要求。运用植物配置组成形态各异的小游园,可以为广大村民提供一个优美、舒适的乡村环境,还可以为村民提供游憩交流的场所。

小游园的定义

供村镇居民短暂游玩的公共绿地,规模一般不大,园内除了种植花草树木以外还可以有建筑小品等设施。

小游园的优点及作用

小游园的优点是:(1)其规模小占地面积小。(2)规划布置简单,投资造价低。(3)村镇中可以短期建设多座,绿化环境快,管理方便。(4)适用于旧村改建过程中的绿化建设,是园林绿化中见缝插绿的最好表现。

小游园在规划建设中的作用具体有如下几点:(1)装点村景,美化村容。小游园以植物造景为主,可以规划布置在村镇主次干道两旁,并以园中精致小品的建设形成一处处美丽景观,点缀村景美化村镇。由于小游园规格小巧,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因此对村镇的文化艺术品位有着显著的提升作用。(2)用以填補村镇公园的欠缺和不便,为村民提供亲近舒适的游憩场所。与大型公园相比,小游园的设施简单、投资小、绿化见效快,且密度大服务半径小。与装饰性绿地相比,小游园又因为可以设置绿化小品、园路景观等设施,使村民即可以观赏花卉植物,又可深入其中游憩赏玩。因其密度大,村民可以随时随处娱乐健身,十分方便。 (3)节约投资,方便村民。顾名思义,小游园均为小型公共绿地,其小品设置简单精巧。投资小建设快,后期管理方便,且密度大覆盖广属于开放性绿地,村民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另外,小游园可以采用村镇中零星空地或是不宜规划建筑的小块空地建设,因此在旧村改建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还有助于绿化村容、邻里交往、民风和谐,对实现美丽乡村中国梦有很高的实践价值。

小游园的布局要求

1.布局紧凑,合理利用土地

在村镇规划中,小游园面积一般较小,所以设计时应合理组织各要素的比例关系,重点突出景观植物提高单位面积内的绿化覆盖率。例如可利用小游园的边界修建条式花台,内部种植常绿灌木和四季鲜花,不仅有效的确定了游园的边界还达到园景丰富,街道美观的效果。

2.园内小品设施种类适宜,精致小巧

小游园布置的小品要适合村镇居民的使用要求,区别于城市绿化小品,可多布置些花架、坐凳、栏杆、游憩设施等。在数量上要满足村民的使用要求,还要使村民有舒适感和亲切感,方便村民闲暇时休憩、闲聊和乘凉。此外,在不影响村景的情况下,可以在小游园内设置几处宣传科教的画廊,经常展出新的国家政策和农业科技知识,使村民能在休息的同时了解时事动态和农业知识。

3.植物配置应与村镇环境相配合,体现地方特色

在绿化设计时要严格选择主调树种,选择的主调树种要求色彩美观、形态优美,还要与村镇周围环境相适宜。如果树种选择不当,不仅造成了人力和财力的浪费,还会导致绿化建设时间的推迟。注意景相、季相、时相的相互统一,在有限的绿化空间内取得较大的活动空间,而又不影响绿景,植物树种选择可以以乔木为主、灌木为辅的原则。同时还要注重群体美,组织乔、灌、花、草形成多层次的构图。采用快生树与慢生树相结合,根据规划近期及远期的景观要求,运用常绿和落叶植物相互搭配,增强园内景观效果。还要照顾到春夏秋冬四季有景,众所周知,植物是随着时间和季节的变化体现着不同的色彩和形态的。为了使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植物,就需要适当搭配观叶、观果的花木和花草。

小游园的规划设计要求

1.交通流线组织

引导村民按照规划者的设计意图来游赏园景,并结合科教展示画廊,保证村民游赏和学习的完整性。

2.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相互结合、互相补充

硬质景观包括地面铺装、娱乐设施、休息设施、画廊展示、设施小品等。这些设计过程中可以突出主题形象,配合景观起到象征与装饰的寓意作用。软质景观包括植物配置和树种选择等。软质景观则要以当地树种为主,突出绿化氛围,起到美化、自然、舒适的和谐作用。在小游园景观设计时,软硬景观要注意文化内涵和植物美感相互统一。

3.适宜村镇规划要求,满足不同村民的需求

设计小游园时要符合村镇规划。园区内的小品体量要适中,不宜太大,符合村镇规模使人有亲切感。考虑大多数常住村民的需求,如村内老人和留守儿童居多,则可以多设计适宜老人使用的凉亭、坐凳、棋盘等设施;适宜儿童的沙坑、树桩、矮凳、游戏器材等设施。充分满足不同村民的使用要求。

结语

随着我国美丽乡村规划进程的加快,乡村居民对园林的景观欣赏水平会日益提升。因此运用生态园林的理论,设计出满足美丽乡村规划要求,创造出风景优美的村庄环境是规划工作者的追求目标,也是实现美丽乡村中国梦的建设要求。

(第一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 城乡建设学院

漫谈村镇规划 第7篇

本文从村镇规划所指范围, 现代村镇规划的概念、原则入手, 分析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新的历史阶段.我国村镇规划和村镇建设的现状,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当前村镇规划的现状分析

1、村镇规划理论体系没有形成。

目前, 我国广大乡村建设尚未摆脱自然演进的模式。在这恢复村镇规划和建设管理近二十年的建设实践中, 村镇规划技术理论发展远远落后于村镇建设发展的速度, 没有形成自己的完整系统的村镇规划理论与技术管理体系。目前, 应用的主要是村镇建设规划和乡镇域总体规划。可是村镇在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不同内容的规划指导是远远超出上述规划所涉及的内容的。因此, 在村镇规划实践中, 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所含的各种内容、技术标准都在村镇建设所必须的规划设计中运用, 技术管理比较混乱。

2、村镇规划收费无依据。

在村镇规划收费方面, 国家没有一个收费标准, 在很多情况下要参照城市规划收费标准, 这给组织编制规划单位的付费和规划设计单位的收费都造成一定困难。更为一些不重视规划的单位蓄意压低规划收费价格创造了条件, 这是非常不尊重规划技术人员创造性技术劳动的一种倾向, 长此发展下去, 对村镇规划技术队伍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也影响专业规划设计部门对村镇规划工作的重视和参与的积极性。因此, 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够引起足够重视并抓紧研究、落实有关工作。

二、村镇规划工作的几点建议

建设新农村, 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使农村的发展得到科学规划。科学规划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任何重大建设事项的前提和基础,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系统的规划, 农村发展更离不开规划的指导。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首先必须充分认识科学规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极端重要性。因此, 村镇规划编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成功, 以下是对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好村镇规划编制工作的几点建议。

1、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 就是要把城市的活力带到农村, 将农村的田园风光让城乡居民共享。要达到城市与农村的发展互动, 需要通过合理的村镇体系规划来实现。所以, 村镇体系规划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手段, 它包括城乡一体的空间布局、城乡一体的产业分工、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的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城乡一体规划, 加强各方面的交流, 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促进城市与农村整合发展。 (1) 加强城乡人员交流。加快小村镇的城镇化进程, 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富裕农民和非农产业加快向重点镇、中心镇集聚, 积极引导农业富余人员向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及商业领域转移。 (2) 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村镇不仅仅是经济的中心, 更是文化、教育、科技创新的中心。它是各种现代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发源地, 而广大农村则是城市文明的扩散地。城市文明程度相对较高, 文化设施和各种资源比农村要好, 应大力加强村镇文化向农村辐射, 通过文化交融和渗透, 如举办文化、科技下乡等活动, 引导农村文明, 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3) 加强城乡经济交流。工业产品大多集中在城市, 而农产品大多出自农村, 所以城乡在经济方面的互补性很强, 要创造条件, 打通各种渠道, 增进城乡的经济往来, 互通有无, 相互取长补短, 实现城乡经济的共同繁荣。 (4) 统筹城乡交通建设。“要致富, 先修路”, 城乡的人员交流、文化交流、经济交流等很多方面均需要交通条件的支撑, 尤其是在较为偏僻的乡村。所以, 应通过规划, 实现村村通公路, 并打通村、镇、市等多级交通网络,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为城乡共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在城镇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 今天的农村就是明天的城市。合理的村镇体系规划决定各级村镇在区域中的合理布局和发展定位, 应该有目的地塑造特色, 并寻求区域整体的可持协调发展。

3、统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村镇是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城镇化的背后是制度的变革, 制度变革的背后是文化观念的变革。所以, 城镇化不仅是人口的空问转移、经济结构的转型, 而且还是社会文化的转型、社会制度的转型。所以, 村镇在做规划时, 应该有目的地推动这些转型的逐步实现, 达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标。

4、统筹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规划的本质是以人类的理性安排克服市场的失败, 实际上是用有限的资源满足人类无限的需求, 如果没有理性的规划, 理性地安排资源的使用, 而是掠夺性的对待自然资源, 就然会导致资源的滥用和枯竭。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加强绿化、村容镇貌、环境卫生建设, 吸取城市在环境污染方面的教训, 切实做到事前防护, 环境保护规划要与各项建设规划同步进行, 而不是等到污染严重后再来进行规划和治理。

三、结束语

我国的村镇建设工作, 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 我们也要看到, 在迈入新世纪之后, 村镇建设和规划工作, 如果要走入一个更高的、更科学的层次, 就必须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对理论与实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方能指导我国的村镇建设工作在新世纪里取得更伟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如何加强村镇规划 第8篇

关键词:村镇规划,方案方法,管理工作

村镇方案建设关系着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过程.关系着农村经济的繁荣。关系着宽大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良, 关系着社会稳固、政治安定, 关系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 搞好村镇方案建设对推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做好村镇方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做好村镇方案管理工作, 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就是请求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最宽大国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时刻把国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放在心上, 使国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做好村镇方案管理工作, 就是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重要体现。从我县农村实际看, 农村大部分房屋已经进入高标准翻建时代, 这就请求我们的村镇方案管理工作必须跟上时代步伐, 满足农村群众高层次的建设和审美请求, 努力为群众创造舒适、惬意、精巧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如果我们的村镇方案管理工作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请求, 势必涌现村镇建设上的混乱无章和重重建设, 加重农民累赘, 影响农民生活质量, 延缓小康建设过程, 损坏农村形象。

做好村镇方案管理工作, 是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再生的资源, 掩护耕地就是掩护我们的生命线。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 人类生产、生活所必须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由于一些农村方案意识淡薄, 方案管理工作滞后, 涌现了无序建设的混乱局面, 村盲目扩大外延, 不仅占用了有限的耕地资源。而且还造成了村内大批土地的闲置糟蹋, 有的村甚至成了“空心村”。因此, 加强土处所案政策法规宣传, 加强方案和掩护耕地意识, 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急的任务。

做好村镇方案管理工作, 是掩护农村社会稳固的需要。纵观近几年我县农村纠纷案件, 有相当一部分是因方案管理工作不到位而引发的占地、道路排水、采光等抵触。化解这些抵触, 解决这些问题, 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认真保持“先方案、后建设”的原则, 切实把“统一方案、合理布局”的方针落到实处。

2 做好村镇方案编制工作的原则

村镇方案是村镇建设中最重要、最美键、最基础的工作, 是村镇建设的龙头, 也是体现村镇建设特点的重要环节。在方案编制工作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原则:

2.1 因地制宜、科学方案的原则。

我县地区散布有平原、丘陵、山区, 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发展村镇方案建设的条件也各不雷同。因此, 在方案编制上要保持从实际出发, 各乡镇根据自己的村镇现状、地区特点和资源条件, 搞好村镇建设的方案布局。突出重点, 突出特点, 重视实效, 防止不切实际, 贪大求洋, 盲目方案。

2.2 掩护耕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方案编制必须突出掩护耕地的主题, 必须强化对村内空闲土地的充分利用, 减少占用耕地。对村内有偿应用的大院、闲置院、空闲地, 搬迁户旧宅基、无合法有效土地应用手续的各种临时性占地等都要纳入统一方案, 合理安排应用, 严格把持扩村外延。

2.3 超前方案、高效能管理的原则。

方案编制要保持高标准、高质量, 建立精品意识。要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 努力从单纯寻求规模扩大转变到进步质量和程度上来, 适应农村生活程度不断进步的需求。具体目标就是请求每个村在方案中都要突出建设一个环境清新的道口, 一条硬化广阔的街道, 一个舒适雅观的文化运动中心;村镇内部住宅建设要逐步达到局部成排、整体有序的效果。在城区方案上, 要加强对主干道路两侧的方案建管理。凡在两侧把持区内新建、改建、扩建农 (居) 民住宅, 必须严格按方案进行。

2.4 立足现实、顾及长远的原则。

方案编制要从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出发, 着眼于满足群众现实生产、生活需求, 注意村内配套设施的方案建设, 安排好近期修建项目。在设立农村养殖区、副业生产区时, 要充分考虑村容村貌和环境的绿化、美化、净化和采光。要在立足现实的情况下, 既要考虑经济基础与发展速度对今后建设的影响, 又要考虑长远目标与近期修建的关系。

2.5 互相连接、和谐一致的原则。

村镇建设方案必须和土地利用总体方案相和谐, 必须与原村镇方案相连接。努力避免涌现互相脱节和“两张皮”问题, 最大限度地减少因重复建设造成的人力物力糟蹋。

3 如何做好村镇方案管理工作

搞好第三个村镇建设十年方案, 是农村改良村容村貌环境和进步农民生活质量的建设发展目标之一, 时间紧, 任务重, 技巧含量高, 必须加强组织领导, 明确任务, 落实责任, 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3.1 在村镇方案的编制和管理工作上, 重要领导要亲自策划, 主管副职要亲自参与。

对在工作中涌现的一些艰苦和问题, 重要领导要亲自和谐, 妥当解决。同时要把方案管理工作列入乡 (镇) 年终考核目标, 列入乡 (镇) 重要领导任期目标, 严格考核, 严格奖惩。

3.2 乡 (镇) 及有关部门要抽调业务精、素质高, 责任心强的正式人员组成方案编制队伍。

所抽调人员的工作都必须与原单位脱钩, 不得兼顾其他工作, 垒身心投入方案编制工作, 以保证方案编制工作的有效开展和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3.3 为保证村镇方案编制的科学性、可行性。

建设部门要组织好方案业务知识培训, 重点搞好政策法规、专业技巧和实际操作技巧等方面的业务学习, 进步方案编制和管理人员的整体工作程度。

3.4 要利用多种情势, 深入开展村镇方案政策法规宣传工作, 切

实加强农村群众的方案意识和依法建设意识, 使《村镇方案建设管理条例》等有关政策法规家喻户晓, 深入人心。

3.5 乡 (镇) 及有关部门要和谐联动, 搞好配合。

在具体工作上, 乡 (镇) 重点负责做好方案经费的筹措, 方案方案的编制、专家评审、技巧论证、按程序报批、公示以及方案人员的办公用品购置等工作, 建设部门要在乡 (镇) 方案经费到位的情况下, 负责做好技巧材料的收集和供给、方案方案的技巧领导、村镇方案测量、方案成果上报备案等工作。土管部门要负责供给乡域和分村土地利用方案图纸等有关材料, 提前做好方案建设用地和企业占地的划界定桩工作。

村镇规划历史 第9篇

1 村镇规划和土地规划的内涵

1.1 在村镇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为了实现其经济发展的目标,要对其进行发展规划,包括村镇规划和土地规划,村镇规划具体包括对村镇经济的发展性质,对村镇的发展进行布局规划等等,在这一过程中要学习一些先进的发展模式,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其进行合理规划布局,通过各种生产建设的发展来保证人们正常生活的需求,通过对一些生产环节的规划,实现村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为了更好地为村镇的发展建设服务,还要有良好的土地规划作为支持,政府按照村镇经济的发展需要,对土地进行合理规划,保证各种生产用地的合理分配,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的是,必须最大限度的使用土地资源,不可以因为人为的原因浪费土地资源,要根据国家的规定标准对土地进行合理规划,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的发展要求。

2 村镇规划存在的问题

2.1 受传统发展模式的影响,在村镇的发展建设中割裂了村与镇之间的关系,只注重居民点的发展建设,这就使得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在建设的过程中很多资源都是重复建设,服务设施等一些配套资源得不到合理分配,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现象,对于经济的发展建设产生不利的影响。

2.2 随着村镇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在发展过程中对土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发展的需求,拓展周边用地已经成了发展的必然趋势,再加上一直以来我国对土地的划分方式都是以人口为主要标准,人口多的地方土地自然就多,这种划分方式使得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用地被侵占,严重阻碍了其生产活动的有效进行。

2.3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领导换届之后都要重新改变其经济发展的方式,村镇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是如此,由于领导的轮换使得对村镇的规划也在不断地发展着变化,一项政策还没有得到彻底落实,另一项发展规划又要出台,这就使得在发展的过程中难以坚持长期有效,缺乏对生产项目的统一管理,因得不到正确的发展指导,使得村镇的规划建设局面十分混乱。

3 土地规划存在的问题

3.1 近几年随着对村镇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导致在土地的规划使用上面十分混乱,为了经济的发展,随意的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使得整体的土地资源被分割的十分零散,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特别是工业建设的发展,使得很多工业用地与居民用地混在一起,由于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居住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其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土地开发集约化程度低,规模效益低下。

由于农村现有土地开发大多以乡村为单位,形成独特的“出租土地、出租厂房、收取租金”的农村工业化模式及农村以宅基地为基础的乡村私宅开发模式。导致土地开发不经济、零乱及水平层次较低,使土地占有率高,利用率低,产出率更低,形成不了开发的规模效益,破坏了村镇土地利用的整体性。造成土地资源严重浪费,使村镇在规模扩大时只能在外延空间寻找新的土地资源。对发展较好的地区开发过度,大量占用耕地。这样一来则出现了镇区中的不少“镇中村”造成村镇未来发展已无用地,同时又形成较多旧城(村)改造工程工作的难点地区。

3.3 发展速度的加快,对土地的管理力度跟进不上,使得很多对土地的规划都产生混乱的局面,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村镇开展土地招标活动,而对于中标企业的目的并不关心,很多企业为了村镇土地的价格低,所以对其进行购买然后从事一些污染严重的生产活动,不仅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还对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这些都是村镇在管理力度上的缺失造成的。

4 解决村镇规划与土地规划之间的矛盾

4.1 加强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创新农村建设用地政策,加强宅基地管理首先是积极通过高一层次的规划(如县域村镇体系规划)或者高一层次的行政领导机构等有效渠道,指导乡镇一级两规(村镇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加强规划之间的配套衔接,综合两规的制定,科学合理地划定“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和村镇规划建设区)。使两者找到有机的结合点,避免各自为政,确保合理必需的建设用地空间。

4.2 其次要认真研究土地政策,制定村镇建设用地调整政策,建立灵活的流转机制,保证村镇规划建设用地,确保规划得以实施。要大力推行农村集体土地有偿使用政策,严格农村建房审批。对于位置优良的地段和空闲地,村集体可组织有资格申请宅基地的农户公开招标,由中标人优先选择宅基地。净收益出让金全额返还用于村镇配套建设,拓宽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渠道。要设法打破用地属性限制,研究政策推进村民跨村跨组建房,以利规划的实施。

4.3 再次是制定既符合国家法律又切合当地实际的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加强管理。

农民建房押金取消之后,加上土地审批后管理不严,宅基“一户一宅”难以落实,造成“空地超标现象严重,老宅又无人监管拆除,“空心村”现象严重,制约了规划的实施。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加大执法力度,搞好宅基地的日常监督监察工作,做到预防为主,防处结合,不断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

4.4 对编制方法进行完善

乡级土地利用规划和村镇规划的不协调的根源在于具有不同的技术规范和编制规程,因此为降低两项规划的冲突必须寻找新方法。具体包括:第一,统一基础数据。第二,选择预测模型预测人口时,应当在充分考虑地区情况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多种预测模型,使预测的准确性得到有效提高。第三,协调两项规划的难点在于用地的分类,用地标准、分类标准、统计范围不一致是其主要体现。

结束语

因此,要想使得村镇规划和土地规划得以协调发展,要注意在土地规划的构成中,要考虑其经济建设的发展模式,对土地进行科学合理地分配,村镇规划在发展建设中,要注意的是对引进的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在其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看其是否对周围的环境造成污染,根据人口的布局结构进行规划建设,这样才能保证二者的协调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的发展服务。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土地规划的科学合理对经济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近几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村镇的规划和对土地的规划,对其经济发展来说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对村镇规划和土地规划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矛盾的几点措施,仅供参考。

关键词:村镇规划,土地规划,农田保护区

参考文献

[1]史继红.新农村建设中的村镇规划与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7(17):18-19.

[2]王彬,雷平,李娜.我国现行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不足和改进措施[J].广东土地科学,2007(2):11-18.

古代村镇水规划的启示 第10篇

在我国古代传统村镇规划中对于水的利用, 对于水利的重视和规划, 产生过大量的实践精品, 历经成百上千年仍然在发挥作用, 这些精品和实践也为我们的今天所倡导的新农村水利规划和农田水利建设提供了不少可供参考的思路和范例。

1 兼顾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统一

安徽歙县宏村是我国古代乡村水利规划的典型代表, 堪称“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史的活教材”。宏村有着一套完善的供水系统, 水系设计科学又别出心裁。村民们将村西的河水引入村内, 开凿了一条近1米宽的水圳, 九曲十弯, 为各家各户提供生活用水, 同时也起到调节气温和美化环境等作用。水圳在村的中部形成半月形的月沼, 又在南部形成弓形的南湖, 构成了宏村独特的风貌。

在村落的科学布局中, 水起着重要的作用。整个村落采用仿生学的“牛”形布局, 以雷岗山为牛头, 村口的两株古树为牛角, 月沼为牛胃, 南湖为牛肚, 蜿蜒的水圳为牛肠, 民居建筑为牛身, 四座古桥为牛脚, 称作“山为牛头树为角, 桥为四蹄屋为身”, 形状惟妙惟肖, 整个村落就像一头悠闲的水牛静卧在青山绿水之中。

村内外人工水系规划, 体现了人类巧用自然资源的智慧, 可以说是节约型社会利用可再生资源的典范。原本流量不大的一条河流, 经过人为的规划和改造, 却能构建出如此美丽的景色, 极大的改善了自然环境和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这个设计完全依靠地势的高低不同和当时当地的自然资源, 利用了水的自然流动性, 完全依赖自然条件, 却形成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其他水乡不同的是, 这个村子算不上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地区, 却通过合理的规划, 展现了与水乡无异的“诗情画意”。规划者正是充分了解自然规律和人类的生活习惯, 真正做到了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统一。

2 兼顾艺术与实用的完美统一

江苏周庄是我国第一水乡, 集九百余年的悠远历史和九百余年的文化底蕴于一身, 形成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周庄因河成街, 依河筑屋, 桥街相连, 虽然历经沧桑, 仍完整的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周庄之美, 首先在于水, 水是灵魂所在, 有“镇为泽国, 四面环水”之说, 两横两纵的河流在此形成“井”字形从镇中穿过, 有河有街必有桥, 14座建于元、明、清代的极具特色的古桥横跨在河道上, 周庄的古桥各具特色, 都有自己的故事。桥梁在我国古代是与水利建设密不可分的, 历代文人参与到桥梁的设计中, 提高了审美水准, 在沟通两岸的同时美化了村镇, 是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统一。村镇的桥梁在设计上大多跨度不大, 如何在保证效用的同时兼顾艺术性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钢筋水泥可以解决基本的功能, 但是我们要建设更高层次的小康生活, 就要考虑如何通过合理的外观设计, 给当地居民带来艺术的享受, 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这一点我们的古人已经做出了不少表率。

3 兼顾水系与人居的互动统一

安徽唐模以“水口”文化而负盛名, 徽州古谚说“唐模棠樾, 饿死情愿”, 道出了唐模是一块钟灵毓秀的风水宝地。走进唐模, 沿着青石板路, 长约600米的唐模水街, 实为南北流向的小溪, 溪宽5米、10米不等, 清澈的溪流终年不竭。沿溪两岸相对建造有近百幢徽派建筑, 有民居、有祠堂、有店铺、有油坊, 形成夹溪的街道市井。沿街还建有40余米的避雨长廊, 廊下临溪设美人靠, 供村民及商家生活休息之用。小溪穿过一座座小石桥, 翻越一道道拦水坝, 形成一道道人工瀑布流往下游, 两岸数十株巨大的樟树, 以终年常绿的伞形树冠, 掩映着小桥、流水、人家。水街的廊桥颇具古韵, 实用性和观赏性都很高。水系说到底是为村民的生活服务的, 无论是“水口”等水利设施还是水系沿岸的建筑小品, 都要考虑与两岸居民建筑和生活的和谐统一, 亲水是人类的自然天性, 人居不仅包含村民居住的房屋, 还包括公共空间中的亭台楼榭, 农村水景规划必须要注意到与城市公园建设的不同, 桥、山、廊、亭台楼榭都必须要与周边的生活融为一体, 是实实在在可以为村民生活服务的、而不应仅仅是通过一个造景来装点环境, 必须是所有村民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唐模还是岩头村, 所展示的所有的水边建筑都是因水而建, 也是因人而建。人、水、水上的建筑、水边的建筑都是融为一体的。

4 结语

村镇过度城市化使得村镇失去了生活的气息, 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持和发扬, 从根本上来说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缺乏全面和正确的认识造成的, 古镇一度面临消失的危险, 但近年来得到了一定的重视, 由于这些古镇的建设都深受“风水”理论的影响, 抛开迷信的糟粕, 其中水规划的合理内容理应在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中被我们合理借鉴, 也理应为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内容。

摘要:本文以几个古代村镇的水规划为例, 探讨了我国古代水利规划的思路和实践成果, 指出了在当今新农村建设中所能汲取的启示。

关键词:水规划,农水,传统,新农村

参考文献

[1]中国水利发展史, 姚汉源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

[2]中国水利史.陈绍金主编,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年5月.

谈村镇建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11篇

关键词: 村镇建设规划;问题;对策

由于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基础薄弱、规划工作相对滞后、管理机构和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北流市村镇规划建设相对缺乏主动性、创新性,土地资源浪费、环境脏乱差、开发建设成本增加等问题突出。对此,笔者进行了一些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村镇规划理论体系没有形成。目前,我国广大乡村建设尚未摆脱自然演进的模式。在这恢复村镇规划和建设管理近二十年的建设实践中,村镇规划技术理论发展远远落后于村镇建设发展的速度,没有形成自己的完整系统的村镇规划理论与技术管理体系。目前,在村镇规划实践中,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所含的各种内容、技术标准都在村镇建设所必须的规划设计中运用,技术管理比较混乱。

2、村镇规划技术规范、标准缺乏。村镇规划目前只有一个国家标准,即《村镇规划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该《标准》,从制定的针对性和内容上看,其技术规定是应用于村镇建设规划的。从规划实践上看,小城镇总体规划也可应用此《标准》,从目前实践情况看,急需加快村镇规划各类标准与规范的编制工作。

3、对村镇建设的认识严重缺位,村镇建设很难摆在各级政府的重要发展议程。按照我国现行体制,村镇建设的主要责任在各级政府,尤其是村镇一级政府。近年来,一些地方受不良政绩观的影响,片面追求短期效益,将主要精力放在城市及那些能够很快见效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上,对村镇建设这一关系到“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往往喊的多、行动少,没有充分认识村镇建设的重要意义,导致体制上的条块分割与乡镇权限严重短缺,使得在工作中村镇建设严重缺位,甚至止步不前,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影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造成城乡建设中的二元结构,这一问题必须得到尽快解决。

4、建设规划严重滞后,影响了村镇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目前村镇建设规划无论是编制还是实施中都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不按有关要求定期进行修编的问题,不按规划实施的问题,规划编制中缺乏科学性、没有立足实际、特色不突出的问题,与其它规划不能有效衔接的问题等,严重影响了村镇的有序开发与建设。当前许多村庄建设中存在的房屋乱搭乱建、污水横流、垃圾乱堆、村容村貌不整以及小城镇占道经营、建设缺乏特色、重复建设、环境卫生条件恶劣等等都与村镇建设规划滞后有着直接的关系,影响了我省村镇建设的形象及其健康发展。

5、建设资金短缺,村镇基础设施普遍落后。我省以及西部其它经济欠发达省份,由于经济增长缓慢,政府财力十分有限,投入城乡建设的资金严重不足,尤其是一些地方有限的资金也多用于城市建设,村镇建设投入很少,基础设施普遍落后,阻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许多小城镇,镇区缺乏最基本的文化娱乐设施,城镇功能薄弱,街道坑凹不平、排水不畅、垃圾乱堆、路灯不亮、信息闭塞,对周围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根本没有发挥出城镇的作用。小城镇如此,村庄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二、对策

1、建立完整统一的村镇建设规划理论体系。理论上需解决的是:村镇规划是否应是一个独立的规划体系?如果是一个独立的规划体系,它应具有哪些层次的规划各层次规划重点是什么?主要解决哪些重大问题?主要技术内容是什么?何时和如何制定出台相关的技术标准与规范?它们与城市规划相关内容有哪些区别?某些相关行业标准能否在村镇规划上运用与如何运用等?

2、明确规定建设规划期限。标准要求在建设规划上明确表示各项建筑及用地布局和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绿化、竖向设计等内容,这个内容要求几乎达到了城市规划中详细规划的内容深度。。

3、充实环卫规划方面的内容。目前在许多集镇特别是建制镇设有专门的环卫队伍对城镇进行环卫保洁工作,而且这项工作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今后其机构设置和人员安排工作必将逐渐正式落实到政府工作计划中去。但是,在实践中,环卫工作尚存在如机构设置、人员和相关机械、工具不足。垃圾储运,中转用地不明确;垃圾不分类难以回收利用,浪费资源;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场址不明等诸多问题。

4、重视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目前,国家领导和有关部门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广大乡镇,由于城市中有严重污染的企业向农村转移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使村镇建设环保。

问题突出,其环境保护工作面临十分紧迫的任务。村镇如何避免或减小各种污染带来的长期危害,防止生态环境恶化,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应列入《标准》中去,加以强制性控制。

5、加入实防灾规划方面的内容。我国是一个灾害多发的国家。震区范围广大,涉及人口众多,对防范地震灾害及震后灾害问题必须重视。由于我国广大乡村居民生活的燃料结构主要是以农作物秸秆、柴、草等为主,相当数量地区农民的建筑为木质等易燃物质组成,农村火灾问题突出。

6、落实集中供热规划方面的内容。我国北方地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虽然广大乡村由于经济原因,近期很难实行集中供热,但是经济发展较快、人口较多的小城镇近期已建有相当多的多层公共建筑和多层住宅,而且这种趋势代表了夸后的建设方向。

在迈入新世纪之前村镇建设和规划工作,如果要走入一个更高的、更科学的层次,就必须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理论与实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方能指导我国的村镇建设工作在新世纪里取得更伟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秦伟.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执法程序和文书[J].小城镇建设,1994(05)

基于城乡统筹的村镇体系规划 第12篇

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后, 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作用下, 各地都确定了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等相对具体的目标和任务。村镇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实践, 村镇体系的发展水平将从根本上影响统筹城乡发展的质量。

城乡统筹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中的五个统筹之一, 是城市规划与村镇规划之上的战略性规划。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产业一体化发展、村镇布局、土地统筹和指标的协调、基础设施布局和公共服务布局、社会管理等保障措施。城乡统筹发展的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 提高乡村地区的生活水平。村镇体系规划是实现城乡统筹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最具代表性的甘肃省高台县合黎乡为例, 将城乡统筹发展作为基本出发点, 分析村镇体系存在的现状问题及规划决策与途径。

二、相关概念及发展现状

(一) 村镇体系

村镇体系是指一定区域内, 由不同层次的村庄与村庄、村庄与集镇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彼此联系而构成的相对完整的系统。居民点包括集镇和规模大小不等的村庄, 分布相对分散、独立, 但是在一定区域内, 以集镇为中心, 和周围的村庄组成一个群体组织, 各自之间既有明确的分工, 又在生产和生活上保持了密切的内在联系, 客观的构成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

(二) 村镇体系规划

村镇体系规划是指村镇行政区域内村镇布点及相应各项建设的整体部署。具体的讲, 就是要对规划范围内现有村庄分布与规模情况、分布特点进行调查研究, 分析其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然后根据新的发展要求, 分析确定村庄的特色类型和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及村庄的位置, 确定继续发展、迁并、取消的村庄, 引导农民居住向中心村镇、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 实现耕地增加、设施完善、用地集约、布局优化、要素集聚的目标, 从根本上改善村镇人居环境。

(三) 村镇体系发展现状

目前, 全国各地已经做好或正在进行的村镇建设规划项目, 大多为了缩短建设时间、节省资金等忽略了村镇体系规划, 导致现状村镇建设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

1. 村镇基层机构合并不彻底

在撤乡并镇政策的影响下, 很多地方“乡”的数量明显减少, 而“村”的数量基本没有变, 或许是因为居民点聚集形式存在的村庄受乡一级政府机构的影响不明显。长期以来, 合黎乡一直是由10个行政村, 96个村民小组组成, 共有人口10759人。基层机构合并不彻底将导致居民点沿张罗公路两侧线性零散分布, 现有建筑大多以农宅为主, 功能混杂, 既浪费了有限的土地资源, 还造成了较差的人居环境 (见图1)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共享性差, 不但给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而且影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速度与质量。

2. 要素集聚效益不够理想

乡镇作为一定区域内的中心, 应当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加速要素集聚, 发挥乡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村作为基本的居民点单位, 从理想角度讲, 要保护村的自然环境, 控制建设, 做到城乡面貌有别。村镇布局确定了整个城乡空间发展的大格局, 可作为城乡空间发展的指导思想。而目前, 村镇规模及定位难以充分发挥集聚生产要素及本身职能的作用, 导致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在全乡范围内, 各村人口变化比较稳定, 但是各村人口规模差距较大,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与农业经济的发展 (见图2) 。

合黎乡虽地理位置优越, 农业发展潜力较大, 但由于要素集聚效益差, 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且比重较小, 影响了合黎乡的城镇化发展进程。据2009年统计数据, 合黎乡国内生产总值11665万元, 在全县范围内处于较低水平。人均年收入不到1200元, 在全县范围内位列倒数第三 (见图3、图4) 。

从现状社会经济条件看, 目前合黎乡西北部人口稀少, 经济发展也较为落后, 但是六四、七坝的人均耕地面积较大, 对于发展农业经济较为有利。在未来的规划建设中, 可以在西北部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等来促进西北部的经济发展, 使合黎乡的东西经济发展保持相对平衡。

3. 土地的集约化利用程度低

目前村镇发展的突出问题是村镇分布相对分散, 村镇体系规划整合力度不够, 如“空心村”继续大范围存在、宅基地严重超标、产业发展用地不切实际随意超标等, 造成村镇占用土地过于庞大, 土地资源的浪费现象严重, 明显存在着土地利用上的不经济现象。在全乡范围内, 五一、五三、六四、七坝的人均耕地面积较大, 且总耕地面积也较大, 但是集约化利用程度低, 农业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见图5) 。

合黎乡全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1.03万亩, 占总面积的8.68%;耕地面积2.21万亩, 占总面积的18.6%。农作物以玉米制种、精细蔬菜、制种瓜菜、棉花、番茄为主, 养殖以猪、牛、羊、驴、鸡为主, 产业门类较杂, 规模效益和要素集聚效益较差 (见表1) 。

4. 现状基础设施配备严重不足

村镇发展往往只重视农宅规划建设, 而村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远远落后, 村镇网络中道路体系不完善、道路等级不能得到有效提升, 文化、卫生设施不是没有设置就是久未更新, 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村镇面貌, 提高村镇居民生活水平。

合黎乡的基本公共设施除了三所小学、一所中学、一处卫生院外, 基本没有其他的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方面, 全乡范围内电力、电信、广播设施基本全覆盖, 但线路乱拉现象严重;各村的饮用水仍为井水;合黎乡各村主要沿张罗公路分布, 路面宽9米, 向东至临泽县, 西南经过巷道乡, 其余道路均为自然形成的土路和砂石路, 道路等级低, 宽度一般在4米左右。村民出行工具主要有巴士、农用车和摩托车, 村内交通以步行为主。

三、村镇体系规划的重点

(一) 现状的全面调查

调查分析合黎乡的现状, 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资源和环境发展条件;产业发展潜力及趋势;农业、多种经营状况;以及劳动力和人口的流向趋势;居民点分布现状对生产发展影响的分析;商业、交通、能源、科技和文化教育的分析。预测其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 为做好村镇体系规划, 城乡统筹发展打好基础。

对合黎乡的区位、环境、人口构成、文化构成、经济结构等全面进行分析, 总结得出合黎乡城乡统筹发展的优势在于:

1. 农业基础良好。

经济作物产量高, 经营范围大, 其中玉米、蔬菜的种植面积和质量都比较高, 玉米制种尤为突出, 非常有发展潜力,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全乡的经济发展。

2. 交通区位优势。

张罗公路贯穿全境, 对外交通相对便利, 可在较短时间内到达乡政府和高台县, 对于招商引资和发展本地经济十分有利。

合黎乡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劣势在于:

1.公建设施滞后。商业设施少且规模小, 服务范围小, 缺乏统一规划, 难以满足居民需求。

2.产业发展缓慢。经济作物产量高, 但缺乏科技的支持。

3. 村庄建设落后。住宅布局零散, 建筑质量较差, 公用设施配套不齐全, 不够系统。

4. 环境卫生较差。各村庄污染情况严重, 垃圾、污水缺乏统一回收治理, 公厕卫生状况差。

针对各方面的详细分析, 对合黎乡城乡统筹发展提出以下技术思路:

发展优势——充分挖掘地方区位、交通、环境及经济优势, 建设社会、经济、环境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农村。

完善设施——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完善基础设施, 保护和改善人居环境, 以便更好发展经济。

保护环境——规划建设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 高度重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 建设新型生态型村镇体系。

(二) 村镇体系结构的合理调整

规划本着“以人为本·生态农业·绿色经济”的规划理念进行村镇体系的规划。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发展经济、改善环境的原则, 使规划达到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的统一。

根据合黎乡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村镇居民生活的现实需求, 确定中心村、基层村、自然村等, 结合村镇居民意愿及发展现实条件, 提出明确合理的建设调整思路。

地域空间结构是支撑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框架, 地域经济发展只有通过空间结构上的增长极核—节点—发展轴来展开。

根据合黎乡目前村镇布点情况, 规划上理顺三级地镇网络, 即中心镇—中心村—基层村;以张罗公路作为合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轴, 全乡各个村子沿黑河呈带状发展, 北面依靠合黎山, 形成背山面水的风水宝地, 有利于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同时加强区域内各村的经济开发力度, 平衡地域经济, 带动全乡的共同发展 (见表2) 。

深入研究确定合黎乡村镇的布点, 合理遴选有发展潜力的村镇区位, 主要参考要素有水源、适于发展工业的土地、交通便捷性、商业、卫生、教育等基本的社会服务。只有具备上述条件的地方才能够发展成为地方服务中心。同时分析确定村庄的特色类型和发展方向、发展规模, 确定继续发展、迁并、取消的村庄, 包括零散自然村庄的撤并整合 (见图6) 。

(三) 确定合理的经济发展结构

从土地集约化利用的角度讲, 村镇体系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研究确定村镇行政区域内主要村镇的位置、特色与性质、人口规模、产业发展方向及建设用地发展方向与发展规模, 从而确定村镇建设用地范围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 合理改造和利用土地, 尤其重视河滩、滩涂、荒地和废弃地的改造和利用。

建设用地的确定尤其需要结合村镇的自然优势、特点和产业的行业性质、分类, 对村镇行政区域内产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布局。

根据合黎乡的自然环境条件, 资源分布情况和现状发展基础, 规划经济分区的结构为:一带、一心、两片区。

一带:沿黑河东西向流域形成的经济发展带。

一心:以六一、六二、六三村为基点形成农业、商业、行政综合中心。

两片区:以七坝为依托形成西北部生态农业经济片区, 以五一为依托形成东南部生态农业经济片区, 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

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确定结合了农业发展规划, 对区域范围内的各种作物、多种经营、空间布局、发展先后和农业机械化规模经营等, 提出了合理的规划设想。

(四) 主要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完善

1. 社会服务设施配套规划

规划配套设施以现状存在问题为主, 结合合黎乡社会发展目标, 按合黎乡村镇体系的不同等级和不同职能及服务半径配套社会服务设施, 即农贸或综合性市场、商业金融、邮政、中小学、幼儿园、科技站、敬老院、医院、体育文化设施等建设项目。

2. 基础设施配套规划

村镇体系规划中基础设施规划布局的主要内容有:

(1) 交通网络规划:根据合黎乡现状交通网络存在的问题和优势, 以满足村 (镇) 域经济发展和生活联系的需要, 联通合黎乡各级各类交通网络, 提高公路等级, 以增强村镇沟通来增加村镇道路网密度, 从而形成村 (镇) 域贯通的交通网络。规划要以近期、远期相结合, 分期实施。

(2) 供电系统规划:村镇体系规划应根据村镇域经济发展预测, 结合考虑合黎乡用电需求量的增加等存在的问题, 村镇必须建设为本区域服务的变电所和合理的分区供电网络, 并对现有不合格的线路进行调整和改善。

(3) 村 (镇) 域供水规划:根据合黎乡自然地理、水系、生产、生活的需要, 在现有水系的基础上调整改造, 以满足工农业生产用水、村镇居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同时将集镇管网延伸、行政村自备水、组织供水网络。

(五) 生态环境、历史文化要素的保护

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应成为村镇体系规划追求的重要目标, 注重提高村镇生活质量和运行效率, 以及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本规划根据合黎乡所在区域内的污染现状和工业规划布局, 提出域内近期、远期环境保护规划, 提出每个规划时期的保护目标和措施。

另外, 整个过程中特别注意了保存周围的环境及河流、水系、山体、林木等资源, 以便使村镇的布局与其地理环境、历史、经济、文化等各个规划要素的尺度和功能相适应, 减少村镇发展所引起的环境灾害和对历史文化要素的破坏。

四、结语

村镇体系规划作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重要实践环节, 对村镇产业一体化发展、村镇居民点布局、土地集约化利用、基础设施布局和公共服务布局、村镇社会管理、精神文化建设等提供长远的决策性参考, 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目标的重要途径, 应在村镇规划、建设和发展中给予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房志勇.规划先行:村镇建设规划.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7.

[2]李有刚.关于村庄建设规划的几点思考.小城镇建设, 1999 (8) .

[3]王智勇, 黄亚平, 张毅.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的路径思考.小城镇建设, 2010 (5) .

[4]尹杰, 李京生.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小城镇建设, 2010 (5) .

上一篇:乡镇财政的渴望下一篇:特殊的体育学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