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产业范文

2024-07-26

会展产业范文(精选12篇)

会展产业 第1篇

陕西会展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1.展览规模不断扩大,品牌效应显著提升

陕西会展协会的统计数字表明,2011年以来我省每年举办的各类展会近300个,占西北地区的60%。2013年仅西安市共举办规模以上(500个展位)展会活动170个,排名全国第七位,国际会议数量列北京、上海、大连之后在全国排名第四。“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西洽会”)、“欧亚经济论坛”、“中国西部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以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等多个品牌展会已经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2014年的第十八届西洽会更是升级为“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暨丝绸之路博览会”,突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主题,吸引了沿线国家等77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广泛参与,展览展示面积是往届3倍。展览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陕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城市规划发展和城市风貌的变化。陕西省已经建立了以西安为中心的会展经济圈,而西安市作为西部地区主要的会展城市之一,已经成为“中国会展第四极”的中心城市。

2.政府财政政策支持,市场化趋向逐步显现

近年来,陕西省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会展业的发展,将会展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先导产业予以重点支持。从2011年开始,陕西省每年都会对全省范围内举办的品牌展会、专业特色展会、促销费类展会进行财政支持,以示范引领和促进带动我省会展经济的发展。2013年以来政府办展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省政府将在五年内退出中国·陕西(洛川)国际苹果博览会、中国西部跨国采购洽谈会等四项展会活动的主办。最新一届西洽会暨丝博会的华南城与大唐西市展馆的招商招展和组织运营也采取市场化运作,吸引30多万客商参会采购,现场成交近5000千万,意向成交1.6亿。政府办展市场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为建立公平开放的市场规则奠定了基础。

3.科技助推会展进步,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近年来新技术在会展活动中得到广泛运用,从展会现场数据的收集统计,到线上线下展会的互利融合;从展会网站新技术的应用,到会展科技资本的注入,都充分体现出“会展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总体趋势。比如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的网站“在线西洽会”通过“预约撮合”、“现场服务系统”、“投融资服务系统”等多项在线系统为参会者提供商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对接和发布,为投资商提供全方位的分流导向服务,为企业洽谈创造更多商机。

陕西会展人才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会展产业发展至今,会展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分工越来越明细,对每一个环节的专业性和职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陕西省目前会展产业市场需求情况来看,总体呈现以下特点:

1.专业人才总量不足,学科结构有待完善

近十几年我国会展产业增长迅猛,规模不断扩大,而纵观专业人才的培养,2008年全国多数省份才开始开设会展专业。陕西省截至2013年只有两所普通本科院校和四所高职院校开设与会展相关的专业,且专业规模都较小。据陕西省会展协会不完全统计,陕西会展业人才缺口达6000多人。另外,根据对目前会展业从业者专业背景的调查,50.4%的从业人员毕业于经济管理类专业,20.5%的从业者来自广告营销类专业,还有25%来自艺术、自然科学、工程类专业,只有4.2%的从业者有会展专业学习背景。多数从业者缺乏会展方面专业知识和先进的会展经营策略,会展人才培养的落后制约了我省会展业务的开展、会展组织水平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2.产业升级成大趋势,核心人才炙手可热

西洽会、欧亚论坛等大型展会的升级扩大,世界癌症大会、2013年全球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等国际知名品牌会议的引入,对我省会展项目的专业化、国际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会展项目最终呈现出来的创意和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初的策划设计者和高级运营管理者,即高级会展项目经理,他们是会展核心人才。这类从业人员需要丰富的会展专业知识和展会策划组织经验,较强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文字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具备经济金融、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是一种不仅知识面广、思维活跃,而且能够应对冲突和危机,有足够的综合能力能够独当一面的复合型人才。根据劳动保障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目前会展业有大约100万名从业人员,其中从事经营策划的核心人才仅有15万。陕西省会展产业起步较晚,迄今为止还没有设立正规的会展策划培训、考证基地,会展方面的专业核心人才更为缺乏。

3.具体业务庞杂繁重,基础型人才需求量大

会展业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会展项目落实后,一系列招商招展、文案策划、广告宣传、外联公关、布展搭建、现场服务紧随其后。宣传推广部门需要制定会展项目推广宣传计划、准备广告文案材料等宣传资料;外联和公关部门需要确定公关联系对象、制定计划和开展公关,联系媒体并与其合作;招商招展部门则需要搜寻客户信息、确定招商招展目标、制定计划、客户维持;展台设计搭建部门需要进行场馆的布置、展台的搭建;展会服务部门则需要大量人力资源进行咨询、接待、后勤及现场服务。

以会展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高职会展人才

1.找准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应用型人才

找准目标,事半功倍。高职教育与就业市场的联系非常紧密,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应该更加注重准确性和针对性。根据陕西会展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我省高职会展专业应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基本素养,有较强策划组织能力和计算机应用水平,既掌握展台展位设计和展会接待服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又具有招展组展和文案写作知识,能对会展活动进行策划、设计、营销和服务的应用型人才。

2.拓宽学生知识面,注重提高基本素养

会展行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从业者无论是做基础工作,还是成为高端策划管理的核心人才,都必须具有广泛的知识面和基本素养,否则基石不稳,厦之将倾。首先,提高学生艺术和文学修养。通过开设美术基础、文化作品赏析、文案写作等课程让学生广泛地涉足艺术领域,通过在校园里组织书画展、摄影展、读书会、新闻大赛等提高学生审美情趣,锻炼写作水平。其次,提高学生的文化礼仪素养。会展业归根结底属于服务业,大到国际大会上各国元首的接待,小到与参展商的接洽交谈,展位的布置资料的发放,系统的礼仪知识是会展从业者的必备素质。再次,加强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学习,以适应行业发展趋势。最后,学习法律知识和行业规范,为今后掌握行业动态和发展规律打下基础。

3.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

根据陕西省会展产业的实际需求,高职会展专业的学生应该注重展会策划、营销、设计和服务能力的培养,而能力的取得离不开高职教育中贯穿始终的实践教学。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采取观摩教学的形式,让学生现场参观会展场馆和各种大型展览、会议、节事活动的举办,对会展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二年级时可以鼓励学生主动承担本校内部各项会展项目的筹备活动,比如节庆晚会、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还可以在学校内自办展会,让学生自己完成从策划到招商到展台设计搭建,最后组织运营。让项目真正落到实处,使学生看到实际效果,无疑是课程教学最大的成效。三年级时应该进入会展企业或者会展中心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参与到会展活动各个具体工作中去,使其具备会展岗位所需的知识与能力。

4.利用校企合作,组建“开放式”师资队伍

会展专业是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高职教育要强化专业实践训练,培养职业化人才,建设一支既掌握扎实基础理论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无疑是一个有效举措。德国、美国都是国际上会展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其会展专业“开放式”的师资队伍建设手段可以作为我国高校会展专业师资建设的借鉴。

(1)采用多种形式提高专业教师的执教水平。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为期三个月到一年的岗位实践,培训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其专业知识与岗位所需的实践技能相结合,丰富课堂教学;与东部发达地区的会展职业培训机构合作,对教师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促使教师取得会展策划师或会展设计师职业资格证书,带动学生职业资格的培训和获取;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提高教师科研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2)建立适当的引进机制,直接从企业引进人才。单靠企业专家一学期为学生做几次讲座,很难真正有效地为学生传递实践知识。学校可以建立适当的机制直接从企业引进具有现场实践能力的展会策划项目经理、展示设计师、展馆管理技师等,通过师资培训后充实教学一线。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将行业最新的信息动态和技术成果带入课堂,指导学生实践活动,使课堂更贴近社会和行业,从而激活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维东.高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分析[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1,(11).

[2]汪周生.高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0,12.

[3]王志凝.会展企业人员培训方案设计[J].人才培养,2011,11.

[4]刘晓杰,杜鹃.会展服务[M].北京:化工工业出版社,2009.

[5]陕西省工商业联合会.关于加快发展我省会展经济的调研报告[EB/OL].http://www.sxfic.com/0/1/105/144/1638.html,2012,4.

[6]彭柏华.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法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1,1.

会展产业 第2篇

自从 1850 年英国伦敦举办第一个展览会以来,国际会展业已经走过一个半世纪了,如今的展览会已远非昔比,不论是展会规模,还是科技水平,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市场瞬息万变的今天,国际展览会不仅作为各国厂商的集聚地和经济贸易与科技交流的中心,更被作为重大的经济活动而令世界各国政府所重视。举办一个大型国际展览会,少则几

十、多则上百个国家或地区参加,还有成千上万家参展商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数万名观众,巨大的人气使许多展览会成为国际商业的亮点。2 世界会展业的发展

欧洲是世界会展业的发源地,经过150 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欧洲会展经济在国际上整体实力最强,规模最大。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都已经成为世界级的会展业大国。欧洲人利用展会开拓市场、扩大贸易的成功经验,正在被世界各国所效仿。利用展览会促进和扩大贸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据业内人士计算,商家日常推销的支出为展览会的8倍,比如:日常花8元钱推销一件产品,在展会上花1 元钱便可办到。由于展览会成本低、效益高,因此一直被商家所看好,展览业的发展对世界各国的经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德国是世界第一号会展强国,全国拥有23 个大型展览中心。其中,超过10 万平方米的展览中心就有8 个。另外,还有5 个展出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的展览中心。目前,德国展览总面积达240 多万平方米,世界最大的四个展览中心,德国就占了三个。展览面积居全球之冠的汉诺威国际展览中心,每年举办的展览会多达1500个。其中,信息展、工业博览会、机床博览会等,都数世界一流。在世界几个会展业大国中,德国会展业的实力最强,所举办的专业性的国际展会数量最多、规模最大,效益也最好。德国每年要举办400多个国际展会,在全世界影响较大的210 个专业性国际贸易展会中,有130 多个是在德国举办的,几乎占了三分之二,居世界领先地位。其净展出面积达690 万平方米,参展商多达17 万家,其中有48%来自国外,参观者已逾千万。在世界会展营业额最多的十大展览公司中,其中有六个是德国的。德国贸易展协会提供的统计数字表明,2000年德国贸易展的参展商增加了3%,其中外国参展商比上年增加了4.5%;2001?2002参展费用总预算约为270 亿马克,平均每个企业为43.9 万马克,比上增加了14%。2000年德国贸易展览会实际售出的展馆面积为7000万平方米,比上一年增加了3%。目前德国展览馆还在不断地扩大,可供用于展览的新增展馆面积增长了2%,大有步步为营、欲吞天下之势。

英国虽举办过世界第一个博览会,但目前因国内展馆不多、规模不大,较有名的伦敦及伯明翰展场,总面积不过20 万平方米,规模、水平、影响都无法与德、意、法相比,也落后于西欧其他国家。上世纪六十年代,伦敦曾是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外汇兑换额超过纽约、东京和巴黎之和,但后因经济衰退走了下坡路。进入九十年代,随着经济的复苏又有了生气,为缩小与周边国家的差距,伦敦不断增加投资建设展馆,欲在21 世纪东山再起,重整河山。

法国每年展览会多达300个,有近一半是在“展览之都”巴黎举办的。凡尔赛虽有40多万平方米的展场,但还是经常因展馆面积不足,将展商拒之门外。为保持世界三大展览胜地的盛名,近年来,巴黎正在抓紧改造老展场,兴建新展场,其展览总面积将翻一番,达到80 万平方米,巴黎博览会即将恢复往日的辉煌。

意大利有40 多个展场,每年办展达700 多个,是欧洲办展最多的国家之一。米兰国际展览中心早已闻名世界,共有38个展馆65万平方米展场,是世界三大展场之一。为在国际会展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米兰国际展览公司对17万平方米的老馆作了大修,投资2600亿里拉兴建了20 万平方米新馆,还修建了10.4 万屋顶停车场和3 万平方米的地面停车场,欲在21 世纪和国际会展业一争高低。

美国和加拿大会展业目前仍保持着增长势头。每年举办的展览会近万个,其净展出面积达5 亿平方英尺(约4600 万平方米),参展商120 万,观众近7500万。最著名的会展城市有拉斯维加斯、芝加哥、纽约、奥兰多、亚特兰大、新奥尔良、旧金山、波士顿和多伦多等__城市。北美的会展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办展模式和风格。近年来,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经济贸易展览会也逐步发展起来。据估计,整个拉美的会展经济总量约为20 亿美元。其中,巴西位居第一,每年办展约500 个,经营收入8 亿美元;阿根廷名列第二,每年约举办300 个展览会,产值4 亿美元;第三位是墨西哥,举办的展览会近300 个,营业额2.5亿美元。其他拉美国家的会展经济规模很小,很多国家现在仍处在起步阶段。

非洲的会展业主要集中于经济较发达的南非和埃及。南非的会展业因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及对周边国家的辐射能力,遥遥领先于整个非洲南部地区,每年举办的展览会约300 多个。

非洲北部的会展业以埃及为代表,埃及凭借其有利地理位置,近年来会展业突飞猛进,展会的规模和国际性大大提高,每年举办的大型展览会已达30 多个。首都开罗成了举办大型展 览会的好地方。除南非和埃及外,非洲其他地区的展会规模都很小,一个国家一年只能举办一二个展会,一时还成不了气候。

大洋洲会展经济发展水平稍次于欧美,但规模则小于亚洲。该地区的会展业主要集中于澳大利亚,每年举办的大型展览会有300多个,参展商超过了5 万家,观众达660 多万人次。发展势头良好。

亚洲会展业的规模和水平比拉美和非洲要高,仅次于欧美。日本、中国和中国香港地区、西亚的阿联酋和东南亚的新加坡,由于基础设施发达、市场潜力巨大,并有较高的国际开放度和有利的地理优势,分别成为该地区的展览大国。新加坡会展业70 年代中期才起步,但政府对会展业十分重视,新加坡会议展览局和新加坡贸易发展局专门负责推广会展业,加上其发达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较高水准的服务业、较高的国际开放度以及较高的英语普及率等,2000 年被国际协会联合会评为世界第五大会展城市,并连续17 年成为亚洲首选会展举办地城市。每年举办的大型展览会和大型会议达3200 多个。

同新加坡相比,同处东南亚的泰国会展经济则相去甚远,每年举办的展览会只有几十个。随着东南亚经济逐步走出金融危机,泰国会展业的发展速度也在不断加快,1998 年只有23个展览会,而2000 年展览会已上升到63个,会展经济总量约达1.5 亿美元。从香港旅协出版的《香港未来会议及展览目录》中可以看到,香港的国际会议展览已经排到了2008年,各种各样的展览和会议令人眼花缭乱。在中国香港特区,贸发局一年仅举__办 20 多个展览会,但不少展览会规模、知名度和排名都位居世界或亚太地区前列。如香港玩具展,其规模仅次于纽约和慕尼黑的玩具展,排名世界第三;香港服装节堪称亚洲之最;香港的钟表、珠宝展名列世界第一。3 世界会展业的发展趋势

由于各国经济实力、经济总体规模和发展水平不同,各国会展经济的发展也不平衡。

举办展览会的数量和规模,与主办国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密切相关。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科技、交通、通讯、服务业水平等方面的优势,在世界会展经济发展过程中常处于主导地位,并占有绝对的优势。欧美的德、法、意、英等工业发达国家一直在世界居领先地位,目前,各大会展国都在加紧建设国际展览城,以保其霸主地位。如德国的汉诺威及慕尼黑、美国的芝加哥、法国的巴黎等都已成为世界著名的“展览城”。网络和电子商务技术正在改变传统展览会的办展方式和办展技术,网上虚拟展览会和各种电子媒体为实物展览会插上了翅膀,给会展经济的世界整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世界会展业向专业化、国际化和集团化发展的过程中,发达国家的跨国展览集团开始把自己举办成功的品牌展览会逐渐移植到其他国家。德国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每年春秋两季在德国本土举办的国际消费品展览会(Ambiente)是国际上最负盛名的消费品展览会。前不久,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分别在中国、日本和俄罗斯举办了以Ambiente 命名的展览会。

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消费品展览会(Ambiente China)即为法兰克福国际消费品展成员之一。Ambiente 品牌下的展览会,展品范围皆以其在法兰克福举行的旗舰展会相同,包括 餐桌及厨房用品、美容及化妆品、室内装饰及摆设、礼品及个人护理用品等。

法兰克福展览(香港)有限公司展会总经理石碧天小姐说:"选择上海举办这项展事,是因为上海乃中国国内最繁盛的大城市,GDP 每年有10%的增长,今年预计人均GDP将超过4000 元。上海拥有700多家百货公司和超级市场,其零售数字占全国总零售额的5%。同时,1400 万上海居民向来也是潮流及消费模式的先驱,影响着中国国内的其他城市。

实际上,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有一些规模较大、水平较高的展览会,但这些展览会一般都有发达国家展览公司的参与、管理,甚至直接控制。世界会展大国欲通过国际会展业来整合世界经济的苗头已经越来越明显。随着会展业的快速发展,国际会展经济的全球化整合迟早会到来。

曲江国际会展产业园 第3篇

曲江国际会展产业园位于西安市南郊电视塔东侧、西安市未来的城南CBD核心区域——曲江新区内,总规划占地面积3720亩,总建筑面积为105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60亿元人民币,建设周期为5年。产业园规划建设有新建展馆、国际会议中心、会展商务酒店、五星级酒店、写字楼、酒店式公寓,商务公寓、商业、餐饮、康体体验中心、物流仓储、住宅、停车场、道路及广场、城市绿化等相关配套设施。目前,曲江新区正在对曲江国际会展中心1240亩范围进行总体规划设计。新建的4个展馆,室内展出面积可达5万平方米。该项目致力于将西安的会展产业打造成为中国会展经济第四极,使西安成为区域性的国际会展中心。建成后,将成为中国西部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会展产业园。

西安曲江新区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发展新区,是中国文化部首批授牌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2002年以来,该区依托当地大文物、大文化、大旅游的优势,先后建成了大雁塔北广场、大唐芙蓉园、曲江海洋馆、曲江国际会展中心等一批重大文化旅游项目,组建了曲江影视集团、曲江会展集团、曲江演艺集团、大唐不夜城公司等文化企业,初步形成了以文化旅游、会展创意、影视演艺、出版传媒等门类为主导的文化产业体系。

上海会展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 第4篇

一、会展产业集群概念界定

波特 (1990) 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 他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 (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 , 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王缉慈 (2001) 认为:产业集群是以某一个或多个相关企业为核心, 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地方生产系统。区域经济OECD对产业集群的含义及其本质进行了总结, 把各国学者对展业集群的本质的理解进行了归类, 认为产业集群本质上是由价值链和生产系统构成的网络状的区域创新性系统。

作为三大无烟工业之一的会展业在中国发展迅猛, 行业总规模年均增长超过20%, 已经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而我国对会展的理论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 国内外关于会展的定义也有很多表述, 目前比较多的一种说法是:会展是聚会、奖励旅游、年会和展览活动以及大型节事活动的总称。英文简作“MICE”, 四个字母分别是Meeting、Incentive、Conference、Exhibition&Event。目前国内会展业在北京、上海、广州、大连等沿海城市比较发达, 而这些地区——京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也都是较大的区域经济带, 这无疑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基于以上论述, 本文界定会展产业集群为:一组在地理上接近, 由价值链和生产系统相互关联的、以会展业为核心产业相关产业为支撑产业的企业集合体。

二、会展产业集群的基础理论

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尚不完善,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集群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现存研究方法与理论也为产业集群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分析基础。

1. 分工理论

分工理论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存在的基础。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关于分工与市场范围关系的论述是集群形成原因的最早解释。斯密认为通过分工, 实现迂回生产, 生产效率得到提高。所以劳动分工提高生产率, 是创造价值的源泉, 是促进产业集群化的根本动力之一。

2. 外部性理论

马歇尔从外部经济的角度详细分析了产业集聚的成因。他认为引起产业集聚的原因除了“自然条件”和“宫廷的奖掖”外, 追求外部性是根本原因。

3. 积聚经济理论

阿尔佛雷德·韦伯从成本节约的角度分析了产业集群的动因, 认为除了劳动力和运输成本等区域成本要素之外, 有积聚带来的成本节约是导致工业在某以地区积聚的重要原因。

4. 交易成本理论

根据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理论, 产业集群是介于纯市场组织和纯层级组织的中间性组织形式, 起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使交易成本最小化。

5. 产业集群租金理论

产业租金理论认为, 产业集群起因于生产要素对产业集群租金的追逐, 租金的耗散导致产业集群的衰败。

产业集群的出现并不是某种偶然, 只有产业条件和空间条件同时满足生产要素所有者利润最大化追求要求的地区, 产业集群才有可能在该地区形成。

三、产业集群形成条件分析

1. 产业具有较长的产业价值链

分工的发展是产业集群形成的最根本的因素。产业集群形成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特定区域内产业分工的不断深化以及产品或服务的价值链的不断分离, 在这种趋势下, 承担某个中间产品或服务的企业不断涌现, 他们彼此之间互相联系, 并最终形成网络——价值链。

2. 集群产业关联度

产业集群汇总的主导产业应该有较强的相关性, 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上、下游企业的的协同发展, 促成完整的产业链, 实现企业的空间聚集, 最大化的享受集群带来的额外收益。

3. 产业集群的创新性

产业集群的形成还要产业创新的推动。企业通过创新获取超额收益, 能够保证产业集群内企业通过经常性创新获取创新收益, 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4. 产业集群产品差异化程度高

产业集群的存在要求产品或服务存在差异化, 差异化是促进产业集群化的强大动力。同时差异化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产品类似而引起的恶性价格战, 导致产业利润下降, 降低产业竞争力, 最终不能形成产业集群。所以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化是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之一。

5. 良好的产业基础

良好的产业基础是产业集群发育的温床, 集群中除了核心产业外, 其他支撑产业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支撑产业企业是企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孤立的无支撑的核心产业很难成长发展并最终形成一定的竞争力。

四、上海会展产业集群形成机制

我国会展业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飞速发展, 现已形成了以上海、北京、广州三大会展城市为中心的华东、华北、华南三大展览产业带——产业集群, 研究产业集群的形成及运行机制对创新产业集群理论和指导产业发展运行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上海目前有会展服务企业503家 (仅指上海会展行业协会会员单位) , 有总展览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十多座展览场馆。会展服务企业涵盖了会展产业链的上、中、下游, 包含了会展经营、场馆经营和会展服务, 基本形成了一条比较完整的产业价值链。

会展业自身就是一个相当综合的产业, 这也有益于产业集群的产生。倪鹏飞的《城市竞争力报告》中认为, 会展业是一门系统工程的综合经济, 相关行业很多, 除了核心的会展业之外, 包括有支持产业:交通运输、金融、邮电通讯和市政工程等, 相关产业:政府行政事业机构、教育人才培养机构以及大学等研究机构等。围绕会展业的支撑产业, 诸如金融、商贸、物流等产业在上海发展成熟, 为会展业的有效运行提供了强力支持, 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会展产业集群的生成与发展。

上海优越的地理位置也很大程度上推动着会展产业集群的继续扩大, 各种不同的中外名牌展览落户上海, 也为本地会展产业积聚提供助推力。综上所述, 通过内在的产业链和外在的产业发展的大环境的双重作用下, 上海会展产业集群已经初步规模, 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力。这对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知名会展城市、提升上海城市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Michael E.por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 York:Free Press, 1990

[2]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58:74

[3]刘福贵:产业链基本理论.吉林:吉林科学出版社, 2006

[4]胡平:会展管理——理论与实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1

旅游企业在会展产业中的发展研究 第5篇

摘要:随着我国旅游业市场的日臻完善与成熟,会展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企业在会展产业中的发展的战略意义也日益凸显。文本从旅游企业的角度,剖析会展业的内涵,了解两者的关联,通过分析在会展产业中发展的旅游企业,提出旅游企业开发会展旅游市场的对策,并为我国如何开辟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会展旅游之路做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旅游企业;会展产业;中国特色

一、会展业的涵义

会展业是会议业和展览业的总称,隶属于服务业。会展的内涵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会展包括会议、展览、赛事、节庆、表演等为活动;狭义的会展只是指会议和展览活动。本文采用的是狭义的会展,并强调大型会展。从供给方来定义,会展业是指直接为举办各种会议和展览提供商品和服务,并从中谋取收益的行业集合。

综合来看,国外的研究一般认为会展旅游就是“MICE”,即会议(Meeting)、展(Exhibition)、奖励旅游(Incentive)、综合性会展(Convention)、节事(Event)。国内一般将会展旅游定义为:通过各种类型的会议、展览、博览会、交易会、体育运动会和节庆活动的开展而形成的各种旅游现象和关系的总和。会展业目前在国际上被视为继旅游、房地产之后崛起的“无烟产业”、“朝阳产业”,不少专家、学者把会展业与旅游业、房地产业一起并称为三大新经济产业。会展业已发展为一种新的产业形式,成为各国产业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在会展业发展的旅游企业分析

(一)旅游企业的类别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会展业利润的可观性和可持续性,其较旅行社的创新能力低下、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以及季节性利润差异大等劣势来说,可以起到调节经济收益结构的作用。那么利用接待服务的优势,积极主动在会展业中发展旅游,对旅游企业来说是明智的发展方向。然而在实际发展中,由于对会展业务的认识和拓展程度不同,在会展业中同时存在的旅游企业主要是三类旅游企业:

典型的旅游企业常常出现在会展业发展初期。会展业开始迅速发展时,旅游企业事先并没有意识到商机的存在。当蜂拥而至的会展旅游者到来时,旅游企业措手不及,其供给在短时期又难以改变,只好处于被动接待状态。旅游企业的旅游业务只是在量上发生改变而业务内容并没有改变,企业性质更没有变化,典型的旅游属性。

会展型旅游企业是在会展业中较常见的企业类型,它是旅游企业会展业务低层次发展的[2][1] 1

结果。旅游企业只对市场进一步细化,为会展消费者设计各种针对性旅游产品,业务的会展趋向性增强,企业性质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仍然具有旅游属性。

多元化经营旅游企业主要是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旅游企业进入会展核心行业,承担或参与会展策划、组织工作、场馆经营时,经营范围、产品种类、服务对象、资源需求等方面,发生了重大改变。这时,旅游企业有两种发展倾向:一是旅游属性淡化,与会展业务属性并存,多元化经营,二是企业旅游属性完全改变,转变为会展企业。由于讨论的是旅游企业,本文只讨论前者。

(二)我国旅游企业开发会展旅游市场的必要性

1、我国旅行社的经营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旅行社产品结构过于单一,主流产品为团队旅游、观光旅游,且主要集中在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上。为了最大化占有市场,各旅行社不断推出“优惠”,旅游产品价格降了再降,再加上处处回扣,使诸多的旅行社在国内、出境旅游市场上已处于微利甚至无利经营的局面。因此,入境旅游成为旅游事业的主导,但目前入境旅游的发展也呈现出一种颓势,因为在入境旅游中接团社收益甚微,上游的组团社把钱紧紧地抓在自己手中,分给接团社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同时接团社还要忍受着拖欠、晚付款之苦。因此,从当前旅行社的经营现状来看,旅行社正面临着重新定位、产品调整和升级换代的局面,而发展会展旅游正是一种理想的选择。加快会展旅游发展,既可以促进旅游结构的调整,又能够有效提高旅行社的品质,增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从而提高旅行社的整体竞争力。

2、会展旅游的特点及其发展态势

会展活动的最大受益者是旅游企业。举办一次千人以上的国际会议,大多能带动一条集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为一体的“旅游消费链”。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会议主办国,2000年的大型国际会议达234个,其航空客运量的22.4%和饭店客人的33.8%均来自国际会议和奖励旅游。会展旅游能够获得如此大的经济效益主要是因为会展旅游不同于常规的旅游活动。会展旅游还具有时段不受气候和季节影响的特征,从而消除了观光旅游时段性明显的缺点。这对于旅行社而言,无疑可以增加淡季旅游产品的销售量,提高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会展旅游也可以带动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并增加大量就业机会,有效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如博鳌亚洲论坛永久选址于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亚洲知名政经领袖每年一次齐集博鳌,使得博鳌一夜间闻名世界,极大地推动了琼海市乃至海南省的旅游相关产业发展。英国联邦展业联合会调查显示,每增加1000平方米的会展旅游面积,就可造就近百人的就业机会。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巨大的市场需求决定了会展旅游业的美好前景,国际会议协会预测:中国有可能成为21世纪国际会展旅游的首要目的地。在中国仍是朝阳产业的会展旅游,无疑是一座待掘的金矿。

3、旅行社拥有的天然优势 [4][3]

当前很多学者都认为,发展会展经济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即依靠专业的会展公司来运作。但根据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虽然已经拥有了一定数量的展览公司,但这些公司规模很小,特别是私营会展公司,雇佣人数一般为2-8人,往往是一位员工身兼数职,根本无法胜任大型会展业务中的组织、接待工作。由于不熟悉旅游业务,不懂得将会展活动与旅游等服务性行业结合起来进行,往往是亲自安排在会展过程中参展人员的食、住、行、游、娱、购等活动。这不仅降低了会展活动的效率和质量,还会因为对旅游业的不熟悉而降低参展人员在会展活动中对举办地的满意程度,影响会展活动效果。在此方面,旅行社拥有天然的优势。长期以来,旅行社作为旅游供需之间信息沟通的媒介和桥梁,同交通、饭店、餐饮、景区等相关部门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如果将旅行社的这些优势引入到会展业务当中,那么将会大大降低会展业务的运营成本,减少许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从而使会展与旅游达到互动和双赢。

三、旅游企业开发会展旅游市场的对策

旅行社业务的主要目的就是有效招徕和接待旅游者,使潜在的旅游者成为现实当中的旅游者。而在会展旅游业当中,旅游者主要来自参展商以及参观会展者。他们来参加会展,对举办地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如何把这些潜在的市场开发为现实的旅游市场,使这 些参展商及其参观者的活动从会展业务拓展到住宿、餐饮、游览、娱乐等方面,才是旅行社应关注的焦点。

(一)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会展旅游产品

参展商和观展者作为会展旅游当中的潜在旅游者,具有不同于一般旅游者的特点,他们的商业意识强,文化素质高,消费力度大,且时间观念强。他们参加旅游活动,通常有很强的独立性,不愿受人支配,旅游也只是发生在参展之后,只是就近或顺道旅行,追求的是放松、自由自在。因此,旅行社针对这些会展旅游者开发的旅游产品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旅游产品要符合会展旅游者的需求。

由于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相对于传统的观光旅游,生态旅游、高科技旅游以及一些参与性极强的旅游项目对他们的吸引力就更大些。鉴于会展一般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大城市举行,可以根据他们商业性极强的特点,推出投资考察游等专项旅游产品。还可根据这些旅游者独立性极强的特点,旅游产品广泛采取半包价、小包价等多种形式,使会展旅游者根据自身需要,机动灵活地选取相应的旅游产品,此外在日程安排上,也要以中、短线游为主,以配合他们的工作计划。

2、旅游产品要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

每种区域文化都具有自身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征,因而形成了“一方风物一方人”的鲜明个性。一般说来,会展旅游者文化品位比较高。到异地旅游是想领略异地风情,如果我们在开发旅游资源时把具有地域特点的文化资源弃之不顾,不重视自己的文化结构,急功近利

甚至于一味迎合游客、流于媚俗的层面上,这实质是对文化资源的一种糟蹋和浪费。

3、会展旅游产品要打破地域界限。

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各个会展城市的形象和存在都有着客观的必然性。特别是旅游地理、自然资源等方面更是各有千秋,只有靠众多区域的协作,打破景点之间、部门之间以及区域之间的壁垒,把各方面的人、财、物以及各种旅游要素有效地组织利用起来,会展旅游业才可能更有吸引力和发展空间。

(二)加强会展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

加强会展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首先就要对会展旅游市场的情况,包括对会展组织者和竞争对手有充分的了解,确定自己的重点目标市场,然后集中力量进行针对性的促销活动。其次,促销手段多样化。要兼顾传统和新式的促销手段。广告作为一种高度公开的沟通方式,在信息传播上能发挥相当大的作用,它借助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四大媒体,或采取印制宣传手册的方式,不但能促进销售,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树立企业形象。同时也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所提供的便利条件,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中国会展旅游产品网站,通过各种渠道来沟通会展旅游者。最后,要抓好各个时期的宣传工作。一次会展大致分为准备期、开幕期、会展期和会后期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旅行社要进行大量有针对性的宣传,尤其是要抓好准备阶段的工作。

(三)主动做好会展接待工作

首先旅行社利用在食、住、行、游、娱、购六方面强大的供应和促销网络,配合会展同步宣传,以造声势,并主动出击,承揽会展的组织和接待工作,为会展提供翻译、秘书、导游等服务。“广之旅”在全国第九次运动会期间负责赛会部分接待服务工作就是很好的尝试。一般说来,接待会展只是较低层次的服务,而招徕、组织会议者才是会展的主要收益。由我国目前缺乏具有雄厚实力的会展公司,一些大型的旅游企业,尤其是旅行社完全可以直接参与到会展的招徕工作当中。另外,我国会展市场长期以来“重展轻会”,会议旅游市场开发力度不够,但开发和运作相对容易一些,一些小型的旅行社可以从会议旅游市场着手,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积累经验,增强实力。

(四)加强与政府的联系,注重维护公共关系

一方面,旅行社在进行业务操作时,与饭店业、餐饮业、交通业、娱乐业、物流业要不可避免地发生联系。协调好与这些部门的关系,处理各种突发情况,是旅行社的主要工作之一;另一方面要加强同政府的联系。因为旅行社争取会展,特别是国际性大型会展的举办权时,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而政府无可替代的权威性可以帮助旅行社招徕更多的参展商。但是若要得到政府的支持,旅行社必须苦练基本功,增强实力,树立起良好的公众形象和声誉。此外,还要加强同参展商的沟通联系,做好客户的维系工作。旅行社可以建立客户档案,对客源预测、市场促销、后续利用等方面,加以引导和支持。

(五)完整培训体系,多渠道培养人才。

在会展旅游的组织过程中,会展旅游人员应该具有会展业与旅游业的交叉经验,既有会展业的基本技能又要熟悉旅游的基本规律,专业要求比较高。我们在利用现有人才的基础上,要加强会展旅游业人才的选拔、培养和引进,形成一支专业的会展组织者队伍,为会展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一是要加强旅行社内会展在职人员的培训工作,要定期聘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开展有关会展组织设计、经营管理、服务理念方面的讲座,从根本上提高会展旅游业的策划、服务、管理、现场操作水平。二是要加快人才的引进,直接从国外引进精通会展业务、了解中国国情的高层次的会展管理人才,从他们当中吸取先进的会展管理经验,推动旅行社内会展业务的开展。三是建议条件成熟的综合性或财经类高等院校开设会展专业或在旅游专业下设会展旅游方向。

四、我国如何走好会展旅游之路

从会展旅游的发展看,欧洲已是“成年人”,美洲是个“小伙子”,澳洲是个“金娃娃”,而我国还是个“婴儿”。有着冗长的成长期也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如今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攀升,国际交流增多,并且旅游业发展日趋成熟,逐渐实现经营模式多元化。如何开辟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会展旅游之路值得思考。

(一)放眼国际,提升品牌优势

大力培养一批有实力,有信誉的会展旅游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为了使我国的会展旅游能够更好的发展下去,为了使我国的会展旅游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为了使我国的会展旅游能够做大做强形成规模,我们必须打造一批在世界上有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会展旅游项目和管理企业。以实力打造品牌,以品牌参与竞争,以竞争提升实力。会展旅游的发展要面向世界,这有利于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加外汇收入。只有在国际市场上,才能找到足够的市场空间,才能为我国的会展旅游提供一个无限广阔的发展平台。

(二)政企分开,各司其职

最有灵活的有机结合便是政企分开,各尽其能。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作为政府,其宏观管理应能合理适度的分工分权,使政府与企业在各自的职能定位中找到最佳位置,使各自的资源得到最大效率的利用。政府应大发展地区经济,提高城市化建设水平,完善会展旅游设施,美化城市整体环境,提高全民素质,宣传城市整体形象,为会展旅游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后盾。积极为当地的会展旅游发展寻求机遇,创造机遇。在各种招商引资,对外交流宣传中,敏锐的捕捉商机。要扶持一批有实力有信誉的会展旅游企业,使他们尽快成长并成熟起来,以便更好的去应对国际市场的竞争。作为企业,要加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学会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科学分析,理性思考,准确定位。能够明确自身的优势劣势,清楚自己的机会威胁,做好企业长远发展的准备。

(三)中心突出,整体发展 [5]

我国的会展旅游发展要形成:以京沪穗为中心城市,以直辖市或省会城市为主的次中心城市。我国会展旅游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还无明显优势,在大陆地区,会展旅游业务多集中在京沪穗三地,当地的优势资源吸引了大量的会展旅游业务,大量的会展旅游业务又使得资金、信息、人才、物资等大量汇聚,带动当地经济更高层次发展,由此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小范围良性循环系统。在保障京沪穗三大中心城市的核心地位前提下,重点培养扶植一批有潜力的次中心城市,在有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开发一些辅助城市,形成以中心城市为首的会展旅游城市群,以更大的空间范围,更多的资源数量,更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聚合成一个整体,为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不是某一个城市的发展作出贡献。旅游城市群的发展要有各自的特色定位,例如北京以政治为主线,上海以经济为主线等。西部地区也要尽快找到会展旅游业务发展的中心城市和主线,在条件成熟时,以中心城市为圆心,以特色主线为优势向周边辐射,带动整个西部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厦门出台会展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第6篇

政策选摘:

一、会展产业集群界定范围

会展产业(会展业)是指直接从事会议、展览组织及为其提供服务的部门和行业的总称。会展业是属于服务贸易的范畴,由会展专业举办组织、会展场馆、会展设计搭建工程、会展服务四大基本行业部门要素构成。其中,会展专业举办组织是指从事会展资源开发、会展产品生产以及会展市场经营管理的专业会展公司、各类拥有会展举办权的机构和组织等。

二、厦门市会展业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总体目标:将厦门市打造成全国会展名城和商务旅游会展中心,会展业成为厦门市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到2015年底,全市举办展览总面积达88万平方米;参加会议总人数达56.4万人次;会展直接收入达24.02亿元,会展行业收入约为50亿元。

发展重点。综合考虑厦门市发展会展业的优劣条件,确定以发展会议做大会议业为重点;积极发展展览业,做强展览业。会议业:以申办招揽国际性会议、大型国内会议为主,自主培育举办为辅。展览业:以自主培育专业展览为主,招揽引进为辅。

三、厦门市会展业发展举措

完善发展环境。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扶持政策措施,开展优秀会展评选表彰,发挥会展行业协会作用。

加强主体培育。提升会展主体的数量和质量:通过完善发展环境、大力培育会展项目等方面的工作,形成一批会展的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等企业主体,增加会展主体数量,提高会展主体的策划、组织、经营的能力和水平。培育会展龙头企业:要从政策扶持、项目培育、人才引进、交流培训等方面重点扶持和培育会展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会展业的发展。

大力培育和引进项目。大力申办招揽各类会议,做强现有专业展览会,培育新展览项目,招揽引进巡回展览项目。

加大宣传推介。开展城市整体宣传推介。加强与国际会展业界的联系和交流。拓宽会展业宣传平台。

拓展对台合作。要围绕与台湾产业对接规划,进一步拓展对台会展交流与合作,把厦门市打造成海峡西岸最主要会展中心城市、两岸会展合作聚集地、台湾企业到大陆参展的最主要城市。加强现有展览的合作。加强会展行业的沟通交流。吸引台湾机构在厦举办会议展览。

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鼓励会展企业引进会展项目策划、项目管理、工程管理等高层次的会展人才,并按照厦门市引进人才的政策提供相关的支持。

改进和完善发展机制,改进会展举办机制,建立会展业统计制度,完善会展项目评估体系。完善会展场所配套设施。

政策解读:

京津冀会展产业融合度分析 第7篇

一、会展业与旅游业融合机理分析

产业关联才能达到融合, 是产业融合的前提条件, 是基础支撑, 产业之间必须有一定的共性和关联性, 才能逐渐形成产业相互融合的趋势。旅游业与会展业之间就符合这个条件, 从产业提供服务这个性质来讲, 两种产业之间是存在特有的共同特点, 仔细研究其中也存在着内在的产业联系。旅游业与会展业都是提供服务性质的产品。目前, 产业的发展现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比如城市形象的塑造、产业环境的维持和整治, 当地经济条件, 与这些因素相互关联。目的地营销战略都是会展和旅游产业的主要营销战略之一。

会展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内在关联。随着京津冀会展业的发展, 逐渐发展成为高端的商务服务业, 参加会议的单位要求更高水平的会议场地、配备设施、生活接待服务等方面, 而旅游业发达的地区完全可以弥补会展业的发展不足。因为在旅游景点一般可以满足会展业的需求, 通常具备开放程度高、知名度高、设施完善等特点。另外, 两种产业的企业相互建立合作关系, 相互支持, 相互扶持, 共同获得进步。

二、京津冀旅游业与会展业的关联分析

1.总体上, 从消耗系数和分配系数的数据可以看出, 天津旅游产业对会展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在2011年~2014年呈现为逐年下降的特点;在2011年~2014年期间, 旅游业对会展业的完全消耗系数与直接消耗系数呈现几乎相同的变化趋势, 2012年后出现了大幅的显著回升, 但随后又下降了。

我们取得2011年~2014年旅游业对商务会展业的全部、间接消耗系数的数据, 分别为0.0027, 0.0053, 0.0051, 0.0067, 总体上表现出来的趋势是缓慢上升。可见, 天津的会展业与旅游业的产业经济融合度总体上是上升的趋势, 但是仍处于很低的融合程度, 另外提高的速度也比较慢。这些数据表明, 在一定程度上, 天津旅游业的发展对会展业的发展需求和进一步壮大确实起到了带动的作用, 但这种带动作用强度不是特别强大, 仍需要进一步增强。另外, 会展和旅游这两个产业之间的产业经济的联系也在发生变化, 从先前的直接联系逐渐以间接联系为主的方向转变。

2.从直接和完全分配系数来看, 天津会展业对旅游业的分配系数的计算结果, 在2011年~2014年期间直接分配系数, 旅游业对会展业的现状是缓慢上升的趋势, 而完全分配系数总体上在上升, 但稍微有些波动的状态。

说明整体上, 天津市因受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旅游业产生对会展业的推动作用在进一步加强, 会展旅游产业间的关联度更加紧密。

从以上数据来看, 表明天津市旅游业对会展业的间接推动作用要大于直接推动作用, 但这两种作用之间在进一步缩小差距, 随着旅游业不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带动了与会展业的深度融合, 在不久的将来, 两产业的融合度会越来越大。

三、讨论

天津市会展业与旅游业之间的经济关联度更加紧密, 但从数据上看总体的融合情况并不十分理想, 融合度较低, 未来的产业发展过程中产业融合的提升空间还很大。虽然说两种产业有相互主动融合的迹象, 但是明显的, 融合的动力缺乏, 据测算, 目前还是处于初级的被动融合的时期, 未来会逐渐演变成主动融合的方式。

从天津市旅游业对会展业的消耗分配的作用来分析, 天津旅游业的发展对会展业的需求具有很明显的拉动和推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 两种作用相比较而言, 需求拉动比推动作用更强。原因主要是天津旅游业相对发达, 这样就吸引更多的参展商、观展者将天津作为会展接待地, 从而增强了会展业对外界的吸引力, 促进了会展业的快速发展。但另一方面, 天津市旅游业对会展业发展的敏感度却不是很高, 会展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旅游业带来了旅游资源的增加, 特别是那些高端旅游客源, 他们的消费能力是很强的, 但旅游部门好像对此反应比较缓慢一些, 相应的水平的一些配套设施服务还没有跟进, 整体上缺乏会展业发展的战略意识, 被动受益, 从而表现出对会展业发展较弱的推动作用。

摘要:本文利用RAS法编制了2011年2014年天津市旅游业与会展业的消耗系数和分配系数, 并通过对产业的融合度进行函数分析, 以天津为例, 揭示了京津冀地区旅游业与会展业的融合度。计算结果显示, 天津市旅游业与会展业的融合度的提升空间很大;旅游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 拉动了会展业的需求, 并产生反馈和推动的作用。目前的现状是会展业的需求拉动主要来自于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业对会展业发展的敏感度不灵敏, 没有起到推动会展业发展的作用;两者仍处于被动融合的阶段;两者之间的关联主要是间接的相互作用。

参考文献

[1]许丽芳.基于SWOT分析的泉州会展业发展对策研究[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09) .

[2]严伟, 王飞.江苏省旅游产业关联度分析[J].社会科学家, 2011, (8) .

义乌市会展产业的SWOT分析 第8篇

关键词:义乌会展经济,“义博会”,分析

21世纪我国会展业迅速崛起,已发展成为一个自成体系、充满活力的新兴产业。

1 义乌会展业发展的现状

义乌市是国内著名的商贸城市,拥有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有着良好的市场和会展环境,正致力于打造国际性商贸城市和小商品行业会展城市。义乌会展业因此应运而生并迅速崛起,已经成为义乌市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

2011年“义博会”在义乌国际博览中心举办,展会的展出面积为123 200 m2 (见表1)。2011年,义乌市举办了30场次展会,是国内举办展会场次较多的城市。从统计数据来看,义乌市举办的30场展览会占国内2011年度展会总数的1.17%。展会的展出范围有(如图1所示):针织、休闲用品、箱包皮具、洗涤用品、五金、文化、玩具、体育、饰品、日用品、皮具、贸易服务、家用纺织品、化妆、工艺品、服装、纺织品、电子商务、玻璃制品、玻璃、包皮、办公用品等。义乌第十七届“义博会”的成交额达157.52亿元,同比增长23.38%。其中,外贸成交额达14.86亿美元,占总成交额的60.2%,同比增长28.13%。

第十七届“义博会”展览规模创历史新高,共有来自36个国家(地区)的3 050家企业参展,设国际标准展位6 500个,同比增长30%。展期共吸引了境外客商19 369人,其中以韩国、伊朗、印度、美国等国家居多。

这说明,会展经济会推动整个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服务水平,提升整个城市的经济地位。从义乌会展业的兴起可以看到,会展经济已经成为推动义乌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2 义乌会展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2.1 strength—义乌会展经济发展的优势

2.1.1 政府的扶持

2011年1月,义乌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扩大会议暨市政府第四次全体会议召开,提出了优先发展以“会展、物流、金融”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指出要大力发展会展业,规范会展行业的监管,加大参展商和采购商的招引力度,壮大提升“义博会”,扶持发展“文博会”,积极争办“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义乌市委、市政府发展会展业的指导思想是:以建设国际性贸易会展城市为目标,以国际化、专业化为方向,坚持走自我壮大和多元合作办展相结合的路子,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行业规范、市场运作、内引外联等多元合作,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形成以“义博会”为龙头,4~5个大中型的品牌会展为支撑,以20~30个中小会展为主体的展览格局。

为了进一步发展会展,义乌市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促进会展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设立专项会展业发展资金,对举办各类展会进行补助和奖励。

2.1.2 强大的市场依托

义乌市是全国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的经营面积已达到260万m2,经营商位5万余个,经营人员20余万。市场内汇集了34个行业、1 502个大类、32万种商品,日用消费品几乎应有尽有。

义乌国际商贸城是我国面积最大、商品种类最多、人气最旺的交易市场。义乌市独特的市场优势,实现了展览展示、市场交易和经营效益的有机结合,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买家、卖家们所看好。小商品的品牌和市场效益,是义乌市举办会展的最大优势。

2.1.3 展会基础设施较完善

义乌国际博览中心的展馆为主体地上2层,共设10个标准展厅,其中有一个展厅可以作为宴会厅兼用,地下一层设4个小型展厅及停车场。展馆服务设施齐全,配备了可容纳33~500人的大型新闻发布厅,可安排3 500~4 000人召开会议或同时摆放400桌酒席的大型多功能厅,可容纳2 000人同时就餐的快餐厅,还有大中小会议室近20个,可同时停放700多辆汽车的停车场,以及酒吧、咖啡厅、小卖部和邮政、运输、民航服务点。展馆由5个2层的矩形展厅呈扇形围绕中心广场展开布置,中间设23.3 m高的通高序幕大厅,布局新型独特,气势恢宏。展厅都采用一体化的设计模式,厅与厅之间通透畅达,又相对独立,火险疏散功能好,又可保证不同展览同时使用。

义乌国际博览中心提升了义乌会展基础设施的水平,为义乌会展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1.4 交通、物流的优势

义乌市拥有设施齐全的物流体系。全球的20强海运集团,已经有17家在义乌设立办事处。义乌海关已成为我国首个日出口标准集装箱1 000个的内陆海关。内陆口岸义乌港即将投入使用;义乌机场通航城市13个,年吞吐旅客约52万人次,吞吐货邮约7 000t。城市功能日渐完善,公路、铁路、航空立体交通三位一体,较为发达的服务业形式,这些都为义乌市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2.2 weakness——义乌会展经济发展的劣势

2.2.1 办展不够规范化

目前义乌会展业发展过程中对会展业的审批程序、运作方式、资质认定、统计评估、市场管理等方面还缺乏相应规定,行业自律与规范尚未形成。多头审批、多头办事的情况严重,行业协会的约束和管理力度不强。会展业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展览环境与竞争秩序,需要进行规范化管理和操作;必须明确城市的会展业的主管部门,需要进行系统的统计、规划、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促进会展业发展的宏观政策。

2.2.2 会展人才缺乏

义乌市会展经济发展很快,但高素质的专业展览人才缺乏。而专业的会展人才是会展业发展的保证。会展业要求的专业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除了具备展览的业务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和国际贸易知识、国际法知识、涉外礼仪知识等。目前义乌市还没有专业的会展服务队伍,从业人员一般只是经过简单的培训便上岗,很难满足会展组织和接待的特殊要求。因此,随着义乌会展业的发展,专业人才的培养已刻不容缓。

2.2.3 城市自身的局限性

会展业的蓬勃发展也让义乌人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例如,展馆规模不足影响了客商的积极参展,展会服务水平与国际性展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外语服务能力急需提高,客商洽谈配套设施及网络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提升,宾馆接待及交通服务都存在着压力等。而这也正好说明,会展经济并不仅仅表现在几个场馆、几场展会和几个成交数字上。事实上,它涉及整个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服务水平,带来的将是整个城市经济的繁荣和经济地位的提升。

2.3 opportunity—义乌会展经济发展的机会

2.3.1“后奥运”经济的带动

我国成功地举办了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不仅向世界展示了我国的风采,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海外游客来我国观光、旅游、经商。奥运会可以为主办国带来大量的客源,因此会给举办地带来可观的、直接的经济效益,提高了我国的知名度和各大城市的开放程度。奥运会不仅会带动主办国的旅游产业飞速发展,也会带来整片区域旅游的快速增长。而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带动会展业的发展。

义乌作为国际小商品城市,奥运会过后市场化运作会更明显,会展业将得到蓬勃发展。

2.3.2 上海世界博览会带来的机遇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带来了500多个各类国际会展和1 000余个国际会议,这么多的国际展览和会议并不是上海一个城市可以应对的,所以世界博览会的举办还需要其他会展城市的鼎力相助。这无疑会给义乌会展业注入更大的生机。而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举办不仅为会展业提供了大量的专业人才,而且为业内人士提供了很多的学习机会和交流平台。

2.3.3 义乌国际商贸城的带动作用

随着近年来义乌国际商贸城的落成、扩大和知名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客商慕名而来,这为义乌经济特别是会展经济带来了巨大商机。义乌已经建立了由5个片区组成的国际商贸城,170万个商铺包罗万象。

2.3.4“义博会”通过UFI认证

在2011年11月中旬举行的UFI国际展览联盟全体会员大会上,义乌商城展览公司董事长丁云峰带回来两大好消息:“义博会”成功通过UFI认证,商城展览公司也成为UFI新会员。据悉,目前UFI全球认证的展会数量超过900个,绝大多数是欧美国家历史悠久的专业展会。我国通过UFI认证的展会中,内地58个、香港地区19个、台湾地区5个、澳门地区1个。义乌通过UFI认证展会的有2个,分别为“义博会”和“袜机展”。我们要明确“义博会”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发展思路,运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资源,逐步建立适合国际市场运作的经营管理体系。

2.4 threat——义乌会展经济发展的威胁

周边城市会展业发展迅速,竞争激烈。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会展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宁波、温州、杭州的会展业优势明显,并有着许多义乌所不具有的优势。例如,宁波北仑海港的每日吞吐量,温州的产业基础,杭州旅游业的促进作用等。所以义乌必须加强自身能力和优势,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

3 建议

3.1 培养专业的会展人才

在欧美发达国家,成熟的会展经理人才市场已经形成。它们不仅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会展人才教育培训体系,而且建立了专门的会展专业人才认证制度。而在我国,真正的专业会展人才的缺口却很大。据上海会展行业协会及申博工作领导小组等单位的调查,上海具有5~10年从业经验的会展经理不足50人,复合型会展人才不足100人。现在会展运营、广告和物流等人才也大都是各行各业转向而来,缺乏会展专业知识。我国应积极与国际会展协会开展会议人员培训,增强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根据不同需要培养多层次的会展人才。

3.2 大力发展涉外会展

“义博会”“森博会”等一些义乌的展会,无论从规模、场地,还是从参展商、采购商及展会服务等方面来看,与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性知名展会还有一定的差距。义乌依托着国际商贸城的贸易开放和已经举办的“义博会”“森博会”等为其涉外会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作为一个贸易集散、出口城市,义乌发展涉外会展将会有很好的前景。

3.3 举办特色展会

从1995年开始,义乌市每年都举办“义博会”。2002年“义博会”升格为国际小商品博览会,由商务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等联合主办。其规模一年比一年大,档次一届比一届高。而“义博会”已成为目前国内最具规模、最有影响、最富成效的日用消费品展会,是国内由商务部举办的继“广交会”“华交会”后的第三大出口商品展会。会展业发展要立足于本地区的特色,融入地区文化,才可以将展会“做大做活”。“义博会”作为义乌的特色展会,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才可以立足现今竞争激烈的会展业。义乌会展经济的发展要紧紧围绕小商品市场和特色产业经济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

3.4 举办大型节事活动来提升城市知名度

除了举办展览活动外,义乌市还可以举办一些独具特色的节事活动,比如“农村文化节”“红糖节”等。通过开展多形式、多样化的活动来宣传义乌,提升义乌的城市知名度,促进会展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秀卿.义乌会展业后发先至——义乌现象系列报道之四[J].中国会展,2006(18).

[2]孙莉.欧洲会展业对我国会展经济发展的启示[J].市场周刊, 2004(7):55-56.

[3]陈正兴.“小商品王国”的启迪——来自浙江省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报告[J].瞭望,1990(4).

[4]余向平.基于SWOT分析的杭州会展业发展对策探讨[J].商业经济温荟,2006(1):72-74.

会展产业 第9篇

一、绿色会展:催动城市会展新经济现象

21世纪面临全球暖化和环境永续议题, 全球会展产业更积极重视“绿色会展”概念。全球奖励旅游暨会议展 (IMEX) 根据Green Meeting Industry Council构想, 认为2020绿色会议活动期望达到“对环境零污染”、“对全球性会议产业进行全面性环境责任回收投资分析”、“建构可被接受的标准和实践准则”。这三项准则显示会展产业的未来趋势将更重视环保, 还给地球纯净的空间。

绿色会展概念涵盖广泛, 采用大众运输、减少纸张印刷、减用纸杯、展览摊位的设施材质可否回收等, 都是环保焦点。在科技研发上, 可利用网络系统, 从会议空间选择、宣传手册制作、注册报到、餐饮食物、交通运输等方面与信息平台相结合, 提升会展活动效益。此外, 会展产业是现代服务业中, 具备高经济链结关系效益的产业, 透过上下游产业的产业关联作用, 可促使城市形成“会展新经济现象”,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趋势:

1. 重视多样性与文化性。强调新兴科学与产业技术、全球运筹管理, 以及区域专业资源与服务。

2. 重视并追求信息价值。科技产品运用在会议将大幅增加, 可提升注册与翻译效率, 展览场地规划系统、展位网络订位系统、RFID人员追踪系统、会展数据库营销系统等有效提升办理效率。

3. 创新生活型态的会展产业, 不只重视产业面的繁景, 同时对食、衣、住、行、育、乐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激发新的会展创意。

二、品牌会展:提升城市形象

会展活动, 除了直接和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外, 另一面会对所在城市产生宣传效应, 从而有利于城市形象提升、促进交流、增加城市竞争力等, 这也正是国际会展活动举办的核心价值。举办会展, 透过参与者的口碑形成“传播效应”, 新闻媒体的关注与报导, 也可以提升举办城市的知名度。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 媒体记者和观众所起到的宣传效果, 对于举办城市的宣传和市民认同感的提升, 有极高的帮助。

对于会展城市而言, 如果想快速的成为会展强市, 就必须快速的提升会展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服务业、改善交通条件。同时利用自身优势, 发展观光旅游、节庆文化活动来彰显城市特色, 让城市资源与区域能力有效整合。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 组建专门管理和服务机构。

以法国巴黎为例, 就建立了诸如法国商展、展览会及会议中心协会 (FSCF) 、法国巴黎工商协进会 (CCIP) 及UFI等三大会展推动机构。这些机构, 除了提供会展相关服务外, 也扮演政府与企业间沟通桥梁的角色, 能有效的提供会展服务资源整合。

2. 政府奖励策略的支持。

政策作为的引导与奖励优惠的提供, 能改善并优化会展产业竞争环境。政府提供的政策优惠或财政支持, 可降低会展活动举办风险。近年来新加坡政府推出的商界精英汇聚新加坡计划 (Make It Singapore Plus) , 主要目的是吸引国际业者以新加坡作为举办地点, 因为只要会展主办者在新加坡举办会议或展览并达到一定标准, 便可获得政府给予的诸多优惠措施。

会展产业与会展经济的深入发展, 已然成为目前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但整体而论, 会展城市的发展, 不是硬件建设的竞逐、会展中心的扩展、或活动举办数量的比拼。因此, 如何从产业基础、区域合作、资源共享的角度下, 建立一个会展城市的定位、规模, 营销品牌会展活动并积累品牌价值, 才是会展产业持久发展的关键, 也才能够从根本上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摘要:会展产业的“三高”、“三大”、“三优”特征, 使其逐渐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本文从绿色会展、品牌会展两个角度, 探讨了会展产业的发展与城市经济增长, 竞争优势提升之间的互动效应。

关键词:会展产业,城市经济,竞争优势,互动效应

参考文献

[1]杨丽霞.略论我国会展产业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J].经济问题, 2009, 08:26-28.

提升杭州会展产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第10篇

关键词:杭州,会展产业竞争力,对策

杭州是我国现代会展业的发源地, 80年前的第一届西博会首开我国现代博览会先河。在西博会的带动下, 杭州会展业稳步快速发展, 由弱变强, 后来居上, 跨越发展, 形成了以西博会、休博会为龙头, 会展与城市紧密结合、互动发展、具有杭州特色的“城市会展”发展模式, 城市会展功能得到明显增强, 大型会展运作能力显著提升, 初步建立了设施配套、分工合理、服务优良的会展体系, 在国内会展城市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先后被授予“中国十大最佳会展城市”、“中国十大节庆城市 (榜首) ”、“中国十佳会议旅游目的地 (第一名) ”等多项荣誉。会展活动在发挥商品贸易和技术合作平台作用的同时, 对举办城市也具有促销功能, 可以提高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因此, 提升杭州会展产业竞争力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需要。

一、杭州会展产业竞争力现状

(一) 会展项目数量稳中有升, 规模迅速增长

1、展览数量与规模。

2011年杭州和平国际会展中心、浙江世贸国际展览中心、杭州市国际会议展览中心 (汽车城) 、杭州休博园会展中心、杭州海外海国际会展中心、白马湖会展中心6个展览专业场馆共举办展览168个, 展览总面积200.61万平方米, 同比增长19.4%;单个展览平均展览面积11941平方米, 同比增长10.9%。各场馆举办展览数量和面积, 以及展览规模分别见表1和表2。

2、会议数量与规模。

2011年, 杭州市会展协会所属的宾馆饭店和浙江省人民大会堂等会议场馆共承接各类会议8580个, 同比增长5.67%, 其中国际会议453个, 占5.73%, 同比增长8.6%;接待会议代表453710人, 其中境外代表54480人。

3、节庆活动数量与规模。

2011年, 杭州市共举办200余项节庆活动, 观众人数超过3200万;各区县 (市) 、各分会场以及杭州都市经济圈城市推出10大类型的10条休闲体验线路和200个休闲体验点, 使杭州成为世界热爱休闲、向往休闲、崇尚休闲的人们的重要目的地。

(二) 品牌会展数量有所增加, 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自2000年恢复举办以来, 西博会经过十年积累, 完成从弱到强的跨越发展, 实现了国际化突破, 已成为国内知名会展品牌。2006年首次举办的世界休闲博览会, 开创了中国休闲时代新纪元, 带动杭州休闲旅游的飞跃, 确立杭州作为“东方休闲之都”的地位。福布斯论坛、世博会“和谐城市与宜居生活”论坛、APEC中小企业峰会等一系列国际性大型会议的举办, 使杭州作为“国际会议目的地”品牌知名度日益提升。2010年, 杭州位列国际大会与会议协会 (ICCA) 全球城市排行榜中国大陆城市第四名。

(三) 会展企业加快培育, 实力有所增强

杭州会展市场化进一步推进, 在全行业举办的会展节庆活动中, 除少量政府主办的项目外, 90%以上的项目均通过市场化的方式筹集举办经费。会展公司、广告公司、策划公司等都因此得到蓬勃发展。杭州现有独立办展、办会的专业会展公司50余家, 其他从事会展配套服务的企业, 如场馆单位、策划与广告公司、展览设计施工公司、设备租赁公司等200余家, 注册资金在1000万以上有两家, 50万以上10余家。

(四) 会展场馆建设全面推进, 承接能力进一步增强

目前, 杭州主要拥有杭州和平国际会展中心、浙江世贸国际展览中心、杭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等一批专业性会展场馆。近几年还建成休闲博览园会展中心 (2012年已改建他用) 、白马湖动漫广场会展中心、杭州国际会议中心 (洲际酒店) 。正在建设的奥体博览中心建成后总面积将达80万平方米, 展览面积20万平方米, 国际标准展位7500个 (其中1000个为室外展位) 。与此同时, 杭州还积极引导高星级酒店改造会议场地和设施, 按照接纳大型国际的标准改扩建会议场地, 如黄龙饭店、雷迪森广场酒店以及湘湖、千岛湖酒店集群等都将推出容纳800至1000人的会议场地以满足杭州会议市场大发展的需求。

(五) 会展配套产业发展良好, 比较优势日益凸显

交通业是和会展产业关联比较直接的产业之一。杭州已初步形成了“一绕八射一连”公路主骨架、“一港二干二支”水运主通道和“一中心二系统”运输主枢纽。全市公路总里程 (含农村公路) 达到15408公里, 公路路网密度 (含农村公路) 达到92.84公里/百平方公里;航道等级总体提升, 总里程达到2006公里;萧山国际机场运输生产增长迅猛, 航线网络日趋完善, 成为国内10强、华东地区第三大机场跻身世界机场100强。

杭州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西湖和“两江一湖" (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 2处;森林公园有干岛湖、午潮山、大奇山、富春江、青山湖5处;自然保护区有西天目山和清凉峰2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处;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西溪湿地国家公园。杭州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个, 国家级博物馆6个, 全市拥有年接待游客l万人次以上的景区、景点120余处, 被国家旅游局和世界旅游组织授予“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称号。

餐饮住宿业也是会展产业不可或缺的配套设施之一。截至2011年末, 杭州共有星级宾馆230家, 其中五星级酒店20家。2010年, 杭州餐饮住宿业实现零售额206亿元左右, 比2009年增长20.5%。杭州餐饮业在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营业份额不断提高的同时, 加快了经营模式的转变。连锁经营成为餐饮业发展的主导模式。以肯德基、麦当劳为代表的西式快餐迅猛扩张, 多业态发展的各式中、西、正餐特色餐馆、宾馆餐饮、快餐自助餐馆、外卖送餐、商场超市餐饮、美食广场, 以及遍布城乡各地的小餐馆、外地风味小吃店, 能够较好地满足会展客户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

二、杭州会展产业竞争力问题分析

首先, 会展场馆的现代化程度不够。作为会展产业必不可少的硬件设施, 杭州的会展场馆由于国际化、标准化、现代化程度不高, 且展览基础设施落后, 因此缺乏优势。虽然现有场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国内会展的需要, 如西博会的召开, 但是从杭州市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会展产业发展的态势来看, 会展设施已经跟不上会展产业的发展, 不仅在数量上远远少于会展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 而且在质量上差距也很大。

其次, 会展行业组织管理体制不够通顺。虽然杭州成立了专门的会展办, 但协调权限不足, 会展业多头管理、资源分散的问题仍较突出, 导致资源浪费、效率不高, 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当前社会。

再次, 会展主体不够强劲, 品牌会展影响力不够。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目前已有4900家专业展览公司, 但是大多数有竞争力的会展公司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会展城市, 杭州的会展公司数量并不多, 整体竞争力也不强, 所举办的会展数量规模不大, 影响力不够, 重复办展现象也较严重。与国内外会展业发达城市相比, 杭州会展产业的规模和产值均处于较低水平, 在龙头会展品牌打造上仍有提升空间。

最后, 会展服务供应链的综合竞争优势尚未确立。会展服务供应链各环节融合发展态势仍需进一步深化, 与会展相关的策划、设计、施工、酒店、信息、物流等多行业协调的服务体系还需进一步健全, 会展与相关产业的联动带动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掘。会展服务供应链的整合能力较弱是杭州会展产业竞争力不强的重要因素。

三、提升杭州会展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一) 加快现代化会展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

按照现代化会展场馆设施的要求和杭州会展产业发展的需要, 统筹并加快杭州会展场馆设施及配套设施的建设, 做到既能满足举办大型会展活动的要求, 又能避免造成不必要浪费。新建的会展场馆须具备现代化会展场馆的基本条件, 即规模宏大、设备齐全、布局合理、设计科学, 拥有便利的交通和通信。同时, 还应大力发展会展场馆的配套设施建设, 尽快形成功能完善、优势互补、配套齐全的会展区块, 为会展场馆的经营和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和配套服务。

(二) 理顺会展行业组织管理体制

为了解决目前杭州会展市场存在的重复办展等现象, 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会展行业的统一协调和管理。在现有登记制度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备案制度, 加强对办展主体的资质审查, 及时向社会公布全年办展计划, 加强信息交流, 减少社会重复办展、仓促办展, 促进社会资源整合, 规范行业管理。

(三) 依托杭州特色培育品牌优势

杭州会展企业应该集中优势资源, 外引内联, 努力提高展会组织、策划、服务的水准和经营管理水平, 积极培育自身优势, 争创名优品牌。应进一步挖掘杭州的城市特色, 做强西博品牌, 做大休博品牌, 加强国际营销, 提升品牌价值。应依托杭州的产业优势和城市消费特色, 办好茶文化博览会、丝绸博览会、家纺博览会等具有产业优势的展览会, 提升工艺美术博览会、家具展、旅游品博览会和美食节等特色项目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 整合有利资源发挥联动优势

杭州要加快发展并深度整合会展相关产业, 大力培育布展设计、招展招商代理、展品运输、设备租赁等会展服务企业, 逐步建立以大型会展控股集团为龙头, 以中小会展专业服务企业为辅助, 住宿、餐饮、交通、通讯、金融等各类周边服务企业相配套的会展市场体系, 形成完善、合理的会展服务供应链条, 实现行业之间的有机结合和深度合作, 充分挖掘会展产业的经济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起静.会展产业链、配套半径和产业竞争力[J].中国会展, 2006, (19) :47-49[1]王起静.会展产业链、配套半径和产业竞争力[J].中国会展, 2006, (19) :47-49

[2]裘海花.杭州市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当代经济, 2010, (8) :123-125[2]裘海花.杭州市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当代经济, 2010, (8) :123-125

会展产业 第11篇

德国汉诺威,一个人口只有51万的小城,因为每年举行大量品牌展会,被誉为“世界会展之都”。海南博鳌,也因举办“亚洲经济论坛”而成为全球焦点城市。广东也涌现出了中国(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东莞)加工贸易产品博览会等大量名牌会展。

“世界展览看德国,未来发展看东方”。国发〔2015〕15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到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基础扎实、布局合理、发展均衡的展览业体系。落脚点则是改革管理体制、推动创新发展、优化市场环境、强化政策引导等方面。

《小康》记者从佛山获悉,中德工业服务区和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将联手打造国际会展中心,依托佛山机械装备和家电等方面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会展业。该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处在中德工业服务区与北滘新城之间,占地面积达24.2万平方米,周边地块将同时开设酒店、商业娱乐、文化旅游等项目。

为获得国际一流的高水平会展建筑设计方案,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城市标志性的会展建筑,顺德区发展规划和统计局近日发布国际竞赛公告,开展佛山国际会展中心建筑方案设计及周边地块城市设计研究国际竞赛工作。会展中心首期建设预计明年动工。

依托制造业基础

与其它大型会展中心错位发展

广州琶洲国际会展中心,是亚洲最大、国际第二大的会展中心,面积仅次于德国汉诺威展览中心,一年四季上演着“永不落幕的交易会”,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采购供应商。佛山也要打造国际会展中心,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顺德区委常委刘怡说,佛山国际会展中心的建设是建立在佛山制造业基础之上的。目前,佛山是全国乃至国际著名的制造业基地。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8810亿元。近年来,佛山以工业设计、总部经济、电子商务等为引领,不断向高端、智能产业领域进军。

“因此,佛山有大型会展的巨大需求,但欠缺类似广州、深圳、东莞等市已建成的大型高端展览设施,佛山国际会展中心的建设可弥补这一缺失。”刘怡表示,广州琶洲国际会展中心是综合性的展览会,而佛山国际会展中心定位是以发展专业会展市场为主,能较好的与已有的大型会展中心实现错位发展。

据了解,佛山国际会展中心定位为“珠三角乃至华南地区的转型产业交易会,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国际性专业展馆”。根据规划,国际会展中心项目总用地面积约24.2万平方米(366亩),其中首期用地面积13万平方米(197亩),二期用地面积7.5万平方米(113亩)。会展片区将主要包括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创新创业组团和文化休闲组团三个功能部分。今后,会展中心将打造工业技术和产品专业展示平台,突出产品展览、技术培训、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先进成果,为全球客商实践“工业4.0”提供系统集成解决方案。

全面实施“互联网+”

加快佛山产业转型升级

“互联网+”时代来临,佛山把全面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作为一个重要抓手,推动现有优势产业全面联接“互联网+”大平台,努力加快佛山产业转型升级。

佛山市经信局副局长张庆云对此谈到,“佛山经济实力雄厚,具备创办中国‘互联网+’博览会的产业基础;佛山信息化水平较高,具备创办中国‘互联网+’博览会的产业环境;佛山‘互联网+’应用早、起点高,具备创办中国“互联网+”博览会的领先优势。”

“与‘互联网+’联系,向互联网靠拢是我们最大的优势与潜在动力。顺德的北部片区建设国际会展中心,将成为‘互联网+’博览会永久的落户之地。”佛山市商务局副局长刘晓明说。

除了永久举办“互联网+”博览会,国际会展中心还将成为华南(佛山)国际智造博览会、顺德家电博览会、慧聪家电展、华南高端装备零部件交易会、顺德国际汽车博览会等专业展览的永久展馆,同时拟借助国际展览公司的影响力,引入其他国际性的展会。

佛山国际会展中心选址顺德北部片区北滘上僚,是缝合顺德北部片区与中德工业服务区重要战略要地。根据规划方案,以国际会展中心为核心的片区,将以项目建设为发展引擎,完善生产性服务配套、强化交通、环境等优势,成为广佛创新创业新经济带上的新增长点。在该片区的远期规划中,已经有创新智慧社区建设和“优质生活体验之都”目标,国际会展中心项目的功能被升华到产业转型和城市升级。

以中欧中心为载体

大力发展现代会展经济

“中德工业服务区将以中国(广东) 国际‘互联网+’博览会为契机,办好盛会,以中欧中心为载体发展会展经济,与规划建设中的国际会展中心形成承接与呼应,进一步发挥中德工业服务区这一重大对欧合作平台作用,逐步把中国(广东)国际‘互联网+’博览会打造成为世界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到会商客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互联网+’技术成果展示与交易的综合性展会。”佛山市委书记刘悦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会展中心必将带动本地经济发展。”顺德区发展规划和统计局副局长周新年说,会展中心本身的投资带动,是通过会议费用、场地租金、门票收取等方式实现。此外,会展经济能促进基础设施的投资带动,专业行业的展会活动对区域的优势行业也有着极大的带动和培育作用。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姜淮分析称,“佛山与德国顶尖会展公司合作打造国际会展中心,这会吸引更多的主体参与进来,引入新的模式,按照市场化的发展模式发展,值得期待。办‘互联网+’博览会等新兴展览业态是信息化的体现。市场化、信息化是会展行业需要共同加深认识和推进的目标。”

编辑/韩静

会展产业 第12篇

目前, 中国大陆地区的建筑行业消耗了世界上2/55以上的水泥和1/5以上的成品钢材, 其中95%左右的建筑属于不节能建筑[1], 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1/3[2], 相比发达国家, 我国居民的建筑舒适标准还比较低, 因此, 随着生活舒适标准的不断提高, 建筑能耗还将大幅上涨。全国仅北京提出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节能75%的目标, 但从全国来看, 还有大量城市没有明确提出65%的目标, 因此在全国城镇新建建筑设计阶段节能65%的整体标准存在困难。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小康社会的建成, 建筑能耗增长潜势强劲。在工业、建筑和交通等三大传统高能耗领域, 建筑能耗所占的比重正不断上升, 基于“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的理念, 在全国范围内将建筑的能效提高, 由建筑节能提升到绿色建筑, 并进而在城市 (区) 层面进行推进, 将有助于全国节能减排工作效果的全面实现, 是确保在建筑行业实现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核心载体。

为了加强对建筑能耗的管控, 自2006年以来, 由政府主导开始施行以低碳生态为理念和“四节一环保”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保) 为原则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从顶层设计层面引导了中国建筑的发展方向。温家宝总理指出:发展绿色建筑, 最大限度地节能、节水、节地、节材, 减少污染, 保护环境, 不仅是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和城乡建设模式的重大问题, 而且直接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利益。因此, 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和推广绿色建筑发展成为国家“十二五”期间的重点任务。国家近年来就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发布了若干重大政策, 如表1所示。

在配套相关政策的同时, 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部门加快推进了绿色建筑的发展, 在华北、华中、华南、华东和西南地区优选具备条件的城市开展低碳生态示范城市 (区) 的建设, 华东地区的山东和安徽在省市层面探索共建工作, 通过两年多推进, 国家于2012年底评选出了首批国家绿色生态城区, 中央财政分别给予5000万元人民币资助获评城区用于在相应地区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表2) 。

自2008年来, 绿色建筑标识的评价项目呈现基数小增速快的特点 (不到新增建筑面积的2%) , 截至2012年底, 中国绿色建筑所占比例不足1%[1], 我国现在已经有600个项目拿到了绿色建筑的标志, 按照政府规划, 到2014年, 所有政府投资的项目都要取得绿色建筑的标志, 到2020年, 绿色建筑要占所有建筑的30%。由此可见, 在中国推广绿色建筑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除了绿色建筑的经济增量成本、技术适用性等方面的原因, 社会不同群体对绿色建筑的认知也相当有限, 传统规划部门、建筑设计施工单位、房地产开发部门和小区业主等对绿色建筑理念的认知、相关支撑扶助政策和核心技术的了解与掌握、相关产业链条的组成还严重不足, 国务院2013年的1号文件在全国层面提出“绿色建筑行动方案” (见表1) , 加快推广绿色建筑。

二、基于会展为载体的绿色建筑推广模式

会展是指会议、展览、大型活动等集体性活动的简称。其概念内涵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 许多人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定期或不定期、制度或非制度的传递和交流信息的群众性社会活动, 其概念的外延包括各种类型的博览会、展览展销活动、大型会议等。世界博览会为最典型的会展活动。会展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 包括联系和交易功能、整合营销功能、调节供需功能、技术扩散功能、产业联动功能、促进经济一体化等。因此, 基于会展为载体的绿色建筑推广模式是推进中国绿色建筑的有效方式之一。会展业是新兴的服务行业, 影响面广, 传播效率高, 产业链关联度高。会展经济逐步成为新的增长点和蕴涵巨大潜力的第三产业。在新时期, 必须大力发展会展业, 全面提升会展经济。

依托以“绿色建筑”为主题的博览会或展览会, 不仅可以及时沟通了解有关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的最新动态与趋势, 构建国内外绿色建筑领域先进研究成果、技术产品与管理经验的交流平台, 同时为国内外企业在资金、技术、项目等方面开展合作提供了良好机遇, 促进广大规划设计、建筑施工和节能环保企业的发展。可以为绿色建筑产品供应商的新型绿色建材提供市场销路, 为有绿色生态理念的业主提供认知了解、技术和建材支持, 通过绿色建筑展会, 国家建设主管部门、金融投资、建设、水务、市政、规划设计院所、房地产开发、建筑施工单位、质量监督、科研会所、家庭装修、新建小区业主和经销代理等业内外人士参与到政策宣贯、绿色建筑标准体系推进、绿色建筑产品、技术及服务商对接、洽谈相关业务, 有效地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关系, 为参会企业提供商务对接平台。

三、我国绿色建筑展会发展的现状

我国自2004年开始, 就出现地区性的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装饰博览会, 2005年在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其他约16家境内外单位的支持下,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每年定期举办“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 (见表3) , 成为中国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绿色建筑节能行业展会。该大会不仅有完善的线下推广, 同时有固定的线上推广方式 (网站和微博等) 。在全国范围内, 绝大部分地区在国家省市部门的支持或主持下, 都开始或已经举办了多届绿色建筑展会, 并在线下推广的同时, 使用微博等新型平台, 实现了不同层次的影响力, 并受到较好的推广成效 (见表4) 。

注:鉴于学术研究的中立性, 关于推广成效方面的讨论, 将把代表性展会的名字用字母替代, 旨在专注于讨论绿色建筑会展本身的推广成效。

四、我国绿色建筑展会发展的初步思考

借鉴国际关于绿色建筑展会的经验, 包括国际绿色建筑博览会 (美国旧金山) 、第八届国际绿色建筑与节能照明展览会 (新加坡) 、日本第五届国际绿色建筑与LED照明展 (东京) 和马来西亚国际绿色建筑与LED照明展;加强在我国重点区域和重点城市绿色建筑展会推进力度, 包括华北、华东、华南和西北, 在首批获得绿色生态城区的城市先行研究举办绿色建筑展会的可行性研究, 配合地区绿色建筑建设的推广进度, 在国内本专业引导机构的指导下, 快速孵化绿色建筑展会, 高效实现绿色建筑的市场推广目标;建立国家级绿色建筑技术研究中心, 在充分把握新型绿色建筑技术的基础上, 针对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地质条件迥异的情况, 与相关联盟 (夏热冬冷地区绿色建筑联盟”和“夏热冬暖地区绿色建筑联盟”等) 开展合作, 共同致力于绿色建筑技术的本地化和高效率的实现。

摘要: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小康社会的建成, 建筑能耗 (超过总能耗的1/3) 增长潜势强劲, 为此从顶层设计推行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评价项目基数小增速快但比例极低 (不到新增建筑面积的2%) , 为充分释放其作为本行业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的核心载体功能, 绿色建筑会展有利于提升社会不同群体对国家建筑行业节能减排政策的宣贯、绿色建筑概念的认知、新型绿色技术的了解和把握、企业界高频次全产业链商务合作接触的实现等, 本研究对我国绿色建筑会展发展现状的进行了初步调研, 旨在提升我国绿色建筑会展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水平, 推进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产业链的全面有机联系, 促进我国建筑行业分步骤实现绿色建筑标准。

关键词:绿色建筑,会展,推广

参考文献

[1]http://www.chinaasc.org/html/xuehuizhuanti/zhishufenhuidongtai/2012/1103/70946.html[EB/OL].[2013-05-04]

[2]http://www.gov-news.org.cn/2013/0123/35611.html[EB/OL].[2013-06-04]

[3]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 (建科〔2013〕53号) .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 (国办发〔2013〕1号)

[5]财政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组织2012年度绿色生态城区财政补助资金申请的通知 (财建便函〔2012〕71号) .

[6]财政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转发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 (财建〔2012〕167号) .

[7]科技部.“十二五”绿色建筑科技发展专项规划 (国科发计〔2012〕692号) .

[8]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实施方案的通知 (财建〔2009〕305号) .

[9]福建省建设厅.关于公布第一批参加“第六届海峡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博览会”单位名单的通知 (闽建科函[2012]35号) .

[10]福建省建设厅.关于公布第二批参加“第六届海峡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博览会”单位名单的通知 (闽建科函[2012]80号) .

上一篇:网上银行安全性下一篇:音乐本体