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师论文范文

2024-09-17

三师论文范文(精选10篇)

三师论文 第1篇

一、“三师型”职校教师的基本素质结构

1. 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和工作觉悟。“三师型”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在工作中能严格要求自己,能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较高的工作觉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职业教育的建设中。

2. 雄厚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真正让学生从中学到知识,才能知道如何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而满足工作的需要,服务于社会,因此,对教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三师型”教师是真正意义上合格的教师,他们不仅要通过自己的学习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学会将自己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中,在教学中不忘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3. 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组织能力。学生在职业院校进行学习时,必须掌握各方面的能力才能胜任未来的工作,他们通常会成为企业基层管理人员,任何一名基本的职员必须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在工作中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对基本的操作不允许存在任何问题,此外,较强的组织能力是一个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基础素质。因此,要培养学生以上这些能力,必须确保“三师型”教师自身具备以上能力,而且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他们必须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中要对学生因材施教,注重创新,对教学形式和内容技巧要把握得当。

4. 有丰富的企业调查研究及生产实践经验。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最终会回归社会、服务社会,因此,在学校里要重视对学生的锻炼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在提升社会经济效益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为提高社会生产力而奋斗。优秀的教师应该从提高自身能力开始,把握住每次进入企业学习的机会,深入了解行业形势,从增加自己的生产实践经验着手,对企业进行相关调查研究,了解社会对特定专业人才的需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

5. 具备一定的职业指导能力。教师的基本任务是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所接触的行业领域,通过向学生全面地介绍行业规律和行业准则,保证他们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三师型”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融入与职业相关的知识、能力讲解,带动学生进行实践调查、分析,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同时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及时发现并改善教学方式和内容。

二、“三师型”职校教师的培养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对“三师型”职校教师的培养认识不足。建设“三师型”教师队伍是各职业院校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当务之急,然而,实施起来还具有一定的困难。“三师型”教师到底意味着什么,具有怎样的意义,如何培养专业队伍,这些都成为建设“三师型”教师队伍的现实障碍,职业院校的领导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远远不够,没有科学的认知方法和相应的解决办法。

2. 缺少相应的培训制度。虽然对“三师型”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与传统教师培养方式相比,当前并没有相应的培养方式的改变,在培养制度方面也没有相应的要求。目前,“三师型”教师讲究的是占有主体地位和具备实践能力,可是现实中这种特点并没有被关注,相反,目前用于培养教师的形式呆板,内容简单,往往只是学术形式上的培养而已,很难培养出真正合格的“三师型”教师。值得注意的是,问题不仅仅局限在培养方式上,还包括培养环境的限制,致使教师与企业的直接联系相当少,缺少沟通机会,没有对比交流会减少很多思想上的碰撞,教师的综合素质很难达到“三师型”教师的要求。

3. 较少的企业实践经验导致缺乏职业指导能力。“三师型”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就是职业指导能力,能够适当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完成就业解惑。然而,如果教师自身都对所涉及的行业一无所知,从来没有进入企业实践,所积累的经验值为零,这样的教师只能给学生传授课本上的知识,并没有其他更实际的用途,甚至对行业了解都没有学生来得深刻,职业指导能力严重缺失; 还有些教师虽然确实参加过企业的实践学习,然而,这个时间非常短,在教师还没来得及真正得到锻炼时,又面临着学校师资紧缺,必须马上回到学校授课的窘境。

三、“三师型”职校教师培养模式的完善途径

1. 加强对“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认识。为了解决高职院校领导对“三师型”教师培养认识不足的问题,必须要加强对“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认识,结合目前的新形势,对“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将它作为发展职业教育的基础任务。各高职院校目前正面临着形势严峻的招生、就业两大挑战。为了排除这些困难,各高职院校应从现实形势切入,将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作为教育最终目标。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培养自然需要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因此,努力寻找具有工作热情、理论知识深厚、并且拥有熟练的职业技能的教师是目前各高职院校必须完成的首要任务。只有通过加强“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才能保证职业教育的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2. 完善“三师型”教师的培训制度。建立对“三师型”教师的培训制度,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完善。( 1) 上岗前应先对教师进行培训。作为教师,较强的基础理论知识是最基本的技能,然而,仅仅具备教育能力是完全不够的,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如今的社会对教师等级证书以及基本工作经历都有了硬性要求,如果没有这方面的能力,是不能够通过审核上岗的。而对于一些刚刚迈进教师这一行业的新职工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他们刚从学校毕业,拥有的理论知识没有资深教师那么深厚扎实,而是否具备实践操作能力更无从可知,因此只有让他们在上岗前先到企业进行培训,掌握了企业的基本操作和技能之后,才能具备为学生授课的基本能力,离成为“三师型”教师更近一步。( 2) 合理利用各种方法培养“三师型”教师的能力。“三师型”是基于“双师型”发展起来一种新型模式。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通过使教师进入企业锻炼,可以充分培养“三师型”教师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另外,还可以通过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三师型”教师培养方式进行分析研究然后改善。( 3) 设立“三师型”师资培训基地。这个基地是长期有效的,可以永远服务于师资队伍的培训。培训基地的建设分为两个区域: 校内和校外。建设校内培训基地,可以有利于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校外培训基地常常设立在一些企业的生产基地,有助于教师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经验,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专业课教师都是从生产单位中产生的。

3. 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及职业指导能力。即使校方对校企之间的合作十分重视,但目前的校企合作并不十分完美,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除了教师对企业并不了解,缺乏实践这一问题,还有企业参与教学程度低、合作关系不牢固、合作时间极短等问题常常出现。为了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校方应尽可能多地增加教师进入企业工厂学习的机会,使教师熟悉企业管理方法,掌握一线操作的基本技术,为以后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奠定基础。另外,“三师型”教师进入企业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建设院校职业教育,还对企业也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具有的专业能力可以为企业解决一定的问题。除此之外,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就近掌握大量招聘信息,凭借着校方和企业之间友好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从而为企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魏丽英,隋晓明.谈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46-47.

[2]张晶,张瑞,孟庆国.韩国与日本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比较与借鉴[J].职业教育研究,2008(1):156-158.

[3]屈海群,戴碧露.略论高职高专“三师型”教师的岗位职责[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197-199.

三师活动计划 第2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邯郸市中小学“校本革命”行动纲领》为依据,以建设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为目标,以全面实施“师本革命”为抓手,以深入开展“三师”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强师德、提师能、树师表,不断提高我校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二、目标任务

通过“三师”活动切实提高我校教师师德风尚、师能水平、师表形象,同时有力推进我校开展“校本革命”行动。

三、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学习教育阶段(3月)

1.标语上墙。在各处室(组)和办公区显著位置张贴“十心立师德”、“十力提师能”、“十气修师表”标语,使每位教师都熟知“三师”具体内容,并每时每刻提示自己用“心”提“力”修“气”。

2.学习教育。通过全体教职工大会集体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邯郸市中小学“校本革命”行动纲领》、《邯郸市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邯郸市教职工六条禁令》等有关文件;通过教研组活动结合学科特点分组讨论学习“三师”内容;通过教师自学内化“三师”精髓,并要求教师每月撰写1篇《“三师”之后的我》。

第二阶段:自我评价阶段(4月)

1.细化评价维度。对照上级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关文件和“三师”要求,结合“五查五看”标准进一步细化自我评价指标,使教师从每一个细节都能找到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深入进行自我剖析,找出存在问题的思想根源。

2.领导包组提升。校领导班子成员每人包一个处室组,负责帮助在自我评价中出现问题较多的教师尽快提高“三师”水平。具体措施:每周找教师谈一次心,每周听教师一次课。

3.撰写自查报告。教师根据自查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后,并结合领导给出的改进建议,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写出深刻的个人评价材料。

第三阶段:建章立制阶段(5月)

根据《邯郸市中小学“校本革命”行动纲领》中“师本革命”有关内容准备建立《邯郸市第六中学师德评价体系》、《邯郸市第六中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邯郸市第六中学教师“十不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切实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管理水平。

第四阶段:主题活动阶段(4—7月)

1.筹备启动“名师工程”(4月)。加大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力度,搭建平台,专业引领,请入送出,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推举本校学科带头人,培养我校骨干教师队伍。教务处、教研组长等定期组织教师们学习,加强新课程培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跟本校骨干教师共同学习,聘请校外专家到我校讲课,外出到先进单位调研学习。通过学习,使自己的理论水平得到提高,教师专业得到发展。召开教学专题会,请优秀教师作教学经验交流,做到同伴互助,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2.继续实施“青蓝工程”(4月)。我校针对青年教师较多的特点,将继续实施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专业引领成长模式,通过“拜师”活动使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朝气蓬勃的青年教师结成互助对子,一方面促使年轻教师尽快成长起来,另一方面促使老教师与时俱进,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3.组织跨校教研活动(5月)。开展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师能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使教师常规化参与高水平的教研活动,我校准备尝试“跨校教研”活动。目前已和3中达成初步联合意向,准备在“说”“讲”“评”“研”课活动上探索出一条新路子。例如:两校教师同讲一堂课,两校教研组同评一堂课,同研一堂课,同备一堂课等诸多形式。

4.开展“粉笔字”比赛(4月)。写好字是教师的基本功,尤其是粉笔字。本学期在教学楼中厅安装有粉笔字展示

小黑板一块,每周由一名教师在上面书写一首古诗,或一句名言等,鼓励老师们加强基本功粉笔字练习,争取人人都能写好粉笔字,教务处每月组织专业人员评选并予奖励。

5.开展“三师”征文演讲比赛(6月)。为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师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素养。我校将陆续开展以“十心立师德”、“十力提师能”、“十气修师表”为主题的系列征文活动,使教师从自身教学实际出发领会和反思“三师”活动带来的变化和感受。同时组织以“师爱、师魂、师表”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力争通过多种形式强师德、提师能、树师表。

6.制定专业发展规划(5月)。开展师本革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每位教师认真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通过规划的实施,使自己能用现代教育思想或理念,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成为一名 “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按照“三师”要求,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师德建设,培育教师的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弘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道德。

第五阶段:相互评价阶段(9—10月)

1.细化评价指标。在自我评价基础上,进一步做好互评指标的制定工作,力争使评价体系科学合理地反映“三师”要求,使每位教师都能找到彼此的不足之处。

2.严格严谨评价。互评是对实施“三师”活动效果的重

要检验,各级部门要严肃对待,严禁发生打人情分,打面子分,打关系分等现象的出现。

3.评价考核挂钩。为使教师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三师”活动评价结果与绩效工资、考核相挂钩,评价不合格者取消一切评比资格,实行一票否决制。

4.重在整改落实。评价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对于互评不合格的教师,领导小组将对其进行跟踪教育、时时辅导、刻刻留意,尽快提高自身“三师”水平。

第六阶段:总结提高阶段(11—12月)

结合以上活动的开展,认真总结“三师”活动经验,力争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上交《邯郸市第六中学开展“三师”活动总结报告》。

三师论文 第3篇

关键词:“三师型”教师;教师队伍建设;地方高职农林类专业

所谓“三师型”教师,是指既能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较好地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同时还能帮助学生结合专业科学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或职业设计的教师[1]。亦即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职业技术资格证+职业(或就业创业)指导资格证“三证一体”的教师[2] 。

一、地方高职农林类专业建设“三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意义

(一)是培养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的新型实用型人才的根

本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才是关键。地方高职农林类专业,承担着为区域新农村建设培养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新型实用型人才的神圣使命,而要实现这一人才培养使命,必须依靠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来不断推进。 “三师型”教师凭借其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实践教学能力及实际工作经验,能够使课堂教学更加紧密对接生产一线,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与灵活性,让学生更能够学以致用,学有所成。

(二)是提升农林类专业吸引力与竞争力的最佳选择。近年来,农林业专业一直处于招生的弱势专业,部分学生甚至对就读农林类专业存在抵触心理或就业职业偏见,使农林业专业缺乏吸引力,通过“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让教师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农林类专业发展前景与国家相关就业创业政策,疏导好学生就业心态,做好相关领域职业定位与发展规划,并提供后续的就业或创业跟踪服务,这对于消除职业歧视,让学生树立立志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良好愿望是非常重要的。

(三)是改善新时期高职农林类专业教师素质结构的必然

要求。随着新时期社会对高职类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不断变化,对高职院校农林类专业教师的素质结构与岗位职责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除了传统的教书育人外,一方面要求教师必须密切关注国家方针政策,关注相关专业领域内各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与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变化,以便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密切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能够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择业观与职业理想,给予学生就业、创业或升学方面正确指导和帮助,使其尽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同时获得较好发展。

二、地方高职农林类专业建设“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基本策略

(一)认清形势,抓住机遇,提高认识。现今,新农村建设为高职农林类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时代机遇,但也面临着招生难度大、就业质量不高的双重困扰。要解决好目前的困难,需要各院校、各专业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是地方高职农林类专业发展的生命线,而教师素质与水平是影响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要素。因此,高职院校领导班子和教师自身必须从思想上达成共识,高度认识“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专业内涵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意义与必要性,把建设“三师型”教师队伍作为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制订切实可行的“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近期目标和中长期规划,以努力打造一支专业理论功底深厚、专业技能娴熟且能为学生扎根农林行业提供职业指引与后续服务的优秀“三师型”教师队伍。

(二)构建多样化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平台,强化教师在职培训。地方高职农林类专业主要以培养服务“三农”、服务新农村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型实用型人才为目标,这就要求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技能技术的实际应用性,因此,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必须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一方面,要经常选派教师深入农林行业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把握市场动态,不断更新、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教学计划;另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多进行挂职锻炼,可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直接参与到农林行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中去,通过直接参与行业企业的技术革新与技术改造,以切实提高实践工作经验。

(三)聘请行业专家、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库。就现阶段而言,积极推行“引进来”战略,聘请生产一线的行业专家、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不失为一种良策,这样既能弥补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还能把农林行业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等带进来。而要达到这一效果,各学校或专业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严格的聘任制,要求所聘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除承担相关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训指导外必须参与到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中来。

(四)推进校企(或校村)一体化合作办学力度与深度,切实提高教师实践经验和水平。走校企(或校村)一体化合作办学之路,是我国高职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从当前高职校企合作实际来看,企业(或村镇)参与高职教育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合作尚停留于合作协议等文件表面,缺乏一体化办学的实际行动。对于高职农林业专业而言,当务之急就是要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切实推进校企(或校村)一体化合作办学的力度与深度,鼓励教师结合企业(或村镇)实际需求开展课题研究,鼓励教师把“项目”进入企业(或村镇)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走出一条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的发展道路,从而真正成为高素质的“三师型”的教师队伍。

(五)引入竞争与激励机制,逐步推行“三证上岗”制度。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职业(或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是由学工处来完成的,这种脱离学生专业背景的大众化指导模式明显缺乏针对性与个性化特征,而建设“三师型”的教师队伍就是要实现学生专业学习与职业(或就业创业)指导于一体,通过把学生的职业(或就业创业)指导贯穿于三年的高职专业教育中,让教师在常规教学中能够根据学生个性、爱好、特长等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或就业创业)引导与指导,学生也能够结合专业提前进行就业或创业预体验,以更好的找准自身的发展优势与潜力。当然,职业(或就业创业)指导的责任交由专业教师,无疑是给教师们增加压力与负担,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引入行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把“三师型”素质培养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职务聘任与晋升、福利奖金待遇等挂钩,把高校教师资格证、职业技术资格证、职业(或就业创业)指导资格证“三证“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逐步推行“三证上岗”制度,以激励与鞭策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

结语:地方高职农林类专业承担着为区域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实用型人才的神圣使命,而教师在实现其人才培养使命方面发挥着的关键性作用。建设“三师型”的教师队伍,将有利于推进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专业吸引力与竞争力,也有利于改善教师自身素质结构与水平。而“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学校、政府、企业、教师、学生等多方参与,密切配合。只有这样,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才能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得起社会的筛选,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列。

参考文献:

[1] 宋海宁.高职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J].教育与职业,2009(15):42-43.

哈密第十三师土壤养分状况调查研究 第4篇

1 研究区概况

第十三师地处东经92°36′~96°30′, 北纬41°48′~44°37′。南北宽270 km, 东西长297 km, 控制总面积约为99.87万hm2, 占哈密地区总面积的7%。东与甘肃省酒泉地区毗连, 西邻素有火洲之称的吐鲁番地区的鄯善县和木垒哈萨克自治县, 南跨戈壁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接, 北部和东北部与蒙古国交界。

哈密棉田均分布在冲积平原中下部的少部分棕漠土和草甸土上, 东西延绵150 km, 由于受开垦时间、土壤条件、耕作水平、施肥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造成我区棉田的土壤养分含量丰缺不一, 差异较大[6,7,8]。

2 土壤养分状况调查结果

2.1 砂土地土壤养分状况

这部分棉田主要分布在冲积洪积平原中部的棕漠土上, 面积约占整个棉区的30%。根据2007年对测定的土壤养分含量结果为土壤有机质含量在0.9%~1.2%, 碱解氮58mg/kg, 速效磷在7~13 mg/kg, 其中, 碱解氮:缺乏 (30~60 mg/kg) 的棉田约占37%, 不缺乏的 (60~90 mg/kg) 约占25%, 丰富 (>90 mg/kg) 的只占15%。速效磷:极缺 (<10 mg/kg) 占7%, 缺乏 (10~20 mg/kg) 占27%, 不缺 (20~30 mg/kg) 占25%, 丰富 (>30mg/kg) 占到了41%。

由此可以看出, 这部分棉田缺氮状况较普通, 是影响棉花产量的主要因子, 重视合理施用氮肥, 是提高质量的关键。速效磷缺乏面积占这部分棉田的1/3, 应对该部分棉田合理施用磷肥, 而2/3面积应少施磷肥, 以免使土壤磷积累过多, 从而影响锌、锰等微量元素的吸收[9,10]。

2.2 壤土地土壤养分状况

这部分棉田主要分布在冲积洪积平原下部的草甸土上, 约占总棉田的50%, 开垦已有30~40年的历史, 根据2007年秋测定的土壤养分含量情况来看, 这部分棉田土壤养分含量目前的特点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在0.8%~1.5%之间, 碱解氮含量为20~102 mg/kg, 其中丰富 (>90 mg/kg) 的只占20%, 不缺 (60~90 mg/kg) 的约占30%, 缺乏 (30~60 mg/kg) 的约占50%;速效磷的含量为7.6~23.0 mg/kg, 缺磷面积达到95%, 缺磷较严重, 在今后的棉花生产中应注意加大磷肥使用量。

从上述测定值来看, 壤土地氮、磷都比较缺乏, 其主要原因如下:一是近十几年来为了获取较高的产量而大量施用化肥, 土壤污染严重破坏了土壤结构, 造成土壤板结。二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 不注重增施有机肥和复播绿肥。以红星一场棉田为例, 1992年测定的土壤养分含量值与1999年测定的土壤养分含量值进行对照分析, 碱解氮>90mg/kg的面积从44%下降到15%, 下降了29个百分点, 年平均下降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 这部分棉田如果不及时采取培肥措施, 生产水平将会越来越低下。

2.3 新垦地土壤养分状况

这部分棉田大部分都是近几十年开垦出来的, 土壤非常瘠薄, 产量低下约占总面积的20%, 根据2008年土壤养分含量测定结果 (碱解氮含量为20~30 mg/kg, 速效磷含量为5~11 mg/kg) , 可见, 缺氮缺磷较重, 要多投入有机肥和复播绿肥, 进行土壤培肥工作。在棉花生产中要注重氮磷比的配合充分发挥平衡养分的综合效应方能提高产量。

3 结论

通过对哈密第十三师土壤养分状况的调查, 明确3种类型土壤的养分状况, 得出结论, 应科学进行土壤培肥工作, 以提高土地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骆伯胜, 钟继洪, 陈俊坚.土壤肥力数值化综合评价研究[J].土壤, 2004, 36 (1) :104-106.

[2]李录久, 郭熙盛, 孙义祥, 等.淮北平原大豆平衡施肥技术研究[J].高效施肥, 2007, 1 (18) :27-29.

[3]李祥轩.大豆平衡施肥试验总结[J].安徽农学通报, 2006, 12 (1) :3.

[4]廖必长.浙西南山区水稻施肥现状与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策[J].中国稻米, 2007 (2) :65-67.

[5]陈洪斌, 王丽, 丁福成, 等.辽省耕地土壤1979—1999年土壤养分肥力的变化[J].土壤通报, 2003 (4) :271.

[6]朱大权, 赵克齐.我国土壤资源浅析[J].土壤肥料, 1995 (1) :1-6.

[7]侯光炯, 高惠民.中国农业土壤概论[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2:321-330.

[8]白由路, 杨俐萃.我国农业中的测土配方施肥[J].土壤肥料, 2006 (2) 3-7.

[9]高祥照.我国测土配方施肥进展情况与发展方向[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8 (1) :7-10.

农七、十、十三师基层司法所 第5篇

规范化建设达标验收情况小结

为落实《兵团基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实施意见》文件精神,根据局工作部署,由蔡建军副局长带队,于11月9日至11月28日,采取查看资料台账、实地检查和逐项考核等方式分别对农七、十、十三师申报的18个兵团级规范化司法所进行实地检查验收,现将检查验收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开展司法所规范化创建活动的突出特点

(一)自兵团司法局组织开展“基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达标”活动以来,三个师局对基层司法所的达标创建活动给予了高度重视,对创建达标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部署,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司法所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事事有人抓的工作格局,全面推动本辖区规范化司法所创建工作。如农七师司法局迅速组织召开了“基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会议,提出5-8个司法所力争达到兵团级规范化司法所的工作目标,并就创建工作提出五项重点要求。农十三师及时成立达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确定了本重点达标的司法所,有的放矢的强化业务指导,调整人员配置,给予财务支持,确保了达标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司法所“五化”建设取得新突破,整体工作水平得到提升。通过检查我们发现:一是申报达标司法所全部实现了以司法局管理为主的双重管理体制,人员配置也基本到位,大部分所的司法行政专编都在二人以上;二是队伍素质明显增强。近几年司法所新招录的人员基本上都是法律本科毕业生,这些新生力量的加入,使司法所干部队伍在文化程度、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上都有了明显改善,有力的促进了司法所各项业务尤其是法律服务业务的进一步发展;三是内部管理科学规范,各项制度基本健全,主要职责、职能全部上墙,基本实现了所务管理规范化;四是各项业务开展比较全面、扎实,司法所在维护团场稳定、服务民生、促进基层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得到较好发挥;五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好,各项经费保障基本到位,办公设施规范标准化逐步得到实现。

(三)司法所的职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工作有了新突破。今年,兵团司法局首次在基层全面推动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并将其纳入规范化司法所考核范围,经我组检查验收的80%以上达标司法所所属的团场都成立了社区矫正领导机构,都制定了工作制度和程序。有矫正对象且具备工作条件的单位都积极与有关部门进行协调,逐步推动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有效开展。如农七师有四个申报达标所都积极开展了试点工作,司法所还悬挂了统一制作的《社区矫正工作流程图》。同时,今年实施的《关于建立健全刑释解教人员危险评估分类帮教机制的工作意见》

在农十、十三师得到较好的落实,他们对辖区内所有登记在册的刑释解教人员进行了危险评估,并按评估等级制定了相应的帮教措施。农十师法律援助工作成绩突出,被检查的五个申报达标所所均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0件以上,183团司法所办案件数达23件之多,有力的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一是基层部分单位对兵团司法局下发的《兵团基层司法 所规范化建设实施意见》文件精神没有深入领会,对创建活动的具体标准、方法、措施理解不透彻,把握不准。没有严格按照《兵团基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评分细则》进行对照自查, 师局也未认真初查,实际指标未达到兵团级规范化司法所标准就进行申报。建议今后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申报,要进行认真的自查和初审。

二是人民调解的三项经费保障有待进一步落实。特别是司法所指导经费、调委会补助经费落实不到位。建议积极与团场协调,将人民调解三项经费纳入团场财务预算,确保人民调解职能的有效发挥。

三是三个师的司法所导示识别系统都没有安装,均在联 系制作当中,检查时订购合同都已签订,正在落实中。建议加紧落实,尽快安装到位。

四是部分团场(街道)、连队(社区)法律援助站点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办案数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希望积极采取有效措

施,进一步加强基层法律援助站(站)建设,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工作的职能作用。

三师论文 第6篇

1.1 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15个团场中仅有3个团是100%发放工资,但不能够按月发放。其余团场是按50%~80%不等发放。工作经费全部自行解决。80%的团场疾控工作人员不能到位,直接影响工作。20%的团场房屋问题未解决,80%的团场疾控机构无应有的设备。

1.2 管理不到位

管理层跟不上现代管理的形式,理念和手段上不能更新,缺少创新意识。80%的团场疾控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无计划,不能做到有的放矢。

1.3 素质有待于提高

疾控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仅占10%,无学历的占10%。专业业务无法开展。

1.4 团疾控中心各种资料不能与连队资料一致

考核中发现许多疾控中心有的资料连队没有,可见工作很不扎实,连基本的工作都没有做好。

1.5 深入连队时间不多,致使连队疾控工作死角多

团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一年中下连队的很少,怎么指导连队工作。比如连队儿童的预防接种卡和注射预防针的时间都会填错或错打,门诊登记本诊断与治疗不相符等。

1.6 业务学习不具体、不深入

60%的团场疾控中心学习无计划,安排不具体。甚至业务学习的记录和工作安排同其他事情的记录混在一起,很不规范。每次的学习记录肤浅、简短,给人的感觉是应付差事。

1.7 检查落实工作少

70%团疾控中心工作无检查,更谈不上落实。

1.8 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不够

50%的团场疾控中心、连队卫生室无健康教育宣传栏。

2 对策

2.1 加强领导

各级领导对疾控工作都要引起重视,特别是要从机构、经费上给予支持和解决,本身从事疾控工作的领导自身素质要提高,只有这样疾控事业才有发展。

2.2 加大财务投入,实行行业管理

疾控事业属于全额拨款公益性事业单位,它的任何费用来源于财务上投入,投入到位,工作才能到位,人民群众健康才有保障。当前,农三师疾控系统都是各团管理,这样对这个事业发展有影响。若能有卫生行政系统管,实行目标考核,根据考核拨付上级给的经费,可能有利于事业发展,仅供参考。

2.3 科学管理

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信息化、法制化的管理,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积极性,量化经济指标。明确责任,奖惩分明,监督到位,制定各科室考核办法。

2.4 提高业务素质

加强学习、加强培训,学习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可以采取参观、送出去、座谈、启发式的上课、杂志上有关内容的探讨、大家备课一人主讲、每年每人一篇业务总结讨论或论文交流等,学习一个阶段后一定要组织必要的考试。每周检查或指导1次各科室的业务,年底对各科室的业务进行考核评比。

2.5 强化基础资料工作的管理

基础资料对疾控工作十分重要,应该强行要求每个工作人员对基础资料做到准确、严谨、求实,把基础资料工作做扎实。

2.6 做好连队卫生员的检查指导工作

连队卫生室是疾控工作的网底,网底工作做不好,预防保健工作就无从谈起。因此,加强对卫生员的业务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应发挥疾控中心每个工作人员的作用,做到人尽其才,实行分片承包连队,年底实行考核,奖惩兑现。也可以开展单项评比工作,如台帐资料评比。亦可采取现场参观办法,如某个卫生室做的好可以进行现场交流。

2.7 加强卫生员的管理

60%的团场对卫生员实行的是医院、疾控和连队三管一,其实这种管理模式最后形成三不管,我们主张采用由疾控中心单独管理比较好,这样有利于卫生员的监管和方方面面工作的开展,至于疾病诊治业务由医院承担较好。

2.8 加快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师论文 第7篇

1 影响棉花纤维品质的主要因素

1.1 棉花品种

近年来,新疆自主审定棉花品种有160个,兵团审定品种有96个,占审定品种的60%,审定通过的棉花品种中高产量、高衣分品种居多。职工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选种过程中单纯的选择40%以上的高衣分品种而忽略内在品质的要求,导致棉花品质受到严重影响。种植品种多、杂、乱,不但造成了不同品种的不均匀混杂,影响了棉花品质,还减少了棉花的种植年限。

1.2 气候条件

棉花生产过程中,异常的气候条件不仅会对棉纤维的成熟度和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会影响棉花品级的高低。2015年7月南疆棉花遭遇持续35℃以上高温天气,长达15d左右,8月底—9月初又遇冷空气侵袭,棉花营养成分不足,导致出现棉桃发育不成熟、单铃重量下降、顶桃脱落的情况,2015年不仅棉花产量受到影响,而且质量也出现较大降幅。据统计数据显示,产量下降5%~8%。棉花公证检验信息网获悉,棉花长度集中在27~29mm,占94.38%;长度30mm及以上占2.13%,马值B2级占58.98%,C2级占32.8%,长度整齐度平均82.61%,比强度平均28.20%,处于中等以上,棉花质量普遍低于去年。

1.3 栽培环境

栽培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自然环境即栽培措施、种植技术等。棉花种植地区土质条件差、田间管理措施不当都会影响棉花品质。

1.4 管理措施

棉花栽培因子,如播种日期、种植密度、施肥、化控等都会影响棉花品质。创造适宜优良品种生长发育的优化环境条件,进行科学的棉田管理,充分发挥品种的潜力,保持和提高高品质棉的内在品质和生产品质。

1.5 籽棉收获

棉花的采摘时间影响纤维品质,过早或过晚的采摘都会使棉纤维品质降低,过早采摘纤维成熟度差,色泽不佳,弹性较差;过晚采摘,经过风吹日晒或雨淋后,色泽和强力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只有适时采摘,分开采收,防止尘杂混入,才能保证纤维品质。机械采收是实现棉花生产向全程机械化的重要举措,随着机采棉面积的不断扩大,对原棉品质有一定的影响,机采长度较手摘下降0.4~0.45mm,比强度下降0.82~1.53cn/tex,马克隆值下降0.1。若不严格执行“五分”采摘,混收一体,人为的降低了棉花品质。

1.6 原棉加工

原棉的加工质量也是对纤维品质造成影响的又一因素。从原棉加工企业获悉,棉花检验室检测的籽棉长度较小型轧花机轧出的皮棉长度长0.5~1.0mm;小型轧花机轧出的皮棉长度较大型轧花机轧出的皮棉长度长0.5~1.0mm。棉花公证检验信息网看出,锯齿型轧花机和皮辊式轧花机的皮棉长度之间同样存在1.03mm的差距。由此可见,加工工艺、设备、加工技术、加工速度等加工质量影响棉花的纤维品质。

2 改善棉花品质质量的途径及所采取的措施

2.1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选育优良棉花品种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以选育棉花优良品种为突破口,使皮棉质量适应市场的需求。常规(细绒)棉选育早熟性好、抗病虫性强、纤维长度30mm左右,断裂比强度30cn/tex左右,马克隆值3.7~4.2,长度整齐度指数大于85%的“双30”优质、高产、稳产棉花品种,以适应三师棉花发展的需求。

加快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开展棉花优良品种试验示范工作,筛选出适宜三师大面积种植的主栽品种一个,搭配品种一个,突出主栽品种优势,提高三师棉花的纤维品质,进一步增强三师棉花的市场竞争力。

2.2 加强过程质量监控

进一步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建立从种子生产、检验、加工到推广供应的完整的种子工作体系,严格师市统一供种制度,统一繁殖更新、统一组织供应,改善品种布局,防止因品种混杂退化对棉花品质造成的不良影响。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三师人始终坚持以优质种子,打造卓越品牌的宗旨。严把质量关,成立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层层落实,归口管理。责任到人。

2.3 改变耕作制度,有利于棉花优质

根据三师特点和生态类型选择主栽品种、搭配品种,经过试验、示范、推广的过程,选育出丰产性好、适应性强、抗逆性突出的品种。培训职工了解掌握生长发育特性,有的放矢进行水肥调控和化控,充分发挥品种的遗传品质和增产潜力,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另外,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为提高棉花纤维品质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

2.4 改进栽培管理模式,有利于优质

棉花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5℃~30℃,日平均温度低于16℃或高于35℃,棉铃将停止发育。适时早播,控制播种深浅,加强田间管理,科学配方施肥,促进早发、早熟,使棉花能在有效的生长期内得到充分的生长发育,提高结铃率,增加铃重,增加产量,提高衣分,纤维加长、强力提高、马值降低。

2.5 科学收摘,保障棉花优质

衡量棉花纤维品质的主要指标是比强度和成熟度,科学的收摘是保证棉花纤维品质的重要环节,严格按照质量管理程序操作,认真做好“五分”,坚决杜绝提前、推后、混收,保障棉花优质。

2.6 提高产后服务,保证棉花优质

提高棉花产后服务,树立保护意识。在各个环节严格把关,提高棉花质量,使三师棉花生产达到遗传品质好,生产品质强,产后品质高,原棉质量好。

3 当前的发展形势

当前,棉花面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加之纺织工艺的不断革新,新型纺纱设备的使用,国内外纺织品市场对原棉内在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棉花纤维类型单一与品质的问题更加突出,新疆作为我国最大的优质原棉生产基地,产量占全国总产的1/3,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新疆棉花原棉品质下滑的问题比较严重,已引起棉花科研、生产、加工、流通、纺织等部门的重视。

2015年新疆大部分地区受7月份持续高温干热气候的影响,新疆多地棉花品质下滑严重,纤维整体偏粗、偏短,长度值偏低、马克隆值偏高,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等其他品质检验指标比上年同期水平也有不同程度下降,棉花可纺性降低。新疆棉花遭受有史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4 预计未来的发展趋势

预计新年度棉花种植面积将继续下降,棉花生产或将进入低速下降态势;国内棉花生产减少化、集中化、规模化的格局更为明显;新品种的选育进程加快。由于近年棉花质量下滑,促使改变棉花新品种选育的方向,棉花品种的选育将从以产量、衣分为重点改为以原棉品质为重点。在同步提高纤维强度和细度的前提下,重点选育绒长32mm适宜纺高支纱的品种,兼顾选育29mm适宜纺细支纱、27mm适宜纺粗支纱品种和“双30”的优质棉花品种。总体来看,未来一个年度,国内棉花供应整体处于宽松状态,但由于棉花需求的逐渐特定性,导致棉花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高、低等棉购销及价格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对于未来棉花产业的发展,针对当前形势,坚持调优做强棉花产业战略不动摇,从棉花生产下手,建设优质棉基地,加大对优良品种的筛选和培育,发挥自然资源和技术资源的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应变力为目标,以提高品质为突破口,以强化管理为手段,统筹规划,坚持“主攻品种,调整结构,改进质量,降低成本,发展产业,提高效益”的指导方针,科学种植,全面提升棉花质量效益水平,增强棉花市场竞争力,推进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5 结论

新疆棉花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必须积极的转变理念,从单纯的追求生产数量转变为质量和数量并重,通过加强品种选育、优化栽培模式、改变耕作制度、加强过程质量管理等,进一步提高原棉品质,将三师打造为国内优质的商品棉生产基地。

参考文献

[1]张国伟,路海玲,张雷,等.棉花萌发期和苗期耐盐性评价及耐盐指标筛选[J].应用生态学报,2011(08).

[2]王海江,王开勇,刘玉国,等.膜下滴灌棉田不同土层盐分变化及其对棉花生长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0(10).

[3]蒋桂英.新疆棉花主要栽培生理指标的高光谱定量提取与应用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4.

三师论文 第8篇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05]35号) 明确提出:“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和服务一线应用型人才。当下经济和社会的急速发展, 市场和行业对求职者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的要求不断提高, 毕业生难就业。大部分在校学习学生已经感觉到了就业的压力, 希望通过学校学习能找到合适的职业并有一定的职业发展空间, 但由于自身阅历所限, 对如何学及学什么感到非常茫然, 迫切希望在专业知识、职业技能、求职就业和职业发展等方面得到专业教师的引导。

如何使中职毕业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素质又能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 从而具备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教师的素质决定学校的教育质量和专业建设与发展水平。这就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要求教师了解本专业行业对人才要求信息, 在本专业课程设置、实训内容等与企业要求对接, 使学生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能为学生提供本专业的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在此本文提出“三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问题。

二、“三师型”专业教师相关概念的界定

目前“三师型”教师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 在学界还未形成较统一的看法和明确的定义。有专家将“三师型”专业教师理解为“讲师+工程师+技师”和“教师+工程师+技师”。屈海群等认为“三师型”教师是指既能从事教书育人的教学活动又能从事行业, 职业实践活动并能将行业、职业知识及能力和态度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同时能够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及能力要求。严波认为“三师型”教师是指同时具有教师资格证书, 工程技术人员 (或技师) 资格证书和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的“三证一体”化教师。

本文认为“三师型”教师是指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专业实践操作, 还能结合本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本行业职业指导的教师。“三师型”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和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 长期地关注专业领域内职业发展变化趋势及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将本行业相应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合贯通, 使学生毕业后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理论指导下的熟练操作技能, 能很快胜任相应岗位工作, 能了解自身个性特点并适度调整择业期望值, 能科学规划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正确的自我职业思维, 具有可持续职业发展能力。“三师型”教师还能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实践基础上并结合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能对本专业的设置、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等方面能提出权威性意见。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能力、专业实践技能指导能力和职业指导能力是“三师型”教师最基本的三项能力。

三、“三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现状

(一) 专业课教师缺乏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对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师调查访谈研究表明, 绝大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必须跟上时代, 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过去传统单一教授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培养现代企业需要的社会满意的高技能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专业教师不乏高学历人才, 可是其中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 专职专业教学工作, 专业理论知识扎实, 教育教学功底深厚, 但是缺乏企业背景。平时教师的教学教研等工作任务重, 没有精力在企业兼职;教师寒暑假下企业锻炼, 可是寒暑假时间短, 工作不连续, 教师自身疏于实践操作, 再加上会计工作的特殊性, 企业提供给教师锻炼的机会并不多。故教师对专业实践教学力不从心, 在教学中不能很好的结合岗位职能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养。对现代企业用人要求也理解不足, 无法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培养本专业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二) 专业课教师缺位职业指导

目前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岗位职责主要是教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职业指导课程主要由德育或分管学生工作的教师来承担, 主要是对就业政策宣传解答、求职应试技巧指导以及求职简历的制作等进行指导。这些教师由于缺乏与学生相同的学科专业背景, 对学生专业特点和行业要求不是很了解, 在职业指导中专业导向不明确, 很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结合自己所学来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三) 学生的顶岗实习反映“三师型”专业教师缺失

本文通过对会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满意度和会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单位满意度调查表明, 学生对学校指导老师的就业指导等方面不是很满意。学生在就读期间没有获得老师针对本专业就业方面的指导, 在顶岗实习期间指导老师从不与学生联系, 学生得不到指导老师的就业指导。实习单位满意度也较低, 学生在会计岗位实习很难胜任工作, 对专业的学习还停留在书本上, 用文字描述的业务或原始凭证齐全的业务学生还能够处理,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对业务的实际流程, 在各流程该出具哪些原始凭证等不清楚, 无法分析判断非常规性业务等。安排做仓库管理员还看不上, 工作不主动, 承受压力能力小。对实习待遇不满意, 很少学生会意识到会计工作比较特殊, 会计实习生在实习期间不但不能给企业创造价值, 反而给企业带来不少麻烦, 企业提供实习机会是给了他们一个接触真实就业环境、提升专业技能水平的机会, 可以为毕业后就业寻找助力。实习生和实习单位的满意度较低与“三师型”专业教师匮乏不无关系。

四、“三师型”专业教师培养政策建议

(一) 国家、社会和学校提高对“三师型”专业教师的认识

人才培养的核心因素是一线的教师, 只有热爱专心本职工作的“三师型”专业教师才能培养符合行业要求的实用型人才。传授学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熟练的职业技能, 并能发挥专业优势, 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意见, 帮助学生未来的职业成长。合理的“三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才能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提升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国家、社会和学校专业教师应高度重视对“三师型”专业教师培养。

(二) 为“三师型”专业教师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制度在规范人们的行为方面具有更大的强制力, 使人们在活动中有更为明确的规则可以遵循。因此在“三师型”专业教师培养中制度建设是根本保障。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和学校创新下, 制定“三师型”专业教师培养的制度, 用制度来引导、规范和保障“三师型”专业教师培养的持续进行, 促使社会和企业积极为职业学校教师“三师型”专业教师培养提供时间上和资源上的保证。绝大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 并自觉向“三师型”专业教师发展。“三师型”专业教师培养制度可保障专业教师去企业锻炼获得专业实践技能、参加职业指导培训提高职业指导能力的意愿实现。

(三) 完善“三师型”专业教师激励机制

组织行为学认为:个体在与本身需求相符的外部刺激下, 会产生强大的自动力, 这就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三师型”专业教师的培养, 除了有适合其形成的制度环境, 还要有与其相应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应对“三师型”专业教师岗位职责进行详细分解, 定期对“三师型”专业教师各个工作环节进行考核评价, 然后与教师进行沟通, 指出应改善的方面。同时将评价结果与教师的福利待遇等直接挂钩, 将其与单师型教师在待遇上区别对待, 将“三师型”专业教师评价结果的优与劣在待遇上区别对待。激励专业教师向“三师型”专业教师发展, 增强专业教师向“三师型”专业教师发展的动力。

(四) 开展校企深度合作

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 企业一般不愿意在会计方面开展校企合作。即使有部分企业与学校合作, 但会计工作涉及单位的商业机密和钱账等实物的安全性, 还涉及会计工作的经验, 企业都会留一手。因此会计专业学生整个实习过程更需要“三师型”专业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在政府的主导下, 学校与企业、行业协会特别是会计师事务所、代理记账公司等能同时接收较多会计学生实习的公司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激励各方积极参与校企深度合作。企业为专业教师提供实践操作培训并传授会计工作经验。专业教师可以做为企业的一分子, 承担一定的企业会计工作, 帮助企业解决财务管理方面的实际问题。并与企业共同确定学生实习的方式方法、操作规程等, 明确合作岗位及岗位工作职责。由企业师傅和专业教师更加到位地共同指导学生实习。同时专业教师在企业锻炼和指导学生实习过程中加强了实践操作能力、指导学生就业、职业规划能力。

参考文献

[1]潘光永.制造类专业“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初探[j].辽宁高职学报, 2009 (08) .

[2]严波.“三师型”教师高职教师素质“双师”化的发展与超越, 2010 (11) .

三师论文 第9篇

农十三师火箭农场下辖基层单位32个, 其中农业、园林业单位21 个, 工副业及辅助性生产单位3 个, 建筑公司2 个, 文教卫生单位4 个, 社区2 个。全场常住人口2.2 万余人, 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16%。在册职工3584 人。总种植面积6.8 万亩, 棉花种植面积3.3 万亩, 园林面积3.05 万亩, 其中葡萄种植面积1.6 万亩, 红枣种植面积1.45 万亩, 建成蔬菜基地0.45 万亩。年产籽棉1.5 万吨, 葡萄总产2.3 万吨, 红枣2000 吨。火箭农场所在位置与哈密市未来的发展方向相一致, 也是农十三师唯一具备与哈密市进行一体化设计的团场, 是哈密市城市新区拓展的主要方向。

2 兵团十三师红星三场的开发模式

红星三场 (龙泉新区) 隶属于火箭农场, 位于火箭农场场部中心东侧, 交通便利, 地理位置优越。在规划设计时应着重体现与哈密市总规对片区功能定位的契合, 与哈密市基础设施的统筹衔接, 满足城镇化建设所需的功能要求, 利用规划区优势资源发展多元产业, 着力解决失地农工的就业问题等。规划建议以综合社区的形式发展, 侧重以设施完善、绿色居住、田园生态、多元产业为价值导向;以广大中等收入群体为主要居住对象, 同时注重吸引人口的多样化;规划应保持低密度开发, 设置功能多样、结构合理的整体布局, 控制适当的人口规模, 以保证新区功能多样化和提供较高的综合服务水平及吸引力。

2.1 市场主导、规划应对的发展主线

龙泉新区目前这种急需由经济发展带动片区建设的发展阶段, 应采用“市场主导、规划应对”的发展主线。由于周边用地的开发和建设或者道路交通的建设, 龙泉新区所在区位发生了较大变化, 地价升值, 低成本的工业迁出整合, 置换部分土地功能, 在规划区内建设新的城市职能用地, 同时使其在整个区域空间结构中承担重要组团的功能。

2.2 兵地融合、加强管理的发展方针

针对龙泉新区规划提出应该与哈密市融合协调发展的策略, 打破区域和行政隶属界限,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 共同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共同打造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优势, 形成资源共享、产业联动、结构优化、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同时兵团组织结构主要依靠行政权力和科层等级构建, 辖区之间各自独立, 分散分割, 自成体系, 跨区域合作机制缺乏, 尤其长期以来团场习惯于自我管理、封闭管理,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因此兵团应加强管理, 从兵地统筹、科学发展角度出发, 不断加强兵团与地方决策协调机制, 制定和完善兵团城镇设置标准与体系, 不断推动兵团管理体制改革, 以赋予兵团完善的公共管理职能为重点, 推进兵团管理体制的法制化、正常化。

2.3 生态新区、特色宜居的发展目标

在新区发展中形成特色宜居环境, 是火箭农场龙泉新区发展目标之一。生态新区是从人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关系角度提出, 旨在建设一种理想的人类宜居环境。通过技术和自然的融合, 使人类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最大限度的保护当地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从龙泉新区的发展现状来看, 龙泉新区受历史和地理风貌影响, 形成了特有的兵团“山丘- 农田-连队居民点”用地格局, 农田、居民点阡陌交错, 低矮的山丘点缀其中, 规划可以利用农田和山丘形成富有兵团特色的自然田园风光和公共开敞活动空间。东河坝东干渠和西干渠南北穿越而过, 形成了新区良好的生态廊道。规划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生态基底将龙泉新区打造成生态、休闲、文娱、商贸等为一体的现代化的城市绿色新区, 实现龙泉新区生态新区、特色宜居的发展目标。

2.4 红星三场的功能结构

规划区总体结构为“一心、一环、七组团”的空间结构。“一心”规划军垦路西侧站东路东侧, 珠江路南侧及友好路北侧大片公园绿地用地作为红星三场居民进行社交、游憩、休憩的主要活动场所。整个三场的商务办公、文化体育、娱乐康体、商住等用地围绕着中央公园展开。规划体现了一个绿心向周边展开用地的特征。“一环”建设用地外围绿色生态保护环所围绕。“生态绿环”沿着亚欧路、G312 国道及幸福路串联起规划用地的整个绿地系统。“七组团”即功能各异的大型功能组团, 分别生态居住区、综合服务区、特色餐饮商务区、生态观光区、康体疗养区、葡萄庄园观光区、高档居住区, 每个区的服务对象以及功能不同各有侧重, 整个功能围绕着中央公园展开。

为了实现规划绿, 城相容的规划特色, 规划区域划分七类管理单元, 形成居住, 商业经融, 商务办公, 康体疗养, 特色休闲旅游, 教育医疗、行政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居住社区, 功能进行细分, 主要功能: (1) 综合服务区:以商业、办公、经融、娱乐、为主的综合服务区。 (2) 特色餐饮区:围绕着社区滨河景观带及绿地系统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及文化含义的特色美食, 餐饮一体的商业步行街区。 (3) 生态居住区:为社区居民提供幽静, 生态、整洁的高档生态居住区。 (4) 康体疗养区:绿地系统渗透到康体疗养居住区内部, 高质量服务、静环境、全面的配套服务设施打造此区别具特色的疗养、休息、养心为主的特色区。 (5) 葡萄庄园区:利用地方原种植特色在此区布置葡萄种植庄园并带一定旅游观光为一体的葡萄长廊。为社区打造绿色, 天然的葡萄出产以及加工基地并带动一定旅游业的生态, 葡萄酒庄。 (6) 特色采摘区: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种植业, 并在原生态种植业的基础上加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并种植业与旅游业结合, 发展地方绿色产业的发展。 (7) 高档居住:居住区配套服务设施齐全, 并带动商业, 经融, 及办公用地, 提高土地的实用价值。

3 结束语

通过对兵团十三师红星三场开发模式的研究, 得出以下结论:第一, 城市边缘区的规划设计应与当地对该区域的功能地位相符合, 并且与当地的基础设施相衔接, 满足城镇化建设, 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 解决当地人们的就业问题。第二, 规划应保持低密度开发, 设置功能多样、结构合理的整体布局, 控制适当的人口规模, 以保证新区功能多样化和提供较高的综合服务水平及吸引力。第三, 城市边缘区的规划设计需要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建设宜居的生态区。通过对红星三场开发模式的分析论述, 得出的经验希望有利于我国城市边缘区的规划建设。

参考文献

[1]陈玉兰.兵团农十三师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 2007, (2) .

三师论文 第10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农三师30岁以上居民(居住时间长于1年),排除长期外出、流动人口。

1.2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上门进行问卷调查和血压测量。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年龄、性别、民族、受教育程度等)、吸烟与饮酒情况、膳食情况、家族史、身高、体重、规律锻炼情况、血压控制情况等。血压测量依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规定,测量血压时被测对象至少静息10min,采用汞柱式血压计测量坐位右上臂血压3次,每次测量间隔1~2min,以KorotKoff第1音和第5音为收缩压和舒张压,取3次血压的平均值。

1.3 判断标准

高血压的诊断按1999年中国高血压联盟提出的高血压新标准[3],SBP≥140mmHg(18.6kpa)和/或DBP≥90mmHg(12.0kpa)或近2周内服降压药血压正常者,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者。体重指数(BMI)=体重(k g)/身高(m)2。超重肥胖定义按W H O的判定标准,BMI=25~29.9为超重,BMI≥30为肥胖。

1.4 质量控制

调查、质控及资料录入人员均经统一培训并考核合格。由负责人现场监督检查,检查测量仪器是否正常,每份调查表格的询问、填写是否正确。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23.02建立数据库,全部数据应用Epi-info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2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百分比表示,组与组之间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调查人数共计9870人,平均年龄(49±12.4)岁,其中男3934人,女5936人;汉族6007人,维族3863人。

2.2 高血压患病率

总患病率27.75%,不论男女性,高血压患病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女性总患病率高于男性(χ2=9.09),维族总患病率低于汉族(χ2=8.72)。汉族和维族平均舒张压比较有显著差异(t=2.74),不同性别之间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均有显著差异。表1,2,3。

2.3 高血压患者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

44.76%的高血压患者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其中32.93%的患者正在服用降压药,7.28%的患者高血压得到控制。除70岁年龄组外,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维族与汉族无明显差别。见表4,5。

2.4 高血压危险因素分析

调查人群的BMI比较维族明显高于汉族(t=21.76,P<0.001)。

3 讨论

3.1 高血压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大量研究表明,随年龄、体重的增长,高血压患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此次调查结果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高血压总患病率与2002年顾东风[4]等报道的全国同年龄人口的患病率(27.2%)基本一致。所有年龄组患病率均为女性高于男性,汉族高于维族。在比较不同民族之间的平均体重指数MBI发现,维吾尔族明显高于高于汉族(其超重达到55%以上),而其高血压患病率明显低于汉族,这是否提示维吾尔族的高血压遗传程度较低还有待研究。

3.2 公众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是体现该地区人群心血管病防治水平的综合指标

其中知晓率主要反映某地区高血压检出措施和机制的有效性;治疗率主要反映医患双方对高血压的重视程度和治疗的积极性;控制率反映了高血压控制的最终目标。这三个率共同体现了高血压防治工作中检出、评价和治疗三个环节。本研究显示该地区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44.76%、32.93%、7.28%。与2002年顾东风[4]等报道的,我国高血压病人中,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44.7%、28.2%、8.1%基本一致。在今后的高血压防治工作中,应大力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在群众中普及预防高血压的知识;动员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增加人们对高血压危害的认识;建立健全社区首诊病人测血压制度和建立健康档案、随访制度,提高测压率、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高血压综合防治工作,并对居民饮食生活进行干预,针对维族人群和高血压病人认真做好“查、管、治”工作;在加大高血压危险因素及其危害的宣传力度同时,医务人员要选择切实可行又能保证患者长期坚持的治疗方案,并监督指导其规律服药,定期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随访,同时政府卫生部门给予支持,不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医疗体系,合理设置农村医疗服务点。只有这样才能做好高血压的防治工作使高血压患病率的总水平明显的降低。

摘要:目的了解新疆兵团农三师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农三师年龄≥30岁的社区职工人群测量血压并询问高血压病史以及高血压的治疗情况。由经过培训的医师对调查对象进行血压测量和资料收集。结果农三师社区职工人群高血压总患病率为27.57%,维吾尔族低于汉族;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分别为44.76%、32.93%、7.28%;维吾尔族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均低于汉族;维吾尔族平均体重指数MBI高于汉族。结论农三师社区职工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较高,但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都非常低,应采取全面的高血压预防、控制措施,以降低高血压的患病率。需要进行人群高血压的综合干预。

关键词: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

参考文献

[1]武阳丰.我国人群高血压及其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通讯,2003,32(13:27.

[2]李立明,饶克勤,孔灵芝,等.中国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7):478~484.

[3]中国高血压联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2000,39(2):140~14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三师论文】相关文章:

上一篇:科学数据共享下一篇:语音教学质量论文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