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背景性阅读

2024-08-06

语文背景性阅读(精选12篇)

语文背景性阅读 第1篇

当我们说“应该”成为最素质的教育时, 其实也就意味着现实中我们并未实现这一点。

任何人都能看到, 在高考这一指挥棒的挥舞之下, 语文的工具性与实用性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了足够的重视, 而最具有语文特色与内涵的人文性, 却似乎有意无意的站在了美学的观点上———让我们远距离的欣赏她。这样的位置无疑传递着语文的尴尬, 而这其实也正是我们目前语文教育的现状。

所以, 我们更要执着地说:语文教育必须成为最“素质”的教育!

这种“素质”不仅体现在语文的工具性上, 更重要也更长久的体现在语文本身所包涵的丰富的人文性上。工具是基础, 人文是内核。在传授工具技能的基础上浸润人文素质的熏陶, 语文才能真正成为最“素质”的教育。

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说得好:目前, 语文教育我们最缺的是人文教育。这种教育应该给人以浪漫, 理想, 给人的生命一种亮的色彩。缺少这种生命亮色作底, 我们的学生过早面对世俗丑恶, 过早学会世故, 当他们遇到黑暗沉重的东西时, 便会走向绝望, 走向极端。树立并强化“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当下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更是教育和培养完整意义上的“人”的终极需要。

应该指出的是, 基于人文素质本身内涵的丰富性, 因而中学语文教育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笔者在这里试将其笼统地归为“文化内涵教育” (包括审美教育、情感教育) 和“人格修养教育” (包括思想品德、意志、态度、心理等教育) 两个方面。

文化内涵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领悟, 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了解民族文化的深远, 重视民族气节、民族操守, 逐步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我们培养的应该首先是一个懂得欣赏与审美、懂得热爱本国文化的人, 然后才是一个有着技能知识的劳动力。如果失去了前一个基础, 那么我们的社会也就失去了精神的动力。于漪老师曾指出:“语文学科的文化内涵是语文的固有根基, 教材中的任何课文都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体……语文教学切不可忽视中华民族文化背景, 否则, 讲出来、写出来的东西苍白无灵气, 单薄无支撑。”同时, 局限于课堂和教材的文化内涵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完全可以把教材以外的富于文化气息的美文引进课堂, 把课堂内的感悟和品味推入社会, 让学生在“大语文”的环境中接受文化的熏染, 在日积月累中沉淀自身文化的内涵。

人格修养教育其实是与文化内涵教育相融相补的, 只不过它更侧重于培养学生健康完满的人格素养。中学语文教育在这方面特别需要注重两点:其一, 给学生提供道德行为的典型 (榜样) 。斯宾诺莎说过, 一个人的眼前应当时常出现某种人性的典范。换句话说, 一个人应当具有一种他所尊重的人文标准, 从中帮助他区分自己或别人身上, 什么是创新的, 什么是畸形和反常的。在语文教学的内容中, 有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的伟人, 有充满理想与抱负的有志之士, 有坚强不息勇敢奋进的一代壮士, 这些都能成为学生的理想榜样。其二, 启发、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只有当学生自觉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 自觉地分析和评价自己的行动的优缺点时, 才能积极地调节、控制自己的行动方式, 逐渐养成积极的性格特征。因此语文教师更应联系课本中的学生认同对象, 引导他们在比较鉴别中逐步完善自身人格。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 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我们必须认识到, 人文素质教育是人类自由的摇篮。它强调以人为本, 主张尊重人, 肯定人的价值, 崇尚人格、理想和道德, 向往人的自由与全面的发展。而中学语文以其特有的实际工具性和超越世俗的人文性, 延展人的阅历空间、丰厚人的文化积淀, 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以经典的文明气质健全人格, 以深厚的文化传统提升品格, 最终培养出学生获取人生幸福 (特别是精神幸福) 生活的能力和素养。北师大刘锡庆教授曾指出:“语文应是解放人, 充实人, 提升人, 它具有浓郁、强烈的人文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是中学语文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核, 而且更应该贯串中学语文教育的全过程。

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 第2篇

湖洋中心小学语文课题组 黄建荣 新课程的要求下,新的阅读教学应该是扎扎实实抓好课堂内的阅读教学。在教学中应该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使学生摆脱过去单一的、被动的、僵化的、不变的角色地位,让学生在主动阅读中形成语感和语感能力,且不断增加词汇量,理解句子含义,提高语文素养。

小学阶段,低年级是以识字教学为重点,中年级的教学重点要逐步向加强阅读感悟转移。因此,二年级的教材不再有集中识字的内容,但二年级下学期要求会写的字是300个,和一年级相比并没有减少。也就是说,重点转移了,但识字任务并没有减轻。课堂上教师要把大量的时间用来指导学生读书,感悟,拓展,识字被迫挤到了课堂非常不起眼的一角,而写字基本上只能在课外进行,这样就造成学生实际识记能力与课堂训练严重脱节的现象。没有扎扎实实的训练,哪有学生良好的表现?

那么,不压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字词教学的质量呢?通过学习与反思,我对教学有如下思考:在课堂阅读实践中加强词句的训练,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新模式。

1.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方法之一。因此,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预习学习指标:(1)每课中每个生字拼读后书写,再找出该字的形近字组词,达到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的目的;(2)读课题,抓题眼,设想课文写什么,随后围绕课题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3)再渎课文,读中悟意,试着把不明白词语勾划出来先自己解决,确实弄不明白之处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能养成自觉课前预习的习惯。

2.课堂教学

教堂教学主要采用如下几种方法授课,充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体现老师引导学生学习。

(1)采用学习“三步法”掌握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其方法是:第一步,默读课文画词句;第二步,联系中心谈体会;第三步,反复朗读,体会情感。所谓第一步中采用的“默读”是阅读方式中的一种,学生能静下心来动脑筋,反复琢磨。第二步中勾划出重点词,是抓住理解课文中心的关键。音、形、义是生字教学的三个基本要义,教学中把握生字的音、形、义三者之间的关联性,适时、适度、整体地开掘有关生字的教学资源,可以提高识字的效率。这要求老师上课前扎扎实实地把生字词教学设计好,最大限度地开掘好音、形、义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课堂上生动形象地将生字的音、形、义植根在学生的感同身受之中,把字词教学与认识事物,与探究语言规律,与情感体验紧密结合起来,整体地建构生字的音、形、义间的认知组块。

另外,字词教学的内涵与外延是很丰富的,它与文本的解读息息相连。在文本的解读中,它既可以穿针引线、上连下缀,又可以释放内涵、充实解读。在阅读教学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住能够产生辐射性解读的词语。抓住这样的关键词语,以此作为文本解读的切入点,不仅仅解读该词语的语表之意,还要深入开掘该词语与文本中的句段篇之间的内在联,开掘该词语在文本解读中所留下的想象空间。充分地解读好这样的关键词语,一段文本乃至于整篇文本的解读都将会被激活,使得文本的解读变得饱胀起来。例如在教学《雷雨》这课时,放手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句:“压下来”、“一动不动”、“乱摆”、“垂下来”、“逃走了“,“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学生不难了解:雷雨前、中、后的景物变化。随后第三步中反复朗读全文,学生较易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至此,可随机延伸到你还知道雷雨时有什么特点?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鼓励学生发挥想象。

字词教学是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块,它是引导学生顺利展开阅读进程的奠基石。阅读教学若是不基于字词理解之上,则是舍本逐木、空中楼阁字。词教学从形式到内容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情境再现、唤起体验„„字词是抽象的符号系统,因而字词教学离不开理性化的诠释,但这并不意味着字词教学就一定要排斥感性的体验。

阅读教学中的字词教学要因字而异、因词而异、因文而异,在字词的音、形、义上各有侧重点,不能平均用力,要走出正音、记形、释义这种单一的平面推移式的僵化模式。尝试以词义的感悟为核心,融字音、句段、体验、情境、课文内容于一体,让字词教学变成了一张纵横交错的立体网。这其中既有文字的理性解释,也伴有画面与情感的感性体验。这种立体感悟式的字词教学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地交流对新词的解读,也是为了广泛地调动学生学习字词的积极性,让字词教学落实在学生兴趣盎然的参与中。

字词教学本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重视字词教学的基础性作用,开掘字词教学的新天地,必须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寻求到更佳的落脚点,让字词教学成为融入阅读教学的一股“智慧的琼浆”,来滋养学生的阅读历程。

又如教学《笋芽儿》一课,抓住几个动词“揉了揉”、“伸了伸”、“看了看”、“扭动”、“向上钻”,学习作者描写笋芽儿苏醒的经过。随后指导学生观察课间活动时同学们的举止与一打上课铃同学们的动作进行比较,分别用恰当的动词写出这一时段同学们的情景。学生受到课文作者的写作方法的启发,也能尝试注意用动词描写人物的动作,可收到一定效果。此片断练习为写出篇章作文打下基础。

语文背景性阅读 第3篇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语文 探究性学习 接受性学习

1引言

我们要开展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属于这一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素质教育的目标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在现在的教育教学过程里,很多的教师和学生过于关注探究性学习而忽略了接受性学习。笔者认为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有必要将两者相结合,以便老师更更全面地传授知识、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

2探究性学习优势

2.1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我们在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工作的重点在于开展课前的教学策划,并且在课程进行中引导、点拨学生,让学生掌握课堂的主动权。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得学生拥有更好发表自身见解的机会,同时发现并提出疑问,提升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2.2加强了师生间的合作交流

在高中生的整体队伍中,他们的阅历尚浅,没有足够的经验,也缺乏丰富的知识储备,很难通过单独的个体顺利开展探究性学习。因此需要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或者师生间的协调合作才能够完成。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 以及知识积累也存在着差异,在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时候能激发他们相互合作的精神。除此之外,老师在探究学习中也扮演着学习者的角色,和学生共同学习,并一起解决发现的问题,有助于提升师生间的合作交流。

2.3学习方式更科学

以调查、考证以及实践方式进行的探究性学习取代了以往的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图书馆、校园之外进行学习,比如在开展《荷塘月色》教学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去欣赏荷塘风光,感受荷塘的魅力。在探究学习中,学生是积极的、主动的接受者,更利于教学。

3接受性学习含义及优势

我们口中的接受性学习指的是通过教师比较、联系不同的知识点,在课堂上更加明确地给学生传授新的知识,同时进行概括与总结的这样一个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过程。

3.1提高知识的传播率

接受性学习所传播的知识内容都是经过教师筛选出来的,能够显著地降低了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摸索所花费的时间,也就很好地提升了传播知识的效率。除此之外,还能够让学生更加高效、便捷地对严密的、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进行掌握。

3.2加大知识的传播量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知道,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能够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大的知识量,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更好的发挥。另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很多的特定类型的技能或者知识实在没有必要让学生消耗太多的精力与时间去“探究”或者“”发现“的。笔者认为,什么样的知识都让学生通过探究方式学习也是不现实的。因此,这样的知识选择教师直接传授效果更好。另外,老师在分析一篇优美的文章的时候,他会将自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体验以及平息等思维成分和教学相结合,他的教学思路是基于这样的一种基础上形成的。这样,学生在进行接受学习的时候,能够在其中获得启迪,还能够促进它们主动思考和分析。

4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的意义

关注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特点,而关注结果是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特点,我们主张将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能够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索,同时,在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以及收集的时候,培养他们善于发现知识甚至创造知识的能力。对于一切兴趣阅读或者非必学内容,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学习,让他们在不断探索中找出自己更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按照自己的学习计划开展学习,过后及时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有所提高,还能够促进他们自觉学习。

我们在开展高中语文教学的时候,假若是能够将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可以有效开拓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主动接受课本的知识。除此之外,还可以帮助学生跳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思维,以免形成思维定势。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若是对所收集的资料存在着一些疑问的话,就会促使他们再次收集资料,以便开展更深入的论证,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更深刻地理解知识,还可以对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一定程度的提升,有利于对他们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

我们有一句古老的说法,那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一名学习者而言,更重要的是从对各种各样不同的观点进行有选择性的批判与吸收,时刻让新知识充实自己,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即时性调整。因此,我们在开展高中语文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将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结合起来开展教学。

5结语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每个老师都应该树立起一种主张学习模式的多样化以及科学化的观点,应当按照教师的不同教学风格、学生不同的能力和知识的发展程度以及外部的环境支持条件等特点对探究性学习以及接受性学习进行有调整合,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探究》,朱 珠,《学周刊》2012年18期

[2] 《浅谈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关系》,张本奎,《成功教育》2009年01期

语文背景性阅读 第4篇

一、接受性语文学习的优势与局限性

在接受性高中语文学习中, 教师将课文中涉及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 重视给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 满足于学生对教师所讲知识的应知应会, 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较为系统、全面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 尤其是需要背诵记忆的知识。同时, 在接受性语文教学中, 教师主导课堂进程, 便于教师组织和控制教学活动。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接受性学习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一) 单一、封闭式学习, 学生能力发展易被忽视

接受性学习以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为重要的评价标准, 教学内容侧重于现成的、系统的固化知识, 教学模式单一、封闭, 未能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亲自感悟的机会, 长期下来, 学生只是僵硬地掌握了字词句的基本意思, 而不能很好地从这些字、词、句所组成的优美作品中感悟到鲜活的情感与灵动的思想, 在运用精确的文字去传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时更是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囿于教材、拘于课堂等缺点, 使接受性学习不能引导学生探究语文知识对于自我完善和社会发展的价值。

(二) 学生的情感培养易被忽视

在接受性学习中, 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认知的工具, 情感、价值、潜能的感受与发掘受到限制。如在《荷塘月色》的课后练习中, 有“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说说为什么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样一道题, 在接受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会向学生介绍作者的时代背景和生活境遇, 然后由学生根据教师的介绍总结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反映了作者对严酷现实的不满与苦闷彷徨的思想感情”, 这个问题也就得以解决了。如果我们本着“把薄书读厚”的原则, 多问几个为什么, 让学生自己动手多查阅相关资料, 答案也许就不会这么简单直接, 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感悟也会更加丰富和真实。

二、探究性语文学习的优势与局限性

(一) 以问题为中心, 拓宽学生知识面

探究性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其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 而是以问题为中心, 涉及范围很广。探究性语文学习的问题既可以来源于课文本身, 又可来源于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社会生活, 或者是具有时事性的社会热点问题。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 包含着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结合、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结合以及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在这一开放式的语文学习过程中, 学生接触和了解到多方面、多学科的知识, 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

(二) 参与过程性, 学生充分、能动地参与语文学习过程

探究性语文学习改变学生以往被动的学习方式, 强调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过程, 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 表述思想以及交流成果的能力。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 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能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通过自我体验、自我探究和自我发现, 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得到发展。

(三) 实践性, 激活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探究性语文学习的优势之一是能够在实际运用中提高语文学科知识的价值。探究性语文学习强调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关注社会重点、热点问题, 如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方式的影响等。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 有利于学生激活学习中的各种知识储存, 能够促进学生运用知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 探究性学习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理解社会, 增强社会责任心与使命感。

虽然探究性学习具有以上多方面的优势, 但探究性学习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难以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语文学科基础知识, 与教学目标相背。

三、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整合

(一) 课堂教学应注重教师引导与学生主动学习的结合

在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融合的过程中, 可以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知识, 同时应注意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语文课堂中, 我们应该“少讲多问”, 通过提出适宜的、开放性的问题, 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独立思考。在语文课堂中, 凡是需要读的就让学生去读, 凡是需要写的就让学生去写, 凡是需要讨论的就让学生去讨论, 凡是需要归纳总结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 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讨论、思考和总结的机会,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二) 在课堂中建构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

在整合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时, 应改变传统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单向输出知识, 学生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学习知识的师生关系。从注重“教师主体”向注重“学生为中心”改变是整合这两种学习方式的重要方面。教师的重要职责在于引导、启发和鼓励, 教师不是课堂的权威主导者, 而是学生学习的共同体, 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中, 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和探究意识, 让学生积极、能动地求知。

(三) 创新教学模式, 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

“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 仅仅让学生独立思考是不够的, 一则思考单一, 二则有时容易陷入“百思不得其解”的困境。通过讨论、小组学习等方式, 让学生围绕一个话题集思广益, 相互交流, 互为补充, 既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 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交际能力。以上教学方式是对接受式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补充和突破, 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 我们要倡导学习模式的科学化与多样化, 要根据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发展程度、教师的教学风格、外部环境支持条件等因素有效整合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摘要:新课改提出探究性学习后, 这一学习方式被教育工作者广泛接受和重视, 而接受性学习作为一种传统的学习方式却被一部分教师视为过时、落伍, 在课堂教学中盲目回避。结合经验和实践, 我认为高中语文涉及面广, 而且有了一定的难度, 教师应根据课文融合这两种学习方式, 使其相辅相成, 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而不是使其相互抵触。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第5篇

要想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教师首先需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

第一,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题的导入,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这一种教学方法比较适合画面感较强的教学内容,如风景类文章、叙事性文章等[3]。例如,在《荆轲刺秦王》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教学前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搜寻相关的视频。网络中关于这方面的视频种类仍然是较多的,教师可以选择稍微具有深度的视频,如影视剧中的截取图片和视频、或者纪录片的片段等。课堂教学中教师先给学生展示视频,然后再进行自然的导入:“你们知道这段视频的主要主人公以及内容是什么吗?”从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进一步的教学。

第二,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景,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我有一个梦想》的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导入课题,教师可以设置具体的教学情境为:“今天我们举办一次小型的演讲,演讲的内容就是‘我有一个梦想’”。这种方式实际上就是情境教学,教师设置了特定的情境,学生在这情境中进行演讲训练,然后再引入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内容,可以进行自然的教学过度,同时还能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以及作者想要表达情感的理解;

第三,通过简单的小游戏来活跃课堂,这种教学方法也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可以在课前两分钟让学生玩“成语接龙”的游戏,也可以挑选学生上台讲几个小故事,这样对于活跃课堂氛围,放松学生的身心有着重要的.作用,也能够有效提高本堂课的学习效率。当然,教师也可以进行适当的创新,改变游戏的形式。同样是接龙游戏,教师在《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尝试以“古诗句接龙”的方式进行游戏,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完成一句“古诗句”,其他组接下去。这种游戏方法不仅新颖,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古诗词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2.2重视增强教学的探究性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授学生一定的阅读学习技巧,更加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探究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谓的探究学习指的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经历,对文章进行全新的理解,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强化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创新能力发展等有着重要的意义[4]。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教学的探究行,让学生能够加强对语文阅读的自主理解和探究。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也可以提问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帮助增强学生的语文语感,也可以丰富学生的认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在朗读时,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能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增强学生对文章中心情感的把握,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5]。此外,教师应该每天给学生布置一定的阅读任务,让学生养成每天阅读的好习惯,这对于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3结语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要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以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切实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志红,杨举丽.新课改背景下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的特点与启示[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07:54-57.

[2]张丽丽.基于新课标课堂教学有效性视角下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J].生物技术世界,,03:158.

[3]刘吉平.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研究———以人教版为例[J].赤子(中旬),,10:116.

语文背景性阅读 第6篇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是依托“文”来体现人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课程。新课程中工具性的含义,更多的是体现语言文字的工具性,体现的是和人文性结合的工具性。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的生命力、创造力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生命运动的过程。

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运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将人文性融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从而走出传统的“应试、工具、机械、枯燥、繁难、封闭”的状况,进而有效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这无疑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首要问题。笔者试从教师和学生双向层面的互动角度提出如下思考: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双方在语文教学中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教师层面

1.尊重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兴趣,鼓励自主学习,确立其主体地位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近年来出现一个令人堪忧的状况——学生对学习语文缺乏热情。鉴于此,课程标准明确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力求满足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和兴趣,在总目标中多处体现对学生自主选择、自我体验学习的重视,提出“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等目标,鼓励学生主动开发个性化的语文学习新天地。因此,在教学中应努力营造学生自主体验的学习环境与和谐的课堂氛围,并加以引导,既满足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需要,又实现培养语文素养的目标。

2.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养成

语文的人文性是以汉语中的思想文化为起源的,因此必须在语文教学中贯穿人文性,“让学生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和文化,体验汉语汉字表达出来的作者的独特感受和凝聚的民族感情;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健康的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切实把学生作为有情感、有理智、有发展潜能的生命体,使语文学习真正关注学生自身的成长过程,进而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动力,怀有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体会语文的文化价值:“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与人类文化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结合课程内容介绍一些对文化发展起重大作用的例子,从而使学生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

二、学生层面

确立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不只是对教师的要求,学生自身也应有所努力。学生学习应具有主动性,表现为一丝不苟、认真勤奋、实事求是、积极思考,要做学习的主人。教学相长,学生学得主动了,发现问题的能力增强了,质疑的多了,对教师的教也会有所促进;反过来,教师教得好了,又会促进学生的学。另外,目前所提倡的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都需要学生作主角,如课程标准中讲到“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方法,发展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批判能力”“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由于学生个体的积极参与,语文“双基”的学习不再是纯粹的认知活动,学生不再只是一味接受知识灌输的容器,知识的获取与学生个体相联系,尊重高中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人文性。

毋庸置疑,这里强调文化与精神并重,实际上是指在课程实施中正确把握新课标中所指出的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固然反对语文课程为传统工具性所主宰,为升学考试所左右,但也不能不要知识、技能,将传统完全抛弃,一味地讲人文性。要在对工具性合理继承的基础上讲人文性,“实现科学与人文彼此关照,相互包容,最终达到二者协调统一,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浑然一体的关系”。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第7篇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要性

阅读是通往知识的桥梁, 是获取及拓展知识面的重要途径。喜欢阅读, 学会阅读, 终生阅读, 活到老, 学到老, 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因此,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至关重要, 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而总结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及策略。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小学语文教师阅读素养不高

欲求教好书, 必先做读书人。作为小学语文老师, 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 即语文文化理论知识。一个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良好的阅读素养, 如果教师写不出东西, 怎能教学生写出好文章呢?

(二) 缺乏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计划

正所谓“有的放矢”。明确有效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 只有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目标, 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然而, 诸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普遍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总是想到哪讲到哪, 太过随意, 以至于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并且最终导致学生阅读能力低下。

(三) 语文教师轻视学生的自主化阅读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学生只是被动的参与者、接受者, 这样的以教师为中心, 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丧失, 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使得阅读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三、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 发掘教材价值,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 而教材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小学语文教材都是选的一些适合小学生的经典素材, 因此, 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掘教材价值, 从教材入手,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比如, 在学习《黄山奇松》一课时,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解决生词, 扫除阅读障碍。课堂上教师以激情丰满、生动活泼的优美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然后通过有感情地阅读示范, 把文章中的景色、语言、情感方面的美, 尽情地表达出来, 让学生体会到美不胜收的黄山奇松美景。然后让学生细细品味作者如何用文字将黄山上的怪石、奇松、云海、温泉等四大奇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此外, 通过阅读课文经典文章还可以激发学生阅读课外资料的兴趣, 学习了朱自清的《匆匆》, 可以指导同学们延伸阅读《春》《背影》等经典散文。充分挖掘教材阅读价值, 可以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 尊重个体个性化阅读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 小学生亦是如此。学生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认知差异, 这就要求我们要有针对性的引导。比如, 根据学生基础差异, 教师可以帮学生制定个性化的阅读方案, 并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 可以用故事性比较强的书籍来引导他们积极阅读, 循序渐进, 逐步提升阅读能力。

(三) 提升教师的阅读素养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首先要提升自己的阅读素养, 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就要备有一桶水, 这水不仅是知识方面的, 也是人格和魅力必须具有的一种能力。除此之外, 对学生要像父亲一样言而有度, 又要像母亲一样慈爱, 比如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乡村女教师》等。学生可以通过朗读来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 因为通过朗读学生将重点记忆在脑海中, 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四) 制定行之有效的阅读计划

目标很重要, 目标明确, 课堂的方向也就明确了。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和教材制定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目标。如:《师恩难忘》一文, 主要记叙了田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教授孩子学习古典诗词、培养孩子成长的往事, 赞扬了田老师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 歌颂了老师的敬业精神, 多年以后, 再回想起来, 依然充满了对老师的崇敬感激之情。在制定阅读教学目标时, 教师就应该考虑让学生通过阅读找出田老师的教学方法以及对我们的启示意义, 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总结

总之, 阅读是通往知识的桥梁, 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拓展视野和提升人文素养的不二法门。教师应充分利用课程教学资源, 制定行之有效的阅读计划,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用思想来指导行动。只有静心思考, 大胆地尝试和实践, 才能实现“生动、主动、活动”的有生命力的课堂。

参考文献

[1]王永成.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新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4) .

[2]陈莹.寻求本真追求实效——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J].语文教学通讯·D刊 (学术刊) , 2012 (10) .

[3]薛美娟.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及其实施[J].文学教育 (中) , 2012 (10) .

[4]顾兴娟, 王德坤.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4 (23) .

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研究 第8篇

初生育, 应施该行将的学对生象视和为学课习堂主教体学是的学中进行中心, 培养和提升要对学生的, 积极鼓励自主阅读行为习惯语阅读的学习行为海阅读中获取个人, 情感体验让他们在, 进一自主文省为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南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初中语阅读作探东方文教师应该在反复研究、多重思

市考之后着重在阅读技巧和思维究田大分析能力拓展方面进行培养。现

行的课程标准中比较提倡自主

性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 让从前处中学

于被动学习的学生转变为主动

阅忠文学习的探究者, 让他们对自己的

鲜主体地位有所认知, 最终达成对读他们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目的。研一探、究探性究阅性读阅学读学习的意义习通常指的

是学生在进行文字阅读的过程

究中, 对某些问题产生疑问进而通

过解决问题的阅读目标而进行的学习活动。其主要的学习方式

是通过发现问题、自身体验、实际操作最终交流表达的探究行为, 获取知识学习的能力和技巧。通常情况下, 都是在教师引导学生对教材文章进行阅读之后, 再与学习同伴合作交流之后, 对个人感悟和思维定论进行多视角地看待和思考。这一过程的进行, 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 也对其认知、理解、感触等方面的情感加以提升。其中, 探究性阅读问题的提出对象, 既可以是学生, 也可以是教师, 但是要保证探究问题的重点始终在于注重学生对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上。基于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保持积极向上的饱满情绪, 保持自主阅读的习惯, 尽量让学生自己提出阅读问题, 从而从更深层面发掘学生们的探究意识。

一个结论的产生需要相对较为漫长的过程, 没有过程的经历而得到的结论将会是空洞且缺乏说服力的。因此, 在探究性阅读的学习过程中, 要让学生享受到探究的学习过程, 让他们随着探究层面的深入而提升自我的学习能力, 进一步提高初中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效率。

二、探究性阅读与一般阅读的区别

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在很长一段时间所提倡的都是传统的阅读教学, 基本过程就是教师依照课后习题的内容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进行规定, 这个阅读过程中, 教学的中心主体是教师, 教师怎么“教”, 学生就怎么“学”。新课程的倡导给予学生思维充分的发展空间, 如果还像传统教学那样对阅读范围进行圈定, 学生就无法释放自我的思想感情, 在思维活动方面不够活跃, 从而影响其阅读能力的进步。而探究性的阅读则保证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使得学生在阅读方面能够将其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在合作学习方面, 探究性阅读也加强了学生彼此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 让学生的思维创建得到扩展;同时, 在师生交流方面, 探究性阅读学习也对此有所加强, 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交谈之间, 提升了自我的思维水平。总体来说, 探究性阅读的过程是一个体验、交流的过程, 学生就在潜移默化的阅读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三、探究性阅读实施的几点认识

新课改的推行, 使得教师群体对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有了新的认识。而初中教师想要弄清探究性阅读的教学方法的实施, 就要从几个方面有所认知。第一, 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思维, 认识到现代教学中的教学主体是学生, 教师不再是教学课堂所围绕的中心, 而是变身为探究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第二, 要对阅读的探究过程进行优化处理, 提倡小组学习的合作方式, 让学生自己进行分工分配, 加强团队意识, 培养合作学习精神。比如笔者在教授《最后一课》时, 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 让各组成员找出自己比较擅长或感兴趣的部分, 然后从不同的角度谈谈自己对课文中“亡国之情”的看法。第三, 保障学生在进行阅读时有自我思考的过程和空间, 探究性的阅读课程, 就是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模式的构建, 因此, 教师更要对这两个方面进行关注, 提高学生的阅读审美情绪和意识。以笔者教授《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实践经历来说, 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由阅读之后, 学生自己就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那种热情奔放的处世态度并对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惨遭遇产生怜悯之心。

总之, 初中阅读的探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要求都是从实际出发, 时刻提醒着教师要保持与时并进的教学思想,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张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0 (23)

[2]祝学英.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下初中阅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第9篇

一、要明晰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意义

随着教学的改革, 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的角色正转变为课堂中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本, 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自我发现, 自我探索,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但是尊重主体, 并不是放任学生自流, 一方面, 该讲的知识教师要做重点讲解, 另一方面, 不要一味地迁就学生。

二、注重学生的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是非常有必要的, 引导学生初读课文, 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 应该放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位。只有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后, 才能作进一步的分析及感悟。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课文时可采取以下三个“角色转换”, 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

1. 师生之间的角色转换

教师可提出某种疑问, 让学生帮助解决。这样做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并在“帮助”老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 强化探索的欲望和信心。

2.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转换

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好, 教师就可以让他当小老师去教其他的同学学习;如果谁的课文朗读得好, 就可以请他范读;如果谁理解得深刻, 就请他来表演。学习中角色的不断转换, 能够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 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 促使学生不断地探索知识, 完善自我, 挖掘创新的潜质。

3. 学生与学习内容中的角色转换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往往凝聚着作家的灵感、激情、思想, 以及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多元化的角色, 为学生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的方法, 让学生与这些角色同喜同悲, 使学生内在的情感与文中的角色形成共鸣, 文中角色的思想在学生的再创造中得到延伸, 使学生学习语文的时空得到了拓展, 创新的潜质得到了开发。

三、激发学生的“情”

教师在激发学生的“情”时要讲究策略、转换角色, 让学生设身处地进入课文情境,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联想、想象, 此外, 还要联系学生生活。阅读中的表情是从句子中、词语中理解出来的, 而不是强加进去的。例如, 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中小女孩渴望读书的段落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文本背景, 抓住重点字词, 体会小女孩渴望读书、渴望知识的心情, 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这样学生的感情就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四、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当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动手时间, 让学生边读边画边批注, 然后开展小组交流, 最后再回答, 这时学生才有感知。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又培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团体协作的能力, 使学生不再沉闷地、被动地学习, 而是乐于去学, 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 并“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在学习中学会合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运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 达到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目的。

五、注重教学侧重点, 有技巧地引导

教学过程中不要求面面俱到, 但重点要突出、要有深度, 不要只在面上挖坑。阅读教学不同于做练习题, 不是要求学生解决所有的问题。“你知道了什么”不可少, 但是中高年级更倾向于揣摩重点段落, 整体感知其背景, 抓重点句子。例如, 在教学《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一文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先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感受贫困山区孩子们求学的艰辛、学习条件的恶劣, 然后针对小女孩那双“大眼睛”重点感悟课文的第2-5自然段, 即文章的第二部分。“这双大眼睛, 是那样专心, 那样明亮。它注视着前方, 生怕漏掉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每一个字, 生怕漏掉老师讲的每一句话。”两个“生怕”道出了小女孩对知识的渴求。“虽然清晨教室光线并不明亮, 虽然她上学前连梳头洗脸的时间也没有, 可是就连这样的学习机会她也担心会失去。”两个“虽然”告诉学生:小女孩的学习环境是如何恶劣。但是就是这样的条件她也渴望上学、渴望知识, 非常担心会失去上学的机会。此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与揣摩, 并且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训练:你还能从小女孩的照片中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然后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第三部分“大眼睛”照片所展示的魅力和第四部分“大眼睛”照片留存至今的意义。

六、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理解字词句, 不要脱离文本

在文本对话中, 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最重要, 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不要长时间离开课本夸夸其谈, 拓展也不要太多。有些教师在讲优质课时, 虽然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但在进行文本的感悟与拓展时, 往往大谈文本之外的东西, 脱离与文本的直接对话, 这样整节课就显得空洞、不切合实际, 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时紧紧把握文本, 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有价值的拓展训练。

七、注意阅读教学中人文内涵的渗透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 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 在教学中要注意人文性的渗透。如在教孟郊写的《游子吟》这一课时, 让学生理解了诗句的含义后, 我让学生谈谈学了这首诗后的感受, 并说说他们的母亲又是如何, 他们想将来怎样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学生纷纷说出各自母亲是如何无微不致关怀自己的, 将来要如何报答母爱。我听后, 及时地加以肯定和表扬, 并对学生提出期望, 希望他们长大以后能够真正懂得孝敬父母。这样便在教学中让学生懂得了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 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语文背景性阅读 第10篇

一、阅读范式的转换

范式是一套被普通接受的信念、理论或世界观, 通过应用不断完善和拓展, 是在一个新的迫切的环境下进一步清晰和细化的对象。课堂上没有一成不变的范式的。

1. 要创建一个理想的学习范式, 即师生同“学”、互“学”。孔子说得好:“教学相长。”这里的“教”和“学”, 其共同目标就是“长”, “教”和“学”又如何“长”的呢?即教师和学生都要同“学”、互“学”才能“长”。比如阅读一篇文章, 学生用二十分钟, 教师则用十五分钟, 随后师生一起谈体会、论感受。其学习过程就如同师生一道登山, 感受着同样的新奇和愉悦。师生一同学习, 将自己的学习体验和教学指导相结合, 这种“教”和学生的“学”就产生了“共振”, 学生便认为:老师是他们学习上的朋友、合作伙伴。

2. 要构建学生健康的情绪和精神, 将“师生精神愉悦”始终贯穿整个教学活动, 使学生会感恩、会品悟、会怜悯、会憎恶、会悲伤、会喜悦。当学习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 学生又怎能不喜欢呢?“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可目前学生的学习不是天天“乐乎”的事, 这就更加要构建一个理念: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下学习。做语文课堂的主人!做学习的卓越者!合作愉快!学习愉快!事实上, 语文教学活动的价值就是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去创新, 从而产生精神上的愉悦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二、驱动学习情感, 激发探索欲望

阅读范式转换了, 学生学起来就更有兴趣, 就更易进入文章的意境。入境是教学的起始环节, 核心是激情引趣。情境作为学生进入心灵交流活动的前提, 要为学生进入体验做好准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不是自发形成的, 它需要教师的激发与组织。教学中可通过语言描述、情境模拟、图景感知、课件展示等手段来激情——学习情感的调动、激趣——学习兴趣的引发、激疑——学习意识的唤起。教师构建好教学情境, 以情引趣, 以疑激思, 以问启智, 唤起学生的内在积极性, 最终激发探索欲望。

三、自主探究阅读, 合作构建新知

如果说入境是新课程背景下阅读教学的前提, 那么自主探究阅读则是核心。新课标指出:“注重个性化阅读, 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个性化阅读注意强调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阅读的兴趣, 语文学习将成无源之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学习海明威《老人与海》, 可介绍其一些相关知识, 也可介绍美国其他著名作家的作品, 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会边读边想的学生, 比起那些不会迅速阅读的人来, 处理任何事情要快些, 顺利些。”学生阅读时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大胆质疑。就语文阅读而言, 一般地应先整体入手, 统摄全文, 然后分步探究, 研读全文。教学中关注的问题是:

1. 个性化的感受和体验, 如文章给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读了文章你喜欢什么?厌恶什么?为什么?等。2.对内容理解的感悟, 如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你然后评价它的?你得到了什么启示?3.文章的分析鉴赏, 如文章在写作或语言上有何特点?其表达技巧又是什么?等等。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价值。我们教学《雅舍》时, 先立足文本, 引导自主探究, 再把握方向, 适时点拨, 最后提示方法, 授之以渔。参与了阅读实践, 经历了探究过程, 学生的童真个性得以解放, 学生的生命活力得以张扬, 学生的思维空间得以拓展, 其知识的主动构建得以实现,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促进知识应用, 开拓学习领域

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反思阅读过程, 对阅读活动及成果进行自我评价, 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这一环节教师应立足于:学中求广——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 滚动学习, 举一反三;学后迁移——灵活而创新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品尝触类旁通的乐趣;学后设疑——提出疑问, 促使学生进行再探索。学习阅读了一篇习作, 其收获不仅仅是获得了新知, 更重要的是学生学完课文的反思, 以致达到一种精神世界的升华, 从而正确建立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语文背景性阅读 第11篇

科学高效的教学策略,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促进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的关键。在营造氛围中激发小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引导学生总结探究知识的规律,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努力调动小学生探究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促使他们通过探究学习小学语文知识,做到自己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教育随之发展和变化的具体体现就是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思路就是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能有效地保护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究的兴趣,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就是小学语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确定后,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性地选择特定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努力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探究语文知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并和周围同学解决遇到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探究本能和天性,把小组探究的主动性留给学生,把同学之间互相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小学生,把小学生引入到合作学习的主动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以主人的积极状态进行小学语文探究性合作学习。

二、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营造氛围,引起探究欲望

营造氛围的方法有很多,可以设计相关问题,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创设游戏情境,根据文本内容创设趣味性游戏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氛围是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直接有效的经验方法。新课程标准认为小学生应由“会学”过渡到“乐学”,这个学习过程需要小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充分激发,小学语文教学要获得理想的效果,应想方设法激发小学生的探究学习动机,只有当小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形成了内在的需要和学习动机,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才有可靠的基本保证。

1. 灵活采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营造探究的学习气氛对小学语文的研究性学习十分重要,在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灵活采用多种丰富多样的教学辅助手段,小学语文教师可充分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如,在《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节课中,当面对他大义凛然的选择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图片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示,让小学生讨论除了牺牲他自己外,还有其它的方法措施吗?然后经过小组的论证探究讨论后,让小学生充分比较一下得与失,这种激发学习动机的情境创设,小学生对革命英雄烈士的崇高革命精神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把握,对这种学习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学习动机自然就激发出来了。

又比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上课开始教师引导小学生:同学们,你们大家喜欢冬天下雪的景象吗?有没有哪位同学能说一说冬天下雪的美丽情景?然后,教师紧接着用多媒体展示下雪的精彩图片:下完雪之后有许多漂亮聪明地小动物分别来到滑滑的雪地上打闹,哪位同学能大胆热情地说一说它们的小脚印是什么形状的?小学生会努力激发想象力依次说出许多动物的小脚印,他们很明白地进入新课的学习。然后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词,用探究学习的方法合作探究解决。比如,用拼音、问同桌、查生字表等,这样小学生的学习动机自然就激发出来了,非常利于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掌握。

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建立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师生地位上,教师在课下应多和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努力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好知己,多关注小学生的内心成长与需求。”课上多和小学生互动交流,对学生的疑问要做到有问必答,用最适合利用小学生身心特点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前,教师一直处于绝对权威的主体地位,决定一切法则、教师是书本知识的象征和法则,学生只能无奈被动地无条件接受教师教给的死知识,所以传统的师生关系时时体现着绝对权威。但随着知识世纪的到来,社会对新型的师生关系有了更迫切的向往和需求,伴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拓宽深入,教师无可撼动的主体地位早已逐渐被新时代思维的学生占领。

(二)优化问题,把握时机探究

教师设计的问题,既要让小学生理解,又能够让学习程度不同的小学生有不同的回答,面对各方面还不成熟的小学生,要少一些提问,多一些探究合作学习,把一些复杂的问题优化成小学生通俗易懂的问题,教师切勿站在成人的角度设计复杂问题,教师不懂得如何优化问题,对探究性问题将起到不利的影响,不利于激发学生思维。

1. 教师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控制问题设置的难易程度和数量,满足小学生的年纪特征和掌握科学文化的程度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小學语文教师必须把握好问题设计的难易复杂程度。问题设计太难,问题超出小学生的心理接受范围,会让小学生不敢作答;问题设计得过于简单明了,没有什么值得思考的实际价值,对于很多小学生而言又会觉得太过简单不愿过多思考,小学生没有经过认真思考讨论,小学生回答的问题就会五花八门。小学生思考的时间过长,会严重伤害小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积极主动性。

例如在学习《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时,让小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情景,探究式学习的氛围中看到“恐龙”这个词语,让同学们回答想到一个怎样的生动形象?让学生用一个最合适的词语概括总结大家伙:恐龙(害怕;巨大的;凶残的……)接着问小学生想认识它吗?根据探究的结果和经验进行探究合作交流,笨重的它怎么可能飞向一望无际广阔蓝天的?陆地上笨笨的恐龙和飞着的恐龙是完全一样的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分别吗……

2. 教师要把握好时机。一堂课40分钟,小学生的心理注意力基本维持在20分钟左右,如果小学语文老师只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完全没有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那么这堂课无疑是非常失败的。小学语文教师应把握住小学语文教学的起始阶段,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小学生学习语文探究的积极性。教师努力控制问题的广度和难度,充分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努力开拓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思路。比如在学习《我的祖国》一课时,小学语文老师可以先让同学们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起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崇尚之情,然后讲一些关于美丽景区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我的祖国的真正内涵,把复杂问题优化成通俗易懂的情景中充分激发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小学语文知识。

(三)小组合作,激活探究思路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给了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利用小组之间的学习互动讨论促进了小学生的学习,从而改变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努力鼓励小学生大胆发言探究,努力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死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

1. 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分成3~4人一组,每组中有一个成绩各方面较好的学生,使每组同学的差异都能得到互补。教师要协调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气氛,使每个小组学生在平等团结的愉快氛围中,在探究的愉快气氛中努力学好小学语文课本知识。在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课堂中让小学生们自学、互学,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就会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辅导其他知识掌握不牢固的学生,既顾及全面,又能让某些小学生得到照顾和帮助,为探究学习培养奠定了基础,利用小组之间的学习互动讨论促进小学生的学习,从而改变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不可急于求成,应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渐进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2.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激活思维。在传统的教学观下,小学生不敢发言,羞于发言,这对小学语文探究性學习都是非常不利的。语文教师应鼓励小学生大胆发言,帮助学生找状态建立自信,最重要的就是不歧视学生,尊重学生。歧视既是一种对学生人格自尊的伤害,又一种对学生的极不负责任,也是对教师职业的侮辱!因此,教师要更加关怀那些学习上的弱势群体,多给他们些鼓励的话语。一个肢体语言,一个微笑,对于那些不自信的学生来说都是一种精神的鼓舞。另外,在帮助小学生大胆发言时,应坚持宁低勿高、宁少勿多的原则,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切实目标,对学生的错误回答要处理恰当,不可当面批评,可私下找学生告诉正确答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激活思维。

(四)注重总结,把握探究规律

一节语文课的情境导入固然很重要,但是一节创新的小学语文探究课不仅要十分丰富有趣,还更要有完美精彩的结尾,完美的总结不仅能巩固知识、增加小学生的学习期望,还能进一步激起小学生求知的决心,使小学生渐渐产生对小学语文探究的巨大兴趣,充分活跃小学生的思维,在愉快的氛围中把一节语文课的教学内容牢牢掌握。

1. 语文探究教学知识归纳梳理,给小学生一个整体印象。小学语文探究知识的归纳整理可以帮助小学生快速理清所学知识的内在结构和外部联系,有助于小学生牢牢掌握其外在联系和内在区别,对小学语文探究学习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巨大作用,小学语文老师必须准确抓住细小知识点的外在实质和内在联系,最终利于小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知识网络。

2. 引导学生总结探究知识的规律。课堂小结最重要的任务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探究语文课重难点回顾、总结、把握、理解。这就必须需要突出重难点、易错点、内在规律。小学生明晰了要难点,最终会有助于他们从整体上把握一节语文探究课的知识;小学生明晰了规律重点,也就学习了知识的规律和内涵。

语文背景性阅读 第12篇

一、转化教学主体,提倡自主阅读

新课改明确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表现的机会,成为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自主阅读。以《春联》的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前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书刊等渠道搜集有关春联的资料,让学生自己设计课题并进行课程的讲解,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探究、相互交流、合作学习,最后教师作总结和补充。在课程设计和讲解的每一个环节中,学生融合了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想象,打破了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师和课文的限制。他们自主阅读学习,并在教师的鼓励下,坚持自己的个性化理解,自发地对课文进行理解和分析。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促进阅读理解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辅助手段,凭借其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特点,能够有效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实现其他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目标,促进学生对阅读内容形成更加准确的理解。比如,在《我叫“神舟号”》一课的阅读教学中,单靠课文的文字介绍,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而使用多媒体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导入环节中,教师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发射“神舟号”的录像,并为学生归纳:“同学们,你们知道‘神舟号’在天上碰到谁了呢?他们之间又说什么了?要想知道,那就朗读课文吧。”多媒体生动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观赏的过程中,思想和想象的大门也随之开启,既使他们的审美情感得到了熏陶,也为他们了解祖国科技迅猛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教师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对下一步的阅读理解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三、联系日常生活,丰富阅读素材

语文源自生活,生活与语文密不可分。语文教材中编入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阅读技巧,理解文章的内涵和文章的意境,就要引导学生将阅读中的一些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发现、品赏、感悟、学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唯有在兴趣的驱动下,阅读才能变得更加丰富、有趣,学生才能积极去探究、发现,从而提高阅读能力、技巧。比如,联系生活案例,导入课文情境就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以《诚实与信任》的教学为例,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创设了三个问题:(1)你去快餐店吃饭,服务员没在的时候,你打破了一个碟子,你会怎么做?(2)你不在教室时,学习用具被人破坏了,你会怎么做?(3)课文中的主人公是如何解决这类问题的呢?学生对三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们畅所欲言,说出了自己的观点。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他们又迫切地阅读课文进行对照。通过认真阅读课文,学生深刻体会到了课文中主人公的心情,对诚实产生了全新的认识。

四、丰富阅读活动,提升阅读能力

语文知识的积累同样源自生活,一个读者能够准确解读文章的思想情感、写作艺术等,需要长期的阅读积累和训练。阅读实践训练十分重要,学生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时间来提升阅读能力,是比较困难的,只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逐步提升阅读能力,让阅读之乐伴随学生的成长,汲取知识精华,裨益终生。教师需要做好学生阅读的组织者、支持者、合作者,将一些具体的活动组织开展起来,为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创造条件,如“阅读座谈会”“阅读手抄报比赛”“读书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等。学生为了在活动中更好地表现自己,就要提升阅读的认真度,仔细琢磨,多加品赏,这样既提升了阅读质量,又训练了阅读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便利,引导学生通过网络选择一些有较高阅读价值的美文阅读,以此丰富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因读书而明志,因读书而修身。比如,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时,教师可以选出部分同学一起做游客,其余同学做蝴蝶来表演,让学生感受蝴蝶谷的迷人景象,并在阅读中激发他们对祖国宝岛台湾的热爱之情。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广大语文教师要正确解读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大胆实践,结合学生的实际总结出更多创新性的阅读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正确解读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转化教学主体,提倡自主阅读;运用多媒体教学,促进阅读理解;联系日常生活,丰富阅读素材。

关键词:语文,有效阅读,教学创新,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加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电子书包的优势[J].中小学电教,2015(07).

上一篇:项目材料论文下一篇: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