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外阅读范文

2024-05-18

有效课外阅读范文(精选12篇)

有效课外阅读 第1篇

一、充分认识课外阅读的作用和地位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帮助学生巩固课内学过的字词和读写知识, 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都具有积极的作用。课外阅读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丰富知识, 而且能使其具有较为广阔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 逐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阅读量:“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一、二年级不少于5万字, 三、四年级不少于40万字, 五、六年级不少于100万字。”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突出了小学阶段加强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紧迫性与艰巨性 (就农村学校来说, 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存在借书难、无书看, 家长不重视, 学生看电视等诸多不利因素, 任务艰巨) , 也体现了课外阅读的广泛性与长期性。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 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言教育体系”, 其中阐明了教师要积极为实现课外阅读量化目标创造一切有利条件。

二、激发阅读兴趣, 唤起学生读书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它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强大动力。学生有了兴趣, 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需要。教师需努力挖掘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从而唤起学生读书热情。

1. 情感体验激趣

教师或学生生动形象地描述自己阅读的感受和体验, 诱发学生阅读内因, 激起学生情感共鸣, 使之产生阅读的行为动机, 唤起读书热情。如每学完一文, 可先让学生谈感受或体会或悟出的道理, 教师再谈自己的看法, 要注意尊重学生意见, 重在鼓励与激励, 同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悟动笔写下来。

2. 课堂授法激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 凭这个例子, 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而,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 既要传授语文知识, 又要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 同时根据课文内容向学生推荐读物, 以达到课内得法, 课外受益的效果, 激起求知欲, 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使其千方百计寻书读。如学习了《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 可向学生推荐有关成语故事或寓言故事书;学习《丑小鸭》后可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精选》及其他童话故事集, 或讲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学习了《琥珀》, 向学生介绍《十万个为什么》或《少年百科全书》。学习了某位作者的文章, 向学生介绍该作者所写系列作品, 特别是有名的著作。学习了《少年闰土》, 可向学生介绍有关鲁迅先生写的《孔乙己》《阿Q正传》。学习了古诗, 鼓励学生多去诵读相关的古诗, 特别是课程标准中推荐的诗。

3. 语文实践活动激趣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通过实践更能激起学生阅读意识。开展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会大大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一提起开展活动, 学生欢呼雀跃, 劲头十足, 跃跃欲试。可见, 小学生对活动的开展是多么渴望。因而, 多样化的语文实践活动, 更能激起学生阅读欲望, 丰富学生语言,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 增强学生感悟力, 张扬学生个性。针对小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及心理特点, 结合本校实际, 开展“故事汇报会”, 带给学生阅读生机, 扩大阅读范围;“智力知识大比拼”“争夺‘查字典小能手’”, 培养学生勤动手、爱动脑的好习惯, 增强学生查阅能力;小小“新闻发布会”, 增添班级活力, 激励学生看书看报看新闻, 增强搜集信息的能力;“科技知识介绍会”, 人人集信息, 个个上台讲, 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前朗诵五分钟”, 增添课堂色彩, 情之切切, 意之深深, 增强学生的诵读能力;“交流读书心得”, 激活学生思维, 激发悟性与灵感, 充分展示自我;童话剧表演更能增添儿童乐趣, 培养综合能力……实践活动形式越多, 学生阅读兴趣越浓, 读书热情越高, 持续时间越长, 读书范围越广, 读书量越大, 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地课外阅读 第2篇

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受来思维的,这一阶段,他们有着黄金般的阅读心理和阅读年龄,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地课外阅读。但学生不知道该读哪些有益的课外书,该如何阅读,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指导。

首先,要指导学生有计划地进行课外阅读。应该根据他们的年龄、心理、思想水平进行安排。我们要把课堂和课外紧密结合。比如,学了《一碗水》之后,布置学生课外阅读《珍珠泉》;学了《玻璃公公一家》,布置学生课外阅读《纸奶奶的生日》等。这样学生既有兴趣阅读,又能把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运用到阅读课外书中,阅读效果会很好。

其次,要指导、督促学生做课外阅读笔记。俗话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看书时要眼到、心到、手到,边看边划记重要语句,在书边做简要分析,摘抄警句和有关资料,读后感《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地课外阅读》。提倡写读后感,强调感的内容要真实,符合实际。

在教学中,我让每个同学准备一个精美的笔记本,起名叫“采蜜集”,专门用来摘抄好词好句。我还组织学生定期展示自己的“采蜜集”,看谁是个勤劳的小蜜蜂。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会记录满满的一本,也很有成就感,他们的阅读与积累兴趣会越来越高。

如何有效开展课外阅读 第3篇

关键词: 阅读;兴趣;读物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2-013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2.087

阅读和听、说、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得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有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之分。课内阅读就是通过阅读,积累好词佳句,学习行文特点及写法,进而提高习作水平,最终实现语文成绩的提高。而课外阅读,则是以完善自我为目标,它的作用和重要性是课内阅读无法替代的。那如何有效开展课外阅读呢,下面我谈谈个人的一点认识。

一、阅读兴趣的培养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阅读感兴趣了,才能把阅读当成是一种享受,主动遨游在浩瀚的书海中。

(一)带着问题听故事,引起学生读书的欲望

小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有趣的故事讲给他们听。教师娓娓道来,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恰逢精彩之处,戛然而止,要知详情,必须得课后去读了。讲故事时,我们还可以设置一些疑问,例如我给学生推荐《与狼相处的日子》时,我说:“狼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就是凶残,都说见狼不打人之罪过,怎能和它相处呢?想要知道其中的答案,《与狼相处的日子》里就有,大家不妨去看看。”学生带着探求的欲望去读书,慢慢地就会爱上读书。

(二)巧妙拓展延伸,让学生知道城外的风景永远比城内的好

同一篇文章出现在书本上远没有出现在课外书上更吸引学生的眼球。所以教师可在引导学生学习完课本选编的文段后,向学生引荐相关的课外读物,让他们阅读全本书,解除心中疑团,这样学生才会更有兴趣,也会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如学到《美猴王》时,我推荐学生去读《西游记》;学了《最后一头战象》,我从图书室借了沈石溪的动物小说,让学生主动阅读。学生的兴趣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坚持下来就会沉浸在阅读的喜悦当中。这不仅使学生将课内所学的知识延伸到了课外,同时又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课外积累。

(三)组织交流展示活动,促使学生主动阅读

小学生的表现欲强,若能让他们及时交流课外所了解到的知识,使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他们就会更加主动地去阅读,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每一节语文课之前参与“课前说”,时间可以控制在三到五分钟,主要让学生将课外阅读中发现的有意思的事讲一讲。讲的学生争先恐后,听的学生羡慕不已,可操作性强。再如,师生可定期共同阅读一本书,之后进行读书交流,低年级学生重点交流积累的词句,中高年级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谈感受、说体会。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多肯定学生,以表扬为主,并适时给予指导。这为学生提供了表现的机会,慢慢培养了学生的自信,激发了他们课外主动阅读的积极性。

(四)开展比赛活动,制定有效的奖励办法,让学生有阅读的动力

活动有展示就应该有评价。教师可以在班内开展讲故事比赛、读书笔记展评、读书交流等活动。在展示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个人需求给予他们物质或精神方面的鼓励,最后评出表现最佳的学生,如“阅读之星”或“故事大王”,在班内树立标杆,并将评出的学生照片粘贴到“班级之星”亮相牌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典型,就会产生正面的强化效应。而评上的学生有了成就感,会更加自信努力;未评上的学生也可以树立学习的目标。当然这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所以制定计划时要权衡利弊。

(五)发挥班级图书角的作用,营造快乐的读书环境

比起教师的教,环境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虽然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如图书馆、阅览室、书店等地看到书,但班级图书角最能方便满足学生读书的愿望。当然了,如果没有他们感兴趣的图书,那图书角布置得再美也仅是一道没有价值的风景线;如果教师不对学生看书进行指导,那么他们的看书行为也只会是一时兴起,盲目跟风,最终很难养成好的读书习惯。因此,我非常重视图书角图书的来源。有时我会从图书馆借,所借的书目大都是专家教师推荐的儿童读物,但更多的是学生捐的,一般我会建议他们捐自己看过的书。从情感上来说,看过的书乐意捐,更重要的是看过的书可读性强。在简单的捐书仪式上,我还会让捐书的学生说几条推荐阅读的理由,毕竟是同龄人,他们有共同的喜好,他们的推荐的效果定好于教师。此外还要根据阅读情况更换图书,就算一个人只捐几本书,一学期下来也能看上十几本书。随着时间的推移,课堂内外学生就有了共同的交流话题,阅读就慢慢变成了一种习惯。

二、读物的选择

读书很重要,但读什么样的书是关键。在这里我们不提倡学生读四色小说,即黑色小说、黄色小说、灰色小说和粉色小说。黑色小说具有侵略性,很多黑暗系魔法的力量来源是魔界或地狱,处处有暴力,让人心生恐惧,如《黑道枭雄》《都市人魔》,常看这样的书,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黄色小说即色情小说,看此类不良书籍对自制力不强的学生来说可能会上瘾。再者,青少年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发育期,这个阶段看这样的书很容易造成人生观的扭曲。灰色小说往往指向颓废或失望,格调不高。它好像是生活的哈哈镜,又像人生的漫画图,表面上漫不经心,实际上“暗藏杀机”。粉色小说是以男女学生之间的爱恋为核心的言情小说,处在青春期前后的学生大多喜欢看此类书籍,小说中的结局多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太唯美,要么太悲惨,这些书籍带给学生的弊远远大于利。

如何为学生选择读物,是不是一些中外名著就应该推荐给学生,我个人不是很赞同,我觉得选择读物要与时俱进。如北大教授曹文轩,他精擅儿童文学,他的作品如《草房子》《青铜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根鸟》《细米》等以生活为素材,对美好人性的细腻描写宛如一股春水,湿润和纯净着读者的心灵,牵引着我们对生命中真善美的永恒追寻。他的作品犹如文学中的九寨沟、张家界。还比如儿童文学家杨红樱,她被称为能“破解童心”的作家,她的作品立足于儿童的认知特点,感染了正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其选择读物。

总之,我们应以课堂为阵地,以兴趣为先导,以习惯的养成为目标,把课外阅读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去设置实施,倡导学生为终身发展主动读书,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碧梅.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点滴谈 [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3(7).

[2] 魏玲.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方法[J].安徽教育,2013(3).

创设课外阅读氛围, 指导有效阅读 第4篇

一、创立“休闲书吧”, 为孩子提供丰富的课外读物

开学初, 我在班级里开辟一角作为“休闲书吧”, 动员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书拿过来, 登记标签, 资源共享,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有书可看, 拓宽学生的书源。当然, 我分配了图书管理员做好图书管理工作, 并教育学生爱护书籍。“休闲书吧”设立后, 同学们一有空闲时间就会到那里去找自己感兴趣的书, 然后拿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看。有的孩子在短短的几个月里, 已经借阅了四五十本图书来看了。每当大家看完一本书, 都会觉得自己增添了一些知识, 开阔了一些视野。“休闲书吧”的成立给大家带来了乐趣, 在这种开放式的阅读氛围的熏陶下, 顽皮的同学在课间休息时不再打闹, 而是争先恐后地借阅图书, 吸收知识, 使原本吵闹的班级恢复了宁静。

二、充分利用学校图书资源, 打造书香班级

我经过调查发现, 有很多家庭的藏书量不足30本, 还有部分孩子虽然家里藏书不少, 但他们不能合理利用在家的时间汲取知识养料, 因此, 我决定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的图书资源, 利用阅读课等时间让孩子阅读书籍。我让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室去借阅图书, 每到阅读课时, 他们常常手捧书读得津津有味, 书中的喜怒哀乐尽显脸庞。有了这样的体验, 孩子们的读书兴趣被大大地激发起来了。放学后, 学生也会呼朋引伴地相约去图书馆借阅图书, 寒暑假前, 也会借上几本自己喜欢的图书在假期细细品味。

阅读不仅成为孩子们的兴趣, 也成为了受用终身的良好习惯。

三、上好阅读指导课,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可见, 课内阅读的方法可以应用于课外阅读,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因此, 我每周上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 课的形式多样, 在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

低年级学生喜欢阅读绘本读物, 原因是绘本读物简单, 但是随着识字量的增多, 年龄的增高, 有的学生开始阅读文字书籍, 如果学生阅读方法还是茫然无措, 就会降低阅读效率,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根据不同文体和阅读需要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 培养学生仔细看图、观察、思考的能力。

(一) 图文结合法, 了解故事内容

图文结合法适合于绘本读物。绘本中不仅有文字, 还有插图。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时, 有意地看看图画再阅读文字, 将两者结合起来体会故事内容。文字是作者传达的意思, 插图要表达文字以外的意义, 只要细心的读者花心思揣摩就不难发现, 有时绘本读物中文字能弥补图画的不足, 图画又能道出文字的内涵。由于低年级学生对鲜艳的图画感兴趣, 阅读绘本时往往只看图画, 不读文字, 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图文结合法, 正确、科学地阅读绘本, 帮助他们建立文字和图画的关系, 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使他们终身受益。

《爷爷一定有办法》是一本色彩独特, 蕴含深刻道理的绘本书籍。这本书非常有趣, 每一页上都有上下两幅图画。我分三个步骤让学生了解图文结合的阅读方法。首先, 我让学生欣赏书中的图片, 说出故事的主要意思。学生只欣赏图片, 对内容理解不全面, 只能说出大概, 从而认识到绘本读物光看图片只了解片面的内容是不行的, 不能帮我们了解全面的内容。其次, 我让学生欣赏了图片后, 再轻声阅读文字, 这时的学生因为有了对图片的印象和对文字的仔细阅读, 基本上能讲清楚故事的内容, 从而意识到图画旁边的文字作用也很大。最后, 教师要使学生懂得, 在读绘本时不能光看图, 也不能光看文字, 要看图读文, 只有图文结合起来看才能使阅读更全面。

(二) 圈点勾画法, 加深阅读印象

圈点勾画, 即动手尝试在阅读的过程中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如标出不明白处或异议处, 边读边用笔画出阅读书籍中的优美词句段, 把理解的内容用图画表现出来。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 圈画勾画在尝试学习阶段, 要求不能过高。一开始, 教师先做示范, 在书上圈画批注, 如用“——”划出不理解的词;用“。”标出多音字, 并写上拼音;不懂的句子在后面打个“?”等等, 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实践。这样, 学生在阅读时动动笔, 圈圈、划划、点点、写写, 读思结合, 动脑又动手, 提高了阅读能力, 有利于把握课文的重点、难点, 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三) 重点阅读法, 提高阅读效率

重点阅读法是在阅读前制作一张读书卡, 让学生带着一定的任务阅读, 并且能完成读书卡上的内容。这样的阅读有利于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阅读更专注, 更有效。

以《小巴掌童话》一书中的《森林, 请开步走》为例, 书中的语言非常优美, 有不少的好词好句, 也蕴涵着很多道理, 阅读这样的书籍时, 可以让学生制作一张书签, 在阅读完后, 把书名、作者、出版社、好词好句、阅读感想等记录在读书卡上, 起到了很好的归纳、总结作用, 学生对这本书的印象也就更深了。

(四) 想象法扩充法, 体会人物思想

想象扩充法就是在教学一定的方法后, 在阅读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学习习惯, 通过与图结合, 想象“空白”处, 引导学生读懂图片内容, 展开合理的想象, 对故事内容作必要的补充, 补空白、补结尾等。低年级的书籍字数寥寥无几, 但是图片中人物的表情、神态、动作往往蕴藏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极大含义。这时的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着读, 更要适时地指导, 体会人物的情感。

(五) 质疑问难法, 增强阅读体验

质疑问难法是教师通过渲染和引领, 讲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时, 或是讲述故事的后半段, 让学生阅读文字后, 针对关键词句、矛盾之处或故事内容进行质疑, 启发学生的思维, 通过解决问题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增加阅读体验。

有效指导农村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 第5篇

湖潮乡中心完小胡 燕

内容摘要:

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教育家吕叔湘曾经说过:“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阅读。”语文新课程从文化的积累和文化的建构高度,对课外阅读给予充分的重视。而小学一、二年级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有效指导其进行课外阅读,将对孩子终生学习起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但当前我们农村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不懂有效的阅读方法,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教师,应重视这些现象,明确课外阅读的要求,向学生推荐课外书目、内容,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开展各项阅读活动,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果。

[关键词]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要做到“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而只有树立全面发展的大教育观,着重加强课外阅读指导,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才能使孩子的阅读量得以丰富和扩展,阅读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从而形成终身受益的良好的阅读习惯。那目前,我们农村小学一、二年级的课外阅读是否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呢?答案是否。一方面,学生缺乏读书兴趣,缺乏有效的阅读,缺乏有效的氛围;另一方面,是家庭阅读文化的缺失,有很大的负面效应。

一、我校一、二年级学生阅读调查

对我校6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父母指导读课外书的占11.7%;认为课外阅读本身无碍,但学生不宜在学习阶段为此分心的家长占33.3%;一学期家长购买两本或两本以上课外书的占31.7%;一学期一本课外书都没有的占23.3%。这一调查表明,大部分家长文化 1

素质不高,对学生课外阅读重视不够,导致以下问题:

1、没有书看。

一方面由于农村经济的落后,家长的不重视,舍不得给孩子购买课外书,个别对教育比较重视的家长只给孩子买教辅用书,另一方面学校图书室书籍陈旧,价值不大,满足不了学生需求,只能“没书”看了。

2、没兴趣看。

目前,电视在我们农村也几乎普及到了家家户户,个别家庭也拥有了电脑。电视、网络上多的是有声有色的活动图象,其吸引力远大于书籍,这对低年级孩子来说,诱惑力就更强了。有不少人认为,电视里的信息多的是,科学的、生产的、文学的、体育的、艺术的,哪样没有?小学生通过看电视,就能获取信息,开阔眼界,何必还要让小学生读书?事实上,我们的孩子,也的确有不少放学一回家就坐在电视机前看个没完的,他们哪还会对读课外书感兴趣呢?看电视挤掉了孩子课外阅读的时间,这对孩子的发展无疑是不利的。

3、没阅读方法。

一、二年级的孩子才刚接触课堂,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较少,且不能自如地迁移到课外阅读中来。如:有该精读细品的地方不知如何玩味欣赏,就此草草读过,不求甚解。大部分孩子则因识字量少、理解力弱、阅读速度慢而缺乏耐心,读书只看图画不看文字,厚厚的一本书,三两下就被他“读”完了,阅读效果可想而知。

4、没阅读习惯。

低年级孩子阅读纯粹是为了“读”而读,为了娱乐而读。一个故事,一则笑话,对很多孩子来说看过就没了,因为没有“诵” “摘”等阅读手段帮助记忆、积累,所以,即

使有了大量的阅读,也仍然会出现语感不强,语言贫乏的现象。说的话,写的句子也没有漂亮的出现,这也是造成今后作文根基浅、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而想什么时候读就什么时候读,无计划无方向的低效阅读更是比比皆是。人是习惯的奴隶,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无法真正提高阅读能力的。那么,怎样有效指导一、二年级的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

二、有效指导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策略。

1、激发阅读兴趣

(1)开展活动激趣

低年级孩子识字量少,要培养他们从小就爱看书,因此,我有计划地每天坚持讲《伊索寓言》中的一个小故事,我讲的声情并茂的,学生看到我讲得有趣,也无形中受到感染,我还利用每周文体活动课组织学生讲故事比赛,这样耳濡目染,从而不自觉地对书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地找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了解更多的故事,掌握更多的知识。因此要结合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可爱、天真好动,爱讲故事,爱表演等这些年龄特征,经常进行类似猜谜语、演故事、说笑话、等丰富的语文活动。在这样有趣的活动中,一方面帮助孩子打开课外阅读的多管渠道,另一方面也教给孩子一般的阅读途径、方法,搭建展示阅读才能的舞台,同时还提高了课外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设置疑问激趣

老师在讲故事的时候,可以设置一些疑问,这样,一方面吸引学生听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想读书的冲动,例如我给二年级学生讲《黄鼠狼的秘密》故事,我先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质疑,到底黄鼠狼有什么秘密呢?你们想知道吗?这样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学生纷纷要我讲,我却故作神秘的说,想要知道,故事

里有哦,这时我就发给他们拼音版的故事阅读,此时孩子们可津津有味的读得可起劲了。

(3)推荐好书引趣

由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低,识字也较少,以注音童话,寓言、故事为主,兼顾科学小故事,科学小知识。例如:我推荐学生读的书有:《伊索寓言》《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外神话传说》《十万个为什么》《汉字的故事》《安徒生童话选集》《格林童话全集》《阿凡提的故事》《三毛流浪记》《宝葫芦的秘密》

2、营造阅读氛围

在一个优雅的氛围里,人的言谈举止也会不由自主地优雅起来。要孩子喜欢阅读、自主阅读,有效阅读,读书氛围的营造非常重要。

(1)设立班级图书角

在班级中设立图书角,当今虽然有点老土了,但对我们农村小学来说,它仍不失为一个有效阅读的做法。“书非借不能读也”,部分家长反应,给孩子买了书,可他就是不爱看,而有的学生就

一、两本课外书,满足不了他们的阅读需求等,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让每个孩子从家中带来一两本课外书成立一个“角”后,情况就迥然不同了。不同风格、种类的书籍不仅开阔了孩子的眼界,丰富了孩子的阅读范围,那种看别人的书的愉悦感更促使孩子不断地去阅读、阅读、再阅读。

(2)保障课外阅读时间

要保证课外阅读的质量,给予充分的课外阅读时间是一个重要的条件。阅读是需要时间的,课外阅读的时间主要在课余,但把所有任务都放到课外是不合适的。因为低年级孩子的课外阅读时间通常是无法保障的,他们自我约束和抵制诱惑的能力实在太弱了。在语文课时日益减少的情况下,怎样抽出时间来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我们语文教师

就要辛苦一点。例如我校规定每天早晨8:00—8:20,中午2:00—2:20,晚上自己安排20分钟阅读时间,刚开始教师们都会带领学生在教室里读书,给学生读故事,慢慢地让学生互动阅读,时间一长,养成了习惯,教师就不用带领了。每周用一节文体活动课进行班级读书心得交流、讲故事等活动;每月月底学校组织开展一次大型读书评比活动。

(3)渲染阅读舆论

教师在布置班级时,可以收集一些有关阅读的名言警句,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张贴在班级的墙壁上。平时经常在学生面前大力表扬爱读书的孩子,更是一种班级文化走向的风向标。当有孩子在造句、说话、回答问题时引用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经典词句时,更要抓住不放,大加赞美,要让孩子知道,课外阅读不但能增加知识,更能让自己更具魅力。

3、掌握阅读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对小学一、二年级孩子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指导,帮助孩子掌握阅读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一开始课外阅读,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学习一些常见的阅读方法,如精读、略读,要求不宜过高,贵在养成习惯。

(1)圈圈画画。内容可以是优美的短语、比喻句、拟人句、精彩对话、感兴趣的知识、成语古诗、名人名言、好的开头结尾等;方法可以是用“波浪线”等不同的符号划出优美的词句,用“圆圈”等画出自己喜欢的重点字词,用“?”标注此处有疑问。其实这些就是做读书笔记的先头工作。因为低年级孩子会写的字词不丰富,所以对孩子读书摘记的书面要求要尽量少些,切不可因此让孩子对阅读望而生畏。

(2)读读想想。为了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边记的良好习惯,在阅读课上我们要求学生每读一篇课文都要弄明白这个故事是怎样从头到尾的,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

么。孩子在阅读的时候,要尽量引导其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呀?什么地方懂了什么地方没明白呀?什么地方有趣为什么好看啊?不一定要有答案,但各种各样的问题都要尝试去思考,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提高理解能力,增强语感。

针对农村低年级学生的特殊情况,动员家长参与亲子阅读、边读边写不可能;在偏僻的农村,没有书店,没有图书馆,全民阅读等于空谈。针对这一个情况,我们除了动员学生阅读,指定阅读范围,还动员了集镇商户经营图书,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阅读方面,通过长期反复的家长课堂,让家长真正参与到阅读中来,从读故事开始,一个一个故事到一本本书,让家长和学生一起阅读,一起成长。

总之,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我们要相信孩子,不断改善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孩子们更轻松快乐的学习、阅读、成长。

[参考文献]

有效指导,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第6篇

一、阅读形式要多样化

1.围绕专题进行阅读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个语文学习专题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能充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因此,每学习一个专题,我就引导孩子围绕专题进行阅读。比如在引导学生进行“感悟亲情”这一专题时,我推出了《月光启蒙》一文的阅读交流课,还推出了冰心《母亲》的读书交流会。围绕专题进行阅读,我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不断地唤起学生的兴趣,把孩子的课外阅读引向深入。

2.引导阅读整本书

孩子由于年龄小,阅读经验不多,阅读整本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尝试在高年级学段中,引领学生开展推进整本书的阅读指导研究。在指导的过程中我采用了三种不同的阅读方式:自己阅读、师生共读、亲子共读。

(1)学生自己阅读

根据学校的读书计划,我在班里大力倡导早读、午读和晚读的“三读”读书活动,要求学生每天读书时间不少于40分钟。由于高年级学生有较强的语言感悟能力,我就推荐一些适合他们的读物让他们进行独立阅读,如他们喜欢的《草房子》《男生贾里》《女生贾梅》等,学生在自主阅读中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都得到了提升。

(2)师生共读

要让孩子喜欢读书,教师首先得是一个读书爱好者。由于我平时就喜欢书,天长日久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段时间下来,将全体学生都带动起来了,我们班的孩子都喜欢读书。首先,从推荐阅读的内容入手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其次,我利用示范朗读去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我通过朗读再现文章的节奏和韵律,让孩子们从中感受语言文字所传达出来的美和感染力。我每周抽两个晨读时间给孩子们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较短的作品当天读完,较长的作品模仿“刘兰芳说书式”每天读一定的章节或只读优秀的部分,给孩子留下阅读期待。另外,为了让学生对古典文学有兴趣,我还偶尔对古典诗文进行点拨与讲解,激发他們的热情,引导他们自觉阅读古典作品,从而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3)亲子共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孩子在家的时间越来越多,很多阅读要在家庭完成,如果得到家长积极有效的配合,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收获就会大大提高。我们通过发《给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争取家长的配合,与孩子一起阅读,并且在阅读方法上通过多种形式给予切实地指导。我们开展了“快乐周末在书店”“小小家庭读书会”以及请家长参与班级读书讨论和汇报等活动,让书香飘向家庭,为孩子创设了优良的家庭读书环境。

二、阅读过程要多元化

1.“读书记录卡”引导学生阅读

在学生多样化阅读的基础上,我推出了“阅读记录卡”引导孩子阅读,让孩子把每天诵读的内容认真地写在记录卡上,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我还引导学生结合诵读的文章查找相关的资料,如文章的背景、作者简介、作者的作品,等等,引导孩子热爱读书、学会读书。

2.“阅读积累本”帮助学生阅读

“阅读积累本”是我在引导孩子写好“读书记录卡”的基础上,帮助孩子进一步阅读的好方法。孩子通过“阅读积累本”进行阅读反思、积累。我用“阅读积累本”引导学生有效阅读,丰富了读书过程。

3.“五彩生活集”伴随学生阅读

“五彩生活集”是学生充分阅读、大量阅读的结晶。在这个集子里,有孩子们读书的体会,有在学校生活中、家庭生活中、社会生活中值得记录的精彩片段。孩子们还给自己的“五彩生活集”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如“采撷集”“扬帆”等。“五彩生活集”的推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孩子们把它视为自己的宝贝,伴随孩子们经历美好的学习过程。

怎样使课外阅读更有效 第7篇

一、讲授一些课外阅读的方法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十分重要, 这样就会让他们读有所得。如我让学生在阅读新闻报道、小说、故事等体裁的文章时, 一般采用略读法, 读这类文章, 只需对文章内容大体了解, 不需深入分析;在阅读优美的散文或文章中精彩的段落时, 一般采用精读的方法, 要边读边想, 反复细读, 可以理清情节, 评论人物, 可以提几个思考题, 要求读后回答, 可以欣赏语言、写法等。学生利用阅读活动时间, 将学到的方法进行消化吸收、巩固完善, 久而久之, 会使方法上升为阅读技能。又如要求学生每天看一点书、做一点摘抄。数量不在多、内容也不限, 只要他们感兴趣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新闻、文学……都行,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背诵自古以来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我充分利用早读课和课前3分钟时间, 让学生熟读优秀古诗文, 激发学生背诵名篇佳作的兴趣。他们天天读、周周背、年年记, 感受着诗的情怀, 积累着语言。上述的阅读方法可以概括为:

1. 浏览性阅读。

主要针对一些长部头的书籍, 例如名著:《水浒》、《三国演义》等。教材中节选了些中外名著的各种章节, 在指导学生阅读原著时, 要求可放宽, 只作走马观花的浏览。这种阅读不受时间限制, 比较轻松, 而且文艺作品故事性强, 有很大的吸引力, 阅读速度自然加快, 读后掩卷而思, 也有不少可回味品评的东西。

2. 吸收性阅读。

以获取读物中的知识为目的阅读称为吸收性阅读。主要针对知识性读物。因为对待此类读物既不能追求快速, 不能观其大略, 也不是语言优美的篇章, 适合背诵积累, 而是要理解每个知识点, 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3. 细品型阅读。

针对语言精美的读物, 要求学生细细品味, 感悟语言的优美, 并背诵、摘抄来帮助记忆积累, 积淀语言, 培养语感。

4. 指导写读书笔记。

(1) 眉批笔记。在阅读时随手进行, 把读书时产生的心得、评语、疑问等随时写在书页的空白处。 (2) 摘录笔记。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断摘录下来。 (3) 提纲笔记。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

(4) 写心得体会, 也就是读后感。把读书时的心得体会写成短小文章保存下来。

二、学生课外阅读的四个结合

通过长时间的摸索, 我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时候让学生注意三个结合:

A.读与思相结合。开卷有益, 但并非多多益善, “食而无化”是无益的。只有边读边思, 读思结合, 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B.读与写结合。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广泛而丰富的语言材料和写作范例, 从读到写, 由仿到创, 是指导写作的有效途径。

C.读与使用工具书相结合。扫清阅读障碍, 培养自读能力, 养成良好习惯。

D.吸收与创新的结合。在读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希望所在。因此, 在下一个月的课题实验中, 我的主要研究是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 鼓励学生提出与书中不同的见解, 或者解决书中或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定期召开课外阅读汇报会或小组讨论会, 鼓励学生发表新的见解, 培养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创新精神。

三、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

为了更好的促使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的学习, 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与爱好, 我们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在班中建立了课外阅读兴趣小组,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作为课外阅读的时间, 并且定期与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信息交流。此外, 还组织了故事会、朗读比赛、读书心得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 同学们将自己在课外阅读中得到的知识拿到课堂上来, 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 每人都有一种收获感, 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得法于课内, 发展于课外。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大有幅度的提高, 促进了课堂教学更好的进行。很多学生由原来的不爱读书变成喜欢读书, 一些以前学习较差的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也开始爱学习了。现在, 整个班级的学习气氛非常浓, 同学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学生学得或了解的知识, 多或少, 他们或许不知道。那么, 有意识地带他们去参加一些语文活动, 一方面是为了应用语文知识;另外, 也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地多去课外阅读。因为有比才明白自己的差距, 就会有一种多读多积累的欲望, 就会更加主动地去从事课外阅读。

四、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 阅历不深, 原有的知识也不太多, 所以课外书的选择上有一定的盲目性, 这样就要求老师定期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书刊。充分利用校内图书馆, 我极力地鼓励学生积极借阅图书。除此之外, 班级内还集体订购了一些优秀青少年读物, 如《第二课堂》、《少年文艺》、《语文学习报》等。在班级内还建立了“图书桌”、“藏书桌”, 学生将自己认为优秀的课外读物带到班里, 由专人进行保管, 这就形成了班内图书室, 也加强了同学间知识交流。同学之间还可以进行相互推荐, 交换阅读。

提高课外阅读效果的方法很多, 江苏南通市虹桥二中的朱国云老师的做法可以让我们有新的借鉴, 他把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分为五个步骤:

1. 告家长书。

2. 推荐初中生课外阅读的书目。

3. 初中生课外阅读计划。

4. 初中生阅读计划表。

5. 初中生课外阅读辅导讲座。

这些步骤的具体内容是:

告家长书 (略)

推荐初中生课外阅读的书:

童话、寓言、故事, 诗歌散文作品, 中外文学名著, 文化典籍作品, 推荐的杂志等。

初中生课外阅读计划:

1.每个同学每天课外阅读时间不少于半小时, 阅读量不少于5千字。

2.阅读前必须选好作品填入“计划表”中 (推荐阅读的作品应为首选, 如需另行选择, 则应以内容积极健康、文学色彩浓郁为原则, 由组长把关) , 并在作品后面标明需多少天, 约在何日前读完该作品。

3.每次阅读后, 应及时标明阅读日期及页码, 并在“片语感言”栏中写一句话感言, 内容是在阅读中收获最大、感受最深的体会。

4.应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阅读过程中, 应适当在作品中对重点、难点、精彩语句作批注 (组长可适当抽查组员阅读过的作品是否留下阅读痕迹) , 还可将好句、好段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摘抄在《阅读札记本》上, 每周两篇, 每篇约300字 (定期交组长检查) 。

5.每读完一部作品, 至少要写一篇专题练笔, 即阅读体会 (具体要求另附) , 此内容可作为每周练笔量的一部分。

6. 每周一、四早上应将《阅读计划表》和《阅读札记本》交语文组长审阅, 组长在验收合格后在计划表上签字。

7. 学习班长、语文科代表应和学风监督员一起, 每周抽查一组, 老师不定期抽查全班。

8. 任务完成不理想的, 将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估总表》中扣分。

初中生阅读计划表

第__小组姓名:

作品及计划时间页码片语感言

组长签字备注

课时有效精简 课外阅读扩容 第8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 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纵观当下学生的阅读状况, 阅读兴趣不高、阅读量小仍是普遍的现象。学生在校大部分时间被各学科所占用, 回家却被各科繁重的作业所占用, 且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 即使有课余时间, 学生也宁愿把时间花在没有营养的游戏或消遣的书籍上。课堂上, 教师煞费苦心, 讲解面面俱到, 形式多样, 花招百出, 让人觉得流光溢彩。可实际效果却甚微, 学生身处其中, 所得也非常有限。针对现状, 在不断的探索中, 我充分解读文本, 深入教材, 从学生实际出发, 大胆进行单元资源的整合, 精简课时, 力求教学内容精简浓缩, 以简单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简化教学过程, 做到“简而精, 单而丰”, 剩余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思考、探究,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简化教学过程, 整合单元资源

人教版语文教材是以专题组织教材, 每单元围绕着一个专题进行编排, 课与课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为了开拓视野, 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经过不断探索, 我尝试精简课时, 按单元进行教学方法的整合, 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高效学完整组的教学内容, 一单元的课文用5~7课时即可完成。剩下的课时用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 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内容整合。

1. 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

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预习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主动求知的过程。它能巩固旧知, 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 我把生字词的掌握、背景资料的了解及课文的初读放在了预习环节。课内主要用一两课时来检查学生对整组课文的生字掌握、初读情况进行检查, 并补充该组中的一些重要背景资料。如:一些较重要的生字词和难写的字词通过听写反馈的形式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学《将相和》这篇课文时, 让学生查找有关战国的历史, 以及“大夫”“卿”等官职的意思, “和氏璧”不平凡的来历等。这些内容的补充, 对学生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有很大帮助, 理解课文就较轻松了。

2. 抓住单元共同的训练点进行整合

师生共同进入感悟课文重点环节, 即学生自主阅读、自我思考、自我感悟的阶段, 这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真正展现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 同时也是学生阅读水平的分水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求同存异, 根据单元训练的要点, 抓住精要部分深入阅读, 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并学习其中的写作手法。

三、丰富课程资源, 进行课外拓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材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资源, 也是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进行课外资源开发的主要依据。教师从教材文本出发, 综合学生的实际, 精心选择拓展资源, 采用多样化的拓展形式, 于课堂教学中最佳时机对文本进行适当的拓展, 将文本和课外资源进行有机融合。此举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活学活用, 训练语文学习的能力, 又能彰显教师高超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完成好单元的学习目标后, 剩余的课时就作为学生课外拓展的时间。

本组的四篇课文都是从我国的古典名著中节选或根据名著改编的,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阅读实际, 我主要采用了这几种拓展方式。

1. 追溯原著, 阅读经典

文中故事个个精彩纷呈, 学生乐不思蜀, 多数在教学前就将本组课文阅读完了, 但明显余味未尽。于是我布置学生在教学本组课文期间, 尽量寻找原著, 进行完整的阅读, 以便对故事的来龙去脉更加清楚明了, 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也能更加客观和透彻。为了检验学生阅读的成果, 我开展了“中国古典名著知多少”知识竞赛, 学生在比赛中体验了阅读带给他们的乐趣, 大大提升了他们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2. 融入角色, 自导自演

本组课文, 内容精彩, 人物个个栩栩如生, 适合改编课本剧。六年级学生表现欲望强烈, 想象力丰富, 对新鲜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 我将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课堂的小舞台上团结协作, 自导自演。《将相和》一文, 学生表演“廉颇负荆请罪”一幕, 课前学生自己亲手设计道具、选择服饰、充实人物角色对话;表演时惟妙惟肖, 课堂笑声不断, 掌声不绝, 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了中国古典名著的独特魅力。

3. 说书讲古, 故事纷呈

通过讲故事比赛, 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充分展现其舞台个性风采, 让学生体验阅读的成就感。《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火烧赤壁》等精彩故事层出不穷, 台上选手讲得有声有色, 台下同学听得如痴如醉, 课堂里弥漫着浓厚的古典气息。

打造课外阅读的有效乐园 第9篇

一、家校携手,营造浓厚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加强孩子课外阅读的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积极配合,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1.“营造书香校园”,推进课外阅读。

为了使课外阅读开展得扎实有效,我们学校每年都开展阅读节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孩子课外阅读的深入进行,成立了伙伴俱乐部,让喜欢看书的孩子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文学。每班还有富有个性特点的阅读角,鼓励学生踊跃捐书,把自己的好书与大家共享,建立图书借阅制度,培养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借书的阅读习惯。老师每周安排一次图书馆课程,让学生了解借阅读书的方式,并允许学生自由选书,带回家阅读,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源,以满足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望。

2. 家长帮助和指导子女买书读书。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古人常把书斋比作家庭中的绿洲。今天,现代电器、时髦家具不断更新换代,走进无数家居,塞满拥挤的空间,而多少家庭尚存一块文化的绿洲?因此我们要倡导家长利用双休日时间多带孩子去新华书店等读书俱乐部,选择购买图书,融入到读书的氛围中,去进行读书习惯的培养,在家中创设读书育人环境,营造书香家庭。

二、选择读物,综合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

1. 课外读物要能满足孩子心理需求。

孩子的心理需求具有年龄特征,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等。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奇怪《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等会成为儿童文学的经典,成为几代人的钟爱;也就不会惊讶于《哈利·波特》能誉满全球了。

2. 引导孩子读经典名著,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

阅读经典名著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的阅读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其实,我们并不期待经典名著能教会孩子学会语文,但它能温暖他们的心灵,打开他们美好而又人道的感受世界,激发他们心中善良的、温柔的一面。对儿童而言,经典名著并不仅仅是中国的《唐诗三百首》和《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古典名著,也不仅仅是国外的《唐·吉诃德》、《约翰·克利斯多夫》,等等。成人世界的经典当然可以成为儿童的经典,但是他们更有自己的经典:《绿野仙踪》、《狐狸列娜的故事》、《木偶奇遇记》、《爱的教育》、《神笔马良》以及安徒生、格林兄弟,甚至迪尼斯的故事,等等。一般来说,只有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的课外读物,并能促进他们进一步完美地发展的课外读物,才能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才能敞亮孩子的心扉,才能成为孩子的经典。

三、快乐阅读,有效探求课外阅读的理想方式

1. 开放性的阅读方式。

课外阅读是一种很个性化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它是依据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而维系的独立的读书活动。对待学生的阅读方式,我们要宽容一些。于是我采取开放性的阅读方式。如果学生对课外读物感兴趣,他当然会将自己的小脸埋进书页里面去,直至废寝忘食;如果翻动了书本的三页,还不能吸引住学生的目光,那就不能责怪学生,只能是书本身的问题了。如果书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魅力吸引着学生,学生一旦被吸引住了,你会发现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就算你想阻断也是阻断不了的。比较折衷的办法是:老师开列书目与学生自由选择相结合。开放性的阅读方式,除了在看与不看方面可以自由选择外,在阅读的量上也应以宽容的标准来对待。在实践中,我们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允许学生的阅读量有增有减:比如有的学生一学期能读十本书,并且还有余力,我们就鼓励他继续读;有的学生一学期只能读三本书,但是他读得很认真,我们也会表扬,因为他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达到了他的目标,也会有成就感。

2. 减轻学生的阅读负担。

结合课外阅读,作相应的摘抄,写读后感,这是老师对学生课外阅读时常作的基本要求,因为这是教师检测学生课外阅读成果最简单的外显性行为,当然也是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干涉行为。我们认为,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可以提倡作摘抄,写读后感,但是不能强求。引导和保持学生的阅读热情,是课外阅读指导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任务。我们宁愿让学生在一身轻松的状态下,主动积极的阅读中,启动思维、激发情感,有所理解,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想;也不愿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因为写读后感而产生无形的重压而使课外阅读陷入干涸的沙漠。

3.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阅读的习惯主要就是乐意阅读、有效阅读、享受阅读。首先可以要求学生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最好是朗读有故事情节的、蕴涵一定道理的文学作品。其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持续默读,简单地讲就是在一段持续的时间内,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或报纸独立默读。实践证明,学生在增长知识、拓宽视野的同时,阅读习惯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四、尊重学生,珍视课外阅读的独特体验

1. 允许存在阅读体验的差异。

阅读是一种很个性化的行为,课外阅读更是一种纯粹的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对话和互动。这种对话受到学生的个性、阅历、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其阅读的结果,也就是对课外读物的解读一定是有差异的,有时候这种差异会很大。例如,在《哈利·波特》中有的学生读到的是智慧,有的学生读到的是魔法,有的学生读到的是友情,有的学生读到的是正义……面对课外阅读中存在体验的差异,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即认为这种差异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是学生全身心投入阅读的成果,其中包含学生真的思考、真的体验、真的感悟;同时,我们还应该有明确的态度,即允许这种解读差异的存在,并且要支持和鼓励在课外阅读中的体验差异。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是鲜活的,有个性的;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可能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

2. 允许存在阅读后表现的差异。

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第10篇

(1) 有些中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全面的阅读方法。没有能很好地将阅读与学习有机结合, 遇到阅读时凭感觉回答问题, 不能客观、全面、联系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 从而导致阅读质量不高。对阅读不感兴趣, 即使感兴趣, 也没有有意识地把它与我们的教学阅读联系起来, 不能解决在教学与考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 没有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工具书来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没有养成学会学习、科学学习的习惯。遇到生字生词, 凭想象注音解释, 从而造成对文中含义不能做到正确理解。如部分学生将溺 (nì) 爱注为 (nuò) 爱, 将辍学 (chuò) 注为 (zhuì) 学, 将司空见惯解释为不是寻常所见, 这样不能够准确概括出言简意赅的正确答案来。种种错误迹象表明:大多数中学生没有认真查字典或相应的工具书, 不注意平时词汇的积累, 导致词语的注音和解释错误。因此, 不能对词汇做到正确的理解, 也就不能准确理解文章大义, 从而导致阅读质量的不高。

(3) 部分中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不高, 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欠缺, 导致阅读质量的低下。由于对文中含义的模糊理解, 致使遇到问题没法下手, 不知如何解决。有一篇典型的议论文, 文章题目就是作者的观点, 作者采用归纳论证的方法, 通篇采用举例子, 作比较、讲道理的方法, 将自己的论点, 逐层排出, 论证极为严密, 论点极为鲜明, 实为一篇很好的范文。但可惜的是, 面对如此好的一篇模范文章, 学生们却无从下手, 不知如何将文章内容与所答题目有机结合起来, 做到快速, 准确应答。因此, 要改变学习的方法, 就必须扩大阅读视野, 提高阅读质量, 抓住文章关键部分进行重点阅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不知如何去阅读, 从书本中获取有效信息, 那么他的阅读也无异于一次空读过程, 没有任何实际意义。阅读教学一定要教会学生必要的阅读技能。技能必须纯熟而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这其间确实不免必要的知识性的艰苦而略显枯燥的训练, 苦学和乐学就是这样融为一体, 学生智力增进的快感也是艰苦学习的深层快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 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这些阅读的必要能力, 一定是阅读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学习的。学习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不一定就是枯燥、让学生乏味的试题。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深入到学习中去, 乐学、好学、在阅读中让自己的思想逐步成长呢?我教导他们将阅读与学习很好地结合起来, 通过阅读来促进自己的学习, 推动基础知识的提高, 建议他们要扩大阅读视野, 提高阅读质量, 注意积累学习方法。

(1) 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阅读, 有选择性阅读, 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让学生阅读经典, 以我的理解, 校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同的意义, 作为校内阅读应该引导学生阅读经典, 因为经典, 都是能经得住时间和空间变化, 经得住考验的, 是人类与民族文化的精华、人类精神文明的凝聚点。引导学生从经典阅读入手, 可以培育其高尚的审美情趣, 从人生一开始就占据精神的制高点。经典阅读会影响学生终身的学习和精神的发展。也许经典的阅读对学生有一定的困难, 需要扶助, 其实这也正是阅读教学的意义所在。向学生传授一些学习与阅读的好方法。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以良好的阅读动机和正确的阅读方法为基础的。只有阅读目标明确, 方法得当, 才能减少阅读活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阅读质量。

(2) 举办一些生动活泼的阅读活动, 培养学生积极的阅读探索能力。阅读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从中发现适合自己生存和生活的内容。我们可以根据中学生阅读的特征与现状, 举办各种类型的阅读课或指导性的阅读讲座。比如可以邀请著名文学家、文学评论家或资深的语文教师, 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定期开展优秀文学作品讲座。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不同时代背景下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内容以及卓越的艺术成就, 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产生美的追求, 提高文化修养和文学欣赏的水平, 从而培养健康的阅读兴趣。

(3) 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 让学生学会合作阅读, 探究阅读, 愉快阅读。基础知识的教育教学中,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启发他们的思维, 开发他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主题, 比如“建设与环保”“建筑与文化”“科学与生活”。让学生从阅读的自然世界过渡到社会生活的人文世界。让阅读与文本联系、与自我生活经验联系、与自我情操和价值观联系。阅读教学成为一个辐射源, 学生智力的触角, 在它的触发下, 敏感地伸向各方。

(4) 在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影响下, 抓住机遇, 重视学生的学习氛围建设。要提高全社会, 特别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生本人对阅读活动的重视, 注意观察生活现象。要在全社会至少在全校形成一个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风气。阅读教学其实并不是简单的“文本”解读的过程, 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 学习者可以发现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文本提升和升华了经验世界的无意识, 使它自觉纳入学习者的有意识的规律性的认知领域。同时阅读者也可以发现自身信息的短缺、理解力的薄弱, 唤醒再学习、再积累的需要。

(5) 强化重点, 让阅读带着欣赏和提升能力的目的去做, 而不是为了应对目前的考试或种种急功近利的要求。知识与技能仍然是阅读教学的重要部分。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从阅读反思中孩子们可以学会生活反思, 以审慎的态度对待已有的结论, 用敏锐的目光、批判的精神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 不盲从, 不人云亦云。在反思中, 获得高质量的人生感悟。

有效课外阅读 第11篇

为此,我们借鉴课堂教学中导学案、任务单的形式,开展了“运用阅读学习单加强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研究,根据课外阅读的需要编制相应的学习单来指引学生进行深层次的阅读。

阅读学习单给学生提供阅读交流的平台,在文本、作者、学生三者之间架起桥梁,搭起阅读、思考与表达的框架,为学生提供明晰的课外阅读“路线图”。通过两年来的研究,我们探索出了“运用阅读学习单加强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的基本操作策略。

一、提升阅读层次

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浅尝辄止,很少深入思考感悟。如果能借助阅读学习单,指引学生对阅读的主题和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对表达方法和语言运用加以感悟和体验,阅读的质量会得到有效的提升。在运用阅读学习单时,我们通常采取以下方法把阅读引向更深的层次。

1. 深入内容探究

《爷爷一定有办法》写了一个充满智慧的爷爷用巧思为孙子不断改衣服的寻常小事,折射出平淡生活中的脉脉温情。阅读中孩子常常只关注奇妙的变化,而忽略变化中不变的挚爱亲情。所以我们在设计阅读学习单时就从几个“奇妙”入手,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发现真情。(见阅读学习单一)

2. 对话人物心灵

当学生阅读了《草房子》秃鹤令人心酸的成长故事后,关于“成长的痛苦与美丽”的讨论大多还只是停留在表层的理解。为此,我们设置了如下的学习单。(见阅读学习单二)

学生在制作人物心理历程线路图时一步一步走向秃鹤的心灵深处,体会到秃鹤内心隐藏的痛苦和快乐,发现了成长路上痛苦和美丽总是紧紧相随。完成学习单后再交流讨论时,我发现成长的不仅是秃鹤,还有读书的学生。

3. 品味语言魅力

《草房子》中的环境描写非常优美,人物形象也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学生在读《草房子》的同时也在积累语言、学习表达。阅读学习单如在此处恰当的引领可以让学生领悟写作的奥秘。所以《草房子》阅读学习单设置了一项这样的任务。(见阅读学习单三)

学习单清晰地指向品味语言,引导学生在细细品读中不知不觉感受表达的魅力,交流喜欢的理由,同时也领悟了表达的奥秘。

二、激发阅读兴趣

浓厚的阅读兴趣是学生自主进行课外阅读的最强动力,也是提高阅读质量的重要保证。阅读学习单如能根据文本的特点选好导读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可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表达欲望。

1. 在学生的兴趣点激发

在设计《我永远爱你》一书的阅读学习单时,我们先让学生感受了大家对狗——阿雅的爱之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喂养小动物,设置交流讨论的话题。(见阅读学习单四)

因为学生对这一话题很有兴趣,所以说起来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学生在讨论如何喂养小动物的过程中学会了对生命的尊重,同时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

2. 在学生的疑惑点启发

《奥古斯特的微笑》一书中,对老虎奥古斯特的脚印进行了特写,学生对此产生疑问:为什么要对老虎脚印进行特写?这些老虎脚印要告诉我们什么?阅读学习单抓住这些疑问,启发学生仔细观察,联系上下文深入探究,读出脚印中流露出的心声,以及作者构思的巧妙。(见阅读学习单五)

3. 从学生的共鸣点引发

《城南旧事》是学生常读的名作,常常勾起读者对童年的回忆。所以我们设计阅读学习单时从共鸣点切入,让学生在阅读中融入到小说的情境中去。(见阅读学习单六)

这份学习单既让学生把握了整本书的内容,又让学生围绕故事情节深入阅读,感受人物形象,引发情感体验,从而产生内心深处的共鸣。

三、渗透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工具。在阅读学习单中有意识地渗透阅读方法指导,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学生的智能潜力,还可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阅读需求,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例如,阅读《水浒传》时我们引导学生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把《水浒传》中的“吴用”和《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进行比较,发现“吴用”和“诸葛亮”的不同个性和思想,以及塑造人物的不同表达方法。(见下页阅读学习单七)

《水浒传》阅读学习单以具体任务为实例指导学生学习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突破思维限制,提高阅读层次,促进了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

四、培养阅读习惯

“早期阅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 儿童时期的良好阅读习惯,将会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窗边的小豆豆》阅读学习单从整本书阅读的角度出发,结合中年级学生的特点,突出阅读习惯的培养。以“看封面,把握基本信息——读扉页,理解写作背景——看目录,了解大概内容——通读全文,体验成长乐趣——细读经典情节,分享成长快乐——收获阅读所得,感受成长幸福”为顺序设置阅读学习单,引导学生在阅读思路上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学生可以很清晰地把握住阅读整本书的一般顺序和方法,为以后的独立阅读和深层次阅读奠定基础。这也对初次进行较长篇幅文章阅读的学生作了一次阅读习惯的培养。

五、拓展阅读视野

从阅读一本书到阅读更多的书,从阅读一本书向阅读生活、阅读人生延伸。这是学会真正阅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热爱阅读的更高境界。因此阅读学习单也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收集资料,推荐读物,激励学生广泛涉猎课外读物,拓展阅读的广度。

1. 拓展阅读广度

在阅读完《第一百个客人》后,我们进行了小结:“一本好书就像经历一次心灵的洗礼。希望我们能永远与书做朋友。和《第一百个客人》一样,以下的这几本书也会深深触动我们的心灵。请找时间读读这些书,并为这些书做代言人吧!”然后出示了阅读学习单。(见阅读学习单八)

阅读是文本与学生心灵之间的交流。阅读学习单可以在书与书之间、书与学生之间架起桥梁,引领孩子向一本书走去,向更多的书走去,向美好的生活走去。

2. 延伸阅读深度

读完《我有友情要出租》故事后,学生倍感友情的珍贵,阅读学习单借此营造充满真情的情境,把阅读向生活深处延伸,引导学生表达友情,珍藏友情。(见阅读学习单九、十)

《我有友情要出租》阅读学习单把读书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通过读书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实现精神层面的成长。

依托课程资源,有效引导课外阅读 第12篇

余秋雨先生说:“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 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但从当下的文化消费来看, 阅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这是不容忽视的。曾经有人引用英国《展望》杂志刊发的《不读书的中国人》一文来披露:中国人每天花在电视上的时间为100分钟, 上网为45分钟, 阅读的时间仅为15分钟。书籍阅读似乎被更具吸引力的数字化信息悄然替代。

对于学生而言, 阅读可以为他们终身可持续性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更是他们成长的现实需要。因此,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必须从娃娃抓起。于是, 我们教师所面临的, 就是怎样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呢?只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才能使“阅读”成为一个支点,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那么学生该读什么?怎么读?通观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安排, 可以说是用意精心, 在不同的学段都会安排一些经典美文或片段,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老师就应该拥有一双慧眼, 开发出这些宝贵的课程资源。

一、纵向推进法

(一) 补充推进

教材中有较多的名家名作, 但只是节选了其中一部分, 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他们的作品中感受到作家的创作风格、审美情趣。只是这些风格特点等对学生而言, 可能是比较模糊的, 因为学生缺少经验的积累。而这时, 我们便可以相机推荐作家的作品了。

比如女作家萧红在《我和祖父的园子》中表现出“我”天真活泼, 拥有着无拘无束的童年生活。此时, 我引导孩子去读作家名片中茅盾对萧红《呼兰河传》的评价是 : 一篇叙事诗 , 一幅多彩的风土画 , 一串凄婉的歌谣。

我问:“这么慈爱而宽容的祖父, 这么连空气都是自由的园子, 为什么最后却成为了一串凄婉的歌谣呢?”

学生默然。随后我给孩子们推荐了《呼兰河传》这部作品, 让他们真正走进作家的内心。

在阅读完整本作品后, 学生意识到:因为萧红身世悲惨, 从小缺失关爱, 她把能攥在手心的仅有的祖父的爱化成文字, 深深留在心中。

学生的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推进, 是顺势而引, 自然也就喜爱阅读。我们还可以从《桂花雨》片段走进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 感受浓浓思乡之情;从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来欣赏散文集《拾穗小札》中发现细节的美, 从《林冲棒打洪教头》走进豪情的《水浒传》……

(二) 比较推进

同一个作家在不同时期的写作风格也是迥然不同的,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对作家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作品成为我们客观发现的依据。而这类的阅读主要以诗词类居多。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将一个“沉醉不知归路”的女子那种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展现无遗。可见早年李清照的生活是和谐幸福的。推荐学生再读另一首《如梦令》,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又是一番怎样落寞的心境啊?

当然还有些作品是编者在选编时的刻意调整, 也能成为推荐阅读的一个亮点。比如维克多·雨果《“诺曼底”号遇难记》在编入教材时题目是《船长》, 叙事的着重点也有些许差别, 这有何深意呢? 学生在阅读原作后认为以“船长”为题后的调整, 是以事衬人, 着力表现船长的人格魅力, 而原文以叙事为主。比较阅读, 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透彻。

二、横向拓展法

相同的选材, 因作家的个人气质、生活经历等的不同, 文字中流露的气息也是不同的。可见, 文学作品是一种个性化的产物。我们便可抓住不同作家不同的语言风格来提升学生阅读的审美能力。

此时我适时推荐了老舍的《林海》, “目之所及, 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 浅的, 明的, 暗的, 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描绘出这么多的绿色来呢!”那是一种壮阔的绿;朱自清的《绿》, “这平铺着, 厚积着的绿, 着实可爱。读后, 学生称这“不是绘画, 胜似绘画”。阅读引导学生去感知美、捕捉美和发现美。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 课后孩子们又找来了很多名家写“绿“的片段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三、点面结合法

教材中有些课文只是介绍某些人物, 并没有具体涉及什么经典的作品。但我们教师如有阅读的积淀, 就能从中挖掘出阅读的素材, 可以说是“拨云见月”。

其实, 只要我们寻找到这个阅读的“点”, 就能给孩子们一个“面”, 这也是质的飞跃。

《海伦·凯勒》一文也是如此, 单从课文的部分节选, 无法真正去读懂海伦的“坚强不屈”。读一读,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那个倔强的海伦让人唏嘘。

摘要:阅读能达到传承传统文化、构建学生人格、培养语文素养的人文教育目标。所以, 我们除了要重视课堂的阅读教学, 更应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依托课程资源, 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本文从“纵向推进”“横向拓展”“点面结合”“古今交通”四个途径, 并结合具体教例来阐明实现有效引导课外阅读的方法。

上一篇: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下一篇:口译中的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