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音节词范文

2024-08-28

单音节词范文(精选8篇)

单音节词 第1篇

关键词:单音节词,流行,构成模式,特点,原因

一、“回归”的流行

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是指只有一个音节的词。需要说明的是,传统语言中也存在很多单音词,如动词:吃、喝、吹、推、看等,但本文关注的是新近流行的非传统单音词,如、潮、U等。这类词往往一个字就可以十分到位地表达一些抽象的感情或状态,简单明了,受到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青睐。从文言时期有大量单音节词存在的事实来看,我们可以把这种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单音词称作“回归”的流行。正如现在服饰行业利用八九十年代的旧元素掀起新的时尚潮流,如格子花纹,高腰裤,也像现代城市人努力冲破水泥牢笼的禁锢,回归乡间田园式的自然清新的趋势一样,词汇也刮起了复古风,一部分双音词或多音词渐渐转变为单音词,或造出新的单音词。但这里说的“回归”并不是简单的回到过去,而是根据现代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心理诉求而进行的创新,所以,这不是历史的倒带,反而是一种进步。

二、单音词的种类及形成途径

流行单音词大多出自网民或年轻人的创造,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但仔细观察单音词的由来,还是可以发现一些规律的。

首先是简化,主要是指现有的单音词是从已有的多音词简化得来的,在一定阶段内两者共存,但由于意义上的差别,出现的场合和对象有所不同,有时词性也会发生变化。如“抠”、“搞”、“刻”、“的”分别是“抠门”、“搞笑”、“刻苦”、“的士”的简化形式,都是只提取了原有词语中的第一个音节,是一种典型的省略。还有“娘”是多音词“娘娘腔”的简化,而“菜”则来自于“菜鸟”,指某方面比较弱或者处于初级水平,喻指不足为惧,迟早是人家的“盘中餐”,在单一化的过程中,意义发生改变,词性也从名词“菜鸟”转变为形容词。

其次是转化。这里的转化包含两种情况,一是指从非成词词素转变为成词词素,即有些单音词在传统语言中是不能单独成词的,它往往附着于成词词素或与其它不成词词素共同构成单纯词,但在发生单一化的转变之后则可以独立成词,自由运用。如,“‘巨’在现代汉语中基本上不单独使用,只是作为非成词词素结合成词。但现在,‘巨’的组合能力大大提高,可以作为程度副词来修饰限制形容词。”例如:

“我还看见你和她一起散步,靠得简直是那——东北,你来说一一”“我说,是贼近啊!”“恶近!”“忒近!”“巨近!”(语出韩寒《三重门》,作家出版社,2000版)

还有一种情况是指传统单音词词性转变性构成的新的单音词。有名词转变为形容词的,如“雷”本是指一种自然现象,后来表示犹如响雷击顶一般让人惊异,形容不合常规或者违反大众视野期待的事物。有动词转变为形容词的,如“抠”表示小气,吝啬,“搞”表示搞笑,幽默,“刻”指刻苦、勤奋。有动词儿化后转变为名词的,如“托儿”。

再次是隐喻。“隐喻意义是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投射的结果,也可以说是源认知域事物的部分特征向目标认知域投射的结果。”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和相关性容易使人产生联想,并将两者联系在一起,这是人思维的一般模式,很多流行单音词就是通过隐喻的方式转换搭配对象,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如“冷”不只表示温度,还可以表示气氛的冷淡和人的心理状态的变化,如冷场,冷笑话。“炒”本是一种烹饪手段,但现在不只可以炒菜,还可以“炒房”、“炒车”、“炒股”、“炒地”等等。

除了以上几类,还有谐音(“粉”是“很”,“偶”是“我”),图画法(“囧”读音为jiǒng,是“窘”的异体字,用简笔画的形式描绘了人窘迫的表情,更为形象直观地表现了尴尬无措的状态,即使是外国人也能明白其中的意思。)缩写(汉语拼音缩写有D(di弟弟),英语缩写U(you),R (啊),英语音译(酷,饭(fan)),英语意译(下(download,下载),借用(“潜”表示隐藏动向)等多种造词法,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构成模式的分类只是从特定的角度出发的,实际情况下多是几种方式重叠使用的,如“抠”既是“抠门”的简化形式,也是“抠”词性转变所构成的新单音词。

三、流行单音词的特点和作用

从上述单音词形成的种种途径可以看出,这种语言除了追求简约快捷以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1、新奇性

“新”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形式新,单一语音形式是单音词最大的外部特征,发音和表达过程都十分短暂,但表达的内涵却十分丰富。第二是词义新,流行单音词表达的意义都与传统语义不同,而是有了新的解读,如款儿(架子、谱儿),撮(大吃一顿);三是成分新,单音词中包括了不少各地的方言单音词,如借自东北方言的“造”、“老”,借自北京方言的“侃”、“忒”,来自陕西方言的“瓜”、“嘹”等。另外还出现了外来单音词,如in、high。它们新锐又俚俗,有趣又上口,不经意间流露出人们的机智和幽默,为生活增添了新的色彩。

2、口语性

这类词多在人们的口头使用,“具有明显的口语色彩,即使是来自书面语的,由于广泛的口头使用,大多也淡化了书面语的色彩,这些词语在人们的口头使用已不再显得文绉绉,体现出明显的口语性。”所以,流行单音词是人们在非正式言语交际场合喜闻乐见的用语,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只局限于一定时期内的一部分群体针对一定的场合和对象使用的特殊词汇。它们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同时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可以调节心情,释放压力。

四、单音词流行的原因

现今流行的单音词能够产生并迅速流传开来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内部因素

流行单音词首先是一种语言现象,它的出现要受到语言发展规律尤其是词汇自身发展规律的制约。语言具有创造性,就是说“语言是处于动态发展变化中的,语言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也就是自我调节的过程。语言生活的丰富活泼是语言发展的源泉,旧的语言现象常常被新的语言现象所取代。流行语的创新可以推动语言的发展,而且是丰富和发展语言的重要动力和途径。”单音词出现在双音词占绝对优势的现代汉语中,就是语言创造力的体现,也是语言适应社会生活而自主调节的结果。

同时,语言也具有经济性原则,即尽可能以简短的行文表达意思,杜绝繁琐叠缀,日常口语更是要求能简则简。既然能用一个字或一个音就能说清楚的事,就没有必要费劲地长篇大论,大家省时省力,方便快捷,何乐而不为?而且这类单音词所表示的义项多是新增加的,在表达某种意义时,非此不可,不仅简单,也最贴切。

2、心理因素

语言的生成和传播与其使用者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使用语言的人的心理因素更是语言发展的动力。语言心理和其它文化心理一样,都有求新求异的倾向,尤其是城市人和年轻人更青睐新颖的语言因素,或者构造一些性的语言形式,或者赋予一个老的形式以新的意义。在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人们追求高效率,讲究用最少的词语来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和信息,从而达到最节省但最有表现力的目的。”单音词形体简单又内涵丰富,恰好满足了人们的求简心理。

年轻人是时尚、青春的代表,也是未来的希望,是社会高度关注的对象,因此,他们的语言经常被其他人群学习、效仿。单音节作为流行语来说新鲜有趣,易引起人们的兴趣。“说流行语本身就是一种娱乐、消遣,在说的同时能获得。种新奇的表达的快感,可看作一种语言消费,或者说是‘玩语言’。”同一个交际圈内,如果多数人都喜用单音词来表达,作为闻所未闻的少数人会被认为是不入流,out了,为了不被排斥,这些人也会学习使用新词语,这就是从众心理的效果。

3、文化交流的结果

文化交流可以分为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民族内部的文化交流。当今社会开明进步,人们思想活跃,对东西方文化兼容并蓄的开放心态,这在语言表达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许多外来词语被现代汉语包容吸收,并“力图使它融入汉语造词和构词模式并加以汉化,有的音意兼备,使人觉得它是个汉语词。”如“‘in’、‘high’等原来都是英语中的现成词语,近年出现的‘很in’、‘很high’就是英语和汉语的整合。”词性和意义都发生了变化,这也是近年来在中文语篇中不加注释地夹杂英文的“语言夹花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

民族内部的文化交流,主要表现为方言文化的交流,从而促使一些方言词汇成为流行语。由于地域的文化特色和经济实力,很多方言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和追捧。如北京作为我国政治文化中心,为北京话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便利,一些“京味儿”十足的词语成为新宠,如“磁”、“铁”、“撮”等。还有充斥在影视作品中的幽默的东北方言,婉转的河南方言,豪放的关中方言,细软的上海方言,时尚的港台语言等,以其生动的表达效果和地方特色得到受众的喜爱。文化交流导致了语言的多元化,不仅与现代社会人们的心态有关,“也正暗合了学术界引入的现代西方社会平面化、反讽化、多元化的后现代文化,因而‘流行起来没商量’。”

4、传媒的力量

现代多种多样的传播媒介为流行语的形成和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途径。流行单音词很多来自网络用语,网络作为新兴的传播载体,有着广泛的接受和使用人群,使语言新词汇的流传的覆盖面和速度大大增加。按照缩略原则,一个词的使用频率越高,它就越有可能简化为短小的形式。新时期音节词就这样应运而生了。网络不仅催生了网络用语,也使人们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简便用语在短时间内充斥于人们的耳目,势不可挡。此外,现代影视业和通信技术的大发展,以及名目繁多的报刊杂志的发行,新兴文学作品,漫画,广告,流行歌曲……凡是能听到的看到的都可以成为流行单音词的传播渠道,而流行语在其中出现的频率高低又反过来表明了它的流行程度。

单音词因其简便而得到受众的欢迎,但也因其简短而不可避免具有局限性,比如不易理解,负载的信息量有限,部分单音词使用很不规范等。据数据显示,单音词仍然占的比例比较小,双音节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但单音词的缓慢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今汉语存在简化趋势,如果能加以正确的引导和规范的话,可能会成为词语的新的增长点。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并不认为单音词是简化的最好效果,即创造大量的单音词或促成大量多音节向单音节转变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只有符合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准确表意的简化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1]]郭贵龙.当代汉语骚语研究与英译[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2]张小平.当代汉语词汇发展变化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8

第八课,单音节词28组 第2篇

1、读单音节字词(100个音节,共10分,限时3分钟)

广

2、读单音节字词(100个音节,共10分,限时3分钟)

绿

合爸

取 漆

且 赞

3、读单音节字词(100个音节,共10分,限时3分钟)拟

情 毁

吃 雄

追 座

别 另

4、读单音节字词(100个音节,共10分,限时3分钟)拟

情 毁

吃 雄

追 座

别 另

5、读单音节字词(100个音节,共10分,限时3分钟)嘴

掰 抓

黑 坡

料 寻

耸 而

6、读单音节字词(100个音节,共10分,限时3分钟)拟

情 毁

吃 雄

追 座

别 另 敲 填 家 匹 逢 脸 如 梦 软 搜 何 眨

7、读单音节字词(100个音节,共10分,限时3分钟)奏

客 闻

挖 翁

色 惹

广

眯 夸

杯屯

山喘

潦酿

阔耳

脖换

组肯

灭锌

崩酿

阔耳

脖换

组肯

灭锌

崩搓

蹦肯

克里

命偶

雇泯

快酿

阔耳

脖换

组肯

灭锌 陌 崩牙

款匹

糠圈

找甩

雨拆

肋盆

丢 周完

视 银

让 型

俊 勇

浓 卖

扫 飘

疼 帆

优 型

俊 勇

浓 卖

扫 飘

疼 帆

优 氮

绑 扫

飘 娘

挺 擦

蛙 凝

痣 型

俊 勇

浓 卖

扫 飘

疼 帆 奏 优 瓷

聘 煮

贰 运

病 秃

嫩 印

按 棉

惨 履

惨 文

8、读单音节字词(100个音节,共10分,限时3分钟)

祭 穗 纲 汾 顿 趁 庄 沈 日 艇 降(降低)扣 花 醋 怪 帆 略 欠 熔 嘶 阔 缓 玄 蠢 芸 袄 憎 美 洞 甲 硼 柄 暇 矮 又 窄 痱 吏 嘴 安 购 窗 完 坐 如 外中(中间)我 浸 拨 补 满 穹 窜 像 垧 批 徐 矢 搜 岳 乐(乐观)通(通常)扁(扁担)浊 敲 侃 茎 苗 才 蜕 信 瓢 求

潮 纳 叠 能 志 娶 省(省略)行(行业)差(很差)令(命令)掖(掖在怀里)还(还好)裂(分裂)数(数九)

9、读单音节字词(100个音节,共10分,限时3分钟)

撵 青

灵平

夸 征

旺 密

辕 灭

10、读单音节字词(100个音节,共10分,限时3分钟)

驴 恽 坏 嘣 墨 慌 由 入 子 播 润 藏(躲藏)区(姓氏)瞥 救

闩 逛

学 付 蹑

均 抵 荫

蝉 寸 嘭 领 心 涌 亏 罚 司 券(债券)俩(咱俩)婶

初 标

砣 篇 却 捐

磷 郑 爷 抓 病

秦 面 煮 患 饶 欧 纫 揣(怀惴)哄(起哄)饿 翁 贼 箭 夺

酱 夸 舜 鳃 则 兄 二 梗

跪 池

掉 枕 榻)那(口语音)相(相机)痛 港

丢 框 掐 宋 啪 名 枣 痣 防 次 窝 惨 溺 挨(挨打)褪(褪去冬衣)石(石板)

11、读单音节字词(100个音节,共10分,限时3分钟)

嘭 自 女 棉

砣 群 醉 嘘 信 则 炕 播 隋 更(更加)底(底片)降(降低)撇(撇开)乖 订 俯 吃 某 润 九 个 产 闩 荫 超 留 司 略 涌 贼 踹 秦 约 侧(侧面)说(说谎)二 存 翁 燃 偶 腮 划(划分)石(石板)会(约会)相(相机)俩(咱俩)苔(舌苔)枪 痣 屈 门榨 词 宽 临 兄 挎 浊 蹑 墨 捐 瓶 丢 悬 狠 旺习开(开办)撒(撒播)慌 饼 放 黑 容 掐 枕 屉光 舜 表 饭 偏 乳 姚 捺 凹(凹陷)那(口语音)场(场地)

恩 草 洞 铝 俏 菌(细菌)否(否定)褪(褪去)掖(掖在怀里)

12、读单音节字词(100个音节,共10分,限时3分钟)

雀 降

尿

于 棍

忍 末

碾 沉

吃 说

13、读单音节字词(100个音节,共10分,限时3分钟)

爱 产 面 丢 闭 瘸 股 恽 跳 隔 交 间 庄 贼 播 砣开(开办)降(降伏)龟(乌龟)

均 旺 走 份 翁 饶 笙 铁 舜 江 恨 涌 磷 闩 索 猫(熊猫)石(石板)宁(宁日)摸

遍 宽 流

钓 秦 我 凡 恩 挎 宣 荫 重(重叠)撒(撒播)涨(涨潮)尿(尿泡)胸 而 字 坡 嫌 掐 脓 蛆 润 吨 铡 修 踩 绒 瞥 痣 司 俩(咱俩)区(姓)藏(躲藏)狂 餐 杨 梯 人平略 惹 捐 舞 嘭 腻 否(否定)尺(尺寸)嘿(嘿嘿)那(口语音)

纺 怪 则 骂 缓 驴 嘣 划(划分)钉(钉扣子)揣(怀揣)掖(掖在怀里)

14、读单音节字词(100个音节,共10分,限时3分钟)

搭 票 赌 吃 门 贰 伐 荫名 怪 嘣 讯 老 溶 涮 司

挨(挨打)呵(呵护)率(效率)

涌 催 虐 某 黑 艇 笙 诈 话 留 镖 字 搞 泉 郑 秦 场(场地)沤(沤肥)揣(怀揣)捐 次 腮 困 如 柄 浊 妾 偏 女 掀 酒 闭 归 痣习约(约会)石(石板)落(落后)

贫 光 绕 翁 惨 悄 天 悟 苔 贼 惹 宽 铁 尚 啃 秧 逆 蹲(下蹲)叶(叶片)抹(抹杀)婶 史 僵 黄 丢 润 掐 涩 岸 钻(钻研)俩(咱俩)藏(躲藏)相(相机)委(委派)跨 总 颇 索 否(否定)创(创办)(舌苔)菌(细菌)那(口语音)番(翻两番)

15、读单音节字词(100个音节,共10分,限时3分钟)

错 亏 停 略 坡 纯 笙 秦 罩 此 宽 跪 则 盯 藕 妾 调(调查)繁(繁多)扁(扁担)

掐 杨 怪 纺 舜 篇 绕 米 锌 痣习俩 百 郑 条 丢 热 僵 枕 鳃 化(化肥)曾(曾孙)涌 俊 申 鲵 餐 润 吃 牌 翁 邻 邹 与(与其)石(石板)颤(颤抖)和(和平)拓(拓本)陪 居 纽 讯 本 熊 挎 索 发(发表)熬(熬煎)那(口语音)揣(怀揣)(咱俩)相(相机)圆 章 求 跌 贰 镁 孙 粗 团 锅 涮 溶 误 司 角(角度)令(命令)广(广播)冲(酒味很冲)卫 全 慌 亩 框 播 虐

磨(磨擦)掖(掖在怀里)行(行业)否(否定)扎(扎裤脚)

16、读单音节字词(100个音节,共10分,限时3分钟)

酿 铃

沙 择

凸 垮 叵

仿

苗 演

17、读单音节字词(100个音节,共10分,限时3分钟)

涨 随

涛 港

婿

撒 混

别 耗

湿

18、读单音节字词100个

潮 黑

俏 牛

冰 退

匀 愿

19、读单音节字词(100个音节,共10分,限时3分钟)

肉 涌

聂 淡

册 软

窄 损

装 20、读单音节字词(100个音节,共10分,限时3分钟)

齿

都 移

莽 浮

姚 我渊

穿

惹 观

21、读单音节字词(100个音节,共10分,限时3分钟)

拈 克

沉 双

广

决 颇

病 洒

22、读单音节字词(100个音节,共10分,限时3分钟)播 们 挑 量 合 秦 宣 揣 软 涩 面 憋 黑 砣 司 乱 蛆 凶 床 润 损 裆 扁 肥 褪 高 很 权 褶 扒 泼 否 蝻 耕 慌 群 痣 笙 宰 宋 鲵 纺 广 排 枕 贰 钻 救 穷 榻 嘭 纽 邹 铐 金 彼 刺 捉 刷 幼 虐 看 瞟 得 霞 讲 甩 促 腌 追 栓 应 剧平到 跨 栋 俩 催 相 卖 跌 列 阔 掘 冥 池 顺 翁 存 题 某 块 临 蝉 啮 徐 乳 撒 恽

23、读单音节字词(100个音节,共10分,限时3分钟)

玉 沓

愁 撇

而 攒

瓷 才

24、读单音节字词(100个音节,共10分,限时3分钟)扒

罩 望

董 青

尿

棕 窜

吓 脏

25、读单音节字词(100个音节,共10分,限时3分钟)碑

萧癌

铐匹

讲窜

怀

乱凭

绿

26、读单音节字词(100个音节,共10分,限时3分钟)爬

赤 铁

台 否

娘 本

龙 窥

27、读单音节字词(100个音节,共10分,限时3分钟)发

齿

瞎 芽

德 符

铺 服

黑 伸

28、读单音节字词(100个音节,共10分,限时3分钟)霸

发 踏

缝 费

薪 婴

堆 读

腌 虐

弄 胸

脱 酿

海 堆

鹌 苗

掐 吐

饼 折

申刮

挪轻

郑女

拢免

穷 温

滴 揩

配 详

夫 容

躲 贴

靴 饼

屡 骇

瞪 髓

饿 陈

免 封

巷 扯

然 得

横 评

琼 旷

桂 式

抓 坡

襄 荀

增 流

垧 稚

慌 侧

欺 讽

灭 盘

蔫 日

擦舔

废疮

若丢

品鸣

损 拟

卡 美

稿 骨

划 火

歪 绢

裙 薄

缫 苗

快 备

脓 抓

司 桂

乐 忙

割 晒

遮 女

衰 灌

草 洛

鱿

使

单音节词 第3篇

关键词:菲律宾,单音节,声调

一、调查对象

参加汉语声调调查的受试者是菲律宾一所国际学校的十名学生菲律宾学生, 受试者年龄在10--17岁之间。

二、调查材料

调查材料是《快乐汉语》第一册的单音节词, 按照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分为四组, 每一组中6个词, 共24个词。为杜绝学生因为不认识汉字或认错汉字 , 产生的误读情况, 全部标上声母、韵母、声调。每一位受试者使用的调查材料内容是完全一样的。

三、调查方式

调查的方式是学生朗读录音 , 教师听音、记音和分析 ( 由四位汉语教学老师同时进行 , 综合四人的意见 , 至少有3个人判断为不准确的发音才算偏误) 。

四、单音节词声调偏误调查分析

调型偏误指的是音高上的偏误。菲律宾学生的调值偏误普遍高不上去、降不下来、升不到位, 但是具体到每一个声调的调值和调域上还是存在着的各不相同的问题。

通过调查, 我们归纳出菲律宾学生四个声调的调型偏误类型和调型的偏误率。

阴平的调型偏误:阳平26.7% 上声23.3% 去声33.3%

阳平的调型偏误:阴平23.3% 上声13.3% 去声8.3%

上声的调型偏误:阴平6.6% 阳平1.6%

去声的调型偏误:阴平3.3% 阳平1.6% 上声1.6%

调型偏误率:阴平33.2% 阳平29.9% 上声38.2%去声41.6%

(一) 阴平的偏误调型调查分析

阴平有三种偏误调型, 分别是“阳平”“上声”“去声”。其中“上声”的偏误只集中在一个学生的发音中, 所以不具有代表性, 那么阴平的主要偏误调型集中在“阳平”和“去声”两种调型上, 前者占23.3%, 后者占3.3%, 前者所占比重超过后者, 可以说明菲律宾学生阴平的偏误调型多集中在“阳平”上。

(二) 阳平的偏误调型调查分析

阳平也有三种偏误调型, 分别是“阴平”“上声”“去声”。其中“阴平”的偏误占26.7%, “上声”和“去声”的偏误分别占1.6%, 从数据可以看出阳平的偏误调型主要集中在“阴平”上。通过调查的数据, 我们可以发现菲律宾学生在阴平和阳平的区分上存在问题:阴平的偏误调型集中在阳平上, 而阳平的偏误调型集中在阴平上。

(三) 上声的偏误调型调查分析

上声的偏误调型有“阴平”“阳平”“去声”, 其中“去声”只占了1.6%, 主要集中在“阴平”和“阳平” (“阴平”和“阳平”分别占26.3%和13.3%) 。从单音节词调型偏误率中可以看出, 上声的调型偏误率较高, 仅次于去声。上声在教学过程中也是一个难点, 因为上声和其他三种调型相比在变化上比较复杂, 存在曲折。发音器官要连续完成从降到升的动作, 同时还要控制降和升的长度。对于母语为非声调语言的菲律宾学生来说, 他们根本不知道如何模仿, 如何发声, 即便是模仿老师的发音也依旧是不能够发出标准的上声。

(四) 去声的偏误调型调查分析

去声的偏误调型分别是“阴平”和“阳平”, 前者所占比重高达33.3%, 并且“去声”的调型偏误率在四声之中是最高的, 由此可以看出菲律宾学生在汉语的声调学习中问题最多的是“去声”。

(五) 小结与分析讨论

菲律宾学生在汉语单音节词声调方面存在种种偏误, 分布于调型、调值、调域方面。调型上的偏误集中于“阴平”, 但“阴平”并不无偏误, 而是集中在“阳平”上;调值上的偏误多是升不上去, 降不下来, 调值的高低差远远低于中国人, 不能够达到标准的调值;调域上四个声调都偏低。除此之外, 四个声调的音长都十分的短, 给人一种声音戛然而止的感觉。这些偏误产生的原因首先和他们学习生活中大量使用英语存在一定的联系, 这在汉语声调的学习中无疑会带来阻碍。在汉语声调的学习中多是懵懂状态下模仿老师的发音, 当独立发音的时候就将母语的音高变化模式套用在汉语的发音上, 所以很多时候学生在讲汉语的时候并无声调的意识, 只是跟随母语的语调拼读汉语。其次教材和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一方面的因素, 课本和老师都是学生学习汉语的渠道。学生对“声调”的认知全部来自于课本和老师, 老师将“声调”译为“tone”, 并强调有四种不同的调型以及每一种调型的标记符号, 配以简单的发音示范。由于汉语课时的安排非常紧张, 声调的学习时间很有限, 所以学生记住的多是调型符号, 忽略每个声调的正确发音。

最后语言环境的缺失也是一个因素, 受试者们的语言环境只是每周40分钟的汉语课, 并且课堂上是汉语和英语相掺杂, 除此之外都是母语环境。我们从自身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也很容易发现语言环境的影响, 很多人学习十几年的英语, 发音依旧是错误百出。

参考文献

[1]朱川.外国学生汉语语音学习对策, 语文出版社.

[2]张子游.英语母语者学习汉语声调阴平、阳平、去声的教学设计.华中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2012.

单音节和双音节 第4篇

汉语拼音是拼写汉民族标准语的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是以北京语音系统作为语音标准的。北京近千年来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北京音也是中国地域最辽阔、人口最多的北方方言的典型代表,历来被称为“中原雅音”、“官音”、“国音”。

解释汉语拼音用法和标准的《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拼音文字方案的国家标准,也是联合国规定用来拼写中国人名地名和专用词语的国际标准。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的拼音方案,是世界文献工作中拼写有关中国的专用名词和词语的国际标准。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并批准公布推行。

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方案》是采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采用音素化的音节结构拼写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的一种方案

字母表

Aɑ Bb Cc Dd Ee Ff Gɡ Hh Ii Jj Kk Ll Mm Nn Oo Pp Qq Rr Ss Tt Uu Vv Ww Xx Yy Zz V 只用来拼写外来语、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

声母表

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玻 坡 摸 佛 得 特 呢 勒 哥 科 喝 基 欺 希 zh ch sh r z c s y w 知 蚩 诗 日 资 雌 思 衣 乌

韵母表

单韵母

a o e i u ü 复韵母

ai ei ui ao ou iu ie ue er an en in un ün(前鼻音)ang eng ing ong(后鼻音)

整体认读

zhi chi shi ri zi ci si yi wu yu 只 吃 师 日 资 雌 撕 一 乌 鱼 ye yue yuan yin yun ying 也 月 远 因 云 应

原文地址: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作者:白露山下白鹭飞

鸿影按:“汉语在简洁的道路上,不得不‘与时俱进’,被迫在人类思维细化的过程中被逐渐‘繁化’。至少,多了‘前缀’或‘后缀’。简单地说,就是‘啰嗦’!这是人类(语言)清爽的退步,还是人类(表达)细腻(化)的进步?”问得好。这也是值得每一个古体诗创作者深思的问题。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

音节是读音的基本单位,汉语的一个音节就是一个字。多出现于古汉语中。如“可”,现在为“可以”。

西方在研究字母文字实践基础之上产生的理论,只能是关于字母文字的理论。“五四”人全盘引进西方语言文字理论,用于指导汉字的研究工作,把汉语、汉字与西方语言文字作简单的比较,是一个天大的错误。这样不仅不能解决汉语、汉字存在的问题,反而给后人带来了极大的误导。

例如,“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这一论断,对字母文字是正确的、适用的,因为字母文字是表音文字,是“记录语音的形体符号”,即其造字依据是有声语言。但是,这一论断却不适于象形文字。道理非常简单,象形文字由图画直接发展而来,是经过简化、特征化的图画,本质上仍属于图画范畴。如同图画一样,象形文字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形体特征,我们可以根据其字形来直接判别它所表示的事物(即其字义),而无需借助于有声语言。因此,象形文字仅仅只是“记录人类思维的符号”,而不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象形文字是一种纯粹的视觉信息,与属于听觉信息的语言没有必然的、直接的联系,是完全独立于语言之外而存在的。

语言和文字是表达人类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两者是平等并行、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西方错误地将文字定义为“记录语言的符号”,其结果是使人们只能看到语言对文字发展的影响,而看不到文字对语言(或者说语音)发展的决定性影响,无法解释上述常见的语言现象。

语言仅用于面对面交流,有特定的语境,且有肢体动作来辅助交流,因此,原始语言存在大量的同音现象,用同一语音表示众多不同的语意,并不会引起岐解或误解。但是,文字则不同,文字是“传于异地,留于异时”的,根据原始语音造出的表音文字,都只拥有一个字形,如字母文字中的词根,以及汉字中的“假借字”等。用同一字形去表示不同的字义(即语意),肯定会引起岐解或误解。

就汉字而言,虽然借助于象形、指事、会意、转注等造字方法,创造出了大量的表义文字(即广义的象形文字),但是,却始终无法突破人类形象思维的束缚,即象形文字无法用于表示大量不具实形的事物。为此,汉字最后也和字母文字一样,借助于有声语言来发展自己,其中的关键,便是“假借”造字法。

“同音假借”是一个从“本无其字”到“有其字”的动态过程,即将一个已存在的(象形文字的)字形作为表音符号,根据有声语言中的同音现象,用于表示另一种语意。但是,同一字形经“假借”用于表示众多不同的语意后,易引起岐解或误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古人便在这些“假借”字的基础上不断地添加一些象形文字(即形旁),所得到的新字形(即形声字)专用形表示与该形旁字义相关联的事物。换句话说,在形声字产生以前,其字义是由声旁(即假借字)来表示的。因此,声旁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它不仅表音,而且承担着表意的功能。至于形旁,什么的单音节和双音节?

音节是读音的基本单位,任何单词的读音,都是分解为一个个音节朗读。汉语的一个音节就是一个字。一般的,一个单词中有多少元音节就有多少音节。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是一个字的词,多出现于古汉语中,如“可”,现在为“可以”。英语中的音节若只含有一个元音,就叫做单音节。

单音节词是一个音节组成的词,就是一个音节表示一定的意义. 双音节词是两个或者三个以上的音节组成的词,就是这些个音节共同组成一定的意义.

音节是只能表达声音的自然语音片段. 词是有声音和意义组成的语法单位.

在古代汉语中,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音节。

单音节词是指一个拼音,直接就可以读,不需要拼的,比如说“yi”“er”,双音节词是要拼读出来的,比如说“hao”“huai”“da”等,双音节词占大多数。

则与字母文字中的前缀、后缀一样,作用仅限于区分开不同的字形。

没有“同音假借”,就不可能产生大量的形声字。“形声字”是对“假借字”(即声旁)的替代,准确地应称为“象声字”。

“象声字”,如同“假借字”一样,造字依据也是有声语言中的同音现象,因此,它不仅不能消除原始语言中存在的大量的同音现象,反而会进一步强调和突出同音现象的存在。这是汉语中一直保留大量单音节语音和同音现象的根本原因。

至于字母文字,因为不存在汉字形旁一样能从字义区分开不同字形的部件,人们只好不断地在单音节词根的基础上添加不同的前缀或后缀,或将不同的词根进行组合,才能得到不同的字形,分别用于表示不同的语意。因此,在字母文字中,词根承担着主要的表意功能,前缀或后缀的作用则是区分开不同的字形,既不表音也不表意。

为了得到不同的字形,字母文字逐渐地由单音节逐渐向双音节和多音节发展。由于字母文字是表音文字,字形变了,字音也必然随之变化,为此,与字母文字对应的语言体系,也就随着字母文字的发展而发展为以双音节和多音节语音为主。

双音节:

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语言单位。语素按音节分类可以分成:单音节语素:如土、人、水、风、子、民、大、海等。

双音节语素:组成该语素的两个音节合起来才有意思,分开来没有与该语素有关的意义,双音节语素主要包括联绵字、外来词和专用名词。

A.双声,声母相同的联绵字:如琵琶、乒乓、澎湃、鞑靼、尴尬、荆棘、蜘蛛、踯躅、踌躇、仿佛、瓜葛、忐忑、淘汰、饕餮、倜傥、含糊、慷慨、叮当、蹊跷、玲珑、犹豫等。

B.叠韵,韵母相同的联绵字:如从容、葱茏、葫芦、糊涂、匍匐、灿烂、蜿蜒、苍茫、朦胧、苍莽、邋遢、罗嗦、怂恿、螳螂、桫椤、倥侗、蜻蜓、轰隆、当啷、惝恍、魍魉、缥缈、飘渺、耷拉等。

C.非双声叠韵联绵字:如蜈蚣、蓊郁、珊瑚、疙瘩、蚯蚓、惺忪、铃铛、奚落、褡裢、茉莉、蚂螂、窟窿、伉俪、蝴蝶、笊篱、蹦达、蟪蛄、狡狯、狡猾、蛤蚧、蛤蜊、牡丹、磅礴、提溜等。

D.外来词,由汉语以外的其他语种音译过来的词语。如干部、涤纶、甲克(夹克)、的士、巴士、尼龙、吉普、坦克、芭蕾、哒爹等。

E.专用名词,主要是地名、人和事物名称。如纽约、巴黎、北京、苏轼、李白、孔子、萝卜、菠菜、番茄、红薯等。

多音节语素:三个音节以上的语素叫多音节语素

随着朝代的变迁,语言也在变迁。就汉语而言,在写作上,古代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以双音节词为主。或者换句话说,现代汉语中90%以上都是双音节词。而古代则相反。

兹略举数例:在现代汉语中,“鼻子、孙子、橘子、带子、珠子、银子、鸟儿、盆儿、口儿、根儿、绳儿、名儿、事儿、舌头、指头、拳头、石头、木头、前头、外头、老鼠、老虎、老鹰、耳朵、眉毛、胸脯、肩膀、膝盖、翅膀、月亮、蝗虫、国家、窗户、睡觉、欺负、头发、嘴唇、巴掌、蚂蚁、螃蟹、兄弟、毛病、干净、热闹、讨厌、可怜、相信、云彩、螺蛳”等双音节词,在古代一律是单音节词。具体讲,就是古代一律将上述双音节词称说或写为单音节的“鼻、孙、橘、带、珠、银、鸟、盆、口、根、绳、名、月、蝗、国、窗、睡、欺、发、唇、蚁、弟、病、净、闹、厌、怜、信、云、螺”等。

再具体一些表述,在上述举例中,“子”“儿”“头”“老”“朵”“毛”“脯”“膀”“亮”“虫”“家”“户”“觉”“负”“发”“嘴”“巴”“蚂”“螃”“兄”“毛”“干”“热”“讨”“可”“相”“彩”“蛳”等所表述的意义仅仅是语言学上所称的“前缀”或“后缀”而已。

从这个意义上看,汉语在简洁的道路上,也不得不“与时俱进”,被迫在人类思维细化的过程中被逐渐“繁化”。至少,多了一些“前缀”或“后缀”。简单说,就是“啰嗦”!这是人类清爽的退步,还是人类细腻的进步?(以上资料来自网络)

实词和虚词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过去曾先以意义为标准,意义实在的叫实词,意义空虚的叫虚词。现在以功能为主要依据,认为:能够充当句子成分(当然有词汇意义、语法意义)的是实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就是虚词。

实词再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以及特殊实词拟声词、叹词:虚词再细分为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助词:语气助词、时态助词、结构助词。

语气助词(语气词)通常位于在句中或者句末,表示描述(说话)时的语气或者状态。在表示复杂语气的时候,可以使用多种语气词来表示,如“啊,你真聪明呀!”。相同的语气词有时根据前后文、语境的不同,也有各种不同的意思,如“你真厉害啊!”(赞扬),“你真是厉害啊!”(批评,反语)。所以,语气词没有实义,也不能单独使用。

常见的语气词有以下这些分类:

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肯定语气和停顿语气。

疑问语气:“吗(么)、吧、呢”或文言中的“也、者、乎、哉、与、欤、邪(耶)、为”等等。某些情况下,当“啊”读升调时,也表疑问语气。不同的疑问语气词,表示的疑问程度也不尽相同,“呢”和“吧”疑问程序较“吗”来的要小,通常表示(推测出答案)征求意见。

祈使语气:“吧、罢、呀、啊、啦”或文言中的“矣、焉、哉”等等,表示命令、请求、劝告、督促等语气,例如:“不要在这里吸烟好吧”。

感叹语气:“啊、呀、哇、哪”或文言中的“也、矣、乎、焉、哉、与、欤、已”,表示输出主观的感情色彩。注意,感叹语气词和叹词不同,叹词通常用于句首,而感叹语气词一般用于句末且不能独立使用。

肯定语气:“的、了、嘛、呢、啦、罢了、而已”或文言中的“也、矣、乎、然、焉、耳、而已、云、尔”。有些肯定语气词,如“罢了”、“而已”,有时带有主观的感情色彩。注意,肯定语气词与结构助词不同,结构助词若去掉便会影响句子的结构,而语气词去掉则无伤大雅。

停顿语气:“啊、吧、呢、么”或文言中的“也、矣、乎、焉、兮”,一般用于句中,有停顿、强调突出前方词语的功能。

时态助词

时态助词也称动态助词,通常接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动作或变化的状态,可与时间副词连用。白话文中常见的时态助词有“着、了、过”,文言文中有“矣”。但“矣”字通常兼有语气助词的功用。结构助词

结构助词附着在词、词组的前面或后面,用以表示句子的结构关系。常见的结构助词有前缀的“所”,以及后附的“的、地、得、似的”等等。而文言中则有“之、者、所、然、夫、所以、乎、焉、等、且”等等。

什么是偏正结构?

偏正结构的语素或词句一般都是以后一语素或词句为核心,前一语素或词句起修饰、限制的作用。

就是一个字是主要的,另一个字是修饰这个字的。二字的地位不同。比如说,短语,语是主要的(中心词),短是修饰语的,所以是偏正结构。佳人,人是主要的,佳是修饰人的,也是偏正结构。

前半部分修饰后半部分,后面是成语的主体。

如:肃然起敬、赫赫有名、忐忑不安、振振有词等。追问: 那孜孜不倦算吗

回答: 当然算了,只要后面的是主体就行。

偏正词组

偏正词组又叫偏正短语,是由修饰语和中心语组成,结构成分之间有修饰与被修饰关系的词组;动词、名词、形容词在它们前面起修饰作用的成份组成的词组。名词前的修饰成份是定语,动词、形容词前的修饰成份是状语;定语(状语)和中心语的关系是偏和正的关系;偏正词组包括定中词组与状中词组。概念

定中词组也叫“体词性偏正词组”,是语法功能相当于体词的偏正词组。定中词组的修饰语是定语,充当中心语的一般是体词性成分,定语从领属、范围、质料、形式、性质、数量、用途、时间、处所等方面描写或限制中心语。例子

胖师傅、这个家、语法分析、野生动物、壮丽的山河、新建的校舍、一张写字台、古生物学家、用旧了的自行车、勇往直前的决心、阴云密布的傍晚、面无表情的样子、胡子拉碴的年轻人、办事精明的老王。

结构

①定语+中心词(名、代),如:(祖国)大地(一朵)茶花(前进)的步伐

②状语+中心词(动、形),如:[很]好看 [独立]思考 [慢慢]地走

对《中华新韵》之我见

由上表不难看出,《中华新韵》与“十三辙”较之《中原音韵》更科学、更完善。尤其《中华新韵》,以普通话为韵部划分的依据,消除了因方言不一导致韵部参差混杂的弊端。确立“同身同韵”为韵部划分之标准,也是十分科学的,避免了因韵部过于宽泛或琐细而造成的理论与现状相冲突的瑕疵。“十三辙”经过扬弃,以“言前”涵盖《中原音韵》“寒山、桓欢、先天、监咸、廉纤”五韵,摒弃了按“四呼”分别设韵的繁琐,实属一大进步。但由于缺乏“同身同韵”的理论标准,将“ i ü –i er ”诸韵囊括入“一七辙”,又出现了过分宽泛的毛病。相比而言,《中华新韵》的确不失为一部当代较完善的音韵学著作。但美中不足也是显见的。

1、“儿er”韵当立未立。

与传统韵书相比,《新韵》最大的特点也是优点,就在于同当代普通话语音现状相吻合,但《新韵》将er 归入“齐部”是不恰当的。

齐部所辖i ü er 就语音而言,e 半高元音,口型半闭,舌位在半高点,r 翘舌,舌尖触硬腭,做尾音,发音时,由e---r 有口部动程。i 前元音,舌尖抵下齿,齐齿呼,无口部动程。er、i二者读音毫无相似之处。试读下面一句:“你i 必i 须ü 立i 即i取ü 第i二er批i机i器i去ü 鸡i西i……”。有谁会承认“二”与前后文字是同韵?韵母er 与i ü,无论发音部位还是读音,都截然不同。《新韵》在立部标准中曾说道:“发音取同一收势,读起来是和谐统一的,因而是押韵的”。这话极为中肯。然而,齐部er i 发音并非同一收势,因而读起来也绝不会是和谐统一的。

就功能而言,er 单韵母,韵腹,自成音节,不能与声母相拼,可作词尾构成儿化韵(见下文《儿化韵音变 方式》),与 i ü 功能截然不同。

“同身同韵”是《新韵》划分韵部的标准,按《新韵》定义,韵腹韵尾同形者谓之同身。i ü 与er 相同之处何在?三者混为一谈,便违反了立部标准,犯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错误。倘以为er 韵汉字较少,或以“个别具体情况有所调整”为由,故而并作一部,便未免削足适履,难以自圆其说了。

鉴于上述,笔者在上表中将er 单独设部“儿尔”,未知方家首肯否?

2、自相矛盾的“零韵母”。

《新韵》韵部表有如下说明:“支部,---i(零韵母)”。

此处“零韵母”令人费解。按国家语委《拼音方案》,韵母自成音节叫做零声母,这是人所共知的;声母不能单独注音,质言之,汉语没有无韵母的音节,这也是人之共识。那么,支部的 –i 到底是什么呢?按照“零声母”的理解,所谓“零韵母”,就是没有韵母,那么它又是以什么身份被收入《新韵》的呢?如果作者的意思是“不把它当做韵母看待”,那么此韵部还有设置的必要吗?显然作者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

其实,作者将--i 从“十三辙”的“一七”韵中独立出来设为“支”部,非常正确。但由于作者错误地理解了国家语委《拼音方案》的规定而画蛇添足了。不难猜测,作者本意是:--i 和声母结合成音节时不是相拼关系,于是加了注释:(零韵母)。怕别人出错自己先错了,弄巧成拙!

---i,有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之分,只能分别与声母z c s和 zh ch sh r组成音节 zi ci si , zhi chi shi ri,---i仍是韵母身份,但不是声韵相拼关系。拼音教学时为避免相拼的错误,将其列为整体认读音节。

将《新韵》支部后面的(零韵母)删去,一切错误和误解便都释然了。

《广韵》

藏文单音节动词时式的形态变化研究 第5篇

形态变化的分合 (གཟུགས་འགྱུར་གྱི་རྣམ་གྲངས)

1 四种形态变化的动词

藏语四种形态变化的动词 (གཟུགས་འགྱུར་བཞི་ལྡན) ____即三式一时各具一种形态, 并有一定的变化规则, 这类动词约有300多, 基本上都是及物自主动词, 具体如下表所示:

2 三种形态变化的动词

三种形态变化的动词 (གཟུགས་འགྱུར་གསུམ་ལྡན) ____即三时一时必有两者同形。其中分合情况又分为三类:

2.1 现在时与未来时形态完全相同, 过去时与命令时各具不同形态。具体如下表所示:

2.2 未来时与过去时形态完全相同, 现在时与命令时各具不同形态, 其中有的是由于历史上取消不发音的再后加字[__ད]而变成形态相同的。具体如下表所示:

2.3 过去时与命令时形态完全相同, 现在时与未来时具不同形态。具体如下表所示:

3 两种形态变化的动词

两种形态变化的动词 (གཟུགས་འགྱུར་ཉིས་ལྡན) ___即三时一式两两或三时相形。其中分合情况又分四类。

3.1 现在时与未来时形态相同, 过去时与命令式形态也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3.2 现在时与命令式形态相同, 未来时与过去时形态也相同。其中有的是由于古代过去时和命令式的再后字[__ད]取消后变成形态相同的, 有的是带后加字“__ད”的两种形态。具体如下表所示

3.3“三时” (现.未.过) 形态完全相同, 都不带元音符号 (暗含ཨ) , 命令式另具形态, 都带元音“ཨོ”。具体如下表所示

3.4 不自主词没有命令式, 三式一般只有两种形态:即现在时与未来时同形、过去时另具一种形态。具体如下表所示

4 无形态变化的动词

无形态变化的动词 (གཟུགས་འགྱུར་མེད་པ) ___部分动词压根儿没有形态变化, 三时一式的范畴, 全靠外部的附加分成和时态助词来表达。具体如下表所示

形态变化的规则 (གཟུགས་འགྱུར་རྣམ་བཞག)

每一个动词根据其语义关系, 能够涌现出不同的形态变化。但各类藏语动词表示三时一式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 藏语动词所变化出来的形态也纷繁复杂。藏族语法学家们把这种形态变化归纳为三种基本的变化规则:一般性变化规则 (དུས་གསུམ་སྤྱི་བཏང་བ) 、个别类变化规则 (དུས་གསུམ་བྱེ་བྲག་བ) 和零散型变化规则 (དུས་གསུམ་་ཐོར་བུ་བ) 。

藏文的时态:现在式 (vp) , p取自present的第一个字母;过去式 (va) :a取自Past的第二个字母;未来式 (vf) , f取自Future的第一个字母;命令式 (vc) :c取自Command的第一个字母。

1一般性变化规则 (དུས་གསུམ་སྤྱི་བཏང་བ)

2.1.1动词的未来时字形里有中性前加字“ག”或“ད”;

动词的未来时字形里有中性前加字“ག”, 如:གཅད།གཟུང་།动词的未来时字形里有中性前加字“ད”, 如:དགགདབྱེ།

1.2现在时里有阴性前加字“འ”或中性前加字“ག་ད”;

现在时里有阴性前加字“འ”, 如:འགོགའབེབས།现在时里有中性前加字“ག”, 如:གཏོང་།གཟེད།

现在时里有中性前加字“ད”, 如:དགས།དཔག

1.3三十个藏文字母中除了第四组字母“པ་ཕ་བ་མ”, 还有“ཁ་ཆ་ཐ་ཚ་ཝ་འ་ཡ་ལ་ཧ་ཨ”做基字而外, 过去时里有阳性前加字“བ”;

1.4三时一式的基字均不带任何上加字的皆属“一般的词形变化”。

2特殊的词形变化 (དུས་གསུམ་བྱེ་བྲག་བ)

2.1动词的未来时和过去时均有阳性前加字“བ”;

过去时 (Va+前加字“བ”) , 如:བསྔོགས།བཏུང་།未来时 (Vf+前加字“བ”) 如:བསྔོགབཏུངས།

2.2现在时若基字是不带上加字的则有阴性前加字“འ”或中性前加字“ག་ད”, 若基字带上加字的则无前加字;

现在时 (Vp+不带前加字) , 如:འཆིབ།གཏིག现在时 (Vp+带前加字) , 如:རྡུང་།སྒྲིབ།

2.3过去时和命令式里有再后加字“ས (ད) ”或后加字“ས”

过去时 (Va+再后加字“ས”) 如:བསྒྲིབས།བཏུངས།过去时 (Va+再后加字“ད”) 如:བསྒྱུར (ད) །བསྐོལ (ད) །

过去时 (Va+后加字“ས”) , 如:བརྐོས།བལྟས།

命令式 (Va+再后加字“ས”) 如:ཚོགས།སྣུམས།命令式 (Va+再后加字“ད”) 如:སྣོན (ད) །སྒྱུར (ད) །

命令式过去时 (Va+后加字“ས”) , 如:ལྟོས།ཐུས།

2.4基字相对说来带上加字“ས་ར”居多的皆属特殊的词形变化

基字带上加字“ས”如:

基字带上加字“ར”如:

3零散的词形变化

零散的词形变化___三时一式词形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则, 或者变化方式不同于前两者 (包括有三种或两种形态) 的动词皆属零散的词形变化。如:

结束语

无论藏语书面语动词哪种简化形式, 现在时、将来时、过去时、命令式间的同形是相互交错的, 很难看出同形的先后顺序。但从藏语方言口语来看, 古藏语动词在现代口语里仅有一些残存的, 失去了表达语法的功能在动词后添加辅助动词和附加成分已成为表达动词各种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命令式是用不在动词后加任何粘着成文的零形态表示, 藏语书面语动词的屈折形态也慢慢的向粘着形态转变, 藏语书面语动词的形态研究也显得更为重要了。

重庆方言单音节形容词的语用分析 第6篇

一、词性的改变

词性是指作为划分词类的根据的词的特点, 词性的改变意味着词的表达功能发生了变化。

(一) 名词变成形容词

有的词语在普通话中是名词, 在重庆方言中则变为形容词。

“宝”在普通话中它是一个名词, 而在重庆方言中读“[bao35]”, 意思是“穿着等很另类, 很不正常”, 是个形容词。它在重庆方言中可以这样运用:“他今天穿[cuan55]得[dei35]好宝喔!”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今天穿得很另类!”

“贼”在普通话的意思是“偷东西的人”, 是一个名词。但在重庆方言中读“[zui35]”, 意思是“狡猾”的意思, 是个形容词。在重庆方言中可以这样说:“这[ze51]个娃儿有点贼。”意思是说:“这个小孩有点狡猾”。

“绵”在普通话中是“丝棉”的意思, 是个名词, 但在重庆方言中可以作为一个形容词, 读“[mian35], 意思是“不脆”。在重庆方言中可以这样运用:“这个菜着[zao35]煮[zu35]绵了[le35]。”这句的意思是:“这个菜煮得不脆了。”

“水”这个词在普通话中是名词, 在重庆方言中则变为形容词读“[sui35]”, 意思是“说话不算话;办事敷衍塞责。”在重庆方言中可以这样用:“他做[zu51]哪[la35]样都水得很。”这句的意思是:“他做什么都不可靠。”

“瓜”这个词在普通话中是名词, 在重庆方言中则是形容词, 读“[gua55]”, 意思是“傻”。在重庆方言中常这样运用:“你这个瓜娃子!”这句的意思是:“你这个傻瓜!”“瓜”在重庆方言中还常与“希希”组成“瓜希希”, 也表示“很傻”的意思。

(二) 动词变成形容词

有的词语在普通话中是动词, 在重庆方言中则变为形容词。

“扯”在普通话中是个动词, 但在重庆方言中可以作为一个形容词, 读“[ce35]”, 意思是“搞笑”。在重庆方言中可以这样运用:“这个娃儿好扯哟!”这句的意思是“这个小孩很搞笑!”

“操”在普通话中是“拿, 抓在手里”的意思, 是动词。在重庆方言中是“时髦”的意思, 读“[cao55]”, 是个形容词。它在重庆方言中可以这样运用:“今天你好操喔!”这句的意思是“今天你好时髦!”

“抠”在普通话中是“用手指或细小的东西挖”的意思, 是个动词。而在重庆方言中可以作为一个形容词, 是“吝啬”的意思, 读“[kou55]”。在重庆方言中可以这样运用:“他抠得很。”这句的意思是:“他很吝啬!”

“伸”在普通话中的意思是“舒展开”, 是个动词, 而在重庆方言中可以作为一个形容词, 读“[cen55]”意思是“直、平展、清楚”。它可以这样运用:“今天之[zi55]内[lei51]你[li35]最好把账[zang51]理伸。”这句的意思是:“今天之内你最好把账理清楚。”

二、词义的增减

(一) 词义的增多

词义是指以词的语音形式固定下来的, 人们对客观对象的概括反映和主观评价。有些词语在重庆方言中的意思在普通话中是不存在的, 所以就出现了词义增多的现象。词义的多少与该词出现的频率相关。

“瘟”在普通话中是“瘟疫, 流行性急性传染病”的意思, 而在重庆方言中不仅有这个义项而且还多了“愚蠢”这个义项, 读“[weng55]”。在重庆方言中可以这样运用:“这个娃儿瘟得很!”这句的意思是“这个小孩很愚蠢!”

“悬”在普通话中的几个义项在重庆方言中都有, 但它当“不踏实”讲, 作形容词时在普通话中是没有的, 在重庆方言中读“[xuan35]”。在重庆方言中可以这样运用:“这两[liang35]天心里悬得很!”这句的意思是“这几天心里很不踏实!”

“黄”在普通话中的义项在重庆话中都有, 但在重庆方言中当“外行”讲时, 在普通话中则是没有这个义项的, 在重庆方言中读“[huang2]”, 它在重庆方言中可以这样运用:“他是个黄司机。”这句的意思是“他对于开车是个外行。”

“老”在普通话中的所有义项在重庆方言中也都有, 但在重庆方言中的“形容服装、器物颜色深暗”的义项在普通话中则是没有的。在重庆方言中读“[lao35]”, 它可以这样运用:“这个衣服颜色老得很”。这句的意思是“这件衣服的颜色很暗。”

(二) 词义的减少

某些词在普通话中有的义项而在重庆方言中却没有该义项。

“惨”在普通话中与“淡”组合成“惨淡”, 当作“辛苦”讲时, 重庆方言中是没有这个义项的, 在重庆方言中“惨”读“[can35]”。

“干”在普通话中有“做、搞”这个义项, 而在重庆方言中却没有这个义项。因为当重庆方言要表达“做、搞”这个意思时, 直接用“做”来表示, 在重庆方言中读“[gan51]”。普通话中的“你在干什么?”在重庆方言中一般说“你在搞啥子?”

三、词的组合功能

(一) 能与“得很”、“黑”、“有点”、“好”等副词连用

这里的“黑”在重庆方言中读“[hei55]”, 在重庆方言中是一个常用的词。“得很”、“黑”、“好”的意思是“十分, 非常”。这些副词常与一些重庆方言中单音节形容词连用, 表示程度, 并且使用频率较高。

“大”在重庆方言中读“[da51]”, 可以表示“太阳火辣”。在重庆方言中常这样运用:

A.今天的[le35]太阳大得很。

B.今天的太阳黑大。

C.今天的太阳好大。

D.今天的太阳有点大。

这几句的意思是“今天的太阳很辣。”

当然还可以与其它副词连用, 只是这几个词在重庆方言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而已。例如:“就”在重庆方言中读“[jiu51]”, 意思是“执拗”。在重庆方言中可以这样运用:

A.这个娃儿就得很!

B.这个娃儿黑就!

C.这个娃儿好就。

这几句的意思都是“这个小孩很执拗!”

(二) 能前加“点”、“都”、“不”表否定

在重庆方言中经常加上“点[dian35]、都[dou55]、不[bu35]”表否定, 当然也有就加上“不”表否定的, 但前者出现得更普遍些。

“肥”在重庆方言中读“[fei35]”, 意思是“富裕”。在重庆方言中可以这样运用:“小王家点都不肥!”这句的意思是“小王家一点都不富裕。”

“僵”在重庆方言中读“[jiang55]”, 意思是:“因冻不灵活”。在重庆方言中可以这样运用:“脚[juo35]点都不僵”。这句的意思是“脚一点也不冻, 很灵活。”

重庆方言中的单音节形容词中有词性的改变, 可见重庆方言中单音节形容词的丰富也能说明这些词的灵活。一个词所能表达的意义越多说明其使用的频率越高。在重庆方言中人们使用单音节形容词时常与一些副词连用, 表达出某种程度, 这类词可以与一些副词连用, 可见其使用形式的丰富多样。

结论

方言中的特殊词语反映了语言的多样性, 重庆方言是汉语方言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的形式丰富多彩, 本文仅从单音节形容词来说明该方言的特殊性, 通过比较, 我们可以看到, 重庆方言之于普通话, 有着与崎崎岖岖, 坡坡坎坎的山城相联系的方言文化, 在这些方言文化里我们可以看出重庆人的性格, 重庆人的精神, 但是, 随着普通话的推广普及与语言环境的改变, 而这种精神在延续传承中被一点点的磨灭掉, 所以,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把这种语言文化研究和保留, 这也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杨月蓉.重庆方言俚俗语集释[M].重庆出版社, 2006.

[2]张志毅, 张庆云.词汇语义学[M].商务印书馆, 2005.

[3]李军.语用修辞探索[M].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5.

[4]刘永绥.重庆方言的实词重叠及变调[J].重庆师院学报, 1997 (02) .

壮文以单音节为书写单位的探索 第7篇

《壮文方案》 (修订案) 第九条规定“壮文以词为书写单位。词素 (构成一个词的若干音节) 连写, 词组 (几个词的结合) 分写”。但是因为壮语的复合词和词组不易划分, 难以制定科学的词儿连写规则, 这给实际运用造成了诸多困惑和问题, 笔者总结了4类问题如下:

(一) 方案复杂:《壮文方案》 (修订案) 第九条规定大体罗列了6类情况教人们哪些词该连写。同时, 因为连写而可能造成音节识别不清, 因此还设定了隔音符号“’”, 第七条规定用4类情况教人们如何划分音节及使用隔音符号。这显然把方案复杂化了。方案的规定充满了学术的气息, 但是却给普通的学习使用者造成了学习和记忆的极大负担。一个普通使用者书写文字时候要记忆6种以上的情况去判断哪些音节该连写哪些不该连写, 要记忆4种以上的情况去判断该不该使用隔音符号。尤其对于启蒙教学和初等教学, 这无疑是沉重的负担。

(二) 书写混乱:普通人难以明白词的科学定义。因此, 人们对于某些书写难以确定该不该连写, 如“语文”有人写作vahsaw, 也有人写作vahsaw, “民间”有人写作ndawbiengz, 也有人写作ndawbiengz等等, 这些现象比比皆是, 这都是因为认识有别造成的。语言学家尚且难以准确把握词的概念, 更何况普通人, 因此就造成了书写的混乱。

(三) 识读困难:双音节词基本还算可以区分音节, 但是识读三音节词以上的词汇就出现困难了。尤其是某些人名和地名更是难以辨识, 不仅给老百姓造成困惑, 也影响广播电视的播音。如人名:“阿沛阿旺晋美”写作Ahbeiavangcinmeij, “阿拉坦胡雅克”写作Ahlahdanjhuzyajgwz, “阿不来提·阿布都热西提”写成Ahbulaizdiz·Ahbuduhyezsihdiz;地名“奥斯曼土耳其”写作Auswhmandujwjgiz, “布宜诺斯艾利斯”写作Buyiznozswh’ailiswh等。虽然这些名称不常用, 但它所反映出来的现象却不应该成为一种科学的书面语言所要回避的问题。

另外, 因为壮语的形容词和动词有着丰富的形态变化和后缀音节, 这些后缀音节按照语言学分析, 都只能依附形容词或动词才具有意义, 因此按照《壮文方案》 (修订案) 的规定, 无论有多少个后缀音节都应该和形容词或动词连写, 现在官方编写的《壮汉词汇》只收录一个后缀音节或两个后缀音节的词, 并且完全连写, 如hausak、hausek、daejsipsip、riuhaha等, 但是当后缀音节达到4个以上并且发音复杂的时候, 若采取连写的方式, 缺乏母语文学修养的人识读就困难了, 如mbangjmbimbimbengqmbengq、biniengqniengqnangqnangq、roqnongqnongqnangqnangq等, 倘若不连写, 又破坏了方案的规则。这个问题不应该回避。

(四) 影响编写:出版物的正式出版和发行, 需要责任编辑对作品稿件进行编辑和校对, 因为很难制定出科学的词儿的连写规则, 各个编辑对词儿的理解程度不一, 因此必然会造成编辑中的困惑, 给编辑本身和作者都造成出版的障碍, 增加工作时间和降低工作效率。同时, 影响普通作者的编写积极性, 也不利于书籍尤其是古籍整理和音乐诗歌作品的美观排版。

(五) 规则矛盾:按照《壮文方案》 (修订案) 的规定, 词素都应该连写, 因此壮语的四音格词都应该连写, 如mezmezsezsez, lujlujlajlaj, ngengqngengqngoengqngoengq, ndupndupndekndek等, 但在实际书写和出版物中, 大多按双音节写成mezmezsezsez, lujlujlajlaj, ngengqngengqngoengqngoengq, ndupndupndekndek等。这种折中的处理办法和默许的态度, 折射出官方壮文对词的概念的不完全理解以及对连写规则的运用感觉到了困难, 以及对分写感觉到了便利, 但又不敢完全违背规则, 因此折中将就, 这就与原规则产生了矛盾。

二、以单音节为书写单位的可行性

笔者建议改用“以单音节为书写单位, 复合词不连写”的规定, 这能很好地解决上述几个问题, 不把问题复杂化, 有利于方案的学习和科学规范。“以单音节为书写单位”的可行性是有据可依的。如:

(一) 越南文:拉丁字母形式的越南文自1600年代初萌芽到现在成为成熟的国家文字, 已经发展了400多年, 其一直分写, 现在越南文采用的依旧是“以单音节为书写单位, 复合词不连写”的规则, 这有效地避免了壮文碰到的上述问题。依如此规则书写的越南文在国家全方位的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为壮文的改进提供了生动的实例。

(二) 侗苗瑶文:最初的三种文字方案, 采用的也是“以词为书写单位”的规则, 但多年来在实际运用中, 如出版物及教学中都采取了“以单音节词为书写单位, 复合词不连写”的规则, 这样做既不影响文字的表达能力, 又便于学习和编辑, 人们并不反感更不反对。

(三) 汉字习惯:以单音节为书写单位, 一个音节恰如一个汉字, 也就相当于“以‘字’为书写单位”, 这符合深受汉字文化影响的壮族老百姓书写文字的习惯, 有利于群众自学。

(四) 允许完善:《壮文方案》 (修订案) 第十五条规定“本修改方案有不尽完善之处, 在今后推行中将逐步研究解决, 使之更加完善。”这本身就说明《壮文方案》是允许和应该得到不断完善的。对《壮文方案》进行合理改进的思考和实践也是允许的。

另外, “国务院批准”、“群众基础”、“不利于外族人学习”等理由都不应该成为限制壮字进行改进和完善的障碍。

摘要:《壮文方案》 (修订案) 仍然规定“以词为书写单位”, 造成了许多实际运用中的困惑, 本文将对此进行讨论, 建议改用“以单音节为书写单位, 复合词不连写”的规定。本建议同样适用于与壮文解除“联盟”后的《布依文方案》等。

关键词:壮文,音节,词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编.壮汉词汇[M].广西民族出版社, 1984.

[2]祁广谋.越南语文化语言学[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1.

[3]石德福.苗语基础教程 (黔东方言) [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6.

[4]蒙朝吉, 蒙凤姣编著.瑶汉词典 (布努语) [M].民族出版社, 2008.

单音节词 第8篇

1、“双音节词+中”的演变过程

1.1“双音节词+中”用法在网络语言中的变化

网络语言中用“中”表示进行意义时, 大多采用短语形式, 少用句子, 并将进行意义扩展到动作的进行或状态的存在延续。如, 睡觉中, 表示睡眠这一动作的进行或进入睡眠这一状态的延续, 郁闷中表示郁闷的心情或心理状态, 如此用法还有奋斗中, 兴奋中, 彷徨中, 等等。

1.2 与英语中进行时表达方式的区别

与英语中的进行时相比, “双音词+中”结构能够接受的词类更多, 名词、形容词可以进入“双音词+中”结构, 同样表示动作的进行或状态的延续, 如, 早餐中, 表示正在吃早餐的动作, 可爱中, 表示可爱的状态的具备并延续;与“双音词+ING”相比, “双音词+中”结构中名词的嵌入也具有更为具体、形象的意义, 常常将人或事物当下具备的性质或特征突出出来, 如,

(1) 甲:哎?你怎么穿上蕾丝裙子了?居然还迈上猫步了……

乙:别说, 她最近说话和气大方, 而且行事也沉稳了, 怎么说呢, 总之是气质变得优雅了。

丙:嘿嘿, 没看见我QQ签名啊, 淑女中!

(语料来源:http://blog.sina.com.cn/u/1260872497)

由上述例句可以直观地看到:“淑女中”贴切地表达出某人性格、着装风格等的转变和当下具备的淑女特质。

由此, 我们也可以总结出“双音词+中”这个结构成型后的整体意义:嵌入动词、名词、形容词与“中”搭配, 常常作为独立短语使用, 表示进行意义、状态存在或性质具备的固定意义, 是在日常交际和网络运用中逐渐丰富发展的新型构式。

2、“双音节词+中”的使用方法

“双音节词+中”的使用也受网络影响, 产生了多种新的使用方法。尤其在词类角度上, 形容词和名词也进入了“双音词+中”结构, 表达了新的意义, 丰富了“中”的传统用法。

2.1 形容词+中, 表示状态的存在及延续, 多是人的情感或事态的进程。如,

(2) 甲:怎么最近都用这个超级卡哇伊的头像?很想上去掐一把的说……

乙:嘿嘿, 这个是幸福的表达!幸福中!^^!

(3) 5555, 郁闷中……谁来拯救我于水深火热之中!!!

(4) 甲:今天看见鱼鱼了, 没精打采的。

乙:恩恩, 她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了, 状态里标了好几天的“挫折中”了。

(语料来源:http://blog.sina.com.cn/u/1260872497)

例句 (2) 的“幸福中”, (3) 的“郁闷中”, (4) 的“挫折中”, 等等。这与英语中的系表结构相近, 标注静态或过程, 具备着却又不突出动态地进行意义。

2.2 名词+中, 表示名词特性的具备状态。如,

(5) 甲: (对丙) 不要告诉我你这两天都在打电脑, 足不出户!

乙: (对甲) 何止!他简直就是在垃圾堆里幻想, 大概除了他自己没人跟他打交道了……

丙:额……那个, 宅男中……

(6) 甲:什么时候一起出来聚一下啊, 大家都等着你呢!

乙:没办法啊, 刚刚开始上班, 要认真地备课, 写教案, 还有想办法跟同学沟通、互动, 我没精力啊……

甲:真是, 还真责任感哎!

乙:嘿嘿, 教师中……

(语料来源:http://blog.sina.com.cn/u/1260872497)

例句 (5) 中, 用“宅男中”说明丙的生活状态, 形象生动;例句 (6) 中, 用“教师中”概括乙自身的职业特性和工作内容, 简介贴切。

这是现代汉语和英语中都没有的新用法, 直接用名词与进行状态的标志性词语搭配, 突出强调名词的状态或特性已经具备, 并维持名词的常有状态。

3、“双音节词+中”的表达特点

3.1 简约性

网络语言适应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表达时力求简洁, 结构上对字词的删减很明显, 如可以将“正在睡觉”简约为“睡觉中”, 将“正备考呢”简约为“备考中”。“双音节词+中”结构与表示进行意义的句子或正、正在短语相比, 具有简略的特性。

3.2 生动性

“双音节词+中”结构对进行意义的表达, 尤其是名词+中结构中对状态具备的表达生动形象, 直观清晰。如, 上述例子 (1) 和 (5) 中, 用“淑女中”“宅男中”表明主语的生活现状, 知道“淑女”是“气质上要体现优雅、表现在穿衣戴帽, 也见诸于举手投足, 更流露于眉宇和谈吐之间”这个含义、“宅男”是“足不出户、整天窝在家内不出门、喜好电子产品或漫画、不修边幅”的含义, 了解了名词的含义后就可以清楚而完整地感受到主语的生活及行为方式, 表意直接, 形象性突出, 色彩鲜明, 比起“我在转变成淑女的风格”“我在做一个宅男”, 表达效果更理想。

3.3 语体的复合性

“双音节词+中”在表意方面有口语倾向, 简单直观, 不求修饰, 如“早餐中”, 只表明主语的行为内容和时间, 不带有过多的情态描写或方式说明。并且, “双音词+中”结构在应用场合及语境上又有书面语倾向。“双音词+中”结构的新用法在网络用语中应用较多, 网络环境中, 大多采用字符形式交流, 彼此看不到对方的表情和体姿语【1】, 即语言双方没有面对面直接对话的语境, 表情、声音不能直接到达, 需以文字表达为手段, 这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也削减了交际的即时性和直观性。

综上所述, “双音节词+中”结构是现代汉语在网络语言环境中, 基于新的交际需要和交际特点产生的新型结构, 从其表达效果和特定的应用领域来看, 它是对现代汉语的网络变体的丰富和发展。但同时也需要规范, 对新生的语言结构的考察和规范, 可以帮助新生结构成为表意丰富形象、无歧义的新型构式。

摘要:网络语言中新型结构“双音节词+中”在表达意义和语用等方面都具有特殊作用:增加了名词、形容词进入进行结构的用法, 表达上增加了名词特质具备的意义, 语体上具有复合性, 区别于副词表进行和英语进行时态, 具有独特的表达特点和独立的应用领域。

关键词:网络语言构式,双音节词+中

参考文献

上一篇:连锁零售企业物流管理下一篇:民营企业环境保护问题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